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评析范文

2024-07-01

综合评析范文(精选8篇)

综合评析 第1篇

一、高层医院建筑防火设计评析

(一) 建筑工程概述

某医院综合外科大楼为一座包括外科病房楼、眼科医院、手术室等的综合性大楼, 规划总用地面积19621m2, 建设用地14765m2。一期为外科综合大楼, 建设用地为9330m2, 总建筑面积为69808m2, 其中地下部分9130m2, 地上部分60678m2, 地上部分外科大楼26层 (含设备层) , 眼科医院9层, 地下部分二层。建筑总高度99.95米, 最高点113.90米。该综合大楼共设病床数为1042张, 不同等级的手术室33间。

(二) 建筑分类和耐火等级

该医院外科综合大楼建筑高度99.95m, 建筑物防火分类为一类, 耐火等级按一级设计, 该工程防火墙采用200mm厚加气混凝土砌块, 耐火极限为5.5h, 大于3h, 满足防火墙耐火极限要求。混凝土柱截面尺寸为900mm×900mm, 耐火极限大于3 h。梁的保护层厚度为25m m, 耐火极限为2 h。楼板的主筋保护层厚度为15 m m, 耐火极限为2.0h, 大于1.5 h。符合《高规》第3章建筑分类和耐火等级的要求。

(三) 安全疏散与消防电梯

1. 安全出口

1) 该外科综合大楼相连的眼科医院楼共有九层。首层、1.5层 (夹层) 、二层为眼科门诊和配镜中心不与大楼主体连通, 三、四层属于外科楼麻醉科和手术室故整体连通, 五层为大楼网络中心 (设备层) , 六到九层为眼科病区。裙房一到五层每层为一个防火分区, 每层均设有两个安全出口, 符合《高规》第6.1.1条。2) 该大楼三层的麻醉办公室位于两个安全出口之间且面积为68m2大于60m2, 可设置一扇门且净宽不小于1.4m, 实际上该房间门净宽为1.5m, 符合《高规》第6.1.8条。

2. 安全疏散距离

该外科大楼地下二层和地下一层每层各设5个防烟楼梯间, 首层至五层每层各设6个防烟楼梯间, 两个最近楼梯间之间距离为10.5m, 均大于5m;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病房至最近的防烟楼梯间的最大距离都不超过24m, 位于袋型走道两端的病房至最近防烟楼梯间的最大距离不超过12m, 其他部分至最近的防烟楼梯间的最大距离都不超过30m。安全疏散距离符合《高规》表6.1.5的要求。

3. 疏散楼梯间和疏散楼梯

1) 大楼疏散楼梯间均为防烟楼梯间, 并设有前室且最小前室面积为6.1m2并均采用乙级防火门, 符合《高规》第6.2.1条。楼梯间的墙、楼梯板和平台均能满足耐火极限2.00h以上。2) 该医院设计人数最多一层为22层, 即乳腺科病房, 设计人数为220人, 疏散设计总宽度L计算如下:L= (200÷100) ×1.00=2.00 (m) 大楼22层实际疏散楼梯净宽为1.46m, 四部楼梯总宽度为5.84m, 疏散门的净宽为1.50m, 四个疏散门总宽度为6.00 m, 大于计算总宽度2.00 m, 符合规范楼梯最小净宽不应小于1.30m要求。3) 地下部分设有四座防烟楼梯间, 楼梯间在首层进入地下室入口处采用200 mm厚轻集料混凝土砌块及乙级防火门将上下梯段分隔开并直通室外, 其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 并直通地上顶层, 疏散宽度为1.46m, 均大于1.30m, 符合GB50098—98《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2001年版) 表5.1.5条和《高规》第6.2.8条的规定。

4. 消防电梯

1) 该外科大楼为一类高层公共建筑必须设置消防电梯, 该建筑层最大面积为4508m2, 并设置了3台消防电梯分别为8号梯 (兼污梯) 、10号梯 (兼客梯) 、11号梯 (兼客梯) 。符合《高规》第6.3.1和6.3.2条。2) 大楼8号梯与10号梯为主楼消防电梯, 服务范围是地下二层至二十六层, 在地下一层两者均处于防火分区二之中, 不符合《高规》第6.3.3.1款规定。3) 消防电梯设有专用电话并设有集水池, 容量为2.31m3, 排水泵流量为60不小于10。均符合《高规》第6.3节消防电梯设置要求。

(四) 内部装修

医院建筑因其使用性质的特殊性、火灾危险性和疏散扑救难度, 内部装修的总体原则是尽量采用不燃和难燃性材料, 避免采用在燃烧时产生大量浓烟或有毒气体的材料。外科大楼的内装修部分由二次装修确定, 工程做法仅供参考, 故此部分不进行详细说明。

二、结论

通过对该医院外科综合大楼的消防安全疏散评析, 认为在消防设计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主要表现在8号梯与10号梯为消防电梯, 不应设于同一防火分区 (地下一层) , 该设计需做出相应改动。需要注意的是, 楼梯间的机械加压送风量、防火分区、防烟分区及防火分隔的设置范围和构件、火灾应急照明以及防火门的开闭状态也都极大地影响了高层医院的初期火灾扑救和安全疏散, 因此外科综合大楼消防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认真对待和及时的整改。另外, 在根据处方式规范对该建筑审核过程中对规范把握不准, 例如对“宜”字尺度的理解和把握, 还需要在进一步实践中总结。

参考文献

[1]王伟军.田玉敏.医院火灾特点以及消防安全对策的研究[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 2008.

[2]NFPA 101:2003 Edition, Life Safety Code[S].

[3]郭铁男.中国消防手册.第六卷.公共场所、用火用电防火.建筑消防设施[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高考作文试题综合评析及备考建议 第2篇

与高考试卷中出现的命题作文数量相等,都是7套,在各卷中的占比率较高:20,有江苏卷、北京卷、重庆卷、湖南卷、广东卷、江西卷、浙江卷;20,为安徽卷、浙江卷、广东卷、江苏卷、四川卷、湖北卷、山东卷。

2.文题特点突出

综合评析 第3篇

生:平安小学。

师:那你们知道这所学校为什么要叫平安小学吗?

生:不知道。

师:现在你们就可以现场采访一下,请听课的老师帮助帮助你们。

(生走进教师中间采访。)

师:谁来说说你都采访到什么了?

生1:我知道平安小学最早叫“反帝战校”。

生2:之所以叫“平安小学”,是因为这所学校在“平安街”上。

师:其实“平安”二字还预示着幸福、吉祥之意。

师:(指最后发言的同学说)你的问题回答得很好,能告诉老师你叫什么名字吗?

生:我叫“迟名婧”。

师:能告诉大家你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吗?

生:我妈妈说婧是“有才华的女子”,妈妈希望我将来可以成为一个有才华的女子,所以才给我起了这样一个名。

师:谁还想说自己名字的来历?

师:现在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有关起名字的故事好吗?

生:好!

师:从前有一位厨师,不但菜烧得好,而且喜欢舞文弄墨。一次,一位秀才故意刁难他,给他出了一道难题,要他用两个鸡蛋办成一桌酒席。厨师考虑了一下,欣然答应了。不一会儿,酒席办成了,厨师先后端上了4盘菜。

(生面露好奇神情。)

师:第一盘菜是两个炖蛋黄,旁添几根绿葱,厨师给它取名叫——两个黄鹂鸣翠柳。

师:第二盘菜是将熟蛋白切成小块,排成一字形,下面铺一张菜叶,叫——

生:一行白鹭上青天。(学生情绪开始活跃。)

师:这第三盘菜也有趣,清炒蛋白一小盘,取名为——

生:窗含西岭千秋雪。

师:第四道菜更特别,用调味品烧了一碗清汤,上面飘浮着两片蛋壳,称作——

生:门泊东吴万里船。(气氛高涨,笑声。)

师:秀才一见,佩服得五体投地,并胃口大增。哪一位同学来说说这位秀才是被什么所吸引了?

生:菜名取得好,吸引了他。

点评:这个问题的提出,不仅可以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本次活动的内容与平时的生活有非常紧密的联系、语文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更可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脑的良好习惯。

师:什么东西都必须得有一个名字,那么你们在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是什么东西的名字?

生1:超市的名字。

生2:商店、饭店的名字。

师:现在我们就先从学过的课文开始,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你学过的课文中,哪些课文的题目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觉得这些题目都好在哪?

生1:我觉得《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的题目起得很好,因为我们一看题目就知道作者这篇文章要写什么,这个题目开门见山,很明了。

生2:我觉得《丰碑》这个题目起得很好,因为在这篇课文中冻死的军需处长就像一座丰碑一样,而军需处长的精神就像是刻在丰碑上的字迹,很符合课文的内容,所以我觉得这篇课文的题目起得很好。

师:老师觉得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现在老师这里就有一篇同学们写的作文,这篇作文有3个题目,分别是“可爱的牡丹江”、“我发现了……”、“步行街、网吧和小路”,我们先来听听这篇文章都写的是什么,过一会儿请同学们根据这3个题目发表一下意见,说说你们觉得哪个题目起得最好,为什么好?

点评:这是最能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癖好,充分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学生发表自己意见和观点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学习、自我生成的过程。这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生1:我觉得“可爱的牡丹江”这个题目好,因为一看就知道作者要写的是什么地方的事,用题目说明了地点。

生2:我觉得“我发现了……”这个题目好,因为整篇文章每一段都是以“我发现了”开头,选择这样的题目很有道理,而且很有新意。

生3:我觉得“步行街、网吧和小路”这个题目起得好,因为这个题目用3个事物来代替所有描写的景物,这个题目很有味道。

师:我觉得这3个题目都很好,其实只要你选择的题目能够概括文章内容、符合自己的心意就是好题目。我们觉得文章的题目重要吗?

生:重要!

师:其实自古以来就有这样的话“文题如眼、题好文一半”,同学们,那是不是只有文章题目才这样重要,其他东西的名字就不重要了呢?

生:不是,我们调查的资料是给商品起名字,我觉得给商品起名字就很重要。

师:看来你们对起名字都很有研究,现在就给你们出一个难题,你们先给自己的小组取一个名字,咱们比一比看看哪组的名字取得最有创意最有特色。

(生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组名。)

师:你们各个小组都找的是哪方面的资料?

生1:我们组找的资料是企业与公司命名的规则。

师:现在就请你们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把自己的资料整理一下,然后共同来填写一份简单的调查报告,过一会儿来分组汇报你们的调查结果好吗?

点评:学生们在汇总自己调查结果的同时就是在互相合作学习,这可以使他们在调查中学到的知识成倍地增长。真正达到一种知识上的资源共享,这正是合作学习的独特优势。填写调查报告的同时可以帮助学生们梳理自己的思路,对资料做进一步处理、分析,总结经验,得出规律。

生1:我们组调查的资料是企业与公司命名的规则:新成立公司最好与旧公司能有连续性,好让消费者产生“移情别恋”之心。如宝洁公司就有同一公司生产的多种洗发及洗涤用品问世。“声宝企业”与“新宝科技”也是“移情”之例。如果“爱之味”之后再出现个“海之味”的品牌或公司名,“康师傅”之后再来个“马师傅”,企业形象将会在大众脑海中更持续,因此很容易想!

生2:我们组调查的资料是商标命名的方法:月饼、动物饼干、半圆仪、三角板、鸭舌帽等等。采取这种命名方法,做到了名称和形象相统一,使人产生强烈的立体感,从而加深对商品的印象和记忆。特别是小食品、儿童食品,以商品的外形命名,名称和实物相统一,加快了儿童认识事物的速度,可以迅速激起儿童的购买欲望。

生3:我们组调查的资料是有创意的品牌命名:CD唱片的名字叫“双唐对话”。著名作家琼瑶的《还珠格格》,不论是小说或电视连续剧,不知吸引了多少爱做梦的少女。润发百年洗发精这数年来的广告片,更是充满浪漫、无尽的爱。“梦咖啡”,一个上班族皆知的精神食粮供给站。还有“梦幻几何KTV”等,卖的都是一辈子的憧憬、梦想。此外,篮球的“梦幻组合”,美国的“伦敦雾”风衣等也都是人们竟相追求的对象。

生4:我们组调查的资料是幽默命名技巧:“丽娜公司”在前几年推出一种既能抗菌又能除臭的袜子,以“足下登”作为品牌去抢市场!至1998年,该项商品营业额已达到九千二百万日元。1999年,公司发现这个品牌名不但不够切题,也不够一目了然,于是用“新满意足”作新品名,并在商品上大做文章,力求色彩多样来迎合大众的需求。

生5:我们组调查的资料是给文章命名的方法,直露法——直截了当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态度观点,这是

常见的拟题方法。如《一定要争气》《我爱故乡的杨梅》《秋天的怀念》《她是我的朋友》。比喻法——用美妙的比喻,唤起丰富的想象,引起立体式联想或情感的共鸣,从而吸引读者。如《第二起跑线》《夕阳红》《林海》《爬山虎的脚》《中国石》《十六岁的花季》。拟人法。把原本写人的词语用于描写事物,生动、含蓄、新颖。如《迟到的友情》《与祖国干杯》《我的新朋友——电脑》《骄傲的孔雀》《小蝌蚪找妈妈》。引用法——引人名、地名、诗名入题,别具风格。如《全神贯注》《江南雨》《春蚕到死丝方尽》。

师:一口气听了这么多的名字,听了这么多的命名规则,真让我这个当老师的也觉得受益匪浅,那你们在调查的过程中都有些什么感受呢?

生1:感觉调查资料是件很难的事,在网上找资料时“关键字”很难确定。

生2:调查的过程学到了很多知识。

师:现在我们就要来亲自试试取名字了,老师这里有5类物品,分别是:文章、图片、场所、物品、活动。你们可以自己选择—类给它取名,30秒时间商量一下选择哪一类。(发“研究计划”,自己练习。)

生1:我们组是为图片命名。(出示图片)我们给这张图片起名为“雪从手降”,因为如果我们再不注意保护环境,可能以后的雪真是人工降的了。

生2:我们组是给文章起题目,我们为这篇文章起名为“爸爸的脊背”,因为我们觉得这个题目可以表达出作者对父亲的一片深情。

生3:我们组是给活动起名字,我们为联欢会起名为“圆中缘”,第一个“圆”是团圆的意思,第二个“缘”是缘分的意思。

生4:我们组是给场所起名字,我们为酒吧起名为“不醉不归”酒吧。

生5:我们组是为物品起名字,我们为钢笔起名字为“特快”,这样可以让人联想到写作业特别快。

师:听了同学们的汇报,我觉得自己也特别受启发,你们让我想起了几千年前孔子说的一句话:“名正则言顺。”其实想取一个好名字并不是一件容易事,一个好名字往往是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历史学、民俗学精髓的体现,除此以外,它更是一个人形象、素质、品位的标志,换句话说,没有丰富的语文知识做积累,就不可能取出好名字,老师希望同学们从现在就开始认真地学习文化知识,将来真的能够名声显赫、扬名立腕、大名鼎鼎、声名远播。

评析: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种新生事物,每个人对它都不熟悉,也都在积极地研究它。赵昭老师就是这样一位热心的研究者,他精心设计的这节综合实践课《起名字》在牡丹江地区引起了强烈反响。

这节课从整体上来看,赵老师既牢牢把握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一些基本原则。又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根本特点,上出语文课的味儿。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比较突出的特点:

一、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观

“大语文”简单地说就是把语文教学置身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中,把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的一种教学思想。赵老师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把怎样给不同的事物起名字这样一个平时并不使孩子们注意却又现实存在,具有一定实践意义的问题摆在了孩子们面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课伊始,老师就结合当前学生所处的真实的具体的情境。提出“平安小学”为什么叫“平安”这样一个既直接而又与本节课内容息息相关的问题。从而巧妙地把语文与广泛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让语文学习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同时,也使学生感悟到语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二、立足于语文本体活动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尽管注重综合,把自然、社会、人类历史等方方面面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习,但它首先应该姓“语”。这节课,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课堂上,不管学习活动涉及哪个领域,采取哪些方式,其落脚点都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不是对其他学科知识的掌握。例如:给一篇文章起名字。学生在激烈地讨论交流中,明确了文章的主旨,也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三、力求在用语文中学语文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教材,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赵老师在这节课中尽可能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围绕着“起名”这一活动主题,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大量的阅读、调查。在这期间,学生无论原有的语文基础如何,都能在实际的语文阅读和社会实践中有所收获。

四、重视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

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特点,无论是学习方式的选择,还是研究专题的确定,完全取决于学习个人。在学习成果的探索方面,则更多地体现了探究学习的特点:教师不做绝对评价,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丰富的个性体验,把减少关注的重点放在学生探究过程的体验上,了解他们感悟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学习到了什么,这样一来,即使学习的探究实践最终失败,但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也是成功的。因为他们在走向失败的过程中同样获得了许多体验,也有许多感觉的生成,这就是他们的学习成果。

五、着眼于学习综合素质的发展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语文实践活动正是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最佳途径。赵老师能有效地利用这种途径,使学生在用语文、学语文的同时,了解到祖国灿烂的文化,获得了丰富的体验,养成了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这一切都将永远沉淀在学生的生命里。成为人格的一部分,构成完整的素质结构。

此外,和谐的氛围、民主的师生关系也是这节课取得成功的不可或缺的条件,课内外知识的探索、汇报形式的多样化等等,也为本课增添了亮丽的一笔。

综合评析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我院2004-2008年医院工作统计报表和医疗机构运营情况调查表。

1.2 计算方法

以2004年为基期, 2008年为报告期。

1.2.1 用相对数分析其影响的程度∑f1x1/∑f0x0= (∑f1x0/∑f0x0) × (∑f1x1/∑f1x0) 。

1.2.2 从绝对差额上分析其影响的绝对量 (1) 工作量变动的影响=∑f1x0-∑f0x0, (2) 单位费用变动的影响=∑f1x1-∑f1x0。

2 结果

医院门诊、住院收入因素分析计算结果见表1、表2。

2.1 门诊业务收入与工作量、单位费用之间的因素指数分析

145.4%=125.6%×115.7%, 356.5=201.5+155.1。计算结果表明:2008年与2004年相比, 医院门诊业务收入增长45.4%, 增长金额为356.5万元, 其中:由于2008年门诊人次比2004年增加34 032人次, 使门诊业务收入增加25.6%, 增加金额为201.5万元;由于单位费用的增加, 使门诊业务收入增加15.7%, 增加金额为155.1万元。因此, 门诊业务收入的提高不仅仅是由于门诊工作量的增加, 而且也有单位费用上涨的因素。

2.2 住院收入与工作量、单位费用之间的因素指数分析

136.3%=111.6%×122.1%, 427.1=136.7+290.3。计算结果表明:2008年与2004年相比, 医院业务收入增长36.3%, 增长金额427.1万元, 其中:由于床位周转率提高, 住院人数比2004年增长738人, 使住院收入增长11.6%, 增加金额为136.7万元;由于住院单位费用的增加使住院业务收入增长22.1%, 增加额为290.3万元。

3 讨论

20综合04年高考文综全国卷评析 第5篇

2004年高考文科综合测试全国卷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在总结2003年文综卷与近年来文综卷命题成果的基础上,依据《文科综合考试大纲》的有关规定精心编制的。它适应了国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体现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精神。与往年的文综卷相比,它在命题指导思想、考试目标、试卷结构、试卷难度诸方面,保持了应有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为了适应今年全国一些省、市、自治区语文、数学、外语单独命题的新形势,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了四套文综试卷,这就彻底打破了以往多年来“一张试卷一统天下”的局面。总的来说,今年高考文综全国卷仍然坚持了“基本稳定,稳中求改,稳中出新”的做法。以下,我们仅就试卷的结构、主要特点和命题趋势谈一些看法,作为对试卷的初步评析。

一、试卷结构

与2003年高考文综卷相比,2004年高考文综全国卷的试卷结构稳中有变。见下表:

从A、B、C、D四套全国卷及上表可以看出:(1)文综卷I卷选择题(共35题)共140分,II卷非选择题(每卷4-6题不等)共160分,这一试卷结构未变。(2)依托新课程版教材设计的A、B、C三套试卷,地理、历史、政治三科内容考查分值各为100分,即“1:1:1”;依托旧课程版教材设计的D卷三科比例为:地理88分(占29%),历史106分(占35.5%),政治106分(占35.5%)。这与2003年文综卷新、旧课程卷考查三科的分值比例是相同的。(3)依托新课程版设计的A、B、C三卷考查学科间综合试题分值均为60分,而2003年文综新课程卷(天津卷)考查学科间综合能力的试题分值也为100分,依托旧课程版设计的D卷考查学科间综合能力试题分值也为60分,而2003年文综旧课程卷(如北京卷),考查学科间综合能力试题分值为69分。

二、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我国疆域广大,各省、市、自治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以往长期以来“一张试卷一统天下”的局面难以满足不同的需要。从1999年起,各省市在选择考试科目方面已有所不同,全国高考使用一张试卷的格局已经开始打破。为了适应全国推进素质教育和深化高中课程改革的需要,2004年除上海、北京外,教育部增加单独命题的有天津、辽宁、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9个省市,江苏省实行了3+1+1单科考试方案,全部自主命题。这是高考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其中,综合科目测试除上海、北京、天津自主命题外,全国大部分省市仍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试卷。A、B、C、D四套高考文综全国卷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台的。但是,无论是考试中心命题还是自主命题,都必须遵循教育部颁发的考试大纲。

高考是为高等学校择优录取合格新生的选拔性考试,高考分省命题没有改变全国统一招生考试的性质。各种试卷的考试范围仍然以《考试大纲》规定的知识能力要求为准,都贯彻了以能力立意为主导的命题指导思想,题型、分值比例等试卷结构也大同小异。但是,为了适应各省市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考试中心命制的四套试卷在整体难度上是存在差异的。依托新课程版命制的A、B、C三套试卷的整体难度相对而言是逐卷降低,依托旧课程版命制的D卷,其难度大体上相当于B卷。总之,这四套文综全国卷在坚持统一性的同时也体现了多样性,可谓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三、试题主要特点和命题发展趋势

1.学科内综合为主,注重学科基础主干知识的考查

近几年来,文综试卷的命题始终坚持“以学科内综合为主,学科间综合为辅”的原则。这主要是由于高中教学的基础性和分科教学的现状决定的。2004年高考文综全国卷各卷分别考查学科间综合能力试题分值都是60分(见本页文综全国试卷结构表),考查学科内综合能力试题分值与考查学科间综合能力试题分值的比例是80% :20%。学科内综合主要表现在:分别考查地理、历史、政治各学科的学科基础知识,重点考查考生如何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考查知识的迁移和重组能力。

2004年文综全国卷所考内容大多是各学科的基础主干知识。虽然试题通过大量引用课本以外的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境,构成新的问题角度,但解决问题所需运用的知识,大多是学科基础主干知识。

例如:历史学科中,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明及其作用(A卷12-14题)、近现代史上有关中俄关系的重大事件(A卷20-23题)、世界从分散到整体的文明演进过程(A卷37题)、新中国“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A卷39题第1问)、由古至今珠江流域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B卷15题)、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加强(B卷16-19题)、中日关系史中的重大事件(B卷20-23题)等。在政治学科中,生产与消费的关系问题(B卷26题)、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及市场交易原则问题(B卷27题)、产业结构问题(A卷38题(1))、39题(5))、党的建设、政府职能问题(A卷34-35题)、我国的外交政策(A卷31-33题、C卷33题)。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如从实际出发、(D卷27题、C卷28题)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C卷的29题)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D卷26题),在地理学科中,试题所考查的主干知识既有能力性的主干、基础性的主干,也包括了基本原理性的主干。这里,特别强调学习地理的最基本意识是对地理事物所处地理位置的认识,因此几乎每份试卷中都有地图的出现,在地图上考查学生是否具备这一基本的地理主干能力。此外,例如A卷7-8题和C卷的9-10题,都是通过变化了的四条曲线图,考查学生对大气垂直分层概念的理解和各个分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再如世界上主要气候类型的判断(A卷第37题(2)问,B卷第2-3题),重要渔场的形成原因(A卷第37题(3)问),宗教起源和传播方式(C卷第3-4题),世界上大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事物的分布和成因(D卷第36题)等,都属于基础知识性的主干知识,始终是地理学习和应用的前提。第三,试卷中时间的换算,昼夜长短的推算(A卷第4-5题,C卷的11题),坐标图表所表示的相对数据和绝对数据的关系(D卷第3题和第4-5小题),河流补给和地壳运动的原理(B卷第4-5题,第36题(2)(3)),大气运动的原理(A卷第37题,D卷第36题)等,则是属于基本原理性的主干知识。

上述试题突出了对学科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考查,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2.注重能力和素质的考查,以知识为载体,突出考查了运用知识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近几年来文综能力测试一直坚持“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注重学科基础主干知识的考查,并不意味着鼓励学生死记硬背所有知识点,而是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运用,是把知识作为载体考查考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维过程。这对中学文科教学改革必将起到推动作用,加速从传统的知识灌输型教学向启发探究式能力培养型教学转变。2004年文综全国卷中不少试题考查了包括阅读和信息提取、处理能力,知识的迁移和重组能力在内的综合学习能力,运用知识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历史学科中,A卷37题就是通过引用三幅历史地图和三段文字材料形成新的问题情境,构成新的问题角度,考查考生的历史阅读能力及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题在理论导向上还引导考生从“世界整体观”和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去观察和认识历史。该题可以说是文综全国卷中考查历史思维能力最强的一道试题。政治学科中,A卷39题是一道跨学科综合题。其中第(5)小题,是要求考生运用经济常识相关知识,结合命题给出的材料,分析东北在全国经济中地位下降的原因及提出对策。考生要正确回答该题,必须掌握扎实的学科知识,同时分析材料,准确提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这就需要考生有较强的阅读能力、概括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地理试题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中学地理教学的必要性,引领中学阶段地理教学的价值取向。此次全国试卷中,在题目情境的设置和试题载体的选择上注重选择现实生活中不同层面的事实材料,从多种不同角度设计情境和设问,给人以丰富、实用的感觉。例如C卷第9-10题,以广西平果县的铝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为背景,考查学生对工业布局原理和影响因素的掌握。B卷第4-6题,通过对2003年秋济南泉群重新涌水的事件,考查学生能否将学过的地下水和河流补给的基本原理与区域地理特征结合在一起,同时结合题目所给的示意图,有针对性、创造性地找出涌水的原因和类型。

文科综合考试在注重能力考查的同时,还注重对考生人文素养的考查。例如:A卷24题以奥运会会徽--“中国印”的书法篆刻艺术为题、29题以艺术家艺术创作中的“意境”为题、C卷34题以俄国诗人普希金的诗句为题、D卷26题引用汉代思想家的言论为题,等等。这些命题不仅是考查学科知识,而且要求考生要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要具备一定的艺术鉴赏知识和鉴赏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在进行学科知识教学中,要挖掘学科知识中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寓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教育于学科知识教学过程之中。

3.突出应用性,体现以现实问题为中心的主体设计思想,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问题立意,关注热点”可以说是文综试题的一大特色。2004年文综全国卷不少试题注意反映当今国内外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具有很强的时代气息和现实感,旨在引导考生关注和思考国家以至人类社会现实及未来发展的重大问题。例如:四套试题分别涉及到党的十六大精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三农”问题(D卷40题、B卷38题)、东亚爆发禽流感(B卷31-32题)、经济全球化(A卷37题)、解决拖欠建筑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C卷39题)、生态危机和环境保护问题(C卷40题)、修改宪法问题(B卷24-25题)、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问题(D卷39题)、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问题(A卷39题)、转变政府职能问题(A卷35题)、奥运会问题(A卷24-28题)、党内监督条例实施问题(A卷34题)、政治体制改革问题(B卷35题)及美国对伊拉克动武(D卷30-31题)、朝核会谈(C卷33题)等问题。

上述这些问题都是当前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以这些问题为背景材料,既体现了试题的时代性,又体现了知识的应用性,达到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测试目的,其导向作用在于引导教师及学生在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既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思维的敏锐性和视野的开阔性,关注社会生活中的发生的重大事件,能够自觉地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用所学知识观察和分析问题,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提高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4.逐步加强跨学科知识之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引导学生学会和掌握系统综合的思维方法和能力

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与传统的单科能力测试区别之处在于强调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核。这既包括学科内知识的综合,也包括跨学科知识的综合。近年来,虽然文科综合试卷仍然以学科内综合为主,但跨学科的综合性试题的综合程度不断提高,这表现在试题材料的使用更为灵活,学科知识的综合更为自然,命题的角度更为多样,对综合能力素质的要求更高。

例如:A卷37题(4),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全球化的两重性,并简要说明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可以涉及地理、历史和政治各学科的知识。从本题设问看,解题不直接涉及地理知识。但是,解题从历史角度回答,还是从政治角度回答则不易判断。也就是说本题的综合度高,全面回答本题,需要具备历史、政治两个学科的知识,而从答案设计看,本题侧重从历史角度来回答,但不能完全排除政治学科知识渗透其中。这道题充分体现了跨学科综合试题的重要特点,即从知识和能力的运用看,命题“打在学科的交叉点上”。对问题的解答,不仅不同学科都能“有话说”,而且不同学科界线弱化,不同学科知识在解题过程中被重新整合,融为一体。

文科综合测试题的上述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强化学科知识,还要注意不同学科知识的渗透,培养学生运用不同学科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使知识在运用中得到重新整合,在整合中更灵活的运用,从而提高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高度关注新观念、新意识和新的发展趋势,积极倡导创新精神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为高等教育选拔学生是高考的主要功能。这就涉及选拔的标准问题。在众多的标准中,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无疑是当代选才的重要标准之一。高考试题必然要体现对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要求。2004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渗透了这一要求。表现在,一是命题选材,关注新观念、新意识和新的发展趋势。例如:关于科学的发展观问题,这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的观念。文综考试命题,充分关注和体现这一新的观念。A卷39题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问题,C卷41题关于开发大西南问题,实际都是统筹区域经济发展问题。B卷38题关于“三农”问题,实际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问题。C卷40题关于生态环境问题,实际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问题。例如:关于中国和平崛起的问题,这个话题已经不仅仅关系中国,而且是对全世界都产生重大影响,并且是当前国际社会备受关注的问题。我国政府在许多场合都强调“中国走和平崛起之路”,这既符合我国的国家利益,也符合世界人民的利益。除此以外,如:人权问题、海洋资源开发以及由此引发的国际关系问题等,都是发展中面临的新问题,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创新精神。二是一些试题答案设计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可以酌情加分。这有利于学生发挥其思维的创造性。如:C卷的39题(1)(2)两个小题。B卷的38题(2)小题和39题的(7)小题。D卷的40题(3)小题。A卷的38题(1)小题和39题的(5)小题。

倡导创新精神,培养创新精神是时代的要求,我们的教育理所当然要体现这种时代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是当前课程改革提出的重要目标之一。高考命题所体现的这种特点,给我们的启示是: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渗透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之中。6.进一步优化题组设问和题目情景设计,试题的结构性效益明显

综观今年文科综合试卷中的分科题和多学科综合题,“题组”式的命题设问方式继续保持下来。这种命题和设问方式的优势在于,可以为题目设置较多层次的知识、能力、思想方法的考查空间,从而为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不同的答题和能力展示机会。与往年有所差异的是,2004年的考题更加注重“题组”间内在的逻辑联系和知识、能力的转换角度的设计,并以此作为“能力测试”中分析问题能力的考查因素。

事实上,这种能力是通过命题设置的试题情境和考生解题的思维过程体现出来的。而考试的区分度,则在分析问题能力方面表现得最为突出。文综命题为此而作的探索是努力设置各种层面分析问题的能力空间,以力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以展示其分析问题的实际能力。例如C卷的1-4题,古人的游记是历史和地理的宝贵资料,本组题选用了古人游记中非常简洁的描述“真腊”地区地理特征的语句,并以区域图为载体,考查主干知识如:季风活动规律、气候分布规律、文化源地、文化迁移形式等。考查了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判断能力及学生语文、历史等学科的综合素养,能力稍弱的学生也能上手答题,综合素养高的学生能够拿满分。

高考对教学具有指导功能。随着高考命题“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向,研究高考试卷所传达的信息,对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学和复习都有指导意义。此外,由于高考试题是在特定专家群中反复磨合而成的成果,所以在不同阶段反复研究和剖析试题会有更多的体会和感悟。我们建议老师和同学们在我们上述分析的基础上,不断的摸索和思考,不断的交流和探讨,领会其中所体现的新的教育理念,并用以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教师的教学活动,相信会有更大的收获。

2005年高考高三历史科复习建议

“3+文综”模式下的高三文科班的历史教学应该怎样进行?我们认为过去单科历史总复习中一些科学的思路和有效的做法也是适用的,但是要根据文科综合测试的特点做一些适当调整。为此,我们想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首先要把本学科学好,这是基点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原司长瞿振元说:“综合能力测试仍然以分科教学,分科复习为基础。要引导学生把复习的过程当成整理知识的过程,把过去分散教学得来的不太系统的知识整理成比较系统的,有内在联系的知识,重视掌握基础知识(概念、原理、事实)和基本能力(方法、技能、思路),努力做到融会贯通。在此基础上,可以举行一些专题性的讲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分科把关仍然是我们搞好综合考试的基础,但并不是说地理、历史、政治三科各守“传统领地”而是要处理好三个关系:①科内综合与科间综合的关系,以科内综合为主,科间综合为辅;②双基与能力的关系,双基是前提,能力是归宿,应立足基础,切实培养能力,全面提高素质;③学科知识与时政热点的关系,实为理论与实际的关系,要着重知识的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在进行本科复习时要抓好三个联系:①注意学科内的联系(纵向联系、横向联系);②历史科与地理科、政治科的联系;③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

2.要从总体上有序安排教学进度

单科考试时历史科复习往往呈三轮:第一轮全面系统复习,扎扎实实打基础;第二轮专题复习,从新的角度组合知识,力求融会贯通;第三轮模拟考试,查缺补漏,强化训练。

文综测试中,历史课时减少,又要求考生对史地政三科知识的整体把握和强调以现实问题立意命题。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对高三历史教学从总体上重新安排,使之有序地进行,逐步上台阶。

第一轮应进行单元复习,视野更开阔,仍要扎扎实实打基础,但要适当加快速度,突出主干,适当关照非重点。第二轮要强化专题复习,一定要在每一专题之下精心设计子专题,要以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和方法处理好专题复习,既要做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又不要把知识点搞得过细。这两轮都以本学科为基点,要在模拟考试开始前完成。四、五月份模拟考试期间进行第三轮复习,即跨学科的“热点”专题复习。史地政三科教师应通力合作,集体备课,选准“热点”,可适当开设“热点”专题讲座,精讲精练,讲练结合。

3.高三历史教学自始至终要抓好“三个着力点”(1)狠抓历史基础知识,准确掌握重要的史实、概念和结论,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和内在联系,形成学科内容的主干系统和知识网络。

①准确记忆基本史实:要明确记忆目标;力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知识网络化。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和结论,这是形成历史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

③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和发展过程,从宏观角度去认识历史。④强化专题史复习,融会贯通,形成主干(突出重点,适当关照非重点)。例如: 中国古代史:从宏观角度把握中国古代文明演进的主要特点;明清时期的“大逆转” 中国近代史前期(1840-1919年)的近代化历程

中国近代史后期(1919-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的胜利、创建新中国的基本历程

中国现代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现代化”是理解世界近现代史的总纲:世界近代史部分要理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怎样形成的;世界现代史部分要注意垄断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和经济全球化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的演变(以三个体系、两次大战为主干)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教育改革 中外历史的比较与联系(2)学好基本理论,初步理解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几个基本观点和辩证的思维方法,提高理论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初步理解和运用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应包括:

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并由此去理解评价历史的生产力标准。所谓生产力标准,包括两个要点:一是生产力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是历史发展的终极动力;二是生产力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

②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并由此去理解评价历史的实践标准。所谓实践标准,就是要根据实践检验的结果立论。一要“贴近史实,接近科学”;二要“实事求是,不囿于某些非科学的结论”;三要“具体分析,避免绝对化”。

③微观研究与宏观认识相结合。“微观”主要指具体史实,分析、评价历史现象时只会“就事论事”仍属微观;“宏观”主要指一个时代所面临的主要课题、主要矛盾、主要特征和根本的发展趋势。微观与宏观相结合,一方面“宏观认识必立在微观研究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没有宏观认识,仅仅是就事论事,决难作出正确的结论”,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④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历史。首先要认识到“文明演进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总纲”;其次要认识到“人类文明每前进一步,都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但与文明所取得的巨大进步相比仍然是“微小”的。

著名史学家刘宗绪先生说:“实事求是是原则,是总的精神,生产力标准是认识评价历史的根本尺度,微观与宏观相结合是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从文明演进看历史是必须具有的境界。” ⑤阶级和阶级斗争。

⑥个人和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初步理解和掌握辩证的思维方法,应包括:①原因和结果;②共性和个性;③现象和本质;④偶然性与必然性;⑤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⑥继承和发展等。

(3)掌握学习历史的主要方法,重视解题能力的训练,探索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教育部颁布的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强调“不但要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掌握学好历史学科的学法,不仅要靠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去探索和积累,而且历史教师应加以启发和指导。

综合评析 第6篇

关键词:江苏;低碳;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指标体系;AHP法;综合评析

中图分类号: F320.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1-0423-04

收稿日期:2014-07-09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编号:2012BAB11B06);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

作者简介:梁爽(1988—),女,山西晋城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区域农业发展的研究。E-mail:liangshuangcumt@163.com。

通信作者:陈浮,博士,副教授,从事区域环境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的研究。Tel:(0516)83883390;E-mail:chenfu@cumt. edu.cn。农业现代化是指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不断转变的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农业现代化的认识由最初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和化肥化”,延伸至七八十年代的“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的科学化”[1],再到90年代初“可持续发展”内容的引入[2],直至目前形成了一种较为普遍的说法,即农业现代化主要是指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用现代服务体系服务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3]。随着低碳时代的到来,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赋予了农业现代化更为丰富的内涵,追求农业生产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相互协调下的农业经济产出、农村、农民社会生活以及农业生态环境这3个系统的协调发展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新目标。当前,我国对于低碳背景下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研究尚处于理论研究的不断探索阶段,有学者围绕低碳经济对农业发展的要求提出了“低碳农业”这一概念,并对基本内涵予以阐述[4-5];也有学者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提出发展低碳农业的重点及策略[6-8];还有部分学者对低碳农业评价的指标体系的构建和量化标准的确定作出了一些探索[9-12],但是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测度标准与衡量方法,这与学者们对低碳农业内涵的理解不同以及地区差异息息相关。

江苏省地处华东沿海地区,既是经济大省,又是农业大省,拥有丰富的水土资源和良好的农业耕作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水平相对较高。近年来,江苏省在“十二五”期间加速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人地矛盾更加突显,耕地质量不断退化[13]。与此同时,农业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污染加剧成为太湖流域的重要污染源[14]。这就对江苏省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发展现代农业提出了新的挑战[15-16]。因此,本研究基于低碳背景下农业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及江苏省农业生产现状,尝试将农业低碳化指标引入农业现代化评价的指标体系当中,构建低碳背景下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对江苏省低碳背景下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综合评析,以期为江苏省及同类型地区在低碳背景下建设和发展农业现代化提供参考借鉴。

1低碳背景下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标选取的标准

低碳时代赋予了农业现代化新内涵,使与之衡量的标准随即发生变化,从低碳经济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农业现代化不仅包含了农业经济、农村和农民社会生活以及农业生态环境这3个子系统的现代化,而且包含了农业生产的低碳化。因此,要综合评价某一区域低碳背景下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应根据该区域地理位置、农业资源和耕作条件、农业生产现状和规模以及发展历史等不同社会背景,考虑农业现代化的典型特征,依据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目标,结合农业低碳化的发展要求,全面反映低碳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价指标选取应遵循以下几点准则:(1)科学性。指标体系一定要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指标的选择应建立在充分认识和研究系统的基础上,能够度量和反映低碳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内涵和目标的实现程度,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低碳农业现代化水平。(2)全面性。为全面反映低碳农业现代化水平,须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农业现代化作出全面的评价,既要反映农业经济的发展质量,又要反映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既要反映农业社会的发展水平,又要兼顾农业生态环境保护。(3)层次性。低碳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丰富,涉及面广,而分层次设定指标因子既能够全面立体地反映低碳农业现化的内涵和目标,又能够分解低碳农业现代化所涉及的内容,使得结构分明,不仅易于理解低碳农业现代化的内涵,而且方便使用。(4)可操作性。评价指标的选择应考虑到指标量化和数据取得的难易程度,要尽可能结合实际情况,利用现有的统计资料,选择有代表性的、重要的指标,选用指标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5)动态性和稳定性准则。选取指标时,须要结合低碳农业现代化的现状特点和动态趋势来作出客观合理的评价。既要保持相对稳定性,又要随农业系统的发展而逐步调整,以便能够反映低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现状和动态趋势。

2低碳背景下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体系

2.1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低碳背景下农业现代化应包含5个方面,即农业经济现代化、农业社会发展现代化、农业生态环境现代化以及农业低碳化。其中,农业经济现代化是农业生产和经营的物质基础,是农业社会发展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农业生态环境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环境基础,农业低碳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最高目标。本研究根据低碳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目标,结合指标体系选取的原则,建立低碳背景下江苏省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表1)。表1低碳背景下江苏省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nlc202309011121

准则层(权重)指标层属性权重标准值农业经济现代化(0.397 6)农业从业人员比重x1(%)负0.156 020.0农业劳动生产率x2(元/人)正0.264 530 000.0土地产出率x3(元/hm2)正0.195 840 000.0单位耕地面积农机总动力x4(kW·h/hm2)正0.110 715.0农业科技人员比重x5(%)正0.074 66.0第一产从业人员中初中以上比重x6(%)正0.127 870.0农业企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x7(%)正0.070 515.0农业社会现代化(0.302 1)城镇化率x8(%)正0.433 270.0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x9(%)负0.272 135.0农民人均纯收入x10(元)正0.294 713 000.0农业生态环境现代化(0.100 0)森林覆盖率x11(%)正0.500 030.0农业成灾率x12(%)负0.500 010.0农业低碳化(0.200 1)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x13(kg/hm2)负0.333 3225.0单位面积农药施用量x14(kg/hm2)负0.133 38.7单位面积农膜施用量x15(kg/hm2)负0.133 38.0农田有效灌溉率x16(%)正0.066 790.0单位面积农作物碳吸收量x17(t/hm2)正0.333 311.0

2.2指标权重以及标准值的确定

由于各指标因子衡量和反映城市现代化水平的程度不同,需要确定各指标因子的权重。一般指标权重的确定有3种方法,即德尔菲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法。本研究采用AHP法,AHP法是目前比较常用的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它把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目标分解为多个子目标或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指标的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对这些子目标和指标的整体权重进行排序判断和一致性检验,最后确立各个子目标和指标的权重。首先,依据Saaty的1~9标度法,对各层次指标进行两两比较,构建判断矩阵;其次,采用方根法求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所求得的特征向量即是指标的权重;最后,为了判断权重比矩阵是否具有满意的一致性,进行一致性检验,经依次对各个层次指标运用AHP法求取权重,并经一致性检验后,得到江苏省低碳农业现代化水平综合评价各指标的相对权重值。本研究在确定具体评价指标标准时,在参考各位专家学者研究成果和结合我国农业特点的基础上,借鉴国际上广泛认可的中等发达国家的相关水平,此外考虑到江苏省目前的情况,部分指标的标准值也参考我国先进地区的水平(表1)。

2.3综合评价模型及评价标准

低碳背景下农业现代化水平由低碳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来体现。该综合指数是将各指标的标准化数值乘以各自的权重,进行加和求得,其计算公式为:

Ij=∑WiYi;(1)

A=∑PjIj。(2)

式中:A为低碳农业现代化水平综合指数;Pj为低碳农业现代化第j项准则的权重;Ij为低碳农业现代化第j项准则评价指数;Wi为第i项指标的权重值;Yi为第i项指标的标准化数值。本研究采用AHP法得到指标权重,采用比较法得到标准化数值,根据指标与低碳农业现代化的相关关系可采取2种类型的标准化处理方式,计算公式为:

Yi=Xi/Xi0;(3)

Yi=Xi0/Xi。(4)

式中:Yi为第i项指标的标准化数值;xi为第i项实际指标值;xi0分别表示第i项指标的评价标准值。若指标与低碳农业现代化水平具有正相关关系,采用公式(2);若指标与低碳农业现代化水平具有负相关关系,采用公式(3)。

根据低碳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及发展趋势,可以按照综合指数把低碳农业现代化分为现代化起步阶段、现代化发展阶段、基本实现现代化阶段以及完全现代化阶段等4个阶段。低碳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标准如图1所示。

3江苏省低碳农业现代化水平综合评析

3.1江苏省低碳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测算

根据以上制定的低碳农业现代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江蘇统计年鉴》(2006—2013)、《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6—2013)等统计数据作为基础数据,有目的地调查2005—2012年江苏省农业经济、农村和农民社会生活以及农业生态环境等情况,最终确定2005—2012年江苏省低碳农业现代化水平综合评价各项指标的实际值,并应用公式(1)至公式(4)逐步计算得出综合评价指数。江苏省2005—2012年低碳农业现代化水平各指标分值如表2所示。表2江苏省2005—2012年低碳农业现代化水平各评价指标分值

3.2江苏省低碳农业现代化发展总体评价

由图2知,江苏省2005—2012年的低碳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评价综合指数由2005的0.517 1增长到2012的0.780 1,约增长50.86%。由于各年度综合指数均超过0.5,均值达到0.635 4,说明江苏省低碳农业现代化水平已总体度过起步阶段,其中达到初步实现现代化阶段水平的年份有6年(2005—2010年);2011年综合指数为0.734 1,根据低碳农业现代化水平判别标准,这标志着江苏省低碳农业现代化在“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已进入基本实现阶段;到2012年,江苏省低碳农业现代化程度进一步提升,综合指数达到0.780 1,表明江苏省在低碳背景下农业现代化综合情况不断朝好的方向发展,并向着完全实现低碳农业现代化阶段全速前进。

从图3可以看出,江苏省农业经济现代化与农业社会现代化指数基本呈上升趋势。其中,农业经济现代化指数由0484 1上升到0.888 9,约增长83.62%,说明江苏省依靠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农业资源优势以及政策扶持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并同时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使得其劳动产出率、土地产出率以及单位面积农机总动力这3项在农业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大的指标指数有了较明显的增长,而江苏省农业经营

nlc202309011121

不断向产业化经营发展,也带动了农业经济现代化的良好发展。此外,江苏省农业社会现代化总体水平较高,最大值是0.921 1,说明江苏省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十分注重农村建设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005年以来,仅农民人均纯收入这一指标7年内的增长幅度就接近131.27%,成为江苏省农业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最大贡献者。

图4展示了江苏省2005—2012年农业生态环境现代化及农业低碳化水平的变化趋势,这2项指数的变化趋势均不太稳定,且整体水平不高;但自2008年以来,农业生态环境现代化水平明显上升,这说明近年来江苏省在提出“绿色江苏

建设”的几年时间里,针对生态环境特点,先后实施了一大批林业生态工程,把森林覆盖率提高到了20%以上,有效地改善了江苏省农业生态环境。农业低碳化水平指数主要受农业生产中农药、农膜以及化肥使用量的影响,其中作为农作物生产主要碳排放源之一的化肥施用强度已经达到国际公认化肥施用安全上限的3.2倍,而农药和农膜的使用强度的实际值与设定的标准值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差距,说明江苏省农业低碳化有较大的发展潜力,这也要求江苏省各区域要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探索和实践农业低碳化的发展方式,推进农业低碳高效式发展。

4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构建了低碳背景下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析分析法对江苏省低碳背景下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得出江苏省低碳农业现代化的综合指数和准则层各指标指数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江苏省2005—2012年的低碳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2011年和2012年的综合指数显示,江苏省已经进入基本实现低碳农业现代化阶段,且以较快的增长速度向完全实现阶段迈进。农业经济现代化和农业社会现代化指数的增长是带动江苏省低碳农业现代化水平整体提升的2个主要原因,其中农业产出水平和农民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更是促进发展的2个有力推手。此外,森林覆盖率的增加也为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促进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作出了贡献。相比较而言,农业低碳化发展的平稳态势则阻碍了江苏省低碳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生产中主要碳排放源排放强度的超标和农作物碳吸收汇有限的吸收量均会导致江苏省农业低碳化发展的步履维艰。

面对低碳时代向农业现代化发展提出的新挑战,江苏省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入手,促进农业增长从资源和劳动力依赖向资金和科技支持转变,农业生产从“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向“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转变,农业经营从分散兼业化向农业产业专业化转变。因此,江苏省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文件,鼓励农业生产中有机肥、秸秆和畜禽粪便等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限制化肥农药等高污染物品的使用,从而缓解农业发展给资源与环境带来的压力;与此同时,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培养专业的农业科技人员,提高江苏省农业劳动力的整体素质,积极探索低碳背景下发展农业现代化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韩士元.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及评价标准[J]. 天津社会科学,1999(5):68-70.

[2]赵锋. 广西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改革与战略,2006(5):10-15.

[3]谭爱花,李万明,谢芳.我国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5(10):7-14.

[4]王昀.低碳农业经济略论[J]. 中国农业信息,2008(8):12-15.

[5]高文玲,施盛高,徐丽,等. 低碳农业的概念及其价值体现[J]. 江苏农业科学,2011,39(2):13-14.

[6]梁龙,杜章留,吴文良,等. 北京现代都市低碳农业的前景与策略[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2):130-136.

[7]杜华章. 江苏省低碳農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J]. 渔业经济研究,2010(6):63-71.

[8]李晓燕,王彬彬. 四川发展低碳农业的必然性和途径[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31(1):103-106.

[9]刘泽强,康智明. 低碳农业发展的质量评价[J]. 北京农业,2012(18):150-151.

[10]王珊珊,张广胜. 中国低碳农业生产方式的实现路径与评价[J]. 生态经济,2012(3):28-32.

[11]陈俊红,姜翠红,李红.都市型现代农业低碳经济进程评价及建议——以大兴区为例[J]. 生态经济:学术版,2011(1):303-306.

[12]骆旭添,吴则焰,陈婷,等. 闽北地区低碳农业效益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1,19(6):1444-1447.

[13]杜华章. 江苏低碳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 农学学报,2011(8):49-54.

[14]郑建初,刘华周,周建涛,等. 江苏省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目标与模式研究[J]. 江苏农业学报,2009,25(1):1-5.

[15]郭素玲. 农业生产的双重性问题及低碳发展取向[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2):379-382.

[16]姚於康. 江苏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新趋势、新问题及对策[J]. 江苏农业科学,2012,40(2):322-324.徐敏,黄江. 农村普惠性金融发展的农户收入增长效应——基于新疆82个县(市)的面板数据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1):427-432.

综合评析 第7篇

一、综合成长性评价指标构建

1.综合成长性

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 通过不断优化生产要素与生产成果变动速度实现公司价值增长的趋势就成为综合成长性, 我们通常说的公司的发展性、发展前景就是其成长性的具体体现,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 其一定时期内业绩增长和变化状态被称为成长性。成长性有着以下特征:1持续性:公司的发展和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持续的经营是企业发展成长的前提;2效益型:效益是企业是否实现成长的重要指标;3动态性:企业的成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其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动态变化。

2.综合成长性指标构建

衡量、分析、评价公司成长性是有一套完善、量化的指标的, 综合成长性指标的构建至关重要, 其主要构建原则有:1科学性原则:指标要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要通过科学的手段进行构建, 要能够做出真实有效的评价;2层次性原则:从整体层次上进行指标的选取与构建, 保证成长性评价的真实性[1];3全面性与重要性结合:指标体系的构建要全面, 且选取对公司发展比较重要的指标, 要有一定的代表性。

通常来说, 企业指标体系应当含有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偿债能力、企业规模、资金运营能力五大部分。

二、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综合评析

1.模型分析

本文随机选取了2010年上市的100家创业板公司作为成长性模型, 并对其进行了简要分析:

模型分析:表中, 100家创业板上市公司中, 传播与文化业所占比例为4%, 成长性平均值为0.704, 成长性良好;社会服务业所占比例为3%, 成长性平均值为0.263, 成长性一般;制造业所占比例为69%, 成长性平均值为0.196, 成长性一般;信息技术业所占比例为21%, 成长性平均值为-0.102, 成长性较差;农林牧渔业成长性平均值为-0.201, 成长性较差。

2.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评析

(1) 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总体一般

在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中, 制造业上市企业较多, 其次是信息技术业, 而传播与文化、社会服务、建筑等行业很少, 制造业和信息技术业对我国创业本公司的影响较大, 而这两种行业的成长性并不好, 这就导致了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总体一般的结果。究其原因有:1制造业萎靡:受到经济衰退以及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我国制造业出口量骤减, 这使得制造业整体低迷;2创新能力不足:制造业与信息技术业上市主要以高科技为主打, 但实质上许多企业缺乏过硬的核心技术, 创新能力不足, 且其过于注重产品的营销, 而不致力于提升科学技术, 从而制约了其成长。

(2) 传播与文化业成长性较为突出:虽然传播与文化业在我国创业板市场的比例较小, 但其总体的成长性表现较为突出, 以蓝光标志公司为例, 在众多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的研究中, 蓝光标志成长性一直名列前某, 其成长性较好也是有迹可循的, 蓝光标志为品牌管理顾问公司, 主要提供一些品牌管理、品牌运营等服务, 属于新兴的文化服务行业范畴, 其发展前景较为广阔, 所以会有着较好的成长性。

(3) 成长性的评价因素较为复杂

虽然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偿债能力、企业规模、资金运营能力等五项都是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成长性评价因素, 但具体的各因素的影响是十分复杂的, 资金运营能力强的企业, 盈利能力不一定强, 单个的因素并不能得出其具体成长力高低的结论。

三、提升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的建议

1.加强企业技术创新

科学技术史第一生产力, 对企业核心技术的创新是创业板成长性的关键, 企业应当注重对科技的创新, 加强自主研发, 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产品的科技附加值, 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实现企业的成长。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鼓励政策来支持企业进行科技创新, 例如可以适当降低税收、提供高科技人才等。企业除了要注重对科学技术的创新以及产品的研发外, 还应当积极的培养高科技人才, 技术的创新可以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 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 先进的人才才是可持续创新的动力, 只有坚持对高科技人才的培养, 才能够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才能够实现企业的成长。

2.做好企业内部管理

1营销管理:创业板企业可以从提高销售收入、提升企业资金周转次数等方面加强营销管理, 通过提升自身的运转效率实现企业价值的升高, 从而实现企业的成长;2人员管理:企业应当加强对内部员工的管理, 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树立企业文化, 提升员工积极乐观的精神费风貌, 开发每一员工的潜力, 增强企业凝聚力, 形成一种推进企业成长的企业员工合力[2]。

3.降低创业板准入门槛

新兴的创业板上市企业具有较高的成长性, 但新兴的行业并不成熟, 许多发展较好的企业达不到创业板要求, 这就使得一些发展前景好的企业被不能够进入创业板市场进行上市, 相关监管部门应适当降低创业板门槛, 让一些国内新兴的或国家重点扶持的行业企业进入到创业板中去, 例如文化服务业、环保业等等。

四、结论

创业板市场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创业板上市公司来说, 较高的成长性意味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较大的发展潜力, 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的影响因素较多, 且具体的影响较为复杂, 企业和政府应当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成长性, 这对我国创业板市场的发展以及企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君慧.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实证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 2013.

综合评析 第8篇

试题设计按照齐齐哈尔市语文学科考试说明确定测试目标, 试题内容均在“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科内容领域。在命题思路和题目设置上, 都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总体上看, 与去年黑龙江省中考试题的题量和难度基本相当。基础与能力并重, 没有偏题、怪题和超出考试说明的题。但在试题的命制方向、难易程度和分值分配上也有略微的改变, 体现了“稳中求变”的命题原则。侧重考查了学生语文知识与生活的紧密结合以及语文实践能力。

其中, 一、三大题基本延续了近年黑龙江省语文中考的试题形式及风貌;二、四大题今年有细微的变化, 即将以往黑龙江省中考试题中的第二和第三板块合并为第二大题, 分值由原来的15分降低到10分;第四大题将写作分值提高到50分, 在形式上删除了写前说构思与写后进行自我评价的内容。下面侧重就第二大题“口语交际与综合探究”的试题进行简要评析。

【真题回放】口语交际与综合探究 (第7~10题, 共10分)

7.同学们, 家乡鹤城享誉中外, 美丽的丹顶鹤让人青睐, 作为家乡的一员, 我们为此而自豪。班级准备组织“我为家乡而自豪”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请你为活动设计两项具体内容。 (2分)

8.去年, 在我市龙沙公园开展的“爱护动物月”活动中, 同学李博、刘莎都在公园认养了小鹤。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述你对这一活动的看法。 (2分)

9.家里的老人过生日, 你刚定完了一个巧克力水果蛋糕, 爸爸说“松鹤延年”的图案好, 让你马上去改定一下, 你该怎么和店员阿姨说? (2分)

1 0.前不久, 记者在丹顶鹤的故乡扎龙湿地看到了令人震惊的场景:水的自然漫溢被隔断, 水多的地方围起了池塘养鱼, 水浅的地方有的已干涸;苇塘中的苇子被割去、焚烧;柏油路、度假村已修进了沼泽中的孤岛;一架架风车、一条条电线在湿地上空形成了“天罗地网”;每年都有大量的水鸟弃卵、弃巢飞走。扎龙湿地在哭泣。

(1) 指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2分)

(2) 请你为保护丹顶鹤的生存环境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2分)

一、板块设计说明

将“口语交际及互动板块”与“综合学习及探究板块”整合为一个板块, 是基于以下几方面考虑:1.试卷变成四大板块与现行人教版教材体例一致。2.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的知识有交叉和重叠。3.使卷面形式清晰简洁。避免因排版过于密集导致学生没有修改空间。4根据这部分知识在教材中所占的比重, 结合近年来一些省市中考题里这部分试题所占的分值情况, 将试题分值做了相应的缩减。另外, 这部分所包含的考查内容在作文中体现得会更加明显。

二、试题特点

1. 实用性。

(1) 从命题的材料看, 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 容易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鹤作为齐齐哈尔市地域历史文化特色, 象征着圣洁、清雅、长寿, 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因为对所给的背景材料的相关情况比较熟悉, 学生能够有感而发, 有话可说, 而且这样的试题还可以起到缓解紧张情绪, 减轻心理压力的作用。试题从热爱家乡、保护环境、和谐交流等方面引发考生的思考与反省, 引导考生关注齐齐哈尔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 提醒人们不要伤害鹤类, 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 以便更好地促进齐齐哈尔市文化与经济的繁荣发展。

(2) 从设题的角度看。从口语交际与探究两个方面出发设题。如第9题, 考查了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如何在尊重对方的前提下, 诚恳、文明地与对方交流, 努力用语言打动对方等。第7、8、10题难易层次分明, 先是为主题活动设计内容, 然后是对认养小鹤活动进行评价, 再到对扎龙湿地目前状况进行分析及提出合理化建议, 由浅入深, 很有梯度。为考查学生的实践与探究能力提供了合适的载体, 也提醒教师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地方特色文化。这道原创试题以新课改为契机, 再兴地方文化, 重塑了地域文化精神。

2. 拓宽性。

本道试题涉及的领域从班级、家庭到社会, 综合了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多个方面, 关注学生对各种学习活动是否都参与, 是否积极认真的参与, 活动过程中有些什么样的成果和表现。让他们学会在多个领域里用语文, 在运用中进一步学好语文。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 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的问题。在语文课上学到的能力, 也在实际运用中得到锻炼, 课内的学习在课外得到延伸。

3. 自主性。

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自主、独立的学习习惯和能力。这个板块的试题为主观题型, 很好地突出了自主性。如由学生自行设计活动内容;强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 做到有所感受, 主动表达见解;主动思考, 应对交流;能就所给的问题去主动发现, 综合分析, 初步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由具体到抽象, 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便于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试题编制注重了思维能力与语言能力的同步发展。设题开放性强, 尊重学生的个性,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答题空间, 有利于引导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 为学生有创意的表达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4. 创新性。

本板块以鹤文化为载体, 设四道小题, 试题内容相互关联, 又各有侧重, 是个创新点。将几种语文能力的考查进行组合, 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体现于这些能力的展现和运用过程之中。其中第10小题, 没有停留在事物的表象上, 而是引导学生进行深层原因的分析, 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与思想储备。命题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体验, 体现积极的价值取向。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 培养学生的爱心 (爱家乡、爱环境、爱动物) 、责任感等美好情感。

第二大题将口语交际与综合探究纳入一个板块, 设题的难度势必增大了, 作为一种探索与尝试, 难免也会有考虑不周的情况。如第8小题“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述你对这一活动的看法。”一句中“活动”一词的使用有待斟酌。“活动”是指有一定目的的行动。这样看来, “爱护动物月”与“认养小鹤”都有一定的目的, 都属于“活动”。就容易使考生在审题上产生混淆, 从答案示例来看, 命题者的意图是让考生就“同学李博、刘莎认养小鹤”一事谈谈自己的看法。但因为“活动”一词的使用, 致使有的考生以为是就“爱护动物月”这项活动的开展来谈看法, 将“认养小鹤”看作是这项活动的一种情况说明。当然, 从语法的角度看, 作为一个单句, “爱护动物月”在其中充当状语, 句子的主干在“李博、刘莎认养小鹤”上。可从学生的习惯认识上分析, “活动”涵盖的范围大些, 不够具体。所以, 李博、刘莎认养小鹤只是这项大活动中的一个具体行动。为此, 为避免句子“这”字指代产生歧义, 将“活动”改成“行动”, 表意就更加集中明确了。

另外, 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 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它是一个听方与说方双向互动的过程, 只有交际的双方处于互动的状态,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第9小题口语交际中, 只是“你”单方说话, 没有对方“店员阿姨”的互动交流。这是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思考的。此题的评分标准“符合对象、场合, 表述清晰, 用语礼貌得体即可。称呼、谢谢之类的礼貌用语得一分, 叙述事情得一分。”答案中的“叙述事情”就是指简单地说明更改蛋糕的图案。这个评价标准对九年级的毕业生来说, 有些低。从试题的“选拔、甄别”的功能看, 区分度不强。而“你”怎样向店员阿姨陈述更改的理由, 进而达到更改的效果, 是落实口语交际目标中“努力用语言打动对方”的关键, 能体现试题的区分度。同时也可以把“松鹤”的象征意义表现出来, 与本版块凸显鹤文化的整体性保持一致。命题者没有在这方面设采分点, 也是值得我们商榷的。

三、答题情况

第7题两个采分点, 要求答出两项活动设计, 每项1分。从答题情况分析, 学生满分者达90%以上。但从答题情况来看部分学生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活动设计不明确, 题意理解错误, 误以为是一项活动的两个步骤等。

第8题要求学生阐述自己观点, 能围绕话题, 态度鲜明, 表述清楚即可。从答题情况看, 学生完成得较好, 绝大多数满分。存在问题比较少, 只有少数学生看法错误或不能正确领会题意, 答非所问。

第9题有两个采分点, 一是叙述事情 (1分) , 二是在口语交际中会使用礼貌用语, 从答题情况看, 多数学生具备这种交际能力, 满分率达90%以上。

第10题, (1) 题有两个采分点, 要求意思对即可给分, 从考生答题情况看, 绝大多数学生能紧扣采分点, 满分率较高, 个别学生不能围绕现象来谈, 或者思路范围太窄, 只能得一半分, 还有少数学生答题过偏没有得分。

(2) 本题要求给出两个建议, 而且是合理化建议, 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给出合理有效的建议, 符合采分点, 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答案过于笼统, 大而无用, 可操作性不强。

四、今后教学建议

要认真学习和研究“语文课程标准”, 结合《考试说明》和各地中考试题,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1. 努力创设交际的情境, 想方设法, 实现课堂教学中的双向互动。

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设计出更多更好的口语交际内容。如在母亲节或父亲节时, 让学生真诚地对父母说几句心里话, 或者让学生通过电话为父母点一首歌, 老师可以临时充当父母或主持人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对“学会劝阻”、“学会祝贺”之类的交往类话题, 我们在教学时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相互问答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 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 激发他们强烈的探究愿望。

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 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首先是结合教材的配套内容进行, 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文本教学结束后, 马上进行“世界何时铸剑为犁”的综合性学习, 既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 又能巧妙地将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结合起来。其次是关注热点问题, 如齐齐哈尔市的“观鹤节”、“绿博会”、“棚户区改造”以及“庆祝建国六十周年”等大事。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个性特点, 师生共同商定综合性学习的内容, 教师要关注综合性学习过程, 如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主动性等, 使学生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提升语言表达、人际交往等能力。

3. 在复习中加强针对性的专题训练, 让学生能够不断归纳、领会与运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综合评析】相关文章:

高考文科综合思想政治试卷评析06-26

艺术评析07-01

评析对策07-16

绩效评析07-24

试题评析08-16

影响评析09-16

新课程评析09-07

27晋祠评析05-15

幼儿案例评析08-15

樱花教案评析08-20

上一篇:杜甫诗歌的意境美下一篇:重症心脏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