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改革范文

2024-05-30

命题改革范文(精选12篇)

命题改革 第1篇

一、思想根源:应试思维定式干扰

课改前长期的应试教育年代里, 教材知识内容“繁、难、偏、旧”, 考试评价方式单一, 加之当时各种统测频繁, 其主要目的又是为了甄别出三六九等, 因此在钻研教材、习题和试题设计时就势必要别出心裁地“深挖洞”, 想尽办法地去“变式”, 以提高习题和试题的区分度, 结果出现习题和试题中种种超乎寻常的变异, 以至于偏离数学教育的实质.这种长期的应试教育思维所形成的思维定式在短期内没有根本清除, 还在新课改实验深入推进的今天发挥着潜在的影响力, 从而形成了新课标教材内容“浅、宽、新”, 但相关的测试题却依然“繁、难、偏”的现象, 并且冠以“适当拓展”的说词来掩盖穿新鞋走老路的虚假课改行径.这必然会将一线教师导向喊着新课改口号执行着应试教学行为的歧途, 阻碍新课改的发展.

二、认识误区:具体目标把握失当

新课改中具体教学目标的把握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困难:一是《数学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的呈现改变前教学大纲的呈现模式, 分年段从四个方面进行陈述, 而新教材对某一领域知识的编排又是按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循序渐进、分散安排的.年段目标与各年级各册教学目标的差距造成了教师对具体教学内容所承载的知识、技能、能力及情感目标把握上的困难.二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有些目标的刻画本身难以把握, 还有待于进一步具体化、明确化.如“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的目标, 就可以增加目标的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的刻画, 或给出案例予以说明, 以便于教师更好地掌握这一目标.三是在各级教材培训中, 培训者总是从宏观理念和整体框架入手进行讲解, 或按《教师教学用书》蜻蜓点水般地照本宣科, 没有俯下身去对各具体知识点的教育、教学目标进行分析研究, 一线教师也只能靠自身的领悟把握教学目标的深与浅, 从而形成对同一知识点教学目标的认识也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由于以上原因造成对具体教学目标把握的欠缺, 笔试中随意拔高难度就不足为怪了.如在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与图形”教学单元中, 原本只要求学生“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直观感知各种图形特征”, 命题者却以“理解掌握这些图形的特征”为教学目标, 设计填空题空洞抽象地考察相关形、体的特征, 还冠冕堂皇地称之为“适当拓展”.真是害苦了教师, 更害苦了学生.

高考命题改革与精准备考心得体会 第2篇

2017年11月23日下午,我校全体教师在学校的报告大厅听了陈庆军教授关于“高考命题改革与精准备考”的讲座,听了这次讲座收获颇多,最主要的心得有如下几点。

一、过去经验

过去提升高考成绩的经验,几乎无一例外都是通过精细化管理和奖金刺激,依靠“时间加汗水”拼出来的,是七分管理,三分教学。都存在一个共同问题,就是:高考命题研究薄弱,教学效率低下,不能很好地适应和轻松应对高考。高考面前,教与学的“高耗低效”始终困扰着所有学校。

过去我们一直采用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这两种主要办法应对高考。然而,在高考命题改革面前,死记硬背已经失灵,题海战术也在渐渐失去往日的效力。同时,“有模拟考试没有模拟命题”“有考试无评价”,则是高中教学特别是备考复习中普遍存在的两大欠缺。之所以存在上述问题,缘于教与考的信息不对称:我们不了解高考命题的过程和方法,也不清楚高考命题的思路和意图,更不知道高考命题的自身规律。因此,我们要进行改革。

二、高考命题改革与命题规律

1.高考命题以《考试大纲》为依据,全面遵循“一体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凸显“三位一体(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的根本宗旨。

2.各科命题积极落实“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要求: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

3.各科试题的设计,充分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

三、因此给了我们几点启示

1.高考命题改革冲击传统教学模式

2.高中教学特别是备考复习的短板暴露无遗 3.变革教学是摆脱高考备考困境的唯一出路

因此,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要深入研究高考试题,领会高考试题的设计思路和考查意图,反思教与学存在问题与不足,变革教学与复习,实现精准备考:转变教学观念,调整学习策略。整合精简教材,优化复习内容。深化概念学习,实现深度理解。利用高考真题,强化限时训练。注重考试评价,落实矫正改进。讲究答卷规范,提升解题技巧。

四、未来我们要注重策略

1、教学改革反思: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问题是能否实现“增效减负”。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教学内容的精简和优化。

2、高效复习的思路:温故知新(以新带旧,即利用新知识、新问题引领旧知识的复习);整合教材,重构体系;优化复习过程;提高课堂效率——导学用合一。

3、精准备考:更新观念,调整策略;用好高考真题,强化限时训练;优化试卷讲评(确定任务、分头备课、课堂讲评、变式训练、课堂小结);改进答卷技巧;落实培优补弱,促进全面提高

2017.11.27

小学语文命题改革探究 第3篇

在命题改革中,应该注重以下几个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新课程改革倡导语文教学情趣化,相对应的,语文试卷中,也要充满趣味性。这种趣味性不是为了追求趣味而趣味,是在掌握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基础之上,使试卷命题趣味化。

(一)命题语言趣味化

语文试卷应该不同于其他科目试卷,在题目语言上应该体现语文学科的特征。传统的语文命题语言枯燥冰冷,充满程序化味道。比如改写句子、阅读回答问题、按课文内容填空。学生面对这些字词要求只是为了回答问题而回答问题,并没有深入思考,生硬之下效果不佳。学生对于自己只是成为一个学习行为的执行者,一定很不喜欢,怎么可能有很好的学习效果和能力培养呢?那么怎么改变命题语言呢?既然是语文试卷,那么完全可以运用语言工具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的愉快的考试氛围,或者亲切的口吻,或者调侃的语气,或者期待的字词都可以很好地体现课程改革的要求。比如:“请写出你喜欢的四个成语”“改写句子时间到了,加油啊”“开动脑筋,帮帮主人公吧”,诸如此类的语言都可以让学生感受自己的主人地位,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者。命题语言趣味性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能够自信地去回答问题,更有利于考查出学生的能力。

(二)命题设计趣味化

同一考试内容可以由不同的命题设计,不同的命题设计可以测试出不同的学生水平。传统的考试命题设计单一枯燥,学生内心并不认可。作为教师和出题者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材的基础之上,贴近学生的心理和生活。如果能将知识性、趣味性、情感性三者融为一体,这样的命题才可称之为有水平的命题。知识性是命题的出发点,这点相对容易做到,难在命题的趣味性和情感性,尤其是常年适应传统教育模式的小学语文教师,对于趣味性和情感性命题一时难以适应。但不得不说的是,只有与时俱进,为教学改革配套考试改革,才能考查出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试卷设计趣味化

一张试卷,除了题还是题,学生应付完这个应付那个,疲惫中常常会产生厌学心理。即使老师经常面对程式化的试卷,也会心生厌烦,何况做题的学生呢。所以在试卷设计方面若能插入些可爱的图片或者鼓励的图片,只要不分散学生注意力,效果一定非常不错。试卷具有亲和力,试题具有感性化,学生心情自然不错,答题就会事半功倍了。

二、人文性原则

考试改革应该以学生为本,使学生有与试卷对话的愿望。小学生年龄尚小,心理承受挫折能力一般,易于产生压抑不安情绪。考试改革要有针对地消除学生的应试心理,给予学生人文关怀。

如果试卷卷首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提示语,比如“小朋友,努力啊,要认真啊”,让学生放松之下更好做题,试卷结束还可以写“恭喜,考试结束了”。如果每道题的题目教师都可以赋予人文情调,或者以对话的形式提问,或者用激励的语言出题,那么学生会更好地理解语文教育的实质所在。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两个特点,在考试改革中,应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传统的考试片面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重视不够。如何改变这种情况?比如写作,完全可以设计为“两只小熊为了饼干产生了矛盾,谁也不理谁了。如果你是熊妈妈,你怎么劝他们才能和好呢?请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吧。”如此,不仅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心理特点,更展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三、过程性原则

考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学习能力,传统的考试往往注重最终的结果,通过结果判断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掌握程度,稍显偏颇。因为结果的得出过程也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等等在过程中都有体现。所以考试改革应该能让学生展示思维的过程,进而在过程中评判学生的能力和掌握程度。

语文考试文本阅读是最重要的,作为教师在选择文本的时候不仅要看重文本的语言,还需要看它的思想和情感。文本不仅仅是语言的载体,更体现了人类最基本的价值观念。教师要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时候,不仅只把它当做考试的一段文字,而是情感的熏陶。考试过程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而寻找文本,而是学生感知生活体验情感的不同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具有重视体验和感悟的特点。”文本阅读中,虽然没有标准化试题,但是应该尽可能地去创设具体的语境,让学生在其中思考分析进而感受和体验。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命题要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这才是人文教育落脚处。比如发问学生阅读之后的体会,让学生谈谈他欣赏的片段。此类发散性思维的问题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思考和情感活动,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体验。

语文教育要让学生学会积累,《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此明确指出:“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传统的考试方式单一地考查学生背诵积累,为了分数,学生被动地背诵积累。如果考试方式进行改变,让学生能在考试中意识到积累的重要性以及对自己的意义,那么学生自然会自觉地积累背诵。

综上所述,课程改革成功不仅需要教学理念的变革,教学方式的更新,评价方式的改革也必须与时俱进。只有命题改革成功,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教学转变。就当前课程改革而言,命题改革虽然已经启动,但远不及其他方面改革的彻底和成功,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加大力气进行命题改革的钻研,真正使语文考试成为评价语文学习的客观工具,使其成为教学相长的载体和学生学习的动力。

小学数学笔试命题的改革尝试 第4篇

一、营造宽松气氛, 体现人文关怀

考试是把双刃剑, 其结果运用得当, 就会激励学生发展, 否则会让学生离数学越来越远。考试仅仅是一种评价手段而非目的, 因而在考试时应尽量营造轻松气氛, 减小学生对考试的紧张与恐惧。传统的数学试卷因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择, 题型设计严肃呆板, 学生只是机械解答, 因而有必要改变试卷的呈现方式, 这样可以有效缓解学生考试的紧张情绪。首先, 把传统的“数学测试卷”改为“数学快乐园”、“数学收获园”等, 旨在放松学生心情, 激发学生获取成功的勇气。在卷首可设计开考寄语:“嘿!展示你的时候到了, 你可要冷静思考, 沉着答卷, 祝你成功!”其次, 将传统试卷中一些冷冰冰的标题, 改为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比如, 填空题改为“知识万花筒”;判断题改为“啄木鸟看病”或“当回裁判员”;选择题改为“大浪淘沙”、“快乐ABC”;计算题改为“我是计算小能手”;应用题改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 考试过程将成为极富情趣的智慧之旅。考试作为一种评价方式, 最大功能是激励而非“宣判”, 因此, 应在试卷中处处渗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试卷中不时增加一些富有情感和激励的语言, 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像在与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比如:“请小心, 有障碍!”“加把劲, 你快成功啦!”“要细心, 好好把握哦!”“恭喜你做完了, 是不是再检查一遍?”这些热情的话语, 缩短了学生与试卷之间的距离, 有益于学生更大限度地发挥。

二、从生活中取材, 强化应用意识

荷兰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来源于生活, 也必须植根于生活。”传统的数学命题是为了巩固数学知识, 在某一现实问题的原型上经过加工而成的, 因而拉大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生活经验, 解决起来感到枯燥乏味, 兴趣索然。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具有活力与灵性, 命题设计应放眼生活, 注重现实的实践体验, 变传统的“书本中学数学”为“生活中做数学”。例如:“六一”节快到了, 玩具店为了搞促销, 开展大减价活动。

1.如果给你20元钱, 你想买几个玩具?用算式表示出来。

2.小红想买18元钱的长毛狗, 你认为可以怎样付钱?

3.小强带了36元钱正好用完, 猜一猜:他有可能买些什么?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

4.我也来提个问题: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的试题, 不仅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现实, 学生感兴趣, 而且真实的生活情境能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 学生很自然地把生活经验、数学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中去, 从而真正地实现对知识的理解, 并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消除考试带来的恐惧心理。

三、关注思维过程, 突出问题意识

新课程标准强调, 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即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主动质疑、积极探究的心理状态, 这也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之一。学生一旦掌握了一种知识后, 应引导他们尽可能多地去思考、发现它的应用, 而考试更应是学生创造过程式的延伸。因此, 试卷命题应减少“重现式”试题, 增加“发现式”试题。

四、加强实践操作, 注重能力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动手操作既是认识的源泉, 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长此以往, 我们的教育往往只重视了知识传承, 而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因而, 命题时应设计一些操作实践题,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感悟和体验。

例如:在一个长160米、宽100米的近似长方形空地上建造一个花圃, 使种植花草部分的面积占整块空地的一半。请你当个设计师。确定比例尺;画出空地平面图;在图中画出设计的花圃图案。

让学生亲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 融数学知识、图案设计为一体, 不仅趣味性、实用性、创造性强, 还渗透了美的设计理念, 让学生不仅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价值, 而且在动手实践中发展了各方面的能力。

命题改革 第5篇

基础·实践·素质·创新

新华网北京6月7日电(记者吴晶 刘奕湛)7日高考首日,语文、数学两科考试顺利举行。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相关部署,语文、数学两大主科将是高考改革的“重头戏”。而今年全国18张高考语文试卷的命题特点和亮点,也从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未来的改革走向。

针对此,记者来到教育部考试中心,邀请语文和数学学科的相关命题专家从今年的题型、立意和要求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梳理和分析。

打牢基础:强调核心素质

专家:作为两大基础性学科,语文和数学考试的基本功能是考查学生核心素质。语文着重考查审美修养和人文精神,而数学则是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语文题例】全国卷阅读题《爱国科学家邓叔群》要求学生结合材料回答“邓叔群是如何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以及“作为一位爱国科学家,邓叔群有哪些突出表现?”等问题。

专家:命题凸显对试题内容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解读,贯彻了十八大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要求。

【数学题例】甲、乙、丙三位同学被问到是否去过A、B、C三个城市,甲说:我去过的城市比乙多,但没去过B城市;乙说:我没去过C城市;丙说:我们三人去过同一城市。由此判断乙去过的城市为哪里?

专家点评:考生要从文字叙述中抽取有用信息,利用其中的逻辑关系,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最终作出正确判断,这是引导学生培养理性思维、敢做科学决策的改革方向。

贴近现实:注重应用能力

专家:“贴近社会、贴近时代、贴近考生实际”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语文、数学都要着重考查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语文题例】全国卷阅读题《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梳理中国历代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法律和管理经验,引导考生关注我国当前社会热点中的食品安全问题。

专家:这种命题让那些陷身于题海战术的考生无计可施,使那些能深入观察现实、思辨能力强的高素质考生在考试中获益。

【数学题例】全国卷提出“一天的空气质量为优良的概率是0.75,连续两天为优良的概率为0.6,如果知道今天的空气质量为优良,则明天空气质量为优良的概率是多少?”

专家:这种命题体现了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巨大作用和应用价值,同时有利于考生更深领会统计与概率的应用价值。

图文转换:助推素质教育

专家:两大学科拓宽了试题材料的来源,体现对“信息的获取与加工、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事实的判断与推理、结果的阐释与交流等能力”的考查。

【语文题例】全国及多地试卷出现大量的读图题和图文转换题。如:四川卷读图题要求根据《汉字字形演变表》配写一段说明性文字,介绍汉字字形的演变特点。广东、辽宁等省市试题中涉及统计数据、照片、漫画、流程图等读图、读表题。

专家:图文转换题既考查了对图表的理解能力和文字表述能力,又传达了中国优秀的汉字文化,展示出了语言、文化综合型试题的设计模式。此外,这种考查是对以往考试方式的有力补充,能够很好地考查考生阅读多种形式的信息,并运用语言进行分析和总结的能力。

【数学题例】江苏卷以古桥保护为题,考查考生的建模能力;全国卷试题涉及购买设备、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参加公益活动等内容。

专家:这些命题有利于破除题海战术、死记硬背,让考生深深感到数学就在生活中,在日常学习中就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激发创新:体现选拔功能

专家:两大学科都加强了对创新能力的考查要求,引导考生以新颖独创的思维方式思考、解决问题,突破程式化的界限和束缚,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

【语文题例】全国卷作文题“‘山羊’团体赛的新情况”:“山羊过独木桥”是某学校传统的团体比赛项目。以往的比赛是,双方队员两两对决,相遇时,会像山羊抵角一样,尽力使对方落下桥,自己通过,通过人数较多的一组获胜。不过,今年预赛中出现了新情况:有一组比赛,双方选手相遇时,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都顺利过了桥。这种做法当场就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

专家:材料极具开放性,解读的重点也不固定,可从“传统”“规则”“公平”“诚信”“荣誉”“共赢”“利益”等多个角度展开讨论,为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提供非常广阔的思考平台。

【数学题例】最后的大题采取“分步设问,梯次递进”的方式,设置两到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较容易,后面的问题则对考生能力要求逐步提高。

“参与”是教育改革的重大命题 第6篇

畅想我国未来的教育改革毕竟主力是年轻的一代,当前所处的时代也得到了进步。最早的职业技能教育是由德国在工业时代创立,当时的教育服务于整个工业时代,而如今进入了互联网时代,我们不得不畅想一下未来的教育如何适应互联网的发展,服务于互联网,这是值得进行重新思考的。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创造性、适应能力强、有上进心,所以不只是学校与教师,甚至是家长也需要共同参与到寻找方法的教育中来。

本人觉得,教育改革依托的整个社会背景是这个现行的时代,而这个时代要求的是人人参与。向来中国的进步都是以人民群众为主导的整个社会性的进步;现在同样如此,那么家长和教师以及我们年轻的一代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寻找出路,共同参与到这场教育改革中,这是时代交给我们的一个大的命题。

小学数学考试命题设计的改革实践 第7篇

一、情感互动, 凸现人文性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 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数学是一种文化, 那么在平时的教学和考查中就应该体现现代文明。所以, 考试命题要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 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 使之能够快乐地参与考试。同时还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体现考试的人文性和教师对学生的关爱, 让学生感受试卷的温馨与体贴。

1. 设计温馨的卷首语。

一段亲切的话语, 一幅可爱的卡通画, 如春风细雨般滋润着孩子的心田, 可以让每个孩子消除紧张的心理, 以百倍的信心, 迎接新的挑战。例如, 低年级的卷首语是:“数学乐园学问多, 比比谁的本领高。加油吧!”中年级的卷首语是:“亲爱的小朋友, 欢迎你到数学信心站, 只要你用心采摘, 相信你会满载而归!”毕业班检测试卷的卷首语是:“亲爱的同学们:六年的小学数学学习生涯将要结束, 你一定学到了不少本领吧!今天, 老师为你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只要你认真审题, 积极思考, 就一定会有出色的表现。相信你一定能行!”学生读了这样的导语, 定会产生一种亲切感, 增强自信心。

2. 设置新颖的标题。

为了改变以往试卷标题的冷面孔, 可设置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标题, 以激发学生积极地看、想、做。这样, 考试也将变成学生的快乐之旅、智慧之旅。例如, 计算题改为“注意审题, 细心计算”;填空题改为“细心读题, 谨慎填写”;选择题改为“反复比较, 择优选取”;判断题改为“巧思妙析, 判断对错”;操作题改为“动手实践, 操作应用”;应用题改为“走进生活, 解决问题”。

3. 增加亲切的提示语。

小学生年龄小, 他们需要更多的呵护和引导。针对学生学习中容易出现的计算粗心, 不认真审题、做完试题不检查等问题, 可分别对相关试题设计提示语:“计算要细心哟!”“胆大心细, 弄清题意。”“加把劲, 快成功了!”“耶, 做完了吗?请再检查一下, 可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呀!”这些热情洋溢的话语缩短了试卷与学生的距离, 让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二、润物无声, 渗透教育性

我们正处在一个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 闭目塞听只能使师生的认识肤浅, 思想停滞。为此, 在命题时要做到“与时俱进”, 把时代发展中的重要事件作为设计试题的资源。一方面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另一方面也要渗透相应的思想教育, 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思想受到教育, 情感得到熏陶, 意志品质得到提升。例如:

1. 一个没有拧紧的水龙头, 每分钟漏水约20滴, 每滴水大约为0.5毫升, 这个水龙头一昼夜的漏水约是多少升?照这样计算, 这个水龙头一年的漏水量约是多少吨? (1立方米水重1吨)

2. 学校三年级为“南平水灾”捐款情况统计表。

看表回答下面问题:

(1) 从表中, 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请至少写出两则。)

(2) 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

(3) 估计一下, 全校一共可捐款多少元?

(4) 看了这些数据, 说说你有何想法?

3.2009年9月9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4周年纪念日, 抗日战争胜利于哪一年?这一年二月份有多少天?

以上三题在考查学生知识点的同时, 也相机渗透了节约用水、关爱他人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三、贴近生活, 强调现实性

“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会激发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 引起积极思维, 心情愉悦主动完成任务。所以, 在命题时应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使学生通过解题感受到我们学到的数学知识是有用的。例如:

1. 健康的人每天喝1.5L水就足够了。小红有一个圆柱形的水杯, 从里面量得杯口的直径是6cm, 高15cm。那么小红每天大约要喝多少杯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规定, 国旗长和宽的比是3∶2, 学校升旗用的国旗宽是120cm, 那么长是多少厘米?

3. 一种药品包装上的说明:

药品规格每粒0.25g, 成人一次口服0.25~0.5g, 一日3次。从这段说明中, 可知成人每次最多服用多少粒?一天最多服用多少克?

第1题, 相信学生通过解题不仅有一种成功的体验, 还会获得有关一个健康的人每天应该喝多少水的常识。第2题, 学生在解题后不仅了解了国旗的长、宽大约是多少, 而且了解了《国旗法》规定的长与宽的规范比。第3题, 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可能用得更多, 通过解题所产生的积极学习的信心会更强烈。

四、开放题型, 追求创新性

在命题时要善于挖掘所学知识中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潜在因素, 合理、恰当、灵活、巧妙地设计一些开放性的试题, 更好地弥补学生能力上存在的客观差异, 给他们提供更为广阔的思维和探究空间, 促进他们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发展, 充分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理念。

例如, 一张长40cm, 宽20cm的长方形铁皮, 请你用它做一个深5cm的长方体无盖铁皮盒 (焊接处及铁皮厚度忽略不计) , 你打算怎样设计?请画出图, 并求出铁盒的容积。

这是一道典型的数学开放题, 一般学生都会用第一种解法: (40-5×2) × (20-5×2) ×5=1500 (立方厘米) 。能力强的学生还会探究既节约材料, 铁盒容积又大的另外两种方法: (40-5×4) ×20×5=2000 (立方厘米) 。

此题融阅读理解、面积和容积的计算、方案设计于一体, 不仅趣味性、应用性强, 还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五、承前启后, 注意衔接性

小学数学毕业考试考查的重点除了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外, 还需包括初中阶段继续学习的必备知识。因此, 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衔接, 不仅在教学中, 而且在考试中都应得以体现, 这将为小学生升入初中继续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 现有若干个圆环, 圆环的外直径5厘米, 环宽5毫米, 将它们连接后测其长度, 如下表:

(1) 完成表格中未填的部分。

(2) 根据表中的规律, 请计算出11个圆环拉紧后的长度是多少?

(3) 设圆环的个数为n, 拉紧后总长度为S, 你能用一个关系式表示发现的规律吗?

(4) 拉紧后的长度是97厘米, 它是由多少个圆环排成的?

本题是探究性的试题, 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猜想, 发现其中蕴涵的数学道理和规律, 即:S=4n+1, 并运用这个规律解决第四个问题。在此过程中, 学生不仅运用了所学知识, 培养了推理能力和应用意识, 还为将来学习初中代数打下坚实的基础。

研究中考命题改革开展应考策略教学 第8篇

一、我省中考命题近年来呈现出的特点和规律

1. 全面考察, 重点突出

在选择题中, “化学与社会发展”这部分内容成为重要部分, 大约占了选择题总分的40%左右。有关“物质的化学变化”、“物质构成的奥秘”、“身边的化学物质”、“科学探究”等内容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考察, 不过, “科学探究”在选择题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小。在非选择题中, “身边的化学物质”、“科学探究”等内容成为其中的考察重点, 尤其是“科学探究”更是占到非选择题总分的40%左右。

从整体的试题分值来看, “身边的化学物质”占总分的25%左右、“物质构成的奥秘”占10%左右、“物质的化学变化”占15%左右、“化学与社会发展”占20%左右、“科学探究”占30%左右。从中又可知, 初中化学的重点概念、重点物质、重要化学用语、基本实验、基本技能、基本计算等知识一直是考察的重点。

2. 整合三维目标, 全面考查基础

中考化学命题是以《甘肃省普通高中招生考试命题纲要》为根本的, 它紧紧围绕三维目标, 以求全面考察学生的基础。整体分析试题就会发现试卷的命制仍然是以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载体, 以能力和科学素养为主导思想, 以“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科学探究”等五个方面的内容为主题进行全面考查的。同时, 它又将课程教学中对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的考查建立在《初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学习目标 (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体验性学习目标) 之上, 落实在初中化学的重点概念、重点物质、重要化学用语、基本实验、基本技能、基本计算等之中, 突出考查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3. 突出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生活的理念, 体现学以致用的思想

试题中许多地方都重视了对情境的创设和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这些内容的分值大约占了总分的50%左右, 是整个试卷的重要部分。这些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可以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强化学以致用的思想, 体现他们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生活的理念, 以及帮助他们树立人与自然、科技、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意识。

4. 突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这一学科特征, 重视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

近几年的中考化学试题就化学实验和科学探究方面的考查在试卷中所占分值高达30%左右, 比《甘肃省普通高中招生考试命题纲要》规定的16分还要高出近一倍。可见, 研究性学习和科学探究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 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精神的具体显现。不过, 化学基本实验仍是历年来不变的考查内容, 例如“三大气体”的实验室制备、基本实验操作等。

5. 题型稳中有变

近几年的中考化学试题题型基本保持不变, 但图标分析获得信息题、科学探究题等综合性的题目却是稳中有变。这种题目综合性较强, 也比较新鲜, 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推理思维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同时, 计算题中也有突出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情境创设题, 但其中有关溶液及根据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等的计算, 试题难度则基本保持稳定。但需要注意的是, 每年的中考题都有以创设情境为背景的“压轴”题, 体现了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开发智力的理念。

二、针对中考有关的教学建议和应考策略

1. 两研究和两借鉴

“两研究”即要求教师认真研究《甘肃省普通高中招生考试命题纲要》和《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及教材, 同时还有历年来的中考试题。而“两借鉴”则是指教师应多借鉴别人的研究成果, 借鉴刊物和教学参考资料。

2. 过好教材关, 夯实“三目标”

任何学科都要立足于教材, 立足于基础, 才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化学同样如此。因此, 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过好教材的三关:概念关、化学用语关、计算关。务必让他们理解和掌握每一个知识概念, 建立知识之间的网络关系, 熟练运用化学用语, 切忌死记硬背, 照猫画虎。在学生学习新知识时, 教师还要注意将三维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也就是说, 在学习每一个知识点时, 教师都要让学生明确并实现课程标准对这个知识点规定的目标层次, 即“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体验性学习目标”中的那些层次, 做到有的放矢, 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 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理念, 中考化学试题也突显了这一理念。试题中有关科学探究的内容就是体现这一理念的主体。但是, 对学生化学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必须建立在学生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功之上,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加强学生对实验操作和基本原理的掌握, 如此才能让学生在掌握实验操作和基本原理的过程中, 逐步培养各种能力。如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表, 以及自然界、生产、生活中化学现象的观察, 获得相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 培养观察能力。

4. 强化训练计算和审题能力

中考化学中计算题是固定不变的题型和内容。初中化学计算主要考查学生根据化学式的计算、有关溶液的计算、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等。许多学生在计算题中的失误主要表现在审题能力不够、计算方法掌握不牢等方面。预计明年的计算题仍然会以这几个方面为考查内容。如情境创设题, 或是需要通过观察图表分析数据、看图识别数据的题, 或者是结合实验的数据分析计算题。这些都需要学生发挥最大的思维能力, 以去伪存真、剪枝留干的方法获得信息来解决问题。因此, 在平时的学习中, 教师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5. 恒抓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理解、记忆、运用、归纳、总结、反思是学生完成学习的六个重要环节和过程。尤其是反思, 更是这些环节和过程中最重要的, 它也能在最大程度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思维品质。反思是新课程所要求的重要理念。要教会学生反思、善于反思、重视反思, 教师可以让其从一个新的视角, 多层次、多角度地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查、分析和思考, 从而使其可以深化对问题的理解, 优化思维过程, 解释问题本质, 探索一般规律, 注重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促进知识的迁移, 进而形成新的观点。如果要使学生的学习更为有效, 就必须让其养成解题后及时反思的良好习惯。另外, 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如归纳概括等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

6. 训练应试技巧,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应试技巧和心理素质对学生的正常发挥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学生一旦形成良好的应试技巧和心理素质, 就能够保证其在紧张而又气氛凝重的考场中发挥出自己的正常水平。其实通常所说的“超常发挥”也就是学生的正常发挥, 只不过学生发挥了自己的所有能力罢了。因此, 在平时的学习和检测考试中,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细心、仔细审题的能力, 认真书写、准确计算的能力、“临考不乱”的心理素质, 使其树立自信心, 保持积极态度, 能够自我心理暗示“我难别人也难”。在考试时遇到难题时做到不纠缠、不灰心, 该放弃时就放弃, 集中精力解答比较容易的试题, 坚持“神清气定心坚决、先易后难答准确”的原则。

论高等院校考试命题的改革思路 第9篇

1. 采取常规命题与标准化命题相结合的命题方式

常规命题是指由教师直接命题, 所得试卷一般重点较为突出, 难易程度容易把握, 但是缺乏对教学大纲的全盘考虑。标准化命题是指由电脑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组成一套试卷, 所得试卷考察范围较广, 但是试题往往不够灵活, 且受题库的限制较大。杨斯韬、李浩源、杨金晶等人对比分析标准化命题与常规命题在考试中优缺点发现:难度相近的情况下, 标准化命题试卷的区分度、信度、可靠系数都优于常规命题试卷[1]。因此, 要得到一份高质量的试题, 我们可以根据各科课程的特点、要求以及考试目的, 综合两种命题方式, 结合两者优点, 达到互补的效果, 以求全面客观的评价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2. 采用多样的考试形式

针对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多采用单一的闭卷考试的种种弊端, 我们可以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 增加口试、社会实践、实验设计、撰写综述论文等多种考核形式。Patricia Rushton和Dennis Eggett认为口试较笔试而言, 可以有效地评估学生临床知识的应用能力[2]。综合多种考试形式, 以求考查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如此才能使得学生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3. 综合多种题型, 各种题型比例恰当

本文前面已经提到, 各种题型具有其考核的侧重点, 各有利弊。增加试题类型和改变考试形式, 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也有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训练学生能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

4. 改变考试内容, 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考试内容应紧扣教学大纲, 覆盖面要广, 且应根据学科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 适当更改教学知识内容, 并对其进行考核, 以促进学生关注科学前沿的研究动态, 激发学生思考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等, 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5. 制定严格的命题审批制度并切实执行

试卷审批是命题环节一个不可缺少的步骤, 是监督教师命题、保证命题质量的有力武器。因此, 高校教务部门应该出台命题规范, 明确试卷编制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程序, 并制定相关的奖惩条例, 充分调动命题老师的积极性、增强责任感。如此, 可以保证命题审批制度落到实处, 切实保证试题质量。

6. 建立大型多功能综合性题库系统, 实现教考分离

以往高等院校多采用“由担任教学任务的老师出题”的方式, 教考不分。针对这种命题方式的各种弊端, “教考分离”的方案可以督促教师提高教学素质。要真正实现“教考分离”, 可以通过进行题库建设, 利用题库组卷考试。考试质量直接受试题库的质量制约, 题库试题全, 试题质量高, 所得试卷的质量也就高, 反之亦然。因此, 我们应发动教研室全体教师积极建设试题库, 必要时可以请求外校专家对试题库进行审核。

7. 采取多阶段考试, 避免一卷定终身

目前高等院校普遍存在一卷定终身的考试现象, 无法达到全面客观评价学生能力的目的。因此高等院校考试应为学生提供多次考试机会, 采取多阶段考试, 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各阶段学习情况, 及时获得反馈信息, 调整教学方案, 以提高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 考试是教学一个重要的环节, 是教学过程的有机环节, 而考试命题又是考试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 我们应该加强对科学命题的探索和研究, 继续对命题形式、考试方式、考试题型、建立大型高质量的试题库等多个角度进行改革, 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考试命题框架, 以提高考试命题的质量, 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摘要:考试是高等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命题出卷是考试的源头。本文从命题形式、考试方式、考试题型、建立大型高质量的试题库等多个角度讨论了相关考试命题改进措施, 旨在为建立科学地考试命题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为高等院校考试改革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考试命题,高等院校,改革

参考文献

[1]杨斯韬, 李浩源, 杨金晶.标准化与常规命题在医学生考试中的对比分析[J].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9 (07) :128—130.

[2]Patricia Rushton, Dennis Eggett.Comparison of Written and Oral Examinations in a Baccalaureate Medical-Surgical Nursing Course[J].Journal of Professional Nursing, 2003, 19 (03) :142—148.

浅谈中考政治命题改革后的教学策略 第10篇

一、转变教学观念, 更新教学方法

任何事物的转变都必须首先从思想认识即思想观念上开始, 只有在思想观念上对一个事物有了深刻的认识, 才会在行动上予以及时地践行。所以新的素质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作用, 只有确立新的教育观念, 才能积极地摒弃旧的、传统的教学方法, 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在传统观念的支配下, 有的教师把思想政治课当成可有可无的副科, 认为思想政治课只需要给学生画一画重点, 然后要求学生背下来, 就可以考试得到高分。还有的教师认为授课过程好坏无所谓, 只要对学生抓紧一点, 就能出成绩。而在这些不正确观点的影响下, 学生也把思想政治课当成不重要的学科, 只把精力放在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科目上。这种错误的思想观念已经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课的在中学阶段的教学地位, 对政治教学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

为了适应新课改以后的教学形式, 教师教学观念要转变。政治教学要以人为本的同时, 还必须要强调政治课的真理性和意识形态性, 注重政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教育理念。新的教育理念说明了我们的思想政治教学必须抛弃旧的教学观念, 教学不再是为了应付考试, 而是为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对社会、国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对我国的国情和政治制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牢固树立为社会主义建设而努力的观念。

广大政治教师已经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上做出了积极地探索, 一些新的教学方式层出不穷。比如, 思想政治教学与社会新发生事件接轨, 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观点, 探讨新发生的事件中蕴含的道理, 而且形式上也非常新颖, 采用双方辩论的形式, 形式新颖活泼, 引人入胜, 趣味横生, 使枯燥的教学变成了生动活泼的辩论现场。使学生感觉政治课不再是唠唠叨叨的说教课, 而是充满趣味的新课堂。还有的教师把多媒体应用到教学当中, 例如刚刚开过的十八大, 教师们就利用电脑网络这一日渐普及的工具, 现场让学生观看实况, 看完之后, 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大讨论, 学生情绪高涨, 你一言、我一语, 纷纷表达自己对十八大的认识。这样, 不但教师了解了十八大的信息, 学生也了解了相关情况, 大家都紧跟时代的脉搏, 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 增强了他们的爱国情怀。所以广大教师可以认真借鉴别人新进的, 已经取得较好教学效果的形式, 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当中, 会取得十分显著的成效。

二、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 强调自主学习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当前素质教育的形势下, 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前的政治考试方式下, 学生必须要改变过去被动地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一知半解的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亲自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同时要改变单一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 发展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例如, 在教学“环境问题”时, 就可以引导学生对当地的环境进行一次考察, 并且写成调查报告, 分组讨论环境问题所产生的原因, 并鼓励学生找出保护环境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不仅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觉悟, 使他们真正做到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 达到是学生牢固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又如, 对于当前所发生的犯罪分子残杀幼儿园儿童和教师的惨案, 就可以利用这个案例, 对学生会进行一次法制教育,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 认识到依法治国, 保障安全的重要性。

三、突破学科本位意识, 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

传统政治教学往往仅局限于本学科, 这就严重限制了政治教学的宽泛性, 使学生的眼光变得短浅、窄小, 但是事实证明, 任何一个学科都不可能是完全孤立的, 它都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硬生生地把政治教学独立于其他学科之外, 是一种不科学的态度, 是一种错误的教学方式, 阻碍了政治教学的发展和进步。新课改要求打破这一局限, 强调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 以及教师之间的互相交流。因此, 政治教师在抓好业务水平的同时, 应该广泛涉猎各科知识, 尤其是历史知识, 再讲政治理论时, 可以利用历史事实来证明理论的正确性, 以增强说服力。

比如, 政治课的观点:一种新的制度代替一种旧的社会制度, 需要长期、曲折、复杂的斗争过程。要想使学生对这一观点有一个清楚地认识, 就可以利用我们新中国的历史变迁来说明。因为学生通过电影电视等渠道, 已经对我们新中国诞生的过程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甚至对一些历史事件都已经达到非常熟悉的程度, 所以利用学生非常熟悉的历史事实来证明理论的正确性, 就具有非常强的说服力, 使学生感到理论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说教, 而是有事实为依据, 有证据为支撑的事实。

不同学科教师之间互相交流, 也可以互相提高教学能力, 互相借鉴教学方法, 互通有无, 共同提高, 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重要途径。这也是作为教师最基本的要求。

命题改革 第11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A-0011-01

科学规范的考试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评价手段,对日常教学乃至课程改革都能起到一种良好的导向作用。教研工作者要重点研究如何利用好考试的这种导向作用,科学命题,体现新课改精神。笔者认为,在初中语文月考、段考、期考及中考的命题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以下五个问题。

一、要考查学生的能力

“以能力发展为目标”是新课改提倡的核心理念。初中语文考试既要重视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又要重视评判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一张完整的初中语文试卷,应全面考查学生的识字、口语交际、阅读和写作等能力,因而至少应包括“积累与运用”“默写”“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综合性学习”和“作文”几大板块。对于综合性极强的阅读题,命题者必须精心设计,让学生综合运用多种能力来解答。以记叙文阅读试题为例,命题者可从概括文段大意、分析关键语句在文章中的特殊作用、分析人物性格、理解作者谋篇布局的用意、分析修辞手法的作用等方面入手,考察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命题注重考察学生的能力,能促使教师摒弃“填鸭式”“满堂灌”等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主动接受新课程理念,在平常的教学中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关注学生能否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真正的语文能力。

二、要多取材于课外

“课堂学方法,考试用方法。”这句话点明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也点明了日常教学与考试的密切关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把握文本,品读课文语言,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和体现的价值,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着眼点和出发点;考试命题尤其是现代文阅读试题,则应以教材为依据,充分向课外延展,阅读材料也应尽可能多地取自课外。虽然阅读材料是陌生的,但是解题的思路、技巧和方法却取之于课内,真正做到“题在课外,理在书中”。即使是文言文阅读题,也不应完全局限于课本,每道大题可设计一两道课外延伸小题。例如在考察课内文言文《与朱元思书》时,命题者可引用与作者吴均有关的其他文言材料。

从课外选取考试材料,将促使教师在教学时不仅仅局限于课内,从而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强化阅读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在阅读、分析、理解、概括等方面的能力。

三、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新课标倡导“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初中语文考试命题必须秉承这个原则,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学生的个人体验与感悟,使每一名学生在考试过程中都能放飞心灵、张扬个性。作文命题尤其要坚持尊重学生个性的原则,使每名学生都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例如“我心中的那一道阳光”“ ,也是一种享受”这样的开放性题目就比较贴近学生实际,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见解。

命题尊重学生的个性,能促使教师践行“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改革理念,使学生乐学、善问、会听、敢议、能评,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思维能力得以发展。

四、选文要文质兼美

新课标要求:“中学语文教学必须与德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根据这一精神,阅读题材料的选择一定要注重文质兼美,也就是一定要选取语言优美、可读性强而又富含教育意义的文章,在考查学生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心灵得到洗礼。以百色市中考为例,2014年的《孩子的爱》讲述了三代人的爱,故事生动感人又充满温情,能使学生感受到父母之爱的深沉、真挚,这样的阅读题材料就选得比较好。

考试命题注重选择文质兼美的阅读材料,能促使教师明白文以载道、文道统一的重要性,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兼顾语文能力训练和思想教育两个方面,既关注语文的工具性,又关注语文的人文性。

五、要突出地方特色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语文试题应注意突出地方特色,以地域文化为题材,使学生关注家乡的历史、地理和民俗风情。与地域文化相关的试题能给考生一种亲近感,拉近考生与试题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作答过程中加深对本地的认识,激发他们对于家乡的自豪感及建设家乡的热情。

语文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命题注意突出地域文化特色,能促使教师重视开发地方教材与校本教材,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总之,我们要发挥考试命题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的导向作用,引领广大初中语文教师抛弃陈旧落后的教学模式,成为课程改革坚定的支持者和践行者,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创新。

命题改革 第12篇

一.积累与运用

(一) 积累, 即古诗文默写。

考查材料都出自《课程标准》中“附录一”推荐的50篇古诗文, 考查方式主要是记忆性默写、理解应用性默写和开放性默写三种。

从近几年江西省对古诗文默写的考查情况来看, 考题越来越重视体现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理解性默写越来越突出。比较典型的有“诗句关联、名句化用题”和“巧妙应用题”。关联和化用, 旨在考查学生是否在理解的基础上能有意义地进行积累, 且是否能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巧妙应用, 指的是将古诗句巧妙地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看学生是否能学以致用, 这是古诗文应用能力考查的重要方式。最近几年的这类题型, 渐趋稳定, 而且有所创新, 试题有诗味, 有浓厚的生活语文气息。因此, 对应古诗文教学, 必须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 以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创作特点、写作技巧, 以及诗人情感的抒发为主。古诗文中为后人所传诵的经典名句, 如其中的比喻句、主旨句、哲理句、写景句等, 要组织、引导学生去理解性地背诵并积累。

(二) 运用, 即语言的实际应用。

江西省语言运用的命题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最近几年, 题目设置都围绕“江西”的人和事, 打“江西”牌, 宣传江西。比如, 给新闻报道“江西体育健儿彭勃勇夺奥运金牌”拟标题, 为材料“江西兴国县种植的比利时杜鹃花扮靓2008北京奥运会有关场馆”修改错字病句, 在“‘中国红歌会, 放歌井冈山’赛歌活动”中进行综合性学习探究, 将“在赣鄱大地上, 巍巍青山早已成为美丽江西的一道风景。”缩写提取句子主干等。同时又紧扣时代脉搏, 贴近生活, 贴近实际, 像2008年考了水立方、汶川地震的材料。这些题目都注重学生语言的感悟和积累, 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教学中尤其要重视。

去年, 语言应用题分值还有所增加, 表明其受到的重视。考查范围也很广, 内容涵盖语文基础知识、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名著阅读等各个方面。而且, 在命题方式上, 往往是“一题多测”, 知识点的覆盖率高, 试题语文味和创新性都逐渐增强。曾有一道有关我国传统文化的试题,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 写出与孔子 (或孟子) 相关的一个故事、与他们言行论著链接的一个成语、对其某一名言的思考。这道题, 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它告诉我们, 通过课文学习和课外拓展, 要使学生能记住一个小故事、一个成语, 能对儒家文化有初步的接触和了解, 从而对儒家思想乃至中国整个传统文化能有一些浅层的思考, 这才是目的。这道题同时还折射出一种教学思考, 教课文只是手段, 更重要的是要跳出教材, 用自己对教材、对语文的理解帮助学生建立一种学习意识、思维意识, 这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还有一道有关深圳著名歌手丛飞的句子仿写题, 给出了语境材料, 降低了仿写难度, 但在考查句子仿写的同时, 又考查了修辞应用和对材料的分析, 属“一题多测”的典型试题, 非常值得关注。

二.古诗文阅读

(一) 古诗词阅读

江西古诗词阅读题主要从诗词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以及初步的阅读评价鉴赏三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查。近年来, 题目数、分值和题型都基本不变, 形成了一定格局。就题型讲, 常见的, 一是把握诗词主旨, 理解并概括词句内容;二是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领会人物精神, 感悟诗词蕴含的哲理等;三是分析修辞手法、表现技法, 品味语言风格, 相关词句评价等。

由此可见, 古诗词阅读教学目标相当明确。要培养学生抓住写作背景、作家风格、诗词类别、意境、关键诗句、修辞手法、表现技法等去揣摩、推敲、理解诗词内容, 概括诗词的大意和主题,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尤其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学习, 体会作家的作品风格及其思想, 从而在阅读课外古诗词时能够做到知人论世;同时, 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并应用这种方法解决在课外古诗词阅读中遇到的问题。

(二) 文言文阅读

江西中考试卷文言文的阅读材料从2001年开始就一直选自课外, 一般是史书中的人物传记或笔记, 因为此类材料文字浅显, 故事性强, 便于学生阅读和理解, 而且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能凸显人文精神。选文侧重于忧国忧民、展示个性、为人处世等内容, 如《三国志·王粲传》《东坡诗文》《秦王坚传》 (节选) 、《桑怿传》 (节选) 等, 有些浸染着江西人文风情。

文言文阅读一般设6道题, 考查诵读、词句理解、文意把握、阅读感受等方面。诵读能力, 考查的主要方式是给文言句子划分朗读节奏。从内容上看, 大多是给主谓句和动宾短语划分朗诵节奏。词语重点考查对实词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的理解, 还有考查词类活用、通假字的, 如“是”、“走”、“类”、“一”、“市”、“奇”、“识”等都出现过。所考实词均是现行教材中出现过的, 其目的是考查学生的迁移能力。句子理解能力的考查, 要么是要求说出句子的字面意思, 要么是指出句子的深刻含义。文意把握考查文言文阅读综合能力, 它建立在词句理解的基础上, 既涉及语言形式的把握, 又涉及整个文段内容的理解。阅读感受则建立在对所选文段正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 进一步探究观点, 理性启示迁移, 并且分析概括, 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提出自己的看法。

三.现代文阅读

近年江西中考现代文阅读命题体现了《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 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 具有珍视和珍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注重阅读的整体感受和领悟、重视个性化的解读、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和语言品味的考查、内容上趋向综合性等特点。

最具导向性的亮点题型有以下几种:

1. 作批注:

题干中明确作批注的作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然后给出示例, 并圈定文章关键语句, 考查学生做读书笔记的能力。题目将对文章关键语句理解的考查和读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命制得有新意, 意图也很明显。要求语文学习要重视过程和学习方法, 要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学会摘抄、概括、联想、评价、写心得、作批注等;语文教学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体验, 将语文学习延伸到生活当中, 要有大语文的教学观。

2. 谈认识:

现代文阅读评价要求要有这种开放性试题。一般给出三到四则不同层面的材料, 材料本身精挑细选, 或明或隐地包含着命题人的思想, 却又与原文中该人或物紧密相连。让学生读原文并结合材料, 谈自己对原文中某一人物或某一事物的认识和看法。在考查学生收集、筛选、运用信息的综合能力的同时, 设题重点突出“你”, 强调与社会实践、学生生活的联系, 重视考查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提出、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也有就原文中某一事件或某一蕴含哲理的句子, 要求学生联系学习和成长实际, 谈自己所得到的启示的。这类题型已多次出现, 表明评价重体验, 重感受, 重实际, 重学生个体关心自然、关注社会的情感和态度。

3. 链接拓展:

选文本身有主题, 有情感, 再链接作品外的材料, 是为拓展。其考查的是学生对文章观点的真正把握、对文章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 但因为链接了材料, 又无形中扩展了学生的阅读面, 扩展了对语文素养的考查。这类题目, 设置得很巧妙。或选择, 或判断, 非常灵活。

4. 观点探究:

观点实际上就在材料中, 但所给材料却是有正有反, 从材料中提炼观点, 也可以是正、反或综合, 关键是学生要有理性思考, 要有较强的综合阅读能力, 要能领会作品中所蕴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并运用这一精神和方法去探究现实生活问题, 能够在探究中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看法”或“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和疑问”。关于这方面的评价, 应该说只会加强而不会削弱, 因为它渗透着较深的课程理念, 所遵循的是《课程标准》中“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的要求, 强调的是阅读中的探究和创造。

四.写作

与全国中考作文改革一样, 江西卷中考作文命题也在不断探索与进步。2008年的“有时, 我也想”, 材料+半命题, 新颖灵活, 让每个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能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这都说明, 中考作文评价要以能真正地考查出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写出真情实感的个性化文章为终极目标。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命题改革】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命题改革07-03

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05-16

命题作文的命题策略07-09

半命题作文的命题指导12-22

命题作文与半命题作文03-09

命题走向05-15

命题方法05-27

命题逻辑06-04

命题趋向06-16

命题特点06-24

上一篇:数学素材下一篇: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