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习动力范文

2024-07-28

体育学习动力范文(精选12篇)

体育学习动力 第1篇

1.创设期盼学习能强化主体意识的能动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一方面, “人的主体性首先是指作为活动主体的能动性”, 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 一方面, 要全面观察分析每个学生, 善于发现和开发学生潜在素质的闪光点, 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 使他们的思维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地发挥。并允许学生在发展程度和素质结构上存在差别, 这既是对“人”的尊重, 也是社会发展的现实和未来对人才素质的又一特殊要求, 让学生感到自我价值与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应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用激发期盼学习的方法来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

2.创设期盼学习, 重视了态度情感意识的驱动性

情感教育态度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内容之一, 它能促使人奋发, 调整人的内在动力系统, 砥砺内在的学习态度, 促进人的成功。我们应把态度情感作为新教学的重要内容来实施, 这是我们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重要因素, 因为“科学教育不仅使人获得生活和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更重要的是使人获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科学方法的熏陶和培养, 使人获得非生物本能的智慧, 获得非与生俱来的灵魂”。这说明, 态度情感因素在教学内容中的重要价值。教学中, 教师应积极发掘教学中能体现真、善、美的态度情感因素, 并作为教学目标和内容的一部分, 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真、善、美的价值体验。

3.创设期盼学习关注了参与意识的积极性与科学性

“教学的本质是信息交换, 是认识交换, 是学生人际交往”。这些都与个体的参与息息相关, 如果没有参与, 就难以体现教学的本质。在《课标》中, 把“运动参与”作为重要的学习领域之一, 而且它在诸学习领域中的载体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 具有参与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注重兴趣、习惯和意识的形成;一方面, 是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 强调理性参与。因此, 教学中, 教师应在学生的“参与”上下功夫,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并带动别人参与学习, 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精神。

二、在体育课堂培养学生的“期盼学习”的途径

1.用“激发需要”调动期盼

教师在教学时, 先使学生产生某种学习知识的需要, 然后进行教学;或者根据学生的需要来进行学习活动, 会很快激发学生的期盼学习。这种设计, 采用问题教学法来引起需要的感觉, 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在体操教学中, 我发现有很多学生不愿意学, 原因是他们以前很少接触体操, 体味不到体操的美, 怕丢丑。而表现欲在学习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此, 我抓住学生的显示欲、功利心, 给他们做了几个漂亮的双杠动作, 然后问道:“同学们想不想有李宁那样矫健的体魄?想不想有大块的肌肉赢得芳心?”在一片“想”的回答声中, 我说:“那就好好练习体操, 它会给你带来一切。”于是, 同学们激情四射。

2.用“具体价值目标”调动期盼

让学生知道学习的价值目标是调动期盼学习的一种好方法。学生知道学习目标以及活动的价值, 就会生发学习的需要, 从而全力以赴。学习目标定得越具体越好。比如, 在技巧复习课上, 我发现很多学生以前所学的基础技能掌握很差, 前滚翻很大一部分同学不能完成, 要严重影响下一节课联合动作学习的顺利进行。但是, 学生的认识有偏差, 认为前滚翻在以前就学过, 现在不用再认真学了。针对这种情况, 我说要给大家做一个动作:头手翻。我完成后, 大家都拍好叫好, 认为这个动作非常漂亮, 都表示要学。我告诉大家其实这个动作很简单, 只要大家学会了前滚翻, 再学头手翻就易如反掌了。大家不信, 有的表示要试一试头手翻, 结果, 全班没有一个能完成。在这种“诱惑”下, 学生能够很投入地学习, 动作掌握就牢固了许多。

3.用精心设计的导语激发期盼学习

导语在体育课堂中的作用是让学生有一个饱满的热情进入学习角色, 激发学生的期盼学习, 这一点老师们都深有体会。导语在一节课的开始有, 如回顾上节课内容, 宣布这节课内容, 强调课堂纪律, 思想动员等;由一个练习项目进入到另一项目时也有导入, 如“这节课篮球的运球就先学到这里, 下面, 我们学习‘五步拳’……”老师在运用导语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 老师应认识到导语的重要性, 把导语入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来认识, 必须尽最大努力掌握更多的导入方法, 并在教学中灵活运用。第二, 导语的形式要丰富, 不拘泥于固定的样式。可以是回顾式, 指出上节课学习情况, 老师可以对上一节课所学习内容做一些象征的示范, 加深同学们对上节课的印象, 指出优缺点、努力方向等;也可以是启发式, 如老师说:上一节课我们学了前滚翻, 那么, 有前就有什么?学习回答说是“后”, 老师说, 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后滚翻。第三, 导语要切实起到激发兴趣、引发期盼的作用, 不可哗众取宠故意炫耀;第四, 导语是为调动期盼服务的, 不能喧宾夺主;只能服务课堂, 不能冲击课堂。

4.积极、及时、真诚鼓励, 激发更大期盼

渴望肯定、渴望认同、渴求进步是每个学生共同心理, 所以, 使学生知道自己进步的成绩, 及时对学生的表现加以肯定, 也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有效方法。老师在每次指导学生练习、测试、评价之后, 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成绩, 会促使学生努力;在课堂教学练习中, 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予以肯定, 真心恰当地表扬, 学生会有很好的成就感, 能真正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比如, 一个小学生, 他以前没有跳过短绳, 在学习跳绳的时候, 跟不上以前本来就会跳的同学, 这时老师不要打击它, 应鼓励他课下“偷偷”地练。经过他的努力, 当再上体育课时他竟然会跳了, 这就是他课下努力的结果, 这里老师可以鼓励他与以前跳的很好的同学比赛, 让其他同学向他投出羡慕的目光。需要注意的是, 对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的表扬要恰当、真诚, 一定把握好度, 过分的夸奖会造成学生骄傲和忽视自己的缺点, 从而引起消极的结果, 甚至会导致学生对老师用心以及人品的误解, 使目的适得其反。另外一点, 评价、肯定要及时, 因为及时的评价利用了刚刚留下的鲜明的记忆表象, 可以更好的地激发学生期盼学习。

总之, 期盼学习是学习的基础, 是从一定的期望出发, 并指向一个目的, 使学生喜欢学、想学、要求学, 有一个迫切的学习期望。因此, 构建起学生的“期盼学习”是改变目前学生学习状态的重要前提。有期盼学习, 是保证学的前提;有强烈期盼学习, 是保证学好的必备条件。没有这个前提, 就谈不上其它。有的老师不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相反地却在扼杀学生的期盼学习, 靠命令、靠体罚逼学生学, 如果学生没有期盼学习, 没有强烈的学习愿望, 想让学生学, 想提高教学质量是很困难的, 所以, 教师必须重视学生期盼学习的培养。

摘要:期盼学习是指学习者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意念, 是来自于老师, 施加于学生, 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一种自觉的、能动的、积极的心理状态。期盼学习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以达到某种目的的心理动因。有期盼的学习, 其效果较好;无期盼的学习, 往往敷衍了事。

体育学习动力 第2篇

小学体育教师如何提高体育科研能力

体育科研是学校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提高体育教师素质和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体育科研能力是21世纪体育教师素质的重要内涵。是否具备体育科研能力必将成为衡量体育教师业务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师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经验技术型、理论型、科研型。这三种类型教师中技术型占大多数,理论型和科研型次之。为此,重视和提高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势在必行。笔者认为,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主要可以从以下途径来进行。

一、加强理论学习是提高科研能力的基础加强基础知识学习,扩大知识面,现代科学技术向体育进行全面渗透的时代已经到来。因此,加强体育教师文化知识的学习,提高体育教师的基础知识水平和科技水平,是搞好教学工作,根本大计。攀登世界体育高峰的

体育学习动力 第3篇

【摘 要】以群体动力学理论中的内聚力视角,从集体活动、共同目标、群体吸引力、角色分配、群体行为和领导方式等方面讨论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和“学生—学生”这一群体的互动,提出在共同目标的作用下,通过合理的角色分配和领导行为来提高教学群体对学生的吸引力,继而为体育教学提供动力。

【关键词】群体 内聚力 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8C-0055-03

一直以来,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重点突出学生身体素质和技能的培养,却忽略了人的社会性培养,使体育中的人文精神和社会价值得不到应有体现。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这首先就是人学”。但在具体的理解和实践中,我们却常常有意无意地背离这一原点。我们的学校体育一直以来都不否认应该以人为出发点,但其实质是站在“物”的角度的从“人”出发。在学校体育的研究和实践中,“体育”或者被窄化为单纯的生理练习,或者被异化为“对身体的规训和改造”,而其中的“人”却往往被抽象和异化为孤零零的碎片式、工具性存在,其作为人的完整性遭到分割,身心不能得到协调发展。这说明学校体育在“以人为基点和出发点”这一基本问题上出现了人学关怀的淡离和放逐,甚至出现了“人”的缺场和隐匿。学校体育教育既然离不开人学,也就离不开社会学,更离不开从社会学视角来审视学校体育教育中的现象,因为,人是社会的人。

群体动力学(group dynamics)亦称 “团体动力学”,是试图通过对群体现象的动态分析发现其一般规律的理论。它以群体的性质、群体发展的规律、群体和个人的关系、群体和群体的关系等作为研究对象。内聚力这个概念是群体动力研究总的概念,内聚力是指保持一群体内个体间联系的力量。目前学界对于团体内聚力的研究大致形成了以下共识:其一,团体内聚力是吸引、组织与影响团体成员的最本质因素;其二,团体内聚力具有两个重要因素,即团体吸引力和团体成员动机;其三,团体内聚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团体的存在与发展。班级是体育教学的基本单位,班级以教师为引导,班级学生为成员,共同构成一个体育活动群体,由于这一群体的相对稳固性,因此,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群体成员之间的行为、动机、目标能够相互影响而形成内聚力,而内聚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体育学习的氛围和效果。本文从群体动力学理论中内聚力的视角去考量体育教学中的现象,讨论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和“学生—学生”这一群体的群体动力学原理,从理论上理清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这一群体的内在关系,为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理论参考。

一、体育学习过程中的情感要素

情感要素包括群体内共同的动机、感情和价值,在莱温学派中,被称为群体价值(或吸引力)的东西。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情感要素属于隐性的,需要体育教学工作者去挖掘和正确引导。

(一)共同目标的吸引。目标在自发性群体中往往作为一项令人兴奋的规划而存在,群体成员能够按照目标去努力,但是在制度群体中,常常受到更拘泥于仪式和更平庸的对待,甚至可能变得模糊不清,这对于内聚力来说是非常危险的。体育教育的性质决定了体育课最根本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体育运动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掌握运动技能,并通过对运动兴趣的培养使学生终身体育习惯。这一目标包含着身体和心理两个层面。但是目前在以班级为群体的制度群体中,“大多数都是一味地强调体育教学的技能发展任务,学生所学的技术技能,通常是在分解情况下进行练习,然后用标准化测验对他们做这些分解技能的能力进行测试”。体育教学变成了仪式化的程序。教师忽略了学生的心理感受,而采用训练式的教学程序,忽视了教学中的主体——“人”的存在,更忽视了群体这一现象的存在,不利于学生内聚力的生成。由此可见,目前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实现的目标与理想的目标有了差异,教师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觀点来看待这一目标,割裂身体目标与心灵目标之间关系,便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但是不喜欢上体育课。究其原因,因为大家在体育活动中能够收获一份愉悦,也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他所收获的更多的是心理层面上的成功感、快乐感、自由感,并以此来促进自身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但是学生不喜欢体育课,因为在体育课中,教师将教学当成训练,剥夺了学生需要、自由、创造的权利。教师提出的目标仅仅是体能或技能方面目标,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能轻易达到,觉得没有挑战,不能获得成功感甚至巅峰体验。而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达不到,心理上受到挫折,自信力下降,惧怕上体育课,能够在体育课中获得愉悦感的学生只占很少一部分。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应该以团队的视角,从群体动力学方向,以育人在先为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社会性,考虑到目标的明确度和班级学生的期望值,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目标,让学生有共同进步的动力,使学生都能在体育活动中得到成功的体验。

(二)集体活动的吸引力。集体活动是实现目标的手段,也是自我满足的源泉。向目标前进的感觉是共同目标的吸引力和集体活动的吸引力之间的中介,因此它要求某些确定的成就作为标准。根据组织管理学理论,人际关系的融洽稳定程度,不仅仅是相互给予,更多是在共同克服困难中达到稳定。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典型的集体活动,但是在我国的体育教学中,“集合报数整队齐,三遍立正和稍息。教师高声宣任务,齐步跑步一二一。队列之后几节操,一年四季差不离。讲解示范走一遍,抓紧时间做练习”成了体育教育的真实写照。体育教学被程序化、标准化,所谓的集体活动变成了“整体活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尤其是情感上的交流非常少。尽管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出现了小群体的教学模式,但是,依然是在教师预先规划下的活动,学生的主动性、选择性仍然没有表现出来,学生的个性、自主性受到压抑,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得不到或较少得到满足感,更缺乏与其他同学一起向目标共同努力的动力,因而作为集体活动的体育课的吸引力被削弱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集体活动对于团队内聚力形成的作用,以平等合作、平易近人的教学风格,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使教学集体成为群体动力学意义上集体,利用团队活动中大家一起拼搏、克服困难的过程,来实现学生的自我需求,在获得体育“愉悦感”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凝聚力,从而让学生在这一团队中找到归属感,在团队的作用下克服对体育学习的恐惧。

(三)隶属于群体的吸引力。群体的稳固性取决于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它集合了各种各样的情感,如强大感、自豪感、安全感等。在这些情感中,根据群体不同情况,都可能占据优势。在体育教学中,群体在体育游戏或竞赛中获得了胜利,群体的强大感就在群体吸引力中占据优势,学生会在胜利中感到自己群体强大的力量,从而更加凝聚在这一群体中。如果这一群体在体育活动中经常取胜,或者经常能够高质量地完成体育学习任务,那么群体成员自豪感就会得到强化,同时该群体对于其他群体成员的吸引力也会增加。如果一个内聚力较强的群体,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大家能够相互帮助,共克艰难,其成员就会有一种安全感,当然,安全感不是短期能够形成的,而是在较长时间的磨合过程中,群体内部相互关系比较稳定的情况下才会产生安全感。作为体育教学工作者,如何提高群体的吸引力,是应该在教学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当然,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采用是一方面,另外,学生群体的分组也是重要因素。

当然,除了这些情感外,群体吸引力的增加也依赖于群体成员之间的交流。即通过交流来加强群体成员间的关系,以使成员感觉不是独自面对体育学习过程中的挑战。群体动力学认为,群体形成的核心要素是交往。交往表示一个活动单位刺激别人做出某一活动单位应答的过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某一学生单独表现出的行为与在体育学习群体中所表现出的行为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群体心理存在差异的结果。在交往过程中,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感情得到沟通,人际关系融洽,相互之间建立了友好关系,学习中相互协作,与同学或教师之间交流学习的感受,好的体育学习感受使他们心情舒畅。同时,由于学习的交往,他们之间加强了彼此了解,以至于在群体的相互作用中相互影响,产生了如群体需要、群体规范、价值、情感等为主的群体心理。另外,通过象征性的表达方式,如统一的队名、统一的胜利庆祝方式等,也能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于群体的认同。

二、操作要素

(一)角色的分配和联系。群体动力学理论认为,角色的分配和联系既取决于各个成员所进行的活动,也取决于他们的能力。团队角色指的是团队成员为了推动整个团队的发展而与其他成员交往时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肯尼斯·G.贝恩(Kenneth,G. Benne)和保罗.希茨(Paul Sheats)指出,团队必须担任三种角色:团队任务角色、团队建设和维持角色、个人角色。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由于信息传递的局限性,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单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绝对权威的领导者角色。随着社会的变革、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增多,教师的传统权威地位受到挑战,在某些方面,學生的知识、技能甚至超过了教师,如随着美国职业篮球运动在中国的传播,很多学生通过自练掌握了非常花哨的篮球运球技术,让体育教师自愧不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能再像以往那样以权威的身份向学生传递知识,但是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承者这一职能并没有改变,教师的角色由单纯的知识传播权威转变为教学的设计者、学习的引导者、学习的帮助者、活动的组织者。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接近。

由于教学方法的变革,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学习关系由独立学习为主逐渐转变为合作学习形式为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帮助。在这一群体里,存在着逐渐产生的或多或少明确确定的角色系统相应的分化和调整进程。如一个新的小组,学生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身体素质较强或者具有领导力的学生慢慢突出来,小组内角色定位逐渐形成,身体素质较好且具有领导力的学生成为群体中的领导者,小组成员也服从于其领导。当然,在群体中,由于学生的性格、身体素质的不同,各自在群体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共同推进群体学习进程。这一现象在没有预先组织和计划的体育活动中表现特别明显。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篮球教学比赛,技术较好且有领导欲望的学生会主动站出来,制订本队的战术计划,协调本队成员的分工,并在关键时候做出决策,那么,通过这一比赛,尤其是通过他的指挥取得了胜利,其领导角色就被确定,并在以后的小组竞赛中担任同一角色,直到有新的成员取代他的位置。而失败的一方,小组的领导角色的能力就会受到挑战,以至于在下一次比赛中其领导地位被替代。

(二)群体行为和领导方式。群体行为的产生往往源于个体的决策受到他对周围其他个体的观念或行动的影响。Festinger等认为个体遵从周围群体的行为的原因可能是出自对某个群体的认同。在基础教育阶段,各班级的文化成绩平均水平有好坏之分,尤其是在那些通过成绩编班教学的学校。在体育课中,体育教师常常发现,成绩较好班级的体育学习过程中其纪律较好,组织较为轻松。这是由于群体平时受到老师的关注和来自各方面的表扬较多,成员的优越感逐渐培养起来,对班级的认同度提高,因此在集体活动中,个体行为受到集体认同感的约束,使群体表现出规范一致的行为。除了这一现象,我们也可以看到,如果一个班级文化课成绩不突出但整体身体素质较强,班级的体育认同感也较强,体育课学习的纪律和效果均好于其他学科,与班级其他文化课教师感受不同的是,体育教师教学起来会感到轻松。这是可能是因为身体素质较好班级在通过与其他班级的体育竞赛中获得胜利,学生对于班级体育能力的认同得到加强,因此在体育学习中,就会表现出最好的一面。

Milgram认为个体遵从群体行为或许是对权威的一个社会性条件反射。人是社会的人,人的社会性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得到强化。因此,在教学中群体成员对权威的服从也是人在社会性过程中所养成的社会性条件反射。教学中的权威,教师首当其冲,彼得斯提出的形式权威与实质权威对考察教师权威具有奠基性价值。彼得斯认为,形式权威是指教师由于社会、制度赋予其职位、角色、身份而获得的对学生处于支配和影响的地位,实质权威则是指教师能被学生从内心真正地信赖与服从。在学校组织环境的背景下,各学科知识通过课程分配而在学校课程结构中分成了“三六九等”。体育学科无疑还没有从所谓传统的“小三门”的角色中解脱出来,为此,体育教师形式权威在学校组织环境中其实就被弱化了。而另外,由于社会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多样化,对所有学科来说,学生对于教师的依赖性逐渐降低,体育学科的大众化和多样性的特点决定了体育学习者可以通过多元渠道获取体育技能知识,体育教师由以前的体育知识传播的唯一载体向体育活动的组织者转变。因此,体育教师的实质权威的地位也受到挑战。在这一背景下,重视体育教学中的人学,用群体动力学的理论来推动体育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在群体中,如果没有“领导人”的角色,任何生产活动都不可能进行。在学校体育教育中,这一领导角色的扮演者是教师和体育骨干(体育课代表、体育小组长)。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体育教学过程被模式化了。教学按照统一流程: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被程序化地执行着。而这一过程的执行者,正是群体中领导之一教师。体育骨干成了教学中的“傀儡”,按照教师布置的计划,带着小组成员来完成。整个过程无视学生的差异,学生被同质化,导致学生对于体育课的惧怕和对于自由体育活动的向往。群体动力学认为,“领导人”和群体其他成员的关系应该是相互补充的关系,这种关系不只是取决于“领导人”的态度,也取决于群体整体的情况和各种不同的需要。如果从这一视角来看,目前体育教育中“领导人”的角色被流水线式的生产模式所弱化了。作为体育教师,在完成技能传授的同时,要真正地从“领导人”的角色来考虑群体人性的培养,根据学生的各自特点,开发多彩的学习内容,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主动参与体育活动,体验体育活动给人带来的身体素质提高的同时收获的心理上的“愉悦感”,以达到身心合一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对于体育骨干来说,教师对其的培养应该不局限于对任务执行力度,而是要使其成为学生的朋友、教师与学生的桥梁和学生创新活动的发动者。这样,学生才能对这一群体形成归属感、认同感,从而实现学生对体育需要的尊重。

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体育教育,必须“以人为基点和出发点”,体育教育不能满足于对运动技能的传授,还必须关注它对学生精神和心理上的影响。为此,我们迫切需要以社会学作为研究工具,来研究体育学习过程中的人。集体活动、共同目标、群体吸引力、角色分配、群体行为和领导方式等诸因素共同形成群体内聚力。这些因素都是关于“人的实践”因素,群体内聚力的研究就是对人的作用的研究,群体内聚力的运用就是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协调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具有高度内聚力的体育学习群体,不仅有利于发挥学生个体的作用,而且有利于发挥群体的效能,即可以使学校体育学习过程中学生身体练習的质量得到提高,并使学校体育回归到“以人为本”的轨道上来,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和谐、自由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申荷永.团体内聚力研究的意义与价值[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1)

[2]廖爱萍.运动技术教学研究探索[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1)

[3]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4]王青.团队管理[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97

[5]欧文斯.教育组织行为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8-119

[6]吴康宁.知识的控制与分等:课程结构的社会学释义[J].教育理论实践,2000(11)

[7]张驰.影响体育教师权威的社会学分析及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5)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2015年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课题(2015JGB470);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院级教改课题([2014]68号文)

【作者简介】杨杰夫(1973- ),男,湖南湘潭人,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副教授,硕士。

体育学习动力 第4篇

一、体育、德育紧密结合, 似响应声

德育是体育的姊妹, 人生的智慧在体育学习里熠熠生辉, 注重体育的学习与锻炼, 抑制不良的影响和污染, 学生的“免疫能力”会自然而然地得到提升, 道德水平、集体意识随着一些体育比赛的合作必然水涨船高。体育学习、训练、比赛等通过学生的亲自参与实践, 使学生身心逐步成熟、健康, 形成知行统一的良好人格。有的学生由于缺乏坚强, 在体育课的耐久跑或跨栏跑中失足跌倒, 想退出比赛的行列, 但是看到其他学生遇到相似情况依然勇敢顽强、拼搏进取, 就深受感动, 立即爬起继续参加练习, 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 教师应及时帮助他们, 给予恰当的鼓励与表扬, 形成为班级集体争光不畏苦难的精神;还有学生在体操中的彼此保护与帮助, 可增强学生的爱心, 培养学生关心同学、热爱集体和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排列队列队形, 可以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组织纪律, 保持和培养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管理体育器材, 清理锻炼后的场地, 热爱集体、热爱公益劳动和爱护公物的美德就得到了培养;对于难度较高的体育项目, 对学生积极向上勇于创新是一种打磨, 增技能、长知识、强体魄三位一体, 对道德的培养极具促进作用, 体育教学不断吸取经验, 取长补短, 大胆创新, 有的放矢地使德育工作贯穿于教学各个环节之中, 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学校的情况, 把学生团结在一起, 不断地探寻教学良策, 不断渗透, 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渗透的力度, 促进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都能够健康成长, 使其对自己的行为能够负责, 让良好品质伴随其一生。

二、结合教材特点进行渗透

根据教材内容, 对学生进行耐心的引领, 灵活、合理、科学地进行教学, 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 与教学桴鼓相应, 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 细致观察, 耐心引导, 让他们的身体活动得到最佳的拓展。在“模仿动物走”的教学中, 我只示范了猿猴、老虎、大象三个动物的模仿动作, 接着让学生自由发挥, 自己模仿、自己想象, 允许大胆地加入自己想象的动作, 有的学生还模仿起太空人的动作, 有的仿照动画片中的英雄人物和动物大模大样、惟妙惟肖, 玩起“行走”游戏, 整堂课欢呼雀跃、其乐融融, 大家都沉浸在浓厚的运动氛围之中。

三、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保持对其体育的兴趣, 要多给学生沟通交流, 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的条件, 积极鼓励和帮助学生组织形式多样、项目各异的体育协会, 让他们有活动的场所, 让他们充分释放青春和活力, 让他们的个性有所张扬, 让他们的体育兴趣充分得到发挥, 帮助他们成立体育俱乐部、活动中心、兴趣小组等等, 让他们感觉到学校、教师和家长都重视他们的学习, 平时加大对他们的关心, 为其提供必要的指导、无微不至的帮助与各方面的支持。鼓励每一个学生大胆地参与, 让他们各抒己见, 激发学生保持高涨的情绪, 鼓励积极参与, 提倡集思广益, 不断扩大体育影响, 让体育学习不断充实和得到完善。各种活动和竞赛可以放手让学生组织创办, 从各个方面诸如编排、策划、宣传、主持、总结等等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动力和条件 第5篇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度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的加快,社会对教师工作质量和效益的要求空前提高。在这一背景之下,进行以教师专业化为核心的教师教育的改革,已成为世界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共同特征。

一、教师专业化的含义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简而言之,即使教师这个职业发展为专业的过程,其基本含义是:(1)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2)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3)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4)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教师职业从经验化、随意化到专业化,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现在人们要求高质量的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不仅是学科的专家,而且是教育的专家,具有像医生、律师一样的专业不可替代性。这就要求教师的培养培训机构,要求国家的教师管理保障制度,都实现相应的重大变革。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以官方文件形式对教师专业化作出了明确说明,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地、持续地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

二、教师专业化的要求

教师专业有以下特征:(1)有较高水平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掌握学科领域发展的前沿; 2)经过较长的专业训练,包括所教学科的课堂实习;(3)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敬业爱生;(4)有较高自主权,组织教学,创设学习环境,有较强的判断力,评价学生和自身;(5)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管理;(6)终

身学习,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和技能。我国教育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从继承性教育向创新型教育转变,这种变化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创造性质。传统的经验型、技术型和半专业化的教师已难担此重任。因此,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便成为历史的必然,这就不可避免地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教育模式,明确教师专业化的要求:

(一)在职业道德上,要求从一般的道德要求向教师专业精神发展

即要培养具备坚定教育者的品格和素质,为人师表,终身奉献给教育事业的教育者。世界各国都越来越重视教师的专业精神培养,把教师专业精神的培养看成搞好本职工作的重要保证和内在动力,以保证对本职工作充满事业心和责任感,把终身奉献给教育事业。

(二)在专业知识和能力上,要求从“单一型”向“复合型”发展

科学技术的综合化,教育的社会化,教育、科研一体化的趋势,要求教师具有一般的、较宽广的科学和人文素养,即要求教师一专多能、知识面要广。教师专业能力上的要求包括:(1)要求教师具有教学能力,实验指导能力,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示范能力,以及推理思考能力;(2)要有善于与人交往的能力,即与学生、与学生家长实现有效的双向沟通能力;(3)组织管理的能力。如组织好班集体,使这个集体能为每个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4)教育研究能力;(5)熟练而有效地运用信息手段的基本能力。因此,复合型的教师应具备的能力既有基础能力,也有一般能力,还有创新发展的能力,这些能力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综合发挥作用。

(三)在劳动形态上,要求从“教书匠”到“创造者”

教育是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而不是只要按陈规操作或简单重复的机械性劳动。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给出现成真理的人。教师劳动的复杂性表现在:

1.教师的劳动是一种高级的脑力或者精神劳动。一般来说,教师往往要在先掌握有关知识、能力和社会生活规范的情况下,才能起到帮助学生学习的积极作用,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的积极学习,最终才能造就个性完美、德才兼备的学生。

2.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具有个性的、正在迅速成长中的儿童和青少年。由于学生的个体性差异以及教育内容、教育环境的不同,教师的劳动应该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面对未来的社会,人们善于在机会出现时抓住机会已经是不够了,而是应当“创造机会。”要求每个人从“等待就业”到“创造就业”。只有具备创造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生存的创造性的学生。

3.教师劳动成果的集体性和综合性。学生所取得的成功和进步,很难说是具有哪位教师的作用,每位教师(下转第69页)(上接第85页)的作用都是有限的。学生的变化是一种社会性的变化,相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学校教师的作用也只是家庭、社会、学校所起作用的一部分。

4.教师劳动的成果显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即教师培养的学生是否满足了社会的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一般要等到经过社会的检验才能得出结论;教育与其他服务性行业相比,具有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况且,影响教育效果的因素很多,尽管学校教育在人的成长中起着主导作用,但实际上,往往是个人遗传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作为教师也应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教师角色的期望也在不断提高,过去人们常将“教师”看成是“教书匠”,即教师只要能灌输给学生知识就可以了;而后来人们又在此基础上,将教师看作是“能师”,即不仅要传授一定的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技能和启迪学生的智慧;而现在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应该是一种“人师”,即他不仅是教书,而且还要育人。要以高尚的人格来塑造学生的人格。要成为“人师”是对教师的高要求,但它却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所必需的,同时,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所要求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教师专业化的方向和主题。从专业职业的特征来看,教师职业离成熟专业的标准还有一定差距,教师职业是一个“形成中的专业”,教师专业化

创新是体育永葆青春的灵魂与动力 第6篇

【关键词】体育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

Innovation: Soul and Driving Force of Keeping Sports Ever Developing

TIAN Jian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44, Henan )

【Abstract】 Innovation is the soul of the progress of a nation, the driving force for a country to develop and prosper, and the source of life for a political party to remain vigorous. Sports innovation is the inner driving force for modern sports to develop sustainably. Sports innovation should be achiev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values of harmony in terms of notion, contents and methods.

【Keywords】 innovation of sports, innovation of notion, innovation of contents, innovation of methods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河南省委、省政府2006年5月22日下发的《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河南的决定》,提出建设创新型河南的总体目标:全省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体育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体育创新,不仅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要求,也是体育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1 体育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经历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的30年,也是中国体育实现大发展、大跨越的30年。30年来,群众体育蓬勃发展,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2008年奥运会取得圆满成功。中国体育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得益于当代中国社会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改革,更得益于体育事业能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现在中国体育站在更高的历史起点,面对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期,唯有创新,才能更好地推进体育事业科学发展,才能促进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

1.1 体育自身特点决定必须创新

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中向前发展的,体育也不例外。奥林匹克的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强”,这就要求不断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向更高的目标去追求,达到运动成绩的巅峰,这一格言充分体现了体育工作要瞄准更高的目标,努力探索体育发展规律,找准制约体育事业发展的瓶颈,寻求突破,创新发展。比如,跳高技术经历了跨跃式、滚翻式、背跃式,每一次技术革新都带来了跳高水平的大幅提高。试想一下,如果现在还用跨跃式跳高,能够达到现在的男子跳高世界记录2.45米吗?30年来,中国体育的改革创新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新时期体育事业发展的目标、政策和战略思想;第二个阶段为上世纪90年代初体育改革创新的系列举措。如1993年4月,国家体委下发了《国家体委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以及《关于运动项目管理实施协会制的若干意见》、《关于训练体制改革》、《关于竞赛体制改革》、《关于群众体育改革》、《关于培育体育市场、加速体育产业化进程的意见》等5个附件,确定了以转变运行机制为核心,“面向市场、走向市场、以产业化为方向”的改革发展思路,成为这一时期体育改革创新的指导性文件;第三个阶段为进入新世纪,以举办北京奥运会为契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体育事业得到全面、快速发展。

1.2 新形势下发展体育唯有创新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体育的发展历程是不断改革、不断创新和突破的过程。30年来,中国体育坚持理论创新、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在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不断探索,初步形成了与中国国情相适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国家办与社会办相结合,开放、高效、充满活力的中国特色的体育管理和运行机制。〔1〕P19-2030年来体育工作始终做到顺乎时代大潮,顺乎民意,不断推出创新举措。《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就是一个典范,规划提出“十一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包括坚持体育与经济社会协调促进;坚持国家办与社会办相结合,政府调控与市场调控相结合;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体;坚持科教兴体、人才强体;充分发挥北京奥运会的综合影响和带动作用。但应该看到,新的历史时期,体育工作还存在程度不同的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不利于体育科学发展的问题。比如说群众体育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群众健身需求、精品活动数量有限,竞技体育还存在项目布局不够合理,田径、游泳、自行车等项目水平需要提高,体育产业规模小、发展环境不够优化,体育立法工作比较滞后、不能适应体育发展需要等各种问题。

改革与创新永无止境。30年来中国体育取得的辉煌成就离不开改革创新,我们在新的发展时期要实现中国体育的进一步腾飞,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仍然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创新,在改革创新中不断解决体育事业发展中的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消除阻碍体育事业发展的体制障碍,不断解放和发展体育生产力。加快体育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体育管理由经验型向科学性转变,促进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社会发展客观要求体育创新。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中国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极大激发了亿万人民的体育热情,极大推动了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我们要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2〕P19-20

体育对经济的发展作用日益增强。经济发展中人的因素至关重要。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载体,对于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力发展体育事业,有利于增强劳动者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培养和造就大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实现经济跨越奠定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体育健身娱乐业和体育表演业等迅速发展,体育已成为一种新兴产业,与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的融合日趋明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

体育与文化的融合进一步加快。体育是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体育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有利于培养和倡导合作、诚信、开放的精神;有利于培养勇敢顽强的性格、超越自我的品质、勇于挑战的意志和承受风险的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有利于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愉悦身心,陶冶情操,促进和谐社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推动现代化建设。

发展体育有助于建设和谐社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是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切实加大体育设施投入,加快建设全民健身工程,广泛开展群众体育运动,满足广大群众的强身健体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体质和健康水平,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具体体现。所有这些,都必须通过体育创新来谋划、来发展。

2 体育创新的内容与实践

2.1 观念创新

原来体育分三个部分,即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号称“三驾马车”。2007年又提出社会主义体育为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我认为这两种说法都不全面,体育有多种功能,如竞技功能、健身功能、娱乐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在具体体育工作中体育会有不同体现,如篮球运动,参加比赛是竞技体育,但三人制篮球赛为群众体育,篮球比赛有赞助是体育产业,篮球比赛有转播是体育宣传,等等。事实上,很难把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分开,比如全国体育大会,是非奥项目运动会,是群众体育,但同时也是竞技体育,大会不排金牌榜,但各省市代表团都会计算代表团的金牌和总分。第二届全国体育大会在苏州举办,大会组委会把市场化、产业化放到很重要的位置,也凸现了体育产业的重要性。同样,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应该体现体育的公益性和经济性,如体育场馆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重要阵地,是体育事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场馆经营也是体育产业的重要内容,体育除事业和产业外,是否还有体育行政、体育执法等内容呢?再如,体育在不在大文化范畴呢?党的十七大报告作了很好的回答,报告中把体育工作放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题目下进行了简洁而重要的论述。〔3〕P34所以要用创新的观念认识体育。

我曾组织过一次成功的体育活动,也得益于观念创新。原来中国信鸽年会由省市信鸽协会承办时都有程度不同的亏损,但2003年由我们河南信鸽协会承办却盈利15.2万元。这主要得益于改变对会议的一般认识,利用会议平台,进行创新运作,除正常年会内容外,增加了国内信鸽评比与拍卖,邀请国际知名信鸽参与拍卖,举办中国首届信鸽产业展示会,祝贺单位可以进行宣传,从而增加了收入。会议安排与会代表去开封参观清明上河园,吃了天下第一楼包子,发了南阳玉制作的鸽子作为纪念品。会议结束,中国信鸽协会和与会代表都感觉会议很成功。《中华信鸽》杂志称“信鸽产业”的提出在中国信鸽史上开了先河。

2.2 体制创新

笔者曾从2002年参与开展体育行业职业鉴定工作,鉴定社会体育指导员800余人,培养职业资格体育经纪人600余人、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体育职业)考评员36人(截至2006年底笔者调离)。总结工作经验,主要在于创新培训工作机制:成立组织机构,保障培训工作开展。在全国率先成立省级体育局职业技能鉴定站,建立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中心,积极开展体育职业技能鉴定,鉴定人数超过全国人数的50%。成立河南省体育经营者协会,指导体育经纪人开展工作。构建培训网络,拓宽培训人员层面。支持省辖市体育局成立了职业技能鉴定站。在郑大体院、洛阳师院等高校建立河南省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经纪人培训基地,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职业技能教育。在退役运动员中宣传体育从业资格证书,培训鉴定退役运动员50余人。创新培训措施,加大培训工作力度。结合体育行业特点,编制了培训内容和鉴定程序,建立了职业鉴定试题库,培养了考评员队伍,逐步建立起一套简约、高效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和项目结合开展了武术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有来自全国各地(包括香港地区)、日本、英国等200余名学员参加。

2.3 方法创新

笔者根据民间体育项目经费难筹、单项影响小的特点,倡导举办了河南省三届民俗体育大会,均设项10个,每次参赛600-800人,群众参赛不收取报名费,经费由承办单位郑州大众生态健身园解决。2005年,举办河南省首届健康家庭运动会,设10个项目,共200余个家庭700余人参加,被《中国体育报》专版刊登,并称为创新赛事的探索。2006年在郑州世纪欢乐园摩天轮上举办的中原快棋王围棋比赛,邀请刘小光九段和汪见虹九段参加,中国棋院原院长华以刚与王冠军八段进行大盘讲解,活动由郑州世纪欢乐园承办,《大河报》提供舆论支持,并举办有奖竞猜活动,郑州卷烟总厂提供赞助,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3 体育创新的措施和建议

3.1 坚持一个中心,即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服务大众

党的十七大更加注重社会建设,高度关注民生,明确提出了“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要求。要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鼓励和动员广大群众支持、兴办体育事业,采取多种方式,进一步满足群众多元化的体育需求,促进全民族健康素质的提高。群众体育工作要引导更多的人民群众参与到科学、健康的体育活动中来;竞技体育要不断提升竞技水平,培养更多的体育运动人才;体育产业要更好地开发体育资源,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体育。要努力增强体育科学发展的能力,积极探索促进体育发展的新模式、新途径。

3.2 实现两个和谐,即内部和谐发展和外部和谐发展

一是体育各个组成部分的和谐发展。群众体育通过广泛开展群众性健身活动,吸引大众关注竞技体育发展,引导大众体育消费;竞技体育通过提高竞技水平,吸引更多群众观看比赛和参与体育健身活动,引导更多企业参与体育赞助;积极发展体育产业,创建体育名牌,可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体育需求,为体育事业发展拓宽资金渠道。要尽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符合体育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二是要处理好体育与科学、文化、教育、旅游、农村、社区、工会、青年团、妇联,社会各界等外部事业的和谐发展。体育部门要主动与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和行业体协联合开展体育活动,要协调相关部门与科学、文化、教育、旅游、农村、社区等合作举办体育活动。要提倡、鼓励社会各界对体育事业进行资助,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发展体育事业。

3.3 突出“大体育观”,实现体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要把体育放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大环境、大背景中去思考,在体育工作中树立“大体育观”。要通过体育创新活动,提高思想认识,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工作开展。实际工作中,既要坚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相互促进,城市与农村以及不同区域之间体育的全面进步,又要抓住保障人民群众基本体育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强身健体需求的关键环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此要做到“六移”,即群众体育要“下移”,更好地贴近群众,打造群体活动精品工程,吸引更多人群参与体育运动;竞技体育要“前移”,从苗子开始培养,实施精英工程;体育产业要“后移”,着眼将来,培育市场,营造示范工程,吸引更多社会力量支持体育事业发展;体育立法要“上移”,把体育立法放到更加重要位置,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促进立法建设。另外,体育民间组织、经营单位要“外移”,积极推进体育协会制、俱乐部制、会员制,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体育事业发展;体育彩票销售工作要“内移”,通过扩容工程,增加彩票玩法,吸引更多资金服务和支持体育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编.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2〕胡锦涛.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之党

的十七大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体育学习动力 第7篇

青岛市体育中心体育场位于青岛市体育中心内, 是青岛市的标志性大型公共体育建筑。体育中心体育场占地18万m2, 设计容纳6万名观众, 自1996年2月开始建设, 1999年8月竣工。体育场主体结构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框架结构高度约30 m, 建筑总高度约42 m。框架柱主要截面尺寸为500 mm×500 mm, 500 mm×750 mm, 500 mm×800 mm以及1 000 mm×2 000 mm, 框架梁主要截面尺寸为300 mm×750 mm, 500 mm×800 mm, 楼板采用预应力空心板上覆整浇层, 厚度80 mm。主体框架结构上方覆有十分新颖的蒙膜张拉结构的巨型罩棚, 覆盖场内观众席位, 如图1所示。

为了解该结构的实际动力特性, 采用基于环境激励的动力检测技术对体育场主体结构开展了现场测试, 本文总结了看台结构测试的结果。

2 测试方法与步骤

2.1 测试仪器

本动力测试采用适用于建筑物振动测试的美国朗斯低频、高灵敏度压电加速度传感器 (型号:LC0132T) , 传感器灵敏度指标49.46 V/g~50.06 V/g, 数据采集系统为16通道SWX-01型高灵敏度采集仪, 兼具信号放大与采集功能。振动测试仪器的系统构成如图2所示。

2.2 测试步骤

测试时将加速度传感器接到信号采集仪测量通道, 采集仪通过USB线连接到电脑, 接通电脑电源;然后对传感器进行编号, 并将其和相应通道及采集点位置记录下来;打开采集仪电源, 检查采集仪和电脑是否工作正常, 然后进行仪器调试, 检测采集仪器各个通道是否正常工作。若采集仪器各个通道正常工作, 开始测试, 并在测试结束时保存采集数据。测试过程中记录各项环境参数, 减少人员走动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以保证测试结果的有效性。每组测试时间不少于30 min, 测试频率统一定为200 Hz, 测试记录的长度可保证后续谱分析的精度与分辨率。

2.3 测点布置

根据颐中体育场主体结构的特点, 将其分为东看台、西看台、南看台及北看台四个子结构进行动力测试与性能评估。各部分子结构为变高度斜屋面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如图3所示。

Data File=北板59-58-57-1—通道3 (1) 2.002 1.882 4e-06 (2) 2.441 4 2.050 2e-06 (3) 2.636 7 2.045 7e-06 (4) 2.783 2 1.758 8e-06 (5) 2.978 5 1.692 3e-06 (6) 3.076 2 1.769 4e-06 (7) 3.271 5 2.022 7e-06 (8) 3.515 6 2.231 8e-06 (9) 3.906 3 2.178 7e-06 (10) 4.003 9 2.159 3e-06 (11) 4.248 1.748 3e-06 (12) 4.345 7 1.656e-06 (13) 4.443 4 1.728e-06 (14) 4.638 7 1.961 8e-06 (15) 4.785 2 1.991 7e-06 (16) 4.931 6 2.030 6e-06 (17) 5.127 1.895 7e-06 (18) 5.566 4 1.961 8e-06

本测试选择在西看台和北看台子结构框架斜板上布置测点, 进行看台斜板面的动力特性的测试。典型的测点位置和布置情况如图4所示, 其中图4左为北看台57-58-59斜板, 右为西看台73-74-1斜板。

3 测试结果

3.1 动力特性识别

采用谱分析方法进行动力特性识别, 通过对实测振动信号分析获得看台的振动频率与振型阻尼比, 典型实测振动信号与分析结果如图5, 图6所示。

3.2 竖向振动特性

通过对实测振动信号分析和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 二者结果均表明:

1) 北看台斜板竖向振动频率集中在12 Hz~18 Hz区间, 其中第一、二阶振动频率稳定值约为12.5 Hz和15.8 Hz。北看台阻尼比测试值变化范围为1%~2%。2) 西看台斜板竖向振动频率集中在12 Hz~18 Hz区间, 第一、二阶振动频率稳定值为13.0 Hz和16.0 Hz。西看台阻尼比测试值变化范围为1%~2%。

Data File=北板63-62-61-1—通道6 (1) 2.099 6 3.552 2e-06 (2) 2.294 9 3.466 6e-06 (3) 2.539 1 3.745 8e-06 (4) 2.783 2 3.394 8e-06 (5) 2.978 5 3.476e-06 (6) 3.076 2 3.510 5e-06 (7) 3.418 3.293 8e-06 (8) 3.564 5 3.401e-06 (9) 3.857 4 3.804 6e-06 (10) 3.955 1 4.215 5e-06 (11) 4.199 2 3.595 6e-06 (12) 4.345 7 3.325 7e-06 (13) 4.443 4 3.152e-06 (14) 4.541 3.087 3e-06 (15) 4.687 5 3.332 3e-06 (16) 4.785 2 3.595 3e-06 (17) 5.029 3 3.629 2e-06 (18) 5.175 8 3.424 9e-06

4 结语

让体育成为学生成长的自觉动力 第8篇

1. 培养学生重视体育的意识

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提高学生对锻炼身体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的认识, 通过体育教育使学生热爱运动, 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 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终身受益的需要, 它是增强人民体质, 提高社会生活质量的大事。

教育广大青年学生懂得“没有体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的道理。教师用自己健康的体魄, 良好的专业素质去影响, 引导学生热爱运动。“我运动, 所以我存在”。为了健康的体魄关注体育, 对体育予以更多的投入。

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诱导学生对体育的热爱和持久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一旦有了体育的需要, 就会产生极大的参与和学习的热情及意志努力, 我们的体育教学不仅要学生学会体育知识, 技术, 技能, 而且能够创造性地运用到锻炼身体的实践中去, 从而达到“学会”与“会学”的目的。

2. 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

学校要利用广播, 电视, 黑板报, 知识讲座等各种媒体的形式, 进行广泛的宣传发动, 形成一种强大的舆论氛围。进行广泛的宣传发动, 形成一种强大的舆论氛围。同时学校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 增设一些学生喜爱的体育设施。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起着陶冶, 导向, 激励作用。

组织学校领导, 班主任, 教职员工, 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和集体运动项目。一个班集体在学校各项活动中都能名列前茅, 其他班级的学生就会产生羡慕, 敬佩的心理, 在这样的班集体学习, 生活的学生就会产生自豪感。从中促进奋发向上, 互相帮助, 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 使他们认识到荣誉来自集体成员的共同奋斗和团结协作, 来自个人对集体的贡献和刻苦训练而作出的不懈努力。

体育运动最富有竞争性。体育竞赛中的公平竞争, 奋勇争先的拼搏精神更是一种美的情操, 组织学生观看精彩体育比赛与观后品评, 提高审美感和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勇敢顽强, 坚毅果断, 自信的竞争能力和拼搏精神, 树立服从裁判, 尊重对方, 友谊第一的良好体育道德风尚。

3. 提高教学质量, 重视教学的实效性

要有意识地激发学习欲望, 启发诱导学生多动脑, 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为什么而学?学了有什么用?怎样学才学得快等等, 达到学生乐学, 会学, 学得懂, 学得愉快。体会到“课虽完而兴未尽”, 带着余兴到生活中去寻求满足。因此, 激发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自觉性。

体育教学要灵活多样, 重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努力挖掘, 积极引导, 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优点与长处, 在某一长处带动与影响下, 能够在其他方面有所长进, 形成一种克服困难, 百折不挠, 学有所得, 学有所成, 奋发拼搏的精神风貌。

赞可夫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 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教学中要引入生活内容, 与将来社会体育接轨, 尽可能做到新颖多样, 生动活泼, 练而不厌, 学而不倦, 教学方法上, 要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思维, 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哪怕是细微的闪光点, 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在获得成功喜悦的体验中, 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主动性。

对那些经常性的体育锻炼行为要给予积极的引导, 帮助学生寻求参与的“能源”, 不断丰富他们的体育知识, 加深对体育锻炼价值的理解, 让学生真正体验到锻炼不仅是自己在校期间学习的需要, 而且是毕业后择业的需要, 更是提高终生生活质量的需要。

体育学习动力 第9篇

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如同体育运动一样,是一种“动态”发展的过程。体育教师的态度、价值、信念、知识技能和行为表现,需要不断调整、修正、重新审视、评估、接受挑战和考验。体育教师专业化的目标就在于争取专业的地位与权力。要实现这个目标,校本教师专业发展就不应局限于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而应把教师自觉主动地将专业学习与探究活动融入日常实践作为校本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追求。从学校的“员工要求”走向教师的“生活方式”已成为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的着力点,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有文化自觉。

2. 文化及文化自觉概念厘定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所谓文化,就是一个社群在长期应对处境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共享的生活方式。在校本教师专业发展走向“生活方式”这一阶段时,除了组织上提供制度、资源、文化保障,更重要的是需要教师的文化自觉。

什么是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认为: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换言之,文化自觉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

在我国当前教育紧追国际潮流之际,文化自觉在凸显教师发展的主体性地位、帮助教师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促进教师最好的专业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 从文化自觉的角度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

3.1 文化自觉是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源动力

职业认同是体育教师个体对自己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特定社会地位、特殊使命和职责的意识。教师职业认同与教师工作满意度、效能感、职业幸福感密切相关。体育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认识越明确,对外在规范的内化程度和对自身职业的投入程度越高,对自我发展、工作业绩和物质等方面满意度越强,工作积极性就越高,成就感就越强。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能激发其从事体育教育活动的创造力,从而促进其专业发展。

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来自于体育教师的文化自觉,在于体育教师能自觉地把社会赋予的外部目标转变成内在需要,自觉地参与体育教育、研究体育教育,激发从事体育教育活动的创造力,使体育教育成为体育教师的创造性活动。从这个角度说,体育教师从事教育活动,是体育教师自觉地把体育教育活动看作实现自我价值、体现人生意义的过程。教师专业化的成效与水平取决于教师对教育的态度。我们从中外优秀教师的成长经历中不难发现,但凡具有较高教育水平,能够潜心教书育人的教师,都离不开教育第一线,教育家都是从教育实践中走出来的,教育家创造性的工作又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因此,教师喜欢、关心自己的职业活动,主动地把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专业学科知识融入教育艺术,引领学生愉悦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才能更好地在实践中成长。因此文化自觉是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源动力。

3.2 专业自觉是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

体育教师的专业自觉,是自觉把专业活动当作研究对象,理性审视自身的专业水平与专业实践活动。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不仅表现为技能、能力与智慧,而且涉及教师的内心世界,关系教师的心灵和精神。近二十年以来,教师专业化受到了广泛关注,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教师实现专业化目标,教师个体对专业化的自觉认同和积极参与十分重要。体育教师对专业的认同与接受程度对专业化水平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它不仅与体育教师的动作技能保持水平、专业修养、德性修养有关,而且取决于体育教师主动参与教育、关心教育的“热情”,这种“热情”的前提是体育教师对教育意义的理解。

3.3 文化内化是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内化就是“个体心理世界与一定文化因素之间的协调统整。它不仅使人类的许多知识与经验被吸收、转化为不同个体的知识与经验,而且使一定的社会规范与价值体系被吸收、转化为不同个体的信念、价值与态度”。从保障教师自觉自动地持续专业发展角度来看,文化内化显然比文化体认更为有力、更为稳固。文化内化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需要文化体认的反复累积,也需要学校方方面面的不断协调与导引。具体落实到体育教师个人,就是自我反思。教师要理解对象、理解自己,主动地把专业活动当作一项思考的任务,而不仅仅是谋生的工作。与此同时,体育教师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激励自我更新,进行自我反思、自我专业结构剖析、自我专业发展设计与计划的拟订、自我专业发展计划实施和自我专业发展方向调控等,也是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和自我更新的重要途径。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有明显的个人特征,它并不是把某种现成的教育知识或教育理论直接用于教学实践的过程,而是一个“认知—实践—反思”的复杂过程,每一环节都受个性因素所影响,尤其是体育教师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影响。此外,反思性教学也是体育教师文化自觉的一部分。体育教师有了这种文化自觉,就有能力通过系统的自我研究、通过研究其他教师和通过在课堂研究中对有关理论的检验,实现专业上的自我发展。

3.4 深入领会体育精神是体育教师文化自觉促进体育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深入领会体育精神是体育教师文化自觉的重要内容。体育运动固然有其体质上的作用,但主要还是心理上的作用,它是使群体心态保持健康、常态的一个有效措施。如体育可以凝聚情绪,也可以释放情绪。体育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人生。体育精神使人生变得丰富,经常参加体育运动、拥有体育精神的教师,可以形成乐观的品质,有效地应对工作的压力,不断提升服务意识,根据“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发展自己的教育综合素质,摒弃“锦标主义”、“金牌至上”的功利思想,不唯“分数”、“升学率”,提升对体育教师职业的良好感受力。体育教师要深入领会体育精神,唤醒生命发展意识,更加深切地体会体育教师是一种直面生命、需要生命关怀和关怀生命的职业。体育教师文化就是要唤醒每一个教师关注生命的意识,让学生体验到幸福并传递幸福,从而更好地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舒志定.教师的专业自觉[J].教师教育研究, 2007, (6) .

[2]冯大鸣.校本教师专业发展文化保障建设的着力点与逻辑链[J].教育发展研究, 2008, (2) .

[3]曲中林.教师专业发展的运动取向:“体育精神”的视角[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9, (2) .

体育运动中的空气动力学 第10篇

体育运动是一种竞技运动,运动成绩的提高,除了人的力量,各种技术技巧之外,空气动力学与体育运动的结合在某种条件下对运动成绩的提高将起决定性的作用.

1984年5月国内著名空气动力学专家庄逢甘院士和中国航天空气动力研究院的科技人员一起来到了中国女排训练现场,为了弄清排球发飘球与空气动力学的关系,以便更好地掌握发飘球的技术,之后又开展了标枪、铁饼的空气动力学研究,团体自行车比赛项目中跟骑技巧的实车风洞试验与气动的研究以及游泳项目的流体动力学研究等.

现只以排球飘球与标枪优化设计等两项研究为例,做一简要介绍.

1 排球飘球运动[1]

运动员发球后,通常排球在由初速V0与重力方向g组成的L平面内作近于抛物曲线的运动,如图1所示.但在某些条件下排球在与速度V垂直平面(与平面L也垂直)的某一方位上由于空气绕流的分离引起随时间周期变化的侧向气动力,排球在该方位上交替摆动(图1上表示为左右摆动).这就是所谓的“飘球”运动.当产生“飘球”时,比赛防守方接球的运动员难以控制接球的作用点与用力大小,致使“一传”出界或不到位、二传手组织不好高质量的进攻,导致防守失分.

众所周知,在空气中运动的球体,速度达到某一临界值时,由于绕过球体流场特性的变化和非对称分离尾涡的形成,会在球体上产生侧向交变的气动力,这就是排球飘球运动的力学机理.排球风洞实验与排球从高处自由落体的实验均证实了约在10 m/s速度时,将产生侧向交变气动力.在排球比赛中,产生侧向交变气动力的临界速度多大,又如何将其转化为发“飘球”的技术指标,这就是“飘球”研究需回答的问题.

1984年5月用每秒300幅的高速摄影,记录了之后获五连冠的中国女排8位运动员的发球过程,图2展示了二位运动员发球击球的记录图像.由图像判读可获取排球离手时刻运动速度V0,姿态角θ0(速度与水平线夹角)及排球离地高度h0.

排球“离手”后仅受空气动力与重力作用,给出排球在速度方向的气动阻力后,即可计算出排球在L平面内的运动轨迹.由8位运动员发球记录,作一系列排球运动轨迹的数值计算,可知结果:当排球运动速度达17~18m/s时,即发生“飘球”.有了这个临界速度值,即可由运动员击球的力量(产生相应的初速度V0)与位置(影响θ0,h0)来决定与掌握发飘球的技术指标.发飘球的另一个要领是,击球时作用力线一定要通过球心,使球不产生旋转,这样,球在达到一定速度时,便产生上下或左右的飘晃.

由V0,θ0,h0计算排球运动特点后曾得出1#运动员的发球容易出界(排球落在对方场地区域外),几乎不会出现飘球.3#,4#运动员发飘球的概率极高,但发球容易触网(排球过中场线时高度低于2.24m).在向中国女排负责技术工作的现场教练介绍这一结果时,该教练认为:这一结果与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的实际情况很一致.

2 标枪外形的优化设计及标枪投掷运动初参数与最大投掷距离相关性

标枪运动员在决赛的6次投掷中,最大与最小的投掷距离差十几米的情况经常发生.为什么在投掷力量(这里以标枪从运动员手中脱离时刻的运动初参数——速度V0来评定)几乎相同的条件下,用同一枝标枪投掷,距离可差10%~20%.影响投掷距离最敏感的运动初参数是什么?增加标枪投掷距离与标枪外形的优化设计是否有关?这些就是提高标枪运动成绩,必需回答的技术难点.

标枪从运动员手中脱离以后,仅受重力与空气动力的作用,因而只有精准地给出作用在标枪上的气动力,才能准确地回答:哪个投掷运动初参数对投掷距离的影响最敏感?如何优化设计标枪以增加标枪的投掷距离?

标枪全尺寸气动实验见文献[2,3,4],国外[2]与国内北京大学[3]、中国航天空气动力研究院院[4]给出的气动轴向力与气动法向力比较一致.但是气动压力中心的位置文献[2]没有给出.文献[3,4]又明显不一致,且在小攻角状态下数据分布极其离散有正有负.众所周知不给出精准的不同攻角下的压心位置,是无法计算标枪在空中飞行的轨迹(以下又称“弹道”),也就无法评估运动初参数对投掷距离的影响,外形优化设计就无从入手.

中国航天空气动力研究院于1983年提出了标枪压力中心计算公式[5],并由全尺寸标枪气动风洞实验及简化的类似于标枪外形的模型(缩比1:2,长细比>85与标枪一致)风洞实验结果所证实.

为了得出了精准的气动力,作了一系列的数值模拟[6].给出了如下2个重要的结论:

(1)影响投掷距离最敏感的运动初参数是俯仰方向的初始角速度ωz0

图3给出了标枪投掷距离与运动初参数俯仰初角速度ωz0的关系.计算模拟中初速度V0=28 m/s,初始弹道角(速度V0与水平线夹角)θo=36°,初始攻角(标枪中心轴与速度V0夹角)AF0=0°,初始俯仰角速度ωzo与投掷距离s如表1所示.

注:落地时攻角值过大,无法保证枪尖着地,比赛成绩无效.

图3中还给出了标枪在“真空”(即不考虑气动阻力)中飞行,当θo=45°时最大投掷距离80m.不同的ωzo。可以使s相差20m,合适的ωzo比“真空”中的s大.

(2)标枪外形的优化设计与V0值的大小相关

国际田联(IAAF)对标枪外形与重心位置等有一系列规定.标枪外形的优化设计首先必需符合国际田联的规则.有了与标枪外形有关联的标枪气动压力中心的计算公式[5],可作出一系列标枪外形的设计,由数值模拟给出优化设计准则.经大量数值模拟结果证明:在不同V0下,必须控制标枪纵向剖面面心与重心的距离,才能保证取得最大投掷距离.

专门制作了标枪发射装置,将国外名牌标枪与国内自主设计的优化外形的飞鹿牌标枪作对比发射试验,我国经优化设计后的飞鹿牌标枪发射距离更远,如图4与表2所示.

早在1985年全国田径冠军赛期间,前8名中的5名女子标枪运动员用飞鹿牌标枪超过用世界名牌标枪取得的成绩.从1985年开始国产标枪首次进入国内正式大赛的比赛用枪,之后进入世界大赛的比赛用枪,女子标枪亚洲纪录,男子标枪全国纪录均是用飞鹿牌标枪创造的.

由于种种原因,如何控制运动员出手瞬时的ωz,以有效快速地提高投掷成绩,没有机会经历实践验证,这实在令人遗憾,相信在今日大力提倡科技体育的今天,会有机会进行一些实践验证的.

3 结束语

许多体育竞赛项目,如球类、投掷、游泳、滑雪、赛车等,其运动成绩的提高和运动器材性能的改进,都与空气动力学密切相关.通过空气动力学风洞试验、数值模拟计算和现场实地测量,可以找出与改进器材性能和提高运动成绩相关的各种参数,为改进训练方法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文中以排球发飘球和标枪及其投掷运动为例,对此作了简要的介绍.从这里给出的例子,可以看出加强体育科学的研究,对我国体育运动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许多运动项目成绩的提高和体育器材的改进,都与空气动力学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本文通过排球发飘球和标枪投掷运动两个典型例子,概要介绍了空气动力学的作用.通过风洞试验、理论计算和现场实测结果,为改进器材性能,提高运动成绩,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体育运动,飘球,标枪,空气动力学

参考文献

[1]崔尔杰,贾区耀.排球飘球运动.第五届全国风工程及工业空气动力学会议论文集,1998.8,PI-40-I-45

[2] Hoerner SF.Fluid-dynamic lift.P.19-12,Published by Mrs.Liseloffe A.Hoerner,

[3]林荣生等.标枪的空气动力学特性.体育运动和流体力学座谈会,广州,1983,10

[4]蔡国华等.标枪几何物理参数和气动力测量.北京空气动力研究所,技术报告1983.12

[5]贾区耀.两头尖细细长体压力中心的实验研究.空气动力学学报,1987,5(1):82~87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第11篇

一、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

二、 优化导语,激起学习兴趣。

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

四、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强化学生学习兴趣的工具。

五、抓住时机,适当鼓励,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创设“学、比、赶、超”的学习氛围

“学”即踏踏实实的学,在学好的基础上,确定目标,并与自己成绩相当的同学“比”,找到差距后,迎头“赶”上,赶上之后,进而“超”过他。

七、开展适当的竞赛,提高学生的热情。

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学生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教学中可以组织各种比赛,比赛形式多种多样,使每个学生在各个层面上获胜的机会增加,激励的作用将会更大,参与的热情就会更高。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容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才能变成学生自己的财富。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教学中要尽最大的努力,最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

体育学习动力 第12篇

1 体育产业集聚的形成机理和原则

1.1 历史和传统内在因素

体育产业集聚的形成从根本上讲极可能渊源于历史条件下的各种影响因素,即它的萌芽和发展壮大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历史因素的影响,以及诸多偶然方面因素的作用,不仅仅是历史原因方面的因素以及偶然条件因素,这从根本上讲都是在探索体育产业集聚的研究问题时,经常会引用到的高频词汇,世界上众多享有盛名的产业集聚区,绝大多数都是由历史上的某一时间段中的偶发因素影响而发生的,可能是因为某一个人、再或者是因为某一个特定组织偶然间进行专业化生产某一种类的市场化产品,进而赢取了广阔的市场份额和经济利益,这就使得越来越多的周边群体不断融入到效仿和仿造的依附群体中来,这因此逐渐使得集聚效应进而应运产生。

1.2 先天外在自然条件

体育产业集聚的形成可能借助于区域自然条件的优势,自然条件即区域经济发展所具备的先决条件,这其中包括:人力、土地、资本、区域劳动力价格,以及其它自然资源和地理区位、信息条件等诸多因素。产生体育产业集聚的先天条件在某一个地区是否具备,将会对该区域体育产业集聚的产生与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比如,在全世界的竞技自行车市场里,中国台湾地区就长期占据着绝大部分的市场占有份额,这就与其具备的良好的传统人力资本优势、技术优势集恰恰相兼容,以及便利的交通,毗邻黄金水道的先天条件优势,还有与西方发达国家类似的市场化制度方面的诸多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又比如,在我国山东省的威海市,这样一个临黄海的中小型地级城市,由于其丰富的渔业和垂钓资源,以及优良的传统渔业优势条件,并且靠近各种原料的产地和强劲的消费群体市场等自然优势,使其成为了渔具、钓具产业的领头羊城市。

1.3 政府科学规划

体育产业集聚的形成从某种程度上讲,很大可能是凭借着于政府的规划力量,很多地方政府的园区化发展规划以及各项制度和市场经济的政策制定对体育产业集聚的产生和发展发挥着极其关键的影响作用。特别是在正处于转型关键期的我国体育产业,其正是从计划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发展进程中和萌芽中发展壮大而来,其所处于的体育产业本身已经具备了厚重的政治和政府政策因素,各级体育行政部门掌握着许多优势产业资源,并有相关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对其进行合理规制。特别是对于体育服务行业产业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的行政影响则更为重要。各级地方政府通过制定制度和政策来发挥其自身的调控引导作用力,尤其是在体育产业集聚以及向集群化发展的过程中,地方政府越来越承担着较强的促进力,但是,想要避开采取不惜一切代价来达成指标任务及政策发展指令,切忌淡化发挥体育产业集聚的市场化效应,但这种行径已经从根本上原则背离了地方政府促进区域内体育产业集群化的政策本意,这将会对体育产业集聚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2 动力影响体制机制

2.1 根基于市场容量的动力体制机制

市场是各项产业发生和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这就是说任何产业的产生和发展都必然依赖于将市场作为其发展壮大的根本和基石。就体育产业而言,其之所以可以逐渐兴盛,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就是产业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而带来的休闲运动和健身体育的市场化供给和旺盛的需求。体育产业集聚中任意一个特定地理环境区域的的形成及壮大,都必定需要有广阔的自然环境因子和市场经济供求关系作为诱导,然而这类市场化的影响因素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以其所在的地理距离为基准的,而另一部分则是取决于市场容量和发展规模。体育产业集聚的萌发、形成乃至逐步良性发展,势必要与一定程度的市场化发展规模相匹配,它迅速壮大主要是依靠于市场容量的不断扩张,最终获得物质上、经济上的支持以便维持其持续、健康的发展。从某种层面上可以看出,产业集聚化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就是指市场化的容量。将此问题落实到体育产业集聚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上,可以总结出以下结论:

1)体育产业集聚的累积循环效应受到体育产业市场扩张的影响。作为一项新兴的消费型产业,与市场密切相关是体育产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娱乐诉求和健身休闲是众多消费者及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激励动力。当今全球的体育产业发展的现实情况清晰的表明,在体育市场消费力量集中、体育市场完善而成熟的发达国家、城市和地区,体育产业主打的是以体育消费品生产与销售业,以及现代体育服务型行业为主要途径的,其发展的趋势与特征集群化特征已经尤为引人注目,而这种适者存在,以及强者通吃的被学者们称之为马太效应的经济学社会现象,又在不断地引领着整个体育产业相对发达的地域不断的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因而,良性的循环累积效应便逐渐地产生。而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城镇与地区的体育产业的发展规模、程度以及水平较差,两者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从另一个侧面来看,区域体育产业链的建设与完善严重影响着这种循环累积效应。其体育产业集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在体育产业链完整的地区才具有动力保障和物质经济基础。

2)区域体育产业集聚化的重要信号和标志是体育产业的区域品牌化发展。起初,市场的容量决定着体育产业的区域集聚效应,但是伴随着体育产业的不断向前发展,集聚产业的区域内企业就不断地存在于激烈竞争与相互合作共赢的市场体系之中。体育企业在集聚区内如缺乏优先发展的条件,并且不愿当市场上的追随者,就必须做出领先发展和占据行业龙头地位的战略抉择。事实上,中外优质产业集群都将品牌化作为其重要战略部署迅速向市场化推进的。总而言之,体育产业集聚的发展大多需要凭借其品牌价值的社会和市场化影响力,而品牌的初步建立、发展壮大与依靠科技创新,进而又从另外一个侧面来开辟了体育产业聚集化健康发展的多个市场化发展路径。更加值得警醒的是,体育产业集聚的建设与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市场的容量需求为根本导向,伴随着市场的无序化发展以及盲目逐利倾向所扩张产生的重重商业风险。体育市场容量的无限扩张与体育产业集聚发展的联系并非一直都是乐观和积极的,它们之间仍旧存在着与边际效应递减规律相似的情形,这就是说明,随着体育产业市场容量的大范围拓宽,体育产业集聚发展的原动力亦会发生边际递减的市场经济规律,这时,当市场容量开始逐渐深入到周边各项产业,环境资源,并处于市场经济配套政策因子可容纳范围之外时,市场不但会出现混乱现象,周围的生态环境也必然遭到破坏,随之而来的是体育产业集聚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将受到限制。

2.2 基于成本递减的动力机制

大量的中小型企业集中聚集在一定区域内就逐步形成产业集聚,同时,这些企业经常性的开展不同种类的与生产及经营密切相关的商业活动,逐步形成协作与竞争一并存在,但又具有开放性质的共生关系。在这个具有开放性质的产业集聚化群体中,众多的为体育产业有关的人力资源聚集在一起,众多的区域化体育产业个体,尤其是有关生产的资源集聚同龙头产业的配套服务设施结合在一起,就非常容易形成一个具有相对价格成本优势的区域。对于同行业的竞争者来讲,这样的体育产业集聚区所创造的比较成本优势必定就是一种无形的巨大压力,这种比较优势囊括了信息、人力资源、物流以及生产成本等。随着区域体育产业品牌的扩张和集聚效应的放大,其强大的市场影响力很有可能创造出另一种隐性优势———跟随企业“搭便车”,就表明伴随这社会一定区域内体育产业的不断扩张壮大及其品牌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的不断加大,紧随发展机遇的后起之秀也同样能够在品牌价值推广和市场开拓中借助区域体育产业先发品牌,还包括己经存在已久的市场影响力,迅捷地成就自身强大的发展气势。同样,体育经济集聚区域内的众多企业在获得重要的关键性技术参数信息,以及引进与配置企业有效人才和人力资源的进程中,以小成本获得大资源与技术的可能性加大大增加。

3 小结

随着中国城乡社会面貌的巨大变迁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国正经历着经济模式发展的关键性改革,与此同时,我国社会生活模式也朝着更加多样化的趋势转变,城乡与区域中存在的社会区分、经济差异和人群的社会关系都在不断变化,这个时代的最强音已逐渐发展成为追求公平公正的个人发展与产业发展的机遇。体育产业的集聚化发展,为现阶段我国体育产业的经营管理创新模式与效率提升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和组织形式,对实现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建设体育产业强国和推进统筹城乡体育发展将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

摘要:笔者采用文献资料法,对体育产业集聚形成机理与动力机制进行分析,认为:现代体育产业的集聚化发展,受到自然环境、历史变革等现实状况的制约,其形成和发展不但需要依靠较大的市场容量,遵循成本递减动力规律,同时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同样会影响及制约其发展。

关键词:体育产业,聚集,机理,机制

参考文献

[1]闫洪涛.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的集群化发展优势及其政府职能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07).

[2]刘兵.基于结构范式的区域体育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4).

[3]王志敏.从集聚到集群产业集群形成机制分析[J].企业经济,2007(02).

[4]巢旭,刘兵.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体育产业集群建构[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2).

上一篇:英语专业大一学生下一篇:象似性理论下高中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