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未眠》论文

2024-07-08

《花未眠》论文(精选5篇)

《花未眠》论文 第1篇

《花未眠》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第四篇课文, 是日本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的一篇关于美和审美的哲理散文。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一) 教材简析

本单元设计的目的是通过阅读现当代散文, 让学生学会在总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的基础上, 感受散文中的自我, 品味散文的语言, 从而体会散文语言的美感。《花未眠》是第一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 文章以发现海棠花未眠写起, 从三个方面阐述:自然美是无限的, 人感受美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得, 亲近所得;自然美、艺术美相互融合, 相得益彰。本文由于是哲理散文, 加上学生对艺术欣赏的能力尚待形成, 因此内容理解较难。如何把难理解的文章深入浅出的讲解好, 使学生能较好的理解体会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

(二) 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教学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 以及本课特点, 特制订两个教学目标:

1. 情感目标:理解本文主旨, 让学生建立起感受生活美的意识。

2.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品味散文语言;能从现实生活中去发现美、感受美, 学会创造美。

(三)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的设定, 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确定为:理解本文主旨与鉴赏本文语言, 把握以小见大的写法。

二、说教法

本文教学重点是理解主旨和鉴赏语言, 因此教学中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是关键。运用前几篇课文所学的提要钩玄的方法, 学生学会勾画圈点重要的句子, 抓住关键句子理解主旨。采用重点段落重点阅读的方法进行。同时辅之以多媒体教学设计, 让学生能尽快地抓住关键语句。另外也采用问题激趣讨论法, 使学生能自主地探讨问题。

三、说学法

本课内容较难理解, 特别是有些哲理性较强、隐含着作者深切感受的语句如:“它盛放, 含有一种哀伤的美”等理解较困难, 因此, 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的探讨兴趣, 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 自主合作地探讨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1.导语设计:由苏轼的“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烧高烛照红妆”的佳句引入川端康成的《花未眠》。

2.简介作者川端康成。

3.初步理解文章主旨:首先指定学生朗读第三段内容, 然后思考:看看作者由花未眠想到了什么?或者说有什么感悟?接着让学生评价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能否说说他们所能感受到的自然的美?

通过这个过程的阅读, 学生就能整体把握到文章的一个观点:自然的美是无限的, 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同时也通过讨论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我们身边很多事物是非常美的, 只是我们平常没有留心, 让学生明白平时要留心生活中的自然美。

4.思考作者又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发现海棠花的美呢?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学会在文中找到答案:“凌晨四点起来, 我一个人凝视着海棠花, 更觉得它美极了。”“我之发现花未眠, 大概也是由于我独自住在旅馆里, 凌晨四时就醒来的缘故吧。”然后教师小结:作者能够发现司空见惯的海棠花的美, 原因有二:一为“静”;二为“孤独”。学生通过这一环节的自学, 就会把文章的第二观点“美是邂逅所得, 是亲近所得”找到并有所领悟了。

5.出示文中出现的有关艺术作品的图片, 让学生直观感受, 思考对于这些艺术作品作者持什么态度?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借此让学生再去读文中关于这些内容的段落, 明白这些艺术作品都是与自然美的完美结合, 能够给人更多的美感, 而真正反映自然美的艺术作品更能引起欣赏者美的共鸣, 能够提高人对美的感受能力。

6.通过这几个环节的学习, 学生对内容有了全面的了解, 教师此时再加以总结, 学生就对内容有了更明确的理解。教师小结:作者由未眠之海棠写起, 阐述了自己对美和审美的三个观点, 即:自然的美是无限的, 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得, 是亲近所得;契合自然美的艺术品能提高人对美的感受能力。这三个观点其实就是要告诉我们:要发现存在的美, 感受发现的美, 创造有所发现的美。

7.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自主品味文中优美的句子的含义。这个环节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他们认为优美的句子或是不太好理解的句子。教师可举例引导如: (1) 它盛放, 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2) 如果说, 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8.由此归纳出本文的写作手法为以小见大。

9.展示一组图片, 有动物、有人类、有自然, 让学生学会去发现其中的各种美, 调动各种知识储备增加对美的理解。在这一环节中, 学生发现视角的独特和想象力的丰富以及表达欲望的强烈, 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由此我认识到平时我们教师在有意无意地低估学生的各种水平, 我们不应当扼杀学生的想象力。

《花未眠》教案 第2篇

《花未眠》教案1

教学目标:

理解文章表达的有关审美的主旨

理解隽永含蓄的语句。

教学时数:1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座平常普通的小屋,在李乐薇那里,竟然成为她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作品。可见,生活中,美无处不在;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二、朗读课文

三、简要分析

(一)主旨

提问:我们阅读的哲理散文较多的是谈的人生问题,如《我与地坛》的第一部分,表达的是作者对生死和生命的感悟,而《花未眠》写的好象不是人生范畴的问题,是什么呢?

明确:《花未眠》表现的是美学问题,主要是关于人们感受美——自然美的能力。

提问:人们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怎样?请用书中的话来说。

明确:原话说“人感受到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的美是无限的”。

提问:那么,怎样提高感受美的能力呢?仍然用原文回答。

明确:“光凭头脑想象是困难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

提问:“邂逅所得”是什么意思?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

明确:不期而遇。

提问:这倒似乎很容易,就相当于川端康成凌晨忽然发现未眠的海棠花非常美一样。是这样吗?

明确:邂逅取决于灵感,灵感取决于准备。正如巴比德说过:机遇往往降临到头脑有所准备的人身上。所以作者又补充了一句,即“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对自然的美的“亲近”与“反复陶冶”,主要在于留心观察,仔细观察;不能熟视无睹,无动于衷。

提问:文中第四段和第七到九段有许多著名艺术家的事例,分别有什么作用?

明确:前者主要说明人感受美非常艰难。诸如罗丹的《女人的手》、玛伊约尔的《勒达像》、宗达的狗、长次郎的茶碗与繁二郎的画,都强调提高感受美的能力主要在于认真观察自然。

(二)语句

请说说以下四句该怎么样去理解:

它的盛开,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

一朵花也是好的。

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学生讨论后明确

第一句:1、海棠本与哀伤无关,作者说它含有一种哀伤的美,与他孤独、忧郁、颓丧的心理不无关系。(穿插作者的简介)。2、盛开预示着衰败凋谢的来临。3、作者以为海棠夜里开花无人欣赏,今天发现她非常美丽,顿生怜悯之情,进而觉得海棠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第二句:说明人感受美非常艰难。发展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是无止境的,也许到死都无法完全把自己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提高到所谓最高。因为,川端康成是一个唯美主义者,他这样说是把美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但他认为,感受美固然很难,但人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感受美的能力,“感受美的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是比较容易的”。

第三句:即使是一朵花,也可以成为“美的启迪”,成为“美的开光”,能够引发人发现自然美,能够发展人感受自然美的能力,那么这朵花也是“好”的。(抓住“所以”,找原因)

第四句:强调只有仔细观察自然美,把自然美和艺术美完美结合起来,才能感染观众,引起观众的共鸣。

四、齐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花未眠》教案2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能够通过感知,升华到分析概括,进而理解课文主旨

2、找到并揣摩有含义的语句,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课文主旨及思想感情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海棠》中的佳句,他半夜醒来,点起蜡烛,原因是担心花儿睡去,花儿是不会睡的,花未眠2。千年以后,日本作家发现了凌晨四点海棠的美,心灵有所启迪,写下了随笔散文《花未眠》,这位作家就是1968年诺贝尔文学家获得者川端康成。

板书课题:花未眠 川端康成

二、检查预习

1、 字词

⑴壁龛(kān) ⑵ 绽放(zhàn) ⑶邂逅(xiè hòu) ⑷陶冶(yě)

⑸拙劣(zhuō) ⑹ 迥(jiǒng)然 ⑺ 拜谒(yè)

2、 解释

⑴不可思议(荒诞,出乎常情) ⑵众所周知(人人都知道)⑶邂逅(不期而遇) ⑷迥然(相距很远)

⑸难能可贵(做了难做的事,很可贵) ⑹陶冶(培养)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引子:作者在旅馆中,清晨发现“花未眠”,“大吃一惊”,由此产生了新发现,什么新发现?

(明确:“自然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3节

“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5节

2、作者由花联想到文学,他指出了一种不良现象,什么现象?

(明确:人们观赏画中花,不留心欣赏真的花。

3、作者举了很多例子,说明只有走进现实中去才能产生真知,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 ⑴李迪等人(画)、罗丹等(铜像)——对自然美仔细观察创作出优秀作品,也让人领略到自然美

⑵宗达(自家小狗对比)——肯定宗达的写实精神、细致观察

⑶长次郎(茶碗)坂本二郎(画)——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是融合的,相得益彰。

4、举了这么多例子,作者要说明什么?

(明确:自然美与艺术美是相通相融,相得益彰的

5、又联想到自己的一次游玩,在游览中发现了什么?

(明确:自然总是美的,这种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罢了。

最后一段:照应开头,突出美是无限的是邂逅所的,是亲近所的。

附板书:花未眠 ——自然美无限,人感受美有限

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

联想文学——人们观赏画中花,不留心欣赏真花

(例)李迪等(画)、罗丹等(铜像)—观察仔细 自然美艺术美

宗达(小狗)——写实 相通相融

长次郎(茶碗)、坂本二郎(画)—在我心中相互呼应

联想游览——自然总是美的,只是某些人看到

四、研读课文

1、讨论三个观点之间的联系,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花未眠2》。

(观点⑴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

⑵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需要反复陶冶。

⑶艺术美与自然美是相通的。

明确:告诉我们美是无所不在的,应该提高审美能力,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这也是课文的主旨所在。

2、讨论一下几个句子的含义。

⑴ 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明确:它的哀伤来自无人欣赏,凌晨四点的海棠美丽芬芳,却少人喝采,作者为人而哀。 ②花到开时离败不远了,作者移情寄哀伤,为花而哀。作者深悟到:人类感受美的能力是极有限的,而自然美是无限的。“哀伤”是作者彻悟后的心绪流露。按理说,大自然总是有美可寻的,只要人活着,就该毫无阻碍地享受它,可遗憾的是生命发现美的机会并不常在。

⑵ 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明确:① 一个微小的生命都要努力展现自己的美,作为人更要勇敢活下去。②人生是一个寻求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有意或无意错过的过程,但只要坚韧地活下去,才能不断发现美。③我们要用毕生的追求使感受美的能力不断加强。

⑶坂本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明确:文学艺术家应该发扬写实精神,认真观察自然,准确表现自然,使欣赏者从艺术美中领略到真正的自然之美,这才是文学艺术的极致。我们应该不断地发现美,亲近美,感受美,也只有这样才会创造出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美存在于自然中,美也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

⑷ 第四段引述雷诺阿·米开朗基罗的例子,其意图是什么?

明确:以这两个优秀的艺术家为代表,说明人对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

五、小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从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学到了许多哲理。美是无处不在的,用作者的话说就是要“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已经发现的美,创造有所感受的美。”

人有人言,花有花语,二者交流,也是一种缘分,它来自于心灵上的豁达与冲淡。川端康成对此深有感触,看到海棠花未眠,于是写下了一篇素雅恬静、韵味深长的小品文——《花未眠》。他向我们轻声诉说出一种哀伤之美,并一路领着我们寻找这哀伤的源头,终于发现到人类感慨的是生命发现美的机会并不常在,两相邂逅,才产生一番动人的情怀。而在这片情的背后,也隐隐透出了沉沦在日常生活中的人的苦涩。

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曾邂逅了哪些美呢?

罗丹说得好啊,“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从今天起,让我们尽情拥抱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吧!

六、作业练习:完成练习题

花未眠2

《花未眠》教案3

《花未眠》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第四篇课文,是曰本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的一篇关于美和审美的哲理散文。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单元设计的目的是通过阅读现当代散文,学会在总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的基础上,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语言。学会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学会体会散文语言的美感。《花未眠》是第一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文章以发现海棠花未眠写起,从三个方面阐述:自然美是无限的,人感受美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重视自然美,崇尚写实精神。本文由于是哲理散文,加上学生对艺术欣赏的能力尚待形成,因此内容理解较难。如何把难理解的文章深入浅出的讲解好,使学生能较好的理解体会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

2、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教学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以及本课特点,特制定两个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理解本文主旨,让学生建立起感受生活美的意识。(2)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品味散文语言。能从现实生活中去发现美,感受美,学会创造美。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的设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就确定为:理解本文主旨与鉴赏本文语言,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二、说教法:

本文教学重点是理解主旨和鉴赏语言,因此教学中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是关键。运用前几篇课文所学的提要钩玄的方法,学会勾画圈点重要的句子,抓住关键句子理解主旨。采用重点段落重点阅读的方法进行。同时辅之以多媒体教学设计,让学生能尽快的抓住关键。同时也采用问题激趣讨论法,使学生能自主地探讨问题。

三、说学法:

本课内容较难理解,特别是有些哲理性较强,隐含着作者深切感受的语句如:“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等,理解较困难,因此,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的探讨兴趣,让学生自由的发表意见,自主合作的探讨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1、导语设计:以一组鲜花图片展示其自然的美,让学生自由发表观后感受,引起学生对自然美的注意和欣赏。此设计直接调动学生的审美情感。然后由苏轼的“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的佳句引入川端康成的《花未眠》,出示题目。

2、简介作者川端康成。

3、初步理解文章主旨:首先指定学生朗读第三段内容,然后思考:看看作者由花未眠想到了什么?或者说有什么感悟?接着让学生评价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能否说说他们所能感受的自然的美?

通过这个过程的阅读,学生就能整体把握到文章的一个观点: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同时也通过讨论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我们身边很多事物是非常美的,只是我们平常没有留心,让学生明白平时要留心生活中的自然美。

4、思考作者又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发现海棠花的美的呢?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学会在文中找到答案:“凌晨四点起来,我一个人凝视着海棠花,更觉得它美极了。”“我之发现花未眠,大概也是由于我独自住在旅馆里,凌晨四时就醒来的缘故吧。”然后教师小结:作者能够发现司空见惯的海棠花的美,原因有二:一为“静”;二为“孤独”。学生通过这一环节的自学,就去把文章的第二观点“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找到并有所理解了。

5、出示文中出现的有关艺术作品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思考对于这些艺术作品作者持什么态度?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借此让学生再去读文章关于这些内容的段落,明白这些艺术作品都是和自然美的完美结合,能够给人更多的美感,而真正反映自然美的艺术作品更能引起欣赏者美的共鸣,能够提高人对美的感受能力。

6、通过这几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对内容有了全面的了解,教师此时再加以总结,学生就对内容有了更明确的理解。教师小结:作者由未眠之海棠写起,阐述了自己对美和审美的三个观点,即: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提,是亲近所得;契合自然美的艺术品能提高人对美的感受能力。这三个观点其实就是要告诉我们要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发现的美,创造有所发现的美。

7、学生对内容有了较深刻的理解,然后再进行迁移拓展就顺理成章了。设计一个迁移训练,让学生从读到写,出示一个名家描写自然美的语段,朱自清《荷塘月色》;出示一个学生习作的片断(幻灯显示)。也请学生把自己感受到的自然美用三五句话把它描述出来。

8、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品味文中优美的句子的含义。这个环节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你认为优美的句子或是不太好理解的句子。教师可举例引导如:(1)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2)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9、最后教师总结: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发现,虽然这是一篇谈论美学问题的文章,可是它本身也是美的。其实美无处不在,美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应该感谢川端康成,他告诉我们只要细心地去寻找,用心地去观察,我们就可以发现美,感受美并能创造美。那就让我们以这种美好的心态去拥抱我们灿烂的明天吧!

《花未眠》教案4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主旨:关于美与审美以及作者崇尚自然美的表述。

2、体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笔,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写法。

3、让学生建立感受生活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

2、善于通过语言,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夜半醒来,面对寂然盛开的海棠,留下的千古佳句。无独有偶,千年以后,一位日本作家发现了凌晨四点海棠的美,心灵有所启迪,写下了随笔散文《花未眠》,这位作家就是1968年诺贝尔文学家获得者川端康成。

二、作者介绍

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作家,一生致力于对日本美的探索、守护和塑造,写下了大量艳丽伤愁的小说和美文,他凭借《古都》、《雪国》、《千只鹤》在1968年10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为日本文学赢得了世界的声誉。而川端文学的精髓正是表现在《雪国》等代表作中。从文章的角度看也一样,《雪国》是这样一种作品,它挖掘到了川端这个作家可以将自己优秀的资质作为不朽的作品留给后世的矿脉。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一)默读课文两遍,说说作者由花未眠引发了怎样的感受和感叹?

明确:自然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是有限的。是因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

(二)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发现花未眠,我大吃一惊。(引子)

自然的美是无限的,而人感受的美是有限的。(感慨)

美是邂逅所得,间亲近所得。(收获)

我们仔佃观察画中的花,却不怎么留心欣赏真的花。(感慨)

举例:李迪、钱舜举等的仔佃观察创作的作品,能让人领略自然的美;

肯定宗达的作品能给人共鸣。

长次郎的名茶碗、坂本繁二郎的云彩与作者观察黄昏达到共鸣。

自然总是美的,但这种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罢了。

总结:美是无限的,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

(三)作者由花未眠而得到思考的句子。

讨论明确:

a、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

b、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需要反复陶冶。

c、艺术美与自然美是相通的。

(前两点学生不难从文中找出,第三点学生往往会在作者所列举的例子中徘徊,可以提示他们从作者列举的例子中找共通点,作者举这些例子的目的是什么,从而概括出答案。)

2、这三个观点是不是孤立的?如果不是,那有何联系?

明确:不是。

这三个观点其实告诉我们要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发现的美,创造有所发现的美。

这也是课文的主旨所在。

3、把握课文主旨以后,我们再来讨论一下几个句子的含义。

A、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明确:

a、它的哀伤来自无人欣赏,凌晨四点的海棠美丽芬芳,却少人喝采。

b、海棠本是无情物,作者移情寄哀伤。作者深悟到,人类感受美的能力是极有限的,而自然美是无限的。“哀伤”是作者彻悟后的心绪流露。按理说,大自然总是有美可寻的,只要人活着,就该毫无阻碍地享受它,可遗憾的是生命发现美的机会并不常在。

B、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明确:

a、一个微小的生命都要努力展现自己的美,作为人更要勇敢活下去。

b、人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在有意或无意间错过的过程。我们可能错过了美的景色,美的音乐,错过了山上那从没有看过一眼的野花和小草,错过了从我们身边流淌过的清澈的小溪,但只要坚韧地活着,只有活下去,才能不断发现美。

c、我们要用毕生的不懈追求使感受美的能力的有限接近自然美的无限。

C、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明确:文学艺术家应该发扬写实精神,认真观察自然,准确表现自然,使欣赏者从艺术美中领略到真正的自然之美,这才是文学艺术的极致。

所以我们应该睁大明亮的眼睛,不断地发现美,亲近美,感受美,也只有这样才会创造出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美存在于自然中,美也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

(这三个讨论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行,应多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看法。上述答案仅供参考)

4、文章第一句话大家留意了吗?一起来读一读。

齐读:“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

文中这“微不足道的问题”指什么?这个“问题”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微不足道的问题”指海棠花未眠这件事。在文中是作者情感的一个触发点,作者由此思考了关于生活,关于审美的许多哲理。这种手法就是以小见大的手法。

小结:今天这堂课我们从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学到了许多哲理。美是无处不在的,用作者的话说就是要“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已经发现的美,创造有所感受的美。”

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曾邂逅了哪些美呢?大家可以畅所欲言。

(这一个环节主要学生可能一下子想不起来,教师可以就校园里某些存在的美先谈一谈,学生就会有所启发的)

罗丹说得好啊,“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从今天起,让我们尽情拥抱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吧!

《花未眠》教案5

教学目标

一、理解本文主旨:关于美与审美以及作者崇尚自然美的表述。

二、体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笔,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写法。

教学重点

一、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

二、善于通过语言,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生命是一条亘古长流的河,生命是一首古老而年轻的歌。古往今来,无数大师用智慧诠释生命,解读自然。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川端康成的《花未眠》,沿着这位伟大的思想者的踪迹,去追寻生命,叩问生命。

二、作者简介

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作家,一生致力于对日本美的探索、守护和塑造,写下了大量艳丽伤愁的小说和美文,并在1968年10月17日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为日本文学赢得了世界的声誉。人们并不为拥有他的那些小说感到十二分的喜悦,人们更为喜悦的是那些小说为人们换得的耀眼的光环。因为日本人、世人都与我们一样,在许多的时间里,不是惋惜作家没有写出可以强壮文化的传世之作,而惋惜没有拿到诺贝尔奖。人们需要这个奖。人们需要借诺贝尔奖树立一个文化神人。康成先生拿奖了,康成先生就自然而然成了神了是日本的神,也是我们东方的神。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一)默读课文两遍,说说作者由花未眠引发了怎样的感受和感叹?

明确:自然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是有限的。是因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

(二)找出表述此种感叹感受的段落(1-5段),把自己无法理解的语句划出来,与同学讨论、交流。

举例明确:①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花儿盛开之时就预示着它已接近衰败,所以说含有一种哀伤的美,这与下文所说的进步就是接近死亡,意思是一致的。

作者深悟到,人类感受美的能力是极有限的,而自然美是无限的。哀伤是作者彻悟后的心绪流露。按理说,大自然总是有美可寻的,只要人活着,就该毫无阻碍地享受它,可遗憾的是生命发现美的机会并不常在。

②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从一朵花想到人的生命,想到人生的璀璨,具有强烈的珍爱生命的意识。

(三)第四段引述雷诺阿·米开朗基罗的例子,其意图是什么?

明确:以这两个优秀的艺术家为代表,说明人对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

四、自然美、艺术美可以彼此融合,相得益彰,研究6-11段

艺术作品反映了现实生活,我们便可以从艺术作品中领略到现实生活艺术美与自然美的完美结合能够给人更多的美感,而真正反映自然美的艺术作品更能引起欣赏者美的共鸣。

总结:人有人言,花有花语,二者交流,也是一种缘分,它来自于心灵上的豁达与冲淡。川端康成对此深有感触,看到海棠花未眠,于是写下了一篇素雅恬静、韵味深长的小品文《花未眠》。他向我们轻声诉说出一种哀伤之美,并一路领着我们寻找这哀伤的源头,终于发现到人类感慨的是生命发现美的机会并不常在,两相邂逅,电光石光之间,才产生一番动人的情怀。而在这片情的背后,也隐隐透出了沉沦在日常生活中的人的苦涩。

《花未眠》教案6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川端康成以及他的相关作

2、体味作者从自身感受起笔,从而引申开去的写作手法

3、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借助文本进一步提高散文的认识鉴赏能力

4、通过学习,了解一些美学知识,理解美与审美问题

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的主题,把握作者写作的目的

2、鉴赏文本的语言,重点体会文章精彩句子的内在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资料、文字资料、朗读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美”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我们不是常常深感生活平淡乏味而赞叹作家、艺术家笔下的美景吗?我们不是常常神往于迷人的如情似梦的桂林山水、神奇雄壮的黄果树瀑布吗?究其根源,不是生活本身平淡乏味,而是我们缺少一颗感受美的心灵,缺少一副感受美的五官。若打开“五官”,用我们鲜活的心灵、审美的眼睛感受我们生活的环境,你就会发现,你终年生活的山乡村野、天然生态的花鸟虫鱼,都是那样的令你耳目一新!川端康成从“花未眠”这一自然现象引发了对自然美的一系列值得玩味思考。

二、作家简介

日本现代文学大师。1968年因《雪国》一书“以敏锐的感受及高超的叙事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该书还被誉为“日本近代文学史抒情文学的顶峰”。川端康成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和散文,其中尤以《伊豆的舞女》、《千只鹤》、《睡美人》、《雪国》、《古都》等最富盛誉。他的作品在虚幻、哀愁和颓废的基调上,以病态、诗意、孤独、衰老、死亡来反映空虚的心理、细腻的感情和忧郁的生活,追求一种颓废的至美,达到一种空灵虚无的艺术至境。1972年4月16日,这位追寻东方美的文学大师,在公寓用煤气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同时注意以下问题:

1、字词读音和写法

绽放(zhàn)壁龛(kān)邂逅(xièhu)相似(sì)似的(shì)

渗透(shèn) 盛放(shèng)盛饭(chéng) 陶冶(yě)拙劣(liè)

模样(mú)翌日(yì) 拜谒(yè)不可思议(yì)凌晨(líng)

毋庸置疑(zhì)迥然不同(jiǒng)坂上走丸(bǎn)

2、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邂逅:偶然遇见。

领略: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辨别它的滋味。

拜谒:拜见,瞻仰。

迥然:形容差的很远。

开光:佛家语,谓佛像开眼之光明。

众所周知:大家都知道。

微不足道:微小的不值一提。

3、在课文中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四、阅读思考,回答问题。

朗读过程中教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来帮助理解课文。

⑴第二段中“我”为什么“大吃一惊”?第八段中“我”又为什么“吓了一跳”?

⑵作者在第四段引述了雷诺阿、米开朗基罗的例子,其意图是什么?

⑶在文章第五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一朵花也是好的”?

明确:

⑴因为发现花未眠,发现盛放的未眠之花格外的美。发现小狗的样子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十分相似。(提示:先从上下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再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转换和表述。)

⑵以这两个优秀的艺术家为代表,说明人对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提示:结合上下文,应从对美的感受能力的角度来理解,并注意两人引言中的“死亡”及上文中的“无限”两词。“死亡”意味着终结,意味着“进步”的停止,它有前文中的“有限”是同样的意思。至此,作者引述两例的意图显而易见。)

⑶“一朵花”也可以发展人感受美的能力,引发人发现自然之美,所以说“一朵花也是好的”。(提示:注意第三段中“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句和本段中“一件古美术作品,成了美的启迪,成了美的开关”句,结合分析可知,这句话是从自然之物对于美的启迪的角度而说的。)

五、引导提高,讨论研究

教师:作者通过一朵没有睡觉的花引发开来,一直写到了“美”这个问题,正如同学们所理解的,作者在文章中写了很多优美的句子,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你会觉得它写得很好呢?现在开始,你们可以四人一组分组讨论,先看看你们的认为美的句子是否相同,再看看你们的原因,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明确:在最后的交流中教师对以下的句子稍做说明引申。

⑴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

作者说的是很微小的事情,其实谈的确实很高深的美学问题,这就可以引导学生得出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⑵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根据对下文的理解,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生命也是有限的,而自然的美是无限的。“哀伤”是作者悟出这个结论后感受到心情的遗憾。

⑶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这是多么凄惨啊。这并不说明画家就是害怕死亡,他只是为无法进一步去认识美而感叹。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写了很多的句子,可以看成是他对美学得出的结论。

六、课文分析,结论总结

教师:根据上面同学们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川端康成在这篇文章里得出了很多的美学结论,请大家来归纳。

明确:文章中间得出的结论主要有以下的内容

⑴自然总是美的,而且是无限的

⑵自然物可以启迪人,可以发展人感受美的能力

⑶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

⑷艺术品是对自然美的反映,好的艺术品也可以提高人感受美的能力

⑸艺术美和自然美和谐统一

⑹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

[总评]今天这堂课我们从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学到了许多哲理。美是无处不在的,用作者的话说就是要“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已经发现的美,创造有所感受的美。”

而体味散文的美,首先要透过“散”的外表,理出内在的经纬。请同学们记住抓关键语句法,并反复实践,这同样是一种审美能力。

七、知识检测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川端康成是日本小说家,1968年因为长篇小说《雪国》、《千只鹤》、《古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B、罗丹是法国雕塑家,代表作有《青铜时代》、《思想者》。

C、米开朗基罗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擅长绘画和雕刻。

D、文章的7、8、9三段共列举了十位画家,他们均是日本和法国的画家。

D、李迪,钱舜举是中国南宋画家

2、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安详声名狼藉磬竹难书扣人心弦

B、沧桑苦思冥想绰有余裕推陈翻新

C、诅咒卒然仙逝断井颓墙毕恭毕敬

D、真谛杉杉有礼意味隽永逆来顺受

B(A、磬—罄C、卒—猝D、杉杉—彬彬)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她从小学到高一功课都很好,学琴也是一天没耽误,还正式师从陈浩学习。

(2)听爸爸说那个瓷花瓶是祖上下来的,是我们家的传家宝,日子再艰难,也不能卖。

(3)这种应试教育是封建社会科举取士的承袭,它源于隋唐,于两宋,登峰造极于明清。

A、期间留传滥觞B、其间留传泛滥

C、期间流传泛滥D、期间流传滥觞

B

(附录)板书设计

花未眠

(触发点)

以小见大

↓ ①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

关于审美的思考

②美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

《花未眠》教案7

教学目的

1、理解文章表达的有关审美的主旨。

2、体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笔,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写法。

3、让学生建立感受生活美的意识。

教学设想:

教时:

一课时

重点与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为难点。

2、善于通过语言,把握文章主旨为重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海棠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诗意:东风微微地吹拂,海棠花透出高洁美丽的光泽,散发阵阵幽香,使人有空蒙迷茫之感。这时,月亮已转过曲折的走廊,照不到海棠花了。诗人只怕那花儿在深夜里也会睡去,自己更加寂寞,所以点燃起明亮的灯烛,照看着那一簇簇红艳艳的海棠。

指点:这首诗写于元丰三年(1080),是诗人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所作。诗中生动地刻画了月下海棠美丽的光泽、清幽的香味和红妆粉裹的娇神态,细致入微地表现了诗人对海棠花怜惜眷爱的殷切情意;同时,也蕴含着诗人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美好的海棠是诗人自比,因为“月转廊”,花儿就得不到月光的照射,以此比喻自己遭受贬谪、怀才不遇,既恰当,又含而不露。“只恐夜深花睡去”含有顾影自怜的意思。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夜半醒来,面对寂然盛开的海棠,留下的千古佳句。无独有偶,千年以后,一位日本作家发现了凌晨四点海棠的美,心灵有所启迪,写下了随笔散文《花未眠》,这位作家就是1968年诺贝尔文学家获得者川端康成。

二、作者简介。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著名作家,出生在大阪。2岁丧父,3岁丧母,7岁祖母亡,15岁祖父亡,后来姐姐又病故。孤儿的遭遇使他的童年抑郁悲凉,这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一生致力于对日本美的探索﹑守护和塑造,写下了大量了艳丽伤愁的小说和美文,“丰富的感情,高超的技巧表达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他于1968年10月17日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为日本文学赢得了世界声誉。1972年4月16日他在工作室里用煤气自杀。代表作品:《古都》(1957)《雪国》(1937)《千只鹤》(1951)《伊豆的舞女》(1925)。

人们并不为拥有他的那些小说感到十二分的喜悦,人们更为喜悦的是那些小说为人们换得的耀眼的光环。因为日本人、世人都与我们一样,在许多的时间里,不是惋惜作家没有写出可以强壮文化的传世之作,而惋惜没有拿到诺贝尔奖。人们需要这个奖。人们需要借诺贝尔奖树立一个文化神人。康成先生拿奖了,康成先生就自然而然成了神了——是日本的神,也是我们东方的神。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课前布置了预习。下面我们来看看课文内容。

(一)1、是什么引发了作者的感慨?(动情点感悟点)

“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感触之一)

2、作者由花未眠引发了怎样的感受和感叹?感受和感叹:由“花未眠”的新发现,作者感悟到:人们感受自然美的能力。人的能力有限,而自然美是无限的。(感悟之一)

分析:①“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类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正因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而自然美则是无限的。”(3)②“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3)

③怎样提高感受美的能力?“光凭头脑想象是困难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5)

(二)找出表述此种感叹感受的段落(1-5段)。

理解下列语句:A、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海棠花本是无情物,“哀伤”从何而来?

明确:a①[凌晨盛放却无人喝彩]它的哀伤来自无人欣赏,凌晨四点的海棠美丽芬芳,却少人喝采。②花儿盛开之时就预示着它已接近衰败。

b移情海棠:海棠本是无情物,作者移情寄哀伤。作者深悟到,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类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人感受到的美也是有限的,而自然的美是无限的。“哀伤”是作者彻悟后的心绪流露。按理说,大自然总是有美可寻的,只要人活着,就该毫无阻碍地享受它,可遗憾的是生命发现美的机会并不常在。

B、“花在夜间是不眠的。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可我仿佛才明白过来。凌晨四点凝视海棠花,更觉得它美极了。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可我仿佛才明白过来”,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了“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的”,“美是邂逅所得”。

C、“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

明确:人感受美的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它需要后天的培养,熏陶,需要不断陶冶。

“感受美的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是比较容易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这些话怎么理解。[“邂逅所得”(不期而遇)]

明确:①“美”是客观存在的,但也同样要有发现美的眼睛,有审美的能力。②对自然的美的“亲近”与“反复陶冶”,主要在于留心观察,仔细观察;不能熟视无睹,无动于衷。③邂逅取决于灵感,灵感取决于准备。只有热爱事物,亲近事物,才能感受事物的美。

小结:正如巴比德说过:机遇往往降临到头脑有所准备的人身上。“美”是一种不期而遇的心灵感应,是对美的事物的美的特征的一种顿悟。只有热爱自然,增强审美能力才能在邂逅之中捕捉“美”。时代的前进,年龄的增长,不会自动增强人感受美的能力。

(感悟之一)——“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

美学见解:邂逅所得——审美机遇亲近所得——审美态度反复陶冶——审美基础

D、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一朵花很美”和“要活下去”构成因果关系有小题大做,故弄玄虚之嫌吗?(不)

明确:a一个微小的生命都要努力展现自己的美,作为人更要勇敢活下去。(珍爱生命)

b人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在有意或无意间错过的过程。我们可能错过了美的景色,美的音乐,错过了山上那从没有看过一眼的野花和小草,错过了从我们身边流淌过的清澈的小溪,但只要坚韧地活着,只有活下去,才能不断发现美。(活下去才能不断发现美)

c我们要用毕生的不懈追求使感受美的能力的有限接近自然美的无限。(使感受美的能力的有限接近自然美的无限)

结论:哪怕为了从一朵花发现美的真谛而活下去也值得

(三)第四段引述雷诺阿、米开朗基罗的例子,其意图是什么?

明确:雷诺阿①发现美的真谛需要付出毕生的努力,人感受美非常艰难。②“我还在进步”,表现出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意愿。米开朗琪罗③当自然的美好不容易如愿表现出来的时候,自己却已面对死亡。

明确:进步就是接近死亡。“死亡”意味着终结,意味着“进步”的停止,它跟前文中的“有限”是同样的意思。这确实是悲惨的事情!以这两个优秀的艺术家为代表.

小结:1、人对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

2、哪怕为了从一朵花发现美的真谛而活下去也值得。

3、要用毕生的不懈追求使感受美的能力的有限更接近于自然美的无限。

(四)第五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一朵花也是好的”?

明确:即使是一朵花,也可以成为“美的启迪”,成为“美的开光”,能够引发人发现自然美,能够发展人感受自然美的能力,那么这朵花也是“好”的。[抓住“所以”,找原因:“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3)和本段中“一件古美术作品,成了美的启迪,成了美的开光”可知,话是从自然物对于美的启迪的角度来说的。]

(五)下面有几幅画,你会仔细凝视哪一处呢?“凝视着壁龛里摆着的一朵插花。”(感触之二)

“凝视着壁龛里摆着的一朵插花”产生“我们仔细观察画中花,却不怎么留心欣赏真的花”的感触,这实际上是阐发了作者怎样的美学思想?(第六段)

明确:人们应留心欣赏真实的自然之物,艺术家应认真观察自然。

(六)上面有几幅画是李迪、钱舜举、宗达、光琳的作品,还有罗丹的雕塑:手。(第七到九段)

例举了许多著名艺术家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明确:诸如罗丹的《女人的手》、玛伊约尔的《勒达像》、宗达的狗、长次郎的茶碗与繁二郎的画,都强调提高感受美的能力主要在于认真观察自然。

分析:第7段“从罗丹的作品中可以体会到各种的手势,从玛伊约尔的作品中则可以领略到女人的肌肤。”第8段中说小狗的形象吓了“我”一跳,因为它与宗达所画的小狗很相似。这些语句说明观察仔细、具有写实精神的艺术作品可以使人领略艺术所反映出来的“原型”的美。简言之,我们可以从艺术作品中领略到自然的美。

第9段作者写自己观察晚霞时,联想到长次郎的名茶碗和坂本繁二郎的画,说明好的艺术作品是可以提高人对自然美的感悟能力的,只有仔细观察自然美,把自然美和艺术美完美结合起来,才能感染观众,引起观众的共鸣。[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小结:艺术家应该认真观察自然,准确表现自然,使欣赏者从艺术美中领悟到自然之美。这才是文学艺术的极致。(艺术美与自然美是相通的。——写实精神)

(七)第十段中“可我却第一次发现了岚山的美。”为什么?

明确:冬天看岚山,人少,仔细观察,才真正感受到岚山的美。[独处静观才能真正发现自然之美]

(八)第十一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我之发现花未眠,大概是由于我独自住在旅馆里,凌晨四时就醒来的缘故吧?”

明确:①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②作者无他事纷扰,有一种独特的审美的氛围,③再加上作者独到的审美能力,——所以能有独到的发现。

该句作用:照应开头,突出美是无限的,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

四、总结文章的主旨

1、作者由花未眠而得到思考的句子。

明确:a、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

b、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需要反复陶冶。

c、艺术美与自然美是相通的。

这三个观点不是孤立的。这三个观点其实告诉我们要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发现的美,创造有所发现的美。

这就是课文的主旨所在。

2、结束语:美是无处不在的,我们应该睁大明亮的眼睛,不断地发现美,亲近美,感受美,也只有这样才会创造出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美存在于自然中,美也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

文章第一句话“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这“微不足道的问题”指海棠花未眠这件事。在文中是作者情感的一个触发点,作者由此思考了关于生活,关于审美的许多哲理。这种手法就是以小见大的手法。

总结:人有人言,花有花语,二者交流,也是一种缘分,它来自于心灵上的豁达与恬淡。川端康成对此深有感触,看到海棠花未眠,于是写下了一篇素雅恬静、韵味深长的小品文——《花未眠》。

在生活中我们也曾邂逅了许多美丽的事物,但我们大都是熟视无睹,听凭那美好的事物从眼前悄然而过,是不是我们这些事物的美好美妙呢?当然不是,那是因为什么呢?还是罗丹说得好啊,“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缺的就是那双发现的眼睛。让我们从今天起尽情拥抱生活感受生活吧!用我们的那双聪慧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最美的事物吧!

五、作业

学习本文你有何感悟,你如何评价本文?动笔写一篇文章。也可以写一篇关注生活中的美的作文,自由命题。

《花未眠》教案8

板书(一)永远的雪国、古都和伊豆。

老师:在我的记忆中对日本有两个概念:日本男人的矮小残暴和委琐,日本的女人的精致优雅和隐忍。后来母亲告诉我山口百惠演的《古都》《伊豆的舞女》是一个叫川端康成的人写的,他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二位东方作家,我仅仅记住了这一点。那时侯沉浸在阿信和小鹿纯子以及山口百慧的表演里,特别是《伊豆的舞女》中那些华美的和服飘扬的樱花悱恻的音乐给了我视觉上和听觉上的美感;后来看了据说是好比我们的《红楼梦》的《源氏物语》知道了一个叫紫式部的女子,再后来了解到另外一本书《枕草子》也是一个宫廷女官清少纳言写的。川端康成对这两本书是这样说的:少年时代,我对《源氏物语》《枕草子》虽然不了解,但是顺手捡起来就要读,可是我把《源氏物语》放下,去读《枕草子》的时候,顿觉栩栩如生赏心悦目,《枕草子》优雅艳美光灿明快而生动,它潜流着一股美感,给人新鲜而敏锐的感觉,让我的联想也驰骋起来。所以作为日本小说家,新感觉派代表作家之一的川端康成,其作品有印象主义色彩,意境新颖。

老师问:同学们比较熟悉的日本动画人物有?

学生:樱桃小丸子,一休,流川枫

老师:好其中这个聪明的一休和尚对川端康成的影响也很大,一休曾经两次自杀,那种参透尘世的大悟不免也带上消极悲观的情调,所以川端康成受佛教影响其作品带有消极悲观的“物之哀”的特点,同学们下来阅读他的作品注意对这点的鉴别。不管怎样,川端康成在他的每部作品中都将给我们带来自然的美艺术的美的享受。

板书(二)花的感悟

老师:即使是一束花的开放也在他的笔下焕发了瞬间的美感,启动了他对文学的思考。

老师问:关于花的感悟在同学们的阅读经验中有哪些最美的句子?注意不是描写花而是一种感悟。

学生:感时花溅泪

老师:很好!还有没有?初中课本中一个叫宗璞的作家写的?

学生:紫藤萝瀑布给予作者的生命的感悟

老师:对,我听到了花开的声音是孩子对花开的感悟,看到花在流泪是杜甫对国破家亡的感悟,紫藤花的茂盛是宗璞看到了生命力的感悟,花在笑小草在睡觉是游人应该对花草也有生命的感悟,花未眠也是川端康成对海棠花的灵动生机和灵魂的感悟。

板书(三)花未眠的启发

刚才我们提到了《枕草子》,著名评论家李敬泽说:“她所记得的总是日子中细微的纹理,朝政变乱命运升沉这样的大事她并不留恋,她留恋一朵花,一种表情,衣裳的颜色,深夜的鸟鸣,她说这是有意思的事,这种对微妙意思的沉溺就是川端康成所谓的日本之美。”

老师问:那么川端康成怎样注意到了生活中这样一朵花呢?

学生: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

老师:美在一瞬间被发现了。所以他大吃一惊!他为什么惊讶?

学生:发现花未眠。

学生: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老师:惊讶的本质应该是发现了美。哀伤在日语中同美是相通的。川端康成在《美的存在与发现》一文中也提到了对在酒店看到的玻璃杯的美的描述:卡哈拉-希尔顿餐厅的长条桌上,一排整齐的玻璃杯,闪着点点星光,将作为由夏威夷和檀香山的日辉天光海色绿林组成的鲜明的象征,终身铭刻在我的心中。一排在常人看来并不注意的玻璃杯瞬间邂逅于他,产生了玻璃般晶莹的美感。

老师问:感悟到一种美会让我们惊讶激动甚至泪流满面。那么川端康成这时候在告诉他自己应该怎样面对美的发现?

学生:凌晨四点的海棠花,应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候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老师问:是啊,川端康成面对美的发现有了活下去的勇气,你们看下面一段,雷诺阿和米开朗琪罗是否也这样面对美的发现?

学生:(都用的课文原句回答)

老师:可否用自己的语言来归纳?我示范一例:发现美的真谛甚至需要付出毕生的精力。

学生:自然美无限,人的生命有限,但是在有限的生命中能够发现美就是成功。

老师:很好,化用了庄子的名言,也是“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悲壮。

老师问:那对米开朗琪罗的话你们怎么理解?

学生无人回应

老师:凡高的作品为什么死后才价值连城,死后他的作品被人发现了美,所以凡高因为作品而活下来了。因此米开朗琪罗的话告诉我们发现美还要怎样?

学生:不断的追求发现美,也许生命结束,但是美的东西留存下来了。

老师:美的东西要被发现,不能缺少一双发现的眼睛,所以发现花未眠的美是一种难得是一种偶然是一种机缘。美不容易发现美感又不容易形成的。艺术家对美的拷问是无止境的。

第二课时

老师:美在哪里?当我伸出双手时,掬到的却是一片冰凉的花瓣,那簌簌落下的樱花啊!这是我在看川端康成的散文集《花未眠》时所感到的“樱花”的美。

但是我无法找到真正触摸樱花的感觉,它离我太遥远。我更爱梅花,因为我可以亲自买一枝梅插到那陶瓷的瓶里,慢慢欣赏墙上它的疏影品味满室它的暗香。所以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

老师问:谈谈你在生活中曾经邂逅的美?

学生:我有一段时间怕戴眼镜,后来迫于学习的压力,还是戴了,戴上眼镜后,感觉眼睛突然一亮,什么东西都看得很清楚,很明快。

老师:很好的感觉,以前朦胧的看不清楚的都明朗了,是一种美的发现。真是年轻真好。那天我看一个网友发帖子说不戴眼镜的美感,下来给你介绍,她的心态是看世间越朦胧越有美感,刚好和你获得的美感相反。

学生: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作者认为开着的水像牡丹花,所以我也专门去看了,我感觉也是。

老师:开着的水?哦,这个同学说的是专门去欣赏了沸腾的水给人的美感就像牡丹花。这也是一种受启发后对美的主动亲近。

老师:美是可遇不可求的,就像戴望舒多么想在小巷逢到一个丁香般的姑娘,就像断桥上一站你不一定就能等到白蛇娘子和许仙那样的美丽爱情。好,川端康成在这里要告诉我们美的发现是可遇不可求的,是邂逅所得的美,那么是亲近所得又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是一种心灵的主观感受。

学生:是要去感受,接触美。

学生:是主动的欣赏美。

老师:很好。如此这样我们才可能经过长期的美的熏陶,积淀成美感。川端康成通过对生活现象花未眠谈到美的发现美的获得美感的形成。下文他接着告诉我们面对生活中自然中的美和艺术家所展示的美有什么不同感受。

学生:他就是说有时候他觉得插上的花没有画中的花美。

老师:大家对他这样的看法有什么不同意见?

学生:我觉得他说的是自然的美我们忽视了欣赏画中的花。

老师:那你能否告诉我,你看过的画有没有让你产生瞬间美感的?

学生:有,其实也很多。

老师:是否感觉画中的东西很真实的被画出来?

学生:是。

老师:是的,比如我们看到凡高的《向日葵》,强烈的黄色刺激着我们,我们看到的也许不是一株向日葵而是一大片的黄,热烈开着的黄,和我们看到的长在花园里的向日葵色彩是如此接近。

学生:我认为他要告诉我们的是我们是喜欢自然美还是艺术美。

老师:对,我纠正一下前面那位同学的发言。其实插花也是艺术了,日本有两种值得一提的艺术。

学生:插花和茶道。

老师:对,插花经过艺人对花枝的选择,对花盆花瓶的选择,用造型表达生活所需要的一种情绪,达到插花艺术的美。因此下文作者自然提到一些艺术家带给他的美的感受。无论是画家画的手还是表现的肌肤都让他感觉到了自然和艺术的统一的美,简单说就是不知道看到的是真的手还是画中的手,是他自己养的小狗在草地上跑还是画家笔下的狗了。写实是什么?

学生:自然的美和艺术的美的统一。

老师:好,所以作者欣赏晚霞想到了什么?

学生:想到了长次郎制造的名为夕暮的茶碗,想到了坂本繁二郎的画

老师:三者的共同点就是同样的色彩同样的黄昏的真实体现。最重要的是文段最后一句话:显得更美了。都获得了美感。确实,在我们周围也可以获得这样的美感。

成都盖碗茶的美。老师在黑板上简笔画了个茶盖,上面环绕一行字“可以清心也”。

老师问:谁来读读这句话?

学生:可以清心也。

老师:还可以怎么读?

学生:清心也可以。

学生:心也可以清。

老师:对,这是个回环句。有五种读法。

学生齐读很兴奋的样子:可以清心也,以清心也可,清心也可以,心也可以清,也可以清心。

老师:一个普通的茶碗的美就可以这样被你发现的。茶是清心的文字也是清心的,喝着读着你的心也觉得美起来。

通过我们对这篇文章的解读,我们看到了川端康成对自然美的膜拜对艺术美的追求,对什么是真正的文学的思考。下来同学们可以课外阅读他的作品散文集《花未眠》。

《花未眠》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川端康成及其创作概况。

2.理解本文所阐述的关于美与审美的问题。

能力目标

1.体味作者从自身感受起笔,以小见大、深入浅出、联类引申的写法。

2.品味作品格调高雅、韵味深长的语言风格,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

努力培养自己的美感,善于感受和沉思,与自然的交流真正达到精神敞开的境界,做一个生命丰盈、高雅的人。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

2.鉴赏本文的语言,深刻体会其内蕴。

●教学难点

1.理清本文思路,理解文中援引诸多例子的意图。

2.把握以小见大的写法。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含义蕴藉的文章需要多次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无道理。

2.自主感悟,交流提高。本文相对来说,理解起来有难度,教师宜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自读。教师应尽量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而严肃的学习和研究环境,尽可能地发挥同学的想像力、创造力,通过自读质疑、小组讨论和全班共同研究等方式,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充分交流,真正做到品读文章、理解文章、鉴赏文章。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引读提高,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写法;学生自主质疑;学生摘句交流,品味文章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生命是一条亘古长流的河,生命是一首古老而年轻的歌。古往今来,无数大师用智慧诠释生命,解读自然。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川端康成的《花未眠》,沿着这位伟大的思想者的踪迹,去追寻自然,叩问生命。

二、作者简介

教师分发打印好的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川端康成(1899~1972年),日本小说家。生于大阪市一个医生的家庭。幼年时,父母、姐姐和祖母相继亡故,14岁时,与他相依为命的祖父也溘然长逝,给他终生留下了精神创伤。此后的漂泊生活和多次失恋,使他养成了感伤和孤独的性格。

川端康成少年时期就立志成为画家和文学家。19考入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系,翌年转入国文系,在《新思潮》杂志上发表了处女作《招魂节一景》,受到菊地池宽的赏识和文坛的注目。1924年大学毕业,同横光利一等青年作家创办了《文艺时代》杂志,发起新感觉派运动,出版小小说选集《感情的装饰》。1926年发表成名作《伊豆的舞女》,从而奠定了他的作家地位。

川端康成是一位高产作家,一生共写了500多部(篇)小说,以中短篇小说为主。代表性作品除了《伊豆的舞女》外,还有《禽兽》(1935)、《花的圆舞曲》(1936)、《名人》(1938)、《重逢》(1946)、《雪国》(1935~1948)、《千只鹤》(1949)、《舞姬》(1951)、《古都》(1962)等。他的创作大致可分成战前和战后两个阶段。前期主要描写社会底层人物的悲惨生活、朴素爱情和执著追求,反映了人的本质和孤独性以及人与人关系的非现实性。后期除了表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创伤和痛苦以外,还有不少作品以资产阶级家庭为背景,用肉感的笔调写病态的性爱,颓废色彩极为浓厚。而《雪国》被誉为日本“近代文学史上抒情文学的顶峰”。

川端康成在艺术技巧上有很高的造诣。他把佛典看成“世界最大的文学”,并从日本古典文学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他还积极学习西方各流派的创作方法。特别重视乔伊斯的意识流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川端康成曾说过:“我们的文学随西方文**流而动,但日本文学传统却是潜藏的看不见的河床。”他很注意把学习西方与继承传统有机结合起来,发展成为自己独特的风格。幻想的感觉、幽情的哀伤、玄妙的余韵,这种日本传统美的文学特色,完全融合在他的作品之中。他的小说的另一特色就是重视表现人物的内心感情,而不过多刻画人物的外形和行为。没有离奇的情节,却富有诗的韵味。

川端康成曾长期担任日本笔会会长,并担任过国际笔会副会长。1961年获日本政府颁发的文化勋章。1968年,川端康成“以卓越的感受性,并用您的小说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心灵的精髓”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72年4月12日,73岁高龄的川端康成口含煤气管自杀身亡。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

2.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1)请谈一谈文章给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2)针对这一篇文章,提出一个你最想问的问题。

(3)摘录一句你最欣赏的文句,并说说为什么要选摘它。

学生自读课文两遍,思考这些问题。

3.学生初谈印象。

教师提问:读文章总会有心得体会,或深刻或肤浅,或全面或片面,或完整或琐碎,即便没有心得也是一种心得。下面,请同学们谈谈文章给你最深刻的印象。

生1:这篇文章不容易看懂,题目倒挺有诗意的。

生2:文章内容较散,我理不出头绪来。

生3:文章笔触轻灵,有一种浓浓的诗意。

生4:文章哲理性强。

生5:文章有些句子写得特别美,但又说不出美在何处。

……

教师评价:大家回答得很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都属于你们自己的心得。希望在以下的学习中能深层激发大家的阅读潜能,丰富你们的阅读感受。

四、引读提高

1.理解文章的内容

(1)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学生思考后回答。

生1:作者写自己在热海的一家旅馆里,有人送来海棠花插在花瓶中,因为累,他早早沉入梦中,没在意那些花。夜深人静,醒来惊讶地发现花还没有睡,正热烈地怒放,由此引发一种思考。

生2:由静夜里错过的美生发对自然美的思考。

生3:作者因一朵午夜绽放的海棠花而感悟审美的问题,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既不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能伴随年龄而增长。

生4:作者发现深夜海棠花未眠,使他对美的感受有了新的认识。

……

教师归纳整理:作者从凌晨发现花未眠写起,引导读者思考关于美与审美的问题。文章具有启发性,以“海棠花”“小狗”“晚霞”这样的形象来阐述自己对美,对感受美的认识。

(2)结合文章内容,探讨作者对美、审美的思考和认识。

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

多媒体显示:

①第二段中,“我”为什么“大吃一惊”?

②第四段引述雷诺阿、米开朗琪罗的例子,其意图是什么?

③第五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一朵花也是好的”?

④文章描述罗丹与玛伊约尔不同的创作风格,有什么用意?

⑤第八段中,“我”为什么“吓了一跳”?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⑥作者写自己观察晚霞时,联想到长次郎的名茶碗和坂本繁二郎的画,是为了说明什么?

⑦岚山作者去过多次,为什么第一次发现了岚山的美?

学生精读课文,思考问题。同桌之间交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研究解决。要求人人发言,个个参与。如小组有难以解答的问题,提出来,全班共同交流解答。

学生明确:

①因为发现花未眠,发现盛放的未眠之花格外的美。(可从上下文找出相关句子,再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转换和表述)

②以这两个优秀的艺术家为代表,说明人对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结合上下文,应从对美的感受能力的角度来理解,注意两人引言中的“死亡”及上文中的“无限”两词。“死亡”意味着终结,意味着“进步”的停止,它与前文中的“有限”是同样的意思)

③“一朵花”也可以发展人感受美的能力,引发人发现自然之美,所以说“一朵花也是好的”。(注意第三段中“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句和本段中“一件古美术作品,成了美的启迪,成了美的开光”句,结合分析可知,这句话是从自然之物对于美的启迪的角度而说的)

④文章引述罗丹和玛伊约尔的例子是为了说明“我们可以从艺术作品中领略到自然之美”。

⑤“我”“吓了一跳”是因为发现小狗的样子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十分相似。

这样写是为了说明艺术之美与自然之美的融合同样可以使人领略到自然之美的道理。

⑥作者写自己观察晚霞时,联想到长次郎的名茶碗和坂本繁二郎的画,说明好的艺术作品是可以提高人对自然美的感受能力的,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是可以彼此融合,相得益彰的。

⑦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只有两相邂逅,电光火石之间,才会产生动人的情怀。所以岚山去过多次,却第一次发现了岚山的美。

教师总结:未眠的海棠花引发了作者对美的思考和认识:自然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可以发展人感受美的能力;欣赏自然美,可以欣赏真的自然,也可以欣赏成功的艺术作品,艺术美与自然美的彼此融合、相得益彰,同样可以使人领略到自然美,好的艺术作品同样可以提高人对自然美的感受能力;发现美是需要机缘的。

2.了解把握文章的写法。

这篇文章写法较特殊,你能稍作说明吗?

学生思考回答。

生1:文章由此及彼,由海棠花未眠谈到审美的问题。

生2:以小见大。

生3:深入浅出。

生4:语言素雅恬静。

生5:格调高雅,韵味深长。

……

教师总结评价:大家谈得很好,概括得很精当。

五、质疑、解疑

教师: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能体现一个人的思维品质。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提问。

学生提问。

教师视问题的质量、代表性、难易程度,决定由老师还是学生来解疑、释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

2.为什么说“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3.文中画家雷诺阿说:“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死亡”是否可以理解为“画家雷诺阿害怕进步,因为进步就会让他更接近死亡”?

4.我们仔细观赏画中花,是因为画中花比真花更美,更值得仔细品味,这样理解对吗?

5.作者能感受到未眠之花的美,感受到岚山的美,是否在暗示我们,只要独处或人少,真正仔细观察它们,就会发现从未有过的美?

6.如何处理自然美的无限性与人生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明确:1.文章以“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开头,但文章的内容却并不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问题,作者其实要强调对“微不足道”的现象的“发现”与 “思考”。

2.作者深悟到,人类感受美的能力是极有限的,而自然美是无限的。“哀伤”是作者彻悟后的心绪流露。按理说,大自然总是有美可寻的,只要人活着,就该毫无阻碍地去享受它,可遗憾的是生命发现美的机会并不常在。

3.不能这样理解。画家雷诺阿临终仍在说“我相信还在进步”,画家并非害怕进步,而是以他的话来说明人对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优秀的艺术家也不例外。

4.这样理解不够准确。艺术是对自然美的反映,我们从艺术作品中可以领略到自然之美。

5.文中有“感受美的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是比较容易的。光凭头脑想像是困难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自然总是美的。不过,有时候,这种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罢了”。等句子,从这些句子可知,生命发现美的机会并不常在,发现美需要机缘。

6.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应由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六、摘句交流

教师提示:课前同学们已摘抄了自己认为精彩的文句,请你们把自认为最精彩的一句给大家读一读,并且说说为什么选摘它。

学生回答。

生1:“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作者深刻地领悟到,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极有限的,人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在有意或无意间错过的过程,“要活下去”,才能感受到更多的美,表达了作者对美的珍视,对人生的坚定信念,令人遗憾的是,他最终仍选择了一条不归路。

生2:“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这句话让我对美有了新的认识,自然美、艺术美可以彼此融合,相得益彰。作者是在切身感受京都晚霞的美景而不仅仅从艺术品中感受。

……

七、课堂小结

川端康成的文字,读来让人觉得素雅恬静。作者从海棠花未眠写起,思考美与审美的诸多问题。是的,自然美是永恒的、无限的,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尽情领略自然美,做一个满载而归的旅人吧。

八、布置作业

1.写一段话,谈谈你学习本文的收获、体会。

2.本文与前三篇文章写法有何不同,请试着比较一下,说出你的看法。

《花未眠》教案10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定景换点,从不同侧面描写景物,使景物特征毕现的写法。

2.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用词以及多种修辞的作用。

3.理解作者寄情于景表达的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的赏析和结构的疏通鉴赏意境之美。

教学难点

通过学生自读,体会作者对自然美的认识。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散文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诗情画意,即具有诗一般的语言,画一般的意境,还有深蕴的人生哲理;我们今天要自主学习的这篇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先生写的《花未眠》就是一篇融诗情、画意和哲理为一炉的绝妙好文。

二、感知课文

1.创设美好情境,进行配乐自读。

2.点拨:文章由一偶然的发现——海棠花未眠,联想开来,引发对人生和艺术的思考和感悟。由于花未眠,作者感受到人的一生中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而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们感受美的能力需要艺术品作为启迪,艺术美让人们更好地领略社会的真实美;发现美还得需要一定的条件。

文章形散神聚,画家雷诺阿的话、罗丹和玛伊约尔的作品、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真正黄昏的天空等内容都是由“花未眠”引发的对艺术的感悟。

三、重点提示

鉴赏一些语言优美的散文,重在体味语言,这是把握意境的一把钥匙。本文语言优美,通过对语言的具体分析,使学生感知作者的美好的情怀。课后再找一些美文来体会。

①如何理解“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这句话的含义。

点拨:海棠花怒放,作者从中感受到了它的旺盛的生命力,自己的生命意识受到了强烈震撼,他认识到一个人无论处在什么样的境地,有多少艰难困苦,都要努力地做下去,完成自己的人生美丽,所以,他说“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②如何理解“一朵花也是好的”这句话的含义?

点拨:从文中第三段中“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句和文中“一件古美术作品,成了美的启迪,成了美的开光”句,结合起来看,这句话是从自然之物对于美的启迪说的,因而,这句话的意思是:“一朵花”也可以发展人感受美的能力,引发人发现自然之美,所以说“一朵花也是好的”。

③文章第四段引述了雷诺阿、米开朗基罗的例子,其意图怎样理解?

结合上下文,应从对美的感受能力的角度来理解,并注意两人引言中的“死亡”及上文中的“无限”两词。“死亡”意味着终结,意味着“进步”的停止,它与前文中的“有限”是同样的意思。至此,作者引述两例的意图显而易见。

他的意图是:以这两个优秀的艺术家为代表,说明人对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

④为什么说“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点拨:海棠花怒放,向人展示了它全部的生命,全部的美,当然是美丽的,给人以美感;但花之盛放,也就意味着它的衰落、凋零,再加上川端康成深受日本传统美学中哀婉、幽玄、虚幻因素的影响,并且他的性格又有些忧郁,所以他认为盛放的花,“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四、深入了解

川端康成,日本小说家。186月14日生于大阪,1972年4月16日在工作室自杀身亡。

生平

川端康成2岁丧父 ,3岁丧母 ,7岁祖母亡 ,15岁时祖父亡,孤儿的遭遇使他的童年郁悲凉,也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1920年9月 ,他进入东京大学英文系,第二年转入国文系。在大学期间,热心文学事业,积极参加编辑同人杂志《新思潮》(第六届),并在该刊发表短篇小说若干篇,其中《招魂节一景》获得意处好评,打开了他走上文坛的大门。大学毕业后踏入文坛,成为专业作家 。同年 10 月 ,他与横光利一等人共同创办同人杂志《文艺时代》。1927年5月《文艺时代》停刊后 ,川端又先后参加了《近代生活》杂志、十三人俱乐部和《文学》杂志的活动 。进入30年代以后,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疯狂推行战争政策。川端大部分时间过着半隐居的生活,继续写作几乎与战争无关的作品。

由于在创作方面不断取得成果,川端在战后获得了多种荣誉头衔和奖金奖章。1968年10月,瑞典决定将当年诺贝尔文学奖授给他 ,表彰他以卓越的感受和高超的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内心精髓。1972年4月16日 ,川端康成在他的工室里用煤气自杀。

创作

川端康成一生写了100余部长篇、中篇和短入篇小说,此外还有许多散文、随笔、讲演、评论、诗歌、书信和日记等。他的创作,就思想倾向而言是相当复杂的,并且经历了一个颇为曲折的发展过程。他战前和战时的创作,可以大致归为两类:一类是描写他的孤儿生活,抒发他的孤独感情 ,描写他的失恋过程,抒发他痛苦感受的作品。《精通葬礼的人》、《十六岁的日记》和《致父母的信》等是这类作品的代表。由于所写的是他本人的经历和体验,所以往往具有描写细腻、感情真挚、激动人心的艺术效果;但也由于仅仅写他本人的经历和体验,并且自始至终充满低沉、哀伤的气息,所以思想高度和社会意义受到一定局限。另一类是描写处于社会下层的人物,尤其是下层妇女(如舞女、艺妓、女艺人、女侍者等)的悲惨遭遇,表现她们对生活、爱情和艺术的追求的作品,《 招魂节一景 》、《 伊豆的舞女 》、《温泉旅馆》、《花的圆舞曲》和《雪国》等是这类作品的代表。这类作品比较真实地再现出这些被侮辱者与被损害者的不幸 ,比较充分地表达出她们的痛苦,作者对她们报以同情和怜悯。一般说来这类作品在思想价值上要超过第一类作品,其中如《伊豆的舞女》和《雪国》等名篇更是如此。他战后的创作尤其复杂。一方面,他仍然沿着《伊豆舞女》和《雪国》的道路前进,继续写作表现人们正常生活和感情的作品,其中或反映出社会存在的某些问题,或表达出对普通人民的同情态度,或流露出作者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如《舞姬 》、《名人》和《古都》等堪称代表。但另一方面,他又写出一批以表现官能刺激、色情享受和变态性爱为主题的作品,从《千鹤》、《山音》到《睡美人》、《一只胳膊》,他的作品、故事情节越来越离奇,在颓废的道路越走越远。

他的创作,从艺术表现来说也是相当复杂的,并且也经历了一个颇为曲折的发展过程。他在实际创作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倾向。有的作品采用纯新感觉派的写法,极力强调主观感觉,热心追求新颖形式,另有一些作品却没有采用纯新感觉派的写法,主要使用朴素、简洁的白描手法。20年代末期和30年代初期,他又被新心理方义和意识流小说所吸引 ,相继写出两篇纯 属模仿式的小说——《 针与玻璃与雾 》和《水晶幻想》;但后者中途辍笔,并且其后再也没有写过这类作品。由此可见,川端不满足于单纯模仿,不肯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决心另辟新径。所谓新径,就是将日本古典文学传统和西方现代派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的道路。经过长期探索,他在这条路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花未眠》教案11

一、导入新课

问大家一个比较隐私的问题:一天24小时里你忙些什么?

生1:上课、睡觉、吃饭。

师:睡觉,对人来说是需要的。那么,花需不需要睡觉呢?

生2:需要。睡莲,白天开放,晚上睡觉。

师:大家听过《夜来香》吗?夜来香在夜晚仍在吐露着芬芳。而有一位伟人,看到海棠花未眠,有所感受,写了篇文章,就是我们要学的《花未眠》。

二、简介作者

师:川端康成11岁里失去所有的亲人,这会造成他怎样的性格?请大家看书上的照片,这是个什么样的人?看看他的眼睛。

生3:充满忧郁。

教师继续介绍他的创作和自杀。

三、总体印象

师:大家都预习过了,看完文章,你有什么体会?

生1:很朦胧。

生2:看不懂。

生3:生命是有限的,美是无限的。

生4:作者的观察很细致。花在晚上开放,一般人是不注意的,他能从茶碗中发现了美,我是很佩服的。

生5:我觉得欣赏美是要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才可以,就如最后一次到岚山,静静地观赏才发现了它的美。

四、品读课文

师:我们细细来品味一下文章的美。

指名学生朗读1~5段。

思考:①“我”为什么大吃一惊?

②花很美,为什么一定要活下去?

③它盛放,有一种哀伤的美。“哀伤”如何理解?

一女生读完,教师要求学生回答问题。

生1:因为第一次感觉到花未眠。

师:为什么有哀伤的美?哀伤一般是谁的表情?这是移情,是吧?

生2:花很美,但会欣赏的人很少,它觉得被冷落了,所以感觉哀伤。

生3:花盛开后会凋谢,而作者是个悲观的人,所以感到“哀伤”。

师:要活下去怎么理解?

生4:生活有美的存在,只有活下去,才有机会领略美。

生5:(听不清)

师:其实自然界的美是无所不在的,只有活下去才能发现美、体会美。

师:整篇文章除了美外,还有一个关键词是“发现”。人对自然美来说,应该善于发现。作者能发现美,我们为什么不能发现?他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现花的美的?——美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

对于美,人除了可以发现外,还要怎样?

——“邂逅、亲近、陶冶”

师:大家阅读6~7段,为什么看宗达的画会大吃一惊。你觉得得人应该怎么去创造艺术品?现在开始读。

两分钟后,师问:人要创造优秀的艺术品,该怎么做?

生6:艺术美和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可以相得益彰。

师:要写实,是吧?(板书)体现在哪里?

生读“繁二郎~~显得更美了”。

师:自然美与艺术美相互融合在一块,达到更美的审美境界。作家亲身体验到自然现象和艺术作品的美,是通过什么体会到的?

五、欣赏艺术品,表达感受

师(手中举一西洋女子立像陶瓷品):你们观察这个艺术品,说说人的印象。

生7:我觉得她文雅、高贵,有古典美。

生8:雕刻非常细腻,连裙褶都很清楚。

生9:可见作者观察仔细,通过裙子的变化来表现她走路姿态的飘逸。

生10:这是一个外国女人,从她的头发、肤色、裙子可以看出。这是十九世纪上流社会妇女的装束。她的心情不好,脸上没有笑容,可见有烦心的事情。

师:很好。大家能通过川端康成的眼睛欣赏美,你有没有喜欢文中的哪个句子?

生11:画家雷诺阿的话。

师:这话听起来很恐怖。

生11:我一点都不觉得恐怖。只有经历一点点的进步,才能达到美,再说艺术家总是比较忧郁的。

生12:有人说,人一出生便是在走向坟墓,人总要死的。生物学家说:生命进化的极致便是死亡。当时听不懂,进化是为了更好地生存,怎么会导致死亡呢?现在想来,如蛾,由蛹化蝶,一旦化蝶,不久就会死了。

生13:“画的是在荒原寂寞村庄”这一句我很喜欢。

生14:我很喜欢第三段“有限~无限”,我觉得这句是本文中的特色,它让我产生了共鸣。

师:还有没有?(生默然)大家一起看看第9段这句话“”它说明艺术美可以提高人的审美能力。

师:大家再看一下示意图,复述一下。

一女生复述。

师小结:罗丹说:对于我们来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希望大家借川端康成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花未眠》教案12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创作情况。

2、学习从自身感受起笔,以小见大、触景生情、即事明理的艺术特点。

3、理解本文所阐述的关于美与审美的问题。

4、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揣摩重要词语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文是一篇自然美与艺术美的随笔散文。散文讲究触发和感悟。我们应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会与作者对话的本领。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文含义蕴藉,我们要多读。

2、自读质疑。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小组讨论。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4、全班共同研究。培养同学们的归纳能力。

教学时数

一课时

一、引入

“一花一木一世界”,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自己的智慧在诠释着自然,解读着自然。北宋词人苏轼半夜醒来,面对寂然盛开的海棠,写下了“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样的千古名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位日本作家他又是怎样在解读着凌晨四点的海棠的美的。

二、作者简介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小说家,生于大坂的一个医生家庭。幼年时父母、姐姐、祖母相继去逝,14岁时与他相依为命的祖父也去逝了,给他终生留下了精神创伤。此后的漂泊生活和多次失恋,使他养成了感伤和孤独的性格。他是一位高产作家,一生共写了五百多部(篇)小说,以中短篇为主。代表作是《伊豆的舞女》、《花的圆舞曲》、《雪国》等。1968年,他以“卓越的感受性,并用您的小说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心灵的精髓“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

(一)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教师朗读,学生自读,听朗读录音等。

(二)在学生对课文基本熟悉的情况下,由教师提示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子和关键词语提出疑问,并引导学生解答这些问题。

问题大致有这些:

1、作者写作本文是由哪一件事触发了情思?作者是怎样在强化自己的动情点的?

在大家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

动情点在文章的开头,占据显要的位置。并且指明了动情点。本文先用标题“花未眠”指点,还用一句话直接点明“情缘”:“花未眠这么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作者还着意描写这一点。“凌晨四点凝视海棠花,更觉得它美极了。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还尽力映衬这一点。用其它的花来衬托。

2、如何理解“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共同讨论后明确:“哀伤”引人注目。海棠本是无情物,“哀伤”从何而来?这是运用了“移情”的修辞,把作者的感情“嫁接”到了海棠身上。好像是海棠花因凌晨盛放而无人喝彩会感到哀伤,作者于海棠花的美丽形象中寄寓了深沉的美学思考。

3、文中画家雷诺阿说:“只要有一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死亡。”是否可以理解为作者害怕进步吗?

共同讨论后明确:不能这样理解。他仍在说:“我相信还在进步”,他不是害怕进步,而是以他的话来说明人对美的感受是有限的,优秀的艺术家也不例外。

4、如何理解自然美的无限性和人生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可以各抒已见。

5、如何理解“美是邂逅所得,美是亲近所得。这是反复需要陶冶的。”这句话。

共同讨论后明确:作者用议论句表达美学见解。作者早就知道“在夜间是不眠”的,但只有这一次凌晨四点的凝视才让作者真正地感到自然之美。因是偶然发现,所以说是“邂逅”所得。这说明发现美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与“亲近所得”对应的是“凌晨四点的凝视”,这句话指出了发现美的途径。“反复陶冶“是偶然得之的基础。美感需要长期有时是一生的积淀。这三句话指出了审美的机遇、审美的态度和审美的基础,完整地表达了作者的美学见解。

6、理解“就算画中花很美,可真花的美仍然是很显眼的。然而,我们仔细观察画中花,却不怎么留心欣赏真的花”。

学生自由而充分地发表自已的见解。大致是:真花随处可见,人们司空见惯,往往疏于观察。艺术更集中、更强烈地表现生活和自然之美,引起人们的留心和观赏并从中领略自然之美。作者提醒人们,留心欣赏真的花;作者特别提醒文学艺术家,要认真观察自然,否则只能创造出拙劣的作品来。

7、理解“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共同讨论后明确:从一朵花联想到生命,想到人生的璀璨,具有强烈的珍爱生命的意识。

8、理解“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收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共同讨论后明确:说明艺术美和自然美的完美结合能给人更多的美感,而真正反映自然美的艺术作品更能引起欣赏者美的共鸣。

(三)我们连接动情点、启悟点、升华点,接通感悟线,就可以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实现和作者的对话。

凌晨四点凝视海棠花,发现哀伤之美(触发)。

-------真正发现一朵花是难能可贵的,为此要活下去(动情);

-------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感悟)。

壁龛里的一朵插花引起作者凝视注视(触发)。

-------艺术美往往不及自然美,却往往更加引人注目(感悟);

-------艺术家应领导追求艺术美和自然美的统一(感悟)。

第一次发现岚山之美(触发)。

-------只有独处静观才能真正发现自然之美(感悟)

-------艺术家要以高尚的写实精神,师法自然,创造反映自然之美的真正艺术(主旨)。

《花未眠》教案13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能够通过感知,升华到分析概括,进而理解课文主旨

2、找到并揣摩有含义的语句,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课文主旨及思想感情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

导入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海棠》中的佳句,他半夜醒来,点起蜡烛,原因是担心花儿睡去,花儿是不会睡的。千年以后,日本作家发现了凌晨四点海棠的美,心灵有所启迪,写下了随笔散文《花未眠》,这位作家就是1968年诺贝尔文学家获得者川端康成。

板书课题:花未眠 川端康成

检查预习

1、 字词 ⑴壁龛(kān) ⑵ 绽放(zhàn) ⑶邂逅(xiè hòu) ⑷陶冶(yě) ⑸拙劣(zhuō) ⑹ 迥(jiǒng)然 ⑺ 拜谒(yè)

2、 解释 ⑴不可思议(荒诞,出乎常情) ⑵众所周知(人人都知道)⑶邂逅(不期而遇) ⑷迥然(相距很远)⑸难能可贵(做了难做的事,很可贵) ⑹陶冶(培养)

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引子:作者在旅馆中,清晨发现“花未眠”,“大吃一惊”,由此产生了新发现,什么新发现? (明确:“自然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3节 “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5节

2、作者由花联想到文学,他指出了一种不良现象,什么现象? (明确:人们观赏画中花,不留心欣赏真的花。

3、作者举了很多例子,说明只有走进现实中去才能产生真知,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 ⑴李迪等人(画)、罗丹等(铜像)——对自然美仔细观察创作出优秀作品,也让人领略到自然美 ⑵宗达(自家小狗对比)——肯定宗达的写实精神、细致观察 ⑶长次郎(茶碗)坂本二郎(画)——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是融合的,相得益彰。

4、举了这么多例子,作者要说明什么? (明确:自然美与艺术美是相通相融,相得益彰的

5、又联想到自己的一次游玩,在游览中发现了什么? (明确:自然总是美的,这种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罢了。 最后一段:照应开头,突出美是无限的是邂逅所的,是亲近所的。

附板书:花未眠 ——自然美无限,人感受美有限 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

联想文学——人们观赏画中花,不留心欣赏真花 (例)李迪等(画)、罗丹等(铜像)—观察仔细 自然美艺术美 宗达(小狗)——写实 相通相融 长次郎(茶碗)、坂本二郎(画)—在我心中相互呼应 联想游览——自然总是美的,只是某些人看到

四、研读课文

1、讨论三个观点之间的联系。 (观点⑴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 ⑵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需要反复陶冶。 ⑶艺术美与自然美是相通的。 明确:告诉我们美是无所不在的,应该提高审美能力,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这也是课文的主旨所在。

2、讨论一下几个句子的含义。

⑴ 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明确:它的哀伤来自无人欣赏,凌晨四点的海棠美丽芬芳,却少人喝采,作者为人而哀。 ②花到开时离败不远了,作者移情寄哀伤,为花而哀。作者深悟到:人类感受美的能力是极有限的,而自然美是无限的。“哀伤”是作者彻悟后的心绪流露。按理说,大自然总是有美可寻的,只要人活着,就该毫无阻碍地享受它,可遗憾的是生命发现美的机会并不常在。

⑵ 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明确:① 一个微小的生命都要努力展现自己的美,作为人更要勇敢活下去。②人生是一个寻求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有意或无意错过的过程,但只要坚韧地活下去,才能不断发现美。③我们要用毕生的追求使感受美的能力不断加强。

⑶坂本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明确:文学艺术家应该发扬写实精神,认真观察自然,准确表现自然,使欣赏者从艺术美中领略到真正的自然之美,这才是文学艺术的极致。我们应该不断地发现美,亲近美,感受美,也只有这样才会创造出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美存在于自然中,美也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

⑷ 第四段引述雷诺阿·米开朗基罗的例子,其意图是什么? 明确:以这两个优秀的艺术家为代表,说明人对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

五、小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从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学到了许多哲理。美是无处不在的,用作者的话说就是要“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已经发现的美,创造有所感受的美。”

人有人言,花有花语,二者交流,也是一种缘分,它来自于心灵上的豁达与冲淡。川端康成对此深有感触,看到海棠花未眠,于是写下了一篇素雅恬静、韵味深长的小品文——《花未眠》。他向我们轻声诉说出一种哀伤之美,并一路领着我们寻找这哀伤的源头,终于发现到人类感慨的是生命发现美的机会并不常在,两相邂逅,才产生一番动人的情怀。而在这片情的背后,也隐隐透出了沉沦在日常生活中的人的苦涩。

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曾邂逅了哪些美呢?

罗丹说得好啊,“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从今天起,让我们尽情拥抱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吧!

六、作业练习:完成练习题

《花未眠》教案14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主旨:关于美与审美以及作者崇尚自然美的表述。

2、体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笔,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写法。

3、让学生建立感受生活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

2、善于通过语言,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曾做一首《如梦令》:“昨夜风疏雨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词中写到了一种花,是什么花?

(同学回答)

对,是海棠花。我们今天所要了解得的是另一位文人由海棠花引起的感悟。这位作家是谁呢?

(同学回答)

对,是川端康成。川端康成是一位日本作家,也是东方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的代表作有《雪国》《伊豆的舞娘》《孤独》《千纸鹤》等。他的作品《雪国》被誉为日本“近代文学史上抒情文学的顶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他的一篇散文作品《花未眠》。请大家先默读全文,思考一下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究竟表达了什么呢?

(板书课题)

二、结构分析

大家读完了吗?(同学回答)大家对这篇课文有什么评价吗?

(同学回答)

1、难,难在哪里?(语句、思想内涵)

2、美,美在哪里?(语句、描写的事物)

问:那大家觉得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呢?

明确:作者偶然在夜间醒来,看到海棠花未眠,从而引发的一系列感悟。

问:那作者都感悟到了什么?我们一起到原文中寻找。

明确:

1、作者发现海棠花未眠,大吃一惊,以前却从未发现过它的美。所以作者再第三自然段说“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

2、作者也由此推出了另一个理论,第五自然段中写到“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

这些也是作者在本文中所表达的思想。

问:作者写了“美是邂逅所得”,“邂逅”是什么意思呢?

明确:偶然遇到

问:作者所说的“邂逅”是指我们坐在大树下,等着邂逅一只撞上大树的兔子吗?

(同学回答)

明确:当然不是了。所以作者还说美“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就是说,我们需要主动地去亲近美,反复的主动感受和感悟。

问:作者所说的需要“亲近”和“反复陶冶”的,是什么样的美呢?

(同学回答)

明确:作者在前面说了“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这说明,作者前调要邂逅、亲近和反复陶冶的美是什么样的美?(同学回答)对,是自然美。

问:作者提出了“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这一理论后,又写了什么呢?

明确:作者列举了许多的艺术家。

追问:都有哪些人呢?

明确:李迪、钱舜局、宗达、光琳、御舟、古径、罗丹、玛伊悦耳、长次郎、坂本繁二郎。

追问: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点吗?

明确:它们都是古典艺术家。大家注意了,他们是艺术家,而且都是古典艺术的名家。大家以后如果接触文学历史艺术等类的学科,会知道这些人作为古典艺术家,其共同的艺术特色就是具有写实精神。这种写实精神,就意味着这些艺术家们,都是在亲近自然并反复陶冶后,才发现美、邂逅美的。

问:那么作者在列举了诸多艺术家之后,又回到了自己身上,提到了自己去京都的岚山。作者为什么说自己第一次发现了岚山的美呢?

明确:因为作者第一次在人迹罕至的冬天时候去岚山,实际上,当他以前几次来时,并没能好好欣赏岚山的美。作者在之后就说了一句总结性的话:“岚山总是美的,自然总是美的,不过,有时候,这种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罢了。”

结构小结:

作者先是由发现海棠花未眠想到了“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美是无限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尔后又列举了诸多艺术家的创作来进一步说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又谈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再次总结了“岚山总是美的,自然总是美的,不过,有时候,这种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罢了”。

三、难句分析

通过大致分析课文,我们对本文以及作者的观点有了初步的认识。现在我们就一起具体分析课文中的难点语句,进一步理解这篇课文。

句一:“发现花未眠,我大吃一惊。”

分析:作者并非第一次知道海棠花不眠这一事实,但此时却是在夜深人静,周围没有其他干扰的情况下发现的。这就使得作者真正注意到了海棠花未眠,从而受到了震撼。

句二:“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分析:1、海棠花在深夜绽放,却常常无人欣赏;

2、花盛放时,灿烂而美好;但盛放之后,便是凋零。怎不让人惋惜。其实岂止是海棠花,世间万物皆是如此。都须遵守物极必反,盛极必衰的规律,最辉煌灿烂的时刻,也就意味着衰逝的开始。

句三: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明确:1、美好的事物,作者当然会希望它长久一点。

2、人生其实也如一朵花,它也是美好的,所以要坚持活下去。

句四:雷诺阿的话。

分析:海棠花绽放过后就是凋零,人生又何尝不是。当生命达到顶峰的时候,就开始缓慢的走向衰竭。这的确是让人伤感的。但是难道因为这样,我们就不去进步,或是在生命达到最辉煌的顶峰后就随意飘零吗?不是的,我们努力进步,至少我们绽放过,而绽放过后继续的努力,我们就可以带着生命的芬芳迎接死亡。

句五:所以说,一朵花也是好的。

分析:作者由一朵常见的海棠花,而感悟到了许多。每一件平凡的事物,都有它的意义。你们每日可见的日出日落,从小陪伴在身边的父母的笑颜,这些,都是美好的事物,只是需要我们去感悟。一花一木,也是一个世界。

句六:“我们仔细观赏画中花,却不怎么留心欣赏真的花。”

分析:画中的花是美的,往往是艺术家在特定的角度捕捉到的这朵花的某个瞬间,某种姿态,某种神韵,把它传达给我们。所以我们往往欣赏画中花,因为我们不曾注意过那个特定的时间和角度。但是,自然中真实的花,有着无数个角度和瞬间等待我们自己去邂逅和捕捉。它还有嗅觉、触觉上的美,它的美是立体的。所以我们更要留心自然中的花。

句七:“于是,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互相呼应,显得更美了。”

分析:作者鉴赏了艺术家的作品,又欣赏了激发艺术家灵感的自然事物。艺术家所邂逅和捕捉到的美的瞬间,和作者自己所邂逅的美的瞬间同时出现在作者心中,艺术美和自然美相互呼应,震撼了作者的心灵,所以作者说“显得更美了”。

四、结课

作者在深夜由发现海棠花未眠引发了对美的思考,从而感悟到了“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美是无限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美是无处不在的,关键是要能够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有一颗善于感受美的心灵。这样,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美好很多。

《花未眠》教案15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敏锐感悟事物的能力,引导学生努力发现生活中的美、欣赏生活中的美、培养感悟生活美的意识。

2。引导学生用对美的亲身体验,来理解文章表达的有关审美的主旨,理解文中隽永含蓄的语句,与文本深层对话,从而读懂作品,提高散文的阅读鉴赏能力。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珍爱生命、享受生命之美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多角度品味“哀伤”,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2。培养审美能力、感受自然之美。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身世浮沉雨打萍”,川端康成的幼年成长充满了凄风苦雨,就像一首忧伤寂寞的歌,穿行在西风雕碧树的季节,飘悠在天之涯、海之角。人生的忧郁像一张蓝色的网笼住了他,使他的生命渗透着伤感的气息。然而黑夜给了他黑色的眼睛,他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追逐美。在文学领域中,他既是美的追求者,更是美的获得者和传播者。那么生活在阳光灿烂中的我们,又用明眸善睐的眼睛发现了什么呢?

(教学创意:准备一朵绽放的玫瑰,唤醒、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爱恋,也用于品读文中的“哀伤”含义。)

引导:泰戈尔说:艺术家是自然的情人。今天也让我们做一回大自然的情人,并借这朵玫瑰把爱与美传递,让我们看看花落谁家。

二、学生交流对自然美的欣赏与感悟。

教师小结:面对风情万种的大自然,同学们都用发现的眼睛寻找到一方独好的风景。的确,美是无处不在的;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只是发现美的眼睛。那么川端康成发现了什么美?(海棠花未眠)在为大自然之美欣赏陶醉之余,同学们应该也强烈感受到作者那两句对美的感叹与思考,哪两句呢? ( 1。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2。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您看到的本篇文章来自我爱语文(规模最大内容最全分类最细的公益语文教学网站)。

问:能否结合你寻找自然美的亲身体验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明确:王菲有句歌词“待到风景都看透”,刚才大家都找到了别致的风景,可是我们就算穷尽一生,也不能把大自然的风景都看透。大自然是千姿百媚、风情万种的,我们的发现再精彩,再丰富,也不过是冰山一角。2。发现美需要机缘,美在于它的可遇而不可求。对自然美的“邂逅”“亲近”,主要在于留心观察,仔细观察;不能熟视无睹,无动于衷。心中有爱,眼中有情,“情人眼里出西施”,才会发现美,感受美。

问:川端康成又是如何邂逅、亲近海棠花的呢?后来他还邂逅、亲近了什么自然美?

明确:独自在旅馆,凌晨四时就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凝视海棠花,没有别的事来纷扰,有一种独特的审美的氛围,再加上作者独到的审美能力,所以能有独到的发现。后来他还邂逅、亲近了岚山之美。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倾听作者的心跳,感动着他的感动,忧伤着他的忧伤。

三、研读课文1 到5 段

1。学生朗读1 到5 段。(教师展示课件:未眠的海棠花)

2。刚才同学们交流了对美的发现与欣赏,同样凝视着美好的事物,作者的心情感觉和我 们是一样的吗?

明确:不一样。“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问:花儿盛放娇艳绝美,作者为何有哀伤之感?

引导:有的同学会说“剪不断,理还乱,是哀伤,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只好用“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也”来自我解嘲。其实“横看成岭侧成峰”我们只是选好角度,就能理清思绪。大家想想,作者在为谁哀伤呢?(为人类,为自己,为海棠花)

明确:

( 1)作者借哀伤着人类的哀伤,有限与无限的距离。

( 2)海棠本与哀伤无关,作者说它含有一种哀伤的美,与他孤独、忧郁、颓丧的心理不无关系。“以我观物,则万物皆着我之色彩”。海棠本是无情物,作者自己多情,又把哀伤移到花上,“泪眼问花花不语”,采用了移情于物的手法。(引导:这是从花里读自己,花已非花,作者借花哀伤着自己的哀伤)

启发:泰戈尔说:艺术家是自然的情人。自然在艺术家的眼里是有生命有灵性的。那么在川端康成的眼里,海棠花有着属于自己的怎样的哀伤呢?

( 3)它的哀伤来自无人发现,无人欣赏,凌晨四点的海棠美丽芬芳,却少人喝采,被人冷落。很像中国古代诗人笔下幽怨的嫔妃宫女,她们深居皇宫,备受冷落,在美丽中寂寞。作者发现未眠的海棠花非常美丽,顿生怜悯之情,进而觉得海棠含有一种哀伤的美。正说明了下文对美的一种感叹与思考,即“美是邂逅所得”。(引导:这是从花里读花,作者哀伤着花

的哀伤,读出花“恨无知音赏”的落寞与悲情)

( 4)法国有句名言:最美丽的玫瑰凋谢得最快。花儿盛开之时就预示着它已接近凋零衰败,所以说“含有一种哀伤的美”。它只能有这刹那间的芳华,这份惊艳的美永远无法重来,就像生命里一个匆匆的过各,必得走,必得离开,无法完全属于你。多情而伤感的海棠花仿佛在对作者、对我们说“我达达的马蹄是个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引导:这还是从花里读花,作者哀伤着花的哀伤,读出花对生命美的眷恋与不舍,对走向衰败的无奈与哀伤。)这与下文两个画家所说的“只要有一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事情好不容易如愿表现出来的时候,也就是死亡”的意思是一致的。

教师小结:真是别是一番滋味在哀伤。接下来让我们继续感悟着作者的感悟。

3。学生交流含义深刻、意味隽永的语句,谈谈自己的理解。或者找出自己无法理解的语句,共同来探讨。

( 1)第1 段“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

明确:“微不足道的问题”指海棠花未眠这件事。在文中是作者情感的一个触发点,作者由此思考了关于生活,关于审美的许多哲理。这种手法就是以小见大的手法。

( 2)第3 段“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明确: a。一个微小的生命都要努力展现自己的美,作为人更要勇敢活下去。从一朵花想到人的生命,想到人生的璀璨,具有强烈的珍爱生命的意识。

教师升华:即使平凡渺小如花,也要绽放生命全部的精彩,活着是美丽的,要享受生命之美。

b。若不是机缘,作者很可能错过这份美丽。人生还有很多美丽的风景,只有活下去,才能不断发现美,感受美。

c。作者身心浸润在孤独、忧郁的氛围中不得自拔,“要活下去”的潜台词里隐藏着深深的死亡的阴影。尽管如此,他还是努力用花的美好来激励自己活下去。

d。作者要活下去,努力攀登艺术的高峰,用毕生的不懈追求使感受美的能力的有限接近自然美的无限。

( 3) 3 、5 段“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

明确:人感受美的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它需要后天的培养,熏陶,需要不断陶冶。“美”是客观存在的,但也同样要有发现美的眼睛,有审美的能力。只有热爱事物,亲近事物,才能感受事物的美。“美”是一种不期而遇的心灵感应,是对美的事物的美的特征的一种顿悟。所以,只有热爱自然,增强审美能力才能在邂逅之中捕捉“美”。时代的前进,年龄的增长,不会自动增强人感受美的能力。

( 4)第4 段“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事情好不容易如愿表现出来的时候,也就是死亡。”

难点引导: (课件展示)托尔斯泰说:“艺术是永恒的,而生命却短促。”莫泊桑在《漂亮朋友》中说:“生活就像一个山坡。眼望着坡顶往上爬,心里会觉得高兴,但一旦登上峰顶,马上就会发现,下坡路就在眼前,路走完了,死亡也就来了。上坡很慢,但下坡却很快。”追求艺术、追求美又可尝不是如此呢?爬上了艺术的高峰,就面临了下坡的无奈。

明确:第四段引述雷诺阿·米开朗基罗的例子,其意图是以这两个优秀的艺术家为代表,说明人对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说明人感受美非常艰难。发展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是无止境的,也许到死都无法完全把自己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提高到所谓最高。因为,川端康成是一个唯美主义者,他这样说是把美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

( 5)第五段“所以说,一朵花也是好的”

明确:

即使是一朵花,也可以成为“美的启迪”,成为“美的开光”,能够引发人发现自然美,能够发展人感受自然美的能力,那么这朵花也是“好”的。(抓关联词语,抓住“所以”,找原因)

四、作者穷尽忧郁孤僻的一生,对自然之美、文学之美进行了无悔而不倦的追求,可他却选择了含煤气管自杀,你对其生其死有何感想慨叹?

学生讨论:

( 1)作者有自己精神的避风港,有自己灵魂的寄居地,那是他躲避世俗羁绊的堡垒,在那里他能找到自己,和自己的心灵恳谈。选择自杀是因为他沉溺在自己精神的空中楼阁无力自拔,无法入世地活着。

(2)作者面对的是凄凉的现实,心中却充满了诗情。

( 3)他面对人生的苦难,含泪地微笑。

( 4)死是人生必不可免的归宿,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就像德国诗人海涅说的:太阳纵然还是无限美丽,最后它总是西沉。没必要急于求死。要珍爱生命,好好活着。

( 5)他认为死是最高的艺术,他选择自杀,可以理解为殉职而死。

教师小结:为了美,为了心中的橄榄树,他风雨无限,执著不悔地奔波。虽然选择了自杀的结局,但我们不能只看到黑夜的死亡,遗忘了他白昼的光华。(展示课件)泰戈尔说:使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川端康成穷尽一生追寻美、播种美,他已无悔于生命。就像落叶经历过灿烂的春,火热的夏,在秋日飘零枯萎之际,他已无怨无悔。法国作家蒙田说过: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也就是说只有乐于生的人才会安于死。川端康成是安然死去的,因为他是自然与艺术的忠实情人,在活着的时候,他用一颗情人的心呵护着一切美丽的东西。所以他生得忧郁而伟大,死得坦然且安然。

五、教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不仅感受到了自然之美,更强烈地感受到了生命之美。有人说,生命是一次华美的日落,盛大而忧伤,平凡而又震撼人心,这的确是一个精妙的比喻,只是日落了还会有日出,花谢了还会有花开,我们的生命无法重来。冰心也说: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是啊,我们只有今生今世,就像秋天的枫红,只灿烂一季。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我们都是独一无二、绝无仅有的存在,但我们都有一个相同的使命,那就是播洒生命全部的绿意,绽放并享受今生的美丽。

六、布置作业

对比阅读朵拉的《花未眠》,思考与本文的不同之处。

由《花未眠》说开去 第3篇

作者是在旅馆里无意中发现了未眠的海棠花,异常美丽而引发的一段思考。说到这儿,不由得让我想起中唐的李贺,他们都是从感官来写作的人。所不同的是,李贺不能将理性和感性完美地结合。因此他的作品要么就是一片妖艳诡秘,要么就是直白无趣,而川端康成则能在一片感觉的海洋中注入一滴理性的思考。而就是这一滴使得作品在境界上有了一层升华。川端康成之所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恐怕也就是因为这一滴的功劳!下面就让我们找出他作品中的这滴理性思考吧。

首先,我们要明确作者由花未眠得到了哪些人生感悟。可以说这几条人生感悟,抽象而又概括,对我们理解文章造成了一定难度。那么,我们对这些人生感悟又有什么样的理解呢?

可以说,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对某种现象引发思考。稍事斟酌便可以将思考上升到理性阶段。但这个理论能否经得住推敲,又需要我们到生活中去验证。同样的道理,川端康成为了验证,加强自己的这种人生感悟,又选取了一系列的事例来加以说明。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这些事例,我们可以按照自然与艺术的角度来加以区分。作者从自然和艺术两个角度来选例,无非是让我们从中感悟出两者之间的关系,那么两者之中究竟有何种联系,不妨从下面事物中具体感受一下。《蒙娜丽莎》:柔情似水的双眼,明眸善睐;坚挺似胆的秀鼻,外俏中慧;紧闭的双唇,欲言又止;微翘的嘴角,欲笑还休;动人的神态,欲想却无。一幅迷人的蒙娜丽莎,带来无尽的美的享受。恐怕这正是艺术的魅力所在吧!

《枫叶碧水图》如果把枫林当作欣赏的重点的话,不禁让我们想到“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枫叶落纷纷”、“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真是满天飘红羽,遍染枫林红。如果把秋水当作欣赏重点的话,我们又不由得想:“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晚来秋水映残霞”。

如果统观全局,又不由得让人想到“秋水长天枫林晚”,“秋水钓红渠”。

面对着蓝天白云,黄花遍地,毛泽东吟诵出了“战地黄花分外香”的昂然诗句。那么面对此情此景,又作何感想呢?引发了人们无限的诗情画意,打开记忆的大门,展开丰富的想象。我仰望秋天,辉煌的屋顶在夕阳下泛着金光。天,倔强地保持着她固有的色泽,蓝色是她的灵魂;云,从远古飘到现在流浪是她不变的情怀,一朵金色的野菊唤来遍地金黄。

游目骋怀于秋的怀抱,慨叹于造物主之神奇。那么巧夺天工、神秘悠远的敦煌艺术,又将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感悟呢?《飞天》这是莫高窟内的一幅壁画,看到它,我们的心灵又会怎样呢?联系画面背后博大而厚重的历史背景,敞开自由驰骋的胸怀,将内心的奇思妙想说出,那就是这幅画的内涵。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如果沧海哭了,还有一滴泪。那也是为你空等的一千个轮回,蓦然回首中,斩不断的牵牵绊绊,你所有的骄傲,只能在画时飞。大漠的落日下,那吹箫的人是谁,任岁月剥去红装,无奈伤痕累累,荒凉古堡中,谁在反弹着琵琶。”

的确,生活中有很多美“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望远山眉黛,看细雨迷蒙,雨霁流岚,雪泥鸿爪,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艳丽之美;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物衰之美;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自然之美;有“烟笼寒水月笼沙”朦胧之美;更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壮丽之美;也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雅之美。

《花未眠》论文 第4篇

关键词:川端康成,《花未眠》,感受美,三重境界

当生命的车轮碾过了73岁的痕迹时, 川端康成用一种极端的形式结束了他的生命:安静地在床上躺了下来, 温馨的棉被缓缓地盖过了头顶, 枕边放着刚开封的威士忌和杯子, 嘴里含上了冰冷的煤气管子, 这缕无色的气体逐渐地浸润他的灵魂, 带着他的身体一同浮起来, 那双曾经执拗、倔强而明慧的眼睛无限眷恋地合上了。此时, 窗外正是美丽的富士山、江之岛, 红艳的夕阳……

他也许是内心太疲惫了, 对于“美”的那种热恋与追求再也唤不起他对于生命的渴望, 他觉得人生不过是一场虚幻, “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空虚的, 世事所有结局都要破灭, 并且人生是得不偿失的” (叔本华) 。或者, 他终于发现了一种有别于他在有生之年所追求的“别样的美”, 即无限之美, 生命本身是美的, 而死亡则是对生命的一种延续, 是生命从有限之美进入无限之美的一种境界, 于是他毫不犹豫, 如飞蛾扑火一般, 为了那瞬间的觉悟, 选择了死亡, 至此, 生命、死亡和美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这是川端康成所能追求到的最高形式的美。

现在, 让我们从川端康成生命的起点, 沿着他的追求, 漫步到他生命的终点, 感受他生命中对于美的体验的三重境界。

一、生命中的两次“孕育”———感受自然之美

当一个人从人类社会那里感受了太多的爱和亲情的时候, 他比较容易忽视“自然”在自己生命中的存在。可是, 当他在人类社会那里感受了太多的孤独的时候, 他可能会很容易从“自然”那里感受到更多的美。川端康成便是一个从人类社会逃向自然, 并在自然中感受美的人。

他一生经历过两次孕育, 第一次和所有人一样, 是母亲的孕育, 可是不一样的是, 这一次孕育给他留下来的是忧伤、恐惧和孤独。在他出生的第二年, 父亲因患肺结核过早地离开了人间, 母亲受传染第二年也溘然长逝了。从此, 抚养幼小的川端康成的重担落在年迈的祖父母肩上。川端康成自小身体孱弱, 又是传宗接代的苗子, 因此祖父母倍加溺爱。因怕他惹事, 祖父母将他整天困在阴湿的农舍里, 寸步不许他离开自己身边, 幼小的川端康成把自己“胆怯的心灵”畏缩在“渺小的躯壳里”, 养成了一种“扭曲的灵魂”, 直到上小学以前, “除了祖父母外, 简直不知道外面存在这一个人世间”。川端康成上小学不久, 无比爱他的祖母匆匆弃他而去, 留下他和祖父相依为命。他在孤寂无聊的时候, 总爱独自长时间地或蹲或躺在田埂上、河岸上、沙滩上或是山冈上, 似看非看地观赏景色, 有时看着看着就进入梦乡了。祖母病逝刚过三年, 一直寄居在亲戚家的姐姐芳子也突然病故。亲人相继作古, 已经使这位敏感的少年沉浸在悲哀中, 可是生活的变故还是接踵而来。川端康成十四岁的时候, 长期缠绵病榻的祖父也弃下了这个孤儿, 永远地离开了世界。川端康成失去了所有的至亲骨肉, 爱的象征自此失去, 在他幼小的心灵上刻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他在《十六岁的日记》中写道:“我自己太不幸, 天地将剩下我孤零零一个人了。”

自然是人类的母亲, 这个孤独的少年将自己的情怀投入到自然的怀抱, 并在那里寻找到生存的依靠, 实现了生命的第二次孕育, 同自然的亲近, 体现着他的一种近似于亲情般的热爱。

昨日一来到热海的旅馆, 旅馆的人拿来了与壁龛里的花不同的海棠花。我太劳顿, 早早就入睡了。凌晨四点醒来, 发现海棠花未眠。

发现花未眠, 我大吃一惊。……凌晨四点凝视海棠花, 更觉得它美极了。它盛放, 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川端康成, 《花未眠》

“哀伤的美”, 体现着一种理解和惺惺相惜的关怀, 体现着一种绚烂却不能长久的感叹, 体现着一种“有限”和“无限”的矛盾情怀。

自然的美是无限的, 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正因为人感受美的能力有限, 所以说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 自然的美则是无限的。至少人一生中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 是很有限的。这是我的实际感受, 也是我的感叹。

———川端康成, 《花未眠》

“无限”的自然美和“有限”的感受能力是一对无法调和的矛盾, 贯穿在人的一生中, 人们总是试图以“有限”的能力去囊括“无限”的美, 这是人们对于美的狂热的追求, 川端康成一生匆忙地追寻美的脚步怕是为此而零乱的吧。

在川端康成的意识中, 自然的美是客观存在着、无限存在着的, 它不因为人的关注而产生, 也不会因为人的忽视而消亡, 而不能发现、无由发现这无限存在着的美, 是人类的悲哀, “哀伤的美”, 并非源于对海棠花的同情, 而是发自对人生有限的感伤, 所以, 人应该穷其一生的精力, 去提高自己发现美的能力。

二、发现艺术之美———寻求对自然美的顿悟

自然之美是无限存在着的, 可是很多时候由于缺少“机缘”而忽视了它的存在, 但是, 有时候, “唯一的一件古美术作品, 成了美的启迪, 成了美的开光”, 这也是可能的。所以, 从一朵未眠的海棠花, 可以直接进入到自然美的领域, 领略自然之美, 同样, 通过艺术之美, 也可以构成发现美的“机缘”, 引导我们形成对自然美的顿悟。

对于艺术美的欣赏, 川端康成并不满足于停留在这个领域驻足不前, 反复欣赏玩味, 而是情愿将艺术当作一个“机缘”, 实现从艺术之美向自然之美过渡的这样一个审美历程, 自然之美才是他审美意识里理想的归宿。可是怎样才能实现这种过渡呢?

美是邂逅所得, 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

———川端康成, 《花未眠》

这正如马克思所说:欣赏音乐的耳朵是培养出来的。欣赏美的能力是需要发展的。当花开满园的时候, 我们可能无由发现它的美, 可是在凝视壁龛里摆着的一朵插花的时候, 我们却可能想象出春天的美丽, 艺术美是自然美的一种浓缩、暗示, 我们需要用心去感悟, 才能从艺术走进自然, 这是对于欣赏者而言。

三、创造美———从“无限”到“有限”再到自由

在川端康成的意识里, 自然是一种“无限”之美, 艺术是一种“有限”之美, 从自然美到艺术美的创造, 是将“无限地自然之美”用“有限的艺术形式”加工成艺术作品的阶段, 是一个从“无限”步入“有限”的过程。

可是, 一件艺术作品的完整的审美过程, 到这里并不能结束。在欣赏者那里, 对于艺术作品的凝视、顿悟, 又会经历一个由“有限的艺术作品”进入到“领略无限的自然之美”这样一个审美阶段, 而这时, 进入欣赏者内心的“自然之美”, 再也不是先前那个“客观的”无限存在着的自然, 而是通过一种“机缘”, 已经被人时刻感受着的“美的存在”, 它再也不会“哀伤”地被忽视, 而是长驻人类的心间, 至此, 无限的自然之美和有限艺术之美达到完美的融合, 人类的审美进入自由的王国。

所以, 创造美的过程, 不是一个从“无限”到“有限”再到“无限”的循环往复的审美过程, 而应该是一个从“无限”到“有限”再到“自由”的一个逐渐升华的过程。在艺术的创造过程中, 川端康成主张写实, 透露出对自然的暗示、象征和诱导。

至此, 由对于自然美的“无限”和人感受美的能力的“有限”, 达到了艺术美和自然美的“相互呼应”、完美融合。在川端康成有生之年追寻美的脚步中, “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 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 显得更美了”应该是他一生最美的画面了。

《花未眠》教案 第5篇

《花未眠》教案

《花未眠》教案 百色高中实习组 罗倩宇 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脉络,把握文章主旨:课文从花未眠这种自然现象引出对自然美的探讨,强调自然美是无限的,美是邂逅和亲近所得。艺术创作应该重视写实,表现自然美。 2.体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笔,以小见大,由浅入深的写法。 3.通过对自然美与艺术美以及二者的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建立感受生活美的意识。 4.理解文中隽永含蓄的语句,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自然美与艺术美以及二者的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建立感受生活美的意识。 2.理解文中隽永含蓄的语句,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提问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牛顿的故事)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牛顿和一个苹果的故事,一个苹果从树上落下来,砸到了牛顿的身上,引发了牛顿的思考,因而研究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一个小小的苹果就能对牛顿产生如此大的启迪,可见生活中任何微小的事物都有可能对我们有所启发,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善于思考,就能有新的发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川端康成就是这样一位善于思考的作家。他在一个投宿旅馆的夜晚,凌晨四点醒来,偶然发现了花瓶中盛放的海棠花,从而引发了他关于美的思考,写了这篇文章《花未眠》。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说理散文,看看究竟一朵花能给作者怎样的启迪。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第51页。 二、介绍作者 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作者川端康成,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小说家、散文家。幼年时父母、祖母相继去世,分别由外祖父和舅父抚养,给他留下巨大的精神创伤。而此后的漂泊生活和多次失恋使他形成了感伤和孤独的性格,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文学创作的风格。19668年他因长篇小说《雪国》《千只鹤》《古都》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是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亚洲作家。当时的颁奖词是这样过的:“这份奖状,旨在表彰您以卓越的感受性,并用您的小说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心灵的精髓。”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近《花未眠》,看看究竟一朵花能给作者怎样的启迪。 三、梳理文章脉络 1、 分角色朗读全文 我们请五位同学给我们朗读课文,有哪位同学自告奋勇吗?没有的话老师就点将咯!?生齐:(指名学生)老师做一个开头,我读第一自然段;A同学读第二第三段;B同学读第四第五段;C同学读第六段;D同学读第七段;E同学读第八段;全班同学齐读最后三段。(朗读……) 2、 正音 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但是要注意一些生字词的读音和字形。 壁龛(kān) 绽放(zhàn) 毋宁(wú nìng)陶冶 (yě) 邂逅(xiè hòu)拙劣(zhuō) 迥然不同(jiǒng) 釉子(yòu) 坂本(bǎn) 拜谒(yè) 岚山(lán) 3、逐段解读文本 这是一篇说理性比较强的散文,所以我们就要从字、词、句入手,并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课文的内容。 (1)第1、2段 首先我们看第一、第二段。文中第一句说“我常常不可思议的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不可思议”什么意思?“微不足道”是什么意思? 明确:不可想象、不可理解;微小得不值得一提。 那么这个“微不足道的问题”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明确:作者发现海棠花未眠,并思考了花未眠这个自然现象,这个“微不足道的问题”在文中指的就是“花未眠”。 请看到第二自然段,“发现花未眠,我大吃一惊。”作者为什么大吃一惊?同学们可以用课文中的句子来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 明确:这是众所周知的(人们普遍都知道。)我仿佛才明白过来,说明作者一直都知道有些花是在夜间开放的这个自然现象。可这是他第一次认真观察未眠之花的美。 凝视着海棠花,更觉得他美极了,“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声音低沉)的美。”作者为什么说花的美是哀伤的?大家思考一下。 明确:①它在夜间开放,无人欣赏。在夜间的时候花在自然开放尽情展现自己的美,而我们在做什么?(睡觉)这个哀伤是无人欣赏的哀伤。有同学有不同看法吗?②花盛开它就面临着凋谢。花儿盛开就预示着将要衰败,这是很凄惨的。 樱花情结与物哀之美: 其实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川端康成文学作品的风格、气,它渗透着日本人独特的心灵世界。日本人有极端的樱花情结,樱花是日本文化的图腾,日本人的骨子里认为樱花是生命最重要的象征。一枝樱花从开花到凋谢只有7天,一树樱花从开第一朵花到全部落英,也不过16天。樱花是在开得最旺的时候凋零。川端康成的文学创作深受日本文化物哀之美的影响。同学们课后可以听日本民歌《樱花》来感受一下日本国民的审美气质,也可以阅读《源氏物语》这本书来了解一些日本文化。 (2)第3段 下面我们看第三自然段。请同学们找出这段的中心句。 明确: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这是作者的实际感受,是作者在凌晨发现未眠的海棠花的美而生发的感叹。 难句1:“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课后练习二要求我们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这句话有什么含义呢?同学们联系上文思考一下。 (提示:作者由什么想到什么,表达了什么?) 明确:作者由一朵花想到了活下去,也就是想到了生命的问题。我们学地理就知道,日本是 一个多火山是国家,日本国民的生命随时都有可能受到威胁,因此他们对生命也有着独特的珍视。川端康成由一朵花联想到人的生命,由花开的绚烂想到生命的璀璨,具有强烈的珍爱生命的意识,表达了作者对美的珍视和对美的追求。 (3)第4段 接着看第四段,同学们判断一下课后练习第二大题的第二项的表述是否符合文意。 明确:不符合。(为什么?它的表述错在哪?) 明确:雷诺阿虽然认为进步则预示着死亡,这是很凄惨的事,但并不因此拒绝进步,所以临终前还说“我相信我还在进步。” (4)第5段 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感受到美、获得美呢?作者是怎么说的? 明确: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本段的中心句,同学们把它划下来。这是作者在凌晨发现未眠之花的美思考得到的感悟。除了邂逅我们还要主动的去亲近它,去欣赏它。 作者说“一朵花也是好的”,同学们理解作者说的这句话的深层含义吗?(提示:要注意联系上文来思考) 明确:自然中一点一滴的美都是难能可贵的,任何细小的东西都可能引发人的美感,自然界中的一朵花也是能成为美的启迪,成为没的开光。所以说,一朵花也是好的。 自然的美是无限的,而我们是不是都能做到认真、留心观察欣赏身边的自然的美景呢?你做到了吗?正因为你没有做到,他也没有做到,所以川端康成为此感叹。凝视着壁龛里的一朵插花,作者又有了怎样的感叹?我们下节课继续来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余下文段,解析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简要复习上节课所讲内容。 第6段 自然的美是无限的,而我们是不是都能做到认真、留心观察欣赏身边的自然的美景呢?你做到了吗?正因为你没有做到,他也没有做到,所以川端康成为此感叹。凝视着壁龛里的一朵插花,作者又有了怎样的感叹?请同学们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然而,我们仔细观赏画中花,却不怎么留心欣赏真的花。 在真花与画中花,也就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对比中,川端康成更欣赏哪个? 明确:真花的美,自然美。我们常常忽视自然美,只去欣赏往往逊色于自然美的艺术美。自然美是显而易见的,需要我们去亲近、去观察和欣赏。优秀是艺术作品往往是对自然和生活的逼真的再现或体现。 (6)第7、8段 看到第7、8段,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了什么样的道理?(指名学生回答) 明确:一是李迪、钱舜举、罗丹等,对自然美观察之仔细使他们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也让人从他们的艺术创作中领略到自然的美;二是“我”的小狗与宗达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极为相像,对宗达的写实精神、细致观察给予充分的肯定。表现了作者崇尚写实的精神和审美追求。 同学们注意第7段的一些词语: 迥然不同:形容相差很远。体味:仔细体会品味。体会:体验领会。领略: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领会:领略事物而有所体会。 (7)第9段 下面看第9段,作者写到了哪些景物?请同学们齐读第9段。 明确:日本黄昏天空的晚霞、长次郎的名茶碗、坂本繁二郎的画。 名茶碗和画属于什么?日本黄昏天空的晚霞又属于什么? 明确:艺术作品,代表着艺术美;日本黄昏天空的晚霞属于自然景物,代表着自然美。 这三者有什么相似点? 明确:颜色一模一样。 看到这一段的最后一句:“于是,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名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这“三者”分别是艺术美和自然美的代表,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艺术美与自然美是怎样的关系? 明确:作者从自己观察到的晚霞联想到长次郎的名茶碗和坂本繁二郎的画,说明与自然美相契合的艺术作品是可以提高人对自然美的感受能力的,自然美与艺术美是可以彼此融合,相得益彰的。这是作者在艺术美与自然美得出的感悟。 (8)第10、11段 作者除了发现花未眠,还发现了什么? 明确:岚山的美。 第10段作者谈到了自身的经历,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现岚山的美的? 明确:冬天看岚山,人少,仔细观察,才真正感受到岚山的美。 作者又有了什么感叹呢? 明确:“自然总是美的。不过,有时候,这种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罢了。” “某些人”指的是哪些人? 明确:有机会观察美、用心欣赏美的人。 最后一段作者重提发现花未眠的原因,照应开头,再次强调突出美是无限的,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 四、析文理:以小见大,由浅入深。 文章的主旨:作者从花未眠这种自然现象引出对自然美的探讨,强调自然美是无限的,美是邂逅和亲近所得。艺术创作应该重视写实,表现自然美。 作者由花未眠想到美和审美的问题,这种写法在写作上称之为“以小见大”,作者触景生情写下了这么一篇有哲理的散文。那么同学们有没有留心观察我们身边的事物,鸿飞池的睡莲?校园成群的绿树?甚至我们洗衣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花未眠》论文】相关文章:

花未眠诗歌范文05-22

花未眠-精美散文欣赏07-21

未眠之夜作文05-12

夜未眠散文随笔07-21

心未眠夜未央什么意思05-01

上一篇:培养模式化学工程下一篇:节电途径论文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