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措施与方法

2024-06-28

改革措施与方法(精选12篇)

改革措施与方法 第1篇

对于如何进行政府会计改革, 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以及文化环境, 他们都依据本国国情, 采取了不同的改革方式。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在推行政府会计改革过程中, 采取了“一步到位”的方式, 从收付实现制一次改为完全权责发生制。加拿大采取了“逐步推进”的方式, 先从收付实现制逐步过渡到修正的权责发生制, 然后再由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改为完全的权责发生制。美国则采取了“逐步扩展”的方式, 先根据实际情况对部分收入、支出、资产、负债项目实行权责发生制, 然后根据实行效果再逐步推广扩大到其他项目中。爱尔兰虽然没有改变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 但他们通过在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及有关会计报表中增加权责发生制信息, 来全方位地管理政府会计信息、资源信息以及政府业绩信息。

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的提高, 政府和市场的社会分工逐渐明晰, 政府机构职能从直接干预经济逐步转变为间接调控经济发展, 并开始把重点转向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方面, 政府在努力为市场竞争创造着良好社会环境。在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影响下, 我国政府机构开始逐步建立绩效评价机制, 对政府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追踪问效, 并保证财政监督发挥应有的作用。随着我国公共财政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 建设与我国政治体制相适应的政府会计的步伐也明显加快。但由于政府会计必须与一国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以及文化环境相适应, 因此政府会计建设步伐和模式各国迥异。如何在借鉴、吸收国外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 建立适合我国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的政府会计, 已成为当前应当重点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的政府会计改革环境存在的问题

目前, 我国财政管理体制虽然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 而良好的政府公共财政管理需要相应的政府财务信息作为支持。它要求政府会计不仅要提供有关财政资金预算执行情况的信息, 还应当提供反映政府财务状况及其变动情况、财政资金使用情况以及政府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等方面的信息, 以便为政府高效管理和决策提供有效服务。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我国的政府会计改革环境还存在较多问题, 主要表现为:

1. 我国目前支持政府会计改革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不完善。

政府会计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面广, 技术性强。实行政府会计改革发生的成本较高, 但通过改革能获取的收益却很难衡量。西方国家在政府会计改革之前, 都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并积极争取立法机构的支持, 通过法律形式保障改革的实施。美国1990年的《财务主管法案》、1994年的《政府管理变革法案》、1996年的《联邦财务管理改进法案》;英国的《政府资源和会计法案2000》;爱尔兰的《财政与审计法案》;西班牙的《总预算法案》等法律, 对政府会计的职能、作用及采用的会计记账基础等方面作了明确的规定, 为推行政府会计改革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持。由此可见, 实行政府会计改革的国家, 基本上都是通过一定的立法形式, 来保障改革的推进。

我国正处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 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不完善, 财政领域的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和财政收支分类改革就是因为缺乏相应的法律支持, 在推动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阻力, 影响了改革的深度和广度。由于我国的政府职能范围还没有得到完全明确界定, “政社不分、政企不分和政事不分”的现象依然存在, 公共财政管理体制在实施中也发现存在诸多问题, 政府机构普遍缺乏成本效益和投入产出观念, 政府财务管理不讲效益、不计成本的现象相当严重。虽然我国在1995年正式颁布了《预算法》, 但实际执行情况不是很理想, 依法理财、依法进行支出预算管理的氛围尚未真正形成。有的地方不按法定程序随意调整预算, 支出预算追加频繁;一些部门和单位不按规定执行预算和财政制度, 擅自扩大开支范围, 提高开支标准, 改变支出用途。政府财政预算约束力度比较低, 政府部门单位财务权力监督力度小, 公共财政支出膨胀程度比较严重。

2. 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 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严重。

据有关部门估算, 从1982年到1992年, 国有资产流失、损失高达5 000多亿元。另据估算, 1993年至2005年大中型国有企业在海外上市过程中, 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至少6 000多亿美元。除此以外, 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也相当严重。由于历史原因, 长期以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实行条块分割, 由各部门分散管理, 未形成统一综合管理, 难以统计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总量。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是“非转经”问题。由于政府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和监督力度薄弱, 导致一些部门、单位或个人利用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从事经营性活动, 从中为自己谋求不正当利益, 给国家带来巨大损失。

3. 我国现行预算会计体系存在一定缺陷。

我国公共财政管理存在的问题与现行预算会计体系存在缺陷有一定关系, 在我国目前的预算会计体系内, 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预算会计、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并行, 具体实行过程中既有预算会计的特点, 又有财务会计的性质。但是这个会计体系既对国家财政预算资金运动的情况没有完全反映出来, 又有许多收入、支出项目没有纳入核算范围, “以拨代支”的做法不仅无法提供准确的支出信息, 更谈不上详细地提供每个项目的成本以及每一会计期间的费用信息, 使社会公众根本无法了解政府项目或提供的公共产品总成本及平均成本, 难以进行公共选择与社会监督。

二、我国政府会计改革应具备的配套措施

政府会计改革涉及政府财政资金管理的各个方面, 要改善政府会计改革环境, 需要相关配套措施同时到位, 共同协调才能向前发展。我国实行政府会计改革, 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配套工作:

1. 要建立并完善相关法律规章制度, 进一步深化相关财政管理制度改革。

政府会计是政府财政资金活动的综合反映, 先进、规范的政府会计体系应当以规范的财政管理活动为基础。政府会计改革与部门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收支两条线改革, 以及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等财政管理制度改革相辅相成。这些改革, 既对进行政府会计改革提出了要求, 也为进行政府会计改革创造了条件。在实施政府会计改革过程中, 我们应及时修改《预算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制定一系列新的法律法规, 继续深化相关财政管理制度改革, 为建立新的政府会计制度体系创造条件, 为改革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

2. 要加强国有资产管理, 应对我国国有固定资产进行全面的固定资产清查。

政府会计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就是要准确核算反映政府拥有的固定资产, 对政府使用财政资金和占用国有资产进行整体考核。为此, 在实施政府会计改革工作之前必须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凡是通过国家财政资金购买的固定资产进行一次全面、深入的固定资产清理工作, 以保证国有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同时应根据2006年5月财政部发布的《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明确资产管理原则, 理顺管理体制, 规范配置程序, 强化使用管理, 加强处置管理, 完善收入管理, 加快推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向制度化、信息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也为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会计核算提供一定条件。

3. 要加强政府会计管理机构的组织建设, 建立政府会计职业化管理体系和继续教育机制。

西方国家把政府会计管理作为财政管理的基本业务, 设有充实的机构和人员。而我国在这方面配备的人员力量还相当薄弱, 因此应当在改革中切实加强和充实这方面的人员。政府会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职业领域。如果政府会计实行权责发生制改革后, 在会计核算处理方法和信息报告方面要比传统的收付实现制政府会计复杂许多, 对政府会计人员业务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 要确保政府会计改革落实到位, 必须加强对政府会计人员的管理和培训。西方国家对该领域的从业人员, 都实行职业化管理, 并以法律形式对从业人员应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进行规定, 保证政府财政财务管理者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 保证政府财政财务管理水平。美国在这方面的做法是, 成立了一个专门为政府财务经理、会计人员提供培训、考试的服务机构———美国政府会计师协会 (AGA) 。该协会有权颁发政府财务经理证书 (CGFM) , 获得该证书则表明具有从事政府财务管理相关工作的技能, 有助于增强证书持有人的就业竞争力。英国也特别重视政府财务人员的管理与培训工作, 也有专门负责政府会计人员资格认证及后续教育的机构———英国特许公共财务与会计协会 (CIPFA) 。该机构是英国负责地方公共部门政府会计准则制定以及职业培训的专门机构, 也是英国唯一面向公共部门制定准则和组织培训的机构, 其在英国公共部门的影响很大, 组织了大量专门面向公共部门的政府会计职业培训, 英国大部分公共部门的财务总监通常都是经CIPFA认证的“特许公共财务与会计师”。我国目前这方面管理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政府会计从业人员素质相对于企业会计人员比较低, 有些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甚至是由单位的“富余”人员担任, 完全不具备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所以我国应通过开展定期培训和研讨, 尽快提高政府会计从业人员素质, 实行职业化管理。

4. 要积极研究开发政府会计信息技术支撑系统, 为改革提供技术保障。

实施新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 必须以电子化的信息系统为技术支撑。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 建设先进的政府会计信息系统, 既是政府会计改革的技术支撑, 又是提供科学有效信息的平台。进行政府会计改革的国家大多建设了这样的系统。如美国地方政府开发统一的政府会计信息系统, 财政部门通过该系统能监控政府各部门每一笔收支明细情况, 并自动记入相应的账户。美国联邦政府也十分重视政府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和改进, 对各部门使用的系统进行了调整, 目前联邦政府会计系统已由原来的15个减少到5个, 大大提高了统一性。所以我国应当在“金财工程”的系统框架下, 及时研究开发政府会计管理信息系统。政府会计管理信息系统以政府会计准则为依据, 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 能够同时满足国库集中收付和会计核算的业务需求, 在该系统中自动完成、实现各单位编报资金用款计划、提交支付申请、形成会计记录、生成会计报表等过程, 满足财政部门和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核算要求。

参考文献

[1]赵西卜, 王彦, 王建英.我国政府预算会计体系和政府财务会计体系实现方式的思考[J].财务与会计, 2007 (12) .

[2]刘用铨.公共财政管理与政府会计的改进[J].财会月刊, 2007 (2) .

[3]海南省财政厅课题组.关于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研究报告 (一) ——政府会计的结构和主体模式[J].预算管理与会计, 2007 (4) .

[4]王东伟.我国政府会计改革战略框架初探[J].预算管理与会计, 2007 (9) .

高中地理现状与改革措施 第2篇

1.教材内容不够系统化

高中教材中,很多知识点分配不够合理,使得知识点过于分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够很好地对知识点进行整合,以至于很多学生都不能对地理知识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

2.教师授课不够多样化

在现今的教学中,虽然国家一直要对教育进行改革,但是却一直收效甚微,很多老一代的教师不能够适应新的改革措施,还是按照原有的老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整个课堂以老师为主体,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死板教学,使学生对于地理的学习热情提不起来,当然也就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3.学生学习不够自主化

由于对地理缺乏学习兴趣,很多学生在课下几乎不进行自主学习,无法做到复习课堂教学内容、预习即将学习的内容和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延伸,使对于地理教学内容不甚了解。长此以往,学生对于地理的学习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课堂效率的提升。

二、高中地理的改革措施

1.加强教师地理知识的专业素养

由于时代的.不断进步,知识也在不断更新,但是许多地理教师却不能与时俱进,做不到知识更新与时代需求同步。要从根本上改善这一状况,就要求教师不断对自身专业知识进行更新和提高,这样才能给学生不断灌输更新的、紧扣时代脉搏的知识,帮助学生跟上时代步伐。()要想教给学生一滴水那么多的知识,教师首先要拥有海水那么多的知识,所以,只有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才能够给学生以更高层次的知识,这足以见得教师自身水平的提高对于学生学习水平提高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2.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

我认为,教育一直是一个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互动、相互配合的过程,因此,要想对地理教育进行改革,教师的素养的提高是其中一方面,而学生则是必不可少的另一个需要改革的重要对象。

因此不断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当前必不可少的一环。作为地理教师,要不断给学生灌输自主学习的意识,同时在课后作业中加入学生应当自主学习的具体内容,并对其自主学习的成果进行监督和检验,一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作为承载教育内容的主体,对于教育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提高课堂效率是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呢?首先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对于课堂中的难点要了如指掌,对于课堂节奏要有充分的把握;其次,在课堂上,要不断地丰富课堂内容,更新课堂教育教学形式,积极尝试“小组学习、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对于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另外要在课上给学生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积极引导学生思考,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最后,课后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老师要在课后给学生留与课堂内容息息相关的适当的练习题,以达到理解巩固的功效。

高中地理作为高考考查的重点学科,不管是从理论知识的学习上,还是实际应用上都有其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因此,不断顺应国家对于人才培养和教育体制的改革潮流,每一位高中地理授课教师够应该更好地教好这门课程,进行积极的探索,使得地理教育的水平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改革措施与方法 第3篇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教学方法 教育体系 教学模式

职业教育是在现代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应运而生、蓬勃成长起来的新的教育类型,它的本质特征是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它与课程及教材建设、教学模式构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学资源建设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现代意义的职业教育办学历史较短,包括教学方法在内的教学环节也还处于摸索之中。本文在此浅析一下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问题和措施。

一、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存在的问题

1.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理论研究体系不完善

纵观10年来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研究历程,研究的深度、广度和西方现代职业教育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对若干理论问题都没有进行科学的界定和分门别类的研究,完善的理论体系尚未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西方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缺乏完善的理论体系。人云亦云,在多篇研究文献中、在同一层次上阐述同一个问题并不罕见。例如,关于行为导向教学方法的研究,很多文章介绍其内涵和几种典型的教学方法,论述的深浅程度基本一致,没有新意。

(2)对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中普遍运用的典型教学方法研究力度不够。单纯就一种方法进行研究,缺乏系统的归类、比较、分析,虽然强调了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但忽视了综合性和互补性。

(3)某些基本概念认识模糊,甚至出现歧义。例如关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概念认识不清,在一些研究文献中可见将教学模式混同为教学方法的现象。

2.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结构体系需要健全

我国现代意义的职业教育起步已有20多年,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也进行了多方的探索,但至今我国还没有一个较为完善、科学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分类体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分类依据不够科学。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分类注重教学外部形态和知识的呈现形式,忽视了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的关系,也忽视了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育对象是教学方法选择的基本标准,选择教学方法必须考虑教育对象,包括教育对象的规模、参与程度等等。

(2)内部的教学方法没有及时更新。尤其是从国外引进的新的教学方法没能有机地融入我国职业教育方法体系之中,教学方法的内容显得陈旧。

3.职业教育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制约了教学方法的改革

我国职业教育受普通教育影响,主要采用“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教师的职能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其他类型的教学模式都是辅助的,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颠倒了现代教育理念中的师生关系。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内核应是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教师的作用是指挥、引导、协调。职业教育套用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就很难出现突破性进展。

4.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制约了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应用

我国职业教育大多是由普通教育改制而来,城市与县级职教中心目前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主体,这些学校一般是由城镇或农村的普通中学转制而来,而高等职业学校多是“三改一补”或是普通高等院校的二级学院、职教系。这使得我国职业教育载体具有明显的普通教育的特性,教学组织形式主要延续普通教育的模式,采取班级授课制,以课堂教学为主体。而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适宜采用协作教学、现场教学、能力分组制、开放教学等组织形式。

5.现行的升学考试制度影响了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采取高考制,而且近年中等职业教育就业困难,学生、家长、学校都把焦点集中到了升学率上。“3+X”或“3+综合”考试,考核的主要内容是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技能考核只是附加项目。高考的方向、模式制约了职业教育教学的运用。如果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把以知识教育为主转到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轨道,将会导致学生整体学习成绩下降,学校升学率降低,这样不仅影响学校的生存,也影响学生的前途。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所职业学校都不敢放手大胆地对传统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进行彻底的革新,只能在实践教学等环节进行局部的试验,渗透新的教学理念。

6.学科的课程与教材体系制约了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实施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没有完全摆脱学科体系。中等职业学校尽管改革力度较大,但在课程内容构建以及整体结构上仍然带有学科课程模式的基本特征,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基本是本科课程的压缩,课程改革没有明显的进展。学科体系的课程与教材往往只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在思想观念上就给新教学法的引进带来很大的障碍。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在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上普遍缺乏对新教学法的适应;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实施新教学法需要应付两种不同的课程体系,这确实是一件相当吃力的工作。

二、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采取的措施

1.加强理论研究,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理论研究体系

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支稳定的研究队伍,对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展开全方位的研究与探讨。依据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及时更新研究内容,拓展研究领域,使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材建设的新成果能够在优化的教学过程中得以巩固。另外,我国有着悠久的教学理论研究历史,研究中应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财富,将这些理论与从国外引进的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论体系结合起来,构建符合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际需要的教学理论体系。

2.对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进行科学分类,完善教学方法体系

职业教育教学方法重新分类的依据要突出考虑以下两个方面:

(1)教育类型的特殊性。职业教育以传授技术为主,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教学的核心环节,知识传授以必须够用为原则。职业教育方法分类要充分考虑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方法应该占有突出重要的位置。

(2)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职业教育的教育对象一般动手能力强,形象思维比较发达,而且兴趣广泛,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和风险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参与某个项目实施的全部过程。因此,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应该比普通教育更为丰富多彩,更为灵活多样,以适合职业教育学生群体的特殊性。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应该突出两点:

(1)提高教师素质。教师应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职业责任感以及执教的基本技能技巧。参照国外的做法,非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外聘的兼职教师等必须经过一年以上严格的专业训练,系统地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经过统一的考试考核才能够上岗。

(2)职业学校的教师要有实际工作的经验。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定期到企业、公司进行一段时间的锻炼,永远保持与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发达国家的职业院校一般不直接从大学毕业生中选择教师,都是选择具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从业人员到学校任教。只有教师整体素质提高了,才能够在教学中自由地运用各种新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4.转变传统的办学形式,创造新的教学方法的教学环境

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必须建立在整体办学形式转变的基础之上,因为教学方法的运用与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等存在于同一统一体内部。职业教育应尽早建构模块化的课程结构,转变“传递——接受”教学模式以及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学习空间,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模式,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走出课堂,转变师生角色,为灵活采用教学方法创造有利的教学环境。比如,行为导向教学方法,典型的教学方法是项目教学,完全不同于传统的书本知识教育。它摆脱书本、课堂的制约,学生自由分组、合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实施某个项目,小组成员团结、协作,师生关系发生根本的变化。教师是指导者、协调者,整个教学活动学生都是处于积极参与状态,而不是被动地接收。

参考文献:

[1]张震中.《职业教育体系研究导论》中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职业与教育.

[2]申家龙.《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初始职业化》,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3年.

[3]邢辉等.《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2001年.

[4]吕永贵.《职业教育现代教学方法体系的构建》, 2000年.

[5]邢辉等.《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探索》, 2001年.

[6]申家龙.《社会学视野下的职业教育——内涵与特征》,2003年.

当今酒店管理现状与改革措施 第4篇

一、现状

1. 管理的不协调

酒店管理的核心问题就是对人的管理。我国酒店的人力资源管理还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体系, 使酒店的管理缺乏人性化, 造成人才的不断流失。此外, 由于缺乏合理的管理, 是员工的积极性不高, 缺乏服务技能和个人的素养, 对酒店的服务质量和整体形象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让顾客对酒店的满意度不高, 从而导致较低的回头率。

2. 教学的滞后引起的酒店管理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加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社会各行各业, 尤其是旅游业, 对酒店的需求正不断提高。而一个酒店质量的好坏与酒店人才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好的人才会利用合理并且有效的措施对酒店进行管理, 使酒店能很好地服务于客户。因此, 作为高校应该根据市场需求合理的培养人才, 这样的观点也得到了各行业的认可。不过, 实际并不令人满意, 学校教学模式单一, 普遍是以“讲、听、读、记、练”五步教学法教学, 仅是机械的教学, 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另一方面, 目前的高校所设置的课程是与实际业务是脱节的, 教学内容与实际需要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此外, 专业老师的实际操作能力相对较薄弱, 学校在招聘教师时只注重了学历而忽视了教师的实际运用能力, 这也导致了教师的讲课内容仅停留在课本中, 缺乏实际的应用能力。基于以上几点, 便导致了现阶段的人才培养的不成功, 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基础好但实践能力差, 也会导致学生对酒店管理的不合理定位最终放弃酒店管理的工作。

3. 消费周期导致的酒店管理问题

不同的人群会在不同时间段进行消费, 例如, 退休的老年人的消费时间段会比较随意, 而上班族则会在周末或者节假日选择出游等进行消费。这就需要酒店根据不同的消费周期进行合理的安排。消费周期处于峰值时, 市场竞争相对缓和, 酒店的生意相对饱和, 酒店效益较好, 员工的收入差距不会相差太大, 也会降低员工流失率, 但在消费周期处于低谷时, 竞争激烈, 由于酒店顾客较少, 员工工作非常轻松, 工作会表现出散漫, 导致服务质量变差, 往往会造成人才的流失。

二、改革的措施

1. 强化教学质量, 培养优秀人才

一个优秀人才的输出对社会和酒店都是有益的, 那么, 如何才能培养出优秀人才成为了当今社会的首要问题。在高校中, 学校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正确引导学生, 激发学生对酒店管理职业的兴趣, 并自己努力学习。在实践方面, 最好做到校企合作, 让学生利用假期去各酒店实习,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另一方面, 作为各个酒店应该定期组织员工培训学习, 可以防止员工思维模式定式, 在培训中不断拓展自己, 在培训交流中, 也可使员工更好地发现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 不断改善自己。从酒店的角度来说, 也会使员工感受到酒店对员工个人发展的重视, 一定程度避免了人才的流失。

2. 合理运用消费周期带来的优势

消费周期虽会带来酒店业的效益的不同, 酒店业应客观调查消费周期的变化情况, 保证消费周期处于高峰时, 员工能够在可接受范围内忙碌, 不会因为太忙而产生消极心理, 在消费周期处于低谷时, 找到合理的娱乐方式, 让员工能够感受到劳逸结合, 酒店对员工的关心。而酒店方面应该制定管理体系, 合理安排生产。

3. 注重创新

酒店要想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能够吸引和留住顾客, 那么对酒店管理模式进行合理的并有效的创新是保障酒店持久发展的关键。例如, 随着现在科技等的不断发展, 已将酒店管理与互联网相联系, 缩小范围, 简化内容, 提高效率, 使管理的流程更加灵活化。此外, 还有引进低碳旅游的概念。

总结

酒店管理不仅是对员工的管理, 还对顾客的管理, 使员工在工作中不断发展自己, 不造成人才流失, 使顾客满意度提高, 增加回头率, 这是酒店管理的关键。现阶段存在多种多样的因素影响酒店的管理, 若想取得好的管理效果, 培养人才就是重中之重, 在此基础上才会有创新, 才会充分利用市场, 提高酒店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杨舒媛.浅谈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现状与改革[J].青年文学家, 2014 (6)

[2]常淑娟.基于消费周期的酒店管理问题及对策[J].商业时代, 2014 (18)

[3]任静雁.酒店管理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探讨[J].中国经贸, 2014 (12)

[4]张晶妹.互联网时代酒店管理的改革措施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 2014 (16)

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完善与改革措施 第5篇

公务员,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即使是公务员这样的国家公职人员也需要一定的规章制度来进行规范,所以就产生了公务员制度。公务员制度,是指制定法律和规章,明确公务员的权利与义务,对公务员依法施行科学管理的法规体系和管理体制。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顺利召开,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卫生体制的改革以及各项事业的发展的推动下,我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作为国家本部基层的人事管理却出现了不少弊端,所以公务员制度完善与改革是势在必行的,保证公务员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人民服务”。

一、公务员制度的现状

现状一:考录制度不全面、科学。

首先,表现在考试内容方面,考试内容以考核逻辑思维能力为主,要求有较强的结构化知识,考试内容与实际操作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其次表现在考试的手段上,公务员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笔试主要考察考生的应试能力,而面试则存在很多不可控制的主观因素。再次,考试不分级别。主任科员与科员、办事员同一试卷测试,不能反映不同层次的岗位对人员的非凡要求。

现状二:资格审查中的歧视。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颁布实施,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迈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但国家以及地方部门发布的公务员招考章程中,各类歧视性的规定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考试的公平性。这种审查歧视有地域歧视、经济条件歧视、工作单位歧视、性别歧视和身体条件歧视(上一年就有出现的因为患有肝病而被拒接参加公务员考试的情况)等。

现状三:考核制度只是“走形式”。

《公务员法》规定:“在考核中,连续两年被确定为不称职的予以辞退。”但实际情况实在公务员系统中很少有人会认定为工作不称职,更谈不上连续两年确定为不称职。此外,强调对公务员“德才兼备”,但在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考核没有量化如何去判断,在实际操作中出现很大的空白,导致执行起来也只是空话而已。

现状四:职位分类缺失。

职位分类作为现在公务员制度管理的出发点,是坚持以事为基础的分类。现在公务员分为专业技术类、行政执行类和综合管理类。但实际上,公务员的选拔

标准和程序与选拔要求存在差异。首先,对于专业性较强的职位,不能找到适合的人才,只是为了满足找到适合这个岗位的人。选拔人员也很难理解用人部门的真正工作性质,只是字面意义上的理解。同时,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及配套措施存在缺失,尤其是专门的职位分类立法,进参照《公务员法》关于“职务与级别”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

现状五:激励机制面临的危机。

现存的公务员激励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对传统的干部人事制度关于精神激励进行了继承。但在计划市场专柜的特殊时期,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带来巨大物质方面的冲击,很大程度上与原有的激励机制是不相符合的。

首先,过分强调精神奖励。公务人员也是普通人群,在衡量奉献与所得的时候尽量最求而这的平衡,如果单纯依靠精神层面就显得非常的空虚。因此过分强调精神奖励,就会出现更多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寻租温床”。

第二,竞争机制的缺失。从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来看,可知公务员体系内晋升等环节基本上都是以工龄作为参考标准,论资排辈的现象普遍。干部内选拔给外界的感觉就是充满了神秘气息,看不到内部的选拔机制和选拔程序,只能看到公示结果,没有透明化的操作环节,也就吃去了竞争生存的环境。

二、公务员制度的完善

完善措施一:加强实践探索,科学设计考试内容。

首先是注重笔试内容设计的科学性。各科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用那个当根据不同职位要求来确定,采用专业试题,减少重复性考试,避免“千人一卷”现行。

其次,加强笔试命题的科学性,知识性考察向实践性考察转变,包括公共基础知识考试的回归命题着重在运用上做而非知识本身;适时增减或调整试题内容,加大法律、计算机、经济贸易以及外语能力在公共科目中所占的比重;并且合理安排主客观性实体的比例;申论试题应避免偶然性的方法,应大幅度扩大题库容量,试测试题多样化。

最后对于面试方面,试题设置要与针对性,面试方式应紧扣面试目的,已达到目的为原则,不能拘于固定形式,根据职位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办法。而且可以适当增加模拟操作和心理测试内容来完善面试。

完善措施二:科学设置各种条件,确保考生机会平等。

首先要取消地域限制代之以全国统一报考资格条件为适宜。2009年上海、天津等城市根据《公务员法》的规定,在实施招考过程中部分打破地域限制,面向外省市招考优秀社会人员,充分体现了公开招考,择优录取的精神。

其次,公务员录用考试对应届毕业生一般不设置基层工作经历或其他工作经验限制。但是对于某些专业性强,又急需用人的公务员职位的招考,可以设置工作经历的资格限制。

最后,科学设置学历要求,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参照发达国家的做法,未高级人才直接报考各级领导岗位建立通道,实行分级分类考试。对局级以下领导干部实行竞争上岗制度,可将某些领导岗位公务员选拔列入考录范围,设立领导岗位建立通道。并将程序、方式、内容等以法律形式加以规范,以吸引更多高级人才加入国家公务员行列。

完善措施三:研究完善考核制度,增强科学性与操作性。

公务员考核的核心问题是考核的内容和标准。

科学的公务员考核制度应该做到于人激励,于法严格,于事简便。在原有的考核结果与晋升工资档次相结合的基础上,大胆尝试改革创新,拓宽考核结果的适用范围,进一步将考核结果与职位轮换、竞争上岗以及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结合起来。此外还可以尝试对考核的技术进行完善,例如利用现代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实现考核标准刚性化,并由电子政务系统自动生成考核结果,大大提高了考核结果的客观性和标准性。

公务员绩效考核是公务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以绩效考核为切入点,以健全机制为手段,以严格奖惩为动力,强化平时考核,规范考核,是公务员考核工作取得新进展,促进公务员队伍素质和行政效能的提高。

完善措施四:实行分类管理。

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普遍实行“两官分途”,即将公务员分为政务类公务员与业务类公务员。两者不得相互转任。政务类公务员的产生和管理办法与业务类公务员不同,两者或者各自独立适用不同的法律。

在我国,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府职能变得更加规范化、复杂化和专业化,对公务员也就有了更高的、针对性的素质要求。实施公务员分类管理,可以针对每类职位设置某些特定的条件,有利于招录选拔适当的人才,这也能取信于社会。如果按照一般的考核管理办法晋升途径,不可能有那么多的领导岗位安排他们。所以要根据不同系统、不同类别的职位,采用不同的考核管理办法,让各类人员能够各得其所。这样做:

1、缓解机关增设领导职位的压力;

2、缓解争官跑官乃至抢官的压力;

3、适应了政府工作专业化趋势;

4、公务员可通过提高技术级别来提高地位待遇,拓宽他们的发展空间和晋升渠道。这需要政府能够制定出《公务员分类管理方法》等相关的配套措施作为支撑。

完善措施五:激励机制的优化完善。

首先需要完善公务员的晋升机制。要完善公务员的晋升机制,采用广泛性的民主推选等竞争上岗机制和竞争性选拔的原则,根据工作的实绩而不是形象工程选考。要建立阳光化、公平透明的用人机制,加大竞争性选拔的力度,组不做到竞争上岗为主要选拔方式。

其次是多渠道培养。加大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人才交流力度,拓宽公务员交流任职、交叉任职、交流培养的渠道。要完善从“体制外”选用公务员的制度,保持政府部门的活力。

最后应制定《考绩法》,使公务员的考核结果具有客观公正性,成为奖惩激励的法定依据。其要害是要体现“公平”,否则就会产生心理障碍。还可以制定《工资法》,使公务员付出的劳动与报酬相一致。在发展经济和精兵简政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公务员的工资报酬。

三、公务员制度改革

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改革是国家干部人事制度的巨大变动。中国以往的干部人事制度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干部队伍庞大负责、管理权限集中、管理模式单

一、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监督机制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了干部人事管理工作的人性化、现代化、制度化进程。认清诸多问题后,改革就变得刻不容缓。中国公务员制度的改革是一段曲折艰难的道路,为此需要付出的努力也是巨大的,其中包括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用这样的进行改革虽然持续时间会很长,但是与有助于逐步剔除陈旧部分,将公务员制度领上法制化的道路。

改革一:改革教育体系,推动专业培训。

提高公务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是公务员法规定的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必须常抓不懈的重要任务。要以贯彻落实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为抓手,做好大规模培训公务员工作。要加强理论武装,加强党性锻炼,加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教育,引导公务员自觉践行中国特色公务员精神。要紧紧围绕“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主线,加强公务员队伍能力培训,不断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能力。要推进优质教育培训资源向基层延伸和倾斜,加强基层公务员教育培训。要大力选派公务员特别是年轻公务员到改革发展稳定一线去,到条件艰苦和工作困难的地方去,到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上去,提高解决复杂矛盾、处理实际问题和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

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

1、提高教师资格水平;

2、改革教学内容,增加大量现代化科学技术知识和理念;

3、鼓励教师率先开展科学研究,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在基础教育软件环境改善的基础上,还应加大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建立专门的“公务员培训机构”,做好普通教育与公务员岗位能力要求之间过渡。

改革二:强化廉政约束机制。

公务员监督约束制度是政府机关加强自身建设,建立高效、廉政政府的重要保障。

首先,创新监督观念,改革落后的监督观念。行政监督是一件光明正大的行为,行政活动都应当公开接受监督,监督应当公开进行。其次,促进勤政廉政约束机制的民主化。将公民参与监督,贯彻和体现到公务员的义务与权力、纪律、晋升、考核、回避、交流、辞退等各项管理环节之中,监督重点置于临到干部的选拔、任用和考核,以依法监督和推行新的措施为主要方法。再次,加大法律对腐败的惩处力度,提高腐败的经济成本和名誉成本。

强化监督保障职能,完善监督法制。集中力量查办大案要案,对于遏制腐败滋生蔓延势头非常必要,监察机关要经常而深入地开展行政执法监察,促进各行政部门依法行政。要加强行政执法权的监督,规范行政执法程序,控制行政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自由裁量的空间,监督执法责任制的落实,通过立法,合理地分解权利,使每一种权利在运作中都能够受到有效的约束和监督,不能偏离法律的轨道。

公务员应该以身作则,做人民的贴心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消除腐败现象,廉洁奉公,树立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光辉形象。

改革三:人事制度改革。

第一,采纳以人为本的用人制度。

打破传统职业的永久性和稳定性,通过公共服务中的可选择替代性组织形式或机构,降低政府机构直接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使公务员的管理走向多样和非职业化,吸引更多的组织与人员参加,提供更多人性化的政府产品和服务。

推行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深化公务员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对于政府部门来说,人力资源更为重要。在新时期,创建服务型政府重在服务。服务的好坏关键在人。政府应该,重视人才、善用人才、留住人才、最大限度发挥人才的作用。了解被管理者的心态,尊重他们的心态,根据其心态采取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实现他们的价值。

第二,从封闭走向开放的人力资源模式。政府部门应该将创造性与组织性紧密衔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组织与个人的结合。未来的政府人事制度管理,无论是在人才的引进、使用、开发、激励或者实在流动方面都要体现公平、开放、自由。

当前,公务员队伍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现象,与实现公平和效率的政府目标是格格不入的,与政府和社会对公务员的要求形成比较强烈的反差。因此加强对

公务员制度的研究、完善和改革,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进而能提高我国政府的行政效能,显得尤为迫切。

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措施 第6篇

关键词:思政课程 高校 改革

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作为对我国大学生进行思政培养的最主要途径之一,其实效性作为评价思政课程教学的目的和最终归宿。高校思政课程肩负着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学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同时也为大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积极促进作用。但就当前我国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实效性来看并不乐观,其中存在较大的缺陷,因此改革我国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方式方法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1.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现状

笔者作为一名高等院校的思政教师,通过对自己平时教学情况以及将与业界同行进行交流中所得之的情况进行总结,针对目前思政课程教学现状进行了如下几条总结:

1.1课堂教学质量差

目前高校思政课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均是通过传统的口头教学模式进行授课,整堂课程均是教师在台上讲,即使是一些条件较好的高等院校,有充分的多媒体教学资源,但教师也是将PPT打开,整堂课还是自己在讲,PPT始终是哪一张,貌似是作为背景资料展示,可见高校许多思政教师不愿进行改革,思维老套,跟不上时代进步,这样的枯燥无味课堂教学模式完全不能适应目前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因此导致许多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睡觉、聊天等等。

1.2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

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程主要是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四门必修课程组成。虽然这四门必修课程虽然在在内容比较齐全,但总体而言显得比较繁杂,尤其是对于一些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来说,要较好的掌握这四门课程的学习是相当有困难的,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由于难度大,内容广,因此让很多学生都不能较好掌握这几门课程,从而引起学生对这几门课程的反感,因此逃课率较高。

1.3实践知识极端欠缺

虽然思政课程作为一门理论课程,但由于其教学实效性能深刻影响人各项品质的形成,因此其又存在较强的实践性,只是一般人不会注意到这点。这也是目前思政课成注意是课堂教学为主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国各高校思政课程均是安排课堂教学,基本不会涉及到实践,课堂绝大部分都是采取教师灌输式的教学,因此课堂难免会枯燥无味,学生也会因此而厌烦这门课程,从而导致思政课成为高校逃课率最高、学生睡觉率最高的课程。

1.4整体对思政课程不够重视

目前高校对思政课程的不重视主要体现在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个方面。首先在学生层面,对于考研的学生可能要好点,因为他们这门课程会影响到他们能否继续深造,但他们对这门课程的努力也只是体现在对理论知识的重视上;而那些不考研的学生则对这门课程较为放松,最终目的只是为了学分,当教师不点名时,则能逃就逃。在教师层面,由于思政课程作为全校学生的必修课,因此思政教师也是全校最忙碌的老师且每个班级所讲述的知识都是一样的,因此教师每章知识都要在不同班级重复,这样一来教师也会产生疲倦,且重复次数越多越没动力,貌似一种完成任务的感觉以求解脱的感觉。最后在学校层面而言,基本所有学校在思政课程的宣传上做的很多,在表面上看的确貌似是很重视思政课的教学质量,但在落实到教学上时,学校却表现的不够积极,在思政课上也不肯下大投入,给人一种感觉是学校将主要功夫放在思政课程的宣传上,可能这也是学校的政治需要。

2.提高我国思政课程教学质量的改革措施

2.1完善教学体系

由于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多且较为深奥,但课时安排较少,因此必会造成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或者是即使完成,但完成质量是可想而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求在教学体系上进一步完善,要围绕国家制定的目标和要求并狠下功夫,充分了解现在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来展开教学。在完善新体系时,首先要突出观念性,由于绝大多数学生军费与政治相关的专业,因此在理论知识的安排上要尽可能的少,更多是贴近实际,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2创新教学方法

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依赖与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传统的教学方法在现在很难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力,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学生选择思政课逃课,因为老师讲的乏味,上课如同备受煎熬,这样的课程上着既是浪费学生的时间也是浪费学校的教学资源,毫无效果,笔者曾经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超过 60%的学生在思政课上大部分时间是在玩手机。因此有必要让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进,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或者是多媒体辅助教学来提高教学质量。

2.3创新考核机制

创新考核机制不仅包括对学生的考核机制进行创新,也包括对教师考核机制进行创新。对学生的考核机制上,应该改变传统那套以分数和到课率为评价体系,而应该以学生的思想品质表现为指标;对教师来说,其评价体系应该交给学生,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参与教学,因此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具有最直观的的感受,且最具有发言权。

3.结语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高校思政课程作为提升学生内在品质的主要途径,因此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团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针对目前高校思政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只有通过改革来进行弥补,因此要求高校领导层具有改革的决策魄力,来提高思政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燕爽.关于高校思政课若干问题的思考[J].探索与争鸣,2010,8:41-43.

[2]赵光军,董武清.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巢湖学院学报,2009,11(4):124-128.

[3]刘坤远.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考评的反思与重构思路[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29(1):51-52.

优化个人所得税改革现状与措施探讨 第7篇

个人所得税是针对个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征收的一种税,起征于1799年的英国,我国在1980年确认此项税种[1]。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我国的经济背景形势和居民个人收入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使得国家对于个人所得税的薪酬“起征点”不断调整抬高。

最近几年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改革方案都会被热议。今年在“两会”开幕前夕,温家宝总理提出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薪调整已经列入国务院议事日程,一时间,引来了外界广大媒体和民众的广泛关注。外界媒体和民众也发表了相应看法。对个人所得税工薪“起征点”具体数额进行民意调查和争先竞猜。最终全国人大常委会回应民意以表决通过了个税修改方案,个税起征点确定为3500元,有九级超额累进税率改为七级,则为3%至45%,修改后的个税法将于9月1日起施行[2]。

“起征点”是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中对于居民工资薪金所得税前扣除额的俗称,在税收概念中其实质是工薪所得计税过程中的“免征额”,即个人的工薪收入中不用缴纳所得税的部分。国家税务局统计中,近年来居民工薪所得占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收入中的50%左右,占据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的大部分,但是,中低收入纳税群体也占工薪个人所得税收入的绝大部分。因此,国家宏观调控,以上调“起征点”为调节收入差距,是工薪所得改革的最为常用的手段。虽然这次改革调整了工薪所得个税的“起征点”,由原来2000元上调这3500元,让人们看到了政府为了更加有效解决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的希望,但是从本质上讲,只是在短期、局部缓解了这种收入分配的矛盾,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现存收入分配的根本问题。如果在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制度设计上不作出根本改变,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个人所得税缴纳群体的税负不公问题,也会导致各时期频繁调整“起征点”的尴尬局面。

1 上调“起征点”的利弊

近期全国通货膨胀的经济形势日益严峻,各月CPI也持续走高,民众的通胀预期日渐上升,对于各工薪阶层看待工资和各项税收的敏感度加强。此时,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适当提高“起征点”,也可以作为广大各阶层普通民众冲抵因物价上涨带来的生活压力。

尽管此次上调“起征点”对于广大各工薪阶层民众保障生活发挥了举足轻重的调节作用,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次仍然实行“起征点”全国一刀切的形式。从个人所得税的设计原理看,之所以在居民工薪所得纳税前设置一定的扣除额,主要是扣除必要的“生计费”———居民维持自身及家属基本生活条件的费用[3]。

但是,在我国东西部地区消费水平、地理环境、物价和生活成本均不相同,存在着巨大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这次改革并没有实行差异化的“起征点”,各地区也没有相应的空间调整,以适应当地的收入水平。全国“起征点”的统一划分,对各一线城市的工薪阶层每个月除了日常生活开销后再缴纳各项税款,接近“月光族”;而对于财政收入较弱省市,就会有很大影响。这种统一划分“起征点”一刀切的局面,忽略了各地经济发展的差异性,难以实现“结果公平”。

2 税率和级距调整

与上调“起征点”相比较,调整税率和级距也起到工薪各阶层减税的作用。个人所得税采取的累进税制,即本着“多得多征,少得少征,不得不征”的原则。这次改革将原来九级超额累进税率改为七级超额累进税率。各含税级距和税率也做了相应调整。原来从税率5%到45%的过程中设置9个级距,计算复杂,同时也增加了中等收入群体税,税率依次以5%递进,然而第一、二级距税率5%到10%差距过小,没有降低中低收入群体税负,使中低收入群体没有享受到应有的保障,在新改革的七级累进税率中拉开一、二级距税率差距,能更好的使工薪阶层享受较低税负目的。

3 个人所得税“减税”作用的局限性

尽管通过上调“起征点”、调整税率和级距等相应措施,但是我国居民收入项目的复杂性、家庭人口和各地区物价水平等差异性,个人所得税的“减税”作用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从收入项目来看,“起征点”、税率和级距的改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挥收入调节作用,但是并没有包括居民所有收入。对于那些高收入群体,其收入项目繁多。包括各种相关职务津贴、股权激励、非货币性福利收入等,其收入多样化。目前各税务机关对于这些隐性收入所得缺乏行之有效的统计办法,因此决定了工资收入成为主要纳税的格局。因此无形中,各工薪阶层缴纳税款后仍然与高收入群体存在收入差距。

此外,我国虽然走在高速增长时期和经济转型的重要时代,同时也逐步迈入老龄化时代,80、90后这些独生子女一代也面临着各种生活压力。但是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仍然不健全,医疗、养老、住房、就业、教育等成本迅速上涨,个人所得税也仅仅是保守改革,仍然停留在工资和相关薪金扣除额的调整,调整仍然滞后于经济的发展速度。

虽然这次国家对于个人所得税薪酬上作出了调整,但是个税改革不能局部修修补补。社会在个人所得税问题的讨论上也将过多的关注放在了提高“起征点”的细节上,没有将注意力更多的放在缴税体系监管上。如果没有好的缴税监管体系,仍然在纳税环节上起不到根本作用。税务部门也应该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监控措施,统计收集各种隐性收入,全面推行个人财产申报制度,同各相关部门如银行、保险、工商等资源共享,进入信息化管理,共同建立收入监控体系,完善申报个人所得税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同时税务部门也增强服务意识,监制税源,真正起到调节收入分配防止贫富差距的功效。

4 结论

个人所得税作为国家调控收入分配的重要调节手段和有力杠杆,其改革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个人所得税的改革不能只是局部的修修补补,必须将其和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结合在一起全面的考虑,要有全面、系统的思路。反之将会浪费社会宝贵的公共资源,激化社会矛盾。随着个人所得税税制改革的不断发展,在未来,我国个人所得税征收体系一定会更加健全、公平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赵强.从单一税视角探讨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J].财税金融,2011(3).

[2]财经日报[N].2011(7).

《泵与泵站》教学改革措施的研究 第8篇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研究对象为“水的社会循环”。而泵与泵站在水社会循环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取水泵站从自然水源取水至净水厂,送水泵站将净化后的水送至城市管网,污水、雨水泵站将水自城市雨水污水管道中送至污水或中水站,将水净化送至自然界或回用于人类社会。由此可见,《泵与泵站》课程与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中的《建筑给排水工程》、《给排水管道工程》、《给水工程》和《排水工程》课程及相关课程设计均密不可分。该课程的学习效果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后续其他课程的学习效果以及未来的工程应用。此外,科技水平的进步,导致工程应用中的设备型号等更新较快,社会环境的变迁对学生和教师的教学心态等也造成影响。因此,应调整原有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以适应当前社会需求,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将来从事相关的设计、施工、规划以及工程运行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特点

《泵与泵站》是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的理论性和工程实践性强。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全面了解水泵的类型、基本原理和性能参数等,掌握离心泵管道系统中的调节方式,掌握分析(同型号、不同型号、调速等工况下)离心泵并联工作曲线的方法,并具有初步完成泵站设计的基本能力。

本课程设置时间为大三第一学期,是学生刚开始从大学的基础课程理论课程接触专业性强的专业课程。本课程主要针对水的输送,因此在分析泵运行的工作原理和所需的扬程等问题时,大量涉及《水力学》中的知识点。此外,由于工科的特点,本课程的课程设计需要进行画图设计,学生要将《工程制图》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绘图中,这些对刚进入专业学习的学生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如何能使得学生尽快理解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适应专业课程学习,是授课教师的首要任务。

三、多元化教学措施的应用

大学教育中对所学专业的主要知识点和基本原理等主要是在课堂内讲授,而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得学生能够将书本中的知识吸收并掌握,需要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

1. 明确课程衔接关系,有意识引导学生有重点的学习。

由于学生在刚进入大学时,对所学专业的不理解,对未来工作方向不明确,使得学生难以在大学学习中正确建立学习习惯,因此,需要在大一进校期间,对学生进行导航课程或专业介绍,详细阐述大学课程之间的联系和影响,明确大学所开课程的必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与相关课程教师积极探讨,不同课程之间的相关关系和课程的内容衔接部分。方便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有方向地引导学生,针对专业特点有意识地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点教授。

2. 传统教学方式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

由于工科专业的特性,本课程中有理论推导,也有工程设备和工程设计例子。应根据不同知识的特点,选择合理的教学手段。

泵与泵站总学时共32学时,教学内容较多,课时有限。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减少板书时间,增加教学内容,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但在课堂也应根据教学内容,有选择地合理利用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如,本课程中关于泵的基本方程、理论特性曲线以及泵装置的扬程等教学内容,需要涉及一定的水力学内容,并需要进行公式推导。这部分内容需要学生理解公式来源和推导过程,这部分内容适合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利用板书,降低讲解速度,延长学生反应时间,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反应情况,适当增减公式分析步骤,使学生跟上教师的教学思路。从学生的近几年反应来看,该方式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而对于泵的类型和泵的结构组成等部分内容讲解时,单纯的板书不能帮助学生理解,可采用视频、动画、图片和电子图纸等,通过多媒体方式,直接展示给学生,如通过动画和视频观看泵的设备组装、蠕动泵的运行、泵房内设备的布置等,加深直观印象,增加学习兴趣。

3. 对比式和启发式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

由于泵与泵站中泵的类型多种,可采用对比式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离心泵与离心风机,由于其基本原理相同,对其进行类比,在减少教学学时的同时,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在讲解第三章的其他形式水泵时,各个泵知识点不尽相同,知识点繁杂,可采用对比方式,对比不同种泵的结构、工作原理、特点和应用等,使学生获得深刻教学印象,更好地掌握多种泵的知识点。

针对当前社会对院校毕业生的要求,以及学生自身的兴趣,将当前社会的需求和工程实例引入教学中,促使学生重视本课程的学习。例如,根据专业的工程特点,介绍本课程在水工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当今社会中职业资格设置要求,向学生介绍未来工作中的给水排水注册设备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中,《泵与泵站》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已经被列入考试科目,并在教授基础理论时,适时引入考试题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根据目前工程发展,在课程中穿插工程应用情况,例如,本校内的地理位置和本校泵站设置位置、要求和结构形式等,启发学生思考在不同实际状况中,泵的要求及泵站的相应设置要求,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课程教学效果。

4. 习题课与课后作业有机结合。

《泵与泵站》的课后习题可帮助学生理解吸收课程基本理论和知识点。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教师在课程讲解后根据课后习题布置作业,并将作业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计入总成绩中。教师可根据学生课后作业的具体情况,分析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状况,并根据该状况,有重点调整课堂教学内容;设置习题课,为学生讲解难度较大或容易发生错误的习题。此外,教师应根据给排水注册设备工程师的考试内容,在习题课上对考试题目进行分析,并建立习题集。习题教学有助于教师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使得教师审时度势地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属于工科专业,学生未来的工作大多针对规划、设计、施工及应用等方向,单纯依靠课堂教学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对毕业学生的要求,因此,在本科教学计划中除了设置泵与泵站的课堂教学以外,还安排了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

1. 实习环节。

在每年的实习教学中,我们组织学生参观天津地区的取水泵房、送水泵房、污水提升泵房以及建筑给排水中的生活和消防泵房。通过教师和工程人员的讲解,让学生了解泵在城市水工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和设置。学生通过实习,对泵和泵房的外观、结构等有初步的认识,并理解泵在工程中的实际运行情况,积累基本的工程经验,为学生在大学中的学习和今后的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2. 课程设计环节。

本校的泵与泵站课程设计安排在大三第一学期,是学生第一次尝试进行工程初步设计。学生在本设计中开始应用课堂中所学习的基础理论,教师通过采用工程实际图纸和案例的讲解,引导学生学习给排水专业的设计书册、室外给排水设计规范等工程材料,查阅相关基础资料,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学习工程图纸,合理应用工程制图的知识点,掌握工程图纸的基本要素。

3. 毕业设计环节。

毕业设计是学生在大四第二学期的主要学习任务,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对本专业的主要知识点和基础理论进行综合应用,进一步完善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泵站作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的基础专业课程,其在城市给水工程、排水工程和建筑给排水工程的毕设方向上都占据重要作用,因此,在毕业设计中,学生会将课程设计所学会的设计步骤和设计内容应用于毕业设计中,但毕业设计并不等同于课程设计,它将整个系统工程融合为一个整体,如给水工程中,毕业设计内容包括水源取水、净水厂工艺、市政管网输送等内容,涉及到取水泵站和送水泵站。同时,对毕业设计的要求应高于课程设计,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可更好地理解泵站的作用,完成泵站的计算和设计图纸。

以上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均能有效地将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学生对实际工程的理解,从而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为了满足当前形势对城市水工业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泵与泵站》作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与本专业其他主专业课的学习关系密切。本文根据目前本专业的发展形势和本校的课程体系,从教学安排给水与排水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高需要不断地摸索和完善。本文通过对目前我校《水质工程学II》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安排、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改进,整合和改进了科学合理的教学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整体地提高了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摘要:《泵与泵站》是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文根据新形势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结合河北工业大学的教学现状,分析目前《泵与泵站》的课程特点和在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教学安排、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改革与探讨,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泵与泵站,教学质量,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姜乃昌.泵与泵站[M].第5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新闻写作课教学改革现状与措施 第9篇

1. 我国新闻写作课数学的现状分析

1.1 写作理念较为陈旧

我国目前的新闻报道理念是以稿件为重心的。在这样的新闻报道中, 记者所要承担的职责主要是新闻稿的撰写, 因此记者能否熟练掌握新闻稿件的各种技巧成为了决定新闻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但是, 如今的新闻业的竞争日益激烈, 仅仅是记者的文笔已经无法满足读者的需求了, 记者需要转变新闻报道理念, 将以稿件撰写为重心转移向以读者为重心。记者在提高自身写作技巧的同时, 还必须合理选题。在广泛的新闻中, 如何筛选具有较好的新闻作用和市场效应, 或者可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并得到认同, 才是现在的记者更加需要注意的问题。

1.2 传播媒介更为多样

目前的新闻传播途径已经越来越多并且更为广泛和普及, 新的传播媒介也已经突破了以传统的报纸为主要途径的新闻报道模式, 并且更加专业。网络的出现和普及使新闻的传播途径和传播速度有了质的飞跃, 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在海量的新闻信息涌向读者的时候, 使新闻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是记者需要认真努力和追求的目标。同时, 新闻报道的种类也更加细分, 如公共事务、财经、娱乐、体育、民生等, 更加细化的分类手段使新闻稿件撰写的内容更加多样化并且迎合读者口味, 记者可以获得更为丰富的实践样本。因此, 高校内的新闻写作教学也应该进行改革, 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

1.3 写作质量评价标准不合理

目前我国的新闻质量评价标准不甚合理。很多的新闻发行方过于追求“独家”, 使“独家”成为了衡量新闻报道和稿件质量的重要标准。但是网络和电视的普及使得获取独家新闻难度加大, 所以部分媒体为了追求独家新闻甚至不择手段, 忽视基本的职业道德, 例如很多娱乐记者就是因为过度窥探别人隐私而被称为“狗仔队”。事实上, 现在的读者已不再是对别人充满了巨大的好奇心的好事者, 一个良好的新闻选题加上有新意的新闻设计和撰写, 即使不是独家, 也是完全可以吸引读者眼球的。

2. 我国高校新闻写作课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的重点已经在逐渐地由知识的传播和讲授向职业技能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转变。[2]因此, 要想实现预定的培养目标, 需要不断地锻炼学生的基本技能, 培养发散思维。但是, 在现在我国高校的新闻写作课的教学中, 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2.1 外部问题

主要是指学校和教材的问题。受学校规模和经费等外在条件的限制, 很多学校无法给学生提供合理有效的媒体实习名额, 加上竞争激烈, 所以真正能够取得实习机会的同学少之又少。但是新闻专业较强的实践性决定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又需要和实践的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果。另外, 目前高校中使用较多的新闻写作课的教材内容较为简单, 而且拘泥于大量的理论知识, 非常死板, 让学生产生畏惧感甚至厌恶感, 在实践中能够应用的却比较少。所以, 学校需要在改善自身条件的同时选取更为合适的教材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内部问题

主要是学生的问题。很多高校, 尤其是高职院校, 新闻专业学生本身的写作功底参差不平。受应试教育影响, 很多学生的知识储备非常少, 往往只限于课本上所学到的东西。这对于新闻专业的要求———有较强的文字驾驭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和较为犀利的问题洞察能力———而言, 有很大的差距。这样的情况很难通过在一学期内对于新闻写作课这一门课程的学习来改变。

3. 改革措施

3.1 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使用案例教学

新闻写作的案例教学是指对一个具体的新闻事件或者情境进行详细的描写和叙述, 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分析思考, 从而得出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的教学方法。[3]在新闻写作课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是改变目前广泛存在的教学理论无法和社会实际相结合的弊端的重要手段。案例教学的模式是首先以案例为课堂的出发点, 引出需要学习的理论, 然后对理论进行讲授和分析, 在学生对理论知识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后, 再返回到案例中, 让学生对某个案例进行更为详细的剖析, 而这个过程就是学生掌握理论并且运用到实际中的过程。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新闻思维方式, 同时又可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2 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平台和更多的实习机会

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注重缘于就业压力的增加。增加新闻写作课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非常重要。但是并非所有高校都拥有清华大学那样的条件, 可以带着学生远赴外地进行实际采访。所以, 学校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开拓适合自己的实践平台,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例如, 利用校广播站或者校报、院报等形式, 建立自己的通讯社,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采访为广播站等供稿。

3.3 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并改善教学环境和方法

教师的专业水平不能仅仅停留在学位证书上, 要学会不断地为自己充电, 活到老学到老, 终身学习, 经常参与实践。教师也要能够做到走出课堂, 走出校门, 走入社会, 适应社会的转变, 与时俱进。这样自身的知识和教育理念才会不断更新, 才能给学生讲授符合时代潮流和需要的专业知识, 进而改善教学环境, 丰富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4. 结语

新闻写作课作为一门社会科学, 其本身的不断变化和进步是与自然科学最大的不同。这样的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的学科, 永远都不会有一个标准能够衡量。教师在新闻写作课的教学中, 要做到欣赏、理解学生, 在学生有理有据的前提下, 认可学生的创新行为并加以肯定。要永远秉持的教学理念就是, 新闻写作永远没有正确答案, 真正宝贵的在于发现、思考、分析和写作新闻的过程。

摘要:本文立足于我国的新闻写作现状, 结合我国高校新闻写作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内部问题和外部问题, 分析讨论得出充分利用案例教学、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平台和更多的实习机会、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改善教学环境的三大措施, 对高校新闻写作课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闻写作课,教学,现状,问题,改革措施

参考文献

[1]张厚东.新闻写作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李晓荣.新闻报道与策划[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海尔集团企业领导优势与改革措施 第10篇

1. 把握企业现状, 建立适合企业的管理模式。

张瑞敏入主海尔首先第一件事就是进行企业调研报告, 共成了53份文字性报告, 对企业进行深入的剖析与观察。而后根据企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第一个规章性文件“十三条制度”。后又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提出了适合企业发展的不同管理模式, 其中就包括“OEC”管理模式、“市场链”管理及“人单合一”发展模式。这些模式都取得了巨大成功且为世界管理界所瞩目。

其中“OEC”管理模式是特别值得关注的。OEC其中“O”代表“Overall”;“E”代表“Everyone, Everything, Everyday”;“C”代表“Control?and?Clear”。OEC管理模式可以概括为五句话:“总账不漏项, 事事有人管, 人人都管事, 管事凭效果, 管人凭考核。”从车间工人到集团总部的每一位干部, 都知道自己每天应干些什么。企业每天所有的事都有人管, 并依据工作标准对各自控制的事项, 按规定的计划执行, 每日把实施结果与计划指标对照、总结、纠偏, 达到对事物发展过程日日控制、事事控制的目的, 确保事物向预定目标发展。

2. 把握市场动向, 锐意产品创新。

据中国最权威市场咨询机构中怡康统计:2007年, 海尔在中国家电市场的整体份额达到25%以上, 依然保持份额第一;尤其在高端产品领域, 海尔市场份额高达30%以上。

海尔能取得这样的市场认可度根本原因就在于企业领导能根据市场需要、消费者喜好来研发产品。截止到2007年, 海尔累计申请专利7883项 (其中发明专利1736项) ;仅2007年, 海尔申请专利875项 (其中发明专利502项) , 平均每个工作日申请2项发明专利。在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上, 海尔已参与9项国际标准的制定, 也主持或参与了152项国家标准的编制修定, 制定行业及其它标准425项。海尔是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最多的家电企业。

3. 营造企业文化, 进行人性管理。

海尔是一个拥有5万员工的大企业, 其在人员管理方面的确有自己的专长与技能, 它是世界上首个设立首席文化官的企业, 从中也能看出企业领导对公司文化是何等的重视。海尔文化的核心是创新。它是在海尔发展历程中产生和逐渐形成特色的文化体系。海尔文化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战略创新为方向、以组织创新为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市场创新为目标。同时, “迅速反应, 马上行动”还是海尔人的作风。

二、企业中的领导体制改革

1. 领导者应定位企业, 防止涉猎过泛。

如果企业不遵循企业发展规律, 一味的不切实际拉长战线、扩大企业的生产领域, 只会让企业资金链越来越紧张, 阻碍专业技术革新等。最终来说只会一步步拖垮企业。而如今的海尔企业不仅生产白电产品, 还生产黑电产品与个人产品。虽然产品相关、技术接近, 但是在社会分工逐渐细化、专业化的背景下, 只要产品有一点瑕疵就会失去市场, 进而陷入困境。所以海尔如想占有更多市场只有做精、做专、做强。但是这样又会迫使海尔开场设线、技术投资, 从而面临资金短缺、技术滞后等困境。所以此举只有在企业足够强大下才能进行。以我的观点, 海尔还需进一步的发展, 所以应避免广泛涉猎, 盲目的投资现在的所谓的高利润行业。

2. 领导者应培养人才、物色接班人。

海尔集团在张瑞敏的带领下逐渐从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走向世界知名企业, 因此他得到大家很高的评价。但是张瑞敏已经61岁了, 理应考虑接班问题了。不论是股东还是员工都认为在张瑞敏的继续带领下可以实现企业的继续盈利, 这种思想是符合经济理性思考的。但是接班人的问题是海尔最终要面对的问题。一个企业领导掌管企业时间过长会使企业像王国一般, 这样某企业领导者就会有至高无上的权利, 就会使企业继续保留原来的风格, 很难有大的改进与突破, 甚至可能掩盖原领导存在的有碍于企业发展的问题。同时, 企业的产权问题也一直悬而未决, 既非纯粹的国企, 又不是原来意义上的集体所有, 顺利的交接也绝非易事。所以企业领导者应放下自身的利益, 不要一味只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同时, 也不能任人唯亲, 要根据实际能力来定夺。

3. 加强企业制度建设, 实现海尔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

在中国企业管理中, 人治因素比较明显, 一个企业的好与坏, 跟它的企业领导干部有直接关系。一个现代化的企业, 它的经营管理应该有一套成熟的模式, 不会因为某个企业领导干部的去留给企业造成剧烈振荡, 他们的企业发展规划一经制定, 非客观因素发生重大变化不会被修改, 而不管由谁来担任CEO, 一个企业要想做大做强, 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管理模式和清晰的企业发展规划, 并持之以衡的坚持下去。所以海尔在今后的企业建设中, 应当逐步把制度、把流程放在企业建设的首位。企业的一切行动与变革都应以准则为首, 而不是以某个领导人的意图为准。只有这样企业才能长久, 才不会因为某些领导的个别举措而倍受影响。

三、结语

海尔公司在经过管理者与员工的不懈努力下, 俨然已经成为中国企业的榜样, 备受追捧。所以就在大家共同关注的情况下, 更要经得住考验, 不自满、不骄傲。同时管理者更应进一步了解企业, 了解市场, 进一步创新, 取得更大进步。

参考文献

[1]林军.《大企业病》.浙江人民出版社, 03年8月1日

[2]胡泳.《张瑞敏谈管理》.浙江人民出版社, 07年月1日

浅析公司资本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措施 第11篇

关键词:公司资本制度;注册资本;改革;完善

上海自贸区的建立,最低注册资本的取消是我国既2005年修改《公司法》后的又一勇敢尝试,并且是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的革新。

一、改革的原因

1.公司资本不能有效保障债权人的利益

公司资本在公司成立前确定,确实为保障交易安全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但是随着公司的经营,真正涉及债权人利益和社会交易安全应当是在资本运行阶段,而非登记的静态的注册资本。公司因经营活动造成资本的不断变化,所以仅仅依靠注册资本来保障债权人的利益是不可靠的。公司赖以对外承担财产责任应该是公司的资本。因此,就实际清偿能力而言,公司资本几乎是没有任何法律意义的参数,应该以资产为核心构筑的整个公司信用体系来保障债权人利益。因此授权资本制有了其存在的价值,即公司在成立时,只需在公司章程中记载注册资本额和设立时发行的股本额,公司即可成立。对于没有缴足的部分,可以由董事会在以后的公司运营中,在公司成立后随时募集的公司资本制度,而且对变更资本的程序也予以简化。

2.打破人们只注重资本重要性的传统观点

公司资本,是指由股东进行出资,在公司章程中对出资数额进行规定,属于公司的财产的总和。它是公司具有独立人格的基础,使有限责任制度良好的运行,从而保护债权人的利益,维护市场稳定。从这些改革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家对公司资本的一再放宽,授予公司更多的自主权。但是取消最低资本限额无疑是《公司法》制度的重大颠覆,不符合资本三原则,从而引起不少人质疑这次改革对经济安全的影响。如上而言,公司资本只是一个没有法律意义的静态的参数,但是在传统观点看来,只有看得到摸得着的资本才能切实保护自身的利益,从而忽视了资产的重要性。

3.造成大量资金闲置

法定资本制指在公司在设立的时候,必须在公司章程里确定公司的资本总额,而且应该一次认足且募足。它以资本三原则为指导原则,即资本确定原则、资本维持原则、资本不变原则。传统的资本制度对资本的要求颇高,不利于资本的流通,大量的资金没有得到优化配置,不能有效的跟进社会发展的需求。我们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效率和收益范围上,兼顾市场安全和债权人的利益。

二、公司资本制度改革的优缺点

如今取消了最低资本的限制,将中小投资这的积极性广泛的带动起来了,这些规定都体现了公司法“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理念。但是废除最低注册资本制度不等于废除注册资本制度,只不过是将股权资本的出资数额和期限交由投资者己决定,标志着我国公司法从资本信用的信用基础开始向资产信用的信用基础转变。这种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尊重企业自治的改革措施,将极大地激发民间资本的活力,加强市场竞争,优化产品服务,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竞争机制。建立年度报告制度,允许公众查询,降低公司的运行成本,使之处于公众的监督下,保障公众的知情权,提高运行效率和公司的信誉度。简政放权,使我国的公司放弃被公权牵着鼻子走的道路,更加适应市场化的要求,同世界上其他企业相竞争。推进企业诚信制度建设,同时也完善个人信用制度,有利于推动其他金融制度的建设。简化设立公司的程序,手续费和一些机构的胡乱收费都可以得到有效的遏制。此外,由以前的实缴资本制度催生的垫资的机构也将面临无市场而倒闭。

《公司法》之所以会保留最低注册资本制度是有其道理的。我国现阶段信用体系不发达,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而且一些债权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很差。如今虽然同时也推进企业诚信制度建设和年度报告制度,但是诚信制度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我国相关的法律体系和设施相当不完善,较之取消注册资本额度这一措施,完善相关制度具有滞后性,仍然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三、完善改革的配套措施

1.完善出资方式、出资额、出资期限

将企业年检制度改为年度报告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查询。建立公平规范的抽查制度,克服检查的随意性,提高政府管理的公平性和效能。大力推进企业诚信制度建設。注重运用信息公示和共享等手段,将企业登记备案、年度报告、资质资格等通过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系统予以公示。推行电子营业执照和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与纸质营业执照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完善信用约束机制,将有违规行为的市场主体列入经营异常的“黑名录”,向社会公布,使其“一处违规、处处受限”,提高企业“失信成本”。

2.完善企业诚信制度建立的相关立法

建立公民信用体系,将不得担任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限制扩大到其他的主体。若对公司设立存在相关的欺诈,则在一定期限内不能从事相关的设立公司的行为,或者对其设立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提出较高的要求,实行实缴资本制度。

3.实行有效监督

对资本的变动不需再像以前那样苛刻要求,由公众监督公司,在市场机制中淘汰公司。创立债权人长效保护机制,建立大小公司区分立法的新框架,外商投资企业立法与公司立法应尽快并轨。

4.认缴制度

完善的公司的责任承担能力评估,在公司运营中及时向公众反映公司的信用,降低人们投资风险,维护社会稳定。发展教育,提高公民的素质,转变人们的观点,认识到取消资本最低限制不是拔掉自己最后的救命草,而是在动态中持续更好的保护债权人利益。

四、结束语

总之,我国公司资本制度的改革,为降低创业成本,激发社会投资活力,促进小微企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社会信用机制、公司治理机制、监督监管机制、责任保险机制等相关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我国公司法律制度将对保护债权人利益、促进公司发展、实现整个市场经济的良好运行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传丰.论我国公司资本制度的完善[D].吉林财经大学,2012

[2]王海峰.我国公司资本制度变革的困境与出路[D].吉林大学,2013

数字化档案的建设与改革措施 第12篇

档案是科技资料有史以来最早产生储存的文献之一, 也是现代化科技、经济社会信息的重要部分。档案是原始的历史记录, 不是事后编写的材料, 而具有集记录性和原始性于一体的特点。档案的产生与存在, 始终源于其专门的形成单位, 并由此构成档案文件之间的外在和内在联系。档案的积累性和历史联系性的特点, 使得档案存在和传递的形态及保存与其他资料有所不同, 它要求尊重档案来源与原始的记载内容等方面固有的联系, 维护保证档案文件形成体系的历史面貌和历史记录, 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地发挥档案信息资源特有的作用。档案资料的种类和形式丰富多彩, 范围相应广泛, 一些历史悠久、有些比较特殊的档案, 要进行专项保管, 有些资料与图书等有一定关系或部分重合关系, 为此, 对具有重合关系或多重性档案的利用, 就要求档案保管部门和图书管理部门等单位密切联系, 相互协作使各类档案发挥其所利用的价值, 为各领域开发建设服务。

二、充分认识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紧迫性

(一) 档案数字化, 可改善档案管理工作。

只有实现档案数字化, 才能冲破档案利用的种种局限, 使档案管理部门从封闭走向开放, 从档案的保管和利用职能向信息采集、管理和服务职能转变, 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管理, 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二) 形势发展的需求。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 省公司把数字档案建设摆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 无疑是十分及时和正确的。其一, 档案室就是企业保管和提供利用档案信息的职能部门。它存有数万卷档案资料, 数千件档案文件, 是企业最有实用价值的信息资源库, 这样一大批档案信息资源不能很好地为企业领导和职工利用, 充分实现信息共享, 数字档案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档案。其二, 档案载体的更新换代迫切要求档案馆数字化。档案由原始的甲骨、竹笺、贝叶、丝帛到纸质, 发展了几千年, 记录下了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史。近年来, 档案载体逐渐并迅速地被磁盘、磁带、光盘所取代或更替, 电子档案的出现给档案馆提出了一个有待解决的课题, 那就是电子档案的收集、保管、保护和利用手段, 而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只有一个, 那就是档案的数字化。目前, 档案室的档案保管、利用与形势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仍然停留在纸质档案的管理及较原始的检索利用水平上, 使得绝大部分电子档案无法采集、收集和提供利用, 甚至绝大部分电子档案已经被清洗、丢失。这是一个极其重大的损失和无可挽回的错误。

(三) 企业强烈需求。

当今, 人们的时间意识越来越强, 领导作出重大决策需要迅速、准确;各职能部门工作查考要求快速及时;职工对档案信息需要量不断增加, 如输电运维中心、设计所等部门办公地点与档案室相隔太远, 技术人员到局大楼查阅资料和图纸来回要浪费许多时间和精力, 他们迫切要求信息共享;这都迫使档案室这个信息保管和提供利用的部门必须尽快改变传统的原始管理、检索和提供利用的手段, 以现代化、多功能的服务措施, 使档案室存档的信息能及时、方便地提供给各方面的需求者。

三、做好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措施

(一) 推进档案数字化, 必须提高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目前, 档案信息数字化的现状是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滞后和应用软件多和乱,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系统整体水平的提高。笔者认为对这一问题取得共识是档案数字化建设思想上的一次飞跃, 它使我们的观察视野从计算机系统扩大到整个档案信息管理。档案信息自动化的内涵包括档案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 其中首要的是档案业务要规范, 档案标准要建立健全和真正实施。档案标准和规范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工程, 要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 必须抓好档案标准化、规范化, 掌握好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

(二) 数字化建设要着眼于提高系统的整体水平。

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着眼点应是整个系统, 组成系统的纵向和横向的各个节点都应达到一定水平, 并通过网络加以连通, 这样才能发挥整体优势, 提高系统的综合能力。部分节点甚至一个重要节点的障碍, 都可能造成系统的梗阻。当然, 要求每个节点的装备水平和应用能力齐头并进是不现实的, 不可能“齐步走”。鼓励和支持先进单位提高水平, 在一些单位进行较高水平的试点, 以取得值得推广的经验, 对整个系统是有利的, 但其基本出发点就是为了提高系统的整体水平, 只有少数先进的节点不可能组成先进的系统。

四、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内容工作

(一) 建立档案数据库。

第一步, 输入文件级目录。在建立数据库的过程中, 可边输入边打印, 一方面补齐卷内文件目录, 另一方面检验输入的正确性, 从而确保档案数据库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第二步, 采用扫描仪、数码相机等设备, 实现原文件信息数字化。档案室早期档案利用十分频繁, 已有些破旧, 只有实行数字化, 才能确保原件的永久保存。从实践看, 档案数据库的建立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 建立档案室网站, 并与省公司和各兄弟单位实施资源共享。

在公司网上向职工提供档案信息查阅, 档案法规查询建立网上现行文件查阅中心提供全文查询, 逐步实现局务公开, 营造有利于本企业建设和发展的良好环境。

(三) 加强电子文件的收集和积累工作。

电子文件是未来数字档案最主要的来源。以前, 施工单位只移交纸质档案和纸质文件目录, 现在我们要求施工单位实行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的归档双轨制, 一般将电子文件拷贝两套, 异地保存, 并随纸质文件一并移交档案室。这样既推进了机关档案室的电子化进程, 又节省了档案室建立数据库的工作量。

(四) 加大档案管理软件推广力度。

电子文件是包括电子文件内容、电子文件载体和电子文件显示、修改的电子计算机软硬件平台的组合。由于种种原因, 各施工单位电子文件所依赖的软硬件平台不同, 这给集成到档案数据库造成困难。对此要高度重视, 采取积极的措施予以解决。印发电子目录数据库结构与交换格式, 对案卷级和文件级目录数据库结构的字段名称、类型、长度作出了规定, 规范软件和数据格式, 确保数据库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五、保障档案信息资源网络安全的有效措施

作为开放的信息交流平台, Internet的某些特殊属性对档案信息服务的安全性、可靠性带来了一定威胁。在网络环境下, 影响档案信息服务安全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方面:操作系统因素、硬件设备因素以及“网络黑客”因素。其中操作系统是计算机运行的最基本的要求, 实现档案信息的网上传递, 首先要解决操作系统的安全问题;硬件设备对档案信息安全的影响主要来自其核心———CPU芯片的安全性, 亦应引起我们的关注;“网络黑客”则是专指非法制作与传播计算机病毒或恶意攻击特定网站的人。其行为借助网络技术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同样构成危害:存储于网络的档案信息, 会因病毒的侵袭而发生严重损毁。因此, 利用网络环境开展档案信息服务的安全性、可靠性问题需要我们采取必要措施, 保证档案信息服务网络的安全与正常运行。并根据档案信息自身的特点与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利用的实际需要, 健全相关的防火墙技术、VPN (虚拟专用网) 技术、加密技术、网络病毒防治技术、跟踪检测技术以及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备灾基地建设等, 以切实保障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优化整合与开发利用的安全。

摘要:随着档案工作的迅速发展, 传统的手工管理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工作发展的需要, 这就要求档案管理工作一定要逐步实现现代化管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水平和发展, 很大程度将取决于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因而, 探讨现代化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是今后档案管理的方向, 其用现代化管理方法在档案中发展规律和特点, 研究它们之间的客观关系, 分析各种外部因素对它们的诸多影响, 从而真正把握在档案工作中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方法与规律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在此通过对现代化档案管理的特点出发, 从各个角度对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改革提出建议。

关键词:档案管理,档案数字化,安全阅读

参考文献

[1] .姜之茂.当前档案工作的走势评析[J].上海档案, 2002

[2] .杨公之主编.案信息化建设导论[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 2010

[3] .姜谦.浅谈档案的现代化[J].技术监督纵横, 1998, 12

上一篇:艺术美育下一篇:自动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