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音乐范文

2024-07-28

江西音乐范文(精选7篇)

江西音乐 第1篇

一、苏区音乐

从1 9 2 7年1 0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到1 9 3 4年1 0月红军撤离中央苏区北上抗日, 中国共产党在江西建立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共历时七年。在这七年的时间里, 根据地的军民不仅要为扩大革命根据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军事斗争, 同时为了保护和巩固新生的红色政权, 还掀起了一场群众性的革命文艺运动。一种新型的革命音乐——苏区音乐应运而生。

1. 中央苏区根据地建设之文艺法规:

早在苏区建设初期, 以毛泽东、朱德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明确了文艺工作的中心任务, 把宣传工作放在了第一位。1 9 2 9年的《古田会议决议》确立了中央苏区文艺工作的总方针、路线、理论。此后, 为了更好地开展苏区文艺工作, 苏维埃政府陆续制定了各种不同性质的文艺法规和措施。

有关革命歌曲的:“各政治部负责征集编制表现各种群众情绪的革命歌谣”。

有关苏维埃剧团的:例如《苏维埃剧团组织法》中规定苏维埃剧团的任务是:“用表演戏剧等的艺术宣传, 参加一般的革命斗争, 赞助工农红军的革命斗争……并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肃清封建思想、宗教迷信以及帝国主义及资产阶级的文艺意识的坚决斗争。”法规第九条规定:“……可以更多采取轻巧灵活的方式, 例如春耕歌唱队、山歌队、锣鼓队、化装故事或化装宣传……表演如跳舞、唱歌、说故事、奏音乐……”。

有关革命音乐教育的:例如《高尔基戏剧学校简章》规定:“教育目的:栽培苏维埃戏剧运动与俱乐部、剧社、剧团的干部, 养成苏维埃文艺运动人才。”在该简章规定的教育计划中, 音乐教育摆在首要位置, 内容有“唱歌 (发音、音团、工农剧社分社、俱乐部、列宁室都遵照以上法规来进行文艺创作、文艺宣传工作。随着政策、制度的不断完善, 苏区音乐迎来了繁荣时期, 红色歌谣席卷整个苏区。

2. 红色歌谣运动:

受当时客观条件的制约, 由于专业的文艺人才相对较少, 苏区音乐主要以传唱红色歌谣、民歌等形式出现。

(1) 苏区音乐的创作手法:苏区音乐的创作大致有三种途径, 一是采取拿来主义, 基本照搬原谱原词。二是用旧瓶装新酒的方法, 用原曲调填词来演唱新的内容。三是运用原有曲调进行改编。

“拿来主义”基本保留原作品原貌, 作品数量不多, 来源以流传的军歌, 学堂乐歌为主。如《射击军纪歌》, 原是冯玉祥部队中的军歌。

以“旧瓶装新酒”的创作方法, 主要是借鉴前苏联的革命歌曲。其中以李求实编辑出版的《革命歌集》影响最大, 是主要曲谱来源。这本歌集收集了十五首苏联革命歌曲, 苏区的革命歌曲很多是使用其中的曲谱来填词或改编的。著名的《红军歌》是根据A·亚历山大罗夫的《红军最强大》的曲谱改编填词的。《红军进行曲》是俄罗斯民歌《光明赞》的曲调填词改编的。《少年先锋队歌》是《青年近卫军歌》的曲调填词改编的。除了苏联歌曲以外就是日本歌曲、学堂乐歌以及部分西欧的革命歌曲等等。

改编创作:民歌最能直接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要求和愿望, 具有强烈的现实性, 艺术性。在我国的音乐创作中, 历来存在着这种以既有民歌曲调为基础, 根据新词内容的要求而重新创作的方式。在这片红土地上, 民歌资源丰富。客家山歌, 小调, 灯歌、儿歌成为苏区音乐改编的主要来源, 著名的有《当兵就要当红军》、《苏区干部好风光》、《十送郎当红军》、《红军纪律歌》、等。

(2) 苏区音乐的歌词特点:准确精炼, 概括性强;鲜明生动, 形象性强;通俗易懂, 口语化强。

到广泛运用, 因其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所以为广大人民喜闻乐见, 有的至今仍脍炙人口。一句“哎呀嘞”这样的衬词几乎成了苏区音乐的代名词。歌词以七字、五字为基本句式, 运用比兴、设问等多种手法提高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说服力, 创造意境。

从以上三点来看, 苏区音乐是中国革命进程中将无产阶级思想内容与较完善的艺术形式的一次成功探索, 是对江西民歌等传统音乐财富基础上的一次深度挖掘。在这片红土地的滋润之下, 苏区音乐当之无愧地成为群众音乐活动的典范和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的宝贵财富。

二、国民政府治下的“新”音乐文化推广

1. 历史背景

创造中国新音乐与创建中国民族乐派以复兴中国音乐的理想, 是“五四”以来众多新音乐家的集体理想。在全国新音乐文化运动的影响下, 全省各地的音乐人士、群众们也积极响应起来, 各种报纸刊物、新型社团纷纷涌现, 他们以传播新文化, 介绍新思想、促进新教育为主旨, 为江西快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而不懈努力。

2. 重要音乐家与社会音乐教育

说到3 0年代的江西社会音乐教育的开展就不能不提到程懋筠和他创办的“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程懋筠, 江西新建县大塘乡人。1 9 3 3年3月任“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 (以下简称“音教会”) 主任委员, 从此奠定了他一生音乐事业的业绩。1 9 3 3年程慰药向江西省教育厅提出一份建议:“创建一个音乐机构, 推行音乐教育”, 以南昌为中心, 面向全省展开工作。“音教会”的成立, 以其典范性的成就将中国社会音乐教育的发展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境地。

(1) “音教会”开办训练班 (钢琴班、提琴班、口琴班、胡琴班、唱歌班等) , 创建管弦乐队、组建合唱团 (分专业和业余两组) , 此外, 还有话剧团、平剧 (京剧) 团等组织, 起到了培养艺术人才作用。1934年10月组建的管弦乐队, 是我国3 0年代演奏员全期举行音乐会, 仅1934一1936年间, 在南昌市举行大小型音乐会就达上百次之多, 实现了程懋筠所说的“我梦寐以求组建一支演奏员全是中国人的管弦乐队”的理想。

(2) “音教会”在指导中小学音乐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其中包括调查中小学音乐教师之履历及服务状况;设立幼稚园及中小学音乐教师补习班;改良课程与教学法;为中小学提供教材, 代制校歌, 审查教材;指导音乐教学, 协助学校排练戏剧;举行各中小学的歌唱比赛等。

(3) 创办《音乐教育》月刊。这是我国近代影响最大的一份以音乐教育为中心的期刊。该刊于1 9 3 3年4月创刊并成立编委会。其宗旨为“普及音乐知识, 提高欣赏程度, 刊登译著论文, 介绍创作乐曲”。正式出版5卷、5 7期, 在全国范围内约请音乐名家撰稿。同时, 《音乐教育》还出版了许多专辑, 如《小学音乐教育专号》、《中国音乐问题专号》、《乐曲创作专号》等。

3. 其他社会音乐活动

(1) 建造音乐堂。1 9 3 4年1 0月, 在南昌风景秀丽的湖滨公园建成了湖滨音乐堂.音乐堂为长方形米黄色建筑外壳, 里面为凹进去的天蓝色的顶和四周连为一体的拱形演奏厅。外形壮观, 结构奇特。这样的音乐堂建筑, 着眼于雅俗共赏, 关注大众性, 不仅成为当时南昌市的音乐戏剧中心, 在全国也实属罕见。

(2) 新生活运动的开展。1 9 3 4年——1 9 3 7年, 国民政府有一个短暂而相对平静的国内环境。1 9 3 4年2月1 9日, 蒋在南昌行营扩大总理纪念周以《新生活运动之要义》作演说, 发动新生活运动。

蒋的新生活运动虽然实质上是一种类似复古的意识形态教育, 但内容中关于提升国人精神面貌和涵养 (废除颓废淫靡音乐) 、“革故” (改良旧乐) 和“创新” (参考西乐, 创作适合吾国国民性的新音乐) , 运动中所产生的新生活歌曲如:《新生活》、《好国民》、《国民道德》、《有礼貌》、《扶老为》、《遵守秩序》、《纯洁的心》、《自省歌》、《爱惜公物》、《公共卫生》、《整容仪》、《衣服要朴素》、《节俭》、《身体常运动》、《吃饭时的礼貌》、《节饮食》、《室内的卫生》、《正当的娱乐》、《用国货》、《实行新生活》、《新生活运动歌》、《青年服务团团歌》等, 对社会音乐活动的推广、社会风气的改良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3) 早期抗战音乐

“七七”事变全面抗战的爆发使创作富于战斗性、民族意识的音乐成为新音乐运动最主要的任务, 音乐家们先后谱写了众多慷慨激昂的抗战歌曲, 为他们心目中的新音乐运动, 为民族的解放与复兴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程懋筠作为江西主要的声乐家和作曲家, 抗战歌曲创作占有重要分量。1 9 3 3年, 他就创作了《救国义勇军军歌》、《救国歌》、《复兴歌》、《抗日军歌》等作品, 是属于我国早期创作救亡歌曲的作曲家。此后, 自1 9 3 8至1 9 4 0年, 他又创作了《全靠俺自己》、《打游击去》、《再牺牲!再前进!》、《锄奸谣》、《打铁歌》等抗战歌曲, 在全国广为流传。

江西音乐 第2篇

1.小提琴曲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根据()音乐元素创作的。A.京剧 B.粤剧 C.越剧 D.沪剧

【答案】C。解析:首先由题干可知本题考查的是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根据什么戏曲剧种的音乐元素创作的。其次由相关知识可知,该作品是由作曲家何占豪、陈钢于1959年共同创作的,吸收借鉴了西洋作曲技法和地方戏曲越剧的音乐元素。A选项京剧是流行于京、津、沪等地区的戏曲剧种,被称为“国粹”;B选项粤剧是流行于广东地区的戏曲剧种;D选项沪剧是流行于上海及江浙地区的戏曲剧种。最后由此可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2.下列对“切分节奏”描述正确的是()。A.改变了节奏强弱规律 B.改变了节拍强弱规律 C.弱起节奏 D.交替节奏

【答案】B。解析:首先由题干可知本题考查的是切分节奏。其次由乐理相关知识可知,切分节奏是指旋律在进行当中,由于音乐的需要,改变常规的节奏规律,音符的强拍和弱拍发生了变化和强调,而出现的节奏变化。最后由此可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3.“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艺术中的()。A.四大行当 B.四大体系 C.四项原则 D.四项基本功

【答案】D。解析: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同时也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通常被称为“四功”。“唱”指的是唱功;“做”指的是做功,也就是表演;“念”指的是音乐性念白;而“打”则指的是武功。京剧的行当主要分生、旦、净、丑四种行当。

4.下列选项不属于说唱音乐的是()。

A.苏州弹词 B.四川清音 C.河南梆子 D.河南坠子

【答案】C。解析:我国说唱音乐的品种十分丰富,大致可分为五类,鼓词类、弹词类、道情类、牌子曲类、琴书类。四川清音原名唱琵琶,唱月琴,属于说唱音乐中牌子曲的一种。演唱形式过去都以女演员为主,男演员为辅,坐唱而不表演,演唱者自己弹奏乐器。苏州弹词简称“弹词”,又称“小书”,发源于江苏苏州,盛行于江、浙、沪的长江三角洲一带,是一种散韵文体结合,以叙事为主、代言为辅的汉族说唱艺术,使用语言为苏州方言。河南梆子又称“豫剧”,是戏曲音乐,河南坠子使用河南方音说唱表演,以唱为主,唱中夹说,所用唱腔主要包括“平腔”、“快扎板”、“武板”、“五字坎”和“垛板”等。

5.华彦钧留下的三部琵琶曲是《大浪淘沙》《昭君出塞》和()。A.《听松》 B.《寒春风曲》 C.《龙船》 D.《二泉映月》

江西音乐 第3篇

一、 南 昌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音教会开始进行抗战宣传,号召各个阶层积极抗日。音教会组织了江西省公私立各级学校教职员抗敌歌咏团、江西省各机关公务人员抗敌歌咏团、省会党政军机关及学校双十节游行歌咏团,在南昌城市的街道、礼堂、公园内进行各种形式的游艺活动。1938年1月音教会在南昌创办了音教会抗敌歌咏话剧团,程懋筠任团长,何士德、赵定保、宋居田、张咏真任音乐指导,聘请黄若海、陈鲁南、徐廷敏担任话剧导演,吸收了南昌及外地流亡的青年学生加入该团。⑤1938年1月,音教会抗敌歌咏话剧团和几个救亡团体在南昌公安局礼堂举行歌咏演唱大会,由何士德、程懋筠指挥,各单位的歌手们引吭高歌《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再牺牲,再前进》,雄壮的歌声激动人心。1938年2月16日,在新四军战地服务团的支持下,由上海流亡青年歌咏一队发起,南昌市内各音乐团体共同组成的南昌抗日歌咏协会在百花洲举行成立大会,会后举行了上千人的抗日歌咏大游行。1938年5月,音教会抗敌歌咏话剧团在南昌街头演出了崔嵬编剧、吕骥作曲、黄煌导演的《放下你的鞭子》一剧,裘忠恕、高孝泓、傅汝昌等主演,由于艺术形象的逼真,观众竟然被剧情激起对日本侵略者的无比愤慨,从而出现了十分动人的演出效果。1938年6月,音教会抗敌歌咏话剧团走出城市,沿南浔铁路线,赴九江、永修、新建县等地进行宣传工作,在露天场地临时搭台演出,演唱《救国军歌》、《全靠俺自己》等歌曲,并演出《扬子江暴风雨》、《三江好》等独幕剧,数以千计的观众前来观看。⑥此外,音教会抗敌歌咏话剧团,先后同其他宣传团体联合演出数十场之多,如田汉编剧、作词,聂耳作曲,陈鲁南导演的歌剧《扬子江暴风雨》(由甘铎民、胡德龙、高孝泓、傅汝昌等人主演),黄若海导演的《血洒晴空》(由黄若海、张慧主演),邵惟执行导演的《最后的胜利》(由徐廷敏、刘曼华主演)等。

二、 吉 安

1938年7月赣北的重要城市九江失陷,日军沿南浔路向南推进,南昌危在旦夕,江西省政府机关向赣南撤退。1938年8月,音教会随省政府迁往吉安,会址位于吉安省立乡村师范学校内。吉安期间,音教会开展歌咏活动,组织儿童歌咏队、警察歌咏队、少女歌咏队,出版《音乐与戏剧》专栏(《抗战日报》),编制壁报《反攻》。

音教会在《抗战日报》上开辟《音乐与戏剧》专栏,共33期。专栏记录了音教会在乡村巡演的情况,刊登了宣传抗战的歌曲及戏剧作品,为抗战期间艺术工作者之间的交流及抗战宣传演出提供了便利条件。

在吉安期间,音教会还深入乡村进行抗战宣传,当时到各地巡回演出条件非常艰苦。1938年12月音教会赴凤凰墟等地演出,一位署名为“明”的音教会成员在《村工作散记》中写到:“每天睡的是稻草,吃的是粗米饭,搭台,布景,唱歌,演戏,教歌,访问,写标语,卷行李,跑路……”⑦1939年5月7日早上,音教会曾赴遂川宣传演出,音教会成员“好像是一群伤愈将士重赴前线似的,个个精神抖爽,面露笑容,虽然在外边工作生活是比较辛苦而不安定的”。⑧一次音教会在遂川体育场演出遇到大雨,大家就跑到中山台上避雨,同时许多民众也来到中山台上,程懋筠忽然想起这是一个好机会,于是指挥音教会的演员唱了一首《精神总动员歌》,然后又一句一句地教民众演唱,不到20分钟民众学会了这首用五声音阶写成的歌曲。1939年5月15日,音教会到上田村演出,晚上音教会在上田村萧氏祠堂里布置舞台,六盏汽油灯将祠堂照耀的如同白昼,前来观看的人非常多,当天歌咏队演出了歌咏节目,接着话剧团演出了话剧《火焰》、《电线杆子》、《壮丁》,晚上11点钟演出结束,音教会的演员们“打开铺盖,在祠堂里舞台上和地下睡了一夜”。⑨

1939年6月4日,音教会第二次到遂川旅行公演。6月4日早上7点钟,音教会成员21人从吉安出发,沿着赣粤公路线向遂川前进。音教会在遂川公共体育场的中山台前高高得挂起碧绿色的幕布,一直垂到地上,前幕的上面挂着两盏丝丝作响的汽灯,一块长条白布横挂在前幕的最高处,一行黑色字从白布上反衬出来“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抗敌剧团旅行公演”,节目单挂在舞台右侧的幕上。当天晚上音教会表演了话剧《壮丁》、《血钱》、《火焰》。第二次到遂川的巡回演出期间,音教会还到距离遂川七里之外的乡村——螺溪的万家埠实验区公演,当时螺溪聚集了六百多名从安义、新建迁来的难民。

三、遂 川

1939年6月14日,日军飞机轰炸了吉安市区,音教会所在地吉安乡村师范学校被炸。⑩音教会离开吉安迁往遂川,会址位于遂川竹子头下郭村庆云堂。遂川期间音教会继续开展抗战宣传活动,编制壁报《反攻》,在《抗战日报》上开辟《音乐与戏剧》专栏,出版两期《音乐与戏剧》期刊,出版《音教抗战曲集》,建立音乐教师通讯网,调查音乐师资状况,创办第一期音乐师资训练班。endprint

音教会到遂川后继续编制壁报,在遂川城内张贴,同时绘制壁画在乡村张贴,内容以抗战图画为主。音教会还制订了乡村家庭调查表及家庭访问谈话提要,了解当地农民生活状况和对抗战的认识,在会址所在地(郭村)及附近各乡村,分组举行家庭访问,联络农民感情,并慰问出征军人家属,到1939年8月,累计访问八十余户。为了在乡村儿童中宣传抗敌思想,音教会在郭村组织儿童抗敌歌咏队,每天除教唱抗战歌曲外,还讲述防空、国耻、卫生等常识。{11}

1939年8月7日,音教会在遂川城内省立民众教育馆遂川施教处,举行了音乐戏剧公演。{12}1939年9月,江西全省社会教育会议上,音教会的提案《审查推行国歌运动办理细则案》经大会审查通过,提案中音教会提议由省党部、省政府民政厅、音教会合组推行国歌委员会,并成立国歌训练班,为期两周,由县政府派人前来受训,培养指导人才,由教育厅通令各县转饬各区中小学及保学音乐教师教唱国歌。中学生也有指导家属、邻居学唱国歌的责任,小学生中有音乐兴趣者可协助指导,并由国歌视察员负责每月至少组织一次国歌会唱大会,检查推行国歌的效果。{13}

抗战爆发后,江西省的印刷业成为全国之最。1940年2月,音教会在遂川创办了《音乐与戏剧》杂志,由当时江西规模很大的中国合作图书社印刷厂出版,《音乐与戏剧》刊物的定位“普及音乐戏剧教育,介绍音乐戏剧著作,提高大众欣赏程度,供给抗战宣传材料”。{14}共出版了两期,刊登了一些歌曲和戏剧作品,程懋筠在发刊词中说:

当我提起笔来写这“前奏”的时候,不能不想起我们办了五年的月刊——音乐教育。它因为抗战关系,稿源缺乏,印刷困难而不幸停刊了!

但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和推行我们的任务起见,这小小的刊物,又在艰难困苦中,以新的姿态,呈献于读者之前了。敌人的飞机大炮,永远不能摧毁我们的心灵和意志!{15}

在遂川期间,为了解全省中小学音乐教师情况,音教会开始举办全省中小学音乐教师登记,建立了音乐教师通讯网,调查音乐师资状况,并拟定筹设音乐师资训练班,从事造就音乐指导人才。{16}1939年江西全省社会教育会议上,程懋筠曾提议筹办音乐师资训练班,程懋筠的提案《拟筹办中小学校音乐教师训练班以应需要案》提交到江西省教育厅,希望由教育厅补助经费筹办为期4个月的短期音乐教师训练班,征集中学师范高中毕业及公私立专门或大学文艺科肄业生,让那些有音乐基础的人接受训练,毕业后,计有小学或中学音乐教师之资格,由教育厅发给文凭,并分派工作,并希望教育厅函令遂川县政府及学校,解决音乐师资训练班的班址及学员住所问题。{17}

1940年至1941年间,音教会分别在遂川和泰和办了两期音乐师资训练班,学员有上海、杭州流亡到江西的青年,也有学校音乐教师。1940年4月1日起音教会在遂川、吉安、赣县三地招收音乐师资训练班学员录取男女学员三十余名,5月10日第一期音乐师资训练班正式开课,该班教授除主任程懋筠外,还聘请宋居田、萧而化等人。{18}这次音乐师资训练班为学员开设了英文、美学、声乐、合唱、乐理等课程。

1939年9月的江西全省社会教育工作会议上,程懋筠有两项提案《各校歌咏宣传材料应送教厅审查以求统一案》、《请教厅发给津贴编印大量抗战歌曲集案》。“音教会认为现在各校歌咏宣传材料,内容多不统一,在宣传实践中有以黎锦晖之唱片吸引民众者,不但与抗战环境不适合且与部令抵触。希望教厅通令各校嗣后歌咏宣传材料,应送厅审查,以求统一。并通令禁用不良教材。”{19}为扩大歌咏宣传,激发民众抗敌情绪和补充目前学校抗战歌咏教材的不足,音教会采选适合当时环境需要的抗战歌曲百余种,准备编印歌集一万册,但“惟该项印刷费为数至巨,本会经费,均有固定开支,难以负担,拟请教厅发给津贴2500元,俾早付印”。{20}该项提案经过大会审议通过。音教会于1940年9月18日出版了《音教抗战曲集》,包括冼星海、黄自、贺绿汀、舒模、江定仙、何安东、夏之秋、陈田鹤、陆华柏、胡然、周巍峙、章枚、吕骥、刘雪庵、赵元任、宋居田、程懋筠、唐学咏、沙梅、老志诚、塞克、劫夫、朱洪干、李惟宁、周淑安、洛宾、刘天浪等音乐家的作品,共收录歌曲117首,对抗战期间歌咏活动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遂川期间音教会还举办过一些音乐会。1940年4月20日,音教会在吉安真源小学校举行音乐演奏会招待吉安各界民众,节目有音教会歌咏团的齐唱、合唱,新运总会第六医疗队的合唱,及男高音独唱、男低音独唱、女高音独唱、钢琴独奏、钢琴联弹、口琴合奏、钢锯独奏等,并有美籍教士柯逸乐、费文达两位的合奏,听众达六百多人,观众情绪高涨,演出受到热烈欢迎。{21}

四、泰 和

泰和县位于江西中部偏南,战略地位重要,自古以来有“咽喉荆广,唇齿淮浙”之说。抗战爆发后,江西省省会先撤到吉安再迁到泰和,泰和成为江西省的临时省会长达5年之久。1941年初音教会从遂川迁往泰和,在泰和县的会址位于泰和县上田村“临江花园”,音教会抗敌歌咏团继续在泰和开展活动,出版《音乐教育战时续刊》,创办第二期音乐师资训练班。

1941年3月15日,音教会在泰和出版了《音乐教育战时续刊》,这本刊物是《音乐与戏剧》和《音乐通讯》两种刊物合并编行,因为经费缩减和印刷困难《音乐教育战时续刊》是由音教会成员手写油印出版的。刊物中刊登了李中和的歌曲《筑路者之歌》,张咏真的《国画上之六法与音乐之关系》、张慕鲁的《怎样辨别调子》两篇文章及音训班学员汪洋的《音训日记连载》{22}。

1941年10月至1942年6月,音教会在泰和举办第二期音乐师资训练班,{23}两期音乐师资训练班为战时后方培养了一批音乐人才,学员中屠咸若、刘凤羽、胡德龙毕业后赴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学院、国立戏剧学院继续深造。1943年张慕鲁、李中和、李敏芳、蔡君豪、徐学惠、沈晓、黄荣森、程远、万滋德等前往福建国立音专继续深造。另外,还培养了音乐人才:李凤文、周柏年、陈芳梅、傅汝昌、吴兆凤、傅徵、赵诗溶、皮宪英、林国瓦、程国英、熊志成、陈敏明、李林白、陶端栉、周宇平、陈雁影、袁明、虞明德、吴善斌、朱琪星等。{24}endprint

1941年8月,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抗战巡回剧团改组并入江西省戏剧教育队,与此同时,伤兵之友社评剧队(由音教会评剧班改组而成)也改组并入省戏剧教育队。此后音教会的戏剧活动大大减少。1941年前后,江西省三民主义文化运动委员会成立,下设六个专门委员会,音乐事业由第三专门委员会掌管。从而,音教会的地位再一次被严重削弱,其工作重心转移到音乐戏剧人员和师资的培训上来。{25}这时政府对音教会的支持减少,音教会的经费困难。1943年元旦,音教会在赣县设立的分会遭到日军飞机轰炸,公私财物均遭受损失,但空袭损失的救济费始终没有着落。

五、赣 州

1943年音教会迁至赣州,在赣州期间的活动明显减少。音教会的工作主要是发展群众歌咏,辅导各级学校的音乐教学,举办音乐会。

在赣州期间,时任赣南专员的蒋经国拨给音教会正气中学的几间屋作为会所{26},1943年7月,蒋经国在赣州虎岗设立“中国三民主义青年团赣州青年学生夏令营”,简称虎岗青年夏令营,音教会参加了蒋经国举办的虎岗青年夏令营音乐会。“1943年12月25日圣诞节,音教会邀请参加驻赣州美国盟军空军俱乐部举办的圣诞节晚会,演唱基督教赞美诗,如《平安夜》、《普天同庆》等歌。程懋筠演唱意大利名曲《我的太阳》,张咏真钢琴独奏《渐入佳境变奏曲》,马玲演唱《黄水谣》,熊志成演唱《漂泊者》,正气中学钟维国同学亦邀请参加演唱世界名曲。”{27}

音教会迁赴赣州后曾遭到日军飞机的轰炸,据吴识沧回忆“炸毁了一架电唱机,中外名曲唱片全部炸得粉碎。我闻此讯,赶往慰问,并把我借用音教会的另一部电唱机和中外名曲唱片30张带去还给音教会。一到那里,程先生(程懋筠)正在被炸的地方察看受害情况,恨恨不已,看见我来了痛心地说:‘完了,完了,全完了,最可惜的是贝多芬第九交响乐,一齐完了。”{28}

1944年由于经费不足,迁移困难,音教会在赣州解散。1946年抗战胜利后,教育部电函江西省教育厅恢复组织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但恢复不到一年(仅9个月),政府实施财政紧缩,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被裁撤。

结 语

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见证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音乐及音乐教育的发展,音教会的发展历史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音乐历史有着密切的关系,是这一时期整个中国音乐教育理念、音乐理论思潮的一个缩影。战前音教会积极的推行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改良中国传统音乐,推动江西省音乐事业的发展,其创办的《音乐教育》杂志撰稿人几乎包括20世纪30年代中国所有知名音乐家和音乐学者,为音乐热点问题的讨论提供了平台。战争期间,音教会在江西境内不断转移,从战前“艺术至上”的音乐美学观转变为实用主义的音乐美学观,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开展工作,利用音乐、戏剧进行抗战宣传,出版《音乐与戏剧》、《音教抗战曲集》等刊物。同时,音教会创办音乐师资训练班,培养了一批音乐人才,为江西省音乐教育队伍积聚了力量,对抗战宣传和音乐师资的培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眼第53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编号2013M531063),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项目号:12522111)?演

①本文是笔者博士论文《“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研究:1933—1946》中的一部分,照原文进行了修改和删减,在此感谢导师王安国教授对此部分内容的修改。

②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成立前后,中国分别成立了中华教育改进社、大学院艺术教育委员会、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等全国性的推行音乐教育的组织,1922年中华教育改进社在北京成立,下设音乐教育委员会,就识谱法及音乐师资的培养问题展开了讨论。1927年艺术教育委员会成立,同蔡元培提倡的大学院制度一样,没有持续多长时间。1934年国民政府教育部下设音乐教育委员会,围绕着音乐教科书的编审及师资的培养问题展开工作。1934年6月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成立后举行第一次会议,抗战爆发后因委员分散,工作一度停顿,为适应战时需要,1938年音乐教育委员会重新改组。这些组织的成立对全国音乐教育工作的开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各省音乐教育的一般性事务是由各省教育厅下设的第三科来完成的。

③见笔者拙文《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管弦乐队研究:1934—1937》,《人民音乐》2013年第2期。

④见笔者拙文《〈音乐教育〉杂志研究》,《黄钟》2013年第1期。

⑤团员:张慧、刘凤羽、万芷真、李凤文、殷勤、陶端栉、黄六明、裘忠恕、颜茜、李敏芳、程远、潘美玲、周宇平、皮宪英、林国瓦、张慕鲁、甘铎民、高孝泓、傅汝昌、胡德龙、万昌文、吉星野、蔡君豪、屠咸若、陈佩秋、陈荐南、汪洋、熊志成、周柏年、蒋协和、李中和、李曼云、朱起凤、万德滋、程国英、袁明、熊晓林、虞明德、丁立鸣、江俊、盖步瀛等。(参见熊志成《音乐教育在南昌的起步》,《南昌史志》1990年第4期,第43—44页)

⑥熊志成《音乐教育在南昌的起步》,《南昌史志》1990年第4期,第44页。

⑦《村工作散记》,《抗战日报》(《音乐与戏剧》专栏第1期)1939年2月1日,第四版。

⑧汲古《本会歌咏队与抗敌剧团在遂川泰和》,《抗战日报》(《音乐与戏剧》专栏第18期)1939年5月31日,第四版。

⑨汲古《本会歌咏队与抗敌剧团在遂川泰和》,《抗战日报》(《音乐与戏剧》专栏第19期)1939年6月7日,第四版。

{10}《抗战日报》(《音乐与戏剧》专栏第21期)1939年6月28日,第四版。

{11}《本会最近活动》,《抗战日报》(《音乐与戏剧》专栏第26期)1939年8月2日,第四版。

{12}《广播》,《抗战日报》(《音乐与戏剧》专栏第27期)1939年8月9日,第四版。endprint

{13}《审查推行国歌运动办理细则案》,《江西全省社会教育报告》南昌一职印刷所1939年9月,第81—86页。

{14}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音乐与戏剧》1940年第1期,第32页。

{15}同{14},第2页。

{16}同{14},第31页。

{17}《拟筹办中小学校音乐教师训练班以应需要案》,《江西全省社会教育报告》,1938年版,第79—80页。

{18}{21}《音乐戏剧动态》,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音乐与戏剧》1940年第2期,第51页。

{19}《各校歌咏宣传材料应送教厅审查以求统一案》,《江西全省社会教育工作报告》,南昌一职印刷所1939年9月,第66页。

{20}《请教厅发给津贴编印大量抗战歌曲集案》,《江西全省社会教育工作报告》,南昌一职印刷所1939年9月,第79页。

{22}因为经费困难《音乐教育战时续刊》仅出版了一期,所以该日记只登载了一部分。

{23}黄顺强、王书红《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始末简论》,江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西方志》1991年第3期,第52页。

{24}熊志成《三十年代江西省音教会史况》,萧友梅音乐教育促进会编《程懋筠的音乐人生》,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51页。

{25}黄顺强、王书红《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始末简论》(江西省地方志编篆委员会《江西方志》1991第3期)一文记述音教会是于1942年在赣县设立分会,熊志成在《三十年代江西省音教会史况》(萧友梅音乐教育促进会编《程懋筠的音乐人生》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第49页)一文认为音教会是于1943年在赣县设立分会的,根据江西省档案馆提供的档案材料,音教会赣县分会于1943年元旦被炸请领救济的往来公文可以判断音教会赣县分会应该是1942年设立的。

{26}笔者对音教会会员熊志成进行采访时的记录。

{27}熊志成《音乐教育在南昌的起步》,南昌市地方志编篆委员会办公室编《南昌史志》1990年第4期,第45页。

{28}吴识沧、挈领《程懋筠和他创建的音教会》,《南昌文史资料》1993年4月,第67页。

林媛 博士,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江西音乐 第4篇

赣鄱音乐文化既有民间民族音乐的传统特征又独具原生态音乐的本土性。江西音乐生态是独具原生态特点与红歌元素的多元民间音乐文化, 然而民间音乐的创作群体因为生活的地理环境不一样, 创作出来的音乐在形态和风格上也会有很大的不同。这种多元的特点是由民间音乐所处的社会形态和音乐传播方式所决定的, 然而让我们不得不去思考的是:在现代传播媒介的环境下, 这种独具地方特色的本土音乐文化传播的特征。

一、社会组织媒介机构与赣鄱音乐文化传播效果的“流行化”

如今以电视台和互联网为主的核心媒介机构在流行效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他们在传播的时空领域里占着绝对优势, 因此他们具有宣传和传播的先导作用和动力作用, 即只要音乐传播机构对音乐进行传播运作, 流行效应就很容易激发起来。这是因为传播机构的“舆论导向”作用在现代社会尤其显得突出和明显。2曾遂今教授将这种现象暂称为“齐桓公效应”, 这源于我国先秦文献《韩非子》中的一段有趣的记载:

齐桓公好服紫, 一国尽服紫, 当是时也, 五素不得一紫, 桓公患之, 谓管仲曰:“寡人好服紫, 紫贵甚, 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 寡人奈何?”管仲曰:“君欲何不试勿衣紫也, 谓左右曰, 吾甚恶紫之臭。”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 公必曰:“吾恶紫臭。”公曰:“诺。”于是日郎中莫衣紫, 其明日国莫衣紫, 三日境内莫衣紫也。3

在以上古文中我们可以清楚的明白, 权威性对流行效应的导向作用。齐桓公喜欢紫色, 百姓就跟着喜欢紫色, 这就是激发音乐流行的“齐桓公效应”。

1. 电视-江西卫视《红歌会》

播出时段:每晚7:35播出, 时长120分钟 (黄金时段)

2. 互联网-《红歌会》

中国红歌会官方网站http://hgh.cjxtv.com/

新浪网, 优酷网, 人民网等的宣传报道

3. 无线电广播-红歌会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江西交通广播等的实况及大量评论文章

中国红歌会是江西卫视2006年为纪念长征70周年首创推出的大型电视活动。4随后在网络、无限电广播等核心媒介的参与下, 使得红歌会在全国的选秀活动中脱颖而出, 并且将红歌音乐文化又一次拉回大众流行音乐文化的氛围中。

红歌文化可以说源于江西, 这是在江西独特的历史语境下形成的一条传统音乐文化。在现代化与科技化的今天, 我们是否遗忘了曾经的经典呢?庐山、井冈山等等都留下了曾经革命的记忆, 红色文化给江西地区的音乐文化带来了历史的血液。媒体人通过电视核心媒介的“齐桓公效应”, 并结合特殊的选秀娱乐手段, 将传统音乐又推向了流行的舞台。这种流行激发的“权威性”使得封闭型流行的红歌文化向开放性过渡, 这些封闭在人们记忆里的音乐又开始大范围的流行。随着通俗歌曲流行的白热化, 老百姓对传统音乐的需求变得更加强烈。同时红歌音乐作品本身就达到了艺术结构的优秀, 其艺术价值时间上是永恒的, 在空间上是无限的。

在音乐流行现象的内因结构有了不同程度的交集时, 我们的电视核心媒介利用其权威性, 控制着传统音乐文化的激发与抑制。这种媒介权威的力量将长时间作用于地域音乐文化的传播, 并且出现不同程度和不同性质的传播效果。

二、工具或技术手段传播媒介与赣鄱音乐文化传播形态的“商品化”

在当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中国, 在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下, 赣鄱音乐不再是一种非物质的意识形态。反之, 在音乐文化市场中, 传播者开始用货币来购买等价的赣鄱音乐商品。赣鄱音乐文化以音乐生产产品的有偿服务的形式, 赋予音乐文化“物质性的意识形态”和“商品化”价值取向。

1. 唱片《江西革命民歌五首》

品种:老唱片/碟片-黑胶唱片-->胶木粗纹

属性:文革 (67-76) , 小黑胶片, 产地不详, 革命歌曲, 普通话, 单件散曲, 原包装, 附有词纸, 其他转数,

简介:75年, 小黑胶木唱片。完整无缺

2. 光盘DVD《原创中国红歌会》

产品尺寸及重量:19 x 13.6 x 1.4 cm, 200 g

出版社:广东音像出版社

以上两种不同的音乐商品, 均是以两种种不同媒介存储赣鄱音乐符号, 并用具体的货币价格表明其交换价值。这些音乐商品在传播者的引导下, 运用相关的音像设备将音乐生产成果还原出来, 变成活生生的音乐。

赣鄱音乐文化独具生态的小众性, 在大众传播媒介的介入下, 转化为一种适应于工业文化发展的商品。这种商品同样具有双重价值, 即使用价值与价值。马克思曾说过:“资本主义生产就是同某些精神生产部门如艺术和诗歌相敌对。”在马克思看来, 艺术的商品化, 实质上在打击艺术和扼杀艺术。笔者认为, 商品化的赣鄱音乐文化可以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达到完美而和谐的统一。在音乐商品的使用价值上赋予了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并且让这种价值具有时间的永恒性和空间的无限性。虽然以现代化的媒介再现了音乐, 但是传统的赣鄱音乐文化价值在商品中得以体现, 这样的音乐商品是外在形式的现代化与内在本质的传统话得统一体。

三、音乐表演空间媒介与赣鄱音乐文化传播形式的“产业化”

音乐表演空间 (舞台、剧场、剧院、音乐厅) , 是音乐作品从观念形态变为现实的时空形态的最重要的技术平台。5

曾遂今教授曾经指出:“音乐表演的空间作为一种重要的音乐传播媒介, 而音乐文化产业又必然是把音乐表演空间作为价值创造的杠杆。在价值创造的过程中, 表演空间的文化创意, 在不断地发展, 不断地带动音乐文化产业的提升和价值的增值。”那么我们不妨把在音乐传播链上的这种特殊传播媒介与地域音乐文化相结合, 让不难发现这种传播不仅与文化创意有关, 而且是将传统音乐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符号, 更是一种品牌和文化产业。

1. 江西景德镇乐平市的赣剧古戏台

中国的古戏台成为了中国早期最重要的音乐 (戏曲音乐) 表演空间, 它发挥了音乐传播媒介的功能和作用, 它是早期出现的音乐传播媒介。6赣剧古戏台不仅是中国古代音乐受众们接受赣剧和多种民间音乐的重要通道, 还是无数江西地区艺人音乐唱奏表演面向大众、传播于大众的唯一技术手段和技术平台。

2.2008年《赣鄱谣》在国家大剧院上演

赣鄱音乐文化是在江西本土的地理形态影响形成的, 它反映了本土的音乐生态。江西民俗音乐组曲《赣鄱谣》比较集中典型地反映出江西的音乐风格, 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和地域色彩。音乐组歌以赣民俗为主线, 充分整合民间曲牌, 既有独唱、对唱, 又有合唱;既强调原生态, 又追求现代感。在原生态的基础上, 按照现代音乐手段改编, 从中折射出江西特有的传统习俗和文化生态。7

在这里, 音乐表演空间作为一种传播媒介, 让地域性的赣鄱民间音乐文化进行大众传播活动。这样的音乐传播使得原生态的音乐文化在现代化的空间中传播。也许会有很多人会去批判它破坏了音乐的生态环境, 可是只有在这样的表演空间下, 才能让我们的民间音乐文化从封闭性流行音乐过渡转化为开放性的流行音乐。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剧院里听民间音乐和在原始乡村里听民间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但是具有现代手段的传播活动的价值是让地域性民间音乐转化为音乐文化符号, 并将其符号传播到大众的耳朵。所以具有现代化得传播媒介不仅没有破坏音乐生态, 而且以文化符号的名义让音乐传承并流行起来。

音乐表演空间媒介的现代化促进了传统民歌的演变, 将传统因素与现代艺术互渗、整合和文化的重构。那么, 把音乐表演空间的各个环节作为资源开发的对象, 也创造出不同的价值。《赣鄱谣》具有现代特色的新型表演空间创意, 将户外表演空间的原生态民歌搬上室内舞台。这种结合对音乐文化产业的价值创造获得新的提升, 不仅可以拉动音乐文化产业中的唱片产业和媒体产业, 还以打造“品牌”的方式, 将地域音乐文化产业通过“音乐节”等不同形式传播于众。

四、结语

地域音乐文化像一条滔滔不绝的历史长河在整个华夏大地上流淌、传播。然而, 随着现代化得加速, 赣鄱音乐文化的发展空间有了重新的转型。现代媒介的飞速发展, 使得有的地域音乐文化正在悄悄流逝。在今天, 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媒介机构、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和音乐表演空间的传播媒介都制约和影响着地域音乐文化的传播。所以, 我们更应该重视现代化媒介的力量, 将现代与传统相结合, 在保护地域音乐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要利用现代媒介的手段将他们带入现代化进程的行列中, 从而最好的传播与大众。这种结合最终达到双赢的效果, 正是地域音乐文化与音乐传播媒介之间的最佳定位。

注释

1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22 .曾遂今.音乐社会学[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4.

33 .《韩非子集释卷第二十一·外储说左上》.

44 .http://baike.baidu.com/view/1105843.htm

55 .曾遂今.音乐传播链上的音乐表演空间与文化创意[J].艺术百家, 2010 (2) .

66 .曾遂今.音乐传播链上的音乐表演空间与文化创意[J].艺术百家, 2010 (2) .

江西音乐 第5篇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下午)好!(鞠躬)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准备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为克服重难点采取的教法和学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节课进行阐述。面试培训,面试课程,面试公告,什么时候出来,说课稿,面试形式,入围名单,入围分数线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节歌唱课。《秧歌舞》是流行在民间的一首颇具民族特色的歌曲。整首歌曲欢快、热情,旋律线条清晰,朗朗上口。秧歌也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其中一种传统舞蹈形式,也是一种民间广场中独具一格的集体歌舞艺术,也因扭秧歌舞姿丰富多彩,深受农民欢迎以热闹非凡,歌曲表达了唱歌跳舞热烈欢乐的情景。学生通过学唱歌曲,感受歌曲所传达的欢乐气氛,了解秧歌舞的特点,提升自己的音乐自我修养。

二、说学情

那么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要有所了解,还应该对本学段的学生情况有一定的把握,接下来我就来简单的分析一下该学段的学生的一些基本的情况。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阶段,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开小差仍是他们的特点,在上课过程中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由于个体差异的原因,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因材施教,对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我会指导他们进行多种形式的练习,对能力稍弱的学生需要多鼓励、多引导,评价标准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规定,以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设立的教学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本首歌曲,感受传统民间舞蹈的魅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合作的方式,逐步提高音乐表现能力。【知识与技能】演唱本首歌曲,掌握秧歌舞的速度、节拍特点和基本步法。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对教材、学情以及教学目标的把握,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生能够演唱本首歌曲,并初步掌握秧歌的技巧;难点是秧歌舞的节拍特点和基本步法。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分以下两点。1.教法:自主探究法、讲授法、创设情境法。2.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视听结合法。

六、说教学用具

为了辅助课堂更好的展开,我采用以下的教学用具: 钢琴、多媒体

七、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准备从五个方面进行展开,分别是导入新课、初步感知、探究学习、拓展延伸和小结作业。下面我将会对每个环节进行一一的介绍。

首先是我的导入环节,上课伊始,我会为同学们播发芭蕾舞及拉丁舞的视频片段,并请同学们谈一下对视频内容的描写,学生自由回答,我会来进行总结,不同的国家都有着自己代表性质的舞蹈,中国也有独具特色的秧歌舞,从而顺势导入到本节课《秧歌舞》。【教学意图】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利用不同音乐作品的相同的特点来进行导入,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

其次是初步聆听环节,我会为同学们播放歌曲《秧歌舞》并请同学们思考,这首歌曲的情绪和速度分别是怎样的。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他们不难会回答出本首歌曲的情绪是热情、欢乐的,速度是稍快的。接下来我再次为同学们播放歌曲,并再次引发学生再思考:这首歌曲的节奏特点是什么?歌曲播放完毕后,同学通过讨论后得出本首歌曲的节奏特点有附点八分音符及前十六后八等节奏型,节奏感强。

【教学意图】通过这样的两次聆听过后,使同学们对本首作品有了一个初步的认知和了解,同时也锻炼了同学们的音乐感知能力,为接下来深入学习的环节做好了铺垫。

再次是探究学习环节,该环节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我会为同学们弹奏本首歌曲的钢琴伴奏,同时请同学们跟琴进行旋律的哼唱,哼唱过程中我会请同学们注意之前发现的两个节奏型,并对此进行详细的介绍和示范演示,并请同学们进行模仿,经过多次的练习后,学生成功的解决难点。接下来我会带领学生采用带着节奏读歌词的形式,对本首歌曲的歌词进行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加强学生对整首歌曲的记忆,从而为边跳边唱打下了基础。最后,我会为学生进行分组,引导学生认识到秧歌舞的技巧及十字花步,并进行分组的练习,我会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进行巡视指导。

【教学意图】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找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让学生能够完整且正确的演唱本首歌曲。

又次是拓展延伸环节,我会让各小组进行舞蹈展示,对歌曲《秧歌舞》进行竞赛。过程中我会给予学生改编建议,并进行示范和指导。学生整体表演完毕后,由小组给予互相评价,最后我会进行整体的评价和总结。

【教学意图】通过这样的一个设计是希望让同学们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不仅仅是会唱,而且还能联系到民间文化,从而对歌曲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和学习,感受艺术的魅力。

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我会采用师生共同总结方式来对本节课进行回顾。本节课主要学习了《秧歌舞》这首歌曲,学会了歌曲中的特殊的节奏型,如附点八分音符和前十六后八,且能够完整的、边跳边唱的演绎歌曲,提升了对歌曲的表现能力。课后,我会让同学们在课下把歌曲唱给更多的小伙伴听,让他们也感受一下这首歌曲的欢乐情绪,把快乐带给别人。

【教学意图】通过这样一个设计,能够让同学们在师生共同的总结和互动中去再次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在回顾的过程加深对本节课知识内容的了解。

八、说板书设计文章出自易公教育,转载需注明来源,如有问题,T-E-L 四零零-扒五扒五-扒二零 C-A-L-L 姜

江西音乐 第6篇

一、经济条件落后

经济条件一直是制约江西省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江西省农村小学普遍经济落后、发展缓慢, 有限的经费大多用来购买必要的教育用具, 略有剩余也投入到语、数、英主科上, 根本轮不到音乐教学。致使一些农村小学没有固定的音乐教室或多媒体音乐教室, 也没有完备的音乐器材, 影响了音乐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有的学校连一架普通的风琴都没有, 就更谈不上钢琴、电子琴、音响、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二、教育观念落后, 领导不重视

以分数定论的评价制度是农村音乐教育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素质教育在农村只是在口头上, 不少学校仍把考试分数作为评价教师和学生的唯一标准。由于音乐不考试、不计分, 因此学校忽视音乐教学, 甚至不开设音乐课的现象普遍存在。

而且在农村小学, 乡、校一级的基层领导对音乐教育、教学知之甚少, 且本身艺术素质低, 认为音乐是人人都可教的课。显然, 这是造成农村小学音乐教学现状的一个最主要原因。

三、家长不重视

在较偏远地区一些农民的生活还有问题, 没有太多的心思和多余的钱去学习知识、学习音乐。即便是想让孩子学, 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对于音乐, 他们觉得不能创造财富, 所以他们不会花费太多的精力和财力让孩子去学习。在学校教育方面, 学生家长更看重学生文化课成绩, 没有认识到音乐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音乐在孩子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性, 忽视了对孩子美感、审美素质的培养。

由于学生家长的期望, 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 社会上对学校的评价也是以升学率作为标准。所以, 学校一方面考虑升学率带来的影响, 另一方面又受家长的“重望”之托, 以抓学生成绩为主。在这样的状况下, 音乐教育在一些农村的小学教育中基本是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因为升学考试不考音乐, 所以平时可能还有音乐课, 而一到临近期末, 音乐课就会被其他课程占去。

四、学生自己不重视

学生思想上不重视, 厌学情绪浓。有的认为:“音乐课是好玩的课”, 上课时想唱就唱, 不想唱就不唱, 会唱也好, 不会唱也好, 全然不放在心上;有的认为:音乐课是杂课, 只要学好语、数、英主科就好。上课时, 要么做语文、数学作业, 要么看课外书, 各忙各的, 五花八门。

作为小学生, 他们还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中, 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学校和家长的影响。一些学校讲升学率, 家长期望他们跳出农村, 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不由自主地也会重视文化课。他们对音乐的认识也只是通过电视、录音机等这样一些媒介, 认识到的也基本都是时下流行的通俗音乐。而对于本民族的民歌、民族乐器等他们应该多了解的知识, 他们有的却从未耳闻, 更谈不上喜欢与否。

五、音乐教师素质低下, 缺少正规培训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农村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发放教师的工资都很困难, 也就没有更多的财力去添置音乐教学设施了。一些农村学校为了缩减开支, 尽量聘请代课教师, 更不要说引进优秀的专业音乐教师了。我国小学音乐师资的来源基本上是高等师范院校、中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毕业生。但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较慢, 交通、通讯、文化等与城市相比较落后, 所以一些音乐专业毕业生不愿去农村任教。

学校缺乏专职音乐教师, 而农村的音乐教师又都没有受过音乐专业的系统训练, 缺乏音乐知识和音乐素质。分课时, 音乐课都作为“零头”分给语文、数学老师, 很少考虑教者能否胜任此门教学。音乐教师尤其需要经过特别的专门培训, 但实际上他们接受正规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却很少, 于是许多能唱两首歌的音乐爱好者便成了音乐教师。不少的音乐老师五音不全, 发音不准, 对于演唱、发声及一些乐理知识也是知之甚少, 实在不会唱就放录音机让学生跟着唱。因此音乐课教学形式单一、气氛不够活跃, 致使学生对音乐课也失去了兴趣。

六、教学条件差, 缺少相关设施

首先, 缺少音乐专用教室。学生坐在原来的班级教室上课, 受课桌、凳子、学习用品等影响, 在音乐课上的活动空间受到束缚, 有时需要练声、唱歌, 全班学生站起来都很困难。其次, 缺少音乐教学所必需的多种教学设备和相应的音响、音像资料。虽然学校有电脑、多媒体、影碟机、投影仪等设备, 但极少用在音乐教学上。由于没有独立的音乐教室, 也就使得音乐教学的设备缺少独立性, 教学条件得不到保障。最突出的就是没有从事音乐教学的多功能讲台。需要指出的是, 音响、音像资料也需要不断地丰富, 特别是有些音乐教材没有配套磁带, 使得音乐欣赏无法进行。

七、音乐教材内容偏深

现在有些音乐教材与农村小学的教学现状不相适应。教师教起来吃力, 学生学起来费劲。在此情况下, 不少学校虽然订了教材, 但无法按教材的要求施教, 以致不得不抛开教材。许多教师不讲乐理知识, 不渗透五线谱常识, 没有音响资料, 更谈不上如何去欣赏各类体裁的音乐作品, 致使音乐课缺少系统性、多样性和丰富性, 从而破坏了音乐教学的整体。

这样的现状严重制约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 也使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和国家统编小学音乐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相脱节。

摘要:新一轮课改已在全国各省逐步实施与发展, 国家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的推出明确指出了音乐教育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中的独特作用, 但在农村小学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

关键词:新课改,江西省,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现状

参考文献

[1]铃木镇一.儿童早期音乐教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4.

[2]肖建忠.农村文化建设调查与思考[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8.

[3]金亚文.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江西音乐 第7篇

鄱阳湖渔歌作为珍贵的地方文化遗产,是鄱阳湖渔民的财富,它展现鄱阳湖渔民多样的文化生活与精神风貌,歌声传达出渔民的诉求与希冀,也反映了一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现状,歌声传唱的是历史的声音,在渔民的口头相传中记录着珍贵的史料,对于当地历史的研究也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更是中华渔樵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地方文化共同构成了瑰丽、传奇又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应该世代传承。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也受到冲击,鄱阳湖渔歌的存在基础、主题以及生存环境都收到了很大成的限制,换言之,鄱阳湖渔歌受到多种艺术文化的冲击,特别是流行音乐文化的影响,在当地百姓生活中的重要性逐渐降低,特别是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低。虽然鄱阳湖渔歌发展受限,但是它在世代传承中就已经融入当地人们的血液里,在无形中影响者每一个鄱阳湖周边的人们,鄱阳湖渔歌不能在时代的发展中消失灭绝。因此有必要仔细研究鄱阳湖渔歌的方方面面,探索它在鄱阳湖渔民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挖掘其精神内核,保留其精华部分。鄱阳湖渔歌只有满足当代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再次发挥重要的作用,被人们所接受和再次传唱,实现音乐与人类的共生。

二、鄱阳湖渔歌概况

1. 鄱阳湖渔歌产生的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对一个地区的生产方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而催生出了鄱阳湖渔歌。鄱阳湖位居我国七大淡水湖之首,地势低洼,常年接受赣江、抚河、信江、修水、饶河的淡水补给,同时联通长江,水资源十分丰富。有水就有了生命,鄱阳湖水草肥美,水产品丰富,而且水上交通便利,往来商船如织,带动了当地商业的发展,正是如此的地理优势为渔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渔歌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 鄱阳湖渔歌产生的文化环境

古代的大江大泽往往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很多文人墨客相聚于此,感慨人生,写下一篇篇流传千古的诗歌,丰富了鄱阳湖的文化。鄱阳湖古称彭泽,很多诗人途径于此留下很多优美的诗句。如张九龄的《彭蠡湖》,“沿涉经大湖,湖流多行佚。凌晨趋北渚,逗浦已西日”描写了鄱阳湖的浩渺,王勃的也描写了“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绝唱。不仅如此,李白、苏轼、谢灵运等也题词作赋,极大丰富了鄱阳湖渔歌的艺术特色与内容。在这里渔歌与诗歌共同促进,诗人从渔民歌声里寻找灵感,渔民从诗人的诗句中斟酌词句,渔歌渲染了诗句,诗句也对鄱阳湖渔歌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引导和推进作用。

3. 鄱阳湖渔歌的历史及特色

鄱阳湖渔歌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宋代,鄱阳湖就已经洋溢着动听的渔歌。到了明清时代,随着商品经济的萌芽和产生,渔业进一步发展,渔歌流行并更加繁荣,其内容更加丰富,表达的情感更加多样。鄱阳湖渔歌也包括号子、小调、民间小调等形式多样而且富有韵味,反应的内容多是渔民生活的点点滴滴,非常细腻的刻画了鄱阳湖渔民的生活百态。鄱阳湖渔歌几乎是渔民生活的独白,每到开船打鱼时就会有开船歌和行船歌;织渔网时,有织网歌;打鱼归来拉纤时,渔民们又会唱起拉纤歌;也有适合少男少女吟唱的采莲歌和荡桨歌;当然也有适合孩童歌唱的放鸭歌等。鄱阳湖渔歌的内容不仅写实,也有情意绵绵的情歌,盼着心爱的人儿早点归来。

三、鄱阳湖渔歌对渔民的影响

音乐是伴随人类而生的,早在西周就已经出现了可以配乐歌唱的《诗经》,其中很多作品都是来自民间。艺术来源于生活,只有与实践相联系的音乐作品才具生命力,因为它最接地气,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才最真挚,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鄱阳湖渔歌,不是一个人闭门造车创造出来的,而是生活在鄱阳湖周围的渔民们共同创作和传承下来的,是连接渔民祖祖辈辈感情的精神纽带,是无数渔民的精神共鸣,在千百年的生活中渔歌给了鄱阳湖渔民以慰藉和希望,也使他们的生活多了更多的乐趣。鄱阳湖渔民口头流传的渔歌文化已经融入他们的生命里,有渔民处皆有渔歌,皆有此起彼伏的音乐对唱。

1. 展现生活与劳作,展现渔家生活

鄱阳湖渔歌渔民在日常的劳作和生活里有感而发,不加斟词酌句,亮开嗓子就可以唱出来,带有最原始的豪放与纯朴。鄱阳湖渔歌大多反映了渔民的劳作细节,反映了渔民的织网、撑船、打鱼、拉纤等。鄱阳湖地理环境得天独厚,不仅适于渔业的发展,也适于农业的发展,因此鄱阳湖人民承担着最繁重的作业,唱渔歌则是放松和缓解劳累的最好方式。特别是在织渔网、湖中打鱼、田间劳作等多人聚集的劳动生产中,大家就唱起渔歌,互相应和,此起彼伏。歌唱的内容都是平时最熟悉的事物,因此很多人都能够唱上两句,有时灵感凸现,还能即兴创造出众人拍手称赞的妙词。在唱歌的过程中,渔民不仅减轻劳累之感,同时也进行了情感之间的交流,为平淡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的趣味。同时在重大的日子里歌声更是不会缺席,以婚礼为例,《近日渔家姑娘嫁渔郎》就唱出了新婚的喜悦。在婚礼上几乎每一环节都会有歌声:从新娘离开父母家的《母女哭嫁》到夫家的拜堂《请新人》《撒帐》到最后的《闹新房》。鄱阳湖渔歌用歌声勾勒渔家生活百态。

2. 表达情意,展现对爱与美的追求

渔歌的素材来源是多样的,不同年龄层的人对渔歌也有不同程度的偏爱,不同的素材指向的情感又是不同的。在鄱阳湖渔歌中最具灵性的莫过于少年少女的情歌对唱,既展现了恋人间互表情意的羞涩又有他们之间的打情骂俏。当然了不仅有甜蜜的感情,也有思念之苦。鄱阳湖处于五江归流之地,水系发达,很多渔民外出捕鱼,往往会外出数日。如《我想情歌日落山》,歌词凄苦,为心中的人儿牵肠挂肚,盼郎归,日落西山仍不回。

3. 反映政治生活,揭露社会黑暗

渔歌也反映了渔民所处的时代以及政治诉求。在封建时代,渔民处于社会的底层受到政府和恶霸的压迫,承担着繁重的税负,经常是食不果腹,有家难回,有的渔民不得常年在水上飘泊。渔歌深刻反映了渔民生活的疾苦以及对社会生存艰难的无奈,痛斥官僚团体的腐败,如《世上唯有三门苦》,诉说了渔民遭受的压迫以及生活的的窘困,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罪恶和黑暗。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渔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渔歌就可看出来,如《一网鱼虾一网梁》以轻快、喜悦的格调唱出了新的美好生活,歌唱了党的恩情,充满对未来美好生的向往。

四、发展鄱阳湖渔歌的现代意义

在当代流行音乐快速发展的时代,流行音乐借助偶像效应以及如快女快男、中国好声音等大型音乐比赛等全国性的平台,迅速被大众接受。而鄱阳湖渔歌等产自于民间,缺乏全国推广的平台,同时由于自身的局限性,正在逐渐消失。鄱阳湖渔歌作为地区文化,不应该被淘汰,它仍具有很现代意义,仍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应该合理开发。

1. 有利于鄱阳湖生态环境的保护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大众的话题。大面积的围湖造田、不合理捕捞和工业发展,鄱阳湖面积不断缩减,而且水质也受到很大的影响。鄱阳湖渔歌最天然的生存地遭到了破坏。重视鄱阳湖渔歌的发展,就必然会涉及到鄱阳湖文化建设问题,进而促进鄱阳湖生态的建设。

2. 鄱阳湖渔歌有利地方特色文化建设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景,不同的河流有不同的歌声,鄱阳湖渔歌产生在江南的水乡泽国里,自古以来就是文化的圣地,古代的才子驻足于此写下诗篇,南北文化这里交汇撞击出新的火花。这里有绵延千年的歌声,每一首都唱出了鄱阳湖人最质朴的的生活,展现鄱阳湖人如水一般灵动的灵魂。鄱阳湖渔歌是鄱阳湖独具特色的艺术文化,是鄱阳湖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创造的,每一句歌词都离不开鄱阳湖,对鄱阳湖的历史和演变都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现代城市建设呼吁突出地方特色,展现城市文化,建设独具一格的内涵城市的大背景下,城市建设排斥千篇一律的钢筋水泥建筑。鄱阳湖渔歌是鄱阳湖独特的风景,也是印在生活在鄱阳湖周边人民记忆中永远不会消退的旋律,是鄱阳湖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精神元素。

3. 促进鄱阳湖旅游业的发展

鄱阳湖自然风景与人文建筑景观为旅游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旅游业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发展旅游业必须突出地方特色,才能使其具有吸引力和长久发展的动力。以鄱阳湖渔歌为代表的的民间艺术,正是鄱阳湖旅游业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带有浓郁的乡土人情,充满着率性自然之美,更让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产生共鸣。鄱阳湖渔歌,已经与鄱阳湖的流水互为一体,没有渔歌的鄱阳湖是不完整的。同时鄱阳湖渔歌也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旅游业创收。

4. 探索鄱阳湖渔歌的创新之径

鄱阳湖渔歌必须走创新途径才有可能冲破发展瓶颈,升华其艺术价值,重新获得会的认可,并在社会大众中流传。首先就是要剔除与社会主流价值不相符的元素,增加新的符合社会普适价值的新元素,特别要更改晦涩难懂的内容,使歌词更加朗朗上口;其次在曲调的创造方面,要有利于营造情感,使其表达更具有冲击力,更能够带动听者的情感;再次,借助鄱阳湖民间其他艺术形式,增加增加其表现形式,使其更利于大众接受;最后也可以借鉴流行音乐的推广模式,利用商业模式,对鄱阳湖渔歌进行商业宣传,增加知名度。当然鄱阳湖渔歌的创新发展少不了当地政府的支持,政府凭借其配置资源的能力,可以引进人才、提供财政支持,同时在鄱阳湖区域建设中把鄱阳湖民俗艺术作为发展项目之一,将会大力促进渔歌的发展。

社会在进步的同时,也使部分区域性传统文化发展受限,尤其是生产方式的进步,使很多传统的行业逐渐消失,而伴随其产生的文化也失去了载体,到了濒临灭绝的境地,但是这些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以及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它们的消失将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同时减少区域文化的多样性,不利于文化的多元发展。鄱阳湖渔歌正是在传统捕鱼业衰落的背景下,渔船交织,渔歌对唱的场景已经渐行渐远,鄱阳湖渔歌失去了传承的动力。鄱阳湖渔歌包罗万象,吸纳了吴楚文化,展现了韵味十足的江南文化,是鄱阳湖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鄱阳湖人民生活的主要精神产物,同时也在民俗文化的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鄱阳湖渔歌若想得到长足的发展就必须再次发挥对人类的作用,使人们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当然文化本身不会改变,还需要人类对其加以改造,使其能供适应社会的发展,并发挥其本身的价值。

摘要:音乐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体现了不同的风土人情。音乐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古代无论是在宫廷还是在民间小巷,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有音乐存在。音乐有生命力,能够感染人的心灵,特别是地区性民乐,更是别具一番风味。鄱阳湖渔歌有着悠久的历史,是鄱阳湖的独特风景和文化,唱出了湖区渔民的家长里短,唱出了他们的爱与情,是湖区渔民传承至今的文化以及生活娱乐的主要内容。本文主要研究鄱阳湖渔歌的产生条件、历史以及对渔民生活的影响,同时也探讨了鄱阳湖渔歌的现代意义,为渔歌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鄱阳湖渔歌,地方文化,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江.鄱阳湖渔歌的内涵及艺术特色[J].农业考古,2007(6).

[2]邓伟民,邓伟平.“楚吴中原”之遗韵“江南水乐”之奇葩--鄱阳湖渔歌生态条件、艺术特色及文化属性研究[J].人民音乐,2011(2).

[3]王佳丽,徐艳萍.鄱阳湖渔歌传承之调查[J].影剧新作,2014(2).

[4]王佳丽.鄱阳渔歌及其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5(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江西音乐】相关文章:

江西靖安05-27

江西贵溪05-28

江西宜丰06-04

中国江西06-04

江西奉新07-01

走进江西07-01

江西遂川07-18

江西德兴07-24

江西电网07-27

江西玉山08-09

上一篇:电脑音乐与音乐创作下一篇: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