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匿性抑郁症范文

2024-07-25

隐匿性抑郁症范文(精选9篇)

隐匿性抑郁症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8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160例隐匿性抑郁症患者, 经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测定不低于8分, 符合CCMD抑郁诊断抑郁诊断标准, 排除2周内有抗精神病药物服用史、合并精神分裂症、癫痫及哺乳患者, 无严重肝肾等器官功能损害者, 无严重认知功能障碍, 排除酒精及药物依赖者, 排除药物所致焦虑者。将入选患者平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80例。试验组中男41例, 女39例;年龄30~58 (40.6±6.8) 岁;病程3~12 (6.5±2.2) 个月。对照组中男42例, 女38例;年龄30~60 (41.4±6.7) 岁;病程3~11 (6.8±1.9) 个月。两组患者在年龄等资料上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米氮平 (生产厂家:华裕 (无锡) 制药有限公司, 生产批号:国药准字H20041656) 口服, 每次服用剂量为15mg/d, 连续服用14d后将剂量加至30~60mg/d, 连续服药6w。试验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给予自拟中药汤剂, 药物组成为:枳壳8g, 当归10g, 郁金8g, 合欢皮12g, 茯苓12g, 柴胡8g, 白术10g, 薄荷5g, 白芍8g, 酸枣仁10g, 石菖蒲12g, 香附5g, 每日1剂用水煎服, 分两次服用, 连续服用6周。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应用其抗抑郁药物。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的尿常规、血常规、心电图及肝功能变化, 观察药物服用期间的不良反应情况。

1.3 疗效判断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6w的HAMD评分, 其中8~17分记为轻度;18~24分记为中度;超过24分为重度。疗效评定:治愈:治疗后, HAMD总分低于7分, 患者症状消失;显效:HAMD评分减少超过50%, 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有效:HAMD评分减少25%~50%, 患者临床症状有所减轻;无效:HAMD评分减少不足25%, 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2]。本文中将有效、治愈、显效归为临床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以百分比 (%) 表示计数资料, 组间以卡方检验, 同时以±s表示计量资料, 组间以t检验。当P<0.05, 具有统计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HAMD评分情况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HAMD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治疗后2、4、6w, 试验组患者的HAMD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 (P<0.05) , 且与同期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意义 (P<0.05) , 而对照组治疗后2w与治疗前无统计差异 (P>0.05) , 治疗后4、6w与治疗前比较具有统计差异 (P<0.05) 。见表1。

2.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后,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较对照组要高 (P<0.05) 。见表2。

2.3 两组服药期间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治疗期间, 患者均为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试验组出现2例头痛, 2例呕吐, 对照组出现3例腹泻, 3例头晕, 3例呕吐, 2例头昏,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明显 (P<0.05) 。

3 讨论

抑郁症是临床常见的心理疾病, 据相关统计, 抑郁症患者的自杀率约为15%, 因抑郁症所致伤残率仅次于CPPD, 对家庭及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对于抑郁症的发生机制, 目前上不明确, 研究指出可能与遗传因素、社会心理因素及神经递质等因素有关。其中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受体低下被认为是导致抑郁症的重要因素。因此临床上的抗抑郁药多以此为治疗靶点开发的, 并取得较好的效果。米氮平属于哌嗪-氮卓类化合物, 是5-HT3、5-HT2受体强效拮抗剂, 具有明显的镇静作用, 通过抑制突触前膜对5-羟色胺及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而改善临床症状。但西药服用后会产生诸多副作用, 并且复发率较高, 使其应用受到限制。

中医学中, 抑郁症属于“郁证”范畴, 其病理机制为情志不疏、气机瘀滞所致, 因此治疗的原则为理气疏肝, 本文中采取自拟逍遥汤治疗抑郁症, 方中枳壳、郁金能行气降逆, 柴胡疏肝解郁, 当归活血养血, 白术益气补中, 白芍柔肝缓急, 诸药并用能起到解郁安神、宣畅气机的功效。本研究发现, 治疗后试验组HAMD评分明显下降, 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 (P<0.05) , 同时其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 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 (P<0.05) , 提示中西药结合治疗抑郁症, 能够提高疗效,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王欣波等[3]在抑郁症的研究中也有报道, 在西药的基础上联合中药治疗, 也能取得类似疗效。在在临床实际治疗中, 笔者体会到因抑郁症复发率高, 且不能根治, 需要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护理以保障疗效, 减少复发。护理时, 需要从患者的心理、生理等多方面对其病情、易发因素以及社会支持系统进行评估, 从而更有针对性进行护理, 以防止抑郁症的复发。另外抑郁症的发病多与其心理因素有关, 因此应高度重度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现已有报道指出, 对抑郁症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 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 提高体服药依从性, 并减少复发率。

综上所述, 对隐匿型抑郁症患者采取中西药结合的方式治疗, 疗效明显,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俊杰, 陶树利.老年隐匿性抑郁症53例误诊原因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1, 15 (8) :1413-1414.

[2]佟欣, 赵法政, 付琳, 等.中医治疗大学生隐匿性抑郁症辨证施治的探讨[J].中医药学报, 2012, 40 (2) :53-54.

谈谈隐匿性抑郁症 第2篇

隐匿性抑郁症患者一般有显著的躯体症状和植物神经症状。但通过检查发现不了器质性病变,针对其症状,使用各种相关的常规治疗方法收效甚微。若使用抗抑郁治疗,的确能减轻或消除这些躯体症状。这就是抑郁情绪躯体化,情绪直接表达困难是其产生的原因之一。人格特征、文化传统、年龄和文化程度、社会地位和生存环境等均能影响情绪的表达方式。比如有的老年人存在着明显的“丧失”心理,常用疼痛和躯体不适的夸张表达来表示自己的恶劣心境;有的人性格内向,常采取含蓄的间接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掩饰能力较高,平日不轻易敞开心扉,这些人若产生抑郁症状便易躯体化。

据报道,患者以躯体症状为主诉时,内科医生对其识别率仅为22%。故进一步了解隐匿性抑郁症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断识别率,甚为重要。

隐匿性抑郁症,表现为躯体化症状,主要表现为疼痛综合征,身体各部位不适感以及各系统、各脏器的疾病症状。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对症状描述不清晰,部位不具体,反复多次就医却迁延难愈。这种具有模糊性质的疼痛的实质是心理痛楚的形象化。

隐匿性抑郁症表现各异,归纳起来有下述几点:

1.明显疾病感:怀疑自己身体大部分都有病。检查的阴性结果不仅不能消除疾病感,相反,更认为自己的疾病“复杂”和“严重”,更加重了自己的心理负担。沉重的心理负荷躯体化机制的结果,使疾病进一步加重。如此恶性循环,使疾病迁延难愈。

2.常见的器官系统症状:多为心脏、呼吸症状(头昏、心悸、胸痛、气急),胃肠症状(腹痛、便秘、腹泻、恶心呕吐或便秘腹泻交替),泌尿生殖系统症状(排尿不畅、痛经、月经紊乱、性功能减退)等。

3.疼痛综合征:背、关节、肢体、生殖器部位疼痛,排尿疼痛。

中医学把“肝”作为管理情绪的功能单位。“肝主疏泄”、“性喜豁达而恶抑郁”,明确指出了心平气和情绪自由舒展是顺其本性,而情绪受抑制对肝来说是违其本性的。故“肝气郁结”是病理状态。且通过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进一步出现“肝脾不和”、“肝胃不和”、“肝肾阴虚”、“心脾两虚”等各种病理状态。这就会出现胃肠消化系统症状、心脏呼吸症状、泌尿生殖系统症状。对于疼痛综合征,中医认为“不通则痛”、“痛则不通”、“气机郁滞不畅”是引起疼痛综合征的原因。

隐匿性肋骨骨折的DR诊断 第3篇

关键词:数字化成像技术,隐匿性肋骨骨折,诊断

在所有骨折病例中X线平片未能发现的隐匿性骨折经CT扫描而显示骨折,占3.7%[1],此种情况普通X线平片漏诊在所难免,但CT同样能漏诊。随着人民群众对医疗要求的提高,对临床上高度可疑骨折病例及早作出正确诊断,减少漏诊,对减少医疗纠纷有实际意义。收集本院自2006年8月至2010年7月68例初诊阴性的肋骨隐匿性骨折患者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6年8月至2010年7月初诊阴性的68例肋骨骨折患者资料纳入本研究,不包括因疏忽造成漏诊的明显错位性骨折。其中男53例,女15例,年龄17~87岁,中位年龄49岁,致伤因素中交通事故42例,生活工作中跌打损伤21例,自发性骨折5例。

1.2 方法

对疑似骨折病例,根据临床情况采用不同体位、不同呼吸状态摄片,与原片比较,结合其它影像资料等方法确诊。初复检使用同一设备,PHILIPS公司DR双板摄片机,AGFA Drystar 5503激光打印机。

2 结果

因高度怀疑骨折,随即经多体位,不同呼吸状态摄片确诊51例,占90.9%,13例于2~7d复查时发现,占90.9%,1例于12d后复查发现骨痂而确诊,占90.9%,3例结合CT检查资料确诊,占90.9%;1根骨折47例,2根骨折13例,3根骨折5例,4根骨折3例;膈上肋骨41根,占90.9%,膈下肋骨59根,占90.9%;右侧32侧,左侧35例,双侧1例;少量胸水2例,无气胸,无肺挫裂伤,肺内血肿病例。

3 讨论

肋骨骨折多可在2~4周内自行愈合,治疗中也不像对四肢骨折那样强调对合断端。由于交通事故纠纷增多,人民群众的要求提高,对是否有骨折,骨折的数目都要求作出准确及时的诊断。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心胸外科赖湘念肋骨骨折的诊断主要依据受伤史、临床表现和X线胸片检查。诊断准确性与所使用的设备、检查方法、诊断医生的读片水平均有直接关系。王开平等[2]认为DR在胸部创伤检查中特异性及灵敏性均高,DR软组织匀均衡技术[3]、双能减影技术[4]能大大提高诊断的阳性率和准确性,目前大部分文献资料[5~6]认为CT检查准确性高于胸部平片检查具有更多优势,但实际工作中很少单纯因需要明确肋骨骨折而行CT检查。

DR与CT比较各有其优缺点,CT的优势主要是密度分辨力高可以作三维重建等后处理,但因容积效应,空间分辨力较差,重建图像的空间分辨力更差,对于无明显移位的骨折同样容易漏诊费用高,辐射量大。DR具有空间分辨力高、整体观好、容易定位、性价比高、辐射剂量小、实时成像和丰富的后处理功能,如图像的黑白反转、放大,亮度、对比度、锐利度的调节,通过空间频率处理技术,边缘强化,燥声控制,能产生边缘增强效应,骨皮质边缘更锐利,使软组织对比良好,层次分明。

隐匿性肋骨骨折是指用常规X线检查难发现或难以及时发现,首次常规体位胸片肋骨骨折线未显示,经改变体位投照或经过一段时间复查时发现或者其他影像学方法发现的肋骨骨折;一般不并发肺胸膜损伤,亦称为单纯性肋骨骨折。

初检时漏诊的原因主要有:(1)腋段肋骨走行方向与射线方向平行;(2)膈下肋骨自然对比差;(3)老年人、骨质疏松者骨密度低肋骨骨皮质不清晰;(4)不能结合临床病史、症状和体征而有目的有重点地灵活应用方法;(5)没能充分利用设备的后处理功能;(6)部分无移位、不完全性骨折被漏诊在所难免。

本组病例中51例因高度怀疑骨折,随即采用不同体位再次摄片而确诊,占75%,充分说明DR能对隐匿性肋骨骨折作出正确诊断。值得注意的是同一体位不同呼吸状态对骨折显示有影响,其中1例2次摄片及CT检查匀不能显示骨折,因局部疼痛并有固定压痛点,将疑似骨折部肋骨长轴与射线方向垂直体位摄取呼气和吸气2种状态下平片,发现仅有1张能显示骨折,原因是用力呼吸时骨折端两侧运动不一致,造成骨折部位置的改变。

为减少漏诊,应注意如下几点:(1)应充分了解病史,结合临床症状,分析受伤机制;局部疼痛是肋骨骨折最明显的症状,且随咳嗽、深呼吸或身体转动等运动而加重,部分可发现肿胀及皮下淤血,有压痛、震痛,胸廓挤压征阳性,如果同时听到骨擦音、有骨摩擦感和肋骨异常动度,很有诊断价值,这是骨折特有的征象;(2)有目的有重点地灵活应用检查设备。对临床高度怀疑骨折部位,特别是膈上腋段肋骨采用多种体位、不同的呼吸状态多次摄片观察;(3)充分利用设备的后处理功能;(4)结合其它影像检查资料;(5)对肋骨骨皮质局部折曲,走行方向不自然要充分考虑骨折的可能性;(6)膈下肋骨点片并不能提高准确性,因为自然对比差,主要用调制曲线等后处理方法解决;(7)老年人、骨质疏松者骨密度低,肋骨骨皮质不清晰,下胸部肋骨骨折可能合并腹内脏器损伤,特别是肝、脾和肾破裂应CT检查。(8)伤后10~14d摄片复查,显示骨折线或有早期骨痂形成,可明确诊断为新鲜骨折。

参考文献

[1]卢世国,颜其德.X线检查肋骨骨折漏诊原因分析[J].中国保健,2006,14(6):89~90.

[2]王开平,林澄丰,许克文,等.胸部创伤的DR诊断[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4):39~40.

[3]刘广琥,桂小红,刘洪,等.DR组织均衡技术在肋骨骨折中的应用研究[J].放射学实践,2010,25(2):222~223.

[4]舒信用,芦春花,黄水平,等.DR双能量减影技术在胸部摄片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07,2(35):31~32.

[5]蔡成仕,赵瑞华,刘英峰,等.多层螺旋CT诊断肋骨骨折的优势[J].医学综述,2008,14(15):2385~2388.

警惕隐匿性心脏病 第4篇

确定一个人会不会有心脏病发作的危险因素是非常复杂的,因为,每个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原因都不同。有的人根本不注意饮食,却活到了100岁;而有些素食者,甚至平时从不生病的运动员,反倒可能在35岁时心脏病发作。你的身体健康程度和饮食习惯当然起很大作用,基因和性别也一样,但性别差别仅仅在女性停经之前,在这之后,女性很快就赶上男性,死于心脏病的机会男女就相等了。在美国,人口中的四分之一可能患有心血管疾病,更使人吃惊的是,其中40%的人竟然没有任何症状。

影响明确诊断的原因之一是本人的大意和不重视。克林顿在接受搭桥手术后的一次电视采访中说,在手术前,他曾经在运动后感到胸部紧迫感,“我不得不停下来喘气”。但他认为就是太累了,工作太多了,人也发胖了。他相信没有什么大问题。糟糕的是,这不是个别现象。让我们来看一看下面的例子:

纽约有一位56岁的丹尼斯,他一点也不知道自己有心脏病发作的危险,照样过着他自己所描绘的所谓放荡的生活:抽烟(12岁就开始了)、喝酒(喝得很多)、饮食中含有大量的高饱.和脂肪,而且不经常运动。身高1.89米,体重108千克(远远超重)。更要命的是,他有心脏病的家族史:他母亲6个兄弟中的5人,他们的2个儿子都在不到60岁时死于与心脏有关的疾病。这些他都知道,但他仍不认为自己有得心脏病的危险。他说,除了通常在半夜里偶然有呼吸短促外,他没有任何症状。直到有一天他浏览某网站时,有一个互动的工具算出他将在68岁时死亡,这才引起他的注意。于是,他30年来第一次去看医生,几次检查下来发现,他的两根动脉有阻塞。他装了两个支架,以打开他阻塞的动脉,并配合药物(包括降低其血液粘稠度药物)的治疗,更重要的是,他彻底改变了生活方式。

胆固醇的水平也不总能告诉我们谁有心脏病的危险,常规体检也只能检查出其中的一半人。对有症状的人来说,血管造影可以发现诸如血管内的斑块淤积、血管阻塞以及心脏受损等情况。但是,这种检查对没有症状的病人来说代价太高,而且对病人也有损害,不宜普遍使用。

而像丹尼斯这样的情况何止成千上万。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的约翰·波斯雷医学博士说,由于生活方式引起的血管损害很多是开始于年纪很轻的时候,有一项研究报告说,9岁的肥胖小孩的血管已经呈现出比他们的同龄人明显硬化,但采取适当的饮食,加上锻炼,他们的血管可以恢复至正常。到了30岁以后,这种硬化往往会发展成以斑块淤积为特征的动脉粥样硬化,一旦破裂,数小时内便会心脏病发作。但是,斑块的危险性也可能不完全一样,钙化的斑块相对稳定,而脂肪的斑块比较容易导致心脏病发作。遗憾的是,大部分的检查目前还不能发现此类斑块,而且迄今为止,医生还没有什么好的工具对心脏病及时做出诊断,以防止心脏病发作。

现在,一种新一代的无创伤技术可能会改变这一状况。通过CT、高分辨率超声波和磁共振,医生可以直接观察病人的动脉壁,从而在病情发展到危险程度之前数年就可以发现斑块淤积。

虽然手术是治疗心脏病的有效手段,但预防显然是最好的途径。为克林顿手术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纽约长老会医院的心血管研究所所长梅米特.奥思是一位擅长于心脏手术的专家,他认为,保持心脏健康、快乐生活,预防第一,并提出了以下5点告诫:

(1)走到户外去玩。你要感觉好、体型好,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运动,世界上还没有能代替体育锻炼,使你更健康的药片和饮食。不要节食,而要吃好;坚持运动,做任何对你来说能带来乐趣的运动:同你爱人一起骑自行车,与你孩子打打球,慢跑,快走,打拳,跳舞等。你不光会感觉好,而且心脏也会感谢你。

(2)注意你的腰围。除了上述建议外,注意脂肪堆积的地方也很关键。腹部脂肪是新陈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而这会明显增加你得心脏病的危险。所以,要多做运动尤其是做仰卧起坐,注意使你的腰围保持在100厘米(男)或89厘米(女)之内。

(3)过正常性生活。性生活不光是一种消耗体力的运动,还是夫妻之间的一种情感联系。有一项研究表明,长寿与一年有至少100次性高潮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性功能障碍也可以是心脏病的一个信号,阴茎勃起也可反映男性心脏的血管健康,所以,如果这部分出了问题,也许就到了你应该看医生的时候了。

(4)多吃坚果类食物。坚果类食物,如:核桃、花生、杏仁、开心果、栗子等,以及种子类的松子、瓜子等,富含对健康有益的必需脂肪酸,可以防止胆固醇在动脉血管中凝结、沉淀。如果作为零食,会使你产生饱胀感,从而减少对健康有害的如油脂、畜肉类食物、高热量食物的摄入。

(5)减轻心理压力。精神压力会引起体力上的疲劳。如尽量避免交通堵车时上街。研究表明,心烦意乱同心脏病发作有关。心情放松对心脏健康大有好处,瑜伽、冥想、闭目养神都是很有效的办法。保持心态平衡非常重要,遇到要发火时,先从1数到10,或者使自己跳出事态之外,让自己作为一个旁观者出现。压力还会使血压升高,而研究表明,血压同心脏病发作成正比,血压低,心脏病发作也少。目前,国际上对血压数值的最新认识是,如果你的血压到了130/80毫米汞柱,你就应该去看医生了。

隐匿性乳腺癌的诊治分析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例患者为本院2000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 均为女性, 年龄35~68岁, 中位年龄46岁。患者均已婚, 有生育史。患者来诊时乳腺均未触及包块, 无明显的症状, 多为健康体检或乳腺普查时发现, 2例因乳房胀痛、不规则隐痛就诊。腋窝肿物10例, 直径1.3~4.8cm, 平均2.4cm, 数量1~4枚, 质硬, 1例融合成团。左右锁骨上肿物各1例, 肿物直径2cm, 质硬。病程0.5~12个月, 平均3个月。

1.2 辅助检查

12例患者均进行钼靶X线检查, 根据需要辅以B超检查或MRI检查, 均未发现乳房内病灶。全身系统检查也未发现其他部位肿瘤。

1.3 诊断

对12例患者肿大的淋巴结均进行病理活检, 其中腋下淋巴结活检10例, 锁骨上淋巴结切检2例, 病理结果证实均为淋巴结转移性乳腺癌。

1.4 治疗

本组12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乳腺癌根治术2例, 8例行乳腺改良根治术, 2例因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未行根治术。术后均行辅助放疗或化疗, 对绝经后且雌激素受体阳性患者均给与内分泌治疗。化疗采用CEF或ET方案。放疗包括术野和 (或) 腋窝, 其中2例包括锁骨上。剂量为40~60Gy, ER阳性者绝经前口服他莫昔酚治疗, 绝经后口服来曲唑。

2 结果

12例均获随防, 随访时间6个月至12年。2例行乳腺癌根治术患者3年后分别死于肝、肺转移和骨、肺转移;8例行乳腺改良根治术者, 其中1例患者2年后死于骨、肺转移, 其余7例均存活4年以上。其中4例存活8年以上。2例因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未行根治术的患者, 放疗后锁骨上淋巴结缩小, 至今已分别随访2年半和3年, 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

3 讨论

3.1 钼靶X线检查

虽然隐匿性乳腺癌的X线征象常不典型, 但通过对其X线特点认真分析仍然可以提高该病的诊断水平, 尤其是钼靶X线片中的微小钙化具有非常重要的诊断价值, 这是其他影像检查不可比拟的。曹厚德[3]提出乳腺钼靶X线摄影是乳腺病变影像学诊断的金标准, Coover LR报道钼靶X线对隐匿性乳腺癌的检出率可达50%~70%[4]。因为它重复性好, 可以进行前后检查图像的对比, 尤其是对于脂肪型乳房和大乳房。如果在常规摄片过程中发现无法确诊的可疑征象, 可间隔一段时间多次摄像, 然后进行前后对比。对于可疑征象, 还可以采用局部加压、放大摄影等技术, 提高图像质量。再加上乳腺钼靶X线检查具有全面、直观、操作简单、安全无创且费用低廉等特点, 是目前公认的乳腺癌临床的常规检查以及乳腺癌预防普查的最好方法之一。

3.2 诊断及鉴别诊断

对腋下不明原因的肿块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及时做常规活检, 排除癌转移的可能。同时结合钼靶X线检查和超声、CT等辅助检查提高对隐匿性乳腺癌的诊断率。另外还应注意乳房局部的细微变化。对腋下淋巴结肿块性质的鉴别:炎症性的淋巴结肿大常伴有红肿和灼热感, 往往有明显的压痛和自发痛。肿瘤性者质地一般较硬, 且多无压痛, 排除原发肿瘤和其他系统的肿瘤转移, 多为隐匿性乳腺癌所致。

3.3 治疗

隐匿性乳腺癌的治疗目前争议颇多, 争议的焦点主要在于是进行乳房根治性切除还是保乳治疗方面。有人认为隐匿性乳腺癌已经有淋巴结转移, 就并非早期癌, 在治疗上就应该以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为主。随着新型诊断技术的不断出现和女性患者对于手术要求的不断提高, 有研究表明隐匿性乳腺癌保乳手术的存活率与乳房切除相比较无明显差异, 使隐匿性乳腺癌的保乳术变得可行[5]。但是, 保乳手术有可能使局部复发率增加, 再加上病灶难以术前定位, 乳房的象限切除不能保证不遗留病灶等。因此, 个人认为还是应该采取积极的治疗方式。虽然单纯腋窝淋巴结清扫加全乳放疗在总存活率上与改良根治术无明显差异, 但术后局部复发率高, 这样后续的治疗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不利影响[6]。因此, 在目前影像学诊断对隐匿性乳腺癌发病灶识别率较低的情况下, 最安全的治疗方法应该首选改良根治术。术后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辅以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等。

3.4 预后

隐匿性乳腺癌的预后较好, 有研究证实其预后优于或相似于同期非隐匿性的乳腺癌。隐匿性乳腺癌术后全乳放疗的5年的肿瘤特异性生存率为72%, 10年的肿瘤特异性生存率为66%[7]。有研究证明从发现腋窝淋巴结转移癌确诊到乳腺原发灶的检出一般要经过几个月或十几个月, 所以容易延误诊治时机。隐匿性乳腺癌的生存曲线随阳性淋巴结数目增加而下降。影响隐匿性乳腺癌预后的因素有:原发癌的病理类型、腋淋巴结转移数目的多少、发现腋窝肿块至就诊时间的间隔短等。但现在也有报道认为:OBC预后与转移的腋窝淋巴结的大小、是否发现乳腺原发癌灶及原发灶的大小无关[8]。

参考文献

[1]沈镇宙, 邵志敏.乳腺肿瘤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378.

[2]李彩霞.隐匿性乳腺癌的临床分析[J].肿瘤基础与临床, 2010, 23 (6) :526-527.

[3]曹厚德.基于相位对比成像原理的数字化乳腺摄影技术[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07, 13 (5) :371.

[4]Coover LR, Caravaglia G, Kuhn P.Scintimammography with dedica-tedbreast camera detects and localizes occult carcinoma[J].J NuclMed, 2004, 45 (4) :553-558.

[5]王歆光, 王东民, 张澜波, 等.腋窝无痛性肿物[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8, 28 (6) :505-507.

[6]赵宏, 宣立学, 王一澎, 等.隐匿性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07, 14 (4) :310-312.

[7]Masinghe SP, Faluyi OO, Kerr GR, et al.Breast radiotherapy for occultbreast cancer with axillary nodal metastases--does it reduce the localrecurrence rate and increase overall survival[J].Clin Oncol (R CollRadiol) , 2011, 23 (2) :95.

隐匿性高血压的诊治进展 第6篇

1 流行病学

发生率与年龄不确定, 可发生于老人、成人, 也有资料证实, 青少年中也不乏此类患者[2]。男性患者多于女性。Obara等[3]观察了330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其中有628例是隐匿性高血压, 占19%, 因此隐匿性高血压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高血压状态。

2 隐匿性高血压发病机制

大量循证医学资料显示, 隐匿性高血压发病可能与性别、吸烟、饮酒、体位、交感神经活性、血管活性物质失调、25-羟化维生素D水平等有关;多合并肥胖[4]、血糖高、血脂高、左室肥厚、动脉硬化, 并有脉率快、高血压家族史的特点。下面介绍隐匿性高血压的主要发病机制。

2.1 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有关[5]

目前有两项研究提示隐匿性高血压与交感神经兴奋有关。Fagard[6]等观察1485例做动态血压患者心率变异的低频与高频比率, 发现隐匿性高血压为0.97, 持续高血压为0.93, 正常者为0.81, 说明隐匿性高血压和持续高血压具有正常的心脏自主神经调节。Grassi[7]等研究了隐匿性高血压患者肌肉交感神经电流休息时和压力受体灭活与激活状态下的动态血压, 发现隐匿性高血压静息交感神经活性显著高于正常, 但与持续高血压相仿, 静息模型评估指出在隐匿性高血压最高, 与交感神经兴奋性呈正比, 首次证明隐匿性高血压与交感神经兴奋活性增强有关。

2.2 与体位反射有关

Goldman[8]认为直立时“体位反射”可使血压升高, 以舒张压高为主, 此类患者血浆肾素活性比正常人高, 站立时血流积存在下肢动脉中, 回心血流减少, 导致交感神经兴奋, 小动脉处于收缩或痉挛状态, 造成血压升高。此类患者动态血压记录多个时段血压, 包括体位改变时, 显示白昼血压平均值比卧位血压升高。

2.3与血管活性物质平衡失调有关

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TXA2、PGI2、NPY、CGRP等血管活性物质在高血压发病及血压节律的变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9,10,11]。其中TXA2主要是由血小板微粒体合成并释放的一种具有强烈促进血管收缩和血小板聚集的生物活性物质, 而PGI2为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并释放的一种抗血小板聚集和舒张血管的生物活性物质, 二者生理作用相反, 病理状态下TXA2、PGI2平衡失调是导致高血压的主要原因之一;NPY是对心血管系统具有调节作用的神经内分泌肽, 基础研究证实, NPY具有直接缩血管效应, 升高血压、并可导致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心肌肥厚, 增强内源性缩血管物质与抑制内源性舒血管物质的效应;CGRP是目前已知最强的舒血管物质, 对血压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MH患者血浆中TXA2、NPY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而MH患者血浆中PGI2、CGRP水平显著低于健康人, 这说明和原发性高血压一样, TXA2、PGI2、NPY、CGRP可能也参与了MH的发病。提醒临床医生今后高血压防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早期识别MH, 对它们的TXA2、PGI2、NPY、CGRP等血管活性物质进行干预, 可望延缓高血压进程并改善患者远期预后。

2.4 与25-羟化维生素D水平有关

25-羟化维生素D主要是食物中的维生素D在小肠被吸收入血后, 与一种维生素D结合蛋白结合后运行至肝, 在25-羟化酶催化下成为25-羟化维生素D, 是一种类固醇激素。已有文献证实, 1, 25二羟化维生素D可抑制肾素表达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 临床研究数据表明, 维生素D合成与血压呈负相关。美国学者进行的研究前瞻性观察了血浆25羟化维生素D水平和隐匿性高血压之间的关系, 结果刊登在5月的Hypertension上[11]。

3 隐匿性高血压的防治对策

3.1 注意筛查, 提高人们的防治意识, 定期体检, 规范测血压, 有适应症应做动态血压监测。早发现, 早诊治, 提高防治水平。

3.2 高危人群更应重视隐匿性高血压的筛查。有高血压危险因素的最好常规做动态血压的监测。

3.3 要注意药源性高血压, 这部分人往往在一定时间内处于隐匿性高血压阶段。

3.4 对于高危人群应普及高血压防治知识, 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 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

3.5 确诊者应按照高血压防治指南治疗。

3.6 体位性高血压降压同时应加用调节神经功能药物。

3.7 Shelly一项最新荟萃分析认为, 对于高血压患者如无明确禁忌症的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可明显获益。

隐匿性乳腺癌10例诊治分析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例患者, 均为女性, 年龄47~69岁, 年龄平均数52.3岁。病程13 d~1年, 时间中位数5个月。首发症状均表现为腋窝肿物。查体:双侧乳腺均未扪及肿块。

1.2 诊断

本组病例均行病理活检, 病理均证实为腋窝淋巴结转移性腺癌。全部病例经X线胸片、腹部B超、CT、食管、胃肠钡剂造影检查除外乳腺外转移灶或癌肿。

1.3 治疗方法

本组10例均行改良根治术, 术后将乳腺体标本做病理检查, 5例未见肿瘤, 另5例发现乳腺原发病灶, 均为浸润性导管癌。腋窝淋巴结病理检查10例淋巴结均见癌转移, 数目由1~7枚不等。10例患者术后均予辅助化疗, 2例淋巴结转移>4枚, 术后给予放疗。化疗采用CEF或TAC方案, 6个周期。放疗包括术野和腋窝二野, 剂量为50~60 Gy。激素受体阳性者给予口服三苯氧胺治疗。

2 结果

10例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8个月~4年。1例术后3年死于肝转移, 1例术后2.5年死于肺转移、脑转移。其余病例均无瘤生存。

3 讨论

3.1 临床特点

隐匿性乳腺癌是指乳腺未触及肿块, 而以腋窝淋巴结或其他部位转移为首发症状的乳腺癌, 较为罕见。1970年Halsted首先报道了此类病例, 国外文献报道其发病率占同期乳腺癌的0.35%~1%[2], 国内报道0.3%~0.8%[3]。Fenerman认为乳腺原发灶生长缓慢, 而腋窝转移灶生长较快是形成其临床特点的原因[4]。Owen等[5]认为原发灶受机体特异的生物免疫防御机制的抑制, 使原发灶微小, 或病灶位置深较难检出, 或癌组织弥散不形成肿块。

3.2 诊断

乳腺淋巴液约75%引流到腋窝淋巴群, 所以当腋窝出现转移癌时, 应首先考虑由同侧乳腺癌导致, 同时排除其他可能导致腋窝淋巴结肿大的肿瘤, 如肺、胃肠、卵巢、子宫、甲状腺、恶性黑色素瘤等肿瘤。考虑隐匿性乳腺癌时应积极寻找乳腺原发灶, 乳腺钼靶X线照相可以发现直径3 mm的微小肿瘤, 并且对钙化的敏感性高, 而MRI较钼靶X线有更高的敏感性 (85%~100%) 和特异性 (37%~97%) [4]。Olson等对40例隐匿性乳腺癌的患者行MRI检查, MRI发现异常的患者中95%在术后乳腺病理标本中检出癌灶, MRI阴性的患者中80%术后病理标本无癌灶。在切除的乳腺标本内寻找原发灶, 国内文献报道乳腺隐匿灶的病理检出率为50%~56%, 国外报告为45%~80%[5], 采用全乳腺连续大切片检查有利于检出微小、弥散的病灶。免疫组化对确定乳腺癌有一定价值, 如ER、PR、CK7阳性, CK20阴性者则有助于支持乳腺癌的诊断, 但ER、PR都阴性者并不能排除隐匿性乳腺癌的诊断。国外报道隐匿性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癌ER阳性率为50%左右[6]。总之, 对肿大的腋窝淋巴结行病理活检证实为转移性腺癌, 排除全身其他部位转移的乳腺查体阴性的患者可确立诊断。

3.3 治疗和预后

隐匿性乳腺癌的治疗同浸润性乳腺癌。多采取手术、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 手术常采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近年来, 乳腺癌保留乳房的手术已得到认可, 有些学者尝试对隐匿性乳腺癌采取保乳手术, 但保乳手术存在着不能证实原发灶, 可能会导致复发率增加的缺点, 而且由于病灶难以术前定位, 乳腺的象限切除很难保证不遗留病灶。笔者认为改良根治术是治疗本病稳妥的治疗办法。我科10例隐匿性乳腺癌患者中, 均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1例术后3年死于肝转移, 1例术后2.5年死于肺转移、脑转移, 其余均存活至今。隐匿性乳腺癌的预后优于或相似于乳腺内有肿块且伴有腋下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

参考文献

[1] 李树玲.乳腺肿瘤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0:616.

[2] 苏广武.隐匿性乳腺癌的影像学及病理特点[J].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 2000, 6 (4) :285-287.

[4] 吴祥德, 董守义.乳腺疾病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375-376.

[5] Owen HW, Dockerty MB, Gray GK.Occult carcinoma of the breast[J].Surg Gynecol Obstet, 1984, 98 (4) :302-304.

[3] 孙现军, 王永胜, 左文述.隐匿性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J].肿瘤防治杂志, 2000, 7 (4) :407-408.

[4] Olson JA Jr, Morris EA, Van Zee KJ, et al.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acilitates breast conservation for occult breast cancer[J].Ann Surg Oncol, 2000, 7 (6) : 411-415.

隐匿性乳腺癌6例诊治体会 第8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全为女性, 共6例, 年龄43~64岁, 中位年龄53.4岁。均以腋下肿块为首发症状, 左侧病变4例, 右侧2例。病程1周~1年, 平均4周。查体:除2例触及少许增厚的乳腺组织外, 均未扪及双乳肿块;腋下肿块直径3.0~5.0cm, 平均4.0cm。

1.2 诊断标准

本组6例中3例行腋下肿块活检, 病理证实为淋巴结转移性腺癌, 其余3例行细针穿刺, 其中2例见腺癌细胞, 另1例报告为低分化癌细胞, 考虑为腺癌细胞。本组中有2例做腋淋巴结转移癌雌激素受体 (ER) 测定为阳性。术前均外院做乳腺X线钼靶照相, 仅1例考虑乳腺癌可能。本组3例行双乳腺B超检查, 1例报告出现低回声区0.7cm×1.1cm, 内光点占欠均, 考虑乳腺癌可能。本组6例术前X线胸片、腹部B超、CT、全身骨扫描等检查及查体均未发现其他部分病变。

1.3 治疗方法

本组6例中均行改良根治术, 术后将乳腺大体标本做病理检查, 3例未见肿瘤, 另3例找到大小由0.2cm×0.2cm×0.1cm~0.5cm×0.5cm×0.8cm不等的乳腺原发病灶, 其中2例为浸润性导管癌, 1例为导管内癌。腋窝淋巴结病理检查6例淋巴结均见癌转移, 数目由8~27个不等。6例淋巴结免疫组化均证实为乳腺转移癌。本组6例中4例术后给予辅助化疗 (CMF方案) 加外院放疗 (内乳区和锁上区二野, 剂量为50Gy和55Gy) , 2例给予辅助化疗 (CEF方案) , 4例给予口服三苯氧胺治疗。

1.4 结果

本组6例均获随访。最长的1例, 已达8年, 另1例生存4年10个月。2例术后给予辅助化疗加放疗的患者分别生存1年4个月和2年6个月, 另1例生存3年11个月。有1例于术后1年3个月死于脑转移。

2 讨论

2.1 临床表现

隐匿性乳腺癌是较少见的特殊类型的乳腺癌, Halsted于1907年首先报道了3例, 后陆续有个别的报道。国外文献报道其发病率占同期乳腺癌的0.35%~1%[1,2], 国内报道0.3%~0.8%[2]。患者通常以腋窝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 一般乳腺触摸不到实质性肿块。本组病例的表现均与此类似。国外学者认为女性腋下淋巴结转移癌多来自同侧乳腺, 乳腺外其他内脏癌常转移至魏尔啸淋巴结[8]。Fenerman观察自腋窝淋巴结转移确诊至乳腺原发灶肿块的查出约48个月, 表明乳腺原发灶生长缓慢, 而腋窝转移灶生长较快[3]。

文献报道乳腺隐匿性癌的原发灶病理检出率一般<50%[4]。Owen等[7]认为原因在于: (1) 原发灶的生长受机体特异的生物免疫防御机制的抑制, 表现为微小病灶; (2) 纤维性乳腺炎造成乳腺组织增厚及病灶深在妨碍了小原发灶的检出; (3) 癌组织弥散不形成肿块。也有学者推测与肿瘤的抗原性在转移灶内发生改变有关, 从而导致原发瘤诱发的免疫反应不能作用于转移癌。

2.2 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般对腋下肿块切除活检, 证实为淋巴结转移腺癌, 但要与乳腺外原发癌转移的原发腋下的淋巴瘤、汗腺癌等及转移的乳腺癌鉴别, 并排除呼吸、消化、泌尿生殖系统的癌肿、甲状腺癌、恶性黑色素瘤、皮肤癌、软组织肉瘤的转移等。全身检查未发现乳腺外原发灶, 隐匿性乳腺癌诊断即可确立。乳腺的检查应特别注意有无局部增厚改变, 尤其是乳腺外上象限的部位。乳腺的辅助检查的方法较多, 乳腺钼靶X线照相是临床常用的检查手段, 可以发现直径3mm的微小肿瘤, 检出率约50%, 钙化往往是隐匿性乳腺癌的唯一X线表现[3]。多普勒超声、近红外线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不高, 对微小癌灶的识别率差。乳腺薄层CT检查有助于发现隐匿病灶, MRI强化扫描有较高的灵敏性, 可作为隐匿性乳腺癌检测的辅助手段[5,6]。同时可做雌激素受体 (ER) 或孕激素受体 (PR) 检测, 若为阳性, 则对隐匿性乳腺癌的诊断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但二者阴性并不能排除隐匿性乳腺癌的诊断, 国外报道隐匿性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癌ER阳性率为50%左右[1]。隐匿性乳腺癌在病理上与一般乳腺癌相似, 但浸润性导管癌较多, 在切除的乳腺标本内往往有相当一部分病例找不到原发灶。本组有3例病例就未找到乳腺原发灶。

2.3 治疗

对隐匿性乳腺癌的治疗尚有不同意见。多数学者认为, 对有腋下淋巴结转移性腺癌而无明显原发癌征象者, 在排除乳腺外原发癌的情况后, 方可视为乳腺癌而行手术治疗。乳腺外原发癌转移至腋窝淋巴结者, 往往已有明显的原发癌的临床表现, 所以在无乳腺外原发癌征象的情况下, 即使未发现乳腺原发癌灶, 也应及时行乳腺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 并辅以化疗、放疗, 内分泌治疗等综合治疗, 不宜再观察, 否则将错过根治良机。对切除的乳腺标本内未找到原发癌灶者仍应按隐匿性乳腺癌处理, 密切随访。近年来学者对此提出异议[2], 认为对隐匿性乳腺癌患者行根治术和保留乳腺的手术, 术后生存率无明显差别, 进而主张行保留乳腺的手术并辅以化疗、放疗及激素疗法。

本组治疗显示, 隐匿性乳腺癌的疗效较好, 笔者认为隐匿性乳腺癌只是乳腺癌中较少见的特殊类型, 应该采取同于乳腺癌腋下淋巴结转移的治疗原则。术中对可疑病灶做快速病理检查, 有利于术前、术中制定手术方案。本组治疗显示, 隐匿性乳腺癌的疗效较好, 生存已超过2年6个月的有4例, 最长已有8年。

参考文献

[1]Baron PL, Moore MP, Kinne DW, et al.Occult breast presentingwith axillary metastases.Arch Surg, 1990, 125:210.

[2]Kenery MM, Rivera DE, Terz JJ, et al.Occult primary adenocarci-noma with axillary metastase.Am J Surg, 1986, 152:43.

[3]吴祥德, 董守义.乳腺疾病诊治.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375~376.

[4]吴刚, 刘永锋, 张佳林, 等.隐匿性乳腺癌11例诊治体会.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1998, 18:163.

[5]苏广武.隐匿性乳腺癌的影像学及病理特点.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 2000, 6 (4) :285-287.

[6]孙现军, 王永胜, 左文述.隐匿性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肿瘤防治杂志, 2000, 7 (4) :407-408.

[7]Owen HW, Dockerty MB, Gray GK.Occult carcinoma of thebreast.Surg Gynecol Obstet, 1984, 98:302~304.

隐匿性甲状腺癌72例临床分析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2例患者均为我处2009年6月至2012年12月的门诊患者, 64例是以甲状腺结节就诊, 6例以颈部淋巴结肿大就诊, 2例以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状就诊, 其中12例伴吞咽不适及有压迫感。72例患者中, 男13例, 女59例, 年龄18~63岁, 平均年龄40.5岁;病程2个月~7年。

1.2 术前诊断

患者均行高频彩超检查, 皆发现存在甲状腺肿物, 肿物大小0.2~1.0cm, 影像学显示48例呈低回声, 56例无包膜, 38例边缘不规则, 有细小毛刺, 17例肿物内有细小光点, 呈簇状分布, 68例病灶内有彩色血流信号, 其中病灶内部有点状血流信号, 血供丰富者22例, 周边部进入结节47例。术前行细胞穿刺34例, 诊断结节性甲状腺肿1例, 淋巴结转移3例, 转移性腺癌2例, 乳头状腺癌28例, 综合拟诊断隐匿性甲状腺癌69例, 其余考虑为结节性甲状腺肿。

1.3 治疗方法

对术前拟诊断69例隐匿性甲状腺癌患者行常规术中冰冻病理检查, 诊断68例为隐匿性甲状腺癌, 单发癌57例, 单叶多发癌7例, 峡部单发癌2例, 双侧叶癌2例。对所有病例均行患侧甲状腺全切术及峡部切除术, 根据病灶的情况选择根治性颈淋巴结清扫术或功能性颈情术, 其中15例加双侧颈淋巴结清扫;18例加行同侧颈淋巴结清扫术;13例行患侧甲状腺全切术及峡部切除术加行同侧喉返神经旁淋巴结及气管前淋巴结清扫术;10例行峡部、双甲状腺次切术及双侧功能性颈清术;3例有淋巴结转移灶与颈动脉粘连, 行局部广切及术后放疗。术后3个月~3年随访。

2 结果

72例患者经术后慢速病理显示皆为隐匿性甲状腺癌, 行影像学及细胞穿刺学检查, 拟诊断隐匿性甲状腺癌患者69例, 诊断准确率95.83%, 术后病理诊断中隐匿性甲状腺癌患者并发甲状腺机能亢进3例, 2例并发结节性甲状腺肿, 4例并发桥本氏病, 具体诊断结果见表1。

诊断准确率:95.83%

行手术治疗后, 进行随访, 71例患者至今健在, 1例出现复发, 对其行肿瘤侧腺加峡部切除术后, 至今无再复发。1例初诊时以出现滤泡状癌颈淋巴结转移, 3年死于肺转移。

3 讨论

隐匿性甲状腺癌以乳头状癌最为常见, 常发于结节性甲状腺肿、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甲亢等原有甲状腺疾病基础上, 女性发病率比男性高, 以40~50岁年龄较为多发[2], 其临床表现与甲状腺癌基本一致, 但病灶小, 如不认真检查, 往往难以发现, 据有关资料报道[3], 隐匿性甲状腺癌临床可触及腺体结节仅为2.7%, 且常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 部分患者最早出现的临床表现为颈部淋巴结肿大, 因此, 不少颈部淋巴结转移可被误诊为颈部囊性病变或支气管囊肿。隐匿性甲状腺癌还可发生脊柱、骨、肺等远处转移, 发生率虽极低, 一旦远处转移发生较易导致患者死亡。

近年来, 随着高频彩超和细针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技术的应用, 隐匿性甲状腺癌的术前诊断率有所提高, 其B超的声像图特征主要有结节为实质性, 多低回声, 无包膜, 没有细小强光点, 部分出现较大的钙化灶, 有文献报道, 微钙化灶显示对隐匿性甲状腺癌诊断有提高警惕的特异性, 其确诊率为95.3%[4], 但由于癌结节小, 单一的影像学检查诊断率较低, 对转移灶行穿刺活检后才能进行诊断。对彩超及细胞学检查怀疑为甲状腺癌时, 应在手术中切除可疑微小癌结节, 行冰冻病理检查, 连续薄层切片能提高常规切片中不易发现的微小病灶检出率。

以外科手术方式治疗甲状腺癌目的为切除所有颈部肿瘤组织[5], 因此, 对术前或术中确诊者应行患侧甲状腺全切术及峡部切除术, 有颈淋巴结转移者加行患侧淋巴结清扫术。对术前、术中未确诊, 术后病理确诊患者, 无合并颈淋巴结转移者并已行患侧腺叶次全或大部分切除术者, 应仔细再查手术标本, 如证实已完整切除, 则不必再行根治性手术。同时定期随访复查, 发现有可疑癌组织再发征象时才再次手术。合并有远处转移者, 则应在行全甲状腺切除后给予放射性治疗。

摘要:目的 探讨隐匿性甲状腺癌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2009年6月至2012年12月间收治隐匿性甲状腺癌患者72例, 男13例, 女59例, 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高频彩超检查, 25例术前行细胞穿刺, 对拟诊断隐匿性甲状腺癌患者行常规术中冰冻病理检查, 所有患者均接受患侧甲状腺全切术及峡部切除术, 根据诊断结果加行其他手术方式。结果 72例患者经术后慢速病理显示皆为隐匿性甲状腺癌, 行影像学及细胞穿刺学检查, 拟诊断隐匿性甲状腺癌患者69例, 诊断准确率95.83%。术后71例患者至今健在, 1例早期诊断已出现颈淋巴结转移患者死亡。讨论高频超声、细胞穿刺及术中冰冻病理检查能有效地提高隐匿性甲状腺癌的诊断率, 首次手术应行患侧甲状腺全切术及峡部切除术, 有淋巴结转移者加行颈清术。

关键词:隐匿性甲状腺癌,诊断,治疗

参考文献

[1]毛骞, 许卫东, 周玉霞.高频超声诊断80例隐匿性甲状腺癌的临床分析[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11, 26 (5) :395-396.

[2]杨卫平, 黄世林, 董梅, 等.高频超声对隐匿性甲状腺癌诊断的探讨[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2, 32 (7) :765-766.

[3]Ha aga TL, Yoo DC, Or tiz R, et a1.Benig n ovar ian serouscystadenoma mimicking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metastasison 1-131 SPECT/CT[J].Med Health RI, 2012, 95 (2) :57.

[4]祝志川, 张喜平.甲状腺微小癌的诊断与治疗[J].现代肿瘤医学, 2011, 9 (12) :1672-1673.

上一篇:加快县城城镇化进程下一篇:外国留学生管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