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专业的范文

2024-07-24

审计专业的范文(精选11篇)

审计专业的 第1篇

数据式审计是一种全新的审计模式, 它是以系统内部控制测评为基础, 借助于计算机技术, 通过对电子数据的采集、转换、清理、分析和验证, 来实现审计目标的审计方式。在数据式审计下, 审计人员摆脱了传统的电子账套及其所反映的财务信息局限, 可深入到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底层数据库, 获取更多、更广泛的数据, 不仅包括财务数据, 而且还包括非财务数据以及外部数据, 通过借助先进的数字分析技术, 通过对底层数据的分析处理, 能够获取更多的审计线索。

然而, 在数据式审计运用过程中, 由于在审计的各个阶段仍然存在很多不确定的、需要主观判断的因素, 因此, 数据式审计并非单纯信息技术的应用, 要充分发挥数据式审计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实施审计监督的作用, 从而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必须在数据式审计的整个过程中充分运用审计人员的审计专业判断, 依靠自己的专业知识及经验作出合理、正确地判断。

一、数据式审计下的审计专业判断及特点

审计专业判断是审计人员建立于个人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基础上, 依据有关的标准, 为实现审计目标, 通过对审计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经过综合分析而进行的合理的专业认定、判断和评价。良好的专业判断能力能帮助审计人员迅速引起职业警觉, 作出准确的判断并直接切入审计重点、难点、疑点, 有助于选择恰当的审计方法, 敏锐地捕捉相关信息, 及时发现潜在风险, 从而作出客观、公正的审计结论。

与传统审计方式相比, 数据式审计方式下的审计专业判断主要有如下特点:

1. 对审计专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审计对象的电子化, 传统的审计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已不能完全适用, 必须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数据式审计中来, 显然, 只依靠传统的审计专业判断能力已不能满足数据式审计的要求, 审计人员需要掌握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 从而扩大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 以适应数据式审计下对审计专业判断能力的更高要求。

2. 审计专业判断的复杂性。

由于审计专业判断作为审计人员的主观活动, 不仅受到判断主体的影响, 还受到判断客体和审计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在信息化环境下, 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审计对象、审计环境与传统审计相比存在更多不确定因素和风险因素, 且改变了传统的“审计就是审账”, 扩大了审计的范围和内容, 因而使得审计专业判断更加复杂化。

3. 审计专业判断标准的模糊性。

在审计过程中, 审计人员的任何专业判断都要有一个确定取向的标准。在传统审计方式下, 审计人员将独立审计准则等作为判断的标准和依据, 对被审计事项作出专业判断。而在信息化环境下, 由于我国有关计算机、网络审计方面的系列准则至今尚未出台, 有关信息化环境下审计的准则、规范等标准还不完善, 这就造成了判断标准的模糊性, 增加了数据式审计下审计人员在运用专业判断时的不确定性。

4. 信息技术知识在判断主体中的普遍性。

在数据式审计下, 由于被审计单位使用计算机信息系统代替了手工系统, 使得审计线索电子化, 电子商务的出现甚至形成了无书面记录的经济业务。面对这种信息化的审计环境, 审计人员要完成所承担的审计项目, 在整个审计过程中都涉及与信息技术知识有关的专业判断。也就是说, 在数据式审计下, 每一个审计人员都需要掌握信息技术知识, 具有运用信息技术知识的能力。

二、审计专业判断在数据式审计各个阶段的运用及体现

数据式审计通常将审计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即审计准备阶段、审前调查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和审计报告阶段。要完成审计各阶段的任务, 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贯穿于整个审计工作全过程, 具体来说:

1. 审计专业判断在数据式审计准备阶段的运用及体现。

在数据式审计准备阶段, 其主要任务包括确定审计对象和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

在确定审计对象和承接业务签署审计业务书前, 审计人员除了需要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 如业务性质、经营情况、经营风险、被审计单位的素质、以前年度的审计情况等, 还必须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的有关情况, 如所使用的信息系统、信息系统的运行平台和运行环境、业务覆盖范围、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安全和风险、信息化环境下的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分工等, 审计人员必须运用自己的专业判断, 才能对被审计对象有一个总体把握, 并运用专业判断评价审计风险, 决定有无胜任能力, 进而决定是否接受委托, 规避审计风险。

2. 审计专业判断在数据式审计审前调查阶段的运用及体现。

在数据式审计审前调查阶段, 其主要任务包括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控结构、评价控制风险、制定审计计划或审计方案等。

首先, 数据式审计下电子数据的可靠性有赖于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而信息系统环境下内部控制具有不同于传统内部控制的特点, 它由手工控制和计算机自动控制所组成, 在对内部控制系统初步评价时, 只采用技术手段不可能穷尽内部控制的所有环节, 且不符合成本效益和效率性原则, 要分析、评价内部控制的强点和弱点以及内部控制布局、关键控制点、职能分工等是否合理, 即健全性和合理性做出判断, 显然是一个明显的审计职业判断过程。在完成了控制的初步评价以后, 审计人员还要进行进一步的控制测试, 以判明各项控制措施是否真实存在并得到贯彻执行, 为此, 审计人员必须合理运用职业判断选择合适的测试方法, 尽力取得有力的审计证据。在对内部控制系统总评时, 审计人员需要综合考虑控制系统的风险水平做出专业判断。

其次, 数据式审计的风险可能由于被审计单位非法修改财务系统, 系统内部质量控制遭到破坏, 或者财会人员在对财务数据录入过程中采用虚假、修改、省略、延迟录入等手段产生虚假财务数据, 从而使审计人员不能完整、准确获取电子数据以进行有效数据分析、寻找审计线索, 因此, 审计人员在审前调查阶段应合理评价审计风险, 从而采取措施降低风险。构成数据式审计风险因素众多, 可能是由被审计系统本身所固有的, 如信息系统极易被篡改或非法调用、防范网络远程侵害的措施不足、信息系统软件本身程序设计的漏洞、系统内部电子数据处理过程的不可视性、电子数据存储在磁性材料上的稳定性、安全性和保密性较差等, 也可能是由于内部控制存在缺陷所造成。对这些风险的衡量是主观的、复杂的, 且内容如此之多, 这就离不开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

再次, 计划不周会影响审计目标的实现。如果在计划阶段出错, 有可能会影响获取电子数据的可靠性、全面性, 可能造成执行不恰当的审计程序或遗漏高风险的审计领域。因此, 审计人员在制定审计计划时, 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 合理运用专业判断。通过运用专业判断综合考虑被审计单位经营及所属行业的基本情况、审计风险、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信息技术对审计程序的影响、被审计单位的人员和相关证据的可利用程度等诸多因素, 从而为计划的制定搜集适当的依据。

3. 审计专业判断在数据式审计实施阶段的运用及体现。

根据数据式审计的实施流程, 数据式审计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数据采集、数据转换、数据清理、数据分析, 从而在此基础上寻找审计线索, 获取审计证据。

(1) 数据采集环节。数据采集是数据式审计实施的首要环节, 是进行数据式审计的基础, 通过数据采集获取第一手资料, 为审计实施准备基础数据。一方面, 数据采集必须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 如何确认?采用何种方式采集?需要运用专业判断;另一方面, 数据采集具有极强的目的性、选择性, 即需要采集与审计需求相关的数据, 如何达到这一目的?为此, 审计人员必须依据审计目标、信息系统的数据库环境、业务功能和特点等, 运用审计专业判断确定数据采集的范围、数据采集的方式、技术和方法等。总之, 既要保证采集的数据正确、可靠, 又要保证采集的数据满足审计数据分析需要, 在这过程中必须运用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

(2) 数据转换环节。在该环节, 审计人员需要通过电子数据转换, 将各种不同形式的数据转换成审计系统处理所需的相对统一的数据形式, 并且明确地标识出每张表、每个字段的经济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如何避免转换过程中电子数据发生冗余、遗失等错误的风险?需要解决好由于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的多样性可能导致数据的不一致性、同一字段在不同的应用中具有不同的数据类型和数据名字、同名字段但含义不同、同一信息但格式和表达方式不同、数据审计目的不同决定了审计数据的范围和要求不同等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 技术上并不复杂, 关键的是需要运用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只有在充分运用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基础上, 结合相关技术, 才能保证转换的正确性, 避免转换风险。

(3) 数据清理环节。经过转换后的数据需要经过数据清理, 通过数据清理从数据源中清除错误和不一致的数据, 避免清理过程中发生的数据失窃、遗漏的风险。面对被审计单位数据来源众多、种类繁杂、存在不少质量问题的电子数据, 如何保证数据清理的质量?面对不同的审计目的、企业所处行业、特殊政策环境、被审计企业重大错报隐秘性强、作假手法高等特点, 需要审计人员合理运用审计专业判断, 以有效地识别数据清理风险。

(4) 数据分析环节。数据分析环节是数据式审计的核心环节, 审计人员要在清理后的电子数据基础上构建审计中间表、建立审计数据分析模型, 从而寻找审计线索。首先, 审计人员需要根据审计目的以及审计数据分析的需要构建审计中间表, 中间表的构建将直接影响审计的结果, 需要审计人员合理运用审计专业判断。再次, 审计分析模型则是按照审计事项应该具有的趋势、结构、关系等状态构造, 要构造合适的审计分析模型, 需要根据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复杂程度、规模大小以及是否存在错误与舞弊等因素来确定哪些数据及指标应作为分析的内容, 是用绝对值形式进行分析, 还是用相对比率形式进行分析, 这显然需要审计人员作出判断和决策, 通过审计专业判断来设定判断和限制条件, 确定建模的类型, 进而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数学的或逻辑的表达式, 用于验证审计事项实际的时间或空间状态, 以发现审计疑点。在数据分析中, 面对分析的数据, 既有来自企业内部的, 也有来自企业外部的;既有历史数据, 也有未来数据;既有会计资料, 也有非会计资料。要从这些众多、复杂的数据中分析各会计要素之间的勾稽关系, 找出重点的审计领域, 对复核指标的异常波动进行正确分析和有效处理, 以发现重大的审计问题, 不具备过硬的专业判断能力是无法做到的。

4. 审计专业判断在数据式审计完成阶段的运用及体现。

在数据式审计完成阶段, 其主要任务包括检查或有事项、期后事项、汇总最终审计证据, 评价结果, 形成审计意见, 出具审计报告。这些都依赖于恰当的审计专业判断。

数据式审计完成阶段是实质性的项目审计工作的结束。为了实现审计目标, 审计人员必须正确的运用专业判断, 综合各种证据, 根据审计准则, 形成适当的审计意见, 出具审计报告。在数据式审计下, 面对信息化审计环境, 由于出现了新的电子证据的无形性特点, 其可靠性如何?需要审计人员运用专业判断结合辅佐资料进行综合判断、分析。由于信息化环境下审计准则的缺乏和不足, 审计人员缺少了相关的判断准则的指导, 只能依靠审计专业判断来对不确定性审计事项进行分析、判断。在形成审计意见, 出具审计报告时, 面对更多的风险性因素, 更需要审计人员坚持审慎性原则, 在运用审计专业判断的基础上, 作出正确的审计结论。

总之, 数据式审计方式下, 由于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 借助于先进的数字分析技术, 实现了对原始数据的详细审计, 能充分挖掘审计线索, 并有效提高了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 降低了审计风险。但信息技术和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绝对不能完全取代审计人员的审计专业判断, 在整个数据式审计的过程中, 由于数据式审计的环境和过程特点, 要达到数据式审计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实施有效审计监督的目的, 避免数据式审计风险, 仍然离不开审计人员的审计专业判断。

参考文献

[1]刘素珍:论审计专业判断及其影响因素[J].财务与会计导刊, 2002 (5)

[2]孙强:信息系统审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3]石爱中:初释数据式审计模式[J].审计研究, 2005 (4)

[4]董化礼等:计算机审计数据采集与分析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5]林琳:计算机审计风险分析及其防范对策[J].审计研究, 2005 (7)

[6]于团叶等:对审计实践中应用职业判断的探讨[J].经济论坛, 2006 (7)

审计专业学生的论文 第2篇

一、绪论。

风险导向审计指的是在审计过程当中,审计工作人员自始至终将企业的经营风险分析评估作为导向,按照量化的分析水平排定审计项目的优先次序,并依照风险来确定审计的重点和范围,对一个企业的治理程序、内部控制以及风险管理等实施评价,从而提出有价值可参考的建议与意见,帮助企业来管理企业风险,最终促成企业价值增值的独立的咨询与鉴证活动。

风险导向审计这一手段的应用可以说是审计手段的一次质的飞跃,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一是提升了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减少了过多的人为因素的影响;二是极大地提升了审计工作的时效;三是能够更好的防控审计风险;四是审计报告更加容易被人们理解与接受.

二、风险导向审计的主要特征。

一是前移了审计的,由以往的以审计测试为重心转向为以风险评估作为重心。因为以往的审计方法存在不足,导致对风险评估的不到位,导致不可全面有效的发现风险审计的死角。审计重心的前移强化了对风险评估程序的重视,能够更加符合风险导向审计理念的内在要求.

二是风险评估中心从以往的控制风险转到以综合风险为中心.

以往控制风险的高低大致和工作人员的舞弊以及重大错报有紧密关系,而且重大错报主要和管理层的舞弊有重大关系,审计人员的工作更多是关注在发现管理层的舞弊,导致工作不全面。风险评估转向以综合风险为中心后,更加有利于全面、有效的控制风险.

三是风险评估从以往的直接评估转向如今的间接评估。以往的风险评估主要是直接评估重大错报有可能发生的概率,而现今的风险评估则以经营风险评估作为切入点,全面综合考虑如下情况:一是是否持续的经营.

二是经营风险影响着审计风险的哪些方面.

三是在经营风险当中到底能够有效发现财务报表潜在的重大错报的范围有多大。四是从经营风险作为切入点对经营状况进行分析是否更易于把审计拓展为咨询.

四是风险评估从以往的零散转为现今的结构化。风险评估的结构化的优点在于全面地考量了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而能够为获得科学、准确的综合风险评估提供了保障。

五是风险评估转向以分析性复核作为中心.

以往的风险导向审计对信息的再加工重视不足,现今转向以分析性复核作为中心后,更加适合报表分析工作的需要,以至于使分析性复核成为最为重要的程序.与此同时,随着分析性复核功能的不断扩大、手段的多元化后也更加适用于对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的分析.

六是审计工作人员的素质转向以专业技能为中心。风险导向审计对审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以往的一般审计工作人员转向要求必须是经过专业知识培训并且符合上岗要求的审计人员,而且要求专业技术水平更高、更专业。

三、风险导向审计在企业审计中的具体运用。

风险导向审计更加注重对审计战略的选择,不仅关注是否降低审计风险,还关注是否节约审计的成本。也就是说,在抉择审计战略的时侯,更加注重在审计的效率与效果间寻找最佳平衡点。风险导向审计的程序主要包含了 3 个步骤:第一步是制定审计计划;第二步是实施审计程序,第三步是编制审计报告。

(一)制定审计计划。

风险导向审计首先在企业审计计划的规划时就开始了关注企业各方面的风险因素,并在这个过程中将风险因素与企业的审计战略相融合,让企业审计抉择的对象目标对企业高风险领域更具针对性。所以,应当优先考虑企业审计范围是否与企业的风险管理目标相符合,能否为企业提供具有更高价值的服务。

1.了解企业及其所处的环境。作好企业新审计的首要工作就是先了解企业及其所处的环境.

为能及时识别与评估出企业财务报表中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进而设计与实施进一步的.审计程序,审计工作人员需及时了解被审计的企业及其所处的环境,以便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此时,审计工作人员应当经过察看重要工作场所、查看企业董事会记录、备忘录等内部资料、和管理当局进行讨论、和企业员工进行谈话等渠道来及时、全面的了解企业及其环境.

2.识别与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审计工作人员通过第一步了解企业及其所处的环境来获得大量的有效数据信息,结合企业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的分析,识别与评估企业财务报表层次及各种列报、账户余额、交易等的重大错报风险,进而初步得出审计需要重点关注的范围与领域。也就是说,在识别与评估企业重大错报风险的时侯,审计工作人员应依照以下审计程序执行:一是在了解被审计企业及其所处的环境中来识别风险,且需考虑各种列报、账户余额、交易等;二是把识别的风险跟认定层次可能发生错报的领域相联系;三是充分考量识别的风险是否重大,是否会造成企业财务报表产生重大错报。

3.制定审计计划。审计工作人员需针对企业重大错报风险的估计水平,综合考量企业财务报表层次与认定层次 2 个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然后初步计算出重大错报风险概率,再按照重大错报风险x 检查风险 = 审计风险的审计风险公式得出检查风险的概率,接着依此去判断实质性测试的性质范围,最后合理的安排审计时间,恰当的分配审计资源,把企业审计风险减少至可接受的范围

(二)审计实施环节。

在审计实施环节,风险导向审计应当抉择恰当的审计方式方法。风险导向审计采取的路线一般是目标一一风险一一控制,在这个路线过程中密切关注各种风险因素是否得到了恰当的管理。与此同时,在审计实施过程中,经过走访调查、试验检测、舞弊评估等技术方法去减少企业风险。

一是控制测试。控制测试的目的在于判断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而为在以后的审计中可以信任它,以便提升审计的效率。当审计工作人员进行风险评估的时侯期望内部控制有效,或是单靠实质性测试未可为某一项认定提供十足的证据时就实施控制测试二是实施实质性测试。必须对审计人员、账户余额、各种重大交易等实施实质性测试,以便保证管理当局在企业财务报表上的各项认定是公允的,也就是对企业财务报表所反映的经济情沉以及各项指标进行一次全而的审核。

三是风险再评估以及修改完善审计计划。审计工作人员在审计过程当中如果发现了计划可能与实际不符并且可能得到了重要程度,此时则需调整审计计划,再次对企业风险进行评估,以便保证审计质量

(三)编制审计报告。

风险导向审计有助于企业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止不足。在对企业进行风险导向审计之后,审计工作人员根据风险评估存在的问题提出审计建议和意见,然后出具简洁明t的审计报告。当风险越大时,还需进行后续审计,然后再提出更加详细、具体、可行的审计意见和建议,最终对审计报告进行编制和完善四、结语。

风险导向审计作为当前的一种新的审计理念与方法,将它的审计技术方法运用到企业审计当中,不仅能够克服以往遇到的许多问题与困难,还能够极大地提升审计工作的时效、降低企业风险,为企业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为此,人们应当积极主动的学习与深入探索风险导向审计的理论和方法,并联系企业工作实际,在应用中不断推广开来。

参考文献:

[1] 白睿洁,张卫民,日治威.浅析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的运用田.会计之友.(26).

[2] 丁玉芳.风险导向审计与企业风险管理研究团.生产力研究. (0l).

基层央行审计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思考 第3篇

【关键词】央行 审计 建设

一、基层央行内审计队伍专业化现状

(一)内审人员专业背景构成不尽合理

由于独立的基层央行内审机构成立时间短,在2002年以后陆续建立,而且大多是在其他监督检查部门(事后监督、监察)整合基础上建立,内审干部来源也是从其他职能部门调整或整合编入,真正具有稽核、审计工作资历的人员较少,同时基于管理层对内审工作传统认识和误解,使入职的内审人员先天存在年龄偏大、专业不对口等缺陷。近年,内审机构不断健全,人员也有所增加,但因未强调入职专业门槛,内审人员多是到岗后从头学习财务或审计检查专业知识,人员专业化进程慢、年龄结构不尽合理等现状没有较大改观,随着基层行内部审计范围和内容不断扩大,对经济统计,建筑工程、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科班”出身的专业人才需求却逐年增长,专业化人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二)基层行内审计队伍缺乏专业技术资格

目前内审人员具备的专业技术资质与专业化的工作要求不相匹配,大部分一线审计岗位人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审计专业技术资质教育培训,不具备相应的审计专业技术资格,如审计师专业技术资格和注册内部审计师(CIA),使得审计工作大都以合规性检查方式开展,对于总、分行组织开展一些大型内部审计项目或综合性审计工作,很难在基层行选拔到较为专业的审计人员,更不能参与专业审计机构和单位的审计交流工作,特别是近年基层行内审转型和创新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更需要一定数量的具备审计专业技术资质的审计人员。

(三)基层央行审计队伍专业化学习培训机制不健全

目前,基层行内审人员培训以系统内教育培训为主,学习教育内容多为典型审计案例讲解、审计经验介绍、审计制度学习等,培训方式侧重于集中视频讲授和业余自学,上级行内审部门,既是“教练员”又是“运动员”,致使开展的“蜻蜓点水”式的培训内容专业化程度不高、方式单一、学习时间不连续。同时大多一线内审人员日常工作中“一个萝卜一个坑”,审计监督业务繁重,外出或者集中学习培训机会较少,“头痛医头”式的自学方式收效有限,因此系统内针对内审人员完整的专业化教育培训机制没有建立,实行的层次低、范围窄、专业内容少的学习培训方式明显滞后于内审工作转型和专业化建设的需要。

二、基层审计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紧迫性

首先,服务新形势下的央行工作大局需要一支专业化内审队伍。基层行既是央行货币政策传导者又是执行者,工作重点及内容因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同而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各级行的管理层厚望于通过专业化的审计工作提供全方位、深层次的决策服务和管理服务,提高央行履职效能。针对于此,近年基层行内审部门通过探索和开展内审转型活动,不断深化审计检查和监督服务职能,为此更需要一支专业化、复合型的内审人才队伍,审计工作“免疫系统”功能才会有效发挥,才能达到服务大局的实际效果。

其次,审计客体需要专业化审计队伍。基层行内审工作面对的客体和对象是多样的,既有传统的会计核算监督检查内容,又承担内部控制与管理职责,还要对某些特定领域(科技、基建、业务管理绩效)实施专项审计,审计工作实施客观要求审计人员对审计客体和审计对象进行有效对接。因此亟须加快基层行内审计队伍专业化建设,没有专家型人才组织和实施审计,审计监督的手段和方式弱化于审计客体运行的复杂性,审计发现能力低于被审计对象的发展变化水平,审计检查仅限于“过路式审计”,那么就难以准确地反映审计客体全貌,不易于从问题源头上进行综合剖析,也不会提出有针对性地审计建议。

最后,审计技术创新需要队伍专业化。在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新形势下,传统审计方式、方法已不适应基层行对内审作用全面发挥的要求,必须大力推进审计技术、理念的转型和创新。特别是在绩效审计、基建审计、科技审计等新的审计监督领域,不仅需要在审计人员在审计技术方法上勇于创新,而且需要专业化的审计思路和审计视角去引领和组织审计工作开展,力求多推审计项目精品,最大限度的为管理层提供内审增值服务,因此更需要一大批审计专业人才。

三、审计队伍专业化建设路径

推进基层行内审队伍专业化建设,要从自身实际出发,或实施重点突破,或实行多措并举,突出专业化建设的针对性。

一是加强技术传承。推进专业化建设,基层行内部审计人员要增强责任意识和使命感,在审计实践中发挥好专业技术的岗位传承作用。一线审计人员通过多年的内审计工作实践,积累了很多实用有效的审计技术方法,在审计工作中要科学合理配置人力资源,采用以老带新、言传身教方式作为濡染审计专业技能的有效途径向年轻审计人员传习,同时入职的年轻员工可以发挥知识新、思路广的特点,带动老同事更新审计专业知识,使新老内审人员在传承专业技术上有机融合,尽快提高团队专业化整体水平。

二是实行典型引领。一方面培养任用具有专业化审计资质和业务技能的符合型审计骨干主持内审工作,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并作为学习的标杆,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加快提升专业水平。另一方面选拔年轻内审人员到专业机构定向培养,使之既成为专业领军人物,又成为可利用的自有师资,发挥专业骨干引领作用推动专业化建设。

三是强化培训创新。支持和鼓励内审人员参加社会审计人才教育培训和资质考试,取得相关内审专业化技术资格。创新系统内自训模式,围绕内审人员专业化建设的要求,利用举办专业技术知识讲座,利用网络学习培训、参加审计项目交流等多种形式,强化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增强内审人员专业技术学习和创新意识。

四是建立倒逼机制。根据现实需要,建立干部任用倒逼专业技术升级机制。坚持将内审人员技术资格具备和升级同干部考核任用结合起来,激励审计人员参加审计专业技术类资格学习培训,获取取得相关专业技术资格。按照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等级,进行分档考核任用,让审计人员自觉定位,在专业化道路上不断升级进位,“逼”出内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运用能力,推动审计干部钻研业务,崇尚技术、追求创新、善于实践,建立一支各具特色、特点的内审专业队伍。

参考文献

[1]魏茹.基层央行内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研究[J].审计与理财,2011,10:45-46.

[2]王华.基层央行内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绩效管理和评价研究[J].时代金融,2014,11:235-236.

专业复合型审计人才的有效培养 第4篇

一、专业复合型审计人才应当具有的素质能力

1. 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多领域知识。

复合型的审计人才不但要熟悉审计相关法律、法规、税法等法律知识, 还应该具备管理、金融、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综合对财务、管理等多个领域作出全面整体的把握, 为医院的管理层提供精确、完整的多方面详细分析, 评估医院的财务状况和发展趋势, 对重要项目之间的相关程度作出结论及报告。目前, 许多医院的内部审计工作都局限于单纯的财务收支或医院相关收费等方面, 没有科学系统的审计流程, 所以, 就需要我们的审计人员利用从专业的角度进行改革、控制和审计。

2. 持续学习能力。

社会不断发展, 现实情况日新月异, 形势错综复杂, 审计相关法律法规也都处于不断的更新完善之中。作为一名复合型的审计人才, 必须具备持续的学习能力, 不能止步不前, 要顺应医院的发展和时代要求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热情, 不断进行学习, 充实自身, 丰富专业知识, 培养专业技能, 以适应新形势下复合型审计人才的业务需要。

3. 计算机应用能力。

审计工作信息化数字化是未来审计工作的趋势, 在信息化时代, 计算机将会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内部审计流程, 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作为一名合格的现代医院内部审计人员, 计算机应用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相关审计人员要积极学习各种计算机技术和知识, 了解医院网络安全控制情况, 理解医院对网络环境的安全保密计划。

4. 沟通能力, 创新意识。

有效的沟通可以取得组织各部门的支持和配合, 促进协调, 减少冲突, 改善与组组织各成员之间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内部审计成员之间信息共享, 互相学习, 可以提高自身素质, 增强内部审计工作力量。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新情况又要求审计人员应该有不断创新的意识, 时刻紧跟时代发展与医院的各项发展。要勇于接受新挑战, 学习新技能, 研究新成果。

5. 服务意识与自律能力。

审计人员是为广大人民和整个社会服务的群体, 医院的内部审计人员更是立足工作, 服务大众的, 所以, 所有医院审计工作者都应该时刻树立牢固的服务意识, 始终以服务者、协助者、帮助者的姿态进行各种审计工作。同时, 要有清醒的法律意识,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严格自律。

二、有效进行复合型审计人才的培养办法

1. 注重理论和实务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医院领导要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培养, 督促他们在对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的基础上, 一定不能忽视并拓展专业知识领域, 而且要努力加强实践活动和电算化训练。医院要尽可能多地组织相应的培训和讲座, 并结合考核制度, 考核与鼓励并举, 使审计人员不断丰富知识、开阔视野, 增强实战能力和综合素质, 努力成为复合型人才。

2. 注重多学科多专业专业知识的复合型培养模式。

审计人员在学好本专业相关知识的同时, 也要尽可能多地学习金融、法律、管理等多方面知识, 多领域交融吸收渗透, 有机结合, 努力成为多能力、多技巧的复合型人才。要注重实际审计需求, 积极吸收多领域专业人才, 这样既可以减少审计培养成本, 又可实现审计所需目标。

3. 知识和素质并重的培养模式。

除了专业知识, 努力进行道德修养, 创新意识, 交际能力, 思维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培训对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同样十分重要。审计人员除了过硬的专业能力, 还要积极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等, 具备较好的保密法律意识和素养, 做到自觉遵守保密制度, 自觉规范保密行为。同时, 医院还要努力培养广大年轻审计工作者的责任心和学习积极性等, 努力培养肯钻研、有上进心的综合素质较高的审计人员。

三、总结

随着国家财政部、卫生部的不断重视, 内部审计制度的日益完善, 医院的内部审计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 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现阶段医院的内审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 尤其是专业的复合型审计人才较为紧缺, 需要加大培养力度。所以, 医院的领导、内部审计工作人员都要进行不懈的努力, 加强和完善各种控制及培养模式, 努力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复合型审计人才, 为医院的内部审计工作的更好发展提供生力军。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 各类经济活动越来越复杂, 审计人员的素质与审计相关工作息息相关。而在现代医院管理中, 内部审计更是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归纳医院内部审计复合型人才应有的素质特征, 并提出相关培养措施, 以期对广大医院审计工作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医院,内部审计,复合型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程晓燕, 翁文基.医院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审计&理财, 2008, (10) :11-12.

[2]陈佳俊, 贺颖奇.当代国际内部审计的变化与中国内部审计的发展机会[J].审计研究, 2010, (2) .

[3]胡可为.浅析知识经济时代医院内部审计[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1, (8) :15-23.

[4]徐继福.论如何进一步提高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J].现代审计, 2009, (3) :60-61.

审计学专业求职面试的自我介绍 第5篇

11年初我开始正式实习工作,先在河北省审计厅做了一个外资审计的项目,然后去了一家税务师事务所,做兼职会计,主要是做税务登记,纳税筹划,代理记账,年检,验资之类的工作,大多数时间是在和税务机关和客户打交道,也跟着领导做过几次审计,比如九三学社的一个离职审计和河北省室内装饰公司的年终审计。

在这段时间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一步步的完成着在学校学到的理论和工作实践的结合,也顺利的完成了自己从学校到职场,心理上的过渡。之前的单位,经理和同事都很好,给了我很多帮助,教会我很多东西,工作上的,社会上得。但是因为个人发展的原因,最后还是选择了离开,辞职的时候经理的一些话让我很感动,他说相聚就是缘,这段时间做的很好,有时间就回来转转,大家之后都是朋友。

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审计教学改革 第6篇

关键词:审计 教学改革 成因 建议

1 课程分析及学情分析

审计作为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在诸多高校中普遍开设,审计课程具有其自身的特点,是一门源于会计而高于会计,又综合了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税法等多方知识的学科。要想学好审计并用好审计,这对学生本身的能力要求就很高。近年来高职高专院校迫于招生的压力,本院校的学生录取分数线面临一降再降的困境,因而招来的学生大多存在底子薄、基础差、理解能力特别是逻辑分析能力及综合能力都与本科院校,尤其与重点大学的考生存在较大差距。他们在学习中往往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主动学习的意识较差。这无疑对教师的教学增加了不少的难度。

2 高职高专审计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传统审计教学“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理念而带来的专业课时的大幅缩减以及“重理论讲授、轻实践操练”,“教为主、学为辅”的教学模式而带来的纯理论内容的灌输,严重影响学生审计理论学习的深度与广度。此外审计实务操作技能的训练不足,使学生思路狭窄、独立思考力和创造性欠缺,这完全不能适应高素质审计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尽管国内很多高校同仁在教学中引入了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但学生仍然对于整个审计流程的具体运作缺乏系统的把握和形象的认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案例教学的实践效果仍然十分有限。因此,审计教学必须引入全新模式,以使学生在学会审计基础理论的基础上掌握审计实务的基本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实际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能够胜任基础审计工作。此时,加强对审计课程教学的创新与实践就显得极为必要[1]。

3 改进审计教学方法及课程体系优化的建议

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获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可盲目跟风。针对前述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特点,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体会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把握上寻找平衡点 当前“重知识、轻能力”、“重科学、轻技术”的人才价值观,影响社会对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正确认识。传统的教育观念及学科本位的教育思想是高职教育的主要障碍。因此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以及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仍然任重道远。审计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操作都较强的学科,有其自身的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是学生发展各种能力的良好基础和宝贵资源储备。本人认为,我们的审计课堂教学首先应进行基础知识的讲授,在掌握好基础理论的基础之上才能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科学合理的训练又能巩固基础知识的掌握。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首先应把握好讲解的尺度,然后通过典型例题的演练引导学生自己分析、自己思考,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并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在夯实基础的基础之上,施以案例教学、讨论教学、模拟教学等有效教学方式,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总之,我们的审计教学改革应该是在做实基础知识教学的基础之上,积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以缩短专业教学与审计执业实践之间的差距。

3.2 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教中做,做中学”、“工学结合”、“产学结合”是目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也是教学改革的内容之一。如今越来越多的学校及教师特别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依靠学生自主的学习来完成学习过程。这在生源基础较好的大学当然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但决不可不考虑高职高专院校的实际情况。因为高职高专院校的生源底子薄、接受知识的速度慢、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弱。如果完全任由学生放任自流的自主学习,不仅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而且还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因此,本人认为,在审计教学改革中,针对一些特定的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可以采用“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但教师必须注意适时给予点拨、帮助和引导。

3.3 尝试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教师始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教学也应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的过程。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以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为依据,结合教學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把教师的首要任务定位在合理组织、点拨和引导学生上,保证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时恰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2]

3.3.1 多媒体教学与案例教学的有效结合 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教育的一种教学模式,把计算机作为学习和教学的工具,将现代的音像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融为一体,变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方式为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把文字、图片和数据在计算机上以形象的直观的画面表达出来,还可以穿插音乐和动画,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易于接受,[3]对教育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案例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的有效结合则是利用多媒体这个媒介,将单纯的理论叙述融入具体的审计案例中,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引导学生关注经济社会的热点和前沿问题,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虽然好,但也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在多年的审计教学中笔者发现,选择什么样的案例,以及安排好案例教学的切入点和时机是至关重要的,否则非但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不被其所接受。如在讲授审计的重要性的概念之前,可以以一些事先安排好的案例导入,创建情景,提出问题,紧紧抓住学生的期待心理,从而对重要性的讲述做好铺垫。

3.3.2 案例讨论与教师点评的合理设计与实施 这种教学方法是在教师的监督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预习、查阅资料、分组讨论、教师点评等一系列的活动来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来,从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逐步训练和培养对于基础较弱的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显得尤其重要。如在设计“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这一教学环节时,首先安排学生预习本章节的相关内容,熟悉本章节的内容结构,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区分容易混淆的几个概念,如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违约、过失(包括普通过失与重大过失)与欺诈,以及被审计单位错误、舞弊与违法行为;其次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采用网络、图书馆等多种渠道查阅相关案例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再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由小组长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进行必要的补充。最后进行教师的总结点评,这其中包括对本部分内容的总结以及对学生表现的评价,尤其要对学生分析恰当之处给予足够的肯定和不足之处所作出的纠正。

3.3.3 项目化教学的有效尝试 审计是一门理论性强、技能性强、知识面宽的应用课程,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往往面临的是助理审计员等基础性的审计岗位,因而审计课程更应体现对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既较为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项目化教学就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贯彻“基于工作过程,紧密结合工作岗位”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同时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这不仅能实现学生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学习”的转变,还能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合作意识。笔者在多年的审计教学中发现,在审计实务的教学中,采用项目化教学法会达到不错的教学效果。下面以“银行存款审计”为例谈谈具体操作。首先由学生制定银行存款审计目标,然后要求学生完成原始单据审核、收款付款记账凭证编制、银行存款日记账登记与总账核对,银行存款询证函的填写,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最后确定资产负债表中货币资金项目披露的恰当与否。在完成具体审计任务的过程中检验学生的账务处理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审计技能。

参考文献:

[1]马娟.会计专业审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思考与实践探索.财会通讯,2011.2(下).

[2]李扬.本科审计教学现状与改进建议.财会月刊,2009.12.

[3]陈凤霞.高等院校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10.

审计专业的 第7篇

然而,自“银广夏”、“蓝田股份”事件后,上市公司审计质量受到了各界的质疑。行业特殊性在给公司利润操纵提供便利的同时,也给审计师带来了巨大的审计风险,并最终导致了审计失败。对于审计师来说,发展行业专长对于提高审计质量、规避审计风险至关重要。

在审计实务界,审计师行业专长也逐渐受到重视。1993年,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在率先按照行业服务线对其组织结构进行了重组。此后,各国开始强调审计师行业专长的重要性。很多学者在西方成熟市场的背景下,对审计分工与审计质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性研究、档案性研究和调查性研究,但针对我国市场环境的相应研究还很缺乏。同时,已有文献在考察审计分工与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时,主要关注于审计市场集中度与审计质量的关系,并未考虑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的非线性关系。鉴于此,本文拟以我国审计行业的自身经验数据为基础,对审计师行业专长与审计质量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一、实证研究

“审计行业专业化”或称审计分工是指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积累了某些行业的专业知识,具备了针对这些行业的审计专长与特殊经验,使会计师事务所具备了竞争优势,从而在这些行业的审计市场上占据了较大的份额。

(一)负指数函数模型(模型一)

以下笔者将以我国2000~2007年A股全部上市公司的数据(数据来源于WIND资讯)对审计行业专业化与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1. 基础假设。

(1)审计质量:以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审计报告的频率作为衡量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替代指标。

(2)假设事务所的组织形式(有限责任公司或是合伙制)、出资方式(内资所或是合资所)对审计意见不产生影响。

原红旗、李海建曾采用实证方法研究了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和事务所规模与审计意见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事务所的组织形式(有限责任或是合伙制)、出资方式(内资所或是合资所)对审计意见并没有显著影响。

(3)审计行业专业化:以市场中事务所数量与企业总数的比率作为替代指标。

根据梅森和贝恩等人构造的“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市场绩效”的产业组织分析框架(即“SCP范式”),市场结构会影响到市场上企业的行为,进而会影响到市场运行的效率。具体来说,审计师行业专长对于审计市场具有以下影响: (1) 审计师发展行业专长可以增加所在行业客户对审计和非审计服务的需求。由于将资源和技术投资集中于特定行业,审计师行业专长可能会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审计师行业专长还可能导致审计服务的差别化,增强审计师的竞争能力。 (2) 审计师行业专长可以提高潜在竞争者的进入门槛。

综合以上两点,审计师行业专长将增加审计企业的市场份额,故而笔者以事务所数量与企业总数的比率来作为审计行业专业化的替代指标。

(4)假设同一企业在各研究年度内,企业本身所带来的审计风险无显著变化。

(5)假设不考虑每年新增上市公司后,对企业所带来的审计风险水平的影响。

(6)假设各行业内审计行业专业化对审计质量的影响无差异。

2. 符号说明。

x1:市场中会计师事务所数量与企业总数的比率。

x2: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出具标准审计意见占当年所有审计意见的比率。

x3: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占当年所有审计意见的比率。

3. 模型建立。通过WIND资讯得到模型分析相关的数据,并作相应处理得到建模所需的数据(如表1所示)。

先对数据进行剔除处理,再用DPS数据处理软件和Matlab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运用DPS数据处理软件对上述整理好的数据进行分析,并通过软件剔除了异常数据。具体操作步骤为:选取菜单“数学模型”→“一元非线性回归模型”,选择不同的曲线类型对数据进行参数估计,并输出相应的结果。

通过DPS数据处理软件得到了审计行业专业化与审计质量的关系:

因为f'(x3)>0,故以上负指数函数为单调递增函数,即表示随着审计行业专业化程度的加强,审计质量也相应提高。

运用Matlab软件得出审计行业专业化与审计质量之间的图形关系如图1(注:在运用Matlab软件拟合图形时,以1-x2的数据作为审计质量的指标,得出了比较直观的审计行业专业化水平与审计质量的关系图形):

通过图1可以更直接、清晰地反映出审计行业专业化与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

4. 模型一的评价与改进方向。

(1)负指数函数模型的建立以我国A股市场全部上市公司数据为基础,该模型的建立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2)运用DPS软件对异常数据直接进行剔除,得到经手工处理后的两组数据间的相关关系。

(3)负指数函数模型的建立以各行业内的审计行业专业化对审计质量的影响无差异为基础假设条件,而据Dennis和John (2002)的研究表明,不同行业的审计行业专业化对审计质量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

(二)Yield Denisity模型(模型二)

针对模型一的不足,以下笔者对其进行了改进。

取得我国2007年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数据来源于WIND资讯)进行实证研究。

1. 基础假设。

(1)审计质量:以单个会计师事务所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审计报告的数量与该会计师事务所在该行业所有审计单位数量的比例作为衡量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替代指标。

(2)假设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有限责任或是合伙制)、出资方式(内资所或是合资所)对审计意见不产生影响。

(3)审计行业专业化:

其中:MKTSHRik为会计师事务所i在行业k中的市场份额,即会计师事务所i在行业k中获得的审计收费占行业k中的总审计收费的比重,审计收费可以用客户总资产来衡量;为会计师事务所i在行业k中的客户Jik总资产平方根之和;表示行业k中所有IK家会计师事务所的客户总资产平方根之和。蒡Jik J=1蒡Jik j=1蒡IKi=1

(4)假设同一企业在各研究年度内,企业本身所带来的审计风险无显著变化。

(5)假设不考虑每年新增上市公司对企业所带来的审计风险水平的影响。

2. 符号说明。

x2: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审计报告的数量占当年所有类型审计报告数量的比率。

3. 模型建立。通过WIND资讯得到模型分析相关的数据,并作相应处理得到建模所需数据(如表2所示)。

为分析方便,将审计质量为0的各审计公司数据进行合并,将该类公司的审计行业专业化水平指标的平均值作为其审计行业专业化指标。

用DPS数据处理软件和Matlab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运用DPS数据处理软件对上述整理好的数据进行分析,并通过软件剔除了异常数据。具体操作步骤为:选取菜单“数学模型”→“一元非线性回归模型”,选择不同的曲线类型对数据进行参数估计,并输出相应的结果。

通过DPS数据处理软件得到了审计行业专业化与审计质量的关系:

该函数在x1<0.04时,单调递减;x1>0.04时,单调递增。

运用Matlab软件得出审计行业专业化与审计质量之间的图形关系如图2ㄢ

通过对模型二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当审计行业专业化程度低于4%时,审计质量与其呈反向变化;当审计行业专业化程度高于4%时,审计质量与其呈正向变化。我国审计市场的集中度并不高,当审计行业专业化程度低于4%时,以该模型来说即单个会计师事务所的客户单位的总资产的平方根之和与行业所有客户平方根之和的比值低于4%,此时该审计企业可能把重点放在增加行业的市场份额上,而审计企业本身的专业化程度也不足以使其形成规模效应,主要是以盲目扩张为主;当审计行业专业化程度超过4%以后,会计师事务所将拥有足够的专业知识跟技能应付越来越多该行业的客户企业,且随着客户群增加会计师事务所越能发挥其专业化优势,故而随着市场份额的增加,即审计行业专业化程度的增加,审计质量也会有所提高。

4. 模型二的改进方向。

该模型以我国2007年度制造业企业的公开数据为基础,不够全面。在分别研究各领域的情况时,可按以上方法再加以分析。此外,本文的研究完全基于2007年的数据,不够系统。对模型的进一步完善可从这两方面入手。

二、结论

在上述分析中笔者提出两种模型对我国审计行业专业化与审计质量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模型一从市场整体的角度出发,以2000~2007年A股市场全部上市公司的数据为基础。以会计师事务所数量与企业总数的比率作为审计行业专业化程度的替代指标;以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审计报告频率作为衡量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替代指标,通过DPS数据处理系统软件拟合出一个负指数函数,通过对拟合结果的分析,得出审计质量随着审计行业专业化程度的加强而提高的结论。

模型二从单一行业的角度出发,以2007年制造业A股市场全部上市公司数据为依据,以单个会计师事务所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审计报告的数量与该会计师事务所在该行业所有审计单位数量的比例作为衡量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替代指标。通过DPS数据处理系统软件拟合出一个Yield Density模型,当审计行业专业化程度低于4%时,审计质量与其呈反向变化;当审计行业专业化程度高于4%时,审计质量与其呈正向变化。

笔者通过对Yield Density模型的分析发现,当某一会计师事务所在某领域的市场份额低于4%时,其审计师尚未达到一定的行业专业化程度,该会计师事务所在试图增加其在该行业的市场份额时,其本身的专业化程度不足以形成规模效应,主要是以盲目扩张为主,故而这种盲目扩张反而导致审计质量下降;当行业专业化程度超过4%以后,会计师事务所已拥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对该行业的客户企业,且随着客户群增加会计师事务所越能发挥其专业化优势,故而随着市场份额的增加,即所指代的审计行业专业化程度的增加,审计质量也会有所提高。值得注意的是,4%这一分界点是以2007年制造业A股市场全部上市公司数据为基础得出的,对其他领域的研究可以模型二的研究方法为模板,以被研究领域的经验数据为依据进行函数拟合。通过上述的实证研究我们已证实了发展审计行业专长对提高审计质量的作用。

在我国现阶段,审计市场集中度低,拥有一定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倾向于往各个领域全面扩张而非投入一定资源来提高行业专长,而合资会计师事务所在我国境内普遍有降低审计标准的趋势。进一步提高审计师行业专长已成为我国审计行业发展过程中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摘要:本文以我国审计行业自身经验数据为基础, 通过实证分析探讨了我国审计师行业专长与审计质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发展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行业专长有助于提高审计质量。

关键词:审计质量,市场份额,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原红旗, 李海建.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规模与审计质量.审计研究, 2003;1

审计专业的 第8篇

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方法主要有归纳法、演绎法和限定选项法。限定选项法是胜任能力模型建立的一种简便方法。通常由专业顾问根据对组织的初步了解, 提出一组相当数量的资质项目, 然后通过相关人员集体讨论的方式进行几轮的筛选和调整, 最终确定一套能力项目作为胜任能力模型。相对于归纳法和演绎法, 限定选项法有成本小、工作周期短和操作简单等优点。

国内外相关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机构和专家学者对社会审计领域的审计专业人员胜任能力已经有了成熟的研究, 并提出了比较系统的专业胜任力标准, 形成了一定的行业通用胜任力模型。作为政府审计领域的地方审计机关审计专业人员除了具备通用的胜任力特征, 还应当具备政府公务人员和地方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力。笔者在借鉴社会审计通用胜任力特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结合地方政府审计的职责、特点和要求, 选用限定选项的能力要素研究方法, 开展了对地方审计机关审计专业人员胜任力模型构建的研究。

笔者通过公认比较权威的学术论文库———CNKI检索了“胜任力”、“胜任特征”、“模型”、“素质”有关胜任特征的论文147篇, 作为提取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特征的原始资料。结合国内外社会审计专业胜任力研究文献和地方政府审计机关对审计专业人员的要求, 将地方审计机关审计专业人员胜任力特征进行梳理、筛选、合并和补充, 提出了现有研究认可度较一致的审计专业人员胜任力特征指标, 共4大类44小项。具体内容为专业知识层面包括会计知识、审计知识、财政知识、财务知识、税务知识、法律知识、政策和法规等13项, 专业技能层面包括学习能力、理解能力、观察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数理能力等16项, 职业品质层面包括独立、客观、公正、职业谨慎、保密等10项, 专业经验层面包括审计经验、会计经验、财务管理、经济管理、其他行业经验等5项。

二、问卷设计与调查

笔者根据胜任力特征要素, 设计了《地方审计机关审计专业人员胜任力特征指标调查问卷》。以李克特量表 (Liken Scale) 为工具, 以胜任特征为测量指标进行问卷调查, 获取每项指标的平均分, 为后续的建模做准备。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 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主要是被访者的个人信息, 包括单位、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和职务;第二部分主要是各胜任力指标的重要性程度调查;第三部分主要是调查被访者对自己所从事审计岗位的胜任情况, 主要从个人对审计工作的了解程度、熟练程度、完成工作质量、工作被认可程度四个方面来区分。个人胜任程度根据每个选项与个人审计工作的胜任关联度高低, 授予分值权重加以区别, 将个人对审计工作的了解程度和个人工作被认可程度划分为三级, 分别由低到高赋值1、2、3分, 个人完成审计工作的熟练程度和质量划分为三级, 分别由低到高赋值1、3、5分。然后合计每个人四个选项的总分, 得分在14~16分为优秀组, 表示胜任程度高;在9~13分为一般组, 表示胜任程度一般;在4~8分为绩差组, 表示胜任程度较差。胜任力特征指标重要程度按照“不重要”、“较不重要”、“一般”、“较重要”和“很重要”设为5个等级, 并分别赋值1~5分, 形成封闭式问卷, 要求被调查者结合自己对审计专业人员工作岗位的理解, 分别针对各胜任特征指标予以计分评价, 获取各胜任力特征指标的评分。

本次调查问卷发放的主要对象为安徽黄山市审计局、合肥市审计局、芜湖市审计局、亳州市审计局、蚌埠市审计局、休宁县审计局、怀远县审计局、固镇县审计局、五河县审计局、蚌埠市四个区审计局等地方审计机关以及笔者工作所接触到的8个全国地方审计系统联系。笔者主要通过现场问卷和邮件形式向安徽省各市县审计同仁和其他地方审计机关人员发放调查问卷, 并通过纸质和邮件形式回收调查问卷260份。

三、问卷结果实证分析

(一) 项目分析

项目分析是为了检验问卷项目是否能鉴别受试者的反应程度。笔者经过对44项胜任特征按照项目分析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和总分相关系数判断, 所有题项均具有显著性, 表明44项胜任特征具有显著鉴别力。

(二) 分层因子分析

笔者采用spss18.0软件分别对地方审计机关审计专业人员胜任力特征的四个层面44项指标进行了分层面的因子分析。以专业知识层面因子分析为例, 专业知识层面经过KMO (Kaiser-MeyerOlkin) 检验和巴特利球形检验 (BartlettTest of Sphericity) , KMO的抽样适当性参数为0.854, Bartlett球形检验的显著性水平均为0.000, 适合做因子分析;然后将原始变量进行主成分抽取, 方差解释率为61.973%, 方差解释率较高;最后经过最大正交旋转, 按照因子负荷量大小排序, 清晰地提取了三个公共因子。

资料来源:笔者整理。

因子一:经济学知识、行政管理知识、金融知识、投融资知识。

因子二:案例和经验知识、基建知识、信息技术知识、地方政策和法规、法律知识。

因子三:财政知识、审计知识、财务会计、税务知识。

专业技能层面经过第一次因子分析后, 提取了四个共同因子, 其中第四个因子只包含数理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 所包括的题项数少于3个, 无法测出所代表的层面特质, 不适宜单独构成一个因子, 因而将这两个题项删除后进行了第二次的因子分析。经过第二次因子分析后, 抽取了三个共同因子, 三个共同因子累积解释变异量为63.040%。

因子一:人际关系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影响力、应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造力。

因子二:领悟能力、决策能力、组织能力、观察力、学习能力。

因子三: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

职业品质层面经过因子分析, 可抽取二个共同因子。

因子一:廉洁奉公、追求卓越、公共责任、相互尊重、保密、遵纪守法、职业谨慎。

因子二:公正、客观、独立。

专业经验层面KMO统计量为0.566, 不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只要保留一个共同因子, 包括全部题项:审计经验、财务会计经验、经济管理经验、其他行业经验。

(三) 信度检验

从各层面Cronbach’s alpha系数检验结果来看, 审计专业人员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品质三个层面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分别0.882、0.908和0.835, 均达到了0.8以上, 测验的质量完全可以接受;专业经验层面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也达到了0.6以上, 尚可接受;总量表的a系数为0.942, 非常高。可见, 《地方审计机关审计专业人员胜任力特征》量表经信度分析后, 各分量表及总量表的信度非常好, 量表具有很好的信度。

四、胜任力模型构建

在建立最终模型之前, 首先要确定各因子对胜任力的重要程度, 即权重。首先根据问卷的结果计算出每个胜任力特征的平均值, 再依据因子所含胜任力特征的个数, 将其平均值加总后再求其平均值, 最后计算出各因子的权重。其结果如表1所示。

经过对《地方审计机关审计专业人员胜任力特征》量表进行项目分析、分层因子分析和分量表信度系数检验, 我们可以得出地方审计机关审计专业人员胜任力结构模型, 包含四个层面9个胜任力因子42项胜任力特征, 如图1所示。

参考文献

[1]瓦茨, 齐默尔曼.实证会计理论[M].陈少华, 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

[2]吴明隆.SPSS统计应用实务[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3]吴能全, 许峰.胜任能力模型设计与应用[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6.

[4]方军雄.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发展的有效指引[J].中国注册会计师, 2008 (04) .

审计专业的 第9篇

关键词:审计职业判断,审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审计职业判断是指审计人员在特定的环境下依据审计准则, 运用自身积累的知识和经验, 对具体的审计事项是否存在错报、漏报和审计行为是否合理, 从而独立、客观、公正地做出的专业性较强的一种断定或选择。市场需求的审计人员不仅要有基础审计知识, 而且还要求其具备职业判断能力, 高职教育应该积极响应需求进行教学改革。

1 目前高职审计教学的现状

1.1 审计涉及知识宽泛, 学生学习感觉困难

审计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 并与许多相关学科的理论互相渗透。但目前的现状是, 学生学习相关知识较少, 时间也不长, 更没有实务工作的经验, 有些知识虽然已经接触到, 但也只是停留在书本上, 零散而抽象。如果学生主动摄取课外知识动力和能力不足的话, 所能获取的理论知识是非常有限的, 这就需要任课教师进行大力的教学改革。而且, 涉及的相关课程在不同的学期开课, 而且课程间隔还较长, 难免会忘记, 所以, 学习过程中常常遇到要用的知识尚未开课或者想不起来, 这在很大程度阻碍了学生的学习过程, 使原本就艰涩的学习雪上加霜。目前, 在每学期的学生座谈会意见反馈上都常能听到学生说审计学难学、找不着思路等意见。

1.2 审计极强的操作性, 让学生难以把握审计实务的关键环节

审计业务往往涉及面广, 所包含的信息量又大。而且审计中讲的业务极少在学生身边发生, 很多事物学生连听都没听过, 学生对很多审计业务都十分陌生。教材中的例子很多是国内外审计案例的节选, 往往会简单介绍注册会计师实施的审计方法, 发现存在的问题, 有时候会提醒应注意的问题, 或介绍常见的错弊表现形式, 但很少有具体的审计过程介绍。导致学生看着“小说”一样的案例貌似很有道理, 但实际自己的思路很少。对审计过程中最重要的, 如查出错弊的逻辑推理过程是怎样的、审计人员分析思路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具体工作底稿是怎样填写的、具体依据是什么等关键问题, 根本没有详细描述, 或涉及很少。学生想象的多, 眼见的少, 这使学生扎扎实实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难以得到培养和锻炼。

1.3 教学师资队伍审计实务经验缺乏

就审计师资队伍而言, 不管是刚毕业的博士还是硕士, 都较缺乏审计实务经验。学校要求教师为“双师型”教师, 很多老师考取了审计师、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证书, 虽然双师比例较高, 但真正有实务经验的老师并不多。大部分老师的知识都是从“书本”到“书本”, 从“理论”到“理论”。即使一些教学时间较长的老师, 对很多审计理论如“重要性水平”、“审计风险”等概念还无法向学生讲解透彻。上课老师很认真、很辛苦, 但学生还是普遍反映审计难学、抽象、抓不住主旨。教师依据教材传授知识, 课堂上实践方面的信息量少, 所以教学效果不好。

1.4 审计实务本身的特点, 让习惯于标准答案的学生无从着手

上过会计课和审计课的老师会发现, 会计课上学生的配合度很高, 做会计业务的时候学生动作很快, 情绪也很高, 整个课堂的状态也很好。但到了审计课上, 就没有这种好的状态了, 大部分学生都显得茫然无措, 不知从何下手。这是因为审计学科的思维方式和其他会计类课程的思维方式截然不同。对一个事件的判断, 它没有直接唯一的依据和结论, 它更多依据的是审计人员自身的职业判断。这对初学审计的学生来说, 无疑是一头雾水、无从着手。

2 高职会审专业学生审计职业判断能力培养改革与实施

2.1 教学目标的定位与落实, 课程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每年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会审专业都会进行专业调研, 主要包括毕业生调研、课程建设调研和实习生调研等, 通过调研了解市场对学生的需求, 市场对毕业生技能的需求, 也了解毕业生对学校所开设课程的意见等。通过调研, 不断完善专业培养目标。主要培养面向绍兴及周边地区中小企业、会计师、税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 重诚信、会核算、懂审计的会计与审计人才。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能力课程 (基础会计实务、会计基础技能实训、出纳实务、出纳技能实训等) , 专业核心能力课程 (财务会计、税务会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审计学、审计电算化、企业纳税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成本会计实训、审计综合模拟实训、审计电算化实训等) , 专业拓展能力课程 (小企业ERP系统实施、财经应用文写作、资产评估实务、内部审计等) , 还有一些专业选修课。除此之外, 每年都安排了校外的调研与实习, 分别是大一的认知实习、大二的专业调研与实习、大三的顶岗实习。纵观整个课程体系, 专业基础和核心课程都配有相应的实训课程, 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融合。而且在课程设置上呈现阶梯渐进的格局, 再者, 分别在三年中开设有校企合作的调研和实习课程。

2.2 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1) 借助网络学习平台实施“学为主、教为辅”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提前学习, 教师的“教”主要是提纲挈领、辅导的教。会审专业审计方面的核心课程包括审计学、审计电算化、内部审计以及审计综合模拟实训、审计电算化实训等都建设了网络学习平台, 课程组把课程相关的课件、案例资料、自学指导书、参考书和习题等教学资源都放在平台上, 学生可以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提前预习和自学, 课后也可以进行测验, 并与老师在平台进行沟通交流等。课堂教学时, 老师会根据学生的学情状况对审计理论进行讲解、结合平台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与点评总结, 并布置课外阅读任务, 通过这样的模式, 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也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而且, 建设有网络学习平台的课程要求期末从平台组卷, 这也迫使学生把学习放在平时, 因为期末突击基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2) 合理安排审计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和学时。学生座谈会有学生提出希望加强审计实务操作练习等意见, 这是因为审计课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 所以在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上考虑了这一点。比如, 审计学这门课一周4课时, 对教学内容上进行了重组, 保留了重要的如审计业务约定书、审计风险评估、审计计划等理论知识, 其他理论放在业务循环中穿插讲解, 实践学时约占到35%, 主要是审计计划的制定和各业务循环的实验练习。审计电算化课一周4学时, 主要是借助计算机和审计软件开展审计教学, 侧重审计的实践操作, 该课程实践学时约占到50%。除此之外, 在这些课程开设的学期末都安排了一周的实训课时, 利用集中的时间训练审计实务操作, 都是老师利用下企业锻炼收集到的综合的某家公司的业务资料, 具有较强的实效性, 也克服了课程实验练习的分散和片段性。

(3) 改革审计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以往审计教学都是老师讲单口相声, 举的例子也往往是会计题的另一种形式, 学生听得云里雾里, 审计思维和操作的掌握效果很不好。面对存在的问题, 进行了大力的改革与尝试。尝试实施理论点讲式、案例讨论和学生上讲台等结合的教学方法。课程教学以基础理论点讲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在此基础上, 及时考评学生的自学效果, 组织小组案例讨论。实践证明, 该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宽广性积极性, 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实务分析能力。

(4) 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办法。原先纯粹以期末闭卷考试卷面得分为学生课程的最终学习成绩, 在现在的形式下已完全不适用了。学生的学习应贯穿课程的整个过程, 所以, 要重视对过程和结果的综合评价。为了客观考核和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对考核办法进行了改革。理论课程成绩=平时成绩40% (课堂表现7%, 出勤3%, 小组讨论和上台演讲10%, 课堂提问10%, 预习笔记和作业评分10%) +期末考试60% (理论知识30%, 审计实务案例分析30%) 。实训课程成绩=平时成绩60% (课堂表现20%, 操作规范20%, 出勤10%, 团队合作10%) +期末成绩40% (实训成果的质量) 。实践证明, 将学生实践中的表现和课程的考试结合起来, 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热情和积极主动性。

2.3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培养学生审计职业判断能力的重要保证。审计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审计理论知识, 还应具备实践经验和必要的专业技能。由于老师往往是从学校到学校, 存在实践经验的缺乏, 因此采用多种方式来弥补不足。

(1) 下企业锻炼。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是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 是教学贴近市场、促进学生高就业率的重要途径, 也是教育部门对专业教师的要求。以课程组的形式带着课题任务申请下企业, 参与实务工作, 收集资料, 完成课题研究, 提交课题成果并由分院进行考核评定。通过下企业锻炼, 老师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提升, 也提高了教师专业课的上课效率, 使课堂教学更加实际、生动和有效。通过下企业锻炼, 专业的《审计综合模拟实训》、《审计电算化实训》校本教材已经用于实训教学, 学生和老师反响都很好。

(2) 加强与会计师事务所的校企合作。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计职业判断能力,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会审专业近几年积极开展与会计师事务所的校企合作, 不断拓展合作的宽度和深度。邀请事务所审计人员参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取和课程标准的制定, 还聘请事务所审计人员来兼职任课, 特别是审计实验和实训课程, 借助他们强实践的优势来弥补原先师资队伍的不足。

(3) 重新确定师资招聘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的审计职业判断能力, 老师首先要有审计职业判断能力。现在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招聘教师时, 重视受过相应教育并具备审计实务工作经验的注册会计师担任专任或兼职教师, 特别是对具有上市公司审计实务经验的注册会计师尤为重视。

2.4 实训基地配套建设

(1) 建设仿真实训室, 开展审计模拟实训。由于学生从未接触过审计实务工作, 对审计程序、审计方法缺乏感性认识, 教师如果仅仅依据书本进行教学则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有浙江省示范性实训基地——经管实训基地, 会审专业建有仿真的审计实训室, 还专门进行职业氛围营造, 主要是在校内为学生提供一个身临其境的机会。提供了一整套从凭证、账簿到报表的会计资料, 然后学生分组组成模拟的会计师事务所, 小组内明确岗位职责和审计任务, 协助完成审计任务。实训指导老师在实训中设置一些不确定性的因素, 要求学生运用职业判断。这样学生既可以直观地掌握审计工作程序和方法, 加强对审计理论知识的理解, 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目的, 又可以有机会运用职业判断, 能明白不同判断对审计结果的影响, 使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得到加强。

(2) 加强与职业界的联系, 创新校外实践基地。加强与当地会计师事务所的联系, 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让学生以审计助理的身份有机会多渠道、多层次地参与审计实践, 真正投入到实际的经济环境中去,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使学生的审计职业判断能力得到根本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马娟.会计专业审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思考与实践探索[J].财会通讯 (综合) , 2011 (2) (下) .

[2]赵敏.浅谈审计教学中职业判断能力的持续培养[J].财会通讯 (综合) , 2011 (3) (上) .

[3]莫磊.基于职业判断能力培养机制的审计教学模式刍议[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 (26) .

审计专业的 第10篇

关键词:审计实务,专科专业,实践教学

为了更好地培养审计专业学生技能, 为社会提供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财会人员, 很多高校和学者都开展了关于审计实务专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 并且也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果。马娟[1]探索并构建了“教师导学———学生自学———教师助学”的互动教学模式, 并且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沈征[2]提出了基于实验视角解析审计技术和方法, 并且从实践环节创新审计课程的教学方式;梁素萍[3]通过分析审计模拟实验教学的现状和必要性, 提出了审计模型实验教学模式和教学环节的设计思想;李颖丽[4]改进了审计教学模式, 通过实验将学生所学理论转化成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刘翔伍[5]从导向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和特点入手, 结合我国高职审计教学的实践经验, 分析了审计实践课程改革的整体思路和行为导向教学法下的具体改革措施。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国内不少高校和学者从事审计实务专科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 并且也提出了一些实用的方法和模式, 安徽审计职业学院近些年迫于学生就业压力和学科发展需求, 在审计实务专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也做了相关探索。

1. 审计实务专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设计的理念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加上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造成的冲击, 审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比以往更加严格, 除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要求, 学生的创新能力、职业素养和创业能力等要求也有所提高, 希望能够培养出更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级应用型审计人才。

审计理论教学是引导学生成为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初级阶段, 而实践教学模式则是培养学生成为该类人才的充实阶段, 因此审计专业学生的素质高低很多程度上也取决于这两个阶段的教学完善程度。审计实务专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设计的理念则是:重视审计实践教学, 合理地设计审计实践教学模式, 努力强化学生对审计各学科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 审计实务专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设计的组织

2.1 成立审计实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制定专家组

为了更好地设计审计实务专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安徽审计职业学院需要成立审计实践教学模式专家组, 而专家组的合理配置需要审计学院的领导、专业教师、相关审计课程授课老师, 以及学院聘请的从事审计工作的一线工作者, 这些人员的组合与搭配能够实现审计实务专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合理设计。

2.2 调研和收集分析相关资料

安徽审计职业学院除了做好人员的配置, 还收集、调研和分析我国审计领域的相关政策和文件, 关注其他兄弟院校在审计专业人才培养中成熟的经验和可行的实践教学模式;与此同时, 安徽审计职业学院也充分地了解政府审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会计事务所等审计机构对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各项需求。

完备的资料收集只是前提, 而最重要的环节则是对这些资料进行认真的研究分析, 将其与安徽审计职业学院的审计实务专业规划紧密结合, 按照专业培养方案拟定实践教学模式的具体内容。

2.3 确定审计实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框架

安徽审计职业学院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对审计专业学生培养要求, 专家组成员反复讨论确定了图1所示的审计实务专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和实现途径。

审计内容的学习包括审计理论学习、审计实务操作和审计工作认知等;实践教学模式思路包括审计案例教学、手工实验和审计软件实验、实务工作者专题讲座和社会学习相结合的模式;实践教学实践途径包括建设审计案例库、建立审计模拟实验资料和购买审计软件、开辟审计实践基地等。

3. 审计实务专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3.1 系统化审计课程实习

安徽审计职业学院对审计专业实践教学非常重视, 但是也未忽略学生对相关审计课程的学习, 理论知识的学习帮助审计专业学生的实务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而理论知识学习后的实践则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审计理论和实务操作能力。安徽审计职业学院设计了审计课程体系结构如表1所示, 审计课程体系不仅仅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审计专科基础课程, 帮助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开始了审计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 使得审计专业的学生不仅能学到扎实的理论知识, 还锻炼了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

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运用审计课程知识, 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促进审计专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安徽审计职业学院安排了审计实践教学环节, 具体的手段包括实验室模拟审计实务操作和软件操作, 每一项实践操作都与将来学生参加审计工作紧密结合, 实践环节的设计也遵循循序渐进的方式, 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

3.2 建立审计实训基地

目前, 很多高等院校理论讲授审计课程, 但是却缺少审计实践和实训基地, 安徽审计职业学院前些年因为资金问题、实力问题也没有专门的审计实习、实训基地。最近几年安徽审计职业学院投入了资金和教师队伍组建了实习实训基地, 并且收集了完整的审计实训实验数据, 包括财务资料、审计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报告等。

此外, 安徽审计职业学院还建立了一个多方合作平台, 加强与安徽省政府相关审计机构、企业和会计事务所合作, 如安徽安建会计师事务所、安徽宝申会计师事务所、安徽徽商集团有限公司和其他会计师事务所等相关企业合作, 不断地完善和实施审计实务专业松散式的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实训基地的建立不仅帮助学生得到实习实训机会, 同时也可以安排老师去进行专业实习, 这样有助于老师在理论教学中应用实践的技能;此外, 安徽审计职业学院还可以通过这些实训基地收集审计实验教学资料, 有利于安徽审计职业学院开展校外实践性教学活动;为了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安徽审计职业学院还聘请专业的审计专家、注册会计师作为学院的特聘教师参与学生的审计教学, 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弥补学院内理论教学存在的缺陷。

3.3 专业与产业对接, 建立专业标准

安徽审计职业学院积极主动参与省级审计行业协会组织的各种活动, 寻求行业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设等多方位的支持。建设期内, 密切与省内外会计师事务所加强联系, 安徽审计职业学院拟与安徽安建会计师事务所、安徽宝申会计师事务所和安徽徽商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进一步加强合作, 深入分析各专业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 转换成学习领域, 从而制定出专业标准。此外, 安徽审计职业学院拟完成审计实务专业的专业教学标准, 并在人才培养中加以实施。

4. 审计实务专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设计中要注意的问题

4.1 完善实习相关课程衔接

审计实务专科专业课程的学习存在着先后的关系, 而且审计相关课程的实习与专业课程实习也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彼此之间存在着良好的衔接关系, 安徽审计职业学院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重视这些课程的先后顺序和衔接关系, 不能随意打乱实习实训内容。

4.2 合理安排学生的实习实训内容

安徽审计职业学院在设计审计专业学生实习实训内容的时候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 要注重学生实习实训内容的扩展, 不能重复实习、无价值实习, 因为实习实训的时间和资源都是有限的, 因此安徽审计职业学院安排学生实习实训要重视和加强学术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3 选择合适的实习模拟软件

审计仿真模拟软件比较多, 服务的审计工作者对象也不同, 有针对政府的、企业的、注册会计师的、高校审计的等等, 安徽审计职业学院在选择审计模拟软件应该选择适合高校审计专业学生使用的仿真模拟软件, 注意选择那些和本校审计专业学生培养方案的仿真模拟软件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审计实习的效果。

4.4 构建实践教学模式定性与定量分析模型

为了能够合理地权衡审计实务专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应用绩效, 本文建议构建合理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模型, 模型如下:

公式 (1) 中P是整个模型的绩效值, 用来衡量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应用绩效之和;K1表示理论教学绩效参数, K2表示的是实践教学的绩效参数;C1, C2, C3……Cn等表示的是不同理论课程, P1, P2……Pn等表示的是不同实践教学。

为了合理评估不同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对审计实践教学模式的绩效所产生的影响, 可以对不同模型绩效值进行比较。当K1>K2时表明模型重视理论教学, 反之则重视实践教学;不同的理论课程C1, C2, C3……Cn和实践教学P1, P2……Pn有各自的权重, 模型的设计和实践通过定义不同的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各自权重区分他们的重要性, 并将最终反映都绩效值P上。例如当P1的权重增加而其他都保持不变时P的值增加则说明实践教学P1对总体绩效产生明显影响, 如果改变P1的权重后总绩效值P不发生改变, 则说明实践教学P1对总体绩效没有明显影响作用。

总结

安徽审计职业学院审计实务专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需要所有相关的人付出努力才能做好。实践教学的定性与定量模型需要大量的实验进行验证才能权衡各个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的影响, 因此未来还需要借助实践活动继续完善该模型, 分配不同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权重, 实现实践教学模式绩效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马娟.会计专业审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思考与实践探索[J].财会通讯, 2011 (2) :59-61

[2]沈征.基于实验视角解析审计技术与方法——审计课程实践环节教学的创新[J].行业人才培养, 2011, (5) :114-116

[3]梁素萍.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新思路——基于审计实验教学模式设想[J].审计广角, 2009, (1) :53-54

[4]李颖丽.高校审计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实现构想[J].财会教育, 2011, 4 (12) :79-80

审计专业的 第11篇

一、内部审计师知识结构的需求变化

在美国、加拿大、西欧、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内部审计师的需求呈现如下趋势:对具有IT(信息技术)、数学建模、金融衍生产品等专业知识的技术专家的需求与日俱增,远超对掌握一般审计知识人才的需求。这主要是由于内部审计部门为更好地满足高级管理层的需要,不断地扩展服务活动范围。因此,符合公司商业模式并具有这些专业知识的技术专家将在内部审计部门变得日益重要。以往内部审计专业经验是获取内部审计部门经理、首席审计官等中高级职位的关键;而当前,这仅是成为初级审计人员的必要条件。是否能将内部审计领域经验与技术领域知识有效地结合,未来将成为获取内部审计部门主管或经理等中高级职位的关键。

内部审计师一般在大学阶段学习会计、审计和其他相关课程,其中学习最多的是:会计、审计、财务管理、企业管理以及经济专业的课程,学习领域相对狭窄。目前首席审计执行官都特别希望寻觅到能深化和提高内部审计部门批判性思维和沟通能力的内部审计员工,对内部审计师应具备知识的要求为:风险管理、信息技术(通用)、行业知识、数据挖掘与分析、商业分析、舞弊审计、金融、取证技术与调查、网络安全与隐私。由此可见,特定行业的知识和通用的IT技能也是首席审计执行官(CAE)优先考虑的知识,并应该强调内部审计员工所学的知识内容应与组织目标、需求具有一定相关性。

二、内部审计技术工具的变化

1. 目前最常用的内部审计技术工具。

从全球来看,目前内部审计师在实施审计活动时最常用的五种技术工具及其应用程度分别为:(1)基于风险分析的审计计划(76%),在所有的地区,基于风险分析的审计计划均位列第一;(2)其他的电子沟通方式(70%);(3)分析性复核(64%);(4)统计抽样(57%);(5)电子工作底稿(56%)。

2. 未来五年最常用的内部审计技术工具。

未来五年将会最常使用的五种内部审计工具及其应用程度分别是:(1)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全球平均数为63%,中东拥有最高比例(73%),随后为拉丁美洲/加勒比(71%)、美国及加拿大(65%),预期最低的是亚太地区,为58%;(2)电子工作底稿(55%);(3)连续/实时审计(54%);(4)数据挖掘技术(52%);(5)基于风险的审计计划(52%)。

三、内部审计师的技术技能需求变化

1. 当前技术技能分析。

根据CBOK的调查,内部审计师应具备的重要能力及其重要程度如图1所示。需要强调的是,业务、风险分析和内部控制这三项最重要的技术技能之间存在着重要的逻辑关系。为了更有效率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人员需要了解关键业务的目标,着力分析最为关键的业务风险,帮助企业识别和解决控制系统的弱点或缺陷,从而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绩效。

2. 未来技术技能分析。

有的研究认为,商业智慧(对公司的业务拥有广博的知识并了解当中的风险)以及分析和批判性思维将成为未来内部审计师必备的五大技能之一。此外,有研究表明,有能力了解高层领导的需求将成为内部审计师必备的五大技能之首。

3. 数据分析技能与技术风险的特别考虑。

在未来,内部审计师的IT技能将会因诸如云计算、电子商务和社交媒体等技术的广泛使用而变得更加重要。另外,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被更广泛地使用,如数据挖掘、商业智能和预测分析,也会对内部审计师的IT技能提出更高要求。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或信息系统方面的能力和技能将继续成为挑战内部审计从业者的重要话题。

内部审计人员必须不断提高其数据分析能力和技术来提升工作效率。除了能够分析完整数据库,这种技术还可使内部审计师提高工作效率,并以更加复杂的方式对数据丰富的领域进行审计。从全球统计结果来看,将近50%的内部审计师使用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技术来识别舞弊行为,用以发现风险管理或监控系统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测试数据总体来寻找审计线索,这表明,未来需要对这些技术进行更广泛的应用。

根据CBOK的调查,IT风险是2015年内部审计最为关注的五大风险之一。内部审计人员必须积极主动地帮助组织识别、监控、应对这种新兴的IT风险,并建议董事会采取更好的应对措施。然而,对一些重要的、非常规的IT问题,整个组织对此的关注度以及内部审计部门在此方面开展审计活动的覆盖率,却非常低。例如,在全球范围内,约17%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从未花费时间来审核其组织的网络安全系统;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没有花费任何时间对有关社交媒体的问题进行审核;但大多数受访者表示,在未来2~3年内他们在网络安全和社会媒体方面的审计活动将增加。

四、内部审计师的行为技能需求变化

根据CBOK的调查,内部审计师应具备的行为技能及其重要程度如图2所示。可见,内部审计师最重要的五种行为能力分别是:沟通技能、问题识别与解决技能、提升内部审计价值的能力、对行业及法规变化与时俱进的能力、组织的才能。对于内部审计师而言,如果不能有效沟通,审计计划、审计方案很可能落空,审计效果也难以体现,审计价值更难以得到高度认同。在内部审计活动中,审计计划与审计效能的沟通最为重要。

1. 审计计划的沟通。

在风险动态变化的情况下,组织内部和外部环境都在不断变化,即便在组织内部,董事会、管理层也可能具有不同目标。因此,内部审计师要在组织中成功地发挥主导作用,就需要从根本上理解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并为其提供服务。内部审计人员必须拓展沟通渠道,以更好地预测利益相关者的期望。他们必须证明其所制定的审计计划有利于管理企业在实现战略目标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关键风险。如果内部审计师不能在这方面进行有效的沟通,往往会导致内部审计师和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期望差距,不利于审计计划的执行与审计效果的评价。

从全球平均水平来看,约73%的内部审计部门表示他们会邀请管理者参与审计计划的制定;约62%的内部审计部门表示其会与企业的负责人协商审计计划内容,与审计委员会协商的比例稍低些,约为56%。北美地区的内部审计部门与利益相关者沟通的比例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一些,而东亚及太平洋地区的这些比例几乎都处于全球最低水平,中国也不例外。

2. 审计效能的沟通。

审计效能的评价与沟通对于提升审计效果、提高内部审计部门地位至关重要,仅仅向利益相关者发出反馈调查表是远远不够的。有经验的内部审计部门会邀请相关部门与利益相关者一起参加座谈会,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就内部审计需求及实施等情况进行沟通,了解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协商进一步完善的方法。

四、基于国际趋势的内部审计师专业胜任能力完善路径

1. 内部审计师专业知识结构的完善。

成功的内部审计师应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的审计技能。内部审计师通过大学阶段对内部审计课程的学习,已获得内部审计基础知识,初步掌握调查和证据收集技术,从而为将来内部审计职业化发展奠定基础。结合国际内部审计发展趋势,内部审计师应强化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学习与掌握,并通过参加培训的方式,经过教师讲解、小组练习、小组讨论、案例研究、团队合作、实际演练和个别辅导与反馈等学习过程来增强人际交往和团队建设能力的培养。

因此,对于大多数内部审计师而言,还需在以下方面加强或完善知识结构:(1)鉴于IIA内部审计准则在国际上的通行以及对各国内部审计准则制定的引领作用,对于具备一定英文基础的内部审计师,应学习IIA准则原文,了解IIA内审准则体系、逻辑结构与发展趋势,提高对准则原文的理解能力、与时俱进的自学能力,以及获取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IA)资格证书的应试能力。(2)基于风险的年度内审计划是内部审计实务的核心,内部审计师应重点学习如何通过风险分析与风险评估来确定年度内部审计计划与方案,在条件具备时,应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进行实际演练。(3)多项调查表明,沟通技能是内部审计师最为重要的行为技能之一,访谈是发现审计线索、获得审计证据的重要手段,因此,内部审计师需强调对访谈内容的学习与实践操作。

2. 内部审计师沟通行为技能的提高。

沟通技能是内部审计师最为重要的行为技能之一,成功的审计师也是成功的沟通者,他们能够在会议、演讲、访谈与谈判中清楚地向他人传递思想与表达建议。内部审计师在其整个职业生涯中,建立自己的沟通风格非常重要,学会如何应对各种不同风格的人,在沟通过程中思路清晰并透露出较高的专业素养。

内部审计师可从以下几方面提高沟通技能:(1)沟通模型及其应用:掌握在各类沟通模型中信息发布者、接收者、沟通媒介和信息的经典特征与基本原理。(2)社交风格和沟通:掌握风格偏好、风格识别;了解不同沟通风格的影响及效果;学习如何与具有不同社交风格的人沟通。(3)演讲的最佳实践:对演讲内容、视觉要素和听觉要素的组织;演讲道具的应用;应对演讲恐惧的方式等。(4)访谈最佳实践:了解访谈用途;掌握聆听技巧、提问技巧与反馈技巧。(5)谈判最佳实践:了解谈判特点、了解利益和立场之间的区别、学习谈判方案的替代技巧、熟悉敌对谈判的策略。

3. 内部审计师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具备创新思维能力的内部审计师将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获得竞争优势,从而能更好地履行内部审计职责。应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和提升创新思维能力:(1)了解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关键概念: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维度(发散和收敛思维)、识别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天赋、识别个人和组织中存在的影响创造力的因素。(2)构建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掌握发散性思维的基本规则;掌握创造性与发散性思维的工具;确定和探索重新构造为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的工具,如学习和探索以“提问”、“头脑风暴”、“想象”作为发散性思维的工具。(3)问题解决与收敛思维:掌握收敛思维的基本规则;学习解决问题和收敛思维的特点;应用“归纳法”、“演绎法”和“质疑法”找出解决问题的规律;学习解决问题和收敛思维应用工具。

4. 内部审计师数据分析能力的提升。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挖掘与数据分析能力已经成为内部审计师提高工作效率的必备工具。正规的数据分析程序可以帮助内部审计部门在高效地提供更大的审计和舞弊检查范围的同时,显著减少审计误差。数据分析程序可以提供长期的持续审计、法律与合规检测。在许多组织中,数据分析还是舞弊检测方案的基石,能够帮助审计和反舞弊小组轻松地识别潜在的舞弊行为,而无须为发现舞弊痕迹手工处理大量样本数据。

但是,实施有效的数据分析对大多数审计部门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内部审计师需要学习并了解数据分析可以做些什么,哪些工具可用于数据分析,将数据分析程序运用到哪些领域更重要且具有针对性。

内部审计师应学习以下内容以提升数据分析能力:(1)数据分析基本理论:数据分析在内部审计中的应用、数据分析工具、数据分析实施过程概述。(2)内部审计数据分析方案与连续审计、连续监控:如何在商业和反舞弊项目中使用连续监控、舞弊侦查和防御。(3)数据分析目标、数据分析程序。(4)数据库:数据获得渠道、数据字典、数据审查、数据清理、利用数据正本或副本、导入数据,以及如何避免破坏数据、如何进行和IT协同数据相关工作。(5)内部审计数据分析的最佳实践:合规性监控和审计的案例、对特定流程的实体范围审计;持续审计和监控舞弊侦查;舞弊调查;业务审核和改进。

参考文献

Hodge F.D..Investors'perceptions of earnings quality,auditor independence,and the usefulness of audited financial information[J].Accounting Horizons,2003(17).

Gramling A.A.,M.J.Maletta,A.Schneider,B.K.Church.The role of the internal audit function in corporate governance:A synthesis of the extant internal auditing literature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Journal of Accounting Literature,2004(23).

张玉.大数据驱动内部审计转型[J].审计月刊,2014(11).

上一篇:土地财政转型研究下一篇:概率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