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光农业旅游范文

2024-08-19

观光农业旅游范文(精选12篇)

观光农业旅游 第1篇

一、郫县都市农业旅游的发展条件

1. 区位优势明显。

郫县地处天府之国腹心,位于川西黄金旅游线、成都市西部通道第一站,县内交通便捷,有317国道、成灌高速公路、沙西快速通道、成都绕城高速、高新西区围城路五条快速通道以及建设中的地铁2号线横贯全境,经高新西区产业走廊,与成都市无缝连接。郫县距成都市核心城区10公里,距成都火车西站8分钟车程,距火车北站25分钟车程,距成都南站20分钟车程,距双流国际机场30分钟车程。优越的地理位置使郫县集成都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客流于一体,是成都市城市版块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文化底蕴厚重。

郫县建县史有两千三百多年,是历史上古蜀国都城和古蜀文明发祥地。县域内的望丛祠是全世界蜀人祭祖的圣地,“望丛赛歌会”列入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古城遗址、杜鹃城遗址、德源商周遗址、望丛祠、唐昌文庙、安靖邓家双斗桅杆、扬雄墓、严君平墓和何武墓等历史遗迹,是国家的重要文物保护区域。郫县人杰地灵,才俊辈出,扬雄、严君平、何武、张俞、韩素英、廖昌永等都是驰名中外的文化名人。郫县人文积淀丰厚,不仅水美花香,而且文气很盛。“吃在四川,味在郫县”,郫县美食甚多,蒋排骨、杨鸡肉、魔方豆花等特色美食让众多食客流连忘返。郫县物产丰饶,郫县豆瓣蜚声中外,郫县蜀绣、川派盆景、唐昌板鸭、太和牛肉、唐元无公害韭黄、古城柚子、花园腌肉等土特产品深受广大游客的喜爱。郫县是川菜之魂———郫县豆瓣之乡,“郫县豆瓣制作技艺”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古蜀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赋予了郫县博大而精深、独特而神韵的历史人文底蕴。

3. 生态环境优美。

郫县地处天府之国腹心地带,都江堰自流灌区上游,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国家级生态示范点,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是九环黄金旅游线上的天然绿色走廊。川西平原典型的田园风光和水网密布纵横交错的水域资源,孕育了浓厚的古蜀文明和丰富的川西民俗文化资源。郫县现有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一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处。县境内绝大部分为平原,呈现一级台地、漫滩一级阶地和扇形平原的地貌景观,以蒲阳河、走马河、柏条河、徐堰河及江安河为主的各条河流,总长158公里,是郫县的主要水资源,形成了极具旅游开发价值的风景河段和漂流河段。郫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摄氏15.7度,春早,夏长,秋雨,冬暖,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生态气候环境十分宜人,最适合开展各种乡村休闲旅游活动。

二、郫县转型“都市农业旅游”的战略思考

从以上所分析的成都近郊传统农业旅游产品的供给特点和市场需求特点可以看出,成都近郊的都市农业旅游产品无论在产品开发方面还是在游客旅游消费方面均表现出尚未发育成熟的特征,还处于都市农业旅游的萌芽阶段或初级发展阶段,缺乏都市农业旅游应有的功能和气氛。

1. 正确定位与规划引导。

郫县的农业旅游规划应该定位为都市型农业旅游,划分为三大农业功能区和发展IT大道和沙西线现代都市农业的综合示范带。三大农业功能区即西南部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北部特色农业生态旅游区、中部及东部现代农业加工物流区。西南部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以传统种养农业为主;北部特色农业生态旅游区着力打造现代农业景观,拓展现代农业的观光旅游功能,开发以花卉苗木、特色蔬菜为主的乡村农业观光、以境内滨水地区风景为依托的乡村画廊旅游以及以古蜀文化、川西民俗文化为载体的天府蜀源文化等旅游产品,构建该区特色农业生态旅游品牌;中部及东部现代农业加工物流区重点发展以川菜加工为主体的加工业,积极发展农产品连锁、超市、配送、网络销售等现代营销方式,着力打造郫县乃至成都市的农产品物流中心。目前,各乡镇都缺乏发展都市型农业旅游的详规划与细则,使得许多农业旅游产品偏离了正确的发展方向,造成产品低层次重复开发,市场混乱,经济效益低,整治难度大的局面。要使生态农业旅游上档升级,成为有特色、有吸引力、能持续健康发展的旅游产品,必须编制高规格、高标准规划对其发展加以正确引导。

2. 采取管理质量型发展模式。

从管理人手,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近几年,郫县农业旅游事业有了较快发展,但还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旅游资源潜在优势有待进一步挖掘,与大旅游发展相关的商业、交通、餐饮等行业也亟待大力发展。有效改善市区和郊区各景点之间、联结各景点的公共交通状况;组织各有特色的旅游线路;加快新线产品的完善,增强吸引力;对旅游“冷点”进行积极开发与宣传等等,都将有助于提高旅游资源的整体承载力与利用率。研究结果表明,影响都市旅游者参与农业旅游的因素中前五位原因分别是:旅游内容单调无新意;景点无特色;景点环境脏、乱、差;交通费时费力;拥挤。这五个原因大都跟管理因素有关,这也说明成都市郊“都市农业旅游”仍有不少管理潜力可挖。为此必须加强现有旅游产品的质量管理,从管理人手,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

3. 突出旅游活动休闲性。

休闲型旅游产品可以在保持现有棋牌活动、歌舞、游泳、钓鱼、球类等大众化活动的基础上,开展民族歌舞、节庆活动表演、标本采集等活动。(1)旅游漂流:在府河源头和柏条河上开展橡皮船漂游,木排、竹筏、木船戏水等活动,并在一定时期举行漂流比赛,增加景区的吸引力。(2)趣味钓鱼摸鱼:在合作水产养殖区开辟一个鱼趣园,开展垂钓、摸鱼等活动。(3)乡村狩猎:在合作、德源、红光等地的特种禽畜养殖基地建立一个狩猎场,向场内投放珍稀禽畜养殖场繁殖的野鸡、七彩山鸡、野兔、鸵鸟等动物供游客猎杀,满足城市游客寻求刺激的旅游需求,并可将收获制作成特色菜肴。(4)珍禽烧烤活动:在特种禽畜养殖园区或水产养殖区内设一小型露天烧烤场,供游客烧烤各类特种珍稀水产和禽畜,游人钓上的鱼、猎杀的动物均可在此现烤现食。(5)动物逗趣活动:建立一个动物趣园,养殖具有观赏性和商品价值的各类珍稀动物品种,并进行人工驯化后开展动物逗趣活动,供游客与可爱的小动物嬉戏、合影。也可开展古代民间广泛进行的斗牛、斗羊、斗鸭、斗鸡、斗鸟、斗蟋蟀等活动,让游客领略惊险刺激的场面。(6)民俗文化旅游:在农科村建一座“川西乡村民俗园”,从建筑、服饰、饮食、节庆活动、婚庆习俗等多方面展示川西民俗风情。为了增加吸引力,园内可以定期组织“民俗文化节”、“民族篝火晚会”、“园艺盆景展”、“根雕艺术展”、“民俗风情摄影展”、“曲艺表演”、“民间灯舞表演”、“友爱百米长龙、友爱花鼓、友爱抬料号子表演”等活动。

参考文献

[1]熊伟,康刚.重庆都市农业旅游的发展与思考[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

[2]蔡庆丽.都市农业与都市农业旅游[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1).

[3]关俊利.浅析中国都市农业旅游的发展现状[J].咸宁学院学报,2006,(5).

[4]郭春华,李宏彬,冷平生.都市农业旅游开发景观建设初探[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5,(4).

农业观光体验旅游 第2篇

乡上化原则—·方面要多形式推广地方文化和乡土树‘种及农作物,体现地域风情;另一方面,木着友善对待环境的设计思想,真正体现自然生态的理念。高效化原则—注重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的转化,将农业产展示与农业观光活动结合,充分发挥观光旅游的关联带动作用,以促进生态、社会、经济汽人效益的协同进步。

人性化原则—突出观光旅游过程的参与性和体验性,建立人与景点环境的互动空间,开设各种参与体验性活动项目。信息化原则—将先进农业信自、技术融入到设计语言,改变人们对农业传统落后的印象,改善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勺同时,带来新颖、高效、独特的观光旅游体验。武汉木兰庄园的规划布局按照以上的规划理念和原则展开,结合前期各项信息技术的分析图,通过产业、空间、生态三方面布局体现出规划的合理性、园区的经济性和对生态的保护。

根据地形地势分析分别分布无公害蔬菜板块、有机果林板块、花卉板块和l名优水产板块四人产业板块依据前期数字高程模型显小的基址现有地形分布情况,将园区划分.陵型的果林栽植区、平原型的农田片植区和开敞的公共活动空间和配套设施区。生态布保留基址原有较好林木层、草地层及大面积的原有农田肌理。在西侧与外界主要交通干道相邻处设置生态防护绿化林带,对保留村庄马家庄的边界也以绿化分隔为主。

规划结构 园区规划结构为“一心一轴一带四片区”。一心:即农业信息技术示范中心,位于园区入口处,地势较平坦,交通便捷,依托主要功能建筑群,集研发、科普、示范、交流、餐饮、休闲娱乐、农业观光体验等多功能为一体。一轴:南北向的贯穿轴向,是庄园内的农业产业布置轴。一带:沿农庄四周边缘的风景绿化林带,具有隔离边界、优化生态效益的功能。四片区指农贸商业活动区、接待中心区、度假别墅区和市民农园区。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规划考虑按照当地资源基础丰厚、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等条件,筛选一批优势产品,重点培育为特色产品,逐步形成区域带有示范

旅游观光农业的思路和方法研究 第3篇

关键词:观光农业;旅游;思路

0前言

本文选用网页调研,发出调查问卷1000份,收到调查问卷989份,其中有效问卷978份。为了能够较为准确的了解到消费者的情况。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消费者的个人基本情况、休闲偏好、对观光农业活动内容的满意度等展开分析。问卷调查是在2014年9月于完成的。

1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1.1消费者的一般特征

据统计年龄在0-20岁所占的比例为24.2%,年龄在20-45岁之间的人数占到了64.5%,年龄在45岁以上的占到了11.3%。女性占问卷人数的51.6%,男性占48.4%。月薪1000以下占到的比重为6.4%,月薪1000-3000占到了25.8%,月薪在3000-5000的比重达到了51.6%,月薪5000以上的占到了16.2%而且来旅游的人中有80%来自城市,学历在高中以上的比重为80.6%,高中以下文化的为19.4%。而且大多数的人比较热爱户外运动,对旅游有浓厚兴趣。

1.2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从年龄及性别角度分析,年龄在20-40之间的人对观光农业旅游的评价表达意愿比较强烈,其他的人则更注重于旅游过程中所提供的带来的享受程度。其中女性对观光农业的要求比较高,也乐于表达自己意见,反之,男性都不太愿意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职业角度分析,大部分的学生、公务员、企业工作者对于观光农业旅游的评价比较高。学历越高、收入越高者普遍对于观光农业旅游的评价较高。观光农业的发展可以更具有针对性的对于学生、公务员以及企业的工作者提供更准确的定位服务。

1.3参加观光农业活动的情况

观光农业在旅游行业中算是比较热门的,但是观光农业总体的宣传力度还有待提高。只有少数的人对于观光农业具体地点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一般人都是通过亲朋好友的介绍才得知观光农业方面的信息。通过调查也得知,大多数人愿意结伴而行,以小团队的形式参加。所以想要扩大观光农业的市场,还得想方设法让更多的人理解观光农业,知道观光农业的具体地点、具体的参观、游玩项目。

2结论

2.1地方政府的支援

观光农业旅游是新生事物。而且在湖南省发展的时期较晚,就目前而言,湖南省的观光农业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它必须要有政府的支持与倡导。政府必须完善有关于观光农业方面的法律而且政府还要带头投资该项目,然后拓宽投资的渠道,鼓励带动企业家来现场参观,解决最基本的资金需求。再而争取能够将这个第一产业带向第三产业,完成质的飞越。提升农民的生活品质。

2.2服务质量及项目内涵的提高

随着日趋增多的小型的观光农业旅游项目。竞争也就越发激烈。所以为了提高客户综合体验就必须牢牢抓住服务质量。在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对各个项目进行科学规划,努力完善硬件设施、提升当地的农民的素质。致力于打造一个集观光、体验、休闲、娱乐、购物于一体的全方位的农业项目。大力发展其特色,例如,开慧镇浪漫温馨,从毛泽东与杨开慧家喻户晓纯洁的爱情故事,再到小镇270多对金婚夫妻的白头偕老,在这里传承着一种特有的“爱情文化”,演绎着一种不朽的“爱情传奇”。

2.3营销策略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时代,特别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蒸蒸日上的今天,项目在紧跟时代步伐在网络开展营销战,结合新媒体营销利用微信、百度推广等方式建立网络销售渠道,并开展有效的网络宣传,结合线下传统的营销渠道增强项目影响力,打响项目品牌。

2.3.1 新媒体营销

①微信平台:微信用户目前已经超过7亿,作为一款具有社交性质的电商平台,微信在用户心中的地位不容小觑,项目在微信平台开通了公众号:小镇故事,介绍我们的产品以及开慧镇特色的文化。

②百度推广:通过百度平台将项目产品投放在各网站上,并利用百度的数据定位技术,将产品投放给更有可能选购本类别产品的用户。

③网店推广:在淘宝上开设网店,进行宣传。2.3.2 渠道建设

2.3.2.1线上渠道建设

①微信平台:继微信公众账号支付和扫码支付正式开放后,微信APP支付接口也宣布对外开放,这为商家提供了更便利的平台,消费者可以关注官方微信:小镇故事。

②淘宝商城:淘宝商城作为目前最大的电商平台,蕴含巨大的成交量,而物流是农产品电商的软肋,项目利用便捷的淘宝商城物流销售项目产品,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销售业绩。

2.3.2.2线下渠道建设

①经销商分销:项目首先立足湖南长沙市场,通过利用湖南五彩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已有的资源即经销商和门店,将产品推向各个社区,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市场。

②超市采购:本项目产品品质优,价格略高于其他同类产品。目前消费人群定在上班族等消费水平较高的人群,所以各大超市、商城是项目开展业务的大阵地,引进各大商城、超市采购项目产品。

③品牌店专卖:相比超市、经销商,品牌店的经验更加专业、更具特色,在项目发展后期将会在适当的时机打造项目自己的品牌店,全方位保障产品的安全,更全面地为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

2.3.3 公共关系

通过社会各大媒体如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透过舆论将囍米和锦粟深入人心,与政府、工商等其他机关部门协商,通过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等媒体宣传推广囍米和锦粟特色品牌,强调我项目产品在湖南特色米中的地位,更好地将项目产品打造成极具景观特色的绿色有机特产,在公众当中形成影响力,有效地提升项目影响力,抢占市场份额。

参考文献:

[1]林军波,于行,陈嘉尚.浙江温岭市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 2013, (2):48-53.

观光农业旅游发展问题浅析 第4篇

本文介绍了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 指出了现有观光农业产业存在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1 旅游观光农业发展

生态旅游业是当前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不仅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调整当地产业结构, 通过吸引外资, 扩大就业,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

作为农业, 旅游业发展的新亮点, 生态旅游是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产业, 集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 社会效益, 文化生活于一体的产业结构。

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形成一种产业;同时, 形成5种产业模式——观光农园, 农业公园, 教育农园, 森林公园;民俗观光村。

根据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早期萌芽阶段, 初级经营阶段, 成熟的经营阶段。

2 观光农业存在的问题

2.1 资金不足

从投资方面来讲, 想要发展观光旅游, 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目前, 从事这项工作的投资者主要为以开发商为代表的社会资金。在市场规律的引导下, 资金的投入与产出必须符合市场规律。对于观光农业旅游而言, 农业资源是其发展的基础, 而在我国这样一个农业为弱质产业的国家来说, 观光农业的投资吸引力相对不足, 这方面的投资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资金的不足会导致资金投入的顺序问题。如若本身数量有限、十分宝贵的资金用于房舍、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而不是用于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上, 则始终无法改变农业基础薄弱的发展现状, 这样不利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基础设施跟不上, 那么观光农业就失去了发展的根本, 偏离了发展的正确方向。

2.2 经营管理缺乏经验

很多农业观光区, 因缺乏管理经验, 模式老旧, 很快便停止了经营。这些观光区功能设计单一、重复, 没有突出特色, 缺乏吸引力, 活动内容也大同小异, 缺乏创新, 把主要精力用于改进非农业方面的技术, 想要通过城市化、人工化吸引游客实则是画蛇添足, 多此一举;把原本具有生态特色的观光农业变成了人工外围景观, 反而忽视了兴起观光农业旅游的初衷, 有的甚至通过破坏地域生态环境达到人工改造的目的。管理上缺乏系统的指导思想和有效的管理手段。

2.3 客源成分的固有弊病

观光农业的对象主要是对农业生产具有浓厚兴趣的城镇居民。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人口组成中, 城镇人口占到了总人口的80%以上, 观光旅游在这些国家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运行较为有活力, 市场潜力巨大[2]。而我国的农业人口本身就占有很高的比例, 约为74%左右。这些人自己就从事农业生产, 或者世代都是农民, 因此, 农业观光对于他们来说缺乏吸引力。这是我国国情决定的。客源成分的这一固有弊病是限制我国观光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3 主要解决方案

观光农业这一新兴产业, 本身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若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就可以带来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 这一产业可以也应当得到持续的发展。此外, 观光农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条件, 不能盲目跟风, 人云亦云, 要注重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分阶段, 有步骤地加强观光农业的发展, 使其更加具有吸引力。

3.1 注重挖掘民族特色文化, 突出农业观光特色

中华民族的传统农耕文化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 要保持观光农业的持续繁荣和稳定发展, 就应当在丰富观光农业文化内涵, 突出区域和民族农业特色上多下功夫。深入发掘农村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资源, 以提升观光农业文化品位为主要宗旨和指导思想, 摒弃通过人工建设和城市化的手段获取短期经济利益的做法, 实现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的有机结合。

3.2 加强宣传引导, 吸引长期投资

主抓观光农业旅游的部门要加强对农家乐等特色农业的宣传力度, 扩大观光农业的影响力度和范围, 吸引民间投资, 并逐步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3]。同时, 应注意加强引导教育, 提出观光农业的产业宗旨, 注重思想引导, 从根本上杜绝破坏生态、破坏农业的非自然外围旅游产业对观光农业地破坏。

4 结论

现代工业取得较快发展, 人们生活所处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人们越来越向往大自然, 人们生活价值观, 消费观以及审美观都发生着变化。近几年, 虽然我国观光农业旅游取得较大进步, 农村经济发展快速, 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了调整, 农民的利益得到了保障, 但是在经济、文化、环境及社会等领域, 仍存在很多问题, 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郑昭佩.生态旅游农业及其在我国的发展.中国生态农业学报[J].北京农业, 2002 (8) .

[2]郑业鲁.广东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思路和项目规划原则探讨[J].软科学, 2002 (9) .

慈溪农业观光旅游的发展 第5篇

徐松君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管理分院 3050623031市场营销051班)

摘要:近年来,生态旅游已成为旅游发展的主方向,生态旅游作为最新潮的旅游产品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生态旅游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是一种对自然环境负责的旅游形式,这种旅游形式不仅寻求减少旅游业对自然环境的压力和损害,而且通过发展旅游业来促进自然环境健康化,而健康的自然环境又产生了更大的吸引力,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因此,生态旅游标志着世界旅游正在逐步摆脱二战后以满足旅游者需要为基础形成的大众旅游模式,经由文化旅游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关键词:慈溪 农业观光旅游 旅游发展

农业旅游,即以农、林、牧、副、渔等广泛的农业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产品,并为游客提供特色服务的旅游业的统称,也称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等。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内一些都市区域的旅游市场开始导入农业旅游模式,并很快形成超速发展的态势,2004年7月国家旅游局命名了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对丰富城市居民闲暇生活,发展农村特色经济,拓宽致富门路,盘活地方资源,激活消费市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当前慈溪市农业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慈溪市农业旅游的现状

慈溪市农业旅游起步于杨梅节旅游的成功。2000年,慈溪市首次成功的将杨梅节与旅游结合起来,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别是近2年来,通过持续不断的市场化运作,杨梅节已成为周遍地区知名的旅游产品。杨梅节旅游的成功将农业旅游的概念首次带给广大农民群众。今年杨梅节,大山村村民还针对游客开出了农家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根据市委农办最近的一份调研表明,近几年来,慈溪市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准的休闲观光农业点已到8个,年接待人数总共达到55万人,年营业收入达到1534万,吸收从业人员235名,出现了象浒山现代农业观光园区、长河生态农庄等国家AA级景区。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在提升农业发展层次的同时,也改善了农村发展面貌,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二)慈溪市农业旅游发展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慈溪市农业旅游发展总体上还只处于萌芽阶段,总量、规模、形式等质量还很有限,相关管理、服务还跟不上。对照农业旅游发达地区情况,目前慈溪市农业旅游发展存在主要问题如下:

1、缺乏自觉的发展意识。目前的农业旅游景点是在 “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这种不自觉情况下形成的。包括目前已经成为国家A级景区的浒山农业现代园区等,最先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发展农业旅游。如果早有发展农业旅游的自觉意识,许多景点景区可能起点更高,相关配套设施也将更完善。

2、缺乏统一规划。目前全市农业旅游发展还处在一个摸索阶段,没有一个总体规划。没有总体规划,也就等于无总体方向,造成农业旅游发展目标不明确、难以发挥积聚效应和规模效应。

3、档次较低,基础条件及配套设施较差。项目单一,多数只注重了餐饮、钓鱼等设施投入,观赏、休闲等专门的旅游设施投入少,特别是生态环境条件不够理想。特色农业开发滞后,科技含量低,整体管理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4、宣传促销薄弱。目前农业旅游景点景区市场促销普遍薄弱,与旅行配套连接不够,靠自然散客、回头客经营。游客主要靠自行解决交通,严重影响客源流量,影响了应有的效益。

二、慈溪市发展农业旅游的模式选择

1、发展模式的选择

总结国内农业旅游成功模式,我国农业旅游可以分为都市依托和景区依托两种类型。都市依托型农业旅游主要是依托大城市发展起来,其客源主要为都市里的居民,特点是重游率高,易形成忠诚客户,向度假休闲方向发展演变;而景区依托型主要在著名风景名胜区(或村寨)周围发展,其客源市场主要是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观光客,特点是初游率高、重游率低,不易形成忠诚客户,是典型的观光旅游。

慈溪市的地理位置决定我市应当选择都市依托型农业旅游。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设,慈溪市成为沪、杭、甬三大城市三角地带的中心,面对的是长三角近1亿城市人口的巨大市场。根据上海市农委2003年的不完全统计,当年上海市民到郊区旅游人数超过1500多万人次。充分利用慈溪市丰富的农业资源,发展以大都市居民为主要客源市场的农业乡村旅游,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2、发展原则

慈溪市农业旅游发展尚处于萌芽阶段,经营农户都容易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城市游客的需求,经营者往往把城市化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目标。同时,慈溪市作为一个新兴的城市,脱胎于农村的时间并不长,很多城市居民对农村生活相当熟悉,和农村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慈溪市农业旅游发展必须坚持“保持本色,凸显特色”的原则,树立以游客为中心的观念,强化经营的特色和差异性,突出农村天然、朴实、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强调天趣、闲趣、野趣,尽力展现农业旅游的吸引魅力。

(1)必须以农业生产活动为基础。休闲观光农业是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在一起的新型业态,农业是基础,农业生产是观光农业的主导产业,观光农业必须在农业生产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和发展。

(2)必须与农业和旅游业的总体布局相结合。观光农业的规划布局要充分考虑农业和旅游业的总体布局,尽可能的在农业现有开发基础上增加观光农业的特性,一产向三产延伸,延长产业链,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3)必须立足现有基础进行发展,严格控制滥占耕地,因地制宜,突出个性和特色。观光农业的发展要以现有开发项目、现有的农业资源为基础重点筛选,进行完善、提高,形成有规模有影响的观光农业项目。因地制宜,突出个性和特色,特色是观光农业的生命所在,没有特色就无法吸引游客。因此所筛选的项目必须有各自的特色,求新、求异、不求全。

(4)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开发与保护相结合。观光农业点建设时,要切实保护好资源与环境,切实搞好节约耕地、水土保持、绿化以及废弃物处理等工作。

三、慈溪市农业旅游发展的规划布局及重点扶持项目

1、休闲观光农业的总体布局

按照以上发展原则,结合慈溪市资源分布,观光农业发展总体布局可以划分为三个发展带,即南部沿山发展带、中部平原发展带、北部近海发展带,三个发展带资源不同,特色各异,发展方向和重点也有不相同。

南部沿山发展带:该区域森林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以休闲、传统农作体验为主,重点发展休闲农园、杨梅以及其他林特农副产品采摘体验休闲项目。对在水源保护地或省级风景名胜区范围内、不利于水资源保护与环境保护的大规模的农家餐馆、旅馆等设施进行规划建设控制。

中部平原发展带:该区域是无公害蔬菜、瓜果重要产地,观光农业资源十分丰富,发展潜力大。充分利用浒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长河现代农业园区,进一步增加观光内容,拓展发展空间,配备和完善必要的餐饮、娱乐休闲设施,逐步发展成为菜果采摘、科技设施农业生产体验、娱乐休闲等功能的观光农业基地。北部近海发展带:该区域的水资源较为丰富,水产养殖有一定规模,结合滨海、滩涂湿地特色,重点发展垂钓、水产捕捞等项目。

2、休闲观光农业重点扶持项目

(1)大山山里人家

以村落为载体,借助丰富的山、水、林等林特资源进行综合开发,结合“大山精神”与新农村建设,规划建设大山艰苦创业教育基地(戚纪光纪念馆)、烛湖农家乐、生态杨梅园、垂钓、竹笋挖掘、森林浴、品茶等旅游景点,以及保健度假相结合的旅游项目,开展农家餐饮经营、体验农耕生活、观光等活动。

(2)浒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位于浒山北部的农业观光园,规划范围3000亩。园区地形平坦,河流众多。以“绿色生态文化,花园示范农业”为宗旨,以展示现代化生态农业为主要内容,提高观赏性、参与性和娱乐性,形成集观赏、游乐、劳作、品尝、购买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园,用先进农业技术和高科技农业设施,向市民展示现代农业科技成果,提供观摩、学习、培训、交流的场所。

(3)长河现代农业园区

园区规划建设面积2.5万亩,园区内分为现代化育苗区、无土基质栽培区、蔬菜贮运中心、农残检测(种子检测、微生物检测)中心、组织培养室等,集蔬菜品种繁唷、生产、示范、贮运、加工、信息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高档次的创汇蔬菜基地。在此基础上增设盆景园、竹廊竹园、水族馆、松柏园、兰园、梨园、桃园以及智能化蔬菜大棚等,以千米绿色长廊环通,游人步入其中,可领略鸟语花香的田园意境。

(4)西门外村海珠山公园

借助海珠山这一独特风景和动物竞技比赛为亮点进行开发,建设休闲绿地公园、垂钓区、斗鸡跑猪赛鸭(鹅)场、农家住宿餐饮、果品采摘品偿、棋牌娱乐等项目。

(5)杭州湾大桥生态农庄

以崇尚自然生态、强调滨海湿地为主要特色,开发建设集休闲、观光、绿色餐饮和有机农产品基地为一体的休闲农业旅游区。一期已经完成综合服务区、休闲娱乐区、农庄文化区、有机农业区、特种水产养殖区、特种畜禽养殖区、国家星火培训学校等项目,具有垂钓、生态农业观光、餐饮住宿、会务等功能。二期将重点以展示新、奇、特蔬菜果品品种和现代高科技设施农业为主的农业大观园。

(6)建塘江水库垂钓基地

建塘江水库是慈溪市面积比较大的一个滨海水库,养殖多种珍贵的水产品,钓位多并符合比赛要求,是慈溪市唯一具有能承担开展省一级或以上垂钓比赛活动的场所。

(7)沿山杨梅观光园

重点是继续提升杨梅园基础设施,增加杨梅园布点。

四、慈溪市发展农业旅游的政策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农业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发展农业旅游对于调整农业结构、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丰富旅游产品都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做为慈溪市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对整个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影响力与带动作用。各级干部要形成一致认识,摆上位置,明确目标,制定措施,完善相关责任与考核机制。同时注意教育群众、宣传群众,提高农民群众对发展旅游农业的参与意识。

2、合理规划,建立最佳结构的生态旅游农业模式。规划是农业旅游发展的先导。要尽快制定全市农业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明确全市农业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与方向。既要有高起点的总体规划,也要有近中期重要景区景点的控制性建设规划及详细规划。要贯彻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步实施原则。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和可能,成熟一个,建设一个,办好一个。要充分利用区域内的现有基础条件,因地制宜、科学布局、争取创造最佳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3、制定政策,加大综合发展支持力度。农业旅游虽然具有第三产业的一些特征,但仍属于农业范畴,除了原有农业方面的产业政策要给予充分兑现外,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资金、规划土地使用与流转、税收等方面出台相应扶持政策,必要时可给予“一园(场)政策”。在不损坏耕地、符合规划的条件下允许办理临时用地规划、临时建设用地许可,搭建休闲度假餐饮设施鼓励和支持旅游产业招商引资,鼓励民营资本投入农业旅游。鼓励和支持投资商更积极地投资农业旅游。通过政府支持、企业和社会融资等途径,探索设立旅游农业发展银行贷款风险担保基金的可能性。

4、提高产品档次和服务水平,狠抓宣传促销。要提高农业旅游的可参与性和科技含量,尽可能丰富农业旅游产品的内容,提高档次。要加强重要景区内部管理,提高重点景区点接待水平,切实建立“游客至上”理念和服务意识,提高景点景区的竞争力,以赢得更多客源。重视品牌打造,加大宣传和推介力度,提高重要旅游农业景点景区应有知名度。还要通过电视、电台、报刊、互联网加强对农业旅游景区景点的介绍,精心组织制作编写都市农业旅游指南、都市农业旅游交通线路图、景区景点标志牌。要针对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客源市场、不同的客源群,以不同的主题产品进行宣传。

参考文献 [1]马聪玲.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建议[J].2002

[2]李洪波.关于发展慈溪市市农业旅游的几点思考 2006

[3]黄冲平,张帆,林丽娟.发展浙江休闲观光农业.浙江经济.2005

草堰农业+旅游鼓农民“荷包” 第6篇

当年草堰镇是苏中抗日根据地的一部分,刘少奇、陈毅、粟裕、管文蔚、段焕竞、王必成等新四军领导人率领新四军将士曾在这里留下深深的足迹,与当地干群结下了深厚的鱼水之情,为抗战胜利和全国解放做出了突出贡献。该镇又是具有18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镇,独具特色的古盐文化使该镇成为江苏省古盐运集散保护区。

目前,农村单靠种粮植棉已难以鼓起农民“钱袋子”。为改变这一现象,让农民尽快地富裕起来,该镇积极推行和实施供给侧改革,因地制宜建设高效农业、休闲农业,让农民在享受中增加收入,在娱乐中得到实惠。

近年来,该镇提出了“旅游兴镇”的战略目标,制订了一系列的推进措施。把三元村作为切入点,以打造“鲜花盛开的村庄”为目标要求,在沈海高速白驹出口与双草公路交叉口建成集餐饮、休闲、住宿、娱乐为一体的乡村度假型农家乐——宏鑫三元农庄,将近千亩的低洼沟壑和高低不平的撂脚田,整理成以玫瑰花为主产品,集种植、研发、生产、销售一条龙的现代农业产业项目——七彩花田,并建设爱情谷、萌宠园、咖啡屋、垂钓岛等娱乐场所,建成“画里人家”“农家小筑”“梦里花田”“乡村印象”等主题民宿,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玩,让村民在服务中得到了实惠,在享受中迈向了富路。

发展休闲农业,农业向服务业延伸,服务业又反过来激活和带动农业发展,使农民和休闲农业资源有效对接,实现农村和游客的互动,极大地促进了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三元村60多岁的村民杨兴华,土地流转给了村里建设旅游项目后,自己又被七彩花田聘请为保安,他笑哈哈地说:“土地给村里流转后建设休闲农业,6亩地一年租金就是6600元。自己当保安,年收入又是2万元,收入是以前的几倍,而且拿得轻松。”

据了解,该镇旅游工作紧紧围绕“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发展特色旅游产业”的总体思路,以古盐运集散地保护区和中国传统村落为依托,以省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打造美丽环境、发展美丽经济,共享美好生活。截至目前,该镇已建成AAA级景点1家,佛教景点2家,纯自然景点4处,粟裕指挥部等历史文物古迹景点23处。今年以来,共接待游客十多万人次。美丽乡村建设与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生态建设与农业旅游相得益彰,让草堰现代特色农业振翅高飞。

(责任编辑 党亚惠)

农业观光旅游村景观规划 第7篇

观光农业是以农业为基础, 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项交叉性产业, 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 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观光农业的基本属性是: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为前提, 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加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 供游客领略在其它风景名胜地欣赏不到的大自然浓厚意趣和现代化的新兴农业艺术。它是一种新型的“农业+旅游业”性质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

2 乡村旅游概述

2.1 农业观光旅游村景观规划元素

2.1.1 建筑。

农业观光旅游村的建筑规划一般主要是根据当地存在的建筑形式, 突出当地建筑文化特色, 展现不同地区的不同建筑形式, 使农业观光旅游村具有标识性, 代表着一个地区的特色。每个区域的建筑都是根据区域的实际气候形成的, 不同的建筑形式展现着不同的气候条件和人们的生活习惯。建筑不仅仅有着地域性的不同。在同一区域, 可根据建筑展现居住者的身份地位, 同一区域的建筑可以通过不同的建筑形式, 展现不同的时代背景, 见证历史的变迁、发展。

2.1.2 人文。

农业观光旅游村的形成是社会发展的结果, 在社会发展的大环境里, 在地域性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变化中, 积淀着独有的历史文化、风俗民情、人文活动等。然而农业观光旅游村的发展应传承地域文化, 弘扬传统文化, 创造典型地域文化特色。社会的发展变迁都是因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 不同的历史见证着不同时期的人类发展, 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人文体现, 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人文活动。通过人文的展现, 可以体现居住者当地的民俗风情、生产生活活动, 是旅游者了解观光旅游村的一个切入点。

2.1.3 景观。

农业观光旅游村的景观规划设计, 主要是对原有的自然环境、自然景观的完整保留。在规划之初要最大化地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巧妙结合, 展现生态自然的生产生活旅游环境。在四季更替中展现不同的自然、人文景观, 使之在不同的时间段展现不同的景观景象。景观设计作为规划设计的重要元素之一, 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在整个规划设计中有着起承转合的作用, 使整个旅游路线有着丰富的变化, 有标识、有转折、有衔接的作用, 可以通过不同的设计方式, 展现不同的空间形式。不仅可以使整个设计在空间上有不同层次的变化, 而且可以展现生机, 使四季变化都有不同的景象展现。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景观植被, 不同的地域通过景观表现也可展现具有地域性的不同景观。

3 农业观光旅游村景观规划原则

3.1 主题性原则

农业观光旅游村的种类繁多, 农业观光旅游村主要分乡村自然观光旅游、乡村果实采摘农庄旅游、农家乐旅游、风俗民情旅游等。在规划设计之初应该对设计有所定位, 确定景观规划设计主题, 使整体的规划设计围绕设计主题进行。在不同的部分都对主题有所体现, 整个设计都由同一主题贯穿始末。主题在定位上主要是围绕当地实际情况, 在当地原有的基础上, 保留性地进行规划设计, 以保证农业观光旅游村的特色, 促进旅游村的发展壮大。

3.2 地域性原则

地域性原则是突出表现地域特点, 使之具有典型特色。在农业观光旅游村从最初的雏形到不断发展过程中经历着丰富的变化, 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 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地域性原则的表现主要包含地域性建筑形式、建筑样式;地域性植物配置、种植方法;地域性的风俗民情、生产生活;地域性自然资源、地域性农业资源、地域性人文资源等。地域性原则就是要突出地域特色, 让它在一定的区域里具有本区域的特色, 使它的存在在本区域里达到最好的呈现。地域性原则主要是以本区域居住者为依托, 以人为本, 达到自然生态和谐发展。使之具有明确的地域文化特色。

3.3 生态性原则

农业观光旅游村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村落形成之初在选址上主要都是依山傍水, 在比较平坦的土地上扎根发展。在自然的环境里一直延续着自然淳朴的生产生活方式, 世代传承。然而居住者的一切活动都是建立在不破坏自然生态平衡的基础之上, 将丰富的自然资源保留。丰富的山林, 自然的水系, 遍地的绿植, 形成大面积的自然景观, 随着四季显著变化产生多层次的景观表现, 使自然的一切在气候的变化中顽强地展现强有力的生命力。

4 结语

村落在社会这个大环境里不断发展, 受到经济、地域、民俗文化风情、自然环境的影响, 不断摸索着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在规划设计农业观光旅游村之初, 就应该针对当地的历史文化特点、民俗文化特点、居住者的生产生活特点, 确定村落的发展主题, 特别是在历史的发展变迁中让村落留传下来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得到更好保护, 使之展现着历史发展的痕迹。

摘要:农业观光旅游村是观光旅游形式之一, 也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场所, 本文通过分析农业观光旅游村的规划元素和特点, 最后总结农业观光旅游村规划设计原则。

关键词:农业观光,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参考文献

[1] 郭焕成, 刘军萍, 王云才.观光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 2000 (20)

宁夏永宁县观光农业旅游发展探析 第8篇

观光农业又称为旅游农业或休闲农业,是以农业项目(如农产品、农业生产过程、农业设施与设备、农业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等)为依托,以大中城市游客为服务对象,经规划设计,来满足游客观光、品尝、休闲、娱乐、参与、体验、购物、度假等需求为中心的现代农业旅游活动[1]。它既是对传统农业的拓展,也是对旅游产品的开发,是一个“农游合一”,农业旅游化、旅游农业化的高效农业,既可发展农业生产、观光休闲、生态保护、示范和教育等功能,又可达到提高农业效益与繁荣农村经济的目的,被誉为21世纪的新兴产业[2]。永宁县具有发展观光农业的区位、资源、产业等优势,适应旅游市场的发展,满足现代城市居民休闲的需要,发展观光农业,将成为永宁县旅游发展的新亮点。

永宁县地处宁夏平原中部,东临黄河,西倚贺兰山,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的郊县。全县国土面积1 020km2,109国道、201省道、石中高速公路、包兰铁路纵横全境。该县地势西高东低,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夏季各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大于10℃的积温平均为3 245.6℃,积温有效性高。县内自然条件优越,沃野平畴,沟渠纵横,物产丰富,黄河在境内流长32.5km,著名的西干、唐涞、汉延、惠农4大干渠由南向北纵灌全县,滋养哺育着20万回汉儿女,全县农牧兴旺,经济繁荣,素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的美称。

2 永宁县发展观光农业的优势

2.1 区位优势

永宁县交通便捷,服务设施完善。109国道、201省道、石中高速公路、包兰铁路纵横全境,距省会银川市仅25km,距银川河东机场40多km,银川是新亚欧大陆桥沿线的重要商贸城市,位于“呼-包-银-兰-青经济带”的中心地段,也是宁蒙陕甘周边约500km2范围内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区域人口约1 000万人,区位优势明显。永宁县是银川市的郊县,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为观光农业旅游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 农业产业基础优势

永宁县是全国粮棉大县、秸杆养羊示范县、农业科技应用先进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居全区首位。全县农业经济逐步向基地化、专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凸显粮食、蔬菜、畜牧水产、水果4大产业。该县已建立起优质粮、清真牛羊肉、奶牛、中药材、葡萄等10个农产品基地,建立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40多家,创建了征沙渠高新农业新灌区。

永宁县将设施农业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的突破口,截止目前,已发展设施农业2.8万hm2,建成近百个设施生产点,主要种植种类有果树、蔬菜、花卉、食用菌4类,该县曾被中国经济林协会评为“中国西部四季鲜果之乡”。

2.3 回乡风情优势

永宁县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的郊县,回族风情浓郁。中华回乡文化园和纳家户清真大寺,是领略回乡风情的两处著名旅游景点。2011年,永宁县将规划建设总面积666.7hm2的纳家户生态文化园,以集中展示中国伊斯兰文化和回族文化,这里也将会成为全国最大的回乡风情旅游胜地。作为西部地区,永宁县有着西夏文化、黄河长城、大漠黄沙、边塞风光等多种类型的旅游资源,因而也为构建复合型旅游体系提供了优异的条件。

2.4 消费需求优势

近年来,银川市(包括永宁县)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人民生活日渐宽裕,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上升(图1)。2007年银川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2 185元,比2006年增长21%。但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人们也感受到了社会、工作、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观光农业旅游的开发,正是迎合了城市居民这种向往“绿色之旅”、“回归自然之旅”的强烈的心理需求[3]。

3 永宁县发展观光农业的对策

3.1 发展理念

(1)“休闲”理念。

休闲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休闲小康指数”表明我国已跨入休闲经济时代的门槛。将休闲作为永宁县农业旅游开发的主体核心,满足旅游者日益增长的休闲需求[4]。

(2)“体验”理念。

体验旅游是体验经济时代旅游消费的必然需求。即体验农村民俗风情,学习新知识,进行生理、心理、智力的锻炼,从而使旅游过程集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

(3)“特色”理念。

突出永宁县“中国西部四季鲜果之乡”的特色,尤其是具有垄断意义和不可替代性的回族风情的民俗民居资源,尽量提供独特的、全方位的旅游项目。

3.2 发展模式分析

3.2.1 田园农业观光模式

永宁县自然条件优越,沃野平畴,沟渠纵横,物产丰富。该县将设施农业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的突破口,这里有大观桥桃子、玉泉营葡萄胜利杂果等各种设施农业,曾被评为“中国西部四季鲜果之乡”。以该特色旅游资源为吸引物,再加上西部独特的农村田园风光,开发农业游、林果游、花卉游必将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

3.2.2 农家乐模式

农家乐模式是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娱、购等旅游活动。永宁县农民应该在政府的指导下,开发农业观光农家乐、民俗文化农家乐、休闲娱乐农家乐、食宿接待农家乐、农事参与农家乐等多种乡村旅游模式。

3.2.3 回族民族风情模式

永宁县应以伊斯兰文化、回族风情为吸引物,在突出农耕文化的同时,开发具有回族特色的民间技艺、时令民俗、民间歌舞等休闲旅游活动,增加该县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

3.2.4 科普教育模式

永宁县应利用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生态园、观光休闲教育农业园、农业产品展览馆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教育活动[5]。在对永宁县农业旅游产品结构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本地资源、主题、市场等状况,采取“两核两融”的农业旅游发展模式,即围绕“田园农业观光模式”和“农家乐模式”开发主题产品,将“回族民族风情”和“科普教育”模式的内容融入主题产品的开发中,以此设计扩展产品,基础(配套)产品和延伸产品(图2)。

3.3 产品开发

3.3.1 观光休闲系列

突出科技农业与休闲农业,开发具有较高价值的名优品种观赏园、种植基地及休闲活动中心,让游客赏果、采果、享受田园乐趣,在体验科技农业的同时,获得绿色植物形、色、味等浓厚的大自然意趣,丰富视觉享受与感官愉悦。开发农事参与性较强的旅游项目,如设计“赏红提、采摘比拼丰收果、种植愿望树”等旅游套餐,满足游客求新、求美、求异的旅游心理。通过采摘比赛,体验劳动和收获的喜悦,可以以亲情、爱情和友情为主题,和家人朋友一起种植果爱之树,传递美好情感和祝福。还可以建设一些集娱乐、烧烤、食宿、体验农民生活、了解乡土风情于一体的休闲庭院或休闲中心,使游客修身养性,放松身心。

3.3.2 美食娱乐系列

重点体现具有西部特色的瓜果、花卉、中药材、食用菌等农作物,以休闲农家乐为载体,以银川清真饮食和回族习俗为背景,以游客参与体验为中心,开发农家小吃店、农家水果园、农家花卉园、农家菌类园、野炊烧烤园等旅游项目。设计“农家小吃乐翻天”、“科技农业知识竞答”、“谁与瓜果最亲近”等体验型活动,使游客通过视觉、嗅觉和味觉全方位的走进永宁,感受西部,体验乡村。还可以结合具有特色的宁夏清真饮食,开发庭院烧烤、果蔬沙拉、枸杞炖肉等滋补美食,在专业厨师指导下,游客也可以自己制作小吃和菜肴,并由厨师给予评价。

3.3.3 回乡风情体验系列

突出回乡风情和伊斯兰文化,开发具有回族主题的农家乐、观光园、西部风情购物中心、回乡风情演艺场等项目,使游客亲临其境,从建筑、歌舞、服饰、节目、娱乐、礼仪、商贸等方面体验回族历史文化。设计回族风味浓郁的“回式婚礼大体验”、“方棋会”、“篝火晚会”等活动,使游客在耳濡目染的浸透中实现情景、心境、意境的融汇贯通,获得回乡“风”、“情”、“趣”的深度体验。演艺场可表演一些回族风情浓郁的汤瓶舞、花儿、口弦吹奏、武术表演等综艺节目,展示回族文化的魅力。

3.3.4 科教示范系列

以展示科技农业为目的,利用高新技术开发农业科技生态园、农业博览园、观光休闲教育农业园等项目,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教育活动。充分展示现代农业科技的最新成果及永宁县瓜果种植业、设施农业的发展历程,成为集科研、科教、观光于一体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基地。通过参观高新科技示范点,了解高科技农业的神奇;通过参观温室大棚,亲身参与挑选瓜果,了解与农业相关的科学文化知识。

3.4 深入挖掘旅游产品的特色

(1)要突出永宁县自然景观的优势,引导游客领略独特的“塞上江南”田园风光,满足游客旅游审美的需求。

(2)要突出永宁县农业资源的文化优势,充分挖掘特色农业文化内涵,使游客获得更多与农业相关的知识,满足游客的精神需求。

(3)要体现回族文化特色,挖掘回族特有的民风民俗,增强农业生态旅游产品的“乡土性”,满足游客对跨文化差异的了解、感受和体验[6]。

3.5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适应观光旅游需要

要积极引进适合观光农业发展、品质优良的特种蔬菜、水果、花卉和其它观赏性动植物,提高观光农业园区的特色和科技含量。大力推广设施栽培、生态养殖、立体种养、种养加一体化、有机农业等高效生态农业模式,使之成为观光农业的重要功能、经营内容和活动项目。重视和加强园区道路、通讯、水电、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农业发展、村庄整治等项目与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满足休闲观光旅游需求为导向,以完善旅游服务功能为目标,加快建设农业休闲观光园区旅游服务设施,努力提高配套程度和综合服务功能。

3.6 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拓宽客源市场

充分利用各种促销手段和渠道,对不同的客源市场采取针对性较强的旅游促销措施。对于一级客源市场,与当地新闻记者、旅行社建立固定的网络,利用媒体、广告、宣传册等手段进行宣传促销,编印休闲农业指南、典型介绍等宣传品;对于距离永宁县较远的二级客源城市,利用节庆活动进行宣传促销,扩大观光农业生态旅游的影响力;对于三级海外客源市场,利用网络、媒体、市场和口碑进行综合宣传促销,开拓未来客源市场。

3.7 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农民是休闲农业的开发主体、建设主体,更是受益主体。发展观光休闲农业要发挥政府的支持引导和公共服务作用,更要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切实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不能搞强迫命令,不能强制推行统一模式。

摘要:指出了观光农业通过农业与旅游的有机结合,能够更好地发挥农业和旅游两个资源优势,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通过分析宁夏永宁县的区位、资源、市场等因素,从理念、模式、产品3方面提出了发展观光农业旅游的构想。

关键词:永宁县,观光农业旅游,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英红.观光农业——嘉兴市旅游新亮点[J].旅游农业,2007(10):86.

[2]王海勤.旅游观光农业发展实例研究[J].商业时代.理论,2005(21):91.

[3]银川市统计局.银川市统计年鉴[R].银川:银川市统计局,2008.

[4]郑文俊,杨阳.汉中市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08(2):160.

[5]冀献民.中国休闲农业的现状与趋势[J].三农问题研究,中国农学通报,2007(12):456.

中牟旅游观光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第9篇

关键词:中牟,旅游观光农业,发展,对策建议

当前,随着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郑州新区“三区”建设的叠加推进,中牟进入了“三化”协调发展的黄金期。“三化”协调发展背景下中牟旅游观光农业发展面临着怎样的机遇,出路又在哪里,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中牟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的优势与机遇

2010 年3 月25 日,联合国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极为迅速,目前全球共有50 万以上人口城市961个,其中中国就占到了236 个,城市化率达47%。”城市高速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诸多积极效应的同时,也导致了人口膨胀、空间狭小、交通拥挤、空气污浊、竞争激烈等随之而来的问题。深受“城市病”之苦的人们迫切想要回到大自然怀抱,返璞归真的愿望十分强烈。另一方面,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人们的闲暇时间也在逐渐增多。目前,中国居民除了享有每周的双休日,还有“五一”、“十一”等法定假日,每年都有较多但时间较短的休息日,这就意味着近郊旅游将成为人们外出游玩的首选。

中牟是一座历史悠久、民风纯朴、生态秀丽的中原新城,西距省会郑州市25 公里,东距历史文化名城开封市24 公里,属于郑州市和开封市的“半小时经济圈”。县城北距连霍高速11 公里,南距郑州国际机场28 公里,京珠高速、郑州绕城高速、机场高速在县域西南部交汇,交通十分顺畅便捷,中牟发展旅游观光农业有充足的客源。

中牟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拥有西瓜、大蒜、蔬菜、畜牧、水产养殖等主导产业,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县南林果牧、县中瓜蒜菜、县北水面种植和水产养殖”的产业布局已经形成,设施农业、精品农业、标准化农业、无公害农业、生态农业相继形成规模效应。先后被评为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园艺产品出口创汇基地县、平原绿化高级达标先进县、北京市“场地挂钩”蔬菜生产基地县和河南省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农业“十强县”之一。

中牟主动把握假日经济全面升温的大好机遇,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和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审时度势,果断决策,以雁鸣湖森林公园生态风景区、东湖庄园开发建设为龙头,发展壮大特色旅游产业。雁鸣湖生态风景区、东湖庄园、森林公园、四牟园、官渡古战场、潘安故里等景区串点成线,初步奠定了独具特色的旅游产业基础。

中牟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按照成为市民的“菜篮子”;成为市民休闲观光的好去处;成为优良生态环境的所在地三大功能需求,围绕产业聚集区建设,抓好农业专业园区建设,把农业做专、做大、做强。着力建设集观光休闲、采摘体验、旅游度假、健康养生为一体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其总体思路主要是:打造“两区一城一滩五大产业”,力争实现“一年打基础,二年保开园,三年成示范”。“两区”是:在连霍高速以北,规划建设180 平方公里的旅游观光农业示范区,重点发展渔业、花卉、蔬菜等产业,打造以赏花品花、垂钓休闲、采摘体验为主的各类园区;在郑民高速以南,规划建设450 平方公里的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区,大力发展设施蔬菜、高档花卉、优质林果等产业。为加快进度,在每个核心区内率先启动1 个5 平方公里的先导区,辐射带动示范区产业快速发展。“一城”是:河南万邦国际农产品物流城。总规划占地5300 亩,计划总投资90 亿元,建成中原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全、辐射带动能力最强的现代农产品物流城。“一滩”是:黄河滩区生态再造、产业转型工程。“五大产业”是:蔬菜、花卉、渔业、林果、畜牧。

二、中牟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的现实意义

发展旅游观光农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对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培育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促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等多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1.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村经济效益。旅游观光农业是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结合,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开始。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单元,按照统一生产、生活和生态的目标发展旅游观光农业,通过发展特色种植、养殖、林木、果树、花卉以及加工等产业,有机融合第一、二、三产业,形成三产联动[1],促进农业结构优化,与传统单一的粮食种植相比较,其经济效益能够提高数十倍。

2.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旅游观光农业属于服务性很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相配套的度假村、饭店、商店、游乐场等部门需要大量的服务人员,比如厨师、售货员、安保人员、维修人员等,可优先在周边区域农民中招聘,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周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2],从而大大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民致富的步伐。

3.为市民提供观光、休闲、度假及农业知识教育的基地。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可向城市居民提供体验农业生产及农耕文化、参与农家文化娱乐、学习农业知识、了解农民生活等服务,使人们在休闲的同时,能享受到农村的田园风光,感受丰富的农业资源,享受农业生产的乐趣,体察农家特有娱乐活动的风情。因此,可以将旅游观光农业园区建设成为市民提供观光、休闲、度假及接受农业知识教育的基地。

4.加强城乡交流,促进乡村文明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能带动周边农村交通、通信及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改善农村人文生态环境。通过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广大农民可以学到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手段,并能受到大量外地游客和现代文明的熏陶。城市游客把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意识等现代观念和生活习惯辐射到农村,可以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城乡统筹,增加城乡互动,推动乡村文明发展。

三、中牟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明确产业发展方向,统筹安排,合理规划。高品位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需要有高标准规划。中牟旅游观光农业发展规划要和郑州新区规划相结合,和城市“菜篮子”工程相结合,和新型城镇化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相结合。地方政府要出台政策,搭建平台,统筹安排,打造产业。可以用打造第二、三产业的理念去打造农业,把中牟旅游观光农业示范区建设成生产基地、示范基地、教育基地、旅游基地、加工基地和科技基地。

中牟旅游观光农业示范园区的景观生态规划必须根据示范园的资源、生产条件和季节特点,充分考虑其区位条件和交通条件,因地、因时制宜。立足中牟,立足沿黄生态湿地和灌区资源,中牟旅游观光农业要发展多样功能的示范园区,强化优质果品、精品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等特色种植生产,彰显地方特色,建立生态功能完善且稳定、生态效益理想的示范园生态系统,建设集农业生产、生态会议、观光休闲、旅游度假于一体的、高效农业与农业观光旅游相结合的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3]。

2.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农业投入新机制。为服务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要多方筹资,保障投入。在中牟旅游观光农业示范区建设中,要以政府投资引领撬动企业投资,县财政每年预算投入不低于1 亿元,连续投入5 年,支持示范区建设;搭建投融资平台,吸引金融资本投资建设;积极争取上级各类支农惠农项目资金,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捆绑使用,集中投向核心区和先导区建设;还要做好招商引资,吸引社会资金支持旅游观光农业发展。

3.建立开发多种旅游观光农业形式。旅游观光农业集观赏、品尝、娱乐、采果、劳作、农技学习、乡村文化欣赏、农民生活体验、特色农产品选购等为一体。在众多旅游观光农业形式中,要特别强调:其一,在众多的功能中,具有地域独特品质的农产品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发展特色物产是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的重要元素。一种名闻遐迩的农产品,就是一张地方的金质名片。其二,涉及农业旅游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农业旅游开发的关键内容。农业人文景观类型涉及的范围很广,比如特殊农田、茶园、牧场、自然保护区、特色村寨等,都将成为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的重要形式[4]。

4.培育龙头企业,创立旅游品牌。要深入实施“强龙兴农”工程,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积极招引食品加工业、外向型加工企业、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企业,着重招引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要深入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密切联系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着力扶持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与农户利益联结紧密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公司+ 农户+ 基地”等较为完整的产业化经营形式[5]。同时,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要有品牌意识,要引导企业创立旅游品牌。品牌是高质量、美形象的代名词,当旅游地、企业或产品成为知名品牌,拥有了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旅游者就会乐意反复消费及不断宣传,使名牌实力进一步巩固,形成良性循环,促进旅游风光农业产业不断转型升级。

5.大力引进培养旅游观光农业专门人才。旅游人才培养有不同的主体,主要包括旅游院校、企业、政府主管部门、相关行业组织等,相关主体之间要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6]。要以旅游院校及科研机构为基础、企业及行业为主导、政府宏观规划指导、社会力量配合支持,形成工作合力,提振教育信心,进一步完善旅游人才培养体系。

其一,充分发挥政府在整合资源、推动合作与对话方面的优势,为国内外旅游院校及旅游企业间进行人才培养与教育合作牵线搭桥,指导和推动旅游高校和旅游企业之间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合作与交流,并为其提供相关便利和保障。

其二,加强学校与企业合作,创新校企合作内容和方式。校企双方共同建立研发中心,共同进行课题攻关,以项目和问题为导向,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旅游学科为依托,既积极鼓励和支持旅游院校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又鼓励企业接收师生顶岗轮岗实践和实训,实现优势联合。学校与研究单位也要在研究资源上实现优势共享,如教师或研究人员互聘或兼职,书籍和网络数据互借,从而达到人力、教育、信息多种资源共享。

其三,农业旅游企业应根据员工的性格、气质和能力特点,通过开展工作分析、职位分类、绩效考评、职位调动和提升等方式,将每个人安排在合适的工作岗位上,用其所长,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同时,要加强对旅游企业员工的培训,为其创造更多进修机会,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竞争力。另外,应鼓励旅游企业进行相应岗位证书开发,积极探索岗位培训与持证上岗制度、薪酬制度相衔接的有效机制。

其四,扩大国际视野,加强国际合作,进行开放式人才培养。根据中国旅游业的实际情况,应在坚持以自主培养开发为主,培养和使用好本土人才的同时,重视引进海外人才。既要加大旅游人才的引进力度,积极“请进来”,也要努力搭建桥梁,大步“走出去”。

6.从游客需求出发设计乡村旅游产品,拓展乡村旅游产业链。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带动农业、农副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加工、旅游用品和纪念品、商贸、运输等产业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和深度加工的方向调整和发展,延伸和拓展乡村旅游产业链[7]。

其一,选择旅游商品开发作为突破口。乡村旅游者以城市居民为主,他们对乡村的农副产品和土特产品往往情有独钟,很乐意购买一些价格比市内便宜又新鲜的农副产品和有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带回家。因此,可以通过建立以当地农产品加工为龙头的企业,对当地土特产和手工艺品、纪念品进行深加工、精加工,力求上规模,上档次,为旅游者提供多样化的旅游商品,来刺激旅游消费,拉动市场需求。

其二,采用旅游与果园、菜园、经济作物、家禽家畜养殖相结合的乡村旅游经营模式,向游客提供绿色无污染的粮食、蔬菜、家禽,带动相关农副产品的销售,吸引游客进行餐饮消费。

现代观光旅游农业园区设计研究 第10篇

1 现代观光旅游农业园区景观设计特色

1.1 具有乡土景观的特色

观光农业园中的乡土农作物可以作为景观元素, 利用现代的景观设计的手段达到独特的景观效果。比如水稻、玉米、小麦等农作物以及当地盛产的李子、梨、柿子等水果经济林、瓜果蔬菜等都可以在设计中成为新的景观设计元素, 以此形成特有的乡土底蕴浓厚的景观。

乡土景观有的是由于自然条件的作用形成的景观, 或者是当地的一些有实际功能的建筑、构建、用具实物, 也或者是在民族文化中长期形成的传统事件, 它们都不是附加在环境之上的, 也不是独立存在的, 而是结合原来的条件, 与原来的环境共生共存的。

1.2 由自然资源体现的景观特色

中国古典园林巨著《园冶》中将造园的标准定为八个字“巧于因借, 精在体宜”讲的就是景观设计中一定要保留园区内的自然元素, 在认真的进行因地制宜分析的基础上, 合理的进行元素的利用, 不可执着于某一个特定的形式或者是格局。“巧于因借”指的是是景观部分内外, 不管是什么样的景观, 只要是有足够的美感就可以借过来, 成为景观的构成。“体宜”则是指园林中的每一种要素都要合适得体。观光农业园的景观设计就需要充分的进行自然资源的考虑, 以艺术的手法进行园区内部的自然资源的利用和改造。

1.3 由人文资源体现的景观特色

观光农业园的设计应该对其发展的相关文化背景做以充分的了解, 进行历史信息的深度挖掘, 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 形成独具一格的园区景观。景观设计必须当地的历史、民俗、习惯、方言、传统等方面做细致的研究, 对人文资源进行挖掘, 确保景观设计的历史延续性得以保持, 真正体现景观的特色。

2 现代观光旅游农业园区设计要素构成

2.1 自然资源景观设计

(1) 地形地势设计。由于我国的地形地貌比较多样化, 因此观光农业园区的选址还是比较灵活的, 可以选择在有山地、坡地、湖泊、台地或者是有溪水的区域。对地形进行设计和处理, 通常需要秉承着避免较大的工程量的挖方或者是填方, 最好只进行一些细微的艺术处理, 尽可能使原来的生态系统景观不会遭到破坏, 尽可能的利用园区原有的地形进行独具特色的大地景观的塑造。比如可以在地势较为低洼, 而植被生物又较为丰富的地方, 进行湿地野生自然景观的设计, 向游客进行生物如何进行群落进化以及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之间存在的相互依赖的生存关系的展示。

(2) 自然山林设计。将园区内部丰富的原始自然植被, 比如混交林, 杂木林、灌木林以及杂草等, 展现给游客观赏, 使游客能够真正的体验到大自然的狂野、无序, 使游客在园区中彻底的进行自我的释放, 缓解压力。也可以将遭到破坏过的山林比如被砍伐过的树林, 设计成较为荒凉的景观, 以起到震撼人心灵的作用, 使游客切身的体会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 同时也能起到较好的保护自然的教育作用。

(3) 自然水体设计。水是景观设计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观光旅游农业园区中的与水有关的景致主要就是小溪和湖塘。溪流水体主要被应用于休闲和观景, 一般动态的水景, 以其自然的曲线蜿蜒的从园区穿过, 因此在进行景观设计的时候, 必须将“野趣”作为重点突出出来, 在水景中随意的摆放一些石块, 种植一些野生的花草等等, 营造出具有浓郁的乡土意蕴的花溪景观。

2.2 人文资源景观设计

(1) 民俗民居建设。民俗民风主要是指以风格各异的的风土人情作为观光农业园景观中的一项重要的构成要素, 以此来造就园区景观的独特文化。每个地区的风土人情都不尽相同, 继而也就造就了各方所独有的景观景致, 我们通常叫做民俗景观。在观光农业园中, 将地方性突出的民俗元素像庙会、龙舟之类的活动设计成景观节点, 使其成为园区中所独有的景观标志, 将园区中显著的地域性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充分的体现出来。民俗建筑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游客, 个性化的空间形态和尺寸, 使游人游走在其中流连忘返, 为园区的田园山水画抹上浓厚的一笔。

(2) 乡土文化。乡土文化主要包括农业文化和乡村文化。乡村文化指的是园区所处地区的乡村民俗、乡村风情以及传统文化等, 乡村文化可以使农业园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得以深度挖掘, 使游客的文化旅游的需求得以满足, 使产品的档次得以提升。观光农业实际上是一种较为新型的旅游产业, 是以旅游的形式进行农村的生活方式、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了解。乡土文化能够以其独有的特点满足游客对文化差异的追求或者是文化的认同, 实现审美和自我完善的精神要求。

2.3 农业资源景观设计

(1) 稻田艺术。稻田艺术就是以水稻为创作原型, 通过必要的艺术处理, 形成具有较强的观赏性的独特景观, 比如日本的青森县的田舍馆村, 当地的农民每年都会将一些颜色特殊的特殊品种混杂在绿色的水稻之中, 使不同的颜色叶子的水稻构成了各不相同的色块, 以不同的颜色作为画笔在绿色的画布中描绘出想要表现的图形。进而达到更好的视觉效果。农民每年的四月份就开始准备水稻的种植, 同时进行图案的设计, 然后在稻田里种植不同品种的水稻, 从而在稻田里“绘”出各种各样的图画。

(2) 麦田景观。麦田景观艺术源于麦田怪圈, 是在麦田或者其它农田中, 透过某种力量将农作物压平, 进而产生几何图案。通过麦田中创造各种精美的艺术造型, 以“大地艺术”的方式传达某种意义, 营造神秘的氛围, 以此来吸引游客。

(3) 果林设计。伴随着果树整形修剪技术的不断发展, 果林的造型得到了进一步的更新, 使果树作为园区的景观要素发挥了更大的可供观赏的作用。设计师可以在景观节点上设计果树文化广场, 向游人展示果树的栽培历史和现代化的栽培技术, 在园区主要的人行道, 打造果树树型展示带, 进而形成一条独具特色的景观带。

3 结束语

现代观光旅游农业园区景观融合了生产、生态、知识于一体, 它的出现顺应了人们回归大自然的需求, 同时也符合我国作为农业大国的国情, 所以, 我国许多地方观光农业园都建设开展的如火如荼, 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但是在一些地方的观光农业园的设计上还不是很完善, 景观特色不明显、内容多雷同、重复建设多等问题还是普遍存在的。关于农业区的设计理论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对于建设一个优秀的园区, 在设计中还需要对农业的深入了解, 对设计的要素进行深度的挖掘, 使各个要素达到有效的平衡。

摘要:现代观光农业旅游已经逐渐成为现代生态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对城乡社会、经济和环境的促进作用, 在我国迅速的发展起来。现如今, 农业旅游主要以观光和采摘的形式分布在大城市的郊区、重要景区的边缘和一些边贫地区。大城市郊区以其独特的区位、市场、交通、资金和技术等优势将逐渐成为这类特种旅游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地区。通过城乡旅游一体化战略的实施, 以国内市场为主攻方向, 走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和科技旅游“三结合”的道路, 加强科学的规划与管理, 引导其走上高起点、规范化、精品化、高效益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观光,旅游,农业园区,设计

参考文献

[1]原雅静.观光旅游农业园区景观生态设计方法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 2012.

[2]张灵.现代观光农业园景观设计研究[D].苏州大学, 2009.

美国“资源旅游农业”方兴未艾 第11篇

提起“资源艺术旅游”,大多数人都会想到摩西奶奶的风景画、巴拿马服饰和印第安人的风标。而正在美国各州乡镇时兴的乡村雕刻、瓜果雕塑、庄稼绘画等乡间艺术,已被誉为返朴归真又面向未来的农业文明,更成为艺术新潮与新兴旅游受到人们的青睐与推崇。

资源艺术旅游之一:乡村活树雕刻艺术

据美国《时代周刊·汇选》报道,几年前,索斯比拍卖行举办了首次大规模的美国20世纪乡村雕刻艺术拍卖活动,自此近年来,这一艺术拍卖活动连年不断,21世纪以来乡村雕刻艺术与市场在美国不断发展。

美国民间艺术博物馆相继也每年举办一次新颖而美妙的展览,名为“The detection of the countryside engraving(乡间雕刻的发现)”。其中有一种“Live tree engraving(活树雕刻)”与“Small bush carvings(小灌木雕刻)”似乎像中国的一种“盆景”,但作品创意皆出自古典文化——主题有《德墨忒耳的造化》、《普西芬尼石榴梦》、《酒神的葡萄藤手杖》等。还展出了此类许多不囿于传统的当代作品。

索斯比乡村树雕作品的拍卖颇有魅力。著名的主要乡间艺术家,如芬斯特、霍金斯,已故的比尔·特莱勒等均有作品在拍卖中亮相,每件售价达到15至30万美元,这当然不能同“雅艺艺术”市场上时髦的超自然艺术品的售价相比。然而,索斯比的艺术家德鲁克曼说:“每次拍卖都是激动人心的活动——因为乡村树雕艺术顺应了人们‘自然回归’心态并引导了一种新潮环保艺术的发展,于是吸引了许多对乡间绿色艺术一向不感兴趣又不甚了解的买主和收藏家。”

资源艺术旅游之二:瓜果形象塑造艺术

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瓜果塑造人物形象”,也正在美国成为乡间拓展旅游的一种新潮艺术。

“瓜果塑造人物形象”是美国辛辛那提州一位玩具设计师特沃德尔发明的乡间植物造型艺术。今年40岁的特沃德尔曾在一农场打过短工,从此便产生了用可食用的蔬菜瓜果塑造人物形象的构想。特沃德尔认为,植物栽培具有一定的可塑性——而且这是人们一直没有发现的土生土长的艺术,他第一次试验是将一棵菜苗植入瓶子和管状器皿中,这些幼苗成熟后便形成管状。接着,他又在百事可乐瓶中培植南瓜获得成功。

如今,各种蔬菜瓜果一经他摆弄,就变成一张张生动逼真的人物脸,而塑造名人则比一般的人物更能产生突出的艺术效果,其惟妙惟肖的效果令人瞳目结舌。诸如“尼克松有一只突出的鼻子,而艾森豪威尔的神态安逸;克林顿则有一个特型的嘴巴:也有甜瓜奥巴马,南瓜大布什与小布什……。还有黄瓜雕塑成的顽皮的儿童,玉米和茄子塑造成的野兽耳朵和心形钻石等。”

近两年来,特沃德尔将他的艺术进行了免费传授,促成瓜果形象塑造艺术现在辛辛那提州的许多乡镇方兴未艾,每到“瓜果雕塑”收获时节,特沃德尔与他弟子们的艺术品摆到市场上出售,每只售价10~30美元。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国内外的州游者。特沃德尔:“这些艺术品虽然价格并不高,但是比普通蔬菜瓜果的价格高出了10~50倍之多。在发展旅游农业中,我们农民也获得了可观的收入!”

资源艺术旅游之三:农作物景观艺术

近两年来,一种新兴的“农作物艺术景观旅游”正在堪萨斯州的道奇城与纽约州的达奇斯县等地区流行,吸引了大批量的国内外游客,为当地乡镇猛增了可纲的收益。

作为“农作物景观艺术”的创始人之一,诺曼·格雷格站在他方圆500亩的达奇斯农场的一块田地中间,现在这是一块未完成的“农作物风景”艺术品——一片正在生长的由高粱组成的迷宫,中间辟有专门供人行走的小路,也许这些小路是让人迷路的。虽然这片青纱帐现在只有3英尺高,到2个月后它就会有8英尺高。到那时它就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其高度足以淹没任何进入这座迷宫的人的行迹。其实,“农作物迷宫”刚刚播种后就有人来此欣赏这一艺术了。格雷格说:这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农作物艺术风景的实践者。他养着一群乳牛,还种植水果、蔬菜和各种花卉。这些都是塑造出各种景观艺术的“材料”,也是卖给那些欣赏农作物风景而喜欢“自己采摘”的游人的。

今年初,格雷格和达奇斯县其他13位农民一道又一次计划在他们的农场上用作物和土壤创造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巨型风景和雕塑。在他们新设计的作品中,将会有些是从公路上隐约可见的一群母牛、一面美国国旗,或是一床被子、几只南瓜、一只上面长着虫的青苹果的图像,甚至还有纽约州旅游业的标志:“我爱纽约”。在飞机上,所有这些风景作品尽可一览无遗。

有关达奇斯农作物风景艺术的念头是格雷格在阅读一篇有关斯坦·赫德的文章时产生的,赫德首创的农作物风景艺术作品,是几年前他住在堪萨斯州道奇城附近一块160英亩的土地上用农作物制作了一幅桑坦塔(19世纪凯厄瓦的一位印第安人首领)的肖像。从此开创了农作物艺术的先河。

资源艺术旅游之四:庄稼地绘画艺术

其实,斯坦·赫德也是“庄稼绘画艺术”的鼻祖。早在2001年、2009年,赫德根据梵高的名画《向日葵》,在故乡土地上创作了一幅20英亩大的“庄稼画”——《向日葵》。画面中的葵花由10多英亩盛开的向日葵构成,花瓶由蒺麻地组成,大豆地为画中的台桌布。

现年60岁的赫德出生于美国一个农民家庭,目前他在哥伦比亚州的各地乡镇创办有三所庄稼绘画艺术学校,每年春秋两季招生,培训期为三个月。赫德以深褐色的土地作画布,颜料则是青草、红花草、各种花卉、绿色的玉米秆和南瓜。画笔则是拖拉机、犁和修剪枝叶的机器,在农田里“种画”出一幅幅生机盎然的庄稼艺术画。这些画面有几英亩甚至几十英亩,人们在飞机或高山上就可领略它的艺术魅力。

nlc202309041509

在他的培训课程中,为了“种”好一幅硕大的庄稼艺术画,赫德先把构思绘在坐标纸上,然后乘小飞机察看“画田”,再与与他的学生们合作操作按坐标耕地、播种、铲草和修饰,完成一幅庄稼画大约要三个月。

气势宏大的庄稼艺术奥妙在于其画面景象随气象、季节变化而变化,日新月异,令人百看不厌,从而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国内外游客。

资源艺术旅游之五:《收获集成曲》

与“宙斯神牛”

但是,美国艺术界认为:诸如乡村雕刻、瓜果塑造、庄稼画和农作物景观之类“资源旅游艺术”,这个含糊的术语令人难以定义,也有人给它增加了很多修饰。

如一位学者指出:“资源旅游艺术”必须是“原始的、朴素的、非专业的、土生土长的、野外的,民间的,通俗的、土气的、自发的、肤浅的、简单的、地区性的、无个性的、耽于幻想的、家制的、方言的、隔绝的、民族的、无学究气的”。而美国民间艺术博物馆馆长罗伯特·比肖普则认为:“这种艺术太难定义了——它属于新时期的文明旅游式农业,它使人们不知所措。”

不过,身兼达奇斯县农场委员会(一个农民组织)主席的格雷格说:“‘资源旅游艺术’之所以难于定义——是这样的艺术在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我认为这是当今文明农业的第一创举,也是我们对策于经济危机时期的一大创业”。

格雷格非常热衷于“资源旅游农业艺术”,由于目前是春季,他的第二幅作品正在生长,第三幅才刚刚开始动工——因为格雷格已经得到白宫的通知,奥巴马将会在今年九月底来到达奇斯县访问。正在生长的那一幅叫做《收获集成曲III》、那是一块10英亩的南瓜地,如今被绿色的南瓜苗保温棚覆盖,中间还错落有致地点缀种有玉米苗和有生命的稻草人。

在迎接奥巴马访问的计划中,格雷格还将在一块占地两英亩的草地上设计出了一幅黑白相间的荷斯坦牛的图像。他计划用大约5000株菊花完成这幅作品——其中深紫色的代表黑色毛部分,且有白菊掺杂牛体,红菊则组成“宙斯神牛”的眼睛。

资源艺术旅游之六:更多创新的“资源旅游新文明”

为了响应奥巴马新推出的开拓旅游的新号召,许多乡村艺术家都得到了各地政府的大力资助。格雷格正努力为堪萨斯州道奇城与纽约州达奇斯县农业和农民寻找更多的文明方式以推动资源旅游农业的新发展。赫德则在哥伦比亚州、特沃德尔在辛辛那提州等地区的革新办法之一是通过农作物艺术创造文明的旅游农业、休闲农业、景观农业等。

现在达奇斯县,许多农场已开始抛弃传统。农民们也在成为艺术家。在斯坦福维尔的82大道上,罗吉里夫农场的经管人迈克·多伊尔创作了一个从头到尾长200英尺的绿色的“黑安格斯牛”,创作方法是在牛的轮廓线内种上红花草,在其周围则种上另外一种绿草阴影。

格雷格说:“我们的目的在于,提醒人们注意达奇斯县充满活力的变化中的资旅游农业文明。我们所处的地区,人们正在给农业重新下定义。”而且,对这些新得到政府资助的农民来说,所需费用也是微不足道的。

在克林顿科纳斯的布里齐山果园和西德磨坊,农场主伊丽莎白·瑞安齐默尔曼同三位艺术家联手合作。在设计2英亩更多创新的“资源农业新文明”时,另一家卡罗莱农场参与了合作。他们采用了乡村雕刻、瓜果塑造、农作物风景和庄稼画等乡村旅游艺术。如:斯蒂芬·法拉特科用玉米、葫芦、各种种子和水果设计了一道拱门:克劳德·贝利用用过的拖拉机部件创作了一件雕塑。格雷格说:“人们没把农民当作艺术家,但是他们确实是乡间拓展资源旅游文明的新型艺术家。”

(责编:高雨薇)

观光农业旅游 第12篇

科普旅游是科学技术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是旅游业的发展逐渐进入高层次的表现[1,2]。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相关的理论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有不同的理解。竺国强[3]认为科普旅游是通过旅游地深层次开发,突出其科学文化内涵,以满足人们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好奇心,提高自然科学知识普及的生态旅游精品项目。而邓伟等[4]则认为科普旅游是集科普教育和旅游为一体的旅游产品,是提高游客素质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在科技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科普旅游已经成为旅游的主要内容之一。如美国,像地质公园、森林公园这样的科学公园就有近百家,公园内将休闲娱乐与科学知识普及融为一体,人们可以通过科普旅游用科学的眼光看待所有事物[5]。在我国,各大旅游城市,如杭州、广州等地频频推出科普旅游线路来满足游客的需求。

相对于科普旅游,我国观光旅游的发展更加成熟。但一些观光景区面临着接待压力的挑战,尤其是在旅游旺季,很多成熟的观光景区会拥挤不堪,极大地降低了游客的观景体验,同时也不利于各观光景区服务质量的提高。与此同时,科普旅游景区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由于起步较晚,知名度较低,往往难以引起游客的注意,即使在国际假日等旅游高峰期,这些景点也比成熟的观光景区冷清的多。实际上,这些科普旅游景点在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的同时,自然景观也不逊于观光景区。并且在地理位置上,科普景点往往也坐落于成熟的观光景区附近。因此在旅游旺季,承受着接待压力的观光景区可以通过疏导游客至附近欠发达科普景点的方式来降低自己的接待压力,同时科普景点也可以借此机会加大宣传,增加自身知名度,提升影响力。

基于成熟观光旅游景点与欠发达科普旅游景点面临的上述问题,本文运用供应链理论,设计观光旅游与科普旅游的合作协调机制,以此来降低观光景区的接待压力并增加科普旅游景点的客流量,实现观光旅游与科普旅游的双赢发展。

2 旅游供应链及问题描述

学术界关于旅游供应链的研究并不鲜见,Guo[6]分析了竞争给本地和外地的旅行社所产生的影响,具体讨论的内容有旅游产品的推出和一些特殊团费形成的渊源。Yang等[7]通过博弈论的方法探讨了规模偏大的景区和旅行社之间的合作行为。随后,Yang等[8]又在之前的研究基础上,背景从以迪斯尼为代表的单个旅游景点转移到以香港为代表的旅游行业,从理论模型的角度分析了变化对供应链集成的影响。作为供应链管理的主要管理工具,博弈论在旅游供应链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Caccomo和Solonandrasana[9]通过博弈论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地区间的旅行社的竞争问题;而Guo和He[10]通过博弈论的方法揭示了旅行社在旅游打包中与服务提供商之间的博弈问题。而在以旅游目的地为研究对象的文献中,Wie[11]利用动态非合作博弈模型对爱琴海地区的豪华旅行市场进行了剖析;Morgan和Trivedi[12]通过建立纳什博弈模型分析了旅行社、旅游景点以及游客的决策过程;Song等[13]和Dong等[14]均以香港迪斯尼乐园与传统旅行社为例对旅游景点与旅行社之间的竞争与协调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能够达到帕累托最优的供应链协调机制。

虽然现存文献对旅游供应链管理已经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而对于新兴的科普旅游景点的研究却相对匮乏。加之科普景点面临的营销问题,更加显现出对科普景点营销模式的研究的重要性。本文则利用旅游供应链的理论对观光旅游和科普旅游合作协调发展运作模式进行相关分析,对科普旅游景点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假设观光旅游景区的接待能力有限,当游客数量超过接待能力时,景点将采取控制游客流入量的方式保证其正常运行。如此一来,将出现游客排队等待进入景区的现象。而针对队列中等待的游客,景点可以通过宣传等方式引导部分游客分流至周边的欠发达科普旅游景点。

在现实中,科普旅游景点为了增加客流量而发动周边成熟的观光旅游景区构成一个旅游供应链,然后通过一定的收益分成或成本分担的激励手段促使观光旅游景区为科普景点提供宣传服务,如代售门票、提供旅游信息等,最终使得部分游客从观光景区流向欠发达的科普景点。如此一来,观光旅游景区减轻了接待压力,科普景点也增加了客流量,从而获得更大的收益。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研究的对象将是在观光景区外排队等候的游客群体。消费者将根据其对科普景点的参观效用和排队等待参观观光景区的效用之间的对比决定是继续留在观光景区排队等待还是根据景区的引导前往科普景点参观。本文假设所有在观光景区排队等待的游客对科普景点的感知效用均有所不同,且其偏好程度均匀地分布在闭区间[0,1]上[10,15,16,17]。

记游客在观光景区的观光体验值为v1=v′1-p,其中v′1为其实际体验,p为观光景区的门票价格;游客排队进入观光景区所需要的平均时间价值为t,则游客排队参观观光景区的最终观景体验的效用函数为u1=v1-t.另一方面,记观光景区为引导排队游客前往科普景点的宣传投入为x,科普景点的门票价格为s,科普景点为游客带来的实际观光体验为v2,则游客脱离观光景区的队列转而参观科普景点的观景体验的效用函数为u2=θ(v2+x/ρ)-s.其中θ为游客对科普景点的偏好程度,均匀的分布在闭区间[0,1]上;而x/ρ则表示观光景区的宣传投入为科普景点带来的消费者体验增量,即ρ为观光景区宣传投入的效果转化系数,ρ越大表示宣传投入的转化效率越低,它将受到宣传手段、方式、人员效率及场景等的影响。

因此,排队游客将通过比较上述两个效用的大小而决定其是继续排队参观观光景区还是服从引导前往科普景点参观。通过u2>u1,可以得到当游客对科普景点的偏好值满足θ>(v1+s-t)/(v2+x/ρ)时将放弃排队而选择分流至科普景点参观,否则将继续留在队列中排队等候进入观光景区。记观光景区的排队游客数量为N,则分流至科普景点的游客数量为:

定理1分流的游客数量与观光景区的宣传投入呈正相关关系,且以凹函数的形式递增;即

所以,随着观光景区对分流游客的投入增加,会有更多的游客放弃排队,加入参观科普景点的行列。另一方面,这一效果存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即观光景区计划分流至科普景点的游客越多,则其需要增加的宣传投入也将随之呈凸函数的方式递增,这一结论也与经典文献相符[9,18]。

3 合作模式分析

3.1 集中式决策模式

为了更好地比较观光景区与科普景点合作模式的运作效率,本文首先介绍理想状态下的合作机制,即将观光景区与科普景点组成的供应链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决策,选择对供应链最优的决策。供应链的总收益为:

其中,a表示初始收益,即没有与观光景区合作时科普景点的故有收益。r<s为科普景点接待游客的单位成本。通过式(2)关于决策变量x的一阶条件可以得到集中式决策下的最优决策为:

定理2观光景区的最优宣传投入量将随N,s或v1的增加而增加,随r,t或v2的增大而减少。当ρ<N(sr)(v1+s-t)/(4v22)时,其投入量随ρ的增大增加,而当ρ>N(s-r(v1+s-t))/(4v22)时,其投入量将随ρ的增大而减小。

定理2可以由表达式(3)关于相关参数的一阶偏导获得。定理2说明当观光景区的排队人数增加、科普景点的门票价格提高或观光景区的实际体验价值升高时,观光景区将增加对排队游客分流的引导性宣传投入。而当科普景点的固有观光体验增加、单位接待成本增加或游客排队的时间价值增加时,其宣传投入将随之降低。而对于宣传投入的效果转化系数,在此系数较小时,观光景区的宣传投入量将随转化效率的降低(即转化系数ρ增加)而适当增加投入,而当转化系数的取值超过某一阈值后,其宣传力度将随转化效率的降低而适当减小。

综合式(1),式(2)和式(3),可以得到此时供应链的总收益为:

3.2 收益分成模式

在收益分成合作模式中,首先由科普景点发动观光景区加入旅游供应链,谋求共同发展,作为回报,科普景点将收益按照一定比例和观光景区进行分成。假设分配系数为b,即在收益分成合作模式下,科普景点将b(a+sx)部分的收益转移给观光景区作为报酬。因此,此种合作模式下观光景区的收益为:

同时科普景点的收益为:

在收益分成合作模式下,观光景区与科普景点构成一个斯坦伯格博弈模型,且科普景点为博弈的领导者。因此,根据逆向归纳法,作为博弈跟随者的观光景区首先根据科普景点提供的收益分成比例b,结合收益函数(5)确定最优的反应函数x1*如下:

通过式(7)可以看出,观光景区的最优宣传投入量与科普景点提供的分成比例b呈正相关关系。此外,与定理2类似,其最优宣传投入量与N,s和v1呈正相关关系,与r,t和v2呈负相关关系;而当ρ较小(ρ<bN(s-r)(v1+s-t)/(4v22))时,其投入量与ρ呈正相关关系。

在获得观光景区的反应函数后,科普景点根据式(7)及自身收益函数(6),可确定最优的分成比例。由于其收益函数是关于决策变量b的高次函数,且此函数为非凸非凹函数,这使得最优分成比例的解析解难以表达,因此本文不得不借助算例仿真来展示其性质和相应的管理启示。在后续的讨论中,本文用b1*表达其最优决策,更进一步的,分别用φ1*、π1*和Π1*分别表达观光景区、科普景点以及旅游供应链在此种模式下的收益。

3.3 成本分担模式

与收益分成模式类似,在成本分担合作模式中,科普景点依然作为合作的领导者发动观光景区加入旅游供应链。区别在于在成本分担模式下,科普景点除了给予观光景区系数为b收益分成外,还给予系数为k的成本补偿。其中成本补偿系数k为常数,而收益分成系数b为科普景点的决策变量。

在这种合作模式下,观光景区通过为科普景点提供信息服务获得的收益为

与此同时,科普景点的收益为

与收益分成模式类似,通过逆向归纳法,可以得到观光景区的最优反应函数为

观光景区的最优反应决策与成本分担比例系数k呈正相关关系,与其他参数的相关性与收益分成模式类似,故不赘述。同收益分成模式,由于科普景点收益函数的高次性,无法获得其最优决策的闭合解。因此本文将通过算例仿真的方式来讨论其相关性质。在后续的表达中,b2*用来表达其最优决策,φ2*、π2*和Π2*分别用来表达观光景区、科普景点以及旅游供应链在此种模式下的收益。

4 算例仿真

结合上述对观光景区与科普景点不同合作模式下的最优决策进行理论分析,本节将对前文的理论分析基于以下参数进行算例演示:N=100,ρ=5,a=500,r=20,t=20,v2=90,s=60。特别的,为保证当观光景区的宣传投入量为零时不会有排队游客分流至科普景点,需要有v1-t≥v2-s,所以令v1=60(其中v1′=200,p=140)。

基于上述基本参数设置,表1展示了收益分成与成本分担两种合作模式下基于t∈[10,30]时各景区的最优决策以及收益情况(其中成本分担模式下令k=0.7);表2则展示了不同的成本分担比例的各方最优决策和收益情况,特别的,当k=0时成本分担模式会退化为收益分成模式。

表1的数据显示,随着观光景区外排队游客等待的时间价值增大,游客排队入园的参观体检效用会随之降低,因此会有更多的游客选择分流至科普景点,所以观光景区投入的宣传力度也将随之减小,而观光景区所获得的收益分成比例呈递减趋势,但相对稳定。最终,观光景区、科普景点以及整个供应链的利润将随之增加。

表2的结果说明,随着分担系数的增大,观光景区将更加有动力增大其宣传力度,引导更多的游客分流至科普景点,因此这使得供应链的增收益有所增加。然而,为避免观光景区投入的宣传成本过高而造成其边际效用过差,科普景点将通过削减其收益分成比例的方式降低观光景区的投入积极性,以使得其投入量达到最优。因此,最终使得科普景点的利润增加而观光景区的利润减小。

注:由于表2涉及文中的三个模型,因此在表示最优决策和各方收益时省略其下标。“—”表示此参数在此模型下不适用。

除此之外,一个有趣的发现是当科普景点承担所有的宣传成本时,观光景区的利润收益将减小至零,而此时供应链的总利润达到最大(同集中式决策模型)。这说明,成本分担能够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效率,但同时会降低观光景区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因此,在现实操作中,科普景点可以通过提供固定(佣金)支付的方式来补偿观光景区的利润损失,以保证其合作的积极性。

5 结论

本文分析了在科普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如何借助于发展成熟的观光旅游提升科普旅游景点在旅游业的影响力,并给出了可操作的合作模式。本文的主要结论是:无论是收益分成合作模式还是成本分担合作模式,当游客在观光景区排队等待的时间成本较高时,会有较大比例的游客有转移至科普景点的意向,且相应的宣传投入将随之降低。在成本分担模式下,科普景点为观光景区分担的成本越多,其积极性就越高,从观光景区转移到科普景点的游客就越多;科普景点为观光景区分担的成本越小,从观光景区转移到科普景点的游客数量就越少。为了防止观光景区积极性过高而盲目鼓励游客的转移,进而影响供应链的绩效及总利润收入,进一步给科普景点的收入带来损失,科普景点可采取降低其收益分成比例的方式进行调节。无论是观光景区还是科普景点,选择合作可以实现收益增长,实现双赢。而且,在两种不同的合作模式中,成本分担模式下的旅游供应链的整体效益优于收益分成模式。

摘要:结合观光旅游成熟的发展优势,为科普旅游的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思路和可行的发展模式。首先,通过刻画游客在观光景区排队等待参观和转移至科普景点参观的观景体验,结合供应链相关理论建立由一个成熟的观光旅游景区与科普旅游景点组成的旅游供应链,通过将观光景区的部分游客分流至科普景点的方式来降低景区的接待压力,同时促进科普景点的发展。其次,提出了两种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合作模式:收益分成模式与成本分担模式。然后,对两种模式的运作效率进行了分析比较,并发现成本分担模式能够提供较高的合作效率,更加有利于科普旅游的健康发展。研究结论能有效解决观光旅游景点旅游旺季面临的顾客过多超出景点接受能力的问题,有利于景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为欠发达的科普景点提供了可行的发展思路,促进新兴科普旅游的发展。

上一篇:人生启迪下一篇:突发性水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