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与积累范文

2024-06-07

诵读与积累范文(精选7篇)

诵读与积累 第1篇

一、合理引导

小学生年龄小,心性未定,在学习方面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才能通过正确的学习方式有所收获。首先,要在环境上做出改变,创设一个良好的诗文学习氛围。环境的重要性在三字经中就有体现———“昔孟母,择邻处”。我们可以通过营造校园环境,来引导小学生们学习诗文。具体可以这样做,在学校的墙壁上多贴一些诗人、词人的画像及代表作品,并经常更换内容;在草地、路灯灯柱上写一些经典的诗文句子,将校训换成《论语》《弟子规》《诫子书》等诗文;与此同时,还可以开展古诗文板报比赛,让同学们积极参与,在办板报的同时受到古诗文的熏陶。

其次要落实到学生的课时诵读中去,学校可以安排专门的古诗文诵读课,引导学生阅读古诗文。另外,可以要求小学生们在语文课前的十分钟,背诵一些课本中的诗文。校园广播站也可以开设诗文的朗读,每周朗读几篇老师推荐的古诗文,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再比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些都是极具韵味的诗歌,可以使校园充满诗韵,让同学们一走进校园就能受到诗文的熏陶。我们还可以调动家长的力量,积极支持小学生学习古诗文,老师和家长共同监督,保证小学生们每天都有二十至三十分钟的诵读时间。通过这些方法,可以使小学生们身处于一个充满诗意的环境下,随着不断的熏陶,小学生们对经典诗文的了解会不断地深入。

二、多读多背

传统诗文,对仗工整,诗韵极佳,适合诵读。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多背,不会作诗也会吟。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诗文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名作,内涵丰富,并且有很高的审美价值。那么如何学习这些诗文呢?首先要读懂教材中的内容,以教材为载体,教会同学们学习经典的方法,加强自学能力。然后要引导同学们以经典为基础,补充一些课外诗文的知识,多多诵读,加深印象。在诗文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适当地为同学们拓展经典内容,用以诵读和积累,这样不但可以拓宽同学们的视野,而且还可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唐朝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学完这一课后,同学们都会感慨友情,老师可以趁机让同学们多找一些关于友情的诗文来诵读。

关于背诵,也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步骤之一。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同学们只有背诵大量的经典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发生质的变化。那么,如何正确地引导小学生们去背诵诗文呢?在这里推荐一种背法———综合背诵法。这是综合了多种形式为一体的背诵方式,可以大大调动学生背诵诗文的兴趣。比如两人赛、小组赛、男女组赛、班级赛,再比如限时背、接龙背、问答背等等。这样的背诵方式灵活多变,可以极大地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多背诗文,对于增加同学们的文化底蕴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三、激发兴趣

心理学家这样讲:兴趣是在过去的知识经验愉快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可以使人乐于积极而持久的接触,认识某一类新事物的意识倾向。兴趣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开展一些活动,让同学们积极参与到其中,从而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至于开展怎样的活动,要根据同学们的反映来开展。比如,我们可以借助传统节日开展相关活动。众所周知,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我们可以在这些节日的时候,让同学们收集一些与节日相关的经典的诗文,办一期以诗文为主的节日板报等。例如在重阳节的时候,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非常应景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同学们在开展节日活动的时候,既可以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又积累了诗文,一举两得。

另外还可以根据年级阶段的不同,开展一些诗文方面的竞赛。低年级的班级可以开展朗诵比赛,让同学们在朗诵的比赛的过程中激发兴趣,熟记经典。诗词、散文都可以被用来朗读。中年级的班级可以进行一些关于经典的演讲比赛,同学们在演讲过程中,可以得到收获和启迪,对人生也会有别样的感悟。而对于高年级的同学们来说,作文比赛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让同学们在字里行间表现出对圣贤的崇敬、对经典的理解。为了让同学们从诗文中汲取到更加深入的知识,规范同学们的言行,我们还可以开展学习经典的知识竞赛,科普讲座等等。

以上这些都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好方法。有了学习诗文经典的兴趣,就不用愁同学们理解不了经典诗文。

这里提到的合理引导、多读多背以及激发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经典诗文必走的步骤,只有在进行了这几个步骤,并且坚持学习指导,才能使小学生们更加清晰地理解经典诗文,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希望这些建议对老师和学生都有帮助。

参考文献

[1]王向阳,张增荣.指导小学生诵读中华经典诗文的实践与探索[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4(12)

[2]李双群.经典诗文,语文学习的魅力之花[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4(09)

[3]王朝玲.经典诗文背诵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4(03)

[4]仲海燕.巧用游戏提高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兴趣[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3(20)

如何引导学生诵读积累 第2篇

比大海更广阔的是蔚蓝的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一个人的心胸。一个人要想内心强大,那就多读书,一个学生想要学好语文,也要多读书。有名言说得精辟: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父母生养了我们的身体,书籍却塑造了我们美丽的灵魂。一个人阅读的厚度能够决定他的人生高度。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非常注重引导学生诵读积累。

首先,我引导学生建立这样的思想观念:要想幸福一生,就要学好语文,要想学好语文,就要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因为书籍能给我们关于人生关于生活的种种启迪,烦恼时读书,烦恼会随风飘散,快乐时读书,快乐会在心底无限蔓延。

其次,我给学生推荐列举了好书阅读目录,例如能给人以思想情感启迪的现代杂志类书籍,如《读者》、《意林》、《青年文摘》等,能开阔人的视野、给人以深深思考的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等,能把人带入一个时代里面体会那种冷得发热的民族情怀的《鲁迅全集》,有着淡淡忧伤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激励了千千万万青年的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我给学生介绍国内的张爱玲、冰心、张恨水、徐志摩、萧军、萧红、茅盾、巴金等知名作家,我也引导学生吟诵唐诗宋词,我还引导学生阅读世界文学名著,了解海明威,了解莫泊桑,了解莎士比亚……总之,我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文学的海洋徜徉,使他们的思想与情感慢慢受到熏陶感染,悄然发生美丽的蜕变。

再次,我交给学生读书的方式方法,或浏览,或速读,或精读,或默读,或大声美读,同时定期开展一些活动促进读书积累,具体做法是:

(一)每人建立读书笔记本,每天或者摘抄积累精美语句,或者写写读书时的思考与感受,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并且定期展览评比读书笔记,提高学生读书积累的积极性。

(二)每天清晨大声读书10分钟。诵读的具体内容可以是古朴典雅的古诗词,可以是生动精美的现代散文,也可以是慷慨激昂的演讲稿。通过这样的大声诵读,全身心地体验文字之美,调动自己对语文的感觉,慢慢培养诵读的热情。

(三)课前一分钟脱口秀。脱口秀的内容可以是名人名著推介,可以是名言警句赏析,可以是激情朗诵,也可以是即兴创作,人人参与,全员评价。通过这样的活动,大大激发同学们的表现欲望,进一步调动学生诵读积累的积极性。

(四)布置以读书为主的家庭作业,每周每人办一份读书手抄报。手抄报的内容以推荐好书、佳句荟萃、文学鉴赏为主。根据手抄报的质量,评选一、二、三等奖,目的在于激励同学们诵读积累的积极性。

(五)每月举办一次读书鉴赏会。以小组为单位,选出大家最喜欢的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或者谈自己的阅读感受,或者进行文学赏析。举办这样的活动,可以实现生生、师生思维大碰撞,在思维碰撞中擦出美丽的火花,进一步把读书诵读积累活动推向高潮。

实践证明,当学生喜欢上读书了,当学生爱上诵读积累了,学生的精神面貌也会随着发生积极的变化,不仅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对生活、对自然、对人生百态、对社会万象的理解也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有效策略 第3篇

【关键词】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积累

纵观中小学经典诗文教学历程可以看出,古典诗词的重要性没有凸显出来,学生没有对古典诗词探究形成浓厚的兴趣,对实现古典诗文教学目标形成了不利影响。究其原因,学生普遍表示:“不明白古典诗词教学的目的是什么?也不知道学习古典诗词的意义是什么?”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学生将古典诗词当作学习任务之一,没有对其内涵进行深入探究。其实,古典诗词是经过我国悠久历史的洗礼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是文学瑰宝,这些文学作品不仅饱含丰富的内涵,也具有非常高的审美价值和非常强的艺术感染力,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语文教材中节选的古典诗文大部分都是名篇佳作,且短小精悍、语句优美、节奏性强,适宜小学生诵读。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古典诗文教学,通过提高经典诗文教学水平,实现提高小学语文整体教学目标。

一、关注故事诵读方法,加强对学生古诗诵读的指导

学生对古诗诵读兴趣不大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好的方法,学生没有真正深层次挖掘古诗文的内涵,体会不到古诗文的魅力,所以就会对古诗诵读丧失兴趣。通过长期经典诗文诵读教学经验积累发现,小学古诗诵读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古诗诵读兴趣和热情,教师必须关注古诗诵读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教学要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有效的方法对学生形成科学的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为古诗诵读目标的实现形成充分的保障。

现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悯农》为例,诗词内容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某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的时候,采用了想象入境法,即要求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想象画面。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诗词想象出一幅烈日炎炎下农民伯伯辛苦劳作的画面,再联想到自己吃的食物。经过教师的剖析,学生自然而然就可以意识到珍惜食物的重要性,学生珍惜别人劳动成果的意识逐渐形成,就可以为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提供充分的保障。在学习杜甫《绝句》这首古诗的时候,教师同样使用了想象入境的方法,根据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引导学生在脑海形成一幅生动的画面,两只黄鹂鸟站在青翠的柳树枝上叽叽喳喳的叫,湛蓝的天空中一行白鹭飞过,这样充满趣味的画面,可以让学生置身于景,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对提高小学生诗词欣赏水平和审美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此可见,缺乏科学、合适的古诗诵读方法,学生的古诗诵读效果难以体现出来,诵读古诗变成学生的‘催眠曲,这会对古诗诵读教学目标的实现形成不利影响。所以,当前小学语文经典诗文教学中,必须根据长期教学经验,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对古诗诵读经验进行提炼,选择合适小学生的古诗诵读方法,让小学生真正掌握良好的古诗诵读方法,从而真正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目标。

二、创新教学方式,以活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古诗诵读热情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促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针对小学生对古诗诵读兴趣不大的问题,在小学经典诗文诵读教学中,必须创新教学方式,将轻松的活动融入到古诗诵读教学中,通过学生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感受到经典诗文的魅力。

某教师利用小学生好胜心强这一心理特征,在古诗文诵读教学中,开展了故事背诵比赛活动,要求学生背出迄今为止学习过的古诗,对比赛活动的结果进行了等级划分,第一名、第二名和第三名都有相应的奖励,在游戏活动奖励的刺激下,小学生积极背诵古诗。统计背诵结果发现,学生背诵情况非常好,背诵古诗效率非常高。而且从学生的表现可以看出,学生真正享受到背诵比赛活动的乐趣。教师对学生背诵古诗的数量进行了统计,有学生背诵不低于10首古诗,学生背诵低于5首古诗的情况非常少。

这种情况充分说明,创新教学方式,将轻松的活动融入课堂教学中,创造轻松、充满活力的教学课堂,对学生形成强烈的吸引力,可以促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在小学语文经典诗文诵读教学中,充分展现游戏活动的优势,对提高学生的诵读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立足课堂,深层次挖掘教材中的古诗文内涵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渠道,要掌握古诗诵读与积累方法,课堂学习和科学方法的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学生真正参与到古诗诵读教学中,由教师以科学的方法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积累古诗诵读经验,逐步提高学生经典诗文欣赏水平。而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中如何立足课堂呢?

现以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教学为例,教师引导学生将古诗诵读分解为“知诗人——解诗意——体诗情”三个部分,要求学生从三个部分诵读古诗。首先,在诵读古诗前,需要了解诗人,了解诗人的创作心情和创造目的;然后边诵读边思考,初步理解古诗的含义;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诵读剖析,对古诗蕴含的感情进行剖析,通过深入剖析古诗的内涵,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掌握。

由此可见,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要开展高效的古诗诵读教学活动,让学生进行有效的诵读,就需要立足课堂,深层次挖掘教材中的古诗文内涵,从诵读和剖析古诗中,加强学生对古诗的积累,真正实现小学语文经典诗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向阳,张增荣.指导小学生诵读中华经典诗文的实践与探索[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4年12期

[2]刘小红.小学经典诗文诵读训练的实践与探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2期

[3]王朝玲.经典诗文背诵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4年03期

[4]王月华.试论指导诵读经典诗文多角度多层次的教学策略[J].新课程(教研版)2009年01期

[5]仲海燕.巧用游戏提高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兴趣[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3年20期

[6]李双群.经典诗文,语文学习的魅力之花[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4年09期

[7]张昕颖.吟诵经典诗文秉承传统文化[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1年06期

强化熟读背诵 在诵读中积累语言 第4篇

俗语说, “好脑瓜比不上烂笔头”。学生读的东西不少, 但是真正留在记忆中的却不多。《教育心理学》指出:“在儿童的记忆仓库中, 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 是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 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活动水平的基础。这个‘储备’的手段, 就是背诵。不背诵是不会将规范的书面语言‘植入’记忆的仓库, 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的。”但纵观多年来, 语文教学采用的却是“以理解为目标, 以讲解为手段”的阅读模式。为了理解的深透, 老师唯有不停地讲, 岂不知越讲解得多, 教学效率就越低下, 其主要症结就在于违反了“背诵”这一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所以, 我认为, 对现代语文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应该是“以掌握祖国的语言为目的, 以熟读背诵为手段”的模式。

语文教学时着重在熟读课文上下功夫;在记忆常用词语, 名言警句上下功夫;在背诵诗文佳作上下功夫。一课书教完了, 通过检查是否读熟、是否能把该背诵的地方背诵出来, 作为评价自己教学成败的首要标准。

就现用的教材来看, 不论是寓理于事的寓言故事, 意境优美的散文, 还是含蓄隽永的诗歌, 都是学生语言积累的优秀范文, 但教材中要背诵的地方却为数不多。以小学语文第九册为例, 要求背诵的课文中涉及到的7篇, 共1090字, 平均每天背诵却不足10个字。这是多么令人惋惜的数字!所以我除了落实课本要求的背诵量, 每单元还挑选3~4个妙语佳句、精彩片断让学生熟读成诵, 并把增加的部分列入到考核之列。

每学期补充八篇左右的诗文和现代中外名篇, 要求学生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背下来。一代伟人毛泽东酷爱读书, 许多名篇熟读成诵;江泽民同志访日后, 有人问他访问的结果怎样, 他顺口吟诵了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风疏雨骤……”这两例, 不正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背诵古诗文和名篇受益不浅”吗?现用教材虽有精选部分古诗文和中外名篇, 但数量太少了, 所以我有计划地给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篇目, 让学生博闻广记。久而久之, 其对语言的运用就得心应手了。

博览, 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层面的语言刺激, 而在阅读过程中, 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 使大脑中业已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因此, 我除了上好阅读课外还注意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让学生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汲取养料。我采取了以下四方面的措施。

1.语文课外阅读活动。目标尚在起步阶段, 一套完善的语文课外阅读教材仍未问世, 所以,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 有责任, 也有必要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 使其在读中积累语言。我是从三方面引导学生的: (1) 省编的《小学业生阅读文选》与教材配套, 便于学生迁移自学, 是阅读的好材料。 (2) 订阅少儿刊报。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除要求他们人人订阅《中国少年报》、《小学生周报》和《小学生优秀作文》外, 还推荐了一些优秀的刊物让学生自行订阅, 并组织学生交换阅读。 (3) 结合学校、班级开展的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到图书馆、书店借阅。

2.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立足于读, 落实于记。就类型而言, 包括摘录好词好句、编写写作提纲和写读后感。写读后感是属于创造性读记, 它使阅读活动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 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想象与情感活动的有效参与。

3.给学生提供尽量多的机会让他们展示“才华”。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 学生增长了知识, 开阔了眼界, 掌握了许多的精妙词句, 他们就非常渴望自己的努力得到别人的肯定。所以我给学生提供尽量多的机会让他们展示“才华”。我的做法是: (1) 每周星期六的语文活动课, 让它成为学生表演的舞台。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 比如“词句接力赛”、“美文欣赏会”、“朗诵擂台赛”等。 (2) 在班上的学习园地中, 我专门开辟了“读书”专栏, 其中设有“采蜜集”和“知识角”等小栏目, 发动学生把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精词妙句、百科知识等摘抄上去, 以便互相交流学习。如此一来, 学生的阅读成绩获得了肯定与展示, 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满足感, 从而更加激发了他们课外阅读的热情。

4.作文训练。熟读背诵是通过语言输入增加大脑皮层的语言信息, 作文训练是调动大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 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 作文是更高层次的积累语言过程。要使大脑的语言信息系统灵活自如地运转, 必须加大语言运用的频率。那么怎样指导学生巧练笔, 使其像数学练习一样, 课课练, 日日练呢?我认为, 除了结合单元小练笔和作文题来指导写作外, 更重要的还是恰当地把握课堂练笔的时机。

诵读与积累 第5篇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005年非课改区中考: 读下面的词,完成2l一22题。(共4分)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21.本词上阕写景,描写了 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阕言志,抒写了词人 的豪情壮志。(2分)2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2分)(1)“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3)“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4)“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5)“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6)“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7)“为报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8)“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你认为下列哪些词语运用得最为精妙? 妙在何处?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答题指南: 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并说出自己的观点。解释该字的一般含义和在句中的意思。展开想象和联想,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说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名句赏析类 设题形式: 1描述名句所展现的画面,并解释诗句的含义。2解释诗词的意思,说出他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要点提示: 名句是整首诗词精华所在他们往往在景、情、理方面有被人们称道的地方。根据具体的句子,可三者皆说,也可侧重一个方面说。答题指南: 明确诗中具体景物形象;概括景物的特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表达技巧鉴赏类 设题形式: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是怎样抒发诗人情感的?有什么作用? 要点提示: 古典诗歌十分讲究表达技巧。他是诗人用来抒发感情、表达主题的一种手段。常见的表达技巧有: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而间接抒情又包括结景借物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运用表现手法。如小中见大,化虚为实,虚实结合,托物寓理,以动写静,声色结合,多角度描写,以乐写哀,对比映衬等。运用修辞手法。如对偶、比兴、拟人、夸张、双关等。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 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衬托 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 虚实相生、比兴、直抒胸臆 答题指南: 准确指出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要结合诗句和具体的词语做分析。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样的内容和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或揭示了什么样的道理。新题演练 对比阅读下面两首词,回答问题。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破阵子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这两首词都以“破阵子”为词牌名,意蕴填词,试举例说明它们在声韵上有何相似之处。这两首词都以“破阵子”为词牌名,但所写内容截然不同。请写出两首词不同的思想内容。这两首词的风格有何不同。答案 这两首词的第一句都用四声结尾:剑、社;第二句最后一字营、明,都是ing韵。第四句都是eng韵。(任举一例即可。此题旨在使学生对词的音乐美有所发现和感受。)辛词描写了渴望为国杀敌、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及壮志难酬的遗憾、无奈之情。晏词描写了在清明时节醉人的美好春色里少女的情思。辛词属豪放派词风,词的语言、内容、形象等都豪放、壮美。晏词属婉约派词风,词的语言、内容、形象等细腻、柔美。新题演练 阅读下面两首词(曲),回答问题。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这两首词(曲)的异同。请你再写一句有关秋的诗句。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答案 相同之处:题目相同,都为“秋思”;书法的情感相同,都是思乡之情。不同之处:马致远的描写对象是游子,范仲淹的描写对象是边塞将士。描写内容不同的,马的描写对象是写进了球的悲凉,以此衬托游子的孤独寂寞之情;范的描写了边塞的风光,抒发了将士的思乡之情。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饮酒(其五)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1)“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写出作者什么心情,好在哪里?(3分)(2)两文都是些饮酒,一个既饮酒,一个未饮,比较二者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3分)写法: 这两句诗运用了奇特的想象,也是借景抒情的写法,即借大海的吞吐日月、包蕴万象的气魄,来表现诗人自己的博大胸襟和豪迈气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杜甫《春望》中的名句,有人认为是“花”因“感时”而“溅泪”,“鸟”因“恨别”而“惊心”;也有人认为是诗人本人因“感时”而“溅泪”,因“恨别”而“惊心”,你认为哪一种理解比较好,为什么?(1)第二种理解好。我认为是诗人因感伤时势、怅恨人间的离别,见到美丽的花也落泪,听到悦耳的鸟叫也感到惊心。花香鸟语本是赏心悦目、无限美好的事物,但诗人现在却观花反落泪,闻鸟声反惊心。诗人运用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突出了诗人心情的沉痛和忧国思家之情。(2)第一种理解好。花因感伤时事而落泪,鸟因怅恨离别而惊心。这里使用的是拟人手法。连花都为时事的动荡而感伤落泪,连鸟儿都为人间的别离而叫声凄凉,何况人呢?由此可以看出诗人心情之沉痛,忧国思家之情之深切。

一、“诗眼类” 设题形式: 河南省近年考查的有用典、情景交融、对比、以声衬静 ◆掌握基本的答题格式与思路 答题格式一般为(顺序可以调换):(字词句)含义+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作用(效果)+抒发情感(揭示道理)行路难(其一)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钱塘湖春行》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两句诗描述了怎样的景象?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这两句诗描述的是几处早飞来的黄莺忙着抢占向阳的“暖树”,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争”“啄”,将“莺”和“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写活了。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写出了西湖早春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曹操《观沧海》中的名句,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请从思想感情或写法方面谈一谈。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象的壮丽景象,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以及渴望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抒发情感)。思想感情: 练习: * * *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名句赏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蕴含哲理)直接抒情句所抒发的情感 《次北固山下》 2007年 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 直接抒情句所抒发的情感 《天净沙??秋思》 2006年 名句赏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蕴含哲理)运用典故所 表达的情感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005年 考查 内容 所选 诗词 考试 时间 河南省近三年来古诗词鉴赏考查内容 1.理解作者在诗词中所抒发的情感,并注意抒情的方式。2.品析诗词精妙的语言,体会写作技巧运用的妙处。复习重点(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2)借助典故,含蓄抒情。(3)诗人的自我形象中寓含情感。„„ 诗词抒情方式 直抒胸臆 含蓄委婉 下列诗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寓含了什么情感?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描绘了边关雄浑、苍凉的独特景象,暗含了镇守边关的将士们意欲成就功业的抱负,同时也寄寓了他们久别家乡和亲人的悲凉心境。用什么方法来体会景中之情呢? 方法探寻(找出所写意象)(确定意境特点)(定好感情基调)(体会诗词主题)1.诗中有哪些意象? 2.构成什么样的景? 3.寓含什么样的情? 4.抒写谁的感受?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2007年,河南省中考B卷第22题)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请联系全诗,谈谈你对作者用“草木深”三字写景的理解。(①“草木深”三字描写了春天城中草木繁密的荒芜之状,可见人民离散无人整治。②通过写景,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写景理解的策略: 描写之景+联系诗歌思想感情(2005年河南中考试题第24题)“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以向秀的典故,抒写了对亲朋旧友流落、贬谪的无比伤痛之感;以王质的典故,表现了诗人面对人事全非时恍若隔世的无限怅惘和伤怀之情。)1.能准确叙述典故:朝代、涉及人物、主要事件。2.体会运用典故,诗人想表达什么?

诵读感悟促积累,比较勾联提能力 第6篇

一、加强古诗文诵读感悟的有效教学,让学生在诵读感悟中积累

1. 初步诵读,整体感知文本

(1)巧设情景,激活兴趣。例如用讲故事方式来学习《桃花源记》,用多媒体创设孙权劝学的场景来学习《孙权劝学》,播放影视片来学习《隆中对》等。

(2)变换形式,激发热情。在《唐雎不辱使命》中塑造了秦王、唐雎两个鲜明的形象,而人的内心世界、性格特点都是从人物对白中表现出来的。通过分角色朗读,我们就可以从中读出秦王狡诈、骄横、残暴、外强中干的性格;唐雎不畏强权、争锋相对、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形象特征。有些诗词还可以改用吟唱的方式来强化诵读效果。事实上不少古代诗词本身具有的乐感也给我们提供了这个便利。例如曹操的《龟虽寿》,在《三国演义》中即是边唱边舞的形式出现的。

2. 吟诵想象,品味美文

(1)吟出内涵,品出意味。

在教授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时,学生对“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一句总是用同一个音调去读,即使反复朗读都读不出其深长的意味来,此时笔者重点引导学生对“已矣乎”一句的读法的细考:“已矣乎”的是什么意思,有没有什么言外之意,它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该怎样读这一句才能读出诗人的这种感情?学生在热烈的讨论之后,经过互相启发和补充,终于悟出此语字面意思是“算了吧”,表达了诗人对世俗功名前途的决绝舍弃之志,貌似洒脱,实则话语之间隐含了一丝对自己本想积极进取成就一番大业,却郁郁不得志不得不黯然归隐的无奈和痛苦心理。因此,该句的“已”语速要读得短促一些,语调要读得轻一点,而“矣乎”两个虚词语速要读得平缓一些,语调要高一些,语气要重一些。而这一朗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吟(吟读甚至吟唱)的过程。经过反复揣摩品读,学生就能读出了其真正的意味了。

(2)吟出体验,悟出美感。

感受语言美。古诗词往往结构整齐,语言讲究平仄押韵。朗读时使人感受到一种音乐般的美妙,让人在优美的文字里感受那种真切的企慕之情或伤感之味等。

想象意境美。朗读会让人展开想象的翅膀,再现作品中的生活画面,从而获得完整的形象美感。如当读到《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时,就可感受到作者宝刀未老、意气风发、雄姿勃勃的形象,也感受到出猎队伍声势浩大,策马驰骋的宏大场面,从而体会到作者热情澎湃、奋发向上的情感。

体验情感美。赏析古诗文必须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从人物的喜怒哀乐中体验作者的爱憎情感,才能激发强烈的情感反应,从而领会各种表现手法的妙处所在。例如赏析《武陵春》,作者用了三种表现手法来抒发“万念俱灰、无尽哀愁”的思想感情。首先,借景抒情。用“花已尽”、“日晚”来比喻自己青春已逝,步入晚年的伤感。

二、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勾联,提高语言学习与体认传统文化的能力

1. 古今词义的勾联

古今词义的勾联主要是在学习教材中的重要的文言词语时,可利用今天仍然在广泛使用、学生耳熟能详的含有古代意义的词语(含成语、谚语、俗语等),通过分析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及文化内涵来感知该词在课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运用训诂学的研究方法来考察具有鲜明汉民族文化特点的成语,必定能由源及流、由流溯源地窥视成语的状貌。例如,“风吹草低见牛羊”这一古诗名句中的“见”,运用训诂中声训的方法,可以知道其中的“见”古代是“现”(“出现”之义)的通假字,故不读(jiàn)而读(xiàn)。现在还被广泛使用的成语“图穷而匕首见”中的“见”便正是这种用法的一个典型例子。

2. 培养学生的文化思考能力

中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许多反映传统儒家思想的古代名篇,这是因为中国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主要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语文教材中绝大多数的诗文作品写到古人的立身处世,这里有古人的思想、人格、理想、志趣,有他们对人生、社会的看法,有他们的人生轨迹,也有他们评价、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后人可以从中认识到古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更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文化和礼仪文化。但这种人生观、价值观往往隐伏在文字之中,并非全是用议论之语直接表现出来,因此需要我们引导学生联系当今社会的某些复杂现象和社会热点问题,如北大才子卖猪肉、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易中天的《品三国》、于丹的《论语心得》等等,去分析古今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传统文化有何继承和变异,这样就很好地把古今的文化勾联起来,更好地透过文字表层对其教材古代作品中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作深入的挖掘。

诵读与积累 第7篇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唤醒童心明目标

经典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 经过千百年的积淀, 流传下来的经典古诗文或意蕴丰富, 或境界高远, 或哲理深刻, 是学生近距离接触、感受中华文化的窗口。据心理学研究, 6~13岁为人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 13岁达到记忆力的最高峰。“幼而学, 壮而行”, 儿时所学难以忘却。现代教育倡导以人为本,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中华古诗文具有弘扬民族精神, 提升文化品位, 加强道德修养, 拓展思维空间的作用。小学阶段, 学生诵读经典, 积累诗文, 将会受益终生。

经过调查, 目前小学古诗文诵读在积累上存在着以下问题:其一, 只有语文课上才有古诗教学内容, 没有专门开设古诗文课程, 缺少课程资源和课外延伸, 没有质的保证, 量的积累也远远不够。其二, 学生古诗文诵读的水平有待提高。学生诵读古诗文的韵味不足, 形式单一。这与教学中缺少对学生诵读积累结果的多元评价, 没有激发学生对经典的兴趣和热爱有关, 缺少童真、童趣、童乐。其三, 古诗文教学没有形成系列, 教学随意性大, 缺乏整体设计。

基于以上原因, 我校课题组的成员围绕“小学语文经典古诗文诵读积累‘三模块’研究”这一课题, 深入研究了小学阶段学习经典文化的有效策略, 确定了目标和内容, 旨在“让经典文化浸润童年, 根植童心”。

1. 目标。

(1) 构建指导小学生有效经典诵读积累的体系和评价方法。吸取民族文化智慧, 发展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 实施和完善校本教材, 使教材序列化、体系化、科学化。培养学生学习经典古诗文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 提高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3) 通过实践与探索, 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和科研能力, 创设有魅力的课堂。教师通过建构儿童文化教育, 成为儿童文化与学生童年的守望者。

2. 内容。

二、踏花归去马蹄香——整体运作树特色

学校秉承“贯彻教育方针, 奠定学生基础, 在继承中发展, 在发展中创新”的教育理念, 确立了“诵读经典, 长足发展, 享受金色童年”的学生观, 以“整体发展, 单项突破, 打造经典诵读示范校”为办学宗旨, 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 以提高教师素质为关键, 以提升管理水平为重点, 以深化教育改革为动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体做法:

一是进一步优化学校管理。学校组成经典诵读教育领导小组, 强化经典诵读教育, 不断提升管理品位, 把实施经典诵读特色教育与学校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管理有机结合, 促进办学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是整体规划经典诵读特色的创建。我们把经典诵读特色的创建融入学校五年发展规划, 对其目标、任务、方法、途径予以具体规划, 以保证“经典诵读积累”特色的创建科学、有序进行。学校年度计划和部门学期计划均把经典诵读特色创建纳入其中。

三是建设经典诵读特色研究团队。教师是特色教育的第一资源, 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能力适应, 逐步成长的特色教师队伍, 是特色教育的重要任务。为此, 我们开展了多种活动——

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凸显文化底蕴。我们结合师德师风建设年、提高年、巩固年活动, 组织研讨经典文化, 吸收传统文化营养, 组织教师观看翟鸿燊教授的《国学讲座》, 阅读原著, 扩展视野, 强化内功, 提高素质。

“美丽, 来自书香”读书活动浸润教师心灵。为打造一支潜心阅读的教师团队, 形成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 我们开展了“美丽, 来自书香”读书活动, 定期举行读书笔记评展和读书交流活动, 推动教师读书活动的深入开展。要求教师每学期必须认真阅读两本以上学校推荐的书籍, 提倡教师读经典名著, 增文化底蕴;读理论专著, 强教学实践;读儿童文学, 悟童心童真;读报纸杂志, 解世事风情。

多种形式开展活动, 不断激励教师成长。经常开展演讲、古诗书法比赛等活动。学校还鼓励教师上诵读网站, 建教育博客, 建QQ群研讨, 写读书随笔, 写读书感悟等, 留下成长的足迹, 加强思想的交流与碰撞, 相互借鉴, 共同提高。

经典诵读的开展难在开端, 贵在坚持, 而坚持下去的关键在教师。只有打造一支潜心阅读的教师团队, 经典文化的河流才会在孩子们的心田上奔腾不息, 才能汇聚成卓越的教学质量。

三、领异标新二月花——校本课程铺底色

经典诵读课程是实施经典诵读特色教育的主渠道。通过几年的努力, 我们以经典诵读特色教育推进课程改革, 以经典诵读课程支撑并夯实特色教育, 实现了“特色课程校本化, 校本课程常态化”, 实现了两者的有机整合。

1.稳定设置经典诵读特色课程。

根据新课程改革和稳定特色教育的需要, 我们在学校课程中, 为每个年级每周设置了一节经典诵读课程, 每天安排10分钟的经典晨读, 语文候课2分钟诵读, 加强学生期末考试后到放假前这段时间诵读任务的适当布置。在保证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 提高诵读效率。

2.积极开发校本教材。

教材是特色教育的依据, 是教育内容稳定的保证。为此, 学校专门印发了《古诗70首》《初中古诗30首》《古诗词名篇》《三字经》《弟子规》《笠翁对韵》等校本教材。语文教师则根据各年级的经典诵读安排表, 组织学生进行学习, 并由教师、学生家长或同学对每个学生的诵读情况进行评价, 填写在评价手册必背篇目的成绩记录栏里。

3. 校本课程管理常态化。

我们把经典诵读积累作为重要的课程, 将其与语文、数学等学科一样提出管理要求, 加强对其计划制订、进度表制定、备课、课堂教学、考核评价等流程的管理, 并纳入到课堂教学考察、常规教学检查、期末考核和总结以及档案资料建设的范围。

四、春风化雨润无声——文化熏陶润童年

爱因斯坦说:“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 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来承担。”正是本着“教育是礼物”的宗旨, 我们努力为孩子们创设让他们惊喜、浸染着美的校园氛围, 做足做好校园文化, 让经典文化向校园的每一个地方延伸——走廊文化、班级文化、楼梯文化, 因地制宜, 整体建构, 凸显文化韵味。

1.创设一个润泽童心的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是一种隐形的文化, 暗藏着无声的教育语言, 蕴涵着巨大的教育力量。良好的校园环境愉悦身心, 陶冶情操, 置身其中, 能使人内心宁静, 产生读书的冲动。为此, 我们在每一层教学楼的走廊里都设计了“经典诵读文化长廊”, 从一楼到三楼的主题分别是明德、精学、尚志, 使孩子们在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一部部经典名著中耳濡目染, 潜移默化, 习得了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 丰盈了他们的人生智慧。

学校走廊张挂学生作品, 作品展示包括书签、布贴画、剪纸、表演、手抄报、诗配画、书法等, 以供人人欣赏, 时时品评。既丰富了孩子们的生活体验, 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创建一个适宜儿童发展的班级环境。

每个班级都有一个学习园地, 在古诗词学习专栏, 设置“古诗角”“经典壁”等, 定期介绍中华传统诗词。每月更换一次内容, 都由学生自己动手, “春之韵”“夏之梦”“秋之味”“冬之魅”, 皆出之于孩子们之手, 设计得精巧而富有诗韵。

五、风物长宜放眼量——经典诵读植童心

知行结合活动是特色教育的推进器, 是经典诵读的生长点。几年来, 我们坚持以“经典诵读”知行活动为载体, 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 以知养行, 以行孕知, 知行结合,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1.活动激励, 传承文化。

倾力打造“多彩诵读大舞台”活动, 集中进行各班经典诵读比赛和成果展示, 有古文新唱、配乐诗朗诵、诗乐舞蹈、经典小品、班级对决、相声小品等各种节目, 同学们把单纯的背诵演变为鲜活的艺术, 给人美的享受, 展示了师生的雅行风采。活动后还评出诵读之星、诵读能手、进步之星, 学生接受学校的表彰和奖励, 享受着金色童年的灿烂时刻。

2.运用现代化设备, 触发学生兴奋点。

教师用电脑制作经典古诗文诗画展示, 学生们用电脑操作, 将古诗归类、配画, 那精美的画面成为孩子们的文化美食, 滋养着他们的身心。

3.定期评展读书笔记, 促进学生成长。

学校每学期都举行学生优秀读书笔记评展活动。优秀作品刊登在校刊上, 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交流感悟的平台, 有效地促进了我校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

4. 打造书香校园, 提升学校品位。

我们以“诵读领先班““诵读小博士”等活动为契机, 让经典诵读积累活动向纵深发展。提倡师生共读、亲子共读。通过“教师好书推荐会”“和孩子同看一本书”等亲子交流活动。“身教胜于言教”, 教师和家长的参与让孩子们的诵读热情日益高涨。

六、百花齐放春满园——秋之味时同分享

几年来, 我们围绕“小学语文经典古诗文诵读积累‘三模块’研究”课题, 创建了经典诵读特色学校。通过深入师生调研、问题研究、吸收专家指导以及学习课改理论等方式, 深入研究了经典诵读课程建设、经典诵读与校园文化建设、经典诵读与学生思想品德研究、经典诵读与各科结合、经典诵读评价方式、经典诵读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在研究过程中, 我们论证了学校经典诵读的教育模式、架构, 编制了经典诵读特色课程体系方案, 编写了经典诵读学校课程教材, 开展了一系列经典诵读实验活动, 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1.学生学会了多种诵读方法, 经典积累不断增加。

我们采用等级制评价, 让孩子们学到了更多的方法:跟节奏诵读、拍手诵读、小组比赛诵读、男女同学比赛诵读、课间跳皮筋诵读、配乐朗诵、一分钟熟读成诵等。我们规定从一年级开始, 背诵40首为一级, 每多10首升一级, 直至评出诵读小博士。

2.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提高。

据家长反映, 经常出现“家中母子吟诗文, 路上祖孙唱诗文”的场景。孩子们三五结组, 自主开展了许多经典古诗文诵读和研究活动。学生的审美趣味提高了, 许多学生把过去对网络游戏、流行小说的兴趣转移到了国学经典上来。素养的提高又使学生的思想面貌得到了改善, 学生在校、在家、在社会的文明程度有了提高, 变得文雅了, 懂礼貌了, 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都大为改观。

上一篇:民办学校师德建设下一篇:离子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