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再生范文

2024-07-17

生物再生范文(精选9篇)

生物再生 第1篇

1 工艺与方法

1.1 工艺流程

图1是基于颗粒污泥活性再生的生物造粒流化床污水处理系统。该反应器分内外两筒(图2),外筒的直径D是2.8 m,容积约13 m3;内筒的直径d是1.5 m,容积约5.8 m3。污水先由原水水箱进入反应器的外筒,然后对流出外筒的活性污泥投加混凝剂聚合氯化铝(PAC),并通过管式混合器快速混合形成微小絮体,在流入内筒底部前投加助凝剂聚丙烯酰胺(PAM),内筒的原理和作用与用于固液分离的流化床工艺相同,具有高效的固液分离能力和混凝吸附能力。在内筒中下部形成密实的颗粒污泥层,上清液经上部经溢流堰出水[10,11]。

内筒设有螺带式搅拌桨,在搅拌桨的上侧的内壁有一开口,与污泥筒相连(见图1)。设置污泥筒的作用:一是回流颗粒污泥,以维持外筒的污泥量和对内筒的污泥进行再生,二是排放剩余污泥。对比以往的生物造粒流化床,该工艺具有一个体积为内筒2倍的曝气外筒,外筒的一周布置着6个曝气盘,能提供足够的溶解氧。这样大的外筒容积非常有利于内筒颗粒污泥的活性再生,同时外筒对进水有一定的降解作用,可以稀释进水,利于PAC与PAM投加量的稳定,而不受原水水质波动的影响,因此该工艺对水质、水量的波动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此外,由于处理流程中不设初沉池,排水管网中的细菌能够不断地补充到反应器内,不断更新反应器内微生物,并保持一定浓度的生物量,因此污泥具有较高的活性并节省了占地的费用。

1.原水水箱 2.污水提升泵 3.鼓风机 4.搅拌器 5.外筒6.内筒 7.污泥筒 8.螺旋桨 9.管道增压泵 10.管式混合器11.PAC加药罐 12.PAM加药罐 13.PAC计量泵14.PAM计量泵 15.污泥回流泵 16.剩余污泥排放电磁阀

1.内筒 2.外筒 3.污泥筒

1.2 原水水质

中试系统进水为西安思源学院的生活污水,主要就是学院的学生与教师教学和生活中产生的污水,因此学生和教师的用水情况对污水水质和水量的影响很大。由于思源学院处于白鹿原大学城,在白鹿原上分布了很多民办院校,各学校轮流放假,思源学院的休息日是周日与周一,这两天用水量最小。根据长期的监测情况,各项污水指标的平均值见表1。

1.3 运行条件

流化床进水量5 m3/h,外筒水力停留时间HRT1=2.6 h,内筒水力停留时间HRT2=1.16 h,总水力停留时间HRT=3.76 h。外筒好氧区的污泥浓度为3 000~5 000 mg/L,曝气量为50~70 m3/h,水气比为1 ∶10~1 ∶14,溶解氧为7~7.5 mg/L,基本接近饱和状态,因此外筒的硝化进程很高,氨氮的去除率高达90%以上。污泥筒的回流量在1.5~2.0 m3/h,即回流比控制在30%~40%。内筒主要是混凝造粒区,搅拌桨选择上,放弃以往的桨板式,采用螺旋式桨叶,连续的桨叶有很好的搅拌与造粒作用,搅拌速度4 r/min,溶解氧0.8 mg/L左右,处于缺氧状态,为反硝化提供了适宜的条件,脱氮效果较好。

1.4 混凝及助凝剂的配比与投加

PAC与PAM作为生物造粒流化床的混凝剂与助凝剂。最佳投药量根据混凝烧杯试验并结合实际过程的调整来确定,聚合氯化铝(PAC)投加量平均在50~70 mg/L,聚丙烯酰胺(PAM)选择的是1 200万的阳离子型,稳定运行其投药量在7 mg/L左右。投药设备选用的是Miton Roy的电磁驱动隔膜计量泵与GM系列的机械隔膜计量泵。

1.5 分析方法

COD:重铬酸钾法;NH+4-N:纳氏试剂光度法;TP:钼锑抗分光光度法;TN:过硫酸钾氧化紫外分光光度法;浊度:Lovibond浊度仪;pH:玻璃电极法。

2 处理效果评价

2.1 COD的去除

对生物造粒流化床的进出水进行长期观察与测定,图3是进出水COD的含量比较。可以看出,COD的去除效果很好,达到了出水一级A标准,基本都在20 mg/L左右,最大值为25 mg/L,可见生物造粒流化床对悬浮物有很好的混凝吸附作用,同时外筒的曝气又使其能对溶解性有机物和吸附的有机物有良好降解作用。

2.2 TP的去除

图4是进出水TP的含量比较。出水的TP基本都在0.5 mg/L以下,去除率在90%以上,能达到出水一级A标准。PAC中金属Al3+形成的低溶解性金属羟基络合物,可通过化学沉淀将磷去除;另外一部分磷可能被聚磷菌摄取[9]。

2.3 NH+4-N和TN的去除

图5与图6是进出水氨氮与总氮的含量比较。由图5可以看到,氨氮的去除率能达90%以上,硝化进程很高,这得益于外筒的曝气作用以及内筒的混凝吸附。这是以往的流化床所没有达到的一个程度。图6是TN的去除情况,出水的TN基本在20 mg/L以下,能达到出水一级B标准。由于外筒的高硝化程度,在内筒缺氧的条件下促进了反硝化的进程,使其具有较高的脱氮效果。

2.4 出水水质评价

根据上述监测的数据,除了TN未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一级A标准,其余各项指标均已达标,符合中水回用的标准,且出水TN也能达到一级B标准。可见,生物造粒流化床污水处理装置有很好的处理效果,如果对TN的要求不高的话,完全可以作为中水进行回用。

注:括号外数值为水温>12℃时的控制指标,括号内数值为水温≤12℃时的控制指标。

2.5 经济分析

本中试装置处理的污水量是5 m3/h,规模小,主要的消耗是电费和药剂费,电费是0.42元/m3,药剂费是0.36元/m3,总运行费用共计0.78元/m3;由于该工艺省去了初沉池和二沉池,这样一种集成化的处理装置占地面积小,基建费用也很少;另一方面,因为其本身排放的剩余污泥就是经过混凝脱水的,所以无需设污泥脱水装置,节约大量开支。按照污水处理厂的运行规律来说,规模越小,单位污水的处理费用就越高,因此如果将此装置规模化,那么在降低中小型污水处理厂运行费用上应该会有较强的优势[13,14]。对于比较分散的中小城市(镇)、广大农村及偏远地区,常规的污水处理工艺和集中式污水处理技术明显不合适,而生物造粒流化床工艺可以将混凝、造粒、生物降解、固液分离集中在反应器内短时间完成,相比其它工艺具有占地面积小,投资低和运行灵活方便,操作简单,对操作人员素质与设备要求低的特点,非常适合用于分散式污水处理[15,16]。

3 结语

(1)该生物造粒流化床在构造上增加了一个外筒(曝气筒),具有很好的污染物降解和污泥的再生性能,而且还具有很好的抗水质、水量波动的能力。

(2)该生物造粒流化床对思源学院的生活污水中的COD、NH+4-N、TP具有很好的去除效果,能作为冲厕与绿化的回用水。TN去除效果也不错,能达到出水一级B标准。

生物再生 第2篇

再生水中病原指示微生物的浓度水平研究

摘要:选取5个采用不同处理工艺的小区生活污水再生处理系统,检测了各小区生活污水和再生水中粪大肠菌、SC噬菌体及F-噬菌体的浓度水平.研究表明,各小区生活污水中病原指示微生物的浓度有较大差异,粪大肠菌、SC噬菌体和F-噬菌体的浓度范围分别为(0.01~4)×105CFU/100 mL、67~4 333PFU/100mL和33~67 000 PFU/100mL.污水经过不同工艺处理后,所得再生水仍有大部分不能满足我国的.再生水水质要求.在所研究的小区中,有1/2小区的再生水达不到我国再生水城市杂用水水质中规定的粪大肠菌浓度要求;有2/3小区的再生水达不到美国EPA关于再生水处理设备对指示噬菌体的去除率要求.作 者:张薛    胡洪营    李梅    ZHANG Xue    HU Hong-ying    LI Mei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北京,100084 期 刊:中国给水排水  ISTICPKU  Journal:CHINA WATER & WASTEWATER 年,卷(期):, 22(9) 分类号:X703.1 关键词:污水再生回用    病原微生物    SC噬菌体    F-噬菌体    粪大肠菌   

生物再生 第3篇

生物材料专家斯蒂芬•爱松、朱莉•高夫以及詹姆士•杜根采用化学方法提取出了被囊动物海鞘的纳米晶须,这种纳米晶须仅数十纳米宽,远比人类头发丝细。他们发现,这些纳米晶须由化合物纤维素组成,当它们相互对齐并排成直线时,能快速修复受损的肌肉细胞。

科学家表示,这种纳米晶须纤维素不仅能修复已有的肌肉,甚至能让肌肉从无到有地生长出来,可替代人类受损或患病肌肉组织的人造组织,让全球各地数百万人因此受益。爱松说:“虽然这是一个相当精细的化学过程,但其潜在应用值得探索。”

纤维素是一种多糖(糖结合在一起形成的长链),通常存在于植物中,是紙和某些纺织品(如棉)的主要成分。爱松指出,鉴于其独特的属性且是一种可再生资源,世界各地对纤维素青睐有加,科学家将其用于许多不同的医疗实践,包括伤口敷料等,但这是科学家首次将其应用于骨骼肌肉组织工程;另外,对于其他排列整齐的结构,如韧带和神经等,该纤维素也极具潜力。

各种各样的被囊动物遍布于世界各地的海床上,其历史可以追溯到5.4亿年前的寒武纪。目前,这种低等生物已成为很多医疗项目的研究对象,科学家认为,它们也包含能对抗病毒和各种癌症的化合物。

生物再生 第4篇

德国Sus Tech Consult公司的总经理Bruno Rudnik表示, 中国有太多的塑料加工企业不涉足生物塑料。该公司在新兴市场推广清洁技术解决方案。Rudnik将中国与在生物塑料发展上走在世界前列的泰国作比较: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塑料消费国, 但生物塑料市场仍很小, 尽管在人口数上比泰国要多出20倍, 而且GDP更高, 化学品需求也高出50倍之多。

SusTech Consult公司今年对国内100多家塑料加工企业进行了一项调查, 了解他们对生物塑料的态度。在受访企业中, 75%为本土企业, 25%为中外合资。95%的受访企业表示, 没有接触过生物塑料, 而且认为生物材料的重要性不及再生、能源效率或无危害材料。

当被问及为什么不使用生物塑料时, 38%的受访企业认为其价格较高, 但有18%表示他们对生物塑料一无所知。

Rudnik说:这证实了我们在这一行业的工作人员所看到和听到的事实。他们不认为西方材料供应商对他们感兴趣。

将近半数的受访企业 (47%) 说, 法律规定的日趋严格将促使他们考虑使用生物塑料, 但许多人并不认为生物塑料在短期内会在本地市场上普及。只有4%的受访企业认为, 生物塑料将在未来五年里占到中国塑料用量的5%以上。有多达78%的人预测需要6~10年的时间。

Rodnik说:我们猜测中国正在成为生物塑料的生产大国, 但重要的消息是, 中国必须加强这方面的宣传, 特别是知名品牌商家。在会上, Rodnik还表示, 塑料业需要知道亚洲生物塑料市场的异质性。

他说:以泰国为例, 泰国是大型的原料种植国, 也是世界第二大的蔗糖出口国。另一方面, 日本则是重要的研发中心, 瞄准生物塑料的用途, 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原料种植国。

德国Sus Tech Consult公司的总经理Bruno Rudnik表示, 中国有太多的塑料加工企业不涉足生物塑料。该公司在新兴市场推广清洁技术解决方案。

生物再生 第5篇

关键词:活性炭,再生,应用

活性炭对水中的溶解氧、可溶性有机物颗粒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和很高的吸附容量, 被吸附在活性炭孔隙中的有机物质, 可以被微生物及其分泌的胞外酶进行降解, 使得部分孔隙恢复吸附能力 (再生) , 比表面积再生率可达69%。活性炭-生物膜法处理污水就是通过活性炭吸附和微生物降解的协同作用进行的, 不但能较好的提高污水的处理效果, 而且可使活性炭的使用周期延长, 降低处理成本。

活性炭吸附已广泛用于给水的净化处理, 同时活性炭吸附-生物膜法用于某些工业污水后期净化处理。

1 不同载体吸附性能对比

1.1 溶解氧富集试验

试验用水为自来水, 水温18℃-22℃, 进水溶解氧为7-8Mg/L。试验共进行14小时, 通过测定进出水溶解氧的变化计算各种载体对溶解氧的吸附量。对水中溶解氧的累计吸附量分别为:活性炭3.33 Mgo2/gc、焦碳0.96Mgo2/gc、无烟煤1.19Mgo2/gc。活性炭对溶解氧的富集程度要比煤和焦碳高1.8-2.5倍。

1.2 有机物富集试验

有机物选用一种水溶性的活性染料XBR-艳蓝, 为蓝色粉末, 溶解度 (50℃) 70g/L, 分子量642.39。配XBR-艳蓝溶液浓度为3×10-4Mol/L, 水温15℃-20℃, pH值中性, 染料溶液与吸附剂接触时间约为2小时, 测定出水的光密度变化, 计算在一定通水量时载体的吸附容量。其结果是:当通过填料柱的XBR-艳蓝的重量为填料重量1.2倍时, 活性炭对XBR-艳蓝的吸附量近似零。

2 活性炭的正确使用

活性炭在污水处理中主要是利用化学吸附的性质去除有机物和进行脱氧, 由于活性炭受到原料生产工艺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使其本身的吸附性能和成品的价格有较大的差异, 因此正确使用是至关重要的。

活性炭在装入过滤设备前必须进行预处理, 方法是将活性炭用清水浸泡搅拌, 去除漂浮物直至清洁为止。如炭中污物较多, 清洗之后用5%HCL溶液浸泡1小时, 再用清水冲洗至PH为6-7, 装柱后用5%HCL及4%NaOH溶液交替动态处理1-3次, 流速为18-21m/h, 用量为活性炭体积的3倍左右, 然后清洗至中性。

活性炭在使用中须定期反洗和再生, 其方法是:

(1) 用清水进行反洗, 反洗强度一般可采用10-14L/so㎡, 反冲洗时间采用15-20分钟。

(2) 蒸汽吹洗:用294kPa的饱和蒸汽吹洗15-20分钟。

(3) NaOH淋洗:NaOH浓度一般采用6-8%, 温度40℃, NaOH的用量可为活性炭体积的1.2-1.5倍。

(4) 正洗:用原水顺流到出水水质合格后方可投入运行使用。

采用上述方案运行的污水处理厂, 需要定期定量补充一些新炭, 去除有机物近50%, 浊度除去率和除氧率都达70%, 活性炭的吸附率不断下降。说明当前处理厂运行一般清洗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较大颗粒的胶体物质对活性炭的吸附带来极为有害的影响。因此活性炭吸附过滤在预处理中应在粗滤之后进行。

3 微生物再生活性炭的探讨

利用微生物的活性, 是否能使失效的活性炭恢复吸附能力, 其再生过程是如何进行的, 通过试验分析结果, 提出以下看法:

3.1 在微生物的作用下, 可使失效的活性炭部分恢复吸附能力。

活性炭有巨大的表面积 (1000M2/gc) 和发达的孔隙结构, 其中95%的表面积是由孔径<40A0的微孔提供的, 中孔 (40-2000 A0) 约占总表面积的5%, 大孔 (2000-4000 A0) 的表面积仅有0.5-2 M2/gc.而大多数细菌大于1μm, 少数细菌为5μm, 因而细菌只能进入活性炭的大孔, 而不能进入微孔内, 只有细菌所分泌的胞外酶能够降解吸附在微孔内有机物.胞外酶是由蛋白质组成的生物催化剂, 可将细胞外的大分子有机物和不溶性有机物分解成小分子物质和可溶性物质, 供微生物吸收和利用。酶的大小, 按其呈球形时的直径计算, 为0.01-1μm。在适宜的条件下, 许多酶都能被活性炭大量吸附, 一些较小分子量的酶或具有活性基团的酶的碎片可进入活性炭的微孔内, 催化分解吸附在微孔内的有机分子化合物, 由于活性炭对低分子量物质的吸附能力差, 这些小分子物质就可以从炭的孔隙表面解吸下来, 向外扩散, 进入到大孔中和炭表面的微生物细胞体内, 在细胞内酶催化下一部分合成细胞物质, 一部分进一步氧化分解, 最终以CO2、H2O及其它简单物质形式, 释放到细菌体外。这样, 被有机物占据的部分吸附表面, 在微生物作用下得以再生。

以再生结果分析, 若用比表面积的变化衡量再生效果, 再生率为69%, 其中微孔的再生率为62%。这说明, 吸附在炭微孔内的有机物可以在微生物的胞外酶的作用下解吸下来, 恢复微孔的吸附能力。

微生物的再生作用, 也同样存在于活性炭-生物墨法处理污水的过程中。在运转初期, 由于活性炭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能力要大于对微生物的吸附能力, 在炭表面还未覆盖住生物膜之前, 炭孔内吸附了大量的有机物。当形成生物膜后, 在炭表面发生的生物降解过程。而在活性炭孔隙内, 则发生上述的生物再生过程。在实际运转中, 控制一定运行条件, 经常冲洗炭柱, 衰老的生物膜能及时脱落, 活性炭的吸附表面不断更新, 这样就形成了边吸附, 边降解, 边解吸的过程, 活性炭的吸附容量相应得到了扩大。

微生物再生作用, 也同样存在于活性炭-生物膜法处理污水过程中。在运转初期, 由于活性炭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能力要大于对微生物的吸附能力, 在炭表面还未覆盖住生物膜之前, 炭孔内吸附了大量的有机物。当形成生物膜后, 在炭表面发生的生物降解过程。而在活性炭孔隙内, 则发生上述的生物再生过程。在实际运转中, 控制一定运行条件, 经常冲洗炭柱, 衰老的生物膜能及时脱落, 活性炭的吸附表面不断更新, 这样就形成了边吸附, 边降解, 边解吸的过程, 活性炭的吸附容量相应得到了扩大, 炭的使用周期也相应被延长。在活性炭-生物膜法的连续运行中, 处理过程和再生过程同时进行, 就构成了吸附与降解的协同作用关系。

3.2 微生物再生活性炭的优点与局限性

活性炭是一种价格比较贵的吸附剂, 影响活性炭吸附处理成本的主要因素是炭的再生问题。传统的高温加热再生, 不仅再生设备复杂, 而且炭的损耗量也较大, 同时消耗动力较大, 这对于能源缺乏的行业及中小型企业来说, 是不太现实的。微生物再生法所虽不及热再生彻底, 但此法简便易行, 特别是在活性炭-生物膜法中, 由于吸附和降解的协同作用, 使污水的处理和活性炭再生的过程同时进行, 而不必另行再生处理, 这样便于运行管理, 节约能源, 减少炭的损耗, 降低污水处理成本。

微生物再生活性炭的作用可以肯定, 但这种再生方法有一定局限性和相应的适应范围, 只能使失效的活性炭部分获得再生。其原因一是有部分分子量较小的特异性胞外酶或其活性碎片能够进入活性炭的微孔, 所以, 即使被吸附的物质都能被微生物降解, 也只能使部分失效的活性炭得以再生;二是由于工业废水的成分复杂, 含有许多人工合成的物质和一些有毒物质, 这些物质很难被微生物降解, 这些难以生化的物质就会积累在活性炭孔隙内, 越来越多地占据了炭的吸降表面, 导致最终使活性炭丧失吸附能力

参考文献

生物再生 第6篇

1 调研方法

1.1 日常生活垃圾分类

餐厨垃圾:居民厨房中产生的剩菜剩饭、水果等食物残余、废弃食用油等;可回收垃圾:居民生活中产生的废旧纸制品、废弃塑料及制品等;其它垃圾 (不可回收垃圾) :居民生活中产生的不能进行二次分解再造的电池、日光灯管等。

1.2 实施方案

1.2.1 餐厨垃圾分类的宣传、培训、注册会员

小区设点张贴海报宣传垃圾回收利用基本知识, 登门拜访居民讲解垃圾回收利用重要性和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和垃圾分类回收方法。发放垃圾回收利用基本知识小册子, 每个家庭注册一个会员号。

1.2.2 垃圾回收、处理

为会员发放贴有会员号条形码和垃圾分类标识的塑料垃圾回收袋。定点定时回收垃圾, 并将其类别、重量、领袋记录等信息详细登记, 按分类严谨度积分, 作为会员分类成果的奖励依据。餐厨垃圾带到公司发酵场生产有机肥, 可回收垃圾卖到垃圾回收站二次利用, 不可回收垃圾交给环卫工人通过政府手段处理。

2 结果分析

根据上述垃圾分类标准餐厨垃圾的利用率为100%, 统计出餐厨垃圾生物质可再生资源所占的百分比即是餐厨垃圾生物质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率。从表1可以看出:餐厨垃圾是居民日常生活垃圾的主要组成部分, 平均占70%以上。餐厨垃圾回收利用率为春74%, 夏74.22%, 秋72%, 冬61%。餐厨垃圾的平均回收利用率为72.85%。春、夏、秋季的餐厨垃圾回收利用率均在70%以上。冬季的餐厨垃圾量相对较少, 原因一是振华小区的居民多为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冬季大多去子女所在南方温暖城市过冬, 小区人口数暂时降低, 垃圾产生减少;二是冬天低温利于食物的存储, 餐厨垃圾产生较少。

注:表中日均垃圾量 (斤) 按2.5人/户统计。

3 结语

调查发现:餐厨垃圾是城镇垃圾的主要组成部分, 占城镇垃圾的70%。中国的人口分布上, 城镇居民占全国人口的49.68%, 意味着城镇居民生活垃圾将有70%被解决利用的前景。餐厨垃圾生物质可再生资源有效开发利用, 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投入。

参考文献

[1]夏越青, 周迎艳.上海市餐厨垃圾的管理[J].环境卫生工程, 2003, 11 (1) .

[2]王莉, 刘应宗.城市餐厨垃圾分机回收处理模式探索 (A) .西北农科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009-9107 (2009) 03-0110-05.

[3]焦艳芬.浅谈餐厨垃圾回收管理.经济论坛[J], 2010, 494 (09) .

再生骨料及再生混凝土性能研究 第7篇

一、混凝土强度及主要影响因素

混凝土工程是钢筋混凝土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混凝土质量的好坏, 即对结构的安全, 也对结构物的造价有很大影响, 因此, 在施工中我们必须对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有足够的重视。

混凝土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是抗压强度, 从混凝土强度表达式不难看出, 水灰比计算公式如下:Rh=0.46Rc (C/W-0.52) 式中:Rh为混凝土的试配强度, Rc为水泥强度, C/W为灰水比, 即水灰比W/C的倒数, 其中C代表水泥, W代表水。从式中可以看出, 混凝土强度同水泥强度成正比, 同灰水比成正比, 即同水灰比成反比, (水灰比为灰水比的倒数, 1÷灰水比即为水灰比, 1÷水灰比即为灰水比) , 因此, 灰水比越大则水灰比越小, 混凝土强度越大则水灰比越小。综上所述, 影响混凝土抗压强度的主要因素是水泥强度和水灰比。要控制好混凝土质量, 最重要的是控制好水泥和混凝土的水灰比两相关主要环节。此外, 影响混凝土强度还有其它不可忽视的因素。

粗骨料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当石质强度相等时, 碎石表面比卵石表面粗糙, 它与水泥砂浆粘结性比卵石强, 当水灰比相等或配合比相同时, 两种材料配制的混凝土, 碎石的混凝土强度比卵石强, 因此, 对混凝土的粗骨料的研究是必要的。

二、再生骨料的基本性能

1. 再生骨料的堆积密度和表观密度

同天然砂石骨料相比, 再生骨料表面包裹着相当数量的水泥砂浆, 由于水泥砂浆的孔隙率大, 棱角众多, 所以, 再生骨料的表观密度和堆积密度比天然骨料低。再生骨料的表观密度和堆积密度如表1。

再生骨料表观密度、堆积密度, 还与再生骨料母体混凝土的强度等级、配比、使用时间、使用环境及地域等因素有关。再生骨料的密度随着母体混凝土强度的降低而减低, 降低幅度达到7%, 当再生骨料的压碎指标变大, 骨料强度降低时, 骨料表观密度和堆积密度也随之变小,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用卵石、碎石国家标准GB/T14658-2001规定:骨料的表观密度应大于2500kg/m3, 堆积密度应大于1350kg/m3, 再生骨料的表观密度和堆积密度达不到天然骨料的标准。但由于再生骨料的低密度有利于抗震, 降低结构物自重, 因此, 有关再生骨料的相应规程应充分考虑再生骨料实际性能。

2. 再生骨料的吸水率

再生骨料的吸水率远高于天然骨料, 当骨料的粒径范围为5~20mmm时, 天然骨料的吸水率为2.2%左右, 从表2可知再生骨料的吸水率基本处于4%~10%之间。

影响再生骨料吸水率的因素很多,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影响再生骨料吸水率大于天然骨料的最主要原因是再生骨料表面包裹着一层砂浆, 这层砂浆使得再生骨料表面比天然骨料表面粗糙、棱角更多;且母体混凝土块在解体、破碎过程中的损伤累积, 使再生骨料表面砂浆内部存在大量微裂纹, 这些因素使得再生骨料的吸水率和吸水速率大大提高。第二, 再生骨料的吸水随着骨料粒径的减小而增大。第三, 再生骨料的吸水率还受到母体混凝土材料的强度、组成及使用环境的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再生骨料吸水率和压碎指标有密切联系, 其吸水率随着压碎指标的增大而增大。主要原因可以解释为, 再生骨料压碎指标的增大, 骨料表面的水泥砂浆覆盖的越多, 骨料表面的空隙率越大, 因此, 骨料的吸水率越大。同时, 母体混凝土所出的环境越干燥, 使用时间越长, 再生骨料的吸水率也相应的越大。

3. 再生骨料的压碎指标

压碎指标是表征骨料强度的一个参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用卵石、碎石国家标准GB/T14658-2001规定:Ⅰ类骨料的压碎指标应小于10%, Ⅱ类应小于20%, Ⅲ类应小于30%。大多数再生骨料能满足国标中Ⅱ类骨料对压碎指标的要求, 又根据国标GB/T14658-2001, Ⅱ类骨料宜用于混凝土强度C30-C60, 及抗渗、抗冻和其它要求的混凝土。因此, 再生骨料的压碎指标性能满足大多数实际工程的需要。

再生骨料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 再生骨料表面包裹着水泥浆、砂浆和泥块等一些其它的杂物, 由于这些包裹骨料表面杂物的较低强度以及破碎加工过程对母体混凝土中的天然骨料造成的损伤, 使得再生骨料整体强度降低。第二, 同时再生骨料的压碎指标还与再生骨料母体混凝土的强度和加工破碎方法有关。再生骨料母体混凝土的强度越高, 再生骨料的压碎指标越小, 加工过程中水泥浆体和砂浆脱落越多, 再生骨料的压碎指标就越小。

三、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基本性能

再生骨料混凝土简称再生混凝土。废弃混凝土块经过破碎、清洗与分级后形成的骨料简称再生骨料;再生骨料部分或全部代替砂石等天然骨料配制而成的混凝土称为再生骨料混凝土。充分利用再生骨料混凝土, 不但能有效降低建筑垃圾的数量, 减少建筑垃圾对自然环境的污染, 同时, 利用再生骨料制造再生骨料混凝土还能减少建筑工程中对天然骨料的开采, 达到了保护环境的目的。

1. 抗压强度

众多的文献研究表明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再生骨料的替代率密切相关, 当再生骨料替代率在30%以下时, 再生骨料混凝土与普通骨料混凝土抗压强度差距不大, 再生骨料混凝土抗压强度随着再生骨料替代率的增大而降低, 再生骨料50%取代天然粗骨料时, 再生骨料混凝土抗压强度降低5%~20%不等, 当再生骨料100%取代天然粗骨料时, 再生骨料混凝土抗压强度降低较多, 最大降幅达到30%。同时, 相关试验表明:由于再生骨料混凝土和天然骨料混凝土的骨料成分不同, 它们抗压强度随龄期的增长情况也不相同, 与天然骨料混凝土相比, 同一水灰比的再生骨料混凝土的28d抗压强度约低15%, 但其相差的幅度会随着龄期的增长而慢慢缩小。

再生骨料混凝土抗压强度受水灰比的影响非常大, 再生骨料混凝土随水灰比增加, 抗压强度急剧降低。水灰比平均增加0.1, 抗压强度下降20%左右。

2. 抗拉强度

水泥就地冷再生混合料再生设计优化 第8篇

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技术, 可以100%利用旧沥青面层和基层旧料, 在公路改建和大中修建设中推广应用非常必要。本文依托陕西省某国道, 通过对旧路面状况评价, 选取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作为旧沥青路面修补方案, 并着重对冷再生结构与材料设计中关键环节进行优化设计, 以期提高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的应用效果。

1 工程概况

本试验段位于陕西省某国道, 通过对旧路面状况评价、交通量调查及相关材料指标测定, 得到本试验段路面结构及设计依据, 见表1。

因超重超载车辆的大量存在, 旧路面产生了比较严重的剥落、坑槽、网裂和局部沉陷损坏, 且该路段货车在通行车辆中比重较大, 超限超载现象严重。经结构设计, 确定当再生厚度为20 cm时, 该路面结构满足设计弯沉与容许拉应力的设计要求, 因此确定再生厚度为20 cm。

2 配合比设计

2.1 换算公式

再生混合料中基层、面层以及新料所占比例既影响了再生混合料的级配组成和强度, 也直接决定了再生厚度。本节利用换算公式确定新料的添加比例以及添加规格, 其中单位面积内不同材料质量换算公式如式 (1) 所示、不同材料的质量比换算公式如式 (2) 所示。

其中, Mi为不同材料在每平方厘米面积内再生混合料中的质量, 其中i为面层、基层、新料和再生层, g;Hi为不同结构层的厚度, 其中i为面层、基层、新料和再生层, cm;ρi为不同类型混合料的毛体积密度, 其中i为面层、基层、新料和再生层, g/cm3。

其中, Pi为不同材料在再生混合料中的质量比, %;M再生层为再生层在每平方厘米面积内的质量, g/cm2。

按照相关试验规程规定的方法对本工程所用的面层铣刨料、基层铣刨料以及新料的毛体积相对密度进行测定, 并通过本路段相关试验资料及类似工程经验拟定再生层的最大干密度, 结果如表2所示。

2.2 旧铣刨料评价

旧铣刨料的试验结果见表3。试验结果表明土样合格。

%

本着节约资源、充分利用旧料的原则, 在保证下承层不小于12 cm的前提下, 拟将面层7 cm全部铣刨, 基层铣刨13 cm, 可见旧铣刨料的铣刨厚度为20 cm, 可满足设计中对再生厚度的要求 (注:如铣刨厚度不满足再生厚度要求则跳过此步骤, 直接进行添加新料的配合比设计) , 因此首先对旧铣刨料进行级配合成, 看其合成级配能否满足再生级配要求。

由式 (1) 可得, M基层=H基层×ρ基层=2.031×13=26.403 g, M面层=H面层×ρ面层=2.403×7=16.821 g, M再生层=M基层+M面层=26.403+16.821=43.224 g。

再由式 (2) 可得, P基层=M基层/M再生层×100=26.403/43.224×100=61.1%≈61%, P面层=M面层/M再生层×100=16.821/43.224×100=38.9%≈39%。

根据计算得出的铣刨料比例对铣刨料进行级配合成, 合成级配表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看出, 旧铣刨料中粗集料过少, 应采取添加新骨料的方式来增加骨料比例。因此决定分别添加10 mm~20 mm和10 mm~30 mm的新料, 对比分析不同规格的新料对混合料强度的影响, 以确定添加新料的规格。

2.3 配合比设计

1) 添加水泥+10 mm~20 mm新料。

经出于节省新料的考虑, 先拟定再生厚度增加至22 cm。经式 (1) , 式 (2) 计算可知, P基层=60%, P面层=38%, P新料=2%。此再生方案反映在级配组成上, 如表5所示。

由表6可知, 添加2%的10 mm~20 mm新料后, 再生料合成级配有所改善, 但4.75 mm以上集料含量为62.7%, 骨料含量偏少, 说明还需添加新骨料。

将再生厚度增加至24 cm, 经式 (1) , 式 (2) 计算可知, P基层=55%, P面层=35%, P新料=10%。此再生方案反映在级配组成上, 如表6所示。

7 d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如表7所示。

根据表7规定要求7 d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小于2.5 MPa, 而室内试验结果没有达到设计要求, 结果表明旧料经铣刨破碎后粗料少, 添加10%的10 mm~20 mm新料不足以改善级配, 不能满足强度要求。

2) 添加水泥+石灰+10 mm~20 mm新料。

根据第一组试验情况, 基于该段基层是二灰土基层的考虑, 第二组试验通过添加石灰以提高再生混合料的强度, 其中级配同第一组试验。

7 d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如表8所示。

根据规定要求7 d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小于2.5 MPa, 而室内试验结果没有达到设计要求, 说明本级配也不满足要求。

3) 添加水泥+10 mm~30 mm的新料。

第三组试验采用10 mm~30 mm的新料来改善基层灰土, 以便提高其强度。级配同第一组试验。经式 (1) , 式 (2) 计算可知, P基层=55%, P面层=35%, P新料=10%。此再生方案反映在级配组成上如表9所示。

7 d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如表10所示。

根据规定要求7 d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小于2.5 MPa, 而室内试验结果为3.103 MPa, 达到规定要求, 说明添加10 mm~30 mm后对强度提高显著。

根据式 (1) 可得, M再生层=H再生层×ρ再生层=24×2=48 g, 再由式 (2) 推导得M10 mm~30 mm=P10 mm~30 mm×M再生层=4.8 g, 进而得出H10 mm~30 mm=M10 mm~30 mm/ρ10 mm~30 mm=4.8/1.523=3.15 cm≈3 cm。

3 结语

通过本次试验可得出以下结论:

1) 对于旧沥青路面材料骨料偏少的情况, 通过掺加10%偏大粒径的新骨料, 可有效提高混合料的强度, 并且可以合理的利用旧路面材料。

2) 根据室内对比试验研究得出, 在5%水泥用量下, 面层∶基层∶10 mm~30 mm添加新料=35∶55∶10时, 再生混合料的合成级配较好, 再生混合料的各项指标均满足本标准规定要求, 且能最大程度利用废旧料, 可应用于工程实践。

3) 根据本路段路面结构状况, 建议本路段的施工方案为:铣刨原路面的7 cm沥青面层和13 cm基层, 在原路面上松铺3 cm厚10 mm~30 mm碎石新料, 采用5%的水泥用量进行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该施工方案可供其他工程借鉴。

参考文献

[1]吕伟民, 严家汲.沥青路面再生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1989.

[2]舒森, 郭平, 朱钰, 等.陕西省旧沥青路面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基层施工技术指南[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0.

[3]刘嘉棚, 张贤康.沥青路面旧料再生利用技术研究[J].云南公路科技, 1995 (3) :27-28.

[4]李龙.沥青混合料再生利用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 2003.

沥青路面的再生机理与再生剂研究 第9篇

1 沥青的胶体结构理论

沥青的微观组成形式是以相对分子量很大的沥青质为中心, 在其周围吸附了一些胶团, 共同组成分散相, 这些胶团是由可溶质形成的复合物, 极性较大。随着与沥青质间距离的增大, 可溶质的极性逐渐减弱。半径继续扩大, 则为极性更小的分散介质, 它们通常是由脂肪族油类所组成的。沥青胶体结构的形成基础是沥青质分子对其周围极性较强的胶质所具有的强吸附力。没有沥青质中心, 就无法形成胶团核心;没有极性与之相当的胶质形成的中间相, 沥青质就很容易沉淀分离出来, 胶体溶液也就不会稳定地存在。因此, 只有当沥青质和可溶质的含量和性质匹配时, 沥青的胶体体系才能维持在稳定状态。下面分别对道路石油沥青中的沥青质、胶质以及油分的性质做以简述。

沥青质为黑褐色到深黑色的粉末状固体, 是一种复杂的芳香环物质, 其相对分子质量通常都在1000以上。沥青质对饱和分和芳香分具有憎液性, 而对胶质则具有亲液性。其含量的多少对沥青的流变特性有显著影响, 具体表现为沥青质含量的增加可引起沥青稠度提高, 软化点上升。沥青质的含量对沥青的高温稳定性影响也很明显, 它可使沥青在较高温度下仍具有较大的粘度。

胶质的组成和性质均介于沥青质和油分之间, 但更倾向于沥青质。道路石油沥青中的胶质一般为半固体状的粘稠物质, 颜色接近于沥青质, 相对分子质量通常在500~1000之间。它主要影响沥青的粘结性和延性。胶质的最大特点是化学稳定性很差, 在吸附剂的作用下稍微加热, 甚至在常温下与空气反应 (特别是有阳光作用时) 很容易被氧化, 部分地缩合为沥青质。

道路石油沥青中未脱蜡的油分含量一般在40%~50%之间, 高软化点的沥青含油分相对较少。经脱蜡之后的油分通常都是由烃类和非烃类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油分在沥青中主要是起柔软和润滑作用, 油分越多, 软化点就越低、针入度就越大。油分中的芳香族化合物对沥青的胶溶性起主导作用, 饱和族化合物对温度敏感, 不是理想组分。

2 石油沥青的化学组成对其使用性能的影响

石油沥青可以看作胶体分散体系, 其分散相是以沥青质为核心并吸附一定量胶体而形成的胶束。大量研究事实表明, 沥青的理化性质和使用功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胶体体系的性质, 而是否能够形成稳定的胶体体系又与化学组成有着密切关系。

2.1 各组分含量对沥青性能的影响

L.W.Corbett将沥青的四个组分按一定比例两两调和, 来考察化学组成对其理化性质的影响。如表1所示, 首先对各组分进行单独试验, 发现油分 (饱和分和芳香分) 的针入度极大, 软化点很低, 粘度很小, 因此可以将它们看作沥青中的软组分, 起塑化剂作用;而胶质和沥青质的针入度为零, 软化点较高, 胶质的粘度比油分大几个数量级, 因此可认为它们是沥青中的硬组分, 起稠化剂作用。另外, 表1中的数据还有力地证明, 沥青的胶体性质与其化学组成之间存在着如下联系:

(1) 沥青中饱和分的含量不能过多, 否则难以形成稳定的胶体分散体系;

(2) 沥青中芳香分的存在是必要的, 它能够使得胶体体系易于稳定;

(3) 胶体具有良好的粘附性和塑性, 能使沥青质稳定地胶溶于体系中;

(4) 沥青质可改善沥青的高温性能, 但其含量过多会使沥青的延度下降, 易于脆裂。

日本研究者田中晴等人也对沥青的化学组成与物理性质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考察了沥青的针入度、软化点和高温 (120~180℃) 粘度等指标与沥青组分之间的关系。研究成果如表2所示。

注:S、A、R和AT分别代表沥青中饱和分、芳香分、胶质和沥青质的含量。

由表1、表2可以得出沥青性质指标与各组分含量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1) 重质成分使沥青的针入度变小, 轻质成分使针入度变大;

(2) 重质成分使沥青的软化点升高, 轻质成分使软化点降低;

(3) 重质成分使沥青的粘度升高, 轻质成分使粘度降低;

(4) 针入度和高温粘度与沥青组分之间呈对数关系, 组分的很小变化就能对针入度和粘度产生很大影响。

2.2 沥青质含量对沥青性能的影响

沥青质在道路沥青中的含量虽然相对较低, 但它对沥青性能的影响却很大, 其含量的微小变化往往会引起沥青针入度、粘度等指标产生很大波动, 因此有必要对沥青质的影响做专门的论述。

沥青的硬度会随沥青质的含量增多而加大。Corbett研究了沥青各组分的性质后认为, 无论用针入度还是粘度作为指标进行测定, 沥青的硬度都与沥青质含量有着直接关系。饭岛通过对约20种沥青的研究, 发现沥青的软化点与沥青各组分含量之间存在如下关联:

TC=1.19x-6.71×10-1y-6.82×10-1z-

8.38×10-3w+83.6

式中, x、y、z和 w分别为沥青中的沥青质、胶质、芳香分和饱和分的含量。此式的计算结果与试验实测值一般相差不超过3℃。此式中, 沥青质的系数最大, 因而其对沥青软化点的影响也最大, 系数为正, 表示软化点随沥青质含量增加而升高;胶质和芳香分的系数较小, 并且为负值, 表示随其含量的增加, 软化点略有下降;饱和分的系数极小, 说明它对沥青的软化点影响比较微小。

通过研究孤岛原油道路沥青中庚烷沥青质含量对其性能的影响, 研究者发现, 随着沥青质含量的增大, 沥青的软化点逐渐增高, 针入度逐渐减小, 尤其是延度的迅速降低最为明显。这说明, 如果沥青中沥青质的含量过高, 沥青的性能将显著变坏。

另外还需指出, 沥青质对沥青性能的影响, 除了其含量的多少外, 还与沥青质及可溶质的组成成分有关。如果沥青质本身的氢碳比较低, 相对分子质量较大, 它便难以充分分散于溶胶中。当可溶质的芳香度较小或胶质含量不足时, 沥青也会因为沥青质的析出而造成胶体稳定性下降。由此可见, 沥青中的各组分必须在数量和性质上都能较好地相互配合, 才能保证胶体体系的稳定, 才会获得良好的使用性能。

3 沥青的老化机理

道路沥青在生产、储运、施工以及使用过程中, 由于长时间暴露在大气中, 在外部自然环境 (风、雨、温度以及紫外线等) 的作用下, 会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反应, 如蒸发、脱氢、氧化、缩合等, 使得沥青逐渐硬化, 在荷载的作用下开裂破碎, 不能继续发挥其原本应有的粘结和密封作用。沥青所表现出来的这种胶体结构、理化性质和机械性能的不可逆变化称为老化。

一般认为, 石油沥青的老化过程是在温度和氧气的作用下, 沥青中的一部分芳烃、胶质和沥青质发生氧化脱氢反应生成水, 同时余下的活性基团互相聚合或缩合生成更高分子量的物质。其转化过程可以简单表示为:芳烃→胶质→沥青质→碳青质→焦炭

除上述脱氢缩合反应外, 在沥青的老化过程中还伴随着氧与烃类物质生成酯类、羧酸、酮类和酚类等物质的副反应, 其中以酯类为主。酯类也会互相结合, 逐步向高分子转化, 最后生成沥青质。这种酯类的转化反应主要在低氧化温度下进行, 而在较高的氧化温度下, 则主要发生脱氢缩合反应。

石油沥青氧化后, 除各组分组成上发生变化, 即油分和胶质减少, 沥青质相对增多外, 在胶体体系结构上也有显著变化。由于上述组分组成的变化, 使得分散相相对增多, 分散介质相对减少, 溶解能力不足;同时氧化反应使分子聚集形成网络结构, 沥青逐步由溶胶型向溶胶-凝胶型和凝胶型转化。这种变化反映在沥青的理化性质上则表现为针入度、延度降低, 软化点升高, 粘度增大, 流动性显著降低。

大量的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证明, 大气中的氧是造成沥青老化的主要原因, 高温环境则是加速沥青老化的主要外界因素, 而各种因素作用时间的长短则是影响沥青老化深度的关键。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 人们曾经认为轻组分的蒸发损失是引起沥青变硬的主要原因。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 虽然沥青中轻质组分的挥发会引起其组成和性质的变化, 但由于沥青中轻质组分的含量非常有限, 由其挥发引起的硬度变化并不大, 因此它并不是导致沥青变硬的主要原因。

4 再生剂性能的技术要求

通过上述对沥青胶体组成成分对其性能的影响以及沥青老化机理的分析可以看出, 沥青的老化过程就是油分向沥青质转化的过程, 使得沥青中的高硬度重质物质增多而低粘度轻质物质减少。因此, 对老化后的路用沥青进行再生利用, 就是要改变这种不利的胶体组成成分关系, 进而改善沥青的路用性能。

再生剂的主要作用在于恢复老化沥青的使用性能, 因此再生剂中必须含有能一定程度恢复旧沥青性能的有效成分, 同时它还必须具有优良的流变性, 以及分散溶解沥青质的能力。在热拌再生工艺中, 再生剂将经受高温加热, 并且再生后的沥青路面, 还将承受各种自然因素的作用, 因而再生剂还要具有一定的耐热性和耐候性。

(1) 适当的粘度。由于再生剂在施工过程中是喷洒到铣刨后的旧料上去的, 因此再生剂必须具有可喷洒性和较强的渗透能力。通常情况下, 油料的粘度越低, 渗透力越强。但是低粘度往往也意味着易挥发, 为防止在施工热拌和使用过程中过度挥发, 再生剂的粘度也不能太低。因此, 粘度作为再生剂质量的最主要指标须兼顾到这两方面。

(2) 再生剂的化学组成须符合一定的要求以充分溶解和分散沥青质。美国学者Davidsion等人, 根据罗斯特勒的五组分分析法提出, 为抵抗沥青质的凝聚作用, 再生剂应含有足够量的氮基馏分, 同时饱和分的含量须加以限制, 氮基/饱和分的比值应大于1.0, 而极性馏分/ (饱和分+芳香分) 应小于0.4。

(3) 不含对路用性能不利的有害物质。有些油分中含有较多的饱和分, 若作为再生剂加入到老化沥青中, 过多的蜡质会导致沥青的高低温性能显著下降, 严重影响路面的使用质量。所以再生剂的油分应以芳香分为主, 尽量减少饱和分的含量。

(4) 具有良好的抗老化能力, 能有效延长再生路面的使用寿命。

(5) 不挥发有害物质, 且能保证施工安全性。

在一些沥青路面热再生技术发展较早的国家, 相关规范已对再生剂的性能要求做了明确的规定, 表3、表4分别为美国和日本的再生剂质量标准。

5 RT-A型再生剂的试配及性能试验

过去曾用轻质油分来再生旧沥青混合料, 但实践证明其效果并不理想, 原因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

(1) 轻质油分在自然环境下极易挥发, 其中芳香分还易于发生氧化、共聚、缩合等反应, 所以轻质油分并不能在沥青中长期稳定地存在, 对混合料性能的改善也只是一个短期行为。

(2) 加入过量的油分, 会使“芳香分→胶质→沥青质”这一反应的进程加快, 反倒加速了沥青老化。

(3) 轻质油分的溶度参数与沥青质相差较大, 加入后难以形成稳定的高分子溶液。

所以, 只用轻质油分再生的沥青混合料自身的抗老化性能较差, 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稳定油分。

通过向轻质油分中加入不同类型的稳定剂, 形成均匀稳定的高分子溶液,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其与老化沥青的稳定共存状态。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 作为稳定剂的物质中通常含有很多不饱和键, 极性较强, 能够较好地与沥青质结合, 有效地防止沥青质的凝聚, 从而延缓沥青老化。

(2) 用作稳定剂的增粘树脂的掺入, 可以提高胶质的含量, 有效抑制组分迁移过程中油分向胶质的转化, 这同样可以延缓老化的进程。

根据上述理论, 利用多种石油化工产品配置了RT-A型再生剂, 其主要成分是轻质油、脂类以及稳定剂。利用该再生剂对已使用了5年的旧沥青路面铣刨料中的沥青进行再生, 并测试了主要的性能指标, 试验结果如表5所示。

由表5可以看出, TR-A型再生剂对旧沥青性能的恢复效果比较明显, 三大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其中软化点的恢复最为理想, 已与新沥青接

近, 针入度的恢复达到了新沥青的50%以上, 但对延度的恢复不理想, 虽与旧沥青相比有一定提升, 但距离新沥青的水平还相差很远。总体上说, RT-A型再生剂的性能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 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6 结论

(1) 沥青的老化过程是油分转化成胶质、胶质转化成沥青质的过程;沥青质含量的增多, 是沥青路用性能下降的主要原因。

(2) 再生剂需要有适当的粘度、合理的化学组成、较好的抗老化性能以及无毒无害、不损害沥青的其他路用性能等性质。

(3) 为保证再生剂的性能得到充分发挥, 需要向其中添加适当的稳定剂。

(4) 按本文理论配制的RT-A型再生剂对旧沥青路用性能的恢复效果较为明显, 为进一步开发高品质再生剂提供了基础。

摘要:沥青路面再生的关键技术是对老化沥青的再生。从沥青的微观化学结构入手, 分析了胶体结构理论中各组成成分对沥青性能的影响, 并剖析了沥青的老化机理, 从而提出了再生剂性能的技术要求, 在分析了再生剂应有的组成成分的基础上试配了RT-A型再生剂并对其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 发现其再生效果显著。

关键词:沥青路面,热再生,再生剂,胶体结构,沥青老化

参考文献

[1]张得勤.石油沥青的生产与应用[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 2001.

[2]吕伟民, 严家伋.沥青路面再生技术 (第1版) [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1989.

[3]L.W.Corbett.Dumbbell Mix for Better Asphalt[J].Hydrocarbonprocess, 1979, 26 (4) :173-177.

[4]谢娟, 范建华, 等.沥青混凝土工厂热再生配合比设计及沥青再生剂研究[J].公路, 2008, (9) :368-372.

[5]黄晓明, 赵永利, 等.沥青路面再生利用试验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 2001, 23 (4) :468-471.

上一篇:老师经典语录下一篇:高职税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