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骨骨干骨折范文

2024-06-22

胫骨骨干骨折范文(精选8篇)

胫骨骨干骨折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62例,女25例。年龄20~65岁,平均42.5岁。致伤原因:车祸44例,跌伤35例,其他损伤8例。股骨骨折41例,胫骨骨折46例,其中开放性骨折18例,闭和性骨折69例。闭合性骨折牵引5~10天后手术;开放性骨折急诊清创关闭伤口并给予骨牵引,约1~2周,伤口无感染、创面稳定后实施手术。

1.2 治疗方法

1.2.1 股骨干骨折

在连硬外或全麻插管麻醉下,患者取仰卧位,患侧臀部垫高约30°,患肢尽量内收使股骨大粗隆突出,以骨折为中心作大腿前外侧切口,长约8~12 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阔筋膜,从股直肌与股外侧肌间隙进入,显露骨折端,尽量少剥离骨膜,将骨折复位后用持骨钳固定,另从大粗隆顶点至髂骨翼水平行直切口,长约7~10 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深筋膜,钝性分离外展肌,选择股骨大转子的顶点或梨状窝作为进钉点,扩髓后穿入合适的主钉,在瞄准器下分别安装远端、近端锁钉。粉碎性骨折者将碎骨片用钢丝辅助固定。固定牢靠后放置引流管,逐层关闭切口。

1.2.2 胫骨干骨折

在连硬外或全麻插管麻醉下,患者取仰卧位,患肢髋关节屈曲70°~90°,内收10°~20°,屈膝80°~90°,踝关节中立位,以髌下极为中心做纵形切口,长约5 cm,显露髌韧带后从中间劈开髌韧带,进钉点为胫骨平台前缘,距胫骨结节约2 cm,位于髓腔轴线上,扩髓复位后依次安装主钉及远、近端锁钉。30例胫骨骨折透视下顺利闭合复位固定;16例粉碎严重、骨碎片分离较大的胫骨骨折给予小切口开放复位,将碎骨片用钢丝铺助固定,固定牢靠后逐层关闭切口。

1.3 术后处理

术后均不采用外固定,第2天即开始指导患者进行下肢肌肉收缩及关节功能锻炼,抬高患肢,常规应用抗生素3~7天。4~8周后逐渐扶拐下地行走,定期复查X片,根据X片骨痂的生长情况来正确指导患者进行患肢负重练习。

2 结果

87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3个月~1年以上。术后X线复查对位、对线情况满意,未见畸形愈合。本组未发现主钉弯曲、锁钉脱出及断钉病例,开始负重时间为8~12周,平均10周。62例术后18月X线复查示骨性愈合,已取钉,无再发骨折。25例复查示骨折愈合良好。2例骨折愈合延迟,拔出近端锁钉使静力交锁转变为动力交锁后愈合。全部病例髋、膝关节伸屈及踝关节背伸、跖屈功能均好,行走正常。

3 讨论

3.1 交锁髓内钉的优点

3.1.1 符合生物力学要求

交锁髓内钉对骨折的固定是髓内夹板固定,应力分散传导,是一种轴向型固定,固定力强,通过对骨折近远端的固定(静力交锁)可以有效地控制旋转、短缩、分离移位,使骨折端稳定,提供稳定的愈合环境,同时能够保持肢体长度[1],对于粉碎性、螺旋形等不稳定性骨折来说,这种静力交锁更具有治疗意义。

3.1.2 骨折愈合快

交锁髓内钉的固定方式对骨骼的血液供应与生物力学环境干扰小,有利于骨折愈合,使骨折治愈率提高。当骨折端出现延迟愈合时,可拔出骨折远或近端锁钉使静力交锁转变为动力交锁,通过负重,使骨折端产生轴向加压作用,从而可以促进骨折愈合。

3.1.3 并发症少

术后患者能早期活动及功能锻炼,关节功能恢复快,后遗症少。

3.2 手术操作体会

3.2.1 进钉点的选择进钉点的选择不当可造成术中复位出现成角[2],影响手术效果。胫骨的进钉点为:胫骨平台前缘斜面皮质,距胫骨结节约2 cm,以胫骨干长轴为中心。进钉点若有偏离,易导致插钉障碍,进入骨折远端髓腔困难。股骨的进钉点为股骨大转子的顶点或梨状窝,而不是大转子内侧,这样可以避免[3]:(1)破坏股骨头的血运;(2)股骨颈骨折;(3)因部分进入关节囊而引起关节感染。

3.2.2 主钉打入遇到困难时,要仔细分析原因,不粗暴用力,以免造成骨质劈裂。

3.2.3 远端锁钉的准确置入是术中的一个难点。打钉前应确保瞄准器连接准确无误,并将各连接处拧紧,防止打钉过程中震动使连接处松动而影响准确性。置定位杆进行钻孔前应将定位器前软组织推开,防止钻孔时钻头偏离方向,以致定位杆不能准确定在主钉上,应保持在髌骨上方股骨正中位置。

3.2.4 远端2枚锁钉必须和内侧骨皮质牢固固定,否则螺钉有可能从远端锁钉孔退出,失去作用[3]。

3.2.5 骨折远端锁定前要检查有否旋转畸形。在复位后,要注意骨折远端是否有旋转畸形,只有对位、对线良好,无旋转畸形的情况下才能锁定骨折远端,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3.2.6 股骨骨折由于肌肉厚实,控制的肌肉多,骨折移位、分离大,闭合复位比较困难,要求高,小切口开放复位能缩短手术时间,骨折对位、对线好,简单易行。

3.3 注意事项

(1)术前应常规作牵引,以恢复肢体长度,使肌肉松弛,以便复位(开放性骨折除外)。(2)术前常规摄患侧股骨、胫骨全长正侧位X线片,了解骨长度及髓腔宽度,必要时摄健侧股骨、胫骨全长正侧位X线片,加以比较,以便术前选择合适长度及直径的髓内钉。(3)在安装近股骨近端锁钉时尽量垫高臀部,瞄准器偏前或偏后有可能损伤坐骨神经。(4)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胫骨干骨折适应范围较广,但需注意骨折线不能太靠近远端锁孔位置,相距2 cm以上可视为安全,否则易造成该处再骨折。

总之,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胫骨干骨折具有术式简单、软组织剥离少、内固定强度大、能控制骨折部位的旋转剪力及轴向加压、可早期功能锻炼、骨愈合率高等优点,远期效果好,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戴克戎.交锁髓内钉应用中的几个技术问题.临床骨科杂志, 2001,4(1):76.

[2]胥少汀.骨科手术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6:146.

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康复详细介绍 第2篇

注意事项:

1、 本计划所提供的方法及数据均按照一般常规情况制定,具体执行中需视自身条件及手术情况不同,在医生指导下完成。

2、 功能锻炼中存在的疼痛,是不可避免的,但总以患者可耐受为度。

3、 肌力练习应集中练习目标肌肉。练习次数、时间、符合视自身情况而定,且应同时练习健侧。肌力的提高是关节稳定的关键因素,必须认真练习。

4、 除手术肢体训练外,其余身体部位(如上肢、腰腹、健侧腿)应尽可能多地练习,以确保身体素质,促进身体功能整体恢复。

5、 早期关节活动度练习,每日坚持完成训练,尽可能早期无痛无阻力恢复较大角度,内固定不稳定需保护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6、 活动度练习后即刻给予冰敷15-30分钟。如平时感到关节肿、痛、发热明显,可再冰敷,每日2-3次。

7、 关节的肿胀会伴随整个练习过程,肿胀不随角度练习及活动量增加而增加即属正常现象,直至角度及肌力基本恢复正常肿胀才会逐渐消退。肿胀的突然增加应调整练习,减少活动量,严重时应及时复诊。

8、 训练方法见附录。

康复方案变化依赖骨折类型,骨折程度,外科技术和固定方式

整体康复目标:

关节活动度:尽早恢复正常膝关节活动度,恢复正常踝、髋关节活动度。

肌肉力量:促进及提高股四头肌、�N绳肌、缝匠肌、股薄肌肌力。

功能目标:达到正常步态、站立相膝关节稳定。

禁忌:患肢3个月内负重,避免骨折处移位或坍陷。

术前康复:

患肢牵引抬高,踝泵,控制水肿。

上肢和健侧肢体力量训练(等张肌张训练-抗重力、theraband抗阻等)。

术后康复:

阶段一:最大保护期

(1天-4或6周)

禁忌:膝关节施加内外翻应力,膝关节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

目的:减轻疼痛,控制肿胀,恢复膝关节活动度(0°-90°),恢复患肢肌力,助行器下独立行走。

1-2天:

目的:减轻疼痛,控制肿胀,解除肌痉挛,预防深静脉性血栓及肺部并发症,恢复患者体位转移能力。患者能够在他人帮助上下床进入下一小阶段。

康复内容:

1、 患肢抬高,高于心脏。

2、 踝泵。

3、 深呼吸和咳嗽训练。

4、 冰敷膝关节

5、 髋、踝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训练,膝关节主动,

6、 股四头肌、�N绳肌、臀大肌等长肌力收缩训练。

7、 轻柔地踝关节无阻力等张训练

8、 正确体位摆放。

9、 床上坐起和站立。

10、上肢和健侧肢体力量训练。

11、功能性活动:患肢无负重下可以助行器或拐杖两点步态行走。

3天-6周

目的:恢复膝关节活动度到90°及肌力。6周x-片显示骨折点愈合良好进入下一阶段。

胫骨骨干骨折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8 年2 月-2014 年4 月收治的胫骨下1/3 螺旋形骨折合并显性后踝骨折的43 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无明显移位后踝骨折 (Ⅲ型) 23 例, 有明显移位后踝骨折 (Ⅳ型) 20 例;28 例为扭伤, 15 例为高处坠落伤。所选患者中男28 例, 女15 例, 年龄20~59 岁, 平均38 岁, 左侧30 例, 右侧13 例。胫骨为螺旋形骨折, 内下外上型, 4 例腓骨中段骨折, 39 例为腓骨近端螺旋形骨折, 均为闭合性骨折。在受伤后2~6 h入本院, 3~5 d内手术。

1.2 方法

1.2.1 骨折分类方法及纳入标准 经X光片、CT、MRI扫描后, 胫骨下1/3 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按照2009 年Hou等[2]分型方法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Ⅰ型:后踝骨折仅可经MRI检查出来, 无特殊治疗;Ⅱ型:后踝骨折可经CT检查出来, 若早期活动, 后踝骨折应进行固定;Ⅲ型:后踝骨折明显, 可经X线平片检出, 骨折无移位, 后踝骨折应在胫骨骨折固定前进行螺钉固定;Ⅳ型:X线平片显示后踝移位性骨折, 需进行解剖复位及螺钉固定。张英泽等[3]还将通过X线片即能确诊的骨折称为显性骨折, X线片不能确诊, 而经过CT或MRI检查确诊的骨折称为隐性骨折。纳入标准:骨折为Ⅲ、Ⅳ型损伤 (图1a、b) , 即显性骨折, 其中, 术前行CT和MRI检查, 对于合并胫骨远端关节面压缩粉碎骨折者或踝关节其他部位损伤的患者予以排除。

1.2.2 治疗方法 所选患者均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手术, 均采用单纯胫骨前侧手术入路进入, 逐层切开皮肤、浅筋膜、深筋膜, 于胫前肌内侧进入, 骨膜外分离显露骨折端及胫骨远端, 对无明显移位的后踝骨折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 先垂直后踝骨折线钻入2 枚导针, 然后顺着导针拧入2 枚空心拉力螺钉固定后踝骨折, 清理胫骨骨折端淤血及软组织, 复位骨折满意后应用胫骨远端前外侧钢板螺钉行胫骨螺旋型骨折坚强内固定;对后踝骨折移位明显的患者, 先行复位胫骨螺旋骨折, 应用胫骨远端前外侧钢板螺钉行胫骨螺旋型骨折坚强内固定;然后背伸牵引手法复位后踝骨折, 点式复位钳临时固定, C型臂X线机透视见骨折复位良好, 垂直骨折线拧入2 枚空心拉力螺钉固定后踝, 腓骨骨折均为中段及近端骨折, 均未固定 (图2a、b) 。术后早期行膝关节和踝关节的功能锻炼。

1.3观察指标 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 观察记录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于末次随访按照Mazur评分标准对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 评价结果分为优、良、可、差, 优良率=优率+良率。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43 例患者无中途退出者, 无伤口感染和骨髓炎的发生。部分患者胫骨X线片上确有1 条低密度线自胫骨骨折部位螺旋向下延伸与后踝骨折线相连 (图3a、b) 。Ⅲ型损伤组踝关节功能优17 例, 良5 例、可1 例、差0 例, 优良率为95.7% ;Ⅵ型损伤组踝关节功能优15 例, 良4 例、可1 例、差0 例, 优良率为95.0%, 两组踝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随访时间为12~36 个月, Ⅲ型损伤组平均随访时间 (18.2±1.4) 个月, Ⅵ型损伤组平均随访时间 (18.7±1.3) 个月, 两组随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Ⅵ型损伤组胫骨下1/3 螺旋骨折愈合时间略长于Ⅲ型损伤组, 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性意义 (P>0.05) ;Ⅵ型损伤组后踝骨折愈合时间明显长于Ⅲ型损伤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术后各出现1 例切口感染, 经换药抗感染对症治疗得到二期愈合;两组术后1 年各出现1 例明显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患者, 拍片检查显示踝关节退行性改变, 行走疼痛, 需口服止痛药。Ⅵ型损伤组术后有1 例患者出现螺钉松动, 予以支具外固定维持骨折端稳定性, 最终骨折得到良好愈合;Ⅲ型损伤组总并发症率低于Ⅵ型损伤组, 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对此类骨折受伤机制相关文献表述较少, 且样本量少, 没有系统准确的阐述[4]。张英泽等[5]和侯志勇等[6]认为受伤机制为运动中足踝部固定, 患肢由于惯性继续向前运动, 并向外旋转外力持续作用于胫骨干造成胫骨下1/3 螺旋形骨折, 胫骨向前运动与距骨发生剪切或由于下胫腓骨后韧带牵拉造成后踝骨折。本研究43 例患者中, 其中28 例为扭伤, 15 例为高处坠落伤, 有30 例患者能很清楚的描述受伤时姿势, 身体前倾患肢外旋出现小腿疼痛后倒地, 胫骨骨折多为内下外上型, 腓骨大多为上段螺旋形骨折, 伴显性后踝骨折, 故本研究支持旋转暴力为胫骨下1/3 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损伤机制。

胫骨下1/3 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是由于原始损伤还是由于手术治疗胫骨骨折过程中引起的, 曾有不同的意见。Georgiadis等[7]报告4 例胫骨干骨折患者均在置入髓内钉后, 术中X线检查发现有后踝骨折, 因此, 他认为后踝骨折是医源性的, 是由于髓内钉手术引起胫骨髓内高压而导致的。而Kukkonen等[8]认为后踝骨折是术中才发现的骨折, 回顾术前检查的X线片, 均可发现后踝有骨折的迹象。笔者认为后踝骨折是由原始胫骨干螺旋形暴力损伤延伸至后踝造成的, 对于本组43 例患者, 胫骨骨折在采用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时, 术中发现有11 例患者其骨折平面会呈螺旋状一直延伸至后踝与后踝骨折线相连。回顾术前及术后X线片, 发现部分患者胫骨X线片上确有1 条低密度线自胫骨骨折部位螺旋向下延伸与后踝骨折线相连。因此, 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对胫骨下1/3 螺旋骨折高度关注。在临床阅片中笔者对疑有胫骨骨折线向远端延伸的患者均予以CT断层扫描检查, 结果证实大部分患者确实存在后踝骨折。因此, 笔者认为外旋暴力延伸机制是引起胫骨下1/3 螺旋骨折伴后踝骨折的主要原因;胫骨下1/3 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患者, 其后踝骨折是原始损伤, 而非医源性损伤。

胫骨下1/3 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是一种有规律性的复合骨折, Schottel等[9]认为胫骨干骨折的部位及形式提示胫骨远端1/3 螺旋骨折常合并同侧踝关节损伤。临床中就诊患者大部分主诉小腿症状, 而很少提及踝部症状, 而后踝骨折多为拍片后发现, 或入院后患者诉踝关节疼痛后拍片才发现, 因此, Stuermer等[10]和吴昊天等[11]认为应重视胫骨下1/3螺旋骨折患者, 遇到这样的患者应考虑到有后踝骨折可能, 对踝关节进行CT检查十分必要, 以便发现一些X线检查无法发现的隐匿性后踝骨折, 避免漏诊。

选用合适的治疗手段和恰当的内固定, 对治疗胫骨下1/3 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至关重要。但胫骨骨折合并后踝骨折, 对后踝是采取手术还是保守治疗尚存争议。Boraiah等[12]和郁健等[13]学者鉴于后踝在保持踝关节稳定性中的作用, 认为保守治疗有可能导致距骨向后脱位或骨折移位造成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因此主张无论有无移位均应行内固定治疗。Weber[14]认为小于25%的后踝骨折, 虽然后踝骨折块不会继续向近端移位, 但可导致距骨轻度向后半脱位。Fitzpatrick等[15]通过生物力学试验证实, 后踝骨折可导致踝关节内接触应力中心向前和内侧移动, 并使其在运动时承受巨大的接触应力, 从而引起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因此, 鉴于后踝对踝关节稳定性及应力分布的重要性, 对于胫骨下1/3 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患者, 笔者建议无论后踝骨折移位与否, 均应给予内固定。对于此类损伤笔者建议使用胫骨下端前外侧解剖钢板联合空心拉力螺钉作为首选内固定。对于后踝无明显移位者, 笔者建议先应用2 枚空心拉力螺钉固定后踝, 避免在复位固定胫骨骨折时导致后踝移位, 为手术增加困难;对于后踝移位明显者, 笔者建议先行复位固定胫骨骨折, 因为在手术过程中笔者发现, 当胫骨骨折予解剖复位后, 行C型臂透视踝关节可见部分患者后踝骨折已复位良好, 仅需垂直后踝骨折线拧入2 枚空心拉力螺钉固定即可, 对于部分未复位患者也仅需行踝关节背伸牵引, 点式复位钳加压固定骨折端, 即能得到很好复位, 无需另行切开复位。本组43 例患者均采用胫骨远端前侧单切口入路进入复位固定胫骨及后踝骨折, 骨折复位满意, 固定牢固, 患者功能恢复好。笔者认为单纯胫骨前侧入路使用胫骨下端前外侧解剖钢板联合空心拉力螺钉可以有效的复位固定胫骨下1/3 螺旋骨折合并显性的后踝骨折, 此种固定牢固, 后踝骨折采取闭合复位固定, 能够减小创伤, 不破坏后踝血供, 利于后踝愈合及早期功能锻炼。如使用髓内钉联合空心拉力螺钉治疗固定胫骨下1/3 螺旋骨折合并显性的后踝骨折, 因胫骨下段髓腔变宽, 应用普通髓内钉稳定性差, 应选用ETN进行固定, 此种髓内钉能够进行多平面锁定, 增加骨质固定的稳定性。但当胫骨骨折线偏低或向下延伸与后踝骨折线相连时, 或后踝骨折块较大时, 应用ETN联合空心拉力螺钉固定胫骨下1/3 螺旋骨折合并显性的后踝骨折, 要求髓内钉应尽量接近胫骨远端, 以确保远端锁钉在胫骨远折端, 这时远端锁钉与空心拉力螺钉可能会发生阻挡, 需进一步进行螺钉方向调整, 有时会导致后踝骨折块粉碎, 给手术加大难度, 因此, 应用ETN联合空心拉力螺钉固定胫骨下1/3 螺旋骨折合并显性的后踝骨折, 术前应对手术进行很好的计划, 需要有经验的医师甚至专家级医师进行操作, 故很难得到普遍应用。

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40例,其中男29例,女11例;年龄17岁~62岁,平均年龄37岁;受伤原因:交通伤21例,高处坠落伤9例,重物砸伤7例,跌落滑倒伤3例;开放性损伤12例;合并髁间嵴骨折并前十字韧带损伤6例,半月板损伤15例,内侧副韧带损伤8例,外侧副韧带损伤6例。根据Schatzker J分类将40例胫骨平台骨折分为:Ⅰ型:胫骨外侧平台楔形骨折4例;Ⅱ型:胫骨外侧平台楔形骨折合并平台中心区压缩骨折16例;Ⅲ型:胫骨外侧平台关节面中心部的压缩骨折6例;Ⅳ型:胫骨内侧平台骨折4例;Ⅴ型:双侧平台的骨折8例;Ⅵ型:复杂骨折,骨折块分离2例。

1.2 手术方法

手术在腰硬联合麻醉气囊止血带下进行,切口既要有良好的暴露又要避免影响皮肤血运而致皮肤坏死。Ⅰ型、Ⅱ型、Ⅲ型骨折取外侧倒L形切口,膝外侧副韧带前开始,沿关节线向前内做切口,经髌腱外缘处转向下达胫骨嵴外缘,沿外侧半月板下缘切开关节囊,并向上推以保留半月板的血运。Ⅳ型平台骨折取内侧倒L形切口入路,与外侧入路相似。Ⅴ型与Ⅵ型平台骨折取正中直切口,向两侧掀开皮瓣后,同时保留髌腱向内侧和外侧行倒L形入路。采用撬拨复位,松质骨螺钉或骨栓,解剖接骨板,外侧L形接骨板,内侧T形接骨板固定。合并侧副韧带撕裂同时行韧带修复术,半月板撕裂行半月板修复术,伴髁间嵴骨折和十字韧带损伤患者同时行骨折块韧带起止点复位固定。除4例Ⅰ型骨折患者外,其余38例压缩的骨缺损区取髂骨或异体骨植骨填充。术后石膏托固定3周~4周开始膝关节功能锻炼。

2 结果

本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6个月~35个月,平均21个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4个月,1例术后出现感染皮缘缺血坏死,经换药和理疗获得Ⅱ期愈合;1例Ⅵ型骨折术后13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不良,经Ⅱ期植骨手术获得愈合。根据膝关节功能活动范围、疼痛强度、行走步态及膝关节稳定程度,采用Merchant术后评分标准综合评定[1](优90分以上,良80分以上,可60分以上,差60分以下):优30例,良8例,尚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90.5%.

3 讨论

3.1 胫骨平台骨折非手术治疗主要用于不完全或无移位的低能量骨折及预期需要全膝置换的老年人[2];再就是关节面的塌陷小于5 mm而没有造成关节面不稳定的患者[3]。本组患者关节面塌陷均大于5 mm且很多患者合并有半月板、韧带等损伤,均需手术治疗。手术时注意:切口不宜越过胫骨结节,该处皮肤菲薄,容易引起皮肤坏死;皮肤的剥离应在深筋膜层,切开关节囊,检查半月板、交叉韧带有无损伤,暴露塌陷的关节面。手术治疗的目的是使膝关节获得稳定,恢复力线和满意的运动及无疼痛的膝关节。对于手术方法选择视病理分型、损伤情况及全身综合情况而选用不同的固定方法,不能采用单一方式。

3.2 内固定的选择和正确使用是手术的关键。对于Ⅰ型、Ⅳ型大块骨折,选用解剖接骨板及螺丝钉联合应用。对于Ⅲ型骨折,恢复平整移位的骨折块,消除劈开的裂隙后用螺丝钉或骨栓行支持固定。对于Ⅱ型、Ⅴ型及Ⅵ型骨折接骨板和螺丝钉联合应用,有些Ⅴ型及Ⅵ型骨折外侧、内侧双钢板固定。对于粉碎的复杂平台骨折,骺端的松质骨被压缩后出现胫骨平台塌陷的患者均应行植骨治疗,以免造成关节面下骨质缺损再塌陷[4]。平台塌陷虽能将皮质骨复位,但不能使压缩的松质骨张开,出现空腔,再坚强的内固定也不能阻止关节面的塌陷,必须进行牢固、充足、坚强的植骨。因胫骨平台骨折波及胫骨远端关节面,常合并半月板、韧带损伤为关节内骨折,无论采用非手术或手术治疗,其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占晚期合并症的首位[5],所以恢复膝关节面的平滑,纠正膝内、外翻畸形对预后有重要意义。

3.3 功能锻炼。胫骨平台骨折是关节内骨折,膝关节又是负重关节,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是关节内骨折治疗的重要措施。早活动晚负重有利于加速关节滑液的循环,有利于营养物质扩散到软骨深处,同时机械的应力可促使骨母细胞向软骨组织细胞的转化,有利于肉芽转变为透明软骨[6]。术后48 h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72 h后行持续被动运动机(CPM)锻炼,尽早恢复股四头肌肌力,降低患者致残率,使骨折与软骨可在早期治疗中修复,防止髌骨粘连。对于严重粉碎性骨折及交叉韧带损伤者,术后长腿石膏托外固定于屈曲30°位,4周~6周后CPM锻炼,外固定时间不要过长,以4周为宜。骨折临床愈合后,可依据X片检查,评估复位、固定、愈合效果,酌情取除固定练习关节运动,使关节软骨在修复过程中按股骨髁的形态重新模造成型,使胫股关节面重新吻合。一般在术后2个月~3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线模糊后才可负重,原则上早活动、晚负重。

综上所述,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关节面达到解剖复位、坚强的内固定和骨折塌陷后的植骨是获得良好效果的三要素,早活动晚负重也是获得满意的运动及无疼痛的膝关节的关键,只要每一环节都运用恰当准确,其并发症和后遗症会降低到最小程度。

参考文献

[1]戴尅戎译.现代骨科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460-461.

[2]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034-1038.

[3]汪汉民,王全收.28例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J].中华创伤杂志,2005,11(5):172-173.

[4]王亦璁,荣国威.交叉韧带对膝关节稳定作用的临床分析[J].中华外科杂志,1982,2(8):489.

[5]高宝庆,邱广义,吴岳嵩,等.早期坚强固定及功能锻炼在治疗膝关节骨软骨骨折中的前瞻性研究的初步报告[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3,6(11):826-827.

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 第5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8例患者, 男13例, 女5例;年龄21~65岁, 平均年龄39岁。按Schazker分型[1], Ⅰ型3例, Ⅱ型4例, Ⅲ型6例, Ⅳ型2例, Ⅴ型2例, Ⅵ型1例。合并半月板损伤2例, 合并前十字韧带止点撕脱3例。

1.2 手术方法

腰麻或硬膜外麻醉, 仰卧位, 在气囊止血带控制下手术, 用标准胫骨平台内、外侧髌旁入路, 切开皮肤、皮下, 劈开髂胫束, 显露内、外侧髁, 探查修复损伤的半月板, 显露骨折断端。本组18例分别用3种方式做内固定, 其中单纯螺钉固定3例, 单侧钢板固定11例, 双侧钢板固定4例。对合并交叉韧带止点骨折者加用钢丝固定, 对有明显塌陷的平台骨折取自体髂骨进行植骨填充, 尽量使关节面平齐或略高于正常, 以免术后功能锻炼使平台骨折再次塌陷。

2结果

本组18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平均11个月。按Merchant评分标准[2], 对功能、疼痛程度、步态、膝关节稳定程度和功能活动范围5个项目进行评分。其中2例膝关节屈曲活动度小于90°, 结果为差, 其余患者均为优良, 优良率为89%。

3讨论

胫骨平台骨折理想的治疗方法, 应当是关节面达到解剖复位、坚强的内固定、塌陷骨折复位后的植骨和早期开始不负重的功能锻炼。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完全符合关节内骨折的治疗要求, 同时还能处理关节内的其他损伤。基于本组资料笔者体会如下: (1) 尽量早期手术, 以确保关节功能恢复; (2) 骨折争取解剖复位, 恢复胫骨平台与胫骨干的正常角度关系, 恢复胫骨关节面的平整; (3) 平台塌陷明显时要植骨填充, 避免术后再次塌陷; (4) 内固定要牢固, 以保证骨折顺利愈合, 并早期开始膝关节功能锻炼。

关键词:胫骨平台骨折,治疗

参考文献

[1]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 (M) .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034-1035.

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5例, 男18例, 女7例;年龄20~80岁, 平均42.1岁;左膝14例, 右膝11例。按Schatzker分型:Ⅳ型6例, V型15例, Ⅵ型4例。均为闭和性骨折, 伴ACL止点骨折10例, 外侧半月板撕裂5例。

1.2 手术方法

患者腰麻, 采用前外侧或前正中切口, 翻开半月板, 显露胫骨平台关节面。首先复位内侧平台关节面, 对于简单的骨折, 可以使用点式复位钳复位, 但对于复杂的骨折特别是后内侧骨折块, 通过牵拉及撬拨等手段复位, 克氏针临时固定骨折块。然后复位外侧平台关节面, 通过撬拨手段复位塌陷的关节面, 复位骨折块, 克氏针临时固定, 将内外侧平台固定为一整体, 恢复平台的宽度。必要时植骨。C型臂x线机透视骨折对位对线满意及平台关节面平整后, 使用微创穿皮钢板技术穿皮固定, 将胫骨近端锁定钢板置于胫骨外侧, 先打入1枚普通螺钉, 将钢板拉近胫骨表面, 然后在近远端各打入4~5枚锁定钉。对于交叉韧带撕脱骨折使用可吸收螺钉或者穿孔钢丝结扎固定。对于可修补的半月板撕裂使用可吸收缝线褥式修补。1.3术后处理从足趾末端至大腿下端弹力绷带包扎, 抬高患肢, 防止下肢深静脉栓塞。。术后使用抗生素3d, 结合止痛药1周。术后2d开始用CPM仪被动膝关节活动, 2周内达到90度。或由床位医师及专科护士指导患者功能锻炼, 如股四头肌锻炼及主动屈伸膝关节练习。对前交叉止点骨折的术后3周开始膝关节屈曲锻炼。术后3个月内非负重功能锻炼, 3个月后开始部分负重直至完全负重。所有患者经医师于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5个月、7个月、1年、1年半随访, 询问患者满意度并测量膝关节活动度, 拍膝关节X线片正侧位。

2 结果

本组25例患者经过18个月随访, 骨折全部按期愈合, 愈合时间3~6个月, 平均5个月, 无断钉、钢板松动、折断并发症。没有延迟愈合及二次再植骨手术。伤口术后均一期愈合。没有伤口急性和延迟感染。无显著膝关节僵硬 (膝关节屈曲小于90○) 。无腓总神经损伤、深静脉血栓症状, 无术后胫骨平台关节面塌陷。HSS评分[1], 优18例 (72%) , 良5例 (20%) , 优良率92%。最后随访, 膝关节伸平均差2度 (0度~15度) , 屈曲平均110度 (90度~130度) 。

3 讨论

3.1 锁定钢板的特点 (1) 钢板螺钉具有框架结构, 螺钉与钢板相扣锁, 并通过自钻皮质螺钉固定骨折的另一端, 如此形成类似建筑中的框架结构[2], 即可获得对关节面的支撑及整体的稳定可靠的内固定, 任何一方向的应力作用均不影响骨折的稳定性, 复位角度不会丢失, 使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成为可能。 (2) 锚力作用, 成角稳定型扣锁螺钉可提供比传统松质骨螺钉更好的锚力。因此, 使用钢板术后, 螺钉不易松动, 骨折固定维持率高, 减少了骨折固定失败的发生, 特别在骨折疏松合并骨折的患者有很大的优势。 (3) 钢板于骨面不接触, 减少钢板对骨界面的应力作用, 从而保持了骨膜的血运。 (4) 干骺端与胫骨干交界处碎块无需进行骨膜下剥离, 钢板在肌肉下插入, 通过小切口经皮下拧入螺钉, 从而减少了对周围软组织广泛剥离, 最大限度减少骨折固定过程中对软组织的二次损伤。

3.2 锁定钢板在复位、固定SchatzkerⅤVI型骨折时手术操作有优势, 粉碎的胫骨干骺端与粉碎的双侧胫骨平台同时做到对位、对线及固定满意比较困难;利用锁定螺钉可以单皮质固定特点先将一侧胫骨平台复位植骨与胫骨干牢固固定, 一侧有了支撑, 另一侧再复位固定很容易, 手术时间缩短。LISS钢板在复位、固定手术操作优势在于微创, 适合粉碎程度轻的Schatzker VI胫骨平台骨折。钢板只安放胫骨平台的外侧, 手术操作简单, 但对内侧平台严重粉碎骨折伴塌陷不适合。需要内侧支持钢板的应用。

3.3 在应用锁定钢板时, 必须掌握和遵循其应用的4项原则。 (1) 加压原则 (2) 中和原则 (3) 桥接原则, 即锁定内固定器原则 (4) 联合原则即联合接骨板原则[3,4]。锁定钢板为"内支架"固定, 其钢板螺钉系统本身无助于骨折的复位。因此, 锁定钢板必须要在骨折复位后放置, 术前应首先考虑到这个问题。使用拉力螺钉及克氏针临时固定关节内骨折时需要考虑到锁定钢板的放置方向, 因为锁定系统锁钉都呈固定角度锁定于钢板之上, 事先应预留出锁钉位置。在骨折复位时, 可使用牵引, 撬拨等间接复位技术, 确保主要的骨折块长度、旋转和轴线得到恢复。以C臂机透视证实复位效果后, 再行钢板的置入。

3.4 术后康复使用锁定钢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 比其他传统钢板更具有稳定性, 更能早期行膝关节功能锻炼, 这对膝关节功能恢复至关重要。术后均可不用石膏固定, 术后2d开始使用CPM机辅助膝关节轻度活动, 不要过度, 因1周内术后水肿及疼痛较重, 2周内屈曲可达9O度。本文结果显示使用锁定钢板或LISS钢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疗效较好, 且无严重并发症, 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胫骨平台骨折微创治疗的方法。方法 采用胫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25例, 术中使用前正中切口或前外侧切口。结果 25例均获得随访, 无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 无骨筋膜室综合征及下肢深静脉栓塞。膝关节功能使用HSS评分法术后平均优良率92%。结论 胫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有手术创伤小, 手术时间变短, 手术出血量少, 固定稳定, 骨折不愈合率明显减少。尤其对于骨折疏松合并骨折患者, 术后下地康复时间较传统手术明显提前, 有利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关键词:微创,胫骨平台,骨折,锁定钢板

参考文献

[1]刘志雄, 主编.骨科常用诊断分类方法和功能结果评定标准[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125~126, 274~275.

[2]Watson JT, Wiss DA.Fractures of the proximal tibia and fibula[M].In:Bucholz RW, Heckman JD, eds.Rockwood and Green's Fractures in Adults.Philadelphia:Lippincott, Williams and Wilkins, Philadelphia, 2001;1801~1842.

[3]Greiwe RM, Archdeacon MT.Locking plate technology:current concepts.J Knee Surg, 2007, 20:50~55.

成人胫骨骨折的护理心得 第7篇

1.1 一般资料

以2007年8月~2010年9月我院收治的170例成人胫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170例, 女性55例, 年龄23--55岁, 平均年龄38±3.6岁。左侧79例, 右侧91例, 按照骨折的分型, 患者分布见表1。致伤原因:车祸11例, 摔伤101例。

1.2 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 对170例成人胫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探讨护理要点。

1.3 护理要点

1.3.1 术前护理

1.3.1.1 心理护理

由于患病时间长, 患者多有焦虑、悲观及失望的心理, 他们对再次手术要求迫切, 但思想负担重, 对手术成功有疑虑, 担心手术再次失败, 因此要求责任护士多与患者交流, 让患者倾诉处担心与不安。有针对性的耐心讲解手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使患者消除顾虑, 增强治愈的信心, 以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1.3.1.2 术前准备

(1) 由于患肢长期制动肌肉费用萎缩无力, 因此术前指导患者加强营养, 以增强患者全身抵抗力; (2) 既往吸烟者向其讲解戒烟的重要性, 并帮助患者进行戒烟; (3) 认真备皮, 本组患者皮肤情况不好, 患肢有瘢痕或伤口, 部分患者皮肤皮屑多。所以手术前2~3d用温热水浸泡皮肤, 以彻底消除皮屑、污垢, 在术前1d剃去患肢毛发, 在疤痕及伤口处使用剪刀小心剪毛, 避免损伤皮肤及割伤瘢痕。再次剃毛在术前1h执行, 尽量缩短备皮与手术的间隔时间[2]。

1.3.2 术后护理

1.3.2.1 病情观察

术后常规持续心电监护6h, 监测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平稳后测血压、脉搏、呼吸, 4次/d, 连续3d, 以后改为每天1次, 注意观察伤口渗血情况, 若渗血多, 及时更换敷料。

1.3.2.2 切口引流的观察

术后一般在切口处放置引流管行负压引流, 严密观察负压引流的量和性质, 引流管妥善固定在床上, 引流期间注意保持引流通畅, 密切观察引流量的变化, 一般术后48~72h引流量明显减少, 每天少于50mL可拔除引流管。

1.3.2.3 疼痛的护理

疼痛是骨伤后常见的症状之一, 可根据疼痛的性质、部位、伴随症状以及患者的心理状况等, 分析导致疼痛的原因。整复后前3d, 主诉伤肢疼痛者, 注意是否局部有压伤;如果出现患肢伤处跳痛, 伴有体温升高时, 应考虑有发生感染的可能;因活动或移动后而引起疼痛, 应考虑是否骨折再移位, 应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1.3.2.4 肿胀的观察与护理

轻度肿胀时, 患肤皮纹未消失, 可协助抬高患肢15°~20°, 情况允许可立即用冰袋局部冷敷, 减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减少渗出;伤后3~4d可用热疗, 促进血液循环;中度肿胀时, 患肢皮纹消失, 皮肤发亮, 局部因肿胀引起疼痛明显, 影响肢体功能活动, 当肢端呈青紫色时, 说明静脉回流障碍, 应适当抬高肢体位置15°~20°, 但时间不可过长;当肢体呈苍白色, 说明动脉供血不足, 应平放肢体, 及时足量合理应用脱水剂, 严密观察患肢病情;严重肿胀时, 局部可有张力性水泡形成, 肌肉坚硬呈跳束状, 严重影响肢体功能, 此期忌按摩, 忌抬高, 忌热敷, 应及时切开减压。

1.3.2.5 功能锻炼

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时保持膝关节功能恢复、预防关节粘连、功能受限的主要措施。其原则示早期开始, 循序渐进, 被动和主动, 等长和等张, 但应在无痛的情况下进行。术后第一天即可行膝关节CPM功能锻炼, 起始角度30°, 1h/次, 2次/d。每日增加5°~10°, 2周后屈膝可达90°~120°, 但锻炼应循序渐进, 其速度及范围视患者的疼痛及切口等情况进行调整, 同时注意加强股四头肌、患肢足趾及踝关节主动功能锻炼。早期非负重性功能锻炼非常重要, 禁止过早负重以免造成关节面的再度塌陷, 而影响关节功能。

1.3.2.6 预防深静脉栓塞 (VDT) 的形成

加强功能锻炼可以促进血液循环, 防止VDT的形成, 保持关节的生理机能, 防止废用性肌肉萎缩, 是恢复伤肢功能的重要步骤。应向患者说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 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等肌肉的主动收缩。功能锻炼应循序渐进, 贯穿始终, 以患者不感到疲劳和剧痛为度。功能锻炼既有利于恢复肢体功能, 又是防止DVT形成的有效措施。

1.3.2.7 坠积性肺炎的预防护理

因长期卧床, 肺活量减少容易使支气管分泌物坠积于肺底, 发生坠积性肺炎, 因此应指导患者定时做深呼吸并鼓励其咳嗽排痰, 病情允许者可协助翻身、拍背, 更换体位, 以利于排痰, 必要时可给予雾化

吸入。

1.3.2.8 预防泌尿系感染

鼓励病人多饮水, 每日应摄入2000mL以上以增加排尿量。对留置导管的患者, 要用1%新洁尔灭行会阴擦洗或定时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膀胱, 清洁尿道, 预防感染。

1.3.2.9 出院指导

患者病情稳定切口拆线后, 即可出院, 责任护士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在患者出院前1d制定出出院指导书, 发放给患者, 并做具体指导, 使患者在出院后能有计划、有目的进行功能锻炼, 嘱患者按时复诊, 强调负重于弃拐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中上段骨折术后一般都可扶双拐下地, 患肢部分负重行走, 6~8周后复查X线片若有明显骨痂生成即可逐渐负重活动, 下段骨折一般术后8~12周X线检查提示有骨痂生长后逐渐弃拐, 可负重活动。从扶拐到不扶拐是一个持续过程, 不可急于求成。

2 结果

对患者随访时间12个月~2年, 平均14个月, 本组170例患者的疗效如表2, 总优良率为91.16%, 无褥疮、泌尿系感染及VDT, 骨筋膜室综合症形成者12例。

3 讨论

胫骨骨折是常见的骨折, 同时也是一种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的疾病。只有通过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围手术期的良好护理及术后良好的功能锻炼, 才可以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降低患者致残率, 提高手术的疗效, 并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陆裕朴, 胥少汀, 葛宝丰, 等.实用骨科学[M].2007:780.

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 第8篇

关键词:胫骨平台骨折,手术复位,内固定术,疗效观察

胫骨平台骨折较常见, 多为车祸和高处坠落所致, 常合并有血管、神经、关节囊、韧带、半月板损伤, 同时还可合并股骨骨折, 股骨髁上、髁间骨折。一般肢体肿胀明显, 严重者可出现筋膜室综合征, 在诊疗过程中一定要引起注意, 一旦发现立即急诊手术治疗。我科近2年收治15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 均采用手术治疗, 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共15例患者, 男9例, 女6例, 年龄20岁~55岁。致伤原因:车祸伤11例, 高处坠落伤4例。按Schatzker分型Ⅰ型4例, Ⅱ型2例, Ⅲ型1例, Ⅳ型2例, Ⅴ型4例, Ⅵ型2例;其中合并侧副韧带损伤3例, 前交叉韧带损伤1例, 半月板损伤6例, 腓骨近端骨折2例, 股骨骨折1例。

1.2 治疗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术前常规检查, 包括膝关节正侧位、左右斜位片, CT检查, 排除其他创伤情况, 及时给予输液改善全身状况, 对骨折错位严重者行跟骨牵引, 目的如下: (1) 减少疼痛, 防止骨折进一步错位继发损伤; (2) 以利于抬高患肢消除肿胀; (3) 使骨折得到初步整复, 以利于术中复位。伤后1周左右肿痛消失为最佳手术时机。

1.2.2 手术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 患肢适当垫高, 并上止血带, 腰麻或硬膜外麻醉, 取膝关节外侧或内侧髌旁弧形切口, 双髁骨折采用内外侧双切口。外侧暴露自膝外侧副韧带前开始, 沿关节线向前内侧做“S”形切口, 经髌腱外缘处指向下达胫骨棘外缘, 将胫前肌起点向下翻开, 暴露胫骨上外侧及外髁;内侧起自膝关节线上1 cm侧副韧带后, 向下前达胫骨内髁做弧形切口, 暴露同外侧;打开关节囊, 将半月板向上翘起, 充分暴露胫骨平台, 常规探查半月板及前交叉韧带。对于单纯骨折者将骨折片解剖复位即可, 对于有塌陷骨折者于平台下2 cm开骨窗, 撬起塌陷关节面, 开骨窗处或骨折块间隙骨缺损处, 用自体骨或人工骨充分填充, 适当加压以保证充分植骨。对单侧外侧髁骨折用高尔夫钢板或锁定钢板固定, 内侧用T形钢板, 双髁骨折用双钢板固定, 术中用C形臂X线机摄片确认关节面复位良好。对于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者用钢丝或螺钉固定, 对韧带断裂者可Ⅱ期处理, 对半月板撕裂者行同期修复或切除。切开充分冲洗后关闭, 常规放置负压引流。

1.2.3 术后处理

患者术后24 h~48 h拔除引流管, 屈膝30°制动7 d, 常规抗感染、消肿治疗, 1周后做持续被动运动 (CPM) 机功能锻炼, 同时鼓励患者行股四头肌收缩练习, 12周后扶拐负重锻炼。

1.3 疗效判定标准

以膝关节疼痛、活动功能、X线片情况综合判定。优:无疼痛, 关节活动范围大于正常90%, X线片示对位对线良好。良:轻微疼痛, 关节活动范围为正常70%~89%, X线片示骨折块抬高2 mm。可:轻度疼痛, 关节活动范围为正常50%~69%, X线片示骨折块抬高2 mm~5 mm。差:疼痛明显, 关节活动范围小于正常50%, X线片示骨折块抬高大于5 mm。

2 结果

本组15例, 随访6个月~18个月, 半年内均获得骨性愈合, 所有患者均恢复了患肢的正常力线及膝关节稳定。5例疗效评定为优, 7例为良, 3例为可。本组无神经血管损伤, 深部感染和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

3 讨论

3.1 手术时机及手术指征

近年来随着现代工业及交通事业迅猛发展, 各种事故导致胫骨平台骨折比较常见, 以青壮年男性多见。其为一种高能量损伤, 不仅导致骨折而且局部软组织损伤也很严重, 常伴有血管、神经损伤, 治疗十分棘手。胫骨平台骨折系关节内骨折, 骨折波及胫骨近端关节面易引起膝关节功能障碍, 严重者合并半月板和韧带损伤, 更易造成关节功能障碍, 所以恢复骨的正常解剖形态是膝关节稳定的基础。手术治疗原则:使下陷及劈裂的骨折片复位, 恢复膝关节面的平整, 纠正膝关节内外翻畸形, 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手术治疗取得良好效果要做到: (1) 解剖复位; (2) 坚强内固定; (3) 早期功能锻炼[1]。胫骨平台骨折塌陷大于2 mm、骨折分离移位大于5 mm、平台倾斜大于10°均应积极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常伴有关节腔积血, 关节周围软组织水肿, 除开放性骨折以及骨筋膜室综合征或合并血管神经损伤需急诊手术外, 应待局部肿胀消退, 骨折部血液循环改善后再行手术治疗[2]。

3.2 术前诊断检查

胫骨平台骨折除做X线常规检查, 有必要做CT、MRI扫描或关节镜检查, 以了解关节面损伤程度, 以及半月板、前后交叉韧带、副韧带损伤情况。检查肢体肿胀、皮肤颜色、温度、感觉、运动, 以确定是否有血管、神经损伤及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 这是治疗和预后十分重要的环节。

3.3 骨折的复位及固定

胫骨平台骨折为关节内骨折, 必须解剖复位, 完全恢复关节面的完整性和平滑性, 可最大限度地降低创伤性关节炎、膝关节不稳定的发生。本组15例患者依骨折部位不同采用半月板下分离, 充分暴露胫骨平台易于骨折复位, 对于骨折塌陷者于平台下2 cm开骨窗, 撬起塌陷关节面, 用自体骨或人工骨填充并加压, 骨折复位满意后用高尔夫钢板或T形钢板或双钢板固定。术前及术后均应用高效抗生素, 对开放性骨折及已感染伤口行抗生素灌洗引流, 能有效降低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感染率。

3.4 术后功能锻炼

术后患者即可开始静态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 1周后行CPM机功能锻炼。早期功能锻炼可有效预防肌肉萎缩, 膝关节粘连、挛缩、僵直及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对于肢体功能恢复起到积极有益的作用。对于骨折创伤严重者及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 要适当延长负重时间, 避免因负重过早出现骨折塌陷及内固定物松动。

参考文献

[1]李国宏, 赵俊.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J].临床骨科杂志, 2009, 12 (3) :35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胫骨骨干骨折】相关文章:

胫骨骨折08-15

胫骨髁骨折05-08

胫骨股骨骨折05-19

胫骨中段骨折06-23

胫骨干闭合骨折06-07

老年胫骨平台骨折08-08

胫骨后侧平台骨折08-22

胫骨骨折外科治疗体会06-05

胫骨多段骨折06-26

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05-26

上一篇:农业科技项目绩效管理下一篇:插图助力地理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