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教育与道德修养

2024-07-22

创业教育与道德修养(精选12篇)

创业教育与道德修养 第1篇

关键词:创业教育,法律基础,教学设计

近年来由于高校年年扩招,致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增大。国家为了稳定就业推动经济社会增长,适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同时要求各高校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但由于一些高校教育资源的限制,致使已推行近十四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本文在分析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后,就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融入创业教育内容进行探讨,期望在现有教学课程资源基础上最大限度实施创业教育,增强大学生创业教育效果,引导更多学生走向自主创业道路。

一、我国创业教育现状

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素质和创造性思维人才为目标,不仅以培育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而是面向全社会,针对哪些准备创业、已经创业和成功创业的群体,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和创业能力锻炼的教育。本文主要讨论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即1967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和纽约大学开设了具有创业教育内容的MBA创业教育课程,创业教育在美国兴起。到今天,我国各高校的创业教育活动已经成为社会的关注焦点。大学生创业教育已被有关政府部门提到相当重要的地位,并从战略高度给予重视。

教育部2002年决定清华大学等九所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试点起至今,有关部门已多次发文要求重视和推行创新创业教育。2010年,教育部制定发布《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2012年,教育部制定发布《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要求高校全面开展实施创业教育,各高校要求创造条件,面向全校大学生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程,并发布“创业基础”课的教学大纲。2015年,国务院制定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从国家层面要求所有高校均应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大力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截止2016年7月初,全国已有20多个省份出台了各自省份的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这说明从国家层面上各级政府部门都非常重视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开展。但从麦可思研究院2009年起连续八年研究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的大学本专科毕业生自主创业学生占毕业本专科学生总人数比例[2008届(1.0%)2009届(1.2%)、2010届(1.5%)、2011届(1.6%)、2012届(2.0%)、2013届(2.3%)、2014届(2.9%)、2015届(3.0%)]看,大学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的人很少,这说明我国开展的创业教育对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有重要影响,但远没有达到我们期望实施创业教育的理想目标。主要原因是创业教育政策落实不到位致使一些高校教学资源不足开展创业教育和学生受传统就业观影响不首选创业等,如我国没有设置创业教育教师职称系列,致使很多高校的专业教师不愿意走创业教育这一学科方向,高校缺乏创业教育实践教学资源,同时即使接受过创业教育的大部分学生有创业意愿,毕业时只要能顺利就业首选就业。结合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实际,笔者认为在高校现有课程资源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是比较可行的,如创业教育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教学相融合。

二、创业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履行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需求的创新创业型人才的职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专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须公共课,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涉及大学生创业内容有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第二章“弘扬中国精神共筑精神家园”,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第五章第二节“职业道德”,第六章至第八章法律部分等。这些课程内容一方面体现了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体现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本课程的创业教育资源优势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的可行性。因此,在目前一些高校都没有条件对全校学生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的情况下,把创业教育内容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内容中,使学生在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后,能获得丰富创新创业知识。

三、创业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内容设计

1. 培养大学生创业理想。

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大学毕业生创业的主要动因是“理想就是成为创业者”、“有好的创业项目”,这说明选择自主创业的大部分大学生都有崇高的创业理想,属于机会型创业居多,生存型创业偏少。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使广大青年学生树立崇高的创业理想目标。通过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第二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的教学,特别对一些成功创业案例教学的分析,使同学们对创业理想、创业信念有明确的认识,树立同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相一致的崇高创业理想,同时通过对创业成功人士创业艰辛历程的分析了解,使同学认清创业理想实现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要有勇于面对创业失败的健康心理素质。

2. 塑造大学生的创业价值观,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大学生创业价值观既有一般价值观的特点,又有其自身独特内涵,是指具有创业期待、创业潜能并以一定社会责任感、国家使命感等要素结合而成的较为稳定的创业价值取向。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理论教学过程中,在第二章“弘扬中国精神共筑精神家园”、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高尚品格”的讲解中可增加艰苦奋斗创新精神,奉献社会责任使命感、身心健康、人际交往和谐、团队合作、诚信经营、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知识,塑造大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创业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3. 培育大学生创业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相关数据表明,2012届大学毕业生毕业时创业比例为2%,创业三年后,还在继续创业的约为1%。实际上2012届大学毕业时选择创业的学生中三年后还在创业的比例为42.2%,2012届的创业三年存活率增长为47.8%。这说明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很低,其中有很大部分学生创业失败是法律风险防范意识缺乏导致。因此,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第六章至第八章法律部分的大学生在创业活动中所需的法律知识教学,使正在创业或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作用、运行规律,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法治体系内涵,掌握创业中所需的如《公司法》、《合同法》、《刑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实体法律法规和处理创业企业经营中常发生的民事、刑事法律纠纷所需的《民事诉讼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刑事诉讼法》等程序法律法规知识,引导帮助大学生在我国法律规定框架范围内,正确行使创业企业享有的法律权利,履行创业企业承担的纳税等法律义务,从而树立正确依法创业的权利义务观念,增强大学生的创业企业经营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四、结语

要想创业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达到良好教学实效,不单要设计好二者融合的教学内容,还要加强现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师队伍的创业理论和创业实践教育培训,符合创业教育师资标准。同时还要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改革教学方法,按照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加强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原有实践教学项目进行改进,使之符合培养创业人才所需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的要求,提升大学生的综合创业品质。

参考文献

[1]蒋龙成,苗凯.大学生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路径探究[J].决策与信息,2012(4).

[2]唐丽,袁延生,王雄伟.“中国梦”视野下大学生创业价值观研究[J].价值工程2014(30).

[3]王向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与大学生的创业教育[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4]彭金玉.创业教育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路径[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年02期

[5]创业理想成大学生创业首要原因———2013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状况分析中国人才2014年15期

[6]张靓怡.大学生创业法律风险分析及防范[J].改革与开放,2015年(5).

[7]麦可思研究院编.《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第四章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修养 第2篇

(1)课程设置没有把职业道德教育放在应有地位。

(2)重视专业技能培养,忽视职业道德教育。

(3)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在会计学历教育中的目标(可简单看看)和措施(3点):

①设置“会计职业道德”课程。

②开展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活动。

③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效果的测试和评价。

(二)会计继续教育中的职业道德教育

1.财政部印发《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明确规定“会计人员每年接受培训(面授)的时间累计不应少于24小时”。

2.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特点:

(1)针对性。

(2)适应性。

(3)灵活性——在培训类型上、教学内容上、培训组织上、培训方法上、时间安排上、师资选聘上、教材选择上,都具有灵活性。这种灵活性不但提高了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同时也缓解了会计人员的工学矛盾,保证了继续教育的实效性。

【2007年 多选】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形式具有()特点.A.示范性

B.灵活性

C.针对性

D.适应性

【答案】BCD

2.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中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

(1)形势教育。

教育的重点是要贯彻“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和“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指示精神,提高广大会计人员的政治水平和思想道德意识。

(2)品德教育——最基础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会计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必要补充。

品德教育主要包括:会计职业信念教育、会计职业义务教育、会计职业荣誉教育、会计职业尊严教育和会计职业节操教育。

【2009年·单选题】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中,最基础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

A.法制教育

B.形势教育

C.自我教育

D.品德教育

【答案】D

(3)法制教育。

【2007年·多选题】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中,明确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主要内容为()。

A.形势教育

B.自我教育

C.品德教育

D.法制教育

【答案】ACD

职业道德情感的培养,主要是指职业责任感(义务感,将“不得不为”的行为转变为“自觉自为”的行为)和职业荣誉感(光荣感和自豪感)的培养。

(三)会计职业道德意志和职业道德信念的培养

1.会计职业道德信念,是会计人员对会计职业的道德义务的强烈的责任感和对会计职业的理想目标的坚定信仰。

2.会计职业道德意志,就是会计人员在履行职业道德义务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动地战胜各种困难和障碍的毅力和坚持精神。

(四)会计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和会计职业环境的适应

会计职业道德修养不仅包括道德意志方面的修养,也包括道德行为方面的修养。

1.会计职业道德行为,是指会计人员在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调节下所采取的行为,当这些行为反复持久、习以为常以后,就会形成职业习惯。

2.会计职业环境指的是对会计职业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外部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法律环境等,都影响和制约着会计职业道德活动。另外,会计人员还要适应内部职业环境,包括熟知单位内部的规章制度,加强与其他部门工作人员的交流,增强岗位责任心等。

【2007年·单选题】会计职业环境指的是对()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A.职业道德

B.会计职业

C.会计人员

D.专业技术

【答案】B

四、会计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一)会计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社会实践活动

1.实践是道德修养的基础。

2.实践可以检验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品质。

3.实践是道德修养的目的和归宿。

4.职业道德修养的水平是随着职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提高的。

(二)会计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途径——勤于学习

勤于学习是加强会计职业道德修养的一个必要条件。

1.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2.深入学习会计职业道德理论。揭示会计职业道德修养具体要求和规律的是会计职业道德理论。

3.学习专业知识。

4.虚心学习先进人物事迹。

(三)会计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开展两种会计道德观念的斗争

自觉进行两种会计道德观念的斗争,是会计人员道德修养能否成功的关键。

(四)会计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勇于开展自我批评(内省)、敢于剖析自己

开展自我批评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环节:

1.认识自我——是会计人员进行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前提和起点。

自我认识的基本方法就是对照——理论对照、实践对照、榜样对照。

2.自我斗争——是贯穿会计人员全部自我教育活动的矛盾运动。

三个层次:是非观上的自我斗争、价值观上的自我斗争和知行观上的自我斗争。

是非观只是从认识上解决“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问题,而价值观则要求从全部思想意识上解决“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的问题,它是更高层次的自我斗争。知行观上的自我斗争是最高层次的自我斗争。

3.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五、要提倡慎独精神

慎独是衡量一个人道德觉悟和思想品质的试金石。

“慎独”是指在失去外界监督,独自一个人的情况下,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情。

创业教育与道德修养 第3篇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道德人格;道德教育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知识的充实如果没有智慧的指引,就像灯注满了油而仍然为黑暗所笼罩,唯有智慧将知识点燃才能获得光明,大学德育就是要使学生养成点燃知识之灯的智慧,其目的在于造就健全的人格,完善人的心灵和精神。作为一名承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培养大学生道德人格作为《基础》课教学重要切入点,努力把大学生引导向一种道德自律的德性生活。

一、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现状

所谓道德人格就是个体在一定心理和心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和道德生活,意识到自己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而自觉地选择自己做人的范式,从而形成的个体的道德品质。道德人格是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质的总和,体现了人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以及做人的价值和意义。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在大学生身上时,却令人遗憾地发现,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人格状况还存在一些不足。

1.道德信仰迷失。所谓道德信仰是指道德的形而上学之基础,应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指道德形成的精神基础;二是指道德的最高目标和最高境界。今天的大学生受社会上重金钱、重实用等观念的影响,不少人越来越远离向内心的叩问,理想、信仰的感召力在减弱。一些大学生缺乏青年人应有的进取精神,道德理想淡漠,轻视提升精神境界,往往放逐意理、拒绝思想、回避责任、游戏人生。

2.价值取向错位。价值取向表征着主体生存的目的性和意义向度。受社会转型期多元价值观影响,少数大学生逐渐形成“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处世原则。他们重效益,轻公平;集体主义丢失了,个人主义抬头了;竞争意识增强了,合作精神减少了;多讲自主,少讲服从;多讲报酬,少讲贡献;多讲自我价值,少讲社会价值。

3.社会信用危机。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伴随着高校扩招,不断重复的失信行为,正疯狂啃噬着大学生对诚信原则的敬畏和信仰;一次次的背信弃义正酿成当前社会对大学生的信任危机,以至于媒体发出了“谁动了大学生信用蛋糕”的感慨。

4.人格形象失落。道德人格形象是人的道德素质的外在的直观的表现形态,是人们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大学生的言行举止和精神风貌。大学生按理是准知识分子聚集的群体,本应发挥引领社会道德风气之先的作用。但一部分大学生责任意识淡薄,是非观念混淆或故意忽视是非界限,对自身的错误缺乏羞耻感,对一些基础文明不良现象抱“无所谓”态度的学生占较大比例,社会对大学生的道德示范期望大大降低。

二、大学生道德人格问题的成因分析

1.道德教育扭曲变形。当前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已改变了以往“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传统手段,大量应用了一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但“见道德规范不见人”的教学模式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长期以来学校道德教育错位现象严重,过分强调先进性而忽视道德要求的广泛性,传统道德的许多内容没有能够具体化并体现在日常生活之中,道德被置换成僵硬的教条或考试要点,道德教育严重脱离实际,无法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发生联系,自然也就难以进入学生们的心灵。

2.市场经济原则异化。人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过程中改变着社会主体的生活方式、价值选择,并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着社会心理和道德风尚。我国的市场化还刚刚起步,市场经济运行的动因或驱动杠杆就是追求主体利益最大化,当整个社会把物质财富的增长与积累作为生存的唯一目标时,人类的精神和道德发展自然就被放逐而沦亡,反映在大学生道德人格方面表现为重视追求个人物质利益,轻视提升精神境界。

3.多元文化冲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以及信息网络的高度发展,当代中国文化呈现出一种多元并存的局面。校园文化作为当代中国文化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校园文化也呈现出错综复杂、异彩纷呈的态势,并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对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面对多元文化并存和相互间激烈冲突的复杂文化环境,面对当今校园文化纷繁复杂、多元共生的事实,涉世未深的当代大学生合理而准确地选择和认同某一社会价值观念系统难度显著加大。

三、加强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的时代意义

1.道德人格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一切属性,即“人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属性”,包括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统一发展、人的才能和志趣的多方面的发展、共产主义道德的发展。面对转型期社会激烈竞争,道德人格是引导和激励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道德人格的认识与定向功能可以帮助人们选择一定的道德行为方式。个体只有把个人的发展同社会进步和时代的要求结合起来,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前提下,才能找到个人发展的坐标和正确方向,才能获得成长和发展的持久动力和重要保障,从而充分实现自身价值。

2.道德人格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黑格尔曾意味深长地说过,社会与个人的关系,就如同有机体与各分子之间的关系一样:有机体赋予各分子以生命,各分子则赋予有机体以活力。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健全和谐的道德人格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基础和前提条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需要進一步夯实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完善促进社会和谐的制度保障,又需要培育健全和谐的道德人格,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个体基础,提供精神支撑。

3.道德人格教育与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正象马克思说的是“由于人”和“为了人”的事业,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我国作为“后发型”现代化国家,关键在于提高人的素质,加快人的现代化进程,而人的现代化的关键则是人格的现代化。人格的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基因。“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为了让人成为新人,从这个观点来说,如果忽视提高人的素质,忽视道德人格构建,就是对民族犯罪。

4.道德人格教育与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现代人格的塑造呈现着一种双向互动的建构

过程。弗洛姆说:“不但历史创造人,而且人亦创造历史。”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的运行体系,它制约和导引着社会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变革发展,同时又建构着、需要着与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相匹配的新的伦理价值取向与新的人格形态的形成确立。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只能由具有良好素质的现代公民参与其中才能建立起来,在某种意义上说,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必将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顺利确立与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四、结合《基础》课教学加强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

“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终结到这一概念当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基础》课是帮助大学生构建道德人格的重要途径。

1.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结合。从本体论看,道德是人的道德,人是道德的主体。道德教育首先应是一种关怀人的情感并直接指向人的行为实践的精神教育,进而外化为行为实践,道德教育的意义不在于道德知识的传授和行为的训练,而在于心灵的感应。在以信息通讯技术和现代化交通手段为基础的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的今天,要想将人们的价值观念归于一统是不可能的。但是一个民族国家不能没有统一的价值取向,否则就会陷入价值相对主义,从而使民族国家丧失共同理想、信念和精神凝聚力。社会主义荣辱观回答的是社会主义社会中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基础》课的一个创新点就是将荣辱观引入教材。为了真正使社会主义荣辱觀入耳、入脑、入心,达到使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促进道德人格构建的目的,在教学中借用恩格斯“每个社会集团都有他自己的荣辱观”观点来分析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的背景、意义,和学生共同讨论当同一时代、同一民族对荣辱的判断标准不一致所带来的是非颠倒、黑白混淆、道德底线摧毁、社会秩序紊乱等严重后果,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自觉形成不辨是非难处世,不知荣辱不成人的认识。

教育具有双重目的,一是造福个人美好人生与美好生活;二是造福社会,追求社会福祉。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做一个善良的人和做一个善良的公民,似乎并非一回事。教育通过培养公民作为为个人主体的个人生活、公民作为社会主体参与公共生活所共同可欲的道德品质,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双重目的。部分学生公德意识缺乏、是非不明现象与公民意识认识不到位密不可分,在《基础》课授课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公民权利义务教育,教育学生“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引导学生形成“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的共鸣,帮助学生认清现代社会不仅是社会主体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外部条件,更是社会主体生存与发展的内在本质,一个真正的人,即一个符合人的本质的人,应该是一个富于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奉献精神的现代公民。

2.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相结合新教材中有关知识点众多,在教学中如果面面俱到,难免有“压缩饼干”之嫌,也无法从内心深处感化学生;如果只是蜻蜒点水,一带而过,则难以在学生心头留下痕迹,更别提教育教学效果。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基础》课教学中,不仅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理论的科学性和完整性,而且强调在理论逻辑中凸显问题意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形势下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按照新教材的内容要求,以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专题,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为着力点”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基本道德规范要求,深入分析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全球化交织在一起的中国社会转型及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巨大挑战、发展战略机遇以及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人格新要求,促发大学生萌生引领社会风气之先的自豪感和构建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道德人格的自觉性,并在推动社会道德的发展中,进一步升华自己的道德人格。

传统道德讲求“义利之辩”,以“尚义轻利”为价值取向,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董仲舒的“正其义而不谋其利,明其道而不计其功”,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利”的价值意义。通过《基础》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道德的作用不在于限制个人对最大利益的追求,道德肯定个人合理的、有益的需要和利益,要求他用符合道德规范的方式获取利益,反对不合理的、有害的需要和利益,制约他用反道德的方式获取利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一种利益经济,同时又是一种道德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精神同样,必须讲求功利性,讲求“功利主义”,只是这种功利主义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集体利益的至上性和个人利益的确当性的辩证统一。正当的功利本身就体现道义,正当功利本身就是通过道义手段获得的。因此,功利和道义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既是目的又是手段。

3.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相结合。长期以来,在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着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倾向,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不需进行实践教学。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指出:“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训练。”道德不是人脑中固有的,而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历史地生成的。塑造道德人格必须以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为归宿,把道德实践当作道德人格修养的重要环节。

创业教育与道德修养 第4篇

一、积极学礼

荀子认为, 礼有助于人们修身养性, 培养道德安度人生。《荀子·大略》说:“礼者, 人之所覆也, 失所覆, 必颠蹶陷溺。”认为礼, 是人的立身之本。失去了立身之本, 必定会跌倒沉沦。《礼论》说:“规矩者, 方圆之至;礼者, 人道之极也。”认为无规矩无以成方圆, 无礼无以成人, 礼是人道的准则, 是人之为人的标准。荀子认为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就必须“隆礼”。认为个人的生活和交往, 都应该符合礼的规定, 只有这样, 才能顺利通达。《修身》说:“凡用血气、志意、知虑, 由礼则治通, 不由礼则勃乱提谩;食饮、衣服、居处、动静, 由礼则和节, 不由礼则触陷生疾;容貌、态度、进退、趋行, 由礼则雅, 不由礼则夷固僻违, 庸众而野。故人无礼则不生。”在人与人交往方面, 《修身》说:“体恭敬而心忠信, 术礼义而情爱人, 横行天下, 虽困四夷, 人莫不贵;劳苦之事则争先, 饶乐之事则能让;端悫诚信, 拘守而详, 横行天下, 虽困四夷, 人莫不任。”因此, 荀子认为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就必须努力学习礼, 做到知礼懂礼依礼而行。荀子还强调学习“礼”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必须坚持不懈, 持之以恒。《劝学》说:“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是与个人的道德认识联系在一起的。要想提高道德修养, 就必须提高道德认识, 必须加强学习, 而学习既包括学习伦理道德知识, 又包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在知识海洋中, 正确的伦理道德知识对于道德修养的提高是极其重要的。只有掌握正确的伦理道德知识, 才能懂得真善美, 因此大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学习, 用这些去武装自己的头脑, 只有如此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才有了根基。

二、学以致用

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一个认识问题, 又是一个实践问题。《儒效》说:“不闻不若闻之, 闻之不若见之, 见之不若知之, 知之不若行之, 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 明也, 明之为圣人。圣人也者, 本仁义, 当是非, 齐言行, 不失毫厘, 无它道焉, 已乎行之矣。故闻之而不见, 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 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 虽敦必困。”荀子强调“闻之”、“见之”、“知之”这些获取认识的过程, 但更强调“行之”, 只有行才能将获取的认识用于规范和指导自己的实践, 荀子特别强调“学以致用”, 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能学以致用, 即使学得再多, 也无助道德修养的提高。《劝学》说:“为君子之学也, 入乎耳, 箸乎心, 布乎四体, 行乎动静;端而言, 而动, 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 入乎耳, 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 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君子的学习, 是把学到的进入耳记于心贯通到全身心, 表现在行动上, 所以君子的一言一行都可作为效法的榜样。而小人的学习, 仅从耳进去又从口讲出, 正是因君子之学与小人不同, 因此道德修养自然不同。

当今在大学生中我们要倡导君子之学, 使学习成为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手段。当今大学生必须认识到有道德的人, 不仅思想意识符合道德规范, 而且必须把这种思想意识外化为具体行动。因为道德修养的最终目的是要表现在行动上, 一个人道德修养是通过实践来检验的, 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当今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知而不行、知行不一的问题, 甚至有的大学生对道德修养标准不是不知之, 而是不为之。知行合一、身体力行是儒家道德修养的传统, 做人的基本准则, 也是成就优良德行的基础, 因此大学生要言行一致, 学以致用, 在实践中提高道德修养认识, 增强自觉性, 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促进自我完善。

三、自省

自省, 就是主张人应该经常去检查自己, 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的过错。“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曾参为孔门高足, 他曾自谓说:“吾一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认为只是埋头学习, 而没有联系自身品质、行为实际的自省, 就不会有自身道德修养的真正提高。荀子也有类似的认识:“见善, 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 偢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 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 蓄然必以自恶也。” (《修身》) 。《劝学》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当今我们要培养大学生的自省意识, 就要从思想、态度、言行等各个方面对照道德规范去深刻认识自己、反躬自问, 尤其是在一个人的行为失误、行事受挫的时候, 更要做深刻的反思, 反省自己, 而不是简单地怨天尤人归罪于客观。大学生只有这样持之以恒, 才能在道德实践活动中去恶从善, 遵循和恪守道德准则, 积极、正确地履行道德义务, 最终将道德规范内化为素质, 成为至善之人。

四、意志磨炼

《荀子·修身》说:“君子贫穷而志广, 富贵而体恭, 安燕而血气不惰, 劳倦而容貌不枯, 怒不过夸, 喜不过予。君子贫穷而志广, 隆仁也;富贵而体恭, 杀势也;安燕而血气不惰, 柬理也;劳倦而容貌不枯, 好文也;怒不过夺, 喜不过予, 是法胜私也。”君子虽然贫困潦倒, 但志向远大, 虽然荣华富贵但谦恭从容, 虽然安逸, 但精神不懈;虽然发怒, 但不过于处罚别人;虽然高兴但不过于奖赏人;虽然贫穷但志向远大, 是由于他要弘扬仁爱, 君子荣华富贵而谦恭从容, 是由于他要减少盛气, 安逸而精神不懈, 是由于他要尊奉礼法;疲倦而不无精打采, 是由于他爱好礼仪;发怒而不过于处罚别人, 喜悦而不过于奖赏人, 是由于他奉行礼法而胜过私情。荀子在这里讲的“贫穷而志广”就是要人们在各种环境中磨炼自己, 增强人们对礼的感受, 加强人们的道德修养, 培养人们的优良道德品质, 依靠坚强意志来控制人欲。《劝学》说:“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为美也, 故诵数以贯之, 思索以通之, 为其人以处之, 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 耳非是无欲闻也, 使口非是无欲言也, 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 目好之五色, 耳好之五声, 口好之五味, 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 群众不能移也, 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 死乎由是, 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 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 夫是之谓成人。”君子知道学得不全不精就不算完美, 所以博览群书以求融会贯通, 思考问题以求精通, 效法良师益友去认真实践, 取消有害的来积累学识, 使自己的眼对不好的不想见, 耳对不好的不想听, 嘴对不好的不想说, 脑子对不好的不想思考, 等到极其爱好学习时, 就像眼睛好看五色, 耳好听五音, 嘴好尝五味, 心里贪图有天下一样。所以权利不能使他倾倒, 势众不能使他变心, 天下万物都不能改变其信念, 这样才称得上有道德操守, 才能坚定不移, 才能应付各种复杂情况。既能坚定不移又能随机应对, 这样才称得上是完美的人。借鉴荀子意志磨炼法, 当今我们要培育大学生的吃苦精神、心理承受能力、抵抗外界不良诱惑的坚强意志和优良的道德品质。

五、环境熏陶

《荀子·儒效》说:“注错习俗, 所以化性也;并一而不二, 所以成积也。习俗移志, 安久移质。并一而不二, 则通于神明, 参于天地矣。”安心于习惯风俗的影响, 能使人先天的本性发生变化;专心一意而不是三心二意, 就可以养成习惯。习惯风俗能改变人的志向, 安心长久地接收风俗习惯的影响, 就能改变人的本质。所以专心一意就能达到极高的精神境界。《劝学》篇中也有类似的论述:“蓬生麻中, 不扶而直;白沙在涅, 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谓芷, 其渐之潃。君子不近, 庶人不服, 其质非不美也, 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 游必就士, 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蓬草生长在麻丛中, 不扶也直。白沙混在黑土里, 与土同黑。兰槐的根叫香芷, 如果用脏水浸泡它, 君子就不去接近它, 百姓也不愿意佩戴它, 这并不是它的本质不好, 而是因为脏水的污染。因此, 君子要选择良好的住处, 与良友同游, 用这种方法防止邪恶的思想而接近正道。《荀子·性恶》说:“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 必将求贤师而事之, 择良友而友之。得贤师而事之, 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 则所见者忠信敬让之行也。身日进于仁义而不自知也者, 靡使然也。”可见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当今我们要想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就必须高度重视育人环境的建设, 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 不同程度的腐败和拜金现象及社会普遍存在的公民道德缺失都正在不同程度影响着大学生, 因此高校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大学生的辨别力与抵抗力。此外, 社会、家庭、学校要齐心合力地为大学生创建良好的德育环境, 从现实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大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坚持不懈地积善成德, 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使大学生在良好的德育环境中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最终具备高尚的道德。

参考文献

[1][战国]荀卿, 原著.孙安邦, 译.白话荀子[M].西安:三秦出版社, 1998.

创业教育与道德修养 第5篇

[课程代码:03706]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

A.信念 B.信仰 C.理想 D.空想

【答案】C

【解析】考查理想信念的含义。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考点】理想信念及其作用

2.由于所处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不同,不同的群体和人们会拥有不同的理想信念。这体现的是理想信念具有的

A.阶级性 B.思想性 C.实践性 D.时作性

【答案】A

【解析】在存在阶级的时代里,理想信念打上阶级的烙印,特别是社会政治方面,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理想信念。

【考点】理想信念及其作用

3.根据内容的不同,理想信念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一个人认为自己应当具有什么样的优秀品质,追求什么样的精神生活,成就什么样的人格形象,这属于

A.生活领域的理想信念 B.职业领域的理想信念

C.社会领域的理想信念 D.道德领域的理想信念

【答案】D

【解析】道德理想是人们在做人方面的向往和追求的目标。一个人认为自己应当具有什么样的道德品质,形成什么样的人格形象,学习什么样的理想人格,就是人们在道德修养方面的信念品质和理想追求。

【考点】理想信念及其作用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有着内在联系。它们之间是

A.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B.科学理想与非科学理想的关系

C.阶段性理想与最终理想的关系

D.有实现可能性的理想与纯粹主观想象的关系

【答案】C

【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有着内在联系。它们是阶段性理想与最终理想的关系。

【考点】科学的理想信念

5.个人理想的实现往往以社会共同理想的实现为基础条件,在很大程度上,追求理想,也是一个集体的群众的事业。这说明个人理想的实现

A.是一个顺应等待的过程 B.是一个自我奋斗的过程

C.是一个与社会理想相统一的过程 D.是一个完全遵循内心选择的过程

【答案】C

【解析】个人理想是以社会理想为背景的,其实现往往以社会共同理想的实现为基础条件。因此,追求理想也是一个集体的群众的事业。当代大学生应该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统一起来,积极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去,在不懈的奋斗中把美好的理想变成现实。

【考点】确立和践行科学的理想信念

6.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是

A.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 B.维护个人权利、促进自由发展

C.维护民主法治、促进公平正义 D.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答案】A

【解析】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开发祖国山河,创造中华文明;心系民生苦乐,推动历史进步。

【考点】爱国主义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7.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国精神的基本内容。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具有密切联系。下列关于二者关系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简单延续

B.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基础

C.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

D.时代精神是对民族精神的全面超越

【答案】C

【解析】 时代精神是在继承民族精神的基础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和依托。

【考点】明确爱国主义的时代要求

8.作为中国人,在祖国还不够富裕的时候不妄自菲薄,在强国大国的压力面前不奴颜婢膝,面对金钱地位的诱惑不做丧失国格人格的事情,面对侵略者的武力威胁不屈膝投降。这是爱国主义情感中

A.民族自豪的体现 B.民族自尊的体现

C.民族自立的体现 D.民族自省的体现

【答案】B

【解析】民族自尊是指一个民族坚决维护本民族荣誉和尊严的强烈情感。作为一个中国人,在祖国还不够富裕的时候,不妄自菲薄;在强国大国的压力面前,不奴颜婢膝;面对金钱地位的诱惑,不做丧失国格人格的事情;面对侵略者的武力威胁,不屈膝投降;这就是民族自尊的体现。

【考点】做新时期忠诚坚定的爱国者

9.人生观主要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其中,回答人应当怎样对待生活的是

A.人生目的 B.人生价值 C.人生态度 D.人生境界

【答案】C

【解析】人生观主要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人生目的回答人为什么活着,人生态度表明人应当怎样对待生活,人生价值判断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考点】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10.为了保证交往成功,形成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在交往中应当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古人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君子和而不同”等,体现的是.A.平等原则 B.诚信原则 C.互助原则 D.宽容原则

【答案】D

【解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是协调个人与他人关系必不可少的条件。在人际交往中,由于性格、经历、文化修养等的差异,产生矛盾是难以避免的。这就要求遵循宽容原则,严于律己,求同存异,互相包容。

【考点】协调人生道路上的若干关系

11.道德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涉及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凡是有人群 的地方就有道德的存在。这句话主要说明的是,道德作为一种调节方式,对社会关 系和社会行为的调节具有

A.稳定性 B.广泛性 C.时代性 D.强制性

【答案】B

【解析】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规范调节方式,主要表现:(1)道德对社会行为的调节是非强制性的。(2)道德规范具有相对稳定性。(3)道德调整的社会关系范围具有广泛性。人类生活的各个时期、各个领域,都存在着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都需要道德来调节。

【考点】道德及其发展

1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具有多层次的道德要求,对于共产党员、先进分子来说应努力达到的道德目标是

A.无私奉献、一心为公 B.先公后私、先人后己

C.公私兼顾,不损公肥私 D.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

【答案】A

【解析】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具有多层次的道德要求:一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一心为公。这是集体主义的最高层次,共产党员、先进分子来说应努力达到的道德目标;二是先公后私、先人后己,这是具有较高社会主义道德觉悟的人们能够达到的道徳目标;三是公私兼顾,不损公肥私,这是我国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考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13.公共生活是人们在公共的领域、公有的环境、公用的场所中,彼此开放透明且互相关联的共同活动。下列选项中,反映了现代社会公共生活状况的是

A.分散经营、彼此独立 B.相互交往、相互依赖

C.自给自足、自娱自乐 D.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答案】B

【解析】考察对公共生活的具体理解。

【考点】遵守社会公德

14.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中,体现了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根本要求的是

A.文明礼貌 B.助人为乐 C.遵纪守法 D.保护环境

【答案】D

【解析】保护环境要求人们讲究公共卫生,保护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这也是社会会公共生活中人们应当遵循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

【考点】遵守社会公德

15.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每个从业人员都应当遵守职业道德。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和

A.奉献社会 B.爱护公物 C.尊老爱幼 D.男女平等

【答案】A

【解析】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和奉献社会。

【考点】遵守职业道德

16.个人品德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和特征。关于个人品德的形成,有不同的观点。下列观点中正确揭示了个人品德形成过程和规律的是

A.个人品德是天生的

B.个人品德根源于人的自然本性

C.个人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受社会关系的制约

D.个人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个体的社会实践

【答案】D

【解析】考查个人品德的形成:①个人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受历史和现实的社会关系的制约;②个人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个体的社会实践;③个人品德的形成过程包含多种心理成分的相应发展

【考点】培养良好的个人品德

17.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而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的是

A.依法治国 B.执法为民 C.公平正义 D.服务大局

【答案】C

【解析】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和特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从而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

【考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法治思维

18.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基于法治的固有特性和对法治的信仰来认识事物、判断是非、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称为

A.法治观念 B.法治理念 C.法治文化 D.法治思维

【答案】D

【解析】法治思维是基于法治的固有特性和对法治的信仰来认识事物、判断是非、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

【考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法治思维

19.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由多个体系构成。其中,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的是

A.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B.高效的法律实施体系

C.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D.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答案】A

【解析】依法治国首先要有法可依,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

【考点】依法治国的目标与原则

20.对于法的概念与特征,下列选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A.统治阶级的意志就是法律

B.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C.国家制定是法律产生的唯一方式

D.被统治阶级的意志在法里不可能得到体现

【答案】B

【解析】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体系。

【考点】法学基本知识

21.法律规范通常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我国《商标法》第52条第1款规定,“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Nl或近似商标的行为的,属于商标侵权行为。”该法律条文中“属于商标侵权行为”属于法律规范逻辑结构中的

A.假定 B.处理 C.制裁 D.责任

【答案】B

【解析】处理是法律规范中具体规定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禁止做什么等内容的部分, 实际上也就是行为模式,它是法律规范的核心部分。这里“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商标的“属于假定;”属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属于处理。

【考点】法学基本知识

22.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转正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规定确定了我国的 A.国体 B.政体 C.政党制度 D.社会制度

【答案】A

【解析】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我国的国体。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层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考点】我国的宪法法律制度

23.我国刑法分则将犯罪分为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侵犯人身权利罪、侵犯财产权利罪等十类,我国犯罪分类的依据是

A.犯罪主体 B.犯罪客体 C.犯罪主观方面 D.犯罪客观方面

【答案】B

【解析】我国刑法根据犯罪客体的不同将犯罪分为十类: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危害国防利益罪,贪污贿赂罪,渎职罪,军人违反职责最。

【考点】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

24.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对于下列行为,公民可以提起行政诉讼的是

A.对国防行为不服的 B.对国家外交行为不服的

C.对政府机关制定的规章不服的

D.对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执行不服的 【答案】D

【解析】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是法律规定的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范围。人民法院受理的行政案件有:对行政处罚不服的;对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执行不服的;申请行政许可,行政机关拒绝或者不予答复,或者对行政机关作出的有关行政许可的其他决定不服的;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关于确认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决定不服的;对征收、征用及其补偿决定不服的;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者不予答复的;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经营自主权或者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认为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权力排除或者限制竞争的;认为行政机关违法集资、摊派费用或者违法要求履行其他义务的;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给抚恤金或者支付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社会保险待遇的;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规定可以提起诉讼的其他行政案件。

【考点】我国的程序法律制度

25.民事诉讼当事人是指因与他人发生民事纠纷,而以自己的名义参加诉讼,并受法院裁判约束的利害关系人,下列选项中属于民事诉讼当事人的是

A.证人 B.第三人 C.人民法院 D.诉讼代理人

【答案】B

【解析】民事诉讼当事人是指因与他人发生民事纠纷,而以自己的名义参加诉讼,并受法院裁判约束的利害关系人,主要包括原告、被告和第三人。民事诉讼第三人是指对原告和被告所争议的诉讼标的有独立的请求权,或者虽然没有独立的请求权,但与案件的处理结果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而参加到正在进行的诉讼中去的人。

【考点】我国的程序法律制度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26.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答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考点】绪论

27.当代大学生如何以实际行动和贡献报效祖国?

【答案】(1)刻苦学习,掌握建设国家和保卫国家的过硬本领。

(2)端正思想,自觉维护国家的安定、团结和统一。

(3)躬行实践,在服务祖国和人民中实现自身价值。

【考点】做新时期忠诚坚定的爱国者

28.简述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及提出和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意义。

【答案】(1)内容: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提出和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意义:①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要求;②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对公民道德要求的高度概括;③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有利于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

【考点】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29.简述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主要措施。

【答案】(1)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2)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

(3)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4)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

【考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30.简述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

【答案】民法的基本原则,是对民事立法、民事司法和民事活动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和约束功能的基本行为准则,包括:(1)平等原则;(2)自愿原则;(3)公平原则;(4)诚实信用原则;(5)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考点】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考生任选其中2题作答,每小题10分,共20分。如果考生回答的题目超过2题,只按考生回答题目的前2题计分。

31.论述法的社会作用。

【答案】法的社会作用,指法所具有的维护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作用。在阶级社会 中,法的社会作用包括维护阶级统治方面的作用和执行社会公共事务方面的作用。

(1)法在维护阶级统治方面的作用,是法的社会作用的核心。国家制定法律的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通过法律来实现国家的统治职能,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

(2)法在执行社会公共事务方面的作用,是法的社会作用的重要方面。一方面满足国家管理和社会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维护全体社会成员的社会公共利益。当前用于环境保护法、道路交通法、通讯法、科学技术法、医疗卫生法等。

【考点】法学基本知识

32.论述当代大学生为什么要培养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

【答案】(1)培养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是党和人民对大学生的要求和期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样的群众史观反映到人生目的上,必然是为人民服务。当代大学生只有自觉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才能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中实现自身价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培养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当代大学生只有将为人民服务确立为人生目的,才能使自己在为他人、为社会做贡献的同时,从他人、从社会那里获得物质上的收益、才智上的锻炼、精神上提升。

(3)培养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是抵制各种错误人生观影响的有力武器。由于历史、现实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社会还存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人生观。所以只有确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才能有效抵御错误人生观的影响。

【考点】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33.论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

【答案】(1)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丰富源泉。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 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

(2)这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在面向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今天,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 基。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能增进我们的文化自信与价值自信,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能充分激发民族潜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祌动力;能使体现时代特点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有利于每个中国人道德品质的完善和中华民族整体道德水平的提升。

(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一定要坚持正确的立场。马克思主义也 是从旧文化吸收其先进的文明成果中发展起来的。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方针。

创业教育与道德修养 第6篇

关键词:高校;基础课;大学生廉洁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1-0140-04

当前,在学校开展科学系统的廉洁教育已是全球共识。2003年第五十八届联大通过的《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要求其成员国将廉洁教育作为“中小学和大学课程在内的公共教育的内容”。国家教育部发出的《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要求“从2007年起,在全国大中小学校开展廉洁教育。”在《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中,进一步强调:要按照《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在学校德育教育中深入开展廉洁教育,丰富青少年思想道德实践活动。这些,都表明了加强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一、高校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必要性

廉洁教育不仅是我国自古就有的传统教育,也是我们党和国家对青年工作的一贯要求。大学生热情高,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是最有活力的人群之一。但是,由于涉世未深,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不成熟,是非判断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还比较弱,容易受到社会生活中不良风气的影响。很多在校大学生认为,“廉洁应该是政府官员的事”,与己无关。实则不然,大学生和廉洁的关系其实并不远。

高校本是传授知识与学习知识的神圣殿堂,然而在这里也混杂着一些不和谐因素。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达,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已经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吃饱穿暖的生活。于是吃要高档,穿要名牌,用也要时髦。更有甚者,少数学生开着私家车来上学……盲目的消费观念和攀比之风在学生中日渐盛行;有些学生平时不努力学习,考试作弊现象屡见不鲜;少数学生企图通过不劳而获去谋求个人私欲,偷窃作案时有发生;学校学生社团的经费,班级的班费,都是学生在管理,一些学生干部已开始“模拟腐败”;部分大学生诚信缺失,恶意拖欠学费,骗取或拖欠国家助学贷款;还有的毕业生在求职材料中夸大其词,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后不履行合约,等等。这些行为丧失了一个大学生应有的道德品质。

高校的主要功能是培养人才、输送人才,为社会提供服务。因此,高校要把为推动社会发展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观念渗透到大学生培养的各个方面,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市场经济背景下,高校已经不再是纯粹的象牙塔,大学生对社会上存在的各种腐败现象,尽管深恶痛绝却又无可奈何,思想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侵蚀。如果对此不加以重视,不采取任何措施,听之任之,势必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从长远来看,无形之中就增加了反腐倡廉工作的难度。因此,在高校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是具有前瞻性的、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系统工程,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政治保证。

二、大学生不廉洁现象产生的根源

大学生因时代的发展享受着丰厚的物质生活,这也促使了一些人思想上懒惰了,培养了贪婪的恶习,更受到社会上某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涉世不深的学生过早的被暴露在社会阴暗面前,使其不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问题。

1.思想上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法制意识

理想信念是一个人成就事业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是实现人生价值的精神动力。今天的高校学生就是明天的建设者和管理者,他们的理想信念是否坚定,对党的事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现在的大学生由于单一的生活环境和人生经历使他们在理想信念方面还没有机会去亲身体验经受考验。一旦走向社会,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尤其是各种各样的诱惑,很难保证一部分人的理想信念不会出问题。

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一些唯利是图、损人利己、忘恩负义的负面现象,使置身之中的大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社会上的拜金主义、极端利己主义和个人本位思想改变了大学生对个人物质利益和金钱的认识,使他们的想法更趋向于急功近利和追求实惠。社会上的腐败现象和屡禁不止的不正之风,难免使他们丧失价值操守,被动地消极认同。

2.学习上缺乏动力和自律能力

大学校园里因为没了家长的监督,少了教师的督促,校园出现旷课、逃课的现象,这就暴露出大学生的学习缺乏目标和动力。通过激烈的高考竞争,进入大学后,不少学生认为得到了解脱,于是产生“歇歇脚,松口气”思想,出现了“动力真空带”或“理想间歇期”,结果到期末考试成绩不好,甚至可能出现不及格或留级现象。没有长远的目标,就不能在无人监督的环境里继续努力,更不可能在艰苦的环境里继续拼搏。

3.生活上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革命先辈取得革命胜利的制胜法宝。但是在当今的大学,随处可见的浪费、盲目消费、攀比消费、潮流消费、“面子”消费、超前消费等不良消费行为在校园中蔓延。据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及相关监测机构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人均年消费水平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部分大学生休闲、通讯、情感消费问题较为突出,其中有70%以上的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有饮食浪费现象,80%以上的大学生过生日都要请客,90%的拿奖学金要请大家吃饭。

4.做人缺乏诚信

长期以来,我国的应试教育模式以学生的升学率、就业率作为衡量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标准,在这一价值取向的影响下,不可避免地忽视了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一些高校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以学生的就业率以及教师的科研成果和论文发表数量作为衡量尺度,忽视了对学生的生活细节和身边小事的教育,加上近年来不断见报的高校腐败案、教师的学术造假案等,对学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致使大学生将观察了解到的一些社会消极现象当作了社会本质,从而误导他们放弃诚信观念。

三、蕴含于“基础”课中的大学生廉洁教育内容

大学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各个领域的一个特殊群体,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和可靠的接班人,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腐败风气的盛行,从而有助于大学生走进社会后能够保持清正廉洁。高校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笔者认为在当前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廉洁教育,必须发挥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尤其是要充分發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程,也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课是学生进校后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于一体,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于一体的课程。其内容涉及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人生价值、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针对大学生不廉洁现象产生的根源,结合“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可以有效实施大学生廉洁教育。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廉洁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立了廉洁教育的指导思想,规定了廉洁教育的目标方向,指明了廉洁教育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确定了廉洁教育的荣辱价值取向。

廉洁教育要以先进的廉政理论为指导,以先进的廉政思想为核心。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更是廉洁教育的灵魂。一定要用发展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大学生廉洁教育,才能保证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更是廉洁教育的主题,它充分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利益和要求,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为之奋斗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是指引中国走向复兴的伟大旗帜。这个共同理想就是要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一个经济富强、政治民主、精神文明、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这样的价值追求也是廉洁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要求。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也是廉洁教育的精髓。民主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反映这个民族最本质的内容和当时代的民族特质。因此,要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成为对每个人的行为进行道德约束和价值判断的行为准则,同时以创新的精神不断进行廉洁教育制度、机制和工作方式等方面的改进。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也是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鲜明地指出了提倡和赞扬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所以,树立鲜明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确立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是搞好廉洁教育的道德基础,让大学生们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自觉按照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规范行为,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从灵魂深处筑起反腐倡廉的牢固防线。

2.以为人民服务的科学人生观武装大学生思想

从古至今,人生观问题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新时代的大学生对于什么是人生观、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人生观,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人生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人生目的、人生价值和人生态度。人生目的就是人生所追求的目标,有终极目的和具体目的之分。终极目的是人生实践活动的总目标,贯穿于人生历程的始终。具体目的则是人的具体实践活动的目标。终极目的的实现依赖于一个个具体目的的实现,而具体目的有赖于终极目的的指导。人生价值是一个人的一生对于社会和自身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个体的人对社会和他人的生存和发展贡献越大,其人生价值也就越大。人生态度则与人生目的和人生价值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是人们对人生问题所持有的较为稳定的心理意图和行为倾向,是认识、情感、信念的总和,是人生观的具体表现。

学校廉洁教育的目的是培育学生廉洁观念和廉洁意识,廉洁观念不仅仅是懂得廉洁的知识,重要的是要让廉洁以及与此相关的德性走进学生的心里,成为他们骨子里面的东西,成为他们抵抗社会诱惑的本性。学校廉洁教育的根本就是教育和帮助大学生树立起科学高尚的人生观。

尽管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涌现过形形色色的人生观,但只有以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才是科学高尚的人生观。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全部社会发展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社会财富、推动社会变革的历史,人民群才是历史的真正主人;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符合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客观要求,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反映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社会的整体利益;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理论,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只有在相互依存、配合、服务的过程中,在以自己的实践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相对独立地存在和发展,也就是通过分工和合作,通过相互的服务,通过满足他人的需要而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这实质上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平等互助合作的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新型人际关系。

只有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才能不为狭隘私心所扰,不为浮华名利所累,不为低俗物欲所惑,才能时刻以人民利益为重,才能在遭遇困难和挫折时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去克服。现实生活中的部分大学生中出现的计算机犯罪、经济犯罪、金融犯罪、高科技犯罪,产生的理由简单明了,就是为了生存,利用现有知识获取不义之财。大学生走上社会以后,在权力、金钱以及其它各种利益诱惑面前,不可避免地会燃起种种欲望,导致内心的多种矛盾和冲突。所以,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武装大学生的思想,帮助他们筑起牢固的思想防线,形成“廉洁光荣、腐败可耻”的行为价值取向,学会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觉抵御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错误的人生观,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想等。其中,拜金主义思想尤其是引发钱权交易、行贿受贿、贪赃枉法等丑恶腐败现象的重要思想根源。

3.以诚实守信为切入点的道德教育

诚实就是真实无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守信就是重诺言,讲信誉,守信用。就个人而言,诚实守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社会而言,诚实守信是正常秩序的基本保证。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诚信是基础性行为规范。随着社会的变革,时代的发展,往日的计划经济逐渐被以竞争为主的市场经济替换,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慢慢发生了变化,一些人在权力、金钱的冲击、腐蚀下,诚信观念日趋淡化、缺失,因而在法律难以涉及的时候,会做出违背道德要求的事,这些不诚信的行为最终都会受到市场的惩罚。要以此教育大学生,不论是以消费者或是经营者、生产者的身份参与经济活动时,都要讲究诚信。

诚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大学生是高级人才,更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大学生首先应做一个合格的公民,才能成为“国民表率、社会栋梁”。大力开展社会公德教育,帮助大学生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培养诚信观念和规则意识,从而逐步形成诚信为本、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校园氛围。

诚信也是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大学生廉洁教育就是一种上岗前的职业道德教育,关乎到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职业诚信素质、职业规则认识。要告诫将来走向社会的大学生,踏实做事,清白做人,时刻注意自重、自省、自警、自勵。从职业的视角探讨和实践大学生廉洁教育,更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提高道德觉悟和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培养道德品质、养成道德习惯,等等。大学生廉洁教育以诚信为切入点,通过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传承和社会主义道德的学习、践行,使大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态度和道德行为能够很好地协调起来,增强理性思辨和分析选择的能力,确立高度的自觉精神,真正做到“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焉”。

4.以知法守法为基础的法治观教育

创业教育与道德修养 第7篇

1 三创教育及其统一体的阐述

三创教育是由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三者经过单独运行而演化而来, 三创教育统一体的形成有利于整合创造、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资源, 优化教育机制, 形成合力。

(1) 创造教育的思想渊源流长, 有坚实的实践基础。我国教育家孔子就提出启发思维、学思结合的教学原则, 我国最早的教育学论著《学记》首先批评注入式教学, 倡导启发式教学。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坚决反对注入式教学, 强调培养学生兴趣, 促使学生自己去研究。陶行知先生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倡创造教育, “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在西方, 苏格拉底始终都不乏关于创造性的教育思想, 夸美纽斯认为, 教学应当点燃学生的求知渴望和学习热情。虽然创造教育的思想渊源流长, 但却不系统, 只能是创造教育的雏形。近代以来, 科学昌明, 技术进步, 人类创造力的发挥便从自发走向自觉, 出现了专门对创造力的研究, 在此基础上创造教育才真正形成。从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 英国心理学家开启了对创造性人才的研究, 20世纪初到30年代主要对创造思维进行研究, 杜威率先提出了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学说。20世纪40年代, 创造学鼻祖美国奥斯本则把杜威的创造教育思想付诸实践并发扬光大。1950年, 美国心理学家吉福特发表了著名的《创造性》演讲, 创造力的研究以及创造教育从此全面展开, 60年代后, 世界各国的政府与教育界都一致呼吁实施创造教育, 我国自50年代末在学校中积极倡导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80年代后, 创造教育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创造教育的研究逐渐正规化、体系化和机构化, 我国各地都在不同程度上深入开展创造教育实验活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地将“创造精神”的要求列为我国教育所要培养人的基本规格之一。

基于上述追溯可以得出结论, 创造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古代的工具教育把青少年培养成维护阶级统治的工具, 以道德规范、行动准则为主要教育内容, 近代资本主义的知识型教育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从20世纪50年代进入智能型教育阶段, 教育更加注重人的智能发展。80年代以来, 由于高科技的发展, 人类开始进入信息社会, 时代呼唤创造教育。从发展观点看, 创造不仅是21 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而且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主题。

(2) 创新教育是伴随着世纪之交的知识经济的出现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知识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基础发展起来, 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经济, 其核心即创新, 劳动者的创新素质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因素, 没有创新知识经济就失去了生命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以及创新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 实施创新教育成为时代的要求。宏观而论, 在知识经济时代, 创新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国力, 微观而论, 创新是个人良好素质和人格形成的重要方面。创新这一概念一开始主要是经济学家从技术应用这一角度提出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 创新一词的意义在拓展。在知识经济时代, 创新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创新意识的培养, 也即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培养, 此乃对“不敢为天下先”观念的否定。创新教育的第二方面是创新思维的培养, 积极求异性、敏锐的洞察力、创造性的想像、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是创新思维的基本要素, 创新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智能结构的关键, 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创新教育的第三方面是创新技能的培养, 它是反映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 属于创新性活动的工作机制, 包括创新主体的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表达能力、物化能力等。创新教育的第四方面是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教育对象具有优秀的创新情感和良好的个性特征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开发。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是学校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 应试教育与创新教育格格不入, 需要从各个层次实施创新教育。这种教育需要从幼儿园和小学时期打好基础, 进行早期创新教育, 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儿童的观察力、好奇心、想象力都是创新的因素, 值得留心。中学阶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期, 应把创新精神的培养放在突出位置。高等教育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 要求进行教学与科研的结合, 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相对于守旧而言, 这种创新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方法的改革或教育内容的增减, 而是一种全面性、结构性的教育改革, 它以开创性人格为培养目标, 以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开发为基础, 以提升个体生命质量为宗旨, 全面提升民族乃至个体的综合素质。创新是人类永恒的运动, 是人类本性和本质力量的最高表现。知识经济所催生的创新教育是对人类教育观念、教育理念的根本性变革。

(3) 创业教育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针对就业问题而采取的教育策略。鼓励创业成为国家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 这就要进行创业教育。国外较早提出了创业教育的理念。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报告中就提出创业素质应成为公民的基本素质,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提出“创业教育”的概念, 1995年该组织全面阐述了创业教育的概念。1998年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进一步指出, 高等教育应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 毕业生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 而首先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西方发达国家, 尤其是美国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创业教育和创业支持体系, 帮助美国培养了一大批创业型人才, 促进了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使它在知识经济时代独领风骚。创业教育十分重要, 世界经合组织的专家柯林·博尔将创业教育称为人们更好工作与生存所应掌握的“第三本教育护照”。被誉为创业教育之父的百森商学院教授蒂蒙斯认为, 创业的教育与研究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和整个世界的商学院的教育研究和经商的方式。

我国大学之创业教育开展较晚, 1999年教育部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提出要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教育, 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 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对创业教育理念的正式回应。2002年, 教育部确定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九所高校作为我国首批创业教育试点院校。从就业教育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转型, 就业教育以教育学生适应现有岗位的需求, 填补现有的显见的就业岗位为价值取向, 创业教育则以教育学生积极应对社会需求和市场变化, 以创造性就业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目的。随时代的发展, 这种转型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创业教育在我国的兴起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大学生就业难的背景密切相关, 促进大学生就业成为我国开展创业教育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我国创业教育有被动应急的特征, 忽视对创业教育内涵和价值的深度研究。实际上, 创业教育不仅是解决就业难的长效机制, 而且通过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能力的青年人才, 能够为国家持续发展增强经济活力。创业教育应是一种主动和长远的规划, 有利于培养创业型人才和建设创新型国家。

(4) 三创教育综合了创造、创新、创业一组相关概念。创造是建立新理论、新方法, 强调一个从无到有的发生过程;创新是指改良革新, 强调在原有知识技术基础上对现有事物的更新和改造, 是从有到优的过程;创业是开创基业, 强调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 开创新局面, 是从优到用的过程。三者具有一致性, 创造强调原创, 创新强调推陈出新, 创业则要把创造、创新的东西变为现实。三创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概念具有综合优势。中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应以三创教育思想为指导, 落实三创教育, 培育三创人才。

人类的教育经过生存教育、神本教育、人伦教育、人本教育、心理教育、智本教育、素质教育, 而开创教育则是教育的新形态。从历时态讲, 开创性教育分别提出了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 人们合乎逻辑地把它们归纳为三创教育。创造教育在于营造适宜产生创意的教学情境, 传授创造性技法, 研究创造型人才的特点, 通过开展各种创造教学活动, 激励创造精神, 培养创造能力, 孕育创造性成果。创新教育也传授创新原理、创新规律, 但更重视对传统教育进行改革, 创新教育的核心在于自身的创新性, 是创造教育的后盾, 是创业教育的前提。创业教育主要是在创造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技能和创业人格。“三创教育”是开创教育的三个不同层面, 但不是算术相加, 而是几何集成, 是对传统教育进行整体改革的新型教育。

落实三创教育根本途径在于教学。首先要确立三创人才的培养目标, 把这一目标具体到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环节中;其次要借助学科教学, 积极渗透三创思想, 让学生在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体验三创;最后还要探索因材施教的三创教育, 使之与学生的个性特点结合起来。

2 大学生《修养》课落实三创教育的策略

整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都应成为三创教育的平台, 《修养》课又是落实三创教育的最佳平台。这里既有人生价值的创造理论, 又有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理论, 还有职业观和大学生就业创业理论。

2.1 把创造教育融入创造人生价值的教育之中

现行《修养》课教材的“绪论”中就深度阐述了该课程的主线, 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创造人生价值教育提供总的理论指导, 而第三章的标题即“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进行针对性人生价值观教育。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 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人生目的问题要以人生的价值特性和对于人生的价值评价为根据, 人生态度问题同样要以对人生的价值判断为根据。人生价值包括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而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 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是评价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一句话, 人生价值重在创造。人生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人能够自觉地、有意识地认识、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通过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把人生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社会实践是人生价值创造的源头活水, 是人生价值实现的必由之路。

物的价值是自然物本有的满足人的需要的属性, 而人生价值则全在于人的创造, 没有创造, 人生就没有价值。故人生在于创造。创造性是人类在长期的劳动中产生的。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中指出:“随着手的发展, 随着劳动而开始的人对自然的统治, 在每一个新的进展中扩大了人的眼界。他们在自然对象中不断发现新的以往所不知道的属性。”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创造是人的基本属性, 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 无论对动物怎样培训, 他们都不会有创造力, 而人则可以从无中生有, 进行创造。人的创造力可以开发, 可以通过教育而提高, 这样, 人的创造力就表现从弱到强, 从低到高的成长过程。

人的劳动和实践不是对客体的简单否定, 而是去再创造一个对象, 实践的本性就是自由自觉的创造。人只有通过创造才能成为人。人的创造活动是现实的, 是精神和物质的统一的活动。它既是人运用自己的理性和想像力构思美好生活的精神活动, 又是付诸感性的力量, 使意识之中的存在转化为现实存在的活动。创造是人的本性, 创造的过程赋予人生价值的过程, 创造美好生活的过程, 人生正是在创造中感受美好与幸福。当代大学生正处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 融入人民群众之中, 投入社会实践是创造人生价值的正途。

2.2 把创新教育融入到创新学习理念教育和改革创新时代精神教育之中

在《修养》课绪论第一节关于更新学习理念部分, 教材提出了大学生应具备的学习新理念, 分别是自主学习、全面学习、创新学习、合作学习、终身学习。创新学习是一种以求真务实为基础, 采取创造性方法, 积极追求创造性成果的学习。要求大学生要敢于突破陈旧的思维定式, 不断激发自己的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 不断提高和拓展自己的创新能力。从学科领域来看, 创新学习是学习学和创造学交叉的边缘学科的新领域, 它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不拘限于书本, 不迷信于权威, 不依循于常规, 以已有知识为基础, 独立思考, 大胆探索, 标新立异, 提出新思想、新观点的学习活动。从宏观层面说, 创新学习实际是一种教育思想, 这种思想十分重视指导学生追赶时代;从微观上讲, 创新学习是一种学习方法, 它鼓励质疑、注重整合。大学生正值风华正茂, 最少保守思想, 是创新的生力军。创新学习理念指导大学生摆脱中学生的应试学习的旧模式, 适应大学学习研究的新需要。

在《修养》课的第二章的中国精神教育中, 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 这种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体现为突破陈规、大胆探索、敢于创造的思想观念, 体现为不甘落后、奋勇争先、追求进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体现为坚忍不拔、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时代精神教育是创新教育的绝佳平台,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既是对中华民族革故鼎新优良传统的继承弘扬, 也是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体现出来的精神品格和精神特征。时代精神教育是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把创新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二者相得益彰, 创新教育有了更坚实的平台和主流意识形态的支持, 时代精神教育也因与创新教育相结合, 而更有话语场域。

2.3 把创业教育融入到大学生职业观教育中

现行《修养》课的第五章专门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职业观教育在职业道德教育占据一节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论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择业是指个人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社会的需要, 选择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过程, 大学生的择业观包括崇高的职业理想、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择业的充分准备。但更重要的是大学生的创业观教育。创业是通过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开辟新的工作岗位、拓展职业活动范围、创造新业绩的实践过程。创业观的内容包括创业的思想准备、创业的勇气、创业的能力, 但更为重要的是要进行创业精神教育。所谓创业精神, 它是崇高理想和正确价值取向指导下的创业理念, 是创业情感、创业意志等理智与非理性的有机合成, 是创业理论和实践的灵魂和精髓。创业理念包括创业价值的认同和创业理想的树立二部分。对创业价值的认同, 就是从内心认可创业的作用和意义, 从而自觉在创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创业理想是人们对未来工作部门、工作种类和人生业绩的追求和向往。创业情感是创业者在创业实践中所变出来的对创业的兴趣、爱好和热情。兴趣是创业情感中最积极的心理因素, 有了兴趣, 就可以把创业中的苦转化为乐, 有了兴趣也就有了激情和热情, 创业活动有了激情和热情的助推会大大地减小心理阻抗。创业意志指创业者根据创业的需要、动机和目的, 支配和调解创业活动, 从而实现创业的目的过程。意志的作用有二:一是发动行动, 二是调整行动。有了创业意志的支持就可顺利地启动创业行为, 而在创业过程中遇到困难之时, 创业意志又会调节一活动, 保持连续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打破一切体制机制的障碍, 让每一个有创业愿望的人都拥有自主创业的空间, 让创新、创造的血液在全社会自由流动, 让自主发展的精神在全体人民中蔚然成风。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1, (5) .

创业教育与道德修养 第8篇

一、“学以变化气质”

张载在唯物主义“气一元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天人合一”说, 他说:“阴阳者, 天之气也, 刚柔缓速, 人之气也。生成履帱, 天之道也;仁义礼智, 人之道也。损益盈虚, 天之理也;寿夭贵贱, 人之理也。” (《张子语录中》) 这里所说的“天”, 指“自然”,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天与人都统一于气, 人之气源于天之气, 人之道源于天之道, 人之理源于天之理。他把“人性”分为两个层次, 即“气质之性”和“天地之性”,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他的人性论, 从而奠定了他“知礼成性”的道德教育与修养思想的理论基础。关于“气质之性”张载指出:“气质犹人言性气, 气有刚柔、缓速、清浊之气也, 质, 才也。气质是一物, 若草木之生亦可言气质。” (《经学理窟·学大原上》) 在张载看来, “气”扩散开来的状态万殊不一, 故人所禀受的“气”也各有偏全, 也就使“气质之性”呈现出善恶混杂的状态。“气质之性”中包含着人的生理或生存本能, 如饮食男女之类, 在一定限度内的存在是正当的, 人人皆不可免, 但如果不加节制, 便会累其心而丧其本“性”。张载认为, “天地之性”是人和宇宙间所有有形之物在成形以前就已先天赋予了的太虚之本然之性, 是一种“久大”永恒的纯粹的至善性, 是人所有善的道德品质的本源。张载明确提出气质之美恶虽是与生俱来所受的定分, 但只要通过加强道德教育与修养, “学”之不懈, “变化气质”而立于“天地之性”, 去其气质之恶与偏, 任何人都能成“圣”成“贤”。

二、“礼以持性”

张载认为, “气质之性”向“天地之性”发展的“变化气质”过程就是“成性”的过程, 而完成这一过程的主要途径是“礼以持性”或“知礼成性”。在他看来, 道德教育与修养的内容就是立于“礼以持性”、“养心”、“变化气质”, 其核心是“礼”。张载强调:“礼所以持性, 盖本出于性, 持性, 反本也。凡未成性, 须礼以持之, 能守礼已不畔道矣。” (《经学理窟·礼乐》) 他十分重视在现实生活中倡导“以礼成性”, 推行设礼、明礼、守礼。张载很注重“礼”在“成性”中的作用, 他的“礼”教观念重视“礼”对人内在道德品行的提升, 以达善为本。他认为“礼本天之自然”, “礼不必皆出于人, 至于无人, 天地之礼自然而有, 何假于人?” (《经学理窟·气质》) 同时, 他还强调“礼之原在心”, “礼”之体是“天道”自然, 而制礼、行礼等“礼”之用。他指出:“盖礼之原在心, 礼者, 圣人之成法也, 除了礼, 天下更无道矣。”张载特别强调在贯穿学“礼”、得“礼”、行“礼”等“礼以持性”、“知礼成性”这个道德教育与修养的全过程中, 应首先“立于礼”, 即“立本”、“立心”或“中道而立”, 先确立自己的努力方向, 从而“使学者先有所据守”。“学者中道而立, 则有仁以弘之, 无中道而立, 则穷大而失其居, 失其居则无地以崇其德。” (《正蒙·中正》) 心有所据守, 才能不违于礼, 才能“崇其德”, 实现“知礼成性”, “礼”立则“性成”, “性成”则“道义立”。

三、“知礼成性”的方法与途径

张载的“变化气质”、“知礼成性”与其修养功夫是紧密相关的, 在此基础上, 他认为道德教育与修养的方法与途径主要有:

第一, “大其心”。所谓的“大其心”, 就是以己心而合于“天道”。张载说:“心能尽性, ‘人能弘道’也。性不知检其心, ‘非道弘人’也。” (《正蒙·诚明》) 在他看来, 以“心”统“性情”, 只有“尽心”才能知“天道之性”, “心”是一个人识“性”的工具。“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 物有未体, 则心为有外。世人之心, 止于闻见之狭。……天大无外, 故有外之心不足以合天心。见闻之知, 乃物交而知, 非德性所知。德性所知, 不萌于见闻。” (《正蒙·大心》) 在张载看来, 即使个人亲身经历的所见所闻等感性认识的“见闻之知”也是非常狭隘的, 极容易形成自己的“私意成见”, 很影响到自身的道德修养。因此, 道德教育与修养首先必须做到“大其心”, 才能超越狭隘的“私意成见”, 达到天下万物有机融为一体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张载特别主张, “大其心”便是“平物我, 合内外。如是以身鉴物便偏见;以天理中鉴则人与己皆见。……只为天理常在, 身与物均见, 则不自私”。 (《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第二, “立诚”。张载认为, “诚”乃“天所以长久不己之道”, 既是个人“尽心知性”所追求的目标, 也是道德教育与修养的基本方法与途径。所谓“立诚”, 就是通过“穷理尽性”, 使个人扫除己私而顺乎“天道”。他说:“‘屈伸相感而利生’, 感以诚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 杂以伪也。至诚则顺理而利, 伪则不循理而害。” (《正蒙·诚明》) 人如果“至诚”则顺应了“天道之性”, 就具有道德价值。张载把《孟子》“良知良能”说, 与《中庸》的“诚明”说相结合, 提出“诚明所知, 乃天德良知, 非闻见小知而已”。因而, 只有以“立诚”这个“知礼成性”的基本方法, 去除个人私欲, 才能使个人复归“天地之性”, 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第三, “民胞物与”的道德境界。张载在《西铭》中明确提出了“民胞物与”的道德境界, 《西铭》被认为“推理以存义, 扩前圣所未发” (《二程集·伊川文集》卷五) , 集中体现了儒家的天人性命之学, 忠孝仁义之理。张载说:“民吾同胞, 物吾于也……富贵福泽, 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 庸玉汝於成也。存, 吾顺事, 没, 吾宁也。” (《正蒙·乾称》) 他主张世人和万物都是一体, 都来自同一个“气”, 因而应将乾坤当作父母尊长, 视天地为自己的躯体与本性, 将世人看作自己的骨肉同胞, 把万物作为自己的亲密同伴。他将“仁孝之理”从血缘家族拓展到了宇宙天地, 提出对宇宙这个扩大的父母也应当像对父母那样同样尽孝道, 认为国家社稷是君为父母、臣为家相的道德大宗族。在“民胞物与”与“天人合一”观念的基础上, 他提出了“尊高年”、“慈孤弱”的道德要求, 主张应将儒家伦理现实化为世人的生活准则, 在有限而坎坷的人生中, 用道德的自律与践履, 达到“民胞物与”的道德境界。

第四, “克己”。张载认为“克己”也就是“无我”, 即人应当“以理义战退私己”, (《横渠易说·下经》) “反归其天理”, 以“立天理” (《经学理窟·义理》) 而去私欲, 不断地克服“私己”、“人欲”和主观偏见, 才能最终改变自身“亦是一物”的客体地位, 而达到与天地同德的境界。他说:“今见人意、我、固、必以为当绝, 于己乃不能绝, 即是私己” (《经学理窟·学大原上》) , 而“人欲无厌, 而外物有限” (《学大原下》) 。在张载看来, 人若徇“私己”、“人欲”, 任其发展, 则“天理”就会丧失, 就必致于行为恶, 导致人格尽丧, “天理”无存。这里的“人欲”, 除“饮食男女”的本能之欲外, 还指人的“利己”之心。这种“私己”之心既违背了“天理”, 也必然影响到人的行为价值。因此, 必须“不为外物所役”, “不以嗜欲累其心” (《正蒙·诚明》) , 达到“无物我之私”的道德境界。

综上所述, 张载“知礼成性”的道德教育与修养思想十分丰富, 涉及到道德教育与修养的理论基础、作用、目标、内容、过程及方法原则等方面问题。张载在他毕生教育教学实践和创立发展关学的学术追求中, 留下了流传千古的“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道, 为去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张子语录》) 的名句和理念, 形成了“知礼成性”的道德教育与修养思想, 对宋明理学尤其是道德教育与修养思想做出了极大贡献。

张载“知礼成性”的道德教育与修养思想, 从“天人合一”和“知礼成性”的理论基础出发, 以“礼以持性”、“养心”、“变化气质”为其道德教育与修养思想的摘要内容, 以“大其心”、“立诚”、“民胞物与”、“克己”等为其德教育与修养的原则与方法, 有效实现了道德教育和修养本体与客体的有机统一, 通过其内化功能而“滋养人德性”、“内外发明”、“内外交养” (《经学理窟·气质》) , 以至“位乎天德”。张载“知礼成性”的道德教育与修养思想, 对后世的诸多教育家和教育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明清之际的王夫之更是推崇备至, 称赞道:“呜呼!张子之学, 上承孔孟之志, 下救来兹之失, 如皎日丽天, 无幽不烛, 圣人复起, 未有能易焉者也。” (《附录·王夫之张载正蒙注序论》, 《张载集》) 张载丰富深刻的“知礼成性”的道德教育与修养思想, 尤其是他对道德教育与修养的作用、目标、内容及方法等问题的论述, 以及人的外在行为规范化与内在人格的完美化有机结合等观点, 对于当代教育尤其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大的借鉴与启发意义。

摘要:张载“知礼成性”的道德教育与修养思想十分丰富, 涉及到道德教育与修养的理论基础、作用、目标、内容、过程及方法原则等方面问题, 对宋代理学中有关道德教育与修养的学说产生了很大影响。同时, 对于当代教育尤其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大的借鉴与启发意义。

关键词:张载,知礼成性,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创业教育与道德修养 第9篇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现状

教育部曾强调:“推进研究性和启发式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之后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加强大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1]实践教学环节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需要有一套较为完善和成热的实践课程体系。多年来, 大多数高校实际采取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课外实践教学形式, 与其他思想政治类课程一样, 主要局限在参观考察和社会调查等几项常规活动, 就我们的实际教学经验而言, 以前单纯以社会调查的方式完成课外实践学时, 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由于受到资金、时间和能力等因素限制, 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调查任务, 或闭门造车, 并未实际去调查;或相互抄袭, 从网上下载一些现成的调查报告, 应付了事, 这样往往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团中央学校部的调研表明, 几乎所有高校都认为, 在思想政治课程社会实践的时间安排、经费保障、制度建立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例如, 许多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都没有教学计划内固定时间安排的实践课程,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环节中也没有设置课外实践学时, 这显然削弱了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等思想政治类课程的重视程度。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目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除了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知识性以外, 最重要的特点是其现实性和针对性。实践教学是引导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方法之一, 也是增强该课实效性、实现寓思想观念教育于知识教育的教学目的的当然选择。

思想品德教育与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是两种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教化与内化两种机制, 教化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 把一定的教育内容、行为准则传授给对象的过程, 也即知识教育;内化是外部事物向人的内部精神 (即心理) 转化的过程, 也即形成思想观念。基于“建构”的学习理论认为, [2]学生的学习分初级知识学习和高级知识学习两个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中有相当一部分, 由于其现实性、针对性和发展性等特点, 归属于高级知识的范畴, 这种高级知识的学习实际上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 就是直接从实际问题入手来组织教学, 将学科知识隐含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让学科知识服务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3]

根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性、现实性较强的特点, 研究大学生进行选择和接受教育的特点, 精心选择和实施合宜的教学方法, 才能使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是以构建大学生的学习参与机制, 形成“实践体验”与“内化践行”的学以致用能力为目标指向的。学生主体在教学环节可以形成对某种特定事物和现象的知识, 即可以形成概念、判断、甚至是价值判断。但从严格的意义上讲, 这种知识和价值判断的形成并不意味着学生主体已经形成比较稳定的道德品质。因此, 要考察道德品质的形成, 必须注重考虑两个关键性的因素, 其一是实践的“中介作用”, 其二是“时间的磨炼作用”。实践的“中介作用”是基础、动力, 时间的磨炼作用是形成道德行为特性 (是稳固还是脆弱的特性) 的重要的前提条件。若没有实践的“中介作用”和较长时间的磨炼过程, 人的道德品质是不可能形成的。一般的教育学科的教学过程是在其事先确定的明确教学目的的指导下, 通过一个或者几个教学过程来实现的。但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过程与一般教学过程不一样, 它是需要长期的、反复的积累和发展的过程。可以肯定地说, 对不少学生主体来讲, 要形成稳固的道德品质, 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 甚至要经过他们整个一生的努力与修炼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考察, 学生主体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进行的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过程的有机的组成部分, 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课堂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必然的延续。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途径

通过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社会, 了解国情、民情, 了解社会道德风尚, 增强对社会主义道德的认识和理解, 特别是培养大学生树立一种立志、奉献、爱国、守法的基本道德观念, 并付诸实践, 在实践中增强创新能力和创造力。[5]

实践证明, 人的高尚行为是实践高尚思想的结果,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也需要经历一个认识与实践相结合、知行相统一的过程。若要顺利实现道德的内化和外化, 必须促发学生的切身体验。体验是由理论知识转化为情感的重要环节, 只有通过个体的直接实践活动, 才能获得理智上、情感上的反思感受。[6]学生获得了切身体验的东西, 才能入脑入心, 珍藏久远, 对人生的成长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德育教育取得成效的关键, 还是受教育者的积极响应和参与。这点也是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得以证实的。

(一) 开展实践性教学的核心是深化课堂内实践教学的改革

首先, 教学内容上要与现实实际相结合。教师创设的道德实践必须针对大学生实际, 要不断调查研究学生的思想状况, 找准学生关注的热点和存在的疑点, 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需要结合起来, 把思想教育与心理解困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自省、自律。其次, 传统教学手段要与现代手段相结合。计算机网络和声光电音像技术正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教师应当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 把现代教学手段适时地引入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来, 改善理论教学的呆板印象,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最后, 课堂讲授与多样化教学相结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真正以学生为主体, 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活跃课堂气氛, 促进教学相长。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要不流于形式, 不追求表面的热烈与轰动, 取得长远的、内在的实效, 就应通过研讨式教学引导学生的认识逐渐从感性层面提升至理性层面, 提高学生面对道德困惑和法律疑难时的分析、判断和抉择能力。[7]课内实践教学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说来, 课内实践教学主要是指在配合课堂讲授的基础上,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热情, 强调要把教学活动视为“主体 (教师) 一主体 (学生) ”的双向交流的过程。课内实践的形式主要有案例式、讨论式、辩论式、影像观摩式, 等等, 还要探索开展心理健康测验、团体心理辅导和案例分析等。

(二) 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课外实践教学时效性的依托

学生通过参加课外实践活动, 印证、深化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 从而强化其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的能力, 达到知与行的统一。

首先, 教师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设计的教学实践和军政训练;不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设计, 但有助于养成学生良好道德习惯的家务劳动、带专业性的社会服务和其他社会公益性的活动等, 也是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

其次,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的方式开展《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外实践教学。因为“德性发展不是在个体独自的抽象道德知识学习或知性道德思维探求下进行的, 而是在人际关系背景下通过交往、互动进行的”。[8]

为了及时了解志愿服务活动的效果, 总结经验, 学期结束时, 我们对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做了书面调查, 并要求他们写出心得体会。

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方法

我们通常认为大学的教育使命都集中在本科生教育上。[9]借鉴有关院校德育教改方面的经验, 我们把思想道德修养的内容和思想整合为四部分, 基本设想如下。

一是打好基础, 主要是以思想政治理论为指导, 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引导学生对社会、对学校、对自己、对未来职业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二是树立形象, 主要是以思想政治理论为指导, 以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外部形象, 包括言行文明、遵纪守法和参与志愿服务等几大块内容, 引导学生从实际行动上来贯彻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社会主义法治观和社会主义道德观。三是形成习惯, 主要是以思想政治理论为指导和核心内容, 让学生将政治思想和职业所要求的素养内化成行为习惯。重点是使学生逐渐形成若干良好职业习惯、职业信念, 以及职业品质, 如以终为始、主动适应、好学善学、精益求精、百折不挠、感恩守信等。四是提升感悟, 主要是以思想政治理论为指导, 让学生通过自学、参加以志愿服务的方式所进行的德育实践活动, 进一步提升自己对祖国、对情感、对人生的道德境界。

法律基础方面因为条件所限, 我们预备采取丰富多彩的课堂内法制教育实践活动。法制教育实践能够锻炼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法制意识。如, 课内开展典型案例分析、法律征文、知识测验等活动;增进诚信、守法的教育, 从而了解社会、服务社会。

改进考试形式, 是保证实践教学的关键。改变现行考试制度中只关注理论考试成绩, 不考虑日常道德行为实践的学用分离现象。在考试内容上, 应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 重视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所内化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测评, 还要增加社会实践内容, 以检查学生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在考试形式上, 应改革传统的“一锤定音”的考试形式, 该课程的考核应由三部分组成:一部分为平时考核, 包括学习态度、课堂提问、完成作业、平时测验等;第二部分是理论考核, 形式仍然以闭卷为主, 主要考查学生掌握的法律基础方面的知识和案例分析能力;第三部分是实践考核, 主要是参加实践活动时进行的调查报告。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理论、参加实践教学、思考问题的主动性, 起到提高思想觉悟综合素质和培养法律精神的作用。[10]

参考文献

[1]杨泉明主编.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68.

[2]刘儒德.基于问题的学习对教学改革的启示[J].教育研究, 2002, (2) .

[3]何勇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建构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 2006, (Z2) :100.

[4]祖嘉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三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7, (1) :47.

[5]吴建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探索成果[J].教学研究, 2006, 10, (下旬刊) .

[6]邱柏生.关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若干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 (上半月.综合) , 2006, (6) :10.

[7]胡菊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实现策略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7, (4) :72.

[8]高德胜.知性德育及其超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21.

[9][美]詹姆斯.杜德斯达.21世纪的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61.

创业教育与道德修养 第10篇

一、道德教育情景式教学设计特点

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枯燥的理论知识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而且学习效率很低。而情景式教学设计能弥补这一不足。

1. 生动形象,便于理解

相比较传统的教师讲述,学生被动理解书本上的知识点,情景式教学主要采用情景模拟的手段,将书本中枯燥的知识点以生动形象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得学生能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下接受道德教育,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也大大提高。

2. 增进师生感情

道德教育情景式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师在讲堂上讲,学生在下面听,沟通少的现状,通过情景再现的形式,通过师生和同学之间默契的配合完成情景任务,理解知识点的同时也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同时,这一过程的实施也正体现了道德教育的本质:有利于师生之间交流以及同学之间交流,使得很多昔日没有交流沟通的学生之间也有更多了解,课堂氛围变得和谐融洽。

二、道德教育情景式教学设计的具体方法

道德教育情景式教学设计除可以借助多媒体工具,还可以通过课堂辩论、情景剧角色扮演与课外实践活动等形式来展现。

1. 多媒体化教学工具

目前大部分学校的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设备,多数老师教学已采用了PPT等多媒体教学方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本身是以知识点的形式出现在课本上,对学生来说显得枯燥而难理解,所以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在课件中添加便于理解的图片、视频等来阐述课本上枯燥的知识点,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书本上的内容。例如在鼓励大学生适应人生新阶段的时候可以插入军训、高中阶段学习等艰苦奋斗的照片;在讲述爱国主义的时候可以通过播放《建国大业》等爱国影片来领会新时期的爱国主义精神等。

2. 课堂辩论

课堂辩论主要运用于面对一系列矛盾统一、难以理解的知识点的时候,教师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将复杂难懂的辩证观点转化成生活中的热点话题,通过正反两方的辩论,增强学生对此知识点的理解。[2]例如,在讲述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辩证关系的时候,可以就这一知识点来展开辩论,就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重要性问题,要求学生组织进行课堂辩论,除可以促使学生掌握这一知识点外,对活跃课堂气氛与提升学生辩论水平以及互动能力均有推动作用。

3. 情景剧角色扮演

教师可以根据课本知识点内容,选择一个主题,围绕这个主题要求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通过创作小品、话剧等阐述这个主题,并在课堂上进行表演。例如,在讲述道德与法律在公共生活、职业以及婚姻家庭中的应用时,便可以采用此教学方式。学生在准备、参与表演过程的一系列活动的时候,无形中已经将此次表演中涉及的知识点掌握好,教师再次讲授的时候便会相对轻松多了。这一过程能使得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主动获取知识,给教师授课带来极大方便,同时将知识点运用到生活中,学生在理解此知识点的同时还能很好地理解其生活中的意义,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4. 课外实践活动

除常规课堂教育外,组织课外实践活动,体会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也是教师授课的重要环节。例如,在讲解“学习道德理论,注重道德实践”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为社会尽一份力的事情。

参加一系列公益活动、访问、调研后,学生通过对生活在基层的人群提供帮助与接触后,能更好地了解普通百姓的生活状况,体会到道德的高尚与美好。这一实践不仅能帮助其更好地理解书本上的知识点,还能有效地帮助其体验生活,以便毕业后能更好地融入社会。

三、道德教育情景式教学设计的注意事项

道德教育情景式教学采用以上方法的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注意事项:首先,选题重点要突出道德认知的价值;其次,要注重内容和形式的选择;最后,要符合学生的年龄需求。

1. 突出道德认知的价值

基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学科进行的道德教育情景式教学,教师所设计的内容要突出道德教育这一主题特点,首先要让学生对道德有充分的认知。所谓道德付出,并不意味着牺牲与奉献;道德很多时候是建立在双赢的基础上的;而道德并不仅仅是建立在精神层面上的唯心主义思想,而是需要与我们日常衣食住行结合在一起的。所以也就要求学生在认知和进行道德实践的时候要基于生活、生存以及发展的前提。[3]

2. 注重内容和形式的选择

道德教育情景式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获得知识与行为方式,更好地认知社会,所以如何选择道德教育情景式教学题材的内容和形式,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尤为重要。优秀的文化和学习手段除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水平,更能培养学生的优秀道德水平,所以在选题时要与时俱进,选择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先进的现代文化相结合的题材作为学生参与的内容,使得其能在原有的生活基础上,通过对书本知识的主动学习,来更好地了解生活与社会。

3. 要符合学生的年龄需求

对大学生来说,刚刚结束辛苦的高中生活,距走上社会工作还有一段距离,这段时间生活学习均无太大压力,所以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是很高,对思想道德修养的感悟与认知更加欠缺。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应考虑其生活阅历,选用与其学习环境相近的活动来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采用道德教育情景式教学设计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相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加生动形象,便于理解,还能增进师生的感情交流。其具体手段可以利用多媒体化教学工具,通过课堂辩论、情景剧角色扮演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办法,将枯燥的道德教育知识点转化成生动形象的情景式场景,使得学生能更好地掌握道德教育知识点,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与此同时,在运用道德教育情景式教学方法的时候,首先要注意主题要突出道德认知的价值;其次,内容和形式的选择上要注重与时俱进,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最后,在情景式教学设计上要符合大学生的年龄与文化需求,促使他们更积极地学习,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王丽英.情感教育嵌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分析——以“思想政治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8).

[2]张敏,陶传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道德教育情景式教学设计[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5).

创业教育与道德修养 第11篇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道德修养 创新

[作者简介]李生敏(1964- ),男,山西洪洞人,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公共基础部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哲学。(山西太原030031)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8-0107-01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目的是培养大学生高尚的理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进行改进,特别是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力求创新,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一、加强对思想道德修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力求观念创新

观念创新是改革创新的先导。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创新的前提,是对当前思想道德修养教育目标进行深刻认识。高校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我们必须从这个基本目标出发,进行观念上的创新。要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做起。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道德教育有没有开拓性,关键在于思想是否解放,观念是否更新。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面对知识经济的迅速崛起以及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不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就无法跳出旧观念、旧模式的约束,就无法树立正确的教育思路,无法积极大胆地探索、开拓,也就谈不上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工作的创新。进行观念创新,就是要克服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的思想,努力打破业已形成的思维定式,根据具体情况,根据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创造性地开展思想道德修养教育。

二、满足大学生的成长需求,力求内容创新

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身上具有一些明显的特点。一方面,他们对外来思想不再盲目地被动接受,而是敢于怀疑、否定,具有一定的自主意识;另一方面,他们思想活跃,朝气蓬勃,容易接受新思想,研究新问题。总之,勇于求知探索是这一时期青年思想的主要特征,这一思想特征,给我们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整体上看,由于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尚未完全成熟,生活经历比较单一,对生活、学习、思想上碰到的许多问题不一定能正确地认识和解决,需要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需要正确地进行人生定向,需要加强修养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只要从大学生最关注、最渴望寻求答案的问题入手,就能与大学生产生共鸣。所以,思想道德教育必须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增强时代感,反映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相适应的社会道德和法律、民主政治、环境意识等要求。要围绕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各项重要会议精神,进一步拓展大学生修养的内容。在当前,对青年大学生要加强四个方面的修养。第一,创新精神的修养。即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加强与时俱进的科学品质的修养。第二,民族精神的修养。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因而必须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而作为精英人才的大学生更应加强民族精神修养,并自觉的将它们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精神动力,完成历史和时代所赋予的庄严使命。第三,奋斗精神的修养。要教育大学生树立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培育和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这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第四,时代精神的修养。作为最善于接受新生事物的大学生,加强时代精神修养是理所当然的品质要求,大学生要挺立于未来时代潮头,必须具有开放精神。以上四个方面是社会进步、时代发展对大学生所提出的素质要求的浓缩和精华,应成为思想道德修养教育的框架内容。另外,思想道德教育内容除了要与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外,还要与学生成长实际相结合,满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精神需要与心理需要,有效回答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学习、生活、工作、交友、择业等现实问题。

三、注重教育实效,力求手段和方法创新

思想道德教育能否取得实效,与其教育手段和方法密不可分。方法得当,则效果明显,否则往往劳而无功。目前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老师把思想政治教育变成空洞的“说教”,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缺乏说服力和感染力,学生不感兴趣;有的老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不够准确全面,对自己熟悉的内容讲得过多,对迎合学生兴趣的内容发挥过多,等等。这些现象无疑是不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的。要使思想道德教育真正取得实效,教育手段和方法的创新尤为重要。因此,必须重视思想道德修养教学的改革。要经常采用典型案例分析、专题讨论、问题教学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案例教学中,可以结合申奥成功等重大历史事件及国内外政治、经济、科技、人文等领域的新发展、新成果,讲授有关内容,充分体现教学的时代气息。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主动参与意识强,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有关问题展开讨论,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达到良好的互动效果。在教学进程中,教师必须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善于与学生交朋友,有意识地、主动地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心理活动、学习和生活情况,力所能及地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和困难,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使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具有浓厚的亲和力,实现师生之间的心灵交流和情感沟通,使受教育者心悦诚服,达到教育的目的。

四、开创思想道德教育新局面,力求机制创新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机制的创新,是开创思想道德教育新局面的重要前提。事实上,思想道德教育的传统机制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下高校的发展需求,而新的机制必须在新的实践中摸索和创立。因此,进行机制创新,必须在一定的原则指导下进行,诸如时代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等。要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对新机制的确立进行科学决策。笔者认为,首先,要强化领导机制。高校应始终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成一件大事来抓,党政领导要亲自抓,形成全校上下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其次,要优化调控机制。包括建立管理系统、加强制度建设,促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也包括不断完善激励机制,采取切实有效的激励措施,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氛围;还包括建立健全信息反馈体系,及时掌握和分析大学生群体的信息,围绕学校工作大局,围绕大学生成长需要,把那些影响学生学习、生活的难点、热点问题作为思想工作的突破口,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走进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避免空谈说教。再次,要强化导向机制。切实注意强化舆论导向、政策导向、榜样导向等,对优秀的人和事迹及时表扬,大力支持,尽量扩大影响,对一些错误的行为,则应明确反对,坚决抵制。通过这些措施,建立一个运转正常、结构合理的新机制。

总之,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同其他学科一样,也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改进,不断创新。当代思想政治工作者更应与时俱进,不断进取,为培养更多的合格大学生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顾海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4).

[2]顾海良.世纪新阶段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纲领[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11).

[3]田建国.大学文化与思想道德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4(12).

创业教育与道德修养 第12篇

关键词:生命教育,缺失,困境,教育改革

高校中的自杀现象似乎愈演愈烈, 此外大学生同室操戈、荼毒生灵, 甚至中小学生都有这个趋向了。人是教育的对象, 生命教育应是教育的归宿与真谛所在。虽然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就有学者提出:对生命的遗忘是教育最大的悲哀, 对生命的漠视是教育最大的失职与不幸。生命比任何知识、规则、纪律, 甚至荣誉, 被许诺的未来的发展与幸福的可能性, 所有的一切都更神圣。所有的生命都无法被另外的生命所代替, 生命具有唯一性, 敬畏生命是教育的伦理起点, 也是教育的价值归依。本课题计划探讨这个问题, 将生命教育落实到实处, 让生命教育回到中国的语境, 回到教育的立场, 把生命教育落实到具体的学校, 落实到具体的个人。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遇到的困境

目前中小学, 尤其是升学率高的重点中学的学生在长期高压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 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很高。可以说不当的应试教育就是摧毁学生幸福感和创新能力的过程。在本该形成正确的生命观的青少年成长的阶段, 学生的时间被大量的作业和试题占据着思维, 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大自然和在人际交往中体验真实的生命存在和生活意义。大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 师生双方更为关注的是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 对生命教育觉得无从谈起。大学生一入学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由于授课方式、师资等多方面原因, 往往不受学生的重视, 和生命教育结合也存在多方面的困难。

二、本研究的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

1. 研究方法。

以独立学院学生特点为研究背景, 从当前高校德育与法治教育的实际出发, 结合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实践, 考察、调研、分析大学生内心深处的生命意识和敬畏感现状, 运用观察分析、比较研究、调查实证等方法, 研究生命教育的本质及规律, 探寻大学生生命意识的状况及其培养模式, 并从理论层面上运用归纳演绎、内因外因等辩证思维方法对生命教育的内在规律进行概括, 并提出适合高校, 尤其是独立学院学生的生命意识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2. 数据分析。

本研究主要采用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的方式, 通过问卷调查, 调查了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状况和对生命教育的需求, 了解学生对当前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的态度和意见。根据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现状的调查问卷及数据分析 (见附件) 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1) 家庭是促使学生形成生命价值观的最重要因素, 而老师对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影响很小, 前者占86.5%, 老师仅占16.3%。当遇到生命问题时, 34.6%的会咨询父母, 30.8%的是向朋友咨询, 选择向教师咨询的占4.8%, 还有17.3%的学生表示没有人可以咨询。由此可见, 教师, 尤其是思想道德修养教师任重而道远。 (2) 76.9%的学生能认识到人活着是为了尽量提升自己的境界、完善自己的人格;有49.0%的学生认为人生短暂, 走一步算一步;还有7.7%的认为只要不触犯法律, 想怎么活就怎么活;有超过50%的学生生命观还不成熟, 这也显示教师的思想工作难度不小。 (3) 4.8%的学生在12岁之前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问题, 2.9%没有思考过, 51.9%在12~18岁之间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问题, 28.0%在19岁以后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问题, 经常怀疑生命意义的比例是3.9%, 72.1%的学生认为人生最大的幸福是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以及有知心朋友, 62.5%认为人生最大的幸福是确定的人生信仰和内心的安宁。这显示大学校园要重视良好氛围的建立, 持有积极生活观和幸福观的多数学生可以影响并引领消极的学生。 (4) 43.3%的学生曾经有过自杀的念头, 63.5%的学生认为自杀是对家庭、社会的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还有25%的学生认为自杀是可以理解的, 此外18.3%的学生认为人应该有自杀的权力。当遭到别人严重冒犯时, 69.2%的学生没有杀死别人的念头, 29.8%的偶尔有, 经常有的占1%。为了获得某种切身利益, 5.8%的学生选择会以伤害他人为手段, 38.5%选择肯定不会以伤害他人为手段。 (5) 72.1%的学生表示能做到热爱、珍惜生命, 有27.9%不确定。这个比例也显示出教师要更加关注这些同学, 投入更多精力 (6) 对社会上报道的先进人物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 也不让国家财产受到损失的行为, 72.1%的认为伟大且值得提倡, 36.5%认为伟大、但不值得提倡, 因为生命是无价的, 还有13.5%认为不值得。 (7) 面对突发性生存危机, 如地震、火灾、溺水、中毒、交通事故等, 93.3%的学生表示有些了解各种生存常识、处理方法和逃生技能, 非常了解的占4.8%, 不了解的占1.9%。 (8) 80.8%认为在对未来迷茫时, 会怀疑生命存在的意义, 23.1%的是在感情受挫时, 23.1%是在学习压力大时, 还有18.3%是在人际关系不好时怀疑生命存在的意义。 (9) 59.6%认为人生价值的判断标准是对家庭责任的大小, 选择对社会贡献大小的占33.7%, 选择社会地位高低的占2.9%, 选择金钱多少的占7.7%, 说不清楚的占19.2%。 (10) 如何缓解压力问题中, 70.2%的选择在心里慢慢消化, 40.4%找父母或亲戚中的长辈交流, 5.8%找老师交流, 2.88%求助心理咨询, 1.9%不知所措, 76.0%的认为大学生避免走上自杀绝路的有效方式是提高心理素质, 学会自我心理调适。 (11) 在关于生命教育的问题上, 36.5%的学生听说过生命教育, 63.5%的没有听说过, 58.7%认为大学有必要开设生命教育课程, 2.9%认为不应该, 38.5%的认为无所谓, 45.2%认为大学开设生命教育课程, 合适的方式是定期讲座, 37.5%选择选修课方式, 还有17.3%认为是必修课方式。

三、本研究的主要价值和意义

1. 实际意义:

在国家积极的高校招生政策影响下, 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进入高等学府接受高等教育, 精英教育转化为平民教育, 这对社会进步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是一件有利的事情;但给高校的学生管理和思想培养方面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本研究以大学生生命教育为突破点, 希望找到合适的途径有效开展大学生德育工作, 并给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及法律基础课程提供新的思路。

2. 理论意义:

我们现在的教育改革更多地仰赖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 而这样的行政命令又是基本不考虑具体学校与教师教学实际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的;而推行改革的基本手段也是名目繁多的检查、评比等行政操作, 也就是说, 教育缺乏内在动力和内在尺度;生命教育立足于生命视野对教育的一种重新认识和理解, 它以生命为教育的基点, 认为教育就是要遵循生命的特性, 不断地为生命的成长创造条件, 促进生命的完善, 提升生命的价值。

3. 主要创新点:

本项目以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为研究背景, 结合社会现实和高校的德育教育与法制教育现状, 侧重从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和敬畏感的培养入手, 研究学生的成长历程中生命教育理念的形成规律, 探寻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的更有效的授课方式, 将生命教育理念和敬畏意识融于大学生的生活, 培养身心健康的大学生。

四、结论

1.我国目前教育中生命教育的缺失是制约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 改变这一状况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职责, 从大学开始补课, 已经错过了生命教育的最佳时期, 所以生命教育是从小就要重视的。

2.大学生自杀以及犯罪的发生背景、现状及深层次原因都可以追问到生命教育的缺失。

3.生命教育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结合方式及教学方式需要改进。

4.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养是有效落实生命教育到课堂及学生的大学生活中的必要保证。生命教育并不是仅仅凭借几门课程就能达到教育目的的, 教育是过程, 生命教育要贯穿并融合人的一生。生命教育首先要培植学生生命质量与生命尊严的意识并将其作为自觉的价值追求;其次才是学习必要的用以谋生的知识和技能。

5.仅仅凭课堂是远远不够的, 要建立良好的氛围, 让学生能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体验生命理念及规则理念、敬畏感理念的落实和滋养。

总之, 生命教育不仅使教育趋向更加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而且也把生命真正置于关注的焦点, 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生命教育内涵很广, 包括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关爱大自然;包括思想品德教育、伦理教育、安全教育、法治教育、生态教育及生死教育, 主要是探讨人与自己、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及人与宇宙的和谐。生死教育包括生命意义探索、生命价值澄清、自杀防治、抑郁症认知、艾滋病防范、临终关怀及悲伤辅导。生命教育内涵的超越、丰富和发展必须有效统整、融合死亡教育和生死教育基本理念, 体现全面性与通识性。面临社会变革的时代, 生命教育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中国的教育改革应该以此为根本理念。

本课题在有限的时间和能力范围内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和深入, 例如独立学院的学生和重点院校的大学生的生命价值是否有明显的差异等问题没有以调研的方式加以实证研究, 但笔者将继续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更多的调研和思考。

参考文献

[1]菲利普.G.阿特巴赫.高等教育变革的国际趋势[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2]不拉德里·特雷弗·格里夫.生命的意义[M].中信出版社, 辽宁教育出版社.

[3]克里希那穆提.教育就是解放心灵[M].九州出版社, 2010.

上一篇:商业化发展下一篇:加强对商业贿赂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