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驭数学新课堂

2024-07-24

驾驭数学新课堂(精选5篇)

驾驭数学新课堂 第1篇

关键词:模糊导入,故事导入,问题导入,实践导入,游戏导入

一部好电影, 精彩别致的开头能迅速地吸引住观众, 让人产生非得往下看的强烈欲望;一首好歌, 只要前奏一响, 就可拨动听众的心弦。课堂教学也同样如此, 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 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为整堂课的和谐自然发展定下基调。俗话说, 万事开头难, 要想上好一堂课尤其是理论性很强的数学课, 更离不开好的导入。这时, 教师就一定要讲究导课的艺术, 来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智力情绪。下面, 本人通过自己的教学实际, 根据数学学科素质教育的要求, 就中职数学新课导入的策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模糊导入

众所周知, 数学中的每一个概念都是高度精确与抽象的, 本应与模糊无缘。但教学中的主体是学生, 由于中学生受知识阅历和年龄的影响, 对精确与抽象的认识具有一个层次分明的过程, 因此有些概念的引入, 采用“模糊”引入, 再逐步精确的方法, 便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例如, 数学中集合概念的教学, 这是中职数学中的第一节课。由于集合的定义抽象学生很难理解。如果引入得不好, 不仅不能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 反而会使学生产生畏惧情绪, 难于学好这新学期的第一节课, 我上这节课时采取了这样的导入法:同学们, 请你们观察我们班所有男生的姓名, 通过一段时间的军训大家相互间都很熟悉了, 所以我说了两个名字大家很容易就判断出谁是我们班的谁不是我们班的, 我们想象一下把所有的男生姓名都放在一个盒子里, 那么只要你随便说出一个名字我们立刻就可以知道它在不在盒子里, 我们把这想象中的盒子看成是一个集合就此引入集合的定义:在一定范围内某些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的全体组成了一个集合。

二、故事引入法

新课开始, 讲与数学知识有关的小故事, 由与教材有关的故事引入, 学生会出现“洗耳恭听”的势态,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在教“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 我先讲了一个数学小故事:德国的数学家高斯读小学时, 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2+3+……+100=?”老师刚读完题目不一会, 高斯就写出了答案———5050, 而其他同学还在一个数一个数地挨个相加呢。高斯是用什么方法做得这么快呢?这时学生出现惊疑, 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欲望。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后, 我再点明课题:这就是今天要讲的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倒序相加法。

三、问题导入法

有人说得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兴趣才能全神贯注, 积极思考;有兴趣才能克服困难, 执著追求。因此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中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 一上课就给学生提出一些疑问, 创设矛盾, 引起思考, 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 诱导学生由疑到思, 由思到知。如:在讲授《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时, 对学生说:同学们, 我愿意在一个月 (按30天算) 内每天给你们1000元, 但在这个月内, 你们必须:第一天给我回扣1分钱, 第二天给我回扣2分钱, 第三天给我回扣4分钱……即后一天回扣的钱数是前一天的2倍, 你们愿不愿意?此问题一出立即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 这么“诱人”的条件到底有没有陷阱?只有算出“收支”对比, 才能回答愿与不愿。“支”就是一个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问题, 如何求出这个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呢?这就需要我们探索出等比数列的求和方法及求和公式了。通过这个例子不但使学生产生求知的热情及浓厚的兴趣, 而且对引出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起到自然引入的作用。

四、实践导入法

实践证明, 若让学生积极参与, 勤于实践, 数学上的很多问题还是能够得到很好解决的, 特别是在应用题的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普遍反映:听来的容易忘, 看到的记不住, 只有亲自动手才能学得会。实践导入法就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 发现真理。例如在讲“椭圆定义”时, 预先布置学生带好图钉、绳子、纸。在课堂内告诉他们方法, 让他们自己发挥, 使学生享受到探索新知识的快乐。如:在学习“棱柱与棱锥的体积”时, 可以这样导入:教师取等底、等高的三棱柱与三棱锥模具各一个, 通过“装水实验”, 让学生观察棱柱与棱锥体积的关系, 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其他的各种等底、等高的棱锥与棱柱体积的关系, 从而引入课题。

五、游戏导入法

课堂教学中, 师生间无拘无束地问答、创设愉快情境、穿插一些表演、游戏等活动, 都会给予学生更多的快乐和满足, 从而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随机事件与样本空间》这一节时, 上课之前我安排两个学生 (一男一女) 站在门口, 等上课铃响学生喊完“老师好”之后, 我说“我发现一个女同学和一个男同学迟到了, 要不咱们先做个游戏等等他们吧。”同学们一听要做游戏马上都兴致勃勃, 我紧接着说“大家猜一猜他们谁先到?看谁猜得对?”学生便踊跃的说出他们的猜想, 然后我又问“在这个事件没有发生之前, 你们对你所说的结果确定吗?”大家都摇头, 此时两个学生先后进入教室, 我说“现在事件发生了, 知道结果了吗?”紧接着我引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随机事件与样本空间。

总之, 数学教学中的新课导入法是灵活多样的, 平时在教学实践中, 可根据实际情况选取恰当的导入方法, 有时可把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当新旧知识联系较紧密时, 就可用回忆旧知识来导入新课。例:讲三角函数的二倍角公式时, 可以在复习回忆两角和公式的基础上顺利的导入, 讲半角公式可以在复习回忆二倍角公式基础上顺利导入。当有些课题内容与前面学过的知识类似时, 可运用类比法提出新课内容, 促使知识的迁移, 比旧出新, 自然过渡。例如:讲对数函数时, 可类比指数函数提出课题。有针对性的选择某个知识点进行类比, 可以将“已知”和“未知”自然的连接起来, 温故而成为知新的基石, 课堂教学可望收到满意的效果。

新课导入的环节是新课教学的先导, 设计巧妙的新课导入, 能够有效的为新课组织教学, 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新课的学习上来, 能够恰到好处地为新课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样便有一种内在的力量推动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去探究, 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数学 (.青岛市中等职业教育教材) [M].青岛出版社, 2007.

[2]陈宗遂.试论数学教学中“问题”设计的优化[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4, (7) .

以学定教:驾驭数学课堂“慢”艺术 第2篇

【关键词】以学定教;慢艺术;个性思维;留白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1-0039-02

【作者简介】张明华,江苏省宿迁市实验小学(江苏宿迁,223800),高级教师,宿迁市名教师。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都在追求一种快节奏的教学:快讨论讨论、快写一写、快量一量、快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我们总希望能用最短的时间教会孩子最多的知识和技能。可细细想来,教学岂一个“快”字了得,慢一点将会别有洞天。

一、“慢”的呼唤:别让“快”错失了精彩

教学节奏快慢的把握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如果只顾及教学进度而忽略学情,一味地求“快”,无疑会错失精彩。

师:请大家画出一个同样大小的圆,有什么好办法?

生:只要圆规两脚间的距离相等。

师:请把画好的圆剪下来,和你的同桌比一比,是不是同样大。

这名学生没带剪刀,他用圆规的针尖沿着边线一针一针地“扎”,如此反复,终于把圆从纸上“剪”了下来。遗憾的是,这位教师并没有看到这位学生的创意之举,而是按照预设继续开展教学。

上述案例中,“快”节奏的教学让教师无视学情,做出了错失课堂精彩之举,造成教与学的分离。静心细想:如果教师能走到学生中间,真实了解学生的学情,一定会发现这位学生无奈中隐藏的创新之举,也一定能从“圆规针尖扎出的无数小点”的启发中感受到“点——线——面”的密切联系,课堂也会因这一“节外生枝”而绽放精彩,如此一举两得的事,却因教师的快节奏教学而错失。

二、“慢”的原则:给予学生“自然生长”的空间

夸美纽斯说过:“自然并不性急,它只慢慢前进。”就如同一只鸟儿绝不会把它的卵放在火上,使它们快些孵化出来,而是让它们在自然温度的影响下慢慢地变化。课堂同样如此,教师要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和实践的机会,给予学生“自然生长”的空间。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一个小数乘10、100、1000,只要把这个小数的小数点分别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下面我们做一个游戏,看谁计算得又对又快。

师:3.14×10等于——

就在多数学生迅速抢答时,借助计算器计算的学生还没有把数据输入完整呢。

师:通过找规律移动小数点,可以快速口算出结果。

生1:利用规律计算比利用计算器计算更快。

生2:我们利用计算器去发现规律,然后就可以运用规律快速计算了。

上述案例中,教师并没用一句简单的命令让学生放弃计算器,而是顺应自然,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并主动认识到:计算器并不是万能的,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使用。课堂上,还学生一个空间,让教学在“自然”中开展,学生才会因发现而喜悦,课堂才能因生成而丰实,方法才能在感悟中自然选择。

三、“慢”的境界:让个性思维在数学世界里飞扬

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在她的《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中,描绘了一幅如诗般的画面:“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漂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系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同样,教学也需要驻足,需要学生思维的碰撞,这样才能产生智慧的火花。

练习题:最重的画“√”,最轻的画“○”。

生:既然1个菠萝和2个梨子一样重,1个菠萝也和3个苹果一样重,那么,我们可以把1个菠萝换成2个梨子再比较。

师:把菠萝换成梨子,“换”是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方法——替换,我们为他了不起的发现鼓掌(教室内响起了掌声),但他的结论是苹果和梨子一样重,大家可以继续思考,待会儿再来验证他的想法。

生:既然2个梨子和3个苹果一样重,如果我们拿走1个苹果,那么2个梨子和2个苹果比,肯定是2个梨子比2个苹果重,也就是说,1个梨子也一定比1个苹果重,因此这题的答案是菠萝最重(画“√”),苹果最轻(画“○”)。

教师根据这位学生的描述进行相应的操作,当看到从3个苹果中拿走1个,天平顿时向梨子一边倾斜时,答案已经显而易见。

上述案例中,教师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争论、去表达,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智慧的火花得以闪现。尽管教师的操作花费了部分教学时间,但通过“换过来、拿下去”,个性化的方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教学难点由此轻松突破。因此,教学需把握快慢节奏的平衡,合理利用课堂生成的有效资源,驻足值得交流的每一个细节,让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都能在师生的互动与交流中“生根发芽”,让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在数学的田园里自由飞扬。

四、“慢”的策略:让知识在“留白”中建构

课堂教学需要教师找回慢的教育生态,蹲下来倾听学生的心声,从学生的对话交流中,寻找教学的切入点,让知识的学习在充分交流中自然建构。

师:这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的草地,根据我们昨天学习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相关知识,要求它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生: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课件显示底和高的数据,学生口算。然后课件演示,从平行四边形中隐去一半,剩下一个三角形。

师:三角形的面积你会计算吗?

生:会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是用“底×高÷2”进行计算。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妈妈教的。

此时教师并没有跳过新知探究迅速进入练习环节,而是依旧进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教学环节。并且通过探究,知道只有完全一样的两个三角形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上述案例中,针对学生已经知道三角形面积计算的结论,教师顺应自然将计就计,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知其然”并验证其“所以然”,学生在验证的过程中发现了认知与实践操作之间的矛盾,并在矛盾中找到了问题的关键点——“完全一样”,接下来,“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才能拼成平行四边形”也就在课堂“留白”中自然而然地建构。

驾驭数学新课堂 第3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机智,高效教学

初中学生的思维已经从小学时的经验思维开始向理论思维转化, 在课堂中经常会有敏锐的观察、超乎寻常的想象、诸多猜疑。这些在对数学事物感知过程中发生的各类情况需要教师机智地应对。当面对课堂上的“意外”时, 不管教师采用的是什么样的教育方法或是理论指导, 如果没有及时合理的教育机智, 那么很难成为一个出色的教育践行者。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及时把握学生信息、对不同个体因势利导、点拨思维矛盾困惑会让学生的各项能力和新知生成都得以提高。

一、信息捕捉, 丰富课堂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 学生成为了课堂中最活跃的主体, 而且和谐的教学氛围也让他们乐于和教师沟通互动。在这样的一个动态的课堂中, 学生的智慧往往会在不经意间迸发出来, 并通过自主的提问放射传递给教师或是周围的学生。而这种微小的信息, 并不是教师在教学前的设计准备中可以预想到的。所以教师对这种信息的机智捕捉, 可以让课堂内容更加丰富, 教学效果也更加精彩。

例如我在讲解苏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勾股定理》一课时, 先采用的是情景导入, 出示了著名的邮票问题, 通过对正方形面积的探究, 让学生在课堂上用了数方格、列等式等方法推演出了勾股定理。看到每个学生高效的学习状态, 我出示了一个勾股定理的应用问题“小明有一个直角三角形经过测量其两条直角边分别为3米和4米, 你能帮他计算出斜边的长度吗?”这是对定理的检查, 数字简单计算容易, 学生很快就得出了“5米”的结果。正当我准备出示下一个练习题时, 听到有学生说“可以用3、4、5为边组成直角三角形, 那可以用4、5、6构建吗?”当我听到这个声音后, 就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这三个数能不能构成直角三角形?我们可以一起来想一想?”学生有的点头说行, 有的说不行, 有的则说一起算一下就知道了。很快4的平方16、5的平方25、6的平方36、16+25与36不等能构成直角三角的结论被大家计算并解决。我微笑鼓励大家说:“通过我们的判断方法, 任意三边能不能成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 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来判定呢?”学生大声回答:“勾股定理”。这样的及时对课堂信息的采集就对课堂内容进行了引申, 也为今后直角三角形的判断定理的掌握打下伏笔。而且因为有了这个小意外, 我没有再按照原来设计安排课后的习题进行拓展, 而是设计了新的问题“你还能找到哪些类似于3、4、5这样的可以满足勾股定理的数字吗?”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之外既可以反复应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 也可以进行勾股数的课外探究了。

二、因人而异, 因势利导

机智教学要求教师在互动的课堂上对每一个稍纵即逝的教学资源进行引导和点拨, 让学生能够用一种全新的方法和观点来学习借鉴他人的智慧。这种点拨或是形成了思维的争辩, 或是组织了一次知识的讨论, 或是积极促成了新知的反思, 都将让学生在课堂上的展示更加精彩, 掌握更加深入, 学习更加投入。

例如我在讲解八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一课中, 当学生对平行四边形这种特殊的四边形建立认知后, 开始探索测量平行四边形意图是让学生猜猜、绘图操作、判定角之间的关系。在课堂进行的过程中, 我发现一个学生不参与画图而是在课堂上频繁借别人的三角板使用, 有些对其他同学造成影响, 我以为他不专心学习, 于是进行了询问。他说自己在看到一样的两个三角形也能拼接成平行四边形后, 想用这种方法进行研究。学生们听到后议论纷纷, 都感觉他的这种方法可行。于是积极改变方法, 通过实验后, 果然可以直接观察到对边相等和对角可以重合的平行四边形特点了。面对这种更加简单而且直观的方法, 我也赞扬他思维巧妙。接着在拼接的基础上我提问:“是不是每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都可以把它分成两个三角形呢?我们大家一起动手实践一下, 看看你能发现在平行四边形中对角线有什么重要作用和特性?”在经历了这个小插曲后, 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了, 不再局限于画图度量一种方法的使用, 也开始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这样的引导让课堂在动手实践中更加充满数学乐趣, 那位学生的想法增加了全班学生继续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探究兴趣, 促进了新知的生成, 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研究问题的思路。

三、矛盾剖析, 巧妙点拨

课改的深入让课堂中师生的互动性大大加强, 很多不可预测的问题都会随之而出现。在未知的事件发生时, 教师要有机智的应对, 将问题的矛盾巧妙的转化, 让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都得到有效的呵护, 让师生间的情感更加和谐。所以对待矛盾问题教师先要冷静处理, 不要动不动就是责骂, 而要呵护学生、关心他们对其积极的引导, 即可以将偶然事件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而且也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即使是课堂上突发的负面问题也可以在教师因人而异的引导中, 重新融入高效的教学中来。

例如我在讲解苏教版九年级《圆的认识》一课时, 学生在接触到生活中多种多样的圆形以及对车轮为什么是圆形而不是别的形状讨论后, 课堂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我引导总结了圆的概念。正当我拿起圆规准备在黑板上画圆准备进一步说明时, 只听“咚”的一声, 一个学生因为椅子问题跌坐在教室里, 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此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状态被打乱, 都在看着该学生看着我如何处置他。而我看到慌慌忙忙站起来、头深深垂下的学生说:“想要用圆规画圆, 可以采用举手的方式, 不要采用动静如此大的场面, 而且用圆规在黑板上画圆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你有信心做好吗?”该学生抬起头睁大眼睛看了看说:“我行!”于是他上黑板用圆规为大家画出了一个漂亮的圆, 当他画完班里响起热烈的掌声。接着我提出问题:“在刚才画圆的过程中他操作的步骤, 第一步是对圆中什么的确定?接下来又是如何操作的? 又是对圆中哪个长度的确定?”这时, 教室里的学生目光再次回到教学中, 学生们也开始聚精会神地思考。这种机智的处理问题和对待学生,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会更加有利于师生感情的交融, 也可以让课堂有序理智地进行。

四、科学总结, 点亮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教育学生的技巧不是对课堂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都进行预设, 并且做出细节的安排, 而是在于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来不断做着调整。所以在课堂上需要教师在处理随机发生的事情时, 巧妙而且灵活地让学生对知识的内涵进行深入挖掘, 将思维引导得更加发散。这样通过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后, 学生就会在获得新知的过程中能力得以加强。

在讲解轴对称图形的时候, 有一个课后作业是两个正方形错落摆放, 因为学习已经了解了对称的知识, 看到这个图形中的时候很自然就想到了正方形的对称特点, 于是就有了下面的讨论:“这个图形有几条对称轴?”学生高喊“四条”, 话音刚落一位学生站起来抓抓头发说:“老师, 不是四条吧, 应该是两条。”“你看错了, 正方形肯定是四条”。“两条!”…顿时课堂上激烈争执起来, 都期望我能给他们一个准确的答复。“究竟是两条还是四条呢?”我微笑着对同学们说, “请安静, 图形的对称轴是可以用方法来找到的, 你能找到一个方法来说明自己的正确吗?”因为有不同意见, 学生就会快速回到讨论状态, 积极想要对不同的意见进行否定, 于是学生马上参与折叠, 参与做辅助线。在交流快要结束的时候, 有的学生已经发现自己开始认为的四条是不对的, 应该是两条。随后更多的结论出来, 这个图形的对称轴真的是两条。接着我乘胜追击, 再次提问:“你用什么方法知道它的对称轴是两条呢?能跟大家展示一下吗?”有学生站起来将他们小组的图形拿出来, 当场演示了一番。“还有不同的做法吗?”我又问。有的学生站起来出示了自己画出的对称轴, 还有的学生回答说:“我是这样认为的, 因为每一个对称的形状, 对称轴都能够让图形在其两侧完全重叠。”多么聪明的学生呀, 只要对教学问题积极引导, 他们不仅展示了他们的创造潜力, 而且更好体会了知识的内涵。

如何灵活驾驭课堂 第4篇

一、做教学的有心人

教学方面,教师一定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深入研究高考试题,从而领会教材中的知识重点,使平时的教学工作不走弯路,提高教学效率。

1.学生分组,作业分层,充分调动学习小组的作用,并在小组之间展开竞争,每月利用班会时间评比一次,选出优胜小组。

2.搞好有效复习。有效复习包含两方面:(1)章节复习。在教学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归纳本章的知识点,归纳不全的地方,教师再及时补充。每一类题型,都要举一个具体的例子,这样一来,本来十几页的课本知识,就变成只有半张纸的知识点了,知识条理化了,学生学起来也就轻松多了。(2)每日一練。这是指教师每天给学生留一个知识点的小题,以此来巩固最近学过的课程。尽管只是一道小题,但日积月累,对学生也有很大的帮助。

3.充分利用纠错本。这就是要求学生把每次考试做错的题目都改在纠错本上,在总复习的时候,学生就可以拿出纠错本,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

二、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

关注问题生就是选择了稳定,关注学困生就是选择了成功。教师对学生真挚、深厚的情感,是开启学生智力和美好心灵的钥匙,是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的动力,更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教师积极的教学情感,可以使教学活动别开生面,生机盎然。因此,教师必须在情感教育研究上下工夫。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亲切的动作,一句赞扬的话,都会使学生情绪振奋,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激发了。教师上课时精神抖擞,带着极大的教学热情去感染学生,将会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心理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另外,教师的辛苦与付出一定要让学生知道,这样可使他们带着一种感恩的心情投入到学习中,进一步提高学习成绩。

课堂上,学生的精神状态直接影响了他们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如果我们在讲课的过程当中,发现学生的表情出现呆滞、疑惑的神情时,要及时灵活地调整自己的讲课状态,用较为精湛的语言化难为易,并且可以在讲课过程当中穿插一些人文趣事,让学生重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重新调动课堂气氛,提高课堂利用率。

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可以让每一位学生走向精彩。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一对一的强化训练,利用课余时间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学生有了进步就予以鼓励。这样,亲切的教态、温和的语调、严格的要求,使得一些放弃了学习的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充满了自信和力量,在课堂上表现得很积极,提高了课堂接受能力,调动了课堂气氛,获得了好的教学效果。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我们要经常鼓励他们,使他们明白:与优异的学生不比天资比勤奋,不比基础比进步,不比阔气比志气,不比起点比终点,从而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对他们的日常学习抱有很大的信心,这样他们就会取得学习上的进步。

所以,在课堂上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兴趣;适时的表扬,会让学生更加努力地展现自己优秀的一面。“赞美是关爱问题学生的良方。”因此,在工作中我们不仅要有爱心、耐心、责任心、事业心,更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对回答错误的学生,我们要多一些耐心,多一次机会,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发他们的勇气,这样就会大大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他们才能在课堂上踊跃地展现自我。

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而驾驭课堂就成了教学过程中重中之重的问题。如果一个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不足,教学质量就会大打折扣。所以,教师要灵活地驾驭课堂,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责编 张翼翔)

谈驾驭课堂的艺术 第5篇

关键词:教师 驾驭课堂 语言艺术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a)-0140-01

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上好每一堂课是每个人民教师的天职。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大部分教学还是传统的“满堂灌”的方式,学生缺乏思维的空间,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新浪网曾做过调查显示:八成网友认为大学课堂缺乏吸引力。45.5%的网友认为教师课堂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死板。为什么大部分学生认为我们的高校课堂缺乏吸引力呢?究其原因教师缺乏驾驭课堂的能力。因此,广大的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应努力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下面笔者以自身经验谈几点认识。

1 驾驭课堂的动力来自师德

没有动力就没有激情,没有激情的课堂只能是死气沉沉,在讲台下听课的学生要么是打瞌睡,要么是讲小话开小差。那么何为师德呢?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教书育人,师德为上,师德是教师驾驭课堂动力与能力的综合体现[1]。

2 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具有扎实的功底,课堂才有磁力;教师具有广博的学识,教师才有魅力。俗话说:“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满碗水”。教师讲授一门课,要基于大纲,源于教材,高于教材,需纵观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前沿;深究课程的全貌、章节、论点。教师所具有的知识含量应该是教材的数十倍,只有这样,在讲课时才能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做到举一反三、深入浅出[2]。反之,如果教师上课照本宣科、现学现卖,所具有的知识局限于教材的基本知识,这样上课就无法抓住精华,教授给学生。因此,教师具有渊博知识,是有效驾驭课堂的基本保障。

3 教师要备课充分

教师要上好一堂课,充分的备课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笔者从教多年,长期从事《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育,但是尽管一门课讲授多年,内容早已滚瓜烂熟,但是每次上课前我都要花半天时间备课。基本上备课时间与讲课时间的比例是2∶1[3]。备课时注意随时调整内容,将一流的看信息融入教学内容,理顺思路,做到精益求精,绝不应付一堂课。

4 教师要掌控好课堂教学环节

教师上课一般会把一堂课可分为三个阶段,导入、内容讲解与讨论和小结。通常“导入”的时间稍短,但是要讲究技巧,通過浅显的例子,深刻的比喻,做到承前启后,自然过渡到本堂课的主题。进入第二阶段,也即主要内容的讲授,这一阶段进行的时间比较长。此阶段教师注意因材施教和讲述的逻辑性与启迪性,合理利用穿插各种教学方法,例如,互动式、谈论式、启发式,并且积极鼓励学生提问,把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课堂中来,让学生的思维都跟着教师的指挥棒转[4]。最后运用小结和布置作业结束一堂课的讲授。

5 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

在如今知识爆炸的时代,高校课堂教学大多引入多媒体教学,否则一堂课的知识量就明显不足。但是很多教师在用了多媒体课件后,就完全丢弃了板书。比如在我们计算机学院,几乎所有的课程都是在多媒体教师上了,有的教师上课就是“照屏宣科”,一堂课下来,黑板干干净净。我曾经和学生交流过,问他们老师上课不板书怎么样?有的说,进度太快,一堂课下来不知道重点是什么。有的说,希望老师适当加点板书。换位思考下,如果我们教师坐在讲台下,希望听到怎样的一堂课。话虽好说,可真正做到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还是不容易的。课件和板书需定位合理,板书可以画龙点睛,课件上有的,板书可不再写。课件学生需要完全可以拷贝给学生课后复习参考。对于课件的制作,要做到动画图解,凸显逻辑;深入浅出,直观清晰;画面设计,讲究艺术;文字简明,轻松学习。PPT制作要避免背景杂乱无章,画面尽量做到简洁,不要整版的文字,让人看着就头晕,文字底色要反差大,这样学生才看的清楚。

6 教师要掌握优美的形体艺术和语言艺术

教师的职业特点从某种程度上讲和演员是非常类似的,讲台就是教师的舞台。作为舞台的主角—— 教师的表演,离不开优美的体态动作和语言艺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重要工具是美丽的课堂语言,而恰当好处的形体语言,会给课堂教学带来良好的效果。老师上课时的一个眼神,一举手一投足都能和学生起到良好的交流。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利用眼神与学生进行交流,可以达到心意沟通、心灵神会的境界,从而避免唠叨语言给学生产生的厌烦感。

教师上课的语言在“舞台表演”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富五车的老师,如果不善于表达,那么他的学问将大打折扣。教师上课要注意声调变化,声音洪亮,做到抑扬顿挫,根据内容的难易程度调整语速。

在我们的高校课堂教学中,是没有固定方法的,不管哪种方法,只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都参与到你的课堂中来,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就是好的教学方法。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高深的艺术,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加强练习,刻苦专研,而且要不断探索实践,才能优化课堂教学,从而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让我们的高校课堂变成对学生具有吸引力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施良方.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刘云虎.创新教育教程[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3]刘尧.社区教育的内涵、特点与功能探讨[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上一篇:手术伤口下一篇:作为基础的素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