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工作室建设

2024-07-24

辅导员工作室建设(精选12篇)

辅导员工作室建设 第1篇

1 辅导员团队建设的内涵界定

团队是指一种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团队与一般群体相比较, 具有资源互补、信息共享和整体绩效高的优势。团队建设是指有意识地在组织中努力开发有效的工作小组。 每个小组由一组员工组成, 通过自我管理的形式, 负责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或其中一部分工作。

高校辅导员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双重任务。作为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力量, 组建辅导员团队, 有助于加快辅导员专业化进程, 促进队伍的科学发展。 近年来随着高校师资力量的不断增强, 高校辅导员人数逐渐增加, 学历层次相对较高专业范围较广, 为组建工作团队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保障团队的首要特征是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导向。高校辅导员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 具有明确的组织行为目标。 组建辅导员工作团队, 鼓励团队成员相互配合, 做好各成员在知识结构能力特长等方面的资源整合, 有助于提高团队整体绩效水平促进成员个体发展, 形成团结协作、全员育人的校园氛围。

2 辅导员团队建议的必要性

(1) 辅导员团队建设是提高辅导员职业能力的重要举措。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目前大部门学校在辅导员管理中采用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 采用校、院二级管理, 专职辅导员人数配备缺编, 无法满足学生工作需求。辅导员一人往往身兼多职, 事务繁多, 年龄性别结构不尽合理, 职业发展通道受限, 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辅导员工作缺乏积极性, 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组建辅导员团队, 有助于加强不同院系辅导员之间的沟通交流, 进一步增进感情, 增强辅导员职业认同感。通过开展辅导员工作坊、组织工作沙龙、举行职业能力竞赛等多种形式, 建立学习型辅导员团队组织, 充分利用团队优势, 提供职业发展平台, 破解辅导员职业发展瓶颈问题, 提升辅导员自身职业能力, 促进队伍素质不断提高。

(2) 辅导员团队建设是增强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实效性的重要保障。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逐渐成熟、自我意识发展日趋完善的重要时期, 呈现出自觉性提高、但又现矛盾性, 自我体验的深刻性不断增强又呈两极性, 情绪波动明显的特点。 大学生身心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需要学生工作者运用不同的教育手段和方法, 帮助学生克服消极因素, 促进其健康成长成才。高校辅导员参与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 其自身的言行举止对学生具有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但由于辅导员日常事务性工作繁多, 学生工作涉及面广, 时间有限, 问题形态复杂, 单靠辅导员个人的力量无法通力解决, 直接影响学生教育管理的效果。通过加强辅导员团队建设, 实现队伍成员的资源整合, 分团队、分层次、分阶段地处理学生工作, 合理分工、共同协作, 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3 加强高校辅导员团队建设的途径

(1) 优化辅导员团队成员构成

团队个体成员的素质决定了团队的整体竞争力。在进行辅导员人员选聘时, 首先应精心选择优秀的辅导员个体, 再通过组织各层级培训活动, 来拓宽工作思路, 在工作实践锻炼中提升个体能力和职业素质。高校辅导员团队成员的来源主要包括一线辅导员和思政教师及相关专家, 辅导员是开展学生思政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直接实施者, 思政教师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对团队专业引领和思想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要对现有专职辅导员情况进行全面分析, 综合分析辅导员年龄、性别、专业、资历等现状。 从人力资源角度对现有辅导员进行重新整合, 优化队伍结构, 打破学院或专业限制, 形成梯队发展。同时结合岗位分析, 针对现有辅导员团队成员构成不合理之处, 进行定向人才引进, 逐渐形成持续发展的团队结构。

(2) 设立辅导员团队运行模式

(1) 纵向模式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 (暂行) 》根据学生工作实际和职业发展规律对辅导员职业能力结构做出了层级划分, 将职业能力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等级, 反映了辅导员职业发展的渐进性和阶段性。 结合《职业能力标准》的分级要求, 将辅导员团队建设在纵向梯度上分为初级-事务型团队、 中级-发展型团队和高级-专家级团队。 初级-事务型团队主要负责学生日常管理与组织活动; 中级-发展型团队促使辅导员从单纯事务管理中进一步进行研究, 拓展专业技能;高级-专家级团队由优秀辅导员、相关专家学者组成, 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高水平的专业素养。 进行辅导员职级发展序列划分, 保证每一层级的团队成员在年龄、性别、知识等方面资源互补, 为实现辅导员人员流转和职业发展提供合理空间。

(2) 横向模式

随着高等教育转型发展, 学生工作内涵不断丰富, 辅导员专业化建设已是大势所趋。 高校辅导员团队建设, 根据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类型, 结合辅导员个人工作内容及特长兴趣, 进行分项目团队运作, 具体划分为思政教育团队、党团建设团队、学业指导团队、日常管理团队、心理健康教育团队、网络思政教育团队、危机管理团队和职业规划指导团队九项内容。 每个项目团队以高级专家化发展为目标, 共同制定团队共同愿景和个人发展职业锚, 针对具体项目类型开展工作进行培训, 注重项目基础资料积累、通过理论研讨、专题研究和经验交流等方式, 共同学习提高, 促进内涵发展, 提升辅导员自身职业素质和团队整体竞争力。

(3) 辅导员团队管理机制保障

(1) 设定团队建设的共同愿景

具有共同的目标是形成团队的首要条件, 共同愿景能够激发团队成员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是形成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动力来源。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主要功能, 辅导员团队的主要目标是培养符合时代要求和市场需要的人才,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组建辅导员团队的共同愿景是提升能力, 实现价值, 共同培养学生成长成才。 共同愿景的设立, 将辅导员的个人职业发展目标和团队整体目标有机结合, 提高团队成员积极性和创造性。

(2) 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和考核激励机制

目前高校辅导员培训体系大多是基于辅导员个体的工作模式和内容开展, 培训内容没有结合团队整体情况进行设计, 无法实现团队效应最大化。针对辅导员工作团队的培训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因此必须构建合理的培训体系。 团队培训可聘请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和思政教育专家进行专题业务培训, 根据不同项目内容, 组织团队成员开展教学研究, 提升创新能力。对辅导员团队建设进行考核激励, 建立团队考核目标和激励措施, 坚持过程与结果结合, 团队绩效和个人绩效结合, 并将考核结果及时反馈。 落实辅导员职务职称晋升机制, 适时合理解决辅导员发展, 完善工作津补贴制度, 将工作表现于评奖评优、职务晋升挂钩, 满足成员的物质需要, 同时重视精神激励因素, 增强职业认同感, 调动工作积极性, 强化团队整体工作效率。

(3) 打造以学习创新为特色的团队文化

团队文化是指团队成员在长期协作, 完成目标的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行为准则和团队目标的一种集合体。 加强团队文化建设, 是做好辅导员团队建设的重要途径。 要注重从制度层面、行为层面、理念层面加强文化建设, 积极倡导培养个性与共性统一、继承与创新统一的文化特质, 营造彼此尊重, 互相包容的团队文化氛围。高校教育对象的变化性要求辅导员团队必须通过学习进行适应和创新。既需要通过不断学习解决新问题, 也需要对学生事务和思政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具有前瞻意识, 展开主动的创造性学习。 高校辅导员团队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动态发展过程, 需要不断总结工作经验, 保持团队与时俱进的活力, 在团队发展的不同阶段遵循特质开展管理工作, 推动观念创新、模式创新、载体创新和和内涵创新, 促进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

摘要:高校辅导员团队建设, 对于建设高水平的辅导员工作队伍, 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和大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讨论了辅导员团队建设内涵界定和重要意义, 并从辅导员团队成员构成、运行模式、管理机制三方面研究了辅导员团队的建设路径。

关键词:辅导员,团队建设,工作模式

参考文献

[1]汪育文.团队建设:高校辅导员队伍品牌培育的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 (6) .

[2]薛卫敏.基于团队建设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研究[J].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5 (2) .

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方案 第2篇

学校由于种种原因,在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上仍存有许多不足。广大辅导员往往具有敬业奉献精神,但创新意识不够;业务能力差异悬殊,缺少综合型人才;活动经验型较多,科研理论型人才匮乏;业务信息来源渠道少,理论资料缺乏等等。这使少先队工作起点低,起步晚,步伐慢。因此,学校根据这些情况更要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和落实相关措施和方案。

一、抓辅导员的思想建设,提倡奉献和创新精神。

辅导员要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首先要培养敬业爱岗精神。“捧这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们要在辅导员中倡导这种奉献精神,要使少先队辅导员把自己的爱完全注入少先队事业,热爱儿童,理解儿童,尊重 儿童,在广阔的少先队大舞台上不断推陈出新,为少先队活动增添活力。

其次,我们要在工作中积极鼓励辅导员创新,为“新”的做法,“新”的内容创设良好的环境。让辅导员发挥创新精神,在少先队工作中走出传统,创出特色,使队组织管理,队干部培养,队活动的内容、形式及队的工作方法更适应时代的要求,更符合跨世纪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更有助 于少先队员的健康成长。

学校辅导员们的做法是:在中队队务管理上,采取激发队员的主动性、创造性,提高队活动的质量。同时,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激发队员的兴趣,提高教育的效果。

二、抓辅导员的学习和培训,做到全方位、多元化。

学习是为了给精神补氧,给思想充电,是为了自身素质的提高。辅导员要在繁忙的工作中自觉地挤出时间学习,可以向书本杂志学,养成读书看报的好习惯;可以向实践学,在工作中积累教学经验;也可以向他人学。建立个人学习档案,交流学习体会,展评学习剪报等,从而在辅导员队伍中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同时,利用星期一下午加强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和职业道德培训工作。

1、建立个人培训档案。

把辅导员的培训次数、培训内容及培训作业、成果等记入档案,既能促使辅导员学习、进步,又便于了解 辅导员的学习情况,完善培训体系,使辅导员培训达到全面化、合理化、制度化、系统化。

2、丰富培训内容。

一个优秀辅导员,不仅需要较强的理论知识和组织、活动能力,而且还需要相当广博的学识,甚至在某些活动项目上有过硬的本领。所以培训内容应根据实际 情况,尽量丰富多彩,有时不妨进行相关活动的技术培训。

3、拓宽培训渠道。

学校采取开展不同形式的培训,“请进来,走出去 ”,通过举行讲座,队活动观摩,组织辅导员参观、调查,进行实践操作等多样化的培训方式,使辅导员获得各种信息,学到各种知识,促进能力的提高。

三、抓辅导员的科学研究,注重实效,创出成果。

少先队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科研。在辅导员的队伍建设中,科研是最薄弱的一环。我们要以“理论研究为重,科研兴队育人”为目标,狠抓辅导员的科学研究,注重实效,创出成果。

1、提高辅导员的“科研认识”。

变“要我科研”为“我要科研”,用科学态度继承传统,开拓创新,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教育观,科学 认识少先队教育大背景,树立信息时代的儿童发展观、质量观,开展科研活动。

2、培养辅导员的“科研技能”。

(1)会学习。认真自觉学习少先队专业知识必读与相关书目,有 理论学习笔记,并做到随学随记。

(2)会收集。收集有关活动信息,理论经验文章,并结合工作定向收集科研资料。

(3)会借鉴。借鉴成功教育经验及先进教育思想,并运用于工作实践和课题研究之中。

(4)会总结。及时总结,撰写理论文章,指导和改进工作。

(5)会研究。掌握科研方法,学习调查、实验、分析、比较、归纳等科研技能,学会选择课题,编制科研方案,逐步从学到干,变经验型为科研型。

(6)会运用。应用科研成果,解决现 实问题;应用科学理论,指导实际工作。

(7)会创造。注重信息反馈,有超前意识,研究新方法,探索新途径。

辅导员工作室建设 第3篇

摘 要: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且自身缺乏职业规划与求职技能,为了培养学生在职业选择过程中的竞争能力,推动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促进辅导员工作规范化、精品化、科学化,南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充分调研学生就业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4S”标准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室。该工作室的建设包含四大模块,即职通未来集训营、职来职往工作坊、职场成长咖啡屋和职询爱心加油站。在建设过程中,工作室成员秉承“在服务中成长,在研究中提高,服务促进成长,研究提升服务”的理念,营造更加浓厚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氛围,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具备职业求职技能,助力学生就业辅导,促进自我提升。

关键词:大学生;辅导员;工作室;就业指导

一、职通未来集训营

职通未来集训营将职业选择能力提升分解为四大类集训:职业定位规划集训、就业技能集训、职业素养集训、实战模拟集训。职通未来集训营针对用人单位招聘过程的各主要环节,有的放矢地快速提升求职竞争力和职业适应力,提高获取高端岗位的概率,缩短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适应时间。

1.职业定位规划训练。综合分析自身兴趣、性格、能力以及价值观等心理要素,锁定就业目标城市、行业、企业、职位。

2.就业技能集训。包含简历优化训练、高效网申训练、信息收集训练三个部分。其中,简历优化训练帮助学生了解常用简历格式,训练简历制作方法,掌握简历语言艺术;高效网申训练帮助学生了解及时、高效的网申技巧,提高面试成功率;信息收集训练帮助学生了解国家、地市人力资源部门、其他高校的招聘信息,获悉应届生就业常用的招聘网站。

3.职业素养集训。包含择业心理训练与礼仪养成训练两个部分。其中,择业心理训练帮助学生训练自身的职业心理素质,平衡社会需求与自身需求、现实生活与未来发展的关系,而礼仪养成训练帮助学生了解求职服装搭配,求职化妆方法,求职仪态展示,求职礼仪养成。

4.实战模拟集训。包含自我介绍训练、即兴演讲训练、结构化面试训练及无领导小组讨论训练四个部分。其中,自我介绍训练主要练习“最经典的自我介绍方法”“卖点、特点、缺点”的阐述技巧;即兴演讲训练帮助学生了解求职语言规范,训练求职表达艺术,提高面试语言技巧;结构化面试训练帮助学生了解招聘方式,熟悉招聘流程,模拟各类面试,提供常见面试攻略;无领导小组讨论训练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对考生进行集体面试,以评价考生的组织协调、口头表达等能力和自信度、进取心等素质。

二、职来职往工作坊

职来职往工作坊主要开展校、院、社团三级就业指导活动。院级就业活动可针对不同年级开展,比如针对毕业生开展“那些年我们一起经历的求职故事”征文比赛,针对新生开展“我的大学我做主”征文比赛,还有针对全校学生的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职业规划案例大赛、校园模拟招聘大赛和“影动乡村,基层最美”微电影创作大赛等。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学生的就业实践能力。

三、职场成长咖啡屋

“职场成长咖啡屋”系列活动每次围绕一个特定的行业或领域,通过邀请校友、企业人士到校接受访谈的方式来与现场同学进行交流与互动,为对该行业和领域有求职愿望和一定素养积累的同学提供小范围的深度职业辅导,旨在通过一对一导师辅导、团体互助式学习等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行业、了解自我,成功实现从校园到职场的跨越。职场咖啡屋利用一杯咖啡的时光,送同学们一份经验的同时更送一份享受。

四、职询爱心加油站

1.职路导航咨询。一对一面谈学生职业生涯方面的问题和困惑,帮助分析约访者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能力特长,帮助其选择适合的职业发展方向,共同讨论如何应对职业选择和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帮助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发掘自身的优势,增强实现梦想的信心,做出具体的职业规划。

2.职业发展团体辅导。职业发展团体辅导从心理学的团体辅导引用过来,求职者各自有着不同的背景和经验,对就业的某一问题也会有不同的观点和理解。这种不同视角、不同立场的多元信息,为团体成员提供了丰富的背景资料,开启了他们的思路。

辅导员工作室建设 第4篇

学风是学习者在求知目的、治学态度、认识方法上长期形成的, 具有一定稳定性和持续性的精神倾向、心理特征及其外在表现。优良的学风对促进大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方式、意志品质等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与前提, 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建立良好校风的重要条件。

学风建设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是高等学校校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学风建设对进一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 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核心竞争力, 加强学风建设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

二高校辅导员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 因此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状况及其个性特点, 便于辅导员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来加强学风建设。通过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等方式引导和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端正学习态度, 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和生活中关心学生, “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因此, 辅导员在学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引导和促进学风建设是辅导员的责任和义务。

三加强学风建设工作的策略

(一) 激发学生主体性, 营造优良的学习氛围

学生是学风建设的主体, 学风建设必须内化为学生自觉、自主、自律的行为才能产生真正的效果。因此, 应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他们自觉提升自身素质, 这是学校学风建设的内部动因。

1发挥学生骨干的模范带头作用

学生骨干来源于学生, 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起着桥梁作用, 能够及时地把学生遇到的问题及困惑反馈给教师, 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 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实践与生活指导。学生骨干的言行在学生中会发挥一定的影响作用, 甚至有的会影响到班级的整体风气和氛围。因此, 要重视学生干部的选拔及培训工作。通过培训不断提高学生骨干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 充分发挥他们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的模范带头作用, 为班级、寝室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

2建立寝室学习指导员制度

选聘优秀的研究生或高年级的学生担任大一学生寝室的学习指导员。深入到学生的寝室中, 对他们的学习生活进行指导, 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与新生交流如何顺利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角色转换, 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并结合教学计划对新生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教育。

3以项目化方式推动班级、寝室的学风建设

班级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优良学风、班风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 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学习态度。寝室作为同学们共同生活、学习的场所, 在学风建设中同样起到重要的作用。以班级、寝室为单位, 结合实际情况, 通过项目创建的形式, 开展学风建设活动。如:建立学习型班级的实践与探索、文明寝室建设等。确立项目名称、项目建设的目标、项目创建的内容和方法、项目建设的计划及预期成果。班级、寝室递交创建项目计划书后, 由辅导员、班主任提出修改意见。在计划实施过程中, 辅导员、班主任承担起监督指导的角色。

(二) 按阶段性做好学生指导工作

学风建设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的始终。对于大一的学生, 要注重入学教育, 引导学生尽快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 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在新生入学教育中, 为学生讲解院系的发展历史、学科优势、专业的发展状况, 鼓励学生热爱专业, 努力学习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 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安排高年级品学兼优的学生与新生进行面对面的座谈交流, 介绍学习经验和体会;为让新生尽快实现心理上的适应, 邀请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的教师, 举办相关讲座及心理辅导。对于大二、大三的学生,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讲座, 使学生明确各阶段的目标, 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 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对于大四的学生, 针对考研和就业的不同选择, 开展专题的指导教育, 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及困惑。

(三) 用管理制度规范和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

1建立和健全日常管理制度

实行听课制度, 辅导员要经常深入学生课堂听课, 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查课制度, 通过学生干部实行课堂秩序检查制度, 发现问题及时予以处理;谈话制度, 对于班级成绩排名靠后或学习成绩下滑程度较大的学生, 进行谈话;家长联系制度, 在新生入学初, 由辅导员向新生家长邮寄家长与院系沟通卡、新生个性问询表, 使辅导员尽快地掌握新生的个性特点, 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对于在学习上出现问题或心理状态不稳定的学生, 要与家长及时的沟通, 充分发挥家庭和家长在学生教育中的特殊影响;除此之外, 还有请销假制度等。以上各项学习管理制度, 从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规范和引导, 成为学风建设外在的有力保证和支持。

2大力宣传评奖评优制度

在日常的教育中, 要大力宣传评奖评优的相关制度, 让学生了解相关制度, 明确努力的方向, 激发学习的动力。在评奖评优工作中, 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 并宣传其典型事迹材料, 激励更多的学生努力学习, 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

3学业预警与援助工作

学业预警与援助工作是针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不良情况, 及时提醒、告知学生本人及家长产生的不良后果, 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根据学生学业出现问题的严重程度, 可分为一般预警与援助、留降级预警与援助、退学预警与援助三个类别。辅导员针对学业预警的学生, 要与学生进行定期的谈话, 帮助学生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 协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并督促和检查学生的执行情况。辅导员与家长共同努力去帮助学生克服学业困难, 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 顺利完成学业。

4严格考风考纪

考风考纪是学风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风建设是学风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从新生入学教育起, 诚信和考风考纪教育就是教育内容的重点之一, 通过开展诚信和考风考纪的专题教育使学生了解学校考风考纪方面的有关规定并自觉遵守。

(四) 多方协作共促学风建设

1任课教师队伍

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师德师风、治学精神, 都对大学生有着最直接的影响。我们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以优良的教风来带动学生的学风建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使学生养成自学和思考的习惯, 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以学为荣、以不学为耻, 以学优为荣、以学劣为耻”的风尚。

2班主任队伍

班主任队伍是加强学风建设的主要力量。选聘的班主任要求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作风正派、热爱学生工作。指导学生选课、学习, 并从思想上引导、生活上关心爱护学生, 引领和指导学生更加努力、更加有效地学习。

3辅导员队伍

辅导员通过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行为规范管理等方面, 来引导和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 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 营建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为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 辅导员要经常与任课教师进行沟通, 了解学生的上课状态, 出勤情况;辅导员要定期的与班主任进行交流, 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遇到的困惑, 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学习、生活方面的指导。通过多方面的协作, 共同加强学风建设。

(五) 建立学生学业成长档案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业情况, 应建立学生学业成长档案。学生学业成长档案的作用主要有:记录学生每学期的课程及考试成绩;学生参与各类竞赛、活动的情况;学生外语、计算机的等级考试成绩;学生参与科研立项、发表论文情况等。给专业教师反馈学生在学业方面的变化、成长情况, 以便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实践, 使学生了解自己在学业方面的优势和不足, 明确努力的方向。

(六) 构建长效机制, 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1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长效机制

第一, 指导教师的选拔及管理制度。要使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有效长期地开展, 必须要有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因此要通过激励措施, 鼓励更多的专业教师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 选拔优秀教师担任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科技项目或技能训练的同时, 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 加强对学生学习和成才的指导。

第二, 建立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考核评估制度。在学生评奖评优的工作中, 作为综合测评考核的依据之一, 并对取得优秀成果的学生进行奖励和表彰。

2开展以“筑平台、创品牌”为核心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以科技活动和竞赛为牵引, 以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 为学生搭建科技创新活动的平台, 打造品牌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立项, 逐渐掌握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 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参加科技创新活动, 锻炼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帮助学生找到学业目标, 拓宽专业视野, 增强社会责任感, 使其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职业兴趣, 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七) 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校园文化是学风的重要载体。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在思想认识和陶冶情操方面起到了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是加强学风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可以积极开展健康活泼、文明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 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为进一步浓厚学术氛围, 可邀请知名校友、专家、学者等做学术报告、专题讲座, 使学生拓宽知识面, 增强专业意识;同时, 校友、专家、学者可起到榜样作用, 将其内化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本着鼓励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原则, 倡导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拓展学生能力和素质,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参考文献

[1]郑家茂, 潘晓卉.关于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3 (4) .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 2006.

辅导员工作室建设 第5篇

张名艳,张阳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江苏无锡214153)

摘要: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不够稳定,流动性大,结构不够合理,根据辅导员的发展方向,从完善高职院校辅导员评价机制、形成崭新的管理模式、引进辅导员职业生涯管理理论、完善辅导员队伍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完善辅导员培训体系等方面入手,实现对辅导员的有效激励,创新辅导员工作团队管理的机制,提升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团队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团队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 —0

2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不够稳定,流动性大,结构不够合理,素质参差不齐,队伍比较年轻,工作经验和业务能力有所欠缺,专业化、专家化、受学生欢迎的人员匮乏。把握辅导员工作团队建设的现状和阶段性特点,循序渐进,深入破解制约队伍建设和辅导员自身发展的瓶颈问题,从源头上为辅导员队伍职业化注入强大的动力和活力,同时推动现有辅导员工作团队建设的进程由一般型向专业型转变,不断提高辅导员的素质和能力,确保辅导员队伍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逐步打造一只“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辅导员队伍。

一、对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团队建设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文件,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了政策层面的支持,同时一些高职院校也作了有益的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一些学者也在关注展开了一定的理论研究。但是,总的来看,这些政策还大多停留在指导性意见方面,没有形成系统的具有操作性的制度,部分高职院校进行的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践还局限在自己学校之内,没有形成社会共认的标准和模式,学者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更是停留在对学生事务性工作的指导上,以及对辅导员队伍工作团队建设应该怎么做进行简单的评述上,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团队建设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1.理论意义。在高教改革中,重视专业教师队伍专业化而忽略对专职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现象比较突出。大多数的教师专业化研究理论都是偏向于专业任课教师的,而就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对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研究很少,从现有的资料看,也只是个别领导的讲话中提倡辅导员专(职)业化,以及个别人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对辅导员专(职)业化进行的比较初步的探讨。

2.实践意义。当前的社会变革对教育的冲击和影响,以及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都对原有的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挑战,原有的辅导员工作在面对这些问题时,无论是工作理念,还是工作内容、方式方法,都存在矛盾。比如,大学生变化新特点与辅导员自身教育管理理念、方法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高教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与辅导员原有的工作职能之间的矛盾;辅导员周期性轮岗与辅导员工作能力可持续提升之间的矛盾等等。就我们当前的高等教育而言,很多问题不是依靠专业教师能解决得好的。比如,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自杀;比如我们的大学生越来越远离素质教育,越来越缺乏人文精神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学生工作一线的专职辅导员,而承担着育人功能的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完善,也成为我们亟需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团队建设研究的现状

我国对辅导员的研究由来已久,尤其从2007年后有了明显的增长。目前,我国学者对中小学辅导员的研究成果比较多,笔者从“中国知网”的搜索结果显示,自2001年到 2009年关于高职院校辅导员就有325篇,理论和实践研究都比较丰富。但有关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团队的论文就比较少,有116篇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但关于辅导员工作团队建设的论文却没有。从期刊论文内容来看,学生管理、思想政治类文章占绝大多数,真正专业性的研究很少。据笔者上网搜索,迄今为止,有关研究高校辅导员的理论书籍,大多为某些大学的学生工作论文集、学生工作手册、辞典和相关学生工作的论著等。这些研究很难说有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团队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辅导员是一项职业,其专业化和发展应该赋予更多的社会学意义。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仅从辅导员的来源看,现在各个大学的辅导员的来源基本上都是从应届本科、硕士毕业生中招收。其人员来源渠道单一,没有向全社会开放。辅导员还只是一种职业,没有使自己成为一种专业的必备条件,也就是说,辅导员职业没有专业化,也不具备社会性。从长远来看,这不利于辅导员职业的长久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工作的长久、深入的开展,不利于学生工作水平的提高。

1.明确辅导员工作团队建设的目标,避免发展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在辅导员工作团队建设中,建立“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的辅导员能力培养方式。对每位辅导员进行分析、定位,帮助其确立自身在专业目标、岗位目标和职级目标等方面3-5年的发展轨迹,使其明确自己在学校发展不同阶段的个人定位与相应任务,指导辅导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去完成预期的职业目标,不断提升辅导员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积极探索辅导员工作团队建设的科学规律,正视辅导员自身成才的需求和自我劳动价值实现的愿望,搭建职业发展平台。

2.优化辅导员团队结构,提高辅导员团队的整体素质。高职院校应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各校的办学定位、办学方向、办学特色,对辅导员队伍建设进行规划,优化现有辅导员队伍结构,把辅导员队伍建设列入了学校师资培养规划和人才培养计划,完善辅导员管理体制,把辅导员队伍建设放在与教学队伍建设同等重要位置,统筹规划,根据学校发展的实际逐步解决他们的职级和待遇问题,充分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

3.完善高职院校辅导员评价机制。一支队伍要保持长久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严格管理是基础,而严格的管理要建立在科学考核的基础上。为此,对辅导员工作要有条例,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实行纵向考核与横向考评相结合、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领导考查和学生评议相结合。辅导员工作纵向考核应主要考核所分管学生是否要求进步、上课出勤率、院系及班组织活动参与情况、宿舍卫生评比、减少事故突发事件及违纪控制等方面,横向主要指学生辅导员间的工作评比上,做到各有所长、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妥善运用考核激励机制,提高团队的行动力。绩效考核是团队建设中的一种激励和检验手段。严格考核辅导员工作的业绩,是激励辅导员工作的热情,调动积极性的有效措施。主要从辅导员工作的数量、工作过程、工作效果等方面综台、量化考核辅导员工作业绩。过程考核主要是考核辅导员的能力、细节、工作措施、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学生中的综合评价和整体形象影响等,每学年总评一次,评出优秀辅导员予以表彰奖励,促使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通过与优秀的对照比较,达到团结进步的目的。

4.引进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生涯管理理论。建立符合高职教育实际的辅导员生涯发展管理制度。对辅导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研究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律,帮助其进行职业锚的准确定位。通过高校和辅导员共同进行职业生涯的设计、规划和执行,把辅导员的个人发展目标和学校的总体目标结合起来,既保证了个人得到全面发展,又使学校实现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客观上学校也就建立了一支稳定的高素质辅导员队伍。

5.完善辅导员团队的激励机制。根据辅导员的发展方向,探索出合理的激励机制,实现对辅导员的有效激励转变为着力研究如何增强辅导员岗位的吸引力,增强辅导员工作的事业心和成就感,构建辅导员职业的人生价值实现模式上来,逐渐破除现行的鼓励辅导员“出路在于转行”,逐步完善激励辅导员“岗位成才”、“岗位发展”、“岗位奉献”,建立辅导员考核、奖惩、晋升的一系列长效机制。考虑到辅导员工作的难度,适当在岗位津贴、工作奖励、办公条件等方面给予倾斜,为他们排忧解难,从而稳定辅导员队伍。

6.完善培训体系是高职院校辅导员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建立日常培训、职业培训和专业培训相结合的分层次、多形式的系统化的培训体系。坚持岗前培训与在岗培训相结合,脱产或半脱产培训与在职培训想结合,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学历培训与非学历培训相结合。在多种培训中开阔辅导员的视野、拓宽辅导员的思路、提高辅导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积极鼓励辅导员继续深造,攻读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硕士学位,选拔优秀辅导员到本科高校进行挂职锻炼,提升高职院校辅导员应对各方面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中提升理论水平,促进辅导员队伍的可持续性发展。

7.推动辅导员工作团队建设由一般型向专业型转变。一是高校应在原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大学生的特点和辅导员工作的实际,开办能培养高水平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辅导员专业,进行人才培养和理论研究;二是从事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培养,树立专业意识,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加强专业的继续学习和培训。三是建立辅导员资格认证和执业准入制度。执业准入制度从进口上设立平台,限制不当人员进入辅导员队伍,以保证辅导员队伍的整体水平;资格认证可以从专业的层面设定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素质要求以及业务水准,按照教师、教育管理职称评定的程序规定,建立辅导员资格认证和职称评定制度。

8.打造学习型的辅导员团队。根据辅导员的专业和特长,建立职业生涯规划团队、心理健康咨询团队、创新创业团队等专业性团队,不断提升辅导员索质和能力,打造学习型的辅导员团队。建立工作交流制度,通过建立辅导员工作Q群、工作论坛等,让大家相互了解工作内容和工作进度,做到互通有无;定时不定时地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召开团队内部的交流会、经验介绍会,研究学生教育管理的难点和热点,不断探索工作规律,不断提高辅导员乃至整个团队的理论素养、政治水平、组织管理水平和技能。

参考文献:

[1]王玉国.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2]彭移风.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困境与出路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6,(10).[3]罩东兰.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8).邮寄地址:

邮编:214153

江苏省无锡市钱胡公路809号无锡商业职业技术院学生工作处

辅导员工作室建设 第6篇

学风是学习者在求知目的、治学态度、认识方法上长期形成的,具有一定稳定性和持续性的精神倾向、心理特征及其外在表现。优良的学风对促进大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方式、意志品质等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与前提,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建立良好校风的重要条件。

学风建设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是高等学校校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学风建设对进一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加强学风建设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

二高校辅导员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因此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状况及其个性特点,便于辅导员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来加强学风建设。通过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等方式引导和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和生活中关心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因此,辅导员在学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引导和促进学风建设是辅导员的责任和义务。

三加强学风建设工作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主体性,营造优良的学习氛围

学生是学风建设的主体,学风建设必须内化为学生自觉、自主、自律的行为才能产生真正的效果。因此,应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自觉提升自身素质,这是学校学风建设的内部动因。

1发挥学生骨干的模范带头作用

学生骨干来源于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起着桥梁作用,能够及时地把学生遇到的问题及困惑反馈给教师,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实践与生活指导。学生骨干的言行在学生中会发挥一定的影响作用,甚至有的会影响到班级的整体风气和氛围。因此,要重视学生干部的选拔及培训工作。通过培训不断提高学生骨干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充分发挥他们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的模范带头作用,为班级、寝室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

2建立寝室学习指导员制度

选聘优秀的研究生或高年级的学生担任大一学生寝室的学习指导员。深入到学生的寝室中,对他们的学习生活进行指导,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与新生交流如何顺利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角色转换,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并结合教学计划对新生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教育。

3以项目化方式推动班级、寝室的学风建设

班级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优良学风、班风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学习态度。寝室作为同学们共同生活、学习的场所,在学风建设中同样起到重要的作用。以班级、寝室为单位,结合实际情况,通过项目创建的形式,开展学风建设活动。如:建立学习型班级的实践与探索、文明寝室建设等。确立项目名称、项目建设的目标、项目创建的内容和方法、项目建设的计划及预期成果。班级、寝室递交创建项目计划书后,由辅导员、班主任提出修改意见。在计划实施过程中,辅导员、班主任承担起监督指导的角色。

(二)按阶段性做好学生指导工作

学风建设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的始终。对于大一的学生,要注重入学教育,引导学生尽快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在新生入学教育中,为学生讲解院系的发展历史、学科优势、专业的发展状况,鼓励学生热爱专业,努力学习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安排高年级品学兼优的学生与新生进行面对面的座谈交流,介绍学习经验和体会;为让新生尽快实现心理上的适应,邀请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的教师,举办相关讲座及心理辅导。对于大二、大三的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讲座,使学生明确各阶段的目标,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对于大四的学生,针对考研和就业的不同选择,开展专题的指导教育,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及困惑。

(三)用管理制度规范和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

1建立和健全日常管理制度

实行听课制度,辅导员要经常深入学生课堂听课,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查课制度,通过学生干部实行课堂秩序检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予以处理;谈话制度,对于班级成绩排名靠后或学习成绩下滑程度较大的学生,进行谈话;家长联系制度,在新生入学初,由辅导员向新生家长邮寄家长与院系沟通卡、新生个性问询表,使辅导员尽快地掌握新生的个性特点,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对于在学习上出现问题或心理状态不稳定的学生,要与家长及时的沟通,充分发挥家庭和家长在学生教育中的特殊影响;除此之外,还有请销假制度等。以上各项学习管理制度,从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规范和引导,成为学风建设外在的有力保证和支持。

2大力宣传评奖评优制度

在日常的教育中,要大力宣传评奖评优的相关制度,让学生了解相关制度,明确努力的方向,激发学习的动力。在评奖评优工作中,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并宣传其典型事迹材料,激励更多的学生努力学习,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

3学业预警与援助工作

学业预警与援助工作是针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不良情况,及时提醒、告知学生本人及家长产生的不良后果,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根据学生学业出现问题的严重程度,可分为一般预警与援助、留降级预警与援助、退学预警与援助三个类别。辅导员针对学业预警的学生,要与学生进行定期的谈话,帮助学生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协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并督促和检查学生的执行情况。辅导员与家长共同努力去帮助学生克服学业困难,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顺利完成学业。endprint

4严格考风考纪

考风考纪是学风的重要组成部分,考风建设是学风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从新生入学教育起,诚信和考风考纪教育就是教育内容的重点之一,通过开展诚信和考风考纪的专题教育使学生了解学校考风考纪方面的有关规定并自觉遵守。

(四)多方协作共促学风建设

1任课教师队伍

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师德师风、治学精神,都对大学生有着最直接的影响。我们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以优良的教风来带动学生的学风建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养成自学和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以学为荣、以不学为耻,以学优为荣、以学劣为耻”的风尚。

2班主任队伍

班主任队伍是加强学风建设的主要力量。选聘的班主任要求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作风正派、热爱学生工作。指导学生选课、学习,并从思想上引导、生活上关心爱护学生,引领和指导学生更加努力、更加有效地学习。

3辅导员队伍

辅导员通过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行为规范管理等方面,来引导和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营建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为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辅导员要经常与任课教师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上课状态,出勤情况;辅导员要定期的与班主任进行交流,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遇到的困惑,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学习、生活方面的指导。通过多方面的协作,共同加强学风建设。

(五)建立学生学业成长档案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业情况,应建立学生学业成长档案。学生学业成长档案的作用主要有:记录学生每学期的课程及考试成绩;学生参与各类竞赛、活动的情况;学生外语、计算机的等级考试成绩;学生参与科研立项、发表论文情况等。给专业教师反馈学生在学业方面的变化、成长情况,以便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实践,使学生了解自己在学业方面的优势和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

(六)构建长效机制,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1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长效机制

第一,指导教师的选拔及管理制度。要使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有效长期地开展,必须要有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因此要通过激励措施,鼓励更多的专业教师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选拔优秀教师担任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科技项目或技能训练的同时,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加强对学生学习和成才的指导。

第二,建立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考核评估制度。在学生评奖评优的工作中,作为综合测评考核的依据之一,并对取得优秀成果的学生进行奖励和表彰。

2开展以“筑平台、创品牌”为核心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以科技活动和竞赛为牵引,以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为学生搭建科技创新活动的平台,打造品牌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立项,逐渐掌握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参加科技创新活动,锻炼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找到学业目标,拓宽专业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其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职业兴趣,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七)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校园文化是学风的重要载体。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在思想认识和陶冶情操方面起到了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是加强学风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可以积极开展健康活泼、文明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为进一步浓厚学术氛围,可邀请知名校友、专家、学者等做学术报告、专题讲座,使学生拓宽知识面,增强专业意识;同时,校友、专家、学者可起到榜样作用,将其内化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本着鼓励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原则,倡导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拓展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参考文献

[1]郑家茂,潘晓卉.关于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06.

高校辅导员工作现状及队伍建设探析 第7篇

目前,高校辅导员选聘过程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各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预留一部分保研学生名额给自己学校,然后让本校保研学生担任学生的辅导员,另外一种是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学生辅导员。在招聘或者是保送学生担任辅导员工作中,这些学生所学的专业背景不一定完全符合辅导员工作。部分学校甚至直接让相同专业的毕业生作相同专业学生的辅导员。或者是不计专业背景,认为符合一定招聘要求的都可以做辅导工作。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分别在于学校、社会、个人三个不同层面的辅导员岗位误解,其中国家颁布的辅导员工作条例中并没有特别明确的对辅导员岗位的专业背景及岗位做出特设的要求和明确的规范,同时也有各高校对辅导员工作性质的认识不同、重视程度不够,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出发点不同,对于辅导员岗位的认识不清楚等原因造成的。同时,社会对于辅导员本身的工作并没有产生一定的社会职业认同,在社会职业的划分中,高校包括了教师、管理者等不同的职业,对于辅导员本身就是一种职业,社会,学校缺乏认同感。就个人原因而言,个人受到学校远景的影响,对于辅导员的认识必然也是一种模糊的认识,认为辅导员的工作岗位是自身在高校立足、升迁的垫脚石,是一个短暂的过程,是一种在高校工作之前的短暂的历练经历。三个层面中,高校的原因是主要原因,高校对于辅导员岗位的正确认识和重新审视也是辅导员岗位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发挥作用。

现阶段,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了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班级管理、工作业务技能学习,工作理论研究,成果发表推广等,其中就学生个人成长,辅导员必须关注学生的思想、心理、家庭经济情况等方面,从班级管理来说,辅导员必须建立健全班级班团组织机构、学生干部人选,班级管理制度,班级管理办法,保证班级健康发展,要做的工作包括了专业学习情况的督察、宿舍纠纷的解决,党、团员的发展,学生就业,心理疏导,思想动态关注、学生情感问题关注等等。

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庞杂,在不同的学校又有着不同的内容,从学生班级建设管理到学生宿舍管理,校园安全稳定,涵盖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校园、社会,思想、心理等不同层面不同层次的诸多成长问题,同时在不同的学校,辅导员在学校的工作中又分配有不同的工作内容。这种纷繁庞杂的具体工作内容给辅导员的工作性质界定、工作内容细化、工作业绩考核,辅导员评价,辅导员业务培训内容的确定等各个方面造成了不良影响。严重背离了国家对辅导员工作内容的规范要求,直接影响着辅导员的工作意义。

出现这样的问题,原因主要有国家教育政策法规中对辅导员工作内容的界定没有合适的把握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学校教育的推进,学生思想政教育中出现的新问题、学生管理中出现的新因素,国家重大政策法规的出台与调整等都在影响辅导员原有工作内容的调整与拓宽;在不同层次的高校中,学校整体工作内容对辅导员工作内容的影响也不同;在学校内部,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具有主动性很高、流动性很强、活跃性突出、集中性较弱、约束性下降的学生个体,这也导致了辅导员工作内容的庞杂;人为因素及自然因素对学生的影响也会增加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及工作任务量。

国家《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内容提出了辅导员工作的八项职责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理想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了解掌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做好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发挥学生班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组织力量、做好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指导学生党团组织建设、培养好学生骨干。

然而,在不同的高校中,出现了辅导员做着学校宿舍管理、教育教学管理、后勤管理、校园治安维护等不同的工作,自己应该完成的工作淡化,工作的效率下降、工作重心的偏移等现象,对辅导员自身工作角色定位不清。出现这样的问题,笔者认为,主要在于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中,机构建设是否健全、人员配备是否足额等因素造成的,同时也在于学校管理者对于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路和学校办学品的高低决定的。在现阶段,也在于辅导员庞杂的工作内容掩盖了辅导员在高校中工作,应该显示的正确角色与定位。

高等学校,主要的工作在于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尤其是在目前,高校之间生源竞争、学校人才竞争、科学研究竞争、社会影响声誉竞争、国家有关教育部门扶持力度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及工作人员受到冷遇,导致辅导员工作不受重视,辅导员工作的成果得不到回报,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加强,稳定性下降,整体队伍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快速退步,从而引起恶性循环,学生教育管理的水平与质量下降。没有良好的学生管理工作支持学校的正常教学与科研,学校的发展与进步也是一句空话。

辅导员工作不受重视有以下原因,除了高等学校在社会教育竞争中环境的恶化之外,辅导员岗位在高校的工作岗位中没有明确的位置,同时在高校中,辅导员岗位成为了高校教师在高校工作中锻炼、获取工作资历的驿站,由于辅导员岗位在高校中没有获得足够的社会认可和职业认同,从事辅导员岗位的人员也对辅导员岗位没有明确的认识。

在目前就业压力巨大,社会提供就业岗位有限,工作薪酬相对低下、社会所需人才相对过剩的就业现实驱动下,高校一批德才兼备,素质优秀的本、专科、研究生愿意毕业留校,从事辅导员工作。给辅导员工作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为辅导员工作队伍职业化、专业化、高学历、高能力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储备。国家《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在高校中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为辅导员的发展提供了合理的法律依据。但是,在高校中,对于辅导员职业化发展。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具有不同的步调,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高校居多。

究其原因,是由于在新形势下的高校中,辅导员职业发展首先没有受到高校管理者的认可,社会职业分类中也没有高校辅导员的分类,其职业认同感低下。在高校职称评定、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岗位转正定级等方面,辅导员受到歧视和不公平待遇也是原因。回顾辅导员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辅导员角色经历了由兼职——以兼职为主、专兼结合——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反映出对辅导员工作性质的认识经历了由临时“岗位”到专门“职业”的发展。职业的发展是适应社会的需要而产生,职业的认可是需要职业后面专业化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的支撑。

辅导员的职业化离不开专业化的发展。目前,高校在辅导员选聘和配备上,没有过多的注重专业化的问题,注重学生管理工作的高校大部分时间只是对辅导员岗位应聘人员的专业背景有所要求,建立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任重而道远,并需要时间、财力、物力、人力、教育机构、培养计划等等方方面面的支持。针对辅导员的专业背景不一,选聘要求具体的岗位工作要求,业务工作技巧没有理论、专业知识支撑的现实,国家教育部在全国设立高校辅导员培训基地,开设高校辅导员与班主任骨干培训班,并分层次的设立省一级和国家级的培训班,然而,培训班的培训内容,培训计划,培训成果考核等问题还没有统一解决标准。

高校中的诸多工作岗位,都有明确的工作业绩考核及激励措施,辅导员工作岗位是高校工作岗位中普通的工作岗位,然而由于工作的内容和性质、对象的特殊以及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巨大,使得辅导员工作岗位的工作业绩不能简单地用一般的工作业绩考核,而应该建立一套具有辅导员工作特色的岗位工作业绩考核及激励措施。2010年,全国优秀辅导员的评选结果颁奖仪式由国家教育部联合中央电视台共同策划实施,并向全国直播,显示了国家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视,所以目前,在高校建立辅导员岗位工作业绩考核及激励措施势在必行。

建立有效切实的措施方法解决弊端,让辅导员的工作高效开展,是当务之急,在此,本文做以下思考:

高校结合国家有关辅导员的政策法规要求,首先应该重新审视辅导员岗位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特殊地位与重要意义,建立科学、有效、可行、具有特色的辅导员岗位从业要求及辅导员岗位应聘人选的考核机制,把真正适合在辅导员岗位工作的人选吸纳到辅导员队伍中,其中,科学把握辅导员岗位工作的规律,制定辅导员工作岗位要求是关键。结合岗位工作要求,使用科学合理的选拔考核措施,把适合辅导员工作的人选选出来是条件。对于辅导员岗位,应该结合学生管理工作的实际,对于从事辅导员工作岗位的人选限定一定的专业背景,知识基础、心理素质等,其中,就目前来看,辅导员应该首先是在高等学校的师范类毕业生中优先选拔,其次,应该就专业背景中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法学等专业知识加大考察力度,这是符合辅导员在高校具有教师和管理干部双重身份的特殊需要的。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在围绕《规定》的八项职责开展工作之外,对于辅导员事务性工作内容的规定、工作量的规划应该科学合理,辅导员参加培训机构应该全国统一,参加培训内容应该全面科学,加大辅导员对于自己工作规律的认识和研究、对于工作理论研究能力提升、培训成果考核效度和信度提升,培训机构权威性提升等方面。

要解决辅导员职业化的问题首先要解决辅导员专业化的问题、目前,不仅要有专职人员从事这项工作、而且就辅导员专业发展应该尝试在高校设立本科专业和研究生研究方向,培养更多专业化的辅导员人才基础。

并且,努力建设一支高学历、高能力的专业化人力资源是建设专家型、研究型、能力型辅导员队伍的前提。辅导员在高校具有教师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是辅导员在高校职业生存的根基,辅导员在教师岗位和管理岗位的结合,所以辅导员业绩的考核,岗位的定性、职业的提审空间、福利待遇等等,都应该结合特殊的双重身份。就辅导员自身而言,在目前信息化发展迅速、社会诸多领域受到社会发展规律制约的情况下,辅导员应该与时俱进,终身学习、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研究能力、把自己打造成“双高”型辅导员。并且在高校管理与教师双重身份的约束下,提升辅导员职业的社会认同感,发挥辅导员工作在高校教学、科研、管理三大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总之、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在高校工作岗位中、在社会职业认同中要获得支持、认可,任重而道远。探索有效的辅导员工作模式,建设一支与时俱进、专家型、研究型、能力型、高学历、高能力的辅导员队伍是辅导员工作的当务之急。

摘要:高校辅导员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高校中具有教师与教育管理者的双重工作角色。然而,在全国高校中普遍存在着对辅导员工作角色定位不清、工作内容庞杂,工作不受重视,辅导员具体工作业绩的激励机制不明确辅导员选聘标准原则化,选聘具体要求空白、辅导员培训机构层次不齐、辅导员评价标准不明、辅导员职业发展模糊、队伍专业化建设缓慢等种种问题。探索有效的辅导员工作模式,建设一支与时俱进、专家型、研究型、能力型、高学历、高能力的辅导员队伍是辅导员工作的当务之急。

辅导员工作室建设 第8篇

另一方面,组织学习也被阿吉里斯等人看成是“发现和改正错误的过程”。按《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辅导员的工作是认真做好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及服务育人工作,加强学生班级建设和管理;定期开展相关调查和研究,分析工作对象和工作条件的变化,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注重运用各种新的工作载体,特别是网络等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努力拓展工作途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在组织学习的框架下来考察认识高校辅导员团队建设工作也具有一定的适当性。明显地,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只是整个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可能脱离其他学生管理工作单独起作用,它必须与其他管理工作或手段协同作用,才能发挥最好的成效。从这个意义上看,从组织学习的角度、应用系统思维来认识高校辅导员团队建设工作确有其必要性。

1 辅导员的工作与其他学生教育管理过程的协同作用

高校是一个特定的社会组织系统,要在高校实行科学有效地管理,就必须讲究效益尤其是整体的综合效益。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综合效益,必须充分体现在如下基本工作任务上:做学生学业的促进者——通过开展学风建设及其他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立志成才;做学生生活的指导者——指导学生正确处理生活事务,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雅的生活情趣,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做学生困难的帮助者——对学生出现的实际困难给以帮助和关怀,如贫困生资助工作等;做学生思想的解惑者——指导学生正确应对和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思想困惑和问题,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做学生人生的导航者——通过以上工作,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这一根本目标。与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育不同,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是是一项综合性强的复杂工程,它是整个高校的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仅是辅导员,高校的专业教师、其他管理部门人员及各级领导机构也有“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责任与义务,在围绕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的目标上,高校的教育呈现着多类型、多环节、多层次的复杂特征。因此如果不能将辅导员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与其他教学管理的决策、执行过程有机结合,使它们之间形成协同作用,实在难以期望实现很好的综合效益。对于一个复杂系统的管理,不能采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进行,这样可能得到从长远或整体来看适得其反的效果,这就是约翰·D·斯特曼专门讨论过的复杂社会系统中的“政策抵制性”问题。这种政策抵制性可以理解为“社会系统与主管意愿不一致的行为”,是一种系统对干涉行为本身拖延、削弱、甚至挫败干涉行为的倾向。

建立与健全高校辅导员工作运行的有效机制和规则,让辅导员工作承担起应有的基本职能,可以通过组织学习的方式来完成。组织学习并非简单的个人学习的集合,而是以组织作为学习的主体。个人学习的集合并不能明显地提升组织整体能力、改善组织运行的机制。而只有当经验、知识、技能等在组织中的不同部门、个人之间能够有效传递,实现有效的融合、共同分享,才能形成组织的共同愿景;进而围绕学习中发现的问题、针对内外环境的变化,在组织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知识,调整系统内部、系统与环境的交互行为与模式,构建新的组织文化,才能实现组织创新,实质性提升组织的整体能力及改善组织运行机制。

2 基于组织学习的辅导员工作

2.1 在辅导员工作中应该克服防卫性心理

由于高校学生教育工作具有多类型、多环节、多层次的特征,并且现今的高校教师大多受过较好的专业知识训练,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素养,但相对而言却缺乏系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知识与能力的训练。因此与其他的教育环节相比,辅导员的思想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更易受的外部客观环境变化的影响,存在许多现实的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许多辅导员在实际工作对这样的事件的处理都表现出良好的素养和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但是如何将这样的知识与经验变成整个辅导员团队的共享知识及如何利用这些知识来建立一种事前防范的机制,就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通过对企业的实证研究,阿吉里斯发现,企业中的高素质咨询人才和管理人才,当进行外向性学习时,往往热情高涨,干劲十足。如进行组织再造、薪酬计划改革、工作流程重组、绩效评估、领导能力训练等等,他们都能充分发挥作用,因为这种通过外向性学习变革组织结构、制度和战略的挑战,最能体现他们的价值,而且他们长期训练形成的专业习惯和责任心也驱使他们这样做。但是,如果把学习指向转变为内向性学习,反求诸己,要求改变这些人员自身的行为时,马上就会遇到阻力。而且在外向性学习中越成功的人士,内向性学习的阻力越大。其根源就在于他们的习惯性防卫。这种防卫心理(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会使人们不愿改变自己的行为,而把组织不能持续发展的责任推到外部,包括组织目标不明确、领导人反应迟钝甚至愚蠢、客户自以为是等等。总之,再多的不足也是排除了自己的不足。

在辅导员的工作团队中,目前的一种常见情况可能就是,某个辅导员在其工作时发现了学生思想教育或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能够认识到问题原因及自己在处理该问题方面的不足,也知道团队中其他某个辅导员在该类问题上具有更好的知识,甚至向该辅导员进行了咨询。但出于防卫性推理,关于这些问题原因处理的认识,负责的辅导员与受到咨询的辅导员可能都无法深入挖掘,而问题处理的不妥善归咎于一些外部因素,以致不能形成该类问题处理的组织共享的知识,更难以建立避免或预防该类问题的有效机制。因此在高校辅导员团队建设中,需要组织学习这种克服个人或组织防卫性心理的利器。高校的辅导员团队的成员往往各有所长,而在高校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应充分利用不同辅导员各有所长的资源,如果不克服个人或组织的防卫性心理,也就不能有效利用辅导员团队的全部资源。

2.2 辅导员工作需要创造性学习

在具体的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需要用创造性的学习来深入分析其原因。人们常常希望其行为同所预期结果一致。而人们的行为如果没有达到预期,即事后结果与事前目标不相匹配,就会产生需要解决的问题。阿吉里斯将这种不匹配称为“错误”。在产生错误的情况下,人们就会寻找原因。这时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仅仅将不匹配反馈到行动这个阶段,通过改变行动策略来纠正错误,这就是“单环学习”;另外一种是,将不匹配反馈到确定事前目标的主导价值观层面上(即主控变量),首先检查和改变主导价值观,帮助和鼓励人们审视自己的行为,让能够引发真正变革的有潜在威胁性或令人难堪的信息都浮现出来,然后通过变化了的主控变量去改变行动策略,即追求名义理论和应用理论的吻合,进而纠正错误,这时就发生“双环学习”。双环学习也被称为“创造性学习”,它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的过程,它所考虑的不仅仅是事实本身,而是深入到探究事实背后的原因和动机的层次上,由事实后面的原因和动机探究到价值观念上。按照阿吉里斯的设想,要在组织中塑造一种创造性学习的环境,提高人们的反思性学习能力,从而促进组织的不断发展。

阿吉里斯等人发现组织的防卫性现象会令组织只关注单环式的学习;更令人讶异的是,这样的组织防卫现象会逐渐侵蚀原有的单环学习能力,令很多原先可以用技术性方法解决的问题,长年得不到解决,甚至令组织无法确切知道那些问题存在。换句话说,一个精于单环学习的组织不仅令组织不能进行“破坏性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而且最终会由于组织学习的单一性而令其单环学习的能力逐渐下降,最终可能都无法保证原先拥有的竞争力。阿吉里斯他们经长年的追踪,发现所描述阻碍组织学习的防卫性现象,可以在不同的国家、文化、产业、宗教等轻易观察到。因此,他们提出组织中的成员会带有某种相对稳定且不易被察觉的人际互动价值观,使得组织中的防卫性行为变成一种习惯。这也是阿吉里斯后期所指的“习惯性防卫”(defensive routine)。

因此根据创造性学习的原理与要求,在辅导员团队的工作中,无论是学生的思想教育还是其他管理环节,发现问题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借助组织学习来发现阻碍工作质量改善的本质原因,继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使工作质量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并在改善中形成辅导员队伍共享的创新思想教育和管理知识。在辅导员的工作过程中如果只采用单环学习的方式,固然也可能改进某些具体问题处理过程的质量,但由于高校学生思想教育过程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不实施创造性的学习,实在难以形成使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工作得到本质改善并使得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能力获得整体提升的共享性知识。此外由于创造性学习中涉及组织目标的重新定位,甚至牵涉组织战略与运行模式的重大变化,这也是辅导员工作及团队建设必须与其他学生教育管理过程结合重要原因。

组织学习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启发是,辅导员个人首先应该摆脱个人或群体漫无目的地学习或尝试新方案的随意阶段(impulsive stage);会进入自我阶段(egocentric stage),这个阶段发展将与组织发展相融合,其特征将是学习者可能会沉醉於自己建构的图像之中,在这一阶段,组织学习已经不是随意而为,而是根据既定目标来制订方案,而且还可能通过以往的成功经验,掌握到一些实践的窍门;实践的成功经验建立了群体的自信,令他们有更大动力尝试新方案;然而,在这一阶段辅导员可能仍然未能按自身的信念和核心价值,建立整体的教育愿景;这时,辅导员队伍为了延续它的成功,必须重视目标,强调工作的整合,甚至压抑个人需要而进入更高一级的阶段。更高一级的阶段是所谓的人际阶段(interpersonal stage)。在这个阶段里,组织可以摆脱对过去所获成果的依恋,可以客观而认真地检验自身的问题;在这一阶段,辅导员可以做到为了建立和谐团结的工作环境而努力,出现冲突时便尽力制止,甚至协作解决问题时刻意回避一些可能导致冲突出现的情况;和谐的气氛令群体容易建立共识,提高沟通效率;但当组织尝试进一步提升它的工作质素时,便发觉人际关系问题的复杂程度令它举步维艰。更高级的阶段是法则阶段(institutional stage),在这个阶段,个人或群体理解到追求和谐及建立共识固然重要,但这些都不能取代教育的核心价值;高校中虽然并不能满足所有辅导员的需求,却能够提供一个合作的平台,让成员一起追求工作满足感和人生意义;而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将会使学习者尝试团结不同群体,不畏艰难,寻找整体的教育愿景,包括大家都认同的核心价值和教育目标,以及配合这些目标的实施策略;因此,在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中,法则阶段所代表的是建立积极的管理文化,令高校学生教育的核心价值能渗入现实的各个环节;在法则阶段,组织的思想和功能将会得到更进一步的整合,从而使辅导员队伍的组织效能得到大幅提升。

3 结论

本文主要借助于组织学习的有关理论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及团队建设进行认识和思考。高校的辅导员的工作是整个学生教育培养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应该与其他学生教育协同作用才能更好地获得整体综合效果。可以通过组织学习的方式,提高辅导员团队的效能,具体而言,首先组织学习有助于克服探寻阻碍辅导员工作质量改善问题挖掘原因时的个体与组织防卫性心理;其次在辅导员的工作中,利用组织学习理论中的单环学习尤其是创造性学习,可以帮助教育的主体与对象找出阻碍工作质量提升的原因,形成组织共享的创新性的知识。

大多数学者的关于企业的研究表明,组织学习对组织绩效有着显著的正面影响[7]。然而组织学习对高校辅导员工作与团队建设的正面影响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此外本文只是对高校辅导员工作及团队建设的一些思考与认识,这种思考主要还停留在概念层面而非操作层面。尽管如此,我们认为,这种思考与认识仍是有意义的,它有助于将辅导员的工作及其他学生教育管理过程建立在科学管理的坚实基础上。

参考文献

[1]克里斯·阿吉里斯.组织学习(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约翰D·斯特曼.商务动态分析方法——对复杂系统的系统思考和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Forrester,J.W.Counterintuitive Behaviors of social Systems[J].Technology Reviews,1971.73(3):52-68.

[4]Meadows,D.H.Whole earth models and systems[J].CoEvolution Quarterly,Summer,1982:98-108.

[5]克里斯·阿吉里斯.克服组织防卫[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6]Slater S F,J C Narver.Market Orientation and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J].Journal of Marketing,1995.6:63-71.

[7]Argyris.C.Single-Loop and Double-Loop Model in Research on Decision Making[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76.21(3):363-375.

辅导员工作室建设 第9篇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 高校学生层次趋于多元化,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务愈发艰巨。怎样打造一支思想稳定、业务精湛、岗位意识和责任意识强的辅导员队伍, 不断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 已经成为高校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现阶段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辅导员职业意识薄弱

尽管我们经常会听到关于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各种呼声, 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很多辅导员往往只是把工作视为职业生涯中的过渡站, 而非终生从事的事业。究其原因不难发现, 这一方面是由于高校目前的机制体制导致的, 因为客观上高校更倾向于科研教学工作, 常常注重抓重大科研课题和教学成果;另一方面是由于对于辅导员工作的考量, 一时难以通过量化的指标予以体现, 没有一个良好的评价体系评价辅导员工作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诸如辅导员职称评聘、职级晋升、待遇提高等方面的客观原因, 导致辅导员缺乏献身于辅导员事业的主观决心。

2. 辅导员专业素质较低

在选拔辅导员的时候, 有些高校往往更注重辅导员的思想素质、组织协调能力和责任心, 而忽视了辅导员作为一种职业所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导致了辅导员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较高, 但专业知识和技能却普遍缺乏。许多高校开展经常性的辅导员岗前培训, 却很少开展以岗位专业为背景的、分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整体培训,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辅导员专业素质的再提升。

3. 辅导员工作职责不清

在实际工作中, 高校辅导员不仅肩负着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党团建设等工作, 而且还担负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课外活动指导等多项职责, 同时还承担着高校内部的一些管理工作和相关学生管理部门不能充分履行的学生事务管理职责, 可谓“千根线, 一根针”。过多、过杂的日常事务管理工作, 客观上使人们形成了辅导员就是一般行政管理人员的认识偏差。大量、长期从事纷杂的学生管理工作, 导致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仅仅停留在低层次、低水平上, 不能适应新时期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

4. 辅导员队伍存在不稳定性

在大多数高校里, 辅导员如果在岗位上工作三到四年, 就已经成为“老辅导员”了, 他们有的转岗, 有的直接跳槽, 而高校为了维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转, 往往不得不大量重新选拔“新辅导员”来充实队伍。这就导致在岗的辅导员从自身发展和前途考虑, 不能、不愿也不敢潜心本职工作。辅导员作为一种“临时职业”的观念在高校教师、学生甚至部分领导干部当中已根深蒂固。不稳定, 就会人心涣散, 失去凝聚力和向心力, 也就谈不上队伍的整体战斗力。这已经成为许多高校学生工作干部队伍建设的一大难题和影响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因素。

二、以辅导员基本功大赛引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意义

笔者认为, 通过辅导员基本功大赛活动的有效开展, 能够有效促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的发展, 推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提高。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辅导员的业务能力将普遍提升

围绕辅导员基本功大赛所开展的一系列具体活动, 能有效地促进辅导员提升业务能力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践中笔者发现, 为了参加辅导员基本功大赛活动, 许多辅导员主动参加职业规划课程、心理咨询课程等相关技能培训活动, 自觉提升个人业务能力, 促进了辅导员综合素质的普遍提升, 能够更好地推动辅导员科学、有效地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

2. 辅导员的工作交流将日趋完善

在辅导员基本功大赛活动中, 通过组织辅导员开展参观优秀工作日记、交流读书心得、召开辅导员沙龙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不仅丰富了辅导员之间的工作交流形式, 也增进了辅导员互相学习工作经验、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工作效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将有效拓展

在辅导员基本功大赛的推动下, 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将得到有效拓展。比如通过辅导员博客比赛活动, 能够有效推动辅导员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工作进程。在笔者所在学校, 通过辅导员博客比赛活动, 辅导员全都开通了网络博客, 他们定期发表文章, 及时和学生进行思想沟通, 真正打造出网络思想教育的新阵地。同时像微信、微博、飞信等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新媒体也成为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 极大地拉近了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促进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4. 辅导员的理论水平将极大提高

通过组织开展辅导员基本功大赛活动, 辅导员主动学习理论知识的意识将明显增强, 通过定期组织开展理论交流活动, 辅导员个人的理论水平也将得到极大提高。在笔者所在学校, 通过组织辅导员基本功大赛活动, 辅导员论文数量和质量都逐年提升, 辅导员主动参与理论学习的积极性也显著提高。

三、辅导员基本功大赛的主要措施

笔者所在学校连续三年开展辅导员基本功大赛活动, 创造性地设计了许多活动载体, 在此列举一些在辅导员基本功大赛中喜闻乐见、效果显著的活动形式, 希望对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有所启发。

1. 考一考业务知识———提升辅导员业务能力

辅导员具备较高的业务知识水平是做好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为此通过组织开展辅导员基础理论知识考试, 考查并锻炼辅导员在开展学生工作时所应具备的知识储备。内容主要包括:高等教育基础理论、高等教育法规、高校党团知识、学校相关政策、业务常用信息、公文写作及活动方案撰写等基础业务知识。同时, 学校通过组织开展辅导员对学生信息辨识比赛, 考查并锻炼辅导员对所带班级学生情况的熟悉掌握程度。通过这些形式的活动, 有效地提升了辅导员的业务能力, 增强了辅导员的爱岗敬业精神。

2. 谈一谈工作感悟———增进辅导员之间的工作交流

经常性的工作经验交流能够有效地推动辅导员的各项工作, 学校可以通过“辅导员沙龙”这一平台, 全年定期组织辅导员开展工作感悟、工作经验和工作技巧交流活动。同时组织开展辅导员工作感悟大赛活动, 深入挖掘辅导员工作中的宝贵经验和工作技巧, 形成对高校学生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的工作方式、方法。学校还可以将由辅导员撰写的优秀工作感悟及工作交流材料汇编成册, 形成学生工作规范和工作技巧手册, 有效指导全校辅导员的日常工作。

3. 晒一晒工作日记———展示辅导员工作记录

工作日记是辅导员对日常事务进行记录、梳理的重要载体, 是指导学生成长、记录学生思想变化的第一手资料。学校通过开展辅导员工作日记比赛, 展示优秀的辅导员工作笔记, 增进辅导员工作之间的了解, 传播辅导员工作中较好的做法和工作技巧。活动中, 通过评选优秀工作笔记、优秀谈心记录等形式, 进一步鼓舞广大辅导员做好工作笔记和谈心记录的热情。

4. 比一比读书心得———提高辅导员的理论修养

建设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离不开良好的读书氛围,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向“学生 (教师) 推荐一本好书”活动, 在学校网站开设读书心得活动专栏, 定期刊发辅导员的读书心得, 鼓励辅导员通过多读书、读好书提高自身理论修养, 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活动中, 可以通过评选优秀读书心得等形式, 鼓励辅导员积极参与。同时, 将辅导员的读书心得向学生推荐, 形成师生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

四、组织辅导员基本功大赛的注意事项

辅导员基本功大赛是做好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有益尝试, 是促进辅导员整体素质提升、规划辅导员队伍中长期发展、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举措。但是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 如果仅仅从活动的形式和载体出发, 而忽视活动的内容和本质意义, 必将导致活动的片面性, 缺乏感染力, 难以达到预期的活动目标。为此,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注重活动的形式、内容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具体目标和任务的结合。

1. 将辅导员职业发展规划与辅导员基本功大赛活动相结合

如何做好辅导员职业发展规划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 这是由于辅导员自身的职业发展直接关系到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 如何构建合理的辅导员梯队建设, 也是关系到辅导员队伍稳定的重要因素。为此, 在设计辅导员基本功大赛的活动过程中, 应努力将辅导员职业发展规划与之相结合, 规范辅导员队伍建设路径, 拓展辅导员职业发展模式, 促进辅导员队伍的稳定。

2. 将辅导员培训工作与辅导员基本功大赛活动相结合

开展辅导员培训工作是提高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有效措施, 但是以往许多高校的辅导员培训工作多以“专家宣讲式”为主, 由学校邀请行业专家对辅导员进行专业培训, 效果不明显, 对辅导员队伍建设影响甚微。因此, 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采取由学生工作队伍一线教师进行工作述评的方式开展培训活动, 促进辅导员对学生工作的直观理解和把握。同时, 也可以采取“以赛代训”“以考代训”的方式开展辅导员培训活动, 从形式和内容上都更加贴近辅导员工作实际, 从效果上真正促进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

3. 将辅导员日常工作与辅导员基本功大赛活动相结合

在开展辅导员基本功大赛的活动中, 应注重把辅导员的日常工作融入其中, 把能否提高辅导员日常工作水平作为评价辅导员参与活动的重要指标, 不断丰富辅导员的工作方法, 不断增强辅导员开展学生思想教育的手段, 不断提高辅导员为学生服务的能力。对于在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 定期进行“包装”宣传, 充分发挥典型的引领作用。

4. 将辅导员考评工作与辅导员基本功大赛活动相结合

如何构建和完善辅导员工作考评体系是做好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关系到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在以往的辅导员考评过程中, 往往过于注重效果展示而轻视过程建设, 缺乏良性的循环激励机制。在开展辅导员基本功大赛的过程中, 大力推进辅导员考评工作“全程化”, 使之融入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每个环节, 提高辅导员主动参与意识, 提升辅导员的工作绩效。这一过程中, 对于辅导员评价指标不再单单是以往工作的成果, 而更多的是日常工作的表现, 细致的、量化的辅导员考评指标体系使得辅导员考评工作更加科学、客观和公平。

辅导员工作室建设 第10篇

一、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 根据教育部《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460万人,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4.5%。也就是说, 在18岁到22岁的青年人中, 3个人即有1人读大学。按照国际口径, 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大学不再是原始意义的精英教育。正是在这种大的教育环境下, 高校学风建设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 整体上学风氛围较好, 学生积极从事专业知识学习, 参与科学研究, 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能力。但是, 同样存在不思进取、贪图安逸、不务正业的不正学风。如课堂玩手机、上网, 课下交友、聚餐、玩游戏等不良习气, 直接导致学生考试多门课程不及格、学位岌岌可危, 甚至考试舞弊的行为也时有发生。笔者根据对学生的调查问卷、座谈反馈等信息的整理与分析, 总结出学风建设中存在的几点突出问题:

1.专业学习目标不明确。

经过小学、初中、高中的紧张学习, 很多孩子认为到了大学就应该好好放松, 尽情享受生活, 把主要精力用到了谈情说爱、学习娱乐、旅游交友等享受上, 认为只有考试的前两周才是学习、加班、熬夜、废神的时刻。不明确学什么, 怎么才算学好, 学到什么地步。

2.综合能力培养意识不足。

部分同学专业课学习上已经费力, 对其他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部分学习优异的同学, 也只是专业课上的优异生, 并不注重对横向知识的了解与学习, 不拓展自身的综合能力, 传统文化、社会人文等知识领域了解匮乏。

3.学习方法不得当。

部分学生只知道大学上课要记笔记, 期末找老师辅导、划范围, 查询近几年的考试试卷, 不注重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没有预习、复习。个别同学甚至出现将考试的及格希望放在与任课老师拉近关系上, 不会学习。

4.专业技能锻炼缺乏。

笔者所在学校为师范类学校, 学生就业的方向多为从事基础教育, 专业技能尤为重要, 如讲课、表达、文字书写等。但部分学生平时不注重自身锻炼, 对学校采取的各种旨在提高从业能力的活动不积极参加, 不注意平时的积累, 就业时后悔莫及。

二、不良学风形成的原因

(一) 受社会、家庭环境的干扰

绝大多数学生都从高中老师、家长或其他渠道听说过, “只要考上大学就可以放松了”“上了大学就不用吃苦了”等一些不正确的言论。加之进入高校后, 远离家长的监管, 使学生放松了学习, 尽情享受“自由”, 专业学习反而成了副业, 失去了学习的源动力。

(二) 学习途径单一

目前高校的授课多是以专业分类, 学生也是按照专业大纲进行选课、上课, 对于其他非专业领域知识接触的较少, 在高校资源相对集中的地区, 学术报告较普遍, 提供给学生接触多方面知识的途径较多, 但实现严格意义上的按学生主观学习意愿进行自主选课学习的途径还很遥远, 知识面狭窄, 综合能力水平不足。

(三) 自主学习能力不强

大学以前的学习主要依靠的是班主任、家长的督促、检查, 甚至是强迫学习。而大学的学习主要依靠学生自主学习, 但从高中步入大学后, “等待学习”和“自主学习”的矛盾完全的显示出来, 不会学习的同学, 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 一门课程, 学得支离破碎, 前后无法融会贯通, 期末考试挂科不断, 甚至学位岌岌可危。

(四) 时间观念不强

部分学生认为大学还有好几年毕业, 不用急着去准备就业, 专业考试及格就行。但是, 这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专业技能的锻炼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 是靠每天的锻炼与积累。而大学四年更是转瞬即逝的, 任何锻炼的机会都是浪费不得的。

三、创建良好学风的做法

为加强学院学风建设, 我院成立以院长、书记为协调人, 辅导员为具体工作负责人的组织机构, 充分发挥辅导员的重要作用。

(一) 发挥辅导员思想教育优势, 确立学生的专业学习目标

在辅导员负责与协调下, 通过开展主题班会、优秀学生事迹报告会、专业论坛等形式, 为学生专业学习树立明确的目标。新生入学开展主题讨论班会, 就“学什么、怎么学”进行讨论;邀请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优秀毕业生与学生开展交流活动;学院开展“教授、博士系列讲座”, 每两周开展一次, 邀请本专业副教授以上或获得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为学生开展前沿、重点知识讲座。这些活动的开展, 帮助学生明确了专业学习目标。

(二) 开展专业读书活动, 引导学生多读专业书籍

根据每个班级的同学人数, 由专业老师提供该专业领域内最权威图书书目, 用立项争取的资金进行图书统一采购。按学号每人一本, 两周为一个周期, 进行循环阅读。辅导员组织各班成立读书领导小组, 定期召开读书报告会, 抽取学生为大家讲书、评书。按照一个班级50人, 每个学期18周计算, 三年时间, 每人可以读完50本专业性的书籍, 这对专业能力、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三) 邀请外专业老师开展讲座, 拓宽学生知识面

为提高学生的生活品位以及个人兴趣爱好, 由辅导员组织学生调研并汇总学生的知识需求, 由院长进行协调, 邀请与生活中密切相关的、同学们感兴趣的各学院老师为学生讲座。如邀请文学院老师讲解中国传统文化, 音乐学院老师讲解怎样欣赏音乐, 美术学院老师讲解如何欣赏书画, 邀请地理学院的老师讲解中国“旅游圣地”等, 引导学生多接触其他领域知识, 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知识。

(四) 加强专业技能的锻炼, 提高从业能力

师范院校学生毕业面对的是教书育人, 从职业技能上而言, 书写与表达是最主要的。练习粉笔字书写上, 学校为师范生订制了小黑板, 人手一块, 要求练习。我院辅导员为了加强学生基本功的练习, 要求各班级统一复印字帖, 每天按规定书写, 安排书写好的同学进行检查与修改, 经过一年的练习, 学生的粉笔字书写都有了明显的提高;练习讲课上, 要求学生干部将初高中的专业课程分解到每名同学, 每天早上由一名同学到讲台进行模拟讲课, 并找人进行视频录像, 一周汇总后上报辅导员老师检查;学院要求早上第一节有课的教师早到班级5分钟, 对同学的讲课予以现场的点评。

总之, 学风建设是高等学校各项工作中的重点工作, 将辅导员工作与学风建设工作相结合, 有利于学风建设的具体落实与检查管理。同时, 辅导员也能更好的起到学校与同学间的沟通、桥梁的作用, 真正做到教育、管理、引导与服务。

摘要: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能是教育学生、管理学生、引导学生和服务学生, 是直接面对学生的教师, 其所承担的工作任务, 是高校各项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学风建设工作的成与败, 必然决定了一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辅导员对学风建设工作的认识、态度及工作方法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风, 因此必须重视辅导员在学风建设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辅导员,学风建设,研究

参考文献

[1]阚宝奎.论高校校园文化与学风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 2009 (s1) :36.

[2]金广春.浅谈高校班主任工作与学风建设[J].才智, 2009 (25) :190-191.

辅导员工作室建设 第11篇

关键词 辅导员 网络文化 角色 途径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2013年9月,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四川调研时强调,各高校要把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摆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高度重视,精心实施,抓出实效。同时当前网络信息爆炸和信息污染使教育环境复杂化,也给推进高校网络文化健康有序发展,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1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高校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多元化、开放性的新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也是高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①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其中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1.2%,大学生比例占到10.8%,学生仍然是网络用户的主体。以3G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以其强大的信息功能和娱乐方式,改变着大学生生活环境、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方式。②电子科技大学开展的一项关于大一学生手机使用情况的调查显示,平日里学生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间为3.2h,占用了白天学习生活1/4的时间。为此,在新媒体时代下,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对学生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刻不容缓的研究课题。

2 辅导员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的角色

2.1 学习者和推动者

贾德芳等指出,在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数量巨大,来源广泛,使得传统教育模式中辅导员在信息量的占有上处于优势地位的局面被打破。③面对90后学生利用和掌握网络等新媒体技术比很多辅导员还要精通和熟练,辅导员自身的素质无法很好地与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相适应等问题,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推进的过程中,辅导员要敢于争做信息时代的学习者和交流者。在事务性工作之外,主动积极地创造条件,挤时间花时间给自己充电,拓宽视野、打开思路,及时更新信息和知识,将新媒体技术用于实际工作开展。同时,辅导员要真正融入到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学会利用这些新的媒介手段,在学生中去普及和助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优秀平台,促进教育引导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2.2 整合者和监管者

高校网络文化具有虚拟性、开放性、多元化以及区别于其他网络文化的创造性、思想性和学术性等特点。④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文化,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教育引导的重要参与者,需要整合多样化的新媒体技术,以贴近和有利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为根本,找到与学生日常事务工作及教育引导工作的结合点,保证网络资源利用的有效化。其次,在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辅导员要加强对学生使用网络的监督和新媒体的管理,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网上舆论氛围,实现网上教育和网下教育的合力。

2.3 引导者和教育者

辅导员的个人魅力表现为其在学习、工作和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能力、气质、性格等人格特性,是高校辅导员的核心竞争力。⑤借助新媒体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辅导员要不断更新观念,跟上学生的步伐,掌握新媒体技术,以更加灵活及时有效的形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开设优质的辅导员博客或主页,通过自己在网络文化中的躬行实践给学生树立榜样,提升自己的个人魅力,成为更受学生欢迎的引导者和教育者,促使教育引导的方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

3 辅导员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的工作思路

3.1 建立学生事务工作平台

面对高校学生日常事务工作信息量大、内容繁杂等特点,网络作为新媒体的重要媒体形态,对于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系统化和时效性起着积极作用。一是要对QQ群、飞信、微博、邮箱、微信平台、博客、专题网站等网络工作方式进行筛选和归类,明确不同的网络途径在日常事务工作中的作用发挥机制,加强具体工作开展的针对性,使学生事务从分散管理转变为集中管理。二是网络工作平台要体现师生共建,充分发挥班委、党员、辅导员助理等学生骨干力量在年级、班级网络平台中信息发布和工作开展中的助推作用,保证各类消息发布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各项事务工作实施开展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3.2 打造网络之家助推教育引导

在各种网络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辅导员——学生一对一谈话、主题教育、班团活动等教育引导的实效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针对学生学习活动时间安排紧凑及辅导员有时在事务性工作中难以抽身的困难,借助相应的网络工作方式,开辟教育引导的新途径,打造充满关爱的网络之家。例如通过QQ群或微信公众平台建立党员之家、科创之家、留学之家等,给不同需求的学生群体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营造严谨优秀的学风氛围;其次辅导员通过自己的博客或主页以及专题教育网站,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选择、大学规划等开设分享专栏,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

3.3 借网络窗口展辅导员魅力风采

辅导员的个人魅力对于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其个人魅力除体现在平日工作生活的一言一行外,也包括观念的更新和知识的学习。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博客或主页以图文并茂的活泼形式,成为展示个人魅力风采的重要窗口。辅导员要善于利用这一窗口,找准教育发展的规律,更新教育引导的观念,跟上学生的步伐,加强对网络技术的学习,熟练使用微信公众平台等新技术;以贴近大学生的需求为本,加强辅导员博客或主页建设,结合图片、视频、文字记录学生的成长点滴和自身的成长感悟,精心设置版块,如温馨提示、日常事务、出国留学、随笔闲谈、视频分享、时事政治、你们的大学生活等,以丰富博客的内容和形式,提升辅导员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引路人,也是当前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主要推动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紧随时代步伐,辅导员更要学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高驾驭网络能力的新方法,创新工作开展模式,通过网络开辟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新途径,增强教育引导的实效性,为创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和氛围尽一份力量,还有更多的工作方式和途径值得探索和丰富。

注释

① 腾晓春,郭志宏.新时期下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性[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9):249-251.

② 屈艺.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研究[J].前言,2012(13):182-183.

③ 贾德芳,秦广久,李晓玮.浅谈高校辅导员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创新工作[J].中国校外教育,2013-03-22.

④ 徐功文,李建军,张志军.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探讨与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2(12):78-81.

辅导员工作室建设 第12篇

班级文化建设是班级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 在严格要求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 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由班级精神、班级制度、班级活动、人际关系和班级环境布置等方面融合而成的文化综合体, 也是班级成员认可且充分体现于其思想、行动、言论的价值取向、思想导向、行动准则和公共舆论的总和。[2]可见, 班级文化分为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 它们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 共同构成班级文化的整体。[3]

班级文化是所有班级成员在共同学习、生活的过程中, 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是约束班级成员的行为规范。班级文化作为一个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文化环境, 它承担着育人的作用, 班级文化在育人方面的特点有:广泛性、主动性、持续性。[4]由此可见, 班级文化所起的作用是直接的、广泛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

二、班级无形文化建设———医学生的“四shu五jing”

古人云:百工居肆以成其事, 君子学以致其道。古人集智慧于一身, 凡古今能成大事者, 莫不以艺贯之, 以礼待之。学者集礼仪于一身, 凡古今能有学问者, 莫不勤学勉励, 箪食壶浆。古人育子, 常以四书五经为要求, 不学无以立人, 无以立世。我们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时, 可以效仿古人育子的做法, 建设属于我们自己的班级文化。

(一) 四shu, 营造良好学习环境, 牢固掌握专业知识。

1、书。

所谓医者, 书不熟则理不明, 理不明则识不精。因此, 作为医学生首要任务是学习医学知识, 牢固掌握书本理论。同时, 通过第二课堂的形式, 丰富学生的人文社科知识、艺术知识等, 陶冶学生情操,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熟。学生学习专业, 熟悉课本知识是基础, 熟练掌握技能操作是根本, 学生在学习时, 要做到温故而知新, 做到熟而不惑。

3、术。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秉承校训学则恒心, 医则仁心, 牢记医学贵精, 不精则害人匪细, 严格要求学生学好专业知识。

4、树。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 首先取决于他的思想、行为对人类发展、社会进步有多大的作用, 这就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二) 五jing, 端正学习、工作态度, 培养高尚职业道德。

1、精。

凡看病施治, 贵乎精一。作为医学生, 将来是要成为济世救人的医者, 而不是断送人性命的“刽子手”, 所以必须精通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专业技能。正如古人言:生民何辜, 不死于病而死于医, 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 不若不学医也。凡读古人书, 应先胸有识见, 引伸触类, 融会贯通, 当悟乎书之外, 勿泥乎书之中, 凭善书之人, 方位医者。

2、警。

当今紧张的医患关系, 为医学生们敲响了警钟, 要求学生在校期间注重良好医德的培养。正如古人所说:“医之道最微, 微则不能不深究;医之方最广, 广则不能不小心。行医者, 必有一把敬尺, 小心谨慎, 才能避祸之源, 方用医者横之。”

3、静。

夫君子之行,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任何事情都需要静下心来才能做好, 学生学习、医生行医都是一样的。

4、净。

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作为学生, 心灵要纯洁、透明, 作为医生, 更要守一方净土, 远离尘嚣, 才能保持清醒, 求得心灵安宁。

5、敬。敬业、敬人。职业道德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爱岗敬业, 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如此, 才能获得别人的尊敬。

三、班级有形文化建设

班级有形文化包括:班规、班纪、奖助学金、评优评先评选细则等, 与班级无形文化共同组成班级文化。班级文化建设应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而定, 特别是班级有形文化的建设, 更应该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辅导员在制定班级相关制度、规范时,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 从学生角度出发, 充分发挥制度的教育性,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班级, 是高校学生管理的一个基层组织单位, 它有着自己的文化内涵与特点, 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 班级文化建设不是一项独立的工作, 一方面, 需要学校协调各方资源, 建立交流平台, 让辅导员互相借鉴经验。另一方面, 辅导员在工作中要善于总结, 积累好的工作经验,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探索班级文化建设规律,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努力为学生营造和谐的班级文化氛围, 从而推动班级建设。

摘要:随着近几年高校的改革发展, 高校辅导员队伍也逐渐壮大, 出现年轻化趋势, 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 走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前线, 并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以班级建设中的文化建设为切入点, 探讨学生学习态度、职业道德的培养,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从而更好的促进班级建设。

关键词:班级文化建设,有形文化,四shu五jing,无形文化

参考文献

[1]赵海龙.关于高校青年辅导员班级管理的几点思索[J].教育时空, 2011, 4:170-171

[2][4]倪建英.坚持以人为本, 开展班级文化建设[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5, 19, (2) :53-56

上一篇:分类运用下一篇:风险投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