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分析范文

2024-06-02

全方位分析范文(精选12篇)

全方位分析 第1篇

在现代的质量分析和质量控制中, 主要采用的统计方法是数理统计法[1], 如回归分析、方差分析等, 其中应用最广泛的回归分析法存在很多缺陷, 如要求样本典型分布、数据计算量大、精度不高甚至可能出现反常情况等。灰色系统理论可以克服上述缺陷, 它提出了一种新的分析方法——关联度分析法[2], 即根据因素间发展态势的相似或相异程度来衡量因素间关联的程度。我们运用关联度分析法, 对卷烟的物理指标、主流烟气成分、感官质量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 找出其相关性, 构建一个科学的卷烟质量全方位关联分析体系, 为稳定卷烟产品质量服务, 为卷烟产品设计工作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1 数据来源

本项目抽取的样本为广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生产的产品, 档次包括一到四类卷烟, 样本覆盖我公司生产的自主品牌及联营产品, 覆盖1月~10月, 所用数据来源于三级站检测结果。样品的分布和检测及评吸结果的权威性保证了分析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参考价值。各牌号的主流烟气及感官评吸结果见表1。

2 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原理%

2.1 灰色关联度数学模型基本原理

灰色关联度数学模型基本步骤如下。

A、参考数列为:

并且有m个比较数列分别为:

B、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用初值化算子进行初始化, 得出初值化像分别为:

C、初值化像序列Y0、Yi之间的灰色关联系数:

ξ为分辨系数, 且ξ∈[0, 1], 本项目取ξ=0.1。

(K=1, 2, 3, 4, …、n;i=1, 2, 3, 4, …, m)

D、求出两个序列之间的灰色关联度:

2.2 对变量序列进行无量纲化

对变量序列进行无量纲化不仅是为了保证原始数据的量纲统一, 而且也是为了保证对于各个变量有统一的比较标准。变量序列进行无量纲化后, 就形成了无量纲序列。无量纲化采用初值化算子, 即:

式中:j=0, 1, 2, 3, 4, …, m;K=1, 2, 3, 4, …, n。

3 数据处理

按灰色关联分析的要求, 将7个感官评吸指标、3个主流烟气指标以及6个物理指标视为一总体, 建立“感官指标—主流烟气”、“感官指标—物理指标”、“物理指标—主流烟气”三个数学模型。设感官评吸指标、物理指标为参考数列X01、X02, 主流烟气指标为比较数列Xi, k表示时刻, 即相应的卷烟牌号。本项目根据以上介绍的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原理, 所有数据采用DPSV7.55版数据处理系统 (Data Processing System) 进行处理, 得出灰色关联度矩阵 (见表2~4) 。

4 结果与讨论%

在关联分析中, 因子的重要性用关联度表示。关联度越大, 表示因子越重要。

(1) 物理指标与主流烟气指标的关联分析。

从表2可见, 在物理指标中: (1) 吸阻对主流烟气三项指标影响最大, 硬度对主流烟气三项指标影响最小; (2) 含水率对焦油及烟碱也有较大影响; (3) 长度对烟气中CO量的影响最大。

(2) 物理指标与感官质量指标的关联分析。

从表3可见, 在物理指标中: (1) 长度、圆周对卷烟的感官指标影响最大, 硬度对感官指标影响最小: (2) 长度与卷烟的香气、杂气关联度最大; (3) 吸阻与卷烟的光泽、谐调关联度最大; (4) 圆周与卷烟的刺激性、余味关联度最大。

(3) 主流烟气指标与感官质量的关联分析。

从表4可见, 在主流烟气各项指标中: (1) “烟碱”这列的关联度普遍较大, 说明烟碱与卷烟光泽、香气、谐调、余味、感官质量总分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相关性, 是影响卷烟感官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2) CO与卷烟的杂气和刺激性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相关性, 表明CO对卷烟的杂气和刺激性影响程度最为显著, 在卷烟产品设计中应予以重视。 (3) “焦油”与各项感官质量指标关联程度表现为一般, 说明焦油对各项感官质量指标并无太大影响, 因此我们在设计低焦油卷烟时可把重点放在“烟碱”及“烟碱/焦油比”上。

5 结语

项目将灰色关联分析引入卷烟质量分析中, 对卷烟的物理指标、主流烟气成分与各项感官质量指标评吸结果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 找出影响卷烟主流烟气、感官质量的主导因子, 并应用于实际生产中, 为低焦油中式卷烟的产品设计提供有效的技术参考依据。

摘要:卷烟产品的常规检测数据主要涵盖三个方面的质量信息:物理指标、主流烟气指标、感官质量指标。本项目选取合适的统计工具, 有效地利用这些常规检测数据, 构建一个科学的卷烟质量关联分析体系, 对数据进行归纳分类, 梳理分析, 研究各质量特性的相互关系, 从中找出规律, 得出科学的结论, 为稳定产品质量服务, 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卷烟质量,全方位,关联分析体系

参考文献

[1]沈继红, 施久玉.数学建模[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1998:215~226.

东方神起五人唱功全方位分析 第2篇

在中的不好分析。一方面是花花的长相让人忘记他是东方神起的主音,另一方面听了他的歌声又会觉得没有什么好写的。其实不然,花花唱中音,也就是和声的时候唱主音是有原因的,他的中音很有特点。

先不谈他唱主音的部分。花花的唱歌其实很不错的,特别是假声,应该可以说是标准的假声的发声,可以唱得很高,而且很稳定。听《Tonight》的 时候,在高潮的时候,是高音的轮唱,但是最后有一个很高很细的声音没有听出是谁的,不过唱得很了得,稳定得可能有些女声也达不到那种程度。后来看MV,是 花花的声音,不禁对他的唱功佩服。他的高音可以做宽高和细高,宽高的话可以听《Rising Sun》,虽然无法避免的有后期的制作,但我觉得他唱宽高音 不会比昌珉差。如果说昌珉是天生的嗓子好的话,那在中就得益于他的唱功。

花花是为数不多的,能够高低音都唱的很好,很稳定的。而且很适合唱Live,秘奇的Live不是我说,确实是声音很小,秀秀的唱功好,音量大,缺 点就是话筒有时候没有吸音,显得杂了些,而且会把气口彰显。但是花花的Live就会让人听得到CD的效果。因为花花唱歌是很轻的,这个秘奇的唱法是两回 事,轻并不代表音量小,秘奇音量小的原因是,气息不够好,而且喜欢发鼻音。花花的轻柔的唱法,得益于他良好的气息。

这种气息就是理论上要求的控制型的气息。刚刚说高音是用气息带,这种带有两种,一种是气息随着声音往上走,一起出来,唱出来会给人感觉是喊的,其 实不然,喊也分喊得上和喊不上的。另一种就是花花的这种,把气息往下沉,而声音往上走,这样的音不完全是从口腔中发出的,还有一部分是从眉心出来的,很多 人不能理解眉心怎么发出声音,其实这也是一种理论上的想象。完全从口腔出来的话,声音是直接出来的,而这种所谓从眉心出来的,是声音在头部发出共鸣的效 果,而从口腔出来的声音是共鸣音的一部分,而眉心的说法是让唱歌的人意念集中,发声的部位往上走。既然有共鸣音自然杂音会少一些,但音量不减。如果气息好 的话,音量就可以受到气息的控制,而且声音会很自然。很多人觉得花花的身材很好,可能是觉得他胸部的肌肉比较发达,一方面是他勤于运动,还有一方面就他有 很好的肺活量,能帮助他很好的唱歌。

有这么好的气息,唱中音就会很有特点了,既可以用好的音色直接用喉咙唱,又可以用好的气息轻柔的发声。花花这两点做得很好,唱稍微高一点的音喜欢 用后者,当然如果高音过多的用嗓子是有损害的。而且衔接得还不错,仔细听的话,或是看Live,就只会发现有一个气口,音量和音色没有大的变化。和声的时 候用这种主音是最好的,自己很稳定,既不会受到别人的干扰,也不会干扰被人。其实神起唱的时候,特别是Live,基本上每一句都做和声,但一般是简单的不 带词的,只能是伴唱,因为大家的声音都太有特色了。但花花做主音的和声时,还是很和谐的,主要是他唱歌音很纯正,没有杂音。有时候花花做和声,会让人听不 出是他唱的,因为很贴合旋律的那种,像《相信》在高潮的时候,花花有一个高音的和声,不看Live真的发现不了是他唱的,反而秀秀的很明显。事实上,与其 说是声音不明显,不如说是花花的高音和气口做得很好。

但是很多人都会忽略花花的唱功,首先他唱得还是属于比较轻松的,至少给人的感觉很轻松的,自然觉得没有什么技术含量,我觉得花花是唱出了境界才能 如此。其次他的声线很纯,我初听他唱歌的时候觉得唱得很像童声,气息太好太自然会让人产生错觉。最后花花长得太好了,有时候太完美也是一种错误。

花花唱歌的缺陷,我觉得是嘴巴给人一种张不开的感觉。在《HUG》时期还很不错,但是到了《相信》的时候,可能是走成熟一点的路线,也没有了那种 婴儿肥的感觉,就不喜欢把嘴张得开一点了。因为花花瘦了以后,颧骨会显得很分明,笑起来不好看,唱歌时嘴巴张得较开的话,也是这种效果。到后来演变成,花 花只要一笑就习惯性用手捂住嘴,唉!嘴巴张不开,还有一个原因,是他的发声,因为气息好,声音不是直着出来就没有必要把嘴张得很开。而且嘴张大的话,气息 不好控制。

他的气息控制的程度可以从他唱中文歌里面听出来,只要是字是卷舌音的话,花花都做得很标准,其实卷舌音于平舌音最大的不同就是气息发出的方式,花 花一方面是卷舌做得很到位,另外就是他的气息不是直接出来的,在口腔里面还有一个控制,听他说话就有这么一个习惯。其实有时候歌手说话的发声方式直接影响 到唱歌的发声。花花的气息还是很不错的,控制型。至于嘴型的问题,个人认为看Live会觉得比较别扭吧

秀秀:

他的声音本身很有特点,有点嘶的那种,但不算哑,所以很好听,再加上秀秀的唱功了得,喜欢他声线的人很多。他自己讲是因为变声期所以声音变成这种样子,但是听了他童声时代的歌,觉得声色没有变很多,只是正常的,低和粗了一点。

至于他声音比较嘶,个人认为跟他的发声方式有关系,秀秀无论讲话还是唱歌都是咬字很清楚的,虽然我听不懂韩文,也不能确信他的发音是否标准,但我 的感觉就是咬字很清楚。看他唱歌的时候,口型的变化是很明显的,可能是对口型的原因。(PS一句:我怀疑他们的《Rising Sun》根本没有唱过 Live,那时候看Showcase的时候有明显的假唱我很气愤,后来朋友讲这种歌纯粹是为了Show舞蹈,但是在中却受伤。5~)但是秀秀讲话的口型也 很分明,这跟平时的发声习惯有关。口型变化比较明显的话,气息就不好控制,而且秀秀在发带“s”的音的时候,气声特别明显。秀秀唱歌的特点就是气声,一般 这种声音比较嘶一点的歌手发,气声都很有特点,也是很多人喜欢听的原因。

这种气声还带到了假声里面,秀秀唱高音用假声,不同与传统意义上的假声,一般来讲假声是不带气息的。事实上唱高音,先是用真声和气息带,发音的位 置是很高的,理论上是后脑勺的位置再从眉心出来,秀秀唱中音的时候位置大概是比这里低一点,只是嗓子没有那么放松,其实还是跟他的发声方式有关,影响了气 息。位置的高低决定于气息,如果有一部分气息用于了吐字,那么发声的位置必然会低一些。

如果高音用真声唱不上去的话,就只能用假声,假声是用声带的变换,所以发声的位置就到了喉咙,也就是说降低了。从真声的最高音到假声的过渡是最难 的,做不好的话很明显,听的感觉最明显的就是声音本来很大,突然音量就小了。而且对于男声来说更难,女声唱假声,在最高位置只要把声带稍微再拉长一点就到 了假声了,而男声的声带比较的粗和宽,可能拉长一点的话到不了那个音高,反而容易破音。(PS:昌珉就是典型例子,其实他每次破音都是想用假声的缘故,但 是声带较宽,所以他唱高音的时候,一般还是用的真声,那时候气息是全部带出来,而不是沉在所谓丹田处。当然这也跟他本身的音域宽,能唱这么高的音有关。)

秀秀的声带还是比较细的,所以他用假声不是很困难,而且基本功很扎实,也不会唱破。但是还是有一个喜欢代气声的习惯,所以给人的感觉是真声变假声 的时候要抽一口气,其实是发声的习惯。他这种唱假声带气息的方法,其实就是唱所谓“海豚音”的方法,还是很难的。女声不习惯带气声,而男声有的声带不够 细,不能唱这种假声。

天生的独特嗓音,加上有个人特色的发声方式,再加上扎实的唱功,就是秀秀的声线了。不过他这种唱法的歌手,在韩国有很多。比起气息,更依赖于嗓 子,每一句的气口很明显,但给人的感觉就是所谓的唱功好。但如果每一句都这么唱的话,听的人也会很累的。并不是特别推崇这么唱。会给嗓子很重的负担,像神 起每年这么多的演出加上演唱会,又没有什么休息,嗓子真的吃不消.老幺:

虽然SM宣称东方神起是没有主唱的组合,五位都是VOCAL,但是个人觉得有天和允浩的唱的部分比较少一些。昌珉应该说是次主唱,这个位置跟他的 声线有关。昌珉自己也说过,他的声音不是很有特点,也不是没有特点。当然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自然即使是再普通的声音也要自身的特点,但必须得承认 昌珉的声音不是那种一听就能辨别的声音。这也就是那么多人哈秀秀那条声线的原因.事实上,在高度商业化的包装,流水线的音乐制作,要让乐迷记住你,要不是个性化的音乐,要不就是有特色的声线。(PS:周杰伦就是两个兼有,貌似 韩国人也很喜欢他的音乐,比起千篇一律的韩式舞曲和情歌,他的音乐很有特色。同时比见得他唱得有多么好,但确实是令人难忘的声音。)有特色的声线也有两 种,一种是美的让人无法忘记,像帕瓦罗蒂式的美声,另一种就是个性的声音。其实东方神起里面,花花属于前者,秀秀属于后者。而昌珉就处于一个两难的境地。

但是他的声线有一个很不错的条件就是音域比较宽,高音是典型男生的宽高音,有好的歌曲的话还是很能凸显他的声音的特点的。在《Rising Sun》里面 小Show了一点,但个人认为要有一首类似于信乐团的《死了都要爱》的歌才能充分展示他的声音。他发声的时候,口腔不是那种饱满的圆形,喜欢稍微扁一点的 发音,而且重音很明显,他唱重音,不仅重在曲子上,还重在歌词上,典型的男生的唱法。个人认为他倒是适合当乐队的主唱,而不是这种清唱组合。

昌珉的缺点就是唱歌容易破。貌似唱《One》也会破的那种,《Rising Sun》另当别论,我似乎从来没有听过Live。他破音基本上是唱假 声的时候,声带较宽拉不上去,气息又不够好,顶不到最高音,所以就破了。事实上他完全可以用气息带喉咙唱高音,但是有些歌曲不能这样处理。像 Showcase上面的《I Love You》昌珉就是用假声处理的高音,幸好没出什么大的BUG,但也算不上很好。听了这首歌的原版,个人怀疑不是原 版,很一般的那种,不禁心里为昌珉加了分。但是后来听了神话的主唱申彗星的版本,还是不禁感慨啊!先不说人家唱得有多么好,就说昌珉的差距。一个是感情上 的,这种情歌是需要感情的浇灌的,昌珉还是个孩子没有什么感情经历自然在这些方面有所欠缺。其次是声线上面的,昌珉的声音演绎这种歌曲不够细腻,我觉得如 果他的发声方式有所改进的话,应该会好一些。(PS:昌珉最喜欢的艺人里面就有申彗星,应该是因为声音和唱功吧!)

有时候觉得昌珉唱歌不够稳定。破音也是不稳定的表现。不稳定说白了就是控制不好音。控制音有两种,一种是嗓子控制,很多唱功好的歌手这点做得很 好,还有一种是气息控制,其实像美声都是用气息控制的,我还是要说花花的气息控制很不错。昌珉习惯用前者,因为他唱歌有时候会比较的白,他这种声线的人习惯用嗓子一些,但是音域宽确实不好控制。

整体来说,昌珉还是不错的,神起里面我觉得是排第三的。秀秀和花花不分伯仲。

允浩:

再次申明官方的说法,东方神起是“清唱舞蹈组合”。允浩可能会偏重舞蹈一些。当初选秀的时候拿的也是舞蹈的奖。(PS一句:花花当时真的跟现在有 天壤之别,竟然拿了最佳形象奖之类的,意思是长得好啦!难道SM会预知他经过包装后会变得如此绝美?)所谓“清唱”,个人认为与无伴奏唱还是有区别的。追 溯“清唱”一词的来源,应该和“清唱剧”联系起来,它是有乐队伴奏的,但是与歌剧不同在于没有动作、服装和布景。那么我认为的所谓“清唱”就容易理解了,在舞台上没有过多的表演,只是专注与演唱。这在韩国乐坛还是比较少的,而且神起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坐在椅子上演唱,这种可以属于“清唱”。“舞蹈”组合其 实还是SM不忘本,他们做得最好的,也是使他们壮大的就是“舞曲(Dance)”。所以2辑的主打歌《Rising Sun》就是所谓的S.M.P.,5 个人分工明确的演绎了这首歌。

允浩的声音是典型的男生变声后的声音,唱出来比较的白的感觉。不过我记得一个老师说过,十个女生中有8个能唱歌,而且可以唱得很好;而十个男生中 只有2个可以唱歌,唱得好的就更少了。允浩属于可以唱的那种,但比起上面3位还是要逊色些。不过他的声音很适合唱Rap,声音低一些,节奏感会强一些,而 且会稳很多。唱的方面他个人的部分比较少,我曾经看过一个贴子,不记得是那个成员说的了,“允浩每次要分最少的歌,上最多的节目。。”。不排除有身为队 长的一种责任,同时也是本身声音的限制。他本身就是最低音(BASS),还要他唱高音不现实,而且神起的歌,音普遍偏高。(PS:《相信》的最高音到了 High High E)还有一点,允浩的声音比较的粗,听起来有些生硬,但是从这几张曰本单曲听来,还是柔和了很多,加上阅历的丰富,性格上的成熟,演 绎起抒情的歌曲还是有模有样。

允浩唱歌太依赖嗓子,这样不好,而且很明显很吃力。仔细看Live会发现,他唱歌下巴是往上翘的,这可以说是犯了大忌,这样出来声音绝对是嗓子喊 的,没有用气息。为什么我一直强调气息,气息有一个很好的作用就是减轻声带的负担。这次允浩病得这么严重,都是这孩子太努力了。而且SM给他们的工作安排 得满满当当,那么多演唱会、演出,还有专辑、单曲的制作,都用嗓子唱真的吃不消。所以用好气息也是减轻负担的一种好方法。

秘奇:

比起允浩他的声音条件要好一些,声带没有那么粗,而且很有磁性。至今没有搞懂声音有磁性是怎么一回事,但是自己尝试好像是声带振动的问题。可能振动的次数 比较多的话,稳定性就没有那么好,这也是秘奇唱歌的最大问题。花花的声音是最稳定的,听他唱的话,吐字的重音一出来,然后声音是逐渐增大的,有的像声波传 播的那种感觉,是最自然的。而秘奇则是,重音一出来,就突然小了。像Showcase上面的《I know I love you》就是典型例子,唱着唱 着就没有声音了。可能这样才喊昌珉出来唱的吧!(PS:不过他选歌也有问题,那首歌音太高了,到最后是昌珉的假声都上不去,我整个听到的是音源的声音。)

不稳定的原因是他的发声方法的问题。他和允浩都有一个不好的地方,喜欢把下巴往上翘,声音会很白。不过他出来的效果要好很多,因为他很大一部分是鼻音。为什么出来的是鼻音,不能全部说是刻意的。

看Live会发现秘奇唱歌的时候,肩膀是耸起来的,而花花和秀秀、老幺,全部都是放下来的。唱歌的时候肩膀的动作很自然的反映出气息的位置,如果 气息比较沉的话,肩膀是放下来的,但如果气息直接在肺里面的话,肩膀就是耸起来的。一般唱歌要求的是“腹式呼吸法”,所谓“气沉丹田”,就是在腹部。比起 肺,腹部的肌肉收缩容易控制一些,也就是气息好控制一些。

首先气息就不够沉,那么找高的位置就有难度。好在秘奇还是懂得一点,声音要找高的位置有一个方法,就是抬起眉毛。理论上是扬起眉毛能有助于声音往 上走。但是秘奇的气息不够沉,就找不到那个高的位置。就比方说,人往上跳,因为脚没有触地,受到重力的作用,会往下掉,是一个道理。既然到不了那么高,就 大概会在鼻子的位置,加上他唱歌的振动比较厉害,鼻音的效果还是不错的。

但是仔细看秘奇的Live会发现因为气息不好,有点恶性循环的感觉。下巴往上翘,喉咙处很紧,换气的时候抽得很厉害,抬眉毛找不到高的位置,表情 痛苦。这都是跟理论上的要求相违背的。他和花花的Live是最明显的对比。换气的时候抽气跟秀秀也不同,秀秀抽是在声带的位置,而秘气明显是抽气,肺部扩 张的很明显。这样换气很累,而且一口气唱不了两句。我觉得他如果想提高Live的质量,倒是可以换气的时候把话筒拿开一点,很多的歌手都注意这一点,昌珉 唱抒情歌曲的时候也喜欢这样,这是一个立竿见影的办法。

另我奇怪的是,秘奇竟然很喜欢去唱高音。或许如他的名字一样,是歌坛秘器,神秘的人。《傻瓜》的那个华丽的高音我听CD的时候还真没有辨别出来,后来在Showcase里面见识了Live。那个高音是纯假声,他唱假声的优势在于,别人是从最高位置到喉咙有一个落差,音量有明显变化,但是他只要从鼻 子的位置到喉咙,会轻松很多。而且鼻子的位置顶的音没有头顶的那个音用的力气大,所以难度要小很多。再有他本来声音不大(PS:还是气息的原因),所以听 上去也没有那么突兀。他的假声的方式和花花的很像,不求把声带拉得很长,到了那个音马上把嘴巴压扁,可以防止破音,而且自然很多。其实秀秀那种拉长声带的 假声带气声的唱法的人有几个呢?

个人认为他倒是很允浩两个人的Rap搭配的人不错,也是很适合他声音条件的。

全方位分析 第3篇

一级指标:法律价值度 二级指标 定 义 评判标准 稳定性 一项被授权的专利在行使权利的过程中被无效的可能性 权利要求特征多少、上位下位;同族专利授权;本专利及同族专利经过复审、无效程序、或涉及诉讼的结果等等 可规避性 一项专利是否容易被他人进行规避设计,从而在不侵犯该项专利的专利权的情况下仍然能够达到与本专利相类似的技术效果,即,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是否合适 将独立权要求的每个特征分解出来,对每个分解特征进行评估,然后再对该权利要求的所有特征的可规避性的评分求平均 依赖性 一项专利的实施是否依赖于现有授权专利的许可,以及本专利是否作为后续申请专利的基础 通常可以由权利人提供或通过检索确定在先专利以及衍生专利 专利侵权可判定性 基于一项专利的权利要求,是否容易发现和判断侵权行为的发生,是否容易取证,进而行使诉讼的权利 可以将独立权要求的每个特征分解出来,对每个分解特征进行评估,然后再对该权利要求的所有特征的专利侵权可判定性的评分求平均,以获得该权利要求的专利侵权可判定性分值 有效期 基于一项授权的专利从当前算起还有多长时间的保护期 根据检索报告 多国申请 本专利是否在除本国之外的其它国家提交过申请 根据检索报告 专利许可状态 本专利权人是否将本专利许可他人使用或者经历侵权诉讼 根据检索报告

(其中,“成熟度”指标:参考并引入国家标准《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评价通则》(GB/T22900-2009)) 一级指标:技术价值度 二级指标 定 义 评判标准 先进性 专利技术在当前进行评估的时间点上与本领域的其他技术相比是否处于领先地位 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所解决的问题、技术手段、技术效果 行业发展趋势 专利技术所在的技术领域目前的发展方向 行业发展报告;该专利的国际分类号的小类或大组的专利数量的时间分布情况 适用范围 专利技术可以应用的范围 专利的说明书的背景技术对技术问题的描述以及独立权利要求 配套技术依存度 专利技术是否可以独立应用到产品,还是经过组合才能用,即,是否依赖于其他技术才可实施 专利的说明书的背景技术和技术方案部分的描述,结合现有技术发展状况 可替代性 在当前时间点,是否存在解决相同或类似问题的替代技术方案 对相关专利的问题描述;检索解决相同问题或类似问题的其他技术方案;检索该专利引用的背景技术;以及引用本专利的后续专利 成熟度 专利技术在评估时所处的发展阶段 根据国家标准《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评价通则》

全方位分析 第4篇

全方位轮式移动机器人整体采用对称结构,由2个可操舵驱动轮,4个带有减震的自由轮,以及钢结构车体构成,外观如图1所示。操舵驱动轮布置在车体的中间相对称,每个驱动轮都有一个伺服驱动电机与行星减速器,操舵轮则采用伺服电机与谐波减速器,结构选取40×40的方钢对移动机器人的整体结构进行焊接搭建,底盘采用8mm钢板,机器人的几何模型如图2所示,车体中部用于装载控制系统pmac、电机驱动器、逆变器、电池以及其他各种设备。

机器人的整体结构要求从强度和刚度上满足机器人运行和加速时的要求,同时又不能太重,外形上要便于各个模块的安装和拆卸,设计上要简单可靠。机器人的主要承重是负载、电池的重量、机器人的自重以及执行机构的重量。

2 移动机器人车体的有限元模型

移动机器人车体的强度和刚度直接关系到机器人的行走性能和精度,因此是衡量机器人移动平台设计成败的关键,对底盘进行强度刚度分析十分必要。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利用ANSYS软件,建立移动机器人车体的有限元模型。具体实现步骤如下:

1)建立分析模型

首先需要将分析对象的结构模型转换为便于分析的结构分析模型或力学模型,在这个转换中首要的是对分析对象进行简化,并确保原始分析对象的主要结构力学性能不发生变化。

针对本文所研究的机器人结构特点和工作状况,按照以下三条建模原则进行了建模:

a对于明显不会影响机身整体强度、刚度的部位,如螺钉孔、销孔、圆角等予以简化、不作考虑;

b机器人正常运行时,必须保证行走机构在一条直线上,也就是说,机架的下平面要保证平行度,机架的变形要小;

c机器人主要的重量集中在负载和电池上,因此负载对车架的载荷施加主要设定在载荷对车架的区域,电池载荷施加在电池所在的区域内。

2)单元类型的选取

机架是由40╳40的方钢焊接而成的,形状比较规则,车体底板采用8mm厚的钢板,侧板采用2mm的钢板。选用ANSYS的Solid186建立车体结构优化模型,弹性模量为2.07E+11,泊松比为0.3。

3)单元的划分

单元的划分应遵循“均匀应力区域粗划,应力梯度大的区域细划”的原则,具体到机器人本体上,网格应细划的位置是钢管之间的焊接处、电池箱所对应的位置、车轮机构与之连接的位置的位置等部位,其余地方粗划即可,如图4所示。一般来说,单元划分的越细计算精度就越高,但单元划分存在一条收敛曲线,过细对计算的精度贡献不大,同时造成计算量的陡增。另外,过细有时还会产生计算精度的漂移与误差。

4)边界条件的施加

机器人本体静态分析的边界条件包括两个方面:载荷的施加和边界约束。载荷主要是来自于负载、电池的重量,再加上其他逆变器、控制器等承重。边界约束为两个操舵驱动轮与带有减震的四个自由轮对其向上的支撑。在计算机中建立的移动机器人车体有限元模型如图5所示。

3 移动机器人车体结构的动力学特性数值计算

3.1 结构静力分析

在前述的工作基础上,完全获得了移动机器人车体结构的动力学分析的有限元计算模型,进行刚度及强度计算,由于承重500kg,进行简化加载到车体方钢上,即车体的长方钢上加载26042pa,宽方向的方钢上加载36764pa。经过在计算机上运算,可以得出在静止条件下的变形图。

结构优化前静力分析:

ANSYS分析可以得到各个方向的变形,其中总变形图显示的是各向变形的矢量和。在本文中,移动机器人车体的变形主要表现在垂直方向,即Z向,故还需考虑Z向变形图。结构优化前移动机器人车体的总变形图如图6所示,Z向变形分布如图7所示,得出变形为11.45um,即静特性好。

3.2 模态分析

模态分析是研究结构动态性能的基础,移动机器人车体结构可看成一个多自由度弹性振动系统,作用于这个系统的各种激振力就是使移动机器人车体产生复杂振动的动力源。本文中,引起移动机器人车体激振力的因素主要是机器人行驶时路面不平度对车轮作用的随机激振。如果此激励力的激振频率和车架的某一固有频率相吻合时,就会产生共振,并导致在车架上某些部位产生数值很大的共振动载荷,会造成车架的破坏。

本文先以模态分析求出车架的固有频率和振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路面不平度对车架作用的随机激振情况,确定车架的动态特性。本文计算移动机器人车体结构的低阶模态频率及模态振型,得到前六阶模态频率的数值解。优化前车体从第一阶到第二阶对应的弹性体模态变形图如图9、图10所示。

车体优化前模态分析:

模态分析结果表明,其一阶频率为55.5HZ,由于路面不平度的激励频率大都集中在0-20Hz之间,故车体可有效避免由于道路载荷而引起的共振。

4 移动机器人车体结构的减重优化设计

4.1 减重优化模型分析

从减重优化设计角度考虑问题,尚需顾及移动机器人车体的承载性能、结构体的噪声抑制功能以及其他力学性能的技术要求,因此,仅以结构体的动力学特性实施结构减重不能以大面积的结构减重为主,特别虑及结构的细节形态更是如此。

本文首先分析了对结构体动力学振型影响的非敏感变量,面对这些非敏感变量在适当的尺寸范围内实施减重优化设计是可行的。结构减重优化的目的在于在不严重降低结构动力学品质的条件下,尽量减轻结构重量。减轻结构重量有可能使其刚度降低,而质量的减小又可能会使固有频率增大。由于路面激振频率比较低,故本文的车体结构优化是在保证移动机器人车体的固有频率不降低的情况下,减小其结构重量。决定车体重量的各种变量,如梁架的长度、宽度、钢板的厚度等,优化时要保证在移动机器人车体静特性基本不变、固有频率增大的情况下,尽量减小其重量。

4.2 结构体动力学振型的非敏感变量分析

通过研究结构体的模态振型发现,在弹性模态振型中,车体结构以弯曲变形为主,因此可以认为,对于梁架结构而言,其轴向刚度对于模态振型可视为非敏感变量。因此,在减重优化设计分析中,对非主要承重处的梁的截面积,即钢板的厚度予以适当减小。为提高效率,对钢板的承载处多加两根筋板,保证结构的承载性能。

4.3 结构优化后的动力学特性计算

与优化前同样的加载条件,承重500kg,进行简化加载到车体方钢上,即车体的长方向的方钢上加载26042pa,宽方向的方钢上加载36764pa。

优化后静力学分析:

由上图分析可知,车体结构优化后Z向变形最大为9.9um,车体结构优化前的整体变形和Z向变形最大为11.4um,相对于减小了1.5um,由于优化后变形减小,即整体静特性有所提高。

车体优化后模态分析:

由上图分析可知,车体结构优化后的模态值都比优化前的模态值提高了很多,远离共振频率点。

4.4 结构体优化结果

优化的最终结果:车体优化前质量为121.7kg,优化后的质量为94kg,优化后的移动机器人车体结构质量比优化前的移动机器人车体结构质量为减少了17.7kg。优化后车体的静力学变形相对于优化前减小了1.5um,静力学特性有所提高,满足设计要求。通过表一和表二,结构减重的优化设计后的模态频率结果对比原始设计的模态频率解结果可以看出,模态频率解的变化提高很多,这说明本文对非敏感变量的分析是正确的,且减重优化设计达到了既定目标。

5 结论

本文针对移动机器人的负载及移动特征,结合有限元分析,对其车体进行了刚度设计及校核,并利用ANSYS软件对其进行了模态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进行了减重优化设计,得到结论如下:

(1)对移动移动机器人车体结构进行了整体外形及强度设计,并在ANSYS中进行建模仿真,对其强度和刚度进行有限元校核分析,结果证明该设计可以满足移动移动机器人车体结构的要求。

(2)对移动移动机器人车体结构进行模态分析,得到其低阶模态频率及模态振型,分析结果证明该车架可有效避免由于道路载荷而引起的共振。

(3)根据移动机器人车体的模态振型分析出移动机器人车体结构的非敏感变量,对其进行减重优化,数值计算结果表明车体结构经过改进设计,既减轻了重量,又提高了频率,且变形还有所减小。

参考文献

[1]纪寿文,李克强.智能化的物流搬运机器人[M].中国物流与采购,2004:298页-300页

[2]Mori,Y;Nakano,E;Takahashi,T;Takayama,K.A study on the mechanism and control of omni-directional vehicle,1996

全方位分析 第5篇

航天测量船测量设备方位取齐误差分析

简要介绍了航天测量船测量设备方位取齐方法,分析了方位取齐的主要误差因素,提出了减小方位取齐误差的措施.就测量船现状而言,从大地测量成果的`提供到标校结束期间船置平度的变化及经纬仪方位甲板零位的标定误差,是影响方位取齐精度的主要不可控因素.方位取齐误差的存在降低了测量船的姿态测量精度,其程度不仅与方位取齐误差有关,而且与船舶摇摆的幅度有关,这从另一角度说明了较好的海况对提高海上测量精度是有利的.

作 者:钟德安 赵文华 傅敏辉 冯鸿奎 ZHONG De-an ZHAO Wen-hua FU Min-hui FENG Hong-kui 作者单位: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江苏,江阴,214431刊 名:无线电工程英文刊名:RADIO ENGINEERING OF CHINA年,卷(期):38(4)分类号:V556关键词:标校 船 船坞 测量设备 方位取齐 误差因素

方位词“前/后”的认知语义分析 第6篇

关键词:方位词 前/后 认知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认知语言学从人类经验去寻找语言的理据性,认为“认知和语言的发展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生理和物质基础的。”[1]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出发,分析“前/后”的意义及用法。

一、“前/后”的本义

《说文解字·上部》:“歬,不行而进为之歬,从止在舟上。”不难看出许慎是从分析字形的角度来分析字义的,但是从古书的例句中可以看出它的本义实有“朝自身‘脸面’所对的方向行进”之义,词性为动词。后来,“歬”被“前”代替。如:

(1)及至壁门,莫敢前。(《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2)二执戈者前矣。(《左传·昭公元年》)

《说文解字·彳部》:“後,迟也。”《说文解字·辵部》:“迟,徐行也。”“徐行”即“慢慢地走”。彳旁表示人足上缚着绳子而行,所以走得慢。又由于走得慢,自然就引申出了“落在后面”之义,词性为动词。如:

(3)子畏于匡,颜渊后。(《论语·先进》)

(4)子路从而后。(《论语·微子》)

人类的认知模式是“通过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2],而且总是从已知向未知,由近而远,所以人类自身在人的认知领域里是极其重要的对象,是人类认知的生理基础。方位概念的形成是由人自身的身体构造及人的认知方式决定的,而且又由于人类的视觉系统有运动、方位的感知器,却没有时间的感知器,所以人类首先突显的是空间方位性质。因此“前”“后”就由动词义首先隐喻成表示空间义的方位词。如:

(5)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论语·子罕》)

(6)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左传·成公二年》)

二、“前/后”的空间义

(一)人自身面部所对的方向为“前”,反之为“后”

因为人的主要感觉器官如眼睛都是在面部的,所以,无论是走在前面的人还是落在后面的人均是朝自己的“脸面”所对的方向行进。因此,人自身面部所对的方向为“前”,反之为“后”。如:

(7)再高级的就是这胸前还有一个挂花儿,就是全珠子穿的。

(8)现在祖逖跑到我前边去了,我被远远地落在了他的身后。

(二)有正面的物体(类似人的正面),如建筑物、柜子、箱子、沙发、带抽屉的书桌等,使用时首先要被涉及或通过的一面为“前”,反之为“后”。如:

(9)新娘、新郎站在桌子前,向双方的家长行礼。

(10)小业主是连家铺啊,前面是营业室,后面住人。

(11)回头咱们出前门儿。

(12)我的包放在电视机前的桌子上。

桌子、房子、电视等在人们心中与人一样,也有前后之分。人把自己身体的前后区分也移置到一些人造物上,如上述中的桌子的“前”是指有抽屉的一面为“前”,反之则为“后”;房子的“前”是指有正门的一面为“前”,反之则为“后”;电视机的“前”是指有屏幕的一面为“前”, 反之则为“后”。

(三)物体正常行进的方向为“前”,反之为“后”。如:

(13)汽车飞快地朝前行驶,渐渐消失在视野之中。

(14)轮船驶过,船后泛起层层浪花。

从以上三种意义可以看出,“前/后”位置的确定是参照客体自身来定位的。这种定位是约定俗成、固定不变的,与说话人主体所在的方位、朝向无关。主体位置、朝向的变动,不影响客体本身“前/后”位置的划分。但“前/后”位置的确定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不同的参照点会有不同的定位。

(四)空间内以观察者面对的方向为“前”,反之为“后”。如:

(15)教室前面的讲桌上摆着两盆盛开的水仙花。

(16)大厅的后面也站满了前来听张教授讲座的学生。

这里教室、大厅的“前/后”不是以有正门的一面为“前”,相反的一面为“后”,而是以教室、大厅里的学生、观众等面对的方向为“前”,反之为“后”。

(五)以靠近观察者的一面为“前”,远离观察者的一面为“后”。如:

(17)讲桌有些高,老师站在讲桌后面就略显得矮了。

(18)老师站在讲桌前声情并茂地给同学们讲解。

(19)前台的表演热火朝天,幕后的准备也是紧锣密鼓。

例(17)中讲桌的“前/后”是以教室里学生为观察者,以靠近观察者的一面为“前”,远离观察者的一面为“后”;而例(18)中的“前/后”恰恰是以讲桌自身的正面来确定的。例(19)同例(17)。

(六)与观察者同向的一面为“前”,反之为“后”。如:

(20)一只小花猫像一个雕塑一样静静地趴在皮球前。

(21)升旗手肃穆地站在旗杆前。

像皮球、旗杆等看上去没有正面、背面之分的圆柱形物体,对其前后的判断是有歧义的,一种可以以观察者自身的前后来确定圆柱形物体的前后,即体现出与观察者的同向性;另一种是以靠近观察者的一面为“前”,远离观察者的一面为“后”。

三、“前/后”的时间义

(一)表示未来与过去

人们的视觉系统使其具备了方位感知能力,从而能感知动作和物体的方位,但无法感知时间,于是人们运用这一生理感知能力去理解时间。[3]由此我们认为,“前/后”的时间义是其空间义投射隐喻的结果。正如“前/后”的空间义具有固定性和行进性两种特征一样,人类认知也相应地从静止和运动两个角度来理解时间。假设时间静止,主体人在沿着直线单向移动,是面向未来在移动,那么人们未经历的时间就在面前,所经历过的时间就留在了背后,因此,此种情况下“前”对应“未来”,“后”对应“过去”;当我们把时间作为客体,假设客体时间在运动,而且是对着人迎面而来,那么,时间(客体)所朝向的方向代表“未来”,指尚未发生的时间,此时的“时间”经过人时,尚未发生的时间恰恰在人的背后,所以“后”就表示了“未来”,而已经发生的时间就留在了人的面前,所以“前”就表示了“过去”。

这两种用法,汉语更倾向于后一种,例如汉语中的“后天”“大后天”“后年”“大后年”等均指尚未发生的未来时间。而“前天”“大前天”“前年”“大前年”等均指已发生的过去时间。

(二)表示早于或晚于某时或某事的时间

1.时间+前/后:

(22)新年前,我要回老家一趟。

(23)二十多年前,他就在这个路东边住。

2.事件+前/后:

(24)你们家来北京之前,在什么地方住?

(25)退休以后他一直搞街道工作。

(三)表示在一段时间里的先后两部分。如:

(26)前半年学平面几何,后半年学三角。

(27)前半夜他睡得很好,后半夜就差了。

(四)用在一些表示名称或机构的名词前,指从前的。

(28)现在的校长姓刘,前校长姓李。

(29)张家口是前察哈尔省省会。

(五)表示对时间的估量

“前/后”不仅具有空间的方向性,同时还具有一维性的特征。而时间的流逝是一种推移的过程,也具有一维方向性。两者的相似性使人们在选择“前/后”来描述时间的推延性外,还把“前后”一起放在时间词语后表示对时间的估量,这也是“前/后”空间义的一种隐喻形式,用隐喻的方式揭示对时间量值的估量,使之更加形象可感。具体可分为三种情况:

1.时间+前后:表示从某一时间稍前到稍后的一段时间。如:

(30)每年11月20日前后,以这颗星为辐射点,出现仙女座的流星雨。

(31)大约1970年前后,他来过一次北京。

(32)元旦前后一周内,他们组织了多次群众文化娱乐活动。

2.事件+前后:表示从某一事件稍前到稍后的一段时间。如:

(33)日出和日落前后,天际有时被染成红或橙红色的艳丽色彩,这就是霞。

(34)女生普遍表示在毕业前后皆遇到过不少困难。

3.单用:指从开始到结束的一段时间。如:

(35)海洋钻井平台应付这类意外情况,前后一般只需4个小时左右。

(36)秦始皇兴建阿房宫,修骊山陵,前后征发夫役160多万。

四、“前/后”在合成词中的隐喻运用

人们往往依赖具体的概念去理解较抽象的意义。也就是说,无形的、难以理解的抽象化概念是植根于对有形的、简单的具体概念的把握的。因此,表方位的“前/后”在使用中意义发生泛化,也表示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

由于汉语的合成词比例较大,使用频繁,方位词“前/后”就不仅仅只限于在短语中使用,也更多地出现在合成词中,并被进一步隐喻化运用。

(一)空间概念的隐喻运用

在大量带有“前/后”的合成词中,有些词语还保留着“前/后”表示空间的基本意义,如“前卫”“前锋”“前导”“后卫”“后跟”等,但是大部分已经在其本义上进一步隐喻成表抽象概念的意义。如“前方”“前沿”“前线”等已隐喻成与作战有关的词语,“前方”指“接近战线的地区”。如:支援~、开赴~。“前沿”指防御阵地最前面的边沿。如:~阵地。“前线”指作战双方军队接近的地带。如:~战斗激烈。

“后门”“后院”“后房”“后宫”等合成词的隐喻运用与中国的庭院建构有关。中国人的思维中一般认为办正大光明的事要从前门进,而从后门进出的大都是秘密的、不愿被他人知晓的事情。“后门”比喻为通融的、舞弊的途径。如:走~、开~。“后院”比喻为内部。如:~起火,指内部闹矛盾或后方出了麻烦。“后房”往往指旧时的姬妾所居之处,隐喻中用所居之处指代人。

“前途”“前程”等词语从字面上看应解释为“前面的路途”,但是在这里已由空间意义转化为时间意义,“路”是向自己所对的方向即自己的前方延伸的,如果以脚下为现在的话,前方未行之路即为“将来”或“未来”,所以“前途”“前程”就隐喻为“将来的光景”。如:~似锦、~远大、光明的~。

(二)时间概念的隐喻运用

汉语中与“前/后”搭配而成的合成词的隐喻,除了从空间概念入手外,还有很多是从时间概念的角度加以隐喻的,尤其是在人称称谓中普遍存在,如“前辈/后辈”“前代/后代”“前人/后人”“前夫/后夫”“前妻/后妻”“前贤”“后母”“后娘”“后妈”“后爹”“后爸”“后嗣”“后生”等等。汉语中人称称谓中“前/后”的大量存在,说明汉语使用者在其实践经验中,特别注意到“前/后”时间先后顺序的存在。并受汉民族价值观念的影响,对“前”赋予了较为肯定的意义,对“后”则赋予了否定的态度。为避免这种负面影响,人们在称“后母”“后爸”的时候,若想表示尊敬之义,更倾向于以“继母”“继父”来替换。

五、“前/后”在熟语中的隐喻运用

“前/后”在熟语中的运用经常是以搭配的形式出现的,人们习惯上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使用。主要有两种用法:

(一)表示两种事物或行动在空间或时间上一先一后。如:前仆后继、前街后巷、前呼后拥、前怕狼后怕虎、前因后果、前思后想、前倨后恭、前言不搭后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等。

(二)表示动作的向前或向后。如:前仰后合、前俯后仰等。

总而言之,“前/后”的隐喻意义源于人类对自身和客体世界认知的实践,其意义的内涵是基于人体的空间结构特征,即人自身面部所对的方向为“前”,反之为“后”,并通过概念隐喻表示其他领域,主要是时间领域。而且在空间、时间意义上进一步隐喻化运用。

注释:

[1]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41.

[2][3]Lakoff.George&Mark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15-16.

参考文献:

[1]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Lakoff.George&Mark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李计伟.方位词“前”“后”的语义认知基础与对外汉语教学[J].语文知识,2007,(1).

[4]范继花.方位概念“前/后”在汉语中的隐喻运用[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6,(3).

全方位深松技术推广应用与效益分析 第7篇

1深松技术应用效果

1.1 全方位深松加深了土壤耕作层

普通旋耕深为8~12cm, 机耕深15~25cm而实施深松后深度达35~40cm因此耕作层明显加厚。

1.2 彻底打破了坚硬的犁底层

经测定:旋耕犁底层一般在为10~15cm深处、厚度约8~12cm, 深度约25cm;机耕犁底层一般位于25~30cm深处, 厚度约15cm。而实施深松后深度达35~40cm, 完全可以打破犁底层。

1.3 土壤容重降低

机械深松可以使土壤的透气性效增加、促进土壤养分和有机质的形成、降低土壤容重, 作物生长环境明显得到改善。深松后0~35cm耕层内, 土壤容重比旋耕整地降低了0.1~0.3g/cm3, 降低了8%~12%。

1.4 蓄水能力明显增强

深松可以打破犁底层, 增加土壤孔隙度和渗透强度, 减轻土壤径流, 较多地吸纳、蓄存伏雨和秋冬雨雪, 并随耕层加深逐渐递增。全方位深松后, 能够充分接纳天然降水, 减少了径流, 防止水土流失和侵蚀, 将天然降水贮存于“土壤水库”之中。据测试, 深松达到30cm, 每公顷地块可多蓄水400m3左右。深松地块初春平均含水量为21.88%, 比未深松提高4.5%。伏旱早期深松地块平均含水量比未深松地块高8个百分点, 玉米耐旱时间延长12天左右。

1.5 生产作物增产效果明显

增加肥料的溶解能力, 减少化肥的挥发和流失, 从而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土壤耕作层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同时使土壤容重得到了降低、使土壤的蓄水量得到增加, 因此增产效果亦非常显著。据统计2009年深松比机械旋耕地块平均每667m2增产72kg, 增产幅度达到12.2%。

1.6 长效性与适宜性

试验表明全方位深松的效果一般可保持2~3年, 这样就可以深松与旋耕轮作, 每3年深松1次。既可减少进地次数又可减少作业费支出, 达到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保效果。

1.7 适宜我市的土壤条件

据2009年对我市适应性试验, 东方红80马力拖拉机配套1SQ-240型全方位深松机平均深松深度38cm, 深松后0~40cm耕层土壤, 容重降低0.21g/cm3, 降低18%。使用结果表明作业效果好、性能可靠, 稳定, 对围绕我市粮食生产“旱”的问题的解决, 营造土壤水库, 提高粮食产量增加, 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2深松技术推广应用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机械化深松技术是在不翻土、不打乱原有土层结构的情况下, 通过深松机械疏松土壤, 打破犁底层, 增加土壤耕层深度的耕作技术。虚实并存耕层, 耕层虚部深蓄水, 成为耕层内的“土壤水库”;实部保墒、提墒供水。促进作物根系生长, 提高作物产量。实施深松技术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2.1 正确选择使用机械, 提高深松作业效果

机械深松技术含义:是指用不同的动力机械配套相应的深松机械, 来完成农田深松作业的机械化技术。不同结构的深松机, 在相同的作业深度下, 扰动土壤的体量不同, 因此正确选择和使用深松机械, 可有效提高深松作业效果, 增加作业效益。深松机械选择要遵循以下原则:首先选择好机具性能, 机具性能要满足作业目的;其次选择机具大小, 作业幅宽要与动力相匹配;选质量, 产品要料大、工精、焊接可靠、耐用不变形;选服务, 服务网点多、态度好、速度快的优先选择。

2.2 与秸秆还田、免耕播种、化肥深施相结合, 建立培肥地力、蓄水保墒的现代化农业耕作体系

秸秆还田覆盖, 能在土壤表面形成一层“盖”, 减缓松后土壤与大气水分的交换强度, 有效抑制土壤水分蒸发, 增强土壤保墒效果。为防止深松作业时秸秆拥堵、缠绕, 玉米秸秆还田长度≤5cm, 抛撒均匀。

2.3 深松与保护性耕作相结合, 减少机械进地次数, 降低生产成本

深松作业可显著提高保护性耕作技术效能, 实现增产增收蓄水保墒、培肥地力的目标。目前, 全市保护性耕地已达到20万公顷, 大部分已免耕2~3年, 土壤底部密度、硬度, 急需要深耕作业。据不完全统计, 全市2010~2012年, 机械深松免耕播种小麦, 较传统小麦增产达36.7公斤, 较去年增产达7.5%。

2.4 深松与化肥深施、秸秆还田、保护环境相结合

据监测, 667m2小麦秸秆还田后, 相当于增加有机质400kg、碳酸氢铵23kg、过磷酸钙19kg、氯化钾10kg, 还能补充作物所需微量元素, 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增产幅度在8%~15%。秸秆还田覆盖, 能在土壤表面形成一层“盖”, 减缓松后土壤与大气水分的交换强度, 有效抑制土壤水分蒸发, 增强土壤保墒效果。在深松作业的同时, 将化肥深施土壤中, 增加肥料的溶解能力, 提高肥料利用率。较化肥撒施利用率由35%左右, 提高到50%左右。

3确定好深松方式和作业深度搞好作业衔接, 实现农机农艺融合

3.1 要适实深松

同一块地2~4年深耕1次, 深松地能较多的吸纳、蓄存夏季和秋冬季雨雪, 土壤含水明显增加, 促进了秋季粮食作物的生长发育, 抗倒伏性增加, 质量高。但是有干旱的趋势或者干旱已经形成, 可不松或缓松, 以免造成干旱缺水, 影响作物生长发育。

3.2 要看地块性质和用途, 确定作业深度

适当降低作业速度, 避免产生坷垃, 影响作物出苗、发育。底层土性是沙质的地块, 作业深度要浅, 避免漏气、漏水、漏肥;黏性土壤要抓住适耕期, 土性为壤、黏质的地块作业深度可适当加大, 以增加活土层, 以保证耕层与底层土壤水肥气热的正常交换。充分利用土地休闲期开展深松作业, 一些地区要有意识地开展轮作栽培, 为土壤创造休闲期, 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 增加土地生产能力, 逐步建立抗旱保墒、培肥地力的土壤机械深松作业体系。

3.3 要确定深松方式

深松方式可分为局部深松和全方位深松、其具体形式有灭茬深松、中耕深松、垄作深松、垄沟深松、间隔深松、深松浅翻等。机械深松作业时间不同, 所选择的作业方式也不同。目前使用最多的是局部深松作业, 局部深松作业后, 耕层内土壤呈疏松带与紧实带相间并存的状态, 形成虚实并存的耕层结构, 虚部在降雨或灌溉时可使水分迅速下渗;实部土壤毛细管则保证水分上升, 满足作物生长需要。实践证明, 适度深松即可增收增产;松土过深将会使作业成本增加, 投入产出比降低, 甚至损坏机具。

3.4 实现农机农艺的融合

根据不同的作物和现有机械装备确定深松方式, 要适时深松与生产环节合理衔接, 减少机械进地次数, 可破坏越冬害虫的生存环境, 进而消灭害虫, 减少虫害的发生;深松与保护性耕作相结合, 降低生产成本, 实现农机农艺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芦明.推广土壤深松技术提高小麦种植效益[J].农业技术与装备, 2009 (02) :33.

[2]孙东越.中耕深松技术保水能力试验研究[J].农业科技与装备, 2007 (06) :31-32.

[3]鄢国亮, 许政良.果园秋季深翻技术[J].现代园艺, 2007 (11) :18.

[4]金利国.棉田深翻技术试验[J].农村科技, 2009 (12) :17.

[5]朱凤武, 佟金.土壤深松技术及高效节能仿生研究的发展[J].吉林大学学报 (工学版) , 2003 (02) .

全方位分析 第8篇

本刊讯 (记者唐蕊) 9月24~26日, 备受瞩目的分析、实验室技术、诊断和生化技术领域的专业博览会——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 (analytica China) 将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 展示面积将达30000平方米。从生命科学仪器设备到生化试剂、抗体、耗材再至诊断试剂及技术服务, analytica China 2014汇聚了全球众多知名企业品牌, 包括Agilent、Thermo Fisher Scientific、岛津、Perkin Elmer、Bruker、Eppendorf、Merk Millipore、Sigma、Toledo、赛多利斯、耶拿等, 将集中展示其在该领域的最新技术和产品, 专业观众将见到医疗诊断行业的最新产品和技术。

analytica China自2002年首次登陆中国, 已成功举办了6届, 是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分析、实验室技术、诊断和生化技术领域的专业博览会和网络平台,

全方位分析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普外科伴营养不良患者158例, 有疾病本身造成的, 也有手术后引起。均按以下评估标准:轻度营养不良表现为体重降低25%以内, 主要为脂肪消耗, 少有维生素缺乏症, 血浆蛋白、血红蛋白在正常范围内, 无营养性水肿。中度营养不良表现为体重降低25%~40%, 除脂肪消耗外, 已有肌肉消耗, 表现为肌肉软弱, 多有维生素缺乏症, 血浆蛋白、血红蛋白接近正常范围下限, 无营养性水肿。重度营养不良表现为体重降低40%以上, 皮下脂肪少, 肌肉明显消耗, 维生素缺乏症明显, 血浆蛋白、血红蛋白低于正常, 多有营养性水肿[1]。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79例, 其中男95例, 女63例;年龄21岁~79岁, 平均年龄 (51.4±12.7) 岁。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普外科常规护理方式, 干预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全方位护理, 主要包括营养状况评估、健康指导、口腔护理、皮肤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 具体措施如下。

1.2.1 常规护理

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的变化, 如有变化, 及时准确记录、汇报医生及时处理, 认真做好普外科基础护理工作。

1.2.2 营养状况

评估了解患者全身状况, 包括营养状况, 了解患者进食情况包括食物的量和种类, 做好体重和身体各部位的测量, 做好血生化有关营养状况指标测定[2]。

1.2.3 饮食护理

普外科营养不良患者除急诊手术外, 手术前尽可能改善营养不良情况, 做到详细记录饮食情况, 包括饮食的品种和数量, 以及食后患者的反应。应根据患者的消化吸收情况逐渐增加饮食, 不能仅仅满足于患者摄入的数量, 重要的是患者的消化吸收能力。饮食中糖、脂肪及蛋白质的含量除按照一定的比例外, 可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及消化吸收情况调整, 主要是热量的补充, 其次是蛋白质。

1.2.4 口腔护理

很多营养不良患者部分需要禁食、禁饮, 存在胃口很差, 亦或因长期抗生素的使用而导致菌群失调。按照口腔护理程序每日用干棉球蘸取无菌生理盐水对口腔进行清洁2次, 操作过程中注意观察是否存在霉菌感染, 如果发生霉菌感染予1.0%~4.0%的碳酸氢钠溶液给予擦洗, 每日2次, 注意动作操作轻柔。在操作之前详细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病情, 以获得患者的配合。

1.2.5 皮肤护理

普外科很多营养不良患者常常伴有营养不良性水肿, 需要对发生水肿的部位皮肤严密观察及护理, 尽量避免压疮的出现;有创伤的皮肤或者穿刺部位需保持局部清洁, 防止感染发生。指导患者尽量穿质地柔软、宽松的衣物, 帮助其定时更换体位, 如因病情需要给予患者海绵垫、气垫床以及使用水胶体敷料对皮肤进行防护。另外, 营养不良的普外科患者术后要特别注意观察切口有无渗血、渗液及红肿现象, 因为其容易并发切口感染, 伤口延迟愈合使住院时间延长。所以, 每日更换切口处敷料, 注意无菌操作, 嘱患者勿抓伤口, 防止感染。

1.2.6 心理护理

许多患者在病程中出现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 大多数是由于对所患疾病的不了解以及长期病痛的折磨, 造成不好好进食甚至不配合治疗, 使营养不良进一步发展而加重, 影响疾病的恢复。对这些患者需要特别加强护患沟通, 第一时间了解患者的需求和心理变化, 耐心向患者解释, 尽力消除其疑虑。尽量安排专业知识丰富、操作技能过硬的高年资护理人员进行临床护理操作, 尽可能做到一针见血, 以减少患者的恐惧与不安, 取得患者的信任, 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配合。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给予悉心照料, 提高患者社会心理适应能力, 积极地配合临床诊治[3]。

1.2.7 健康指导

对于普外科营养不良恢复期患者, 指导其对所患疾病相关知识的认识, 趋利避害、避免诱因。指导其保持心情舒畅、适量活动、避免受凉、睡眠充足, 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s) 表示, 采用u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 (12.9±3.5) d, 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 (15.3±2.9) d, 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4.69, P<0.05) 。

3 讨论

全方位护理应用于普外科营养不良患者, 将基础护理及专科护理作为主要手段, 并考虑特殊情况特殊对待, 同时辅以心理护理, 实施全方位的护理能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患者的经济支出。同时干预组通过心理护理, 使患者能够保持乐观的情绪, 进而提高战胜病痛的信心, 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少祯, 吴敏.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 (标准) [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9:145-146.

[2]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6:175.

全方位分析 第10篇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协同理论,康复护理

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发病原因不明的常见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1],因该病种所导致的口角歪斜、说话欠清晰、促额抬眉以及闭眼不能等症状,使病人处于长期的生理痛苦之中,五官不正的外部表现易使病人陷于不良情绪体验的控制[2,3,4]。面瘫的治疗仅仅依靠单一的药物干预或其他单一式治疗方法常难以奏效,需要多种治疗手段的综合协调应用[5],面瘫治疗的这种综合性、复杂性特点也同时对与之相配合的护理措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协同理论源自于药物协同作用概念,科学适宜的药物联用方式可发挥优于单一药物的协同作用,协同理论在护理实践之中的应用,是指对于护理对象来说,应当切实落实一系列建立于病人全方位护理需求之上的护理措施,且这些措施的联合使用效果优于单一护理措施的使用。本研究尝试对周围性面瘫病人实施协同理论指导下的全方位护理干预,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于我院的周围性面瘫病人104例为研究对象,所有入选者均符合《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学》中关于周围性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6]。其中男64例,女40例,年龄47.91岁±16.23岁,病程37.28d±14.37d,发病时间在1周内的急性期病例为36例,发病时间在2周至3个月的恢复期病例为53例,发病时间在3个月以上的后遗症期病例为15例。排除并存其他类型严重疾病的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2例,两组入选观察病例在治疗方案、年龄、病程、性别等方面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周围性面瘫病例接受常规护理,试验组则接受协同理念指导下的全方位护理干预,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2.1 心理方面的护理干预

尽管周围性面瘫不会对病人产生生命威胁,但因其发病突然且发病后因五官不正而直接影响病人仪容仪表的特点,仍会带给病人较为明显的不良情绪体验,使病人受负面情绪控制而影响治疗依从性和康复效果,故而不可忽视周围性面瘫病人的心理护理。热情接待病人入院,勿表现出对病人特殊仪表的额外关注;在交流与接触过程自然地收集护理对象性格特征、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度等可能影响其心理状态的信息,采用科学评估量表测评护理对象心理与情绪状态。理解和接纳护理对象所表现出的恐惧、焦虑、沮丧、焦躁不良情绪,告知病人对于其疾病目前虽尚无特效的治疗方式,但仍可通过提高疾病认知、掌握疾病规律、积极的疾病应对方式、坚持健康促进行为等来获得痛苦的减轻及病情的控制。向病人提供专业化的知识宣教,列举成功康复病例,有效引导病人提问并给予耐心解答,引入同伴教育和合理情绪替代疗法,帮助病人以理性情绪应对疾病。

1.2.2 治疗配合方面的护理干预

制订常用疗法(针刺、艾灸、静脉用药)的相应护理常规,依据各疗法特点和注意事项,详细做好治疗前解释,治疗中护理配合、护理观察、不良反应的应急救护和针对性护理处置,治疗后效果评价与迟发性反应观察处置等,确保病人获得及时、有效、全程、全面、安全到位的治疗护理配合。

1.2.3基础方面的护理

①饮食护理:周围性面瘫病人常因咀嚼不便致进食量减少,存在营养失调的潜在性风险。故应注意观察和评估护理对象的进食型态,通过鼓励进食、指导良好进食方式、制订科学饮食方案、提供舒适进食环境等饮食护理来帮助病人获取足够的营养支持。②面部护理:实施面部温湿热敷和穴位环形按摩护理;指导护理对象对镜完成闭眼与皱额、吹口哨与示齿等康复动作,训练频次为每天2次或3次,训练时间为每次4min~8min;教会护理对象面部自我护理措施,如勿用冷水洗脸,规避直接吹风,外出时戴口罩、围巾等以加强面部防寒与保暖。③眼部护理:指导护理对象掌握和落实用眼卫生行为,如适当减少用眼,外出时戴墨镜以防冷风直吹/尘土侵袭等对眼睛的伤害;选择具备润滑、营养、抗感染等效用的滴眼液并正确安全使用;睡觉时在眼部涂抹抗生素眼膏并覆盖无菌纱布;避免以手直接揉眼,出现眼部痒感时可以生理盐水冲洗止痒。

1.2.4 康复训练方面的护理干预

指导护理对象实施面肌功能康复训练,如抬眉、闭眼、鼓腮、吮嘴以及浴面等,详细讲解动作要领,发放动作图解,播放标准动作视频,现场观察病人康复训练动作,及时纠正动作失误,保证康复训练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1.2.5 健康促进方面的护理干预

做好预后健康促进教育,讲解复发机制,教会护理对象主动有效地落实出院后的健康促进行为,如外出时戴口罩防护,加强面部保护,洗脸刷牙均使用热水,病侧面部以及耳后部可施以早晚各1次的温热敷,瘫痪面部给予轻柔按摩,选择清淡、益气温阳食物种类,充分休息,适当进行科学体育锻炼等。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3.1 护理效果的评价指标

选择疗效观察结果、疗效评价结果和痊愈时间作为临床护理效果的评价指标。①疗效观察:使用Portmann简易评分法[7]进行疗效观察,选择皱眉与闭眼、动鼻翼与微笑、吹口哨与鼓腮6个项目来制定评分标准,以上6个项目评分值均为3分,再加上安静时印象赋分值(2分),最高评价分值合计为20分。对两组护理对象干预前后实施评分并计算改善指数。改善指数=(干预后评分-干预前评分)/干预前评分;②疗效评价:病人干预后表现为闭眼良好,两侧鼻唇沟、额纹恢复为对称状态,露齿、鼓腮动作不存在障碍,评价为治愈;鼻唇沟、额纹经干预后获得基本纠正,露齿、闭眼等动作表现出轻度障碍,评价为有效;经干预后,鼻唇沟、额纹仍表现为明显不对称,露齿、闭眼等动作仍存在严重障碍,评价为未愈[8],总有效率=评价为治愈和有效的周围性面瘫病例数/总入选病例数。③痊愈时间:记录两组病人获得痊愈所需的时间,作为痊愈时间的统计数据来源。

1.3.2 治疗依从性和满意度的评价指标

参考石冬菊[9]的相关研究成果,自行设计使用周围性面瘫病人治疗依从性调查表,由医务人员实施共同评估,分为3个等级(较佳、一般和较差),依从率=评价为较佳和一般的病例数/总入选病例数;参照护理部下发的住院病人满意度调查项目及内容,结合本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特点,自行编制周围性面瘫病人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由病人分别就其所接受的护理服务在全面性和适宜性、准确性和及时性4个方面进行评价,四个项目合计满分值为100分,合计分值在90分以上者,提示为满意,满意率=评价为满意的周围性面瘫病人病例数/总入选病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观察病例干预后Portmann评分、痊愈时间的比较均采用t检验,干预后治疗总有效率、治疗依从性和护理满意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例(%)

3 讨论

周围性面瘫通常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10],此外还需配合以心理、饮食、康复、面部及眼部保护、健康自护等多方面的综合干预,方可能获得较为理想的干预效果,故而周围性面瘫病人的护理配合也应全程、全面涵盖上述方面。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将协同理论指导下的全方位护理应用于周围性面瘫病人的临床护理实践中,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病例干预后的Portmann评分、临床总有效率、治疗依从性和护理满意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其痊愈时间则显著短于对照组,应用效果良好,现分析讨论如下。

将协同理论指导下的全方位护理应用于周围性面瘫病人的临床护理实践中,有利于提高该类病人的治疗依从性,获得较为满意的护理效果。周围性面瘫病人因发病突然且仪容仪表受损,自然会出现焦虑、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心理处于极度敏感和脆弱状态,对试验组病人提供积极、有效、适时的心理护理介入,帮助病人重建被疾病打击所破坏的正常应对方式,同时施以深入浅出的知识宣教,促使病人产生正确疾病认知,积极的心理介入与有效的认知教育,有利于病人对疾病预后形成理性期待,相信通过对医护方案的主动全面配合是有希望获得疾病痊愈和控制的,在帮助病人形成合理情绪与信念的同时,与针刺、艾灸、静脉用药等治疗措施相适应的安全有效的护理配合,加强饮食、面部、眼部等基础方面的护理干预,多种形式、注重实效的康复训练指导,全面到位的健康促进指导等一系列综合性护理干预,使病人切实感知和受益于来自护理人员的专业化护理支持,进一步增强其康复信心,理性疾病对抗信念的形成及专业护理支持的到位形成协同式合力,促使病人的治疗依从性获得大为提高。如表2所示,试验组干预后的治疗依从性高达98.0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62%。针刺、艾灸、静脉用药、康复训练、饮食治疗、眼面部保护、自我保健行为等综合治疗方案在周围性面瘫病人中的治疗效果已得到多个研究证实,协同理论指导下全方位护理的引入和落实,使病人能够以极高的治疗依从性,接受有利于其疾病恢复与控制的多个护理元素的协同式护理管理,故而易于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如表1所示,试验组面瘫病人干预后的Portmann评分、临床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仅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病人,而试验组获得痊愈所需的时间则显著短于对照组。

将协同理论指导下的全方位护理应用于周围性面瘫病人的临床护理实践中,能显著提高护理对象的满意度评价。护理对象满意度的高低,主要受其护理全过程中的服务感知性质影响,护理服务感知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施护者服务情怀与服务态度的感知,一是对护理服务安全性与质量的感知。我们对试验组周围性面瘫病人施以的协同理论指导下的全方位护理,从全面分析护理对象各类护理需求的角度出发,对病人负面情绪的充分理解、接纳及疏导,对病人各类治疗过程中安全有效性护理配合要求以及饮食、眼面部护理等基础需求的满足,对其康复训练多样化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的适宜性教育,对其自我护理行为形成与维持的全面性指导,不但充分地向病人传递了来自于施护者的关注、尊重与体贴,而且通过对各类有益性护理元素的协同性组织与实施为护理质量与安全性提供了切实的保障。由此可见,协同理论指导下的全方位护理,不仅能带给护理对象舒适熨帖的服务心理感受,而且能够提高护理质量与安全性,从而提高护理对象的满意度评价。

参考文献

[1]谷文英,李洪力.分期针灸周围性面瘫60例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11,29(2):125-126.

[2]金咏羚,马越.分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60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7):97-98.

[3]李瑛,李妍,刘立安,等.针灸择期治疗周围性面瘫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J].中国针灸,2011,31(4):289.

[4]徐凤梅,马玉坤,张静辉.面神经减压术治疗周围性面瘫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8):1487-1489.

[5]程忠美,刘学,李凤云.心理护理配合功能训练在周围性面瘫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13(12C):97-98.

[6]易玉珍,阮经文.针灸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现代临床护理,2010,9(9):42-43.

[7]谢财忠,唐军凯.药物结合物理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8,30(6):428.

[8]林艳,王静.护理干预对三联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影响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4):959-960.

[9]石冬菊.护理干预对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影响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21):17-18.

全方位视听 第11篇

难道每一个市场在稳定下来之后都会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吗?这也许是一个巧合,但是索尼、松下和爱华三大品牌占领中国传统随身听市场这么多年来,已经给了人们这样的潜在引导。而现在正如火如荼的MP3市场中,虽然品牌林立、厂商众多,但从目前看来,已经逐渐凸显强者,除传统音频播放器王者索尼和靠着iPod打遍天下的苹果之外,创新已经成为又一个能有机会站在业界顶尖位置的品牌。虽然我们也对iriver和三星等品牌充满期待,但至少目前看来,三足鼎立的态势是少不了创新这一方了。

创新在MuVo系列上的设计较之同类产品来说确实没有多大的吸引力,但在最近其推出的机型上已经完全看不到那样的影子了,有的只是无比的时尚魅力。ZEN系列作为创新MP3产品的主打产品,在ZEN Micro和ZEN Neeon之后,又以一款惊世骇俗的ZEN VISION打破了本来平淡的多媒体播放器市场。从这些产品中不难看出,创新已经逐渐地形成了对产品的独特理解和设计风格。在苹果的第五代iPod和索尼的A系列登陆市场之后,ZEN VISION:M再次让世界看到了创新(Creative)的力量。

外观 设计出色,极具观赏性

对于ZEN Vision:M是否窃取了苹果的理念,虽然很多玩家表示了怀疑,但毋庸置疑,这仍然是创新很具标志性的设计。多种颜色版本,每一种颜色都极其可爱。我们拿到的是黑色版本,酷酷的黑色正面和乳白色的背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创新对于各种面板材质都可以很好地运用,ZEN VISION:M的烤漆工艺也体现出创新的技术,虽然比较容易弄上指纹,但视觉效果确实不错。

机器正面一块2.5英寸TFT显示屏占据了大部分的位置,这也是这款机器最大的卖点之一。而正面显示屏下方的触摸板成为了操作的主要平台,这有些像iriver的H10,不过在对机器整体风格的融入上有了绝对的提升。机器背面也做成了ZEN VISION那样的水滴波纹,简单地印上了机器的相关参数和操作注意事项。

整个机器线条流畅,色彩鲜明,边角也进行了柔化处理。虽然和同档次的iPod video相比,机器尺寸在数值上大了一些,不过拿在手里感觉恰到好处。内置的30GB微硬盘也让机器拿在手里不至于感觉轻飘飘的。在机器插口和其他功能键方面,机器顶部排布了耳机输出口和电源/锁定组合拨键,底部是RESET孔和数据端口,在机器侧面还设计了一个MIC孔,方便了有特殊需要的用户。

周边 配件齐全

现在外部扩展功能的强弱已经成为判断一款播放器好坏的标准之一,创新在这方面也没有疏忽。除了包装当中自带的一个小型转接器来进行USB传输和音频输出之外,创新还为其设计了更加精美的底座,不过底座并没有在原配当中附送,用户需要另外花钱购买。ZEN VISION:M的配件有着统一的外观风格,且很有工艺品的感觉。另外,原配的耳塞为创新在市场上单独发售的EP480的配机版,这款性价比极高的配机耳塞也成为ZEN VISION:M在声音效果方面的重要保证。

操作 灵敏度高,屏幕显示令人惊叹

ZEN VISION:M采用的触摸按键对于提高操作的便捷性有了很大的帮助。在试用当中笔者感觉到触摸感应的灵敏度相当高,但采用的体温感应技术还需要用户多多适应,不过可以在菜单中选择灵敏度的高低,这确实比较人性化。另外,ZEN VISION:M还专门设置了一个操作键作为快捷键,用户可以在选项中选择该快捷键的指向,让用户的操作更加快捷流畅。

在菜单设置上,ZEN VISION:M的选项分布又让笔者想到了U10,菜单分级一目了然,虽然不是FLASH菜单,但因为有极为艳丽的屏幕显示作为基础,效果让人感觉非常舒服。这里就要特别提出ZEN VISION:M的这块显示屏了。其采用了2.5英寸QVGA级别的TFT显示屏幕,26万色加上320×240的分辨率,让创新直接将这款机器定义成了“视频播放机”。机器支持包括MPEG-1/2/4、WMV、Motion JPEG、DivX 4/5、Xvid在内的多种影像格式,而在实际使用当中,ZEN VISION:M的显示效果无疑是非常惊人的。同样把影像显示作为卖点的iPod video和ZEN VISION:M比起来有着非常明显的差距。ZEN VISION:M的屏幕几乎没有颗粒感,且亮度合适,颜色艳丽,效果几乎可以和LCD显示器横向比较,无论是图片浏览、影像播放,还是输出到电视等设备上,ZEN VISION:M在影像方面的能力已经完全超乎了我们的想像。

总结

ZEN VISION:M各方面表现出来的实力让笔者再次对创新的产品有了新的认识,ZEN VISION其实有很大的概念产品的成分,但ZEN VISION:M则完完全全是主推市场的旗舰产品。个性化方面,主题更换、自定义背景等都足以让ZEN VISION:M的用户有高人一等之感。其屏幕显示效果非常强悍,目前在市场上几乎找不到多少可以与之相比的产品。

全方位分析 第12篇

船载雷达天线驱动系统中, 方位驱动系统主要由速度环路板、马达控制器和机械传动装置等三部分组成。速度环路板的作用主要是对速度指令信号进行处理, 并将这个速度信号送马达控制器, 以小信号控制电机的大功率运行;马达控制又叫功率放大器, 它的作用是将变压后的三相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驱动负载。机械传动装置是把电能转化为动能, 以供天线按理想的方式快速转动。

驱动系统的功能是实时地、稳定地驱动天线, 使天线按照预定规律对准目标, 并保证位置环完成精确跟踪目标的任务, 而这些都要依赖于优良的机械传动装置[1]。某船载雷达天线方位机械传动装置采用四链驱动, 主要由直流伺服电机、行星减速器、齿轮减速箱和方位末级大齿轮等四部分组成, 它可带动天线在0º~360º范围内绕方位轴旋转运动。在整个驱动系统中, 如果其中的一环出了问题, 必将影响雷达天线的正常转动, 其后果不堪设想, 势必将导致海上任务无法顺利执行。

2 故障现象及分析

2.1 故障现象

在设备进行整架调试期间, 用方位1#电机驱动天线转动时, 发现天线顺时针转动时, 电机电流要达到30A左右 (正常值为10A左右) 才能转动;而逆时针转动天线时, 即便将电机电流调至50A, 天线也无法正常转动, 且在停止“运行”时, 天线有明显的回转现象。再用方位2#、3#和4#电机分别驱动天线转动, 发现现象一致, 因四台电机同时损坏的概率较低, 暂且不考虑电机自身原因。

2.2 故障分析

天线顺时针能够转动, 间接说明设备之间线缆连接的正常和马达控制器工作正常, 可排除线缆连接性问题和马达控制器问题。船载雷达天线驱动系统控制框图如图1所示。

经分析, 引起天线方位转动异常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 (1) 速度指令输出异常; (2) 电流指令输出异常; (3) 外部异物导致天线卡住; (4) 机械传动装置异常。

3 故障定位及排查处理

3.1 故障排查及定位

针对以上分析判断, 对这四个可能存在的故障部位依次进行排查:

(1) 对速度指令输出状态进行排查。速度指令对应驱动控制面板上的电位器旋钮2端的输出电压, 将电位器旋钮旋转至“0”位, 用万用表分别测量电位器旋钮1端、2端和3端的电压, 测得电压值分别为-8.3V、0V和8.25V;转动电位器旋钮, 测量2端电压, 在-4.82V~4.85V之间, 正常。从以上数据分析, 电位器旋钮1端和3端的电压值对称, 2端输出的电压在正常范围内, 即电位器旋钮能够正常输出速度指令, 判断电位器旋钮工作正常, 排除速度指令输出异常。

(2) 对电流指令输出状态进行排查。电流指令来自方位速度环路板, 分别按逆时针和顺时针旋转驱动控制面上的电位器旋钮, 用万用表分别测量速度环路板XT10、XT11、XT12、XT13端的电压, 均在±10V之间, 正常。由此判断, 速度环路板送往马达控制的电流指令正常, 排除电流指令输出异常。

(3) 对天线是否存在外部异物导致卡住因素进行排查。通过目视和听音方法, 检查雷达天线基座、扶梯、平台以及方位轴承等部位, 均未发现异物卡住现象。排除外部异物原因。

(4) 对机械传动装置进行排查。方位传动链主要由驱动电机、行星减速器、齿轮减速箱和方位末级大齿圈等四部分组成。基本的工作原理是:电机驱动行星减速器和齿轮减速箱, 减速箱输出轴小齿轮与方位大齿轮啮合, 并带动方位大齿轮的转动, 而方位大齿轮与方位轴承内圈相连接, 最终驱动天线方位的顺时针和逆时针转动。方位传动链如图2所示。

从方位传动链来看, 可能引起天线方位转动异常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1) 行星减速器内部损坏; (2) 齿轮减速箱内部损坏; (3) 减速箱输出小齿轮与方位末级大齿轮齿隙过小。

因行星减速器和齿轮减速箱分别为一个密封良好的整体结构, 发生故障的可能性小, 且拆装困难, 故先将齿轮减速箱和行星减速器看成是一个整体, 分两步进行, 最后综合判断分析。

第一步:脱开1#齿轮减速箱, 单独用3#电机带动天线转动, 观察天线转动情况。

将1#减速箱连同两个行星减速器一同脱开, 如图3所示。

单独用3#电机驱动天线转动, 发现天线顺时针和逆时针都能够转动, 顺时针转动时电机电流在3A~7A之间, 逆时针转动时电机电流在50A左右, 天线停止转动时仍有回转现象。从数据中不难发现, 顺时针转动时电机电流偏小, 逆时针转动时电机电流较大, 天线顺时针与逆时针转动时电机电流存在明显的不对称现象。

第二步:检查减速箱输出小齿轮与方位大齿轮齿隙。缓慢转动天线, 用碾压铅丝的方法来检查减速箱输出小齿轮与方位大齿轮之间的齿隙, 测得齿隙在0.4mm~0.6mm之间 (工程经验值为0.7mm~0.9mm之间) , 所测齿隙比经验值偏小, 并且在逆时针方向碾压铅丝时, 存在铅丝被咬断现象。方位输出小齿轮与大齿圈啮合见图4。

综合以上分析, 脱开1#齿轮减速箱后, 单独用3#电机驱动能够实现天线转动, 其原因是1#齿轮减速箱与其连接的两个行星减速器本身就是一个负载, 脱开了负载就相当于减轻了重量。而碾压铅丝后得到的数据说明, 减速箱输出小齿轮与方位大齿轮啮合间隙过小, 事实上也发现逆时针方向有齿轮根切现象, 而这种现象只有在齿轮啮合过紧的情况下才会发生, 故障最终锁定为齿轮齿隙问题。

3.2 故障处理

针对齿轮齿隙过小问题, 解决的途径就是对其进行放大处理。将2#齿轮减速箱上的定位销拔出, 拧松固定齿轮减速箱的螺钉, 逆时针转动天线, 发现电机电流在10A~50A之间来回突跳, 其突跳的原因是:减速箱末级齿轮处在一个松动状态, 天线转动时齿轮自身在调整放大齿隙所致。继续在相反的两个方向分别匀速转动天线, 使齿轮之间达到很好的磨合状态, 用碾压铅丝的方法对减速箱输出小齿轮与方位末级大齿轮之间的齿隙调整状况进行反复测量, 将齿隙控制在0.7mm~0.9mm之间, 确保满足工程指标要求。调整完成后转动天线, 检查并记录电机电流情况, 发现顺时针转动时电机电流稳定在10A左右, 逆时针稳定在13A左右, 天线运转恢复正常, 故障排除。

4 结束语

本文中所提到的天线方位转动异常问题, 其故障原因较多, 排查定位困难, 遇到类似故障时要充分考虑天线结构故障排查时存在的设备笨重、拆解困难、空间狭小、费时费力等特点, 认真分析其可能性及故障概率, 按照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原则, 采用比对替代、分段排除等方法, 并充分借鉴厂所专家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 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高效快捷。本文中所提故障的快速定位和解决为试验任务的顺利执行提供了可靠前提和保障。

摘要:文章简要介绍了船载雷达天线驱动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对雷达天线方位转动异常的现象进行了简要分析, 就驱动系统中的不同环节进行逐一排查, 最终对故障进行定位, 找到了引起方位转动异常的原因, 并提出了解决该问题的措施, 使船载雷达天线能够正常转动, 保证了海上任务的正常执行。

关键词:船载雷达:方位,转动异常,传动装置,齿隙

参考文献

上一篇: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下一篇:生活时间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