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的冬至范文

2024-08-05

福州的冬至范文(精选5篇)

福州的冬至 第1篇

一、开埠后福建社会经济的变化

《南京条约》签订后.福州、厦门等五处被强制开辟为通商口岸,西方资产阶级兴奋得“好像全都发了疯似的”。璞鼎查回国后,告诉英国资本家说,他“已为他们的生意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这个世界是这样的广阔,倾兰开厦全部工厂的出产也不够供给她一省的衣料的”。[1]条约签订的当年,“英国对福建的贸易价值为969,381镑;1843年已经达到146多万镑,到1852年猛增至2,503,599镑。”[2]他们把大量的棉纺织品和其他商品也运到中国来销售,甚至把中国人根本不使用的餐具刀叉之类的商品也潮水一般的运进来,他们将中国这样一个大市场幻想得是那样的美好。

林庆元教授在《福建近代经济史》中列举了英国1864福州港的进出口贸易状况:“从1856年英国对福州的贸易来看,其时进口船只不过83艘,总吨位为20,270吨。然而不到10年,1864年英国进口船只数已经达到326艘,吨位为131,123吨;其出口船只数325艘,吨位为131,541吨。进口总值达2,207,774.15英镑,出口总值达3,890,889.05英镑。仅仅过了一年到1865年,进口船只数增至365艘,吨位为170,794吨,进口总值增至2,454,228.03英镑;K出口船只数增至370艘,吨位为172,441吨,出口总值达4,881,750.05英镑。”可见,五口通商时期外国船只在福州进出U贸易的上涨趋势是非常显著的。[2]

19世纪40年代,由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仍然具有顽强的抵抗,他们的商品未得到的广泛的销路,但是像福州这样遭受外国商品严重冲击的五口通商地区,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业密切结合的传统自然经济已经开始发生解体.随着中国半殖民地程度的逐渐加深,而被纳入殖民主义体系,日益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

二.开埠后福州贸易变化的表现

1、福州的茶叶贸易

福建武爽山茶早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茶作为福建的主要出口货物之一,在福州、厦门口岸的出口量都很大,但相比之下以背负闽江的福州的出口量最大。

福州自1844年6月开埠之后,虽然没有获得像上海那样快速的发展,但是比之内地却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可福州自成为通商口岸后儿年间并无洋商经营合法贸易,洋商虽有经过该埠者,或为私运鸦片,或为护航。这是由于闽江航行困难以及内地路程复杂危险,也因为1846年春发生的福州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的斗争,使一些洋商设行企图流产,因此1853年以前武夾山茶都是由陆路转运广州和上海出口。1853年,太平天国战争暂时中断了通往广州和上海的运输通道,美商旗昌洋行径派人赴武夷山收购茶叶经闽江抵福州出口尝试成功,福州才一举成为茶叶贸易的中心地。据统计,“1853年出口茶叶为595万磅,1856年即增至4097万磅,自这时到1860年福州的茶的出口量均超过广州,仅次于上海,个别年如1859年,出口量4659万磅,还超过上海。”[3]张仲礼认为,这种情况并不意味着五口通商后的福州的区位优势转变,甚至能超过广州和上海,而是因为“福州可以依靠闽江将本省丰富的茶叶水运出口,特别是1853年起因太平天国起义切断了武夷山茶叶运往广州、上海的路,这些茶叶从福州口岸直接外运,又因其陆路交通不便,外来的转销货物一般不从此口岸(福州)进口,所以在很长时间里福州口岸始终是出超口岸”,大有表面上超越广州和上海的势头。但是随着中国半殖民程度的不断加深,福州的茶叶贸易也渐渐被洋行所把持,独立发展的贸易难以为继。

茶叶贸易是五口通商后的福州对外出口贸易最典型的转变,福州的纺织品、纸品、木业、糖品和烟草市场同样受到外国商品的严重冲击,虽有发展但呈现明显的衰落趋势。

2、福州的外商洋行

《南京条约》约定:“废除‘公行’制度,英国商人在通商口岸无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福州、厦门开埠后,外I国商人纷纷建立自己的洋行,通过洋行控制了福建的进出口贸易。据林庆元教授的《福建近代经济史》介绍,厦门的洋行要远多于福州,如“英国的德记、和记、汇丰、怡和、宝顺、水陆、协隆、台湾记、广顺、德建、新钦兴、利记、丰记、福记、成记、麦南美、福斯特、嘉士、查士等洋行。英属印度洋行也竞相设立,如裕记、安记、庆记等,其他西方国家也争先恐后地在厦门设立洋行,如德商的宝记、新利记,美国的旗昌、美时,西班牙的瑞记。”[2]这是因为厦门在鸦片战争以前就是外商的贸易地,而且区位优势远好于福州,但是洋行对福州贸易的影响却是不容置疑的。

武堉斡在《中国国际贸易概论》中详细描述了洋商操纵茶之出口情形:“新茶上市之时,由山户将茶叶卖给茶庄;茶庄改加装璜以后,便由内地运往通商口岸,屯入茶找;等待洋行需办货时,即由茶找卖予洋行,而于其中收取经手费用;至于茶商方面,只须货价收到,出口与否即已不再过问,任洋行办理。此为茶叶出口之第一例。有等茶商,不将彼等之货卖予洋行直接运输出口,而卖予大都会中之外国茶厂——经过制造以后,即由外厂直接输运出口,此为茶出口之第二例。惟无论用何方法出口,决定茶价之权,几于完全操诸洋行之手;普通茶商不能坚持,固无论矣,即一般茶栈,资力薄弱,茶之价格,亦常受洋行抑勒;自己不能直接出口,即终不免受外人之操纵也。”[4]

外商通过洋行掌握着进口洋货的货源,控制了出口贸易,国外订货皆由洋行承接,不少华商资本有限,要依靠洋行信用维持商品流转,向农民收购农产品转卖洋行的收购商,又多向洋行借贷资本,增加了他们对洋商的依赖性。同时,华商和洋商也存在着矛盾的一面,经营洋货的商号在进货品种、数量、价格上经常受到洋商的种种压抑,福建经营茶的茶栈和贩运商也经常受到结帮联合的洋商的种种挑剔、刁难和价格上的抑勒,尤其是那些息借洋贷的华商,急于偿债付息,不得不减价贱售,遭受亏本和破产的命运。

3、福州的鸦片贸易

为了攫取高额利润,鸦片作为特殊商品源源不断的输入福建,更由于鸦片在广东一带的销禁的影响,福建沿海贩卖所获得的利润远比在广东的利润要高,这更加加剧了向福建输人鸦片的频率和数量。

姚贤镐在《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中记载:据1846年一个外国人观察,“福州居民一半以上都染上了鸦片嗜好,甚至最下层的苦力和乞丐,有时也要牺牲一部分生活必需品来享受这种贵重的奢侈品。福州城市内共有烟管百余家,其外表为私宅,里面则备有吸食鸦片的一切陈设及烟具……”。[5]正如孙燕京所评论的,不管有没有“一半以上”的居民吸食鸦片,不管这一估计的数字会不会过高,吸食鸦片已经成为风气这是肯定的。

鸦片的进口给福建社会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一方面,吸食鸦片对于人的生理和心理都有极大的危害,对此魏源曾说:“今则蔓延中国,横被海内,搞人形骸,蛊人心志,丧人身家,实生民以来未有之大患,其祸烈于洪水猛兽。”[1]另一方面,鸦片的大量输入也给福建的经济带来严重的危机,白银的大量外流导致银贵钱贱,使得福建的对外贸易日益衰败。御史陈浚在《请严办福建官局舞弊折》中指出,“想赖闽省米价每石不过三千余文,今则贵至三十余千文,银价不过一千五六百文,今则贵至九千余文,其余日用常物无不倍昂十倍,富者转贫,贫者待毙。”[2]

乔志强教授认为,“吸食鸦片之所以成为社会性的问题,与晚清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精神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整体衰落和腐朽的趋势密切相关,它反映了社会的腐化、堕落与空虚,而社会的衰落又促使鸦片的泛溢,这样就导致一种社会的恶性循环。”[6]

三、开埠后福州贸易急剧膨胀的原因和影响

《南京条约》的签订,是西方列强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锁链,中国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强力驱使下被卷进了资本主义的漩涡,这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外商对福州贸易的侵夺。

首先,五口通商后,扩大了外商采购和销售的市场。1844年6月英国在福州派驻领事,设立领事馆为英国商人开辟通商途径,借助政治力量为外商贸易服务的手段被其他国家纷纷效仿,继而操纵了福州地区的商务活动。

其次,“废除‘公行’制度,英国商人在通商口岸无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福州开埠后,外国商人纷纷建立自己的洋行,通过洋行控制了福州的进出口贸易,外商在福州的贸易能够顺其所愿。

第三,协定关税使中国丧失海关自主权,为外商的经济掠夺大开便利之门。凭借这一有利条件,外商在福州的贸易迅速扩大。

福州冬至习俗有哪些 第2篇

福州的人民很早就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节正值寒冬,天气总是晴天,所以在冬至到来的前些日子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用石磨加工冬至粉(福州方言叫“冬至擦”)的习惯。这种糯米粉一般是按糯米与晚米7:3或8:2比例搭配(视糯米质量好坏而定),磨前用水浸渍3~4天,每天换水,据说只有这样以后煮团团时汤水才不容易糊。

通常在下午把米浆磨好,放在布袋里,上面用石磨压住,经过几小时就基本挤干;第二天一早,一家人围在一起,把湿的糯米粉瓣成一块块、摊开,放在竹制的簸箕上,利用冬至前的晴天连晒几天,待其干透后,收藏在干燥的器皿中,待来年想吃时取一些出来加工成团团、“拨隆细”(福州方言)、元宵等。

在冬至那天一大早,家家户户都有做“拨隆细”,也叫“米时”,是将煮熟的团团(大的)从锅里捞出后,倒在炒过的黄豆磨的粉、炒过的黑芝麻、白糖等蘸料中来回打滚。因为团团本身没有什么味道,蘸黄豆粉、黑芝麻和白糖的调料后即成了一道甜食。

在福州,冬至和拗九节一样,也是“孝顺节”。民间传说,曾有一名男子上山砍柴,受伤后被母猩猩所救,被逼成亲,后来还生了个儿子。一天,男子趁母猩猩不在,带着儿子逃回山下。儿子哭闹着要母亲,因为母亲喜欢吃“拨隆细”,便在冬至这天,把煮熟的米时(方言读音为“细”)粘在门板上。母亲寻着香味而来,母子团聚。

这个“孝子寻兽母”的故事曾经流传甚广。直到现在,不少福州人在冬至节一早,都会端上一大碗刚刚打滚好的“拨隆细”,和一小锅煮好的`团团(咸味的),摆上碗筷,点上香和蜡烛,在祖宗牌位前供奉。

有的家人在冬至前夜还有制作小汤丸(桂圆大小),加入各种香料;在寒冷的冬夜里一家人围在一起,吃着刚煮好的汤丸,寓意一家团圆。

伴随着冬至的供奉祖宗,在福州还有不少关于冬至的儿歌,如“搓米时齐搓搓,依妈疼依哥,依哥有老婆,依弟单身哥”。

由于冬至期间多为晴天,气候比较干燥,所以也是一年中自家酿造红酒的最佳时机。在冬至前放入坛中可大大减少红酒变酸或长霉菌的可能。

大病商业补充保险的福州历程 第3篇

1 具体内容和做法

1.1 线上参与。

所谓线上参与,是指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以上,即封顶线以上的医疗费用由商业保险公司进行承保和理赔。2001—2012年,福州共进行了4轮(每轮3年)大病商业补充医疗保险的招标引入工作。参与的公司从中国平安、中国人寿到现在的中国人保健康。其中,中国人保健康是第3轮和第4轮的中标者。十多年来,福州考察了省内外其他地区商业健康保险公司介入基本医保的具体模式,其中就包括广东“湛江模式”。湛江把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基金统筹账户支付业务,委托商业健康保险公司管理,即线下参与。笔者认为,这种做法可能与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但不适合福州的具体情况,其弊端十分明显,一是可能出现混同政府福利和企业让利,造成两者边界不清;二是可能出现网络信息安全、个人诊疗信息安全问题;三是万一企业出现大额亏损,无法持续经营,可能造成基本医保与商保间人员、数据和业务无法衔接问题;四是可能出现搭车兜售其他商业保险产品问题。所以,不主张在福州倡导这种模式。

1.2 风险共担。

在对待“风险自担”还是“风险共担”问题上,福州进行了艰难的探索。在大病商业补充医疗保险运行之初,即第1轮引入平安保险和第2轮引入中国人寿时,完全按照市场法则的要求,实行“风险自担”的合作原则。这种以《合同法》为依据的、纯粹的商业运作模式在当时被各方理解和执行。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2001-2003年,平安保险的保费总收入只有1683.79万元,而保费支出却达到了3370.21万元,不计人员和管理资源投入的账面亏损就有1686.42万元。2004-2006年,中国人寿的账面亏损总金额虽然只有524.13万元,但也占到了总保费收入的4.78%。

商业保险公司出现巨额亏损,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基本医疗保险经办方不能算完全意义上的市场独立主体。业务和行政双重管理体制,使其客观上可能单方面改变合同的主要条款,如扩大医保目录或降低医保的自付比例,以及降低某一病种统筹基金支付起付线,导致商保公司理赔支出额外增加;二是由于基本医保数据的严格监管,可能让商业健康保险公司陷入“没数”的困境。缺乏参保人患病率、医疗机构诊疗和医药服务费用数据,对医疗机构医药服务提供行为缺乏监测,商业健康保险不能进行保险精算,也就丧失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三是在保费和支付标准既定的情况下,商业保险公司是否营利,以及营利多少,在一定程度上还受医保经办机构扩面的影响。商业保险公司出现巨额亏损,损害的不仅是其自身的利益,也影响参保职工和医保经办机构的利益。由于商业保险公司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在保费收入不及支出时,出于维护自身经济利益的需要,在审核和支付费用时,往往不及时、不足额,甚至拒付参保人员正当的赔付金额,直接损害参保人员的利益。对医保经办机构而言,容易陷入矛盾的旋涡中,造成参保人员、商保机构、医保中心的矛盾升级;难以消化矛盾冲突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利于以后的“社商”招标与合作。以中国平安和中国人寿为例,它们都是福州健康保险市场的姣姣者,由于介入基本医保后都出现巨额亏损,不愿再度涉足,而那些规模和资质都一般的小公司又无力承担社会医疗保险的重任。

为此,福州重新审视“风险自担”的利弊后,在第4轮《福州市城镇职工大病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协议》中规定“承保期间结算年度若出现超支,则超支部分由甲乙双方各分担50%,甲方(基本医保)分担部分从医保统筹基金中支付;若结算年度出现结余,则结余部分甲乙双方各分成50%,甲方分成部分纳入医保统筹基金。”对商业保险公司年度内出现的赢亏进行一定的限制,以“风险共担”形式解决双方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1.3 浮动费率。

为避免商业健康保险公司经营出现大起大落而影响基本医保营运,在第4轮《福州市城镇职工大病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协议书》中还规定“乙方承保期间大病补充医疗保险每人每年缴纳的保费标准,按照上一年度大病补充医疗保险被保险人的人均支出金额确定,每年3月31日前核定一次。”这样,如果公司出现较大的利润,次年的保费标准就会下降,保费收入也会自然下降;如果公司出现较大的亏损,次年的保费标准就会上升,保费收入也会上升,以实现平稳过渡的目标。

1.4 合署办公。

人保健康与福州医保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合署办公、共享数据,共同参与医疗费用稽查和医院管理,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保险业务,取得较好的效果。一是有效抑制了医疗费用的不合理上涨。以2010年为例,福州医保和商保充分发挥联合作战优势,全市共扣除医疗费用结算款2523.34万元。其中,稽查扣款1047.17万元。全年共发出稽核通知书565份,派驻现场稽核人员347人次,查处违规定点单位129家,冻结违规超量开药医保卡89张,暂停医生处方权8人,取得了丰硕成果,有效抑制了医疗费用不合理上涨。二是分担政府对社会医保的投入。在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发展进程中,福州与各地一样面临服务能力不足问题。主要体现在服务程度、服务时间、服务人才、服务绩效四个不足方面。在现行的财政体制下,包括基本医疗保险服务在内的各类公共服务开支主要由地方政府财政支付。大病商业补充医疗保险与市基本医保合署办公,极大满足了当前基本医保对人、财、物和时间方面的刚性需求。

2 实现大病商业保险可持续的原则

实现大病商业补充医疗保险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统筹把好入口关与营运关、介入尺度关与目标定位关、互信关与争议关。具体而言,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2.1 市场准入原则。

无论是基本医疗保险还是商业医疗保险,双方合作前应本着认真细致的工作精神,对各自的资质、实力和信誉情况展开调查,把好合作的第一关。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谨慎选择合作伙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2.2 角色定位原则。

商业保险公司应充分发挥自身特点,一是主动做好与地方政府、医疗机构和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工作,通过政府的委托管理服务,因地制宜地发展健康保险市场,提高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二是要把仅提供费用补偿的医疗保险转变为提供全面健康管理和服务的大病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化解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健康保障需求。三是要把大病商业补充医疗保险仅承担理赔管理转变为提供专业化的服务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大病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在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地方政府可以考虑利用市场资源,委托商业保险公司为社保基金管理中心提供有限经办管理服务,把经办机构从日常繁杂的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更加专注于医保政策制定和完善,更好地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职能。

2.3 风险共担的原则。

介入社会医疗保险市场,商业健康保险公司一定要摒弃市场经济中一贯坚持的利润最大化经营理念,树立“细水长流、保本微利、略有结余”指导思想,处理好几个关系:利与亏、今与后、统与分的关系,实现多元业务互补,算好总账。否则,过多的公司利润会被理解为基金不合理流失,反而失去了社商合作机会。基本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也应审视“风险自担”的原则,研究其适用环境与条件。商业医保公司过度亏损不仅会影响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会影响基本医保的眼前利益甚至长期利益。为此,双方应统筹兼顾,加强合作,精心测算,努力实现“细水长流、保本微利、略有结余”的目标。

2.4 优势互补的原则。

互补,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商业健康保险公司在风险控制、产品设计、专业人才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保险公司之间的有序竞争和专业化经营可以提高健康保障体系的管理效率。而基本医疗保险有政府公信优势。借助政府的公信力,可以强制和迅速地扩大参保面。在这项业务上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可以为基本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带来双赢。

2.5 共筑合作平台原则。

一是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医保掌握着丰富的数据,包括不同地区、不同年份、不同诊疗机构、不同疾病发生和治疗的详细资料,这些都是健康保险发展的信息基础,也是精算的基础,是十分宝贵的财富,适度共享,有利于透明操作,建立互信。二是促进人才交流培训机制。医疗保险涉及社会环节多、专业性强。加强队伍建设,加快人才培养是双方获得快速发展的关键。双方应制定健康保险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尽快培养精算、医疗核保核赔、健康管理等方面的人才,以及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高级管理人员。三是相互尊重,恪守协议。在双方合作过程中,对影响合同执行的重要内容变动,如参保人数、缴费标准、医保目录、统筹基金和特定病种支付起付线、封顶线(含项目的)以及其他意外情况和问题,应本着重合同、守信用的原则相互沟通,共商解决的办法,确保双方合作顺利进行。

摘要: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探索,福州市大病商业补充医疗保险走出了一条“线上参与、风险共担、浮动费率、合署办公”的路子。实现大病商业补充医疗保险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处理好入口关与营运关、介入尺度关与角色定位关、互信关与争议关等关系,坚持准入、角色定位、责任共担和优势互补原则。

关键词:大病商业保险,福州历程,介入,路径

参考文献

[1]吴定富.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服务[J].中国金融,2006(21):10-20.

福州茉莉花茶的起源与发展 第4篇

福州是茉莉花茶的发源地, 茉莉花原产中亚细亚, 西汉由印度传入中国, 在福州落户。福州在北宋时成为茉莉之都, 开始制作茉莉花茶, 成为宋朝中国六大都市之一, 世界香料和茶叶贸易中心之一;至明代时茉莉花茶加工技术有了较大发展;清朝道光年间, 福州作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 花茶畅销欧、美和南洋, 成为中国三大茶市, 出口量达1800t (400万磅) , 占全国茶叶出口总额的35%。

在2012国际茶叶大会 (比利时) 上, 福州茉莉花茶成为压轴茶, 2012年, 国际茶叶委员会授予福州茉莉花茶“世界名茶”称号, 同年在中国农业产品发展推进会上, 福州茉莉花茶被授予“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2013年福州茉莉花茶品牌价值增长为21.91亿元人民币, 进入中国茶叶区域公共品牌十强。

2 福州茉莉花茶的价值和意义

(1) 生态价值。茉莉花与茶的种植以农业防治为基础 (修剪、立体种植、间作套种) 、生物防治为中心、物理防治为辅助的综防措施, 确保生物群落的多样性, 福州制茶茉莉花一般种植在江边湿地沙洲, 茶叶主要分布于山上, 福州茉莉花与茶的种植, 形成一道物理屏障, 可以固持土壤, 并改善生态环境。 (2) 经济价值。2011年, 中国茉莉花茶出口平均单价为5美元/kg, 是同期出口茶叶价格水平的近一倍, 而福州茉莉花茶的出口单价最高, 福州产的中档茶如茉莉银毫出口单价为60美元/kg, 茉莉龙珠为55美元/kg。与此同时, 茉莉花、茶种植过程中与龙眼、橄榄等间作, 同样可增加农户收入。 (3) 社会价值。茉莉花和茶的种植、茉莉花茶的制作全过程以及销售等已成为福州地区农民的重要生计手段, 茉莉花茶作为饮用佳品也成为朋友、团体以及社会组织等主体进行社交活动, 表达友谊、亲情、经济相关关系的重要载体, 实现个体与个体之间以及社会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也形成了茶叶开采节、茉莉花开采节等活动。 (4) 文化价值。福州劳动人民在茉莉花、茶叶的栽培与茉莉花茶的加工过程中形成了茉莉花茶产业独特的文化特征, 在长期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饭前、饭后饮茶的饮食文化。以茉莉代表国之天香、文人淡泊名利的精神, 被佛教作为了圣花, 也成为人们表达永不分离之意的一种象征。福州茉莉花茶起源悠久的历史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5) 科研价值。近几年, 在福州市委市政府领导下, 实施科技兴茶战略, 进行科技攻关, 并重点抓好科技成果的推广、技术培训和信息服务, 使福州市的茉莉花茶种植面积、产量和产值猛增, 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科技人员涉足茉莉花茶研究领域。

3 福州茉莉花茶产业的发展

3.1 优势

(1) 茉莉花生长自然条件优良。对于茉莉花生长的自然条件, 福州无论在光、温、水、热等方面均为茉莉花的生长提供了最适的环境。 (2) 茉莉花茶生产工艺精湛。福州茉莉花茶生产工艺经过近千年的传承创新, 达到如火纯青的地步, 窨提技术完美如画。建国初期, 福建省福州茶厂研制联合窨花机, 成为国内最早的花茶窨制机械。 (3) 茉莉花茶文化积淀深厚。由于福州茉莉花茶独特的品质, 领袖人物和文人名家对其喜爱有加。对福州茉莉花茶情有独钟的毛泽东主席曾用它在书房里招待尼克松总统, 周恩来总理也曾用它招待基辛格。朱德委员长还专门视察了福州茶厂, 赞扬福州茉莉花茶。民族英雄林则徐曾在福州贡院题写楹联, 赞誉福州为煎茶地胜。 (4) 茉莉花茶是对外交往的桥梁。茶是西方人认识东方的桥梁, 茉莉花茶至今仍是中国独有的茶叶品种, 是茶叶中的精品, 西方人对其更是赞不绝口。端午过后在鼓岭避暑, 重阳过后下山收帐的习惯, 福州茉莉花茶催生了福州鼓岭万国避暑文化。

3.2 劣势

(1) 茉莉花的种植面积无法稳定。福州茉莉鲜花的种植面积在20世纪80年代持续扩大, 近年来福州市加大茉莉花种植补偿力度, 茉莉花的种植面积逐步回升。 (2) 茉莉花茶文化优势发展不足。福州现存有茉莉花茶的历史遗迹有多处, 但这些优势没有很好地与现代茶文化的传播方式进行有效结合。 (3) 茉莉花茶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 福州茉莉花茶产业的利润受到极大的影响, 这也直接导致福州茉莉花茶生产企业对产品科技创新投入的不足, 追求成本效益, 而不是追求科技效益, 使得花茶产品的科技竞争力低, 恶性竞争。 (4) 茉莉花茶产业链条有待延伸。目前福州茉莉花茶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茉莉花茶高端市场需求增加、茉莉花茶新兴市场持续拓展、茉莉花茶生产企业发展壮大与茶农积极性提升以及全球茶叶经济一体化趋势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兴起为福州茉莉花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福州茉莉花茶也面临深刻的挑战, 茉莉花茶产业比较经济效益低、其他优势特色茶类的市场冲击、出口目的国的技术和绿色壁垒、跨国茶叶企业进入市场竞争以及城市用地扩张等也对福州茉莉花茶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摘要:从福州茉莉花茶的起源讲起, 阐述了福州茉莉花茶的发展历程, 研究了福州茉莉花茶的价值和意义, 简要说明了福州茉莉花茶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茉莉花茶,起源,发展,价值

参考文献

[1]严可仕.打造世界茉莉花茶发源地[J].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2 (9)

[2]曾诗淇.千年茉莉福州名片[J].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2 (3)

福州车载广播的生态现状与对策 第5篇

1 伴随性是车载广播的无竞争空间

伴随性是广播区别于报刊、电视、网络媒体的显著特征, 是广播最主要的无竞争空间, 而收听工具的多样化、收听设备的便携性, 是广播的伴随性得以发挥的重要原因。一种媒介若是传播市场上的佼佼者, 它们吸引和凝聚受众的具体形式不同, 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 即它们都为受众提供了一种较之现阶段传播市场的一般水平效率更高、质量更好、定位更准确的媒介产品。并且, 受众可以以一种较之一般水平更低的代价 (如价格) 和更便捷的方式 (易得性) 获取这种媒介产品或服务。具体到广播而言, 广播与其他报刊、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相比, 广播的易得性是最明显的, 就目前的接收设备来说, 除了传统的收音机外, MP3、手机、笔记本电脑、IPAD、网络音频、播客、车载收音机等, 都可以用来接收广播频率, 收听设备的便携性, 是流动收听越来越普及的推动力之一。

广播的伴随性特点也正是车载广播的优势, 驾车人士都习惯在开车的同时, 通过广播获取信息或娱乐消闲。本文所指的车载广播, 既包括上世纪九十年代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交通信息台 (1991年9月) 为代表的冠名为交通广播的频率, 也包括从2006年7月昆明电台汽车广播开播至今, 国内新兴起的各类汽车广播 (电台、频率) 。“实际上, 在2011年进行的多地广播市场摸底调查中, 广播都呈现继续回流的特点, 尤其在全国部分一、二线城市的形势显得更好, 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随着私家汽车越来越普及, 车上收听较居家收听更为普遍。不完全统计的结果显示, 人们在开车时用车载收音机系统收听广播的情况比高达90%以上, 而居家的广播接触率显然没有那么高的水平。”而且, 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规模的扩大, 私家汽车作为“流动广播站”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大。

2 车载广播提升了收听群体的市场价值

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办的交通广播, 改变了听众的结构构成, 进而提升了收听群体的广告价值。移动人群听众与普通听众不同, 前者多是具有消费力、社会活动参与性强、较为年轻的群体。处于动态 (流动) 收听, 和处于静态 (居家) 收听相比, 显然不仅是受众收听时所处物理空间的不同, 在车里听广播的听众, 或者是私家车车主, 或者是乘坐出租车的乘客, 车主或乘客多是高学历、高收入的职业人士, 这大大提升了收听群体的市场价值。过去往往是低收入、低社会地位的人群收听广播, 但是随着私家车保有量的持续性增长, 不仅为交通广播带来了大量的听众, 而且广播的年龄结构由原先的老龄化转变为中青年化, “与2009年数据相比较, 2010年城市广播听众结构年轻化、高端化的趋势在延续。”据赛立信媒介研究公司2011年对中国十城市移动收听市场的调查显示:“中青年听众 (20-49岁) 占比超过三分之二。……在收入水平方面, 个人月收入在1500-5000元的听众占据主体地位, 5000元及以上月收入水平听众群在现实听众群中所占比例已接近20%, 部分地区更是突破了30%。”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 把交通广播的听众形容为四有新人——有权、有钱、有知识、有未来, 这样的四有新人, 正是广告商所期盼的具有高消费能力的目标消费群体。因此, 交通广播不但拓展了广播传播的受众群, 同时吸纳了高广告价值的听众群。

高速成长、业绩骄人的交通广播, 给广播市场带来鲶鱼效应, 驾乘人士逐步成为众多电台瞄准的目标听众群, 许多电台频率纷纷加入到车载广播的阵营。除原有的交通广播以外, 现在很多音乐频率也定位于汽车音乐广播、私家车广播等, 虽然频率的功能定位略有不同, 但是, 锁定的目标群都是移动听众。“据不完全统计, 在2006-2010年以各种形式重新定位为汽车广播的电台频率最少也超过50家。而经济发达地区的省会城市则成为汽车广播之战最为激烈的地区。”以福州为例, 在车载广播领域, 2010年, 在福州已有2家针对驾车听众的交通广播频率的情况下 (福建交通广播100.7、福州交通之声87.6) , 4月到6月三个月内, 先后有3个频率改为汽车音乐调频:4月份, 调频91.3福建音乐广播, 升级为汽车音乐调频;5月至6月, 调频89.3福州电台音乐广播改版为福州电台汽车音乐广播;6月, 调频90.6海峡之声旅游广播, 摇身一变改版为汽车生活广播。再加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之声 (92.6) 、海峡之声广播电台音乐资讯频道 (99.6) 、福建都市生活广播 (福建987私家车广播) , 福州地区针对移动人群的频率有8个, 占据了福州地区广播频率的40%。

3 福州车载广播节目的现状

俗话说, “瘦田没人耕, 耕开有人争”, 在经济利益的诱惑和商业逻辑的驱动下, 车载广播的高广告价值的听众群, 使福州车载广播出现了一窝蜂似地扎堆现象, 结果导致福州车载广播的生态出现了失衡。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3.1 同质化现象严重

一些电台纷纷加入车载广播的领域, 加剧了电台间的竞争, 其结果之一, 就是导致节目内容的同质化。业内预计, 2020年, 我国汽车保有量将突破2亿辆。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增长, 既给原有的交通广播带来了机遇, 但同时, 也为其他类型广播提供了机遇。交通广播问世之初, 各交通台依靠行政手段, 推动交通广播和交管部门合作, 播报路况信息是各台的核心资源、垄断资源。但是, 由于路况信息具有很强的可复制性, 原先交通广播独享的专有资源——路况信息, 已经成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中共享的信息来源, 交通广播对信息的垄断被打破。目前, 大多数车载广播都在节目中插播路况信息, 路况信息独家优势不再明显, 成为各个车载广播的招牌菜。

另外, 在广播收听市场中, 听众的节目需求集中在交通讯息、音乐、新闻, 与实际广播竞争格局基本符合。根据赛立信在2011年十大城市移动收听市场中, 排名前十位的节目类型占比来看, 我国移动收听市场依然是以交通资讯、音乐、新闻为主导, 三者合计占据超过四分之三。这一结果切合了驾车人士收听广播的目的, 即收听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交通讯息 (59.7%) 、听音乐 (55.5%) 、了解国内外新闻 (50.6%) 和本地及社区新闻 (41.8%) 。并且,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这种收听需求的结构不会发生太大变化。基于此, 目前大多数车载广播以交通信息、音乐和新闻为主, 并且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大专业、小综合”的内容定位。

3.2 口水多过茶

车载广播受众群动态化特点和广播的口语化特点, 有可能使节目出现“口水多过茶”的现象。由于车载广播的节目以出行信息为主线, 动态化的节目形态, 决定了车载广播主持语言表达的动态性, 要求主持人讲究语言的跳跃行进, 快接快说, 句尾稍扬, 叙事一气呵成, 转折停顿不宜过长。诚如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所言:“广播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 只有语言能力与之匹敌, ……它与我们中枢神经系统的原始延伸和谐合拍, 与我们树栖祖先的大众媒介即口语和谐合拍。”广播主持人在很大程度上借鉴口语化的人际传播方式, 但是, 口语化不是在节目中注入太多的口水, 现在一些主持人东拉西扯, 随意即兴发挥, 节目常常出现“口水多过茶”的现象。更甚者, 男女主持人在直播节目中或打情骂俏, 或自恋自夸, 或挖苦调侃。原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胡占凡指出, 某些电台主持人忘了自己的定位, “把大众传媒当作炫耀自己的舞台和成名谋利的阶梯。比如, 有的主持人控制不住自己的表现欲, 节目总长60分钟, 主持人讲话就占了40分钟。”他说:“广播节目中‘撒娇’问题非常严重, 今天早上我听广播时发现这了一点。男女主持人用非常亲密的语气互相挖苦、调侃, 听起来更像中学生在宿舍的‘密室聊天’, 主持人完全忘了在向大众广播。”这样的媚俗节目, 生产出的是信息垃圾, 不仅浪费了频率资源, 也损害了电台作为公共空间的职能。

3.3 坐台节目热销

目前, 仍有一些广播电台的广告收入来源于“坐台节目”, 无法摆脱大量医疗保健热线类广告, 造成了广播媒体公信力和美誉度的下降。“坐台节目”, 就是广播电台开辟专门的节目时段, 邀请所谓的医疗专家或培训高手到直播室, 通过热线电话与听众交流对话, 并借机推销医疗产品。坐台节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广播电台的生存压力, 近年来, 广播广告依赖这类节目, 使每年的广告额保持20%以上的高增长率。但是, 广播媒体这种掠夺式开发频率资源和节目时段的做法, 直接导致广播媒体公信力和美誉度的下降, 进而流失大量听众。首先, 此类医疗热线栏目夸大了药品或保健品的功效, 将许多虚假的信息传给受众, 甚至按照广告商的旨意找来江湖郎中充当嘉宾, 让医托通过热线吹嘘疗效, 从而欺骗听众, 降低了听众的信任度, 伤害了听众的收听情绪。其次, 医疗热线栏目充斥频率, 降低了广播媒体传播新闻信息和娱乐消遣的功能, 造成了节目质量的下滑, 影响了广播媒介的整体形象, 降低了广播媒介的公信力和美誉度。

4福建交通广播100.7打造车载广播的核心竞争力

2012、2013年, 福建交通广播再次升级专业交通服务, 使其更加深入与专业, 进一步凸显“出行专家”和“最有用的广播”的节目理念。福建交通广播充分挖掘交通资源, 通过外联手段, 强化和各地市公安局和交警支队的业务合作, 2012年下半年, 建立福州市交警支队直播室, 2013年10月1日, 在福建高速公路信息中心的“1007高速路况直播室”开播, 直播室导入新媒体和新技术元素整合出行资讯, 确保路况播报的鲜活性、权威性和实用性。

4.1 凸显“出行专家”和办“最有用的广播”的节目理念

随着车载广播的泛化与扎堆, 福建交通广播FM100.7打造“福建交通第一广播”的品牌定位 (第一覆盖、第一服务、第一收听、第一影响) , 凸显“出行专家”和办“最有用的广播”的节目理念。

在路况与交通出行信息公共资源化的趋势下, 福建交通广播FM100.7再次打造专业交通服务的深入化与专业化。随着私家车的普及, 车载收听成为广播的主流收听方式, 路况与出行服务必然成为一种公共服务。对于省级交通广播来说, 与城市职能部门合作的优先位置, 不仅易被后起的市级广播取而代之, 而且随着职能部门交通管理的信息化与电子政务的推进和新媒体的崛起, 由个别媒体通过职能关系垄断信息资源的局面一去不返。为提供专业化的服务, 福建交通广播FM100.7采取了以下三点措施。第一, 福建交通广播重点打造交通服务类节目《维权007》。其涵盖交通领域中的人、车、路各个元素, 为受众提供一个维权说理的公共论坛, 在听众说见闻谈感想、泄去各种不快与不平之后, 福建交通广播FM100.7邀请各路专家答疑解惑, 利用2012年年底“福建省九地市交巡警支队长访谈”活动建立的九地市职能部门资源作为节目强有力的支撑, 联合其他领域的专家, 比如, 消委会在线、律师说法、警官有话说等环节, 说事论事, 真正做到专业到家、服务到位。目前, 福建交通广播FM100.7已经着手建立专家顾问团队, 集合省内交通职能部门、法律、汽车维修、评估、美容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为《维权007》提供专业的剖析解答。第二, 与政府职能部门联动, 建立新的信息资源平台。福建交通广播FM100.7, 通过外联手段, 强化和各地市公安局和交警支队的业务合作, 建立了福州市交警支队直播室, 并有效导入新媒体和新技术元素整合出行资讯, 确保路况播报的鲜活性、权威性和实用性。2013年10月1日, 福建交通广播“1007高速路况直播室”正式开播, 汇总全省3600公里高速路最权威及时的高速通行信息, 指导交通, 服务出行。另外, 大幅增加资讯类节目, 完善全天资讯节目构架。资讯编排侧重本土, 提高贴近性, 围绕老百姓衣食住行中的小忧, 通过媒体的常态监测, 播报日常生活中有用的或有帮助的信息, 发现可能会影响日程起居生活的征兆, 进行提醒式的报道。上述举措, 进一步凸显“出行专家”和“最有用的广播””的节目理念, 新形势下的福建“第一交广”应运而生。

4.2 树立“大交通”意识, 为“省域交通的参与者”提供多元信息

福建交通广播, 以错开生态位的方式与其他车载广播竞争。虽然, 在福州上空漂浮着约8家车载广播频率, 但在媒介生态位的选择上, 福建交通广播的目标受众定位为“省域交通的参与者”, 错开了“省会城市交通参与者”的角色, 这意味着福建交通广播对全省范围实施有效覆盖, 让省域交通内的驾乘人士能听到福建交通广播的节目, 从而在营养生态位上扩大了自己的受众资源与广告资源。“受众资源与广告资源是当代新闻媒介的基础生态位 (fundamental niche) , 即受众资源与广告资源是当代新闻媒介的生存与发展所必须依赖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单位。”福建交通广播, 利用福建省唯一一家实现全省同频覆盖的车载频率的优势, 与全省高速公路畅通网、全省公路信息网、市区路况播报网、空中航班动态网、铁路信息网、海事信息网、消防火警路况网等联手, 为驾乘人士提供省内主要交通要道、主要城市干道的路况信息, 以及铁路、航空、水运的票务信息。“因此, 对交通广播而言, 通过整合媒体资源, 打造立体化的全媒体信息服务平台, 是今后创新发展的保障。”近几年, 福建交通广播创新路况播报形式, 主播进驻福州市公安局, 通过收集福州市公安系统500多个全球眼监控探头观察的情况, 周一到周五, 每天7:30-18:30整半点直播市区气象、权威路况信息、交巡警安全出行提示, 以及高速、国省道最新路况出行信息, 以“大交通”的意识, 为省域交通内的驾乘人士提供出行参考信息。

4.3 优化广告资源环境, 广告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

虽然医疗热线栏目或坐台节目被人诟病, 但基于广播媒体的生存考虑, 一概将坐台节目全部取消并不现实, 但实行数量上的控制则是必不可少的。福建交通广播将卖药节目与日常播出的节目保持适当的比例, 并在晚上十点之后的时间段播出, 绝不让此类节目影响频率的整体形象。不仅如此, 福建交通广播制定了层层把关措施:首先, 充分发挥导播的“把关人”作用, 对热线电话进行必要的过滤, 将可能对节目构成负面影响的热线拒之门外;其次, 增强主持人的控场能力, 主持人有效掌控和疏导热线, 一旦发现有肉麻的吹嘘, 果断挂断电话, 将商家雇用的“托儿”拒之场外, 杜绝欺骗行为。

如今, 随着中国汽车保有量的增长, 汽车产业链已经成为中国最有增长潜力的产业群, 车载广播以此为契机, 打造新型的车载广播产业链。汽车产业的价值链包括从汽车制造、汽车销售, 售后服务、提供各种金融保险服务等。在用户购买汽车产品后的这段生命周期内, 汽车产业在提供上述服务的同时, 还会带来其他可观的附加值, 比如, 取得整车销售利润的同时, 带来汽车贷款、汽车保险及修理维护等方面的价值, 因此, 新型的车载广播产业链寻找与广播媒介相契合的运作模式, 推动车载广播媒体产业整体实力的增强。基于上述分析, 福建交通广播开设了《轻车熟路》《维权007》《爱车有道》等针对汽车产业链的栏目。福建交通广播优化广告资源环境, 特别是积极拓展汽车、金融等重点行业的广告经营, 既为受众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买车、买车、修车、养车的信息, 又获得了相应的广告资源, 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打造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5 结语

在新兴媒体的冲击下, 广播的生存空间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但是, 由于中国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 加上广播媒体“伴随性”无竞争空间的独特优势, 曾一度使福州的车载广播出现了一窝蜂似扎堆现象, 不仅造成了公共资源的浪费, 更冲击了电台作为公共空间的能力和职责。在这样的媒介环境中, 如何吸引移动收听人群、如何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FM100.7福建交通广播做出了有益的实践。

摘要:曾经高速成长、业绩骄人的交通广播, 给广播市场带来了鲶鱼效应, 许多电台频率纷纷改为车载广播, 这种扎堆现象, 使同城车载广播因过度同质化, 出现节目质量下滑现象。本文以福州车载广播为研究对象, 以福建交通广播100.7为例, 透析福州车载广播的生态现状, 并探讨了福建交通广播100.7如何打造交通广播的核心竞争力, 以期为其他车载广播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车载广播,福建交通广播,现状,对策,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梁毓琳, 赵景仁.2011年中国广播市场分析[J].中国广告, 2012 (5) .

[2]黄学平.2010年中国广播收听市场分析[G]//2011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2011.

[3]罗剑锋.步入“汽车时代”的广播之战[J].中国广告, 2011 (7) .

[4]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5]赵楠楠.广电总局领导痛陈节目低俗“撒娇”现象严重[N/OL]. (2005-08-27) [2016-4-10]http://news.163.com/05/0827/10/1S5HB6830001122B.html.

[6]申启武.广播生态与节目创新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8.

[7]邵培仁.媒介生态学: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8.

上一篇:五十铃汽车下一篇:建筑防火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