出口壁垒范文

2024-07-12

出口壁垒范文(精选12篇)

出口壁垒 第1篇

一、我国图书出口的现状

我国是开展图书贸易最早的国家之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我国图书贸易就一直稳步增长, 20世纪90年代初与国际出版物的贸易体制正式接轨。到目前为止, 我国的图书贸易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截至2006年, 我国对外出口的出版物已远销至中亚、南非、欧美等国家。出口的图书种类达到800多万种, 出口总值达2000多万美元, 出口图书在中医药、中华食谱、气功、中国武术等领域将中国文化广为传播, 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截至2006年底, 我国的文化产品出口额已位居世界第三, 仅次于美国和英国。

在我国文化产品出口形势大好的情形下, 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 中国图书的出口还存在许多问题。

1、出口品种比较少

我国图书出版物的出口虽然创造了千万美元的外汇收入, 但与图书进口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2006年, 我国从海外进口的图书出版物种类已达1400多万种, 支出外汇1.5亿多美元, 而同期我国图书出版物的出口种类只有800多万种, 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中国传统文化领域, 知识量密集的自然科学和实用的科学技术类书籍非常少, 以年轻人和孩童为主要受众的动漫类书籍更是少之又少。

我国出口的图书数量虽然较多, 但选题大量重复, 题材比较陈旧, 出版物的内容重叠度很高, 读者面很狭隘, 限制了我国以图书出口带动文化传播的影响范围。另外, 我国图书的出版形式和手段比较陈旧, 通过现代化信息手段进行传播和出口的图书形式, 如音像、互动游戏、在线数字产品等的利用非常有限。

2、销售对象非常单一

由于语言的限制, 我国图书多以中文出口。出口的市场目前已扩大到180多个国家和地区, 但销售主要集中在以华人为主的聚集地和与中华文化同宗的东亚地区, 销售对象主要是当地的华人或华人后裔。以美国为例, 华文图书的销售主要集中在美国东区的纽约曼哈顿区, 西部销售区域主要在旧金山。

3、出口利润极为单薄

我国的多个行业在产品出口上, 都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 由于市场容量和竞争的关系, 同行业生产者或销售者为争取极为有限的国外客户资源, 纷纷内讧, 竞相降价出口。我国图书出口行业也存在着这种现象。众所周知, 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了市场价格。由于我国图书出版物在世界市场上尚未有效打开销路, 为了争取有限的外国市场, 一方面图书出版商们本身对出口图书制定了较低价格, 另一方面一些外国书商同时让几个公司对同一图书报价, 利用报价不等对出口单位施压, 更进一步降低了我国出口图书的价格。再加上出口中的高运费、保险费和积压以及电信费用, 出口图书的运营商利润一降再降, 几乎达到亏损的地步, 严重影响了经销商的积极性。

二、我国图书出口的壁垒

1、文化壁垒

图书出版物本身是文化的载体之一, 其传播必须借助一定的语言文字形式。一个国家向其他国家和地区输出本国科技文化成果时, 会不可避免地受到语言文字的限制。如果海外目标市场的读者所使用的语言文字与出版物属于同一种文字, 那么出口的图书出版物将更接近海外读者, 更易为海外读者所接受。当年英国的世界殖民行为为今天英语在全世界的流通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具备其他语种无法比拟的优势, 这也是英语出版物国际市场形成的重要原因。中文虽然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但是与其他世界通行语言相比, 中文的使用范围较窄, 世界通用性较差, 抑制了海外读者对中文图书的需求。

另外, 由于殖民或被殖民的原因, 世界上总有一些国家或地区较易接受外来的文化, 使得这些国家或地区的人们在价值观、道德伦理、习性和风俗上比较接近, 而世界的其他国家或地区因为没有这种渊源关系, 在文化的接受度上就相对差一些。这就是我国同样的图书出版物在日本、韩国或东南亚国家可能畅销, 而在欧美市场滞销的原因之一。

2、信息壁垒

目前我国图书信息管理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尚未达到书业发达国家水平。图书运营商大多实行电脑联网管理, 却没有形成资源共享的整体, 提供的信息从数量到时效都难以满足海外读者的需要。由于信息管理和运用的落后, 加上与国外很少往来, 我国出版社和出口公司普遍缺乏对海外市场的了解, 也缺乏培育市场的意识, 信息闭塞, 影响了我国适销海外市场图书的出版, 加之各省市图书的出版和销售各自为政, 集散、辐射能力有限, 使图书出口的配货和服务时效大打折扣。

3、人才壁垒

图书出版、图书翻译和图书出口都是知识密集的智力型产业。随着产业发展和高新技术的应用, 图书出口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对人才的全能型或智能型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我国现有人才队伍和工作机制都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复合型人才更是紧缺。

首先, 我国新闻出版从业人员有300多万, 但具备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不大。从业人员的知识能力结构明显不合理, 熟悉传统新闻出版业务的人员数量偏多, 掌握新技术、了解新市场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偏少;熟悉单一媒体的人员数量较多, 能够适应跨媒体经营运作的人员偏少。其次, 在出版行业中, 了解国内市场的人员较多, 能够较好把握国内外两个市场的人员严重缺乏。在各类人员中, 懂得图书出口操作的人员就更少了。由于图书出口比较敏感, 我国在图书出口上, 从签订合同、装箱刷唛、托运保险、出口报关、装船出运到接收货款等, 都需要有专业的外贸知识作支撑。最后, 在从业者中, 既懂各类图书专业、图书编辑, 又精通外语同时具备一定市场敏感性的人才简直是少之又少。专业人才的缺乏已成为制约我国图书出口的瓶颈。

三、推动我国图书出口的具体措施

1、以本土化策略打破文化壁垒

克服图书出口的文化障碍可以分成几步走, 第一步是解决语言文字问题。通过对图书出口市场的调查, 可以把中国图书的消费人群进行细分, 针对不同顾客需求, 采取不同策略。具体策略有四种, 一是仍然向海外华人聚集地区出口中文图书;二是向华人、华侨以外人群, 特别是醉心中国文化的外国人群, 向其出口汉语语言教学类丛书, 因为跨国界的文化交流必须要建立在语言沟通的基础之上;三是选择外国人耳熟能详的图书, 如动漫书籍和文学书籍, 做成图文并茂、中外文对照的形式, 向海外普通人群销售;四是将在国内外广为流通的科学技术类书籍和介绍传统文化的书籍, 聘请精通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专业人才翻译成全英文读本, 向海外的高级白领或高级知识分子销售, 因为这一部分读者群最有可能接受外来文化和新的知识。

克服文化壁垒的第二步, 是在外国读者对汉语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之后, 可以以全外文形式推出介绍本国概况和本国文化的图书。这类图书可以首先向与中国文化同宗的东亚国家和东南亚国家推出, 还可以把前来中国留学或务工的外国人员作为这类图书的受众, 通过他们回国之后对中国文化和政治的宣传让更多人了解中国。这类图书最容易向世界推介本国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 所以也最容易得到国家的资助。在海外对中国各方面情况迫切希望了解的时候, 再向国外推出反映我国当前生活状况、思想动态、科研水平的文学类和科技类图书。

第三步是要求图书出口要有整体文化概念, 文化融合包括包装和宣传等多方面。例如在包装上, 我国的出口图书从颜色、图案设计到封面装璜的运用都一定要考虑到文化元素, 尽量采用与当地文化和风俗相协调和匹配的包装设计, 如出口到东南亚的图书, 可较多采用金色封面或黄色封面, 而出口到西欧的图书则可考虑多使用海蓝色或天蓝色;图书之中文字排版和字体大小要符合当地的阅读习惯;图书宣传要尽量使用形象宣传, 比如推出中国知名作家, 进行重点介绍, 采用签名售书等形式, 让更多外国人认识和认可中国作家, 打开中国作者的海外知名度, 为我们更多地向海外推出畅销图书做准备。

2、重视现代技术的运用

高科技对文化的传播可以说是杀手锏, 是文化产品出口的有利武器。高科技与文化产品的结合对文化产品的出口和传播是大有裨益的, 比如说可以增加文化传播的时效性, 增加文化产品的科技内涵, 从而提升文化产品的价值, 延长文化产业的价值链, 降低文化产品出口的成本等等。我国目前利用现代技术开发和出口图书, 不管是形式还是种类, 相对发达国家仍然太少。现代的电信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已被发达国家广泛利用, 中国图书也可以采用电子化和网络化形式, 例如开发数字图书、电子图书, 甚至可以开发采用未来阅读的图书形式, 比如掌上阅读器等。

3、树立品牌策略

零售领域中, 图书的购买或销售往往带有很大的随机性, 但海外机构的大批量订购仍然较多地依赖品牌效应。对此, 中国图书出版行业和营销行业要联手打造一批中国的图书出口品牌。比如多家出版社联手合作, 共同投资和发掘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 合作出版、统一定价、联合宣传;图书经销行业也应整合资源, 建立中国图书出口的联盟和信息联网机构, 统一发行、统一对外报价, 把各家经销商的海外机构联合起来, 搜集信息、调查市场, 进行优势互补等;出版机构还可以把中国的优秀作者和知名作家联合起来, 组成作者库, 分期、分批对外推出各位作家或写手, 集中力量对其中号召力和影响力较大的作家进行宣传和造势, 逐渐形成一批出版品牌、经销品牌和作家品牌, 吸引一批海外的忠实消费者。

参考文献

[1]赵晓杭:当前我国图书出口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出版发行研究, 2001 (10) .

[2]李松:中国图书“走出去”的4P策略概述[J].出版发行研究, 2010 (5) .

[3]潘俊桐、潘峰:“引进”与“输出”[J].新闻出版交流, 2003 (1) .

[4]路小静:中国出版物, “走出去”更要“走进去”[J].出版科学, 2008 (2) .

中国服装出口与绿色贸易壁垒 第2篇

1 引言

纺织工业是中国出口创汇支柱性产业,也是外向依存度很高的行业。中国纺织品出口创汇520.8亿美元,占全国出口商品总额的20.7%,其中服装出口约占纺织品出口总额的60%,即312亿美元。中国加入WTO后,纺织业将是受惠最大的产业之一,服装行业也将受益匪浅。然而,实际的情况却远非如此。日前,江苏某集团出口德国的一批针织品被中间商处以16万美元的罚款,而另外一家公司出口欧盟的30万件夹克被迫回销,理由都是因为这些服装没有达到生态纺织品标准。这些案例提醒国内服装业,加入世贸组织后,服装产品进入其他WTO成员国的配额、关税等贸易壁垒虽然将逐步取消,但也要看到,中国服装要进入发达国家,面前还横着一道“绿色贸易壁垒”。

2 绿色贸易壁垒的产生及影响

“绿色贸易壁垒”是指发达国家为保护环境和保障人身安全,通过立法或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限制不符合其生态环保标准的国外产品进口[1]。自奥地利1990年率先制定了环保纺织品标准后,经济发达国家陆续制定了一系列“绿色标准”。近年来,质量技术壁垒已逐渐成为国际贸易中主要的非关税贸易壁垒,特别是随着人们对生态和环境问题关注程度的加深,“清洁生产”、“绿色产品”、“生态纺织品”等概念也大范围地进入了国际纺织品和服装贸易领域,人们对纺织品和服装在穿着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国、欧盟等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出台了一系列与此相关的严格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如,目前欧盟有关国家通过的OKO-TES100纺织品环保标准,已对进口服装的甲醛、重金属、防腐剂等100多种有害物质含量进行限制,欧盟已禁止进口服装纺织品使用含镍在0.5mg以上与人体接触的辅料和附件,如钮扣、拉链、服饰等金属物等。这些规定,已经对中国服装出口形成了新的技术贸易壁垒。

绿色贸易壁垒作为国际贸易中非关税贸易壁垒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国际贸易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生态纺织品及其消费将主导国际纺织品贸易的新潮流,发达国家有关法令规定,销售和进口纺织品需通过有害物质检测,这给纺织品输出国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随着国际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的重大问题,而环境保护则是各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环境保护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所产生的影响也日益突出。以服装为例,过去对中国出口产生重大影响的纺织品配额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将不再成为贸易歧视、限制出口的主要障碍,取而代之的则是以产品质量的环境指标和安全认证等绿色贸易壁垒。

在纺织品服装领域,主要存在着两类技术壁垒:一类是针对纺织品服装从设计生产到报废回收的全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所设置的壁垒,主要指要求企业建立实施环境管理体系及对产品实施环境标志和声明;另一类壁垒则是由于产品本身对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影响所引发的,即要求纺织品和服装不能对消费者的健康产生影响,如生态纺织品的生产。有些经济发达国家专门立法,规定进入本国市场的.纺织品服装必须实施环境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0体系认证)和产品安全认证。

综观各国制定的要求,有一个共同点,即服装中不得含有对人体造成伤害的有毒有害的物质,不得存在潜在的、可能对人体或其他物体造成伤害的因素。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全球环保意识的提高,“产品对环境无害”的概念已成为指导生产和消费的主流趋势。由于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绿色消费的普及,使这种技术标准和环境贸易政策在名义上更具合理性,形式上更具合法性。出口到发达国家的服装和纺织品,如果达不到环保要求,将会被禁止进口。

3 生态纺织品认证的方式

目前,在各个国家和国际贸易中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冲破,主要采用生

攻克食品接触类材料出口壁垒 第3篇

面对我国召回案例的频发,全球各国食品接触材料相关法规又不断更新的现状,作为中国制造商应如何积极掌握与应对这些法规?如何防止产品召回等问题的发生?针对这些问题,本刊记者分别采访了CTT中鼎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信柱博士,以及华测食品药品事业部总经理李丰勇先生。

用途繁多,材质纷繁

:食品接触材料主要包括哪些产品?

李信柱:食品接触材料是指直接或间接与食品接触的一类材料或制品,并且其本身不构成可食部分。例如,冰箱内壳的部分材料就是间接与食品接触的一类材料。食品接触材料包括的产品类型广泛,如餐厨具、厨房小家电、食品包装等,食品加工机械、婴幼儿喂养工具等也是食品接触材料主要的产品类型。

李丰勇:除了直接与食品接触的材料以外,一些间接与食品接触的材料也是食品接触类材料。例如,我们经常使用的杯子上的图案、杯子上的油墨等。如果这些图案和油墨的痕迹在容器上印刷的位置靠上,我们称之为杯边区域,就可能存在间接接触的风险。从材质来看,塑料、橡胶、陶瓷、搪瓷、玻璃、金属、竹、木、纸、皮等,都包括在内。

食品接触材料或招致安全隐患

:由食品接触材料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有哪些?会对人体产生哪些危害?

李信柱:塑料常用于生产微波炉饭盒、水杯、保鲜膜、食品包装袋、一次性塑料餐具、婴幼儿喂养工具等产品。塑料的生产工艺和配料较复杂,一种塑料的生产过程可能使用到几十种加工助剂和单体。一些厂商在生产过程中,可能有意地或无意地,超剂量使用这些化学物质以达到预期的产品功能,或者省略了一些必要的生产环节来节省成本,这些都可能造成产品的质量问题。

塑化剂顾名思义,是为了增加塑料的可塑性,使塑料产品达到软化及方便塑形的目的而添加入塑料的一类化学物质,典型的一类是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

几年研究发现,双酚A这种物质也能导致内分泌失调,癌症和新陈代谢紊乱导致的肥胖也被认为与此有关,欧盟还认为含双酚A会诱发性早熟。从2011年3月2日起,欧盟禁止生产含化学物质双酚A(BPA)的婴儿奶瓶,世界上很多国家也逐渐对双酚A 这种物质用于婴幼儿奶瓶采用禁用或调整等方式进行管控。

还有一种较容易出现问题的塑料产品——美耐皿,又称仿瓷、密胺、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它是由三聚氰胺与甲醛反应所得到的聚合物,具有耐摔不易碎的特点,常被制成餐厨具特别是儿童喂养器具等用品。美耐皿餐厨具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因高温或接触酸性食品等原因,易溶解出游离的三聚氰胺单体及甲醛单体,从而进入到所盛装的食物中。长期接触低剂量甲醛可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女性月经紊乱、妊娠综合症,新生儿体质降低、染色体异常,甚至引起鼻咽癌。长期摄入三聚氰胺则会造成生殖、泌尿系统的损害,膀胱、肾部结石,并可进一步诱发膀胱癌。

李丰勇:食品中塑化剂的来源,除了人为添加之外,有些是不经意载入的。例如,用饮料瓶反复装水,塑料容器包装进行高温加热,就有可能使塑化剂从容器中迁移到食品里,被人体摄入后导致身体出现危害。

事实上,一旦原材料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就很有可能迁移到食品或饮料中去,如一些塑化剂、助剂及重金属。举例来说,啤酒瓶盖子里面都会有一个小垫片,这个小垫片可能由多种材料组成,例如PVC、EVA等,一旦这小垫片出现问题,其有害物质就很容易进入人体,如邻苯塑化剂等就可能造成内分泌系统紊乱,如男子的生殖危害、女性癌症、儿童性早熟等问题。

从消费者角度来说,从前消费者只关注吃的东西是否有害,而现在消费者已经越来越多地关注间接接触的有害物质,而从前消费者并没有这种意识。

洞悉目标市场法规是前提

:对于企业来说,在产业链中,产生食品接触材料安全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李信柱:食品接触材料的问题根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整个食品接触材料产业链的配合度不高导致。

一方面上游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是否符合食品级的安全要求,是否能保证至少每年提供一次关于材料的第三方检测合格报告,在变更原料或工艺时是否能及时通知其下游客户并提供新的第三方检测报告,这个环节并不是所有的供应商都能做到。所以经常会出现产品已经生产出来了,测试发现某些安全要求不达标,寻找问题根源时分析每个工艺流程也没有问题,最后绕了一圈才发现是原材料出了问题,费时费力。这就是上游信息传递不及时导致的。

另一方面,在于生产商的生产工艺是否符合各出口国的相关法规要求,生产商是否能积极主动的去关注国外市场的法规动态。在这一方面,国内生产商更多的是处于被动状态,等待下游客户提出要求。此举势必带来出口违规风险,尤其当下游客户自身也不甚熟悉法规要求时更是如此。所以我国的食品接触材料出口普遍面临着出口量大但不合格产品召回通报量也比较高的问题,而且,食品接触材料整体产业规模小、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整体盈利能力低,更加剧了这方面的问题。

李丰勇:产业链中的方方面面都可能涉及食品接触材料的安全,例如从食品接触材料原料、添加剂的使用,是否使用了违禁物质,使用的物质是否超量等等供应链源头的问题;在生产过程中工艺流程的控制问题;对于成品的出厂质量检验是否符合标准要求等等。

近来食品接触类材料不合规造成的产品召回的案例很多。究其原因,问题的根源是企业对于食品接触材料的安全性不及对食品安全性重视,或者对法规和标准不够了解。举例来说,我们经常会接到客户的委托,要求我们检测杯子里的重金属含量。然而,客户往往自己也不明白,是需要检测杯子里固有的重金属含量,还是要检测与食品接触过程中迁移溶出产生的重金属含量。企业往往对此没有清晰的概念,不了解标准对于自己的产品有哪些要求,检测的指标反映的是产品哪方面的问题。

由于企业对于相关的法律法规不熟悉,一旦按照目标市场的法规标准去进行检测,企业的产品就往往会出问题,从而出现被索赔的风险。值得注意的是,在熟悉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企业要进行产品溯源,看看哪些环节存在问题。例如,如果某种有害物质的迁移量超标,企业需要弄清楚,这是在生产过程中造成的,还是原材料选择不当造成的;如果是原材料出现问题,企业需要知道,原材料中有没有添加这些物质,有没有使用油墨或彩色的染料,彩色染料重金属是否超标,等等。

把控产业链整体最关键

:为了克服食品接触材料安全问题,企业应注意产业链中的哪些环节?

李信柱:在产品生产中,首先要遵循GMP良好生产规范;其次,应对供应商原材料质量严格要求,把问题堵在源头;再次,对生产中的原辅料使用、工艺过程给予有效控制(如涉及电镀、喷涂、硫化、黏合、清洗、印刷、焊接、加热等工艺要防止污染或残留)。最后,在产品的各个生产环节都应该注意内部质量质控。对一些高风险物质进行测试,评估可能在哪个环节会造成管控物质超标,或者哪个环节的遗漏可能造成管控物质超标,从而达到改进工艺提高质量的目的。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产品无论是在国内销售还是出口国外,最终检测应按照所出口国家的具体要求进行,因为食品接触材料类的法规比较纷繁复杂,注意不要遗漏项目。尤其重要的是要根据产品使用的极限条件和情况,确定检测的条件如温度、可能接触的食物类型、时间等,这对于最后的检测结果至关重要。

李丰勇:首先,企业要对相关法律法规有清晰的了解。比如,产品出口到欧盟,但是其最终市场可能会是欧盟的某个国家,因此,企业需要知道哪里的法规才是最严格的。例如,德国在欧盟统一的法规指令基础上还制定了本国的食品接触材料标准,并且严于欧盟的要求,企业出口产品到德国时,必须要满足德国本国的法规。类似的还有法国,意大利等等,也有自己的标准要求。所以,企业在进行产品检测的时候,需要按照最严格的标准进行检测。

其次,企业要做好原材料管控,需要使用标准要求的原料、添加剂和加工助剂。同时,企业要了解自己的原料供应商是否熟悉这个法规,有没有对原材料进行过相关检测。也就是说,企业还要对自己的供应商做好管控,在这个环节将风险降至最低。

再次,企业要及时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从整条供应链去做好优化控制。例如,一家做油脂的企业发现自己的产品中含有塑化剂,由于油脂本身不含塑化剂,因此很可能是包装环节出来问题。因此,企业需要查出哪些环节出了问题,并对整个供应链做好管控。

各国法规解释不尽相同

:世界各国食品接触材料法规指令主要有哪些?

李信柱:欧盟的食品接触框架法规1935/2004/EC。该法规对17类材料做出管控,目前有强制性法规或指令管控的材料包括塑料、陶瓷和再生纤维素、活性和智能材料这4种,其他材料(如纸制品、硅胶、橡胶、涂层等)欧盟有非强制性的暂代性决议管控,例如纺织品、蜡等材料。

欧盟关于食品接触材料的预警通报系统RASFF也是实时反应欧盟对于食品接触材料最新的管控动态的瞭望口。RASFF经常会对某种非管控物质进行通报。比如陶瓷中的钴元素,欧盟的法规中只对铅、镉两种物质做出管控,但是通报中会对钴元素进行不合格通报;再如最近几期通报中,欧盟对塑料中的塑化剂DpHP做出通报,而这项邻苯并不在欧盟法规之前对食品接触材料的管控范围内。这些通报也反映了欧盟今后立法的趋势,所以厂商也需注意这方面的最新动态。

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欧盟于2011年7月1日正式生效的法规(EU) No 284/2011,专门对来自中国大陆和香港的美耐皿餐具和尼龙餐具,要求通关时随机抽取10%的产品进行化验分析,产品还需提供符合性的声明资料,并特别要求美耐皿餐具中的甲醛迁移量不得超过15mg/kg,尼龙餐具中的初级芳香胺迁移量不得超过0.01 mg/kg。

美国关于食品接触材料的法规是FDA 21CFR 170-189部分,主要管控树脂聚合物、涂层等材料。美国执行政策指引CPG 7117 05-07部分对镀银金属、陶瓷制品中的重金属进行管控。另外,美国加州对与食品接触的陶瓷、玻璃器皿也、PVC等软体容器、铝制品等也有自己的案例要求。

日本的食品容器、包装材料与食品添加剂分开管理。日本食品卫生法JFSL370规定,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可能含有有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食品容器、包装材料。日本劳动厚生省可以根据需要制定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的标准与卫生要求,一旦颁布了相应标准,则禁止不符合标准的材料生产和销售。

李丰勇:在国内,于2009 年6 月1 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就将“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容器、洗涤剂、消毒剂和用于食品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称为“食品相关产品”,要求这些“食品相关产品”不得影响食品安全。在日常食品安全监管中,检测主要依据中国卫生部及中国标准委员会制定的一系列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常用的衡量检测指标包括:蒸发残渣、高锰酸钾消耗量、重金属等。

欧盟主要管控食品接触材料的法规是1935/2004/EC,地位类似中国的食品安全法,为食品接触材料的安全性做出了一些原则性的要求。针对不同材质做出具体指标要求的是一系列的指令,譬如针对塑料的EU/10/2011,针对陶瓷的84/500/EC等。

美国主要由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FDA监管食品接触材料安全性,依据美国联邦法典FDA 21CFR。

这些主要的国家和地区管控食品接触材料的主要指标都是有害物质的全面迁移或特定迁移量(欧盟的叫法),美国对应的概念是提取物总量或者某种物质的溶出量等,其实跟中国的蒸发残渣概念也是一致的。

值得注意的是,各国法规对于食品接触类材料中有毒有害物质的理解不尽相同,制定的标准要求也有区别,这就增加了企业产品合规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该积极通过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得到帮助,使得自己的产品符合各个市场的法律法规。

善于利用第三方检测力量

:针对食品接触材料的不同产品类型、不同出口国家,贵司能为相关企业提供哪些有针对性的服务?

李信柱:CTT中鼎的技术团队对我国相关企业主要产品投放地区的法律法规实施和动态一直进行着密切关注与研究跟进,同时利用公开研讨会、入厂培训、书面宣传资料、网络平台等方式,为相关企业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法律法规信息。比如我们每月都会以中文发布欧盟食品接触材料预警通报系统RASFF的最新案例,供广大国内客户掌握最新动态,防患未然。

CTT中鼎包括五个技术中心的实验室服务网络目前可按照中国、欧盟、德国、法国、意大利、美国、日本等地区的法规要求进行检测,针对塑料、陶瓷玻璃、硅橡胶、金属、木材等各类食品接触材料进行化学安全评估,为有需要的企业提供专业、权威的第三方检测服务,在供应链中有效传送信息、传递信任。

此外,我们亦可协助企业建立有效的供应商管理机制,还可在产品不合规发生时,协助生产企业分析原因及提供合适的解决方案。

总之,CTT中鼎可深入企业供应链,为企业提供全面的食品接触材料一站式解决方案,涵盖培训服务、咨询服务、部件测试、整机测试等,协助企业降低产品违规风险,有效提升产品竞争力,确保产品顺利进入国内外市场。

李丰勇:早在七八年前,国内塑化剂事件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华测就已经开始关注此类法律法规,并完成了全球相关法律法规的研发。目前CTI可以为企业提供包括餐具、厨具、食品包装容器、厨房家电等多种产品类型,包括:中国、欧盟、德国、法国、意大利、美国、韩国、日本等多个国家或地区标准法规的测试。测试材质种类包括:塑料、橡胶、硅胶、不粘涂层、纸制品、玻璃、陶瓷、金属等。同时,还可以为企业提供专业技术咨询、标准法规培训、定期提供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信息和行业动态Newsletter等增值服务。

出口企业应对环境壁垒探析 第4篇

关键词:出口企业,环境壁垒

当前, 环境壁垒已被广泛地运用到国际贸易的各个领域, 影响越来越大、作用越来越明显。世界上现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采取了进口环境壁垒措施。在全球4917种商品中, 受绿色壁垒影响的商品达3746种, 贸易金额达47320亿美元, 每年还以20%-30%的速度增长, 环境壁垒的发展出现了从针对具体产品向生产经营全过程延伸的态势, 不仅涉及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和制成品, 而且涵盖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环境壁垒已成为出口企业在国际贸易中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一、环境壁垒综述

环境壁垒是指进口国或地区为保护人类健康、动植物安全和生态环境, 凭借经济技术优势, 根据国际组织制定的多边环境保护规定或自身实际, 通过制定强制性的技术标准与措施, 对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国际贸易活动加以管制, 对不符合本国或地区标准和规定的外国产品和服务采取限制或阻止进入本国市场的贸易保护措施。

1.实施形式。

一是国别环境法规。各国按照多边贸易协议的环境条款、国际环境公约和自身实际, 制定一系列苛刻的行政法规与技术标准, 规定环境中的污染物水平和排放源的限量阀值, 实现对商品进口的限制。二是环境标志制度。要求进口产品达到ISO14000等系列标准, 对合格品施贴环境标志, 未达到标准禁止进口。三是检验检疫制度。各国检疫机构制定不同的卫生检疫标准, 对进口商品的品质进行检测鉴定, 形成大量繁杂不合理规定, 成为控制进口的重要手段。四是包装标签制度。一些国家颁布法律, 规定进入境内的商品的包装标签既要符合环保的要求又要节约资源和能源, 否则严加限制。五是生态关税制度。即对一些影响生态环境的进口产品征收附加税限制其进口。六是绿色补贴制度。要求生产者将环境退化和治理的费用计入产品成本, 如果政府补贴则按违反WTO规定实施反补贴, 限制进口。七是生产方法制度。对不利于环境保护的加工生产方法进行限制或禁止。八是行政管制制度。对一些可能影响生态环境或人类健康的产品实施进口许可证制度, 或根据本国市场情况直接制定环境与健康方面的要求, 限制或禁止进口。

2.性质特点。

一是形式上的合法性与名义上的合理性。环境壁垒往往以保护生态、人类健康和动植物安全为借口, 又以国际环境公约、WTO相关规定和国别法律法规为依据, 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和形式上的合法性。二是性质上的双重性与结果上的歧视性。一方面, 环境壁垒对保护环境、自然资源、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另一方面, 一些具有经济技术优势的国家据此实施贸易保护, 保护本国产业和市场。三是对象上的广泛性与方式上的隐蔽性。环境壁垒的保护领域广泛, 涉及众多行业的众多产品, 假借环保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 隐藏于各种立法、标准和入境检验检疫中, 很难为出口商所掌握。四是标准上的发展性与影响上的扩散性。环境壁垒的实施与技术进步和国际贸易的发展紧密相连, 其技术标准随着科技发展而不断提高, 呈现出拓宽和加高趋势;在运用中容易出现从一国向他国扩散的连锁反应。五是处理上的灵活性与构成上的复杂性。环境壁垒可针对不同国家的产品进行不同的设置, 表现出很强的灵活性;名目繁多、变化频繁, 涉及法律、标准、程序、市场准入、关税、补贴等, 构成复杂。六是实施上的强制性与使用上的争议性。环境壁垒常以立法方式制定, 形成强制性规定而必须实施;而不同国家对此并未形成科学统一衡量标准, 相互间难以协调, 引起的争议解决时间一般较长。

二、出口企业遭遇环境壁垒的原因与面临的挑战

1.原因。

首先, 环境壁垒缘于全球日益严重的生态灾难。20世纪以来, 在科技革命的影响下世界经济高速增长,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导致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人类开始陷入全球气候变暖、资源枯竭、酸雨腐蚀、动植物种灭绝等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这迫使人类开始关注自身的生命健康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逐渐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是人类共同的责任、需要共同的努力、必须采取共同的行动。正是在环境问题全球化的背景下, 国际环保公约、多边贸易协议的环保条款、国别环保法规等出现了, 这些环保措施会直接影响国际贸易并形成环境壁垒。其次, 消费者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的变化为环境壁垒的产生提供市场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消费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 生态意识日益增强, 开始关注环境质量和生存环境, 绿色需求和绿色消费产生, 促使国际贸易中绿色产品市场扩大, 这为一些国家实施环境壁垒提供了“市场基础和现实可能性”。再次, 环境壁垒是一些国家实现贸易保护、保持国际竞争力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 如“金砖四国”中的中国、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得到长足发展, 对发达国家形成强大竞争压力, 对其某些产业产生严重冲击。一些国家为保持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保护国内市场, 解决贸易逆差, 便以保护环境为由, 利用先进的环保技术和严格的环境标准, 通过打破WTO关于发展中国家特殊和差别待遇的规定, 制定高标准的TBT/SPS措施, 提高产品的环境要求, 来抵消其他国家在资源和劳动力等方面的比较优势, 实施环境壁垒。最后, 出口企业自身的不足是内因。我国出口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 技术水平有限, 管理能力不强, 环保意识较差, 环保投入不足, 国际标准采用率不高, 对目标市场环境壁垒信息了解不够, 加上国家产品环境法规不完善, 企业缺乏有效的质量环境保证和监督制度, 导致其产品未能达到进口国的环境安全标准, 这是出口企业遭遇环境壁垒的根本原因。

2.挑战。

一是产品市场准入的环保门槛不断提高, 影响企业出口市场。目前我国的出口市场仍然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 而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大多为WTO“贸易与环境委员会”的主要成员, 他们的行动往往会得到一些新兴工业国的响应, 如果环境壁垒在上述国家和地区不断扩张并通过WTO与贸易挂钩, 我国企业出口产品可能会因环保、安全因素而无法进入目标市场或被迫退出目标市场。如2009年欧盟EUP指令升级, 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产品覆盖范围扩大, 一批新的生态化设计要求出台, 洗衣机、洗碗机、冷冻家电产品纳入其中, 而欧洲市场上述产品的大部分来自我国, 这将对我国家电企业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二是出口产品的竞争力被严重削弱, 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环境壁垒的推行必然迫使企业加大对环保的投入、产生认证的费用、增加引进先进测试设备的成本, 加上成本内在化的要求、反补贴措施的影响, 一些国家又对我国出口产品征收生态关税, 这些均会导致我国企业出口产品成本增加, 进而影响价格优势, 削弱其国际市场竞争力, 最终影响出口企业的经济效益。如“在欧盟现行针对儿童玩具的安全指令中, 一种电动玩具的测试费用就高达3万—6万元”, 2008年12月欧洲议会通过的玩具安全新指令的实施, 必将进一步加大这些产品的生产与检测成本。三是认识不足致使出口企业对环境壁垒带来的机遇利用能力较低。在我国, 尽管一些企业的环保意识在不断提高, 能够自觉参加产品环保方面的检测与认证, 但由于受经济技术水平的限制, 仍有相当多的企业对环境壁垒认识不足, 对环境壁垒带来的技术创新要求了解不够, 对国外环境技术信息掌握滞后, 对环境壁垒创造的新的市场机会利用能力较低, 未能将环境技术标准作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来考虑, 致使企业丧失新的发展机遇。

三、出口企业应对环境壁垒的对策

1.正确认识环境壁垒。

当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环境壁垒带来的影响加剧, 但其并非专门针对中国设立, 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卷入其中, 如美国在2009年6月22日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中的“碳关税”就招致众多国家反对;另外, 当前我国出口贸易处于高速发展期, 出口市场高度集中于发达经济体, 而这些国家本身的环保标准普遍较高, 因而遭遇环境壁垒问题也在所难免。如果出口企业的产品不符合进口国的环保要求, 就应该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同时也要看到, 环境壁垒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并存, 只有把握机遇, 才能迎接挑战。

2.主动采用国际标准。

企业应认识到标准认证工作对自身生存发展的特殊意义, 要借助标准认证手段大幅度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树立良好市场形象。事实上, 环境壁垒的高度始终是有限的, 企业只有通过贯彻实施ISO9000、ISO14000甚至超越发达国家的标准, 提高环境绩效, 获得进入国际市场和发达国家国内市场的通行证, 才能进一步降低企业质量责任风险, 增强竞争能力, 扩大市场占有率, 更好地为走向国际市场创造条件。

3.提高产品质量档次。

企业只有担负起发展经济的环境责任, 不断进行技术创新, 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专业化水平,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壁垒问题;只有通过生产出合格甚至更高的产品, 充分利用环境壁垒和绿色消费潮流带来的发展机遇, 努力开发环境友好型产品, 才能将环境壁垒带来的危机变成商机。因此出口企业要大胆合理地引进清洁生产技术, 加强与环保研究机构、设备生产企业的合作, 开展技术改造与创新, 同时对一些没有发展前景的产品要勇于放弃, 加快调整, 只有这样才能突破环境壁垒。

4.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产品的环保符合性是今后的一个发展趋势, 这就要求企业不仅要高度关注目标市场环保技术法规的变化, 更要从内部生产管理抓起, 不断强化质量环保控制, 以保证产品符合各类环保法规要求。要按照国际规则和惯例建立一系列质量、环境控制制度, 加强自我保护, 提高应对能力, 做好防范工作。要树立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环境管理思想, 从产品的研制、生产、包装、运输、销售、消费到处置, 每个阶段都要考虑环保问题, 要像重视质保体系一样重视环保体系, 不断提高产品的环境品质。

5.建立预警应对机制。

企业要加强对目标市场环境壁垒的研究, 及时跟踪国外的环境壁垒措施, 收集整理与本企业相关的涉及环境壁垒的法规、消费、科技、资源、产品、市场等信息, 提高对政府、协会环境壁垒预警协作机制提供信息的研判能力。要重点分析目标市场已经实施、已经颁布尚未实施和正在讨论的与环境相关的法律法令的特点、实施弹性等, 对照企业标准实际情况, 评估影响, 寻找解决之道。

6.开拓多元国际市场。

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 根据产品的生命周期和不同国家对环境保护的不同要求, 通过市场细分, 调整产品定位, 实施差别化的市场经营战略来满足不同国家的要求, 规避环境壁垒, 要特别重视在巩固现有市场基础上对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开拓。对于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企业应积极探索跨国经营, 通过对外投资、就地生产、就地销售方式, 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 避免由于国内低标准、国外高标准给生产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 充分享受与东道国企业相同的自由流通便利, 从而跨越环境壁垒。

7.实施绿色营销策略。

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目的不仅是要满足国际市场日益高涨的绿色消费需求, 而且在营销全过程中要注重生态环境要求, 实现经济利益、环境利益和消费者需求的统一。在开展绿色营销中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要统一绿色产品标志形象识别, 加强绿色产品标志管理;二是要开发绿色产品, 从产品设计到废弃物处理都要考虑对环境的影响;三是制定绿色价格, 把企业用于环保的支出计入成本;四是选择绿色销售渠道, 开展生态商业销售活动;五是开展绿色促销活动, 引导绿色消费。

参考文献

[1]卢授永, 杨晓光.国际贸易中绿色瓶颈制约及其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 2003 (1) :42-45.

[2]崔燕.绿色壁垒的破解之道———访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常务理事周世俭[J].中国船检, 2009 (12) :14-16.

[3]王金南, 夏友富.绿色壁垒与国际贸易[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2.

[4]周中林, 郭荣鑫.绿色壁垒产生原因的供求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5) :55-60.

[5]付海蕾.论我国出口贸易应对环境壁垒的对策选择[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3) :69-71.

出口壁垒 第5篇

学 院:东方科技学院 班 级:2009级国贸四班 姓 名:刘秋云 学 号:200941916423 课程论文题目:绿色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及对策 课程名称:国际贸易学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绿色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与对策

学 生:刘秋云

(东方科技学院2009级国贸四班,学号200941916423)

摘 要:绿色壁垒作为非关税壁垒的一种形式,具有双重性质,既有积极的一面,又存在消极的一面,已成为影响我国出口贸易的一个重要因素。文章分析了绿色壁垒的成因以及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并从政府、产业和企业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绿色壁垒;外贸出口; 影响;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对环保的要求也与日俱增。与此同时,由于环保问题而引起的贸易纠纷日益增多。在这种新形势下,发达国家为维护其经济利益,接环保之名实行绿色贸易保护主义,筑起绿色壁垒,阻碍了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对国际贸易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绿色壁垒的成因分析

绿色壁垒是贸易领域内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及动植物生命或健康的名义,通过制定一系列复杂苛刻的环保技术标准,对进口产品设置市场准入障碍,以达到保护本国产业的一种新型技术性贸易壁垒(TBT),包括绿色关税、绿色技术标准、绿色环境标志、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绿色补贴等标准[1]。发达国家筑起绿色壁垒,既可以得到国际消费市场的认同,又可以使发展中国家陷入困境,从而取得实际利益[2]。绿色壁垒是国际贸易中出现的新产物,其产生、发展和变化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国际贸易法律条款存在漏洞,使绿色壁垒具有合法性

根据《关贸总协定1994》第20 条“一般例外”条款,成员国有权以“保障人民、动植物生命或健康”或“有效保护可能用竭的天然资源”为理由而采取限制贸易的措施[3];根据1994 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TBT 协议),成员国有权在适当的程度内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人类、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保护环境;根据1994 年的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协议(SPS 协议)的“预防原则”,成员国在找不到充分的“科学证据”时有权根据获得的有关信息临时采取某种卫生或植物检疫措施[4]。分析以上法律条款,我们不难发现,法律条款中没有一个明确的衡量尺度,给予了各成员国充分的发挥和操作空间,从而使各成员国拥有了一定的特权,同时也为绿色壁垒提供了法律依据,使其具有合法的国际地位,为发达国家实行贸易保护主义,获得贸易利益提供了机会。

(二)科技经济水平存在差异,使绿色壁垒具有生存空间

相对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经济水平高,科学技术发达,特别是在环保方面拥有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作支持,并拥有完善的法规、标准、评定、认证系统,因此形成了一套牵涉面广、关联性强、运转效益高的绿色壁垒体系。根据欧盟的统计数字,其技术壁垒法律法规达300 余件,统一认证体系有9种,详细的技术指标、规定超过10万个。美国设有认证体系55 种,日本有25种[5]。然而广大发展中国家由于自身经济水平较低,科学技术不够发达,绿色壁垒的数量极少,设置标准极为低下,而且孤立零散、不成体系,导致维护效率极低。正是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科技经济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发展中国家在绿色壁垒林立的世界市场中处于竞争劣势地位,而发达国家则是变本加厉的推行绿色贸易保护政策,为绿色壁垒提供了的生存空间。

(三)绿色环保意识存在差异,使绿色壁垒具有发展潜力

发达国家为提高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引导消费者去购买获得绿色标志或绿色技术认证的产品,从而促使生产商提供符合环保要求的产品以达到环保的目的,实施了严格的绿色贸易措施,推行了高标准的绿色标志制度和绿色技术标准认证制度。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市场多是欧美等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的消费者有着非常强烈的环保意识,有数据显示,84%的荷兰人,89 %的美国人和90 %的德国人在购买物品时都会考虑到产品的环保标准伴[6]。但发展中国家的消费者对诸如绿色食品、绿色家园、绿色产业的呼唤和需求意识相对还比较淡薄,消费观念还处于从传统的温饱型消费向健康型消费转变的初级阶段。因此,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异。而绿色壁垒正是以保护环境、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和生命为幌子,迎合了世人日益高涨的环保意识和绿色消费心理而大行其道,使其具有了较大的发展潜力。

二、绿色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产品的影响

2001 年末,中国正式加入WTO,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的限制作用大为削弱。然而,随着全球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绿色壁垒以其名义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合法性、保护内涵上的广泛性和保护方式上的隐匿性[7]。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美、日、欧盟等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和地区环境保护行动较早、环保技术先进、环境标准严格,其国内市场严格的环境要求、标准逐步形成名目繁多的绿色壁垒。绿色壁垒正给我国外贸出口产生越来越多的消极影响。

(一)绿色环保技术要求日益增高

一些发达国家为了限制发展中国家产品的进口,制定的绿色技术标准高得惊人,远远脱离发展中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环境保护的实际水平,发展中国家要越过这些技术门槛存在相当大的难度。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出口货物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受绿色壁垒的影响很大。不仅如此,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为了削弱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在已有的绿色壁垒的基础上,不断对其加高加固,绿色技术指标越来越多,标准越来越高,要求越来越严。日本将从中国进口大米的农药残留含量,从原来的 56 项检测指标增加到 104 项。欧盟对进口中国茶叶的检测指标从原来的72 项增加到现在的134项,限制使用的农药从原来的 29 种新增到62 种,部分农药残留标准比原有标准提高了100倍以上。欧盟对氯霉素残留量的标准规定为 0.11—0.13ug/kg,其技术要求之高,以至于欧盟国家自己的产品也常常达不到这一指标。日本为了限制中国菠菜对其出口,2002 年4月公布菠菜中农药“毒死蜱”残留限量为0.101mg/ kg,这项明显针对中国的技术壁垒措施,大大高于国际通行标准(美国、欧盟和 CAC标准为0.105mg/ kg)[8]。

(二)涉及产品范围日益增广

一些发达国家对中国产品设置的绿色壁垒的范围呈不断扩大之势。因绿色壁垒而受阻的中国出口产品几乎无所不包,无处不在。我国一些传统出口产品农产品、纺织品、服装、机电产品等均不同程度地受到发达国家日益苛刻复杂的环保技术标准的严峻挑战而面临出口困境,极大地限制了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出口产品的绿色市场准入,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在农产品出口方面。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我国农产品的生产加工的过程方法、包装贮运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利于环保的因素,因此,在国际贸易中,我国成为了受到美国、日本以及欧盟等发达国家绿色壁垒限制进口最多的国家。农药含量的检测项目多达134 种;欧盟对中国茶叶的残余农药检测项目达62 种;日本对我国大米的检测指标增加到116 项[5]。2002年1月,欧盟以氯霉素残留问题为由禁止从我国进口动物源性食品;1997年后,美国出台了禁止进口我国禽肉的规定,还对我国的水产品、蜂蜜等产品设限;2002年,日本对我出口的大蒜等产品每批都加验农药残留相关指标[9]。2002 年1 月,欧盟全面禁止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和水海产品的进口。2002 年,山东省出口日本的冷冻菠菜因为个别批次农药残留超标而遭到日本政府的全面禁运[10]。由此可见,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受到绿色壁垒而面临严重的威胁,出口市场日益萎缩。

在纺织服装产品方面。欧盟、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制定一系列指标诸如PH值、甲醛含量、偶氮染料、颜色坚牢度、重金属残留物、农药残留物、防霉变物质、防静电剂等指标;若超过其限值,则以此类纺织品或服装有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损害而被限制进入其市场[11]。比如,我国江苏省某服装企业出口到欧盟的30 多万件夹克衫,因拉链的含铅量高于其标准而被退回,造成上百万元的损失。

在机电产品方面。继欧盟于1996 年规定进入该市场的工业产品必须进行CE认证后,澳、美、加、德等国也对电子、机械和电器产品等实行认证制度[12],并规定其成员国有权拒绝未贴CE 标志的产品入关,对我国出口造成了极大困难。总之,我国出口的商品大多为劳动密集型初级工业产品,技术含量不足,受环境保护因素的影响较大,所以越来越多的出口产品受到发达国家和地区环境保护法规的影响[13]。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约有90 亿美元的出口机电产品因受到有关《臭氧层保护国际公约》的限制而被禁止生产和销售,80 亿美元的出口产品受到国外绿色标志制度的影响,240 亿美元出口产品达不到发达国家环保包装要求而受到间接影响。

(三)绿色壁垒实施国家日益增多

近年来,随着美国、日本以及欧盟等发达国家相继对我国实施绿色壁垒,引起了其他一些国家也相继加入,致使对我国绿色壁垒实施国家日益增多。1998年9月11日,美国要求所有来自中国的木质包装和木质铺垫材料必须附有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关出具的证书,证明木质包装经过热处理、熏蒸处理或防腐处理,违规货物将整批禁止入境,这使我国1/3以上的对美出口受到影响。随后,加拿大也采取了相同的措施。英国于次年2月1日起实行此项标准。不久,欧盟也宣布对从中国离境产品的木质包装采取紧急措施 ,实施新的检疫标准。2002 年1月,欧盟宣布全面禁止中国动物源产品进口,随后瑞士、日本、韩国等国家相继采取措施,加强对中国动物源性产品的检测,德国、荷兰等国则提出更高更严的要求,沙特阿拉伯也暂停了中国此类产品的进口[8]。

(四)外贸出口损失日益增大

绿色壁垒披着环境保护的合法外衣,大行贸易保护主义之道,对我国外贸出口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据统计,仅1997 年至2002年的5年间,我国出口因遭遇绿色壁垒而受阻的商品价值就达400 亿美元,每年造成的损失相当于当年出口总额的20 %左右。加入WTO 后,绿色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比加入世贸组织前更为严重。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对中国的出口商品制定了更加严格的技术标准。调查表明,2002 年我国有71%的出口企业、39 %的出口产品遭遇到绿色壁垒限制,造成损失约170亿美元,其中食品土畜产品出口受到的损失最大,有近90 %的企业受限,造成损失约90 亿美元。特别是我国加入WTO 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更加显著,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据统计,在我国加入WTO 的前几年,我国出口商品因遭遇绿色壁垒每年造成的损失约70多亿美元。加入WTO 后,受绿色壁垒的影响,仅2002年我国出口贸易的损失额就高达约170 亿美元[8]。

(五)国际竞争力日益削弱

发达国家通过绿色技术标准的设置使我国出口产品成本显著提高,从而弱化了相应产品的价格优势,降低了该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欧盟启动的ISO14000 环境管理系统,要求进入欧盟国家的产品从生产准备到制造、销售、使用以及最后处理阶段都要求符合规定的技术标准。我国出口产品包括农产品、食品、纺织服装产品、机电产品、高科技产品为了达到进口国对商品的环境保护标准,要接受名目繁多的检验、测试、认证和技术鉴定等,在产品的外观包装、出口标签和商业广告宣传等方面要作更多地适应性调整。基于此,我国出口产品的各种间接费用以及直接费用将大幅度增加,导致出口产品成本上升并且增加其不确定性,使我国出口产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丧失价格优势,从而大大影响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如1998年,美、加决定对我国出口货物的木质包装进行检疫处理,按其苛刻标准,仅木质包装如经过热处理、熏蒸处理或防腐处理,成本将增加20%,这将严重地影响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12]。

三、我国外贸出口突破国际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绿色壁垒已成为我国出口贸易发展面临的一种严峻挑战,但同时也是一种机遇。随着国际绿色壁垒的增强,我国的出口贸易应该转变理念,不断健全绿色保障法律体系,完善环境管理体系,积极开发和引进环保技术,降低能源与材料消耗,有效控制污染源,大力发展环境产业、绿色产品。在新的国际贸易环境之下,在迎接挑战中抓住机遇,化被动为主动,提高我国外贸出口产品竞争力,实行环境和贸易良性发展的生态贸易战略,实现从粗放型经营模式向集约型模式转变,实现贸易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从政府层面看

一是加强宣传教育,顺应绿色潮流,提高环保意识。以全民环境教育为基础,逐步树立“诚实、守信、善待生命、善待自然”的伦理道德观,积极倡导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方式,树立“科学、合理、健康的需求”,摒弃“奢侈浪费、污染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我们既要认识绿色贸易规范条件的积极意义,又要分清某些国家寄寓于其中的绿色贸易壁垒。二是实施绿色高科技战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跟踪世界上最先进的环保科技成果,大力引进国外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污染治理技术、“三废”综合利用技术,并有计划地建立一批环保高新科技和产品的研究开发基地及高新技术孵化、辐射基地,以促进国内企业的产品和技术的升级换代。随着我国产品的环保科技含量的提高,环境壁垒的制约作用将不攻自破。三是建立绿色壁垒的预警机制。加强对国际环保认证标准的研究,及时收集、整理、跟踪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措施,建立绿色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并及时地将信息反馈给有关部门和企业,以便采取积极应对措施,突破绿色壁垒。四是设立专业权威的国家检测机构,加强环境和贸易领域的国际合作和互认,推动我国环保技术的全面提升。积极推行实施ISO14000 环境管理体系国际标准和环境标志制度,加强专业权威认证机构的建设,切实加强与国际权威认证机构的交流、合作与互认,为企业取得国际认证创造更加有利的外部条件。五是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强化环境执法从环境税收立法入手逐步完善各项环保法规,使之向绿色产业倾斜,鼓励清洁生产;环境立法应以预防为主,强化监督管理、尤其是政府的监督管理职能,对经济活动中的违犯环境法规的行为要依法严惩。要建立一套绿色保障制度体系,在推进清洁生产的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清洁生产工艺技术与成本间的关系,达到环境保护与降低生产成本目标的“双赢”。

(二)从产业层面看

一是大力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从强调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廉转变到重视改进中国劳动力资源的质量,注重对人力资源的持续投资和开发,全面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技术能力,只有这样,我国才能在新一轮的全球产业和产品创新过程中处于有利地位。二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紧运用高科技改造传统产业,提高技术水平和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传统产业结构升级和换代,使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实现从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从而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使我国传统出口产品的贸易条件得到改善。三是大力扶持绿色环保高科技产业。绿色环保产业在我国尚处于开创阶段,典型的幼稚产业,具有潜在的动态比较优势,具有外部经济和学习效应。政府应借鉴国外经验,根据环保产业市场前景和我国国情,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给予扶持,增加环保投入,在引进国外先进的环保技术的过程中,将产学研有机结合,加快实现引进技术的二次开发[14],建立具有中国自己知识产权的环境保护技术体系,推动我国环保技术的进步,使我国环保产业成为具有竞争优势的支柱产业。

(三)从企业层面看

一是坚持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两手抓,积极推进环境成本内部化。为了保护环境和生态资源,企业应将环境与资源费用计入成本,使环境和资源成本内在化,一方面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促进环保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有利于绿色消费和环保市场的发展。二是积极实施ISO14000 环境管理体系国际标准和绿色标志。ISO14000 环境管理体系国际标准是我国企业突破绿色壁垒的国际市场通行证,对于身受其害的我国农产品、纺织品、服装、机电产品等企业更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积极主动开展相关认证工作[15]。IS014000 环境管理体系已成为世界各国企业跨越绿色贸易壁垒的重要跳板。但遗憾的是,虽然我国政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但企业对此却不够积极主动。ISO14000 系列中有关环境管理体系及其审核的5个标准,自1996 年10月颁布到1997 年底一年间, 欧洲就有1207家企业通过认证,而我国截止到目前为止,获得该认证的企业仅1 000 余家, 且其中大部分是三资企业。国内通过认证的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家电行业, 更多的企业仍在IS014000 认证之外徘徊。绿色标志的实施将更加促进绿色消费浪潮的发展,这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树立企业形象和进入国际市场的有效途径。三是转变观念,增强创新能力,积极发展绿色产品,提高产品环境价值。从环保耗时费钱的传统观念转变为环保挣钱的新理念,努力坚持高环保标准,以生态技术为中心,推行清洁生产,改造传统产品的环保功能;积极开发符合国际环保标准的绿色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变“以价取胜”、“以量取胜”为“以质取胜”、“优质优价”,力争以品牌、质量、信誉等非价格竞争因素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把动态的比较优势转化为有实力的竞争优势,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整体国际竞争力,树立我国出口产品的环保形象[16]。

我国外贸出口产品屡屡受阻绿色壁垒,表明我国的环保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必须重视贸易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了提高我国外贸出口产品竞争力,为了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了国民生产和消费的安全。我们不能只看到绿色贸易壁垒给我国对外贸易短期内造成的损害,只重眼前利益,一味逃避,而应该全方位行动起来,顺应绿色潮流,提高绿色标准市场准入门槛,加强环保执法力度,普及环保意识,增大环保投入,推广国际标准,扶持绿色产业,增强设置和跨越绿色贸易壁垒的能力,加强环保技术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突破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共同促进全球贸易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宝珍.“绿色壁垒”: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动向[J ].世界经济,1996,(12).[2] 田旭.“绿色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及我国的战略对策[J].南京经济学院学报,1991。(1).[3] 徐争辉.关于我国外贸出口受阻绿色壁垒的若干思考[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5)

我国纺织品出口面临的贸易壁垒 第6篇

摘要:在实际的国际贸易活动中,贸易保护措施,一直对国家间的贸易活动产生广泛的影响。多数国家意识到,有效地解决国际贸易活动中的贸易保护、贸易争端和贸易摩擦问题,对各方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纺织业出口;贸易壁垒

从 18 世纪的产业革命开始到现在,纺织工业一直在产业部门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在国际贸易份额中占很大的比例。由于纺织工业对资本和技艺的要求低,而且具有可以普遍获得的标准技术,因此,在工业化早期阶段,许多国家适宜发展纺织和服装业。纺织工业本身的快速增长,和对上下游产业的拉动作用,使其成为一国经济起飞和发展初期的主导产业。而且,在经济发展初期的国家,纺织品和服装一般是主要的出口制成品。

英国在 19 世纪将其工业基础建立在纺织和服装业上,美国和欧洲的国家在20 世纪中叶主宰了这一行业,这些国家的经验都证明纺织工业在国民经济起飞阶段的重要作用。纺织工业涉及到千千万万人的穿衣用布,它历来都是一国的重要产业。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纺织品服装的要求和需求也越来越高。是的,在一些发达国家纺织服装行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是下降的,可是在全球范围内,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前景依然乐观,对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占全国商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一直保持在 1/4 左右,改革开放后,强劲的出口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因素。有专家认为,中国目前的强劲增长动力来自三个源头:位居全球榜首的惊人的出口增长率,以及基础设施支出、外商直接投资。显然,在出口中占很大比重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对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纺织服装行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又是对劳动力技术要求比较低的行业。纺织服装业一直是就业人员最多的产业之一,曾经提供过 1500 万个工作岗位,占全国就业人数的 14.13%。尽管纺织行业的发展不能完全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城镇大量失业人口的安置问题,但其作用不可小觑。然而,在出口的大环境方面,世界经济走势仍不明朗。在这种形势下,世界贸易保护主义必然日益抬头,特别是针对中国出口形势的出色表现,许多国家专门采取保障措施限制我国产品出口。因此,对我国纺织品出口面临的贸易壁垒进行认真的研究,并提出中肯的应对建议具有重要意义。

应对贸易壁垒既是政府的责任,也关系到纺织行业的发展。就政府而言,应从以下几点做起:(1)加强与发展中纺织品出口国的合作,争取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贸易秩序,抵制贸易壁垒,正如外经贸部发言人所说,针对中国的类似反倾销等贸易壁垒今后能否减少,取决于新一轮谈判能否很好地解决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贸易秩序的建立,取决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能否得到有效遏制,而这种合理国际贸易秩序的建立要依靠纺织品出口国的团结合作。(2)完善对外贸易壁垒的调查制度,建立应对贸易壁垒的機制,我国已经在应对反倾销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比如,针对反倾销应诉专业性强、涉及环节多的特点,外经贸部已逐步建立起政府主管部门、进出口商会、协会、地方外经贸委、其他相关中介机构、被诉企业等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协调作战的多层次多渠道反倾销应诉机制。(3)建立专门机构负责解决我出口产品遭遇贸易壁垒的相关问题,我国应在商务部专门成立对外贸易壁垒办公室或类似的专门机构,负责处理与我国出口产品有关的贸易壁垒问题,抽调专门力量作好指导、协调国外对我国出口商品的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的应诉及相关工作。(4)培养熟悉 WTO 规则、贸易壁垒知识和相关行业知识的人才。(5)完善支持纺织服装企业应对贸易壁垒的相关政策措施。另外,政府也应该建立贸易壁垒信息服务体系,使企业可以快捷迅速地得到国外相关贸易壁垒方面的信息和开拓市场等方面的信息。外经贸部建立的中国贸易指南网站,在贸易壁垒方面的信息并不全面。

纺织行业本身应对贸易壁垒应从以下几点着手:(1)提高产品质量,以质取胜;开发新产品,避免产品趋同纺织服装企业要积极提高产品质量,进行生态纺织品服装的国际检测认定。这样,就会减少许多贸易摩擦,扩大出口市场。(2)加强行业自律,协调出口秩序,多做市场调研,实行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我国出口产品频遭反倾销调查并被大量征收反倾销税,部分原因是,行业管理力度不够,无序竞争严重。纺织品行业要加强行业自律,这样才有利于行业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企业要在市场调研上多下功夫,实行出口市场的多元化战略,不能把出口市场长期集中在几个发达国家。(3)积极勇敢应对贸易壁垒及时向政府相关部门反映遇到的国外贸易壁垒情况,与相关部门配合,积极应对。比如,在应对反倾销方面,由于企业积极应诉,近年的胜诉率已明显提高。积极的应对,也会使国外在启动贸易壁垒措施方面更加谨慎。(4)纺织服装企业应联合科研机构开发新技术和新工艺,突破国外的技术壁垒。

最后,要加强商会、行业协会等机构的服务功能。(1)加强与国外纺织品进口商会的联系,取得他们的支持;(2)帮助企业了解、熟悉国外有关法规和标准;(3)对国外市场、产业情况进行研究分析,积极主动配合政府,维护我国产业利益和企业利益;(4)推动纺织产业集群的形成。针对纺织行业组织度低,社会化、专业化水平不高,企业间、区域间相互协作配套不紧密,团队实力不强的现实,纺织行业协会要协调各纺织企业和政府部门,推动纺织产业集群的形成,达到企业间相互合作,共同提高纺织服装业的整体竞争力。纺织产业集群的形成,也有利于吸引投资,有利于品牌群体的升值,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走出低成本、低附加值的初级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王惠萍. WTO 与中国纺织业[M]. 中国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1 ;

药品出口技术贸易壁垒对策分析 第7篇

关键词:技术性贸易壁垒,药品出口,绿色壁垒,应对措施

近年来, 随着关税税率, 传统的非关税壁垒逐步减少, 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地加强技术贸易壁垒。在医药行业, 1999年, 有关WTO成员国向TBT委员会通报量16项, 2001年1月至今, 世界TBT通报量急剧增加281项, 美国就有23项, 日本就有30项, 更关键的, TBT相关的技术规定影响着药品的出口。调查表明, 我国医药出口受TBT限制高达70%。欧盟、美国、日本是实施技术贸易壁垒的主要国家和地区, 对中国出口企业造成的损失所占比例达95%。而美国, 欧盟, 日本是我国医药产品出口大国, 即使在金融危机大环境下, 2008年, 美国仍是我国医保产品出口最大的单一市场, 出口额为56.95亿美元, 约占我国医保产品出口金额的19%。日本是我国在亚洲区最大的药品出口国。在保证产品质量, 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的旗号下, 阻碍药品出口的TBT呈现一些共性特点, 我国制药企业高度重视并采取措施辩证应对。

1各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特征

纵观世界各国 (主要是发达国家) 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其限制药品出口相关的TBT的特点如下。

1.1与专利技术相结合

专利技术是医药企业竞争的主要武器, 专利新药在世界医药市场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各个国家对药品的专利保护程度不一样, 涉及产品, 辅料, 处方, 工艺等。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均有良好的鼓励创制新药的机制, 完善的知识产权法规。我国以仿制品为主, 专利技术壁垒是我国医药企业面对的最主要的技术壁垒之一, 在出口贸易中必须小心地避免专利侵权。

1.2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覆盖面广, 更加严格规范

WTO《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将技术性贸易壁垒分为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技术标准, 技术法规是技术性贸易壁垒中最广泛的一种, 尤其对医药产品, 名目繁多的严格的法律法规已从针对产品本身的性能、质量标准发展到覆盖原材料, 产品生产, 加工, 包装, 标签, 运输等全过程。在国际标准及其他有关药品质量控制标准和法规的基础上, 各个国家不断增加新标准新规定以提高药品进口的门槛, 削弱我国药品的竞争力。近几年, 美国关于人用药品的生产, 质量, 标签, 包装有越来越严格的要求。韩国也相继出台对中草药的质量控制规定, 继2004-06-03的《进口医药品等管理法规修正案》, 2005-01-12的《关于草药中杀虫剂残留物/重金属的限制及测试方法的建议修改案》, 2008-08-27的《“关于进口医药品等管理的法规”修正提案》简化草药检验机构质量结果的通报程序, 增加了属于实验室检验90-275 (草药) 测试项目的数量。欧盟公布的《传统植物药注册程序指令》, 《植物药、植物药制剂和植物药产品的检验程序及可接受标准》, 以及《欧盟传统草 (植物) 药法令》, 对中药进入欧盟市场都有严格规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从2009年9月1日起, 欧盟启用经修订的《欧盟人用药品与兽药GMP指南》附录7, 针对草本药品生产环节进行专门的规范。

1.3认证许可制度程序繁琐

合格评定程序包括产品认证和体系认证两个方面, 以确认产品, 生产或管理体系是否符合相应规定。在制药行业, 认证贯穿药品研发, 生产, 销售等环节, 以确保药品安全, 有效, 稳定。如美国FDA认证是进入美国市场的“通行证”, 进入其他国际市场的“身份证”。对于原料药进入欧州市场, 需要欧盟药典COS证书, 或提供EDMF, 以支持相关药品的上市许可申请的审评。

1.4与绿色贸易壁垒相结合

技术壁垒, 绿色壁垒和社会壁垒等为新型非关税壁垒, 共同阻碍国际商品自由流动。我国药品主要的出口市场是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 这些国家多是世界贸易组织与环境委员会的成员, 环保行动起步早, 成效大, 公众环保意识强, 环保技术位居世界前列。凭借其市场主导地位和技术优势, 发达国家制定其技术水平上的环境技术标准和法规, 我国的出口产品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达到这些苛刻的标准, 进而影响我国药品的出口。

2辨证应对技术贸易壁垒

药品是特殊商品, 涉及人类健康, 技术性贸易壁垒在寻求更高品质, 更高标准的药品, 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确实有很大的作用。另一方面, 技术性贸易壁垒作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形式, 对我国的对外贸易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处理不好, 将会使企业的对外贸易利益受到严重的损失;在面对TBT时, 我国制药企业应该辨证的应对, 积极采取措施, 减少其对我国药品贸易的毁损, 尽量减少药品质量引发的事故, 提高全球药品质量, 推动全球卫生事业的发展的。

2.1全面提升企业和产品竞争力, 建立自主知识产权

我国以仿制药生产为主, 主要提供国内市场, 缺乏创新药, 处于国际药品价值链的最底端。随着全球药品外包生产和外购市场需求不断扩大, 我国制药企业积极提升企业和产品竞争力, 消弱TBT对产品出口的影响, 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 促进企业的成长。另外, 抓住跨国药企研发机构转移的契机, 与其研发合作通过技术外溢和后发效应的协同作用, 吸收、消化先进技术, 结合本企业的自主开发, 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突破有关知识产权的技术贸易壁垒, 挺进国际市场。

2.2积极参加各种标准认证, 争取到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国际市场中实行的认证多种多样, 有国际统一标准的、有区域性的 (如欧盟的COS认证) , 还有各国自己制定的各种标准认证。企业应根据自己所面对的市场尽快申请相关的认证, 从而取得通往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前些年, 由于遭遇行政与技术壁垒的双重阻击, 我国中医药的出口一直处于低位徘徊的状态, 国家制定国际认可的《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后, 制药企业积极地申报产品达标并申请使用绿色标志, 成为打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绿色通行证”, 拿到绿色标准证书的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

同为原料药出口大国, 当中国企业:DMF文件号213;COS认证60时, 印度企业:DMF文件号为643;COS认证为242, 印度就已经获得全球的三分之一DMF号, 造成原料药出口上有差距。近年随着我国药企的生产技术和认证水的提升, 我国有近80家药企的160余个产品通过了欧盟原料药COS认证, 8家制剂生产企业通过欧盟GMP认证, 而获得美国FDA DMF文件的企业有317个, 进一步拓宽了药品出口的道路。

2.3积极参与国家的技术标准制定工作

根据WTO的有关规定, 每个国家都可以在依据国际现有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国的标准, 并向国际公布。企业作为技术的直接应用者和研究者, 企业将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技术标准作为企业发展的主要方面认真落实的同时, 应积极参与具体的行业技术标准的制定, 积极推广和使用国际标准或先进标准, 一来可以密切关注标准的制定过程, 监控技术标准是否超越自己的技术承受范围。二来可以深刻理解相关标准, 并以此确定企业生产和技术改造的方向和目的, 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 继而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 从而有利于自己的产品走向市场 (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 。从实践看, 提高企业和产品技术水平, 推广和使用国际标准, 是减少国际贸易摩擦, 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 扩大药品出口的根本途径。

2.4密切关注国际市场, 建立TBT预警应对机制

在国际贸易中, 国际标准的制定者常常是发达国家。根据国际市场变化和国内需求, 他们制定的技术标准常常变化。当前, 全球经济持续低迷, 各国都倾向于收紧贸易政策, 贸易保护措施可能会加剧, 我国制药企业要抓紧产品的质量升级, 并监控国际市场标准的变化, 建立TBT预警应对机制, 积极做好与进口国新出台的TBT的对接工作, 或和咨询公司合作, 随国际市场的变化灵活, 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2.5出口市场多元化策略

从出口目的地来看, 我国药品出口的市场比较集中, 仍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 而这些国家市场准入的技术性“门槛”比较高, TBT设置的比较全面, 覆盖面广且不断更新。而一些发展中国家或不发达国家的市场准入的技术性“门槛”相对较低。, 我国制药企业应根据不同的国家对产品的技术性要求不同, 采取出口市场多元化策略。在这次金融风暴中, 欧洲、北美等地区正是经济下滑的重灾区, 药品需求增长放缓。在俄罗斯、东欧、非洲等新兴市场, 经过近几年的市场培育, 这些地区对我国药品的需求逐步增加, 如果措施得力, 这些市场的潜力和后劲可观。东亚地区, 文化相近, 技术水平相当, 进入技术性门槛较低, 具有一定的购买力和快速发展的市场, 如印度制药市场的价值将从2005年的63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200亿美元。我国药企努力加大力度开发这些市场, 提高在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市场占有率。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利用对外直接投资战略, 到国外去投资设厂, 有效利用当地的资源就地生产, 就地销售, 并可以直接突破贸易壁垒, 消除TBT对药品出口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袁建新.TBT的贸易效应及我国的应对措施[J].学术交流, 2003, (12) .

[2]冯国忠, 唐慧鑫, 马爱霞.我国中药出口形势及对策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1, (11) :2-3.

[3]张京卫.中药企业国际化经营障碍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5, (10) :151-153.

绿色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分析 第8篇

关键词:绿色壁垒,外贸出口,影响,对策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概述

(一) 绿色贸易壁垒的含义

对于绿色壁垒, 在当下也可以看做是环境壁垒, 绿色壁垒是指发达国家打着“维护人类健康、保护生态环境”的借口, 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活动进行限制, 避免贸易活动对环境和生态造成一定的破坏,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 绿色壁垒其实就是一些发达国家以保护资源、健康为名义, 从而制定出苛刻的环境标准, 对外来贸易产品进行限制。近些年来, 在国际贸易中, 绿色壁垒现象越来越严重,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环境恶化的持续加剧, 在以往的工业发展下, 为了满足生存需求, 人类大肆开发、浪费自然资源, 从而引起大气的污染、空气的污染、全球变暖、土地荒漠化等问题, 环境问题逐渐地成为整个世界关注的问题。

(二) 绿色贸易壁垒的特点

对于绿色壁垒, 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广泛性, 绿色贸易壁垒的范畴很广, 不管是初级产品, 还是中间产业产品, 不管是产品的开发, 还是产品的生产加工, 不管是产品的投资, 还是产品的服务等贸易都属于绿色壁垒的范围, 绿色贸易壁垒是具有广泛性的。二是法律性, 对于绿色壁垒, 其对外名义是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以国际、本国环境保护的公约、法律及法规视为依据, 在形式上具有合法性, 世贸各国在达成了贸易与环境的多协定后, 将相应的协议当做是绿色壁垒的法律依据。因此绿色贸易壁垒具有法律性。三是隐蔽性, 和传统的许可证、配额等贸易壁垒相对比的话, 绿色壁垒是以“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出现的, 这就导致人们很容易忽视贸易壁垒的性质, 觉得就是为了人类的生存的环境, 而过于看重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 从这方面看, 绿色壁垒本身是具有一定隐蔽性的。

二、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

(一) 对出口企业造成的影响

对于我们国家来说, 我们外贸出口的国家是这些发达的国家, 还有新家坡等地区, 他们的环保策略落实地比较早, 大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比较强, 还有在技术方面也比较先进, 在绿色壁垒下, 我国在这些区域的市场不断缩小, 很难将产品进入这些发达国家, 同时我国的产品结构大多是传统产品, 如纺织品、食品等, 这些传统产品在技术和质量方面也没有很突出的竞争优势, 这些产品的绿色壁垒更加严格, 进而影响到我们国家出口的市场。

(二) 对农副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

1. 农副产品出口受阻。

我国的农副产品在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下, 农副产品也面临着严峻地形势, 例如我国的茶叶出口在日本、欧盟等国家同样受到很严重地限制;我国的蔬菜在日本的限制也很严重。特别是在近几年来, 我国农产品受到的绿色壁垒贸易越来越严重, 如日本对我国的产三疣梭子蟹进行了严格的检查, 韩国食品医药品表示对我国存在的唐面进行暂停进口。

2. 对禽肉出口的影响。

随着欧盟国家新食品安全标准的提出, 食品市场的准入标准也发生了改变, 特别是对肉食, 不仅在食品的最终环节要符合相关规定, 在食品的各个生产环节也需要符合相关规定, 对于我国禽肉产品, 欧盟国家要求养殖、加工、包装、检验检疫等各个环节都符合相关的规定。面对欧盟国家苛刻的食品标准, 我国禽肉出口受到极大的限制。此外, 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家禽生产国家, 为了保证禽肉食品的安全, 美国因此还制定了完善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 我国禽肉类食品在出口美国时, 必须经过一系列得检验、认证、许可等繁琐工作, 而美国在这些方面却是十分地严格, 从而严重的限制了我国禽肉食品对美国的出口。

(三) 对工业产品出口的影响—以纺织业为例

纺织业在我们国家经济中也是创造出口价值的产业之一, 也是我国对外依存度很高的产业, 而事实表明, 绿色壁垒对我国纺织产品出口造成了极大的限制。在日本、美国等国家以我国纺织产品有有害物质残留量多为由, 对我国纺织产品的出口进行限制。在发达国家中, 过于看重产品的环保化、个性化, 但是我国纺织品的结构还与此有一定的差异, 出口的产品达到一低档服装、内衣、睡衣为主, 这些产品难以满足进口国消费者的需求, 从而降低了纺织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三、我国外贸出口突破绿色壁垒的对策

(一) 政府层面

1. 建立预警机制。

因为我国企业在获得国际标准信息时较为滞后, 因此, 政府对这种情况比较重视。针对该种现象的出现, 政府相关工作人员应号召相关人员加强宣传, 尽可能早的让企业获得国际标准信息, 便于在第一时间进行调整, 降低影响。同时, 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具有多种类型、灵活多变的绿色贸易壁垒, 政府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关于绿色贸易壁垒的数据库, 便于及时有效的为国内企业提供信息服务, 进而能让企业做好防范绿色贸易壁垒的预防工作, 并能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打破贸易壁垒, 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产品出口。

2. 完善环境经济核算体系。

我国出口产品定价时没有记入环境成本, 该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生态环境失调, 同时还会遭受绿色贸易壁垒, 进而给国家长远利益带来一定损害。针对该种现象的出现, 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应借鉴国外成功经验, 根据我国国情建立健全环境经济分析方法, 在制定出口产品价格时记入环境破坏情况以及不可再生资源的耗费情况, 尽可能的实现集约使用、有效管理资源, 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3. 开发环保产品。

政府相关工作人员预测在之后数十年中, 环保产品在工业市场上占主导地位。为能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定的席位, 发达国家做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通过各种政策扶持环保产业, 并增加一定的环保投入。我国也应该积极的学习来自发达国家的经验, 科学有效的调整我国产品及贸易结构, 对于那些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产业, 要及时地进行技术方面的创新和产业的不断地升级, 实现清洁生产, 同时将经济发展的重点转移到信息密集型产业、少污染或是无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及绿色环保等产业上。除此之外, 我国相关工作人员还应引进发达国际环保技术, 推动环保技术提升, 扩大环保产品出口, 进而开拓广阔的外贸出口国际市场。扶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绿色产业, 鼓励该产业加入国际竞争行业, 实施相应的优惠政策, 进而来自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 扩大我国外贸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

4. 制定多元化发展战略。

我国产品主要是向绿色贸易壁垒严重的发达国家出口, 因发达国家对绿色贸易具有严格、可靠的要求标准, 因此, 给出口贸易发展带来一定阻碍。尤其是对于我国多数出口企业来讲, 短时间内很难达到发达国家的要求标准。针对该种现象的出现, 我国企业应采取相应的政策进行防范, 扩大产品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产品出口。除此之外, 还应提高出口产品环保水平, 发展绿色产业, 进而增加向发达国家的出口量。同时, 大力开发新市场, 维系好同发展中国家之家的贸易关系, 很好的实现市场多元化。

(二) 行业协会层面

1. 协助企业解决争议。

对于行业协会而言, 应积极扩大出口和保护企业合法权益, 积极同政府配合参与产品出口等相关事件的谈判。同时, 行业协会应指引组织企业积极应对外方起诉, 尽可能的减少损失, 对于需要的可按照不同企业所占的比重筹集资金, 行业协会代表行业整体展开应诉。

2. 加强与国外行业组织的联系。

我国行业协会应该定期定时同国外行业协会交流沟通, 便于及时获得相关信息, 进而有效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如, 在2002年5月我国行业协会得到消息说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准备对我国蜂蜜进口采取相应的限制政策, 我国食品土畜进口商会便即刻前往美国, 同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进行商谈, 并成功说服他们, 最终有效避免美国模仿欧盟等国限制我国蜂蜜进口。除此之外, 我国行业协会还应积极发挥优势, 充分借鉴外国成功经验, 并制定相应的指导性文件, 等发展成熟后成为国家标准。在该标准的引领下开发新的技术, 调整产品结构。

(三) 企业层面

1. 树立绿色生产理念。

建立绿色生产理念, 该理念的主要观念为:一是尽可能地节约能耗资源, 并提倡使用可再生能源, 例如风能, 风能可以加快推进风电的开发, 若我国建设大型风电场, 则可以逐渐建立风电产业体系。二是在生产地过程中, 节约能源和材料均为绿色生产, 将有毒材料淘汰掉。三是绿色生产针对产品来说的主要目标为减少整个生产周期中给人类及环境带来的影响。绿色生产能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 从根源上控制污染从而可以降低给人类和环境带来的部分地危害。

2. 注重产品创新。

经济化的到来, 若我们国家的企业在产品方面不能进行创新, 那么我国就会失去一部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英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买玩具只是从玩具协会购买, 我国不少传统出口产品虽逐渐增加, 但获得的利润不高。针对该种现象的出现, 我国相应企业应尽可能提高科技水平, 创新产品, 增加商品附加值, 进而获得乐观的利润。

3. 实施绿色营销。

绿色营销理念强调, 要对消费人群进行绿色理念引导, 倡导他们进行绿色消费, 最大限度的保护生态环境。对于企业, 在日常生产中, 要想获得良好的效果, 就需要将环境因素看做是影响战略计划的重要因素, 树立绿色营销理念, 并提供相应的方案支持, 从而提高自身的绿色经营水平。

参考文献

[1]王雨.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安徽大学, 2006.9-12.

[2]王金南.绿色壁垒与国际贸易[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2.132-140.

[3]李赛君.绿色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 2015, (1) :28-29.

出口壁垒 第9篇

一、各国针对我国设置贸易壁垒呈愈演愈烈之势

1.2009年中国遭遇的贸易摩擦为历年之最

为了应对危机带来的经济衰退, 维护本国的社会安定, 各国纷纷出台各种救市和经济刺激方案, 其中有些带有明显的贸易保护内容, 并且具有蔓延和泛滥之势。但比较明显的是贸易保护主义的对象直指中国, 我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反倾销和反补贴的重灾区。

根据WTO的数据, 2008年全球新发起反倾销调查208起, 反补贴调查14起, 中国分别遭遇了73起和10起, 占总数的35%和71%。另据商务部统计, 2009年中国遭遇的贸易摩擦为历年之最, 案件数目超百起、案值约120亿美元, 两者皆比2008年翻了一番。

2.2010年再向中国密集“发威”

美欧是我国主要的海外市场, 也是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 因此贸易摩擦往往先从美欧发起。2010年2月以来, 美国对中国产礼品盒与丝带征收高额反倾销税, 对中国的油井钻杆征收429%—496%的反倾销税。2010年2月18日, 欧委会对原产于或进口自中国的铜版纸发起反倾销调查, 而就在此前一天, 欧委会刚刚发布决定对产自中国的三聚氰胺发起反倾销调查的公告。2010年3月5日, 美国商务部又发布对中国输美铜版纸和磷酸盐两起双反案的反补贴初裁公告。2010年美方频频对中国发起反补贴调查并任意提高反补贴税的歧视性做法, 不公正地限制了中国产品的正常出口。

除发达国家之外, 发展中国家也接连向中国发难, 中国外贸正遭遇多国贸易壁垒的围堵。2010年2月阿根廷对中国西服、套装和夹克等产品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对原产于中国的手动高速钢直锯片启动反倾销调查;墨西哥经济部决定继续对原产于中国的高碳锰铁征收21%的为期5年的反倾销税;哥伦比亚对中国打汁机反倾销案做出初裁, 决定对原产于中国的打汁机征收临时反倾销税;印度政府表示, 对部分不锈钢产品征收反倾销进口税, 税率从每吨12.74美元到2254.69美元不等;南非政府发布对中国进口聚酯短纤反倾销案的最终裁决, 宣布在应诉的5家中国企业中, 浙江慈溪市江南化纤有限公司、大发化纤有限公司等4家获得零税率, 浙江华盛化纤有限公司税率为12.12%, 而未应诉中国企业的税率为122.97%。韩国从2月23日起, 以中国属于香蕉穿孔线虫疫区为名, 对中国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区出口的生姜、马铃薯等各类植物实行禁运, 相关专家认为此举有借技术壁垒手段对中国农产品实施禁运的嫌疑。

二、各国对我国实施贸易壁垒的主要原因

1.担心会受到崛起的中国的威胁

当前全球产业转移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制造业正在加速向中国积聚, 不久的将来, 中国将从装配制造中心逐步升级, 集中从装配到装配制造等生产链的各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 如果有些国家产业调整不及时、不积极, 确实可能受到一定的冲击。由于担心会受到崛起的中国的威胁, 所以贸易保护主义的矛头指向中国。在中国出口额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后, 不仅欧盟、美国会持续要求人民币升值并实施各种反倾销、反补贴措施, 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西、阿根廷、俄罗斯等国也会担心对其造成影响, 对我国的贸易壁垒也越来越多、涉及的产品越来越广, 涉案金额也越来越高。据世贸组织统计, 在阿根廷发起的反倾销调查中有1/4针对中国产品。印度近年来对我国反倾销调查立案数量已经超过欧美, 占同期所有WTO成员对我国反倾销调查案件总数的1/5。

2.外贸依存度过高, 对外依赖性较强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也不断提高, 从1990年的29.8%上升到2005年的63.4%, 再到2007年的67.1%, 2009年对外贸易依存度达60%, 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国外市场。据相关计量分析资料表明, 从长期来看, 出口与中国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稳定均衡关系, 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有着正向的促进作用且弹性较大。我国出口每增加1个百分点, 经济将增长0.8150个百分点, 这种强烈的关联性作用使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奉行出口主导的贸易政策, 成为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

3.滥用贸易救济措施和非关税壁垒

在金融危机下, 一些发达国家在科学和合理的名义下, 采用合法性较强的绿色壁垒、TBT等新型非关税壁垒措施来实施贸易保护主义, 其手法更加巧妙, 更加智慧和软化, 让人防不胜防。同时, 众多国家对国外商品采取限制政策, 并从WTO的规则中寻找“合理的内容”, 滥用贸易救济措施, 采取反倾销、反补贴等手段来实施贸易保护主义, 提高产品的进口门槛, 这使我国出口的不确定性和出口难度大大增加。

4.出口以加工贸易和贴牌生产为主, 产品附加值较低

长期以来, 我国外贸出口以加工贸易方式和贴牌生产为主, 这些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企业, 又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体, 其出口产值占据我国出口的半壁江山。由于长期靠国外订单生产, 产品附加值比较低, 许多企业只不过就是赚取低廉的加工费而已。但毕竟是出口量大, 又无自主品牌, 在国际市场上还常常出现“袜子论堆卖”, “摩托论斤卖”的局面。如果中国企业不注重自主技术的研发, 不注重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创立, 反倾销和反补贴案件还会屡屡发生, 这应该引起业界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三、我国应对贸易壁垒的对策建议

中国经济要想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必须以拉动内需为主, 减少顺差, 加强自主技术研发, 重视知识产权, 苦练内功, 创造有竞争力的知名国际企业。

1.转变发展方式, 调整产业结构

一个国家第三产业结构的比重越高, 贸易依存度就相对较低, 因为第三产业属于比较难以进行贸易的产业, 其在GDP中所占比重增加则会降低贸易依存度。而根据我国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 二、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 (产业贡献率指各产业增加值增量与GDP增量之比) 分别为55.6%、38.8%, 因此, 必须调整我国出口导向型的贸易政策, 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降低外贸依存度, 依靠提升产业结构、加快升级转型来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进而改变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不利地位。

在市场需求导向下, 产业结构调整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外源型产业结构调整, 这种产业结构调整主要依靠外部力量, 如通过招商引资来实现。这种方式虽然能够较好与较快地满足市场需求的变化, 但在国际产业资本转移穷尽时, 经济增长的放慢甚至停顿就很难避免, 尤其在发生金融危机时, 就更易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另一种是内源型产业结构调整, 主要通过自身的力量实现, 内源型产业结构调整需要一个较长的培育期, 而且有较大的投资风险, 周期长且见效慢。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长期来看,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应该以内源型为主、外源型为辅。要抓住金融危机的时机, 政府对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定位准确, 在促进产业结构转换、升级的制度创新等方面运筹帷幄。从中央到地方彻底贯彻产业结构调整的方针、政策, 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力度, 使这些产业出现连带效应, 从而加速其他产业的升级, 努力提升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分工链中的价值地位, 以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日趋合理, 进而有利于参与国际竞争。

2.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长久动力

任何一个大国的经济发展都是以内需拉动为主的, 长期依靠出口来推动一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是难以维系的。我国要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其有效途径就是靠拉动内需。内需中的居民消费, 是一个国家GDP增长的主要来源。一般国家居民消费要占GDP的70%以上, 而我国近年来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却逐年下降, 2007年降到35%。权威数据显示, 在1997—2007年我国GDP比重中, 劳动者报酬占比从53.4%下降到39.74%, 10年下降14个百分点, 而政府财政收入和企业盈余收入均增长10%, 说明普通劳动者收入偏低, 工资增长远远低于GDP增幅, 经济增长的结果没有惠及于民, 手中没钱自然就不敢消费。

要有效推动居民消费, 一要使百姓有钱消费, 二是要使居民敢于消费, 三是靠加快城市化进程。这就需要不断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让百姓无后顾之忧, 要不断提高居民的实际收入;同时要持续关注“三农”问题, 尤其要增加数亿农民的收入, 因为, 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中国的富裕, 内需问题就无法真正解决;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仅有利于改变我国城乡的二元结构, 而且能够真正提高有效需求, 增加低收入阶层的收入, 使基本消费品部门的国内需求复苏, 这样可以避免低端产品易受国际市场波动的风险, 从而实现我国经济的和谐发展。

3.加强自主技术研发, 建立国家技术创新体系

要加强我国企业的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就应该把培育企业的技术进步能力 (包括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创新和扩散能力) 放在比单纯提高生产能力更重要的位置上。换言之, 就是要建成适合我国国情、布局合理、有强大发展后劲的产业技术体系, 从根本上摆脱我国技术引进的“引进→停滞→落后→再引进→再停滞→再落后”的恶性循环, 进入“技术引进→产业结构优化→外贸结构优化→经济结构合理化”的良性循环轨道。

建立国家技术创新体系, 重点做好以下工作:要制定相应的法律, 使之法制化;国家用于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应逐年增加, 对基础教育、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不可偏废, 否则将会给民族与国家的未来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制定一些适时可行的激励政策, 建立淘汰机制与合理的科学家梯队, 同时鼓励海外科技人员 (特别是海外华人) 到中国创业;适度鼓励国外企业到我国国内建立一些合资、合作的实验室, 特别是鼓励国外跨国公司来华设立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 同时鼓励建立混合性质的科研基金和风险投资公司。

4.重视知识产权, 苦练内功, 打造自主品牌

品牌资产是企业最为重要的资产, 它代表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经济实力及对消费者的影响力。品牌意味着较高的市场份额、消费者忠诚度, 同时也是一道竞争防线。品牌的历史影响、差异往往是竞争对手无法模仿的, 品牌资产能够为企业筑起一道森严的市场壁垒, 让对手望而却步。

知己知彼, 方能百战不殆。对于我国企业来说, 首先, 要汲取国外跨国公司的品牌管理经验, 精简品牌组合, 培育旗帜品牌, 建立多层次、灵活的品牌管理体制;其次, 要正确认识与评估品牌资产价值,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对于品牌资产价值的认识和评估还很滞后, 秩序、标准比较混乱;再次, 比较强的品牌在与跨国公司竞争中要保持较大的独立性, 不要轻易被跨国公司控制, 这是涉及品牌生死存亡的关键, 比如商标权、决策权、销售与市场控制等等;最后, 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先与国内同行进行不同程度的合作, 先把自己做大做强。

为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较为有利的地位, 改变“袜子论堆卖”、“摩托论斤卖”的局面, 我国的企业必须有品牌意识, 在打造中国品牌上苦练内功, 孜孜不倦地努力, 创造有竞争力的、知名的国际企业。将来国家与国家的竞争靠的就是跨国公司的竞争, 就是企业实力的竞争, 就是品牌的竞争。

5.鼓励企业“走出去”, 避开贸易壁垒

金融危机后, 不管是金融资产还是实体资产都给中国企业提供了很多并购机会, 因此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 学习实际操作方法, 把机会变成实实在在的项目成果将是我国的一项重要举措。“走出去”一方面可以在出口国直接建立基地, 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关联国家地区设厂。这将有利于中国去避开各种各样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长此以往, 还将历练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经验, 为打造世界级知名跨国公司不断积累经验。因为全球化不断深入的时代, 国家与国家的竞争将是大企业的竞争, 中国企业只有在国际市场经济的大潮中, 历经风雨, 才会有见到彩虹的一天。

6.认真对待他国对我国的贸易保护做法

出口对于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不言而喻。在面对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时, 我国应保持冷静, 采取积极的态度, 尽量不增加新的贸易保护措施来进行报复。由于贸易摩擦引发点将由“两反两保”条款向世界贸易组织的一般规则扩展, 对我国的反补贴诉讼将呈上升趋势, 进入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案件会增多, 因此我国要充分运用WTO的争端解决机制进行应对。同时要加强对有些国家新出台的各类补贴政策和措施进行认真分析, 依法及时发起反补贴调查等措施, 丰富我国贸易救济手段。

同时我国应建立对外贸易预警机制。我国应密切注意各国的贸易政策, 特别是重点出口国贸易政策及隐蔽性贸易壁垒动向要给予充分的关注, 保持信息的高度敏感, 定期或不定期发布预警信息, 建立预警指标体系。我国出台对相关企业提供直接补贴等因素都会成为外国提出指控的理由, 因此国内在出台政策时也要多加注意。

我国要积极参加多哈回合等多边谈判, 促使其向着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方向发展, 增强我国对国际经济秩序和国际规则的话语权, 促进我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稳定增长。

参考文献

[1]薛荣久.经济全球化下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危害与遏制[J].国际贸易, 2009 (3) :28.

[2]赵景峰.中国外贸发展:总量、结构与竞争力的分析[J].国际贸易, 2008 (7) :11.

[3]邹加怡.扩大内需是战略的调整[J].国际经济评论, 2009 (1) :6.

[4]吴金国, 刘银国.贫富差距、经济危机与中国的对策[J].经济学动态, 2009 (3) :63.

绿色壁垒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第10篇

1 绿色壁垒的内涵及特点

绿色壁垒是绿色贸易壁垒的简称, 亦称为环境壁垒。如何对“绿色壁垒”进行界定, 学者们的观点不尽相同。目前国内广泛认同的看法是:所谓绿色壁垒, 就是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名, 通过制定一系列复杂苛刻的环保制度和标准, 对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产品及服务设置障碍, 限制进口, 以实现保护本国市场为目的的新型非关税壁垒。包括绿色关税和市场准入制度、绿色技术标准制度、绿色环境标志制度、绿色包装和标签制度以及绿色卫生检疫制度。

施一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但政府在产业和贸易结构的演进过程中的直接干预较小, 市场起主导作用。政府在基础性研究和支持研发经费方面投入巨大、完善的保护知识产保护制度和风险投资政策、有利于私营企业创新和竞争的商业环境等, 使得美国科技创新能力始终保持领先世界的水平, 而技术创新驱动是美国产业结构和对外贸易结构演进和升级的主要原因。美国模式的经验教训:

第一, 与美国相似, 中国已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 不必像东亚国家那样过于依赖出口, 中国应从出口导向的对外贸易战略向贸易平衡发展战略转变,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而更多的是刺激消费需求。为了扩大国内消费需求, 一方面, 需要扩大政府在教育、医疗、住房等社会性公共产品领域的投资, 降低因半公共产品价格过高而对一般性消费产生的挤出效应。另一方面, 要进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 使得国民收入初始分配更加偏向居民部门, 提高居民收入GNP的比重。

第二, 借鉴美国的经验, 一方面, 中国应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风险投资政策, 创造有利于私营企业创新和竞争的商业环境, 通过制度有效解决科技成果转化各方在资金投入、风险分担、利益分配上的矛盾和冲突。另一方面, 基础科学的研究是技术创新的源泉, 基础科学成果投资回报周期长, 风险大, 在短期内很难商品化、产业化, 应通过立法, 增加政府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

第三, 以发达国家为标准, 逐步提高产业技术标准, 从环保、土地、安全、能耗、质量、规模等方面提高市场准入门槛, 促使落后产能退出市场, 抑制部分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 促进产业结构升

绿色壁垒的特征如下:首先, 是合理性和合法性。绿色壁垒以环境保护、人类健康为名具有合理性;同时, 它以一系列国际国内法律法规为依托, 用公开的立法加以规定和实施, 在形式上具有合法性;其次, 绿色壁垒的保护范围极为广泛, 这种广泛不仅表现在产品的类别上, 同时还表现在产品的质量和处理上;再次, 各种绿色壁垒披着环保的外衣, 渗透到具体的国际贸易法规、公约当中, 成为进口国排斥国外产品合理借口。它将人们的视线从对贸易的保护转移到对保护人类健康上, 具有极大的隐蔽性。最后, 发达国家设置其绿色壁垒, 多数是针对发展中国家。这些依据发达国家的生产技术水平而构建的环境标准, 远远超出了发展中国家的承受水平。因此, 对发展中国家产生了保护技术上的歧视。

2 绿色壁垒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

2.1 对进口贸易的影响

绿色壁垒对我国进口贸易的影响既有正面的, 又有负面的, 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1 加强对我国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级。借鉴美国经验, 逐步提高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例, 缓解中国对外贸易中, 货物贸易比重过高而形成的对资源环境的压力。

5结语

贸易模式演进与转型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由于各国的要素禀赋、技术、产业结构、政策法律体系、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政府对经济的调控能力等各方面都不相同, 其初始贸易模式、贸易模式演进方向和速度也不一样。即使在中国的内部, 各区域差异也很大。中国在借鉴其他国家经验和教训同时, 也要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环节,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2]樊纲, 张晓晶.“福利赶超”与“增长陷阱”:拉美的教训[J].管理世

界, 2008, (9) :12~24.

[3]朱书林.拉美和东亚发展模式比较的启示[J].拉丁美洲研

究, 1998, (5) :15~19.

[4]卢韦.关于拉美和东亚发展模式比较的几点思考[J].拉丁美洲研

究, 1999, (2) :24~28.

[5]孔凡静.日本模式、东亚模式和中国的现代化道路[J].宏观经济研

究, 2003, (12) :38~40.

[6]程恩富, 夏晖.东亚经济的调整与合作[J].财经研究, 2003, (07) :34~38.[7]李邦君.中国和德国对外贸易制度与政策的比较及启示[J].2003, (3) :1~5.

发达国家纷纷依据自身的生产技术水平设置绿色壁垒, 并运用这些严格的技术和环境标准实行对进口商品的检验检疫, 以此来达到限制贸易的目的。发展中国家对此既感到不满, 又起而纷纷效仿, 构筑自己的绿色壁垒。这种效仿现象起到了限制国外商品进口、保护国内市场的作用, 从正面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进口贸易。

作为世贸组织成员国, 我国需遵循“贸易自由化”的原则, 即成员国之间降低关税水平, 降低关税税率和消除关税壁垒。在这种原则下, 势必会造成国外商品蜂拥而来, 冲击国内市场, 要削弱这种冲击, 绿色壁垒因具有其他非关税壁垒所没有的优势, 成为了一种很好的方式。我国可以构筑自己的绿色壁垒来限制商品进口、削弱国外商品对国内市场的冲击, 增强本国产品的竞争力, 保护我国产业的发展。此外, 通过设置绿色壁垒对进口商品的质量和环境标准进行严格限制, 保证了进口商品的安全, 也对我国生态环境起到了保护作用。

2.1.2 加剧污染产品和污染产业向我国转移

这是绿色壁垒对我国的进口所造成的一个负面影响。一方面,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期, 资金需求较大, 外资的大量注入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我国资金不足的困难。但是, 在引进外资的同时, 我国忽略了对外商投资建设项目的环境因素的评估, 对环境影响的评估制度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施。另一方面, 西方发达国家严格的环境和技术标准、高昂的环保税费限制, 致使一些污染大、耗能高的产业无法立足, 于是这些产业利用我国环保门槛低、管理体系不健全等现实, 在我国大量投资兴建污染密集型企业。这些产品和产业不仅损害了我国消费者的利益, 更严重地破坏了我国的环境。

2.2 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与进口贸易相比, 我国的出口贸易遭受绿色壁垒的挑战更为巨大。当前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2.2.1 限制我国产品出口市场范围

目前我国出口市场仍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及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对它们的出口份额占我国外贸出口总额的五分之四左右, 而这些国家 (或地区) 多数是“贸易与环境委员会”成员, 是环保的积极倡导者, 制定了不少环境标准和贸易限制措施。我国多种出口产品因环保水平较低, 无法达到其“绿色标准”而被排斥在国际市场之外。

2.2.2 削弱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一直以来, 我国的出口产品都是以其低廉的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针对我国出口商品, 一些发达国家实行绿色认证、征收绿色关税及实施所谓的反补贴措施, 使我国出口产品传统的竞争优势不复存在。此外, 绿色壁垒要求在产品生产、储藏、运输和销售的一系列过程中都要遵循环境和生态科学的原理, 形成一个完整的无公害、无污染的环境管理体系。企业为了达到进口国的技术和环境标准, 就必须在技术改造、环境质量改善及相关的检验检疫、认证和公关等方面追加资本, 这样出口产品的成本大幅提升, 曾经的价格优势丧失殆尽, 大大削弱了国际竞争力。

2.2.3 影响双边或多边贸易关系

近年来, 由于发达国家借绿色壁垒之名, 经常单方面对我国采取贸易限制措施, 限制或阻止我国商品的进入, 由此引发的贸易摩擦日益增多, 处理稍有不当, 即有恶化双边或多边贸易关系的危险。极不利于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稳定健康发展。

3 我国应对绿色壁垒影响的策略

对我国而言, 绿色壁垒是一把“双刃剑”, 在给我们带来挑战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机遇。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想要在进出口贸易中获得更大利益, 就应该顺应世界环保趋势, 积极应对绿色壁垒所带来的影响, 推动我国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 从而形成一条进出口贸易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结合当前我国现实, 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努力:

3.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我国应紧跟世界环保潮流的步伐, 在寻求经济利益的同时, 注重统筹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制定针对绿色壁垒的一系列进出口贸易发展方针和策略, 改变耗能高、污染大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 推进第三产业及高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 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走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之路。只有这样才能摆脱绿色壁垒的束缚, 促进我国进出口贸易的长足发展。

3.2 推进绿色产业发展, 提升我国国际形象

增强绿色产业发展力度, 使产品符合环境标准, 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质量。这是应对绿色壁垒影响的另一主要路径, 需要政府和企业双方的共同努力。企业应以绿色需求为导向, 大力发展绿色产业, 积极开发绿色产品, 在原料采集、产品的生产、加工和运输等相关环节, 严格按照发达国家的标准, 实现绿色化。以此冲破国际技术和环境壁垒, 拓展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空间。此外, 政府应积极配合企业, 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 帮助企业发展, 包括加大绿色产业的资金投入, 扶持高技术含量的绿色产品, 协助企业建立绿色技术研发机构等。

3.3 建立绿色壁垒预警机制

绿色壁垒风险预警机制是指在对外贸易中, 为使出口行业、企业和产品免受国外绿色壁垒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或潜在危害而采取的一种预防性安全保障措施。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尽快建立起绿色壁垒的预警机制, 加强对国外技术标准和环保标准的研究, 及时搜集国外贸易壁垒的动态和相关信息, 并向企业及相关部门反馈, 以其做好应变准备, 提高应变能力;认真分析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影响, 并提出应对措施建议, 为出口行业、企业创设良好的出口环境。

3.4 严防国外污染产品和污染产业流入国内

中国应充分利用绿色壁垒的合理性, 构筑自己的技术标准和环保法规体系, 并严格执行, 防止国外不符合环境标准的污染产品和污染产业转移到国内。对现有的国内三资企业要按照法律法规定期进行严格的调查评估, 不符合我国环保标准的要限期进行治理;对新招商引资的三资企业, 严格把关, 杜绝高污染、高耗能项目的投资。

可以预计, 绿色壁垒将成为更广泛、更复杂、更隐蔽的贸易壁垒。它既是我国通往国际市场的门槛, 也是我国通往国际市场的桥梁;在给我们带来挑战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机遇。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时代背景下, 传统的关税及非关税壁垒作用逐渐衰微, 绿色壁垒日益成为各国重要的贸易限制措施。中国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 进出口贸易遭遇了绿色壁垒的强烈冲击。因此, 研究分析绿色壁垒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带来的影响, 并探索应对这些影响的策略, 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及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具有极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绿色壁垒,进出口贸易,影响,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张贵英.绿色壁垒对我国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0, (1) .

出口壁垒 第11篇

所谓绿色壁垒是指进口国以保护自然环境、生态资源、人类和动植物健康为名通过苛刻的环保、卫生检疫等法规标准对来自国外的产品加以限制的措施。目前它以其明显的合法性、广泛的适应性以及保护的隐蔽性等特点被广大发达国家所采用。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我国在环境标准制定实施及资金投入、环境技术水平等方面与欧美日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再加上我国出口商品市场又多为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故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商品的阻碍作用不断加强。具体表现在:

1农副产品出口受到日趋苛刻的卫生检疫的限制

我国是农产品生产和出口大国,茶叶、生猪、家禽、水产品等产量居世界前列,每年大量出口,但由于我国农副产品的生产不同程度存在忽视环保的情况,导致这些产品的出口面临危机。

目前进口国卫生检疫主要措施是严格限定农副产品的农药的残留量。如欧盟对食品中残留的22种主要农药制订了新的残留限量,一经发现超标产品即予以扣押,甚至销毁;日本对每批进口水产品都予以化验鉴定,不合格者采取没收、限制进口的方法。美国从1997年12月18日起,禁止进口未实行HACCP(Harm Analysis Center Control Point)管理体系的国家的水产品和肉食品。

而我国目前用于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农药高达23万吨,并且农药结构以氧化乐果、1605、甲氨磷这样高效、高残留农药为主,在杀死病虫害的同时也对人畜构成潜在危害和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因此近几年来我国相当多的农副产品出口空间已越来越小。

2机电产品出口面临国际环境公约和进口国环境法规的限制

如果说初级产品的竞争主要依赖于自然资源、劳动力及成本优势的话,则工业制成品、高科技产品的竞争更依赖于科技优势,因此制定先进的技术法规和标准,限制制成品进口的趋势越来越加强。自从1995年机电产品出口成为我国第一大类出口产品后,就遇到了来自发达国家先进的产品法规、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安全标准、电磁辐射标准等方面的壁垒。从过程看,涵盖了研究开发、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和消费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从领域看,已从有形商品扩展到金融、信息等服务贸易及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

我国虽是机电出口大国,但绝大部分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企业的设计、创新能力、制造水准及环保检测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结果必然是许多商品达不到进口国环保指标,而被限制进入其国内市场。

现阶段我国深受绿色技术标准阻挡的消费品就是家用电器。一些国家明文规定,禁止进口氟里昂制冷空调、冰箱以及辐射指数超标的微波炉等其他电器产品。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约有90亿美元的出口机电产品受到有关《臭氧层保护国际公约》及其国别相关标准的限制而被禁止销售,还有80亿美元的出口产品受到国外绿色标志制度的影响,240亿美元出口产品达不到发达国家环保包装要求而受到间接影响。

3传统轻工产品受出口环保限制越来越大

我国传统轻工产品受出口环保影响的商品主要是:纺织品、服装、玩具。从服装和纺织品来看,出口环保限制主要来自关于纺织品有害物质的环保规定。其中影响最大是由十家欧洲纺织品检验机构共同组成的纺织品工业协会制定的《环境纺织品标准100》,其专门用于测试所有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的已知有害物质,并对这些物质做出限量。如由于在生产中大量使用被禁偶氮燃料,我国纺织品及服装对欧美出口日趋艰难。

从1999年11月开始欧盟开始禁止含酞酸盐塑料玩具的进口,并对原料生产工艺等作出相关规定,这对档次相对不高的玩具带来很大的冲击。

4苛刻的包装增加了相关出口商品的难度

在欧美等国的环保法规中对商品包装材料的易处理性和可回收率有较高的要求和标准,包装材料首先要求的是其安全性,其次是对人体和自然环境无害。欧美等国的环保法规中都对动植物检疫提出较高的要求,规定对一些天然材料生产的包装物要进行卫生和动植物检疫,以防止动植物病虫害的传入。我国的包装材料落后、不易处理、可回收率低,对进口国的环境污染严重,这就造成了我国许多产品因为包装问题而无法出口。再加之包装材质较差,不注重上述要求,一再受到进口国的责难和限制,甚至经常因通不过动植物检疫而影响有关产品的出口。

其中木质包装的问题最为突出。美国在1998年9月对离开我国港口运往美国的货物木质包装提出新的检疫规定后,加拿大政府也于该年11月决定对我国出口商品的木质包装提出新的检疫要求。欧盟于1999年6月1日也单方面规定对所有来自我国的货物木质包装不得带有树皮、不能有直径大于3毫米的虫蛀洞、且必须对木质包装进行烘干处理使木材含水量低于20%。

5日益普及的ISO14000与环境标志对外贸出口带来严峻挑战

ISO14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TC207负责起草的一份国际标准,包括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审核、环境标志、生命周期分析等管理领域内的许多问题,ISO14000的颁布和实施,尤其是WTO与ISO合作推广此标准的工作,使得ISO14000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权威性,越来越多的国家积极开展ISO14000的认证工作,并将其作为能否进入本国市场的重要条件。

环境标志产品是指从研制、开发、生产、使用到回收、利用、外置等符合环保要求而被授予使用特定标志的产品,目前环境标志制度也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和推行。

二、对策与建议

1转变观念,建立可持续发展战略

这是解决绿色壁垒问题的根本出路。首先广大的外贸工作者和企业领导们应充分认识到环境和贸易必不可分的关系,环境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其次出口企业应把环境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清洁的生产机制,积极开发和引进环境技术,树立绿色营销观念,强调绿色管理,并对高污染企业进行改造。

2建立和完善技术法规和评定程序

尽快建立、健全我国的技术法规体系,尽力扭转以强制性标准替代技术性法规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各行业应分别制定各自的技术法规、规则,对国内现有产品的技术性标准进行整顿。按照国际标准、国际先进标准,逐步提高产品技术标准的标准,以适用国内外两个市场的接轨,有计划、有步骤的缩小强制性标准的范围,逐步建立真正能把国内外两个市场、两个标准衔接起来的适合GATT新守则和ISO14000要求的国内外都适用的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

3大力开发绿色产品

绿色产品是21世纪消费的主流,我们应顺应这一历史潮流,改造产品设计、包装,提高产品质量,努力达到技术、安全、卫生、环境标准,积极开发环保成本低、质优价廉,符合国际环境标准的绿色产品,来占领国际市场。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绿色产品的高投入、高风险,需要政府加大绿色产业基金的投入,财政金融部门向绿色产业倾斜,国家应把绿色产品的出口纳入进出口银行与出口信贷的范围,出口发展基金应优先考虑绿色产品开发,专门为开发绿色产品出口建立专项贷款和信贷担保,为绿色产品和绿色产业服务。

4加强环境立法工作

环境问题的实质在于对环境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针对环保问题使用法律手段,制约企业的污染行为,监督其环保承诺,提高其环保水平。因此在现阶段,有必要修改环境法,制定适合新形势下的环保法规,约束、规范企业国民的行为,加大执法力度,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5研究国际动态,用法律武器抵御绿色壁垒

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 第12篇

绿色贸易壁垒又叫做环境壁垒。名副其实, 主要是为了对在国家与国家之间进行商品贸易的同时, 能够注重保护环境, 并且令这种对环境的重视不仅体现在口头上, 而是通过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约束。这是一种对自由贸易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阻碍的非关税类的措施。这个问题的首次提出是在联合国1972年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上, 这是第一次人类将贸易与环境结合起来, 体现了人类对环境的重视程度, 自此以来, 人们对环境的重视日益加深。然而, 真正提出绿色壁垒这个名词的实际是1980年以后, 而在1990年以后, 很多发达国家便开始以绿色壁垒为名, 借环境保护为由, 实施绿色贸易壁垒这一非关税壁垒, 这就成为了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重要的阻碍。所以我国必须总结归纳出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并在法律、制度等方面“迎战”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 从而促进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同时找到一种更为和谐的方式维持贸易和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

二、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一) 积极影响

1. 促进国内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我国是一个生产大国, 从很多年前开始, 我国就一直以生产廉价商品, 仿冒商品被世界所了解, “made in China”的字样出现在世界各国, 而达到这一效果的代价便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尽管我国近几年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加深, 但由于相应政策制度不够完善, 走法律漏洞的人还是很多的。因此, 绿色贸易壁垒的实施, 必然可以监督企业进行节约和资源高效利用, 从而尽最大可能的减少污染, 并且改善中国的产品在世界上的印象。

2. 有利于扩大海外市场

在世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所提高的今天, 保证生态环境也成为了人们重视的问题之一, 而商品行业也多以绿色商品最为流行, 尤其是在环保意识较强的发达国家中, 绿色商品的比重越发重要。消费者都喜欢购买对环境影响较小的商品。因此, 这对资源丰富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优势性竞争, 如果我国能够从此改走绿色商品贸易, 不但能够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还能够令我国的出口贸易更上一层楼。

3. 有利于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绿色贸易壁垒这一实施现状已经无法改变, 因此我们应该改变自身管线, 树立绿色发展的观念, 随着全球贸易政策的改变进行自身的相应调整, 加强环保意识, 在追求经济增长的时候, 也要保证环境的和谐与稳定。因此, 绿色贸易壁垒虽然对我国商品的出口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但令我们意识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二) 消极影响

1. 增大对产品出口的成本

尽管我国人民也意识到了贸易出口和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但从中国原来浪费式的生产方式改变到环境和贸易相结合的生产方式, 难度还是比较大的, 因为这样的改善不仅需要企业具备相应方面的技术人才, 还需要从根本地方进行改善, 将生态科学融入到产品的生产、加工、贮藏、运输和销售等各个环节中, 不仅如此, 还要在企业的管理层面大换血, 实施以环境保护为基础的管理体系。而在这些过程中, 就需要对从原材料的选取方面进行精细的挑选和检测, 同时, 产品在出口过程中的外包装、标签广告等都需要进行改进。在这些方面需要花费的费用是一个巨大的无底洞, 因此, 虽然我国很有让出口贸易和环境相互和谐发展的决心, 但实施起来, 受经济的约束较大, 较为困难。

2. 使我国产品出口市场份额下降

作为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我国的产品出口主要是针对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的工业化国家, 像这类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本来就较好, 因此, 更早地意识到了环境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 并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开始实施环境保护的行动, 而且发达国家的人口相对中国人较少, 人民基本素质较高, 环境保护意识也相对强烈。因此, 实际分析, 绿色贸易壁垒问题的增加对发达国家来讲影响并不大。但却导致我国的出口产品市场迅速缩小。我国主要以食品、纺织品等传统的商品作为商品出口的主导, 而这些产品恰巧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更为严格, 这也就造成某些本身出口能力较弱的产品退出了市场。

3. 加重我国的环境污染

很多投资者只是一味地追求自身利益, 但由于发达国家环境保护意识较强, 因此, 他们便将那些污染大、重金属型的工业项目挪到了资源丰富, 但仍处在发展中的中国, 这不仅影响了我国国内企业的发展, 还加重了我国环境的污染。

三、应对绿色壁垒造成的消极影响的措施

(一) 加强环境标准认证工作

面对目前进口国家对绿色贸易壁垒实施更为严格的情况, 我国应该积极应对, 有能力的企业首先应该了解环境标准认证的工作, 并积极投入认证自身产品的活动中。我国也应该出台相应的环境标准管理政策, 用资金或者政策鼓励的方式鼓励那些企业积极申请认证, 以便我国出口产品尽快与国际接轨。尽管在认证过程中可能使企业产品出口量减少, 对经济上造成负担, 但这确是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的关键, 为了长远意义的发展, 企业应该有这种觉悟, 提升自身环保意识。如果必要的话, 政府可以给予相应的经济支持。

(二) 突出出口企业的主体性地位

受到绿色贸易壁垒最为直接影响的便是企业, 因此, 应对绿色贸易壁垒问题企业更应该积极主动, 发挥主导作用。具体实施起来可以遵循以下两点:第一点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清洁生产, 因为生产是出口贸易中最基本的步骤, 因此, 在生产过程中降低污染, 控制污染源, 无疑是一项快速高效的资源利用的方式。最为关键的是, 生产过程中保持清洁可以最大程度上降低污染垃圾的出现, 也可以减轻产品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第二点便是创新, 我国目前的出口产品都是以传统产品为主, 具有先进技术或者较高科技水平的出口产品少之又少, 当然, 这也和我国的经济水平和基本国情有关, 因此, 我们需要通过其他的方面来弥补科技方面的不足, 那便是创新, 创新的技术以及创新的产品很容易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从而提升产品利润和中国出口贸易的地位。

(三) 树立绿色经济理念, 应对绿色贸易壁垒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以及全球总体的环保意识的升高, 树立绿色经济的理念是必然趋势, 也成为了当今世界贸易出口的主流趋势。由于绿色壁垒贸易的事实已经无法改变, 因此我们只能以一种平和的心态, 跟得上政策改变的理念来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问题。因此, 我们必须以一种绿色的经济观念面对它:从民众做起, 大力宣传商品和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向民众灌输这样的绿色经济理念, 同时也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来进一步宣扬绿色环保。

四、总结

总体来看, 我国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还是相当大的, 这和我国的基本国情与相应的政策有关, 我们在了解了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的同时, 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在确实保护环境的前提下, 全面提升我国出口产品的质量以及企业管理能力, 保证我国出口贸易又好又快地发展。

摘要:绿色贸易壁垒的初衷是为了减小在商品进出口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但实际上, 目前绿色贸易壁垒已经成为一种非关税措施的对其他国家商品进口本国的阻碍, 对中国所造成的消极影响相当大。探索出能够改善这些问题的主要措施保证是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保证。为此, 应加强环境标准认证工作;突出出口企业的主体性地位;树立绿色经济理念。

关键词:绿色壁垒,出口贸易,经济,影响

参考文献

[1]王晓燕.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口[J].商场现代化, 2011 (1) .

[2]王媛嫒.WTO体制下的绿色贸易壁垒问题及其对我国的影响[J].企业导报, 2011 (9) .

[3]秦晓辉.绿色贸易壁垒下我国的法律对策分析[J].中国商贸, 2012 (8) .

[4]赵丽英.我国应对绿色贸易壁垒问题的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 2012 (5) .

[5]熊芙蓉.国际贸易中绿色贸易壁垒的应对策略[J].生产力研究, 2012 (2) .

上一篇:中国股权交易市场观察下一篇:员工收入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