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内核范文

2024-09-20

语文教学内核范文(精选12篇)

语文教学内核 第1篇

关键词:中职语文,标题,教学设计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透过眼睛可以窥见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而标题则是一篇文章的“眼睛”, 有的概括了文章的内容, 有的展示了文章的主旨, 有的串起了文章的线索, 有的点明了文章的结构……通过仔细揣摩标题, 我们也可以寻找到破解这篇文章内核的密码。

俗话说:“提领而顿, 百毛皆顺。”意思是说, 只要我们抓住皮袄的领子轻轻地顿一顿, 所有的毛便都会顺顺溜溜。这个“领”便是课文的标题。在中职语文教学中, 若能抓住文章的标题, 通过剖析标题中留下的“线索”, 用以统领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往往就会“顺顺溜溜”, 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标题暗藏深刻内涵, 从中“嚼出”文章“滋味”

不少文章的标题, 初一看普普通通, 但仔细一琢磨, 却能琢磨出许多东西来。这类文章的标题, 往往暗藏着深刻的内涵, 越“咀嚼”就越能体会出文章的“滋味”来。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这类标题的内涵, 从而引导他们充分领略名家作品的经典魅力。

比如, 《边城》节选一文, 既没有引人入胜的悬念, 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 学生不仅很难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关系, 也不容易激起阅读兴趣。因此, 许多老师往往就是深情并茂地介绍小说的故事情节, 尤其大谈翠翠与天宝、傩送的爱情纠葛及悲剧结局, 在学生的感叹唏嘘中结束了文本的阅读, 学生并没有真正走进人物的心灵世界, 自然也体会不到作品的主题和文化内涵。

事实上, 如果我们仔细研读课文的话, 会发现文章的标题很值得探究, 很有“嚼头”:沈从文先生笔下的山城是一个叫茶峒的地方, 那么, 作者为什么不以茶峒或山城命名? 作者为什么叫它边城? 有什么含义? 教师把这一系列问题抛给学生, 自然就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分别从环境、人物、故事情节三方面进行解读。通过环境描写的分析, 可以发现茶峒的美丽、古朴、纯净、边远, 可见边城的“边”是指空间上的边界; 通过分析故事情节, 可以读出茶峒的人们醇厚朴实, 有着不受现代文明污染的原始古朴的人性美, 可见边城的“边”是一种文化上的隔绝; 从对主人公翠翠的品读中, 可以感受到情窦初开、与爷爷相依为命的少女内心的孤寂, 可见边城的“边”是一种气质上的孤独。

这样, 通过读景、读人、读情节, 理解了文章题目边城的三重含义, 学生就慢慢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走进了沈从文笔下未被现代文明污染的美丽边城, 体会到了经典作品的魅力所在。

又如, 《哦, 香雪》一文,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小说标题作为切入口, 上课伊始就提问:这篇小说为什么不直接用“香雪”作题目而要在前面加“哦”字?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其他姑娘与香雪不同追求的对比、台儿沟与小镇的对比、文章开头与结尾群山描写的对比, 从而理解了香雪的追求, 自然就体会出:“哦”字表达了作者对这样一个十几岁的女孩有勇气踏上火车, 走出封闭的农村, 追求文明社会的新生活的惊喜与由衷的欢呼, 对香雪这种勇气与胆量的敬佩与赞美之情。至此, 课堂开始时形成的悬念就迎刃而解了。

二、标题就是文章文眼, 从中“窥视”文脉“律动”

文眼是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关键词句, 可以出现在文章中的任何一个部分, 有不少文章, 标题就是文眼。对这类课文, 在设计课堂教学时, 就要紧扣标题, 透过标题这个“窗口”, 窥视文章文脉的“律动”, 映照出整个作品的精神风貌, 从而使课堂教学线索简明, 设计简洁, 提问简约, 过程简化。

比如,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 题目中的“风雪”二字即全文的文眼, 我们可以抓住文眼设计一系列问题: ( 1) “风雪”是故事发生的主要自然环境, 课文是怎样描写大风雪的? ( 此问题分析了小说的环境描写。) ( 2) 除了自然的风雪, 林冲还面临怎样的人生风雪? ( 帮助学生了解高俅一伙从白虎堂到山神庙对林冲的再三谋害, 感受林冲的恶劣处境。) ( 3) 面对这场步步紧逼的人为风雪, 林冲的态度如何? ( 帮助学生了解林冲逆来顺受、随遇而安的性格特点, 把握他最后杀死仇人, 走上了反抗统治者的道路的心理过程。) ( 4) 林冲面对人生风雪的态度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转变? ( 此问题帮助学生认清楚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 理解了官逼民反的小说主旨。)

这样, 整堂课抓住小说标题, 以“风雪”贯穿课堂教学, 把一个个问题像穿珠子般穿成串, 纲举目张, 删繁就简, 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实, 在我们的语文课本, 类似这样的例子很多, 比如《劝学》的“劝”字、《烛之武退秦师》的“退”字、《一个人的遭遇》的“遭遇”等等, 抓住这些题目中的关键词语, 就可以引导学生窥探全课之精髓, 把握文脉“律动”。

三、标题与文章“不符”, 从中凸显“矛盾”点明主旨

一般而言, 标题与正文总是呈现“题文相符”的状态, 标题准确地反映内容。但也有例外, 有些文章, 题目与正文的关系看似“跑题”, 甚至“反常”, 在对比反差中却间接体现了文章的主旨或构思。这一类的题目, 对读者往往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题意丰富而隽永, 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思考空间。

如《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课文题目展开想象: 世间最美的坟墓应该是怎样的? 学生纷纷发挥想象, 认为应该比巍巍中山陵、浩浩兵马俑、背靠巨龙面对卧虎的黄帝陵还要宏伟大气。接着, 教师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坟墓的句子。学生找到句子后大跌眼镜———“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 上面开满鲜花, 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 没有墓志铭, 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学生的思维在大起大落之中产生了困惑: 为什么作家茨威格却说这是世间最美的坟墓呢? 这不是前后矛盾吗? 这一矛盾激发了学生阅读探究的强烈兴趣。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们逐渐找到了“朴素”“敬意”等关键词句, 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句的分析, 学生对托尔斯泰这位给人类创造巨大精神财富的伟人却如此淡泊名利的人格美产生了深深的敬意。这样, 就自然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托尔斯泰坟墓的美, 不仅在于它的形式, 还在于托尔斯泰本人的一种人格的美! 通过解决标题与正文的“矛盾”, 学生领悟了美的内涵, 体味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及深刻的哲理。

语文教学内核 第2篇

21世纪是国际间交往日益频繁的世纪。作为最重要交际手段之一的英语在社会地位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新世纪,英语教学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也提出更多的全新课题。教学相长,师生互动,是传统古老而又历久弥新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思想。如何激发学生自主求知的.内在潜质是现代英语教学的核心。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目前,SEFC教材的编排体系非常适应发展学生的自主性。无论是对话教学还是阅读教学都是贯穿着对学生自我能力的关注。所以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该放手让学生去参与、探索和发现,去总结运用。打破由于各地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强、弱不同而存在的“穿新鞋走老路”的限制,极大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表现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积极性,从而发展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让学生围绕预拟的教学目标“动起来”

a. 充分利用课文录音,使学生在听读过程中接受纯正的英语,纠正其发音,在不知不觉中轻松掌握语言。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启发,同时又弥补了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而仓促放录音走过场的缺陷。当然,老师要提出要求,要求学生读准并读熟单词和句子,上课时要抽查朗读情况并打分。

b. 勾画、整理“知识点”,变“要我记”为“我要记”,让学生自己寻找、探求、发现语言知识上的障碍,必要时,查阅手头参考资料和身边的工具书,鼓励学生找出并摘抄本单元最重要的知识点,以备课上提问使用。

二、优化课堂整体结构,引导学生全程参与、主体参与、自觉参与。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老师问学生答,所谓的双边活动多以师生交流为主,有的甚至就是把“满堂灌”改为“满堂问”,结果导致学生昏昏欲睡,课堂效果大打折扣。而如果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探索为特征,以培养学生自主为切入口,使学生产生内在的求知欲,提出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则能把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如在教Aswan Dam (L90SEFC BOOK 1B)时,笔者导入新课时只用了两个问题。

a. Have you ever heard of Aswan Dam?

b. 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it?

学生一听到问题,纷纷提出自己的疑问。

a. Where is Aswan Dam?

b. When was it bu

双内核来了 第3篇

对于计算机的使用者而言,他们正在经历一个变革时期。他们除了要把自己的计算机升级到64位,也开始为向多颗“心脏”升级作准备。一直以来,使用者都在追逐更高的性能,希望计算机能做更多的事情,而英特尔、AMD这些芯片巨头之间的激烈争夺,让这样的局面提前到来了。

几乎是在同一时间,这两家公司都分别向外界正式发布了各自的双内核芯片产品,不过他们采用了不同的市场策略。英特尔首先推出的是一款针对个人用户的频率达到3.2GHz的至尊版奔腾处理器840,而AMD则更看好双核芯片在服务器领域的前景,首先推出了拥有双内核的Opteron处理器。

这不是业界第一次推出双内核的芯片。在此之前,擅长高端服务器开发的IBM、惠普都已各自推出了双内核处理器Power 4和PA8800,并成功地应用于高端服务器中。2004年,Sun也推出了双内核芯片UltraSparc IV。尽管双核芯片在高端服务器上已存在多年,然而这些产品并不能被称为是大众化的产品—它们相当昂贵。英特尔、AMD的此番举动,对于主导个人电脑和中低端服务器的x86芯片来说,无疑是件大事。

自“摩尔定律”在40年前诞生以来,整个处理器市场的发展的确在以“摩尔定律”的速度前进。尤其是作为全球处理器市场领头人的英特尔,它依据着“摩尔定律”不断创新,并因此获得了高速成长。但近一年来,在它公布的产品路线图中,其芯片产品推陈出新的速度已明显落后于“摩尔定律”。就在2004年7月,该公司宣布,由于能耗过大,发热量过高,其4GHz奔腾4处理器无法在2004年底如期上市。

如果把提高主频作为实现处理器性能提升的主要途径,这必然要求大幅增加晶体管的数量。业界一致认为,当芯片步入16纳米制造工艺时代,或许在此基础之上可能还会取得一、两次工艺进步,但晶体管体积的缩小程度终将达到极限。况且,晶体管的数量越多芯片的发热量会越大,最终可能使计算机不稳定直至崩溃。

贝瑞特在2004年11月就已宣布,英特尔决定将其下一代CPU转向多核心架构。“你当然可以继续让晶体管跑得更快些,但那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或者你可以放置更多的缓存,更大的容量,另一个内核或另一个线程来提升性能。”不过他也强调,挑战的存在并不是意味着行业的发展已经摆脱了“摩尔定律”(计算机处理能力每18个月增强一倍)的技术局限。“摩尔定律至少在未来10年,或者15年间仍将适用。”借助这次新选择,英特尔期望能够续写“摩尔定律”的新篇章。

由于具备了两颗处理器,双内核芯片在同一时间里可以运行多个任务,这不仅提高了软件的运行速率,还有效地降低了处理器的功耗。“多内核处理器的计算能力要比单内核芯片强大得多,而功耗和散热等问题也大大得到缓解。”英特尔数字企业事业部副总裁兼商用客户机部总经理罗伯特·克鲁柯说。

当然,如果没有芯片制造工艺今天的进步,双内核芯片时代还要更晚些才能到来。AMD公司负责微处理器产品开发的执行副总裁Dirk Meyer说:“双内核芯片如果不采用90nm半导体制造工艺,从性价角度讲就没有什么意义。”而这也给掉转船头的英特尔赢得了时间,不甘示弱的英特尔表示,“到2006年底,针对其台式机和移动客户机的多内核处理器发运率将达70%以上,而针对其服务器产品的多内核处理器发运率将达85%以上。”

这些处理器系统将包括代号为“Montecito”的双内核安腾处理器;代号为“Dempsey”、用于双路服务器的64位至强处理器;代号为“Paxville”的多路服务器;代号为“Yonah”的移动优化型处理器等等。

诗意的内核在学习 第4篇

《教师的诗意生活与专业成长》

作者:肖川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共6辑, 包括67篇教育随笔,涉及“诗意地生活”“教师的解放”“作为理想主 义者的教师”“教师的学习与成长”“聚焦课堂”和“我的教学主张”等内容。这些随笔,针对教育实践中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问题和现象,从学理的高度给予了阐释,并发掘出了其中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底蕴,从而收到了见微知著、洞幽察微的效果。肖川教授目光深邃、文笔凝练,在散淡平和的言说中,透出一种文人的豪放与潇洒, 带给我们一片广阔、深邃、诗意、温暖的精神世界。

推荐人语

肖川教授说:“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只掌握了学科的内容性知识(事实、概念、原理等),而不能很好地掌握学科更为深刻的、更为实质性的知识,即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理念框架、概念体系、学科研究方法和思维特点、学科信念和学科发展史等,这就会使得教师的教学不太可能具有应有的高度、深度和大气。”没有拜读他的《教师的诗意生活与专业成长》之前,我总喜欢因为年近不惑而自诩为“老教师”,感觉自己已经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已经是在潜下心来经营教育。现在看来,自己仍不过是一个有点资历“外壳”包装下的“教书匠”,除了书本上的内容及一些简单的拓展之外,好像并不能再教给学生什么;自己依然每天只是在完成机械的流程———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其实,我根本没有真正地走进教育,又哪里敢奢望诗意地生活?

对照自己对所教学科的学习,念中师时零打碎敲,自学大专、本科是临时抢读,我连学科较为系统的知识框架都没有搭建起来,只是在教学中加深了对单篇课文的进一步认识,而对其在整个知识系统、教材体系中的地位根本没有进行过太多的思考。肖川教授的谆谆教诲让我意识到:我站的高度实在太低了,对于教学内容的整合优化做得实在太浅薄了,也难怪自己一直在学习却进步不显著,而系统、拓展和深化,应该是自己今后提升教学水平的着力点和生长点。

什么是真正的学习?

在本书中,肖川先生是这样阐述的:“任何知识,特别是个体的经验,都存在于一定的精神生态之中。要使它具有价值,就需要有一个个性化的过程。没有把别人的知识和经验经过改造、扬弃、整合升华为自己的精神修养的学习是没有多大价值的,充其量只是些小技巧,而不是大智慧。”

真正的学习是漫长的。我们不可能通过几次学习就期盼自己能够发生多大的转变,就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真正的学习不是对经典的倒背如流、如数家珍,而是一个思考、提纯、整合的过程,是用自己的思维方法和习惯将学习所得理解、演绎并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这样的知识才是真正为自己所有的,也才能在日后为自己所用。同时,学习的目的不仅仅在于积累多少知识,而更应注重能否将其升格为一种能力。

“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是肖川教授勉励我们教师在学习时所应有的心境,这也是本书第4辑“教师的学习与成长”的灵魂。其实,这是肖川教授对学习的一种愿景,他试图通过内省与自察、心与书的交融、现实与理想的相契,从而宁静淡然、纯净乐观地介入生活、创造生活。因此,在这本书里,我们时刻可以体会到他令人耳目一新的真知灼见。这些真知灼见不迎合世俗,有着精辟的思想、深刻的文化解读和他诗意的教育情怀。

“学”和“思”是相生相伴的,“学思结合”需要有新的视界和探索精神。怎样才能有新的视界呢?肖川教授强调:“学习,学习,再学习;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心浮气躁;从错误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

读书是学习,反思是学习,写作也是学习,而且是更有效的学习。近20年来,肖川教授在上千篇的教育随笔里,用诗意的语言写尽教育世界的斑斓多姿,用真挚的情感讴歌教育人生的大爱无垠,用满腔的睿智演绎对教育理想的执着坚守。他写道:“完整地理解学习,唤起人们不断高涨的学习热情,营造一个学习化的社会,是建设美好人生与美好社会的不二法门。因为,在真正的学习发生的地方,你一定能真切地感受到学习者心灵成长的悸动和文明的律则。”

读这样的文字,我收获的是这样一种做教师的心态———勇敢地面对教育世界,直面自身的不足,终身学习,诗意地生活在自己的情怀里,为有价值的目标不懈努力。

在线试读

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节选)

学习与思考是我们变得有思想的不二法门。孔子说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教师的重要品质。其实,前者是后者的重要条件。没有学而不厌,就难以做到诲人不倦。学习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而思考则不是简单地想一想———如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切中要害,这就有一个思想方法的问题。在所有的读物中,有关方法论的东西是十分值得一读的。其实,这就是哲学。哲学就是我们如何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学问。哲学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而这二者,是构成作为无论动词和还是名词的“思想”的最重要的元素。

我们强调做有思想的教师, 就是强调对操作主义、经验主义的超越,对教师职业内在尊严的诠释与追求,对急功近利的拒斥。思想的逻辑彻底性,就是理论。思想既是理论的灵魂,也是理论华美的标识。

我对内核的理解 第5篇

今天开始进入了linux内核本质的讲解,对于内核,以前我的感性认识就是觉得是个大的程序,组成了一个操作系统,通通过学习我才明白,以前的看法是片面的。

1.内核本质:其实内核就是一段可执行的二进制代码,也可以说是一段可以执行的C代码,与一般代码不一样,一旦内核开始运行,就会无限执行,除非用户关机。那么内核有什么用呢?在硬件角度看来,内核就是用来管理硬件和维护硬件的基本功能。在应用程序的角度看来,内核就是为应用程序服务和管理应用程序的工具。不知道这样说对内核的理解是不是完整,我们学习内核,也是从宏观角度来感性认识内核。

2.内核是怎么运行的?要回答这个问题真是不怎么该怎么写。我从我的理解开始,从简单应用层来看内核运行机理:首先,内核启动的时候有一段汇编代码首先执行,然后才是跳转到一个main.c函数中,这样才真正进行内核启动,而main.c就是我们的C代码而已,只不过这段代码很大,二百多万行,需要我们管理、引导、编译而已。这里不得不提linux内核源码组成机制。

风电“内核”井喷 第6篇

风电运营属于“国家队的游戏”,但风电产业的超常规发展使关键零部件供应短缺,甚至制约了整机产能的释放,风电核心部件正在享受着高毛利的黄金时期。

“2009年,预计中国风力发电应该是在800万至1000万千瓦之间。如果顺利,将超过1000万千瓦。照这样速度发展,应该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风电增速最快的国家。”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近日在一次可再生能源研讨会上表示。

无论从国家能源发展方向,还是后续可开发利用的空间来看,未来解决能源需求的重要筹码在于核电、风电、光伏发电等能源类型。

其中,风电在中国拥有丰富的资源储备,在新能源中开发成本最低,具备大规模发展条件,加速风电建设在现阶段成为中国战略的必然选择。风电正在上升至未来中国主流能源之一的地位。此中蕴含的丰富机会,不能不引起投资家们的密切关注。

2020年将跨越1亿千瓦

中国2008年已经提前实现2010年风电装机目标。2007年9月发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2010年要实现风电装机500万千瓦,2008年3月发布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将这一目标提高到了1000万千瓦,而中电联口径统计的2008年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已达894万千瓦(新增466万千瓦),实际上,按照风电制造统计将达到1100万至1200万千瓦,提前两年完成2010年目标。

《中长期规划》中提出的2020年3000万千瓦的目标,极有可能在2010年完成。原来的规划已经没有指导意义,新的规划正在重新制定中。

风电是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新能源形式。

生物质能发电目前存在电厂分布集中、燃料收集困难、发电成本攀升等难题,发展速度落后于规划,太阳能发电成本远高于其他能源形式,大规模发展尚不适合当前国情;因此,完成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任务就只能依靠发展风电来完成。

按照《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10年和2020年,大电网覆盖地区的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比例分别达到1%和3%以上;照此计算,2010年和2020年,风电装机需要,达到2150万千瓦和1.05亿千瓦。这个数字是并网发电装机数,对应的风机吊装数还要高。

中国风能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中国气象局对风能资源最新评估显示,全国陆上技术可开发量为26.8亿千瓦,考虑到制约因素,粗略估计,其中30%可以得到利用,陆上可开发风能资源为8亿千瓦;近海可开发风能资源(离岸20公里范围内)约1.5亿千瓦,总计约10亿千瓦。若全部开发完毕,每年可提供2万亿千瓦时的电量,相当于2004年全国用电量。

目前我国风能开发利用水平不高,2008年底风电装机容量(按1000万千瓦估算)仅占陆地可用风能的1.25%。中国风能资源储量是印度的30倍,德国的5倍,但目前的装机仅为印度的3/4,德国的1/4,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国家发改委明确提出,要在风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内蒙古、新疆、甘肃、吉林、河北、江苏等),集中开发建设大型风力发电基地。通过专用或与火电打捆的送出电网外送至负荷中心进行消纳;目前已安排进行了6个千万千瓦发电基地的规划编制,包括甘肃酒泉(1271万千瓦)、新疆哈密(2000万千瓦)、内蒙东部及西部(合计2800万千瓦)、河北北部(1000万千瓦)和江苏沿海(1000万千瓦);此外还有一批百万千瓦风电基地已开始紧锣密鼓的建设。

根据“风电三峡”的设想,2020年国内建成六大千万千瓦风电基地和一批百万千瓦风电基地,风电总装机容量可达到1.1-1.3亿千瓦,风电将占电力总装机比重的7%-9%,基本与发电集团8%的配额义务相称,同时已可满足3%的发电量需求。

风电井喷,央企资金无碍

国家态度已经明确,规定到2010年和2020年,权益发电装机总容量超过500万千瓦的投资者,所拥有的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发电权益装机总容量,应分别达到其权益装机总容量的3%和8%以上,这一强制性目标使得电力运营商,特别是五大电力集团,投资风电的热情空前高涨。风力资源条件好、电网接人方便的风场资源有限,电力运营商纷纷跑马圈地,竞相扩大风电投资规模,引发了国内风电行业的超常规发展。

国内各大电力运营商均属于央企。无论是基于未来配额制的管制,还是出于集团保持规模扩张速度以巩固央企地位的战略考量,均加快了风电建设的步伐。

以国电所属龙源电力为例,2005年风电装机仅为44万千瓦,2006年达到81万千瓦,2007年底突破160万千瓦,位居国内风电装机第一、世界第六,计划2010年和2020年装机分别达到550万千瓦和2000万千瓦。

不仅五大发电集团如此,神华、中广核等央企均加入了抢占最有利风电资源的行动,风电建设呈现出当前的井喷式发展,这些大发电集团的风电装机占全国风电装机的70%左右。

国电、华电、华能、神华等大型能源集团均成立了独立的新能源公司,进行风电等新能源开发和运营。从资金来源看,完成2010年配额目标,未来两年需要对风电的资本金支出约180亿元,这对于总资产达万亿规模的五大发电集团来说并非难以做到。从融资渠道来看,银行发放贷款时看重的是大型国企良好的信誉,而风电项目相对常规火电更容易得到各级发改委主管部门审批。因此资金筹措问题并不对风电发展造成阻碍。

本土厂商迅速崛起

风电特许权项目对设备国产化率的强制要求,连同制造成本和服务优势,使本土风电厂商市场份额迅速上升,从2004年的25%左右跃升到2007年的56%。与此同时,本土制造厂商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涌现出了金风、华锐、东汽等分享兆瓦级风机高端市场的主流厂商。我们预计,三大厂商2008年市场份额可达60%左右,内资厂商总体份额达到70%。

三大厂商在手订单充裕,先发规模优势凸显。风电客户极为看重机组的运行稳定性能,作为对供应商的考核,过往历史业绩是对产品质量、履约能力最好的保障。因此,以三大厂商作为风机采购的首选是最稳妥的,2007年三大厂商合计市场份额约50%左右,2008年将上升至60%,而在最近的甘肃特许权项目招标中,更是体现风电业主对龙头厂商的偏爱。

在旺盛的市场需求推动下,由于国内原有制造基础较好,叶片、发电机等零部件技术壁垒相对较低、产能扩张容易,其供应商数量和产能都增长较快。目前已有30家企业进军叶片制造,电机制造厂商也增加到十几家;连技术难度较大的主轴轴承,国内已有瓦轴、洛轴、天马等厂商进行了大量投入,未来

产能扩张的速度十分惊人,预计轴承的短缺可在一两年内得到较大缓解;仅有变流器(电控)仍是一大瓶颈,国内仅有合肥阳光等厂商做出样机,短时间难以批量应用。

总体来看,零部件产业链供求平衡将在2009年至2010年快速实现。

PE机会在国家队地盘外

风电运营属于“国家队的游戏”,主要是五大发电集团和地方大型发电企业主导,基本无私募股权投资机会。

按照国家政策,对风力发电实行政府指导价,“按照招标形成的价格确定”。从目前已经执行的风电特许权招标项目看,几乎全部是以最低价中标的上网电价,与当前风电实际的成本比照,这些项目几乎全部亏损。由于我国优质风电资源有限,风电运营处于“国家队”的跑马圈地阶段。

风电的系统供应市场呈现“弱肉强食,强者恒强”态势。

国内风电市场由三大系统提供商主导,金风、华锐和东汽占据了半壁江山,具备先发优势。在关键零部件相对短缺阶段,先发企业获得了上游零部件供应量上的倾斜,相对于新进入的整机企业,产能得到充分保障。随着三大龙头企业兆瓦级产能的大量释放,其先发优势更为巩固,规模效应将得到更好体现。

华锐风电作为国内风电整机系统的三大巨头之一,必然会成为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的追逐对象。东方富海业已成为投资人,是否进行再次融资或者上市只是时间问题。

浙江运达是国内风电整机系统第二梯队的领军企业,基于浙江沿海市场的广阔空间,未来也具有一定得投资价值。

我们发现,国内风电产业的超常规发展使关键零部件供应短缺,甚至制约了整机产能的释放,相比于整机系统15%左右的毛利率,风电核心部件正在享受着高毛利的黄金时期。

风电叶片:国内从事叶片生产企业达到30家,三大叶片提供商除了中航惠腾之外,中材科技和上海玻璃研究所业已上市,目前最具投资价值的叶片提供商非中航惠腾莫属,中航惠腾预计于2009年完成国内上市。

风力发电机:国内领先的风力发电机提供商兰州电机、湘电股份、株洲时代和中国南车业已上市,投资机会不多,如果需要布局产业链,可以参与一下西安捷力的投资。

齿轮箱:国内排名第一的齿轮箱提供商南高齿已经完成香港上市,剩余的投资机会不多,投资人可以投资行业的第二、第三名的企业,杭州前进是不错的选择对象。

电控系统:服务提供商国电南瑞已经完成在国内上市,但是国内领先的巨头——中科院电科所刚刚完成改制,风险投资可以参与其私募融资。

塔架系统:塔架是资金和人力密集型制造行业,目前上海泰胜风电设备和东方铁塔是行业的领导者,两家企业均以完成私募融资,目前正在筹备上市工作。

变逆器和电抗器:国内变逆器的领导者是合肥阳光,2007年完成了首轮的私募融资,获得了KPCB和成为基金的风险投资,此外,合肥阳光离职高管创立的南京冠亚也属于不错的投资标的。在国内电抗器领域。青岛云路是国内的领导者。

“品质课程”的内核是什么? 第7篇

品质课程是富有倾听感的课程。品质课程是以丰富学习经历为主旋律,聚焦核心素养提升,有一以贯之的理念、逻辑清晰的课程。用一句话概括,品质课程是基于特定课程哲学而组织化了的课程,是一种富有倾听感的课程,它将学生置于课程的价值原点,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匹配,努力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未来期待之间获得某种平衡的课程。

品质课程是有自己特质的课程。一是原点性:回归原点,为孩子们的成长与发展服务;二是现实性:针对问题,解决学校课程发展的实际问题;三是发展性:满足需求,聚焦人的核心素养的提升;四是层次性:有不同层次的实践样态。

品质课程可以有不同层面的意义。对一所学校来说,品质课程可以从三个层面来描述:宏观上,品质课程是一所学校的课程模式;从中观上,品质课程可以是一个课程域群;从微观上,品质课程可以是一门校本课程。

品质课程就是良好的课程。良好的课程有以下五个关键特征:一是倾听感,回应孩子的学习需求;二是见识感,丰富学习经历的取向;三是逻辑感,严密而非大杂烩或拼盘;四是统整感,嵌入方式而非加减法;五是质地感,课程建设触及课堂变革,与教学质量提升有密切关系。

薛宝钗形象和谐内核探析 第8篇

赵教授看到了薛宝钗形象的社会价值, 或者说发现了这个人物的现代品质, 但是把宝钗的行为提升到公共关系学的角度, 显得有些夸张。公共关系是一个组织行为, 目的性很强, 塑造组织良好的市场形象是其主要功能, 而宝钗身处大院, 显然缺乏现代公关学意义上的公关目的、公关条件和公关的必要性。

宝钗形象通篇贯穿着一个重要的传统品德, 就是和谐。就其在作品中的行为表现和形象特质, 有人说她像“和事佬”, 但我认为, 宝钗在“和事”的过程中, 往往表现出超常的冷静与智慧, 能够把当时社会的规范、要求和涉事各方的心态目的有机结合, 并在其间找到巧妙的恰当的、能够为各方所认可的切入点, 理顺关系, 实现沟通。有人戏称之为大观园里的“和谐大使”, 我认为, 倒也不失公允。

一、宝钗的健康美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健康美本身就是一种和谐, 既是人类自身的和谐, 又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环节, 与黛玉的病态美相比, 宝钗的美更显得耀眼醒目, 更能体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

薛宝钗初次出现在读者面前, 是在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 作者介绍她说“生得肌骨莹润, 举止娴雅”。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 警幻仙曲演红楼梦”开头就写她“年纪虽大不多, 然品格端方, 容貌美丽, 人人都说黛玉不及”。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中, 作者把薛宝钗比做杨妃, 属于丰满型的美女。第二十八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中, 贾宝玉看见薛宝钗“肌肤丰泽”, “雪白的胳膊, 不觉动了羡慕之心”, 再看宝钗形容, “只见脸若银盆, 眼同水杏, 唇不点而含丹, 眉不画而横翠, 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 不觉呆了”。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 薛宝钗出闺成大礼”中, 新娘薛宝钗“盛装艳服, 丰肩软体, 鬟低鬓軃, 眼润息微, 论雅淡似荷粉露垂, 看娇羞真是杏花烟润了”, 真可谓美若天仙。

当然, 有人喜欢把宝钗与黛玉相比, 认为黛玉的美不够健康, 多少有点道理。一直以来, 无论是“尊林抑薛”派还是“尊薛抑林”派, 都认为两人一个“环肥”, 一个“燕瘦”, 不分伯仲。但在两人谁更健康的问题上, 答案是出奇的一致。林妹妹可以说是个药罐子、病西施, 没有一天不在吃药, 天气稍一变化, 就会卧床不起, 延医治病。而宝钗就不同了, 虽然从胎里带来了一股热毒, 偶尔也会来个头疼脑热的, 但“犯了时吃一丸”“冷香丸”就好了, 不必费事去找大夫。

长相漂亮对社会是一种贡献, 健康则更多地体现为和谐。

二、宝钗渊博的才华学识体现了人与文化的和谐

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 人与文化的统一是天然的。宝钗博学多才, 涉猎广, 理解深, 深得封建文化精髓。

宝钗的诗风含蓄蕴藉, 诗才与黛玉并举。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 天伦乐宝玉呈才藻”中, 元妃看了诸姐妹题写的匾额, 当堂评价“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 非愚姊妹所及”。第三十七回海棠诗社首次开展活动, 宝钗的诗就被“虽不善作, 却善看, 又最公道”的稻香老农李纨所推崇, 认为她的诗“有身份”, 评价薛林二诗“若论风流别致, 自是这首 (黛玉所写) ;若论含蓄浑厚, 终让蘅稿”。第三十八回的菊花诗会中林黛玉三首皆好夺魁, 而探春评价:“到底要算蘅芜君沉着, ‘秋无迹’, ‘梦有知’, 把个‘忆’字竟烘染出来了。”接着的咏螃蟹诗, 宝钗的诗被众人“叫绝”, 称“这方是食蟹的绝唱”。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中, 薛宝钗所填的柳絮词《临江仙》才写出第一句, 史湘云就笑道:“好一个‘东风卷得均匀’, 这一句就出人之上了。”待宝钗写完, “众人拍案叫绝”, 都说:“果然翻得好, 自然这首为尊。缠绵悲戚, 让潇湘子;……”

宝钗的学识可以用她评价宝玉的“杂学旁收”来评价。她的诗论很有水平。第三十七回中她与湘云夜拟菊花题时就说:“诗题也别过于新巧了, 你看古人中哪里有那些刁钻古怪的题目和那极险的韵呢?若题目过于新巧, 韵过于险, 再不得好诗, 倒小家子气, 诗固然怕说熟话, 然也不可过于求生;头一件, 只要主意清新, 措辞就不俗了。……”第六十四回中, 宝钗看了黛玉所作的《五美吟》, 也发表诗论:“作诗不论何题, 只要善翻古人之意。若要随人脚踪走去, 纵使字句精工, 已落第二义, 究竟算不得好诗。即如前人所咏昭君之诗甚多, 有悲挽昭君的, 有怨恨延寿的, 又有讥汉帝不能使画工图貌贤臣而画美人的, 纷纷不一。后来王荆公复有‘意态由来画不成, 当时枉杀毛延寿’, 永叔有‘耳目所见尚如此, 万里安能制夷狄’;二诗俱能各出己见, 不与人同。”

宝钗精通画艺。第三十五回她建议宝玉“打个络子把玉络上”时, 宝玉问她配个什么颜色, 宝钗道:“用鸦色断然使不得, 大红又犯了色。黄的又不起眼, 黑的太暗。依我说, 竟把你的金线拿来配着黑珠儿线, 一根一根地拈上, 打成络子, 那才好看。”充分体现她高超的配色技巧。

第四十二回中帮惜春解围更能显示宝钗对绘画的理解。贾母叫惜春画大观园, 擅长作画的惜春叫苦:“我又不会这工细楼台, 又不会画人物。”别人不知就里, 也无法辩解, 只有宝钗有仗义执言的品质, 又明白其中难处, 便说:“藕丫头虽会画, 不过是几笔写意;如今画这园子, 非离了肚子里头有些丘壑的, 如何成画?”一句话道出了艺术的真谛。接着列举了画大观园的种种细节, 详说用什么样的纸好, 怎样构思, 还开具了一整套操作清单:用什么染料, 什么画笔画具, 等等, 充分显示了她对绘画的深刻理解。

宝钗熟悉剧曲。第二十二回, 贾母给宝钗做生日, 问宝钗爱听何戏, 宝钗知道贾母喜欢热闹戏, 就点了《西游记》和《山门》两出,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她知道《山门》是“一套《北点绛唇》, 铿锵顿挫, 那音律不用说是好了, 那辞藻中有只《寄生草》, 极妙”, 而且随口就吟出了这只曲子, 宝玉听了之后, 赞叹她“无书不知”。

宝钗对医药也有见解。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中, 宝钗和黛玉谈及黛玉的病症时, 对黛玉说:“昨儿我看你那药方上, 人参肉桂觉得太多了。虽说益气补神, 也不宜太热。依我说, 先以平肝养胃为要。肝火一平, 不能克土, 胃气无病, 饮食就可以养人了。每日早起, 拿上等燕窝一两, 冰糖五钱, 用银铞子熬出粥来, 要吃惯了, 比药还强, 最是滋阴补气的。”至于她在第八十四回中为薛姨妈救急和第九十八回中替宝玉治病, 则更能显示其果敢和博学的一面。众人都认为宝玉之病在“失去通灵”, 只有宝钗“深知宝玉之病实因黛玉而起, 失玉次之”, 就狠心告诉他黛玉已死, “使其一痛决绝, 神魂一归, 庶可疗治”。正是这“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办法才将宝玉挽回人间。

三、宝钗左右逢源的人际关系体现了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2]有人评价宝钗虚伪、保守、狠毒, 我觉得不够公正。薛宝钗在《红楼梦》中的形象是“中国封建时代最美满的女性”, [3]得到《红楼梦》中所有人的推崇与赞美。“读花人”涂瀛认为宝钗是在“做面子”、“收人心”;王昆仑先生认为薛宝钗是“《红楼梦》所有人物中第一个生活技术家”, 认为“黛玉是恋爱, 宝钗是‘做人’”。但是, 无论是“做面子”、“收人心”, 还是“做人”, 都只能说明宝钗的人际关系和谐、处事得体, 说明她“随分从时”, 适应时代。

(一) 宝钗深谙“孝”道, 是长辈心中的“乖乖女”。

贾府的最高领导人贾母喜欢宝钗的稳重和平, 自己捐资给宝钗做生日, 问宝钗爱听何戏、爱吃何物。宝钗分析贾母年老之人, “喜欢热闹戏文, 爱吃甜烂之物, 便总依贾母素喜者说了一遍”, 深得贾母之心, 贾母人前人后的赞美她, 并最终决定了宝玉和宝钗的亲事。

第三十四回中贾母当众赞宝钗:“千真万真, 从我们家里四个女孩儿算起, 都不如宝丫头。”第八十四回贾母和薛姨妈谈起金桂和宝钗的争论时说:“我看宝丫头性格温厚和平, 虽然年轻, 比大人还强几倍。……都像宝丫头那样心胸儿、脾气儿, 真是百里挑一的!不是我说句冒失话, 那给人家做了媳妇儿, 怎么叫公婆不疼, 家里上上下下的不宾服呢?”谈论黛玉的病时就说黛玉:“……要赌宽厚待人里头, 却不济她宝姐姐有担待、有进让了。”第九十回中贾母认为能给自己的宝贝孙子做夫人的, “只有宝丫头最妥”。第一百八回中贾母和史湘云商量着要给宝钗过生日, 赞宝钗:“你宝姐姐生来是个大方的人。头里他家这样好, 她一点儿不骄傲;后来她家坏了事, 她也是舒舒坦坦的。如今在我家里, 宝玉待她好, 她也是那样安顿;一时待她不好, 也不见他有什么烦恼。我看这孩子倒是个有福的。”可见贾母打心眼里喜欢宝钗。

王夫人也很中意宝钗, 宝钗也会适时宽慰王夫人。宝钗听到金钏被赶出贾府, 含羞跳井自尽的消息, “忙向王夫人处来安慰”, 王夫人得到了她的宽慰, 心里很快也就放松了。第一百二十回中当知道宝玉出家后, 宝钗固然悲痛欲绝, 哭得死去活来, 但也没有忘记安慰王夫人, 难怪王夫人跟薛姨妈说:“早知道这样, 就不该娶亲, 害了人家的姑娘。”“若说我无德, 不该有这样好媳妇了。”

且不说宝钗是薛家的顶梁柱, 是薛姨妈的心肝宝贝、宽心的小棉袄, 就是整部《红楼梦》中最讨人嫌的赵姨娘, 对宝钗也是赞叹有加:“宝姑娘……真是大户人家的姑娘, 又展样, 又大方。怎么叫人不敬奉呢。” (第六十七回) 可见宝钗的人缘有多好。

(二) 宝钗关怀平辈, 是平辈心中的“知心姐姐”。

宝钗的心地善良, 行为豁达, 为人处世通情达理, 她对黛玉、史湘云和邢岫烟的关心与爱护, 无不说明了这一点。

“红学”史上, 很多人都认为宝钗是黛玉的情敌, 她对黛玉的示好, 完全是虚伪。其实宝钗是一片真心。因为她十分清楚, 宝玉并不是她理想中的配偶, 宝玉心中只有一个黛玉, 所以她处处远着宝玉, 她最终嫁给了宝玉, 只能说明封建的礼制、伦理道德对她的毒害之深, 她所接受的教育使她没有别的选择, 只能消极被动地接受。黛玉是一个多心的人, 她也曾认为宝钗是个心里藏奸的人, 所以开始的时候对宝钗是处处设防, 说话更是尖酸刻薄, 像刀子一样, 随时随地就可能对宝钗投去冷枪冷箭。面对黛玉的这一切举动, 宝钗总是忍让, 绝少还击, 因为她知道“黛玉是如此惯了的”, 所以“也不理她”, 而她自己呢?却还是一如既往地对待黛玉, 甚至是对她更好。从黛玉的“心下暗服” (第四十二回) 到后来的冰释前嫌、姐妹相称, 直到第四十九回黛玉对宝玉说:“谁知她竟是个好人, 我素日只当她藏奸。”充分说明了宝钗对黛玉的真情。

史湘云无疑是大观园里的“快嘴李翠莲”, 说话做事从不瞻前顾后, 参加海棠诗社后, 立即表态要自己做东, 忘了自己的手头紧, 根本拿不出这些钱来。宝钗明察其中甘苦, 及时援手, 帮助她组织了一个“自己便宜”, 又不得罪人, 又有趣的螃蟹大宴, 湘云对宝钗感激不尽, 只恨自己没有这么个亲姐姐, 认为:“但凡有这么个亲姐姐, 就是没了父母, 也没妨碍的。” (第三十二回)

而对于邢夫人的侄女邢岫烟, 从她进入大观园起, 宝钗就一直在暗暗接济她, 完全是出于其为人的本性, 后来的情节安排邢岫烟嫁给薛蝌又好像在说好人有好报。

当然, 宝钗也能够放下身架, 善待下人, 是下人心中的好主子。宝钗刚到贾府, 就因为行为豁达, 随分从时, 不比黛玉之流“孤高自许, 目下无尘”而“深得下人之心”。

王昆仑先生在《红楼梦人物论·薛宝钗论》中说:“宝钗对人事的警觉性是最高的, 她从不做一件妨碍人的事, 从不说一句刺激人的话。”[4]

宝钗体贴下人最典型的表现是在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贤宝钗小惠全大体”。探春要把大观园里的花果生产管理承包给几个老婆子, 宝钗就提出收入的钱不用归到里外的账上, 只要包揽一宗园里人的动用, 比如头油、胭粉等, 其余的贴补自家, 除此之外, 无论有余无余, 一年拿出若干吊钱, 散与那些未承包的诸人。结果“众婆子听了这个议论, ……个个欢喜异常”。

宝钗的冷静、稳妥和智慧历来受众人赞赏, 但由于她所处的时代与家世所限, 其身上也还有一些不符合当代人审美要求的东西, 主要是她对自身性别地位的认识和对落后世俗的过于迁就。毕竟她是一个封建人物, 现代人尽管不必苛求, 但其历史局限仍然应该加以足够的审视。

参考文献

[1]赵景瑜讲稿.山西大学教务处整理, 2006.

[2]转引自吴增基等.现代社会学 (第三版)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经济人”假设的合理内核 第9篇

一、“经济人”假设招致的批评

早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就有人对“经济人”概念提出过批评,约翰·穆勒则从方法论的角度论证了这一概念的正当性。美国经济学家凯里直接对穆勒的观点提出了批评。他认为这种“政治—经济人”亵渎了大写的“人”,理论只讨论人的最低本能,而把人的最高尚利益看作是纯粹干扰其理论体系的东西。

历史学派在美国的变种———制度学派对“经济人”概念也持批评态度。凡勃伦认为,新古典主义的完全竞争体系,连同“经济人”也是科学想象的功绩,但不是对事实的有力表现。它是科学推理的一种权宜之计,而且只能用到一些抽象原理和基本的科学法则上,而原理和法则仅存在于抽象领域内。可是,一旦这样做了,这些原本不是实际上的东西却被理解为真实的而被接受,成为研究思想习惯的一种有效成份,形成关于事实的知识。新古典理论不仅不能有效地解释现代社会,反而有害于人们对社会真象的探讨。新古典经济学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它那种非历史的、简化的“经济人”人性观。这种“经济人”以享乐主义心理学为基础,把人视为“纯粹的一束欲望”,是完全错误的。他不同意新古典经济学关于“经济人”效用相等的观点并认为从“生活进程”的角度看,新古典经济学原理对决定福利水平并没有真正的作用。因为消费者对商品的当前享受,更多地取决于其他人的消费方式,而不是取决于理性计算。他还提出“社会人”的概念,以取代新古典主义的“经济人”。

西蒙对“经济人”假设的批评,主要针对其完全信息和完全理性。他认为,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信息的不完全性,以及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个人不可能把所有的价值考虑统一到单一的综合性效用函数当中。了解所有备选方案及其实施后果实际上是办不到的。所以,人们在决策过程中所寻求的并非最优解,而是满意解。西蒙特别强调人自身理性能力的限制,主要表现在个人无法准确无误地接受、储存、检索、传递和处理信息。因此,他提出了“有限理性”的概念:“我们可以把此类考虑到活动者信息处理能力限度的理论称为有限理性论”。在他看来,“有限理性”比“完全理性”更接近于现实。

如果上述批评都只是针对“经济人”假设的某个方面展开的,那么Tormer对“经济人”的批评则是全方位的,批评的依据是生命周期说和需求层次说。根据Wilber的生命周期说,人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基本的发展阶段: (1) 潜意识或前个人阶段; (2) 自我意识或个人阶段; (3) 超意识或超个人阶段。在潜意识的发展阶段,个人逐渐产生一种与外部世界不同的自我意识。在发展阶段,个人开始从潜意识状态中觉醒,发展出理性理解、内省思考、演绎推理和社会可接受的行为能力。最终,个人发展出整合思考、把观念与观念、事实与事实、心灵与肉体联系起来的能力。在超个人阶段,个人可获得比日常的、外部导向的经验更敏锐、更高的精神意识,从而超越自我,甚至与神性合二为一,最终达到非二元体的、无主客体之分的状态。

根据Maslow的需求层次说,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可分为六个不同的层次。 (1) 生理的需要; (2) 安全的需要; (3) 归属或爱的需要; (4) 自尊的需要; (5) 自我实现的需要; (6) 超然存在的需要。当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而辅助条件存在时,较高层次的需要就会出现并居于优势地位。每一个层次向下一个层次的发展,都涉及到一种转化,在这种转化中,较低层次的元素包含并整合在较高的层次之中,较高层次的元素与较低层次的元素没有分别,但与更高层次的元素有分别。Tormer认为,Maslow的需求层次说和Wilber的生命周期说在实质上是一致的。

Tormer认为,从人性的观点来看,“经济人”假设存在明显的缺陷。一是“经济人”只关注自我是有缺陷的。尽管人类追逐自我利益是正确的,但重要的是他们在什么程度上关注自我利益。对于那些已经达到外部弧的终点的任一阶段的个人来讲,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正确的。但是对于那些在内部弧上达到更高阶段的人来讲,其正确性就非常有限。二是“经济人”关于个人与物质的人类世界相分离的观点是有缺陷的。对于处于较低发展阶段的个人来讲,他还没有实现与外部世界的分离,而对于处于向超我阶段发展的个人来讲,他已经程度不同地和外部世界融为一体了。三是“经济人”机械般的理性是有缺陷的。在前个人阶段,还没有获得理性所需要的想象、概念和计算能力。而在超自我阶段,个人的确已经具有理性经济行为所需要的心理能力,但他们又不会以这种方式行事,因为他们的行为更具有整合性。只有那些处于个人阶段的人,才会大致按理性“经济人”的方式行事。四是“经济人”的非反思方面是有缺陷的。五是“经济人”的不改变的方面也是有缺陷的。从Wilber的生命周期中可以看出,随着人的潜力的发展,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人性也会发生重大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性不是一成不变的。

二、“经济人”假设的合理内核

“经济人”概念在西方学术界招致了许多的批评。这些批评虽然未必全部正确,但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第一,“经济人”概念是历史的,还是非历史的?历史唯物论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范畴是经济关系的理论表现。在原始社会,人们利用公有的生产资料共同劳动,产品在社会成员之间平均分配。个人尚未脱离氏族或公社的脐带,还意识不到个体的存在,因而没有个人利益的观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分工和交换关系出现,原始社会解体,公有制被私有制所取代。人们开始意识到个体的存在,并开始追求个人利益。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奴隶社会的一些思想家提出了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的。这种利己主义人性观是“经济人”概念的雏形。但“经济人”概念取得比较成熟的形式,并成为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则是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产生以后才开始的。因此,“经济人”是个历史的范畴,超历史的人性和“经济人”概念是不存在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学派对“经济人”的超历史性的批评确有其正确的一面。

第二,人性是利己,利他,还是两者兼而有之?在商品经济社会,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分别归不同的个人所有。为了生产商品,商品生产者必须以某种方式向他人购买各种生产要素,同时向消费者销售自己生产的商品。而要做到这一点,他就必须以其销售收入来弥补生产成本———购买生产要素的支出。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中,生产者仅仅为了生存,也必须在购买生产要素和销售产品时,开始计较于自己的经济利益。“人们所扮演的角色不过是经济关系的人格化,人们是作为这种关系的承担者而彼此对立着”。而“经济人”概念不过是商品经济社会商品生产者之间商品交换关系的人格化。否认商品经济社会人的利己性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当然,即使在商品经济社会,个人也可能有利他的动机,在某些情况下,这种利他动机还可能表现得十分强烈。一些人为了慈善的目的,可以向素不相识的人捐献大量的钱物,为了挽救生命垂危的病人,可以捐献自己的器官。但这种行为显然属于道德领域的范畴,不应成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经济领域,这种利他动机不可能居于主导地位。所以,以人的利他动机和利他行为来否定“经济人”假设是不恰当的。

第三,“经济人”理性是完全的,还是不完全的?有限理性和选择理性假设都认为“经济人”理性是不完全的。但两种假设和完全理性假设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即认为不同个人的理性程度是相同的。如果说任何一个正常人都具有理性是正确的,那么同样正确的是,不同个人的理性程度是有差别的。完全理性的和完全无理性的个人都只是少数,大多数人的理性介于两个极端之间。或者说,人类理性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服从正态分布。这也解释了,在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成功和破产倒闭的生产者都只是少数,而大多数生产者处于可以维持的状态。

第四,对个人利益的追求是否必然导致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在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社会,人都具有利己性,追求个人利益是人们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根本动力。但不同个人利己的程度显然是有差别的。所以,总的来看,“经济人”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是能够促进全社会的利益的。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成就,是对这一命题的最好注脚。

综上所述,尽管新古典经济学“经济人”假设存在某些缺陷,但其基本内核是合理的。只要克服这个概念的某些缺陷,并对其做出必要的补充,就可供中国经济学借鉴。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2:13-14.

[2]朱绍文, 俞品根.现代西方微观经济分析[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 20-24.

[3]杨德明.等待西方经济学基础理论的演变[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8:38-39.

墨子与墨家学说的宗教内核 第10篇

关键词:兼爱,天志,明鬼

墨子思想的宗教渊源

墨家学说的基本出发点就是“兼爱”。兼爱, 就是爱所有的人, 不因等级地位不同有异, 不视亲疏贫富有差而别。你这样没有等差地爱别人, 别人也没有等差的爱你, 这就叫做“兼相爱”, “交相利”。

墨子讲“尚同”时提出, 天下的百姓要上同于天子, 而天子也要上同于“天志”。他认为, 天是最高裁判者, 天子必须顺从天的意志。在墨子思想中“天”是超越现实社会的存在, 所以墨子以天志作为现实社会的处世标准, 因为它不会因现实社会的变迁而改变, 而天有自己的意志, 有所欲有所恶之事物, 既然墨子将天志视为处世的最高原则, 他当然也会以天所欲的“兼爱”作为其思想中心, 一切都以爱为出发点。

认为天有“意志”, 这自然是唯心论, 但墨子所说的天志是墨家按照小生产者的社会理想设计出来的。墨子说:“天喜欢义而厌恶不义”, 什么是义呢?墨子认为, 义就是“兼相爱”, “交相利”。由此看来, 天也是主张“兼爱”的, 是以墨家衡量是非善恶的标准为标准的。

由此, 我们不难发现, 墨子将兼爱推崇为其思想的核心主张, 但其理论依据却来自“天志”:因为天主张义, 兼爱, 所以墨子也主张“兼相爱, 交相利”。这正是墨子.墨家学说的基本出发点。如果墨子的这个推论是成立的, 那么这个推论的充分条件只能有一个:墨子认为上天的意志不可违背。而墨子关于兼爱的思想即完成了如下逻辑推理过程:因为上天主张“兼爱”, 同时上天的意志不可违背, 所以我们也应当行义而“兼相爱, 交相利”。这是墨子论证“兼爱”的第一个理论根源。

墨子.墨家.墨学的宗教内核

1 墨子宗教思想的进一步论证

1.1 彻底的有神论是立论起源

墨子跟随远古时期对于“天”的看法, 主张“天”具有人格性, 是有意志的, 而且可以赏罚善恶, 维持人世间的和平、公正与正义。墨子的这种主张在当时是独树一帜的。概括说来, 其宗教思想的基本结构如下:

天→鬼神→人

而这个宗教结构的核心概念就是天与鬼神。

墨子的“尚同”提出“上同而下不比”, 各级统治者逐级尚同于天子, 但他还提出, 天子要尚同与天, 只有天的意志才是最高的意志, 是衡量一切事物的最高和最后标准。因为“天之行广而无私, 其施厚而不息, 其明就而不衰”, 这就是说, 天具有最高的智慧, 最大的能力, 赏善罚恶, 没有偏私。

墨子还肯定鬼神的存在, 他说:“古之今之为鬼, 非他也, 有天鬼神, 已由山水鬼神者, 亦有人死而为鬼者。”他甚至引用当时各国史书的记载来证明这一点。他认为鬼神也是无所不知:“山林深谷, 鬼神之明必知之”。鬼神的明智与圣人的明智相比, 就像一个耳聪目明的人与聋子瞎子相比一样, 相差是很悬殊的。鬼神又能协助主宰一切的有意志的天, 实行赏善罚暴, 因为鬼神的能力也是超越一切人的:“勇力强武, 坚甲利兵, 鬼神之罚必胜之”。在这方面, 他几乎完全继承了原始的宗教思想, 不但是有神论, 而且是多神论。

1.2 处处论证以求“尊天事鬼”

在“尚贤”中, 墨子说:“尚贤者, 天鬼百姓之利, 而政事之本也。”;

在“尚同”中指出:“古者圣王, 明天鬼之所欲, 而避天鬼之所憎, 以求兴天下之害”。

在“非攻”中, 墨子说:“古之仁人有天下者, 率天下之百姓, 以农臣事上帝山川鬼神。利人多, 功故又大, 是以天赏之, 鬼富之, 人誉之, 使贵为天子。”

在“节葬”中, “欲以干上帝鬼神之福, 意者可邪?其说又不可矣。”

在“天志”中, “我未尝闻天下之所求祈福于天子者也, 我所以知天之为政于天子者也。”

在“名鬼”中, “虽有深溪博林, 幽涧毋人之所, 施行不可以不董, 见有鬼神视之。”

1.3 宗教思想贯穿墨子学说的始终

由于墨子完全继承了原始的宗教思想, 且运用丰富的论据论证其主要学说符合“天意”, 墨子处处尊天事鬼。墨子思想的理论体系实际上是以它的宗教性为前提的, 墨子思想的宗教内核在其思想体系中地位特殊。而墨家与墨学的组织传承体制及其宗教趋向上证实了以上观点。

2 墨家与墨学的宗教趋向

2.1“巨子”制的传承体制

墨家在墨子死后之所以还能保持兴盛的局面, 很大程度上得归因于它的组织制度即巨子制。巨子世纪上就是该学派的最高首领。巨子制的组织结构有如下几个特征:这个团体内部下级对上级有绝对服从的义务;有严格的法度, 此法甚至连巨子也得无条件遵循;一切事务由巨子所操纵;后任巨子由前任所指定, 而巨子当系终身制。

墨家组织体系的以上几个特征与某些宗教体系有很多相似之处, 比如同有森严的宗教等级体系;同有严格统一的教义.教规;同样是精神领袖发号施令;同样是宗教领袖终身制。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 墨家确实不是一个松散的学术团体, 而是一个有严密组织和纪律, 并有自己学说和政治主张的政治团体, 甚至成为了一种体系严密, 带有宗教信仰色彩的宗教组织。

2.2 神仙化的墨子

在道教的典籍中流传几种托名于墨子的文献, 其中较有玄幻色彩的是西晋葛洪《抱朴子内篇》, 记载有一种法术专门叫做“墨子之术”, “其法用药用符, 乃能令人飞行上下, 引沦无方, 含笑即为妇人, 蹙面即为老翁, 距地即为小儿, 执杖即成林木, 种物即生瓜果可食, 画地为河, 撮壤为山, 坐致行厨, 兴云起火, 无所不作也。”

虽然以上这些均属道士们的依托和伪造, 但是对墨子的神仙化能够到达如此程度, 也表现了墨家后人对墨子学说的宗教神秘性的传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实际上在后世传播过程中, 墨家学说更多体现了其宗教色彩。

2.3 墨者犹如宗教信徒

墨子生前, 仰慕其人格而聚集在他周围的弟子为数众多, 《淮南子·泰族训》说:“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 皆可使赴火蹈刃, 死不旋踵。”墨子死后, 巨子们对服役者同样有生杀予夺之权。墨家弟子这种舍生忘死追随信仰的精神犹如宗教信徒般虔诚, 遵守归训犹如遵守宗教教义般至死不渝。

墨子与墨家学说的宗教内核

综合以上我们不难发现:墨子及墨家弟子创立丰富墨学的宗旨不仅仅是为了建立一派学说“与百家争鸣”, 同时也在客观上创立了一派宗教。其根本用意是通过其传道过程改变人们的信仰, 建立一种趋于墨家推崇的, 更多满足下层人民愿望的信仰趋向与社会体制。

我们不难发现:墨子、墨家与墨学的真正内核是宗教。墨学的宗教性在其在协调社会关系、尊崇信仰天志, 规范人的行为等方面的取向将墨子、墨家、墨学的宗教内核凸显尽至。

当然, 我们在看到墨家学说的宗教性、唯心理论方面的同时, 也应该看到其合理的政治主张, 在协调社会关系、规范人的行为等方面的积极愿望与趋向。不断汲取其中有现实意义的组成部分, 不断采用中国传统哲学的合理成分丰富和发展当代理论研究是学哲学人的要务。

参考文献

[1]中国哲学教研室.中国哲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哲学系, 商务印书馆, 2004.

[2]陈伟.墨子——兼爱人生[M].北京:长江文艺出版社, 1997.

[3]张永义.墨——苦行与救世[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6.

[4]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5]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

[6]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4.

层层剥笋 直抵内核 第11篇

在学习“比”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过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百分数的意义与应用,这一切都为学习“比”的知识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比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沟通了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是结构明确、适用范围广、自我生长和迁移能力强的基础知识,在数学课程和教材中处于重要的基础和主干地位,具有内在逻辑的连贯性和一致性,显然这一内容本身就是数学的核心知识。因此 ,建构概念时应该围绕知识,精心组织大问题,层层剥笋般触摸至比的内核,方能凸显知识的核心价值。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学习的素材仅仅是几个简单的问题,然而其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直抵知识核心的问题促进了学生思考,学生在比较与分析中走进了比,认识了比,经历了“比”的意义的建构过程,知识的核心价值也得到了相应的凸显。

一、创设情境 引发思考.

课始,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以下几幅照片(图1),让学生寻找哪几幅照片比较像。引起笑场的照片,或高或扁,照片的规格不同,可是看起来有些相同,有些变形,这是为什么呢?引发了学生的数学思考:为什么这几幅照片比较像呢?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呢?教师利用课件将照片隐去,显示出如下长方形(图2),将学生的注意力由生活中的照片逐渐集中到数学图形上。学生从比较像的照片中会发现长方形A的长是长方形C的长的■,宽也是C的■,所以比较像;同时学生也发现长方形A的长是宽的■,长方形C的长也是宽的■。也就是只有这两个长方形相对应的长是宽的几分之几是一定的,它们才相似。这样教师通过生活的素材,引导学生由生活进入“数学”,把生活和数学有机结合起来,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体现了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新课程理念。

二、逐层深入 化解难点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当学生经历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探索数学规律从而总结规律?在教学中,我始终围绕“比”的意义的核心,将难点分解在三个问题中,逐层深入,扎扎实实让学生亲历学习的过程。

在学生初步感知比表示两个数相除的表象之后,教师出示了问题(1) 妈妈早晨准备了2杯果汁和3杯牛奶。问学生这两个量能不能比,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两个同类量可以比,当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分之几时可以用“比”来表示;接着出示问题(2) 马拉松选手跑40千米大约需2小时,这时学生发现这两个量是不相同的量,此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有的学生认为不可以比,因为量不同;也有的学生认为可以比,用路程÷时间=速度,因此路程与时间也可以比,只不过这样比时造出了一个新的量,比的结果表示的是速度的意思。这样的学习,拉近了比与生活的联系,启发了学生关注“比”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这一知识本源,排除了外在的不必要的干扰,亲历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逐渐形成了比的概念。不过此时概念的建立还仅仅是初步的,还需要用反例来比较,触动比这一概念的核心。因此此时教师并没有罢手,而是出示了问题(3)小明买了4支钢笔,每支6元钱。这里的两个量也是不相同的量,可是为什么不能用“比”表示呢?帮助学生辨析,因为这里的两个量是具有相乘的关系,所以不能用比来表示。只有两个量是相除的关系时才可以用比来表示。教师恰到好处地点拨引导,学生都能主动地参与学习,积极思考,整个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核心问题的价值得到彰显。

上述三个问题的深入对话,学习者了解到有意义的关系、沟通了知识之间的内在结构、触摸了数学知识的核心,伴有一种令人愉快的体验,这是人类所能具有的最积极的体验之一。这种逐层深入主动建构的积极体验对其后续学习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节教学的成功实践,增强了我层层剥笋,直抵“核心知识”教学的信心。其实着力于教材中处于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交汇处的核心知识是数学教学的应然选择,是教师有效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教学的必然选择。这是一节平实的数学课,但由于教师在教学中层层深入抓住知识的核心关键处,将难点分解成几个关键,逐个突破,在知识与儿童之间找寻一个中间地带,让知识像呼吸一样自然,在学生的体验中自然生长,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思维发展。(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育才实验小学)endprint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数学课堂教学异常繁荣。层出不穷的教育理念、版本各异的教材呈现、精彩纷呈的名师引领,真可谓是乱花迷眼。打开《数学》课本,各种信息铺天盖地袭来,一线教师迫切需要一双慧眼,看透雾里的花,认清知识的内核。笔者在教学“生活中的比”一课时,从“比”这一数学知识的本原出发,层层剥茧,直抵知识内核,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学习“比”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过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百分数的意义与应用,这一切都为学习“比”的知识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比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沟通了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是结构明确、适用范围广、自我生长和迁移能力强的基础知识,在数学课程和教材中处于重要的基础和主干地位,具有内在逻辑的连贯性和一致性,显然这一内容本身就是数学的核心知识。因此 ,建构概念时应该围绕知识,精心组织大问题,层层剥笋般触摸至比的内核,方能凸显知识的核心价值。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学习的素材仅仅是几个简单的问题,然而其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直抵知识核心的问题促进了学生思考,学生在比较与分析中走进了比,认识了比,经历了“比”的意义的建构过程,知识的核心价值也得到了相应的凸显。

一、创设情境 引发思考.

课始,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以下几幅照片(图1),让学生寻找哪几幅照片比较像。引起笑场的照片,或高或扁,照片的规格不同,可是看起来有些相同,有些变形,这是为什么呢?引发了学生的数学思考:为什么这几幅照片比较像呢?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呢?教师利用课件将照片隐去,显示出如下长方形(图2),将学生的注意力由生活中的照片逐渐集中到数学图形上。学生从比较像的照片中会发现长方形A的长是长方形C的长的■,宽也是C的■,所以比较像;同时学生也发现长方形A的长是宽的■,长方形C的长也是宽的■。也就是只有这两个长方形相对应的长是宽的几分之几是一定的,它们才相似。这样教师通过生活的素材,引导学生由生活进入“数学”,把生活和数学有机结合起来,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体现了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新课程理念。

二、逐层深入 化解难点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当学生经历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探索数学规律从而总结规律?在教学中,我始终围绕“比”的意义的核心,将难点分解在三个问题中,逐层深入,扎扎实实让学生亲历学习的过程。

在学生初步感知比表示两个数相除的表象之后,教师出示了问题(1) 妈妈早晨准备了2杯果汁和3杯牛奶。问学生这两个量能不能比,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两个同类量可以比,当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分之几时可以用“比”来表示;接着出示问题(2) 马拉松选手跑40千米大约需2小时,这时学生发现这两个量是不相同的量,此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有的学生认为不可以比,因为量不同;也有的学生认为可以比,用路程÷时间=速度,因此路程与时间也可以比,只不过这样比时造出了一个新的量,比的结果表示的是速度的意思。这样的学习,拉近了比与生活的联系,启发了学生关注“比”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这一知识本源,排除了外在的不必要的干扰,亲历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逐渐形成了比的概念。不过此时概念的建立还仅仅是初步的,还需要用反例来比较,触动比这一概念的核心。因此此时教师并没有罢手,而是出示了问题(3)小明买了4支钢笔,每支6元钱。这里的两个量也是不相同的量,可是为什么不能用“比”表示呢?帮助学生辨析,因为这里的两个量是具有相乘的关系,所以不能用比来表示。只有两个量是相除的关系时才可以用比来表示。教师恰到好处地点拨引导,学生都能主动地参与学习,积极思考,整个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核心问题的价值得到彰显。

上述三个问题的深入对话,学习者了解到有意义的关系、沟通了知识之间的内在结构、触摸了数学知识的核心,伴有一种令人愉快的体验,这是人类所能具有的最积极的体验之一。这种逐层深入主动建构的积极体验对其后续学习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节教学的成功实践,增强了我层层剥笋,直抵“核心知识”教学的信心。其实着力于教材中处于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交汇处的核心知识是数学教学的应然选择,是教师有效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教学的必然选择。这是一节平实的数学课,但由于教师在教学中层层深入抓住知识的核心关键处,将难点分解成几个关键,逐个突破,在知识与儿童之间找寻一个中间地带,让知识像呼吸一样自然,在学生的体验中自然生长,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思维发展。(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育才实验小学)endprint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数学课堂教学异常繁荣。层出不穷的教育理念、版本各异的教材呈现、精彩纷呈的名师引领,真可谓是乱花迷眼。打开《数学》课本,各种信息铺天盖地袭来,一线教师迫切需要一双慧眼,看透雾里的花,认清知识的内核。笔者在教学“生活中的比”一课时,从“比”这一数学知识的本原出发,层层剥茧,直抵知识内核,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学习“比”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过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百分数的意义与应用,这一切都为学习“比”的知识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比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沟通了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是结构明确、适用范围广、自我生长和迁移能力强的基础知识,在数学课程和教材中处于重要的基础和主干地位,具有内在逻辑的连贯性和一致性,显然这一内容本身就是数学的核心知识。因此 ,建构概念时应该围绕知识,精心组织大问题,层层剥笋般触摸至比的内核,方能凸显知识的核心价值。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学习的素材仅仅是几个简单的问题,然而其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直抵知识核心的问题促进了学生思考,学生在比较与分析中走进了比,认识了比,经历了“比”的意义的建构过程,知识的核心价值也得到了相应的凸显。

一、创设情境 引发思考.

课始,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以下几幅照片(图1),让学生寻找哪几幅照片比较像。引起笑场的照片,或高或扁,照片的规格不同,可是看起来有些相同,有些变形,这是为什么呢?引发了学生的数学思考:为什么这几幅照片比较像呢?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呢?教师利用课件将照片隐去,显示出如下长方形(图2),将学生的注意力由生活中的照片逐渐集中到数学图形上。学生从比较像的照片中会发现长方形A的长是长方形C的长的■,宽也是C的■,所以比较像;同时学生也发现长方形A的长是宽的■,长方形C的长也是宽的■。也就是只有这两个长方形相对应的长是宽的几分之几是一定的,它们才相似。这样教师通过生活的素材,引导学生由生活进入“数学”,把生活和数学有机结合起来,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体现了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新课程理念。

二、逐层深入 化解难点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当学生经历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探索数学规律从而总结规律?在教学中,我始终围绕“比”的意义的核心,将难点分解在三个问题中,逐层深入,扎扎实实让学生亲历学习的过程。

在学生初步感知比表示两个数相除的表象之后,教师出示了问题(1) 妈妈早晨准备了2杯果汁和3杯牛奶。问学生这两个量能不能比,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两个同类量可以比,当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分之几时可以用“比”来表示;接着出示问题(2) 马拉松选手跑40千米大约需2小时,这时学生发现这两个量是不相同的量,此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有的学生认为不可以比,因为量不同;也有的学生认为可以比,用路程÷时间=速度,因此路程与时间也可以比,只不过这样比时造出了一个新的量,比的结果表示的是速度的意思。这样的学习,拉近了比与生活的联系,启发了学生关注“比”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这一知识本源,排除了外在的不必要的干扰,亲历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逐渐形成了比的概念。不过此时概念的建立还仅仅是初步的,还需要用反例来比较,触动比这一概念的核心。因此此时教师并没有罢手,而是出示了问题(3)小明买了4支钢笔,每支6元钱。这里的两个量也是不相同的量,可是为什么不能用“比”表示呢?帮助学生辨析,因为这里的两个量是具有相乘的关系,所以不能用比来表示。只有两个量是相除的关系时才可以用比来表示。教师恰到好处地点拨引导,学生都能主动地参与学习,积极思考,整个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核心问题的价值得到彰显。

上述三个问题的深入对话,学习者了解到有意义的关系、沟通了知识之间的内在结构、触摸了数学知识的核心,伴有一种令人愉快的体验,这是人类所能具有的最积极的体验之一。这种逐层深入主动建构的积极体验对其后续学习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浅谈Linux内核的发展历程 第12篇

Linux操作系统的出现和UNIX系统有着很大的关联。Unix操作系统是由Ken.Thompson和Dennis Ritchie于1969年夏在美国的贝尔实验室的DECPDP-7小型计算机上开发的一种分时的操作系统。当时Ken Thompson为了能让他的电脑上运行他所酷爱星际旅行游戏, 在1969年夏天乘他夫人回家乡加利福尼亚渡假期间, 在一个月内开发出了Unix操作系统的原型。当时使用的是BCPL语言, 后经Dennis Ritchie于1972年用移植性很强的C语言进行了改写, 当时在大专院校很受欢迎。正是UNIX的出现和发展, 促使了Linux的出现和发展。它诞生于1991年的10月5日由计算机业余爱好者芬兰人Linus Torvalds设计开发, Linux操作系统刚开始时并没有被称作Linux, Linus给他的操作系统取名为FREAX, 意思是比较怪诞的。后来, 他把新开发的系统上传到ftp.funet.fi服务器上得时候, 当时管理员不太喜欢这个系统的称呼, 后来感觉这是Linus Torvalds开发的系统, 于是取名与Linus同谐音的名字Linux, Linux这个名称从此就开始流传下来, 一直沿用至今。

二、Linux版本号的定义

过去的Linux内核版本的命名规则中, 我们来以2.6.30的版本号为例, 2代表的是主版本号, 6代表的是次版本号, 30代表的是有一些改动的修正版本号。主版本号和次版本号的变动表示着重要功能的变化。在版本号中, 假如第二位是一位偶数, 则说明这个版本是稳定的版本, 假如第二位是一个奇数, 这说明这个版本是一个不稳定的版本, 需要从中添加一些补丁, 来完善这个系统, 当一个版本达到稳定版本的要求。但是, 自从2.6的版本开始, 内核命名的规则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次版本号后面的还添加了一位, 比如说2.6.30-rc6, 意思就是说这个版本就是2.6.30-rc6的测试版本。测试成功之后, 就发行2.6.30这个版本, 即为稳定版本。

三、Linux内核的组成

内存管理、进程管理、进程间通信、虚拟文件系统和网络接口这5部分是linux内核组成的基本部分。

(一) 内存管理

内存管理主要的是对系统的物理内存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 同时, 内核进行进程调度时候, 对系统中的内存资源进行合理地分配。虚拟内存管理是Linux内存管理的一大优点, 一般运行的进程保存在内存当中, 而其他没有运行的进程则保存在外存中, 这样有利于节省内存的使用资源, 优化了系统的性能。当系统急需内存的时候, 内存管理会进行相应的调度, 对内存和外存磁盘中的程序块进行交换, 减轻对内存的需求压力。

(二) 进程管理

进程管理的主要的目的是要对系统的进程进行合理的调度, 即是对CPU的访问进行合理的控制, 利用调度算法的优先级对进程的活动进行合理有序的管理。Linux是一种多任务操作系统, 意思是一个CPU在宏观上能同时处理多个任务, 这个功能的实现是基于进程管理实现的。在Linux操作系统中, 当有多个任务的请求的时候, 系统会根据调度算法对进程进行分配相应大小的时间片, 当一个进程所分配的时间片执行完了之后, CPU会进行进程上下文的切换, 进而转向执行其他满足调度规则的进程, 由于系统处理的速度非常快。

所以, 在宏观上, 我们感觉系统是在同时处理多个任务。其实, 在微观上, 其实进程管理在一个时间点上, 只处理一个进程。正是由于Linux系统具有进程的管理功能, 大大提高了系统的整体性能。

(三) 进程间通信

进程间通信主要就是要进程与进程之间进行数据的共享和数据的交换, 进程间通信主要用于控制不同进程之间在用户空间的同步、数据共享和交换。由于不用的用户进程拥有不同的进程空间, 因此进程间的通信要借助于内核的中转来实现。一般情况下, 当一个进程等待硬件操作完成时, 会被挂起。当硬件操作完成, 进程被恢复执行, 而协调这个过程的就是进程间的通信机制。

(四) 虚拟文件系统

Linux内核中的虚拟文件系统用一个通用的文件模型表示了各种不同的文件系统, 这个文件模型屏蔽了很多具体文件系统的差异, 使Linux内核支持很多不同的文件系统, 这个文件系统可以分为逻辑文件系统和设备驱动程序:逻辑文件系统指Linux所支持的文件系统, 例如e xt2、e xt3和fat等;设备驱动程序指为每一种硬件控制器所编写的设备驱动程序模块。

(五) 网络接口

网络接口提供了对各种网络标准的实现和各种网络硬件的支持。网络接口一般分为网络协议和网络驱动程序。网络协议部分负责实现每一种可能的网络传输协议。网络设备驱动程序则主要负责与硬件设备进行通信, 每一种可能的网络硬件设备都有相应的设备驱动程序。

四、Linux内核发展历程

当Linux的第一个稳定的工作版本被推出的时候, 紧接着就是Linux0.10版本和0.11版本的推出, 并发布到网上, 免费供人们使用, 随着开发与维护人员的不断努力, Linux系统逐渐向可靠稳定的系统进行靠拢。在1994年3月的时候, Linux1.0的出现, 使得Linux的用户群体的数量越来越多, 同时Linux的开发与维护人员也正在逐渐壮大。

自从1994年3月第一个Linux1.0正式版本被发布以来, Linux内核的发展非常的迅猛, 每经过一段时间就有新的版本的出现。内核的体系机构在不断的完善, Linux在社会的方方面面中的应用在不断增多, 对硬件支持在不断的扩充, 对跨平台的移植性有了大大的提高。

在1996年的6月的时候, Linux2.0内核的发布, 该操作系统已经可以支持多处理器, 该操作系统已经开始进入实际的应用领域当中, 而且大约有350万人在使用Linux操作系统, 在当时, 这个数量还在不断的增加。在1998年的时候, 是Linux发展最快的一年, 各大公司从以前对Linux的不太搭理的态度, 到开始对Linux进行投资, 特别是IMB对Linux的支持, 使得Linux成为当时服务器操作系统的重要的一员。由于当时Linux在全球的风靡, 中科院和新华科技发展了红旗Linux, 使得国内许多的用户开始认识并使用Linux操作系统。

参考文献

[1]左万历, 周长林.计算机操作系统教程 (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滕至阳.现代操作系统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3]陈莉君, 张琼声, 张宏伟译.深入理解Linux内核.DANIEL P.BOVET&MAR CO CESATI.

上一篇:作文能力培养管窥下一篇:财政资金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