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学校管理范文

2024-09-07

创新学校管理范文(精选12篇)

创新学校管理 第1篇

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

“以人为本”的管理, 已成为当今校长的共识,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拉尔夫·沃尔多埃默森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只有在和谐宽松的心境下, 师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激发, 因此, 学校领导必须要和师生共同创建一个民主宽松、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

以德治校我们不赞成片面强调刚性管理, 比如, 在老师的考勤问题上, 我们不设签到簿, 而是通过营造一个人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让人人在比、学、赶、超的合作竞争中自觉地准时或提前到岗, 对于家里确实有特殊情况需要处理的, 可以在不影响上课和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告知分管领导, 不计假。这样老师在处理完个人问题的情况下, 就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了。不但不会把一些个人烦恼带给学生, 而且会让老师在一种轻松愉快的心境下工作, 从而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我们学校开展了“自主教育”课题研究, 其中一方面的内容为“班级自主管理”, 学生由开始的“自制”到“民主”, 发生了质的变化, 比如, “学生自管班务”, 实施过程中, 教师将班务分解, 每个同学承担一项或两项, 实行小组目标管理, 高年级根据每组自主管理得分情况, 每日、每月、每学期对每个学生进行评价、表扬、奖励, 进行“自主评价”, 不仅评价自我, 而且评价他人, 接受他人评价, 从而体现民主。根据本班特点, 让学生自主增补适合本班的班规, “我班规矩我来定”, 从“让我怎么做”到“我要怎么做”, 常规、礼仪会自然而然地在他们头脑中留下烙印, 从而由“他律”发展为“自律”。目前, 我们正在全校开展“礼仪之星”评比, 以此激励更多的孩子做文明人。

读书育人学习是一种环境, 一种氛围, 学习化的校园需要有读书习惯的教师。要培养有读书习惯的教师, 必须努力营造学习型组织的环境氛围。

国际上许多知名的学习型企业都有一条重要的经验, 那就是需要“首席学习官”, 学习型的校园也是同理, 需要一个既重视自身学习, 又重视学校学习的校长。有了这个意识, 我先进行“自我发动”, 严格要求自己先读书。同时, 通过观察与了解, 我从青年教师中挑选出一批爱读书的人, 真心实意地和他们交朋友, 同他们一道研究教师的读书问题。每周有两天下班后, 我们共同围坐在一盏灯下读书, 一边读书一边记笔记, 有时还结合学校工作唠几句。看到校长与他们这样融洽地在一起读书, 其他青年教师心生羡慕, 同时也有了隐约的危机感, 于是陆陆续续地靠拢过来, 由最初的几人, 变成十几人、二十几人, 最后全部坐在书桌前拿起了书本。每周两天下班后, 学校点亮的不再是一盏灯, 而是灯火通明。学习氛围在全校蔚然成风, 于是有了《缕缕书香》的书集, 教师们将读到的美文以年级为单位分集出版, 与全校教师共享。一年后, 我们又将教师们精心撰写的读书笔记《品位书香》编辑出版。成就感换来了教师更高的读书热情, 这时, 我们适时地开设了“读书沙龙”。我欣喜地发现教师们的气质比以前优雅了, 心里的阳光也多起来, 学习型组织已经在学校里形成了。

弥漫于整个校园的读书气氛, 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学生。五年级同学, 在老师带领下开展了“自主阅读”的课题研究, 在研究中孩子们不仅学到许多读书方法, 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爱上了阅读。

环境育人我校在环境文化的设计和建设上, 结合学校的实际, 以“启智、明理、乐学、向上”为理念, 以“清新而简洁, 精巧而别致”为思路, 精心设计了“喷泉雕塑”和“文化墙”, 努力做到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 每一处景都能育人。

学校突出“开放”的特点, 努力设计成一个对外宣传学校的窗口, 让家长了解学校, 让社会了解学校。学校设有德育墙, 分为德育篇、环保篇、防火篇、自救篇, 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谣和漫画呈现。操场上的体育文化墙, 教学楼走廊悬挂着古今中外名人画像, 楼梯内的名言警句, 活动楼古朴典雅, 书香四溢的诗文, 不仅美化了校园, 而且让学生时时与名人、伟人对话, 处处聆听他们的教诲, 从中受到人生的启迪。

创设以校为本, 团结协作的教学研究氛围

作为校长, 在教学的管理过程中, 要以师为本, 尊重教师, 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管理氛围, 帮助教师学会反思, 学会创新, 成为实践的研究者。

以校为本, 开展课题研究。2005年, 我有幸被派往北京光明小学挂职半年, 在光明小学半年的学习, 对我的教育思想是一个彻底的洗礼。回来后, 我和其他校长对学校进行了客观的分析, 决定开展“自主教育”课题研究, 于2007年3月正式实施, 并被确立为山西省“十一五”课题。

课题研究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们的教学行为, 由以往的“教书匠”转变为“研究者”。经常见教师们三五成群的不是在整理资料, 就是在探讨下一步的研究方向。《科研月刊》的出版, 更加带动了教师们的积极性, 他们经常将一些研究中的所得或困惑或经验或教训写成手记与全校教师分享。而学校也制定了《课题研究激励机制》, 给予他们经济上的大力支持, 充分调动了实验教师的积极性。

以师为本, 科学有效地开展校本研训。与名校联手, 让专家介入。我校于2005年加入全国38所友谊校, 每年参加一次联谊活动。每次我都派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参与活动, 与名校的联谊打开了学校走向全国的一扇大门, 每一次的活动都令我们受益匪浅, 撷取八方教育智慧, 感受四面教育春风, 我们的教师在学习互动中更加成熟。

同伴互助, 共同提高。每周二是学校的校本研训时间, 以教研组、学科组为载体的教研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 一堂课、一道题、一本作业、一次教学设计都会引发一次热烈的讨论。每学期进行的课改开放日, 将家长请到课堂, 参与到教研活动中, 在家长中对课堂教学、教师教案、学生作业进行问卷调查或当堂交流, 拉进了家长与教师之间的距离, 真正做到了“开放教研, 民主教研”, 通过平等的对话、交流学习, 增强了教师间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

利用资源, 开展网络教研。教师网络平台的使用, 使个性化的教研在我校蔚然成风。在“校园论坛”里, 教师们随时发表观点, 跟帖的人参与讨论, 甚至有些家长也参与到了其中, 在“教学天地”中, 教师可以及时将“教学内容”“当日作业”通过网络传递给家长, 而家长可以通过“回音壁”将对学校、教师的建议反馈回来。网络以“快捷、丰富、平等、互助”的特点, 将我校的教研活动推向了高潮, 成为我校校本教研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建立“以人为本, 健康和谐”的教师文化

我们一直从“外在的仪表举止”“内在的谈吐修养”等方面, 一点一滴地营造着教师文化。学校的“教师十要十不要”要求时时提醒着老师们要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去吸引学生, 如穿着整洁大方, 举止端庄文雅, 语言标准文明, 待人诚恳有礼等。

我校是世界卫生组织授予的“心理健康”特色学校, 山西省心理健康专家胡淑仙教授为我校的特约辅导员, 胡教授每周都要来校对学生、家长进行心理辅导。学校要求教师一人双岗, 一岗双职, 双岗就是“既是教师, 又是心理医生”;双职就是“既要教书, 又要育人”。很多老师把育人的感受写在了他们的心理医生手记中, 令我久久地感动着。

在构建教师文化的过程中, 我们真正认识到只要你对学生付出真情, 奉献真爱, 学生就会回报你, 尊敬你, 爱戴你, 乐于接受你的教育, 这样的教育才能做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管理创新与创新管理的辨析 第2篇

一、引言

周三多认为,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管理的职能是决策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1

早在20世纪初期,西方著名的经济学家熊彼特就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创新”的理论。他指出,企业和企业家的创新能力是世界经济发展进步重要依靠。总体来说,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包括五个方面,即:新市场、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和新组织2。这就要求企业和企业的管理者必须主动地去创造、引领,不断的开发智慧和潜能进行创新,时刻处在世界的前列,才能处于不败之地。

徐兴生(2013)认为,当前,创新管理有三种不同的但又相互联系的含义:创新型管理,管理的创新,创新活动的管理等。这三种含义共同体现了,要把创新融入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组织、制度和员工都要是创新型的。3

周祖城(2000)认为,创新是指从新的构想、新的观念产生到这些新的构想、新的观念的运用的整个过程。4创新,不仅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发展前进的不竭动力;更是一个企业的生存根基和发展希望。创新导致经济增长与发展,它的周期性决定了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周期性循环。人们之所以创新,是因为看到了获取超额利润的机会,创新的结果引导着其它企业学习和效法,进一步引起大量

投资,推动了对银行、信用等资金和对生产资料需求的扩大,最终导致了一定时期的生产高涨,产生了经济繁荣,形成了“创新浪潮”的出现。创新对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管理创新

陈心宇认为,管理创新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现有的资源,依据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态势,研究并利用新的生产经营过程,对传统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实现技术创新目的的配套系统工程。5周祖城(2000)认为,管理创新就是在管理要素(管理目的、管理主体、管理对象、管理职能、管理思想、管理原则、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等)方面产生新的构想、新的观念以及这些新的构想、新的观念的运用的整个过程。6

管理创新的本质是通过内部结构的调整、改变与重新组合使其发生整体功能的转变。企业的内外部条件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因而,管理创新是必然的。周祖城(2000)认为,有效的管理追求维持与创新的高度结合。7对企业的发展来说,管理创新是举足轻重的。通过管理创新,可以改善管理的有效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也有助于企业家的形成,使企业管理富有朝气和活力,从而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创新管理

创新管理是对创新活动的管理。企业为了生存发展,必然要求开展多种多样的创新活动。创新需要计划,从长远看,各项活动都需要创

新,然而,创新往往是需要投入的,而一定时期内,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这样就有必要区分轻重缓急,统筹安排。创新需要引导,并不是所有“新”的东西都是好的。没有销路的“新产品”,有损企业形象的“营销新点子”等都是不可取的,这就有个对创新方案的决策过程。创新需要激励,由于创新是有风险的,对传统做法的留恋、对新事物的恐惧和对创新失败的担忧,会形成创新的阻力,因而创新一般不会自发产生,这就需要通过创新管理来建立一种刺激创新的机制。

四、管理创新和创新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周祖城(2000)认为,管理创新和其它创新工作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配合的关系。8

管理创新包含管理上一切新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讲,注重创新管理也是一种管理创新。管理创新的对象是管理活动,而创新管理的对象是一切创新活动;管理创新的目的是使管理适应内外部条件的变化,提高管理的有效性,而创新管理的目的是促进创新活动的开展,并增强创新活动的有效性。[1]周三多.管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闫卫弘.浅析现代企业创新管理的策略[J].科技信息,2012,(11):132-133.[3]徐兴生.现代企业的创新管理研究[J].企业研究,2013,(14):37

[4][6][7][8]周祖城.管理创新与创新管理[J].技术经济.2000,(10):32-34

学校的创新管理 第3篇

1.创新管理是一个创新系统。创新有许多的起因和知识来源,可以在管理过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发生。创新也有多种形式,包括管理机制和模式的创新、思维方法和观念的创新、管理组织和工作方式的创新、管理技术和结构的创新。因此,学校创新管理是许多参与者之间的一系列复杂的、综合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

2.创新管理不仅重视对教职员工的物质激励,更重视精神激励。学校中的教职员工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某些知识和技能,而是因为他们拥有不断创新的实用知识和能力,他们是学校创新的主体。因此,在当今学校改革和发展中如何采取适当的激励机制激发教职员工的创造力就显得异常重要。传统的学校管理虽也强调精神激励,但更多的是物质激励。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时代,学校管理尤其重视精神激励不只是那种给予赞赏、表扬或荣誉的传统式精神激励,而是一种新型的精神激励,即赋予更大的权利和责任,使教职员工意识到自己也是管理者中的一员,进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自觉性、能动性和首创性、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以实现其自身的价值。

3.创新管理不仅体现了竞争性优势,更体现了合作性优势。学校管理的发展是以“竞争与合作”这一辩证关系的互动作为标志的。任何竞争都不外乎是为了生存和发展。广义的“生存”,既包括自身的生存,也包括自身与环境(以及竞争对手)的共存。从这个意义上说,竞争并不是为了从实体上消灭对手,而是在竞争中相互促进和发展。学校创新管理更应注重合作性战略,强调通过共存促进学校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在共存的前提下求发展,在竞争的关系中寻求合作。这样一来,知识的总量增长了,“蛋糕”变大了,变多了。合作的结果是双方都获得了利益,因此,合作性优势体现的是双赢的局面,它能更好地促进学校之间的知识流动,为学校创新管理提供更多的机会和信息来源。

4.创新管理不只关注眼前利益,更关注未来利益。任何一种管理总是受到一定的利益驱动才得以进行的。传统的学校管理在口头上虽也强调要目光远大,但在行动上却往往只着眼于现在,对能马上带来效益的管理活动非常重视,而对于一些在短期内不能带来效益或效益暂时不明显的项目则不感兴趣,因而关注甚少或根本不加关注。目光短浅,只着眼于现在,必将限制学校的发展,也会导致学校的未来可持续发展缺乏动力。创新管理则立足于现状,而放眼未来,不满足于能直接带来眼前的种种利益,不安于现状,不满足于看摊守业的守旧型管理,而是以想事业、干事业、创事业的进取精神,对于面向未来的各种创新活动予以高度的重视,并投入相应人力、物力、财力给予鼓励和支持,使整个学校充满开拓创新的气息,为学校管理不断迈上新台阶打下良好的基础。

创新管理的主要内容

1.素质教育导向创新。我国学校管理的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校管理形态应先从经验型管理转变为科学型管理,再转变发展为创新型管理。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始终以素质教育为导向,才有可能实现学校创新管理。如在管理观念上,从应试教育观念更新为素质教育观念,树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及教学观;在管理方法上,从分散、指令性管理更新为系统、弹性化管理;在管理领域上,从对人或物的单一的管理过渡到对人、财、物、时、空、信息等的一体化综合管理;在管理手段上,从落后的管理手段转变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主的网络化管理等等,所有这些过程都面临着如何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问题。学校管理只有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指导,不断创新,才能使学校管理从生存模式转变到发展模式,从而实现整体功能的创新。

2.人本管理创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是学校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传统的学校管理也强调进行人本管理,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把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和为了人作为学校管理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这还不够。摆在转轨时期的学校面前的重大现实问题是如何将人本管理与现代学校制度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学校的一项经常性的、战略性的根本管理制度。因此,学校完全有必要在向市场经济转变、实行现代学校制度时,认真审视自己的管理理念、价值取向和学校发展宗旨,将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推动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放在学校管理的首位。在改善激励制度、改进领导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加强学校与员工及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沟通等方面下工夫,从而推动学校人本管理的创新和发展。

3.组织结构创新。组织结构是学校运行赖以支撑的架构。传统的学校内部组织结构是按照刚性管理的要求设计的,教职员工与领导之间、教职员工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等级差别。教职员工的信息、意见或建议要通过这一组织结构逐级汇报,不能超越。创新管理要求打破这种设计,对学校管理制度、管理过程、管理方式方法、管理机构进行全面创新,并正确处理好集权与分权、职能设计与岗位安置、信息沟通与专业化控制、激励领导与管理调节等关系,建立起与创新管理要求相适应的知识型组织结构。任何一个教职员工的信息、意见或建议都可以通过简约化了的组织结构直接转输到学校领导那里,从而建立起有利于学校所有成员之间进行合作的创造性管理方式。

创新管理模式的建立

1.更新教育观念是构建创新管理模式的前提。创新教育主张敢想敢干敢闯,创新教育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因此学校管理者与全体教育工作者应树立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观点:一是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教育社会功能观;二是由共性至上的教育价值观转变为重视个体发展的教育价值观;三是全面提高素质教育质量观;四是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观;五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人才观。

2.构建民主科学的管理模式。民主化突出了师生的主体精神,能充分发挥教职员工的聪明才智。民主化是科学化的前提,科学化是在对学校管理的本质认识上,以保证决策的正确性。民主化、科学化是管理思想观念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学校创新教育价值观的各项目标、手段、措施、步骤要想落实到位,还必须在民主科学的管理体系下,建立以岗位责任制为龙头的、与“责、权、利”对应的管理系统;建立以全员聘任制为中心的人才资源配置系统;建立以绩效挂钩的奖励分配系统。同时,学校还要积极创设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与氛围。

3.落实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课程模式。近年来,我国课程进行了许多改革,课程新、门类多。如高中新课程的实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但在实施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一是在应试教育的惯性下,必修课是“宠儿”,选修课是“流浪儿”,没有得到真正的关注和落实;二是选修课对必修课没有起到延续拓展的作用,学生在高考的功利性影响下,对选修课的学习感到是一种负担;三是与地域文化、时代的进程、学生的成长迫切需要相结合课程的缺乏,课程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我们应以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高为前提,以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为目标,在全面贯彻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加强选修课、活动课、特色课的教学。积极挖掘学校、社区资源,设计出符合区域文化、学生成长需求的校本课程,发挥优势,办出特色,使新课程的实施得到落实,真正成为素质教育和创新精神的增长点。

4.构建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主渠道。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不可能脱离我国目前的课堂教学现状。因而应在已有的课堂教学改革的丰富成果基础上,吸收创新教育的一些基本思想、方法、策略,进而找到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新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充分体现“分层次教学”、“活动教学”、“情景教学”、“开放教学”、“实践探索”、“求新求异”等内容。

5.建立学校创新教育的运行机制。一是建立目标导向激励机制。在制订办学目标时,应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核心内容,并制订相关的实施内容、措施,使目标起到导向、约束、规范、激励作用。二是建立创新教育常规管理的运行机制。创新教育是一个长期艰苦的探索过程,学校必须把创新教育的一些有益思想、做法融入学校教学常规中,并建立正常的运行机制,纳入常规管理。三是建立多元的评估机制。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教师工作的特点,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标出发,建立一套评价项目多元,评价方式多样,既重结果,更重过程的评价体系。

创新管理是一种改革,一种探索,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现成的程序,也没有一劳永逸的创新。只要我们牢固树立创新意识,不断地在学校管理的实践中寻找创新的有效思想和办法,那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就一定会实现。

创新销售费用创新管理的思考 第4篇

一、销售费用创新的突破口——思维创新“开启心中的锁”

使部门或个人“利益”成为公司更大的“利益”, 让当前的“利益”成为战略发展更大的“利益”, 基于这一理念, 强调战略及未来的收益, 通过思维创新来“开启心中的锁”, 以实现各方对销售费用管理创新的认可, 最终通过各个环节的财务管理来实现。

(一) 对财务权力的理解

财务权力是财务制度、流程标准的落脚点, 是一种无形的威慑力, 是代表制度, 流程的, 与财务人员本人无关。财务人员有拒绝处理违反会计法规的事项并做出解释的权力。财务人员有对一切财务信息、资料和档案等保密的权力。

(二) 对管理的理解

从字面意义来讲, 管理其实就是“管事理人”。管:监督、控制, 理:指导、服务、培训, 先“管”后“理”, 重点在“理”, 理解制度并能很好的解读制度, 通过制度管“事”, 制度的权威性, 管理的艺术性灵活运用, 以“理”服人, 目的是来帮助提高业绩。

(三) 对销售费用管理的理解

从管“费用”提升到对“成本”的管理, 也就是效益的管理, 如果说管费用, 对方会感觉是在伤害他的利益, 而管效益管成本做分析, 清晰化的数据将效益管到“人”, 管到“点”, 集成“面”, 筑成“体”, 挖掘数据后面的价值, 对方会认为你在帮助他提高效益。

管理“效益”是一个团队的“作战”, 不是单一性的个人“作战”, 将个人作战变成团队作战。将“意见”变成“可行性建议”, 将事后变成事前, 将管理向上游延伸。由此提高个人和团队对整个组织的贡献。

(四) 费用管理层的思考

战略问题细节操作:做能将战略“落地”详细的、可以操作的预算方案交决策层。

细节问题战略思考:指导流程上各岗位人员按照预算要求认真从细节做好, 环环相链!

关键点:细节是指向战略!

二、销售费用管理创新的标准——增值

审视流程环节, 去掉不产生增值的东西、去掉浪费, 将增值的价值观植入每个人心深处, 直至变成一种习惯——为客户增值、为公司增值、为自己增值、为家庭增值。

三、销售费用管理创新的着重点:流程创新

梳理流程, 围绕“目标”, 简洁和高效, 避免流程链条过长贻误战机, 销售费用管理者 (审批者) 疲于应付。

审批层级扁平化:制度内预算内的, 特别追究第一审批人的责任。

特殊审批:超过相关标准的走特殊审批流程 (须特殊申请报告) 重点跟踪, 审批程序复杂, 且一定时间内超多少次特殊审批问责。

四、与战略发展及市场变化相匹配的“预算”、“多维度分析架构”、“科学的考评体系”

告诉企业如何衡量“钱该花还是不该花”以及“怎样花”?回答这个问题, 需要提供数据方面的参考, 有以下方式可以解决:

(一) 预算

预算与战略方向的一致性, 通过分类化、对象化销售费用信息, 包括产品、部门 (人员) 、营销模式、营销活动、战略投入等的正确匹配, 分析各项费用效益。有针对性的降低低效益费用的投入, 有方法有目标有行动的提升费用效益。

第一, 日常费用:制度管理、与日常行为关联的。第二, 销售费用:销量管理、与营销政策关联的。第三, 市场费用:品牌管理、与战略发展关联的。

根据公司的营销战略和市场开发策略进行营销费用的规划预算, 建立科学和完善的费用值或不值的评价指标体系, 避免造成困惑, 错失市场机会。

(二) 多维度分析架构:让数据真正舞动起来

建立KPI分析处理中心:站在“投入-收益”的角度上使销售费用管理价值最大化, 权威化财务数据, 将大量的报表数据转换成对决策有用的信息。

不单用“收入”这一个维度来分析评价销售费用投入。诚然, 用收入来评价费用来得最直接最有说服力, 但是, 收入的获得相对于费用的投入具有滞后性, 收入是营销费用带来的短期可见目标之一, 而不能完全来衡量营销费用的全部效能, 特别是与战略关联紧密的投入。从公司角度, 建立口径统一、具有可比性的与竞争对手的比较分析。

一是利润表 (损益表) 。二是价值链应用:人工成本、运营成本、市场活动成本、商务成本、终端成本、广告成本等, 按月度、季度、年度分营销人员、省区整体、省区分类等。三是成长分析:同上。四是份额分析:同上。五是销售力分析:人均销售、人均利润、人均工资 (按省区、分类责任区) 。六是贡献分析、各级保本分析。七是投入回收时间分析。从客户 (含营销人员) 的角度, 让客户知道!包括客户收益、客户成长、客户份额以及客户贡献。

(三) 科学的考评体系

一是变结果评价为过程评价:只有过程才能控制结果。二是变费用考核为费用管理。三是变绩效考核为绩效管理。四是考核的及时性:增值奖罚效应。五是一项工作结束后考核、一次营销活动结束考核、每月月底每年年底考核。六是绩效评价考核反馈:反馈考核结果———协商改善方案———沟通下达下一阶段计划绩效。

五、信息有效传递并产生、提升价值 (知己知彼)

(一) 从“树立标杆”到“标杆超越”

分层级定期召开经济活动分析会议, 变“个别沟通”为“团队沟通”, 让营销分析落到实处。

将具体情况与标杆进行“定量化”的比较, 结合实际对照、学习、借鉴, 从而赶上和超越标杆或创造更高业绩的不断循环提高。

(二) 改变只比个人收入不比对团队对公司贡献的习惯

让明明白白的数据来诠释营销人员对“业绩核算”的测想。个人或责任团队损益表上的数据是否能支持他们拿到更多的收入?让他们清晰能够得到什么?应该得到什么?用什么方法得到?

(三)

通过信息的有效传递, 形成一种无形的威慑力, 营造你追我赶的内部竞争场景

六、销售费用管理创新的护卫———和谐新团队的打造

(总第501期) Times为销售费用管理营造良好的环境——从财务人员自己做起, 做一个有团队合作精神、有责任精神、有奉献精神的财务管理人员。建一个将专业能力与营销有效融合转化为价值的财务服务团队。

(一) 新员工的快速融入

培养岗位基础能力, 提供融入营销团队的资源:了解、熟悉、融入营销团队, 让企业文化一点一滴的融入到新员工的心中, 让新员工一步一步感受到公司是一个充满着活力与激情、承载着梦想与希望的公司。

(二) 搭建财务人员快捷沟通平台 (沟通交流无障碍)

管理好财务人员的工作质量, 倡导指向“工作目标”有效开展的思维方式。让“责任”成为日常的生活态度和工作习惯, 把负责精神和落实意识贯彻于工作和行动中。

让财务工作始终为营销服务, 更好的创新销售费用管理;提高整个营销团队战斗力和抗风险能力。日常工作的方法、技巧、不足以及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解决的办法。把“复杂”的专业化技能转成为具体的行动。

不断提示作为一个财务管理者具备应有的职业道德外, 同时还N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沟通、协调能力、责任心等。

Finance (CumulativetyNO.501) 提倡“学会”换位思考、分析利弊, 达到双赢, 加强与营销其他部门的有效合作来提高工作效果——营销财务, 服务创造价值。

提高承担压力的能力, 让“矛盾”处于非对抗性状态。

七、销售费用管理创新的新循环——“制度流程的再优化”

优化销售费用管理流程、打造一流的执行体系, 对销售费用管理进行反思反省再设计, 构建共享财务、业务财务、战略财务金三角。

第一, 战略财务:站在战略的高度, 从公司、集团的层面去管理预算、成本费用、客户 (含营销人员) 提供的价值等一系列财务工作。

第二, 业务财务:站在营销的角度提供财务支持, 协助省区、分公司、事业部等提升业绩, 同时协助战略层面财务在执行层面落地。 (在专业销售费用管理的基础上对营销活动有深入的理解)

第三, 共享财务:提供财务服务, 为战略财务和业务财务提供分析所必需的各类数据, 并满足从决策层、管理层到省区一线关于财务服务的需求, 将“价值”有效体现。

创新学校管理 第5篇

转变和创新社会管理理念 推进社会管理的创新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应当以更新观念为前提,以理念的创新来带动体制机制、方法措施的创新。

一是要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突出社会建设。坚持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关系,自觉把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摆上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纳入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相协调。

二是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突出执政为民。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按照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要求,坚持把群众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部署工作的衡量标准,使各项决策符合客观实际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从而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努力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统一。

三是政府主导、多元化参与,突出整体推进。在社会管理中,一方面要不断提高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和成效;另一方面要不断增强社会自我管理能力,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更积极、有效地参与社会管理,统筹社会资源,形成推动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整体合力。

四是统筹兼顾,协商协调,突出科学民主。按照统筹兼顾的要求,正确反映和协调各方面利益诉求,兼顾好各方面群众的关切,促进社会动态平衡。坚持运用民主方式、群众工作方式、说服教育方式,通过平等、沟通、协商、协调等办法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从整体上推进社会管理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高社会管理效能和服务质量。

五是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突出源头治理。加强社会管理领域立法、执法工作,依法调整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各项社会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综合运用法律规范、经济调节、行政管理、道德约束、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手段调节利益关系。在此基础上,积极构建源头治理、动态协调、应急处置相互衔接、相互支撑的新机制,最大限度地化解社会矛盾,增强社会管理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有效性。

完善社会管理格局 实现社会管理的多元化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应当顺应我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准确界定社会管理各主体之间的权责关系、明确各方主体在社会管理中的定位,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和社会组织的作用,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从而建立起一整套定位科学、权责统一、彼此联系、相互协调的社会管理格局。

首先,党委领导是根本。加强党的领导,应当以加强党的建设为前提,既要发挥好党委在社会管理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又要组织动员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积极投身于直接服务群众的工作。加强党委对社会管理体制建设的科学领导,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管理的基本规律,制定推动社会管理体制建设的方针政策和规划设计。各级政法综治部门作为党委政府管理社会治安、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部门,应当找准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角色和定位,当好党委、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参谋、助手,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主动承担组织、协调、调研、督导、检查、考评、完善、总结的工作,以推进社会管理工作创新和完善。

其次,政府负责是前提。社会管理创新,关键在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健全政府职责体系,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政府及各职能部门要科学分工、科学定标、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通力合作,使管理更加协调有效,切实发挥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再次,社会协同是依托。发挥好工青妇等群众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新兴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的协同作用,形成党委、政府与社会力量互联、互补、互动多元化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网络。正确处理政府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充分发挥各社会基层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努力做好基层群众工作;培育引导新兴组织成为社会服务的重要力量,促进社会协同、自治、自律、他律、互律发展,建立社会主体之间平等、民主的社会合作新关系。

公众参与是基础。群众是社会的主体,也是社会管理的主力军。只有动员组织群众依法理性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才能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公众的积极性,发挥好社会管理的“主人”职能,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社会管理网络,夯实社会管理基础。

深化社会管理法律建设 推动社会管理的法治化

一个国家最有效的社会管理工具就是法律。我国当前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是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大背景下展开的,社会管理的发展方向应当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建设相结合。

第一,完善社会管理立法。针对我区社会管理立法仍处于起步阶段的现状,地方立法应紧紧围绕社会管理创新亟须的基础性法规、规章,将城市管理、城乡

统筹、生态环境、平安建设、社区建设、民生保障、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等作为立法重点,深入开展调研,及时提出立法建议,推动相关法规政策的出台;同时,迫于新疆严峻而特殊的区情、社情要求,我区立法机关应尽快制定和完善与反分裂斗争相适应的地方法律规范,以打击和遏制暴力恐怖、宗教极端和民族分裂势力的破坏活动。加快网络信息管理立法,加强虚拟社会管理,规范网上舆论引导,严惩和打击犯罪分子利用网络实施违法和犯罪行为,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第二,社会管理主体依法管理、依法行政。政府以及社会管理的各方参与者都应当严格依照法律来管理社会,政府要做到严格依法行政,既要积极服务和管理社会,又应当遵守法律规定的权限,使行政权力的运行符合法治要求。与此同时,依法促使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参与决策和管理并形成对法律的尊重和对法治的信仰。

第三,尊重和维护司法权威。司法权的独立行使是维护司法公正的根本前提。审判机关依照法律解决各类纠纷,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机关依照法律履行监督职责。党委政府应带头维护司法权威,促进社会纠纷最有效地化解,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此外,要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引导,使广大群众不断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切实履行公民义务,通过法治的手段来最大限度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调动一切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

构建维护新疆和谐稳定的体制机制 提高社会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

加强和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应当在建立完善社会管理格局的基础上,着力从源头治理、动态协调和应急处置三个层面,构建一套协调、有效的制度体系,提高社会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着力解决影响新疆和谐稳定的重点问题。

1.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第一,建立和完善诉求表达机制。通过完善政务公开制度、民主决策制度,加强和改进信访制度,完善公开听证、心理咨询等措施,引导群众依法理性表达诉求。第二,建立动态矛盾排查预警机制。针对我区社会管理中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加强对重点工程、房屋拆迁、土地征用、企业转制、涉法涉诉、特殊群体的矛盾纠纷监控和排查,加强矛盾纠纷情报信息预警工作。第三,建立有效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体系。尽快建立和完善党政主导,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衔接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形成依靠基层党政组织、行业管理组织、群众自治组织共同化解矛盾的工作格局,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调解工作。第四,严格实行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意见的精神,尽快形成适用于本部门、本行业内部的工作方案,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重大决策、项目、出台实施的前置程序和必备条件,建立严格的评估工作组织指导体制和运行机制。

2.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为流动人口和特殊群体提供良好的服务,实现社会关爱,对其中有现实危害倾向的人员实施有效地管控,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第一,完善当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把流动人口纳入当地社会城乡一体化管理范围,完善“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工

作模式,建立以流入地为主,流出地与流入地协调配合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协作联动机制。第二,积极推进户籍改革和居住证制度。推行以居住登记和居住证为核心的“一证通”制度,为流动人口自由迁徙、融入当地社会、同等享受社会福利和保障打通制度通道。配合国家建立人口基础信息库,建立流动人口动态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实现各相关部门信息数据联网共享。第三,健全外籍人员服务管理机制。为在疆进行外贸交易、投资的外籍人员提供良好的服务和管理,将其纳入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体系的同时也要逐步建立外籍人员动态综合服务管理工作机制,及时发现、查处和清理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就业的境外人员。第四,强化对特殊群体的动态管控和分类帮教。定期对特殊群体开展经常性排查行动,及时摸清底数,实施信息动态管控;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社区作用,针对特殊群体的不同特点,分类落实教育管控措施;特别要针对新疆籍流浪儿童的救助问题,建立起打击、解救、接送、教育、监管、安置等各个环节的长效机制。

3.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使其成为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的稳定因素;又要通过法律和行政手段抑制其消极作用:第一,建立完善宗教事务综合管理机制。通过建立党委直接领导,统战、民宗、公安、文化、新闻出版等部门参加的宗教事务管理工作机制。第二,建立健全宗教领域不稳定因素排查管控机制。第三,加强爱国宗教人士队伍建设。落实基层组织推荐宗教人士制度,努力培养爱国宗教人士队伍。

4.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第一,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第二,大力加强乡镇(街道)综治维稳中心建设。通过建立综治维稳中心,完善协作联动工作机制,实现社会治安联合防控、矛盾纠纷联合调解、重点工作联勤联动、突出问题联合治理、基层平安联合构建的工作格局。第三,加强队伍建设,改善基层条件,为基层社会管理奠定坚实基础。

5.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第一,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制定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标准,完善食品药品质量追溯制度,依托食品药品安全信息网和安全分析预警系统,进一步细化自治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细则。第二,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完善安全生产体系建设,常态化地实施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监控。第三,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始终保持对“三股势力”和各种犯罪活动严打高压态势;科学制定社会治安综合防控体系规划,与城市建设、社区建设、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以专门力量为依托、社会力量为基础,建立完善一体化的基层治安防控网络;加快推进城乡技防建设,构建打防管控为一体的综合动态防控体系。第四,加强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将自治区的维稳集中整治与社会治安排查整治有机结合起来,对社会治安重点地区、场所、行业、领域开展经常性的动态摸排调查,推进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第五,加强社会管理应急体系建设。坚持预防和应急并重、常态和非常态相结合的原则,分类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体系,进一步完善各项配套制度和工作细则;加强信息指挥中心建设,建立完善各级处突指挥综合信息系统;加强全民风险防范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加强应急知识和相关法规的宣传教育。

学校管理的反思与创新 第6篇

其一,以“权”为本,权威至上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遗憾的是,我们现在的部分学校管理者最为缺乏的就是思想。学校成了权力至上和崇尚权威的温床。领导是权威,专家是权威,教参、教科书是权威。对权威的崇尚泯灭了教师工作的创造性,排斥教育民主化和教育科学化,泯灭了教师的个性。

其二,以“章”为本,形式主义泛滥

目前,不少学校在规章制度上大做文章,把规章制度细则化、标准化,而且配合量化评分和经济制裁,把规章制度的本质扭曲,领导变成了教师和学生的监工,依法治校变成了以罚治校,管理变成了检查,教师和学生成了严管的对象,从而使教学本性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师疲于应付,学生学无定向。在这种情况下,新一轮课程改革也只能是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

其三,以“分”为本,盛行分数管理

我们都知道,分数是评定学生成绩的重要工具,也是考查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但分数不是唯一的工具和手段。可悲的是,在我们现行的不少学校管理中,分数被绝对化了,分数成为“控制教师和学生学习的一种极可怕的魔杖”,教师和学生成为分数的奴隶。学校管理和评价盛行分数主义,教学工作被蒙上了强烈的功利色彩。

由此可见,课程改革呼唤学校管理的全面创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学校管理创新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服务、服从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实施校本管理,重建学校管理的新机制

校本管理是指以学校自主管理的办学模式取代政府包揽办学的模式,使学校成为独立的办学主体,并以独立法人资格对学校发展承担责任。简单地讲,就是以校为本的学校管理。

实施校本管理,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真正落实校长负责制,让校长真正掌握财权、人权,做一个责、权、利统一的实体,这是实行校本管理的首要条件。二是积极探索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由教师、学生、学生家长、教育专家或社会知名人士共同组成的校务委员会以及以教师为主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同时,还可以建立民主协商对话制度、民主评议和竞争上岗制度、班主任联席会、家长联席会、学生代表会等,让广大教师和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在学校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中享有主人翁地位。三是以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特色学校建设为切入点,启动校本课程开发工程,使校长和教师体验到自己所享有的课程权力,及其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建立校本教研制度,营造研究氛围

将教学研究工作的重点下移到学校,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校本教研制度,这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与紧迫任务,也是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学校进行教学研究必须以校为本,即要从学校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出发,通过全体教师的共同研究,达到解决问题、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即“在学校中、通过学校、为了学校”。教学研究要在学校取得“合法”地位,并真正成为学校教学改革发展的永恒动力。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开展和深化,要求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校长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指导能力,建立教学研究的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整合学校人力和物力资源,在学校营造起一种崇尚学术、崇尚研究的氛围。

建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对教师工作的考查、考核、评价、评定是学校管理的日常性工作,它对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具有最为直接的导向、激励、控制作用。我们必须基于对传统考评制度的深刻反思,重建一种能够真正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

首先在考评内容和标准的制定上,要把教师的教学研究、教改实验、创造性教学和校本课程开发以及师生关系引入考评的内容。其次在考评的组织实施上,要杜绝一切形式主义,努力使考评过程成为引导教师学会反思、学会自我总结的过程,从而进一步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最后在考评结果的使用上,要防止片面化和绝对化,杜绝分数主义,要从教师专业成长的全过程来看待每次考评的结果,为教师建立成长档案,帮助教师全面了解自己,明确自己所处的成长阶段和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构建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全面质量管理既是一种管理理念,又是一种质量管理技术和制度,它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英、美等西方国家。近些年来,人们把这一管理理念引入学校管理之中,开始构建以教学质量持续提高为中心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在影响教学质量的诸因素中,人的因素是首要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在于提高学校全体教职工特别是教师的素质,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首先,要树立强烈的质量意识。学校的高层领导、管理人员和全体教职工都要转变观念,树立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的意识,对教学质量和工作质量永不满足,以零缺点为目标。其次,明确每个人的责任,将职能细化为具体的任务,分配落实到各个部门和人员,使其承担相应的质量责任,并授予其相应的权力。

教学全面质量管理强调,学校上下左右各方面的力量要通力合作,办公室、教导处、总务处、年级组、教研组、班级以及学校各种非行政系统要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沟通、相互支持。

创新学校管理 第7篇

1. 民办高校管理创新的重要性

民办高校是我国教育的崛起的新群体,民办高校按照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机制进行学校管理工作,管理方式比较自由,民办高校实行管理创新可以使校园氛围更加和谐。民办高校实行管理创新过程中既要发挥好自身的教育职能,又要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高素质高能力人才,利用现有资源进行积极探索,走出一条高质量的办学道路。

2. 顶层设计理念运用于民办高校的管理创新工作

将顶层设计理念运用于民办高校的创新管理工作,首先使得高校明确自身定位,目前我国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多为全面、市场的应用技术型人才,高校对于人才模式的培养只是简单要素的堆叠,未实现系统化的,层次化的内容。而顶层设计理念运用于民办高校的管理工作,就是学校规划自身发展方向,从学校整体层面上综合考虑。民高校在进行自身定位后,针对当前教育现状进行发展过程中必须集中力量发挥自身优势,把握发展机遇,打造良好教育形象,增强核心竞争力。最后顶层设计理念有助于民办高校的改革工作。教学改革工作包含培养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育理念的等多方面的改革[2]。顶层设计理念与用于教学改革过程就是站在整体角度,摒弃直接具体化改革理念的制定,提出新的教育理念、宗旨和教学框架,进一步进行层次化的方案制定。

3. 民办高校的管理创新工作

3.1 建立目标责任制绩效评估。

责任制绩效评估作为现代有效的管理工具,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的管理创新工作。民办高校采用目标责任制绩效评估,通过各教学单位进行任务划分,按照教学任务、各级工作安排、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教学指标。传统的高校绩效责任制评估指标是由学校制定,各部门的指标相同,指标内容偏重于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教学任务等的完成[3]。目标责任制绩效评估,具有灵活性强,具有弥补传统绩效评估的不足。在进行目标责任制绩效评估,需要全员参与,学校行政机构要针对指标内容的评估过程将教学对象的评估引入评估过程,学生的反馈结果直接反映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前景,因此学校要建立科学的责任制绩效评估。

3.2 加强学校特色文化建设。

各高校都有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学校应加强自身夜色文化的建设,将其作为学校的形象进行宣传[4]。对于专业性极强的民办高校,他们针对自身的优势进行教学工作,注重某一方向的人才的培养,例如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江西服装学院等学校都是针对学校的某一特色专业进行办学。对于综合性的民办高校,专业众多,涉及各个方面人才的培养。特色文化建设就是学校针对优势专业进行资源整合,更加注重某一方向的发展,利用自身优势树立教育品牌,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5]。

3.3 教学过程管理创新。

教学过程是学校实现自身教育职能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教师、学生、教学设施共同完成教学过程,传统的教学过程是教师为主体、学生是负责知识的吸收和消化[6]。教学过程管理创新主要通过三个方面进行。第一,教学准备工作。学期结束之前,要安排好下学期的教学任务、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第二,教学初期检查工作。教学检查工作是指针对开学初期教师的内容,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参与情况进行检查,确保教学信息的及时性,针对教学情况的开展做出相应调整。第三,教学中期的检查工作,加强中期检查工作主要通过学生评价、教师听课、学生学习情况检查的形式开展,旨在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升教学质量管理工作。

结束语

民办高校管理创新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这项伟大工程的顺利完成不仅需要学校加强自身的工作模式的创新,还需要注重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和学校质量管理工作的创新,形成一种由整体到层次的逐级管理工作,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和针对性,促进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的提升。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对于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民办高校作为高等院校的重要领导者和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高素质高能力人才的任务。在社会管理创新的背景下对于高等应用技术型人才需求量的越来越大,民办高校面临改革的新挑战,这一过程不单单是高校之间生存发展的较量,而是高校能否借助改革的环境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本文旨在通过认识管理创新工作的重要性,探讨如何科学化的进行民办搞高校的管理创新工作。

关键词:社会管理,民办高校,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冯刚.创新社会管理与和谐校园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1(10):122-124.

[2]马凯.努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J].求是,2010(20):89-90.

[3]丁晶.论我国民办高校的机遇、挑战与发展[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231-232.

[4]唐志强,李晓东.甘肃省民办普通高等教育管理创新研究[J].教育与人才,2010(12):46-49.

[5]吴丹,郝帅.社会管理创新思路下民办高校管理创新问题初探[J].学校管理研究,2012(12):241-241.

在创新中实践学校管理 第8篇

一、校长的思想创新要走在前头

总结十几年的工作实践, 我认为校长应该是一所学校教育思想体系的中枢机关。校长应该能够通过自己对教育的深刻理解, 利用自己最先进的教育思想, 发挥与自己相适应的主导地位, 去影响所有的教师, 使之在一个学校内, 形成具有统一性、稳定性、发展性、先进性的教育思想。这种具有整体意义的教育思想一旦形成, 就会在学校内部形成一种合力, 主宰着本校教育教学的发展方向, 统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由此可见, 校长的教育思想的创新水平, 影响着这套中枢机构的运转性能是否先进, 决定着整个教育行为的创新水平。特别是在形成具有整体意义的教育思想的过程中, 校长的教育思想起决定性的作用, 其作用之大, 决不亚于任何一项行政行为。一种成熟的、正确的、先进的教育思想, 在指导教师履行日常教学行为时所起的作用, 也决不会亚于任何一项行政决策。

二、校长的思想创新应依赖于管理中的积累

既然校长的教育思想具有如此大的作用, 那么, 校长如何使自己拥有一个理想的教育思想, 并依此去影响所有的教师产生相关的认识, 形成一定的教育理念呢?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

根据我的理解, 做校长的应该真心热爱教育, 植根于教育之中, 长期坚持把教育作为一种客观现象, 并把这一现象中的大量素材集中到自己的思维之中, 并经过自觉的、严谨的领悟过程, 产生对教育的正确认识。这个领悟的过程, 是完全自觉化的过程。其动力来源于一个教育工作者, 长期以来对教育的热爱和由此而养成的为教育而思考的习惯。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你的教育思想始终处于及时刷新的状态, 并在不断刷新中产生新的思想。我感觉, 我从教二十几年来最大的收获是, 我养成了为教育而思考的习惯。这种自觉的思考习惯, 使我能够看到落伍的可能, 在这种压力下所产生的动力, 推动着人的发展。任何一种思想的创新, 都是通过对客观现象的主观反应而产生的结果, 教育思想的创新当然也不例外。

在主动观察和思考中, 通过细致的管理和科学的引导, 形成自己独有、适宜的新思想, 这个不断循序渐进的过程, 就是思想创新的过程。

三、在管理中引导教师形成创新思想

一个学校教育思想的形成, 还需要在弘扬以人为本的思想条件下形成。作为校长, 不应该把教师训练成千人一面, 要鼓励教师形成自己的个性特点。要全方位创造条件让教师在工作中释放自己的潜能, 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在工作中的自主性, 使教师能够最大限度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施教, 切忌用行政命令和专家框架限制教师的教育思想在工作中的落实。校长要善于集中所有教师对教育的自我认识和理解, 充实自己的教育思想, 使自己在对教育的认识上不落后于时代和教师。

如果说用自己的思想影响教师, 是中枢机关通过发布信号来起作用, 那么, 承认、重视、关注、吸收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和想法, 就是中枢系统在接受外界反馈的信息。在这样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中, 校长的教育思想, 不可能不成为一所学校教育思想的中枢机构, 不可能不随时处于一种创新的状态, 校长也不可能不在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起核心作用, 不可能不再管理中影响到教师思想的不断完善, 关键要看校长是否算得上是一个有心人, 是否植根于教育教学之中。

教师的创新要体现在教学行为上, 教学行为的创新既要表现在形式上, 也要蕴藏在内涵之中, 灵活多变的教学风格, 首先从形式上就为学生提供了乐于接受的感知材料。满足学生富有灵活性的思维要求。这些既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创新所必须的, 也是学生创新品质培养的重要途径。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 重要的是解放教师的思想、开发教师的思维、提高教师的意识、发挥教师的个性。做校长的要在行政上营造和谐、宽松、理性、人文的工作环境, 为教师提供广阔的、富有伸缩性的创新空间。要在意识上领先教师一步, 做教师创新的导师。

教师在教学创新时, 既要追求形式上的新颖, 更要在意内涵上的深刻, 要通过自己的劳动, 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处理教材, 给学生设置具有研究价值的学习材料。

除了形势和内容之外, 就是把握创新机会和思维方式。就课堂教学而言, 我要求教师应在下列三种情况下把握机会, 并采取合理的思维方法:

1. 在驾轻就熟时创新

课堂教学达到驾轻就熟的地步时, 既可以看做是教师从业的资本, 也可以看成是教师创新的障碍。所以, 越是到了驾轻就熟时, 越要考虑如何实现熟中生巧。

2. 在举棋不定时创新

举棋不定就意味着面临选择。这时教师要防止自己的思维向经验靠拢, 而是要在思想中提起教育方针, 以及课改所要求的培养目标这条纲, 用先进的教育理念, 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依据科学的方法处理教材。

3. 在举手无措时创新

任何人都会遇到山穷水尽的时候, 问题是如何迎来柳暗花明。当一名教师为找不到好的教学策略而焦急时, 往往思维正处于最积极、最活跃的状态, 这时也最容易产生灵感。所以说, 教师要学会变不利为有利, 变压力为动力, 这样才能使自己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水平。

加强依法治校, 创新学校管理 第9篇

一、依法治校的含义

依法治校, 就是学校在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等大框架下, 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等来治理学校、管理学校各项内外事务活动, 使学校各项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从而完成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心任务的一个过程。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 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体目标。从国家层面上讲要依法治国, 落实到学校层面上来说就是要依法治校。法治是一个国家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更应该是每个学校创新管理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二、依法治校的意义

依法治校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 是教育事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推进教育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 依法治校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前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 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 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只有教育发展了, 老百姓才能满意。但是, 教育如果不能公平公正地发展, 哪怕发展了老百姓也不会满意。所以, 公平正义、依法治理不仅是国家治国理政的底线, 也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底线, 更是学校管理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2. 依法治校是提高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

当前, 学校管理活动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 自主性、复杂性、多样性显著增强, 一些法律问题、管理漏洞与矛盾纠纷随着社会发展日渐突出, 给学校管理带来了许多掣肘。学校必须通过依法治校, 实现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 在管理中重视对权利和义务的遵守, 依法实现与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其他组织的对话与合作, 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可与支持, 有利于规范办学行为, 提高管理水平与效率。

3. 依法治校是构建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基础。

现代学校管理制度要求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和社会参与, 核心就是使学校成为独立的符合教育组织机构特点的法人主体, 强调通过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 学校的内部管理、依法治理解决学校的管理问题, 使学校真正成为独立办学主体, 实现依法自主发展和自我监督。

4. 依法治校是深化学校改革创新的重要抓手。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改革创新, 就会涉及管理的理念、制度、举措和方式, 就会产生新的问题和矛盾。如果在学校改革创新的过程中, 能够严格按照法律和相关制度开展工作, 依法治理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和矛盾, 很多问题和矛盾就会得到妥善化解。依法治校对学校管理转型提出的要求, 本身就是改革。所以, 依法治校是学校改革创新的重要抓手和有力保障。

三、学校依法治校实施中的不足

近年来, 一些地方和学校, 积极开展了推进依法治校的工作, 并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 按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要求来衡量, 从总体上看, 依法治校实施工作还不够完善。表现在, 有的学校法制观念和依法管理的意识还不够好, 学校管理中还存在依靠行政管理手段为主的现象;依法治校的制度和措施还不健全, 权大于法、有法不依的现象时有发生;依法治校还没有成为学校的自觉行为;民主与监督机制不够完善;教职工的整体法律素质还不是很高。

四、推进依法治校, 创新学校管理

现代学校呈现出多层次、多结构、多因素的特点, 需要系统有效管理才能获得高效的办学效益。在具体管理过程中, 既需要融合用“心”、用“情”, 达到管理“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同时也需要结合用“理”、用“法”, 达到依法治校、以法育人的目的。

1. 树立法治意识, 开展法制教育。

学校管理实施者首先要具备“法”的头脑, 带头增强法治意识, 重视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要注意对师生进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教育, 使他们具有一定法律知识, 形成较强的法律意识, 逐步养成学法、用法、守法、护法的观念和习惯, 提高知法守法的自觉性, 合法保障自我权益。

2. 提高法治水平, 完善章程建设。

学校在创新管理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广大干部和教职工依法管理、遵纪守法的能力, 自觉用法律方式来解决问题, 依法维护教学活动的正常秩序。把法律作为解决校内矛盾和冲突的基本依据, 依法建立健全纠纷解决机制。同时要充分认识章程建设在依法治校、推动学校内涵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学校的创新管理应该将章程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工作议事日程, 建设专门机构和骨干队伍, 根据现行的法律法规, 制定《学校章程》, 统领学校全局, 保证教育法律、法规及政策在学校贯彻落实, 保证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

3. 依托法治基础, 结合德治补充。

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 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法治与德治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法规是道德的最基本体现, 道德是法规的精神基础。法治与德治都是调节人际关系及其行为的规范, 各有其独特的功能。道德是内在的“自律”, 法规是外在的“他律”;法治是德治的升华, 德治是法治的思想前提, 二者互相联系, 互相补充, 不能互相替代。在学校创新管理中, 有些关系, 如工作安排、教学秩序, 只能由法规来调整, 有些则只能由道德来调整。学校既要重视法治又要重视德治, 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 形成和谐之基, 才能更有力地保障学校教育教学稳定、协调、健康发展。

4. 建立民主监督, 促进校园平等。

在学校创新管理中, 要加强对学校依法治校贯彻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实施过程的监督, 充分发挥社会各方作用, 并使各种监督手段经常化、制度化。通过民主监督, 大力弘扬平等意识, 构建平等校园, 建立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

五、海南省农业学校依法治校, 创新学校管理的具体做法

创新学校管理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按教育法规规定执行好既定的课程计划, 完成培养任务就是依法治校的核心所在。在探索依法治校、创新学校管理的过程中, 海南省农业学校把如何处理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 落实在“三本”管理上, 即校本、人本和成本。

1. 校本管理方面。

重点创建四个特色:一是专业建设特色, 立足农业, 面向社会, 体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二是培养规格特色, 立足技能型人才培养, 体现学生在文化知识、专业技能、综合素养全面发展;三是教学方法特色, 立足职业教育, 体现理实一体、学做合一、能力为主;四是办学模式特色, 立足产教融合, 体现联合办学、综合教学、复合培养。

2. 人本管理方面。

重点创新情、理、法“三合一”管理模式, 坚持“人心齐、泰山移”的管理理念, 贯彻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相结合的原则, 在管理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 营造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法育人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以推动学校事业生态化和谐发展。

3. 成本管理方面。

重点通过依法治校, 规范和降低办学耗费, 创造出优良的办学效益, 体现人才培养的社会价值。一是把有效资源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 创造育人成才的社会效益;二是通过产教结合、校企合作, 整合社会资源, 创造最大化的教育资源整合效益;三是加强经费管理, 严格财经纪律, 开源节流, 减耗增效, 创造学校办学的经济效益。

加强依法治校、规范办学, 不断改革创新学校管理, 是创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推动学校教育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参考文献

[1]付子堂.“依法治校”是必由之路[N].法制日报, 2010.

[2]齐连政.浅谈依法治校[J].天津教育, 2006.

创新是学校管理的核心 第10篇

学校管理的核心是人,人的管理是一种动态管理,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来开展学校管理,可以使校园文化成为学校的一种形象、一种气质、一种个性、一种特色,从而激活教师的创新思维,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一、管理创新是学校管理的首要任务

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催人奋发、令人忘我的震撼力。校园文化支撑下的管理不再是生硬的要求和居高临下的命令。它所构建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凝聚与感化的磁场,是一方孕育生机与活力的沃土。这就要求校长在规范办学行为时,不能仅仅停留在执行《教师行为准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日常管理的层面上,而要将这些规范同自己的办学理念、管理个性和目标追求有机地结合起来,渗透到管理的各个环节、各个时期和每一位师生心中。让其在管理实践中积淀、升华,内化为教育影响力和组织力量。

如,创建“平安校园”活动,学校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切实抓好安全工作。每学期至少要举行两次全校性的安全知识讲座,同时还应举行以增强自我防护能力为主题的班队会等法制安全教育活动。学校安全工作要做到制度化、经常化,要靠实责任,建立责任追究制。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周要作为安全教育周,多搞活动,要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确保无违法犯罪、无治安案件、无灾害事故发生,确保校园平平安安,确保学校健康和谐发展。

二、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中之重

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中之重。学校要以质量求发展,而质量要通过教学管理来提高。

1. 校长听课要“勤”。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学校管理的基本任务,而听课则是校长管理、监督和指导教学的主要形式与手段,因此校长必须经常深入课堂听课,和教师一道研究、设计最优的课堂教学方法,帮助教师及时准确地掌握教学信息,提高应变能力等。

2. 校长兼课要着眼于“研”。

主管部门明确规定千人以下学校校长必须代课,其实兼课是校长参加教学实践的最佳方式。但校长的兼课要着眼于“研”,既要研究教学又要研究学生。

3. 校长抽查立足“帮”。

不定期的抽查是了解教师工作情况和效果、引导教师奋发进取的有效方法。如查看学生的作业内容,抽查教学中重点内容和关键问题的解决以及突破情况,抽查教师对学困生的教育态度、方法、效果等,这是促进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的重要举措,也是帮助教师对教学质量进行自我管理的一种方法。

4. 校长平时的观察要“细”。

校长的工作多,尤其是规模较大的学校校长。但校长若能经常到教室、操场和教师宿舍走一走、看一看,仔细观察学生在学些什么,课间10分钟在做些什么,谈些什么,同学间相处怎样,学生活动搞得怎样,道德表现如何,教师们的工作、学习怎样,精神状态如何等。这是掌握实情的好形式,也是对师生的一种鼓舞。

5. 校长与师生座谈要“诚”。

校长是管理者,同时也是被管理者的同志、朋友。邀请教师或学生以真诚的态度、以对话的形式进行推心置腹的座谈,是交流感情、沟通思想、磋商问题的好办法,是摸清师生思想动向、了解教师教学实际的重要途径。

三、教学研究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

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的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每个教师的基本工作。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与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因而校长要加强校本教研、校本科研、校本培训,正所谓“三位一体”。这三者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有机的整合,要把教研、科研、培训统一纳入校本教研的范畴,统一规划,统一实施。为了追求教研一体化,就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1. 自我反思日常化。

选取“小而实”的问题进行反思,把“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作为教研工作的出发点,发现问题就深思,找到经验就升华,使自我反思日常化、平易化。

2. 同伴互助区域化。

由于农村学校规模较小,教师也少,因此根据区域条件,可联片搞教研活动。联片教研工作要实现“三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小活动与大活动相结合,“托管”与“自管”相结合。只有经常搞校本研究,才能保证每个教师的专业成长,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论学校档案管理创新 第11篇

【关键词】创新;管理;档案;信息化

前言

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科技的发展,加快了学校的行政改革,学校为了更好的生存下去,更好的发展下去,应该建立一个比较民主、科学的体制。学校的高效运行与档案的科学有效管理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所以学校应该高度重视档案管理的创新。为了便于事业单位的评价,使自身的档案制度更加科学更加规范,进而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

1.档案管理现状

学校的档案管理现状不容乐观,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校的发展,而且影响了学校在社会和经济中起的作用。

1.1不平衡的重视程度

学校对档案管理的重视度不高,不同的机构对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同,严重的时候,有些学校完全忽视了学校的档案管理,不能保证档案归档的时间、需要的资金、人力、财力,而且不能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目前来说,有些学校逐步将档案管理作为本单位的工作计划,而且安排了相应的人员去付诸实施,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档案管理的机制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

1.2较差的保管条件

由于档案管理刚刚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有的学校的档案管理成了摆放任何东西的储存室,而且档案管理的基础设施不完善,檔案管理基础设施存在很大的漏洞,严重损坏了部分档案。

2.档案管理的创新

2.1健全制度

学校的档案管理制度应该有所完善,所以在建立时应该遵循相应的原则。首先,档案管理的相关制度的建立应该遵循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原则,建立的制度应该从自身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满足自身单位的档案管理特点,进而更好的进行本单位的档案管理的相关工作。第二,学校档案管理制度应该秉承实用简明的原则,管理制度的建立应该将可操作性作为最终的目标,进而使得档案管理制度能够更好的发挥其规范和指导性的作用。其次,档案管理制度的建立应该能够约束教师也能够约束领导,这种双向的约束性可以较好的发挥档案管理制度的管理性,学校中领导起着引导和榜样的作用,可以促进档案制度的实施。最后,档案管理制度的建立中应该将严肃性作为原则。为了更好的执行档案管理制度,在档案管理的执行中应该将其权威性作为制度的最重要的原则,在制度的施行过程中,应该做到奖罚分明。

2.2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要提高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将其纳入议事日程,首先要建立档案管理工作的领导机构,定期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和指导、督促;其次要结合本单位档案管理工作实际,建立起档案管理达标升级考核机制,对档案工作实行定性、定量考核,可按照分级分类指导的原则,通过等级升降来实施动态管理;同时应参考国家档案建设的有关标准,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结合本单位具体情况,研究制定本单位档案各项工作的质量评价标准,并积极组织实施,从而推进档案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建设。

2.3开展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提高档案利用效率

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是档案服务于学校制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也是适应社会对档案信息需求日渐增强的客观需求。要使档案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必须把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应用于档案管理,以达到提高工作效率和延长档案寿命的目的。首先,学校档案管理部门要提高信息管理的时效性,准确、及时地传输信息;其次,要对档案实行计算机辅助管理,利用计算机、扫描仪等现代设备和现代技术,将档案资料整理输入计算机,通过相应的技术处理,将文字、图片、声像等资料转变成数据资料,实现档案纸质与数据格式并存;其三,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进行档案管理创新,通过网络,可以实行不属于保密范围的档案信息的社会共享,向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档案信息服务,以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

2.4增强档案人员综合素质

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档案管理现代化技术,能够认真的进行档案信息的分析及其研究,进行档案信息服务层次的提升,保证其档案信息服务及其咨询环节的协调。这就需要档案管理人员做好相关的工作,保证其不断的学习,上级档案管理人员要进行相关条件的提供。采取以老带新、以强带弱的办法,互帮互学等建立复合型人才群和梯队型人才结构。作为档案管理工作者,应看到自身素质与新形势对档案工作需要的差距,以时不我待的精神状态抓紧自身的学习提高,尽快使自己成为合格的档案工作者。在信息化条件下电子档案已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就能够建立有效的文件档案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使档案管理工作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要求,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3.结语

深化教育改革 创新学校管理 第12篇

一、以“校本培训”为载体, 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经过不断地教育教学践行、探索、积累, 我们认为目前比较切实且有效的“校本培训模式是:“课——研——修”。

课:以课堂为主阵地, 以典型的课例为载体, 各学科结合学科纲要开展“一课多磨”、“同课异构”模式的课堂教学研究。

研:在教学中以课堂教学过程为重点, 立足教学的重点、难点等方面的问题, 围绕问题开展针对性的教学研究活动。

修: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动、自我反思进行交流研讨, 达到理论提升、智慧交流和教学的改进, 以此助推教师专业化提升。

要使校本培训得到有效实施、长效生成, 必须匹配相应的条件和机制, 如:校本培训的前提条件:

1.教师要有一种内驱力、进取心。

2.教师要有准备、有思考、有气度。

3.团队要有无私的胸襟, 友好的合作, 资源的共享氛围。

校本培训的管理机制:

学校要健全“校长室——教导处——教研组”的三级管理网络, 建立校本研修的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 构建人气足、风气正、研风浓、教学实的教研组。校本培训的目标指向:1.强化教学五环节 (备课要“研”、上课要“实”、作业要“精”、辅导要“效”、评价要“多”。)

2.求活创新课堂教学。 (激活课堂、激活学生)

3.落实减负增效。 (负担要“轻”, 质量要“高”)

二、以“快乐拓展日”课程活动为抓手,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上海长宁区以“为了每个学生更好地学习”为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从2009学年起在小学阶段试点快乐拓展日课程活动, 2010年已在全区小学全面展开, 旨在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 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教研员的指导力和教师的执行力, 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以“优化课程、减负增效、快乐成长”为主题的“快乐拓展日”课程活动, 具体内容是:确立每周三为快乐拓展日。快乐拓展日当天上午以基础型课程为主, 下午以学生自主选择的主题式、体验式、探究式等课程活动为主。这一天也被称为无作业日, 所有年级均不布置常规书面家庭作业, 其他四个学习日也不因周三为“无作业日“而增加作业量, 但学生要在一段时间内完成一项长作业。所谓长作业, 就是改变以往以知识性、记忆性为特征的复现作业, 而以主题型、兴趣性为特征的开放性作业替代。这样的作业无需第二天就交, 学生做长作业的时间可以是一周, 一个月, 甚至一个学期。

设计长作业目的是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学会应用课堂中习得的知识体验社会角色, 感受学习的乐趣和生活的常识,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为有效实施快乐拓展日课程活动, 区域形成了教育局、教研室、学区、学校四级管理网络, 上下联动, 着力在创新创效上求发展:

(1) 制定课程计划, 保持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各校根据实际, 选择主题, 编制课程计划, 开发课程资源, 优化课程结构, 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创造力和协作能力为课程目标, 形成各年级的内容序列。

(2) 采取有效措施, 形成常态化。学校依据上海市教委制定的课程计划, 根据学校实际调整课表, 及时配足师资, 研究并制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 整合学校、社区、家长等各方力量, 将此项工作落到实处, 形成惯例。

(3) 组织各项活动, 培养学生兴趣爱好。鼓励、帮助学生在“快乐拓展日”当天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开展琴棋书画类、科技制作类等活动, 参与家务劳动、社区活动等,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 创新教学, 开展长短作业设计研究。区域通过整合学科带头人、学科中心组等优质资源, 依托课程标准, 梳理学科核心知识点, 帮助学科教师根据核心知识点, 设计常规作业和长作业, 增强作业与学科基本要求及课堂教学的匹配性, 改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加强学习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5) 实行“家校开放日”活动, 加强宣传力度。学校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开放, 向家长、社区宣传素质教育理念, 以扩大社会对“快乐拓展日”课程活动的认可。

三、以“家校开放日”为途径, 提升学校开放程度

(1) 充分认识“家校开放”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认为, 办好让党放心的教育, 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全面践行教育改革, 尤其是基础教育的改革;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其中很重要的方面是要通过开放, 让家长认识二期课改、教学五环节、“快乐拓展日”课程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是教育政务公开、教育公平的需要;通过开放, 让家长认可学校管理的规范化、个性化, 是学校展示素质教育的需要;通过开放, 让家长认同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大教育的重要性, 是开放教育的需要。因此, 我们坚信:实现“家校开放日”, 必定加强家庭与学校的联动, 加强家长与教师的沟通, 有利孩子的学习, 有助孩子的成长, 从而形成有形有痕的育人合力。

(2) 明确“家校开放”原则。

(1) 全面性原则——全面开放、全员参与

学校紧扣主题, 以开放的校园、开放的课堂、开放的活动等形式进行全方位“家校开放日”活动, 期待所有的家长、所有的学生、所有的教师参与活动。

(2) 互动性原则——加强沟通、加深情感

在“家校开放日”活动中, 让家长走进校园, 了解校园文化, 参与学校管理;让家长走进课堂, 关注教育, 提出合理建议;让家长走近孩子, 倾听心声, 增进情感交流。

(3) 统整性原则——整合资源、整合育人

通过“家校开放日”活动, 充分利用师生、家长的智慧资源, 以及家校的优势资源, 完善学校管理, 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3) 规范学校开放要求。

如:活动主题、活动时间、组织机构、活动安排、活动反馈等, 必须周密计划、周全考虑、周到落实。再如:活动反馈, 要做到 (1) 问卷调查——全面了解反响, 了解意见

(2) 座谈、答疑、“家校论坛”——针对家长关注、热议的问题, 进行个别咨询、部分交换意见。

(3) 资料积累——留下活动痕迹, 见证活动成效, 提供完善管理依据。

通过“家校开放日”活动, 我们从中得到的启发、感悟有:

让家长看什么?看学校常态化的教育教学, 以彰显规范办学;看师生的自然状态, 以融入课堂;让家长看孩子的真实表现, 以走近孩子。

让家长怎么看?学校组织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时, 要做到“三精”:精密地组织、精细地设计、精心地实施。

让家长讲看法:针对当天的开放活动, 学校及时听取家长意见, 并征求家长对下次开放活动的需求。

通过“家长开放日”, 我们的目标趋向是:

凝聚文化:学校通过开放日活动, 尤其是通过家长的视角、意见、反馈等, 用以完善与勘正学校管理的规范化、人本化、科学化, 并从中凝练学校的办学精神、制度、环境、班级等文化。

打造团队:学校开放活动呈现的局面一定是整体的、内在的、多元的, 它所折射的一定是学校班子、师资、学子的集体意识、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形成合力:学校开放活动有助于家校联系、家校互动、家校共勉, 有助于形成育人的共识、育人的合力, 它必将助推社会和谐、多彩校园、幸福家庭、快乐人生的塑造。

上一篇:网购安全保障下一篇:道路及桥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