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切换范文

2024-05-10

功能切换范文(精选11篇)

功能切换 第1篇

1 适用范围

DPT系列双电源自动切换装置由DPT/SE智能控制器PLC微处理器控制,用于电网系统中市电与市电或市电与发电机供电自动切换装置,适用于需要保持电源连续供电的场合。用户一般允许有数十毫秒到数十秒的电源中断,电源中断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断路器的切换时间或发电机启动时间。此装置也可作为两路网电的自动投切,其中的一路定义为正常供电电源,另其中的一路定义为应急供电电源。

2 功能

2.1 过压/次压保护

任何一路电源的电压值达到过压/欠压设定门限值时,控制器发出过压/欠压报警信号,如该路断路器处于闭合位置,且另一路电源正常则使发生故障的电源对应的断路器延时断开,而另一路电源对应的断路器闭合。

2.1 缺相保护

任何一路电源缺相时,控制器发出缺相报警信号,如该路断路器处于闭合位置,且另一路电源正常则使发生故障的电源对应的断路器立即断开,而另一路电源对应的断路器延时闭合。

2.3 拒执行报警

在模式转换或电源故障转换时,任何一路电源断路器未能按照要求执行,控制器发出拒执行报警信号。

2.4 脱扣报警

当正常电源或应急电源断路器因电路故障脱扣时,报警灯会闪烁,而相应的脱扣指示灯发光,并发出蜂鸣声,但不会使电源转换;当故障排除后,报警便会自动解除,但必须手动使断路器复位。

2.5 自投自复

自投自复是指控制器对两路电源(正常电源和应急电源)进行自动切换,正常情况下由正常电源供电,当正常电源出现过压/欠压、缺相或失压时,自动切换至应急电源供电;当正常电源恢复正常使,自动切换返回至正常电源供电。

3 工作原理

当DPT系列双电源自动切换装置上电后,会率先检测是否处于自动模式下。控制单元通过DPT/SE智能控制器PLC微处理器对电源进行检测,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来判别电源的状态,并发出相应的指令使断路器动作,实现两路电源的切换并发出相应的指示。可实现2路网电或1路网电与发电机组自动切换,切换延时时间可调。DPT系列双电源自动切换装置主回路接线图如图二所示,其中:U1为应急供电电源;QF1为应急电源断路器。U2为正常供电电源;QF2为正常电源断路器。M为双电源自动切换装置供电断路器的电动操作机构。

4

技术参数

5 工作模式

一个4位置转换开关用于设定四种工作模式,有四种工作模式可供选择,分别是:自动模式、正常供电模式、应急供电模式、关断模式;可切换电流范围为32A-6300A。

1自动模式(自投自复)

当转换开关置于自动(AUTO)位置时,系统会处于自动切换方式下:

(1)当正常供电电源正常时,正常供电断路器闭合,而应急供电断路器断开。

(2)当正常供电电源失压和缺相时,发电机启动,正常供电断路器断开,在缺相时系统报警。

(3)当柴油发电机或应急电源电压达到稳定状态时,则应急供电断路器闭合。

(4)当正常供电恢复正常时,则应急供电断路器断开。正常供电断路器将闭合投入供电,系统发出停止发电机的信号,并返回正常运行状态。

5.2 正常供电模式

当转换开关置于正常(NET)位置时,系统会处于单一止常供电模式。在此模式下,系统并不考虑正常供电电压是否存在,只执行以下操作。

(1)如果柴油发电机还在运行,则将其停止。

(2)如果应急供电断路器处于闭合状态,则将其断开。

(3)闭合正常供电断路器。

(4)当正常供电缺相时,正常供电断路器会断开,而系统会自动报警。

(5)当正常供电失压时,正常供电断路器会保持闭合。

5.3 应急供电模式

当转换开关置于应急(EMER)位置时,系统会处于单一应急供电模式。在此模式下,系统并不考虑实际的正常供电电压是否存在,只执行以下操作:

(1)如果正常供电断路器处于闭合状态时,则将其断开。

(2)启动发电机。

(3)当发电机或应急电源电压达到稳定状态时,则应急供电断路器闭合。

(4)当应急供电电源缺相或失压时,应急供电断路器将断开,而缺相时,系统会自动报警。

5.4 关断模式

当转换开关置于关断(OFF)位置时,正常供电断路器和应急供电断路器会自动断开,并停止发电机运行(如果其处于运行状态)。

6 结语

由于我厂是化工企业,工艺系统连续性生产,需要保持电源连续供电,尤其是气化炉工艺系统,对供电可靠性要求更高,始终要保持电源连续供电,不能断电,否则烧嘴冷却水泵停止运行,烧嘴冷却水断水,将造成气化炉工艺烧嘴急冷环烧坏,导致气化炉严重损坏。目前我厂在双结构项目D#气化炉供电系统中使用ABB DPT系列双电源自动切换装置,双回路供电,进一步提高了D#气化炉供电系统的可靠性。

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DPT系列双电源自动切换装置的工作原理、操作性能、保护性能进行了详细介绍,对电气接线及主要接点做了充分说明,并结合我厂实际应用效果进行了讲解,阐述该装置是值得推广和应用的。

功能切换 第2篇

1. 在电脑桌面我们点击任务栏上的小“键盘”如下图所示。

2. 如下图,这个时间我们电脑的屏幕底部会出现可触摸的键盘

3. 我们点击【键盘】 键,如图在右下解

4. 在这里就会显示出几种输入方式的选择了,其它有就手写输入状态,一个笔与本子的状态

5. 此时即可在如下图所示的空格中实现手写功能:

功能切换 第3篇

【关键词】复合配汽;顺序阀;阀序切换;OVATION

【中图分类号】TK2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8—0059-02

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制造的600MW及以上汽轮机组原设计的配汽方式为引进日立的复合配汽方式,此配汽方式在额定负荷下的效率较高,但在部分负荷时,此配汽方式节流损失较大。为提高机组部分负荷运行经济性,将机组的配汽方式由复合配汽优化为顺序阀方式运行。在完成配汽优化数据计算后,需要对机组DEH逻辑进行修改,设计阀序切换程序,保证在机组正常运行中顺利投入或切除新配汽方式。

1 改造前机组情况

笔者参与了铜川、芜湖、凤台等数个电厂的阀序切换程序设计,并完成了在线试验。本文以凤台电厂为例进行介绍。

淮浙煤电凤台电厂一期工程4×600MW机组采用东汽生产的N600-24.2/566/566型超临界凝汽式汽轮机,DEH采用西屋OVATION系统。机组配汽曲线原设计为引进日立的复合配汽方式,原流量曲线示意图如下:

该配汽方式在额定负荷下的效率较高,但在部分负荷时,此配汽方式节流损失较大,有必要对其配汽方式进行优化,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经产品开发处研究,提出了机组的优化配汽方式:原来的复合配汽改为顺序阀运行,由原来的“两阀组”运行改为“三阀组”运行方式。新流量曲线示意图如下:

由于新的流量曲线目前仅在一定负荷区间使用效果较好,故必须在机组运行后进行在线的阀序切换过程,为确保机组的安全运行,我们进行了阀序切换功能设计。

2 设计原则

(1)保留机组原配汽曲线,在机组冲转时使用。

(2)在操作员站画面上设计—个两种流量曲线控制的切换按钮。将原来曲线的控制方式称为混合阀方式,将新曲线的控制方式称为顺序阀方式。由操作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从混合阀方式切换到顺序阀方式时,在DEH控制逻辑中限制一定的条件,如:要求负荷必须达到一定负荷。同时,允许操作人员可以在并网后从顺序阀方式又再次切回到混合阀方式。

(3)为了保证在两种不同的配汽方式之间进行切换时对负荷的扰动尽量小,我们需对切换过程的时间进行控制。

(4)在顺序阀方式下,为了避免在使用新的流量曲线过程出现超压现象,在逻辑中考虑用调节级压力作为监视保护,当调节级压力超过限制值时,自动将顺序阀方式切换到混合阀控制方式,切换过程仍需进行时间控制。

3 控制逻辑设计方案

(1)混合阀/顺序阀控制方式选择

设计两种阀序方式互相切换的必要条件,其中混合阀曲线切换到顺序阀曲线允许条件为:

①机组并网。

②阀门活动试验未进行。

③负荷反馈控制回路未切除;切除CCS协调,切除一次调频。

④在机组并网并投入混合阀的情况下,负荷高于定值。

上述条件限制主要是为了尽量减少切换过程中的扰动,同时投入负荷反馈控制,利于保证切换中负荷的稳定。

同时设计了强制切除顺序阀曲线到混合阀曲线的情况:

①机组已跳闸。

②调节级压力高于限制值。

上述条件保证了机组跳机后重新冲转不會保持顺序阀模式,会切换回混合阀方式进行冲转。同时加入调节级压力限制,避免在使用新的流量曲线过程中出现超压现象。

(2)阀门流量曲线切换过程设计

该部分为整个设计中最复杂的地方,采用系数切换完成流量曲线的切换,主要由以下两个模块组成:

A.系数切换模块

设计顺序阀系数与混合阀系数,通过乘法器作用于两套流量曲线的输出口。切换开始后,两个系数按设定速率同步反向转换,转换区间限制在0~1区间内。当两个系数分别到达区间最大值或最小值时,切换结束。

B.切换暂停模块

有必要设计切换暂停模块,保证在波动过大或极端故障情况下,切换过程暂停,通过控制系统的闭环调节功能,回到稳定的状态。

①切换过程中,投入功率回路的情况下,如实际负荷与目标负荷偏差超过允许值,则切换暂停,待实际负荷与目标负荷偏差小于定值并短暂延时后,切换继续进行。

②切换过程中,如出现控制器故障,则切换暂停,待正常后继续进行。

(3)阀门活动试验设计

机组切换到顺序阀模式下运行后,出现CV2、CV4两阀全开的工况较多,机组原来混合阀模式下对CV进行全行程活动试验的方式对负荷影响很大,因此有必要设计新的活动试验方式。

为此,针对长期全开状态的两个CV,设计了松动试验逻辑:在顺序阀模式下,且CV2、CV4处于全开状态,可分别对两阀进行松动试验,阀门从全开位向下关到90%位置即成功,随后恢复正常控制。

(4)辅助设计

①DEH操作员站画面设计,增加切换按纽及状态反馈以及切换时间显示等,使人机界面符合用户操作习惯。

②在DCS方进行与新配汽方式对应的机组滑压运行曲线修改。

4 实际投运情况

凤台电厂两台600MW机组在进行组态修改后,于今年4月进行了启动。通过静态仿真测试后,制定了动态试验方案,选取了350MW、400MW、450MW、500MW、600MW等负荷点进行在线切换。切换过程中除了监视负荷波动情况外,还需监测下列测点有无异常:

试验结果,各负荷点切换时波动都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其中400MW附近切换时趋势图如下:

5 结论

通过凤台、铜川、芜湖等数个电厂的投入使用,阀序切换程序实践证明达到设计功能,能够保证流量曲线切换过程中的负荷稳定,保障机组的安全运行。

配合主机进行600MW汽轮机配汽优化,提高机组工作效率,降低机组的热耗,不失为大型火电机组节能降耗研发工作中的一次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铜川电厂阀序切换试验方案》,刘晓燕、李斌等编写,2010.7

功能切换 第4篇

核电站常规岛380V保安段电源作为常规岛汽轮机润滑油泵、顶轴油泵、UPS等的电源, 在正常运行工况下需要在失去某路电源情况下实现自动切换, 同时在核电站全厂失电情况下也需要迅速切换到应急柴油机带载, 以保证汽轮机安全停机及其它安全相关设备的正常运行。为此, 它的设计和调试在整个核电站低压系统中至关重要。

1 系统介绍

某核电站380V保安段电源主要有3路进线。其中2路由常规岛工作母线 (ELH/ELI) 的馈线开关带载, 另外1路由核岛安全母线 (ELA) 的馈线开关带载, 如图1所示。

该保安电源的切换主要通过QA2、QB2、QC2间的切换来实现。正常工作时, 选择开关在“B备用”位置, 由ELH带载 (即QA1、QA2合闸) , ELI、ELA处于热备状态 (即QB1、QC1合闸, QB2、QC2分闸) ;或者, 选择开关在“A备用”位置, 由ELI带载 (即QB1、QB2合闸) , ELH、ELA处于热备状态 (即QA1、QC1合闸, QA2、QC2分闸) 。QA2、QB2、QC2的切换通过选择开关位置、开关本体 (相关继电器、位置状态) 和电压互感器的母线失压信号共同控制, 如图2所示。

本文以QA2切换到QB2, 再由QB2切换到QC2为例说明保安电源切换逻辑。当保安段母线由ELH带载时, 选择开关打在QB2备用位置;当电压互感器发出母线失压信号时, 跳开QA2, 同时发出合QB2指令 (其它故障导致QA2跳开时, 都会发出合QB2指令) 。QB2合闸后, 若保安母线电压恢复正常, 则停留在该状态, 否则跳开QB2, 同时发出合QC2指令, 经短暂延时后, QC2合闸。

2 调试问题及解决方案

在该核电站#3机组调试过程中, 发现由QA2切换至QB2或由QB2切换至QA2均可实现, 而由QA2或QB2切换至QC2总不能成功。据此情况, 初步判定QC2合闸回路存在问题。核查QC2控制回路接线均正常, 分别短接QC2控制回路中各外接联锁信号, 经0.5s (36KT) 延时后, QC2均能合闸, 至此确认QC2合闸回路正常, 判定外送联锁信号未能送达。根据图2, 测量QA2、QB2、QC2的分闸信号和选择开关的相关信号, 发现信号都能送达且长时间保持 (超过合闸需要的0.5s延时) , 至此基本把问题锁定在23KD上。分析QB2本身控制回路, 发现23KD为中间继电器, 且其必须在26KT相关触点闭合的情况下才能得电, 而26KT必须在QB2合闸时才能得电, 也就是说23KD得电的前提是QB2必须合闸, 这与QC2合闸条件相矛盾, 即图2中的8 (23KD辅助触点闭合) 、9 (QB2闭合) 不能同时满足。针对存在的问题, 经分析需将23KD中间继电器改为断电延时继电器, 以实现上述逻辑功能。经论证, 修改后的方案可行 (继电器相关参数见表1) 。

更换该继电器后, 设定断电延时触点保持1s, 进行试验, 仍不能切换到QC2。经测量, 推测23KT的断电延时常开触点闭合时间不足, 造成QC2合闸时间不足。更换23KT后的QC2合闸回路录波数据如图3所示。23KT线圈得电68ms后失电, 同时23KT去往QC2的合闸触点在23KT线圈得电7.5ms后闭合, 在保持269ms后断开, 23KT断电延时继电器的延时断开触点闭合时间并未达到设定值 (1s) 。由图2可知, 23KT在得电瞬间使QB2分闸, 而QB2分闸后26KT也会丧失电源, 这样23KT会在得电的瞬间失电。另外, 延时断开触点为容性器件, 可能需要一定的充电时间。

基于该问题, 给出了两种解决方案:更换一种非容性继电器;重新设计该控制回路。鉴于重新采购周期长且造成资源浪费, 采用了第二种方案。要使23KT的延时断开触点有效动作, 必须延长23KT的得电时间。由于23KT失电的间接决定因素是QB2分闸, 因此在23KT得电时QB2不能立刻分闸。最终结合现场实际情况, 将23KT与QB2联锁回路中的继电器26KT (图2中的7) 的一组未使用延时闭合触点串入23KT所在的分闸回路, 使QB2分闸时间延时1s, 23KT线圈得电时长也保持1s。该方案虽然会造成QC2的合闸时间较原系统整体延时0.5s, 但是不会对保安电源的下游负载安全造成影响。接入26KT触点后QC2合闸回路录波数据如图4所示。23KT线圈得电1 081ms后失电, 同时23KT去往QC2的合闸触点在23KT线圈得电7.8ms后闭合, 在保持1 162ms后断开, 与设定值1s相符, QC2成功合上。

3 结束语

本文针对某核电站机组保安段电源切换功能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该案例表明, 在电气控制回路设计过程中, 需关注不同设备间相关联锁设计时序问题以及回路中各电子元器件的固有特性。

摘要:针对某核电站机组调试过程中380V保安段电源切换功能不能实现的问题, 经分析发现是设计过程中未考虑继电器特性, 导致相关继电器触点闭合时间与设定值不符造成的, 通过修改设计方案实现了切换功能。

电脑显卡切换方法 第5篇

在切换界面中我们可以看到可供切换的显示核心类型,独显用“高性能GPU”表示,集显用“省电GPU”表示,从界面选项中我们可以看到独显与集显的切换其实也是性能与效能之间爱你的切换,独立提供了强劲的性能但同时功耗也较大,集显虽然性能上与独显还有差距但与其相比功耗却低很多。当用户需要大量图形运算高清播放、3D游戏时切换独显可以发挥整机最大性能,当用户需要更长的续航时间和更低的噪音时切换到集显是个不错的注意。

双显卡切换到独立显卡的方法

首先我们只要确定电脑是否是双显卡,另外检查一下双显卡驱动是否安装正常,之后再看独立显卡是N卡还是A卡,然后按照以下方法设置即可。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下双显卡电脑如何切换到独立显卡运行

<一>如果是N卡,在电脑桌面空白位置,点击鼠标右键,然后选择【NVIDIA控制面板】,如下图所示。

在打开的NVIDIA控制面板中,我们在左侧的3D设置中,点击【管理3D设置】,然后在右侧的【全局设置】中,将首选图形处理器下方的选项,更改为【高性能NVIDIA处理器】,完成后,记得再点击底部的【保存】即可,如下图所示

这样设置,就可以将双显卡电脑,切换到默认为独立显卡高性能环境下运行了

<二>以上是N卡设置方法,下面是A卡淂,同样是在电脑桌面空白位置,点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选项中,点击【配置可交换显示卡】,如下图所示。

百度切换“轨道” 第6篇

7月28日晚,百度公布了2016年第二季度财报。其营收达到182.64亿元,同比增长10.2%,净利润为24.14亿元,同比下降34.1%。这是百度2005年上市以来,遭遇的净利润最大同比跌幅。

今年4月,癌症晚期的大学生魏则西因为选择了百度搜索中排名靠前的医院延误治疗时机而去世。事件曝出后,百度的品牌形象受到影响,网信办责令它整改搜索推广和竞价排名。而6月,百度也因担心对医疗行业的监管加强会导致其广告业务放缓,而调低了对2016年第二季度的预期。

最终的财报果然证实了这一结果:百度已被迫走出了舒适区,它必须尽快寻找新的增长点了。

人工智能是最可能的新路径。“百度人工智能基础平台已经为百度的各个业务提供支持,并极大提高了语音与图像识别的准确性。”百度掌门人李彦宏曾如是说。

在今年第二季度末,百度开放了百度云,它想成为云计算领域的平台入口,凭借的就是其所谓的“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的技术,李彦宏称这是百度十年来首次进入企业级服务市场。

此外,在百度新成立的无人车事业部,也留下了人工智能技术很强的印记。从百度在北京、上海以及广东顺德均设有地图数据中心,可以看出其在出行领域的野心。

其实,百度几乎所有的产品中,无论是纯互联网类的搜索、广告,还是O2O类的外卖,抑或是百度的新兴业务金融领域,都贯彻了百度人工智能的技术。百度甚至开始用人工智能技术清理医疗商业推广服务。

百度首席科学家吴恩达就曾表示,过去一年中,百度的很多部门都开始在产品研发、运营的过程中应用人工智能技术。

事实上,在人工智能领域,百度在一众国内互联网公司当中,算是开始最早、投入最多的。它在全球有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共3座实验室,只不过至今还没有太多成果。无论在人工智能,还是在金融、云服务等领域,百度要想继续加注,这一切的筹码一段时间里可能仍要来自于搜索引擎产生的利润。

在财报发布后的电话会议上,百度CEO李彦宏也直言,新监管环境,尤其是新广告法的出台,可能会对百度的业绩产生两三个季度的影响。

各条业务线高调采用的人工智能,毕竟还无法很快转化为财报上的亮眼数字,但百度无疑希望,它在未来能令自己脱胎换骨。

不管怎样,百度已经准备将宝押在它的身上了。

功能切换 第7篇

关键词:负压吸引,吸引管,吸唾管,根管

引言

在口腔临床治疗中经常会在狭小解剖结构内进行复杂操作。如复杂根管的治疗、根管内器械折断的取出,还包括各种口腔内狭小部位手术治疗,如复杂牙齿拔除的断根取出、根尖手术等。因此,为了保证能够对狭小的解剖部位进行准确、有效、安全的操作,必然要求治疗过程中术野清晰。

口腔临床治疗中有两大因素会直接影响术野清晰度:1口腔内空间狭小,光照不足;2口腔治疗操作无法避免液体存在,包括超声冷却水、血液、渗出液体、根管冲洗液等,会直接妨碍术者对术区观察的准确性[1,2]。对于前者,可通过手术显微镜提供良好的照明和放大的视野,使医师能更清晰地观察髓腔、根管等结构[3];对于后者,需要从术区及时清除液体,特别是清除狭小解剖结构内液体,这对于提高口腔临床操作效率、准确性、安全性至关重要。

现有技术中,术区清理通常采用脱脂棉球、纱布擦拭吸干,气枪吹拂等方法。对于临床常见的牙髓感染疾病,通常不建议使用三用气枪大量吹拂髓腔及根管,因为吹拂的水雾会影响口镜成像,延误术者操作。对于髓腔和根管内液体,通常制作棉捻反复多次吸干液体,或使用吸潮纸尖放入根管吸干根管内液体,以达到液体清除的目的。采用这种方法需要使用若干棉捻、吸潮纸尖进行液体擦干,每次进行根管干燥时,吸潮纸尖使用数量可达十余个甚至更多。医护人员需反复制作棉捻和取用、插入、取出吸潮纸尖,耗费大量椅旁治疗时间。因此,对于持续性渗出的病灶部位,这种吸干的方式只能达到间断减少液体效果,不具有持续吸引效果。

以往研究[4]有关于负压根管吸引的报道,但主要应用于离体实验领域,鲜有应用于临床的案例报道。该负压根管吸引管是尖端较细吸引管,管材料为刚性,使用不灵活,功能较为单一,不能与唾液吸引管同时进行负压吸引,使用时必须将原有吸唾管拆除,更换根管吸引器。也有使用手动抽吸的注射器进行吸引的报道,但需要术者双手操作,效率较低,难以推广。针对此问题,本文研究设计了一种可切换式多功能口腔治疗用吸引管,报道如下。

1 仪器设计

该可切换式多功能口腔治疗用吸引管结构图,见图1。吸引管结构包括负压吸引器连接管、口腔吸引器连接管、术区吸引管及三通管,术区吸引管直径小于口腔吸引器连接管直径。口腔吸引器连接管上设有止液阀,止液阀也可以被流量控制阀替代,利用流量控制阀可调小口腔吸引的负压力,实现口腔吸引和术区吸引同时进行。

注:1.负压吸引器连接管;2.口腔吸引器连接管;3.术区吸引管(31.手柄;32.术区吸引头;33.定位片);4.三通管;5.止液阀。

术区吸引管自由端与术区吸引头可拆卸连接,医生可以根据术区的特殊性选择不同型号的术区吸引头进行吸引。吸引头既可由可弯折的金属材质制成,也可由医用塑料或医用树脂材质制成(塑料及树脂韧性较好,柔软度适中,与根管区贴合性更佳)。吸引头具有直部及弯折部,弯折部上设有刻度。连接端的外部用硬质材料,如金属丝包绕形成较硬且可弯折的手柄,其表面也可设计为防滑结构。此外,还有一定位片套设于术区吸引头的弯折部上。为了保证术区吸引管或术区吸引头的干净卫生,在止液阀上设有放置术区吸引管或术区吸引头的孔。

推荐的口腔吸引器连接管直径7~8 mm,术区吸引管直径1.5~2 mm。术区吸引头推荐直径为0.4 mm或0.5mm,长度为约25 mm的细管状头,其端部为非尖头结构(如平头或圆头),防止损伤患者术区。可以端部开口,也可以在侧壁设若干通孔,利于多面全方位吸水,效果更佳,或直接将术区吸引头拆卸掉,利用术区吸引管端部进行吸引。

2 吸引管的安装及使用

负压吸引器连接管与口腔治疗台上的负压吸引器连接,口腔吸引器连接管的自由端与口腔吸引器连接,口腔吸引器放于患者口中垂直于地面,术中吸引患者唾液时,术区吸引管置于患者口外。

需要使用术区吸引管时,医生单手操作关闭止液阀后,将术区吸引管的术区吸引头放置于术区进行负压吸引即可。吸引完成后可以打开止液阀继续进行口腔吸引,患者口腔内的吸引器无需移动。直部及弯折部的设计可以更加灵活的深入窝洞、髓腔或根管内。弯折部上设有刻度且同时套设有定位片,可以有效控制术区吸引头的深入位置,提高操作安全性。手柄的设计可以增加握持舒适度及操作准确度。由于术区吸引管直径小于口腔吸引器连接管直径,在进行口腔吸引时吸引液不会回流至术区吸引管内,术区吸引管也不会分流口腔吸引管中的负压。

我院口腔科就诊的数十位根管治疗患者应用了该装置,患者反应就诊舒适,使用者普遍反应仪器操作十分便捷,能够缩短临床操作时间。

3 讨论

急、慢性根尖周炎患者或根尖囊肿患者,由于根管内感染物或其他液体蓄积,根尖外一定范围内的感染如不及时引流难以控制病情发展,液体蓄积造成的压力会使患者疼痛症状加重[5,6,7]。此外,手术治疗中,根管、髓腔等狭结构内的液体会造成术者视野不清,需要随时清除[8]。然而由于操作不便、器械要求复杂,根管内液体及口腔其他狭小空间液体负压吸引操作一直难以在临床中得到实际应用,原有的擦拭方法效率低、程序繁琐。本研究设计的吸引管利用常规口腔治疗台的内置吸引器,其制作成本低廉、结构简单、操作容易、清除液体效率高,具有很好的应用效果及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李丽婷.喉镜在吸痰和口腔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1998,(8):425.

[2]毛姣姣,林正梅.根管冲洗方法的研究进展[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2,39(5):635-638.

[3]候本祥.显微根管治疗的设备和技术[J].口腔医学,2015,35(7):513-516.

[4]黄建华,郭新程.套管针吸引系统清洗根管效果和根尖孔压力变化的体外试验[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1997,22(3):268-270.

[5]朱军利,李军.根管内负压吸引术在后牙根管预备术后作用的临床研究基层医学论坛[J].2012,16(25):3272-3273.

[6]曾世鸿.负压引流应用于急性根尖周炎治疗的探讨[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1,17(2):92.

[7]Timpawat S,Vongsavan N,Messer HH.Effect of removal of the smear layer on apical microleakage[J].J Endod,2001,27(4):351-353.

功能切换 第8篇

网络KPI统计中切换统计报告的一般格式为源小区至目标小区切换次数与成功次数等信息, 各种工具可将报告导入图形化工具之后供分析, 但缺少较好地快速筛选距离远、切换与覆盖方向相差较大异常切换的办法。如需对切换进行针对性的分析为筛选提供依据, 则只需在切换报告的基础之上加入2小区之间距离、方向夹角等信息就可简单实现。小区经纬度与天线方位角是小区的基础信息, 均为固有数据, 通过计算可以得出距离与夹角。

现有网络中, 移动通信基站一般为3小区共站建设, 采用定向天线以每120度一扇区的方式进行覆盖, 天线的方位角以正北为0度顺时针计算的方式记录, 天线波瓣角一般为65度, 由于频率复用与话务吸收等因素限制小区的覆盖半径并不宜太大, 而普遍在1.5km以内为正常。所以在一般意义上, 不考虑重叠覆盖即可得知, 2个扇区的天线方位角正对的话其最大切换距离不应超过3km, 而其中一小区天线方位角正对另一扇区背向的最大切换距离不应大于1.5km。由于扇区覆盖方向是固定的, 其反方向的信号强度通常是较弱的, 超出覆盖正常范围的小区向在其背向的邻区发起的切换则构成了背向切换。筛查背向切换的意义在于小区与非明显本小区覆盖范围的邻区之间的切换异常增多则能表明小区与其邻区某一方的覆盖范围与规划数据不符或规划出现严重错误。

1 背向切换的原因

造成背向切换的原因有很多种, 其中较为普遍的原因为: (1) 新建基站施工或普通基站日常维护中人为因素导致天线、馈线、跳线的错接与反接; (2) 经纬度、天线方位角等基础数据录入错误; (3) 邻区规划不全或错位; (4) 严重的越区覆盖; (5) 老化导致的天线性能劣化; (6) 同频导致的BSIC记忆效应等。目前网络的规划工作中, 频率资源是高度复用的, 邻区规划也相应地保障了对于运动目标的移动通信服务的连续性, 而扇区真实的覆盖范围与规划数据不符的情况很容易导致规划数据在真实的环境中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影响通话的质量与稳定, 如不能及时发现, 在日常网络运行中会导致某小块区域集中大量掉话等异常事件, 影响手机客户感知。

对于以上问题的定位, 可以看出较重要的就是2个信息:距离与角度。首先从距离入手, 假设地球为球体, 设地球上某点的经度为lambda, 纬度为phi, 则这点的空间坐标是x=cos (phi) *cos (lambda) , y=cos (phi) *sin (lambda) , z=sin (phi) , 设地球上2点的空间坐标分别为 (x1, y1, z1) , (x2, y2, z2) , 则它们的夹角为A=acos (x1*x2+y1*y2+z1*z2) , A是角度则两地距离为A/180*pi*R, 其中R为地球平均半径6371, 地球为不规则的椭圆体。由此得出的数据有较小的误差, 但对整体分析没有影响。

2 背向切换小区简单办法

在日常网优工作中也可以套用简化的手法。以南京为例:目标小区经纬度为 (X, Y) , 源小区经纬度为 (AX, AY) , 南京纬度为北纬32度左右, 1经度距离为111.31955KM*cos32°, 1纬度距离为111.31955km, 将经纬度坐标折算为等距平面坐标即目标小区平面坐标为 (x, y) , 源小区坐标为 (ax, ay) , 东西向两小区距离 (x-ax) 等于 (X-AX) *111.31955km*cos32°, 南北向距离 (y-ay) 等于 (Y-AY) *111.31955km。

两点间距离约为

源小区至邻区方位夹角计算如下:

当x-ax大于零时

y-ay大于零时即邻区位于源小区的东北方向, 方位角α=arctan{ (x-ax) / (y-ay) }

y-ay小于零时即邻区位于源小区的东南方向, 方位角α=180°-arctan{ (x-ax) /| (y-ay) |}

x-ax小于零时

y-ay大于零时即邻区位于源小区的西北方向, 方位角α=360- arctan{| (x-ax) |/ (y-ay) }

y-ay小于零时, 即邻区位于源小区的西南方向, 方位角α=180+ arctan{| (x-ax) |/| (y-ay) |}

如图1所示, 可算出当前小区至邻区的矢量拉线方位角, 此角度若与源小区目前的天线方位角相差过大则可断定该源小区至该邻区的切换为背向切换, 与此同时, 若邻小区至源小区的矢量拉线方位角与邻区的天线方位角差异过大则可断定此对邻区发生的切换为异常切换。由于每扇区120度的覆盖间隔以及天线65度的波瓣角, 需要筛选出源小区天线方位角与邻区夹角之差在120~240度间, 以及邻小区天线方位角与邻区至源小区夹角之差大于30度, 同时满足两者距离超出2km单时段切换次数超出50次的切换记录, 可视为背向异常切换次数较多的异常小区。

如图2所示, 到此部分考虑的仅是源小区的覆盖方向上有没有邻小区, 而邻小区的覆盖方向还没有考虑, 那么在前面工作的基础上可以继续细化筛选邻小区天线方位角与邻区至源小区夹角之差大于60度的, 同一小区拥有超过1条这样的记录即可能为方位角偏差或背向旁瓣信号过强信号, 同一基站拥有超过1个这样的异常小区则可能有馈线反接情况。而邻小区天线方位角与邻区至源小区拉线夹角之差小于60度的则有较大可能性为源小区天线性能劣化或邻小区严重越区导致。也可以利用此方法直接筛选切换距离大于3KM的过远切换, 在除特殊场景如海面、牧区、高铁干线等情况外, 超远距离的切换也表明此处存在异常, 超远邻区切换的原因一般为数据采集错误、BSIC记忆效应、严重的越区覆盖等。

此办法可同时统计出邻区间方位夹角以及基站间距, 对于背向切换频繁的小区可以迅速定位, 但规划数据与实际网络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 且此结果易受公路、铁路等交通干线以及高层信号切换混乱影响导致不准确, 可作为发现问题的途径使用。

3 结语

路灯站由于一般采用不同方位角的双天线而导致其数据库中的方位角信息与现场覆盖情况不一致, 因此, 路灯站等特殊天线小区的方位角暂时没有很好的办法去解决, 由于这套办法中并没有加入切换成功率的筛选权重而只是作为问题的考虑因素, 所以这个切换信息在满足筛选条件的同时也证明了这套自创的办法是有效的;这对邻区异常切换至少表明了这2个小区至少可能存在切换门限问题, 因为900P到1800D的切换存在着多个问题的可能因素, 那么在整理完成以后梳理可能导致的原因或者跳过梳理原因直接安排现场测试或参数核查都可以比较有针对性地发现与解决问题, 本办法的高针对性可以提高问题的解决效率, 与此同时, 对一些没有在切换成功率上体现出很差水准的小区也可以让问题暴露在视线下, 可以去除一些问题严重性上较轻的越区、鸳鸯线、经纬度采集错位等问题。本方法的不足在于经纬度算法使用函数直接计算2点间实际距离动辄几十万行的数据处理, 使得这个过程仍是低效的。

参考文献

功能切换 第9篇

某电厂#7、#8机组为新扩建2台630MW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 发电机出口电压22k V, 主接线采用发电机-变压器组型式, 发电机出线经720MVA升压双卷变压器升压至750k V接入西北电网, 采用不完整3/2接线方式, 共设一回出线。#7机组设置一台63/38-38MVA分裂变压器引接于发电机出口主母线上作为高厂变, 为6k V 7A、6k V 7B段提供工作电源;#4号高压启动/备用电源由高压备用变压器 (容量为63/38-38MVA的有载调压型变压器) 从110k V系统引接。由于此种接线方式及该地区潮流分布关系, 导致工作电压与备用电压存在一定的相角差 (最大可达25°左右) , 且备用电压超前工作电压。#7机组配置两台江苏金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MFC2000-3A型微机厂用电快速切换装置保证6k V 7A、6k V 7B段厂用电在正常方式、事故方式及不正常方式下的电源切换, 均使用串联切换。

2011年12月18日16∶30, #7机组试运过程中由控制台手动进行6k V 7B段厂用电工作电源切换至备用电源试验, 16∶30∶25∶666工作电源开关跳开, 16∶30∶26∶215备用电源合闸, (用时549ms) 造成6k V 7B段上引风机B、送风机B、保安MCC段油配风机跳闸, 导致锅炉MFT动作跳闸。6k V 7B段厂用电快速切换装置动作报告显示实现方式为快速、动作结果为备用拒合。

2 快速切换原理及判据

对于大容量火力发电机组, 当厂用电消失后, 结合厂用母线残压特性, 如果希望合上备用电源时, 电动机不受较大电流冲击, 不使转速下降过多, 就需要实现快速切换, 切换时间间隔应控制在0.2s以内, 且要求合闸瞬间母线残压与备用电源最大允许相角差为63°。

微机型厂用电快速装置研制所关心的重要问题是速度和角度, 对连续相角差函数进行泰勒展开, 并省去高阶项, 得出:

从而得出快速切换理论判据为:

既当上式满足后, 快切装置可以对备用开关发合闸命令, 从而实现厂用电源的快速切换。

从理论上讲, 如果得出相角差与时间的关系表达式, 并结合快速切换理论判据, 可经过微机实时计算动态确定快速切换的边界位置, 并结合切换时频差、相角差等条件, 来判断是否能实现快速切换。但在实际应用时此方法较为困难, 原因主要为相角差与时间的关系表达式很难得出, 快切厂家一般会采用其他判据来实现, 如#7机组配置的MFC2000-3A型微机厂用电快速切换装置则采用了在装置发出合闸命令前瞬间将实测值与整定值进行比较, 判断是否满足合闸条件, 快速切换的整定值有两个:即频差和相角差, 还需要考虑到合闸回路固有时间的影响, 即应有一定的提前量, 提前量的大小取决于频差和合闸时间, 合闸条件允许则发延时500ms的合闸脉冲。

3 故障分析及处理措施

下图为MFC2000-3A型微机厂用电快速切换装置录取的6k V 7B段切换时厂用母线残压与备用电源间的频率差和相角差波形。

从图1可以看出, 在工作电源进线开关跳开后为计时零点, 在t=240ms时, 母线残压与备用电源的相角差达到63°, 而备用电源开关合闸大致为75ms, 分闸大致为35ms, 考虑切换装置运算速度等因素, 在相角差达到63°前, 快切装置可完全实现快速切换, 但实际是在t=549ms时备用开关合闸。经分析认为:快切装置启动后, 跳开工作进线开关, 装置瞬间将频差和相角差的实测值与整定值进行比较, 从而判断满足合闸条件, 并发出合闸命令延时500ms, 但由于备用进线开关合闸时间过长, 500ms内开关合闸反馈未收到, 快切装置报备用开关拒合, 备用开关最终于t=549ms时合闸, 此时已全无任何判据判断备用开关合闸时机是否安全。实际合闸瞬间相角差为-42.5°, 频率差达到11.08Hz, 从而因合闸时机选取不当, 合闸瞬间电流冲击过大, 导致锅炉侧风机速断保护动作, 引起MFT动作并最终跳机。

机组再次并网并将厂用电源切换至工作电源后, 将备用进线开关摇至试验位置, 利用快切装置的单操功能对备用进线开关进行单独合闸和分闸操作, 并记录时间, 快速切换装置动作事件显示实现方式为同期合、切换方向为单合备用, 动作结果为备用拒合, 用时827ms, 遂判断备用进线开关合闸时间过长。

现场更换另一台开关, 摇至试验位通过单操功能进行单独合闸 (合闸时间73 ms) 和分闸操作 (合闸时间36 ms) , 确认开关跳合闸时间数据满足快速切换要求后, 将开关摇至工作位, 于2011年12月19日3∶39∶35∶836再次由控制台手动进行6k V 7B段厂用电工作电源切换至备用电源试验, 3∶39∶35∶872工作电源开关跳闸, 3∶39∶35∶945备用电源开关合闸, 6k V 7B段厂用辅机运行正常, 切换获得成功, 动作报告显示实现方式为快速、动作结果为切换成功。

4 改进措施及策略

(1) 备用进线开关尽可能采用合闸时间短的开关, 并选取优质产品, 以保证备用电源的安全可靠, 提高切换成功率, 减少备变过流或重要辅机跳闸造成锅炉汽机停运等事故。

(2) MFC2000-3A的快速切换逻辑, 快切装置在发出合闸命令前瞬间判断是否满足合闸条件, 如满足发合闸命令并延时500ms, 根据文献2可知, 快速切换时间应小于200ms, 若该时间段内开关未合, 将进入切换不安全区域, 而且合闸时间也将会是随机的, 因此建议快切装置将快速切换合闸命令延时更改为200ms。

(3) 使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图1中0~63°之间母线残压与备用电源的相角差曲线进行拟合, 得出相角差与时间的关系式:

将备用开关合闸时间Th设定为75ms, 求解上方程, 相角差为63°时, 时间为166.4ms, t= (166.4+75) ms为241.5ms, 理论计算值与实际录波值高度吻合, 说明完全可以利用理论计算和建立相角差数学模型来判断是否能实现快速切换。

(4) 有些大容量火电机组采用发-变-线路组接线方式直接升高至500k V或750k V, 而起动备用电源则由附近220或110k V变电站提供, 在正常情况或某些运行方式下厂用工作电源与备用电源间存在较大的初始相角差, 且该相角差随运行方式改变而改变, 将这对快速切换非常不利, 需要运行人员实时监测记录初始相角差与机组负荷、电压等关系, 找出合适的厂用切换工况, 而且有些机组快速切换客观条件上无法实现, 或者有时成功有时切不成功, 同期捕捉切换是必不可少的, 需要认真整定同期捕捉切换定值。

摘要:介绍了厂用电快速切换的原理和判据, 并就某电厂#7机组试运期间厂用电带负荷切换试验中切换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发现备用进线开关合闸时间过长是其主要原因, 更换开关后快速切换获得成功。针对此次切换所暴露出快切装置快速切换判据的不严谨, 提出了更改建议。通过对快切装置相位差录波曲线的数值模拟, 得出相位差与时间的二阶关系曲线, 使得理论计算和建立相角差数学模型充当快速切换判据具有可行性。对于存在较大初始相角差的大容量火电机组厂用电切换提出了改进措施。

功能切换 第10篇

关键词:微机快速切换装置,快速切换,同期捕捉切换,供配电系统,工作电源,备用电源

目前, 工厂6~35kV双电源供配电系统中, 工作电源与备用电源切换均采用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 由于其切换速度慢, 中断供电时间长, 有可能使连续生产过程被打乱、生产装置停车、大量减产、且需较长时间才能恢复正常生产, 在经济上造成较大损失。

随着厂用电微机快速切换装置在发电厂的成熟应用, 为了缩短电源故障时的停电时间, 尽量满足生产装置连续运行的要求, 可否采用微机快速切换装置在工厂供配电系统中进行电源快速切换, 提高供电的连续性和可靠性, 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微机快速切换置的原理及分析

1.1 快速切换

假设由图1所示的厂用电系统, 工作电源由发电机端经厂用高压工作变压器引入, 备用电源由电厂高压母线或由系统经启动/备用变引入。正常运行时, 厂用母线由工作电源供电, 当工作电源侧发生故障时, 必须跳开工作电源开关1DL, 合2DL, 跳开1DL时厂用母线失电, 由于厂用负荷多为异步电动机, 电动机将惰行, 母线电压为众多电动机的合成反馈电压, 称其为残压, 残压的频率和幅值将逐渐衰减。

以极坐标形式绘出的某300MW机组6kV母线残压相量变化轨迹 (残压衰减较慢的情况) , 见图2。

图2中VD 为母线残压;VS 为备用电源电压;△U为备用电源电压与母线残压间的差拍电压。合上备用电源后, 电动机承受的电压UM 为:

UM = XM / (XS +XM) △U (1)

式中:XM——母线上电动机组和低压负荷折算到高压厂用电压后的等值电抗。

XS——电源的等值电抗。

令K= XM / (XS +XM) , 则

UM=K△U (2)

为保证电动机安全自起动, UM 应小于电动机的允许启动电压, 设为1.1倍额定电压UDe , 则有:

K△U <1.1 UDe (3)

U (%) <1.1 / K (4)

设K=0.67, 则△U (%) <1.64。图2中, 以A为圆心, 以1.64为半径绘出弧线A'-A'', 则A'-A''的右侧为备用电源允许合闸的安全区域, 左侧则为不安全区域。若取K=0.95, 则△U (%) <1.15, 图2中B'-B''的左侧均为不安全区域。

假定正常运行时工作电源与备用电源同相, 其电压相量端点为A, 则母线失电后残压相量端点将沿残压曲线由A向B方向移动, 如能在A-B段内合上备用电源, 则既能保证电动机安全, 又不使电动机转速下降太多, 这就是“快速切换”。

1.2 同期捕捉切换

图2中, 过B点后BC段为不安全区域, 不允许切换。在C点后至CD段实现的切换以前通常称为“延时切换”或“短延时切换”。前面已分析过, 用固定延时的方法并不可靠。最好的办法是实时跟踪残压的频差和角差变化, 尽量做到在反馈电压与备用电源电压向量第一次相位重合时合闸, 这就是所谓的“同期捕捉切换”。以图2为例, 同期捕捉切换时间约为0.6s, 对于残压衰减较快的情况, 该时间要短得多。若能实现同期捕捉切换, 特别是同相点合闸, 对电动机的自启动也很有利, 因此, 时厂母电压衰减到65%~70%左右, 电动机转速不至于下降很大, 且备用电源合上时冲击最小。

1.3 残压切换

当残压衰减到20%~40%额定电压后实现的切换通常称为“残压切换”。残压切换虽能保证电动机安全, 但由于停电时间过长, 电动机自起动成功与否、自起动时间等都将受到较大限制。如图2所示情况下, 残压衰减到40%的时间约为1s, 衰减到20%的时间约为1.4s。而对另一机组的试验结果表明, 衰减到20%的时间为2s。

2 快速切换时间要求

快速切换时间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开关固有跳合闸时间;二是快切装置本身的动作时间。就开关固有跳合闸时间而言, 当然是越短越好, 特别是备用电源开关的固有合闸时间越短越好。从实际要求来说, 固有合闸时间以不超过3~4周波为好, 国产真空开关通常都能满足。

快切装置本身的固有动作时间包括其硬件固有动作时间和软件最小运行时间。国内微机型厂用电快速切换装置的固有动作时间在12ms以内, 完全满足快速切换的要求。

3 切换方式

按开关动作顺序分类为:并联切换、串联切换、同时切换。

按启动原因分类:正常手动切换、事故自动切换、不正常情况自动切换。

按切换速度分类:快速切换、同期捕捉切换、残压切换、长延时切换。

4 在供配电系统电源切换的应用分析

4.1 母线残压分析

由于工厂供配电系统母线上电动机的特性有较大差异, 合成的母线残压特性曲线与分类的电动机相角、残压曲线的差异也较大, 因此, 安全区域的划定严格来说需根据各类电动机参数、特性、所带负荷等因素通过计算确定。实际运行中, 可根据典型机组的试验确定母线残压特性。试验表明, 母线电压和频率衰减的时间、速度和达到最初反相的时间, 主要取决于试验前该段母线的负载。负载越多, 电压、频率、下降得越慢, 达到首次反相和再次同相的时间越长。而相同负载容量下, 负荷电流越大, 则电压、频率下降得越快, 达到最初反相和同相的时间越短。

4.2 快速开关要求

快速切换要求快速开关的合闸时间宜小于100ms, 目前国产真空开关通常都能满足, 有的开关甚至只有40~50ms左右, 这为实现快速切换提供了必要条件。假定事故前工作电源与备用电源同相, 并假定从事故发生到工作开关跳开瞬间, 两电源仍同相, 采用串联切换, 则断电时间至少为合闸时间, 假定为100ms, 相角差约为20°~30°左右, 备用电源合闸时的冲击电流也不很大, 一般不会造成设备损坏或快切失败。

4.3 系统运行中快速切换分析

快速切换能否实现, 不仅取决于开关条件, 还取决于系统结线、运行方式和故障类型。系统结线方式和运行方式决定了正常运行时母线电压与备用电源电压间的初始相角, 若该初始相角较大, 如大于20°, 则不仅事故切换时难以保证快速切换成功, 连正常并联切换也将因环流太大而失败或造成设备损坏事故。故障类型则决定了从故障发生到工作开关跳开这一期间母线电压和备用电源电压的频率、相角和幅值变化, 此外, 保护动作时间和各其它有关开关的动作时间及顺序也将影响频率、相角等的变化。

快切不成功时最佳的后备方案是同期捕捉。有关数据表明:反相后第一个同期点时间约为0.4~0.6s, 残压衰减到允许值 (如20%~40%) 为1~2s, 而长延时则要经现场试验后根据残压曲线整定, 一般为几秒, 以保证自启动电流在4~6倍内。

可见, 同期捕捉切换, 较之残压切换和长延时切换有明显的好处。

5 结语

微机快速切换装置充分利用了母线残压衰减特性, 设计了快速切换和同期捕捉切换。快速切换在考虑电动机绕组安全的基础上, 在切换安全区的最初阶段捕捉合闸时机进行合闸。在快切不成功时, 利用了母线残压相位不断变化这一特点, 动态地捕捉残压和备用电压同相点, 进行同期捕捉切换作为后备方案, 以保证切换的可靠性。

因此, 应推广微机快速切换装置在工厂供配电系统中进行电源快速切换的应用, 以提高工厂供配电系统供电的连续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能源部西北电力设计院.电力工程电气设计手册 (电气二次部分) [M].中国电力出版社, 1989.

[2]江苏金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微机厂用电快速切换装置技术说明书[M].金智科技技术说明书, 2006.

智能手机手机平板随心切换 第11篇

2月27日,华硕在移动世界大会上正式发布了一款智能手机跨界产品——PadFone。作为业界首款超级智能手机,不仅突破性实现了一秒钟由手机到平板电脑的转变,亦承载了华硕对美学与科技的创新融合思路。

在华硕CEO沈振来看来,“技术与艺术的平衡”才是华硕产品的未来。PadFone即是对这句话最恰当的诠释。艺术上,“Three in One”即PadFone+Station+Station Dock的超级组合,属业界首款三合一跨界产品。4.3英寸大屏PadFone可以单独使用;10.1英寸Station背部有一个可以开合的拓展槽,PadFone放置进拓展槽后,经由华硕独家Dynamic Display技术,画面会自动由手机界面无缝转换为平板界面;在平板电脑边缘接入键盘——PadFone Station Dock,就成为一款超级笔记本,完美实现了手机与平板电脑的拓展融合。

技术上,PadFone的PadFone与Station间可实现双屏无缝切换,PadFone置入Station后一秒即可变身为平板电脑,两者数据无缝共享,Station保留触摸屏和电池,而运算的核心和数据的存储则由PadFone完成,这有效解决了普通手机与电脑之间由人工进行数据传输备份的复杂操作。

PadFone本身具备手写笔、普通耳机、蓝牙耳机、录音笔等众多功能,配合平板电脑中的超大容量电池,可以续航15天。在整机的设计上,设计师们经过多次努力不断完善,确立了手机9.2mm,平板13.5mm,手机约重128g,平板含手机约重716g的高标准。

点评:“所谓‘创造’二字,创字在先,说明需求在先;其后才是造,代表通过技术实现制造。”这是华硕CEO沈振来的观点,也是华硕上下所遵从的价值观。多年来,华硕一直将技术品质作为立身之本,将创新视为品牌发展的最大动力,力争把每一款产品做到极致。“富有创造力、品质过硬、可以让消费者兴奋”的PadFone,已为此作出了最新的诠释。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功能切换】相关文章:

切换管理07-17

切换试验09-04

电压切换装置05-21

多模态切换07-04

自动切换电路07-06

快速切换移动07-09

模式切换控制07-30

系统切换开通运行方案05-01

ps如何切换图层06-30

幻灯片切换方式 教学反思05-20

上一篇:胆囊结石治疗新进展下一篇:CDM方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