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尝试范文

2024-07-13

有效尝试范文(精选12篇)

有效尝试 第1篇

一、探摸灵魂深处的脉动, 写细心情日记。

中学生思想细腻而又敏感, 一纸信笺, 一个眼神, 一句关怀的话语, 都能掀起他们思想感情的潮水。引导学生细心的感受体会青春年少时的心跳情怀, 并形诸笔端, 会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可以创设情境, 指导学生从各个角度, 采用多种修辞手法来描摹自己的心境。一位学生因为做错事受到班主任的批评, 在我的指导下他这样形容当时的感受:“内疚、惭愧、悔恨交织的情感像一匹狂怒的野马在我心中冲撞、奔突。”在班主任纠正了他的错误看法时, 他又这样写道:“我的心如同擦拭干净的一面蒙尘的镜子, 好舒畅, 好亮堂。”通过运用比喻手法, 把无形的心理感受用有形的事物表现出来, 如同闪闪发光的珠子镶嵌在他的日记当中。

二、攀摘生活灿烂的“花骨朵”, 写活生活日记。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而“生活是写作的源头”, 每天活出一个全新的自我, 每天进步一点点, 我们离成功的目标就越来越近。校园生活多姿多彩, 家庭生活充满温情, 社会生活丰富而复杂, 作为生活在其中并充满青春活力的一员, 指导学生择取生活的浪花并融入自己的思考, 作为成长的记录, 无疑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作为刻录学生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日记,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将生活写实、写得有意义, 体现出学生奋发进取的一面。于是, 学校开展的帮助同学、奉献爱心活动, 假期的社会调查, 家乡的新人新事等等都成为学生日记源源不断的素材。如一次考试, 一位学生写自己家庭生活的新面貌, 便以“爷爷穿上了西装”“爸爸下厨房”和“我承包了洗碗”为小标题, 将自己的家庭生活写得温馨而充满情趣。其实, 这是他平时在训练生活日记的写作中所积累起来的材料和写作经验的一次集中亮相和展示。

三、倾听身边“花开的声音”, 写好观察日记。

观察日记侧重的是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要写好观察日记, 首要的是勉励学生做好生活的有心人, 时时注重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对平时遇见的事, 哪怕是蚂蚁搬家之类的小事, 也要仔细观察, 练习写作;鼓励学生将“看到别人看不到的, 说出别人没有说出的”融进观察日记;鼓励并指导学生不要囿于常用的观察点, 要调整角度去横看侧眺, 抓住特征进行观察, 对静态事物要逐部分观察, 对动态事物要分阶段观察, 从而将观察日记写深刻, 写出新意。学校举行跑步比赛, 一位学生在观察日记中写道:“……不知是谁喊了一声‘来了, 来了!’人群顿时沸腾起来, 只见我班同学陆敏气喘吁吁地跑来了, 似乎每一步都使出全身力气。她脸红红的, 像熟透的红苹果, 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滴下来, 我真为她捏把汗呀!”可以看出日记写得不但思路清晰, 言之有序, 而且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更为可贵的是她那一份关心同学和集体的情怀, 使我们不免为之感动和钦佩。

四、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写实感想日记。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上新近发生的、重大的、有意义的、社会反响强烈的事情, 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公益事业, 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做社会有用之人。教师可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如专题报告、课堂演讲、讨论、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 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生活, 唤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生在与社会贴近之后, 将社会生活之中的点点滴滴融进日记这方随心所欲的纸上天地, 以夹叙夹议的方式, 表达和抒发自己实实在在的感觉、感受、感想。还可以以摘抄的形式, 将报纸杂志书籍中的大事件, 剪贴或摘抄在日记本上, 然后在下面写上自己的思考。让学生常写这种体式的日记, 不但可以训练思维, 为写作积累材料, 而且还可以陶冶情操, 开拓视野。

钢琴教学创新方法的有效尝试论文 第2篇

学习钢琴是一个非常辛苦的过程,如果孩子没有兴趣,半途而废是常有的事情。父母金钱上的损失是小,损害孩子的意志力是大,一旦形成一不喜欢就放弃的习惯,对孩子任何一方面的发展都是不利的。所以,学习钢琴开始需要谨慎,开始就更不要随便放弃。对于钢琴教师来说,既然孩子选择了这门课,就要培养他们的爱好,让不喜欢的孩子喜欢,让喜欢的孩子更加热爱。从钢琴练习上来说,属于“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师只能指导孩子们练习,但是不能代替他们练习,更不能将技能直接教给孩子,还是需要他们一步一步的学习成长。在钢琴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孩子的兴趣,使他们能够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练习钢琴,消除疲惫感,真正沉浸于音乐的海洋中。首先教师可以采用比较活泼的、短小精悍的小曲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然后在他们欣赏完成之后,询问孩子们的意见,并尝试带领学生来弹奏这首小曲,进入初步的学习阶段。再者,要逐渐增加难度,弹奏更加完整的歌曲,并展开相应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学生弹奏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及时的鼓励,让学生体会弹奏完整歌曲的快乐,并让他们尝试改变,灵活展现音乐的创造精神。

二、创设音乐情境,丰富学习内容

音乐是有感情的,一个好的演奏者是用情感演奏的,而不是简单而机械地重复按键。钢琴演奏也是如此,没有感情,没有故事,就没有内涵,弹奏出来的音乐是没有灵活的,也就不可能吸引其他人。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营造一个音乐学习氛围。比如,展示一些与本堂课主题相关的音乐剧、音乐小故事等,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到这个音乐氛围之中,体会到音乐中的情绪,并带入自己的演奏当中。良好的音乐情境也与学生的心境有关,与“生物钟”的反映有关。教师可以固定学生每天练习钢琴的时间,让他们一到这个时间点,就要不自觉地弹奏钢琴,并且不轻易改变。规律是客观的,但孩子学习的规律确实可以培养的,借助规律的作用,让孩子弹奏钢琴变得更加自然、舒适。除了音乐环境之外,还要注意物质环境的营造,将教室内装扮一下,变得更加舒适、清新,呼吸顺畅,空间明亮,利于精神的集中,利于情感的平静和沉浸。当然,在教学内容上也要创新、改变,不能完全依照教材,而是以学生为主,可以在完成教学计划的同时,按照学生的喜好来适当增加内容。比如某个动画片特别受欢迎,学生希望学习其片尾曲,如果教师能够增加这部分内容,会大大激发孩子们练习钢琴的欲望,也在娱乐的环境当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和能力。

三、创新教学思路,以引导启发为主

传授教学方法是最普遍的教学手段,也是信息量最大、教学方法最直接的手段。这样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钢琴理论和弹奏技能,经过练习也能掌握一定的演奏技巧,进而可以与优秀的音乐作品相结合,可以产生音乐活化的碰撞。所以,传统教学手段有可取之处,但是钢琴教学不仅单单要求传授知识,培养思维,还要求能够进行音乐创作和赏析,这不是机械学习和练习就能做到的。创新教学思路,以引导启发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尝试体验情感,产生思想和领悟,并有灵感出现。具体来说,在音乐教学中,多用体会、思考、想象等这样的引导性的词,少用“这体现了,表达了,可以感受到”这样绝对性的词。在学生未表达自己的情感时,教师不要提出限定性的词,“圈住”学生的思维。而是要让他们更多地发现和深究藏在钢琴音乐背后的东西,可以学生“擅自修改”的一个音符,就能够改变一首歌曲,体现出创新的意味。钢琴是一种技巧的学习,但一味的模仿会失去自己的特色。所以创新教学思路,不仅要提高学生的钢琴技巧,更要传递给他们创新音乐的想法和能力,以激发更大的音乐学习潜力。

四、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利用教学机智

教学和其他工作不同,面对的是一群“什么情况”都能发生的孩子,他们会制造意外,会使课堂向与教师计划不同的方向发展,好的教师会利用孩子形成的学习方向,而多数教师却只能“硬生生”地将孩子“拽回”自己的教学思路。这里面就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教育是一个灵活而又固执的事情,钢琴教学更是如此。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将教学重点放在提高儿童素质和文化修养方面,灵活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顺应学生的学习节奏,利用教学意外,提升教学品质。坚持以人为本,同时要注意对学生教育的量力而行,发现学生出现疲劳、疲惫状态时,就要暂停教学任务,或是穿插一些音乐欣赏的内容,放松孩子的双手,而是用耳朵进行教育。这样学生不仅没有中断钢琴学习,而且得到了放松,还欣赏了乐曲,一举多得。或者教师可以给孩子弹奏一首他们喜欢的歌曲,活跃一下气氛,也放松一下紧张的学习节奏。当然,如果有的学生想要上台来展示一下的话,也可以借助这个机会,培养学生们学习的榜样,也增加学生的舞台经验。

五、小组共同学习,探索式钢琴教学模式

钢琴的弹奏方法需要摸索,反映到教学中就是需要探索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自己练习。组织小组学习,成员之间可以相互监督,一个学生想要放弃了,其他成员能发挥影响作用。针对学生较少情况,还可以实现一对一结对,两个学生可以同时进行练习,同时演奏等,成为一个小小的学习组合。在练习过程中遇到问题,相互之间可以提供建议,共同去探索、解决问题,培养创造思维。探究式的钢琴教学模式重在学生情感方面的培养,要求学生多依靠自己来发现自己的风格,形成自己的演奏习惯,将作品进行再次创造,体现出学生自己的音乐智慧,使其更加具有感染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入一些钢琴方面的问题,组织生生讨论、师生讨论,发挥学生主体性,帮助他们形成特色。

总之,新时期钢琴教学方法必须创新,以“学生为本”,体现智慧教学、智慧练习、智慧创新等,重视练习,更重视思考,重视技巧,更重视情感。让孩子能够感受到钢琴学习的快乐,而不是迫于某方面才来学习钢琴。钢琴技巧固然重要,一颗快乐的弹奏钢琴的心更加重要。

参考文献:

[1]涂骅.新时期应用钢琴教学的现状及改进策略[J].音乐时空,2016,(06).

[2]颜飙.新时期的钢琴教学创新模式[J].北方音乐,2016,(23).

有效词汇教学尝试 第3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 词汇 兴趣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威尔金斯曾说过,我们不能接受语法比词汇更重要的说法。事实上,没有语法就只能传递有限的信息,然而没有词汇,则什么也传达不了。由此可见,词汇教学在英语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没有词汇的学习,其他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训练便无从谈起。

一、创设情境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词汇需要在特定的语境中才能表达明确和具体的意义,语境是词汇意义赖以依托的环境。如果脱离了语境进行词汇教学,问题显而易见。学生看似很好地掌握了词形和词义,然而一旦进入实际语言运用阶段,大部分学生却很难灵活地运用这些词汇。因此,词汇教学应融入句子和语篇的教学,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同时,生动真实的情境有助于提升学生词汇学习的兴趣,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词汇的内涵和外延。

创设词汇教学语境应考虑多方面因素。

1.语境的相关性

教师设计的语境必须和目标词汇密切关联,情境应与课题大致契合,学生的实践活动也应该和知识的学习有直接关联。

2.语境的适度性

教师必须创设充分且恰当的语境,正确阐释词汇的意义和用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新词汇。但是语境若过于繁琐杂乱则会影响学生对词汇使用背景的正确理解,同时降低语境本身的利用率。

3.语境的真实性

学生学习语言的目的之一是在实际生活中自如地运用语言和他人进行交流,所以课堂上出现的语境最好是社会交际中相对完整和真实的情境。这样,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接触和体验真实的语言运用,反过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语言的形式、意义和用法。

二、根据语义帮助学生归类记忆词汇

词汇通常都是零散无序地散落于教材的各个角落。如果教师不指导学生利用词汇间的联系把所学词汇按不同语义进行归类,学生的记忆负担会很重,同时效果不佳。Cameron根据神经学对阅读研究的成果指出:单词,尤其是实义词,以图式或意义网络的形式储存于大脑之中;她强调单词应按照某种意义网络进行组织和学习。

教师可以从不同的语义特征帮助学生将所学词汇建立语义联系。

1.按主题归类:比如以“学校”为主题,可以再细分为学校场馆(teaching building, classroom, library, stadium, playground, cafeteria…)、学校人员(principal, teacher, student, librarian…)、学校活动(class, sports meeting, spring-outing, club…)、学习用品(backpack, pencil, eraser, stapler…)。

2.按相近语义或相对语义归类:比如一系列形容事物好的词语(wonderful, excellent, perfect, superb, swell…); 或者意义相对的词语(positive-negative, optimistic-pessimistic…)

3.按专门类别归类:比如words about bank account: balance, credit, debit, interest, charge, withdrawal, standing order…

当然按照语义可以建立各种不同的词汇类别,教师需要做的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根据词汇之间的相关性对词汇进行归纳、分类,通过自己的理解与思考将词汇分门别类地归纳,这样的话,学生对词汇的学习整理就变成了一个主动的过程,记忆效率会大大提高。

三、重视词汇搭配教学帮助学生习得地道英语

Jim Scrivener认为掌握词汇的搭配甚至比掌握词汇的确切意义更重要,比如,了解book a hotel的大概意义并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用这个词组比知道其中的book究竟是什么意思更重要。人在表达的时候不可能用单个的词,所以掌握词组或是句子其实更具有实际意义。词汇搭配(collocation)是指词与词之间固定的组合形式以及经常共现的词汇。掌握词汇搭配有利于语言输出时的整体提取,使表达流利、地道。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重视词汇搭配的学习,使词汇搭配成为学生记忆词汇的基本单位。比如笔者在教授shatter一词时,呈现给学生的不仅是Glass/A plate/A mirror/A screen shatters into pieces. 或者The football shatters the window. 也教给学生Dreams/Hopes are shattered./The accident shattered her life. 这样对于shatter一词,学生的理解不但到位了,而且运用起来会相当地道。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词汇搭配,教师也可以多设计词汇搭配练习,涉及动宾搭配、副词与动词搭配、形容词与名词搭配等等,以考查学生的搭配使用情况。比如给学生提供一个名词,要求学生使用各种不同的形容词修饰该名词。这样的操练能帮助学生巩固词汇的搭配。

四、提高词汇的复现率帮助学生巩固词汇

对单词知识的掌握不是一蹴而就的事。Cameron指出,词汇的学习是一个循环的过程:遇到新单词,进行初步的学习;以后多次地遇到这些单词,每一次对这些单词的意思和用法都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学习词汇不仅仅是量的扩大,还包括对词汇的认识的扩展和加深,需要在不同的语境中多次体会词的用法,从而使词汇知识不断增长。同时根据心理学中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人在学完新知识后的遗忘进程是“先快后慢”的。

这就意味着教学中要注意词汇的巩固复习,教师要提供各种机会使学生能在不同的语境中多次接触学过的词汇,逐步加深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Cameron曾指出一个单词在课文里至少要出现五到六次,才有可能被学会。事实上,一个新词一般在文中出现也就一到两次,因此这就需要教师来完成剩下的三四次甚至更多的重现。词汇的重现应该从一篇课文推及一堂课,并延伸到一个单元,甚至渗透于一个学习阶段,乃至整个学习生涯中。当然教师能做的只是个开头,然而帮助学生树立“词汇复现”这一概念却意义重大。

“重现”可以是教师指示语言中的词汇再现,可以是练习中题干的内容涉及,也可以是学生作业中的词汇操练。重现不等于重复。重现意味着带着新的信息在不同语境中的出现,如不同的搭配,衍生的词性等,从而使学生对词汇的认识不断强化和加深。

五、利用构词法帮助学生扩展词汇

掌握一定的构词法是迅速扩大词汇量的有效方法。学生一旦掌握了一定的构词法,在学习生词时就能够提高效率,并能根据规则更好地把词汇归类整理便于记忆,也能提高阅读中的猜词能力。因此,教师应根据词汇在课文中出现的时机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构词法知识,如常见的前缀、后缀、词的合成和转换规则。

在讲解构词的时候,教师应列举各种范例,然后引导学生将已学过的一些词汇归类,并搜集整理和补充该类型的词汇,这样有限的词汇便能转化为无限的单词认知能力,学生的被动学习也在教师的引导下变为积极而自主的学习。例如,笔者在教授校本教材The Farmer and the Stork这则寓言时,文中出现了the newly-sown corn这一短语。首先笔者先帮助学生理解该词的含义the corn was just sown, 然后告知用newly加上动词过去分词done可以构成一个新的合成词,同时给出例子,a newly-born baby。学生对此能够很快理解,于是我再给出一些提示: People just finished building a house.,学生毫不费力地说出了a newly- built house。尽管有一些并不是很恰当的用法,但通过这样一个过程的学习,学生不但很好地掌握了该词,并由此扩展学习构词法,同时也增强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总之,词汇学习是一个长期的、逐步积累的过程,单词的记忆及运用都需要逐步的巩固、加深和扩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以上提及的各种方法外,还应有意识地进行一些学习策略教学,并鼓励学生多利用课外读物、网络、音像制品等资源,丰富其接触词汇的途径,同时注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词汇学习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词汇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谭燕,肖丹 注重英语教材词汇学习策略的分析和研究[J].中小学外语教学, 2010, (11).

有效提高成绩的尝试 第4篇

虽然素质教育和课改在不断深入发展,但试卷仍然是考评学生的重要依据,分数仍然是学生和家长最关注的焦点。因此,提高学生成绩也仍然是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就此,谈谈我的点滴尝试。

一、老师的课堂主导地位不能丢

新课程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课堂还给学生,多给学生思考空间。但其实,新教材的内容更要求教师对教材理解透彻,抓住重难点,能很好地启发学生思考,而不是一味地让学生自己看书探究,尤其是刚升入七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自学能力、理解能力还不很强,所以教师更要讲得精,更要善于引导,放手之前要先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比如,现在我所教的两个班的学生,其中一个班的同学很活跃,设置问题就不能太放手,否则课堂就会成为菜市场,纷乱无章;而另一个班的学生比较安静,我得让他们有话讲,要适当地设置幽默情境,否则课堂就会成为一潭死水,毫无生机。比较理想的教法是老师担好引导者的“职责”,引导思维活跃的学生掌握正确的思考方式,而对于沉闷的课堂,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我经常采用各种提问方式去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成为一名教师,光有爱心还远远不够,爱心只是作好称职老师、教好书的前提。所谓“身正为范,学高为师”,是说要做一个好老师,不仅要能得学生心,还要在各方面都能在学生面前起到表率作用,无论是工作还是学识上,都应该让学生佩服。这样学生才会对你产生信任感,才会甘心听从你的教导,才会喜欢上你的课。老师对学生的承诺一定要兑现,比如从学生那里收缴的一些小物品,一定要在承诺的时间内归还,否则在学生心中的信任度就会大打折扣,学生对老师没有信任感后,学生会容易产生抵抗情绪,管理和教学工作就很难展开。

三、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和课堂管理

备课既要注重知识的落实,也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兴趣。上课前,要尽可能地做好充分的准备。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去”,这样,时间支配和知识引导,都能得心应手。上课过程中,要重视启发学生思维。我经常让学生做到“三动”,即多动脑、动口、动笔,拿着笔上课,改掉部分学生把手放在口袋里上课的不良习惯。对教学内容要分清难易,凡学生能讲的教师绝不讲;学生能说的教师绝不说。我曾试着让一名学生讲课,如果有学生听不明白,允许当堂提问,由讲课学生给以解答。再者,对学生的课堂违纪行为,应自己解决,不能一味地推给班主任,否则威信只会建立在班主任那里,次数多了,学生就会厌烦你。

四、学生的作业检查要落实

除了每天上交的作业本作业以外,对于练习册和一些辅导作业,检查任务就交给小组长和科代表,我在班上成立了数学兴趣小组,确定小组长,由小组长来检查,小组长的作业由科代表来检查。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反思解题能力

解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由之路,但不同的解题指导思想有不同的解题效果。例如,解题后的反思习惯,就是一种很重要的解题思想。反思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各方面培养都有积极的意义。反思题目的结构特征,可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反思解题思路,可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反思解题途径,可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反思解题结论,可培养思维的创造性;运用反思过程中形成的知识组块,可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因此,可以说反思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

初中生物有效课堂教学的尝试 第5篇

初中生物有效课堂教学的尝试

柳州市第四十五中学 石建东

初中生物有效课堂教学的尝试

【摘要】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营造“高效低耗”、“高产高出”的教育教学氛围,本文着眼于注重直观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的运用、充分利用探究性教学,合理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其他方面知识的联系以及注重对课堂的自我评价和课后的反思四个方面,对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做了“有效性”的尝试。

【关键词】有效教学 直观教学方法 探究性活动 自我评价 课后反思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特别是随着社会对新课程理念的认可,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够适应课堂教学的要求。新研制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学素养和倡导探究性学习。《标准》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对生物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教改的大环境下,教师需要与时俱进,相应的教学方法需要进行转变。下面,本人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所尝试的课堂有效教学方法以及反思,与各位共同探讨。

1、注重直观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的运用

具有大量的图片、同时在图片后设置有探究性问题是新教材的一大特点。图片和探究性问题可以将学生引入一种学习情景,会使学生的注意力无形中集中于教师所要教授的内容上,从而起到事半功倍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所以,教师以教材上的图片为知识源点来进行讲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幻灯片、挂图、实物、模型以及视频等等教学手段和方法,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所学习的知识容易掌握和巩固。例如:在讲“种子结构”内容时,首先让学生自己准备玉米种子和菜豆种子实物(学生携带其他植物的种子也是允许,这样可 以有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带入课堂,自己观察并区别两类种子结构的差别,然后教师出示种子结构挂图,或是通过多媒体展示种子结构示意图,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种子的结构及各部分名称,最后,教师再进行总结,并利用有声视频演示种子的萌发过程,使学生对本部分内容形成完整有机的知识体系。

在教授生物学基本技能的教学过程中,直观教学方法往往能够起到其他方法所无法起到的效能。例如:在讲《练习使用显微镜》一节时,首先教师进行拆装显微镜的示范,在示范的同时,介绍显微镜各部分作用,以便让学生掌握显微镜具体是有哪些部分构成,以及它们的功能。然后,播放如何使用显微镜的视频。最后,让学生对照视频自己练习,在这过程中,教师进行个别纠错、个别指导。这样,学生一开始就接触到正确的显微镜使用方法,避免形成错误的使用习惯。

2、充分利用探究性教学,合理组织学生进行探究

《标准》期望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使他们对今后的职业选择和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摘自《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新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探究科学探究活动,包括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探究、进一步探究、实验、演示实验、调查、设计、模拟制作、课外实践和技能训练等内容。这些内容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以及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都有积极的作用;同时,教师也应充分利用这些内容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例如:在学习《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一节时,在调查之前,教师可从具体事例入手(如调查本班同学的体重等等),引导学生充分讨论怎样开展调查,使学生理解调查的一般方法和程序。在调查校园、社区或农田的生物种类时,教师把组分好,要求每一小组内事先设计好调查表。调查完成后,以组为单位自主完成调查表和调查报告。调查评价分两方面,一是组内互评,让学生根据调查时的态度、对小组的贡献评分;二是教师针对调查表和调查报告的质量给出评语和等级。针对科学探究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①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日常经验中提出探究性问题;②教师培养学生通过文字描述、数字表格、示意图、曲线图等方式完成报告,并交流探究过程和结果。

3、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其他方面知识的联系

加强生物与社会、科技的联系。生物课程标准中提出“使学生理解生物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因此生物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放在现实生活背景中,引导他们解决问题,理解生物学知识在科技、社会中的作用和社会科技促进生物科学的发展。例如在《爱护植被,绿化祖国》一章中有“绿化校园的设计活动”的内容,学生根据现在校园的状况,自己设计绿化方案。近几年发生的沙尘暴现象,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分析原因,并提出了合理的治理方案。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树立起知识与科技和社会联系的观点。

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生物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与物理、化学和数学紧密联系。在生物教学中,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既有利于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学生建立起完整、合理的知识体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例如:在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时,需要用氢氧化钠溶液。为什么需要用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有什么作用?初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学习相关的化学知识,很难理解这一知识点。教师先告诉学生用氢氧化钠溶液起对照作用,然后引导学生做实验,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出氢氧化钠溶液在整个实验折中所起的作用。

加强生物学科内部的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其他学科教材相比,生物学科教材的特点是知识点比较多而零散、相对比较简单、系统性较差、章节跨度比较大、适合学生自我探究性学习的内容比较多。这些特点虽然降低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难度,但是也同时增加了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的难度。基于这一特点,教师在教授新知识的时候,应该充分联系已学习过的知识,使学生在复习巩固已学习过的知识的同时,能够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有效地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体会生物学科的系统性,最终达到对所学过知识的内化。

4、注重对课堂的自我评价和课后的反思

“课堂” 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注重学生课堂的动态表现和分析评价课堂教学活动,能够促使教学有效改进,使学生成为有效教学的“主体”;而课后思考与教学后记是有效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能持续有效教学的保证;也是教师自我学习、自我成长的有效手段。如果教学准备和教学实施是直接影响教学效益的因素,教学反思和评价则是通过对上一阶段的教学进行总结、为提高下一阶段教学效果打基础。所以说教师的反思和孜孜不倦的治学态度能够给有效教学注入了“活性酶”。这就是教学思考和评价行为应该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始终——包括教学活动之前、教学活动过程中以及教学活动之后——原因。

上出“语文味”的有效尝试 第6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A-

0048-02

2013年12月,笔者所在的学校开展了一场教学技能比赛,指定赛课课文为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授课时间为1个课时。

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记叙了“我”童年时的一次“脱险”经历。作者通过这个经历得出人生感悟: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认真地解决每一个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作者的感悟给人以启发和教益。教学这篇课文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

按照教学常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授课时间为2个课时。第一课时是整体感知:用记叙文六要素的方法复述课文,并请学生说一说从文章中悟到的生活哲理。第二课时是让学生掌握用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烘托人物心理的方法。

七年级新生经过前面3个单元的学习,大致掌握了初中语文学习的方法。那么,在赛课时,教师如何做到既把2个课时的教学内容压缩为1个课时进行教学,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又能在授课中体现语文教学具有情感、美感、语感的“语文味”呢?在分析了七年级学生的学情和特点后,笔者将整体把握故事并领悟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深入探究人物特点,进行创造性阅读作为教学重点,将寻找关键词和关键句,掌握运用景物描写、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相结合的写法体现人物心理变化作为教学难点,训练重点是提高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以及朗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体会“语文味”

要让学生喜欢语文,激发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是关键。以《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的亲身经历导入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因此,笔者以作者的一个小故事导入教学。内容是:“在二战期间,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到了一项任务,那就是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飞机深入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出发前,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的画面一直浮现在这位上尉飞行员的脑海里。但是,当他驾驶飞机滑行在跑道上时,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要做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飞行20分钟,到达荷兰,这个,不难做到。到达荷兰后,他又告诉自己:接下来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飞行员终于飞到了德国,完成了侦察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能够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的一段经历的启示。请同学们猜一猜,这个上尉飞行员是谁?”学生回答:“莫顿·亨特。”“那么,他小时候的那一段经历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小时候的故事中去获取丰富的教益吧。”此时,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出来了。

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不但语言浅显易懂、生动细腻,而且思路清晰,即通过一件往事,感悟一个人生哲理。由于七年级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阅读能力,因此他们完全可以通过自由阅读把握文章的大部分信息。笔者认为,教师要做的只是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做好教学引导。学习此文,可以让学生在掌握记叙文六要素的基础上,用找关键语句的方法掌握课文内容,在复述课文的基础上领会文章蕴含的哲理。于是,笔者提问学生:“同学们还记得小学时我们学过的记叙文六要素吗?”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回答出记叙文的六要素。接下来笔者给学生提示在课文中还有一些关键性的字词,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比如,表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句子,在写人、叙事、状物方面富于表现力的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表现作者情意的句子。同时向学生提出要求:按照每分钟500字的速度默读课文,然后在文中画出表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的关键性语句,限时4分钟。由于掌握了阅读的方法,学生很快完成了任务。然后,笔者让学生根据已经找到的关键性语句,复述故事,这样一来,学生对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把握得更加牢靠了,并对课文蕴含的哲理也有了初步的体会,此时,教学可以进入合作探究环节。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品味“语文味”

对一个进入初中才2个月的学生而言,学习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很有意义。刚迈入初中校园大门,学生心中充满了对初中生活的设计与规划,但是学生毕竟年幼,缺乏生活经验,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有时遇到困难不知道该怎么办。因此,对学生进行正视困难并积极克服困难的思想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这篇课文写的是作者童年时候的经历,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按照初一学生心理认知发展的规律,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走进文本,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教师在教学时,不可能在一节课里将课文从头到尾都讲完,应当有所侧重。因此,在设计教学时,笔者的思路是让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自主研读课文,在合作探究学习教师指定的文段时体会文本蕴含的哲理,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研究性学习习惯,体会语文的情感、美感、语感。

在这篇课文里,最扣人心弦的情节,如父亲引导“我”下悬崖,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描写,反映了当时“我”的心理活动。据此,笔者以“我”的心理变化为主线设计教学活动,教给学生运用找关键句的方法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做到设计的问题简洁合理,指向性明确,这样既能够抓住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回归文本,又能够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达到多角度阅读课文的目的。在教学时,笔者对学生说:“通过默读和复述故事,同学们已经基本了解了文章的内容,课文写的是‘我童年时的一次‘脱险经历。”然后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问题:按顺序在课文1—15自然段中找出关于“我”的心理活动的关键语句,想一想为什么小伙伴们都能顺利地上下悬崖,只有“我”被困在悬崖上。

七年级学生在学习时还需要教师做出具体明确地引导,为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笔者先做了一次示范:在课文第4自然段找出关键句“我一时拿不定主意,虽然我很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那样勇敢活泼,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且我的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从中可以看出“我”渴望自己勇敢活泼,但是因为从小妈妈就叫我不要冒险,所以我的胆子一直不大。然后引导学生按照这样的学习方法,按顺序接着往下找文中的关键句。很快,学生按照老师的示范,找出了他们认为的有关心理描写的句子和词语。学生每找到一处,我都要求他们仔细揣摩,领会文中蕴含的情感,然后以自己的理解朗读文中的语句,以此来品味蕴藏在字里行间的人物情感和语言美感。

在品析人物形象时,笔者是这么设计教学的:先以一个问句——那么胆小的我,后来成功脱险,得益于谁的帮助”完成转折。学生回答:“父亲。”于是我接着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问题:从课文16—23自然段中找出关键语句:1.父亲是如何引导“我”脱险的?你认为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2.父亲引导我脱险时,“我”的心理有什么变化?3.这件事让“我”明白了什么道理?你从中得到什么感悟?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讨论以上问题。上述问题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让学生大胆思维,学会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促进了学生的独立思考,整个课堂学习气氛热烈,课堂教学环节紧凑。有的学生找到关键句:“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笔者就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个关键句,品味“似乎”一词体现了“我”迈出第一步是信心不足,“小心翼翼”和“探”是向前伸的意思,写出了“我”的胆怯和小心翼翼,“踩”到石头后,第一步走好了,“我”有了信心,得出课文采用了动作描写与心理描写相结合这一结论。

除了领会课文蕴含的情感,还要培养学生的语感。为了让学生将领悟到的情感正确地表达出来,我让全班学生朗读课文第21、22自然段,要求学生读出“我”从害怕到有信心再到信心大增的感觉,体会“我”是如何从极度恐惧变为心里“充满巨大的成就感”。待学生对“我”的心理活动有所体会后,笔者又回到导入教学时给学生说的“我”成为孤胆英雄的故事,让学生回答多媒体课件展示的第3个问题,学生就能够深刻地领会课文蕴含的哲理。

三、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培养学生学会语文的“语文味”

语文教材里的文章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典范,教师在教学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对教材进行灵活地处理。针对七年级学生在写作文时存在叙事简单,不会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等现象,这篇课文正好是学生学习写作文的范文。笔者设计的拓展延伸环节,就是让学生把学到的心理活动和细节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运用到写作中。在教学这节课时,正值段考刚结束,笔者将教学活动设计为让学生就“段考试卷改完了,语文老师把试卷发下来,拿到试卷前后,你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写3—5句话,学生对语文考试成绩的期待以及看到成绩之后的心理活动记忆犹新,这个环节让学生及时地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他们写出来的句子体现出了期待、忐忑不安的心理,描写很到位。这样的做法,使学生对于运用描写反映人物内心活动的写作方法印象深刻,达到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目标。

原本需要用2个课时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笔者将其浓缩成了1个课时,听课老师对本节课教学中体现出来的“情感、美感、语感”的“语文味”给予了良好的评价,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有效阅读的实践与尝试 第7篇

一.在文本情景与作家关系处理上实现有效阅读

教材里的经典文本更关注社会现实问题, 孟子就主张解读文本要“知人论世”, 要尽可能详细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 揣摩彼时彼地的心境, 发掘文本的诗心与文心所潜含的共感。文本情境与作家关系密切, 尤其如散文此类文体, 如《社戏》《三味书屋》《谁是最可爱的人》《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岳阳楼记》等皆需考察背景。在学习鲁迅的散文前, 我引导学生比较全面的了解鲁迅的生平, 尤其是他生活的时代背景, 以及他成长的环境, 特别是与课文关联的比较紧的地方做一些讲述。这样, 学生对作者有了一个大致的轮廓, 再学习他的作品时, 就驾轻就熟。在学习《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章节时, 我开始总是先把整部文本与作者做简要讲述, 同时也让学生大致阅读大部头。只有学生头脑里储存了相关材料与知识, 在阅读学习这些作品时效果就很明显, 教学的效率就很高, 阅读的有效性才能真正落实。

二.在语言的感知和品味处理上实现有效阅读

阅读教学很大程度上是学习语言, 尤其是小说。中国的小说自从唐宋以来, 就在语言上有了新的突破。真正在语言上突破桎梏, 娴熟地运用白话来写景叙事摩神的, 当推《水浒传》。《水浒传》不仅在写景叙事传神上能够娴熟的运用白话, 还能通过对白话和口语的使用来塑造人物性格。然而这些语言并非市井常用的那样, 而是经过了加工和提炼的文学语种。所以阅读《水浒传》, 加强对文本语言的感知和品味也是必须注意到的一个方向。中学生阅读《水浒传》, 可以挑出几篇具有代表性的章回来做具体的欣赏。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对雪的描写, 超凡脱俗。“那雪正下得紧”一句, 鲁迅称赞它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 但那神韵却好得远。因为“紧”字不仅写出风雪之大, 而且还隐含着人物的心理感受, 很好地烘托了氛围。另外, 在人物语言上, 《水浒传》十分重视个性化, “一样人, 便还他一样说话。”例如第七回高衙内调戏林冲娘子, 鲁智深赶来要打抱不平, 林冲道:“原来是本管高太尉的衙内, 不认得荆妇, 时间无礼。林冲本待要痛打那厮一顿, 太尉面上须不好看……”而鲁智深则道:“你却怕他本管太尉, 洒家怕他甚鸟!”这几句话将林冲和鲁智深两人不同的处境、心境和性格贴切地反映出来:一个是有家小, 受人管, 只好委曲求全;另一个是赤条条无牵挂, 侠肝义胆, 无所顾忌。正是这种对语言的熟练掌握, 才使得作品在人物塑造和情节描写的时候入木三分, 使作品充满了吸引力。所以在阅读的时候应该仔细体味文本的语言特点, 这样才能从作品中吸取更多更丰富的营养, 很大程度上实现阅读的有效性。

三.在品味表述新颖别致的地方实现有效阅读

语文教材里, 有许多表述新颖别致的地方, 在课堂教学中, 要把这些的地方挑出来, 进行讨论深入, 因为这些地方正是最富有张力的地方。在这里挖掘, 必定硕果累累。

表达特别奇异首先要数诗歌, 在学习诗歌时, 对表达奇异新奇的地方, 一定作为重点进行品鉴。如引导学生学习曾卓的诗歌《悬崖边的树》时, 我把“它的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却又象是要展翅飞翔┅┅”作为教学重点, 通过研讨, 学生懂得诗的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 在人们为这棵树的命运担忧时, 作者笔锋一转, 写出树的决心和意志:展翅飞翔, 给人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本来, “跌进深谷”和“展翅飞翔”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极端, 然而作者却把它们有机的糅合在一起, 于矛盾中体现树的精神和自己的感情,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独特。作者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他将生命浓缩成一棵树, 用这独特的比喻告诉人们:生命像一棵树, 注定要孤独地承受许多风雨, 美好的结局往往在惊心动魄的经历之后, 关键就在于我们有足够的毅力和胆量去奋战, 去拼搏!

再如舒婷《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我是你河边破旧的老水车, 千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纺”怎么能与“歌”相搭配?然而仔细咀嚼, 正是这样反常的配合, 反而使诗句具有了压缩起来的丰厚内蕴, 给人更广阔的审美想象空间:破旧的老水车, 用不停地转动来汲水;它的不停转动就好像农家的纺车一样, 纺车也代表着古老、落后、贫穷;伴随着纺车的, 是吱呀吱呀的疲惫的歌唱。诗人把这么多丰富的内容浓缩在一起, 用“纺着疲惫的歌”简练道出, 形象地暗示了祖国长期以来的发展缓慢、封闭落后, 诗句言简意赅却耐人寻味。

引导学生“反思”的有效尝试 第8篇

一、抓住“错误”反思

“失败乃成功之母”.经历错误是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不可逾越的一段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以“资源”的眼光看待“错误”, 引导学生反思错题错在哪里?为什么错?然后让学生有针对性地纠错, 吸取错误的教训, 积累错误的经验, 让错误发挥最大的育人功效.如学生计算, 我没有立即下定夺, 而是留给学生一个思考讨论的空间:“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是否正确?”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 反思检验.

生1:我是将x=2代入, 检验左右两边结果不相等.

生2:我是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来判断的, 因为 (x2-1) 与 (x2-x) 的公约式是 (x-1) 而不是x2.

师:你认为在计算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生1:应先将分母因式分解再确定公分母后通分.

生2:解答后, 可以将x取一个合适的值代入检验判断是否正确.

通过交流、分析帮助学生找到“病根”, 对症下药.让学生在反思中自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弥补知识的不足和思维上的缺陷, 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总结, 提升学习的经验, 同时好的学习习惯在反思中逐渐养成.从某种意义上说, 学生的思维品质可以在尝试错误后的反思过程中得到优化.

二、抓住“区别”反思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由于认知水平、思维方式的不同对同一个问题也有不同的理解.我们不仅要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思考,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善于倾听别人的见解, 比较两者的实质区别在哪里, 不断反思:“我的方法有什么优势或需要改进的地方?”“别人的方法有哪些可借鉴的地方?谁的方法更好?”在不断的比较、反思、整合中获得进步和完善.如在教学2 (3a-2b) 2-[3 (3a-2b) -8 (2b-3a) 2]-3 (2b-3a) , 其中, 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我让学生尝试计算, 并请两名学生到黑板板演, 同时反馈“你是怎样算的”.

生1: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展开和多项式加减法法则解答. (慢而错误)

生2:先将 (3a-2b) 看作一个整体, 再利用多项式加减法法则解答. (快而正确)

师组织学生对比反思.

生1:第一种方法太麻烦, 而且如果书写不够端正, 且解答时注意力不高度集中很容易出错.

生2:通过这题不同的解答方法, 可以看出解答这些整式计算时应根据其式子特征选择适当的方法解答, 这样既方便, 正确率又高.

学生的回答非常中肯, 我们可以意识到学生的计算经验已经成为学生计算观念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并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活动.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反思, 真正将自己置于学习主体的位置, 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自己的个性化的想法, 有效地训练了学生主体的创新思维.

三、抓住“意外”反思

教师的预设往往更关注学生的逻辑起点, 而课堂的进程和方向又往往取决于学生的现实起点, 因此课堂中常会出现“意外”, 我们应深入钻研教材及时抓住“意外”引导学生开展反思, 从而深入理解知识的本质.在统计概率的教学中.这一单元的教学通常采用猜测———动手操作验证, 来帮助学生理解统计中的相关概念.如袋中放入4个红球和4个黄球, 你认为这次摸球游戏谁会赢? (可能是小明, 也可能是小芳) 谁赢的可能性大? (一样大) 为什么? (两种球的个数相等, 摸到的可能性也相等) 分组摸球并观察各组的记录汇总后, 引导反思:既然游戏规则是公平的, 为什么最终还有输赢?通过反思交流, 要让学生明白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表示双方赢的机会均等, 并不表示双方赢的次数相等, 在实际游戏中仍会存在输赢.

学生总是带着自己的一套见解、经验来到课堂建构新知先前的见解、经验就是学生反思的起点, 学生初步形成知识模型、找到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的见解之后是学生反思的契机.在教学中, 教师应找准学生反思的起点, 抓住反思的契机, 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反思, 使学生学会反思.

四、在探究过程中反思

荷兰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教授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事实上, 由于新知的未知特性, 学生的探究活动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要求学生在面对波折时, 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有意识的回望和反思, 随时调整修正自己的探究行为, 从而保证探究的纵深进程.作为课堂教学设计者, 应该结合教学过程的行进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反思, 要帮助学生整理思维过程, 确定解题关键, 促使思维条理化、概括化.例如, 在新授完毕或学生把问题解答后, 回顾解题过程, 在反思过程中考虑: (1) 回忆解题的方法、过程; (2) 概括解题的关键、注意点; (3) 改进表达、操作方法; (4) 优化解题策略.通过学生的分析、讨论和总结, 让解题思路显得自然、有条理.这正是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能对知识的学习过程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自我评判和调控”.

五、课后要反思的内容

整合阅读教学的有效尝试 第9篇

以文带文课:人教版语文教材每个单元大部分是四到六篇文章, 从精读课文学习中得到本主题文章的学习方法, 迁移于略读课文之中。在精读与略读的求同中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在精读与略读的求异中感悟不同文章的特点。例如: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单元主题是“艺术的魅力”, 四篇课文分别整合成两个板块:《伯牙绝弦》带《蒙娜丽莎之约》;《月光曲》带《我的舞台》。

对比阅读课:在单元主题的统领下, 以单元学习目标为指引, 对两篇类型相近的、题材相似的文章不分主次地进行对比阅读。例如将精读课文《威尼斯的小艇》与《与象共舞》这两篇文章在内容、结构、写法上进行对比阅读, 更容易使学生领会文章的多种表达方法。如教学时可以把《卖火柴的小女孩》与《凡卡》这两篇文章进行对比阅读, 让学生明白两篇文章都采用了描写残酷的现实与美好的幻想交替出现的行文方式, 添加了文章的悲剧色彩, 激发读者对小主人公的同情, 对黑暗的社会制度的愤恨。

教材单元内几篇课文的整合:同主题下同单元内的各篇文章不分主次的融合式学习, 以单元主题为统领, 把握编者的意图, 挖掘单元文本间的内在联系, 找准单元整体阅读的生长点, 通盘考虑整组单元的共性, 对各篇文章进行大胆取舍、合理整合, 达成单元学习目标。如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 主题是“感受异域风情”, 单元导读中提出这样的要求:“阅读本组课文, 要抓住主要内容, 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 还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的, 并注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如果有条件, 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 以丰富对异域风情的感受。”依据这样的要求, 我们可以把本组单元的目标定为:一是抓住主要内容, 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二是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的, 并注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以这两条为目标, 贯穿起四篇文章的学习:《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写的国人爱花和“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的高尚精神;《威尼斯的小艇》, 则写了威尼斯小艇和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描写了那里独特的民族风情;《与象共舞》介绍了泰国独具特色的人与象相互依存的景象;《彩色的非洲》续写了多姿多彩的非洲风光与人情。

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是人物描写单元, 节选了几个人物描写方面的精彩片段, 要求通过阅读学习达到:感受鲜活的人物形象, 感悟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围绕这两个目标, 对单元提供的三个片段《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临死前的严监生》《“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和两篇选文《金钱的魔力》《刷子李》就可以进行大胆取舍, 每个片段只选其中最能反映主要人物特点的语段, 组织学生进行多方面的阅读分析感受, 同时从中注意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最后总结认识人物的性格特点, 归纳作家描写人物的常用方法。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人物描写, 并运用所学到的方法进行人物描写的片段练习, 在读写结合的基础上, 反过来以写促读, 促进了对文本的进一步自主研读和领悟, 从而达到小学阶段人物描写类文章的基本学习要求。

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以“艺术的魅力”为主题, 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 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伯牙绝弦》《月光曲》展现的是音乐艺术的魅力, 《蒙娜丽莎之约》展现了绘画艺术的魅力, 《我的舞台》则表现戏剧艺术的魅力。

跨单元提炼主题的整合:随着单元整合的深入, 受语文教材单元主题的启发, 老师们开始从不同单元的文章中提炼出主题, 进而形成课内课外相结合的主题阅读文章群。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身心特征和确定的不同主题, 构建不同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和探求不同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使语文阅读教学得到整体性的重构。主题的凝练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 关注人类, 关注自然, 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和正确的态度, 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 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主题中得到整合, 使学生在阅读中成长。如可以把几篇文章提炼出主题“最是宁静能致远”, 引导学生一次性整合学习四年级下册的几篇文章《鱼游到了纸上》《纪昌学射》。

课内外群文整合阅读:对同主题或者相同题材的多篇文章不分课内课外, 提炼主题, 进行整合阅读学习。相对于以文带文中的课内文章带出阅读课外文章, 以文带文是点, 是主题之下的部分文章阅读, 这里是面, 是同主题下的课外众多文章的集中阅读。以文带文中的精读略读方法都可以在这里“大有作为”, 真正在实际阅读中学会抓重点领悟主要内容, 激发兴趣, 养成良好习惯。群文往往来源于语文主题阅读丛书、主题阅读答题竞赛, 师生共同建构的文章阅读群等。如以“走进鲁迅”为主题, 引导学生阅读学习六年级上册的四篇文章《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以及巴金、萧红等作家描写鲁迅的一组文章, 最后让学生写“我所认识的鲁迅”。这样读写结合, 帮助学生把阅读所获得的认识进行系统梳理。

整本书的阅读整合:一种是选择适合儿童阅读的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整本书, 组织学生开展课内课外相结合的阅读学习。例如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两篇外国文学名著《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的故事梗概和精彩片段, 学习结束后就推荐学生阅读整本书《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等。整本书的阅读重在兴趣, 但是也有些阅读程序、批注方法等阅读习惯方面的指导。

语文阅读课有效教学的尝试 第10篇

新课程对语文阅读课提出了一个重要理念:鼓励学生对文本的自主理解、自我解读,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 这无疑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注入了一股求新、求活的清泉, 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为了促进语文课堂阅读课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我们开展了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的语文课堂教学实验。

一.学生角色的转变

在阅读教学实践中, 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我们认为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 教师应开展变学生的被动听课为学生主动授课的想法, 用教师的评价和引导来促进学生的讲解学习。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人人有事干, 人人预习, 人人上台讲。

全班6-8人设为一组, 共分为8组, 每小组设组长一名, 组长实行轮流制。组长将本组任务分配给组员, 按照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任务派遣, 组长做统筹分工。在布置任务时, 教师让课代表将任务写在黑板上, 使得学生能明确任务。如学习《文言文两则》时, 组长分配组员预习内容如下:

(1) 注音, 一人讲解并板书;

(2) 重要词释义, 一人讲解;

(3) 重要句子翻译, 一人讲解;

(4) 课文内容和思想串讲, 两人讲解并板书。

一篇课文, 按照“音、词、句、文”等几大模块进行组内分配。按照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任务派遣, 组长做统筹分工。同时, 我们请学生进行讲课自评和互评、打分, 以评促讲, 以讲促学。我们惊喜地看到学生为了讲好课, 积极查阅资料, 与同学探讨, 请教老师。“绝知此事要躬行”, 不管学生们是真正在探索钻研, 还是为了满足内心的成就感, 他们却都是在“躬行”。

课堂上, 教师成了学生讲课的“煽风点火者”, 随时关注学生的状况, 适时给予干预, 以使课堂有序有效。《文言文两则》, 学生们很快就能自己背诵了。

学生积极主动准备每一课的讲解内容, 并十分关注自己的讲课效果, 积极谦虚地聆听教师、同学的建议。学生积极查阅资料, 与同学探讨, 请教老师。积极主动找老师背诵所学内容, 主动承担下一次课的讲解内容。

我们很高兴地看到《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互助”理念得到 了很好的实践。我们惊喜地看到学生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出来, 变得爱读书、爱学习。语文课堂学习成为了学生的一种精神需要, 而不是一种外在压力。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课堂上, 教师成了学生讲课的“煽风点火者”, 随时关注学生的状况, 适时给予干预, 以使课堂有序有效。教学现代文阅读课时, 教师提前布置了几个有梯度有辐射力的问题任由学生发表意见, 整个教学过程, 教师只是穿针引线地引导学生们思考和表达。

教师在把学生充分调动起来后, 积极地指导学生们的学习和讲解, 关注暂时没有进行讲解的同学。教师在学生讲解过程中, 要随时提问和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同时, 根据学生的讲解情况,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讲课人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促进学生自我总结和自我评价。

我们的实验改变了教师仅把课程当做教科书或科目的概念, 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可怜的解释者, 而是与同行、学生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与学生一起探讨语文学习和教学, 已经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

三.教学效果的转变

教师一言堂的课堂, 学生是被动的输入者, 课堂上的精彩更多的属于教师的精彩。不同风格不同个性的学生成了“老师”, 课堂成了彰显自我的地方, 学生们有了展现自我的动力。学生备课时成为了主动的输入者, 讲解时成了主动的输出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 通过讲课, 学生们语文学习的兴趣浓厚了, 对课文的理解也更深刻了, 也愿意背诵、做作业了。有同学说:“老师还是少讲点好, 让我们当‘老师’多讲点, 感觉上课特别有意思, 时间过得特别快。”

课堂教学应注重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在知识教学的同时, 特别强调过程方法与情感体验。一方面, 我们将过程方法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 我们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进行资料搜查、课堂讲解、合作探究、自我评价、质疑创新等方法过程来获得知识。另一方面, 我们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 努力使语文学习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尝试Drama策略 探索有效课堂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英语;戏剧策略;自主有效

戏剧课作为加拿大基础教育的一项必修课程,有着其特殊的地位与价值。它承载着多元文化背景下语言教学实践的内涵与瑰宝。在中国英语作为最为普及的第二语言教学,同样可以吸纳或借鉴戏剧文化教学方法与策略,契合平日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我将drama技法有机渗透于衔接与以下几方面:

一、组织教学中的“调节器”

“Well begun is half done!” 每一节课对于师生而言,都是共同期待与进入状态的准备过程。如果在课堂伊始就巧妙的运用Drama教学法进行一些组织教学的热身活动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调和器”。它既可以营造出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也能为下一步的新授环节打下伏笔。全然引领着孩子一同走近充满吸引力的英语课堂。

游戏一:face to face .学生可以两人或多人一组,随着老师或同学的口令快速反应并配合完成规定动作,Back to back, toes to toes, hand to hand etc.学生在游戏中学会集中注意力的完成每一个挑战任务,在良好的协作与游戏式的快乐体验中,唤醒全身每一个求知参与的细胞,快速进入英语语言学习的氛围。例如我们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中的《A PE lesson》单元,可以与身体部位的词汇教学或课文教学的重点指令有机衔接。

游戏二:The chair on my right is free. I want …next to me. 学生围坐成一圈,在一生或老师的右侧准备一个空位开始游戏。当发现自己身边的座位空缺时要快速观察并用英语邀请没有和自己同桌的伙伴入座,依此轮流进行游戏。简单的游戏形式却包含着教育的智慧。一方面让每一位学生有了开口参与的机会,教师和学生近距离的接触,共同参与到游戏中。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堂开始就学会了专注和观察,视角切换到关注身边还未曾交流过的同学,他们都有可能成为自己新的合作伙伴甚至是朋友。

二、词汇教学中的“花样板”

词汇是语言基础大厦的“砖石”,是语言交流的基本要素。如何让学生饶有兴趣的保持长久有效的记忆,并结合音形意进行意义活动的交流或表达。我们可以运用drama的有效策略,将诵读抄写的模式多样趣味化,在不失新意而又循环复现的操练中积累词汇,那势必能为词汇教学添加新的元素和色彩。

譬如游戏dumplings : 同学们共同就某一个话题回忆其相关的词汇。然后大家围坐成圈,每人扮演其中的一种成分,例如A是flour,B是water,C是vegetable,D是meat等依次轮流。当站在圈中间的老师或同学随意说出其中的一种佐料时,相应角色的flour、water、vegetable或meat都要快速的变换座位,没有抢到座位者就要站在圈中间,发下一指令继续游戏的环节。如果发令的是‘dumplings’,那所有的‘佐料们’都要快速变换座位。教师也可以作为其中的成分之一参与到有趣的游戏活动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全神贯注的参与和反馈。领悟到自主运用所学语言的成功感和乐趣。

童谣歌曲的“协奏曲”。

童谣是诗化的语言载体,它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和思维特点,将所学的新知蕴藏、串联在有意义的英语小诗或说唱中。充满韵律与美感的诗歌童谣是孩子感知英语的欣赏过程。也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 的氛围中提升语言表达与运用的综合能力。

方法一:Reader’s theatre:学生可以围绕小诗进行合理角色分配和朗读材料的分工,运用舞台的层次感营造诗歌的意境,体现出印象最为深刻的画面效果。朗读中采用不同的声调、语速、击打伴奏或队型变化等体会诗歌中的主要含义和情感。

方法二:chiming in : 首先让学生了解预览诗歌的内容然后教师只说其中的开头或其中的一部分,鼓励学生积极的配合跟上朗读的片段,在填补信息的游戏练习中加深记忆,提高语言表达的流畅性和灵活性。

语篇会话的“现场秀”。

“Books are for sharing ,good writing was meant to be listened to, and imagination is for everyone.”语篇教学是生活化语言的生动载体,是施展学生语言才能的最佳场际之一。结合戏剧课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联系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环环相扣且由浅入深的教学任务和互动模式,让学生加深对话或课文中情节人物的了解,运用多种方法展现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思考和运用能力。

例如在执教《牛津小学英语》六年级的part E部分的一个有关女孩丢失钱包,小偷被警察抓住的小故事时,我们可以设计如下三个层次的教学活动:第一层次,运用Acting in role。第二层次,运用reading in role。第三层次, role on the wall ,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和主要事件,认识到他们在戏剧中所经历的与他们在书本中读到的是密切相关的。

文化是没有国度限制与划分的,语言教学多是以艺术交流为媒介,而戏剧课则是承载着中西文化的又一个新舞台。孩子们可以在交流中了解新的事物并掌握与运用,师生全新的角色定位,给与学生更多的空间与时间去学习,交流与实践。相信我们的课堂同样可以将西方教育教学中的精华物为我用,中西合璧,在推进新课改与构建自主有效课堂的试验田里播撒希望的种子。

中学语文创新教学的有效尝试 第12篇

一、创新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的创新可以说是整个教学创新最基本的思想源泉。这些思想建立、实现的基础和保证应该是教师能够树立为教学效率的提高而奉献的精神和观念, 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够完全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 才能够思考出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 才能够从效率和经济两个角度来设计自己的教学模式, 才能够最终改善教学的绩效。有基于此, 在中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还应该充分考虑自己的教学对象, 因为任何课程的教学工作都是“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结合, 所以中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得到充分的重视, 教师应该树立全新的育人观念, 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来指引自己, 促使学生全面地、多角度的完善自己。

以《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一课为案例进行讲授, 课前,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正确认知别里科夫, 比如可以设计一个针对别里科夫的《病历表》, 《病历表》上的内容可以包括病人的姓名、年龄、性别、婚姻状况、职业、症状、病因、病害、病源等不同的方面。通过这个病历的设计, 别里科夫的恋爱作为一个非常关键性的问题得到充分的关注, 能够让学生在认识这个问题的基础之上, 前后渗透, 不断扩张。可以说, 这个简单的病历就能够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之内更加清晰深刻地了解别里科夫的形象, 明确理解整篇文章的教学主旨所在, 原定的教学目的可以很容易实现。这个设计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 尤其是针对角色的分析能力,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识别能力, 实现创新的教学。

二、创新教学机智

在教学方式上, 教师如果只是一味用热情、用知识开展相应的工作, 不能适应当前的教学改革, 也不能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 同时还会影响到教学目的的实现。作为教师, 应该用自己的智慧开展相关的工作。教学机智重点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它能够展现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灵活的教学技巧。

教师的教学机智能够深刻广泛地影响整个教学质量, 尤其是在合适的时间给与合适的显现。对于教学机智来讲, 两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快速以及准确地判断。这两者之间互相影响, 互相作用, 不能缺少任何一个。在这两者之前, 准确是前提, 是基础, 快速是标准, 是保证。两者任何一个缺失都会直接影响到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的实现, 以及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用《宝玉挨打》这一课程作为案例进行具体的课程设计。本课开授的过程中, 为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进行课堂教学准备的过程中, 作为教师, 可以精心挑选、准备、设计几个具体的教学问题, 比如宝玉为什么会挨打?其中的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都是什么?贾政对儿子产生“恨”意, 其最根本原因在哪里呢?学生在这几个问题的带领下, 进行文章的深入阅读, 让相关的学习更加具有导向性, 阅读的效果更加显著。学生阅读完毕后对问题的回答以及倾听其他学生对问题的回答, 会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文章的领悟和理解。作为教师, 只需要在引导的基础之上, 进行指点, 让学生的认识步入正确的方向, 扩大理解的范围, 而非将文字的理解局限化。

三、创新教学启发角度

所谓启发式教学, 其关注的重点和核心在于充分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转换教师原本的主体角色, 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让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探讨新的问题, 让教师帮助学生拥有一颗积极主动热情的学习之心。启发教学还要求教师能够充分关注和考察相关课程的选择和设计, 尤其是对于学生反映出来的典型的共性的问题, 尽管如此, 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 也需要得到关注。

列举一个具体的课堂案例, 比如《赤壁怀古》这一课, 作为教师, 可以将开头三句“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描绘成一幅图画, 让学生自己进行绘画的描述, 学生描述之后, 教师可以将自己原本准备好的影视镜头进行一一的播放:明月、蓝天、巍峨的群山、蜿蜒的江岸、滔滔的江水、磅礴的浪涛, 江边一人朝江兀立, 望着江水出神, 大脑中不断出现各种历史人物:屈原、孔子、汉武帝、诸葛亮、曹操、周瑜等等, 这些人物伴随着高低起伏的波浪, 不断消失, 又不断有诸多新人物的出现。多媒体的使用, 使得画面的播放无比生动, 学生也能够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意境, 也能够比对自己的绘画和教师的描述, 然后阅读欣赏诗歌本身, 进而整个课堂的氛围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提高和改善。

上一篇:采集血标本下一篇:转移接续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