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本土音乐范文

2024-07-18

中国本土音乐范文(精选12篇)

中国本土音乐 第1篇

当前, 游戏音乐正处在蓬勃发展的势头中, 也是众多音乐制作人眼中的“大蛋糕”, 而追溯游戏音乐历史不过短短的2 7年的时间。为什么在短短的时间内游戏音乐发展如此迅速呢?最主要得益于科技的进步和动漫产业的发展。本文追溯游戏音乐的发展历程, 从而展望本土游戏音乐的广阔前景。

一、游戏音乐的出现

早期的游戏音乐处于一个极其尴尬的地位。因为任何家用机都无法带动出所需音质的音频文件, 而游戏没有音乐, 就必然要以失去娱乐性为代价, 而使用音乐却为当时的硬件条件所不允许。最后通过越来越多开发者的努力, 终于研究出了解决一种为了游戏而开发的一个新的传输协议——M ID I (数字化乐器界面) 音乐。 (M I D I是M U S I C A L INSTRUMENT CIGITAL INTERFACE的英文缩写, 意思就是数字化乐器界面。是电子乐器用来交流, 传输信号的一种协议, 也就是各种电子乐器之间对话的一种规范。)

M I D I音乐的崛起, 极大程度上促进了游戏音乐的发展, 因为只要保存十分少量的数据信息就可以在硬件上调用素材还原演奏出十分华丽的背景音乐。但是M I D I音乐虽然解决了硬件上的问题, 但是由于游戏开发者的目光短浅, 往往以“音乐人不懂游戏, 将所有作曲家拒之门外。使得当时的游戏音乐完全只依赖于不懂音乐的程序人员来完成, 可向而知, 在这种情况下, 游戏音乐又何以发展。幸好, 这种情况在持续了整整一年后。198 4年, 艾尼克斯 (e nix, (前) 株式会社艾尼克斯, 日语:株式会社エニックス, 英语:ENIX Corporation, 曾是日本的游戏软件制作公司、出版社。 (原) 公司商标1 9 7 5年成立。2 0 0 3年4月1日与史克威尔公司合并, 即是现在史克威尔艾尼克斯公司。代表作是《勇者斗恶龙》系列。) 为F C开发一款叫做《勇者斗恶龙》游戏首次邀请了一名专业的作曲家来为游戏谱写背景音乐。这一举措不但让《勇者斗恶龙》这款游戏成为日本游戏界连续几年销售冠军, 而且更刺激的无数游戏开发商争相聘请专业作曲家来为自己的游戏配乐。自此之后, 游戏音乐的地位迅速上升, 得到游戏开发商的尤其重视, 从这以后, 游戏音乐的时代才算真正意义上的来临。

二、本土游戏音乐的现状

游戏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高技术产业, 已经成为一项全球性的娱乐产业之一。它的发展也带动着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游戏产业已逐渐成为经济及娱乐业的重要支撑和文化产业一个具有潜力的增长点。在全球游戏产业发展迅猛的背景下, 我国的游戏产业发展也随之发展起来。

游戏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高技术产业, 已经成为一项全球性的娱乐产业之一。他的发展也带动着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游戏产业已逐渐成为经济及娱乐业的重要支撑和文化产业一个具有潜力的增长点。在全球游戏产业发展迅猛的背景下, 我国的游戏产业发展也随之发展起来。

2 0 0 0年游戏产业刚刚起步, 市场规模小, 而到了2 0 0 3年有近2 0款游戏上市, 资本涌入, 政府重视, 使得游戏行业一时间被看成了炙手可热的摇钱树。到2 0 0 4年已经达到3 5亿元, 虽然只有短短四年时间, 但发展速度非常快, 市场潜力巨大。我国游戏产业开始迅速发展, 产业链正在逐渐形成, 并向纵深发展。

三、本土游戏音乐的发展前景

目前, 游戏音乐在国外无论从技术还是开发商的认识上, 都较为成熟。而且大部分国外的游戏大作中你随便抽出一段游戏音乐, 都可谓可谓是大片级作品。国外的游戏开发商愿意花大成本及心思来制作游戏音乐, 特别是以美日为首的大型游戏开发公司。国际上的游戏大作在音乐制作方面一直都很认真, 国外随便一个游戏作品的音乐提取出来都是非常棒的配乐, 这是因为游戏产业在国外已经发展了几十年, 非常成熟了, 无论是美术还是音乐, 都有非常严格的检验标准。而在国内, 毕竟游戏研发在国内只有几年的历史, 整体技术水平都偏低, 这也自然影响了音乐制作水平。

随着中国有越来越多的游戏开发出来, 游戏音乐制作方面逐渐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游戏开发商们也开始重视游戏中音乐的价值。而发展本土游戏音乐, 要引起游戏音乐制作人对游戏音乐的高度重视, 提高自己专业素养, 减小与国外同行的差距。我们也应该强调自己的游戏音乐风格, 比如, 中国本土游戏音乐特色, 西山居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但是和发达的日美游戏音乐相比, 还是有一段不小的差距。因此, 本土游戏音乐在未来的发展对于我们年轻一代的音乐制作者来说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对于游戏音乐产业的开发, 或许未来可以与娱乐及通信产业交叉, 把游戏音乐作为游戏周边产品单独发售。游戏音乐本来就是刚刚发展起来的新领域, 而我国的游戏音乐也尚处于萌芽阶段, 虽然有许多不足之处有待改进, 但我们也看到了很多闪光点, 特别以本土游戏为主, 坚持自己的特色,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我们的游戏音乐一定能开创新世纪音乐的新潮流。

参考文献

[1] 胡兵, 杨晓鲁《音乐传播方式的转变》, 《人民音乐》2005年第5期。

[2] 姚琦, 易柯《网络音乐现状分析》, 《音乐探索》2005年第4期。

中国本土音乐 第2篇

摘要:高校作为思想、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基地,同时也是保护和传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活态文化的重要体现,构建地域性特色音乐教学,将本土非遗音乐文化引入高校音乐教学中是实现非遗音乐文化传承的一项重要举措。

关键词:本土;非遗音乐文化;高校音乐教学

音乐类非遗是一个民族或地区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并传承至今的一个特定文化艺术形式。但是现今许多高等院校,甚至是专业音乐院校或是开设了音乐专业的高校在音乐教学中,对于非遗音乐教学的引入,特别是对本土非遗民族民间音乐资源融入音乐教学中的教学课程设置很欠缺。很多高校的公选课中有开设与音乐相关的一些课程,但是开设与本地区、本民族相联系的音乐类非遗课程的公选课却少之又少。高校对本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责任与作用。因此这种具有区域性特色的地方非遗音乐教育的开展,正好顺应了现在大多数高校都在提倡的重视创新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发展与运用。

一、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

(一)教育观念

从上个世纪初,西方列强进入中国开始,西方的习俗、文化、宗教、音乐等传入中国,中国在音乐教育教学上受其影响已近一个世纪之久。许多高校开设的音乐课程都是借鉴在西方音乐教育体系,中国本民族的音乐元素在这些课程中国除了极少的音乐理论内容外,基本上就是音乐赏析课,更别说融入本土音乐类非遗内容,甚至许多专业院校的大学毕业生都不具备演绎本地区本民族音乐的能力。当前许多高校在音乐教育方面也尝试了许多改革与创新,包括专业音乐院校在内,都提倡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但是至今成效甚微。民族音乐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现今许多国内的家长在培养子女学习乐器时都大多倾向于选择钢琴或是小提琴这类西方乐器,从而使得很多民族乐器特别是地方的民族乐器的演奏逐渐失传。虽然现在许多的传统音乐的老艺术家们正试图积极的改变这一现象,但在现今的大的音乐教育体系中,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仍处于较薄弱的环节,大多数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了解很少,更难使他们从事相关行业,对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进行传承和发展。

(二)课程设置

现在许多音乐教育家都非常提倡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教学体系,在借鉴和学习西方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发展本民族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现在大部分高校的音乐教师都是从我国各大音乐专业院校毕业的毕业生,有的甚至是从西方音乐院校学习归来的毕业生。但是在目前的中国专业音乐院校的建立上看,还是建立在以西方教育模式为主的一套体系上的,在他们的课程设置上也基本上是以西方音乐院校的音乐体系作为基础而设立的,所以在各大综合类院校的音乐教师也大都是在以西方音乐教育体系为主的教育中学成毕业的。虽然在国内许多专业院校中也开设了一部分与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相关的课程,但是在这些课程内容的设置中,对中国几千年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中国56个民族的民族音乐的学习都是粗略概括,而不是全面的系统的学习。更别说开设本土非遗音乐类课程了。在这样的音乐教育体系下学成的毕业生再到全国各个高校甚至是中小学任教,他们没有经过民族音乐专业的系统学习,想让他们对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进行传承和发展相信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二、创新教学,突出地域性特点

现在有许多高校开设了相关的中华民族民间音乐的课程,然而这样的课程的学习讲解都较为广泛,没有针对性。对于在高校开设非遗音乐文化相关课程并对其进行研究、发展和传承,就必须激发大学生对祖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热爱和学习热情。因此突出地域的特殊性,让大学生从认识自己家乡、就读学校所在地的音乐文化开始,将地方本土的非遗音乐文化融入音乐教学过程中,是实现民族音乐创新教学模式的一个良好开端。音乐赏析类课程是大多高校在音乐类公修课中常见的一门课程,但是在许多高校中对于开设本土非遗音乐文化的鉴赏及相关理论课程的却少之又少,包括设有音乐专业的的高等院校。其次开设关于该区域非遗民歌的合唱课也是让大学生对该地区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发展、传承的一个很好的.方式。开设这类型的合唱课还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合唱课本身就是一种实践类课程,相对理论类课程来说就相对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再而将本地区的民间歌曲作为学唱内容,让学生用当地方言演唱作品,这更能激起大学生们的歌唱兴趣。此外,设有音乐类专业的高等院校中,突出地域优势开展实地采风进行音乐创作,组织相关教师和学生深入民间挖掘和提炼该地的非遗音乐文化,并以尊重传统、保持原貌为指导思想,让学生们在对该地区民族民间音乐感知、了解、研究后主动进行分析和音乐创作,让它们得以保护,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形态。再次还可将采风收集的各类音乐资料,通过教师的研究、分析、讨论、创作后将内容编入学生的声乐、钢琴、视唱练耳、合唱等多门专业课程中。

三、加强高校融入本土非遗音乐文化教育的意义

多姿多彩、魅力无限的中华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五千年灿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与灵魂的体现;是历史的活态文化写照。祖辈留给我们这些辉煌灿烂的活态文化遗产是支持中华民族思想、经济、社会、文化、科学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因此促使在高校融入非遗音乐文化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因地制宜、创新发展,传承、弘扬民族音乐文化。“音乐中体现文化,文化中包含音乐”这是音乐家洛秦先生的一句话。一个地方的音乐是该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该地方人民的审美情趣、精神气质、人文情怀以及文化积淀与内涵。一个地方的音乐文化是基于本土居民祖祖辈辈在生产劳动、社会生活中不断挖掘、实践、创造和孕育出来的,它是这个地方活态文化的重要体现。自20世纪以来,西方音乐文化的引入,逐渐渗透着人们的音乐生活,尤其是年轻人,再加之国内各地音乐专业教育体系对西方音乐教育体系的的传播与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国民接受甚至崇尚西方音乐,逐渐缺乏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层认识。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与深入,外来音乐文化、网络音乐、流行音乐等诸多方面的不断冲击和影响,给传统民族民间音乐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所以高校挖掘、研究、发扬和继承地方非遗音乐文化也是对中国本民族音乐发展、传承的一份责任与义务。因为只有当地人民了解了自己的民族音乐,才能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对祖国和民族文化的情感。其次,重视民族本位,加强民族凝聚力。大学生对本土非遗音乐文化学习与研究后,毕业去往国家不同城市与地区,甚至是国外学习深造或是就业,通过这种流动形式加强了音乐文化的流动性,增强了国民的民族凝聚力,也达到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再次,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素质人才。既可从事社会文化、教育、经济等事业,又能力从事区域文化艺术工作和实践的高素质特色人才。教育部发布的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高校办学要特色鲜明。各大高校无疑可以通立足各地区域文化,突出当地特色,在各地高校特别是音乐专业开设关于本区域非遗音乐类的课程,将区域特色文化艺术引入到高校艺术教育,让高校能够承担发展本土非遗音乐文化的任务,并做出优秀成果。

参考文献:

[1]史贝,李阳.音乐类人才在高校非遗教育实践中的培养[J].大舞台,,(12).

[2]丁永祥.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论略[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2).

中国本土音乐 第3篇

关键词:音乐剧;《妈妈咪呀!》;歌词翻译;植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11-0197-4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4.053

1 . 引言

音乐剧《妈妈咪呀!》于1999年在伦敦上演,2001年进军纽约,迄今为止,《妈妈咪呀!》被翻译成德语、西班牙语、瑞典语、日语、韩语等十三种不同版本,在全球三百多个城市上演,超过五千万观众走进剧院欣赏这部经典的音乐剧,创造了全球二十亿的票房神话。在世界舞台连续十三年盛演不衰,足见《妈妈咪呀!》在全球巨大的影响力。自从2011年7月《妈妈咪呀!》第十四个版本——中文版在上海成功推出以来,《妈妈咪呀!》在中国几座主要城市已经连续演出了一百多场。2013年,《妈妈咪呀!》在中国又开始新一轮的巡演,尽管演出阵容有所改变,但《妈妈咪呀!》受欢迎的程度依然不减当年。

2 .《妈妈咪呀!》中文版歌词的创作过程

音乐剧《妈妈咪呀!》讲述了在希腊的一个小岛上,一对母女以开旅馆为生。女儿苏菲即将出嫁,她希望自己的父亲能够在婚礼上将她亲手交给丈夫,可惜她的母亲唐娜从来没有告诉她谁是她的亲生父亲。一次偶然的机会,苏菲偷看了母亲的日记,发现母亲当年有三个情人,这三个人都有可能是她的亲生父亲。苏菲分别给这三位男士各寄出一张请柬,邀请他们参加自己的婚礼。很多中国观众对这个故事并不陌生,他们通过非中文版的音乐剧《妈妈咪呀!》以及2008年电影版的《妈妈咪呀!》知晓了这样一个充满悬念和趣味的故事。尽管这个故事发生在西方,存在着一些中西方文化差异,但是它所表达的情感却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如亲情、友情和爱情等,这些情感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所以植入中文版音乐剧《妈妈咪呀!》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但是要使一部音乐剧吸引观众,必须做到好听、好看、好玩。好听取决于歌曲和配乐,而承载歌曲的歌词至关重要。如何将广为传唱的经典英文歌词转换成中文歌词,既能保持原意,又具有可唱性和可听性,是中文版《妈妈咪呀!》歌词翻译的挑战所在。

《妈妈咪呀!》中文版的诞生得益于前面十三个版本的成功。据《妈妈咪呀!》主创乐队ABBA成员比约恩·奥瓦尔斯透露,最初他们认为《妈妈咪呀!》只适合英语演出,后来在人们的鼓励下他们尝试用德语翻译,德语版一经推出,大获成功。从此《妈妈咪呀!》被陆续翻译成其他语种,在不同的国家演出,每到一处都受到当地观众的追捧和欢迎。后来,《妈妈咪呀!》出品方开始尝试将其翻译成中文,登录中国。从英文版翻译成中文版经历了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国内很多观众对于音乐剧《妈妈咪呀!》以及电影《妈妈咪呀!》的英文歌词非常熟悉,这种先入为主的概念以及较高的期望值增加了译者翻译的难度。中文版《妈妈咪呀!》制作方从许多的试译作品中经过筛选,最终选定了五个人的作品,将这五个人分成五组,把他们的中文歌词再翻译成英文发回英国给ABBA的原创审阅,让他们选出合适的版本后发回中方,中方再根据是否押韵、是否有可听性、表意是否贴切等标准择优选择。中方在试演的过程中对既定版本经过了多次修改和完善,最终才形成观众所见到的舞台版本。

中文版《妈妈咪呀!》的中国的演出创造了首部西方主流音乐剧被翻译成中文版本在中国上演的历史。与以往的音乐剧先有故事后有音乐的创作模式不同,《妈妈咪呀!》是先有音乐后有故事。剧名《妈妈咪呀!》来自ABBA乐队的一首歌的名称《妈妈咪呀!》(Mamma Mia)。Mamma Mia在意大利方言中是一个感叹词,相当于英语中的“Oh, my God!”以及汉语中的“我的妈呀!”。ABBA乐队的歌曲风格多样并具有内在的戏剧性,这些为《妈妈咪呀!》的制作者提供了创作灵感。他们将这些歌曲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这种先有音乐后有故事的创作模式在音乐剧创作中尚属首例。正如音乐剧专家费元洪(2011:17)所认为的那样,对于这种先有音乐再有故事的剧目,其歌曲不是用来推动剧情,而是用来抒发情感。这一特点决定了音乐剧《妈妈咪呀!》的歌词翻译有别于普通的歌词翻译。而音乐剧翻译属于艺术翻译的范畴,它与传统的文学翻译不同。经过舞台和观众的多次检验,音乐剧《妈妈咪呀!》出品方数易其稿,终于以理想的样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3 .《妈妈咪呀!》中文版歌词的翻译策略

3 . 1 注重译文的韵律,延续原文的可唱性

当一部音乐剧被翻译成其他语种时,译文必须和原文一样具有可唱性,这是音乐剧本土移植的关键。“译者在将歌词翻译成汉语时,要注意抓住歌词原文的音乐特征,译成汉语之后要对照曲子和歌词原文,反复诵读、仔细推敲,看看译文是否具有节奏感和旋律感。具体而言,译者在翻译时尤其要注意歌词的节奏和押韵问题”(谢庆立,2009: 132)。《妈妈咪呀!》全剧共有二十多首歌曲,在情节发展过程中,这些歌曲的插入能充分抒发剧中人物的感情,强烈地渲染观演氛围。该剧伊始,唐娜偶然发现昔日三个恋人同时出现在她的旅馆里,她非常震惊,一时方寸大乱,主题曲《妈妈咪呀!》(Mamma Mia!)表达了她当时百感交集的心情。译者在翻译这首歌时充分考虑到歌词的韵律。例如

原文:

I dont know how, but I suddenly lose control.

Theres a fire within my soul.

Just one look and I can hear a bell ring.

One more look and I forget everything.

译文:

我不明白,这种不安分的心跳。

心中一把火在撕咬。

一眨眼,我看见你在微笑。

一瞬间,我的心开始燃烧。

译文每句话都押的同一个韵尾,这样唱起来朗朗上口。译者对这首歌中的语气词的翻译堪称神来之笔。例如:

原文:

My my, how can I resist you. Mama Mia, does it show again?

My my, just how much I missed you. Yes, Ive been heart-broken, blue since the day we parted.

Why why, did I ever let you go.

译文:

拜拜,不该说得太早。妈妈咪呀,已经逃不掉。

来来,一个拥抱也好。看不到你的时间,要怎么停止想念。

快快,把我带到你的面前。

在对这一段歌词的翻译中,译者采用了意译。但意译并没有降低原文的表达力量,反而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女主人公唐娜时隔数年又见昔日恋人时的又恨又爱、不知所措的复杂心情。对于原文中出现的语气词“My my”和“Why why”,译者根据不同的上下文分别译为“拜拜”、“来来”和“快快”。这样翻译既押韵,又能使得中文唱词保留英文唱词原有的节奏和韵律,在对外来作品本土植入的改造中保留了其自身的特色。

3 . 2 保留部分英文单词,增强歌曲的传唱性

三个旧情人的突然造访让唐娜顿时陷入了窘境,一方面,她不知道如何向女儿苏菲解释这一切,另一方面她更担心他们的到来会搅乱婚礼的计划,此刻的唐娜焦头烂额,心烦意乱。唐娜的两个闺蜜露丝和谭雅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她俩翻箱倒柜找出唐娜年轻时穿过的服饰,扮成摇滚歌星,唱起《舞蹈皇后》(Dancing Queen),鼓励唐娜拿出当年曾为摇滚明星的气概,勇敢地迎接生活的挑战。唐娜受到了感染,迅速振作起来。三个人到中年的女人引吭高歌,激动而兴奋,仿佛又回到了少女时代。这首歌的歌词翻译应该突出三个女人不服老、不服输的气势。例如:

原文:And when you get the chance, you are the Dancing Queen.

Young and sweet, only seventeen. Dancing Queen.

译文:一旦有了舞台,你就是D a n c i n g Queen。

十七岁甜美多年轻,Dancing Queen。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原歌词中的Dancing Queen被保留了下来,没有译为汉语。这样不仅唱起来比唱“舞蹈皇后”要顺口,而且能保留原歌词的强大的气场,渲染了剧情。每当演员们在台上唱起这首歌的时候,观众犹如置身于现场演唱会,他们的热情被点燃,不管观众的英语水平如何,他们都跟着演员同唱“Dancing Queen”,演出氛围十分热烈。

婚礼的前一天,唐娜向两位好友诉说自己独自经营旅馆的艰辛,歌曲《金钱》(Money Money Money)表达了唐娜的心声。这首歌的歌词翻译中同样也保留了部分原文。例如:

原文:Money, money, money, must be funny, in a rich mans world.

Money, money, money, always sunny, in a rich mans world.

译文:Money, money, money, 谁都想要,再多都嫌少。

Money, money, money, 如此美妙,有钱人知道。

这两句歌词的翻译为了押韵,做到了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生活化的语言与老百姓的心理十分贴近。英文歌词中的money, money, money依然保留,如果译为“钱,钱,钱”或者“钞票,钞票,钞票”则即不押韵又显得俗气,势必会降低歌词的艺术格调。

3 . 3 在“神似”与“化境”中实行文化的对接与融合

我国翻译艺术家傅雷先生早在1951年就提出了“神似”的翻译观。“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罗新璋,1984: 558)。傅雷主张译者应该深切领悟和彻底理解原文,并用译入语将所理解的东西表达出来,从而达到译文效果与原文效果相似或近似。“鉴于每种语言体系各自的独特性,翻译上寻求两语言间形式的相似在多数情况下是不可能的,因此译者所应关心的不是计较原文一字一句之得失,而是传出原作的神韵,况且要想传达出这一‘神韵,译者就必须抛弃原文的语言形式。这就要求译者不得字面翻译原文,而是要首先阐释原文、将原文化为己有”(谢思田,2010: 181)。再以《妈妈咪呀!》中的歌曲《金钱》为例来说明翻译的“神似”效果。

原文:A man like that is hard to find, but I

cant get him off my mind.

And if he happens to be free, I bet he wouldnt fancy me.

So I must leave. I have to go to Las Vegas or Monaco.

And win a fortune in a game.

My life will never be the same

译文:这样的男人很难找,但我怎么就忘不掉。

就算有黄金单身汉,他也不会对我来电。

所以我就只好飞到澳门去搏一票。

看眼前筹码堆成山。

我人生变得不一般。

原文中的拉斯维加斯和摩洛哥在译文中变成了澳门,因为这三个地方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赌场密集的地方。相较于遥远而陌生的拉斯维加斯和摩洛哥,中国观众更熟悉澳门。在翻译中这样巧妙的处理使得中文歌词更本土化,观众感觉到更亲切,更容易接受。这样的翻译因为“神似”而传神。

“神似”翻译观是对信、达、雅的一个突破,但“神似”并不能取代信、达、雅。“假如说信、达、雅可以作为包括文学翻译在内的翻译工作总的标准,那么传神说大抵只是文艺翻译的一种标准”(罗新璋,1984: 13)。而音乐剧的翻译正是文艺翻译的范畴,因此“神似”翻译是应该大力倡导的,“神似”翻译在两种文化中间搭建了一座桥梁,有利于二者的对接和交融。

除了“神似”翻译观之外,“化境”翻译观也是一种重要的翻译视角,这是作家兼翻译家钱钟书先生于1964年提出的观点,也是他认为的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为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罗新璋,1984: 696)。苏菲在婚礼前夜对可能是自己父亲的比尔唱了一首“The Name of the Game”,这首歌的副歌部分的歌词如下:

原文:Whats the name of the game?

Does it mean anything to you ?

Whats the name of the game?

Can you feel it the way I do?

译文:故事走向何方?

你的角色又是怎样?

故事走向何方?

你的感觉是否一样?

从这一段歌词的翻译来看,译文并没有受到原文字面意思的限制,译者着眼于这首歌在整部音乐剧中的定位,根据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在翻译时对原文进行了加工。“故事走向何方?”似乎是在向观众提问。因为故事进展到目前为止依然有一个悬念一直未解决,到底谁是苏菲的父亲呢?“你的角色又是怎样?”观众和苏菲一样都心存疑问,在剧中苏菲借用这句歌词巧妙地试探比尔,同时,译者借苏菲之口道出了观众的心声。这种“化境”式的翻译赋予了译文以鲜活、灵动、机趣的品质,使原文滋生出另外一种生机和活力。

4 . 结语

音乐剧的歌词往往用来发展剧情,而音乐剧《妈妈咪呀!》的歌曲中的歌词更多以表达情感为主,这给歌词翻译者提供了二度创作的空间。但是作为原版引进的《妈妈咪呀!》,英方对中文版的制作提出了诸多要求和限制,该剧导演保罗·加灵顿期望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力求运用有中国特色的短语,让观众感受到这是原创剧而不是一个舶来品。可见,《妈妈咪呀!》歌词的翻译无疑是“戴着脚镣在跳舞”。从《妈妈咪呀!》歌词的翻译策略可以看出译者以“信、达、雅”为基础翻译准则,同时又能针对艺术作品的特性,以“神似”、“化境”等翻译方法发展了“信、达、雅”这一标准。“惟先信而后求达,先达而后求雅”。雅与文艺美学息息相关,音乐剧作为一种高雅艺术,用一种文字将其转换成另一种文字,它的形式之美、内容之美和风格之美只能增不能减。音乐剧《妈妈咪呀!》的歌词翻译做到了这一点,这也是它能成功植入中国本土的关键所在。《妈妈咪呀!》中文版的成功为更多优秀的外国音乐剧在中国本土的植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随着中国的音乐剧的发展、成熟和繁荣,我们也可以将我国优秀的音乐剧以及优秀的戏剧戏曲等译介到世界,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翻译作为沟通不同语言文化的桥梁,将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相信,今后,随着音乐剧领域的国际间交流日益增多,音乐剧的翻译将成为继话剧、电影等艺术作品翻译之后的新领域而受到更广泛的关注。

参考文献

顿官刚.西方翻译理论文献选读[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费元洪.惊喜之后,期待精彩——《妈妈咪呀!》中文版预演观后[J].上海戏剧,2011(8).

罗新璋.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王宁.文化翻译与经典阐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6.

谢庆立.英语歌词汉译研究[J].语文学刊,2009(9).

谢思田.“信、达、雅”重构视界下的中西译理融合[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中国本土音乐 第4篇

就中国音乐心理学本土化研究而言, 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进行。其一, 是对西方优秀理论的借鉴。现代心理学是科学心理学, 其基础是一套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西方心理学的门派林立, 每种学派都有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用来支持本身的学说。音乐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之后, 受到这些学派理论知识的强烈辐射, 国内的心理学乃至音乐心理学, 都借鉴了一系列西方的优秀理论来发展本土的心理学。国内很多学者, 如中国音乐学院刘沛教授等, 对一些外国优秀音乐心理学研究成果和理论专著的翻译, 是学习相关理论体系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二, 是对西方心理学方法的借鉴。西方的心理学研究建立起了一整套以定量与定性为核心的方法体系, 尤其是使实证的方法称为心理学研究的主流。音乐心理学作为音乐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不可避免的受到的影响。对于中国音乐心理学研究而言, 方法的运用与研究积累是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因而借鉴西方已有的研究成果, 从方法层面进行学习与借鉴, 显得尤其必要。

但随着照搬西方心理学凸现出来的种种问题也不可忽视, 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史专家G.墨菲认为:“西方心理学的大多数问题只在西方历史——西方地理的、经济的、军事的、科学的背景——的范围内才是有意义的问题。”正因如此, 国内外心理学界都有了本土化研究的趋势。杨国枢对本土化的定义, 是从它对世界心理学未有可取代的独特贡献而言的。他认为“在进行研究工作过程中, 中国心理学如能鼓励自己在研究活动中加入中国式的想法与看法, 中国社会文化因素便可不知不觉地融入自己的研究, 而能在问题、理论及方法上推陈出新, 这种有意识的努力, 便是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在国内心理学界本土化趋势的引领下, 音乐心理学同样开始了本土化研究。目前, 国内音乐心理学本土化的研究类型有三种:其一是以中国古代丰富的音乐心理学思想为源泉, 本土文化中独特的音乐心理学观念或与西方心理学理论相对应的方面;其二是具有外源性本土化特征的研究, 即引进西方心理学的理论、概念和方法以适应本土化的要求;其三是以中国人的心理结构、民族心理为研究对象, 运用西方心理学的理论进行分析, 寻找一定的规律性。

进行本土化的前提必须是建立在对西方优秀的研究成果进行细致的学习之后的, 在对西方心理学全面的了解之后, 可以试着用西方已有的成果, 用中国的方式来进行检验。比如研究音乐欣赏心理方面, 对音乐偏好及音乐趣味的研究上, 国内外学者都先后对此课题进行过研究, 在Fox和Williams的研究《关于政治立场和音乐趣味之间关系的研究》中, 由于中国与西方的的国情不同, 西方是多党轮流执政, 而中国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协商制度, 在政治体制上, 中国并不存在这个问题, 所以这个研究结果对于中国人而言其信度就有待考证。

在本土化的过程中, 我们也可以更多借鉴西方研究方法, 尤其是更为现代的方法。在当今艺术与科学融合的时代趋势下, 国外的音乐心理学研究已经越来越借助于现代脑机制研究的高科技手段, 研究范式已从传统的心理学实验研究发展到神经生理与心理研究;研究技术从最初的心理学定量研究逐渐过渡到今天更为直观、更为精密的EEG、ERP和FMR I;研究领域从音乐要素的常规认知研究逐渐深入到音乐基本要素 (音高、和弦、音程等) 的脑机制研究, 以及音乐要素及其结构所表现意义和风格的脑机制研究 (如联觉、知觉期待等) , 然后扩展到音乐与语言比较的脑机制研究。对于这些国外的最新技术和方法, 在国内可根据实际情况, 如设备的完善程度, 研究人员的综合素质做适当的调整, 以更好的完成操作。这些对西方先进方法的借鉴, 可以更全面促进中国本土音乐心理学的成长。

最后, 音乐心理学在本土化过程中不能忽视文化的适应性问题。西方科学心理学早期是排斥文化的存在来保证自己对所有文化的普遍适用性, 而目前则应是包容文化的存在来保证自己对所有文化的普遍适用性。任何一种文化或学科要扎根在一方土地, 如果不能融入和适应, 那么最终定会消失, 所以对外国的借鉴学习和本土化, 都是为了文化的适应性, 只有处理好了这个问题, 这门学科才能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成刚, 董刚.《中国心理学的世纪回眸与展望》.广西社会科学, 2000 (4) .

[2]白雪苹, 王燕.《心理学本土化的文化导向》.河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04) .

[3]黄虹, 罗小平.《音乐心理学》.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8.

[4]郑茂平.《国外音乐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最新趋向及其反思——从传统实验到EEG、ERP、FMR I》.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08 (03) .

福建本土创作人、制作人、音乐人 第5篇

籍 贯:海峡西岸经济区 中国福建

人生格言:信就行,不信就不行,付出了总会有收获,努力了就无怨无悔-----职 业:福建省通俗文艺研究会副秘书长、福州华文影视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福建电视台栏目制片人、海峡风尚电视电影摄制中心制片人、海峡风尚MV音乐电视制作人、福建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爱心使者

个人介绍:

王友说:他是一个听众和观众,听音乐、看视频他也会感动、激动、开心;对艺术文化的追求,他有着无限的激情和执着;在艺术文化的世界里,他有着无穷无尽的想法;大家的喜欢,给予他更大的自信和激情,他他是一个普通的影视文化传媒创作人、电视制片人、导演。曾从事过教师、演员,营销员,当过编导、副导演、导演、总策划、制片主任、制片人等不同岗位工作,因为热爱,所以执着着------

从事执行过的电视栏目:

曾任福建电视台周末版广告业务员、专题部主任、福建电视台《金色田野》栏目制片主任、《纵横江山》栏目编导、《八闽风采》栏目制片主任、《真相》栏目编导、《时代人才》栏目执行制片人、《金视点》栏目执行制片人、《美丽俏佳人》栏目制片人、《海峡风尚》制片人、大型电视纪事片《疾走红尘感动海西》总策划等。

策划执导的活动:

《七夕武夷之夜大型晚会》《七夕华夏情人节》、《七夕形象大使选拔赛》、《福建通俗歌手大赛》、《福建青少年钢琴大赛》、《海西大型交友嘉年华》、《翠屏湖之夜文艺焰火晚会》、《七夕浪漫之夜音乐晚会》及各类企业、公益、明星类的活动

音乐代表作:《音乐不等待》《海峡风尚》《红豆的爱》《爱在风雨的路上》《托起我们青春的梦》等

开发本土音乐引导学生健康发展 第6篇

【关键词】本土音乐;学生;发展

一、本土音乐引导学生健康发展的作用

我国中学的音乐教学从目前来看还是比较常规化的,有必要通过多种形式来强化对本土音乐资源的引用和实践,并由此来进一步丰富学校的音乐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一方面本土音乐对当地文化的传承和精神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当地的本土文化,增强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与此同时开发本土音乐还具有取材方便、容易接受的特点,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音乐教育都是非常重要的。也正因如此,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本土音乐资源,也越来越多在音乐课程教学中去应用本土音乐,总体而言,本土音乐教学逐渐的成为了一种新的教学形式。[1]

就以山东民歌为例,可以发现当前已经有一些学校在应用山东当地的民歌资源来开展音乐校本课程教学,有的学校甚至将其当做一种新的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常规化的教学。比如说山东民歌当中比较优秀的一些作品不但具有节奏特色鲜明、韵律得当、感人肺腑等特点,而且歌曲的内容也传达出了一种美好、快乐、乐观、向上的心灵感受,也是在传达一种和谐、健康的美德体会。[2]本土音乐包让学生感到亲近,这中内心的愉悦感就是学生体验音乐美的过程,这个传递的过程就是就是内心健康发展的过程,这中内心美得塑造也是通过日常教育见见积累完成的。从中学音乐教育中让每位同学能够持续的在本土音乐的演唱、讲解、欣赏、互动过程中去感受本土文化,这种文化传承的使命感也会让学生更具有责任感

本土音乐需要本地音乐校本课程的不断完善,关键就是与本地文化的具体情况进行融合,例如,西固区建设以军本地音乐校本课程的建设,其核心就是结合了本校本区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内容。我们建设以“军傩”民间艺术为核心,其中的音乐曲调都是学生从小耳濡目染的曲调,不仅利于学生理解,而且容易教学,这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也实现了本土音乐发展新路径的革新。

二、开发本土音乐引导学生健康发展的路径

(一)培养学生对本土音乐产生浓厚的感情

教育本身就肩负教导学生健康成长的义务,每个教师都肩负的责任,这种责任不仅包含着知识的传递,还包括学生身心的健康培育。我们需要把握本土音乐文化的主题内容,通过广泛传播与深化传承的方式,结合地区音乐特征实现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还需要传播新的教学思路,逐步培育学生对本土音乐的归属感。音乐教学当中不仅需要增加本土音乐知识的教学内容,还需要提升本土音乐文化的教学,除了加强本地音乐教师的培训,让教师树立起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本土音乐健康成长的思路,还需要结合中学阶段音乐课程教学目标,探索的适合本土音乐继承发展的讲授方式,不断改革音乐教育,提升本土音乐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二)不同地区的本土音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具有持续生命力的本土音乐都是具有着相似的特征,多数流传久远的本土音乐都是在特定风俗节日过程中演唱表演的,所以根据本地本土音乐研究,本土音乐资源收集需要一对文化内涵的了解为前提,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创设出环境,之后再补充想要的资料,与学生一起交流探讨,通过探究式的教学让学生对本土音乐的学习不仅仅是音乐技能方面,还能培育学生的探究精神与情感态度。本土音乐可以通过游戏或者听唱的方式,让学生感受本土音乐旋律的特征变化,逐渐掌握音乐强、弱、渐强、渐弱等力度记号及概念,教学最后可以师范相应的力度几号,鼓励学生将自己熟悉的本土音乐进行小组创编,教师也可以选择优秀的创编作品给予大家欣赏评判,从而提升了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

(三)激发学生的情感理解所学的知识

日常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激发学生情感理解,通过语言、对比、听觉等情景创设进行调动,让学生了解的本地音乐产生的背景,加深起情感体验,通过音乐媒介陶冶学生,一般情景培养主要有以下特征:根据中学阶段音乐教育的基本目标,教师通过音乐、语言方式创设较为鲜明的场景,让学生参与到其中进行欣赏,然后再让学生了解音乐包含的知识与文化内涵,激发学生情感的同时陶冶学生的人格,通过感性学习转变成为理性化的知识学习。推动学生对本土音乐的现代作品的学习,不断挖掘作品的深度,将音乐审美教育融合到本土音乐的课题教学当中,通过情景创设来认识体验,之后通过学生体验主动陶冶人格,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三、对本土音乐进行开发、利用的方法

(一)培养学生对本土音乐产生浓厚的感情

教育行业属于一個比较特殊的行业,每位工作人员都肩负着相应的智能和责任,不仅仅是进行知识、技能的传播那么简单。我们必须要紧紧握住本土音乐文化的两大主题,即是深入传承和广泛传播,但是同时要详细的了解不同地区的音乐的自身特点,从人员培训的具体需要出发,不光要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还要传播新思路体系的专业教学,培养学生对本土特色音乐产生浓厚的感情。因此,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要增加本土特色音乐方面的知识学习,同时还要增强我国音乐文化的培养力度。首先对老师进行培训,让老师对这些计划进行了解,掌握其重要性,使老师树立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本土音乐学习和传承的思想。同时,教师的课程实际要合理,积极探究适合进行本土音乐发展继承的授课方式。通过对这方面内容的教育,改正偏颇的中学音乐教育观念,加强本土音乐的学习,促进文化的发展。

(二)不同地区的本土音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很多强大的本土音乐,都具有一个相似的特点,就是在特定的节日或是风俗礼仪时进行演唱或是播放。因此,在对各地区的本土音乐进行探究,在录制的过程中,要对这些音乐进行存在方式及文化内涵方面的深入了解,将本土音乐作为一个首要的传承教育内容。同时,根据各地的特色节日、民俗活动等,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考察、现场观摩学习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进而能够真正的欣赏本土音乐的文化内涵和曲风曲调,了解传统音乐文化的渊源。例如一个没到过山西河曲同时也没有听过山西河曲的民歌唱法的人,很难只依据乐章或是五线谱,唱出原汁原味的本土特色。对民间歌曲和乐器的传承学习,如果不去深入了解当地的方言特色及民族习俗,不仅不能够起到传承作用,也学不到其中的精髓,就更谈不上发展。

(三)制定学校音乐课程的艺术标准

近几年我国的教委才开始对普通学校的音乐课程的艺术标准进行立项工作。在以前,没有这样的标准出台,中学的音乐教育一直是按照教学大纲进行的,依据传统模式开展的。中学的音乐教育所要达到的标准没有相应的尺度进行衡量,所以很多中学音乐教育一直依据自己的方式进行着。中学音乐教育如果有一个明确的来自于艺术的标准,可以促使音乐教育的标准化。 在对普通学校的音乐课程进行艺术标准的设计时,应该建立一个新的音乐授课模式,授课质量同世界先进模式的概念相结合,特点为中国特色。各个学校在对艺术标准的探讨研究中,可以制定合理的、行之有效的音乐教育模式,使得中学音乐教育可以体现出真正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崔宏.调动音乐课堂氛围,提高音乐艺术教学质量[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6(14)

渗透本土音乐培养学生音乐才能 第7篇

本土音乐文化可以说是丰富多彩,但我们一定要选择代表性的音乐,让学生在本土音乐的熏陶中引起情感共鸣。

一、创设本土氛围,以感受体验为主导

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学习的先决条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让学生充分领略本土音乐的魅力。例如,我们把非物质文化茅山号子传承人唱响同一首歌的舞台视频播放给学生看,把周杰伦学唱茅山号子的视频给学生看,激发学生对本土音乐的热爱。在苏教版第九册下第五单元“情系江淮”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先让学生看舞台版的表演录像片段,了解号子的起源,然后让学生用方言来介绍一下自己家乡的美。教师课件出示泰州的名胜古迹、旅游胜地、风土人情图片,让学生进行歌词的创编,再以号子的形式来演唱,课外延伸其他类型的号子。这样一来,使学生进一步入情、入境地去体验歌曲,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音乐才能,也让音乐回归了生活。

二、结合教材内容,以拓展比较为途径

教材给我们提供了许多优秀的乡土音乐资源。我们可以根据教材选取与之形式相似的本土音乐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拓展比较法学习本土音乐,使学生更容易理解音乐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学唱本土音乐。例如,七年级上册音乐所要学习的京歌《我是中国人》,就可以把京剧介绍给学生,通过欣赏京剧的名段,从唱、念、做、打、行头等知识点进行学习,使学生更简单直接了解京剧,然后再学唱、讨论、表演、创编,更进一步探索京剧的魅力所在。

三、渗透创新意识,以想象创造为目标

想象不仅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乐趣,还会给我们的音乐带来灵感和创造。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因此,在本土音乐教学中,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放在首位,留给学生创造的机会与条件,为学生提供思维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获得音乐知识的同时,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以泰兴民谣《凉月子巴巴》为例, 这首民谣节奏鲜明,富有韵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为民谣配上流畅的旋律,让民谣与音乐有机结合,也可以编简单的节奏并用打击乐器伴奏,或者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编配律动并进行表演。这样不仅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受音乐的熏陶,而且能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音乐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音乐是再适合不过的。只有书面的教学对了解本土音乐文化是非常有限的,学生很难真正做到理解掌握,更不用说对音乐的欣赏解析与再创作了。只有深入到民间艺术活动中,与本土音乐融为一体,更进一步地领悟音乐精髓所在,而非停留在好听,好看的表面上,才能有所理解和创造。例如,让学生回家寻找老一辈的艺人或是自己的长辈唱一些家乡小调, 表演地道的具有风土人情的地方戏,这会让学生体验本土音乐原汁原味的情趣。

本土音乐是民族音乐的土壤,是民族音乐的根,离开了本土音乐何谈民族音乐呢?在教学中,加强本土音乐的教学与传承我们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每一个音乐教师有义务做好本土音乐的传承人,让本土音乐进入学生心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要让校园中到处都有本土音乐文化的氛围,在校宣传窗中,在音乐教室里,在孩子们的心里。相信只要我们坚持,本土音乐文化将会得到延续和发展,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会油然而生,学生的音乐才能会得到培养。

摘要:本土音乐与民族音乐有着割不断的联系,可以说本土音乐是民族音乐的土壤。我们泰州的本土音乐非常丰富,在音乐课堂中渗透本土音乐非常重要,能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才能。

中国本土音乐 第8篇

关键词:本土音乐文化资源,传承与保护,音乐教育

山西是中华文明历史发展的核心地域, 大传统之下多种民间艺术各具风姿。但是, 中国一百多年的现代化进程已经生硬地干预了各种传统文化的自然演进过程。山西的本土音乐也是面对现代化, 正在走向消亡 (1) 。对这些宝贵的音乐文化资源进行整理和保护, 是摆在音乐文化工作者面前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也是艺术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艺术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在本土音乐资源保护中的重要地位

艺术高职院校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发展迅猛。1994年, 音乐教育领域展开了关于当代中国音乐教育的文化思考, 提出了要从“文化意识、文化传承、文化发展以及文化策略”四方面对音乐教育加以改造 (2) 。首先, 艺术高职院校是山西省音乐人才较为集中的地方, 它拥有丰富的智力资源, 可以提供相应充足的专业指导, 而且长期形成的高等专业人才培育生产机制, 包括教育内容的体系化、教育方法的集约化和教育手段的规范化等, 都有相当的优势。尤其在解决本土音乐文化传承方面, 是具有明显的优势。更为重要的是, 本土民间音乐资源的引入向学生传递了艺术源于生活的理念, 向他们展示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源泉, 给了他们一把打开艺术之门的钥匙, 为学生今后走上艺术道路, 指出了方向, 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石。丰富的民间音乐, 必然会以其丰富的营养, 滋养新一代音乐人的心田, 开阔他们的音乐视野, 丰富他们的乐感, 给他们的艺术生命注入新的活力。通过本土音乐继承发展的专门课程设置、确立自身特点、依托本校的综合性学科资源和本土音乐特点, 打造自身的独特品牌, 使自己的专业教学, 有新的开拓和创新。“近水楼台先得月”, 这是地方艺术高职院校在本土音乐文化继承发展中得天独厚的优势。

其次, 在地方艺术高职院校进行民间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传播性教学, 很容易形成气候。我国民间音乐产生的地理背景、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和我们的高职学生生长的背景一脉相承。因此, 它就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更容易被打动 (3) 。又因为在山西戏剧职业学院不仅是音乐系的学生学习民族民间音乐, 在音乐系之外的其他专业的学生, 也都可以选修学校开设的“民族民间音乐鉴赏”课, 这就给那些音乐专业之外其他系的学生了解和掌握本土民间音乐文化知识, 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当然, 更重要的一点是可以从本土音乐教学中获取营养。民族民间音乐蕴含着丰富的大众情感元素, 又因其旋律节奏与当地自然环境、语言和风土人情的有机契合而为老百姓喜闻乐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一方歌曲唱一方人的心声, 研究其地方特色, 揭示其间的内在联系, 汲取其中丰富的营养, 广大教师也必然能从中得到生活的启发, 获得教学、创作的灵感, 推动艺术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再上一个新台阶。所以, 利用地方艺术高职院校进行民间音乐文化的继承发展教学活动, 不仅很有必要, 而且完全可以非常有效地规模化进行。

总之, 艺术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在本土音乐资源的保护方面责无旁贷。本土音乐资源融入艺术高职的音乐教育, 不仅自身得到保护, 而且还能借此传承发展, 对于艺术高职院校的音乐学科建设是一个有力的促进。

二、本土音乐资源融入地方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措施

长期以来, 山西省民间音乐文化传承主要以社会文艺团体、民间音乐社团为主体, 由文化部门来负责扶持, 但由于人员、经费等原因, 大多数市县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仍然“藏在深山人未识”, 并正在一片保护声中逐渐消失。而学校音乐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渠道, 虽然具有很多优势, 但却因教学观念、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等原因, 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也没有能够很好地利用本土音乐文化资源进行教育和传承。因此, 结合山西的实际, 必须突出整合资源, 充分发挥地方艺术高职音乐教育在保护传承民间音乐过程中的桥梁和载体作用。

一是要培养学生对本土音乐的深厚感情。教育是个非常特殊的行业, 肩负的职能和承载的任务, 不光是进行简单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播, 而且在本土音乐文化资源的继承发展过程中, 要发挥好艺术高职院校的重要作用。我们既要紧紧抓住本土民间音乐文化的深刻继承与广泛传播这个主题, 又要围绕音乐学科的自身特点, 从人才培养的自身规律出发;既要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 更要传播新的理念, 通过系统的专业教育, 养成学生对于本土民间音乐文化的深厚感情。长期以来, 失之偏颇的音乐教育理念, 使得许多人对祖国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文化资源有着错误的认知。好像只有外国的音乐及其教育手段与理念是先进的, 一提到民歌、戏曲等, 似乎都是“土气”“简陋”“下里巴人”, 甚至是“落后”的。所以, 在艺术高职院校的音乐学科的教学内容中, 不仅要加大民间音乐文化的知识容量, 更要加大对祖国音乐文化的感情培养力度。为此, 艺术高职院校的音乐学科在进行民间音乐文化教学活动时, 要对所进行的教学活动有一个正确的规划与认知, 关注每一个环节, 抓好每一项落实。要从教师培训入手, 首先在教师中明确开设此类课程的重要性, 使教师真正树立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民间音乐文化学习和传承的正确思想观念。同时, 要合理布局课程设置, 抓紧进行教材编写, 探索合适进行本土音乐文化继承发展的教学方法, 并在学生招考、试题设计、考试方式和培养方向等方面, 进行与之相适应的改革。通过对此类教育内容的加强与落实, 纠正偏颇的音乐教育理念, 丰富现代艺术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内容, 为维护祖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加强祖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是要建立良性互动机制。在保护和传承本土民间音乐文化的过程中, 地方艺术高职院校应主动与本地区文化研究部门、文艺单位及音乐社团建立起密切联系, 以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 艺术高职院校可及时将他们的研究、创作成果纳入教学内容, 也可与他们共同搜集、整理和开发当地的音乐文化资源, 并将音乐人才培养规格与当地音乐文化生态的需求结合起来, 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又使本地区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真正落到实处。

三是在采风和教学活动中要针对不同地区音乐文化采取不同的方法。一些民间性很强的本土音乐, 大都有在特定的民俗节日与风俗礼仪中进行演唱或演奏的特征。为此, 在采风发掘和录音录像的过程中, 要特别注意对这些本土音乐的存在方式及其文化意蕴进行深入地考量, 使之能够作为传承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 要结合民俗节日和风俗礼仪活动, 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观摩性教学, 让学生能够真正体会那些“山歌”“小调”和“劳动号子”, 包括“礼仪曲子”的人文内涵, 了解传统音乐的文化渊源。就如一个没有到过山西河曲且没有听过正宗河曲民歌演唱的人, 很难凭简谱或五线谱演唱出河曲民歌的地道韵味。民间歌曲和民间器乐曲的传承性教学, 如果没有对地方语言的掌握和对民俗风情的深入了解, 不仅无法继承, 无法学到其中真髓, 就更谈不上发展了。

四是还有一些民间性很强的本土音乐, 具有鲜明的地域性。而构成这些地方特色的语言或方言, 以及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 是影响这个地域本土音乐形成、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艺术高职院校在进行诸如本土民间歌曲的传承性教学时, 必须要尊重这些民歌的自身特点, 严格使用地方的方言方音实施教学, 以保持传承性教育的规范性, 维护民间歌曲的正宗性。为了确保这个目标能够较好地实现, 招生时生源的选择要考虑到上述地域的要求。俗话说:“甜不甜, 家乡水;亲不亲, 故乡人。”感情的纽带有助于学生深刻领悟本土音乐的丰富内涵。这样不仅可以解决传承教育的技术性困难, 而且还可以联系到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去向, 通过对当地传承人的专业化培养, 真正全面保护本土民间音乐文化, 提升本土音乐文化发展水平。

综观地方民间音乐的传承与保护, 随着近年来原生态音乐的逐渐兴起并得到世人认可, 社会各界对其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但我们不能否认, 随着一些民间艺人的逐渐谢世, 民间音乐、戏曲、器乐的濒临失传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 重视和加强对本土民间音乐的保护与传承, 是摆在地方艺术高职院校面前的新课题。只要我们都本着保护好本土民间音乐文化资源的良好愿望, 结合各自的工作和教学实际, 开动脑筋, 科学规划, 我们的艺术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 一定会对山西的优秀民间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章建刚王亮《山西省民间音乐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31

[2]张天彤《高师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传承--关于高师民族音乐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J]中国音乐学 (季刊) 2004第一期110

让本土音乐在课堂大放异彩 第9篇

本土音乐是指当地的民间音乐, 指以音乐产生的发源地为根本, 确定音乐的母语、民俗、民风、音调的风格、色彩、调式、调性及其理论等。流传于张家港市凤凰镇河阳山一带的本土音乐—河阳山歌, 已有千年历史。当地农民在行舟、车水、栽秧、打场和挑担等劳动过程中引吭高歌, 口口相传,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歌。2012年5月, 河阳山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河阳山歌引进中学音乐课堂, 这正好与国家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相适应, 是我校音乐教学贯彻落实国家音乐课程标准的具体措施。本土音乐进课堂, 不仅可丰富音乐课的内容, 而且在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提升学生素养、传承传统文化等方面起重要的作用。

一、河阳山歌进课堂, 有利于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

哲学家克尔凯郭尔曾说过:“音乐是最具感官性, 也是最灵性的艺术”。确实, 音乐能激起我们强烈的情绪反应, 每个人都能在音乐中找到共鸣。正因为这样, 处在青春年少时期的中学生, 十分喜欢音乐。但喜欢音乐并不等于喜欢上音乐课, 事实上有部分学生表现出害怕上音乐课。之所以害怕, 同音乐教材的内容不无关系。音乐课本中所选歌曲共性有余, 个性不足, 不足以引起学生心灵震撼和情感共鸣;乐理知识的解读, 选例素材经典, 但不是学生耳熟能详的。而乡土音乐则具有天然的最直接的情感纽带作用,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与课本材料相比, 乡土音乐最容易引起学生对音乐的关注和共鸣。

乡土音乐进课堂, 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学习《民歌的分类》这一堂音乐课中, 学生对于小调、山歌、号子等这样的理论知识学习显得无精打采, 教师加入了本土音乐—河阳山歌, 当那粗犷、简单、原始味浓郁的《斫竹歌》响起, 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调动起来。教师因势利导, 随即让学生用方言朗读歌词, 跟着视频用“土话”学唱, 感受歌曲的特征, 民歌分类的学习已经不再是无趣的事, 他们认为, 歌词的表述, 歌曲的风格都表明《斫竹歌》虽然被冠之以“山歌”, 而实质上更应该是具有号子的特征, 就是在这样的辩论和质疑中, 学生轻而易举就掌握了民歌的一般分类。这堂课因为本地民歌《斫竹歌》的介入, 不仅激发了学生课堂的兴趣, 更意外的是无意间还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当课堂上的这些“意外”一次又一次累积起来, 量变必然会质变, 这必然会更加有力促进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兴趣、对知识的掌握和对家乡音乐的热爱。

二、河阳山歌进课堂,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河阳山歌最为可贵的是积淀于山歌之中的民俗文化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古人云:歌咏志。河阳山歌正是千万年以来, 生于斯、长于斯的劳动人民心声的呼唤。张家港人现代化建设中迸发出的巨大的才智和创造精神, 其中就蕴藏这积淀于人们心底深处、并世代相传的区域性民族的精神财富。

河阳山歌的内容是博大的。既有生产生活的篇章, 亦有细腻真实的情歌;既有蕴含民族精神的长篇, 也有包涵人生哲理的短章。选取已经谱曲的经典山歌教唱, 不仅传承了乡土音乐, 更在吟唱中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渗透了优良的人文精神。

教唱《莳秧歌》, “莳秧要唱莳秧歌, 两腿弯弯泥里拖。背朝日头面朝水, 手捏仙草莳六棵。∕日落西山黄里黄, 莳秧唱歌赶几行。一行到头唱一曲, 腰酸背痛忘记光。”让学生感受劳动的艰辛, 领略劳动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教唱《种田辛苦米饭香》, “大暑里耥稻热难当, 乌黑胧胧 (意为清晨天还没有亮) 出工忙。汗滴耥杆衣擦干, 种田辛苦米饭香。”体会“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的哲理;教唱《乡邻》, “远亲不如近乡邻, 和睦如家相帮衬。家有难事巷浪 (“巷浪”, 河阳方言, 村里的意思, 此处作村里乡亲解) 帮, 快快活活过一生。”明白团结互助是民族优秀传统;教唱儿歌《亮亮高》, “亮亮高, 板板桥。脚又小, 桥又高, 看侬金狗 (金狗:民间对南侵金兵的蔑称。金人南下不习水, 不敢走小桥, 里人围歼之。) 望哈里 (哈里, 那里的意思) 逃”, 配合讲解王鈇、钱冸在凤凰境内抗倭英勇献身的事迹, 体悟不畏强暴的爱国主义教育。

长山歌进课堂, 采用选段教唱。锡剧《一盅缘》取材于河阳山歌《圣关还魂记》, 讲述的是林六娘和赵圣关之间曲折坎坷、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该剧曾获江苏省第六届戏剧节“优秀剧目奖”等十多项大奖, 第二十二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锡剧和河阳山歌两项国家级“非遗”的对接, 使河阳山歌更具传承活力。选取其中的精彩选段教唱, 收到戏剧音乐教学和本土优秀文化教育双重效果。

三、河阳山歌进课堂, 有利于传承本土文化

音乐课堂上加入本土音乐教学对传承本土文化起着重要作用的。中国的音乐教育是不断发展的。从数千年的儒家“乐教”发展到新式学堂中设立“乐歌”课, 进而于1922年在全国实行新学制的音乐课。可是中国的近代学校音乐教育首先学习的是日本和德国, 后又学习苏联, 建起的是一个以欧洲音乐教育模式为核心的体系。到目前为止, 我国依然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不以母语音乐为核心进行国民音乐教育的国家。中国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游离在外, 没有占据到其应有的地位。所以发展母语音乐, 传承本土音乐文化成为重要的课题, 学校音乐教育无疑是承担起这个重任的主要阵地和最主要的手段。因此在对河阳山歌的传承中, 我们学校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让学生走街串巷去采风;把河阳山歌纳入音乐课堂;组建山歌合唱团;组织学生参与市镇河阳山歌的演出;举办校河阳文化节……当然, 以学校教育为中心促进河阳山歌的传承, 并非只局限于河阳山歌, 也并非只局限于学校的范围, 它的目的在于通过学校教育的辐射作用, 最终实现带动整个地区的河阳文化传承, 让我们的河阳山歌在岁月的河流中不断融入新的元素, 让我们的河阳文化生生不息, 代代相传。鲁迅先生说:“只有民族的, 才是世界的。”是的, 我们传承民族文化, 就是为了让它融合时代精神, 走向世界。

如同我们可以从巴赫那里得到坚定不移的信心, 从莫扎特那里获得优雅与完美, 从贝多芬和马勒那里得到勇气和挑战, 地方音乐很直接地传达了人们最根本的感受与渴望, 具有独特的艺术性和丰富的思想性, 一下子就能渗透人心, 河阳山歌进课堂, 让我体会到了教授本土音乐的良好效果以及由此产生的积极效应:也许我们不仅仅是在传承本土文化, 更是让狭窄的本土音乐走向宽阔的坦途。

中国本土音乐 第10篇

关键词:本土民间音乐,音乐素养,大学生

引言

音乐素养包括音乐素质与音乐修养, 它对于大学生人文精神、多种能力以及健康心理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在“十二五”规划期间, 教育部重点提出了现代高校要传承和发扬民间音乐。借助于多姿多彩的音乐形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其中, 在发扬优秀民族文化, 传承民间音乐的基础上, 提升和实现大学生综合音乐素养。通过将本土音乐的研究成果引入高校公共音乐课教学, 结合当下大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 使其可以成为本土民间音乐有效的传播者, 为我国民间音乐的发展与文化的传承作出自己的贡献, 并在本土民间音乐的熏陶下, 提升了自身的音乐素养。

音乐素养的含义

所谓音乐素养, 包括音乐素质与音乐修养, 不仅要有最基础的、最一般的音乐知识与实践能力, 还要有对音乐较高的认知能力与审美能力。在当代强调素质及教育的时代, 对于学生的素质不仅仅是停留在单纯的文化课层面, 同时也强调学生自身多元化的素质的培养。音乐教育作为开展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国外的实践而言, 是高校学生所应该具备的一项基本的素质, 能够陶冶情操, 帮助大学生形成一个健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传统的交响乐等高雅音乐其讳莫如深, 不容易被普通大学生所理解以及欣赏。而民间音乐则更为“接地气”, 贴近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通俗易懂, 对于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和接受程度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阻碍大学生音乐素养提升的“瓶颈”问题

1.学科地位不高, 学科属性不明确

从现有的高校教学现状而言, 更多的是强调专业性课程, 对于一些艺术类课程, 包括美术、音乐等课程的开展不尽如人意, 更多的是作为一门公开课程供学生选择。同时, 学校对于公共课程的教学评价与重视程度不足,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更多的是为了学分而敷衍。

2.教育模式不合理

受制于音乐教学的多样化以及教学难度等自身的问题, 造成现有的音乐课程教学方式单一, 主要以欣赏为主, 缺乏良好的对于作品内容的讲解。没有真正形成音乐教学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 这进一步限制了学生自身音乐素养的提升。

3.教学体系不规范

长期以来, 由于我国对于音乐课程教学方式、教育体系建立的不够重视, 造成当下高校各个学院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与交流, 并没有形成统一性的教学体系, 没有良好的针对音乐课程的指导性的纲领与教学大纲, 这就造成高校在开设音乐课程的过程中太过随意, 没有形成系统性、创新性的教学制度的设计以及课程设置, 没有很好地结合现代艺术以及学生对于音乐欣赏要求。

民间音乐在提升大学生音乐素养中的途径研究

民间音乐作为我国独具特色的音乐, 其相对于交响元等高压音乐而言, 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与理解。笔者基于“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结合当下大学生音乐素养提升瓶颈, 结合民间音乐的特点提出以下建议与措施:

1.应用民族性音乐, 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

民间音乐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作为我国音乐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拥有更加丰富的民族情感, 与我们传统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 在民间音乐的教学过程中, 可以借助于其自身的名族性。如将傈僳族本土民间音乐和怒江峡谷相结合, 将傣族音乐和西双版纳独特的风景以及舞蹈相结合, 从而让学生在实际的民族风格以及情境中去体会音乐中的情感, 让自己真正融入到音乐欣赏与学习中。

2.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提升学生情感体验

民间音乐作为民间艺术的瑰宝, 其本身内容丰富, 如畲族歌舞、遂昌十番、松阳高腔等多种形式。因此, 在民间音乐的教学中, 教师要结合不同的音乐形式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方式的应用。利用多元化、多层次的教学手段, 如分组合作、个人表演、集体讨论等形式, 如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去探究傣族音乐对于傣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展现傣族音乐其多姿多彩的一面。从而让学生更好的去欣赏不同形式民间音乐的美。让他们学着去摸索作曲家自身向希望表达的情感以及其在作品中的流露。

3.营造融洽学习氛围, 感受民间音乐之美

融洽学习氛围的营造无疑是现代音乐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在不断的探究与讨论中, 学生可以在课堂互动、课下整理的过程中, 去感受民间音乐之美。教师可在课堂中可以给予学生自主思考的自由与权利, 特别是让学生勇于尝试与表演不同的民间音乐, 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中, 身体力行去真正了解民间音乐, 以音乐之美作为引导, 深入了解民间音乐, 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结束语

民间音乐有通俗易懂容易传唱, 同时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又是比较新鲜的音乐形式。对于高校而言, 可以借助于多元化的教学形式, 依据民族音乐的特点, 积极营造融洽的教学氛围, 更好的提升大学生音乐素养的同时, 也能够帮助我国现有的民间音乐更好地传承与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胡艳.论当代大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J].安徽文学, 2011, (8) :255-256.

[2]魏潇潇.论大学生音乐素养培养[J].成功, 2010, (5) :3.

中国本土音乐 第11篇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育 本土音乐资源 开发利用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元化国家,各地区的文化经过长期积淀,已经有了自己的特色。学校教育在传承文化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教育新课改的推进,中学音乐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加大中学音乐教育中本土音乐资源的引入,不仅是实现课程改革目标,同时也是传承本地文化。

一、中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音乐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已经成为音乐教育的主流趋势。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音乐学科普遍得不到学校、老师和学生的重视,许多学校存在音乐课开课不足和任意占用的现象,音乐课程的开展并不理想。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思想观念落后,本土音乐资源的开发利用意识不强,音乐教师师资力量不足,致使一些地方音乐资源处于搁置阶段。经济相对发达地区,音乐教育只是停留在音乐教材上,大量的本土音乐资源得不到及时地开发利用和保护传承,造成了许多有价值的音乐资源的消失。即使是已经开发的音乐资源,由于学校的重视不足,教师理解能力有限,学生缺乏兴趣,导致许多音乐资源无法进入课堂,造成浪费。

二、本土音乐资源的特点

本土音乐是指与当地文化、历史、地理、环境、自然等融为一体,具有地方特色和本土特色的音乐文化。

1、存在的多样性

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和背景,本土音乐资源的存在也显示出多样性。在不同的文化中,本土音乐资源的存在各不同。因此,可利用的音乐资源也存在着差异。在不同的传统文化里,人们的审美观、价值观、艺术追求各不相同,由此形成的音乐资源也有其独特性。在音乐教育发展的不同程度下,音乐教育的传统、实力和师资的差异,使得本土音乐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也存在巨大差异。本土音乐资源本身所具有的多样性为中学音乐教育中本土音乐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2、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本土音乐资源丰富了音乐课程教育的资源,有来自自然界的,也有来自社会的;既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既可以是物质层面的,也可以是精神层面的;既可以是校内的,也可以是校外的。

3、开发利用的多样性

本土音乐资源的开发利用既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既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信息化的;既可以是物力的,也可以是人力的。本土音乐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要以学校的音乐教育目标为出发点,只有进入到学校音乐教育中的本土音乐资源才是真正有用的音乐资源。

三 、中学音乐教育中本土音乐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中学音乐教育中本土音乐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的专业化和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本土音乐资源种类丰富、内容齐全,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加全面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文化;其次,将本土音乐资源进行转换,用新颖方式让其接受,不仅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最后,学生在音乐课堂中与老师不断互动,逐渐提升音乐的爱好,提升艺术欣赏能力。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一直是学校音乐教育中一个重要话题。新课程改革下的音乐教师专业化,不仅是教师拥有专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艺术文化素养和音乐教学能力。新课改中要求中学音乐教育从重视学生音乐知识的学习到欣赏音乐的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培养。这些实现的前提需要更丰富的音乐资源作为支撑,所以挖掘本土音乐资源对这一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

四、中学音乐教育中本土音乐资源开发利用的方法

1、音乐教师要具有本土音乐资源开发的意识

音乐教师不仅仅是传播音乐知识和技能,还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但受到传统单一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中学音乐教师没有意识到本土音乐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性,主要将编写的音乐教材作为唯一的教学资源。要想达到本土音乐资源的开发利用,首先教师要具有对本土音乐资源进行开发力利用的自主意识,并认识到本土音乐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和价值。新课改中指出,音乐教学资源包括国家课程资源、校本课程资源和地方课程资源。校本课程资源和地方课程资源的来源就是本土音乐资源。所以,本土音乐资源的开发利用对新课改的实施有重要意义。教师还要有对音乐教育和本土音乐资源分析研究的意识,并在教学中增加本土音乐方面的内容,正确引导学生学习和传承本土音乐的思想。

2、不同地区的本土音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本土音乐一般在特定的节日或者风俗礼仪上进行演唱或播放。对本土音乐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时要对不同本土音乐资源的内涵准确理解。可以组织学生去当地进行参观和实地感受,亲身感受本土音乐文化的特点和情感。没有深入到当地的文化环境中,是体会不到本土音乐资源的魅力,达不到开发利用本土音乐资源的目的。

3、各方合力实现本土音乐资源的开发利用

中学音乐教育中本土音乐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新课改面临的重要问题。需要学校和社会的通力合作,将学校作为音乐教育的平台,社会、政府、学校共同探索出本土音乐资源和音乐教育结合的教学方式,政府能够为本土音乐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上的支持,作为教师,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本土音乐资源的情感和兴趣,为传承本地文化做出贡献。

五、结语

本土音樂资源是一种珍贵的音乐教育资源。中学音乐教育中本土音乐资源的开发利用,既是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本土音乐发展的需要。通过教育途径,能够使人们对本土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同时也有利于本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忠岭.初中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 [D].山东师范大学,2007(04).

[2]沙文仙.本土音乐资源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开发现状分析 [J].北方音乐,2013(06).

[3]胡馨予.中学音乐教育中本土音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J].鸭绿江(下半月刊),2014 (06).

本土民族音乐在教学中的运用 第12篇

一、发掘资源

1.多渠道挖掘。

师生共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挖掘本土民族音乐资源,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校外音乐艺术实践活动及民族音乐交流活动,指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在社会舞台上增长民族音乐知识,陶冶情操;以社区活动为载体,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对本土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从《云南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蒙自县资料卷》《红河歌曲集》《红河儿童歌曲》等书籍中,挖掘本土民族音乐素材,收集红河州哈尼族、彝族具有代表性的民族音乐作品。

2.内容的选择。

一是注意题材的教育性、趣味性、健康性和艺术性。在内容的选择上,立足本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选取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容,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和现实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本土民族音乐,并将这些内容进行筛选,运用到教学活动中。二是注意题材的整理加工、创造性地运用。在民间流传的很多本土民族音乐作品是当地的民间老艺人世代相传下来的,教师要把收集、挖掘的民间艺术题材,根据学校及学生的特点进行创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造性地运用。三是注意结合学生发展的水平。在运用本土民族音乐素材时,要考虑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与接受能力,适当加以改变与创新。

3.整理和汇编。

学校通过收集、归纳,选择了部分适合学生欣赏、演唱的本土民族音乐,经过认真细致地挑选,整理出一本本土民族音乐教材《我家红河》,作为校本课程在音乐课中实践、运用。该教材按照内容及风格分为三个类别:第一篇为童谣纯音,适合小学各年龄段学生演唱的儿歌、童谣,有《红河少年》、哈尼族的 《阿密策》、彝族的《密吉莫独哩哇》等歌曲;第二篇为乡音乡情,主要包括民族风格浓郁的适合欣赏、表演的曲目,收录了《红河》《梯噜噜》《阿究赫》等歌曲;第三篇为节日欢歌,主要包括体现红河本土民族风俗的节日歌曲及器乐曲,如《阿细跳月》《长街宴》《节日的山寨》等。该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更丰富了学校的艺术教育资源。

二、激发兴趣

1.情境导入。

情境导入是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激起学生学习情绪的一种方法。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往往需要借助情境,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引起学生的内心共鸣。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导入,如创设图画再现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语言描绘情境、模拟再现情境等,把学生带入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景之中,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内心体验和情绪,从而加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促使他们产生用音乐来表达的欲望,同时也受到民族音乐的熏陶。

2.激趣引领。

(1)以奇激趣。学生与生俱来就有对动听悦耳的音乐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的基础。 如在进行哈尼族民歌《撮泥鳅》一课教学时,教师先复习台湾民谣《捉泥鳅》,然后由学生汇报收集材料情况,再出示民族乐器“哦比”演奏的乐曲《撮泥鳅》, 并介绍民族乐器“哦比”。学生对“哦比”这种特别的乐器感到非常好奇,产生了学习歌曲的兴趣。通过对比欣赏民乐演奏版、汉语演唱版、哈尼语演唱版的 《撮泥鳅》,让学生感受同一首歌曲的不同风格,在分段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跟唱旋律、跳一跳、说一说、画一画,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2)以乐激趣。学校还选择了一些本土民族音乐学家、作曲家的作品,开设本土民族音乐研讨课,如李元庆的 《边疆儿童心花开》《撮泥鳅》《会飞的星星》;张难的《阿波毛主席》;梅壁的《密吉莫独哩哇》, 以及《长街宴》《红河》等优秀的本土民歌,让学生学一学、唱一唱、跳一跳,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另外, 还在音乐课中开展了“说说我的民族”“唱唱我的民族”“夸夸我的家乡”等音乐活动。课堂上,学生们开心地说着、快乐地唱着、尽情地跳着,师教生、生教生,逐渐地学会了欣赏,懂得了尊重,在交流中凝聚了深深的民族情。

(3)以情激趣。一堂好的音乐课不仅是教师完成教学内容的过程,更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音乐课中,教师对学生的爱体现在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它可以是一个眼神、一句赞扬,也可以是师生一起歌唱、 一起游戏,让学生得到爱的鼓舞和情感的激励,更激起学习民族歌舞的兴趣。

3.创造表现。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对本土民族音乐的学习和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艺术表现力。学生在音乐课中能大胆地用动作来表现,并会用语言把自己的情感描述出来。学生有的跳哈尼族舞,有的模仿哈尼人摔跤,有的围着篝火跳舞,有的弹三弦,有的在吹葫芦丝……看着欢乐、热闹的课堂,学生个个按耐不住、跃跃欲试,运用身边的物体或动作创造音乐,创造出许多新奇的音响效果,如捻指、弹舌、吹纸、抖动文具盒、拉拉链、拍腮帮等等,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得以充分体现。

三、有效渗透

1.主题班队会。

主题班队会是校园的一项常规性活动,在活动中也运用了许多本土民族音乐素材,如“品民族之歌舞、悟彩云之神韵”的活动中,组织学生听民歌、话家乡;唱民歌、赞家乡;奏乐舞曲、品红河。学生们听着一曲曲经典的音乐,踏上红河之旅,从歌声中、画面中感受家乡的美,在浓浓的民族气氛中,感受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如“我爱红河”主题队会,以快板的形式表演《我爱我的班集体》;介绍多彩的民族节日;诗歌朗诵《红河之歌》;表演花灯歌舞和小品《逛州府》; 合唱《和祖国妈妈在一起》;表演民族时装秀,用丰富多彩的形式介绍家乡、赞美家乡、歌颂家乡,激发了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民族文化的深厚感情。

2.“红河民歌大家唱”歌会。

我校的“红河民歌大家唱”歌会形式多样,有独唱、齐唱、合唱、表演唱,演唱的歌曲内容丰富,有哈尼族的《阿密策》《哈尼罗作歌》《哈尼祝酒歌》,有民歌小调,有彝族的《斗蹄歌》《一条心》《我们小伙伴》 等学生喜爱的歌曲,歌会气氛热烈,掌声此起彼伏。 甜美的歌声、优美的舞姿,仿佛把大家带到了哈尼山寨、彝家小院等等。

3.民歌宣传专栏。

红领巾广播站、黑板报、宣传栏也是学生们喜欢的阵地。每逢周二,校园广播“快乐哆来咪”是学生们最喜欢的一个栏目,本栏目开设了“红河民歌知多少”“家乡民歌欣赏”“我喜欢的民歌”等专栏。为了让师生欣赏到优美的本土民歌,小主持人每一次都要精心准备音乐材料,认真撰写主持稿,以广播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民族音乐,一首首优美动听的民族民歌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回荡。此外,在黑板报宣传栏、 校园文化宣传栏也增加了本土民族风情介绍,让一幅幅多姿多彩、生动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校园里浓郁的民族气息,让学生耳濡目染,强烈感受到本土民族文化的氛围,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并受到了民族艺术的熏陶。

4.民族舞课间操。

上一篇:电视体育赛事下一篇:综合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