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学习能力培养

2024-05-28

中职生学习能力培养(精选12篇)

中职生学习能力培养 第1篇

关键词:中职生,数学,能力,转化,培养

数学能力是由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与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创造性、分析性、敏捷性所组成的开放性动态系统结构。能力的核心是思维, 而转化又是思维的核心。面对千变万化的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 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它, 即如何巧妙地把它转化成已经学习过的某种类型的问题, 应用某个公式或定理去解决它, 这往往是学习数学新知识的巧妙方法和解题之关键。

(一) 中职生数学转化能力培养的现状

目前, 不少中职学校学生转化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地培养, 其原因除了教师主观上认识不够, 对培养学生数学转化能力不重视, 还有以下主要的因素:1.学生数学基础太差。近年来伴随着中职招生规模的扩大, 到中职学校就读的学生, 大部分由中考分流而来。此类学生多数数学基础较差, 一是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够, 基本技能欠缺, 不少中职生不会进行有理数运算和根式运算;二是逻辑思维能力差, 观察、抽象、概括、推理等思维能力还停留在小学阶段, 跟不上中职数学学习的进度;三是空间想象能力差, 对简单空间图形中的点、线、面及其位置关系都无法想象。四是对学习数学没有信心, 认为进入中职学校可以不学数学, 数学对学习技术没有什么用处。五是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 知识面窄, 知识之间不易迁移, 从而对数学课普遍存在恐惧心理。2.中职数学教材内容不尽合理。现行的中专数学教材, 内容自成体系, 缺少学科间的渗透。内容设置基本沿袭普通中学教育课程的设计或者直接搬用, 普教色彩较浓, 没有体现中职教育的特色。3.数学教学联系专业实际过少。数学教学与专业课教学严重脱节, 缺少与职业的融合。学生不知所学数学知识有何运用, 数学上的知识与专业要求有何关系, 学生感到学习无用, 脱离实际, 厌学情绪越来越严重。4.教学手段缺乏吸引力。中职数学课的教学方法相对专业课而言, 方法比较单一, 知识传授纯理论为主, “满堂灌”现象较为普遍, 教学辅助手段缺乏。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吸引力不强, 学生十分反感。鉴于上述各方面因素, 学生对学习数学丧失信心和兴趣, 上课时无精打采, 作业靠抄或干脆不做。很多教师感到自己付出的努力与汗水没有得不到回报, 因而对培养学生的数学转化能力也就失去信心。

(二) 重视数学转化能力培养, 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新知识兴趣的关键

中职生在学习数学中, 要学会灵活地运用转化手段把一些复杂的知识转化成比较简单的、已学过的知识。例如在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 采用“代入消元法”或“加减消元法”想办法先消去其中一个未知数, 使之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把无理方程转化为有理方程;把高次方程转化为一次方程;把指数方程、对数方程转化为一般代数方程等等。掌握好转化, 往往是解题之关键所在。因此, 中职学校的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重视对学生进行数学转化能力的培养, 注意将数学的内容与专业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实用性, 明白数学是为学习专业课服务的, 并注意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习惯, 使学生慢慢地由害怕数学变得喜欢数学, 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

(三) 培养学生转化能力的多种途径

1.联系旧知识, 促进由未知到已知的转化。人们在解决新问题时, 无论是认识当前的事物, 解释各种现象, 或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都是和他已有经验分不开的, 这在教育心理学中叫做迁移。把未知转化为已知, 通过已知求未知正是符合人的这种迁移规律的。在数学教学中, 有许多知识都是密切联系的, 如果能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探索尚未学的新知识, 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那么学生学起来就会感到今天所学的新知识并不难, 只不过是他们所熟悉的旧知识的一种“变形”罢了, 往往掌握得较快较好。2.联系概念, 掌握转化规律。寻找转化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从定义, 定理, 公式, 概念出发, 自然转化也是常见的一种。3.挖掘隐含, 寻求转化。对于一般的题目, 比较容易做到自然转化。但还有许多题目, 条件和结论之间没有很明显的关系, 学生还是常常感到不知所措。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已知条件, 从中挖掘出隐含的条件, 而这隐含的条件往往恰好是解题的突破口, 找到突破口, 问题便顺利得到解决。4.观察联想, 灵活转化。教师在启发式教学的基础上, 要注意培养学生仔细观察, 广泛联想, 灵活转化的能力, 使学生善于思考, 头脑灵活, 而不是呆读死记, 墨守成规, 这要有一个较长时间的培养过程, 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 要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向学生提出比较新颖的、困难的, 同时又是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可以完成的课题。启发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 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使学生学得的技能可以广泛地迁移, 灵活地转化。5.大胆联想, 巧妙转化。观察—联想—转化常常是解题的三步曲, 有的题目通过大胆联想, 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巧妙解法。

简论中职生德育学习能力的培养 第2篇

【摘要】中职学生普遍基础较差,对德育课不感兴趣,使德育课堂教学面临许多困境,学生的德育水平和能力不能满足培养中初级专门人才的质量要求,亟待提高。只有优化德育课堂教学结构,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才能使德育教学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真正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和能力。

【关键词】中职

德育

课堂教学

优化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067-01

德育课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学科,对中职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但中职学生普遍基础较差,对德育课不感兴趣,使哲学课堂教学面临许多困境,亟待提高。因此,优化中职哲学课堂教学结构,成了我们每一个中职德育教师的当务之急。

一、感知阶段激发兴趣

(一)增强“第一映像”

上课必须讲究开头艺术,想尽办法一开始就把学生吸引住,让学生处于最佳学习状态或境界。在日常教学中,可用学生有话可说的前置作业,激活学生对课堂的期望值;可选择新颖有趣、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资源导入,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我们还可以运用故事、问题、游戏等趣味性强的活动导入,增强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就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挑逗学生的好奇心

教师的教学应该留给学生一定程度的想象和探究空间,使学生期待得到对问题的解答,学生的注意就会经常处于紧张兴奋的状态。在学生心里放下一个有趣的悬念,学生的情绪就会迅速兴奋起来,跃跃欲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的期待欲,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施。

二、理解阶段激发活力

(一)巧用案例教学激活德育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选用现实生活中学生喜闻乐见的事列、时政热点、具有说服力的资料和教材中的案列等让学生思考、分析、讨论,把学生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把时事新闻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把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与书本联系起来,用理论知识指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学知识的乐趣,学生的求知欲相应增强了,课堂教学气氛也就活跃了。

(二)在讨论和争鸣中激发课堂活力

哲学是一种高度探索性的活动和批判性的思维,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创设学生讨论问题的情境,采用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方法,鼓励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对话和讨论,引学生大胆设问,各抒己见,动手动脑,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力求探索的强烈愿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还可采用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可用语言、图示、形体等多种方式作答,激活学生神经细胞的再兴奋,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应用阶段培养创新能力

(一)在知识的巩固中引发创新能力

知识为能力奠定基础。要想激起创新思维,培养能力,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敏锐的观察能力。在常规的教学中,不仅重视学生知识、技巧的传授与积累,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参与课堂、学会思考,具有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应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把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方法、观点或态度进行定向迁移,融会贯通,在消化知识的过程中诱发创新思维,从而做到知行合一。

(二)在改进教法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能让学生顺利解决新的问题,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广泛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顺利完成。教师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既要讲新鲜的事,又要万变不离课本知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教师要不断反思、质疑自己的教学,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使思想品德课真正走向有效教学。可有针对性地选择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把德育课课堂教学与学生活动、职业活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相结合,创造一个活泼有序、多姿多彩、情趣盎然的教学环境。

(三)在德育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发挥德育功能,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中直观、自然地获得知识,如观察、制作、表演、参观、调查等感性活动中,使教学成为学生学科知识与具体能力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得到感性认识、体会,不断探索发现的过程中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是准确可靠的、全面深刻的、切实有用的。所以,德育教学一定要和生活实践相结合,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德育的能力。

总之,德育课堂教学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重视学生的心理规律和学生的情感个性,符合现代教学规律,才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同时,还应该在教学中将理性和激情相结合,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思维活动,使我们的德育教学永葆青春与活力。

参考文献:

[1]郝文娟,杨学艳.对语文与人生课程教学的思考[J].知识经济,2012,16.[2]王华贵.浅谈案列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语文与人生》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风,2011,24.作者简介:

浅谈中职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第3篇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没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并且大部分经历了学习上的失败,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因此,培养中职生的学习能力是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首要的任务。长期以来,我们教学改革的着重点往往只放在“教”的方面,而忽视了“学”的方面,可是学习如果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师的功夫下得再多也是事倍而功半。所以,教学改革不仅要在“教”的方面改革,还要在“学”的方面改革。那么,如何培养中职生的学习能力,使他们逐步向技能型人才转变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构建适合中职生学习的环境

聚焦中职课堂,我们可以看到:讲台上老师激情满怀,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面无表情,眼神茫然;而有的课堂就像菜市场,学生各行其是,就是没几个听课的;有的学生索性不到教室去,课堂出勤率不到50%。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他们自卑、厌学,更有甚者根本就不想进入教室学习。那么,我们可以先从改变教学环境来使中职生改变学习的态度。我们可以把教室改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实验室,也可以在操场或铺着鹅卵石的林荫小道上教学,只要能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各种功能的活动区都可以是学生听课和学习的场所。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环境和和谐的精神氛围中,不再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地、自主地进行学习或探究活动,这样不但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对学生自主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

二、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适合中职生学习的情境

“填鸭式”“满堂灌”“一言堂”“说教式”的教学模式,不适合中职学生。由于职业学校专业课比较枯燥,在教学中,单靠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完成教学工作。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没有动力, 但他们形象思维能力强,所以教师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创设符合他们心理特征的教学情境,拓展学习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时, 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 活泼, 同时, 也培养了他们积极思维的习惯和对学习的积极情感。教师还可以开展表演、辩论、演讲等多种教学活动,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他们的表现欲。

三、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特点

在人们眼里,中职生从来都和“优秀”无缘,而是“差生”的代名词,其实主要原因在于人们没有发现他们所归属的智力类型。就大多数中职学生而言,他们的脑子并不笨,不少学生头脑灵活,只不过在初中应试教育环境下,他们的智力没有得到发掘和培养,甚至根本就没有被发现。很多中职学生非常聪明,却因成绩不好而被家长、老师视为“无用”,学生热衷的很多活动被认为是“不务正业”。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要将学习过程与学生的智力特点相结合,选择合理、有效的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热情,扭转他们被动学习的局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理论与实践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学生毕业后直接面对就业市场。然而当前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 “学”与“用”脱节,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加强实践教学,使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相衔接,使学生感到学习的知识在以后的工作中非常重要,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他们积极、主动学习。

当然,这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经常到市场调研,使学校的教育贴进企业,关注企业的需求,了解企业对本专业学生有哪些知识能力要求,不断改进教材内容,把企业所需要的新知识、新技能加入到教材中,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教学过程中,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我们都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而大量的实践也有力地证明:学生如果对所学的内容有浓厚的兴趣,学习便会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强迫变为自觉,从而感受到课堂的乐趣,并水到渠成地提高其学习能力。

浅谈中职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第4篇

关键词:中职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自从本学期从事中职生的教学以来, 越来越意识到中职生的自学能力不强, 不仅不利于理论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而且不利于中职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中职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引起其相应的学习行为。一般来说, 强化学习动机, 如适当的表扬与奖励、获得优异的成绩、取消讨厌的频繁考试等便是强化的手段;惩罚则是一般起着削弱学习动机的作用, 如频繁的惩罚、考试不及格等便是惩罚的手段。在学习中如能合理地运用强化, 减少惩罚, 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 改善他们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学习动机作为引起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 是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完成的重要条件, 并由此影响学习效果。而学习动机之所以能影响学习效果, 是因为它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学习动机强的学生, 必然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积极性, 这些学生能在学习中专心一致, 具有深厚持久的学习热情, 遇到困难有顽强的自制力和坚强的毅力。因此, 学习动机可以影响学习效果。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中职生的学习兴趣强烈, 主动学习欲望就更加强烈, 自主学习能力就更强。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开设多元化的课程, 同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设置选修课和必选课。选修课的内容应多样化, 尽量和当下的社会需求相吻合, 既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又能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方式差异设置好教学目标。在上课开始时, 教师明确告诉学生学习目标, 将有助于引导学生集中注意课中的重要信息。

三、教授学习策略

教授学生学习策略是中职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本保障, 学习策略是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学生在拥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的基础之上, 明确教学目标、制定学习任务、掌握相关的教学策略, 借助相关的载体, 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应养成良好的习惯, 做到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并将这一习惯贯穿于自主学习之中, 在课堂教学中, 紧跟教师的教学进度。同时, 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应杜绝玩手机游戏、上网玩游戏等不良的学习习惯, 所以, 学生如果能够熟练地掌握学习策略并能熟练地运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坚定的信念

中职生从中学阶段过渡到中职院校, 无论是从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是一个转折点, 中职生处于青年阶段, 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不管是心理还是生理都有很强的可塑性。但是, 由于他们的心智并不是很成熟, 缺少生活经验, 所以, 判断是非的能力并不是很强, 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不健康的人或事的诱惑, 以致于迷失方向。因此, 中职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面对许多不确定的因素, 应该树立坚定的信念, 抵制诱惑, 自主调节自学的行为。总之, 中职生应坚定信念, 明确学习目标, 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好学习计划, 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坚持不懈地勤思考、勤动手、勤提问、与老师一起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增强自信, 树立坚定的自主学习信念。

五、坚持课外实践

中职生应该以理论知识和课外实践结合。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更好地辅以理论知识的自主学习, 同时也可以更好地验证理论知识, 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 学以致用, 不断激发自主的学习潜能, 保持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课外实践活动应具有多种样式, 同时应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和个体的差异性, 科学设计课外实践活动。

谈谈中职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 第5篇

谈谈中职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

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形势不客乐观,学生对于英语学习有着很大的.抵触情绪.从兴趣和学习的关系出发,阐述了如何培养中职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作 者:桂永彬 作者单位:安徽省淮北工业学校,安徽,淮北,235000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英文刊名:HE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2007“”(12)分类号:H3关键词:中职生 英语 兴趣

如何培养中职生独立学习英语的能力 第6篇

一、培养学习兴趣

1.建立与学生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学习行为,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不可分隔。教师只有建立与学生亲密无间的友好关系,学生才能更好地喜欢、尊敬、崇拜教师。“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说的这个道理。教师平时要及时与学生交流沟通,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和生活困难,让学生看到学习、生活的希望,可大大增强学生积极主动、独立学习的干劲,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实现英语水平的新跨越。

2.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要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有独立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无论课上还是课下,都要组织好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英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学生独立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对于做法不对的同学要加以指导,尤其对学生存在的细节问题要引起重视,正确引导。

3.对学生课外知识学习进行监督

对于课本知识的学习,不能满足学生的知识量和兴趣度,要给学生推荐一些适合他们的有趣的课外书报,拓展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达到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英语的能力。

二、积累最原始的英语知识

一些最为基本的英语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学生独立学习英语的前提条件。教师如果不把这些知识教授给学生,学生掌握不好,那么独立学习英语就会产生巨大的阻力,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和效率,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最原始的基本知识包括音标、语法、格式结构等。就拿音标来说,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对于音标无论如何也不会读,更不用说掌握它们的发音技巧与要领了。

三、培养学生学习的耐心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一定的耐心,只有静下心来,深入下去,才能把事情做好。对于培养中职学生独立学习英语的能力而言,耐心是必不可少的。在学生自学英语的过程中,学生经常遇到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单词、短语、语法、阅读理解等,他们往往没有耐心去解决,解决不了就烦躁。

对于出现的单词,有的学生不会自己查词典,甚至有的同学没有词典,这种现象是极不好的。有很多的英文单词就像汉语的字一样有很多的词条,也就是说一个单词有很多解释,学生学过这个单词,但要想在一个句子中找出其单词在本句的含义,对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

例如,单词take,它有三四十种含义。举例来说:1.Can you take my advice· 2.I have taken my notes. 3.Tom takes an interest in English very much.要让学生找出take在每个句子中的含义可以说不容易,他们往往在自学过程中,匆匆记一下一个含义就算了,根本没有耐心去探究它在本句中的准确含义,从而导致对该句乃至整篇文章不理解。

因此,在平时的英语学习中,教师要认真培养学生学习的耐心,对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很重要的。

四、加强整体意识的培养

中职生的学习经验不丰富,对于如何去学习和怎样学习,往往不知所措。那么,加强学生整体意识的培养,就显得至关重要了。教师应教会学生从整体上来把握知识,做到先整体后局部,通读一下学习内容,在自学浏览的过程中,用笔标出自己有疑问或不会的知识点,然后再查字典、查阅资料或问教师和同学来解决。但在实际的学习中,学生往往是对于知识的解决不是通览全部内容,而是遇到不会的问题就停下来查词典或资料,问教师或同学,这样导致学习速度与效率低下,不能形成學习的连贯性。这种仅重视局部学习的思想并不能很好地促进自己的学习,只有前后知识相互联系,才可能更容易地理解所遇到的疑难问题。

五、引导学生探索学习规律

教师在课堂上要对旧知识及时反馈,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温故而知新”的重要性。教师要教育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想法,按英语学习的规律来学习,这样就必须不断地、独立自主和有计划地复习旧知识,才能将所学知识巩固在自己的脑海里。

六、加强人生理想教育

教师要把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英语的潜力挖掘出来,要多鼓励学生,用艺术方法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在平时,教师要经常与学生畅谈与他们自己有密切联系的未来的话题,并谈一下现在他们的家庭情况,几年后的大学生活,将来的人生目标,激发他们实现人生梦想的热情,并激励他们把这种热情转化成独立自主学习的巨大推动力,达到实现人生目标的目的。

中职生学习能力培养 第7篇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审美能力,培养

一、前言

审美教育对德育、体育、智育等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新环境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注重审美教育,以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中职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美的元素,在中职语文教学活动中,通过加强学生审美能力培养,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力、想象力、鉴赏力,对此,下面就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中职生审美能力的策略进行深入分析。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内容

(一)自然美。

所谓的自然美是指大自然事物自身的美,主要包含经过人直接加工改造的自然对象美和没有经过人直接加工改造的自然对象的美两种形态,如,田地属于前者,大海属于后者。自然美构成的主要成分为色彩、线条、声音、质料和形态等,而在不同美学家的眼中,其自然美是有一定差异的,在马克思主义美学中,自然美是一种人类实践中改造自然,实现自然与社会统一的表现。在中职语文教材中,涉及到很多关于大自然的文章,如泰山日出、北疆草原、黄山云雾等,通过这些课文的学习,能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祖国的美好河山,了解大自然的雄伟,这对提高学生美的体验有极大的帮助。

(二)社会美。

社会美是指存在于客观生活中的各种社会事物的美,如环境美、社会产品美、行为美等,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美是体现人类创造力、审美愿望、社会事物发展规律等的展现,也是人们审美创造的源泉。在中职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关于社会美的内容,在中职语文教学活动中,对这些社会美的内容进行深入挖掘,能让学生明白哪些是真善美,这对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还能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三)艺术美。

不管是自然美,还是社会美都可以看做是现实美,而艺术美是相对于现实美存在的,是对现实中的美进行集中、加工、提炼而形成的艺术作品的美。艺术美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审美展现、个性、风格等的具体展现,是艺术形象、意境美的展现,也是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在中职教材中,有很多艺术作品,甚至可以说中职语文教材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蕴含着典雅、古朴、丰富、华丽、浪漫的艺术之美,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能引导学生逐步体验教材中的艺术美。

三、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一)再现形象,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力。

人们在接受美时,是先从审美感知出发的,人的审美感知力是人对各种事物特点审美把握的能力,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审美感知力的培养,例如通过语言、图片、实物等来让学生感受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美读”,掌握好课文阅读的轻重、快慢、韵律等,通过声情并茂的阅读,实现语言文字的立体化,从而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冲击,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各种形象,达到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力的目的。在中职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应结合实际,合理的应用现代媒体技术,将教材中抽象的语文文字,用形象的图片、视频展现在学生面前,以此带给学生美的享受,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二)创造具象,提高学生审美想象力。

在人的思维品质中,审美想象力是一种比较高级的能力,也是人实现审美鉴赏的关键能力,审美感知能带入一个美的世界,而审美想象力则可以引领人享受这个世界中的各种美,审美想想是对各种美的一种再创造,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采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力,从而最大限度的带个学生美的享受。语文教材是优秀文学作品的载体,而文学作品则是语言文字的创造体,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积累,要让学生积累美的经验,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想象,补充课文形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教学内容,为学生配备相应的图片、视频或者实物,帮助学生想象,引导学生深入感受课文的美。例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优美田园风光的图片,让学生在体验田园之美的同时,感受作者的情怀。在审美训练中,读写结合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让学生对相应的情景进行想象,并让学生将自己想象的内容写下来,插在课文中间,从而实现课文内容的再创造,带给学生美的享受。

(三)提高认识,培养学生审美鉴赏力。

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什么是美?补丁衣服美不美?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并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而回答该类问题的关键在于审美鉴赏能力的高低。中职语文教材的内容大多是中外古今的优秀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有很多美的展现,如瀑布的壮美、大山的雄伟、雨巷的凄清、荷塘月色的淡雅等,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中职语文教师要在分析教材语言美、形象美的过程中,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想象,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鉴赏能力,如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通过细节的描述,将一副荷塘月色图形象的展现在人们面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建相应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感悟这种美,并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实现学生审美鉴赏的培养。

四、总结

在中职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审美鉴赏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参考文献

[1]赖少雯.论中职语文教学中职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教师,2010(18):73-74.

谈中职生学习英语兴趣的培养 第8篇

构思巧妙的课堂导入, 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中。学生在刚上课时心理处于紧张状态, 然而教师生动、新颖、有趣的导入可以使学生自然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为整个教学过程打下基础, 为课堂教学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开端。如上中职英语 (预备级) 基础版Unit l0的阅读课“Fish and Chip”时, 我先用幻灯片展示一些可口的中餐与西餐的图片, 引起学生的兴趣, 然后问学生:Do you like Chinese food or western food?接着再问学生:Do you know some more about western food?引出课文的主题“Fish and Chip” (图片展出) , 让学生自然地进入主题的学习状态。

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 教师精心制作教学卡片、丰富多彩的图片、幻灯片进行教学, 激发学习动机, 以生动有趣的故事, 创设有意义的语言情景, 复习过渡、设疑置悬、导入新课, 把新的知识与旧的知识紧密地联系起来。

二、精心设计课堂问题

精心设计好课堂问题, 对一堂英语课特别重要。因为课堂提问题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过程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合理的课堂提问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其学习热情, 启发其思维与想象力, 最终目的是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设置的问题要简单明确。

中等职业学校大多数学生的英语水平不高,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课堂上所设置的问题要尽量简单明确。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通常采取提问题这一手段来检查学生对某些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 比如了解学生对某个句子、某个词语、某段文字是否理解, 学生理解了教师所提的问题后, 相关的疑难点也会得到解决了。

2、课堂提问要切合实际。

在中等职业学校里, 有各种不同的专业班, 因此, 不同的专业所用教材不同。在上课时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不同的专业班, 设置不同的课堂问题。我上的是酒店旅游专业的英语课, 我给学生设置了一些适合他们实际需要的问题, 如:中职英语新编旅游实用英语Unit 3的阅读课“Welcome to our hotel”, 我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 我给学生设计以下问题:How many kinds of hotels do youknow?How many kinds of guest rooms are there in the hotel?Do many people like the hotes?Why?等。

3、课堂提问题要贴近生活。

课堂提问题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生活是知识的源泉, 很多中职学生对英语缺乏兴趣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认为英语学习与他们的生活无关。我想, 教师可以通过合理的课堂提问使一些枯燥的知识充满生活的气息。如在教学到中职学校新编旅游实用英语Unit 8阅读课“Four seasons in Beiiing”时, 我先提问学生一些与生活有关的问题“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How many seasons are there in one year?and what are they?” (引出:spring, summer, autumn, winter) 再问学生:“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the seasons in Beijing?What's everyone's favorite seasonin Beijing?Why?”

实际上, 在教师认真备课、精心设计下, 提出一些与学生的生活相关的问题使课堂教学更有趣味性, 能活跃课堂气氛, 启发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去探索, 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充分采用各种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能丰富、活跃学生的课余生活, 提高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扩展英语语言实践的深度和广度, 培养英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课余活动应该形式多样, 如英语班会、英语口语比赛、说英语故事竞赛、朗诵英语诗歌、英语歌曲大赛等。教师应精心组织, 耐心指导学生, 提倡重在参与, 面向全体学生。

通过各种有益有效的课余活动, 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树立其自信心, 让学生能乐于参与, 乐于实践, 大胆地表现自我。这样, 表现突出的学生会给那些平时对英语不感兴趣。不敢开口说英语的学生树立了榜样, 促使更多的学生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 起着以点带面的作用。

中职生数学交流能力培养的思考 第9篇

但中职生数学交流的现状不容乐观, 成因是多方面的:

一、内在原因

大多数中职生是中考的“失败者”。一直以来由于成绩不理想, 心里产生了难以抹去的阴影, 他们不愿意说出自己遇到的问题, 没有进行数学交流的勇气。由于平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善于使用工具书, 缺乏查资料和课外阅读的能力, 不善于做笔记, 书写不规范, 学习只求结论不注重过程, 有的还会抄作业, 甚至不完成作业, 长期这样, 他们根本就不能正确运用数学语言表达遇到的问题, 缺乏数学交流能力。由于在学习上缺乏自信心, 即使有时出现与老师不同的想法, 大多数学生会选择接受老师的观点, 缺乏探究问题、大胆质疑的勇气, 而丧失了交流的机会。再加上中职生普遍认为“专业课学习重要、基础文化课难学、学了也不会用、学不学无所谓”, 这样更不利于中职生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

二、外在原因

1. 教学观念不能与时俱进。

许多数学老师只会抱怨中职学生数学基础差, 不是学习的料。实际上是教师自身教学观念没有转变, 缺乏交流意识, 课堂上还是以教师、课本为中心, 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没有针对中职生的现状作进一步的探究, 没有认识到数学交流在教学中的作用, 没有认识到中职生有着不同于普通中学学生的特点, 评价方式和标准应该有所改变, 不然学生在学习中得不到成功的体验, 在数学课上的状态也不会改善。

2. 教学内容不能联系实际。

目前, 职业中学的教材虽然已经进行了修改, 但内容还是比较多, 比较深, 学生不易理解, 没有很好地联系中职生的实际学习能力。职业中学对专业课越来越重视, 文化的授课时间大幅压缩, 造成教学内容与教学用时不匹配。教学中, 许多教师过分讲究数学的逻辑性、严密性和系统性, 忽略了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大多数学教师对专业课程不太了解, 为了教数学而教, 没有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思维去分析、解决专业岗位中的实际问题。

3. 交流形式不够灵活多样。

虽然有些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也会有意识地与学生进行数学交流, 但交流的类型比较单一, 大多仍停留在教师问、学生答的层面上, 以教师为主, 教师严格控制着课堂教学活动, 数学交流的目的性、意向性过强, 没有将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实处, 这些都制约着课堂教学交流形式的多样化。

种种原因使中职生缺乏必要的数学交流意识和数学交流能力, 导致在学习中碰到障碍常会表现出无能为力, 以至于在后续的学习中或进入工作岗位后, 都会暴露出缺乏必要的数学素养问题。这样, 我们的中职教育又如何培养出合格适用的人才, 来服务社会经济呢?因此, 重视和培养中职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刻不容缓。

培养中职生数学交流能力,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开展情感教育, 注入数学交流动力

中职生在初中时由于学习习惯差、接受能力差, 而成为“被遗弃的羔羊”。有时甚至会遭到老师的责骂和同学的取笑, 学习情感受挫, 产生自卑感, 对学习丧失信心。实际上, 这些学生有着各种各样的情感需求, 他们渴望成功, 希望被老师关注、理解、肯定。学生的这种需求如果能得到满足, 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我们数学教师就要将学生的情感需求转化为动机, 从而推动数学交流活动。

1.帮助学生放下心理负担。

让他们了解中职数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并为学习专业课打基础, 老师关注的不完全是学生的考试成绩, 更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过程、交流过程、探索过程。这样, 学生就可以卸下“包袱”, “轻装”加入数学交流活动中。

2.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

如通过学习数学史, 让学生体会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 感受数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探究精神, 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 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教学内容可以与实际生活、生产联系起来, 让学生感觉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认识到自己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今后能够真正学以致用, 这样学生对数学就不会有恐惧感、抵触感, 有利于数学交流的开展。

3.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 信其道”, 学 (下转第页) 生对教师的情感能改善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倾向性。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坦诚地认可中职生的差异, 因材施教, 注重各个层次学生的情感需求。在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友爱、合作的氛围, 对学生的错误少一点埋怨和说教, 多一些引导, 当学生遇到困难或失败时, 要及时勉励, 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只有在具有爱心的情感作用下, 学生跟老师的感情和距离才能拉近, 信任感更强, 学生才更愿意参与到数学交流活动中来。

二、训练数学语言, 锻造数学交流工具

数学语言是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的载体, 也是进行数学思维和数学交流的重要工具。我们每天关于数学的讲话、聆听、提问、回答、阅读、讨论、解题等都要使用数学语言。因此, 培养中职生的数学交流能力, 应加强数学语言的训练。

1.提高教师数学语言的准确性。

数学教学中, 教师起着榜样作用, 教师对于数学语言的认识、理解、掌握、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数学语言的学习, 因此, 数学教师在平时应通过相互听课、相互交流、相互学习, 逐步提高自身的数学语言能力。

2.加强学生对数学语言的认识和理解。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认为, 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 学生只有理解和使用数学语言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才能有效地进行数学交流。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去阅读、表达、书写。如:已知复数z满足|z-3+2i|=1, 求|z+1|的最值。实际上应把|z-3+2i|=1转化为|z- (3-2i) |=1, 理解成动点Z的轨迹是以 (3, -2) 为圆心以1为半径的圆, 将|z+1|理解成点Z到点 (-1, 0) 的距离, 再利用图像解决问题。让学生理解数学语言的同时要加强数学语言之间的互化训练, 以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数学语言之间的内在联系。

3.引导学生对数学语言进行表述。

学生掌握数学语言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地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观点, 鼓励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 讨论, 教师加以适当指导, 逐步使学生的数学语言更简洁、更科学、更规范、更准确。在课堂上, 教师也开展多种活动, 如让学生充当“小老师”, 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交流胆量。这样可以让学生渐渐从不知如何开口到敢用、会用、用准数学语言进行数学交流、实施多元评价, 促进有效数学交流

对数学交流的评价不应该只注重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 而应该采用多种方式, 并且贯穿于数学交流的全过程, 实施促进学生数学交流的多元化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可以采用“多形式考核”。比如, 可尝试使用“谈话式”考核, 即由两、三位教师与一位学生进行交谈, 谈话可围绕一个或多个问题展开, 目的是考查学生对某一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对不同问题之间的联系的认识及对知识体系的认识, 了解学生思考问题的思维过程和针对不同问题的应变能力与表达能力。对学生实施评价也可以采用教师评价与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家长和社会有关人员评价等相结合, 让学生学会认识自己, 与人沟通, 尊重别人, 融入社会。对不同的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尊重学生对数学的不同理解。通过多元化的评价, 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成功的体验, 有效地促进数学交流。

中职教育要向能力型教育、发展型教育、人本化教育方向发展, 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那么中职数学教师就要改变教学观念, 投入真情实感, 甄选教学内容, 采用合理方式, 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 并对其正确评价, 使学生敢于交流、乐于交流、勤于交流。

参考文献

[1]牛光化.对数学交流的认识与思考[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4, 3.

[2]俞宏毓.高中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调查及其培养策略[D].华中师范大学, 2006, 6.

培养中职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思考 第10篇

2000 年, 教育部对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进行了明确的界定:“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 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具有综合职业能力, 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这明确提出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应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但是当前这些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状况如何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案例中窥一斑而见全豹。 (1) 案例一:张家港银河电子公司就业学生案例。该公司是张家港市电子企业中的龙头老大, 是一家上市公司, 效益非常好。2010 年在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二职业高级中学招收了 35 名学生, 目前仍在该公司就业的学生还有二十名。其中电子专业一名学生, 进入单位后不久就打电话给学校说不愿在厂里干了, 问其原因, 说没有原因, 就是不想工作。班主任老师打听其情况, 原来该生性格特别内向, 与人交流能力欠缺, 性格略显孤僻, 所以才有此举。分析:学生的核心能力欠缺。 (2) 案例二:某婚纱影楼就业学生案例。该单位在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二职业高级中学招收了4名计算机专业学生, 主要做婚纱照的电脑图像处理员, 到单位后, 几名学生被首先安排学习化妆等工作, 但学生们认为自己是搞计算机的, 不是来干其它杂事的, 于是全部离开。走访了影楼, 影楼的答复是:要当好图像处理师, 必须学习化妆等基础知识, 具备大类专业的通用能力。分析:学生的通用能力欠缺。通过以上毕业学生的个案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目前中职生综合职业能力这一核心目标的培养还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

(一) 对中职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培养目标的理解存在误区。

这几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能力要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导致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在对学生的培养目标的认识上的不统一, 学校和教师对中职生职业能力的内涵理解还欠全面和科学。其误解主要表现在将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机构的培养目标简单等同。认为既然“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就培养学生适应某个工作岗位的能力, 认为职业教育的能力就是一种岗位技能, 如车工只要教会学生会开机床, 餐饮旅游专业只要教会学生会摆台、会铺床就行, 认为“只要掌握一技之长就行”。

(二) 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者——教师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就我们学校而言, 虽然这两年“双师型”教师的比率逐年加大, 但是很多的专业课教师缺少企业工作的经历, 从教后缺少继续学习, 他们的专业课知识不能得到及时的更新, 这就造成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脱节的现象。学校也想从企业引进高技术人才, 但进入教师队伍的种种门槛使一些实践技能水平高的同志进不了职业学校任教。

(三) 专业课教师的上岗培训机会少。

专业课老师培训提高的机会少。一方面企业对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支持力度不够, 他们会认为教师的到来会打乱他们的工作流程, 所以宁愿帮着教师造假也不愿给教师分配合适的岗位培训;另一方面由于缺少激励、发展性的培训评价。教育局主要是从管理与考核角度出发, 有的甚至把考勤当作对教师参加培训的考核, 而不管培训内容、培训效果如何, 致使有不少教师缺乏积极性, 顶岗实习沦为一句空话。

(四) 学校的实践教育的硬件设施比较薄弱。

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二职业高级中学的前身是个农村学校, 前几年才整体搬迁到市区, 学校底子薄, 设施陈旧, 而实践教学设施则更为简陋, 例如机电和机械专业的实践教学设施, 除了几台刨床和几块接线板之外, 几乎没有其它的设备了, 有时学生上实习课还得去借用其他学校的设备。开设的计算机网络课程、计算机维修课程因网络实验室、计算机硬件实验室的设备不全, 不能满足专业实训要求, 老师只能在书本上进行讲授, 这样学生所获得的专业知识必然是死板和滞后的。

(五) 课程计划不能满足培养中职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需要。

目前学校的课程设计属于知识本位, 传统的三段式课程设置:即文化基础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 而且, 文化课比重大, 学科化教学明显。重文化基础、轻专业实践的课程计划显然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不相匹配的。

二、培养中职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对策

以上这些就是造成当前中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相对低下的几个重要原因。那么面对这样的现状, 我们应采取哪些对策呢?本文觉得不妨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 纠正思想上的偏差。我们不但要注重第一课堂的培养效果, 还要重视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途径的功能作用;不但要重视某一阶段重点能力的培养, 还要以此为重点带动其他能力的培养, 以求其“综合”。这是社会对职校生的能力要求所决定的, 也是职业能力内涵本身所决定的。学校应坚持文化课、专业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技能相结合, 既注重专业技能、岗位技能的培养, 又注重知识面的拓宽。学校还应重视学生的人文教育, “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千学万学, 学做真人。”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而这, 就是人文教育的根本目标。

(二) 建设具有高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师资队伍建设一直是学校工作的重点, 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水平的高低。学校可以到企业去聘请高技术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学校的专业课教师也要和企业保持密切地联系, 要定期真正深入工厂车间, 及时了解行业最新动向, 参与技术革新, 做到产学研结合;学校还应经常送专业课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专业培训, 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

(三) 加强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的的实践教学。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的决定了中职生除了要求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之外, 更主要的是要具有较强的职业综合能力。“说一千, 道一万, 光说不练不会干。”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必须要通过实践训练。因此在其培养过程中, 必须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重视职业经验和职业技能的获得。那么, 作为学校, 一定要加大实践教学的软硬件两方面的建设力度, 作为我们学校, 机电、机械专业的实习基地的建设刻不容缓, 新兴的物流专业的实习教室也应着手建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实践教学在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方面的作用。

(四) 加强校企合作, 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加强校企合作, 除了要请进来, 我们的学生还要走出去, 学校应积极联系相关企业, 并把它建成校外实训基地, 建立长效运行机制, 明确实习实训项目和内容,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 努力扩展合作的领域, 为企业提供服务, 力求产学结合。这样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 马上就可完成从学生到工人的角色转变, 缩短了学生成长的周期, 这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企业来说都是一件双赢的好事。同时, 要改革实践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引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行动导向”教学就是在学校整个教学过程中, 创造一种学与教、学生与教师互动的社会交往情境, 它致力于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构建知识, 形成能力, 使受教育者既能适应相应职业岗位的要求, 又能将这种构建知识的能力运用于其它职业。

三、结语

我国经济正在加速转型升级, 经济飞速发展, 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量大大增加, 这是我们职业教育难得一遇的大好时机。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牢牢抓住这次机会, 树立服务社会的观念, 为培养具有综合专业能力的中职生贡献自己的力量!

摘要:中职学校的最终培养目标就是要让中职生学会一定的技能和本领, 使他们在毕业时能够凭自己的一技之长找到工作, 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使中职生能够有尊严的活着。这也是中职生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本文试图透过中职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现状, 分析其成因, 以期找出相应的对策。

论中职生英语对话能力的培养 第11篇

关键词:中职;英语;会话情景;对话能力

语言是人类相互沟通的工具。会话则是人们交流信息、传递思想、建立和维持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会话参与者往往必须遵循某些内在规律和原则,这样才使会话得以顺利进行。中职英语对话课堂教学的目的除了使学生掌握一些重要的习惯用语和语法句型外,主要是培养学生自觉积极地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流利地、创造性地进行双向交流与自由对话。中职英语课堂对话活动通常是通过大量的小组活动(pair work)和对话表演(act out)等进行。本文结合中职英语对话课堂上存在的具体问题,探讨了培养中职生英语对话能力的具体措施。

一、问题提出

(一)语言标志不明确,缺少过渡性词语。

传统英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过于固定。在教师的严格控制下,话轮的出现是很有规律的,即典型的毗邻应对(adjacent pairs),问候—问候,提问—回答。如今,得益于交际法的广泛推广,中职口语课堂采取了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打破了那种呆板的活动模式。但是,学生的交流在话轮方面却不尽如人意。中职生在用英语进行交谈时,语句的起始和结束没有明确的语言标志,缺少过渡性的词语,如表转折关系的but,however,or;表承接关系的and,so等,致使学生过早地接替话语或中止对话。

(二)汉语思维代替英语思维,使用“中文英语”较多。

在自由对话活动中,学生往往会忽视或遗忘英语的语言习惯和语法结构,而直接把汉语的思维习惯搬入英语对话,致使许多中式英语的出现。如:“我可以借给你”译成“I can borrow you”,“不三不四的人”译成“no three no four man”等。

(三)注重听和思考,缺少反馈反应。

在自然会话中,为表明自己在倾听,同意或不同意说话者的意见,听者通常采用语言或身体语言来表达,这种语言手段称之为反馈反应。如英语中的yes,yeah,sure,no,mm和er等,以及耸肩、摊手和点头等肢体语言,它们在语言交际中是非常重要的。中职生在进行课堂活动时,除采用身体的手段(如点头、摇头、微笑)外,极少有反馈反应。以小组活动为例,通常是一个学生在说话,其他的学生仅仅是静静地听,或是在思考自己将要说的内容。比如:

——Please close the window.

——Close the door?

——Yes, close the door.

该例句中既有对方修正,也有经提醒后的自我修正。这种表示修正的插话很少出现在学生的会话活动中。

(四)交谈出现抢白,话轮重合少。

在日常生活的会话中,谈话者双方常常互相预测对方的话语。有时在对方还未讲完时就帮对方完成话语,由此出现话轮的部分重合。中职生用英语交流时,往往缺乏这种自然会话中的话轮重合。说话者常常是像对着一堵沉默的墙在说话。

二、原因分析

(一)中西文化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通常认为打断别人的话是不礼貌的。这样就导致在英语会话教学中出现没有“辩论”的过程,使学生不能也不敢主动参与会话,从而失去难得的训练机会。

(二)语言障碍。

由于学生对各种表达法不熟悉,害怕出错,使得他们不敢打断别人,主动插话。这妨碍了他们把握和争取话轮。 (三)对会话活动认识不足。

学生认为会话只是轮流讲话,而不是表达思想和向对方索取信息的机会。这种缺乏交流的会话,难以取得提高能力的效果。

(四)缺乏合作精神和进行真实交际的动力。

说话者的目的是尽快把自己想说的话讲完,无暇顾及听话者。听话者却是在考虑自己该说些什么,没有真正去听说话者的话,即使在听,他们也很少打断或澄清。

(五)会话情景缺乏趣味性。

教师设置的情景会话活动缺乏趣味性或没能提供足够的信息和情景,不能调动学生争夺话轮的积极性。

三、解决方法

(一)引导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引导学生摆脱传统学习方法的束缚,让学生多听英语广播(如美国的VOA 和英国的BBC),多看英语电影、电视(如明珠台和世界台的新闻、电视剧、电影),多读英语报刊杂志(如CHINA DAILY,21CENTURY ENGLISH),真正置学生于真实的英语情景中,使学生多了解西方国家的民族文化及风土人情。这种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有助于学生明确英语会话的特点,从而摆脱束缚,更自然、真实地投入到会话场景中,运用更为标准的语音进行会话实践,提高会话能力。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将对话教学活动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既能增强视觉效果,又能提高听觉效果。动画图片及音乐背景可让学生置身于轻松愉快的对话情景,进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如中职英语第一册的UNIT TEN中的 DIALOGUE “TALKING ABOUT THE WEATHER”,就可以事先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天气状况方面的词(如sunny,cloudy,windy,rainy,snowy,foggy 等),再将各种词用动画或图片配以不同的声音背景制作在课件里,待提问学生时,学生回答出一种天气状况便点击课件出现与之相关的动画或图片。另外,可结合对话的实际内容将UNIT THREE的课后练习四“talk about the weather”放入课件,在地图上标示出城市名称、天气状况和气温度数,让学生练习句型“Tomorrow the weather will be ……”和“The temperature will be ……”然后,教师结合当天天气的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会话情景,让学生反复做替换练习。实践证明,此方法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且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新知识,教学效果好。

(三)设置实际有趣的会话情景。

根据课堂所学的对话知识,结合实际生活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简单而有趣的会话情景,使学生想说、敢说和会说。譬如,把游戏竞赛引入英语课堂,将教学内容通过游戏竞赛的方式来完成,让学生在游戏竞赛中获取知识,在游戏之中对学习产生兴趣,在兴趣中端正学习态度。这种教法,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完成学习任务。

总之,提高中职生对话能力是英语交际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区别中西文化差异,利用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设置场景教学激发其学习兴趣,逐步培养学生灵活的会话能力和交际能力,为现实的会话做准备。

(作者单位:佛山市顺德区胡宝星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2]刘桦.英语会话分析与课堂会话能力的培养[D].第四届全国话语分析研究会论文,1996.

中职生语文学习动机的培养 第12篇

当前,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厌学、逃学、旷课、上网……屡禁不止, 对于语文学习更提不起兴趣, 甚至于有学生反映:“是中国人都会说中国话, 都认识汉字, 会写常用的汉字, 职业学校不必开设语文课, 从而为专业课学习留出更多的时间。”这令从事职业教育的工作者困惑、担忧, 更令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们苦恼。对此, 很多人认为智力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但除了智力因素外, 非智力因素也同样不容忽视, 比如:学生的学习兴趣、父母的教育方法、学生以往学习中不良的习惯和失败经历, 学生学习语文能力的个体差别, 语文学科不同于专业技能课程, 不能立竿见影的学科性质, 职业教育“以技能为抓手, 以就业为导向”的倡导, 语文教育者自身的教育理念的落后与缺失, 语文教学方法的不当或单一等等, 这些都会造成学生语文学习动机的缺失与不足。综合比较各种非智力因素, 学习动机应该是处于核心地位, 因为动机是一切活动的原动力。在学习当中, 如果能正确了解、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其在同等智力条件下, 充分发挥潜在能力, 他们就一定能在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上有一个大的飞跃。

1 语文的学科地位

语文是口头语和书面语的合称, 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更是人们赖以交流的凭借。它是一门基础学科, 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的基础。其实, 学生只有学好了语文, 具备了较强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才能更好地学习其他学科。正是因为这样, 许多有识之士都非常重视语文学习, 如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就说过:语文水平是衡量一个人的第一标准。叶圣陶先生认为, 语文学习是“为了生活, 为了要求生活的充实”, 而不是只能应付考试的工具。它包括表达、理解和审美, 是一个人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窗口。同时, 语文是一门费时多收效慢的学科, 在效果上, 语文教学很难如基础会计作账、计算机程序设计这些专业课那样立竿见影。可以说语文教学所展现出缺乏目的性和科学性, 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职业院校语文学科地位不高、学生厌弃语文的现状。

2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激励并维持学生朝向某一目的的学习行为的动力倾向。学习动机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需要、个人价值观、态度、志向水平、外来鼓励、学习后果 (如学位、待遇及社会地位等) 以及客观现实环境的要求 (如考试、竞赛和升学) 等诸多因素紧密相联。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在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形成起来的, 不同的社会和教育对学生的学习有着不同的要求, 所以反映在学生头脑中的学习动机是非常复杂而多样的。

学习动机的水平和强度不仅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有效地进行学习, 而且教学工作的成败也与对学生学习动机的了解程度成正比。因此,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十分必要的。当前, 关于学习动机较为著名的理论有认知动机理论, 人本主义的动机理论, 行为主义的强化动机理论等。这些动机理论虽各有千秋, 甚至于有些方面存在分歧, 但几种学习理论一致认为所有的行为都有动机, 不同意有所谓没有动机的学生。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各自的长处有所选择地应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去, 引导学生重新认识语文学习的需要性、必要性, 体会职业院校语文教学的魅力, 进而帮助学生培养语文学习的动机, 使教学走进高质量、高水平。

3 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动机的策略

3.1 转变教育观念, 提升课堂吸引力

行为主义学习动机理论用强化概念来解释学习的动机问题, 强调外部动机的作用。强调外部事件或来自外部的奖赏、强化的作用。这就启发我们要改变职业教育的外部环境或观念: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必须改变填鸭式的教学, 摆脱“作者-背景—生词梳理—段落划分—大意归纳—中心把握”这一模式的应试教学, 从讲台上走下来, 打入学生的中央,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时刻章显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 把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表达、理解、审美、想象、思维能力作为终极目标, 打破学生疲惫又厌倦的传统教学, 在参与和奖赏、强化中提升语文课堂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使学生成为学习语文主体。

3.2 适当表扬并给予学生积极的期望, 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动力

“好学生是夸出来的”, 表扬是教师用来鼓励学生最常用的策略, 过多消极的批评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这也是行为主义学习动机所告诉我们的。但认知动机心理学家认为“外在奖励应成为外语教学策略的一部分,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建立自己的内部激励机制”。因此, 作为语言类工作者的语文教师应把握好表扬的尺度, 恰如其分地褒贬。同时介入归因论的引导, 即:将学生学业上的进步归功于个人的努力, 强调他们进步的稳定性和可控性。将“失败”归因为外部因素, 可以使他们看到自己进步的潜力和希望。比如, 教师在写作训练课上, 可以将学生精彩的句子积极讲评并说明值得表扬的原因;在讨论、演讲或口头表达课上, 教师不直接打断学生, 而是将错误统一纠正。这样被表扬的学生乐于花更多的精力去改进写作技巧。口头语言不出色的学生也会及时改正错误, 积极参与活动。

3.3 明确语文学习的价值, 端正语文学习态度

马斯洛和罗杰斯认为, 人生来就有成长和自我实现的倾向, 所以强调动机的内部和内在因素, 如自主的需要、发展能力、实现潜能等。

3.3.1 利用价值, 激发动机

所有学生都有学习动机, 只是教师必须注意, 学生的学习动机未必专注在他所教的科目上。有价值, 有需要, 学生才愿意学。作为语文老师, 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白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各行各业人们赖以交流的凭借。如举一些现实生活中因为语文能力不强而造成交际障碍甚至于酿成悲剧的例子, 让学生明白语文课是一门基础学科, 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的基础,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

3.3.2 端正态度, 强化动机

只有当学生认为学习有意义时, 所学内容符合自身成长的需要, 他们才会维持学习动机。教学中, 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常有眼高手低的现象。有些学生认为自己语文已经学得很好了, 这时, 教师可以让他们做有一定难度的阅读、作文或口语表达, 使学生体会到自己的不足。同时创设情境, 联系实际, 使学生体会到语文认知上的某些欠缺会给学习、工作带来的不良影响。如结合专业岗位设置情景对话或竟聘演讲, 让学生从中体会到语文水平的重要性, 这种情境会使他们产生语文学习的认知需要, 激起并强化他们学习的动机。

3.4 课堂中利用暗示、感化等教学手段

在人本主义看来, 动机就是受环境支持或阻碍的某种特定的基本需要或倾向的展现, 学习等外部事件则会加速这一进程。而暗示和感化是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专业理论课程效果较好的手段, 在课堂中适时利用暗示和感化不仅能增强师生之间的默契和感情, 更能走进学生的内心, 激发个人的心理潜能, 创造强烈的学习动机。

3.5 关注学生个体需要, 用爱与信任创建微笑式和谐课堂

人本主义认为动机是受环境支持的, 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和谐的课堂气氛都是维持人本动机的两个基本条件。中职生都不同程度遭受过中考的失利, 学科学习失衡的挫败, 而且有相当比例的学生面临贫困、单亲及缺乏家长重视等问题, 内心敏感、自卑而焦虑。教师必需用关爱和信任对待每一位学生, 要求学生互相尊重, 禁止使用批评或中伤性语言, 并以身作则, 为学生营造出宽松而和谐的学习氛围。期间, 微笑是两者的通行证, 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手段。

3.6 及时评估并反馈学生学习表现, 使学生体验成就感

Wenden认为“没有评价的学习永远不能成为真正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学习的结果, 这样的反馈可用来提高具有动机价值的自主行为。因为通过反馈, 学生可以知道自己的学习进度、成绩及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成效。同时还可以及时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并及时纠正。学习动机在本质上是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 如果一个学生屡遭失败, 他就会对自己进行错误的归因, 使学习动机很难维持。因此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 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激发其学习的潜能。

3.7 积极探索并运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行为是由我们的思维决定的。动机作用以选择、决策、兴趣等对可能的成败的分析等为基础, 因此, 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和需要, 结合自身教学目标、教学风格及理念, 选择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 让我们职业教育的语文课堂活跃而丰富有效。比如, 开展师生互换角色, 感悟并体验双方处境及需求, 提高语文课堂的灵动性;通过影视赏析、课本剧演练, 熟悉人物内心, 学会语文学习的情感共鸣与理解、表达;利用情景设置、任务驱动等刺激学生思维及语言组织、人际交往的提升;利用小组活动、游戏等合作式学习, 改善部分学生的高焦虑, 培养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沟通、概括与演讲口才等。同时, 对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区别对待, 切莫使他们处于高焦虑或不能自拔的尴尬境地。

综上所述, 本文运用了一些学习动机理论及相应教学方法, 提出了培养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动机一些方法和技巧, 对于学生语文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有一定的作用和意义。但, 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 职业教育中的语文教育更是任重而道远。作为职业教育中的语文教师, 如何利用前言学科理论和先进合理方法, 更好的章现语文教学的魅力与能量将是我们不断探索和追寻的目标。

摘要:目前, 中职学生学习观念不强, 尤其体现在语文学习方面。主要原因在于语文学习动机的不足。如何培养中职生语文学习的动机, 改善语文教学的效果?笔者将就此问题结合相关学习理论、联系语文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以期培养并激发中职生语文学习的动机, 提高职业院校语文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语文,学习动机,培养

参考文献

[1]张志公.语文教学论集[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981.

[2]王丽.我们怎样学参考语文[M].北京:作家出版社, 2002.

[3]杨成章, 主编.语文教育心理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4.

[4]陈琦, 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4.

[5]隋光远.中学生学业成就动机归因训练研究[J].心理科学, 1991 (4) .

[6]约翰·P.霍斯顿.动机心理学[M].长春: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0.

[7]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M].北京:三联书店, 1987.

[8]夏洛特·布勒, 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导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0.

上一篇:行政机构下一篇:酒泉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