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实验范文

2024-05-08

栽培实验范文(精选5篇)

栽培实验 第1篇

牧草与饲料作物栽培学是草业科学的专业基础课, 2002年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自开设本科专业以来, 首先对牧草与饲料作物栽培学的课时计划进行了修订, 其理论课与实验课的学时比例由原来的8 ∶3修订为 2∶1, 对实验课的教学内容及方法也进行了改革, 并将原来的部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综合性及创新性实验, 开放实验室, 增加实验的开放性, 这对大学生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1 强化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实践教学是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及其技能的综合运用过程。因此, 教师的能力至关重要。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管理粗放使得年轻教师动手能力较差, 基本技能欠缺, 影响教学质量[1]。因此, 学院送青年教师到内蒙古农业大学进修, 强化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打破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理论课教师与实验课教师、教研室与实验室过于明确的界限, 将以前实验室和实验员主导的实验方式改为以教研室和任课教师主导的实验形式。

目前, 牧草与饲料作物栽培学课程有教师2名, 实验员1名, 经过多年的实验教学逐步形成了以主讲教师为主、实验员为辅、研究生参与的实验教学团队。任课教师把实验涉及的主要原理、内容、目的、实验方法和操作要领等内容融于课堂教学中, 在实验室直接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准备和完成实验。任课教师既进行理论课教学还直接指导实验教学, 包括完成实验教学的准备、参加设备检修维护、批阅实验报告书、掌握学生完成实验的情况。实验员进行实验材料和设备的准备, 研究生协助主讲教师指导学生实验的实施及学生答疑等。主讲教师必须在学生操作前周密安排、集中培训、规范操作、责任到人。学生操作时要逐人把关, 操作后及时总结、纠正差错、强化管理, 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改革, 实现了实验教学队伍的高效协作, 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2 改革实验教学教材和指导书

教材是做好教学的基础, 但实验教材往往得不到重视, 常采用老版传统教材, 同时各门实验课互相独立, 重复设置比较多, 严重浪费了实验资源, 又不能调动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近年来, 由于学校的支持和科研资金的资助, 实验室购置了一批新的仪器设备, 以前的实验教材已不适合, 因此课程组对试验内容做了修改, 2004年编写了实验教学教材和指导书 (自编教材) , 从内容设计到牧草生育期的观测、牧草根系的观测、牧草根瘤菌的观测及接种、草层结构的测定、牧草轮作间作的设计、牧草生产性能的测定等内容。在自编教材和指导书中既有介绍内容, 又有具体的教学实践, 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从中选择部分进行实验教学也可以保留和增加一些设计性、综合性、创造性的实验。

3 不断充实和更新实验教学设施

良好的实验条件和实验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因此, 必须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为了保证草业科学专业本科实验教学, 学院建立了专门的草业科学实验室, 总面积达160 m2, 并配备了计算机、光学显微镜、超净台、光照培养箱、人工气候箱、自动定位仪、台式高速离心机、高压灭菌锅、干燥箱、冰箱等等, 同时收集大量的种子、液体标本、固体标本、挂图等实验资料, 并配备1名专职的实验员对实验室进行管理和维护。

4 优化实验内容及改进教学方法

4.1 整合实验内容

2007年以前, 牧草与饲料作物栽培学实验几乎全是验证性实验,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极少, 造成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兴趣不大, 毫无积极性可言, 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 也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目前,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实验仪器设备的可行性优选实验项目, 更新实验教学内容, 课程的实验项目分为验证性、探索性、创新性和综合性实验。其中验证性实验重点放在牧草生育期的观测及根瘤菌的观测、根系的观测等, 探索性、创新性和综合实验重点放在牧草根瘤菌的接种、轮作设计、草层结构的测定等。在牧草与饲料作物栽培学实验中, 对实验手段也进行了改进。课程组购进了叶面积仪、小型人工气候箱等设备, 使学生对先进仪器设备有了认识并学会了使用。牧草与饲料作物栽培学实验课, 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综合实验增强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在二年级第一个学期的期末进行为时一周的实习, 提高学生观察、识别牧草的能力和掌握牧草田间试验技能, 为以后的科研、生产和技术推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2 改进教学方法

实验课的教学时数为16学时, 设计8次试验教学, 每次2学时, 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时间往往不够, 因此要先做预实验, 然后根据实验进展灵活安排课时。例如, 牧草根系的观察和根瘤菌的观测, 由于在大田挖掘根系的时间很长, 而这两个实验前期操作过程相同, 可以放在一起来完成, 这样统筹安排可以节省时间。

加强实验教学对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至关重要[2], 利用标本园、教师科研试验场进行现场教学, 同时请长期工作在一线的实践经验丰富的草业专家进行现场指导, 增强学生的认知感。例如, 牧草田间试验和牧草生育期的观测等, 安排学生课余时间到附近农村大田去进行观测, 并即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激发学生对学习和应用的兴趣,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弥补课堂实验教学的不足,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 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的空间, 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主讲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教学方案,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实验室的工作[3,4]。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试验。

4.3 改进考核方法

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 实验成绩考察是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考勤来评定, 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对实验知识的掌握情况, 因为有的学生虽然平时上课并不重视实际操作, 动手不多, 但实验报告抄袭的好, 报告认真、字体清楚, 也能获得好成绩, 极大挫伤了动手能力强的同学的积极性[5,6]。课程组实行严格的实验考核制度, 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参加实习的各个环节, 独立完成实习报告, 力求通过实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 培养学生独立工作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学生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考核, 将学生期末成绩与实践考核成绩挂钩, 实习成绩与考核成绩及出勤成绩挂钩, 激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践, 重视实验课程, 促进学生掌握实验技能, 真正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5 实验教学与科研结合

将科研新成果引入到实验教学中, 在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的同时也完善了新成果[7]。科研对实验教学可以补充和完善, 同时科研成果又能及时有效地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 有利于科研成果的转化, 使教学内容紧跟学科的发展。通过实验与教学结合, 培养学生勤奋努力、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 锻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实际操作、观察、思考、总结分析等方面的能力, 为学生深造打好基础。

通过几年对牧草栽培学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施, 改进了实验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同时提高了栽培学实验的教学手段, 使学生掌握了栽培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并且通过栽培学实习、科技活动小组的开展, 使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虽然, 实验教学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方面的地位和作用已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同, 但要真正将“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贯彻到实验的每个环节, 还需进行大量细致的工作, 也需要学生的大力配合。总之, 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不仅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而且带动了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 同时人力、地力得到了充分合理地利用。

参考文献

[1]周春林, 周云.大学需要建设高质量的实验师资队伍[J].高等理科教育, 2006 (4) :135-137.

[2]魏山城, 任玉珍, 韩书俭.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促进学生对实验的兴趣[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5, 24 (3) :60-61.

[3]苏新, 毕经存, 陈利文, 等.实验室开放式管理的探讨与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3, 22 (5) :143-144.

[4]王汉成, 刘明, 朱龙彪.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开放式创新实践实验室的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3, 20 (2) :5-8.

[5]刘建民, 秦惠洁.实验教学评估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2, 21 (3) :4-8.

[6]郑冬梅, 闫迎利.普通物理实验考评方法的探究[J].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12 (2) :149-152.

栽培实验 第2篇

实验名称 实验室平菇栽培法 班组 姓名 学号 日期 成绩 教师签名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平菇基本栽培方法及其原理。

2.掌握平菇栽培中器械和培养基的灭菌方法及原理,如高压蒸汽灭菌法、干热灭菌、灼烧灭菌和紫外灯灭菌法等。

3.了解食用菌母种扩大繁殖生产的基本原理,掌握斜面母种的接种和培养方法。

4.掌握平菇栽培中原种、栽培种培养基的制备方法。5.培养学生自行设计出菇的方案。

二、基本原理

1.平菇是木质腐生菌,生长发育所需各种营养物质均从木屑、棉籽壳、稻草等培养料中获得。平菇生长周期短,从播种到第一批采收一般为30天到40天,栽培方法简便,成功率高。本实验在实验室条件下,用袋装方法出菇。

2.食用菌生产中,培养基、器皿及接种工具的消毒灭菌,是防止杂菌污染,提高食用菌产量的关键措施,灭菌和消毒法主要有物理方法(高温灭菌和紫外线灭菌)、化学灭菌法。

干热灭菌是在保持恒温的电烘箱中进行的,适用于各种耐热的玻璃器皿、棉塞、滤纸、以及不能与蒸汽充分接触的液体的灭菌.一般在160摄氏度持续1.5—2小时,就可达到灭菌的目的.灼烧灭菌可直接在酒精灯外火焰灼烧灭菌,酒精灯所用的酒精浓度要在百分之95以上.紫外灯灭菌是接种室(箱)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每次在使用前开灯20—30分钟.紫外线可导致细胞内核酸和酶发生变化而使细胞死亡,还可使空气中氧气产生臭氧,臭氧也具有杀菌作用.因其透射力差只适用于空气及物体表面的灭菌,有效距离为1.5—2米,以1.2米内为最好.3.食用菌母种培养基和分离菌种时用斜面培养基,适用于一般食用菌的母种分离与培养用的培养基是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即PDA培养基),配成后用加压蒸汽灭菌法对培养基进行灭菌。

4.食用菌菌种生产一般按母种——原种——栽培种进行。母种数量少,要进行试管移接扩大培养才能进行生产。

5.原种由母种繁殖而成,由原种扩大培养成栽培种。原种和栽培种生产一般包括配料——装瓶(袋)——灭菌——接种——培养等流程。一般用瓶装或塑料袋装,灭菌压力和时间相应延长。

三、实验器材

1.材料:马铃薯、葡萄糖(或蔗糖)、磷酸二氢钾、硫酸镁、琼脂、75%乙醇溶液、麦粒、棉籽壳、石膏粉、碳酸钙、麦麸

2.器具:锥形瓶、棉塞、超净工作台、烧杯、量筒、漏斗、天平、铁架台、纱布、药匙、PH实纸、接种铲、酒精灯、聚丙烯塑料袋、小试管、牛皮纸、高压蒸汽灭菌锅等

四、实验过程 1、10月7日

①准备干净的一只试管和一个锥形瓶,贴上标签并制作两个与试管和锥形瓶相配套的棉塞。②配置PDA培养基:

马铃薯(去皮)2500克 葡萄糖 250克 琼脂 250克 水 12500克 自然PH值

按上述配料加,用小火加热并用搅拌器不断搅拌。

③分装:将培养基在凝固前进行分装,一般到试管的1/5至1/4左右,分装完后加塞用牛皮纸包扎好。

④灭菌:用高压蒸汽灭菌锅对培养基进行灭菌。

打开灭菌锅盖,向锅内加入适量的水。将待灭菌物品放入锅内,然后价盖旋紧螺旋,使蒸气锅密闭;

打开放气阀加热。自开始产生蒸汽后10分钟左右关紧放气阀让温度随蒸汽压力增高而上升,最后在115℃下,维持30分钟。

停止加热,待压力降至5磅以下时,放气,打开锅盖,取出灭菌物。

⑤ 制试管斜面:灭菌完毕降至60摄氏度后取出试管摆斜面,是斜面为试管长度的1/2。⑥无菌检查:将斜面培养基放置于37摄氏度温箱内,培养24小时,若无菌长出,可存备用。2、10月14日:

①超净台提前擦干净,紫外灯杀菌,通风打开10分钟后可以操作;②接种菌丝型平菇母种扩大培养:

左手持试管,右手持接种工具,拔去棉塞后用酒精灯封住管口 将母种用接种铲切成0.5厘米宽长条,深度约占培养基2/3,再用接种锄切成宽0.5厘米的正方形小块接种到空白试管中央,菌丝面朝上,使之紧贴于培养基斜面上。

置于25℃至27℃恒温箱中培养,当菌种块上菌丝萌发后可将温度降至2到3℃。当菌丝长至斜面培养基长度的4/5时可停止培养放恒温箱中培养。3、10月21日:

①配制麦粒培养基(即原种培养基): 麦粒 2500克 蔗糖 62.5克 碳酸钙 62.5克 水 6250克

②将麦粒培养基装到锥形瓶中(约占锥形瓶的一半,不可太满),加棉塞包扎后灭菌,灭菌条件一般采用1.4公斤/平方厘米,1.5—2.0小时。4、10月28日: ①原种接种:在超净工作台上,取斜面母种,切取2.5平方厘米大小斜面菌种一块放置于上述配置的麦粒培养基上,并使菌种埋在培养基中。接种后,用酒精灯灼烧瓶口、棉塞,用棉塞塞住瓶口,并用绳将牛皮纸扎在瓶口上。

②原种培养:接种后的原种的培养瓶,要及时移入25℃至27℃恒温培养箱或培养室中;菌种培养初期,每天检查染菌情况,污染的瓶袋要及时发现处理;适龄的菌种为菌丝长至5—10天室最适于扩大生产的;培养过程中,除对温度的要求较直接外,其余对培养室的湿度,通风条件等都是间接的,只要做到基本恒温,对湿度、空气、光线等培养条件只要做到一般性的综合调节就足够了。5、11月4日:

①配制棉籽壳培养基(即栽培种培养基): 棉壳 98% 石膏粉 1% 蔗糖 1% 含水量 60%—65% 按配方用量分别称取所需各种原料;

调整培养料的含水量:用手紧握培养料,以指缝中由水外渗而不往下滴为适宜,没有水渍为过干,由水珠连续淌下为过湿。可用加水、嗮干或加料的方法调整。

②装袋培养基配制好后,装入塑料袋中,在装的过程中插入一根小试管直达瓶底或至培养料4/5处(目的是增加袋内氧气,固定菌种和有利于菌丝沿着洞穴向下蔓延),注意装袋袋料保持一致均匀,手握时由弹性,不下陷,不要太松或太紧,及时扎口,仔细检查防止破损。③包扎后灭菌:灭菌条件与原种灭菌条件同。6、11月11日:

①栽培种接种:采用直接在接种穴内灌满的接种方法,在其表面也撒些菌种碎屑,操作在超净工作台上进行。

②恒温培养3周(要求与菌种的原种培养条件相同),菌丝即长满塑料袋,已分化出子实体原基。7、12月2日:

带回寝室培养:打开塑料袋口,或将塑料袋口剪破摊开,同时注意环境喷雾保湿,加强通风换气。待菌盖长至玉米粒大小后,才开始向子实体上喷少量雾状水,随子实体上大,逐渐增多喷水量和次数。

8、到菌菇体成熟时采收,一般鲜销的平菇在其成熟期的初期和中期采收。通常一手按住菇柄基部的培养料,一手捏住菌柄轻轻拧下,但切不可硬拔,以免将培养料带起,影响下潮出菇。

五、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12月19日采收得到生长尚未成熟的平菇子实体。具体过程中:

1.母种扩大培养后的菌丝从外观看,菌丝洁白、浓密、粗壮、富有弹性,生长整齐,不产生色素,菌种无杂菌污染且无杂色出现; 2.原种培养得到的菌丝洁白、浓密,生长到最锥形瓶底部; 3.栽培种培养得到的菌丝洁白、浓密,生长到袋料的底部; 12月10日:子实体早期生长在培养基的周围,不规则分布。

12月12-13日:菇体发育成熟的初期和中期,菌盖边缘尚未完全展开、菌盖平滑完整无开裂,菌盖边缘韧性好,菌肉厚实肥嫩,菌柄中实柔软。

六、实验分析及注意事项:

实验分析:实验做的不是非常成功,由于培养时间不足,长出的菌菇尚未完全成熟。在母种、原种培养时做到没有让菌种污染,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步骤,所以在得到菌种时都是好的菌种。在出菇期的培养,控制了培养基的湿度、光照、温度等,每天检查湿度及生长状况。注意事项:

①在母种、原种、栽培种接种时,必须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的方法进行,接种工具在火焰上灼烧灭菌后,须在试管壁上冷却下在切割菌种,否则菌丝被烫融影响菌种恢复。尽量在超净工作台上操作。

②保藏的母种在接种前应进行认真检查是否由污染现象,已污染杂菌的母种不能用于扩大培养。

③掌握好菌种的适龄期,适龄菌种为菌丝长至瓶底后5—10天,最适于扩大生长,此时为菌丝生长处最佳生长期,适应性强。

④供制种的麦粒最好是储存一年左右的陈麦粒,新麦制种菌丝吃料慢长势弱;煮熟麦粒是制种的关键,要掌握熟而不烂,表皮不破,没有淀粉渗出。

⑤出菇期管理要点:

首先:刺激子实体的发生可通过增进散射光,延长光照时间;加大昼夜温差;保持较湿润环境的方法。

其次:提高成菇率主要是喷水和通气环节上,桑葚期时千万不要喷水,只有当菌盖长到1—2分硬币大小时才可根据天气情况和培养料湿度适当喷水,喷水后要适当加强通风,喷水时间一般在中午前后温度较高时进行。

栽培实验 第3篇

【摘要】结合作物栽培学实验的特点,为了使学生在掌握好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实验考核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作物栽培学实验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A

Talking about the Education Reform of “Experiment of Crop Cultivation Science”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bining "Experiment of crop cultivation science ,in order to enable students to master the basic skills , improve their overall quality comprehensively, and encourage their initiative to learn, we did a useful exploration on the contents , methods of teaching and experimental inspects .

【Key words 】Experiment of Crop Cultivation Science, Teaching Reform

《作物栽培学实验》教学是作物生产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实验课,也是《作物栽培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在该学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具有不同于理论教学课的特点和规律。该实验课程与《作物栽培学》课堂理论教学密切配合,侧重于培养学生在作物栽培方面的感性认识、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科学态度,是《作物栽培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学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重要途径。本教学环节为主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启发学生进行自主思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掌握进行作物生产和试验研究的基本技能,能根据实际生产上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实践教学工作既要服务理论研究、又要服务学生成长。但我校一直以来多采用的是单项实验为主的小实验教学法,这种传统的教学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而只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课堂理论乃至最后完成一篇模式化的实验报告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我们根据农业院校作物生产类各专业的特点改革实验教学内容与考试方式,在实验教学改革中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入手,以期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目的。

1.革新实验内容及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

实验内容的安排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水平的掌握程度和对实验的兴趣。作物栽培学科实验内容多,课时少,从而需要在实验教学中以实验方法为线索整合优化实验,减少验证性和演示性试验,增加具有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这样一边可以减少实验的枯燥性,一边又提高学生对作物栽培学实验的积极性。鼓励和支持教师和学生进行研究型学习的探索,诸如实践教学组织形式、课程形式、成绩评定形式的多样化和灵活化;为提高学生整体的实践能力,可以先试选派素质好的优秀学生到实践基地或企业实践锻炼。其次,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从实践教学条件、教学对象、教学过程等方面对实践教学质量进行监控。

2.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改变演示性实验的主导地位, 积极推行开放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等新的教学方式。比如教师公布一些实验项目,启发学生思考。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组成实验设计小组,选题、查阅资料、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提出不同的实验思路。教师评阅后,通过师生讨论,确定实验项目的科学性、可行性以及存在的问题,然后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检验,对学生潜能的挖掘,也是对学生科学思维的一种培养。综合性实验课程教学、角色互换式教学、自主性实验教学、分层实验教学等许多成功的教学案例和教学经验也值得借鉴和学习。

3.利用网络建立教学与管理平台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计算机模拟和仿真实验提高学生的探索兴趣,不断补充综合实验内容,开发基于网络虚拟实验系统,可在设备不足的情况下达到综合实验的目的。

4. 改革传统的实验考核方式,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根据各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和能力训练项目的基本要求,制定和完善各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考核制度;建立多元实验考核方法,统筹考核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对学生的实验理论、基本技能、设计能力及创新能力进行更为客观的评价。考试时学生根据抽取的不同实验题目自行设计实验方法和实验流程,教师可对一些关键性问题提供指导。在考试中,学生成绩按以下标准进行评定:综合性实验根据实验选题的先进性和可行性、实验计划的合理性、实验实施过程的科学态度、团队精神和实验结果进行考核;其他实验也可根据实验出勤、实验态度、实验报告进行评分。(1)实验能力测试 操作部分占50%,随机抽取考试题目,根据题目进行仪器的选择,试剂和药品的配制,实验的完整操作。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实验设计是否合理,操作的规范及熟练程度,试剂用量等情况。(2)实验结果 占15%,若是定性实验考虑实验的现象与结论是否相符。若是定量实验,考虑实验结果与实际是否相符。(3)卫生情况 占5%,包括洁净用具,整理实验台面等。(4)实验报告 占10%,包括实验报告写作是否符合要求,实验结果分析是否正确,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试剂的作用,用量是否正确等。按以上标准评定的成绩结果表明,成绩档次明显拉开,分布也较合理。 由此可见,不断改进和完善实验教学方法, 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考试在教学过程中的鉴定、引导和激励功能,把考试融入教学全过程,以能够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栽培实验 第4篇

一、果树栽培学实验课程的特点

高等院校园艺专业的毕业生应具有扎实的果树栽培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实践能力及研究能力。加强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果树栽培学的课程实验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而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仅靠课程实验是远远不够的。天津农学院园艺专业果树栽培学课程在大学三年级第1学期和第2学期开设, 实验学时为每学期14个, 每个实验均涉及多个知识点, 要求掌握一项或多项技能。例如, “北方主要果树树种及品种的识别”就涉及枝芽特性、树体结构、生长习性、开花结果习性、果实构造等多个知识点;“果树冬剪”要掌握休眠期不同修剪方法的操作技巧、不同树种和品种适用的修剪方法、修剪反应及修剪与树体生长和结果的关系。这些知识点和专业技能通过一两次实验课是很难掌握的。这就要求我们调整组合果树栽培学课程的实验项目, 使每一个实验教学内容形成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或相对独立的小型“实验课题”, 教师明确实验项目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要求学生制订实施方案, 这样不仅丰富了实验内容, 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研能力, 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综合设计性实验建设的目的和要求

1.综合设计性实验建设的目的。综合设计性实验通过调整组合果树栽培学课程实验项目, 使每一个实验教学内容形成相对独立的小型“实验课题”, 按照科研训练形式增加实验研究内容和观测指标, 使整个实验内容更加丰富完善, 理论知识与实验基本技能相结合, 课程实验与科研能力锻炼相结合。这样不仅丰富了实验内容, 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 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有机结合, 培养学生对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独立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动脑从设计实验方案到实践完成及结果总结, 完成一个完整的实验, 可达到素质和能力综合培养的目标。

2.综合设计性实验建设的要求。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应实现不同学科间多个知识点的综合, 体现项目的设计性, 并且实验项目应具有一定的探索性;项目从理论和实验方法上都要有据可依;项目的可操作性和难度应适中;项目内容的设置必须适应果树生产实际、符合果树栽培学课程特点和实验教学的计划要求。果树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自然规律, 其季节性、实践性很强。在果树生产的不同季节, 教学上有着不同实践 (实验) 教学内容, 每一个实践性教学实验内容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都可以成为独立的小型“实验课题”, 即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来完成。因此, 将果树栽培学中不同的实验教学内容设置成多个“实验课题”, 实施“课题教学法”。例如:将主要落叶果树树种识别和主要果树品种识别合并成“主要果树资源调查”;将主要果树开花结果习性观察与枝芽特性观察组合成“主要果树枝芽生长与开花结果习性的调查研究”;将果树果实结构观察与果树果实品质测定结合形成“仁果类 (核果类) 主要果树品种果实品质性状比较”等[6]。由于果树物候期受气候影响, 每年有一定的差异, 所以每年应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调整, 以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除此之外, 还应注重培养学生查阅、分析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处理数据以及组织、沟通、协调、合作等方面能力的培养。

三、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建设的内容

1.项目编写要求。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的编写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首先, 由教师编写安排实验项目内容, 在实验内容的编排上除了应遵循果树生长发育规律外, 还要充分体现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 使果树专业的实验教学能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而发展。在实验项目内容的编写过程中, 应组织相关课程组教师共同商讨确定, 避免与其他课程重复。

在学生实施实验项目之前, 首先由教师下达项目任务, 下达任务就是明确项目名称、项目的目的与要求、项目内容。教师下达项目任务之后, 学生开始拟定实验方案。拟定实验初步方案是实施实验的基础, 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文献充实相关理论知识和每个实验课题相关的研究进展, 了解研究的方法, 明确实验课题的目的及意义。在此过程中, 教师应给予引导, 参与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讨论, 根据实际现有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条件, 确定实验方案, 如实验所需的仪器、药品、耗材及具体实验过程, 包括调查方法、指标和时间安排等。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又可通过教师引导、点评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7]。实验方案设计好后予以实施, 最后结合自己的实验心得总结撰写实验报告。实验总结报告的撰写是实施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的重要环节。很多时候学生只注重实验过程, 对实验报告的撰写缺乏足够的重视, 然而实验课题报告的撰写既是对实验课题完成过程的总结, 使学生了解总结报告撰写的格式、要求, 又可检查学生完成实验的情况, 考查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程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写作能力等。

2.加强中心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建设。加强果树学实验室的建设是进行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建设的保障。部分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对仪器设备的依赖性较大, 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验室装备水平的高低, 实验室档次低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部分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的顺利开展。因此, 应打破原有旧的实验室管理体制, 树立大实验观念, 实现实验室整合、资金融合、资源共享, 并购置先进的仪器设备以满足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的需求。

果树栽培学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 生物学调查、习性观察、树种和品种的识别、对农业技术的反应、果园综合效益考察、新技术应用等一系列的实验, 均在基地进行, 经常性的田间实验是果树实践教学的重点, 因此需有较大面积的实验实习基地。基地要求树种要全, 栽培品种要多, 年龄阶段 (成年树、幼树) 齐备, 栽培方式要多 (生产上常见的及近期推广的皆有) , 既要有学生动手操作的 (修剪、嫁接、疏花疏果、果实套袋等) , 也要有供学生观察的 (生物学习性、物候期等) , 并且果园地形地貌要多种类 (即有山地、丘陵, 也要有平原、沙滩) , 以保证综合性实验项目的顺利实施。因此, 加大资金和人力投入建立校内外基地是非常有必要的。

3.提高教师的积极性。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实施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同时, 还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实验项目的优化、实验内容的精选和安排等工作。为了增强教师的积极性, 学校应制订相关鼓励措施, 肯定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师的工作量, 并对组织和实施效果好的教师给予表彰奖励。

4.综合设计性实验成绩的评定。这种考核方法能真实、客观地反映每一位学生的学业成绩, 让每位学生都清楚地知道只要付出努力就会得到收获, 从而使其树立学好专业的信心, 增强求知愿望, 且有利于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为以后毕业论文完成、科研能力培养、工作能力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是当今高等院校实践教学的发展趋势, 但这是实验教学改革中的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 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 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及各学科间的相互协调与合作。

参考文献

[1]吴翠玉, 高疆生.园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教学方法探讨[J].塔里木大学学报, 2007, 19 (1) :84-87.

[2]代志国, 高庆玉.果树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东北大学学报, 2005, 26 (2) :75-76.

[3]周瑞金, 扈惠灵, 张传来, 等.试论果树栽培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 (4) :80-82.

[4]潘春香, 何金明, 肖艳辉, 等.园艺专业综合实验的实践与探索[J].宁夏农林科技, 2011, 52 (10) :110-111.

[5]孙俊, 叶振风, 刘莉.园艺专业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建设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 (13) :8182-8183.

[6]张琦, 王江波, 姜喜, 等.园艺专业果树栽培学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19) :340, 345.

园艺植物栽培学实验讲义 2 第5篇

实验一 蔬菜种子的处理技术

一、实验目的

种子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生产资料,种子的形态特征及生理特性各异,有些种子具有休眠特性,有些种子具有较硬的种皮或者是种子中含有萌发抑制物等。需要对种子进行一定的处理才能发芽或提高种子发芽率。要求掌握常见的种子处理的原理及方法。

二、实验原理

种子质量是由种子不同特性综合而成的一种概念,农业生产上要求种子具有优良的品种特性和优良的种子特性,包括品种质量和播种质量两方面,品种质量是指与遗传特性有关的品质,包括种子的真实性及品种纯度。播种质量是指种子播种后与田间出苗有关的质量,包括种子净度、发芽率、千粒重、含水量等内容。

三、实验材料

1、材料 黄瓜种子、丝瓜种子、番茄种子、黒籽南瓜种子、硫酸铜、高锰酸钾、福尔马林。

四、实验内容

采用对黄瓜、番茄、丝瓜、生菜种子、黒籽南瓜进行消毒处理,观察种子的发芽率及发芽势;采用低温处理、冷水浸种、温水浸种、激素处理几种方法处理种子,观察种子的发芽率及发芽势。

五、结果与分析

实验二 蔬菜的播种育苗技术

一、实验目的

根据不同园艺植物种子的形态特征特性、不同的时期及目的,选择相应的播种方法。其中,穴盘育苗是培育优质种苗常用的方法之一,因此要求掌握穴盘育苗技术;掌握播种量的计算方法。首先都要对种子进行播种量的估算,播种量与种子的净度、纯度、发芽率等有关。

二、实验原理

将精选和处理过的繁殖材料以一定的方式和方法播入或插入土中或其他基质中,称为播种。播种质量关系到成苗数、苗的整齐度及质量,进而影响到产品产量、品质、商品性等性状。提前浸种催芽、可充分满足园艺植物种子萌发所需水分,并在人工控制的温度、水分及空气条件下,促使种子发芽快而整齐。要求掌握播种量的计算及常用的播种方法及技术。

三、实验材料

1、材料 黄瓜种子、丝瓜种子、番茄种子、黒籽南瓜种子、生菜种子、128孔穴盘

四、实验内容

1、播种期的确定

根据园艺植物的种类和品种特性、气候条件播种方式及市场需求而定。

2、播种量的确定

根据园艺植物种类、种子质量、播种方式和方法、密度、播种季节及自然灾害等条件而确定。

3、播种深度

根据种子大小、土壤质地、土壤湿度、温度及气候条件等综合因素确定播种深度,一般覆土厚度为种子的5-7倍左右,沙质土播种宜深;土壤湿度大,温度适宜时宜浅;气候干燥宜深,湿润季节宜浅。

五、结果与分析

实验三 花卉的扦插繁殖

一、实验目的

扦插繁殖是利用园艺植物器官的再生能力,以植物的根、茎、叶等为繁殖材料,将其插入基质中,给予一定的条件使其再生成完整的独立个体。了解园艺植物扦插育苗的原理,掌握扦插育苗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材料

1、材料

月季枝条、扶桑

2、用具

修枝剪、河沙、珍珠岩、蛭石、生长调节剂

三、实验内容

1、苗床准备

以河沙、蛭石、珍珠岩按4:3:3比例配置,100倍液的福尔马林进行消毒,处理后密封过夜,摊开晾晒至气味消失即可进行扦插。

2、插穗的选择和修剪

在采穗圃中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品质优良的植株作母株,于母株上选择谢花后或开花前枝条粗壮、节间短、木质化程度好、叶片发育完整的枝条作插穗。

3、插前生根处理

浸泡法:用2号ABT生根粉30ppm至50ppm液,将插穗以50根至100根绑为1捆,下端2厘米浸入该溶液2小时至4小时,取出后插入苗床,深3厘米至5厘米。

快蘸法:用50%酒精和萘乙酸或吲哚丁酸配成500 mg/L溶液,将插穗下端2厘米浸入该溶液中2秒至5秒,待药液稍干后,立即扦入苗床。

4、扦插方法

月季扦插多用直插法。扦插深度为插穗长的1/3至1/2,一般深达第二个芽眼处即可。扦插时,首先用与插穗粗细相等的竹签穿孔,再将月季插穗插入压实。扦插密度以叶互不接触为宜。扦插时,长插穗与短插穗要分别扦插,防止长短不一,参差不齐,相互影响光照及生长。同时,品种不要混杂,按品种分段扦插,排列整齐有序,便于管理。插后立即用细眼喷壶喷水,不要喷洒过急,以免泥土污染插穗叶片及冲出插穗。盖上塑料薄膜,保持床内温度和湿度。

5、插后管理

扦插后充分浇水,前10天勤喷水,保持较湿的环境;10天后,控制喷水,见干再喷,保持晾干状态。并适当喷施千分之二的磷酸二氢钾溶液,促进生长。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四 蔬菜的嫁接繁殖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学习园艺植物常用的嫁接技术,掌握嫁接成活的关键技术和具体操作。

二、实验原理

接穗嫁接到砧木上后,在砧、穗削面,由死细胞的残留物形成一层褐色隔膜,之后在愈伤组织激素的刺激下,伤口周围细胞核形成层细胞分裂旺盛,并使褐色隔膜破裂,形成愈伤组织,将砧木接穗间的空间填满,向内形成新的木质部,向外形成新的韧皮部,导管和筛管也相互沟通,形成一个新的整体。

三、实验材料与用具

1、材料 黄瓜、黒籽南瓜

2、嫁接针、刀片、嫁接夹

四、实验内容

一、生产点直插法:砧木苗第2片真叶吐芽,接穗苗第1片真叶直径1厘米时,为最佳嫁接期。用刀片切去砧木生长点,再用竹针从切口垂直插入4~5毫米。接穗从子叶节下5毫米处,与下胚轴成30°角切断,呈4~5毫米长的椭园形切面。然后取下竹针,将带子叶的接穗插入针孔内,使接穗与砧木相吻合并用塑料夹固定。喷雾净水后,置于保湿小拱棚内。接后3天内保持95%的湿度,白天温度25~28℃,夜间18~20℃。4天后小通风,8天后可揭膜炼苗。25天左右进入三叶一心期可定植。

二、靠接法:将营养钵内的砧木,在离子叶节5~10毫米处的胚轴上,从上向下斜切6~10毫米的口,在接穗子叶节下20~30毫米自下而上斜切6~8毫米的口,然后将接穗舌形楔插入砧木的切口里,用微型塑料夹固定接口,并用土埋好接穗的根。20天左右切断接穗基部,其他管理基本同直插法。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五 花卉的盆栽技术

一、实验目的

了解园艺植物育苗营养土的组成、配制、应用及床土消毒方法等。掌握花卉盆栽的基本原则及相关技术。

二、实验材料

绿宝、也门铁、散尾葵、金边吊兰、龙血树、园土、腐殖土、尿素、过磷酸钙、多菌灵、花盆。

三、实验内容

1、掌握几种常见基质的类型及特点

土壤、有机肥; 疏松填充物:如腐熟马粪、草炭土、珍珠岩、沙子、炉灰等。速效肥:保证养分的充足供给和快速供给。包括各类化学肥料。营养土的配方较多,但生产上普遍采用田土1/

3、马粪或草炭土或堆肥等腐熟的有机肥2/3,土壤过于黏重时适当加入一些炉灰或沙子,配合混匀之后按每立方米体积床土中加入过磷酸钙或磷酸二铵1-2千克、尿素250-300克、硝酸钾0.5-1千克草木灰5-10千克,最后过筛去掉颗粒物,即配成营养土。

2、掌握营养土配制的基本原则

①没有病原菌和害虫;② 营养丰富并且各组分比例适当;③pH6.5左右; ④ 结构良好,疏松适度。营养成分全,透气性能好,保水能力强的特点

3、掌握基质的基本消毒方法

① 物理消毒法

蒸汽消毒、高温发酵、太阳暴晒等 ②化学消毒法

福尔马林、多菌灵、氯化苦、溴甲烷

4、掌握大盆花卉及小盆花卉栽培的技术要领。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六 茄果类、豆类、瓜类蔬菜的开花结果习性观察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茄果类蔬菜茎的分枝类型及其整枝的方式及开花结果的特点;(2)掌握瓜类的结果习性及分枝状况,以便在栽培上采用相应的技术措施;

(3)掌握不同类型的豆类蔬菜的茎蔓生长习性及其花器官构造,了解其开花结果习性。

二、实验材料 番茄、黄瓜、豇豆

三、实验内容

(1)由指导老师讲述番茄有限生长类型及无限生长类型的分枝特性,并进行常用的整枝法示范,由老师进行摘除腋芽的整形示范。(2)在田间对黄瓜进行分枝及花着生状况调查记录;

(3)豆类蔬菜开花结荚的习性调查,着重调查豇豆的第一花序着生节位、花数、以2~4花序着生相对的节位。

(2)对黄瓜、丝瓜、番茄等进行植株调整。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七 园林植物的整形、修剪

一、实验目的

园林植物修剪,就是按照不同植物种类的自然生长发育特性和园林生长需要,采用人工控制其长势、调节控制植物开花结果,防治病虫害,保证园林植物枝叶茂盛、繁花似锦,提高植物的观赏性。

二、实验材料

月季、五色梅、三角梅

三、实验内容

(1)月季的修剪 月季是一年多次抽稍,多次开花的花灌木,休眠期短剪或回缩强枝,剪除交叉枝、病虫枝、并生枝、弱枝及内膛过密枝。生长期可多次修剪,可于花后新稍饱满芽处短剪(花梗下方第2芽~第3芽处),剪口芽很快萌发抽稍,形成花蕾,花谢后再剪,如此重复。

(2)三角梅的修剪 对于已开花的植株,一年可进行2次修剪,第一次结合早春换盆,从基部剪去过密枝、纤细枝、病虫枝,同时缩剪徒长枝,对保留的枝条也要进行短截。第二次在花谢后,酌情疏枝、剪去枯枝、弱枝、内堂枝,保留的枝条在30厘米处截去顶梢,同时将所有的侧枝剪短,促使多发新枝,形成更多的花芽。生长衰弱的大龄老株,可行重剪,即每个大枝仅保留基部的2-3个芽,其余全数剪去,促成植株更新复壮。

(3)五色梅耐修剪,要使其成为圆头状优美树冠,需经常进行摘心。当幼苗长到约10厘米高时即摘心,促使其从基部萌发分枝,保留3—5个枝条作为主枝,待主枝长到一定长度再行摘心,使主枝生长均衡。位于上部的主枝先摘心,位于下部的主枝后修剪,上部主枝在摘心时去枝量略多于下部主枝,这样各枝间生长匀称,便形成了圆头状株形。植株成形之后,随着枝条不断生长,以后要经常疏枝和短截。每年春季结合换盆,把过密枝、纤弱枝、交叉枝及病虫枝从基部疏剪掉。保留的枝条,根据生长情况分别留2—4个芽短裁。开花后及时剪除残花,以免消耗养分。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八 园艺植物营养液的配制与管理

一、实验目的(1)了解比例施肥泵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2)掌握营养液的配制方法。

二、实验材料

硝酸钙、硝酸钾、硫酸镁、磷酸二氢钾、磷酸氢二钾、硝酸铵、尿素、硫酸钼等。

三、实验内容

(1)在营养液的许多盐类中,以硝酸钙最容易和其它盐类起化合作用,如硝酸钙与硫酸钾相遇,容易产生硫酸钙沉淀,硝酸钙与磷酸盐相遇,也容易产生磷酸钙沉淀。因此,在配制营养液时,硝酸钙要单独溶解在1个容器里,稀释后才能和其它盐类混合在一起。

(2)硝酸钙以外的其它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可以混合溶解在1个容器中。

(3)在大面积生产中,为了配制方便,以及在水培中自动调整营养液,一般都是先配制浓液(母液),然后再进行稀释。浓液与稀释液的配比为1∶100。

(4)为了调整营养液pH值的范围,需要有一个专门盛酸的容器。酸液一般稀释10%的浓度,其成分为硝酸和磷酸。由于向营养液中投放硝酸和磷酸,营养液中的一部分氮由硝酸供给,营养液中的磷主要由磷酸供给,一般不另外再放磷肥。

(5)用来配制营养液的水有硬水与软水之分,所谓硬水与软水,一般以水中钙的含量多少来划分,目前以含钙90~100ppm以上者称为硬水,不足90ppm者称为软水。软水中除钙的含量少以外,镁及其它盐类的含量也少。正因为如此,硬水地区和软水地区的营养液配方中的各种盐类和酸的用量应有所不同。软水地区配制营养液时,应该增加硝酸钙的用量,使钙的浓度达到120ppm以上,同时软水中碳酸盐的浓度也低,酸的用量也应该相应地减少。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九 园艺植物的病虫害防治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蔬菜常见的病虫害特征特性;(2)掌握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二、实验材料

番茄、黄瓜、生菜、豇豆

三、实验内容

(1)观察茄果类、瓜类、豆类、绿叶菜类蔬菜病害及虫害特征;

(2)对茄果类、瓜类、豆类、绿叶菜类蔬菜出现的病虫害进行防治,观察用药后的变化,总结各种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十 蔬菜深液流栽培/ 蔬菜、花卉的立体栽培/ 管道无土栽培

一、实验目的

深液流技术(Deep Flow Technique, DFT)指植株大部分根系浸泡在液层较深(5~10㎝)的营养液中,通过营养液循环流动提高营养液溶解氧含量,满足根系呼吸需要的一种水培技术。

二、实验材料 丝瓜、番茄、生菜

三、实验内容

(1)选用丝瓜、生菜、番茄等为材料,学习和掌握蔬菜的蔬菜深液流栽培、、立体栽培、道无土栽培技术。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栽培实验】相关文章:

莲藕栽培类型及‘鄂莲5号’的栽培技术09-13

立体栽培05-06

拱棚栽培05-07

栽培条件05-23

红枣栽培05-26

泡桐栽培06-10

苗木栽培06-12

技术栽培06-16

栽培价值06-21

栽培要点06-30

上一篇:地面数字测图下一篇:中国城市郊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