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学习理论范文

2024-06-09

发现学习理论范文(精选12篇)

发现学习理论 第1篇

关键词:发现学习理论,微课,翻转课堂,雅思口语

引言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逐渐显露出种种弊端:学生被动接受, 主动表达、交流的意愿不强, 教学效果不佳。2016年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提出了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新方向, 强调大学课程的人文性和交际性, 同时鼓励大学课程教学的新形式、多样化模态, 建议将“微课”等新技术融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目前, 微课与翻转课堂已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一些学者和教师纷纷将微课教学形式引入大学课堂, 以期改善当前大学教学现状。

一、发现学习理论、微课与翻转课堂

发现学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 (Jerome Seymour Bruner) 在心理学和教育学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 该理论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 是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和意义的建构者,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他们主动发现问题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该理论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 注重学习过程, 开发学生的智力; (2) 能促使外在动机与内在动机的转化, 提高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内在兴趣, 增强他们发现和探索问题的自信心; (3) 能学会发现的试探方法; (4) 有助于增强记忆。发现学习的基本程序一般为:创造发现问题的假说—对假说进行验证—做出符合科学的结论—转化为能力。

“微课”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 针对某个学科的知识点 (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 或教学环节 (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 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 (关中克2011) 。

“翻转课堂”是由美国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在微型视频的实践基础上提出的 (张金磊、王颖, 等2012) 。翻转课堂提倡学生课前通过观看视频进行自学, 在小组间互动协作, 完成知识的传递。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疑问和表现进行解疑和点评, 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

二、基于发现学习理论的大学英语微课翻转课堂设计与实践

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对学生探索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这一理论的核心与“微课”“翻转课堂”的特点不谋而合。基于此, 本课题研究小组以发现学习理论为理论依据, 将微课与翻转课堂相结合, 应用于汉口学院《雅思口语2》的教学实践中。

(一) 以学生为主体设计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翻转了传统课堂的教学顺序, 摒弃了过去课堂上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模式, 提倡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 课堂活动由学生组织并完成, 教师是活动的牵引者与协调者。过去课堂上单向传递知识的部分由学生在课前通过微课视频自主学习取代, 学生变成了课堂的主宰者, 学生的学习方式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

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与传统课程也有所不同, 其教学设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目标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度与兴趣, 发挥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如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动手能力、自学能力、理解能力等。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加深对每个单元主题及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

(二) 以“提出问题假说”“验证”“结论”和“能力转化”为课堂设计环节

根据发现学习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中心, 是知识的主动探求者;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激发学生探究的信心, 帮助学生温故、知新,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策略和习惯等。

发现学习法包含的主要环节:提出问题假说—验证—结论—能力转化。

以发现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微课翻转课堂将发现学习的特点和步骤融入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中, 使作为学习建构者的主体———学生能自然、主动地融入课堂教学互动中, 解构传统的教学模式, 翻转师生的角色关系。而微视频在“提出问题”“验证”“结论”及“能力转化”等环节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 基于发现学习理论的微课、翻转课堂相结合的大学英语教学流程

结合发现学习理论与翻转课堂共同的教育理念, 利用微课精练的特点, 研究者设计了一套以发现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流程图 (见图1) 。

(四) 基于发现学习理论的大学英语微课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汉口学院公共英语课题小组于2016年3月开始在大学英语课程中实施基于发现学习理论的微课翻转课堂实践, 教学改革包括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和学习模式三个方面。实验课程为《雅思口语2》, 每周1学时, 实验对象为笔者所在汉口学院外国语学院2015级非英语专业的本科生, 两个班共计116人。在教学的第1周, 分别从两个班随机取出3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英语口语测试, 并将两个班的测试成绩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实验班的平均成绩为61分, 标准差为7.8, 对照班的平均成绩为62分, 标准差为7.5。在为期16周的教学实践中, 对实验班采取基于发现学习理论的微课、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而对照班延用传统的教学方式。

1. 提出问题假说

以《雅思口语2》中Unit 5 Relationship为例, 根据单元主题, 教师可选取教材中相关主题作为3分钟视频的素材, 引导学生进入本单元主题, 以微视频帮助学生熟悉本单元的背景知识。随后, 提出问题, 问题内容可进行深入和延伸。如: (1) Do you know what’s family tree? (2) Could you write down your family tree? (3) What’s difference of family members’calling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4) What’s merits and demerits of big family and small family?声形并茂的视频内容能快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并使他们主动思考微视频里的问题和信息。微视频的课前导入、提问及互动, 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2. 验证假说与结论

在验证假说与结论这两个学习过程中,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任务小组, 根据任务难度, 每组组员2~5人不等。每个单元的活动都由任务小组协同合作完成, 该方法能够保证每位组员发挥自身优势, 热情参与, 积极思考并实践。

协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 以小组形式进行, 合作互助完成任务的行为。协作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交际能力, 注重学习过程的交流与互助, 通过“生生互动”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李莹2014) 。根据微视频中的任务要求, 学生按学号顺序或组成学习小组, 完成话题任务并在课堂上展示出来。如话题任务:What custom and culture do you should know when you visit a friend?不同组完成不同国家的话题任务, 可选择role-play、PPT演讲等不同形式。

提出假说与验证在实践中相互交错、相互作用、密不可分。从搜集话题资料、构建对话情境、模拟话语结构与文化, 到推翻材料、再构建等一系列过程, 是学习者获取知识与构建知识链的前提和重要过程, 也是学习者体验学习的乐趣, 由被动接受者变成主动建构者的关键。

此外, 如图1所示, 验证假说与结论不仅贯穿着协作与意义建构, 也穿引着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学生在互助合作并完成作业的同时, 得出自己的验证及结论。同时, 教师在课堂活动中提供指导, 对学生的表现和作业呈现给出专业的评论和建议。在此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热情被激发, 学习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培养, 学生变得更加自信, 愿意展示自我且分享;最终, 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情感在此类循环教学活动中得到升华。

3. 能力转化

这一教学模式下, 教师由过去课堂上唯一的演讲者转变为主持者与指导者。教师将更多的时间用在学生答疑和点评学生话题任务上, 而学生作为“发现学习者”的“主体”, 占据着课堂主要话语时间, 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堂活动。学生通过主动参与, 自主地完成单元课程的学习任务, 将会对单元知识点和单元主题及单元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掌握。不同基础、起点的学习者皆可通过反复观看视频达到温故知新、举一反三的效果。教师亦可通过课堂交流互动以及自主学习平台的在线交流等及时修改教学计划,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与效率。

在第17周时, 从两个班分别随机抽取3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英语口语测试, 并将两个班的测试成绩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实验班的平均成绩79分, 标准差5.8, 对照班的平均成绩68分, 标准差为7.1。通过一学期的对比教学, 实验班学生的英语能力较对照班明显提高。

三、面临的挑战

教学实践证实了基于发现学习理论的微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可行性与有效性。然而, 该教学模式在实践中也存在一定挑战。第一, 发现学习理论与翻转课堂都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 弱化教师讲授理论知识的功能。因此, 该教学模式易使部分基础薄弱、自主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无所适从, 无法达到教师的预期。要避免此现象的发生, 教师需借助网络技术平台强化监督, 同时加强与学生的交流, 如通过微信建群组, 在学校网络平台上布置作业, 追踪并督察学生的完成情况等。第二, 微课翻转课堂教学对教师的课件内容、课件制作能力要求较高, 能否熟练运用现代科技技术高效地制作出吸引学生的微课课件, 也是成败的关键。第三, 要及时跟踪学生动态, 就需要教师在课余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与学生互动交流, 这必将加大教师的工作强度。第四, 要实现微课翻转课堂, 学校必须提供相应的设备技术支持。如, 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网络平台、免费wifi、电脑技术人员、电脑微课制作培训等, 这些对学校的软硬件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关中克.2011.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17) .

李莹.2014.协作学习在通识课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评论, (7) .

知识的综合发现:理论、概念及应用 第2篇

提出了知识的综合发现思想,重点以空间对象关联中的相邻关系与空间特征属性为知识综合发现的研究对象,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一个高效的知识综合发现算法.实例结果表明,本算法是高效的,发现的知识是有效、可理解的..

作 者:沙宗尧 边馥苓 陈江平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武汉市珞喻路129号,430079 刊 名: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ISTIC EI PKU英文刊名:GEOMAT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OF WUHAN UNIVERSITY 年,卷(期): 27(4) 分类号:P208 TP18 关键词:知识的综合发现   空间关联   空间综合信息表   知识发现算法  

发现学习理论 第3篇

关键词:发现学习;语文教学;运用笔者近期对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进行了探讨和尝试,认为可以运用在语文教学中。“发现”在《发现的行为》一文中,有如下解释:发现并不只局限在未找到之事,正确来说是发现包括运用自己的大脑,亲自获取知识的所有方式。发现法在学生的学习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提升学习自觉性,扎实掌握学过的知识,减少学生对教材及教师的依赖,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等,对于学生的推理、观察、创造力等的培养均有益处。具体来讲,认识过程是人主动对事物进行评价、转换、选择的过程,其中,转换环节指把学到的知识进行分析、总结,再通过思考将知识内容重组,这种通过转换产生新领悟即我们所说的发展。因此,学生要学会思考,主动寻找结论与规律。

运用发现法进行教学的一般程序为:提出问题,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想看、想知道、想做的心理状态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把学生置于情境中使他们产生问题;分析问题,教师帮助学生把问题分解成若干需要回答的疑点,激发学生的探究要求,明确发现的目标;设立假说,根据要实现的目标,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讨论,将所得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加以改组、组合,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假说或答案;上升到概念,假设成立后,教师要求学生收集、整理有助于得出结论的资料,并根据学习活动中的发现得出结论,使假说上升成概念或原理;验证结论,对提出的假设和答案从理论和实践上分别加以检验、补充甚至修改,最后解决问题。

布鲁纳认为,发现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学习的动机可以来自外部,也可以来自内部,两种动机往往相互交织且同时发生作用。但布氏主张教学中教师不要过分重视奖励、竞争之类的外在刺激,因为外在刺激不能持久,只有对学科本身有兴趣,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和持久的学习积极性。这个观点有一定的科学性,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当学生产生兴趣时,大脑较为活跃,且能保持高度的持久性,对知识留下的痕迹有更加深刻、清楚的认识。如何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呢?布鲁纳认为,发现法正是从学科内部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觉、主动、独立学习,学习不再是累赘,而是本质需求。

发现学习理论的产生不是巧合,而是当代“知识爆炸”的产物。二十世纪以后,新学科不断出现,知识信息量也快速发展。我们接收信息的能力远不如信息增长量。因此,未来仍有很多领域值得我们去探究。不学会“发现”显然难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而语文正是适应未来的一个重要工具。因此,发现学习理论对于我国的语文教育来说具有特殊意义。语文教育向来注重传授知识,而忽视开发智力。发现法并不支持将现有知识放在学生前面让他们去记忆,而是通过引导,让学生从已知材料里总结原则、规律,并获得新知识。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思维高度活跃,经过发现、探究,逐渐养成自学习惯并掌握学习方法,“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教;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

发现学习的主要特点是不把现成的结论直接提供给学生,而是由学生独立发现,然后将新旧学习材料的内容有机组合。换言之,发现学习要求学生首先要有所发现。例如,我们用发现法进行文言句式的教学时,先在黑板上书写这样一些文言句子:

沛公安在?(《鸿门宴》)

卿欲何言?(《赤壁之战》)

何以战?(《曹刿论战)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莫我肯顾。(《硕鼠)

学生分析这些句子的结构并找到共同点,即宾主前置。学生概括宾语前置的多种情况。之后,教师再进行补充、修正,布置练习。而另一平行班级教学中,教师则先把宾语前置的结论告诉学生,然后布置同样的练习。四天后,用相同的卷子检查两个班级对上述文言句式的掌握情况,使用发现法的班级,优良率占72%,不及格仅4%;对照班的优良率为38%,不及格为16%。由此可见,发现法的教学效果十分有效。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在于知识成为了“死水”,不能流动,发现法则能使知识成为“流水”。从心理过程来看,语文发现学习的认知结构可用下图式表示:课文知识→转化问题情景→语文学习内容→内化语文认知结构。

这一过程表明,发现法要确保内部每一个环节都是有意义的,即问题要有潜在的意义,学生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解题过程如此,内化过程也是如此。

发现学习理论 第4篇

AIDMA理论是一种优秀的广告消费理论, 其步骤可以分成三个阶段:“认知阶段”, “影响阶段”及“行动阶段”。“认知阶段”是指让消费者注意到商品的过程, 然后通过一系列的视觉刺激、语言刺激等刺激方式让消费者迫切的想要该产品, 即“影响阶段”, 终于选择并购买产品也就是“行动阶段”。在当代AIDMA理论的“A”“I”阶段都可以称之为影响阶段。这是AIDMA理论的核心步骤, 其“A” (引起注意) 和“I” (引起兴趣) 都可以具象的用颜色、设计、标题、风格进行解释。消费者通过“A”“I”这两个因素可以帮助他们了解产品信息, 例如功能信息、制造信息、甚至感性的语言信息, 目的就是帮助消费者选择产品, 让他们记忆并意识到, 需要购买这种商品时会首先选择这个品牌。可以说当代广告的“认知阶段”和“影响阶段”相互影响与重复。下面本文就详细分析影响消费者的视觉元素, 并讨论如何通过简单有效的方法让AIDMA理论更简洁有效, 同时也更符合当今社会效益。

一、色彩可以提高消费者对产品功能的认知, 也可以影响消费者的选择。

当代人的生活浸润在各色各样的广告中。消费者的多样性决定了广告的多样化。首先, 作为销售方, 颜色是帮助销售的第一步, 也是吸引消费者, 提高消费者对产品认识并且影响消费的重要一步。不同的颜色有不同的内涵, 如何选择适合品牌或产品的颜色至关重要。一个美国广告公司做了一个有趣的针对美国家庭主妇的调查。他们给这些美国家庭主妇3不同外包装的洗涤剂。第一个是一个黄色瓶子的洗涤剂, 多数家庭主妇认为这种清洁剂会破坏他们的衣服, 因为她们认为黄色瓶子的净洗剂能力太强了。第二瓶是一个蓝色的洗涤剂瓶。蓝色给客户一种清新的感觉, 但有些家庭主妇不喜欢它, 因为她们认为净洗剂能力不强, 无法清洗自己的衣服。第三瓶子是混合着黄色图案的蓝色瓶子。所有的家庭主妇认为是最好的洗涤剂。事实上, 这三个瓶洗涤剂全部都是一样的只是包装的颜色不同而已。从而我们看到谨慎的选择颜色可以从某种程度上优化产品, 提高销量改善消费者对产品的认识。

二、设计可以影响消费者对产品吸引度

优秀有效的设计可以很大程度的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并采取积极而有效的行动。广告需要与时俱进, 没有一个客户喜欢过时的商品, 设计师需要知道消费者当下最喜欢的颜色, 最流行的风格, 最风行的文化, 卖的最好的产品, 甚至是经济政治事件。但在设计阶段, 干扰消费者最大的因素主要是时尚因素。比如在2009年的T台上, 我们可以发现许多高级时装秀场上主打灰色的衣服, 灰蓝色、灰红色、灰绿色, 款式也相对简洁明朗, 女性服饰也不过于强调曲线美, 而是简单干练的形象。这一现象影响了各类品牌, 当时欧美街头广告上的模特大多穿着灰色简洁的衣服。这一视觉现象影响了人们在购物消费的方向, 也影响了设计潮流, 甚至影响了顾客的消费心里。这就如同一个环形的生物链, 相互影响不断循环。从经济角度观察, 全球经济衰退, 人们失去工作或工资正在下降, 大家生活在经济危机中, 大众的心情也是灰色的, 人们需要更努力的工作, 干练、简洁、快速就是当时的设计潮流。

三、标题可以多方面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并影响最终行动

一条标题就是一句口号、一句澄清、一条建言、一句企业的宣告或指导原则, 它能够描绘、概括、帮助创造某种兴趣。 (品牌标识创意与设计, 艾丽娜-惠勒) 一个好的标题可以帮助客户注意这则广告。Steven Pinker说过:“语言具有某种非凡的能力, 它们贮藏在人类的大脑里, 能在大脑中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广告词的语言魅力, 朱蒂塞迪维) 标题的力量是无穷的, 但是这也需要一些条件限定。首先, 产品标题必须很短, 因为一个短小有趣的品牌标题名称容易让客户记住。例如上世纪20年代, 可口可乐开始引入上海生产, 其中文译名为“蝌蝌啃蜡”, 饮料的销售状况非常差。于是该品牌专门负责海外业务的出口公司公开登报悬赏350英磅征求译名。当时一位上海教授——蒋彝, 便以“可口可乐”四个字击败其他所有对手, 拿走了奖金。现在看来, 这个翻译堪称经典。可口可乐的中文翻译也一直被认为是广告界翻译得最好的品牌名, 不但保持了英文的音译, 还比英文更有寓意——味道可口并且值得快乐。更关键的一点是, 无论书面还是口头, 都易于传诵。二, 标题只放最重要的信息, 因为广告版面有限视频时间也有限, 把那些套话空话统统去掉, 把顾客潜意识的欲望当作主要目标。一个短小的, 有趣的和有用的标题是最容传达企业核心讯息, 帮助企业推销自己的产品。例如, 在你忙得不可开交时……——享氏食品罐头, “闲”妻良母——全自动洗衣机。三, 标题的幽默化也是展现商品的好主意。幽默的标题设计需要设计师敏锐的洞察和巧妙的构思, 主要用到夸张、比喻、对比、自嘲、双关等手法。例如在英国伦敦, 地铁运营公司为了警告不买票的乘客贴出一张告示, 标题词写着:如果您无票乘车, 请在伦敦治安法院站下车。这个广告诙谐幽默, 一语双关, 没有严肃的强制性说词, 取而代之的是英国人特有的冷幽默, 既起到了警示作用, 又是英国文化的一种表现。从以上分析可以发现一个好的标题可以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认识和印象, 影响顾客心里。

四、风格不但可以提高老顾客对产品的认知也可以吸引新顾客

“如果广告失去了风格, 将会平淡无味, 也代表了广告人缺乏真正的才能。”不同的广告公司有不同的风格, 风格往往成为一家广告公司所遵循的创作哲学, 所以才会由奥美的风格、李奥贝纳的风格等。不同的社会生活形态催生了广告风格, 而广告公司奉行的广告理念也在创造着广告风格。一个品牌良好风格的确立不但可以吸引固有的消费群体也改善原有消费群体对产品的认知, 又可以影响新消费群体提高销量。例如万宝路香烟的广告上运用牛仔、房屋、荒漠、草原等元素。这样的相对固定的元素已经使用了超过30年。这些元素形成了万宝路的西部风格, 消费者可以通过图像轻松的辨识产品并记住品牌。固定的风格形成了一个相对固定的客户群, 但与此同时, 一成不变的风格也有一个致命的缺点, 就是在瞬息变化的当代如何即能保持老顾客同时不断开发新的消费群体, 要知道西部牛仔片早已经过时了, 如何让自己的品牌在保持原有的风格基础上引入新鲜时髦的讯息从而扩大顾客群。

结合以上分析我们发现AIDMA理论是一个细化的理论, 但当代社会人们在追求快速有效的广告投放方式, AIDMA理论的“A”“I”理论在现代出现了高度重合。在AIDMA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可以把“A”“I”这两项整合为Exploration“探索发现”, 因为无论从颜色、设计、标题还是风格上来看, 其最终目的是要让消费者提高产品认识并影响消费习惯。通过Exploration (探索发现) 广告商只需要统一思考这类讯息即可进行设计, 可以说这是事半功倍整合方式。看似这是一个简易有效的解决方案, 但本质是在协调广告的分工, 让其增加效率, 让广告主更快速更有效的发布产品。

五、结语

基于AIDMA这个原始理论, 本文所提出的EDMA理论更符合当代社会节奏。Exploration (探索发现) , 是对消费者消费习惯研究的高度整合, Exploration (探索发现) 既可以帮助广告商准确有效传递商品讯息又可以简单快速的设计符合广告主需求的广告。这是我的个人设想, 也是未来广告业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艾丽娜-惠勒, 品牌标识创意与设计,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8, p50

[2] 余明阳, 陈先红, 策划创意学,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p247

探索发现学习十法 第5篇

可见,叫什么名称是次要的,要知道,探索发现法作为学习法之一种,关键是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对教师的要求也要提高:教师应向学生提出要解决或探索的问题,使学生明确“发现”的目标;创设研究问题的情境,指导学生探求、思考,以及推测各种可能答案,寻求问题的正确结论。探索发现法对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探索能力和创造精神是有益的。中学物理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在学习中去研究、探索问题呢?龙岩一中赖安章老师总结了下列十种基本方法:1.提问法法国著名的文学家巴尔扎克认为:“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该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这说明学生在学习中在善于提问,提问大概有两个途径:(1)目标法。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向学生提出学习目标,然后由学生自己去研究、探索。

例如,在学习《机械效率》这一课题时,可以提出下列一连串的问题:①为什么要研究机械的效率?②如何定义机械效率?③怎样计算机械效率?机械效率的数值范围是多少?④如何提高机械的效率?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外作业的形式引导学生研究和探索问题,如在学完《大气压强》后,要求学生解答:“如已知大气的.压强和密度,能否粗略地算出地球表面大气层的厚度?”(2)质疑法。要鼓励学生在观察、实验、阅读中提出各种疑问。我国宋代学者陆九渊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明质疑在学习中有巨大作用。质疑从何着手呢?①在学习课文、实验、练习时,有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②对观察到的物理现象有疑惑不解之处可提出疑问。③课文的论述与日常生活中的说法有不尽相同时可提出问题。如物理的功的概念和平常所说的“劳苦功高”、“徒劳无功”的功的含意是否相同?又如离心干燥器把水甩干时是否离心力的作用等。④对课文论述或教师讲解有不同看法时,也要鼓励学生能大胆地提出问题,勇于阐明自己的观点。2.观察法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说:“应当先学会观察、观察。不学会观察,你就永远当不了科学家。”学生首先要认真观察教师演示的图表、模型和实验。其次是通过参观,学会对自然现象和科技发展情况的观察。

发现学习理论 第6篇

【关键词】电势 电磁转换 电容能量

【中途分类号】C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09)11-0-02

1 静电感应中的分层感应及电势分布状况

所谓分层感应就是在同一电场中至少同时存在两个感应系,这两个感应系沿电力线方向是有层次之分的。分层感应中的电势分布状况是尚未被人们所认识和应用的。

图1是一个分层感应系。

图中有一个已充电的大平板电容器,A板为正极板,B板为负极板。充电后切断电源,并拆除连接两极板的导线。C线为与两极板距离相等的假设线。在电容器两极板间放入6个平面金属板,两两正对,每对两板分距C线两侧,各板到C线的垂直距离的关系为:dm=dn=do=dp>di=dh。各板之间的长度关系为Li=Lh>Lm=Ln=Lo=Lp=L/3。m、n、o、p板分别靠近极板的两端;i、h板居正中间。m与n、o与p分别用导线连接在一起,i与h则各自独立。电容器及各感应金属板的尺度及分布关系如图所示。

在各板均达到静电平衡后,分析上图中各板的电势关系时,专利“审查人员”经“研究”得出的结论是:“n、p的电势高于m、o的电势”。(见《驳回决定正文》第二页第3自然段;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 (2009)一中行初字第89号,第4页第3自然段。

它的含义是:“‘叠加电场为零的空间,两端的电势不等,而且电势高低的排列与外电场电势高低的排列是恰恰相反的”。

2 分层感应中的能量问题

在上图中,在“n、p的电势高于m、o的电势”的情况下,将试验电荷(假想的单位正电荷)从m板沿合场强为零的空间运动到n板时,由于“n的电势高于m的电势”,此时,试验电荷的电势能是增加的。电荷在合场强为零的空间内运动,既没有电场力作功,也不会有外力克服电场力作功,那么,试验电荷的电势能是怎样增加的呢?

专利“复审人员”经“研究”发现了第二个静电物理学理论:电荷在合场强为零的空间内运动,功不等于零;电荷电势能的增加是由“整个静电场以及周围环境的电磁转换”得到的。即在《复审请求审查决定》(专利复审委第12808号)决定的理由中,第5页上数19——20行所述的:“复审请求人只是片面强调电荷在合场强为零的空间内部的运动状况,而没有从整体考虑整个静电场以及周围环境的电磁转换情况。”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 (2009)一中行初字第89号,第11页第2自然段;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2009)高行终字第886号 在第7页第4自然段6——9行已确认这一理论是正确无误的。

3 分层感应中的“电容能量”问题

下图同样是一个分层感应系(中间的感应体厚度为零)。试验电荷在下图中沿箭头所示的闭合路径运动到初始位置后静止不动,在运动过程中在局部空间内,外电场对电荷是作功的,但作功前后,外电场的能量是不改变的。

为了验证在上述情况下“能量是守恒的”,专利“复审人员”经“研究”发现了第三个静电物理学秘密:“电容能量的大小仅由导体的形状、大小和周围电介质决定,与导体是否带电及带电多少无关。”(见专利复审委员会致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答辩状第2页第1——2行;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2009)一中行初字第89号,第3页4——5行;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2009)高行终字第886号 在第2页第3自然段6——8行)。

4 上述三个新的静电物理学的隐意及作用

在图1中根据专利审查人员所得出的“n、p的电势高于m、o的电势”的结论,可以推导出:“在分层感应中电势是存在突变的”。而且沿着电力线方向与垂直于电力线方向,电势都是突变的。

在沿着电力线方向上,因为m板、n板及两板所夹的合场强为零的空间,电势最多只有三个孤立的数值,即m板的电势值、n板的电势值、m板与n板所夹的合场强为零的空间的电势值,三者是找不出连续变化的依据的,因此电势是突变的。

在垂直于电力线方向上,在“m与o”及“n与p”的两条连线上,设若“m与o”的连线上电势都是连续分布的(即任意两个无限接近的点,电势都是无限接近的,如电势不是无限接近的,则电势一定是突变的),则由于两个相邻的空间电势是倒置的(即在两个相邻的空间内,沿着同一方向,一个空间内电势是逐渐增加的,而在另一个空间内电势是逐渐减少的),因此,在“n与p”的连线上至少有一点电势是突变的。

电势突变的存在将引发新的能量问题,即试验电荷通过电势突变点前后,电势能的改变是怎样得到的? 是不是也存在着“静电场与周围环境的电磁转换”?

周围环境的电磁能是取之不尽的能量,如果在应用静电感应原理发电的发电机中,同时应用了电势突变的特性,使“静电场与周围环境的电磁转换”的能量也用来发电,那么这台发电机不仅是用原动机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同时在从动机上还直接应用了周围环境的电磁能来产生电能,这就和现有的“风能、太阳能互补”发电技术相类似,只不过“风能、太阳能互补”发电技术只是两种发电方式的综合体,在从动机上是没有其它能量转化成电能的(太阳能光电效应发电机是不需要运动的),现有的发电技术中尚没有在从动机上直接将自然界的能量转换为电能的发电机,因此它的意义非同寻常。

根据专利审查人员发现的第三个理论:“电容能量的大小仅由导体的形状、大小和周围电介质决定,与导体是否带电及带电多少无关。”这一理论可知——在分层感应体系中,电容器不用带电荷直接就能发电。

如果在应用静电感应原理发电的发电机中,应用了电势突变的特性,使“静电场与周围环境的电磁转换”的能量也用来发电,同时再应用“电容能量”的特性进行发电,那么,这种发电技术就会更加令人震惊。

5 结束语

专利审查人员发现的三个理论能够引领人类走向一个新的能源时代,改变世界的能源状况,使人类无需再为能源枯竭而忧虑;尤其电力工业将因此而发生重大变革。

6 证明文件清单

下面的文件都是有关“旋转局部屏蔽腔的电场发电机”的审查文件,这些文件可以证明本文涉及的三个理论产生过程及其真实性、可靠性。文件正文附后。

附件1:《实质审查请求书》3页

附件2 :《驳回决定书正文》2页

附件3《复审请求书》2页

附件4:《复审请求审查决定书正文》8页

附件5:《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12页

附件6:《答辩状》(致高院)2页

附件7:《复答辩状》2页

附件8:《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 8页

致谢

感谢“旋转局部屏蔽腔的电场发电机”的专利审查人员,发现了三个伟大的物理学理论;感谢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及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的有关法官对上述理论的支持和艰苦的查证工作!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参考文献

[1] 专利文献:文件号 CN-1485973A.

[2] 专利复审委员会12808号决定.

[3] (2009)一中行初字第89号.

语文阅读教学发现学习研究 第7篇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发现学习的特征

1.教师为活动引导者,学生为阅读的主体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发现学习法,充分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发现学习中,教师扮演着活动引导者与组织者的角色,通过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对科学知识展开探索,使其发现客观事物存在的联系,进而形成一套自身知识体系。

2.以培养学生素质,提升其能力为学习目标

作为读者对文本意义进行主动构建的一项过程,阅读同时也是发现与对话。读者阅读文本的本质便是与文本展开对话与心灵沟通,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在与作品及作者的交流过程中,读者体悟到了作品的情感与意义。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入发现学习法,其目的便是让学生自己对文本进行诵读与感知,在构建文本意义的过程中,获得宝贵的人生体验。

3.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为学习方式

传统阅读教学模式中,对学生自我发现与探索不够重视,只是让学生对书本知识进行死记硬背,压抑了学生对阅读的热情,同时也限制了他们的思维发展。而发现学习则是让学生展开自主学习,亲自去摸索、思考,再对发现的知识进行自行组织、概括与提升,进而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实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发现学习的有效策略

1.学生发现策略

现代语文阅读教学观念认为,创造为阅读教学的本质,而学生的阅读过程便是对文本意义进行主动建构的过程。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对阅读文本进行诵读与感知,进而获得体验,并生成相应的知识。学生在建构文本意义时,对文本进行主动探究与发现,而发现的内容与方法与发现学习的质量有着紧密联系。

其一,发现的内容。阅读教学文本为古今中外众多作家智慧与思想的结晶,同时也是传承人们文明的重要载体。学生为学习文本,就需要走进并发现文本,对文本的优美语言及深刻思想进行感受与体味。此外,对于不同的文本,学生发现的重点应当有所不同。例如,学生学习小说时,发现的重点便是人物、环境与情节这三要素;学习散文时,重点便是发现并把握散文内在的神等。

其二,发现的方法。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通常采用的发现方法主要有诵读、品读、比较、体验几种。教师在实际学习情境中,需对学生发现方法的应用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鼓励学生灵活运用发现方法,进而发现学习的价值与意义。

2.教师引导策略

在发现式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倘若缺乏教师科学的引导,其发现必定是散乱且肤浅的,因此,学生发现的前提与基础便是教师的引导。在现代教学理论中,引导便是因势利导,对学生主体地位充分重视,并将学生引领至对他们最为有利的发展情境中,使其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为发挥出真正的引导作用,语文教师就必须具备敏锐的判断力及观察力,并善于把握时机,严格遵循时机性、适度性、针对性原则,通过采取补充、纠正、追问、拓展等得当的引导方法,在促进学生拓展思路、深化思维的基础上,使其开展科学有效的发现学习。

3.发现学习评价策略

追求发现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的平衡 第8篇

一、接受学习≠无意义学习

“分数的初步认识” (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数学第8册) 教学片断。

教法A:由“分桃子”故事情境得出“半个”。

师:“半个”该怎么写?你能用喜欢的方法表示出“一半”吗?

学生纷纷跑到黑板前画半个圆、写半个汉字等等, 用不同的方式表示自己心中的“一半”。

教师请学生一一介绍每种表示方法的含义。

师:小朋友能想到很多办法表示出“一半”, 真棒!数学里用二分之一表示“一半”, 二分之一怎样写呢?请小朋友讨论讨论。

生:我是先写上面的1, 再写中间的横线, 最后写下面的2。因为老师教过我们, 写字时应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生:我是先写中间的横线, 再写上面的1, 最后写下面的2。这样写能写齐。

生:我是先写中间的横线, 再写下面的2, 最后上面的1。这样写能写漂亮。

生:我是先写下面的2, 再写中间的横线, 最后写上面的1。

教法B:同上, 在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一半”后。

师:小朋友, 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一半”, 说明你们很有办法。数学里是怎么表示“一半”呢?请小朋友注意看老师板书。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奥苏贝尔曾明确指出, 接受学习、探究学习与有意义学习、无意义学习这两组概念涉及两个不同的维度, 是相互独立、互不依存的。也就是说, “只要用于呈现的言语材料能够同学生原有知识结构或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的联系, 并且学生具有内部学习动机和意义学习的心向”, 接受学习也完全可以产生有意义的过程和结果。“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的重点, 是让学生能够结合直观具体材料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的意义。案例中, 学生能够用不同的形式表示“平均分成2份, 取其中1份”, 这正是二分之一的本质意义。至于二分之一怎样写, 是人为规定的, 教法A选择学生探究方式, 教法B选择教师讲授方式, 显然后者效果更好。教学方式的改善, 并不是所有的课堂教学都要学生亲自经历事物的发展过程, 也不是每一节课都要学生进行收集资料和探索交流的过程。任何一种学习方式, 只要运用得当, 都是有意义的学习。

我们主张有意义地接受学习。有意义地接受学习, 是指学生以思维为核心的一种理解性的学习。其特点是学生身与心、认知与情感、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的和谐统一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投入。这种接受学习的过程, 实质上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进行选择、理解、整合和内化的过程, 并在这一过程中将新知识纳入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 以达到对新知识的把握和理解。有意义接受学习, 有着其他学习方式所不能代替的优越性。具体表现为:第一, 它可以使学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人类经过长期的实践与认识活动, 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 这些知识要想让后人掌握, 最基本、最快捷的方式就是接受。第二, 它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科学知识结构的内在功能。由于接受学习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学习方式, 因而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总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认知框架和固着点, 帮助学生明确和形成学习动机, 维持和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 使学习成为有意义的学习。第三, 它有助于培养学生从书本中获取知识的习惯和能力。

二、发现学习≠有意义学习

案例一:“圆的面积计算” (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数学第11册) 教学片断。

(教师先组织学生复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师:本节课我们来学习圆的面积计算。你想怎样来研究圆的面积计算?

生: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来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师:说得好!下面以小组为单位, 利用手中的学具, 剪一剪、拼一拼, 看看能否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操作了几分钟, 学生也没有找到转化的方法)

师: (很着急) 请同学们坐下来, 看看老师是怎样剪拼的。 (一边操作, 一边讲解) 你能像老师一样操作一遍吗?

……

有的教师认为, 发现学习就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自由探究, 不论什么内容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如果课堂学习都要以发现学习的方式来进行, 那么40分钟的一节课, 既不经济, 也不现实。案例一中, 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是个复杂、烦琐的过程。虽说学生以前接触过将未知图形转化成已知图形, 但将圆转化成长方形要用到“化圆为方”的思想, 而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中没有“化圆为方”的储备, 真正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 自主发现圆的面积公式难度的确很大。由此, 学生探究了很长时间仍找不到转化的方法也就不足为怪了, 这样的发现学习就不能算作有意义学习。

发现学习是学生通过自己再发现, 以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性思维的一种学习方式。发现学习的基本过程是:先由教师创设情境, 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矛盾, 从而进行积极、主动地思考, 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和设想, 然后经过分析和操作等过程, 对学习对象进行加工、改组, 最后从中归纳出结论, 并用之来解决新问题。发现学习不仅有利于激发智慧潜力, 培养内在动机, 而且还有利于学会发现的技巧, 保持记忆。但是, 发现学习也有其局限性。如果不顾学科性质和内容的特点、学生智慧成熟程度和教师的教学技巧及心理品质, 无限制地加以推广, 是行不通的。具体表现为:发现学习的适用范围是有限的, 并非所有的科目所有内容都适合于发现学习;学生掌握知识的总量也是有限的, 它要受到学生自身心智的制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 而且有些发现不一定有意义。

三、选择有效的学习方式

发现学习理论 第9篇

一、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的概念界定

1.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

布鲁纳所倡导的发现学习论是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经由自己的探索寻找, 从而获得问题答案的一种学习方式, 是指让学习者自己去发现教材的结构、结论和规律的学习。他认为, 发现学习首先有助于开发利用学习者的智慧潜力;其次, 发现学习有利于调动学习者的内部动机;再次, 发现学习有利于学习者学会探索的方法;最后, 发现学习还有利于记忆的保持。

2. 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论。

奥苏贝尔意义学习论强调认知-接受学习。他认为, 学习应该通过接受而发生, 而不是通过发现。教师给学生提供的材料应该是经过仔细考虑的、有组织的、有序列的完整形式, 因此学生接受的是最有用的材料。对学习者来说, 学习不包括任何发现, 只要求他把学习材料内化并与其已形成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 以实现对这种学习材料的掌握。

二、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的利弊

根据布鲁纳对于发现学习理论的阐述可以发现, 其优点在之前已提到过。即: (1) 发现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智慧潜能, 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3) 培养学生发现的技巧, 促进学生学习以及在新情境中进行迁移; (4) 有利于对知识的记忆、保持与提取。但其本身也存在缺点:首先, 有些学生不适合发现学习, 尤其是学困生;其次, 有些学科不适合发现学习, 比如艺术、文学等;再次, 发现学习花费时间太多, 一般不适宜作为获取大量教材知识的主要手段;最后, 发现学习对教师的教学技巧等要求较高, 难以把握, 容易弄巧成拙。

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在讲授各种复杂、抽象的命题时更有效, 并且其突出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有意义学习在知识获得中的重要作用。其不足之处在于接受学习偏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而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不够重视。同时, 如果教师教学不得法, 容易导致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

三、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有意义的发现学习各具特色, 各有所长, 都是重要的学习方式, 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这就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从而决定学生的学习方式。

刚进入初中的学生一般对教师及周围同学充满好奇, 因此, 在教授7A Unit 3语法部分的特殊疑问词时, 我请学生用准确的特殊疑问句向老师提出任何他们感兴趣的问题, 以激起学生兴趣, 激发他们使用特殊疑问词及特殊疑问句的内在动力。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 学生之间互相讨论, 并利用手头资料查询所要提问句子的正确说法, 并将其写在纸上。在此期间, 学生探究欲望使得他们主动将所要学习的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并在互相探讨与改正的过程中, 摸索出了规律, 总结了方法。在提问阶段, 学生使用了如“How old are you?”“When is your birthday?”“Which student in our class do you like best?”等句子。当某学生提问“Do you have a boyfriend?”时, 我拒绝回答, 并告知他的提问方式不正确, 于是学生立刻改正过来问道“Who is your boyfriend?”我顺势让学生注意一般疑问句与特殊疑问句的区别。在对老师的提问结束后, 我让学生之间互相提问, 以巩固其用法。在这几个环节中, 教师仅起到组织协调作用, 学生所进行的即为发现学习。课最后, 因学生所形成的知识结构可能不完整与欠缺性, 我将何时使用何特殊疑问词的规律有组织地呈现, 这时学生进行的是接受学习, 使得其本身所具有的知识体系更加完善, 同时也帮助了自主学习稍有欠缺的学生。

一味地追求某一种学习方式易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在教授现在完成时时, 我先呈现三个句子: (1) I am a teacher. (2) I was a teacher two years ago. (3) I have been a teacher for two years.接着向学生询问:前两句的时态我们之前已经学过, 那第三句是什么时态?它有什么内在含义?理解之后, 再来看一看“I have already had my lunch.”此句是何意?为什么也使用同样的时态?我让学生带着问题, 利用各种学习资料去了解何时使用现在完成时及它的一些特征。一段时间后, 我请学生回答并完成一些习题。结果表明, 学生的知识结构散乱, 理解也较困难。我意识到这部分知识对中国学生来说偏抽象, 教师在激发其探求的同时, 应将有组织的、经过考虑的材料提供给学生, 但若只注重接受学习, 学生亦会对忽如其来的抽象概念感到茫然无措。

疟疾的发现与探究性学习 第10篇

关键词:疟疾,探究性学习,实验

疟疾 (Malaria) 是经按蚊叮咬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 是伴随人类最早的疾病。早在公元前二三世纪, 古罗马作家的作品中就有疟疾的记录。在中国, 史书记载:三国时诸葛亮征孟获;唐李宓攻打南诏;元朝出征滇南;还有清乾隆年间进击缅甸都因疟疾而受挫, 有时竟会“及至未战, 士卒死者十已七八”。

1 疟疾病因的发现

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里, 人们认为疟疾是“神”的旨意, 是不可抗拒的;著名的罗马作家老普林尼在《博物志》中还指出好几种他认为预防有效的符咒。

在古代的希腊和罗马医生们认为疟疾的起因与沼泽地上的水或有毒的水汽相关, 有人甚至给疟疾下了“败坏了的水汽”或者“易致病的有毒物质”这样—个定义。“疟疾” (Malaria) 这个词就是由“坏” (mala) 和“空气” (aria) 两个字组成, 就可以看到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意大利医生乔瓦尼·冯里亚·兰锡西在1717年提出:疟疾总是流行在蚊子繁多的潮湿沼泽地区, 而在排水之后就会一度绝迹, 这一现象表明, 致病的毒性也许就是蚊子传播的。而生于英国的美国医生艾伯特·弗里曼·阿弗里卡纳斯·金在1822年的一份报告中提出蚊子传播疟疾的19条依据。这些研究使人们渐渐地把蚊子与疟疾联系起来。

法国病理学家、寄生虫学家查尔斯·路易斯·拉韦朗1880年在阿尔及尔从疟疾病人的体内找到了疟疾的病原生物疟原虫。由于他对疟疾以及对原虫病的划时代研究, 使他获得190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帕特里克·曼森是热带医学的奠基人, 他第一个提出蚊子携带着能够引起疟疾的寄生虫。他通过显微镜观察到患疟疾的海员血液里的疟原虫, 只是他弄不懂疟原虫是怎样进入人体的, 而伦敦又没有研究蚊子的良好的客观条件。于是, 他把拉韦朗在1880年发现的疟疾标本和对疟疾由蚊子传播的假说向罗斯作了介绍, 鼓励他在印度这个条件较好的地区查明蚊子传播疟疾的途径。

疟疾很早就曾经引起过罗纳德·罗斯的关注, 因为在印度街头都有成千上万疟疾患者, 这些人发病时的寒战和恶心、呕吐等症状, 在罗斯的脑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罗斯于1895年返回印度, 侧重研究疟疾的传播媒介。1897年8月罗斯用按蚊在疟疾病人身上吸血后, 经过饲养、解剖, 终于在按蚊胃腔和胃壁中发现了疟原虫, 从而证实了蚊子在传播疟疾的假说。

曼森激励了罗斯, 罗斯的工作也激励了许多人。1898年9月, 由病理学教授阿米科·比格纳米主持, 让从马卡勒斯高疟区捉来的按蚊来吸吮一位实验者, 使那人在11月传染上了疟疾。随后, 又在11月和第二年的3月进行了3次类似的实验, 获得了同样的成功。格拉西还通过这种按蚊的肠壁, 观察了疟原虫的生活史。这样一来, 蚊子传播疟疾的真相就完全得到了证实。

2 按蚊传播疟疾的发现是一个典型的探究实验过程

虽然按蚊传播疟疾的发现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但我们现在以探究性学习的理论看来, 这个过程是一个典型的探究实验过程。

2.1 观察现象

疟疾总是流行在蚊子繁多的潮湿沼泽地区, 拉韦朗从疟疾病人的体内找到了疟疾的病原生物疟原虫。

2.2 提出问题

疟原虫是通过怎样的通路进入人体的?

2.3 作出假设

致病的疟原虫可能是蚊子传播的。

2.4 实验研究

罗斯通过试验在按蚊胃腔和胃壁中发现了疟原虫, 从而证实了蚊子在传播疟疾的假说。

2.5 验证试验

格拉西和比格纳米用高疟区的按蚊使实验者感染了疟疾, 并观察了疟原虫的生活史。

2.6 得到结论

导致疟疾的疟原虫是由蚊子传播的。

3 对探究性学习的启示

探究性学习是在学生主动探究的基础上, 以培养学生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 发展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养成学生自主探究、创新意识和习惯为目标的一种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发展的学习方式。

3.1 生物学实验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生物学是一门建立在观察和实验基础上的科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学科的学习特点, 在实验中学习生物学无疑是最重要和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学生所做的生物实验, 虽然绝大多数是对生物及其生命规律的再认识, 但从本质上看, 这一过程与科学家进行的科学研究中的生物学实验是一致的。生物学实验的创造性和探究性在生物学实验被用作探究性学习的途径时能充分显示出来。

3.2 探究的问题应该来源于生活, 并且是学生自己提出的

生活是智慧之源、知识之源。高中生物课程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可以联系生物学知识加以探究。探究的问题来源于生活就可以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激发出探究的热情, 还可以并逐步建立起对所要探究的问题的认知, 产生“我要去研究这个问题”的想法。源自学生生活的问题作为探究的起始, 随着生活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 学生潜在的探究天性被逐步提取出来, 他们就会去考虑并提出“怎样去研究这个问题”的各种方法。

学生在学习与思考过程中, 在老师的引导下, 发现并选择自己所关注的、所感兴趣的问题, 进行深入的探究对培养与发展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 培养良好的学习方式与学习习惯, 以及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都有许多帮助。

3.3 探究应建立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

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动力。帕特里克·曼森和罗纳德·罗斯的合作使他们获得了成功。让学生学会共同学习、生活, 培养其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合作精神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一环。教学中学生个体经过自主探究, 对解决问题有了初步答案之后, 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合作交流, 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 获得自己反思和修正的机会与体验。

3.4 探究过程应设计科学的实验方法和验证试验

试验方法科学正确是探究取得成功的保证, 而验证试验又为实验结论的正确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曼森从正反两方面做了实验。一方面是1900年, 他让3位实验者在最容易患上疟疾的季节在环绕罗马城的低地平原坎帕尼亚———高疟地区, 同睡进一个挂了帐幔的棚子里, 由于帐幔隔离了蚊子, 使这3个人都免于被染上疟疾。另一方面, 他请人将几只吮吸过疟疾病人血液的按蚊, 从罗马带到伦敦, 虽然伦敦没有流行疟疾, 连疟疾病人都很难找出一个, 但这几只按蚊却使接受实验的人传染上了疟疾。这样就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蚊子是传播疟疾的罪犯。

3.5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

教师的任务不只是把书本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 而是再现知识形成的过程。唯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 使他们感受学习的快乐。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积极参与, 主动探究, 寻找生命活动的规律所在, 使学生有强烈的探究欲望, 从而激活学生思维,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例如, 对光合作用发现过程教学, 如果能够让学生自己思考、主动去探究, 教学效果一定会更好。

学习就是依靠发现 第11篇

关键词:探究性;高效课堂;参与度;协调;发现

为了切实打造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在课堂教学中,尝试探究性学习,教给学生方法、培养学习能力,以目标式教学为主线,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既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又是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发现目标,引入情境

课堂教学中,教师课前下发导学案,让学生自主预习学习内容,经历知识的探究与生成过程,在自学教材、查阅资料、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将不能理解的知识梳理成条,教师教学中以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为主,做到精彩引入。开课引题,目标引领,画龙点睛,妙趣横生,引人入胜,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创设悬念,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为探究性学习做好铺垫。

二、教给方法,自主探究

1.操作实践

对易于操作实践的教学内容,教师从问题提出—操作验证—发现规律—得出结论方面,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与探索过程中,不断反思、反馈,感悟新知,做到触类旁通、应用自如。

2.实验探究

对实验能得出的结论,教师从提出问题—反复实验—对比发现—归纳整理,引导学生以新知的探究为主线,在实验中探究、发现中体验,使其探究热情与表现展示的愿望,步步实现,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提升和发展。

3.游戏探究

游戏可以得出的结论,如“可能性”“比赛场次”等内容,教师从问题提出—游戏活动—解决问题—得到结论方面,启发学生以游戏的方式,引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轻松的游戏活动中得出结论。如,鸡兔问题教学,我以游戏的形式,结合学生自己发现,应用得自然熟练,学生高兴的样子着实可爱。

4.猜想探究

提出问题—猜想验证—探究解决—验证结论,这种探究性学习方式,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做出猜想,对问题得先有想法,学生易于接受,在不断地探究过程中,验证出了结论,学生学习积极高涨,兴趣盎然。

三、合作探究,以学定教

合作小组一般是异质分组,学生在智力水平、思维方式方面存在差异,只有在合作探究中,不同的思维方式得以整合与修正,甚至提升,加之教师的引导、点拨。在学生思维碰撞过程中,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对学生进一步识记抽象的知识,效果更佳。

1.一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探究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明确合作探究目标,然后在小组内有序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以引导为主,不断调整学生思维的走向,不能放任自由,对学生探究得出的结论,要在小组内、小组间汇报交流,交流展示过程中,本身就是一种自我能力提升的过程。教师应适时对学生的汇报交流进行激励性评价,以防合作探究流于形式。

2.挑战性问题小组探究

教学中的小组合作,首先要分工明确,小组长应具备一定的协调与掌控能力,不能将较难理解的问题,优等生一人说了算,小组成员只是听听,对探究的问题一无所知。教师要分层实施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3.得出结论、小组汇报展示

小组在汇报过程中,本身就是对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一种挑战,没有经历探究的学习,就不会有发现。学生得出的结论是表面的,汇报展示中,不具体分工,一人说了算,更是表面现象。教师应掌控学生探究的深度与广度,激励评价学生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四、合作探究,参与有度

1.探究有目标

问题的探究让学生在明确学习目标后,产生我能行、我要行的探究愿望,对要完成的任务或解决的问题想办法,查资料,质疑,问难,因为探究性学习的欲望,积极参与了探究的过程,知识的生成,是自己的劳动成果,探究的需求得到满足,享受到了成功。

2.自主探究

教学中,教师有意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并获取结论。教学中采用学生个人探索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必要的组织、引导、探讨、交流和归纳来组织教学活动。

3.放手探究

教学中,让学生自己体验和经历过程,教师让学生明确探究目标,明确分工与协作。放手让学生大胆猜想、大胆验证。

五、反思收获,评价激励

探究性学习,教师应善于总结课堂教学的得与失,引导学生反思收获,反思本节课的感受与体验。如结课时,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使学生将“知识巩固”与“应用探究”整合优化,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质和应用水平。教师设计自评和互评,评知识的掌握、评学习的态度、学习能力等,通过评价,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强了自信心。

总之,探究性学习,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交流、展示、汇报的机会与可能,真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发挥了学生的潜能,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和研究者。这样的课堂因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而高效!

参考文献:

孙传远.新课程背景下有效的课堂教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

自主学习中的发现与总结 第12篇

我认为, 自主学习主要体现在新马高级中学教学过程“五环节”中, 这五个环节分别是:抓好预习, 促进持续发展;突出主体, 打造效率课堂;立体训练, 充分发展能力;及时复习, 逐步夯实基础;强力矫正, 提高整体效能。

一、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不少人认为预习浪费时间, 做的是无用功。我倒觉得这是力量的积聚, 是厚积薄发。学生体会自主学习的甜头始于此。给学生留出足够预习的时间, 让他们能够对所要学的东西有个初步的认识, 在心理上有个准备。预习时, 要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边读课文边用各种颜色的笔和不同的符号在文中做好圈点批注, 把自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和困惑记下来。如用红笔标出文章反复出现的关键语句和结构上起到总领全文、过渡、总结性的语句;用黑笔标出生字、生词和自己的疑难点;用蓝色笔标示出认为写得精彩的语段……当然, 具体颜色, 可根据个人习惯确定。比如我在教学《南州六月荔枝丹》时, 放手让学生用圈点阅读法来找出课文每一自然段的关键词、中心句、重点句、难点句, 通过自己的阅读理解, 大部分学生能够准确找到目标。所谓“学贵在疑”, 预习课文时一定要善于思考:作者在文中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思考中, 把不懂的地方用笔标出来, 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去听。这样, 预习有利于弄清重点、难点所在, 便于带着问题听课与质疑, 注意力集中到难点上。

二、课堂是主战场, 不容半点分心

借助学生的预习, 教师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这样既节省了时间, 又使学生得到了最大的提高, 这样我们便能够打造出极具效率的课堂。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可谓是重中之重, 因此把课堂比喻成师生的战场一点也不为过。我们在这个战场中,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保证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1. 教师要引导全体学生动起来

首先, 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使全体学生处于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之中, 特别是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教师要多鼓励学生, 使其能积极参与。其次, 教师在教学中, 可采用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和小组讨论等形式, 尽可能扩大参与面。要加强小组讨论的组织。一是每一个小组要搭配好各种程度的学生, 选好小组长。其次是讨论的问题难易要适中, 问题太难太易都直接影响到讨论的效果。再次是教师要重视讨论的结果, 不能虎头蛇尾, 对讨论结果不闻不问。除此之外, 一定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参与时间, 让所有学生都能有时间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确保学生全员参与。

2. 教师要做好总指挥官, 抓好整个教学过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参与过程的指导, 改变传统教学中只重结果、不注重知识获取过程的做法, 通过全程参与使学生获得学习方法, 增强学习能力。

3. 教师要充分调动好学生的感官

要想方设法使学生的眼、耳、手、嘴、脑动起来, 通过看、读、听、思、议、表演等多种形式, 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中, 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比如在学习《报任安书》《渔父》两篇课文时, 我让学生展开想象, 当司马迁和屈原穿越历史时空相遇时, 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学生就会主动去钻研课文, 了解他们的思想, 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 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的异同点, 最后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练兵要精要简

精选练习包括精选课内练习、课外作业及单元练习等。这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复习阶段所学内容, 是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延续。 (1) 练习题的编排应做到教考一致。这样, 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更专注, 学习更有目的性, 更能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强化学生的求知欲。 (2) 针对问题, 精选练习题。例如为了引入新课, 选编知识衔接题;为了巩固概念, 选编基础练习题;为了矫正错误, 编选专项矫正题;等等。当然, 也可以由学生向教师提出要做什么样题的建议, 教师要积极听取这种意见, 然后针对这些建议去给学生选题。在选题的过程中尽量找经典的题来做, 并坚持“四有四必原则”, 即有发必收, 有收必改, 有改必评, 有错必纠。

四、温故知新, 不变的真理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复习能力, 包括对当天所学的课文中的重点字词、语句复习。在新马高级中学的教学安排上, 每周的周末都有大量时间留给学生自己, 学生可利用这个时间对自己一周的学习进行复习总结, 可以自己的周测成绩作为参照, 进行复习整理。教师也要做到每节课的开始对上一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性提问。尤其是文科类的复习, 要指导学生制作复习卡片、单元知识网络图, 随时复习, 随时记忆。

五、过而能改, 善莫大焉

在学习的道路上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差, 要找到正确的道路, 就要靠教师和学生一起来努力。以中等生为主的高中教学, 矫正手段更要凸显出来。学生学习的盲点、薄弱点、易错易混点正是教学的着力点。教师既要有强烈的矫正意识, 也要掌握矫正的方法, 努力使我们的做法更科学、更正确。矫正过程是长期的, 要做好反复抓, 抓反复的准备。

上一篇:创设生活化的音乐课堂下一篇:综合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