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人才农业科技

2024-09-19

农业人才农业科技(精选12篇)

农业人才农业科技 第1篇

会议指出, 我国正处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的关键时期, 处于推进农业现代化由依靠物的投入向更加依靠创新驱动转变的关键时期, 处于人才培养由注重单项技术技能向人的全面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 要准确把握中央对农业农村人才工作提出的新部署新安排, 正确理解转方式、调结构对农业农村人才提出的新任务新挑战, 长远谋划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面对新形势新要求,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 农业农村人才工作要遵循规律、理清思路、把握关键、创新发展。一是以促进产业发展为出发点, 将稳粮增收和提质增效作为核心目标, 把产业发展的需要作为人才工作的风向标和指挥棒。二是以推动政策创设为切入点, 从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规律和人才需求出发, 促进现有政策与人才工作相挂钩, 提升科研政策和产业政策的效益, 让人才充分发挥作用。三是以健全工作机制为着力点, 主动协调相关部门, 加大投入力度, 着力构建符合各类农业人才特点的培养体系。四是以服务人才成长为落脚点, 树立服务人才的理念, 始终把满足人才成长和发展需要作为首要任务, 为人才成长与发挥作用搭建平台、提供支撑。

会议要求, 2015年要突出工作重点, 抓好农业农村人才六支队伍。坚持高端引领, 抓好农业科研人才队伍建设;突出能力提升, 抓好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扩大培养规模, 抓好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紧贴行业需求, 抓好农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市场意识, 抓好农业经营人才队伍建设;适应农业"走出去", 抓好农业外事外经人才队伍建设。

农业人才工作片 第2篇

——承德市农业局人才工作巡礼

[解说]:(承德地理位置和农业发展概况……)多年来,承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人才培养和使用工作,大力实施“科教兴农”工程和“农业人才培养”战略,在市农业局成立了由党组书记、局长担任组长,人事科、机关党委、纪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业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解决人才工作,制定了《全市农业人才培养规划》,建立了科学合理的人才考核制度。

[市农业局局长 任惠卿]人才工作措施:近年来承德市农业局立足于科学的人才发展观,以提高人才素质为根本,丰富培训方式,完善人才工作机制,优化人才工作环境,开发人才资源,建立起了一支精干高效的农业人才队伍。

[解说]:蔬菜产业是承德的农业主导产业,全市播种面积达88.5万亩,可以说承德农业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是和蔬菜产业的发展同步进行的,然而要说起承德的蔬菜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她就是市蔬菜技术推广站副站长冯秀华,从1979年7月北京农业大学毕业,一直工作在蔬菜技术推广战线的一名老兵。

采访冯秀华(80年代承德主要蔬菜品种及生产状况)

[解说]:正是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的生产和技术状况,促使承德的农业技术人员走出了国门。1989年,已经在工作上崭露头角的冯秀华幸运的被选送出国,东渡日本,参加了长崎设施菜研修班的学习,也正是因为冯秀华的这次“东渡”,1

揭开了承德蔬菜生产史上一次全新的“革命”。

[解说]:从长崎回国后,冯秀华将日本黄瓜嫁接、土壤

改良和温光水气综合调控等技术加以改良,设计出了适合承德气候特点的新型节能温室,大量生产黄瓜、番茄、西葫芦等喜温性瓜类蔬菜,结束了我市冬季只能生产芹菜、韭菜等耐寒半耐寒性蔬菜的历史,使农民种菜的经济效益由原来的每亩地3000元一下子提高到25000元,设施菜种植面积也因此连年成倍增长,形成了我市日光温室生产前所未有的高潮,该项技术获得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此后,冯秀华又先后完成并推广了《冷凉地区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脱毒马铃薯提质增效》等十余个项目,成为了全市知名度最高、最受农民欢迎的蔬菜技术专家。

[解说]:如果说冯秀华的“东渡”是为了“取经”的话,那么十四年后,张军的“南飞送宝”则有了更深一层的含义。

2003年12月至2006年8月,张军受中国政府和联合国

粮农组织委托,赴尼日利亚执行“南南合作”任务。

采访张军:在尼期间都向当地农民传授了哪些技术?

解说:在尼期间,张军面对当地艰苦的生活条件,以坚

强的毅力和忘我的工作精神,克服种种困难,成功地示范传授了多项先进的农业新技术,受到了当地农民和政府的欢迎,他本人被当地政府授予“卓越成就奖”。

[市农业局局长 任惠卿]:近年来类似冯秀华、张军这

样出国培养的有多少人,其主要目的是什么?——近些年来,我们先后派出XX批,多少人次出国或到到国内发达地

区进行培养,不管是学习不是锻炼,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为了加强科高层次农业科技人员队伍建设,德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国内或国际水平的领军人物和专家团队。

[解说]:在市农业局的人才培养工作中,在实施高层次

人才培养战略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农业科技骨干队伍和农业系统整体队伍的建设。每年他们都选送中青年科技骨干参加“农函大”、“农广校”的学习,通过组织开展创新能力培训,提高他们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本领;开展主题教育,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提高了农业干部的科学管理和决策水平。同时认真实施“新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一村一个大学生工程”,培养了大批基层科技人才和乡土人才,形成了科学合理的农业科技人才网络体系。目前全市拥有农业专业科技人才XX人,其中农业推广研究员15人,高级农艺师30人,国务院特别津贴专家1人,省突出项贡献青年专家2 人,市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1人。

[解说]:为畅通“才”道,让培养出来的人才用得上,留得住,承德市农业局提出了“用事业吸引人才、用政策保障人才、用服务凝聚人才”的工作思路,在科研项目引进、资金使用、项目推广、福利待遇等方面给予优先保障。建立“农业信息网”、“农业专家移动咨询服务热线”等现代化科技服务平台,完善了各类科科研机构,并通过开展科技下乡、建立联系点、开展农民科技大培训等活动,积极为科技人才施展才华搭建平台。同时积极推选优秀人才担任科研机构负责人、参加各级党代会、人民代会和政治协商会议,鼓励他

们献言献策。

[解说]:眼前这个精神干练的老人叫刘景珍,1976年毕

业于河北农业大学农学系、农业专业,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28年,现任承德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农业推广研究员。与农民为伴躬身田亩,任劳任怨,是他工作的信条,多年来他在推广春玉米地膜覆盖及水稻湿种技术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取得科技成果9项,其中部省级五项。

采访刘景珍:(对自己这些荣誉的看法)

[解说]:在他的身上也有一连串让人羡慕的头衔,承德

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学术带头人、第二届“金龙杯”振兴承德贡献奖、2001年市长特别奖、河北省推广研究员评审委员会委员、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解说]:工作上有用武之地,生活上无后顾之忧;注重

关心人才的思想和生活,努力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氛围,是承德市农业局在人才工作中的一大法宝。局党组定期与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开展谈心交流和走访慰问活动,了解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千方百计予以照顾解决。

实例描述

采访当事人(在照顾解决住房、就医及子女上学、就业

等方面的事例):

[解说]:“才以业聚,业以才兴”。多年来,全市广大农

业科技工作者,发扬情系“三农”、甘于奉献、锐意创新、拼搏进取的光荣传统,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作用,把科研与生

产紧密结合起来,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能。仅2004年以来,市县两级农业部门就举办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6000多期,培训青年农民1.8万人次,普训农民240万人次;建立农民科技示范户800多户,科技示范村100多个,推广水稻地膜湿种、生态稻、配方施肥、机械化保护性耕种、生态家园富农家工程技术等农业科技推

广项目110多项,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50多个,惠及户农民。其中,A级、AA级生态稻高产节水栽培技术、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等多个项目甚至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工作人员表]

策划

撰稿:

编辑:

农业人才农业科技 第3篇

关键词:新疆;农业科技;人才;探讨

新疆农业科学院针对农业青年科技人才管理机制不断创新,培养政策环境日益完善,农业青年科技人才的总量大幅增加,农业青年科技人才结构日益优化,高层次的科技人才不断涌现,农业青年科技人才发展环境开始形成。围绕着自治区科技农业发展,拥有一批高水平的农业青年科技人才关系著自治区农业事业发展的未来。加强农业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培养一批农业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切实提高农业科技整体的创新能力和专业素质。

下面浅谈一下关于农业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的做法及存在一些问题。

1 农业青年科技人才存在几点问题

1.1 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够

一是农业技术自主创新水平低。我院的研究主要是应用科学,主要研究技术是面向农业生产,创新的农业产品、农业技术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农业技术研究高层次拔尖青年科技人才少、专业人才匮乏,整体综合素质偏低,承担高技术科研能力弱。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还比较少,具有硕士以上的高级职称的青年科技人员较少。

1.2 科技人才总量比较匮乏

当前农业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比例不断上升,科技队伍年龄结构有了很大改善,但总量还是缺乏;农业青年科技人才实力不强,农业青年科技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人才利用率低等现象。我院农业青年科技人才分布在素质结构、能力结构、学科结构等的突出问题是:传统学科专业人才多,新兴学科专业人才少;单一领域、学科人才多,跨领域、跨学科的交叉复合型人才少;继承学科发展型人才多,自主创新研究开发型人才少;低职称的人才多,高级职称的人才少。同时农业青年科技人才在科研上,科研思路尚不清晰,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青年科技人员深入生产实际不足,科研思路不清晰,课题申报与生产需求脱节。

1.3 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少、重大科技成果少

我院青年科研人员主要承担了一些院青年基金、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规模较小、层次较低,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没有由35岁以下的青年科技人员主持。

“十二五”以来,我院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多个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这些奖项获奖者前三名中没有35岁以下的青年科技人员;在基础性研究上,青年科技人员发表了一些科技论文,但在国际顶尖学术杂志发表过过水平论文数量较少。

1.4 科技人才流失问题

一是农业科研单位科技人员的薪资是按照国家规定的事业单位工资标准执行,工资水平与外部同行业、专业相比较,不具有竞争力,从而导致单位在薪资方面的吸引力降低;同时单位也未能体现多劳多得,难以按照工作情况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造成部分农业青年科技人才流失。

二是农业科研的工作环境条件较差,需要长期出差;农业研究整个生育周期较长,受自然环境条件制约性较大,难以出科技成果,不能满足农业科技人员对物质、精神的追求,个人价值不能实现,导致人才流失。

三是在人才的选拔任用上存在论资排辈的现象,忽视了优秀人才政治待遇优先性,也会影响青年科技人才工作积极性,导致人才流失。

1.5 社会环境不利影响

青年科技人员生活压力巨大,正处在养老、住房、孩子上学等要钱的困难时期;在工作中也要接受严格的科研业务考核,面对同行之间的竞争。在生活和工作的双重压力下,难免存在科研急功近利的心态和行为,被诱发学术浮躁和造价,影响其学术水平能力的提升。

2 主要做法

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以学科建设为平台,完善人才使用、评价、培养机制,完善对后备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的方式,增加培养力度,为青年科技人才科技创新、学习搭建平台;加速培养一批学术品德高尚、具有宽广的学术视野、综合科研素质高、较强的科研推广能力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为农业科技队伍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后备力量。

2.1 进一步完善农业青年科技人才使用、评价机制

在针对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管理中,完善人事制度的改革,对有潜质的青年科技人员搭建学习的平台,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对青年科技人员在科技创新过程中提供资金资助。在一些重大科研项目中对青年科技人员委以重任,在实践中锻炼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调动青年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对青年科技人才工作上从科技创新成果和潜在价值进行评价,避免以成果数量进行评价的粗放办法。

2.2 加大农业青年科技人才的引进及培养力度

改善农业青年科技人才队伍现状:

一是可以通过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利用各种人才培养计划,和优势学科单位联合培养,委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定向培养;选拔和推荐有科研潜质的青年科技人员学习和培训,提供出国考察机会,开拓青年科技人员的视野,拓宽科研思路,提高综合业务素质,提高科研团队行业核心竞争能力。

二是加大青年科技人才引进力度,引进一批在本行业有重大研究的青年科技骨干。

2.3 提升青年科技人才的后勤保障力度

努力提高青年科技人员的待遇,积极为青年科技人才社会保障提供条件,从住房条件、配偶就业问题、子女入学问题等方面,切实解决青年科技人才的后顾之忧。

2.4 培养农业青年科技人才的主要能力方向

2.4.1 加强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承担重大科研项目任务的能力

加大青年科技人才的项目申报力度,为青年科技人才主持重大科研项目的机会。从项目的立项、实施、项目总结上注重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承担任务能力,在实施过程中发现青年科技人才,及时培养。支持青年人才积极申请国家、自治区基金项目。

设立项目,以项目的形式支持优秀青年科技人员,尤其是35岁以下科技人员独立开展创新性研究,或者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等方面的前期研究,给予专项经费资助。完善人才管理办法,积极引进青年博士开展研究工作,并给予经费资助。

2.4.2 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的团队意识和交流合作能力

协同创新是现在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不能单一的从一个方面解决生产中的问题,组织优势科研团队、强强联合是现代科研创新活动最主要的构成形式。

在创新团队队伍建设中:

①项目负责人要着力培养青年人才的团队意识和交流合作能力,在遴选团队成员时,加大青年科技人员的数量,35岁以下青年科技人员要占40%以上,使团队年龄结构年轻化,同时首席专家肩负培养青年人才的责任。

②支持青年科技人才跨领域、跨学科的交叉科学研究,培养青年科技创新型人才。

③充分发挥专家对青年科技人员的培养与引领作用,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培养机会和经费支持,青年人才培养将作为对专家或学科带头人考核的重要指标。

④加强青年科技人员的国际交流合作能力,依托国家外专局项目、中亚合作项目及各类国际合作项目,为青年科技人员提供更多的国际交流合作机会。

3 农业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的保证措施

3.1 培养农业青年科技人才的经费保证

依托自治区培养项目,加大对农业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经费的投入,为有发展潜力的农业青年科技人才提供机会和平台。

①依托“自治区农牧业科研骨干人才培养”、“自治区青年创新人才”、“国家公派留学配套”、“西部之光”、“自治区少数民族特培”等各类人才培养计划,支持农业青年科技人员带薪学习,有计划、有重点选派青年科技人员到国内、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从事研修学习或合作交流,加强青年科技人员的培养力度。

②选派农业青年科技人员到国内相关专业领域的优秀团队中进行中长期研修,通过共同工作,学习优势团队的丰富的科研理念,利用团队丰富的科研资源及研究方向,接触本学科技术发展前沿领域,增长自身见识,拓宽自身科研研究领域。

③单位鼓励农业青年科技人才学习进一步提高,自主培养在职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3.2 培养农业青年科技人才的政策保证

①拓宽青年科技人才职业生涯发展通道,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更多的晋升机会,鼓励有真才实学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及时晋升到高级岗位,为优秀的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条件。

②完善青年科技人才选拔培养机制,健全科学的选拔培养机制,实行分类分层次培养办法,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③岗位聘用实行科学定岗,引入竞争、打破论资排辈,岗位职责的制定与岗位要求、绩效考核、绩效工资紧密结合,激发有能力、想干事的青年人才的积极性,为青年人才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3.3 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的条件保证

①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的管理与服务,提高人才工作的成效,逐步加强农业青年科技人才的科研条件建设,提高生活待遇,创造良好科研环境,使青年科技人才能够安心工作。

②提供相应的课题申报、论文发表、职称申报、技能培训等相关服务工作,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科研服务支撑。

参考文献:

[1]先灵觉.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职教与成教,2012:189.

[2]杨东风.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人才资源开发,2009(1):13-14.

[3]吕倩.科研院所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初探[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69-71.

[4]磨堅红.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企业人才通道,2010(93):76-77.

[5]许勤,赵玉莲.国有农牧企业人才流失现象的分析、思考及对策[J].人力资源管理,2009(5):25.

[6]何传新.加快人才市场建设,培养科技创新人才[J].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09(1):143,145.

[7]李巨光.浅议高绩效科研团队的构建[J].农业科技管理,2007(6):90-93.

[8]王福军,吴志刚,王虹,等.浅析农业高校科研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08(1):49-51.

[9]李剑蓓.农业科研单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问题探讨[J].宁夏农林科技,2009(5):49-50.

[10]李巨光.基于科研人员特点的绩效评价方法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0(2):93-96.

作者简介:

农业人才农业科技 第4篇

1 背景

1.1 中国农业国际合作的历程

第一阶段(1949—1978年):解放初期,我国农业国际合作主要以服务国家外交为主,到1978年为止,除参加一些由农业国际机构组织的活动外,中国农业仅与50多个国家有往来,农业国际合作的范围和区域都非常有限。

第二阶段(1979—2001年):我国开展“引进来”为主的农业国际合作形式,开始和一些发达国家展开农业经济技术合作,农业“引进来”获得一定收获;同时,国家着手农业“走出去”政策,开始大力开展国际农业贸易活动。

第三阶段(2001年—):大力开展“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的农业国际合作政策,农业多边、双边交往日益密切,农业国际贸易增长迅速,中国农业国际交流合作翻开了新篇章。据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统计,截止到2013年,中国已与140多个国家、机构和金融组织建立了农业合作关系,签订各类农业国际合作多边、双边协议100多个;与逾50个国家成立了农业合作委员会或工作组[1]。

1.2 中国农业国际合作现状和问题

1.2.1 中国农业国际合作现状

1)中国目前已与全球100多个国家、组织和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关系。我国农业国际合作业务包括引进大量农作物品种资源、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引进国外智力和推动农业科技人员国际农业交流。截至2008年,我国从国外引进农作物品种资源10万多份;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国外先进农业科学技术,自1994年8月份起,国家实施了“948计划”;据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统计,截至2007年年底,我国仅各类涉农访问学者、留学生、培训人员已向外派出14 000多人次,请进农业专家30 000多人次。

2)国家坚持推行农业“走出去”的政策。在农业“走出去”政策的带动下,展开品种与技术的输出、对外农业技术示范、境外试验示范等农业合作项目,如在亚非拉一些国家兴建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并不定期派遣相关专家、技术人员协助他们培养农业人才。

3)农业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的规模持续扩展。一方面,截至2008年年底,我国农业通过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优惠贷款总额接近120亿美元;同时,中国农业积极招商引资,仅2011年,农业外商在中国实际直接投资额就高达20.1亿美元。另一方面,加入WTO后,中国农业对外投资和对外援助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尤其自2006年国家提出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农业对外投资步伐明显加快。首先,投资领域更加广泛,涉及农林牧渔多个行业和领域。其次,投资地区分布更广,我国农业在全球近10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遍及亚洲、欧洲、非洲、南北美洲和大洋洲。其三,投资主体多元化,模式多样化。投资主体由过去国有企业独资承担转变为当前的民营企业为农业“走出去”新生力量的格局,投资方式也逐渐由独资发展为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并存。最后,投资层次也有所升级,从最初的合作开发资源向资本合作经营转变。另外,截至2009年,中国已经帮助发展中国家兴建了221个农业援助项目,包括农场、农业技术实验站和推广站、渔牧业、农田水利等项目。

4)农产品对外贸易迅速增长。我国加入WTO后,对农业进出口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农产品贸易增长迅猛。据统计,仅2011年我国农产品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为607.7亿美元和948.9亿美元;农产品贸易总额从2001年的274.54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1 866.6亿美元[2]。目前,中国跃居世界第三大农产品贸易国、第三大进口国和第五大出口国,农产品贸易发展势头喜人。

1.2.2 中国农业国际合作存在的问题

1)虽然我国农业国际合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目前与发达国家及大型跨国公司的合作与交流还有待进一步拓展,我国在农业科技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对象还局限于国际机构和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不利于对发达国家农业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利用。

2)农业对外投资存在不少困难,“走出去”的对外投资涉农企业、组织层次较低,很多还不具备与跨国投资企业竞争的能力。境外农业项目往往投入资金大、回收周期长、风险管控难度大,因此相对于欧美农业跨国集团,我国对外投资主体在资金、人才和管理方面处于劣势,不能很好地适应形势要求。

3)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尚不能满足农业国际合作的要求,制约着农业国际合作的发展。从农业科技人才的专业结构看,我国缺乏熟悉WTO农业知识产权以及各国农业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的农业人才;从专业构成上看,单一型人才多,而知识面广、适应性强,既懂农业技术、又懂外语和推广的复合型人才少[3]。有些农业人才研发力量很强,但英语能力极为薄弱,缺少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同时,也不利于国内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推广。

就农业科技人才英语能力来讲,他们的英语水平普遍较差或层次不齐,部分人知识老化,满足不了工作要求。受传统“填鸭式”英语教学模式的影响,大多农业科技工作者不具备语言输出技能,无法进行涉外交流;另外,英语的重要性也没有得到农业科技人员的普遍认可,它通常被认为是一门边缘学科。因此,不少农业科技人才专业技术精良,外语技能欠缺,制约着农业国际合作的深入开展。

2 英语能力的提升对农业和农业科技人才的现实意义

我国农业国际化发展依靠农业科技人才。农业依托农业科技而发展,而农业科技的提升最终依赖农业科技人才整体素质的提升。农业国际合作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指出我国农业将继续拓展“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广度和深度;在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过程中,国家提倡实施更加开放的农业国际合作人才政策。纲要中提出要完善农业国际合作系统人员的选人用人机制,将政治过硬、业务精良、外语精通和具有实干精神的复合型干部选拔到人才队伍中来[4]。显然,在农业国际合作的新形势下,业务精良、外语精通的新型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是我国农业发展趋势所需。

1)具备较强外语能力的农业科技人才有利于促进农业国际交流。掌握一定外语技能是农业科技人才进行农业国际研究和交流的有力保障。根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统计,全世界约三分之二的科技文献是用英语写的;全世界各种国际会议多半使用英语作为工作语言。因此,英语水平低对人才深造和进行国际交流是一个严重的障碍。掌握较强的英语技能,可以有效提升农业科技人员外语文献查阅能力、提高对国外引进农业技术的消化和吸收力度。农业人才突破语言障碍,有助于进一步拓宽我国农业国际合作渠道和方式,促进农业产业升级。

2)业务精良、外语精通的农业科技人才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保障。要更快更好地发展农业,必须借鉴国外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依托农业科技来发展农业。作为一门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英语在农业国际合作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农业人才利用英语可以更好地分享国际农业科技资源,汲取先进的农业管理理念;另一方面,农业科技人才通过英语这一语言载体协助我国农业科研成果、农产品“走出去”。掌握英语技能的涉农工作者在深入了解国际农业规则和标准、他国农产品贸易政策的基础上,为我国农业国际贸易争取机遇,为产业发展和农产品国际贸易创造更好的平台,提高我国农业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力。

3)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是农业科研人员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从农业科技人才个人发展层面来讲,英语对其个人职业发展也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全国农业科技人员职称晋升政策中对农业科技人员英语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早在1998年7月份,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前身———人事部发布了《关于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外语等级统一考试的通知》,通知规定,自1999年开始,除文件规定的外语免试对象外,在晋升专业技术职务时,所有晋升职称人员必须参加相应级别的、统一的职称外语考试,考试合格者方能评聘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

3 提升农业科技人才英语能力的思考建议

3.1 相关部门或组织需建立一套能付诸实践的英语培训工作机制或方案

1)从思想上加强农业国际化的宣传,强化农业科技人员英语学习意识。目前,许多农业人员还认识不到英语对我国农业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因此宣传当前农业国际化的良好势头、农业国际化发展的新要求,使农业人才切身感受到英语能力对农业国际合作深入开展和个人职业发展均有积极意义。与此同时,营造英语学习氛围,加大对既懂技术又懂英语的农业科技人才突出事迹的宣传,鼓励更多人学习英语。

2)农业管理部门需整合资源,发挥其“外引内联”作用。针对许多农业单位、企业缺乏专业的英语培训资源和设施等问题,一方面,涉农单位、企业可以依托国内各高校、英语培训机构的师资队伍和设备资源,开展联合办学,直接对科技人员进行专业的外语培训,提高人才英语能力,包括举办短期集训班、网络学习班、委托培训班等;另一方面,选派爱岗敬业、业务技术能力较强的人员参加农业国际会议、出国考察、国际合作项目或其他涉外活动,为他们提供英语实践机会。

3)加大对英语培训资金的投入,建立多渠道的投、融资人才培养资金机制。由政府财政出资引导,鼓励、吸引企业、社会等赞助,建立农业科技人才英语培养基金,为农业国际发展的人才储备提供经费保障,用于上进心强有发展潜力的农业科技人才的英语培训,消除他们对培训资金的顾虑。

3.2 英语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和多样性

坚持“专业+英语”“基本技能+阅读、听说重点夯实”的培养形式。农业科技人才英语培训既要专业又要实用。在提高他们语言基本功的同时,还需将一些能满足他们实际工作需求的课程列入其中,如国际贸易英语、商务英语、涉外法则、农业科技英语翻译等。另外,农业科技人才英语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交流,最普遍的技能就是口头交流和文献查阅;因此,农业人才英语培训应重点集中在听说和阅读技能上。教学内容要结合时代发展,主动适应国际农业合作对人才的要求。

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一种语言培训都离不开文化意识的渗入。脱离文化的语言交流是盲目而无意义的,只有具有跨文化意识的人,才可以在国际交流中减少文化冲突和误解,提高交际效率。

语言依附于文化,文化负载于语言。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决定外语教学中必须导入文化因素。美国著名语言学家C.Kramsch曾在其著作中指出:“在语言学习中,文化并不是排在口语、听力、阅读和写作教学之后可有可无的第五种技能,从开始学习外语的第一天起,文化就始终渗透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文化知识的欠缺往往会限制人们语言能力的发挥,进而引起交际中的文化障碍。因此,在农业科技人才的英语培训中,导入相关的文化知识很有必要。

3.3 从大学教育和继续教育双渠道进行农业科技人才英语能力的培养

在农业人才建设过程中,既要重视农业科技人才从业后的英语继续教育,更不能忽视大学教育中对英语能力的培养。大学是我国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改革涉农专业英语课程,开设专业英语课,重点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方为农业科技人才大学英语教育改革良策。

4 结语

农业国际合作和交流愈来愈密切,中国农业势必继续深入推广“走出去”“引进来”政策,深化农业国际合作。农业科技人才必须与时俱进,只有提升自身英语能力,才能在不同国家和文化所组成的合作交流中应对自如。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力争培养一批业务精良、外语精通、满足时代要求的农业人才,为“三农”服务,为国民经济建设做贡献。

摘要:当前,中国农业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不断拓宽农业对外开放的程度,加强中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的合作与交流是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农业国际化发展对农业科技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农业科技人才不仅要精通农业专业知识和技术,还应具备较强的英语能力,为我国农业国际合作与交流提供有力支撑。笔者针对中国农业国际合作趋势和农业科技人才英语现状,提出提升农业科技人才英语水平的现实意义以及建议。

关键词:农业国际合作,探讨,农业科技人才,英语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1]吕立才,庄丽娟.中国农业国际合作的成就、问题及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11,31(9):37-40.

[2]赵其波,胡跃高.中国农业国际合作发展战略[J].世界农业,2015(6):178-184.

[3]杨庆先,漆雁斌,王燕.对农业科技人才开发的几点思考[J].科技与经济,2005,18(4):52-53.

农业人才农业科技 第5篇

二、影响辽宁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的因素

(一)经济环境因素

经济因素是决定人才集聚的最重要的因素。首先,经济发达的地区由于其活跃的经济发展动力,将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科技人才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为人才发展提供更适宜的环境和发展前景。其次,一个地区的经济向前迈进的过程通常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产业集聚的过程一般会伴随着人才的集聚。由于产业集聚而会产生更多的工作机会,吸引大批的科技创新人员充实到新兴产业当中,进而实现人才集聚。再次,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相应地,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等各方面往往会有较高的发展水平,会吸引更多的科技人才向本地区集聚。

(二)政策制度因素

制度也是一种生产力。不同制度安排下的经济绩效是不一样的。有效的制度能促进经济发展,而不利的制度阻碍经济发展。在人才集聚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出台的政策制度也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政策制度得力,科技创新人才加速集聚。政策制度僵化陈旧,将会成为人才向本地区集聚的重重阻碍。一个地区具有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政策,或是激励科技创新的人才激励政策,或是鼓励人才流动的人事管理制度等等,都将对科技人才的选择产生重要影响作用。

(三)个人发展前景因素

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在做出选择的时候,必定要考虑自身利益与发展前景等因素。当这些因素达到自身的心理预期的时候,就会做出流动的选择。所以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个人成长前景也是影响人才集聚的因素。这就需要政府部门提供足够合适的条件以吸引人才的集聚。

1、个人的收入前景

经济人的基本特征是每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已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在选择时候,必定要考虑未来的经济收入。一般情况下,只有当经济收入会增加,物质生活条件会改善的时候,才会诱使人才做出流动的选择。科技创新人才的个人收入前景是人才集聚最原始的动力,也是决定人才集聚的最基本条件。

2、个人的福利保障

福利待遇是单位在工资奖金等劳动报酬之外给予员工的报酬,也是薪酬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身在一个单位,就会享受到本单位给予员工的各种资源和保障,一个良好的福利待遇体制能够增加员工对单位的依恋情感,从而增加单位对人员的凝聚力。选择一个单位,就代表拥有了单位所提供的福利保障,离开一个单位,就失去了这部分福利与保障。所以,福利待遇作为科技创新人才流动的机会成本,也是科技创新人才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

3、个人价值的实现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人们的最基本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对于科技创新人才来说,其拥有高水平的知识、素质及能力,会更希望可以施展自身的才华,做出一番事业。实现自身个人价值的需求可能反而会比收入或福利待遇更加重要。甚至为了个人价值的实现,有可能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物质待遇层次的需求。科技管理部门应更加重视给予科技创新人才施展才华的机会,为他们创造科研创新平台,帮助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实现其作为科研创新人才的价值,从而进一步为新农村建设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人文环境因素

每个地区都有一定的地区人文特色,包括科技发展水平、教育发展水平、民俗文化背景、社会价值观导向等等。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在选择工作的时候,该地区的人文环境因素是否契合人才自身的文化品味与价值取向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由于科技创新人才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对文化环境的要求要更高一些。因此,文化设施齐全、文化氛围浓厚、教育发达、具有良好人文环境的地区更容易受科技创新人才的青睐。

三、促进辽宁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的对策

(一)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在市场中流动,人才的集聚活动固然受市场的调节作用。但仅仅依赖市场的调节作用,不足以产生足够的动力以吸引人才向本地区集聚。地方政府由于其管理地位及职能,在教育投入、科研投资、政策制定等各方面的权力,使得政府部门有能力通过一系列措施提升本地区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吸引力。因此,地方政府应在人才集聚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为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服务,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服务,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人才在本地区的集聚创造有利条件。

(二)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创造良好的外部经济环境

一个地区的经济活力,是吸引人才集聚的重要因素。辽宁省是农业大省,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辽宁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十一五”期间是辽宁省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辽宁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5%。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908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000多元。表明辽宁省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是较高的。但是当前辽宁省的农业生产仍以大农业种植业为主,牧、副、渔业发展相对不足,农业经营大多数仍是粗放型经营,农业产业结构仍有较大的升级空间。产业结构的升级需要大量高新技术的应用,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提供广阔的施展机会,将会需要大批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充实到新兴产业当中,必然会带来人才的集聚。而人才的集聚也必然会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起到良性循环的作用。

(三)完善人才引进、激励机制,打造具有吸引力的内部发展环境

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在全国范围内流动,在庞大的人才市场中,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为人才提供有利的空间,将人才吸纳到我省。人事管理部门尤其需要做好人才引进的工作,建立与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相联系的信息渠道,为人才与单位之间建立好桥梁,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资源效益,展示我省对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吸引力。政府部门要广开纳贤之路,发掘和大胆使用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网罗更多高素质高质量的科技人才,为我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提供智力支持。此外,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可以充分调动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发挥人才的效用。政府部门应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提供良好的物质生活环境,创造适合的发展空间和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提拱公平合理的绩效评价机制,完善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为人才的发展创造有序的竞争环境。

(四)加强教育培训,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

农业人才农业科技 第6篇

省政府省长助理何东成主持会议,省农业厅厅长朱孟洲传达全国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会议精神,省农业厅副厅长薛豫宛宣读了《河南省农业厅、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表彰河南省农业科技先进人物的决定》,河南省农科院院长马万杰、河南农大校长张琼、鹤壁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金志广、周口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赵其凯以及河南金博士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阎永生分别作了发言,最后,副省长刘满仓作了重要讲话。

刘满仓在讲话中指出,2009年我们在大灾之年获得了粮食丰收,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因要归功于我们良种的推广,我们农业科技战线功不可没。创造了万亩示范|H冬小麦、夏玉米全国最高产的记录,并在同一块地卜创造了万亩连片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平均亩产超吨半的高产典型。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广大农业科技人员深入一线,开展夏秋粮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工作,通过农业科技人员手把手、面对面地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实现“技术人员到户、技术要领到人、技术措施到田”,为大灾之年夺取粮食丰收发挥了关键作用。5月28日,省政府与中科院签定了“高产高效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合作协议,建立了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河南农大与农业部、华北水院与水利部、河南工大与国家粮食局实现了省部共建。还有一个很大的成绩,就是省农科院张改平研究员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填补了我省农业科技战线的空白,这不仅是省农科院的骄傲,也让全省农业科技工作者引以为豪。

农业人才农业科技 第7篇

一、积极转变观念,培养新型农业人才

“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这句话道出了农业的重要地位。我国历届政府都高度重视农业,把农业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从2004 年至2013 年,中共中央连续十年发布了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教育是百年大计,农业教育是农业的百年大计,为了提高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就要努力培养一批新型农业科技人才。为此,教学一线的青年教师需要积极转变思想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树立新型的培养目标,需要因材施教,按照学生的特点和潜质来培养。要将一部分学生努力培养为农业科学的领军人物,即能够在科学研究领域继续深造,将来成为学术带头人,从而引领我国农业科学不断向前发展; 要将一部分学生努力培养为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人员,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从而为农村和农业服务; 要将一部分学生努力培养为促进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的行政管理人员,发挥他们的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

二、不断努力学习,培养创新农业人才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如何利用有限的耕地资源养活13 亿多人口,是我国面临的重要问题。为此,提高粮食产量,确保丰产丰收,是我国农业科技工作者的首要任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培养大批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大学教师一定要不断努力学习,及时了解国内外农业的发展动态,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现状。同时,一定要多看文献资料,掌握自己所研究领域的研究进展和最新动向。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国内外农业的发展现状,开阔学生们的视野,增长学生们的知识,丰富学生们的头脑,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因为只有创新,才能够改善我国的农业生产现状,才能够提高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才能够增加我国的农业科技贡献率。所以,要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农业科技人才,加快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高校教师一定要勤于学习,勇于钻研,乐于奉献。

三、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3]为此,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举措。青年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自己身上所肩负的光荣职责与神圣使命。作为一名知识的传播者和人才的培养者,一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们的学习质量。同时,青年教师更应该利用好他们在年龄上的优势,成为大学生们的良师益友,不仅要了解大学生们的思想动态,而且要为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够改变一些学生对学习农业的厌恶态度,才能够让一些学生看到学习农业的希望和未来,从而提高农科专业学生的学习质量,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农业科技人才。

四、注重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竞争实力

就业是民生之本。进入21 世纪,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农业人才的需求标准也越来越高,如何提高农业院校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成为一线专业教师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这就需要全体高校教师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就业实力为目标,全力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所以,一线专业教师一定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培养农科大学生的领导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重视理论教学,更应该重视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教学达到巩固理论教学的目的,因为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4]。教师要敢于将课堂搬到温室大棚中、种子市场里,让学生们在泥土中、市场里深入理解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学到更多的实用技术。与此同时,作为专业课教师,也要积极主动深入农业生产一线,深入田间地头,积累实践知识,提高指导实践的能力,通过自身实践为学生挖掘更丰富的实习锻炼机会,让学生们具备更扎实的专业素养和更丰富的实践经验,从而增强学生们的就业竞争力。

五、忠诚教育事业,帮助学生实现梦想

2012 年11 月29 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诠释了13 亿多中国人民的“中国梦”,即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每个中国人的梦想就是实现我们的“中国梦”[5]。帮助大学生们实现他们的梦想就是每名大学教师光荣而神圣的责任,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农业院校中,有很多大学生都来自农村,他们深知考上大学的艰辛与不易,所以他们更加努力学习,想要靠知识改变命运,实现他们的梦想。所以,每名大学教师都要完成教好书、育好人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作为一名大学教师,一定要热爱教育事业,一定要忠诚教育事业,一定要献身教育事业,把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

六、结语

农业企业如何留住人才 第8篇

一、农业企业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

农业企业一般都是农产品加工企业, 劳动力密集和家族式管理是大多数中小型农业企业的特点。这就导致存在管理体制不完善, 产权模糊, 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大多数农业企业存在论资排辈、任人唯亲、缺乏竞争、限制流动的问题, 严重地损害了高素质人才的积极性, 使人才的个人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 对企业逐渐丧失了信心。随着其他企业“高薪”招聘人才等措施的出现, 一些在企业未受到重用或认为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员工, 便纷纷跳槽, 离开企业去谋求更好的发展。

二、农业企业减少人才流失的对策

1. 转变观念, “以人为本”

农业企业要留住人才, 前提是要营造“以人为本”的用人理念, 在企业内部营造出一种尊重人、关心人、信任人的氛围, 营造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紧密融洽的群体心理气氛。在这样的氛围中, 可以使人精神愉悦, 工作舒心, 积极性和创造性都会得到提高。通过改革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提高员工对精神待遇的满意度, 赋予员工管理和控制自己工作自由的权利, 切实建立起一套符合实际, 切实可行的用人机制, 让各类人才通过合理、公平的竞争获得能发挥自己作用的岗位, 同时也对人才竞争产生了一种无形压力, 使其更加珍惜自己的岗位, 更好地施展个人才华和个人抱负。也就是说, 企业要建立健全一个吸引吸纳人才, 适应人才生长机制, 让良好的内部环境留住人才。

2. 提高员工的物质待遇, 使员工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

大家工作的目的都是要养家糊口, 所以提高员工待遇是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薪酬有竞争性, 才能使员工不必为物质生活的匮乏担心和奔波, 才可以安心工作, 集中精力地投入到企业的生产建设中。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使员工保持对企业的忠诚度, 仅此一项就可以使企业减少很多培训新员工等人力资本支出, 这比起企业为员工所提供的待遇而言, 实在是物超所值。所以农业企业的管理者要能够与时俱进, 具备现代企业管理者的眼光和智慧, 抓大放小, 树立靠产业发展创造企业价值的观念, 真正把人才当成企业的宝贝, 使人才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同步, 以丰厚的待遇体现其个人价值。

3. 改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留住人才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 有计划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通过对企业中员工的招聘、培训、使用、考核、激励、调整等一系列过程, 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发挥员工的潜能, 为企业创造价值, 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是企业的一系列人力资源政策以及相应的管理活动。这些活动主要包括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制定, 员工的招募与选拔, 培训与开发, 绩效管理, 薪酬管理, 员工流动管理, 员工关系管理, 员工安全与健康管理等。即:企业运用现代管理方法, 对人力资源的获取 (选人) 、开发 (育人) 、保持 (留人) 和利用 (用人) 等方面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等一系列活动, 最终达到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一种管理行为。

因此, 只有当人才能够清楚的看到自己在企业中的发展前途时, 他才有动力为企业尽心尽力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与企业结成长期合作、荣辱与共的伙伴关系。所以农业企业要大胆选拔创造型、开发型人才, 要用人之长、避人之短, 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潜能。注重个人的工作实绩, 不要“唯出身论”, 要以实绩论英雄。真正把有发展潜力的人才挖掘出来, 委以重任。实行市场化选拔机制, 克服家族式管理任人唯亲的弊端。

农业人才农业科技 第9篇

本文就结合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农业科技人才发展所存在的内在需求预测、农业科技人才结构优化对满足需求的积极作用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以此体现出研究思路所具有的“科学性”及“合理性”。

一、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一) 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对其专业能力进行不断提升, 以此使其专业应用水平可以达到新的高度。而农业科技人才发展需求的有效预测则是加强人才培养针对性的关键, 以此为其人才培养的“合理性”以及“全面性”的提升产生重要的帮助作用。

然而从这一方面来看, 人才发展需求的预测则是人才培养过程的关键, 也是推动人才发展的可持续性, 为提升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做出巨大的贡献。从这一方面也充分体现出农业科技人才科学培养所具有的“必要性”所在。

(二) 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在于对其“专业性”以及“科学性”不断提升, 而对农业科技人才发展需求进行有效的预测, 则是将其应用价值以及发展价值最大化提升。而农业科技人才决定农业经济发展速度, 推动人才发展结构的“合理性”不断提高, 以此使其培养过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从经济发展角度而言, 农业科技人才担当着农业科技迅速发展的重任, 稳步推动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而从人才结构健康化发展角度而言, 农业科技人才发展需求方向的预测则是对人才培养“准确性”不断提升, 为国家科技人才培养“创新性”的不断加强提供有效的动力, 从这一方面能够看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所存在的“紧迫性”。

二、农业科技人才发展所存在的内在需求预测

(一) “复合型”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作为人才发展内部需求的主体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作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 也是人才内部需求的主体部分。从个人发展角度而言, 农业科技人才能够满足时代社会发展的新需求, 关键在于自身能力的不断提升, 而自身对于能力提升平台的需求则是重中之重, 以此才能够对其能力的形成得到正确的指导过程。“复合型”人才突破传统人才能力培养单一化的束缚, 使得农业科技人才真正具备一专多能, 提升自身社会发展价值, 使得能力不断实现全面化发展。而针对这一方面对人才发展需求进行有效的预测则是体现农业人才培养科学性的根本所在。

(二) 能力提升则是农业科技人才发展需求的重要方向所在

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对其能力进行有效的提升过程, 从这一层面满足农业科技人才物质、精神的需要。而能力提升则是包括诸多方面, 其中有专业能力、交际能力、应用能力、沟通能力等等。而这些方面的培养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需要为其提供广阔的培养平台, 而平台的构建与提供程度则是对农业科技人才需求能否满足的关键所在。以此能够有效衡量出科技人才发展需求状况以及需求程度, 将农业科技人才能力需求角度不断扩大, 使其对发展需求进行更为有效的预测, 达到时代对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新标准。

三、农业科技人才结构优化对满足需求的积极作用

(一) “产业化”发展思想对满足农业科技人才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化发展思想对于农业科技人才内在需求具有较强的促进意义, 从人才科学发展角度而言, 产业化发展是提升人才应用能力的关键所在, 以此达到推动人才“专业性”不断提升的最终目的。然而从传统农业科技人才发展角度而言, 注重的则是对某一专业应用能力进行培养, 使得人才专业化发展受到严重束缚, 为其发展的“全面性”提升产生负面影响。而从这一角度来看对于农业人才专业化发展需求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满足, 使得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应用受到严重限制, 而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在于产业化发展思想的构建与落实程度存在一定的偏差。这是对农业科技人才发展需求预测的有效应用途径之一。

(二) 以质量为基础发展方针提升农业科技人才需求的“真实性”

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关键在于对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以及“时效性”的不断加强, 从而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角度与时代发展方向相吻合。而对于人才发展需求进行有效的预测, 关键在于对农业科技人才内心进行有效的了解, 为其提供发展动力。这样农业科技人才发展需求才能够得到更为显著的表达, 使得人才培养过程具有较强的“吻合性”。对于农业科技人才质量的不断提升产生“决定性”作用, 并且为人才发展需求“真实性”的不断加强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 坚持人才结构体系转型提升科技人才切实需求的“广泛性”

人才结构的科学转型作为人才培养与发展的重要理念, 以此为农业科技人才发展需求进行有效预测提供有效的前提条件。结构转型则是对于人才“专业性”以及“应用性”能力进行切实提升, 结合人才能力存在的不足进行有效的加强, 从中农业科技人才发展所具有的内在需求则会有效体现, 使其需求范围得到更为广泛的认识, 以此带动人才精神、物质需求程度达到有效满足。这样农业科技人才发展的动力则会不断增强, 同时也会对农业经济长期快速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 立足需求预测“全面性”体现科技人才发展的时代新要求

从人才发展需求方向的层面来看, 农业科技人才的需求主要在于自身专业能力培养“广泛性”需求较大, 满足这一需求则会对物质层面需求的满足奠定基础。对此, 对于农业科技人才需求角度应具有较强的“全面性”, 从而使其人才培养价值不断提升, 进而达到时代经济发展的新要求。这是当代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所存在的“先进性”所在, 同时也是提升农业科技人才实用价值的重要体现, 与时代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形成有效的思想统一。

四、结论

以上就是本文针对农业科技人才发展需求的有效预测这一课题所进行的相关研究与探索, 在此之中主要讲人才发展内在需求的预测过程进行有效探索, 并且针对人才结构调整所应进行的有效预测角度进行具体探究, 希望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能够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延松, 刘君玲.对普通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创新模式的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6.

[2]张寒凝, 张凌浩.工业设计专业多元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江南大学工业设计教学模式自主创新改革实践[J].创意与设计, 2010.

要促进农业人才合理流动 第10篇

近年来, 农业人才的壮大得益于各项惠农扶农政策的出台和落实、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 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观, 相对城市而言, 农村各方面条件比较艰苦, 吸引和留住人才的环境不容乐观;相对于其他领域、行业, 农业人才在流动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够科学、规范的环节。这其中, 既有人才信息闭塞、市场体系不健全方面的, 又有相关政策依据缺乏、配套改革缺位方面的。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就必须着眼于新农村建设的需求, 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开发的特点, 遵循人才开发、成长的规律, 有针对性地搞好优化配置。

首先要出台政策启动。将有一技之长的人才逐步纳入人才储备视野, 充实和完善各类人才资源信息库, 建立和完善人才信息发布制度, 为用人单位和经济发展提供全面、快捷、周到的人才信息服务, 加快制定人才引进、流动相关配套政策, 及时调整用非所学的农业科技人才, 将他们放到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岗位上去。

其次要依托市场带动。积极拓展人才市场服务领域, 不断强化人才市场辐射带动功能, 逐步形成上下贯通的农业人才市场体系。适应区域要求, 搞好人才市场的配套建设, 建立起适合区域特点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大力发展网上人才市场, 探索建设媒体人才市场, 真正为农村提供长期稳定的引才渠道。■

我国农业推广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农业推广人员;推广主体;研究

中图分类号:S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2-0017-1

1 我国农业推广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

政府部门推广体系是我国农业推广的主体。然而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农业推广体系,其结构与功能、推广目标主要体现政府行为,不能适应市场发展要求,另一方面,对农户实行以推广“技术”为中心,忽略对农户的推广教育,致使推广人员与农户之间缺乏有效信息沟通,使推广工作陷入被动状态。此外,农业技术服务基础设施差,手段落后,信息捕捉能力低,大部分的推广机构无试验基地,限制了新技术的推广。

1.1 农业推广经费少,农业推广人员待遇过低,推广队伍稳定性差

我国农业推广经费中大部分都用来发工资,许多地方的财政甚至连工资都拨付不了。

1.2 农业推广专业人员的教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农业推广教育发展迟缓,规模偏小。农业推广专门人才数量明显不足。

1.3 农业推广人员学历偏低、整体质量不高

高技术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需要高素质的人才,然而目前我国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普遍素质较低,并出现断层。而且大分农业推广人员缺乏综合性、多学科知识,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发展需要。

2 分析农业推广人才队伍问题的原因

2.1 现行推广体制不够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

现行农业推广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缺乏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激励机制匮乏,人事制度陈旧、分配制度严重不公平等现象已经严重影响了科技人员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其次,由于长期以来对推广人员重视不够,科技工作者工作条件艰苦,待遇差,社会地位低,培训机会少,导致农业推广人员知识陈旧、老化,难以满足农民在市场化进程中对农业科技的需求。再次,现行农业推广体制忽视了农民的积极性和主体性发挥,不利于技术应用的经济效果。

2.2 缺乏完备的利益驱动机制

2.2.1 人才机制的导向 马斯洛把人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并认为人的需要有轻重之分。在特定时刻,人的一切需要如果都未得到满足,那么满足最主要的需要就比满足其他需要更迫切,只有排在前面的那些需要得到满足,才能产生更高一级的需要。

中国先进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等资源都集中在城市地区,尤其是较发达城市。作为经济人的大多数人,会为自己的得与失而精打细算。根据需求层次原理.人们在生理、安全和社交得到满足后需要的是被尊重和成就需要,而在中国目前的政治、经济环境下,在考虑到具体收益的背景下,农推人才基本不愿去农村从事一份不被社会群体认同的差事。至今,许多地方政府也没有提出相关引进人才的政策。

2.2.2 农业生产效益低下 农业的比较收益较低使得农民和政府不愿大量投资农业。由于农业生产周期较长,同时又面临着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风险。而中国的农业保险还在探索的阶段。这样使得农业的比较收益相对其他產业都要低得多。

3 加快改革和完善农业推广人才队伍的对策

3.1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建国初,我国农业就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农民”这一名词也让7亿多的中国公民生活在进退两难的境地。试想当农业推广人才进军农业的时候,他们的境地和处境会怎么样?我国现行的《农业推广技术法》是1993年制定并推行的,其中的很多方法,原则没有说明对农业推广队伍的保障,相隔17年,其已不能适应现实的发展。所以现阶段的目标是迫切需要为农业推广队伍“正名”,从法律上保证农业推广队伍的合法地位,从政策上保障农业推广队伍的重要地位。

3.2 重视人才培养和选拔环节

现阶段,中国农业推广队伍的问题说明了农业推广人才培养和选拨方面存在问题,因此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才能解决根本问题。一方面,重视农业推广人才的培养,要注重农业推广人员在实践环节的培养,对培养期限有所规定,不能通过短期学习,就给其以资格认证和社会认证;另一方面,对农业推广人员的选拔要坚持严格、灵活兼顾原则,既要给予严格的选拨,同时也要破格录取在农业推广活动中有特殊贡献或特定才能的人员。

在我国,政府对农业推广人才的培养是有限的,农业推广人才的能力和精力也是有限的。农业发达国家,很注重发动民间力量。对于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这种办法也是可行的。可优先培养一些文化素质较高,积极上进的农民,同时把表现出色的农民认定为“兼职农业推广人员”,并每年进行评定、考核。考核合格者继续颁发证书,不合格者取消其证书。每年在保证公正、公平的基础上给“农业兼职者一定的补助或优惠政策。

3.3 完善激励机制

机会成本可以理解为把一定资源投入某一用途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利益。任何稀缺的资源的使用,不论在实际中是否为之而支付代价,总会形成“机会成本”,即为了这种使用所牺牲掉的其他使用能够带来的益处。建立对农业推广人员的激励机制,使其成为对于农业推广人员的一种较高的机会成本,相信会有很多人才流向农业方面。

参考文献

[1] 黄季馄,胡瑞法,孙振玉.让科学技术进入农村的千家万户[J].农业经济问题,2000,(4):17-25.

[2] 米晓.中国农业推广体系构建与实践[J].河北农机,2004,

09.

[3] 何艺玲,贾黎明.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现状及其对农业推广人才的需求[J].中国林业教育,2006,4.

[4] 熊明华.我国农业推广人才的培养体系建设[J].农村经济,

2004,7.

农业人才农业科技 第12篇

2012年, 新疆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30.32亿元, 比上年增长12.0%。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1320.57亿元, 增长7.0%。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55.39亿元, 比上年增长6.9%。粮食产量 (含薯类) 1273万t, 增长3.9%。棉花产量353.95万t, 增长22.2%。油料产量59.04万t, 下降11.6%。甜菜产量577.19万t, 增长11.2%。水果 (含果用瓜) 产量1222.10万t, 增长18.0%, 其中, 园林水果736.75万t, 增长22.5%。牲畜存栏4333.25万头 (只) 。全年牲畜出栏3737.30万头 (只) , 增长3.6%。肉类总产量133.83万t, 增长6.0%, 其中, 羊肉产量48万t, 增长3.5%;牛肉产量36.20万t, 增长7.0%;猪肉产量30.20万t, 增长1.3%。牛奶产量132.20万t, 增长1.3%。禽蛋产量25.90万t, 增长1.1%。水产品产量12.53万t, 增长7.2%。农业机械总动力1968.27万kw, 增长9.6%。拥有大中型拖拉机34.26万台, 增长16.1%。小型拖拉机33.49万台, 下降4.1%。化肥施用量 (折纯) 192.27万t, 增长4.9%。农村用电量75.81亿kw·h, 增长5.8%。

2 新疆农业科技人才发展现状

2.1 农业科技人才总量起伏不稳定

2000~2012年新疆农业科技人员的数量变化呈现增长—下降—再增长—再下降—再增长的波浪式发展趋势, 总体起伏不定, 总量在3.5万人以下 (见图1) 。伴随着新疆经济的发展, 尤其是第一产业发展和产业链的拓展, 新疆农业科技人员的数量也将随之增加, 但现状是波动起伏较大, 人员总量较低。

2.2 地均农业科技人才数量稳中下降

2000~2012年新疆农作物播种面积由338.88万hm2增加513.67万hm2, 年均增长3.53%, 但单位播种面积上拥有的农业技术人员数量却呈现下降态势, 尤其是2001年开始从每1hm29人开始下降到2012年的每1hm26人, 地均拥有农业科技人才量较低, 不利于未来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2.3 农业科技人才在专业人才中所占比重较低

根据查找到的新疆统计年鉴数据, 2000~2012年新疆企事业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重中最大的是教学人员比例、依次为卫生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人员、科学研究人员。其中教学人员比例稳中有增, 农业技术人员比例不仅没有提升, 反而由2000年的7.54%降低到2012年的6.69%, 农业发展所需的科技人力支撑没有伴随新疆农业发展状况顺利发展。

3 对策建议

3.1 立足满足“三农”发展需要

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具有跨学科、综合性特征。科技人才队伍涉及基础研究、良种繁育开发、机械化操作、农产品安全、生产营销以及项目设计规划等方面的人才。所以, 只有立足于满足“三农”的实际需要, 积极培养和引进这些方面的人才, 并建立各专业人才通力合作的机制, 才能更好地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以及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 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3.2 在农业科技创新实践中培养和开发人才

以项目为载体, 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在实践中成长。积极培养农业科技项目团队, 鼓励高校、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充分发挥各自作用, 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建立健全人才流动机制, 促进优秀人才合理配置到农业科技创新的各领域。持续进行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开发, 可以采用学历教育、项目历练、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 利用专题讲座、视听资源共享、互联网远程教育、实验室模拟培训等多种手段, 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训开发机制, 稳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数量和质量, 以满足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需要。

3.3 完善评价和激励机制

制定以科研质量、创新能力和成果应用为导向的评价标准, 按照工作岗位要求, 从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及其转化率、项目管理水平、服务农业的实际成效、农民满意程度等多角度评价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发挥用人单位评价、自我评价和农民评价的综合评价作用, 完善评价机制。落实人才激励政策, 采用物质奖励、精神鼓励、职务职称晋升、利润分享、提供学习培训机会等多种手段, 激励优秀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留在农村、服务农业。保护知识产权, 使农业科技创新组织和人才获得合理收益。

摘要:新疆是我国农业大区之一, 全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1/6, 而且正在朝着农业现代化迈进。实现农业现代化, 根本出路在科技, 而农业科技创新需要依靠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来实现, 因此,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有效培养和激励农业科技创新人才, 是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分析新疆农业发展现状, 提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和激励创新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疆,农业科技人才,发展及对策

参考文献

[1]李秀美.农业产业化人才开发体系研究—以山东省为例[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 2012.

[2]柳晓冰.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科技人才培养机制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 2011.

[3]高爽.新疆科技人力资源发展对策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2012.

[4]吕斯林.浅析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开发[J].科学与财富, 2011 (3) :367-368.

上一篇:邻近隧道施工下一篇:挑战中高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