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实务范文

2024-06-27

社工实务范文(精选3篇)

社工实务 第1篇

一、观念差异

过去的美国社会属于典型的畜牧业社会, 在畜牧业社会, 牛羊是主要的财富。在美国人的传统中, 一旦子女成年, 父母会给予子女部分财产 (即牛羊) , 与子女分家。在现如今的美国也是如此, 子女一旦成年, 一般不会与父母同住, 老年人也不会需要子女养老, 他们崇尚的是自由精神。“空巢老人”这个社会工作名词在美国是一个中性词, 空巢老人也不会觉得自己和其他社会群体有什么区别。在美国社会工作者看来, 空巢老人是老年人群里中很正常的一部分, 美国社会工作者不会主动关注空巢老人。

中国国代是农业社会, 土地是主要的生产资料, 即便子女成年, 也不会远离父母。从文化角度来说, 正如《社会工作概论》一书所示, 中国传统文化推崇“孝道”。孔子讲“父母在, 不远游。”孟子讲“孝子之至, 莫大乎尊亲。”庄子讲“事其亲者, 不择地而安之, 孝之至也。”代表儒家经典的《孝经》也有“天地之性, 人为贵;人之行, 莫大于孝, 孝莫大于严父”“身体发肤, 受之父母, 不敢毁伤, 孝之始也;立身行道, 扬名于后世, 以显父母, 孝之终也”。在中国人眼中, 让父母成为空巢老人是不孝顺的, 背离社会道德的, 这也导致了即使老人主动要求成为空巢老人, 子女也会因为社会压力而反对。社会工作者即使发现空巢老人自己生活比和子女生活更快乐也会建议空巢老人与子女同住。在我国社会工作者眼中, 空巢老人不管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否愉快, 都是弱势群体, 需要得到特殊关注。

二、工作方向差异

美国作为发达国家, 物质基础比较完善, 社会福利制度比较健全。在美国, 大多数社区都有一所甚至数所社区大学, 一代两所社区医院和其他的社区福利设施。空巢老人能够得到很好的照顾。政府采用“社会服务街区补助计划” (The Social Services BlockGrant Program) , 为社区内的老年人提供家政、运输以及医疗等上门服务, 试图在各州区内帮助独居老年人培养在家里独立生活的能力。美国的医疗保险制度非常完善, 空巢老人常见的医疗问题很好解决。所以空巢老人的主要问题是精神生活方面的。美国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方向主要是关注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问题。在这些问题中, 社会工作者主要解决的是空巢老人的宗教信仰问题和社区内居民纠纷。宗教信仰问参加礼拜或者其他宗教仪式的一般都是老人, 基于美国的传统, 老年人一般都是空巢老人。美国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 在一个社区内一般都会有很多民族和宗教团体, 各个民族和宗教的风俗习惯有很多不同之处, 很多时候空巢老人会因为宗教问题和其他人产生纠纷。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一些基础设施还不完善, 特别是在一些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城市和乡镇, 社区作为行政的基础单位, 并不提供老人再教育和社区医疗服务, 社区工作人员多数不是社会工作者。空巢老人多为失独老人和绝对独居老人, 在经济和就医等方面比较困难。我国社会工作者更多关注的是空巢老人的物质生活, 在实践中多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 社区建设

社会工作者为社区培训社区工作人员, 帮助社区建立老年人活动团队, 组织老年人定期活动, 向社区工作人员讲解空巢老人的特点和共性, 帮助社区工作人员为空巢老人服务。

(二) 医疗服务

社会工作者与临近医院合作, 为空巢老人建立健康档案, 定期为空巢老人上门检查, 向空巢老人宣讲保健知识, 以栋为单位提醒有需要的空巢老人按时定量服药。

三、工作建议

我国国情和民俗习惯与美国并不相同, 我国空巢老人的需求也与美国空巢老人不同, 这就意味着在实践中也会有所不同。美国社会工作发展较早, 有很多成熟的理论和研究值得我国社会工作者借鉴, 但这并不表示我们能把理论直接拿来用。我国空巢老人更多的是被迫的, 他们是老无所养、老无所依的弱势群体, 很多基本的物质需求都不能得到满足。所以我国社会工作者在针对空巢老人的工作实践中要灵活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巧, 根据空巢老人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先解决哪个问题、怎么解决问题。在工作中, 要优先确保空巢老人的物质生活, 再解决其精神生活问题。在实践中, 要借鉴美国社会工作经验, 跟要在实践中研究和探寻符合我国空巢老人的工作经验。

摘要:中国已经逐渐不如老龄化社会, 老年人养老问题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重视,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美社工在针对老年人的服务的研究, 探讨中美社工关于空巢老人社会工作实务的思路和工作方向的差异, 并为我国社工在空巢老人的工作提出一点建议。

关键词:空巢老人,观念差异,工作方向差异

参考文献

社工实务基本技能 第2篇

一、自我探索—内容

1、自我认识:包括外表和举止、爱好和厌恶、性格、长处和短处、价值观、感受。

2、自我评价:个人对于自身观点与感受的看法,是个人对于自我价值的感觉,是个人“内在对话”的外在体现。

3、接纳他人:工作者应包容案主的感受、想法和看法,包括优缺点、积极和消极的情绪、建设性和破坏性的态度和行为。警觉于自己接纳他人的态度,并不断提升自己接纳他人的程度,是社工必备的素质。

4、自我肯定:社工在表达意见时有肯定新颖的见解,包含了富有价值的知识、意见和感受。社工的反应应该是主动的、积极的、充满自信的和对人充分尊重的。

5、自我控制:掌握自己情绪,以及适当控制行为冲动的能力。掌控自己的直觉感受、仔细选择语言表达、注意身体姿势、控制表情和语调。

二、会谈技巧—过程及技巧

1、准备阶段:会谈动机(面对不同动机的服务对象,采取不同的策略:主动求助动机的保持中立态度;没有动机或动机的帮助其发展动机)、会谈安排(会谈地点—“物理上之可接近性”原则,注意外观、位置和布置;会谈时间—不同类型的服务对象对于时间的要求不一样;具有弹性的时间安排;会谈期间安排适当的休息时间)、会谈准备(会谈时间的限定、地点的选择、场所的布置、以前的会谈记录、相关的资料)。技巧是:A、社工者的权威性;B、鼓励、支持和同理心。形式是:A、从非指导性、开放性的—细节解释和特殊部分的讨论;B、非个人性资料—个人性资料;C、最近的—过去的;D、明显和清楚的—不容易观察的。

2、发展阶段:1)深度和广度的会谈技巧(掌握之,达至一个有效平衡点)。A、兴趣的表示:口头或非口头—“嗯、我知道、是的、继续说、很好”&点头微笑身体前倾。

B、反映:指一个人心理已经有了一定的准备,并且愿意去听某一特定话题的谈论,如对话题重要性的表达、对某一部分内容的反应、对某句话的反应。反映技巧的表达中,社工感情应该是中立的。

C、澄清和解析:澄清涉及区分主观事实与客观事实、涉及与谈话内容的选择以及不同选择下可能结果的讨论。解析是指将模糊察觉的东西,以知觉的语言表达出来,通常是将服务对象潜在的在感情上的信息用比较清楚的通俗的语言加以表达。

D、摘要与重述:摘要是指将会谈中的各部分综合起来,明确所讨论的范围,并暗示尚未谈及的部分。重述是指通过简短复述来进一步明确会谈的方向。E、质疑:用提问的方式,帮助服务对象在回答的过程中自己察觉一些问题的本质或者自己行为的一些技巧,由此作出优缺点的判断。2)会谈转换:类型有—A、开端转换:用短短的问题或评论,把会谈中不相关的题材连接起来,从而实现话题转换。B、倒退转换:指社工通过原先话题的评论而引发新的主题。C、突变转换:指社工明显地打断正在讨论中的话题。

3、结束阶段:A、会谈时间(时间进度安排)和会谈目的(是否实现):面谈之初告预告谈时间;会谈时注意会谈进度;是否结束取决于目的是否实现。B、注意双方的情绪状况。C、技巧:复述(复述会谈中所讨论过的事情,使双方对会谈目的的完成情况有一个交流和决定)、摘要(社工对会谈要点的主观判断,摘要会要征询服务对象的意见,通过摘要可促使双方对于会谈结果,或者双方共同达成的发展方向有一个交流和决定。D、结束时的气氛也很重要。

三、建立专业关系的技巧

1、运用语言与非语言信息,营造轻松、安全的氛围。

A、工作者对会谈或活动的环境进行妥当的布置,给案主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个案会谈(暖色为基调,安全而简洁的家具和装饰,椅子摆放呈90—130度地位置,注意隔音效果和防止外人打搅)、小组活动(场地以圆形较合适,中间最好没有障碍物)、社区会议(讨论性的会议在安静的场所,宣传性的会议在大写或隆重的场所)B、工作者以亲切、友善的语言与开放的姿态,向案主传达温暖、热情、真诚等信息,让案主自然放松下来。如工作者身体略微前倾,双手放松叠放在腿上或自然垂放,眼神则望向案主眼睛或稍下位置,显出聆听的姿态,同时面带微笑;语言应自然大方、简洁明确易懂、幽默。C、设计小活动,打破冷场和尴尬的局面。应根据对象的年龄、性别、文化等背景进行设计:老年人(简单、安全为主)、青少年(一定的挑战性)、儿童(考虑动手能力和智力)

2、运用专注与倾听技巧,鼓励案主倾诉自己的问题。

A、专注:指社工者对受助者的语言内容及非语言内容的专注观察,同时社工者也要用语言及非语言方式,把这种对他的关注传达给受助者,使其能感受到社工者的尊重和接纳。、B、积极聆听:不是被动的倾听,而是A)力图把握案主的用意和感受,并加以适当的回应,让案主体会到你的诚意与理解,回应包括点点头或说“哦、我明白了”等;B)可以通过集中注意力和同情的表情来表达你对此的兴趣,并记忆与分析案主的话语;C)采用跟进的说话方式,比如问案主“后来呢?

C、选择性的不专注:以影响案主的发言,使案主的话题不至于跑题,从而达到控制谈话重点的目的。

3、运用同理心与自我表露的技巧,促进话题的深入与专业关系的形成。

A、同理心: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去感受、去体谅他人。融入他人的过程,或感受他人如何经验事件的感受,以了解及察觉另一个人的思考、感觉、经验与个人状况的过程。方式:通过复述对方的话来完成,但不能照搬对方的话,而应通过释义的方式来完成,即用你自己语言重新描述对方的思想和情感。重点是放下自己的意思和主观偏见,力求了解案主的感受和想法,并把这种理解传达给案主。

B、自我表露:社工者有选择地将亲身体会、处事方法和态度、对人对事的感受向受助者坦白,是受助者能借鉴别人的经历作为处理自己问题的参考。作用:表达信任、示范作用。但应注意不要过多地分享个人的信息,以免使自己成为谈话的主题。

四、讨论技巧(目标:促进问题的解决)

1、有效提问

1)方式:A、开放式问题(不能简单地用一两个词回答,有助于激发思考)B、深究问题型问题:为了获得理解和加深谈话对象参与的程度和深度,以发掘更多信息而提出的。“描述、告诉和理解”之类的词来进行,如“你能描述一下自己当时的感受吗?”C、重新定向型问题:在把话题转移给其他人时利用。D、反馈和阐述型问题:需要进行总结,或对已经讨论的问题进行阐明时使用。“我们已经讨论了一段时间,有谁能对此总结一下呢?”E、封闭式问题:缺乏经验的新手(工作者)使用。

2)注意:A、初期和开导阶段应针对所有谈话对象提问;B、注意给谈话对象一些时间去思考问题;C、谈话回答问题后,感谢对象的意见;D、在合理的时间内如果没人回答,从对象中寻找非语言符号,找出谁希望参与和回答问题;E、如果没人回答问题,考虑重新组织和表述问题或询问是否需要澄清;F、避开有倾向性的问题,“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个问题?”;G、避免太多的“是/非”问题;H、避免问题使对象产生防卫和对立情绪;I、抑制通过“点名”提问来吸引注意力。

2、邀请和鼓励

1)邀请:指社工者通过身体姿势、面部表情、声音和话语等语言或非语言信息,向谈话对象暗示,或直接推动谈话对象加以表述,或参与到正在进行的讨论中。

2)鼓励:社工者通过语言或非语言方式,如声音、手势、简单的句子等影响谈话对象在讨论中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感受与想法。注意:应具体、避免重复使用相同的句子。

3)如何做:首先工作者以开放的肢体语言、放松的态度等,向谈话对象表示愿意做一个倾听和交流者;其次,注意观察案主或小组成员的表现,如沉默、逃避眼神接触等,工作者应理解其心态、接纳其逃避情绪,同时利用鼓励和邀请的技巧去回应。做法:运用鼓励的话语、微笑颔首等肢体语言、在小组中可让第三者邀请该对象,使其获得更多的支持,促进小组的融洽关系。

4)过程使用:建立关系的初期,工作者与案主比较陌生,应较多的鼓励和支持;在案主表述个人经历与感受时,会有矛盾与挣扎的心理,不宜直接邀请,应给予鼓励和支持;在案主谈论自己关心的问题时,工作者只要关注就好了。

3、头脑风暴

1)含义:鼓励讨论者平等的参与,在公平、信任的基础上,倡导每个人自由地建议、设想,以促使思想和意见的爆发。有助于小组成员产生互相的信任,增进小组凝聚力。

2)过程:A、清楚地表达目的、议题、讨论的问题和头脑风暴的指导;B、严格设定时限,如12—20分钟;C、成员按照顺序表达自己的想法;D、在听取和产生意见和想法时,是不允许进行评价、批评、评论和讨论的;E、成员不断地轮流参与是允许的,想法的数量是头脑风暴的目的;F、讨论完善;G、当所有团队成员都发言以后,引导者问:“这是我们所有能想到的吗?” 3)原则:不评判

4、领导技巧

1)领导的五因素:奖赏权、强制权、法定权、专家权和模范权。社工者主要是通过专家权和模范权来获取领导地位。

2)小组讨论中,应具备的技巧:A、社工者必须有组织小组讨论的技巧(维系小组、确定主题、限制时限);B、控制小组讨论的技巧(干预问题和危机);C、引导小组讨论的技巧(掌握科学程序)

3)注意:A、把握小组讨论的程序;B、处理冲突,化解歧见:其一,在冲突发生之前,加以管理避免冲突;其二,冲突发生后,尽快、直接处理,探知真相加以协调;其三,在冲突难以化解的情况下,考虑民主决议。

五、影响技巧

1、影响:是指运用语言与非语言的信息,让别人因你而改变他们的态度或行为。

2、社工者影响与领导者影响的区别

A、领:为了某项工作或任务的完成;社:强调以为人本、为案主服务;B、领:利用权威;社:人格魅力与价值观的影响;C、社的专业视角是人与环境互动。

3、技巧

1)教育:A、含义:社工者为了帮助案主提升其认知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把自己的经验与专业知识,传授给案主。B、正向性提升潜能;负向性消除不当行为或情绪。C、注意:选择案主喜欢或适合的方式;与案主年龄、受教育程度、能力、文化背景相应;不能代替案主思考或决定。

2)对质:A、是指社工者直接针对案主回避的问题,指出案主言谈、感受和行动的不一致与矛盾,或者挑战案主,让案主面对实质的问题,去除不现实的想法,改变缺乏建设性的、自相矛盾的行为。B、注意:注意关系较稳定后才加以对质,并且对质时,抱着真诚、友善、接纳的态度;针对案主具体的言行,对其中的矛盾或偏离现实的地方,加以对质;注意观察案主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为避免案主较负面的感受,应先肯定再对质,3)倡导:A、通过公共发言、组织活动、媒体宣传、政策建议等多种方式,倡导或挑战有关机构或相应政策,以谋求或保障服务对象的应有权益,甚至影响政策,促进社会的变迁。B、倡导对象是较大的机构、组织,尤其是机构的主要决策者。C、方式:联名情愿的方式、呼吁公众的参与、采取法律行动、提供专家意见。D、倡导的运用可以扩大社会影响,从而影响社会,以服务于案主或社群。E、取决于影响的对象、社工者的能力、成功的可能性、可资利用的资源、案主和社会工作者可能承担的风险。

第二章社工实务 第3篇

本章共有三节内容组成,结合三一原则学会理解。第一节 儿童社会工作的概述 第二节 儿童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儿童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第一节 儿童社会工作概述 考试大纲要求:

1、儿童的特点及需要 本节重难点:

1、儿童的特点包含哪些?(生理、心理和行为)

2、儿童的需要有哪些层面?

一、儿童的概念和定义(了解即可)

(一)儿童的概念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18岁以下任何人统称儿童。我国对儿童的年龄界定为0~14岁。

(二)儿童的界定

1、生理年龄

2、心智年龄

(三)儿童的特点(考点)

1、生理特点;

成长性(防止营养不良)、基础性

2、心理特点;

发展性(人格的形成)、依恋性(情感和生存)、可塑性(内外部环境的影响)

3、行为特点; 探索性(搭积木)、模仿性(示范行为)2010年真题-单选

【例题】儿童的心理成长与其所处的环境有密切关联。社会工作者对儿童所处的抚养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积极介入,是基于儿童的()。a.探索性 b.模仿性 c.可塑性 d.依恋性 答案:c 【解析】可塑性是指儿童的心理成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处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抚养环境因此对这些环境中的要素进行调整,将一定程度上影响儿童的心理成长。2011年真题-单选

某县妇联在各村建立了留守儿童中心,为留守儿童提供多元服务,其中一项内容是帮助留守儿童每月与在外地打工的父母通话两次,加强他们之间的亲子联系。这项服务设计是依据儿童的()心理特点。a.发展性 b.依恋性 c.可塑性 d.模仿性 【答案】b 【解析】儿童的依恋性体现为:儿童对其抚养者的依恋,不仅基于情感上的需要,同时也是生存需要的自然反应。题中,社会工作者让留守儿童与其父母通电话交流感情,满足了留守儿童对其抚养者依恋的需求。

二、儿童的需要(考点)

(一)生存的需要

(二)爱的需要(情感、宠爱)

(三)学习的需要(生活技能、礼仪知识)

(四)游戏的需要(获得快乐、角色体验)

(五)社会化的需要(适应社会的过程)

(六)被保护的需要(儿童权益)2011年真题-单选

儿童喜欢游戏,他们在游戏中可以获得快乐,学会与人相处,游戏主要满足了儿童的()需要。a.生存 b.自我保护 c.身心成长 d.生命安全 【答案】c 【解析】儿童在游戏中获得身体的成长,并通过游戏学会与人相处,逐渐地认识了解社会。游戏主要满足了儿童的身心成长需要。

三、儿童的成长与面临的问题

(一)婴儿期(0-1岁)生理层面 避免疾病困扰和生命安全

(二)幼儿期(1-5岁)情感 分离焦虑,恐惧,过度依赖等

(三)学龄期(6-11岁)学习性问题,厌学,未成年人犯罪

四、儿童社会工作的定义和特点(了解)定义

儿童社会工作是根据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及成长、发展的需要,以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的理论为基础,充分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技巧对儿童开展的助人服务活动。

五、中国儿童社会工作的法律基础(了解)

(一)宪法

(二)儿童权利公约

第二节 儿童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本节考试大纲:

1、儿童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本节重难点:

1、儿童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2、儿童社会工作的范围(微观、宏观)

3、对儿童有重要影响的社会要素

一、儿童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考点)

(一)儿童生物学(遗传学说)

(二)儿童心理学(3个理论)

1、心理分析理论(个体早期经历对成长的影响)

2、心理社会发展论(健全人格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

3、行为或学习理论(强调人与环境的互动,学习不同的行为模式)

2012年真题-单选

幼儿每次在吃水果之前,家长都要求他(她)先去洗手,然后再拿水果,重复多次之后,幼儿再看到水果,即使没有家长提醒,也会自己先去洗手。这符合()的原理。a.观察学习b.模仿学习c .古典制约 d.操作制约 【答案】c 【解析】行为或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学习模式有三种:①古典制约。古典制约涉及儿童的外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联,例如:食物的香味和父母准备晚餐的声音,可能是引起儿童饥肠辘辘的刺激。②操作制约,是指在适当的反应出现时给予奖励的一种学习和行为反应方式。③观察学习,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别人(榜样)的行为就能学会某种行为,又称替代学习、模仿学习,即人的一切社会学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通过对他人示范行为及其结果的观察学习而得以形成的。儿童还以观察的方式进行学习,并与制约的学习模式相互增加与互补。题中,儿童形成了水果—洗手的刺激关联,是古典制约模式。

(三)儿童教育学

2011年真题-单选

儿童教育学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儿童有时会在某一两个方面表现突出,而在其他方面落后于其他人。因此,学校教育必须留意不同学生的不同智能表现,即使他们未能在某些方面达到一般水平,也不要责罚他们。依据这一理论,社会工作者在为儿童提供专业服务时,应采用()的工作取向。a.儿童为中心 b.需求为本 c.优势视角 d.问题为本 【答案】c 【解析】多元智能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根据加德纳的理论,学校在发展学生各方面智能的同时,必须留意每一个学生只会在某一两方面的智能特别突出;而当学生未能在其他方面追上进度时,不要让学生因此而受到责罚。这从教育学的角度为社会工作者对儿童采用优势视角的工作取向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证明。

二、儿童社会工作的范围

(一)宏观层面 制定法律 组织调研

参与公共事件分析,提供建议

(二)微观层面(考点)

1、支持性服务:对家庭提供服务,如亲子关系,分居家庭冲突

2、保护性服务:防止或制止侵害,如少儿失学,家庭暴力

3、补充性服务:对薄弱环节增强,如留守儿童

4、替代性服务:改变生存环境,如孤儿、弃儿,流浪儿 2010年真题-单选

“留守儿童之家”的社会工作者发现留守儿童的问题存在共性,表现为:父母忙于工作很少与孩子联系,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自我保护意识淡薄,容易成为坏人的侵害对象。鉴于此,社会工作者写了《留守儿童的问题与需要》、《增加留守儿童服务机构,增设留守儿童自我保护教育课程》的两份提案,通过h省的人大代表提交到省人民代表大会上在上述活动中,社会工作者采用了()服务。

a.支持性 b.保护性 c.补充性 d.替代性 【答案】c 【解析】补充性服务是通过专业介入,对儿童境遇中存在的某些薄弱或者缺失环节,以适当的增强。近年来广受社会关注的“留守儿童”问题,可以通过补充性服务的方式,具体实施专业介入。题中,社会工作者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写了两份提案,正是采用了补充性服务。2012年真题-多选

当儿童由于父母死亡、疾病、吸毒、入狱、离家出走等原因不能得到父母照顾时,需要替代性服务。属于儿童替代性服务的有()。a.亲属照顾 b.福利机构照顾 c.家庭寄养 d.收养 e.托儿所照顾 【答案】bcd 【解析】替代性服务是指通过改变儿童生存环境的方法对儿童进行保护。如对极度危险家庭监护权的剥夺,流浪儿童的救助等。目前开展得最多的替代性服务是对孤儿弃儿的养育服务,可分为:①儿童福利院安置,或称院内救助、机构养护等;②家庭寄养;③收养。

三、对儿童有重要影响的社会要素

(一)家庭

(二)学校

(三)同辈群体

(四)大众传媒(注意社会文化、网络传播的影响)

四、现阶段儿童社会工作的具体机构(了解)

(一)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驻校社工)

(二)社会福利机构(孤儿院)

(三)社区

(四)专业性社会工作组织 第三节 儿童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本节考试大纲: 儿童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本节重难点:

1、儿童社会工作的特殊性

2、儿童社会工作的具体方法

一、儿童社会工作的特殊性

(一)对“服务对象自决”的差别化理解

自决:儿童的行为能力尚未完全,但是同样需要案主自决

(二)重视环境的影响作用 环境:人是情景中的人,系统论

(三)社会工作者的特殊角色

社工:提供者,支持者,教育者,中间人,调控者

保护者,这是个特殊的角色。2010年真题-单选

新蕾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要从事儿童服务。该中心的社会工作者近期在社区开展了“预防儿童性侵害”和“0~3岁儿童的早期教养”等活动。在上述专业活动中,社会工作者可以担当很多角色,其中特殊的角色是()。a.支持者 b.教育者 c.服务者 d.保护者 【答案】d 【解析】社会工作者在专业活动中,担当着多种角色。如服务提供者、支持者、教育者、中间人、调控者等。在儿童社会工作实务中,社会工作者还有一个特殊的角色一保护者。社会工作者要从保护社会的未来的角度,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掌握的资讯,联络有关部门共同抵制侵害儿童权益的事件,无论这种侵害是来自于家庭外部,还是直接来自于儿童的抚养人。

二、“评估”方法在儿童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一)评估的目的和方法 目的:收集资料,进行分析。方法:查阅资料、问卷、访谈等。

(二)评估量表(考点)

1、智力量表

2、行为量表

3、社会期望量表

4、自我意识量表

5、儿童受虐量表 2011年真题-单选

小羽自幼跟爷爷、奶奶生活,备受宠爱,是个十分调皮和任性的孩子。上小学时。小羽才回到父母身边,和父母比较生疏,学习表现不佳,时常被父亲呵斥,小羽为此变得非常焦虑,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有时作业也完成不了。老师也反映小羽在学校不爱说话,课间活动时常常一个人躲在角落里。母亲十分着急,求助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在和小羽初次面谈后,想借助一些量表来了解小羽面临的问题,下列评估量表中,较为适用的是()。a.儿童行为量表 b.社会期望量表 c.儿童智力量表 d.儿童多动症量表 【答案】a 【解析】行为量表用于测查4~16岁儿童的社会能力和行为问题,由家长根据孩子半年内的情况作出分级评定。该表所测查的社会能力主要包含儿童的体育运动能力、社会交往情况和在校学习状况;行为问题包括的范围较广,有抑郁、交往不良、强迫倾向、社会交往退缩、多动等。该量表主要用于儿童社会工作中对儿童社交能力和行为问题的筛查,题中,行为量表适用于了解小羽面临的问题。

三、儿童社会工作的具体方法

(一)儿童辅导(儿童个案)

(二)儿童小组工作

(三)受虐儿童的社工介入

(一)儿童辅导(考点)儿童辅导的游戏治疗模式

1、想象互动游戏治疗

设置游戏的情景,让孩子以转化的方式进行沟通,也容易透露隐秘性的事情,同时还可能试验新方法也不会伤害他人。

特点:注意游戏过程的象征性意义,通过孩子的游戏了解孩子的感受

2、想象互动游戏治疗的技巧(1)用言辞表达或口语化

把孩子正在玩的一项动作用言语表达,赋予明确意义(2)刺激化 鼓励孩子更专注地玩(3)设定限制

(4)相对游戏(通过冲突看儿童的反应,扮演相对角色)2010年真题-单选

儿童由于年龄小,许多困惑或遭受的创伤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社会工作者常采用绘画、布娃娃游戏等方式帮助他们说出游戏人物的感受及想法,协助他们表达感觉和想法。这种游戏治疗方式的特点是()。a.社会工作者用口头提示的方式帮助儿童表达想法 b.关注游戏过程的自发性 c.注重游戏过程的象征性意义 d.强调非语言的交流 【答案】c 【解析】由于儿童年龄较小,许多困惑或遭受的伤害难以用语言表述出来和表达清楚。针对儿童的身心特点和年龄特点,可以运用游戏治疗模式进行儿童辅导。

游戏治疗包括:①想象互动游戏治疗,如画图、捏黏土、讲故事;②沙盘游戏治疗。其中沙盘游戏疗法的基本特点足强调创造过程本身的自发性和自主性;沙盘游戏疗法的本质特征是充分利用非言语交流和象征性意义;其基本原则在于,最大限度地给人们以想象的自由,允许人们精心构造和发展自己头脑中任意驰骋的各种主题。案例中,绘画、布娃娃游戏属于想象互动游戏,其特点是要注意游戏过程的象征性意义,通过孩子的游戏了解孩子的感受。沙盘游戏治疗(考点)

1、设置标准

沙盘、沙子、人或物的缩微模型

2、沙盘游戏的目的 探索心理世界

3、过程和步骤

介绍使用、陪伴性观察、共同探索、记录留念 2011年真题-多选

沙盘游戏是儿童社会工作者的一种具体辅导方法,下列关于沙盘游戏的说法正确的包括()。

a.沙盘游戏最重要的设置是“童心” b.沙盘游戏有助于儿童自由的表达内心的感受

c.在儿童操作沙盘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与儿童保持充分的语言交流 d.社会工作者要让孩子明白可以选择任何模具来做任何形式的创造 e.沙盘游戏治疗需要有一定的主题 【答案】abd 【解析】沙盘游戏强调唤起童心,强调创造过程本身的自发性和自主性是沙盘游戏疗法的基本特点,充分利用非言语交流和象征性意义是沙盘游戏疗法的本质特征。沙盘游戏治疗的过程和步骤包括:首先,对儿童介绍沙盘游戏的沙和水的使用,介绍各种模具的类别和摆放位置,然后治疗师帮助来访者以一种自发游戏的心态来创造沙盘世界以及自由地表达内在的感受,这就是前面提到的“童心”的唤起。接下来,儿童开始摆放沙盘世界,此时所奉行的是“非言语的治疗”原则。

(二)儿童小组工作

1、概念 儿童小组工作是指通过小组过程及小组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使小组中的儿童能够获得小组经验,产生行为改变和恢复正常功能,以及与他人和周围环境达成有效的调试,最终促进个人及小组发展的专业服务活动。

2、种类

课后辅导类、社会交往类、志愿服务类、主题培训类等;

3、要点

(1)新颖有趣,安全第一;(2)多做示范(3)避免空谈道理

(4)社工具有亲和力,态度亲切和蔼(5)平等(空间位置、心理距离)

4、亲职教育服务(考点)

概念:亲职教育服务就是指专业人员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向家长提供诸如沟通、孩子教育、家庭环境改善等方面的专业服务活动。亲子沟通平行小组

家长组和子女组,可分开也可同时进行联合活动,改善亲子关系。2011年真题-单选

小玲,12岁,父亲性格粗暴,母亲对她期望值较高,只要小玲考试成绩不好,父母便会不由分说地责骂。小玲变得越来越沉默,胆小怕事,她悄悄对社会工作者说:“我也想考好,可不知该怎么做。”根据上述情况,社会工作者首先应采取的做法是()。

a.协助小玲增强改变自己的动机 b.协助父母了解小玲的想法 c.协助父母与学校老师取得联系 d.协助小玲理解父母的想法 【答案】b 【解析】亲职教育服务是指专业人员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向家长提供诸如沟通、孩子教育、家庭环境改善等方面的专业服务活动。亲职教育服务大多以训练的方式为主,其训练的内容有沟通技巧等。传统的亲职教育服务始终把重点放在孩子方面,不少家长训练课目均以处理或改变孩子的行为问题为主,例如孩子的学习问题、难以与家长有效沟通等。题中,小玲与其父母缺乏交流而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所以社会工作者应该首先让其父母和小玲学会沟通的技巧。

(三)受虐儿童的社会工作介入

1、儿童虐待

(1)受虐儿童:家暴儿童、流浪儿、性侵儿童等;

(2)儿童疏忽:父母未尽到应当提供的支持、医疗、教育及法律规定的相关照顾

2、儿童身体虐待的指标

3、儿童性虐待的指标

4、对受虐儿童的社会工作辅导(1)辅导主题

受害经验分享、对暴力责任的看法、自我保护计划、陈述感觉、性别角色认定、自尊心的建立等。(2)辅导的功能

协助儿童学习新的价值观和行为

例如:暴力的发生不是他们的错、增加自尊、学习新方法自我保护、认识可以协助自己的正式与非正式资源、学习新的非暴力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5、对受虐儿童的社会工作介入方法(1)优先考虑儿童安全;(2)协助儿童沟通及表达感觉;(3)结合有关资源积极介入; 同时注意隐私保护 2010年真题-单选 小明是小学四年级学生,一向品学兼优,近来,老师发现小明不仅学习成绩下降,而且变得沉默寡言,身上还常常青一块,于是把小明的情况告诉了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了解到,小明父亲去年失业,最近母亲又与父亲离了婚。父亲经常借酒浇愁,醉酒就打骂小明。社会工作者在与小明的面谈中发现,小明害怕回家后再遭父亲打骂,已向同学借了钱,查好了南下广州的列车时刻表,则社会工作者应该()。

a.辅导小明提高与父亲沟通的技巧,降低被打的风险 b.向小明的同学和邻居了解情况,对虐待事实进行确认 c.与小明沟通,告诉他不要着急,以后会帮他处理这个问题 d.缓解小明的焦虑,并联系儿童保护中心提供庇护 【答案】d 【解析】对受虐儿童的社会-作,优先考虑的是儿童的安全,进而协助儿童沟通及表达他们的感觉。除此之外,社会工作者还须与家庭、学校、医院、司法部门、公安部门、儿童和青少年保护机构以及社区有关力量或社会资源密切配合起来,对受虐儿童予以积极的介入。案例中,小明经常遭到父亲的打骂,并想要离家出走,在这种情况下,缓解其焦虑,并联系儿童保护中心提供庇护,无疑是社会工作者应该做的。2010年真题-单选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社工实务】相关文章:

社工实务报告05-13

社工介入06-18

社工论文提纲08-30

社工计划方案07-24

社工求职简历07-24

社工论文题目04-09

社工梦范文05-17

案例社工范文05-17

工会社工范文05-18

青翼社工范文05-19

上一篇:公安警务系统下一篇:日本设计文化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