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组织文化

2024-06-18

图书馆组织文化(精选11篇)

图书馆组织文化 第1篇

图书馆组织文化是指在一个图书馆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有图书馆成员认可并自觉遵守的历史传统、人际交往和行为方式、规章制度、价值目标、外部形象及组织特征等的总和。它以图书馆内部的制度、习俗、传统、价值标准等方式存在, 并贯穿于图书馆的方方面面。

传统的图书馆组织文化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首先, 在与读者的关系上, 不是重视读者需求的满足, 而是重视自己。“读者至上、读者第一”的口号喊了多少年, 但无论是图书馆内部机构的设置、人员的配备、图书的采购、服务项目的开展等, 大都是根据自身的情况和需要出发, 往往忽视服务对象的需求。图书馆员把自己看为是图书馆的主人, 面对读者高高在上, 提到重视读者, 好像只是改善服务态度就行了。

其次, 在图书馆内部上下级关系上, 忠实的不是员工而是领导;在图书馆各部门的关系上, 更多关心的是本部门的利益而不是部门之间的合作。领导方式多是命令式的, 无法充分发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小团体本位思想严重, 降低了工作效率。

其三, 在工作中, 重视数字指标的完成, 不注重工作实绩和工作质量, 不是重视个人的能力, 而是重视工作年限。工作作风拖拉, 工作效率低, 只关注于自己一小部分的工作内容, 合作的意识差。

其四, 安于现状, 缺乏变革的勇气和决心。很多图书馆改革只是兴起于一时, 过后又回到老路上去, 对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迟缓, 跟不上时代的要求, 社会形象差, 没有吸引力。

因此, 改变传统的、落后的图书馆文化, 建立新的、适应社会变革的图书馆文化, 是目前图书馆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建立先进的图书馆组织文化、对图书馆的未来发展, 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1) 导向作用。图书馆建立良好的组织文化, 将会引导图书馆按照自己的价值观, 向着奋斗目标行进, 更好地实现社会职能, 发挥社会作用。先进的图书馆文化, 会极大地影响图书馆的长期战略、服务方针、发展方向。只有建立起健康向上的组织文化, 图书馆才能在现代社会中立足。

(2) 激励作用。良好的组织文化, 可以改善图书馆的人文环境,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增强员工之间的合作, 会对图书馆员产生更大的激励作用。

(3) 协调作用。良好的组织文化, 可以使上下级之间、员工之间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行为评价标准、共同的行为方式以及自觉遵准则, 增强相互之间的默契与理解, 减少冲突及矛盾。

(4) 效益作用。健康向上的组织文化是良好的组织形象的保证。图书馆建立积极向上的组织文化, 有利于改变社会对图书馆传统形象的认识, 建立更好的外部形象。同时, 也能提高图书馆的社会地位, 更大程度地得到政府的支持和投入, 为图书馆争取更大的发展前景。

二、现代图书馆组织文化的特点及实践

(1) 现代图书馆组织文化的内容。

(1) 共同的价值观。价值观是组织文化的核心。现代图书馆价值观应该强调现代图书馆在社会中的存在价值, 强调图书馆的生存基础是建立在对用户文献信息需求充分满足的基础之上的。图书馆必须树立读者第一的原则, 为适应不同类别的读者重组组织结构, 为给读者提供更快的服务重组业务流程, 为响应现代读者不同的文献信息需求拓展服务空间, 为适应读者的习惯加工信息等。现代图书馆还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重视工作人员的作用, 要认识到人力资源是现代图书馆的一项重要的战略资源, 要关心员工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为职工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人文环境, 采取各种措施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2) 行为规范。规范是指人们的行为应当遵守的规则。它可以是有形的, 也可以是无形的。前者是指由组织正式规定的各项规章制度, 后者是指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人们共同认可的行为规则。图书馆领导就要注意开发与培育图书馆的文化, 按照所期望的方式影响工作人员的行为。

(3) 信息传播网络。组织文化的信息传播网络是指一个组织用来传播组织文化信息的渠道, 它可以是正式的, 如通知、会议等, 也可以是非正式的, 如口头传播、小道消息等。现代图书馆要建立良好的组织文化, 必须重视各种传播渠道的作用。现代图书馆应使信息在馆中得到有效传播, 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4) 形象与形象活动。形象是指可以表达某种含义的媒介物的客体或事件。文化形象是表达有关基本文化与智力的含义。在图书馆中, 可被采取的形象与形象性活动主要有:开展形式多样的评比, 树立业务标兵;开展礼仪、形象设计活动。如举行各种典礼、宣誓等仪式, 设计图书馆的形象性标志, 如馆徽、馆旗等。

(2) 现代图书馆组织文化的建立。现代图书馆组织文化的建立不是一次性的活动, 它是一个长期的行为。在这一过程中, 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树立正确的组织价值观。根据图书馆的战略目标确定图书馆组织文化的核心理念, 树立正确的组织价值观。复合图书馆是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方向, 图书馆组织文化的设计要围绕它来进行。未来图书馆要为信息社会的到来作出贡献, 要促进社会信息的交流和利用, 保证人人平等获取信息的权利, 保证社会公民终身教育的开展。因此, 现代图书馆的组织价值观应把用户放在第一位, 把为广大公众提供信息保障作为自己的责任。

(2) 设计行为准则和奖惩制度。管理者对人们的行为作出什么样的反应, 这是组织成员十分关注的。通过设立业绩、行为评价制度, 可表达组织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引导组织成员的行为。现代图书馆的行为准则和奖惩标准, 应是对高绩效的行为给予奖励, 而不是像传统的做法, 基于工作年限来进行奖励。

(3) 加强沟通。主要是图书馆领导与员工之间的沟通。通过沟通, 可以把主流的价值观和崇高的理想传递给他们, 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进而在图书馆内部形成一致的价值观, 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图书馆文化。同时, 图书馆的高层管理者还必须时刻关注每一位工作人员的需求, 才能根据组织特点, 建立符合本馆需要的组织文化, 也只有这种富有特色的组织文化, 才能对现代图书馆的发展起到良性作用。

(4) 广泛开展培训教育。教育培训是组织文化渗透的最积极主动的途径。图书馆要对新老员工开展培训, 将图书馆的组织文化贯彻给员工, 如图书馆的发展史、成就、创始人和英雄人物的事迹、馆训、组织理念、规章制度、行为规范乃至衣着礼仪、接物待客、言谈举止等。

(5) 广泛开展活动。图书馆开展领导和员工共同参加的各种活动, 是渗透组织文化的又一途径。领导者可以通过共同活动, 言传身教, 传播组织文化;也可以通过开展各种集体活动, 促进成员之间的交流, 增强彼此之间、上下级之间的感情, 使大家协调一致, 接受共同的价值观。

(6) 树立榜样。树立榜样是建设组织文化的重要方法。组织文化是抽象的, 模范、榜样是具体的、生动形象的。通过模范、榜样, 可以使组织文化具体化、形象化, 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模范人物的品质、言行、经历及卓越贡献在组织内外广泛传播, 会成为人们效法的榜样, 从而使组织文化渗透到人们的大脑和行动中去。

摘要:传统的图书馆组织文化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图书馆发展的需要。图书馆要改变传统的、落后的图书馆文化, 建立新的、适应社会变革的图书馆文化。

关键词:现代,图书馆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张祖菡.论图书馆企业文化建设价值观的培养[J].当代经济, 2004 (3) .

图书馆创建学习型组织工作汇报 第2篇

为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区公共图书馆切实把深化理论武装作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第一要务,以图书馆、图书漂流中心为平台,紧紧围绕“**大课堂”这一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一是健全学习机制。针对广大干部职工工作时间长,工作压力大,工作任务紧,很难抽出工作时间学习的实际情况,区公共图书(来源:好范文 http:///)馆延长开放时间,工作日开放时间延长至晚上9点,周末及节假日照常开放。同时,实现季度购书的模式,将一些畅销书籍、政治理论经济方面和励志做人的书籍及时购入对外借阅,使大家能够随时学,广泛学,不断地更新知识结构。

二是创新学习形式。在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中,图书馆以丰富学习形式、创新学习阵地为抓手,开创了全新的学习模式,在全区推出单位借书证,动员全区各级机关单位以党支部名义到区公共图书馆办理集体图书借阅证。同时做好网上在线学习互动平台,用图书漂流瓶把相关读书信息放漂出去,然后在图书馆博客中,推介主题漂流书的内容介绍,以及怎样去品味此书的方法,让网友跟贴,发表言论。

谈高校图书馆的读者组织 第3篇

【关键词】读者 高校图书馆 读者组织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高校图书馆也在不断地探索如何更好的为读者服务的新路子,读者组织就是今年来高校改革的一个标志,下面就这个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据有关资料表明。读者组织在各个高校的图书馆中的叫法不一样,如有的称为“读者天地”、有的称为“图书馆之友”等等。由于组建的目的、活动的内容和管理方式上的不同,笔者认为,目前有三种方式:一是以读书为目的,提高阅读能力的“读书”方式;二是侧重于自己的专业,我们称它为业务方式;三是根据自己的专业,如何发挥专业特长的方式,称它为研究方式。搞好三种方式的读者组织,有助于高校图书馆的读者工作的开展,下面分别谈一下三种方式的特点和规律。

一、读书方式

读书时读者来图书馆的主要目的,因此,针对读者的需求,而建立读者组织,一般受读者的欢迎。

1、读者方式的特点

高校图书馆的读者主要是本校的师生,因此,他们主要是以学习为目的来参加组织的,图书馆是他们的指导者,对他们正确引导,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同时,读者又以读书活动为基本手段,参加组织,接近管藏,并利用管藏,在图书馆的帮助下,博览群书,完善自我,以图书馆的流通阅览部为阵地,加上图书馆在阅读上的指导,让读者把图书馆作为终生受教育的课题。

2、读书方式的内容

读书方式的内容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阅读、交流和辅导。阅读时图书馆通过新书介绍,新书推荐,书目展栏等,让读者多读原著,独立思考,不盲目追求热点,以健康的心理投入读书活动。交流是书馆通过了解读者,把好的读书经验介绍给读者,采用的方式一般是书评、报告、座谈会、讨论等形式,让读者有感而发,并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辅导室图书馆及时掌握读者的阅读倾向,采用讲座、研讨、调查等形式来开展阅读辅导活动。据有关资料表明,此种方式效果很好。

3、读书方式在管理上应注意的问题

要摆正图书馆与读者的关系,图书馆虽然对读者有辅导的作用,但不能有居高临下的心理,图书馆与读者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在共和中,要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取人之才,补己之短。同时图书馆为读者要提供良好的读书条件。如开架借阅、延长借书的期限,增加借阅的册数,只收复印成本费等。另外,有些特藏和内部资料,也可适当向读者开放。

二、业务方式

业务方式在高校图书馆中,尤为受欢迎,这种方式的组织主要是培养和依靠读者的经验和能力来推动图书馆的发展。

1、业务方式的特点

读者参加组织,能展示自己的才华,也能协助图书馆员共同搞好图书馆的工作。长期以来,图书馆与读者之间隔着一条沟,读者只是图书馆的客人,而不能参入图书馆的工作,而参加读者组织,实现了这个突破,读者直接参入图书馆的管理中去,用自己的双手和图书馆员一起改变图书馆的面貌。

2、业务方式活动的内容

(1)反馈信息。读者对图书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可以通过组织提出来,如召开座谈会、咨询会等。

(2)业务工作。图书馆吸收读者参加业务工作,不仅只限于整理书架,图书修补等辅助工作,还可担任其它的工作。

(3)调查工作。读者组织可以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为图书馆的管理决策服务。如开展对图书馆乱架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等。

3、业务方式在管理上应注意的问题

要让读者了解图书馆工作的现状,掌握一些业务工作的基本规律,这样才能使读者和图书馆之间产生共鸣,是读者设身处地为图书馆着想,图书馆还要放手让读者进行管理实践,信任读者,最终读者和吸收读者的好建议,让读者亲自为图书馆的管理做贡献。同时要注意,让读者参加图书馆的管理,并不意味着图书馆对读者沒有管理之职,图书馆既要使读者有用武之地,又要在实践中不断的增长自己的才干。

三、研究方式

研究方式就是图书馆遵循开发读者智力的思路,研究如何让读者为读者服务。

1、研究模式的特点

以研究读者为出发点,高校图书馆的读者,拥有各种各样的专业,图书馆要从中选一批重点的读者,被选择的读者学有专长,层次较高并且热衷于社会活动,这些读者在图书馆馆藏丰富的依托下,直接为教学科研服务,正因为如此,有的图书馆成立了专门的机构来管理这类读者组织。

2、研究方式活动的内容

(1)信息开发,读者依靠图书馆的丰富藏书,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进行信息的开发工作。如办信息小报、信息发布会等,为用户提供专题服务等。

(2)技术开发。读者根据自己的技术和技能为社会服务,如进行技术咨询,推广科研项目等。

(3)导读工作。读者组织的成员是读书活动的组织者,其主要任务是智力的输出,同时这正是研究方式重要的活动内容。

3、研究方式在管理上应注意的问题

要精心挑选读者组织的成员,由于读者组织不仅只代表他们自己,而且还代表图书馆的形象。因此,要特别重视读者的素质,了解读者的专长和特点,并非人越多越好,而要求精干。组织活动要讲究实效,参加组织的学者,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因此,图书馆要在组织活动时,一定要讲究实效,不要做表面文章,让读者的才能及时得到发挥。必须提出的是:许多图书馆的读者组织实际上并不一定都采用单一的方式,要灵活运用,从而使读者组织出现多样化。

参考文献:

[1]王颖.高校图书馆服务标准研究 .图书馆 ,2011(5)

图书馆组织文化 第4篇

知识组织概念是1929年英国著名分类法专家布利斯 (H.E.Bliss) 最早提出的。知识组织是传统主题分析、内容分析的继承和发展, 是图书馆学、情报学分类法、标题表、叙词表等标引工具的延伸。知识组织是知识管理的前提, 是知识管理和知识服务的基础。对知识的编码和有序化决定了知识是否可获得, 对知识的有效组织, 决定知识的传播、储存、应用、共享是否可行。互联网上, 雅虎 (Yahoo) 、谷歌 (Google) 、百度等搜索引擎在知识信息采集、处理和更新的速度、海量检索、即查即得等方面的表现, 使传统检索方法和工具在利用网络信息资源面前显得力不从心。

知识组织系统是对人类知识结构进行表达和组织的语义工具的统称, 既包括传统图书馆环境下建立在文献单元基础上的分类法、主题表、叙词表等, 也包括数字网络时代建立在概念单元上的本体和可视化的主题图、知识地图、主题网关等。知识组织系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很多学者对其类型、概念、网络化描述、构建、可视化、互操作以及应用等方面进行研究。

一、传统图书馆知识组织概述

1. 主题词表, 也称叙词表, 是图书馆的两大知识组织工具之一。

主题词表是一个词汇控制工具, 用于将文献、标引员和用户的自然语言转换为受控的情报检索语言。词汇是词表的基本构成单位。词表是为文献的标引和检索服务的, 从表达某一特定事物的一个同义词集合中选择一个作为标引和检索的规范用词, 称为正式主题词, 简称主题词。主题词表的主要功能是以一种规范化的自然语言 (即主题词) 作为文献主题标识和查找依据的检索方法, 充当用户的自然语言和文献的标引语言间的转换工具。

2. 分类是人们认识事物最重要的思维方法之一, 广泛地用于文献标引、图书排架、目录组织和检索服务。

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也离不开分类, 几乎所有重要的搜索引擎都提供分类浏览的途径。分类法的主要特点是: (1) 按照学科、专业集中文献; (2) 从知识分类角度揭示各类文献在内容上的区别和联系, 提供从知识分类检索文献的途径; (3) 以分类号作为文献主题的概念标识; (4) 主要用等级结构直接显示主题概念之间的关系, 并按学科体系进行系统排列; (5) 分类法的知识体系相对比较稳定, 不随着信息的增加而同比例增加, 是组织和驾驭海量信息的有效手段。

3. 分类法和主题词表的结合。

分类法和主题词表卖关节是重要的知识组织工具, 都以主题概念作为基本构造成分, 都是对知识体系的系统描述和表示。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取长补短, 建立分类主题一体化的知识组织工具, 已成为知识组织工具的一种发展趋势。

4. 主题标引。

文献主题的标引需要理解文献的主题内容, 并选用专题词表中规范的主题词表来表达文献主题。这是一个复杂的智力劳动过程。目前的自然语言处理还不能达到进行文献内容自动标引的水平。文献的主题标引还依赖于图书馆员的人工劳动。

二、数字时代图书馆知识组织

数字时代图书馆是采用现代高新技术所支持的数字信息资源系统, 将成为下一代互联网网上信息资源的管理模式, 可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网上信息分散、不便使用的现状。可以说, 数字图书馆是运行在互联网上超大规模的、便于使用的、没有时空限制的知识中心。数字图书馆的内容特征是数字化信息, 结构特征是不论其资源组织或用户利用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分布式的知识管理和知识存取, 并具有个性化、人性化和动态化特征。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研究和发展, 数字图书馆正在从基于信息的处理和简单的人机界面逐步向基于知识的处理和广泛的机器之间的理解发展, 从而使人们能够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更大范围地拓展智力活动的能力, 在所有需要交流、传播、存储和利用知识的领域, 包括电子商务、教育、远程医疗等, 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元数据是数字图书馆中最重要的信息资源, 它的生产和管理是数字图书馆的主要任务。

1. 词义元数据。

传统的图书馆中的知识资源称为文献, 数字图书馆时代的网络知识资源称为“资源”。元数据是Web时代对标引记录的称呼。为了解决Web资源利用的问题, Web社区采用图书馆的方法对资源的特征和内容进行标引, 以用于Web资源的集成、交换和发现。为了强调元数据对资源语义 (内容特征) 的标引, 把元数据称为语义元数据。Web社区的理想是利用元数据机制, 精确地描述Web资源的语义, 使Web数据从机器可读转化为机器可以理解的、最终使Web的职能从信息和服务的载体转化为具有知识表示和知识推理的知识网络。

2. 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比较。

无论是数字图书馆, 还是传统图书馆, 它们的服务目标是共同的, 就是为广大的用户提供高效高质的知识信息服务。但是数字在以下三个方面与传统图书馆有同: (1) 管理对象数字化。数字图书馆所管理的对象不是静态的纸质文献而是数字化的、海量的、动态的、分布的网络信息资源。 (2) 服务对象复杂化。互联网上的任何一个用户都可以成为数字图书馆的用户, 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教育水平, 而且数量巨大, 远比传统图书馆相对稳定的读者复杂。 (3) 服务环境网络化。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和用户分布在整个互联网, 存取和服务是网络的、分布的。而传统图书馆有固定的馆舍和物理设备, 是集中式的。

三、数字时代图书馆知识组织遇到的问题

起源于并应用于传统图书馆的知识组织工具———分类法与主题词表, 在应用于数字图书馆中的知识资源服务时, 遇到如下问题急待解决: (1) 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内容上, 它们都是规范化的、严格受控的, 编制和修订都要依靠有关专家。相对于网络信息资源的迅速更新和变化, 词汇和结构滞后, 难于自动更新。 (2) 无论是综合化的还是专业性的, 它们都希望能全面覆盖所针对的领域, 而大多数的网络信息资源, 都有自己的收藏特色, 面向特定的领域, 服务于特定的用户。通用的分类法和词表缺乏对所应用资源的针对性。 (3) 它们是面向图书馆员, 体系和规则都较为复杂, 数字图书馆是直接面向最终用户的, 而且数字图书馆的用户在类型和受教育程度上参差不齐。体系庞大、结构复杂的分类和主题词表难于被普通用户所掌握。 (4) 他们都侧重于对文献的标识和组织, 对检索服务的应用要求考虑得较少。 (5) 分类法的一大功能是藏书排架, 数字图书馆管理的主要对象是电子资源, 分类法排架这一功能在数字图书馆中已经丧失。

四、数字时代图书馆知识组织系统

1. 知识本体对于数字图书馆的作用。

从知识管理与知识组织理论来看, 知识本体对于数字图书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提供资源库领域知识的规范描述;提供描述型元数据有关语义描述的知识地图;提供元数据映射方案, 集成到数字图书馆体系中的元数据服务中, 成为协议的一部分;提供智能代理与信息环境之间基于语义的理解机制;跨平台、跨系统之间的通信中介;分布环境下查询请求的语义理解、自动分发;提供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 (CSCW) 的能力;用于数字图书馆中的数据挖掘。

2. 数字时代图书馆组织模式。

目前数字图书馆实际可行的知识组织模式是用分类主题一体化的方式对知识进行组织。它应该包括三个部分:一个结构简明的知识分类体系, 通过该知识分类系统, 实现对信息知识领域的宏观控制;一个智能化的控制词表, 实现对作者语言与用户语言的控制和转换;建立分类体系与控制词表的系统联系, 将标引语言进而也将作者语言和用户语言纳入分类体系, 来实现自然语言检索。

3. 数字时代图书馆知识组织系统。

在数字图书馆时代, 图书馆知识组织系统可以通过知识组织中共同的元素和功能来考虑, 一般来讲, 知识组织工具中的词表、类表都含有标识 (labels, 包括语词和类号) 、含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知识组织系统所支持的功能主要包括:描述, 受控的标识集, 用以描述事物;定义, 标识的意义;翻译, 等价表达形式之间的匹配;导航, 在一个有组织的表达结构中的连接。除此之外, 数字时代图书馆知识组织系统都保持自身的特点, 大多以学科知识体系为管理模式, 为特定目的而设计, 所以, 每个知识组织系统都有一个总体结构、范围、目的, 这一点对诠释其知识内容十分重要。

知识组织是过去、现代、未来图书馆服务、信息服务、知识服务永恒的主题, 知识组织的研究和发展正在向多元化方面发展。Web2.0的兴起, 使得网络信息环境更加多元化、社会化、人性化。在这样一个越来越丰富的网络信息环境中, 数字时代图书馆更需要知识组织的支持。结合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和数字图书馆中信息组织需求, 对传统的知识组织工具进行创新, 创建可应用于数字环境下、服务于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的数字网络知识组织系统。

摘要:知识组织是图书馆学、情报学分类法、标题表、叙词表等标引工具的延伸。本文概述了传统图书馆知识组织, 分析了数字时代图书馆知识组织, 对数字时代图书馆知识组织系统进行了系统研究。

关键词:数字时代,图书馆,知识组织,数字图书馆

参考文献

[1]王军.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组织系统——从理论到实践[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2]Linda Hill, Ph.D等.在数字图书馆结构中融入知识组织系统[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4 (1) .

图书馆组织文化 第5篇

关键词:图书馆;组织结构;军队院校

中图分类号:G259.72 文献标识码:A

图书馆是院校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让教员和学员从这块知识沃土中汲取营养。作为图书馆从业人员,如何为院校教学和科研做好服务保障工作,为读者提供资料借阅服务,从管理上讲,图书馆组织结构直接决定着图书馆功能与作用的发挥。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军队院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军院校图书馆建设面临着挑战和机遇,其中有一关键环节,是图书馆组织结构体系的完善。在这一领域,加强对外军院校图书馆的先进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研究,并借鉴于我军院校图书馆管理模式的构建和完善。

一、中美军队院校图书馆组织结构体系比较

(一)图书馆组织结构形式比较

美国军校图书馆采用的是扁平式组织结构形式,如图1所示。它实行的是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主要通过合作、协商和伙伴关系确定认同共同的目标,从而实施对图书馆的管理。权力分布在多个主体,强调共同目标基础上的参与、协商与合作。

图1 美国高校图书馆组织结构

我军院校图书馆大多采用直线式组织结构形式,如图2所示。以装备学院图书馆为例,其管理层次从上至下依次为:馆领导——业务部门——组——个人。馆长管部门主任,部门主任管组长,组长管下属员工,垂直指挥、单线联系、层层负责。这种结构具有稳固不变、组织决策职权高度集中的特点。是一种按业务过程和资源结构划分的相对封闭式的组织体系。

图2 装备学院图书馆组织结构

(二)图书馆业务工作比较

美国军校图书馆直接由不同专业的图书馆员承担不同学科书刊的采、编、参考咨询一条龙服务工作。由于完全按照知识的学科划分,所有馆员都处于和用户信息广泛交流之中,也就是将注意力投放在用户身上,通过调查用户需求来确定自己的服务范畴、内容和标准。按学科划分就是将传统的职能部门整合为一体,对大多数服务和操作性问题负全部责任。该模式真正体现了图书馆“读者第一,用户至上”这一永恒的主题。我军院校图书馆尽管也倡导“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理念,然而,传统图书馆的组织结构并不能适应这种要求,图书馆整体组织结构中只有少数流通部的工作人员从事知识的直接传播工作,使得文献资源建设缺少和读者借阅需求的交流,难以根据读者的需求动态调整资源配置,使得文献的采集缺乏针对性、适用性,文献的目录组织缺乏针对性、时效性。另外,工作部门之间分工细、横向联系少,且均以文献为媒介,工作效率不是取决于人的能动性,而是决定于文献量的多少。部门之间的业务协调全靠领导,往往是很简单的一件事,也要逐级向上汇报,领导指示下达后,各部门之间往往不是相互激励,而是相互制约;不是相互交流,而是相互封闭,降低了工作效率。

(三)图书馆馆员管理模式比较

美国高校图书馆先进的管理体系使得人人都是管理者。因为,就整个图书馆工作人员而言,上至馆长,下至图书馆一般工作人员在本质上都是文献信息资源的管理者,都在图书馆整体社会功能的实现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但又不可或缺的作用。图书馆要得到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馆长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更需要其他工作人员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我军院校图书馆自上而下、单向直线式的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形式,使得每个人只对自己的上级负责,部门之间往来甚少,相互之间缺乏交流,各部门人员只知道完成自己的工作,不关心图书馆整体功能的实现。处于塔尖的馆长的决策作用十分关键。

(四)图书馆馆员职能设置比较

美国高校图书馆对各类专业技术人员都有明确的岗位职责要求,并对馆员提供必要的培训。由于每个学科图书馆既要负责有关学科文献的预定、购买、检索、咨询,又要负责学科课题,承接学科项目,因此每个馆员即是全才又是专才。其工作人员大多可以分为4个层次:一是管理人员;二是馆员;三是辅助人员;四是勤杂人员。

我军院校图书馆工作人员通常按照传统的文献采集、编目、流通等职能分工,少有变动,常年进行一两种工作,造成了工作人员的视野狭窄,能力单一,无法从事现代化图书馆馆员所需要承担的复合型的工作。另外,此分工方式也造成了馆内人员出现忙闲不均。

二、美国院校图书馆组织结构对我军的启示

(一)结合院校性质和规模,构建合理的组织结构

我军的军情与美军不同,图书馆运行机制和人力资源结构也与美国存在差异,但有些理念和经验还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学习及借鉴。

应该结合图书馆的馆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规模适合的中、小型高校或专业图书馆,如果人员或机制等条件具备,可以采用矩阵结构。但是对于一些功能复杂的大型图书馆,可能更适合把等级结构与矩阵结构相结合,采用混合形态的组织结构,即图书馆的整体构架仍采取等级结构,但在局部范围采用矩阵结构。

(二)完善业务分工,建立学科馆员制度

要提高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水平,提供针对性强的信息服务,就需要在原有业务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图书馆和各学科读者之间动态、交互的信息服务模式,使图书馆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读者的信息需求,也使读者全面充分有效地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这就要求图书馆要设置一定数量的与学校专业相匹配的学科馆员。学科馆员利用自身专业知识背景和信息检索能力,为读者提供针对性强、效果良好的辅助和指导,使读者有效地利用馆藏信息资源,满足他们深层次的信息需求。同时学科馆员还可以协助采访部门进行馆藏资源建没,衡量学科的整个馆藏情况,弥补那些重要的馆藏缺口,以实现馆藏发展的最优控制。

(三)转变管理模式,下放决策权

在新形势下,军队院校图书馆领导应认清自身角色,把日常工作的决策权更多地下放给每个员工,让他们增强整体观念,更加重视自身的责任。馆长从原来的事无巨细的日常工作中脱身,才能有更多的时间感受内外环境的变化,着手形成灵活的机制,随时了解时代的发展对图书馆的要求,上下一条心,做出有利于图书馆发展的决策。

(四)重视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能力

要塑造一支与全球信息化迅猛发展相适应的人才群体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引进各种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如网络专家、各学科的咨询专家等。二是提高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根据图书馆建设需要,有计划的安排工作人员参加业务培训;根据读者需求,有针对性的提高工作人员专项业务能力。多法并举,培养既具备专业的学科知识背景,又能运用这些知识开展学科化知识服务的高素质学科馆员。三是要建立让每一位馆员都机会施展才能的激励机制,调动馆员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将激励管理理论应用于高校图书馆管理之中。

三、结语

总之,面对新的挑战,我军院校图书馆必须应对各种影响因素,打破传统思维模式,要在吸收借鉴世界先进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实践,努力构建既适应时代要求又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为我军院校图书馆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红.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深化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J].科技资讯,2011,(26).

[2]李玲.矩阵结构在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应用实例探析——以美国西东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07,(2).

[3]张剑.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的资质研究——以圣路易斯大学图书馆为例[J].新世纪图书馆,2011,(10).

试论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组织 第6篇

信息资源组织是指由信息人员运用专门的信息技术手段对大量的、分散的、杂乱的各种资源原始数据进行搜集选择, 采用科学方法, 将收集的信息经过优化、加工处理和分析整序, 形成一个便于有效利用系统的过程。例如图书馆的采访部功能是收集信息 (图书文献) ;编目部功能是对收集来的信息 (图书文献) 进行编目加工, 形成图书馆书目信息系统;流通部功能就是根据编目部给定的图书组织方法, 将图书有序组织在库架上以供读者借阅。

信息资源包括传统文献资源、电子出版物和网络信息资源等多媒体在内的、涵盖范围较广的各类信息资源。

2 信息资源组织的作用

信息资源组织的作用就是通过收集信息、加工信息, 对信息内容特征、外表特征等采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和手段使其有序化, 组成一条条文献线索, 以揭示信息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 从而达到有效利用信息的目的。

图书馆是文献收集、加工、保管、传播的信息场所。随着计算机技术, 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 使传统的图书馆文献存储形式和传播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 其显著特点是, 文献存储形式的数字化和传播方式的网络化。

3 信息资源组织的方法

信息资源组织是以各种信息载体作为对象, 对其进行有序化组织, 就其处理的单元而言, 存在着多种不同的层次:它可以直接以信息资源的对象存在单元为处理对象, 例如, 以图书、期刊、网站等为处理单元;也可以以期刊、网站等中的论文、新闻等为处理单元。

无论传统或网络信息组织方法大体都按照学科体系结构与主题字顺方法来组织各类信息, 即分类法、主题法和超文本组织法。

3.1 分类法

分类法是按知识门类的逻辑关系, 从总到分, 从一般到具体, 层层划分逐级展开的等级结构体系, 其类目的标识符合主要是阿拉伯数字或字母与数字组成的分类号形式, 它有较强的系统性, 便于检索某一学科、某一专业或某一宽泛课题的文献。目前国际上应用广泛的分类法主要有杜威十进分类法 (DDC) 、国际十进分类法 (UDC) 、美国国会图书馆分类法 (LCC) 和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等。

3.2 主题法

主题法是直接用词语作为表达主题概念的标识, 利用字顺排列和参照系统筹方法来间接表达各种概念之间的朴素关系它的标识符号是主题词形式。它通过事物名称对文献进行标引和组织, 按字顺排检具有直观性和易用性。由于它不像分类法那样受到严格的等级限制, 因此表达灵活专指性强。

3.3 超文本组织法

超文本组织法是一种基于知识单位的新型信息组织方法, 它借助超文本技术来实现, 超文本技术将文本信息存储在无数节点上, 一个节点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信息块”, 节点之间用“链”连接, 组成信息网络, 它也可以链接声音、图像、影视等多媒体信息, 它能在类目与类目之间进行超链也可以对主题词进行超链, 它可以使人们随心所欲地在各个文档中跳转, 使用户所需的信息像蜘蛛网一样扩大。

4 信息资源组织方式的分类

由于信息资源的不同或组成的检索工具 (数据库) 不同, 信息组织也产生多种不同的组织方式。如根据检索工具 (数据库) 的对象和特点, 信息组织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4.1 目录方式

目录方式组织信息资源的方法通常是以各种媒体的文献单元为对象, 按照事先确定的概念体系分门别类地逐级加以组织, 包括文献收藏目录和书目。目录主要用于检索出版物的名称、著者及其出版、收藏单位。常用的目录有国家书目、馆藏专题目录、联合目录、出版发行目录等。此法的特点是组织的二次信息专题性较强, 且能较好地满足族性检索的要求, 用户按照规定的范围分类体系, 逐级查看, 按图索骥, 目的性强, 查准率高。

4.2 索引方式

索引方式是以文献集合中包括的信息内容为对象的检索工具, 如期刊论文索引、报刊索引、工具书索引等。索引方式给人们提供某一内容、特征的查找线索, 所揭示的内容深入到文献所包含的信息单元。检索标识可以是论文的题目、名词术语、人名、地名, 也可以是分子式、各种号码等。

索引和目录的主要区别在于:目录是对某一种出版物作整体的著录, 故称之为宏观著录。它对某种特定书目来说, 只能按一种既定方式提供一种检索途径, 不能满足人们多途径检索和文献细节内容或细小外表特征的微观检索要求。索引则填补了这方面的缺陷, 它将文献所包含的若干信息分析摘录出来作为排检标识, 注明出处, 以便进行微观检索。而且, 这种微观检索的标识可以根据各种需要, 就一定范围进行任意选择和标引, 从而满足多途径的检索要求, 大大提高了文献的引导深度和检索效率。

4.3 数据库方式

数据库方式是一种依托计算机技术, 以机读形式建立的检索系统。数据库按照某种同类记录按一定方式组织而成。数据库可分为文献性数据库和非文献性数据库两类。文献数据库中, 目录数据库通常收入文献目录或索引数据, 是手工检索刊物的机读形式, 而全文数据库则收入文献全文或部分全文信息, 人们可以多种检索途径入手查阅文献原文。非文献数据库则包括事实数据库、数值数据库、图像数据库等多种类型。

人们要完全达到“轻松获取”信息的目的, 必须有两个前提。一是图书馆各方面的建设已经相当完善, 如通讯网络、信息资源等;二是用户要具有一定检索和获取能力, 熟悉某个或具体几个图书馆的各个数据库 (虚拟馆藏) 的信息储存体系。

4.4 网络搜索引擎

随着因特网的迅猛发展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剧烈增长, 为了便于人们有效地利用网上信息资源, 就要对网上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 而搜索引擎就是人们对网上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标引和检索的工具。

网络搜索引擎是一种专门为组织与检索网络信息资源使用的检索工具, 也是数据库的一种特殊形式。网络搜索引擎涉及的资源类型多、动态性强、形式多样。它不仅可以处理各种类型的网站、个人主页等网上资源, 而且还可以连接包括BBS、聊天室及各种电子形式的数据库, 通过超文本链接方式, 访问各种形式的信息资源。常见的网络搜索引擎有如Google、Yahoo!、Sohu等。

5 结语

信息资源是一个发展着的有机体, 信息资源的类型也是动态发展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新的信息资源类型不断涌现, 信息资源的分类标准、信息资源组织的方法和信息资源组织方式的分类也随着发生变化。

摘要:信息资源包括传统文献资源、电子出版物和网络信息资源等多媒体在内的、涵盖范围较广的各类信息资源。本文从信息资源组织的定义、信息资源组织的作用和信息资源组织的方法及信息资源组织方式的分类等方面作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信息资源,组织,方法,分类

参考文献

[1]王以群, 张力.我国网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研究与网格[J].图书情报工作, 2004 (12) .

探讨虚拟图书馆的信息组织与搜集 第7篇

在人类跨入21世纪的时候, 全球信息资源数字化、网络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一种崭新的图书馆模式——虚拟图书馆已呈现在人们面前。虚拟图书馆 (Virtual Library) 这一词最早是由A.J.哈利于1980年提出的。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迅速普及, 大量数字文献的冲击, 图书馆界也掀起了“实体”与“虚拟”的探讨, 从最初虚拟图书馆内涵界定的争论发展到后来对虚拟图书馆实现技术的建设性思考, 笔者认为, 这一论题的研究正逐步走向成熟深入。虚拟图书馆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在更大范围内方便地获取信息的手段, 为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1 虚拟图书馆的概念与特征

所谓虚拟图书馆, 就是指信息时代馆际之间实施协调合作的一种形式, 由若干有着共同目标的图书馆结成网络联盟, 为共同开展服务、共同开发信息市场而实施全方位的合作的一种虚拟运作模式。从发展的角度看是当世界进入网络时代, 具有不同资源与优势的图书馆为了共同开发馆藏资源、共同开拓信息市场、共同解决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社会需求, 而组织建立的在信息网络基础之上的共享技术与信息、共同分担费用、共同发展的、互惠互利的、松散的图书馆联合体。虚拟图书馆的出现改变了藏书建设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改变了图书馆藏书建设体系结构与内容;拓展了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空间和服务模式, 使多馆协作、资源共享不再是空想;使图书馆成为信息高速公路上的重要节点。

与传统图书馆相比, 虚拟图书馆具有以下特征:

1.1 信息资源数字化。所有聚合在虚拟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不管它是图书、文献, 还是图片、音像资料, 都必须经过数字化存储在一定的载体上。

1.2 传递网络化。虚拟图书馆的信息资源都要通过国际互联网——局域网——单位或个人计算机这样一种网络通道的传递, 才能完成存取、检索与下载的过程。

1.3 存取自由化。网络用户都可以自由存取网上资源, 而不受时间、条件与数量的限制。

1.4 操作计算机化。虚拟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传递、存取、检索、咨询与复制都是通过计算机实现。

1.5 资源共享化。凡是网络用户, 不分国家、地区、部门和单位, 都可以共同使用网络信息资源, 实现资源共享。

2 虚拟图书馆的信息搜集

虚拟图书馆的信息搜集有选定专题和搜集网站网页两个步骤。

2.1 拟图书馆的选题

从选题依据角度来讲, 虚拟图书馆选题的基本依据是用户的需求与因特网上信息资源的现状相结合, 用户需求是推动虚拟图书馆建设的原动力。纵观因特网上存在的虚拟图书馆, 每一个都是用户需求驱动的直接结果。另外, 因特网上所选专题信息资源的多寡构成了虚拟图书馆选题的另一个依据。如果信息资源过少, 就失去了建立所选专题的虚拟图书馆的必要性。从选题内容角度来讲, 虚拟图书馆都是以学科专业或专题作为选题对象的。与其他网络二次信息系统 (如搜索引擎) 相比, 虚拟图书馆的选题内容都比较狭窄。

2.2 搜集网站、网页

2.2.1 搜集方式

目前虚拟图书馆常用的搜集方式有以下两种:手工搜集:对于数量巨大、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资源, 手工搜集看似大海捞针, 但在自动搜集走向智能化之前, 手工搜集仍然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事实上, 目录型检索工具如Yahoo的信息归类主要还是依靠人工。少数公司, 如美国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的OCLC的Net first完全是依靠专业人员来分编和标引网络信息。自动搜集:自动搜集就是指被称为机器人 (ROBORT) 、蜘蛛 (SPIDER) 等的计算机程序定期或不定期拷贝所访问的互联网主机, 绝大多数是万维网的服务器的部份或是全部内容然后由提供检索服务的公司或单位对之标引和组织, 虚拟图书馆要根据本学科、本专题的特点编制适合于本学科专业信息收集的自动搜集软件。具备自动搜集功能是一个优秀的虚拟图书馆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否则就难以对互联网上的日益增长的信息进行追踪。

2.2.2 虚拟图书馆搜集的内容

虚拟图书馆中的网页网站收集与其他网络二次信息系统相比, 虚拟图书馆所收录的网页网站都具有学科专业及专题性的特点。从内容上讲, 虽然不同的虚拟图书馆收录的网页网站存在着较大差异, 但除了与所选学科专业专题相关的特殊问题的信息资源外, 笔者认为, 一个虚拟图书馆, 无论是什么专题, 如果有网络信息资源保障的话, 都应该收录下述类型的网页网站。网络图书是因特网上一种常见的信息资源, 它具有出版发行周期短、“修订”及时、内容相对系统全面、成熟可靠等特点。网络图书的来源有三种:现有图书数字化后上网、原有的封装型电子图书 (如软盘图书、CD-ROM图书等) 上网和直接在网上出版发行的图书。网络期刊大致可分为两类:其一是传统期刊的网络版, 其二是纯网络型期刊。前者大多为商业性的, 而后者目前基本是免费的。

近年来, 因特网上出现了众多学术价值甚高的数据库, 其中有的是综合性的, 有的是学科专业性的, 还有的是专题性的。免费数据库资源是虚拟图书馆的重点收录对象, 但对于商业化的数据库, 目前公益性的虚拟图书馆只能调出页面, 无法调出其全文。

3 虚拟图书馆的组织方式

虚拟图书馆通常采用主题树和数据库这两种方式来组织信息。

3.1 主题树方式

所谓主题树方式, 就是将虚拟图书馆所选定学科领域的所有已获得的信息资源按照某种事先确定的概念体系结构, 分门别类地逐层地加以组织, 用户通过浏览的方式逐层加以选择, 层层遍历, 直到找到所需要的信息线索 (即相关网页链接) , 进而通过信息线索找到相应的网络信息资源, 这种组织方式的优点在于:简单易用, 屏蔽了网络信息资源系统对于用户而言的复杂性, 提供了一种基于树形浏览方式的浏览界面;信息检索按照一定的体系结构, 逐次查看, 因而对用户而言, 目的性强。其缺点在于:体系的结构不能过于复杂, 每一类目录下细分的主体不宜过多。因而, 这种组织方式对于小型的虚拟图书馆而言, 由于体系结构简单, 类目的专指度较高, 检准率也高。但如果虚拟图书馆学科主题范围较宽, 相应的分类体系就较复杂, 为了方便显示和使用, 就要牺牲类目的专指度, 导致检准率下降。

3.2 数据库方式

即将虚拟图书馆所包含的这一学科或领域所有已获得的网络信息资源以固定的记录格式存储, 并提供一些检索入口, 就可以找到所需要的信息线索, 进而通过信息线索直接链接到相应的网页。这种方式的前提是关键词标引, 从而形成关键词倒排档。这种组织方式通过对信息进行规范化和优化处理, 大大提高了数据操作的灵活性, 因而成为应用广泛的网络信息组织方式。它对用户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要求用户掌握一定的检索技巧, 包括关键词及其组配方法的选择, 等等。

4 虚拟图书馆的组织过程

网页、网站的著录:

从功能结构上讲, 虚拟图书馆相当于传统检索工具中的一部主题索引, 而每一网站网页在虚拟图书馆中则相当于主题索引中的一个款目。对网页网站的著录事项是决定其信息含量、引得深度和检索途径的基础。虚拟图书馆中网页网站的著录事项主要有:

4.1 网页网站的标题。

这是每一个虚拟图书馆中必备的著录事项, 也是用户选择浏览网页网站的主要判断依据。

4.2 网址。

这是用户浏览原始网页网站的链接入口。目前有的虚拟图书馆在显示用户的检索结果时, 网址作为一个字段加以显示, 但大多数都将网址隐含在网页网站的标题字段内容之中, 作为该项内容的超链指针 (如WWW虚拟图书馆中所有的专题都采用这种方式) 。采用第一种显示方式时, 对于由于镜像等原因导致相同网页网站产生多于一个网址的, 可以方便地将这些网址都记录和显示, 各网址间用一定的分隔符隔开。

4.3 内容简介。

该著录事项为用户提供了虚拟图书馆中所收录的网页网站的内容概要, 也是用户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调出原始网页网站进行详细浏览的主要依据之一。目前, 几乎所有虚拟图书馆对收录的大多数网页网站都有该著录项目。内容简介除指明其覆盖面外, 还应指明其收录材料的起始时间、更新周期及有无检索手段等。

4.4 关键词。

这是虚拟图书馆实现词汇控制的方法, 也是向用户提供关键词检索的前提, 应该提倡人工关键词标引。目前因特网上的虚拟图书馆对信息组织有些比较简单, 仅提供分类浏览功能。但也有不少虚拟图书馆提供关键词的词汇控制功能, 如WWW虚拟图书馆的Anthropology (人类学) 专题。

4.5 分类号。

它是虚拟图书馆提供分类检索途径的前提。在进行分类之前, 需要编制一个专用的分类表, 不同专题的虚拟图书馆所编制的专用分类表有所不同。目前在虚拟图书馆实践中, 有些编制的分类表比较简单, 如清华大学虚拟图书馆的几乎所有专题的分类表都设置有组织机构、研究人员、电子出版物、软件、电子通告、特殊问题、其它地址等类目, 并且只有这些一级类目, 没有设置二级类目。

著录后的信息进入中央数据库, 由计算机软件对其进行转换、排序, 以适应检索软件的需要。

5 虚拟图书馆的实化

虚拟图书馆的出现是为了适应人们对网络检索效率的提高而产生的, 它可以只为一个团体服务, 也可以提供给广大网络用户。为了提高网络效率、适应网络信息不稳定的和保留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我们可以将加工过的信息保留在本地服务器上, 从而使虚拟图书馆实化, 形成本地电子资源。我们在加工网络信息时, 必然要将网页下载到本地计算机上, 加工后, 由程序自动保存, 不会增加网络负担。尤其是通过自动搜集方式, 可以将有关网页内容全部下载到本地。一些国外站点, 通过因特网连接时速度较慢, 降低了获得信息的效率, 如果将这些有关网络资源由本地服务器提供, 尤其是在本地局域网中, 传输效率的提高是巨大的。同时, 一些不稳定的网页的信息得以保留下来, 部分消除了网站地址更迭变动频繁、信息链接不稳定、信息保存时间短的缺憾。

参考文献

[1]温晓玲.浅谈信息化社会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理念[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1) :81-83.

图书馆组织文化 第8篇

这种模式适用于有限容量的数字信息资源之间的互联。当面对大量的、分布异构的数字信息资源需要互联, 该模式就受到了现有技术的约束。尤其是各地数字图书馆的建设造成信息资源重复建设, 资源孤岛日益增多, 使各高校联合起来集中力量建设数字图书馆遇到技术上的困难。语义网格技术, 则能实现数字图书馆建设所需的各种数字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 这样对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有重要意义。

近两年来已有一些学者在语义网格技术方面做过一些研究, 针对数字图书馆的特点, 提出一些观点和方法, 本文针对这些技术手段继续进行研究和改进并探讨一些相关的技术。

1 语义网格与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管理

语义网格采用面向服务的OGSA体系。OGSA包括两大关键技术即网格技术和Web Service技术。在OGSA框架中, 将一切都抽象为服务, 包括计算机、程序、数据等, 这样有利于通过统一的标准接口来管理和使用网格。Web Service提供了一种基于服务的框架结构, 但是, Web Service面对的一般都是永久服务, 而在数字图书馆网格应用环境中, 大量的是临时性的短暂服务, 比如一个知识查询任务的执行等。考虑到网格环境的具体特点, OGSA在原来Web Service服务概念的基础上, 提出了“网格服务 (Grid Service) ”的概念, 用于解决服务发现、动态服务创建、服务生命周期管理等与临时服务有关的问题。语义网格模型从下至上可分为4层:计算服务层、数据服务层、信息服务层和知识服务层。

计算服务层:计算服务层源于大规模的计算资源池, 该层提供的服务包括源发现和分配、资源监控。用户认证、任务调度或合作调度, 容错处理等。

数据服务层:在计算服务层之上就是数据服务层, 其功能主要是通过分布式资源对共享的海量的数据迸行集中的计算和分析。该层提供的服务包括数据存储管理, 元数据管理、数据回复和传递管理等。

信息服务层:信息服务层的主要作用是为用户提供一个统一的服务接口, 使各种异构数据资源能够相互访问。对资源的统一访问则依赖于描述信息和整合异构信息的元数据。该层提供的服务的粒度是变化的, 其服务可以是子程序或方法调用, 也可以是完整的应用程序。

知识服务层:在数据服务层的基础上使用各种数据挖掘算法对海量数据进行知识发现, 或与信息服务层整合去发现服务的语义。知识服务层是面向领域的, 并使用了领域本体中的领域知识。

使用语义网格技术可以为数字图书馆构建一个中间的环境。一方面能够形式化地描述知识, 使其负载的语义能够为机器所解析和认识;另一方面使数字图书馆中的知识实现负载平衡与松散耦合, 从而将知识、服务和用户有效地整合起来。

针对数字图书馆的应用特点, 采用语义网格结构的基本模型由四层组成, 如图2, 即分布式资源层, 网格服务层、知识语义层和知识服务层。

分布式数字资源是数字图书馆的最底层。大量的、异构的分布式数字资源通过网格服务层虚拟地整合在一起。

网格服务层又分为计算服务层、数据服务层和信息服务层。计算服务层主要针对资源发现与分配、资源监控、用户认证、任务调度或合作调度、容错处理等网络底层的网格服务;数据服务层进行数据存储管理、元数据管理、数据回复和传递管理等, 通过分布式资源的共享的海量数据进行集中的计算和分析;信息服务层为用户提供一个统一的服务接口, 使各种异构数据资源能够相互访问。对资源的统一访问依赖于描述信息和整合异构信息的元数据, 因而该层所提供服务的粒发可变, 可以是完整的应用程序。也可以调用部分子程序或方法, 负责资源的整合、管理、调度和计算, 并为上层提供应用接口。

知识语义层通过建立图书馆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网络系统, 实现对资源的分配、转换、共享、整合和调度, 以充分利用信息资源, 并支持信息资源的无缝发送、跟踪和信息创新, 使系统异构、语法异构和结构异构的数字图书馆实现互联。

知识服务层通过面向服务的方式将数字图书馆的各种应用封装为w e b服务, 为用户提供使用。主要由以下三种:

1) 本体服务:对元数据进行描述和处理离不开本体。本体给出了元数据描述的词汇, 将不同的概念连接起来, 通过建立概念之间的关系, 将元数据在语义层次上连接起来。本体利用元数据和语义视图组件对其进行解析, 形成具有语义的表达式, 与语义空间内的数字资源进行匹配, 并获得计算资源相关信息, 将最终结果返回给用户。本体服务支持学习资源本体、服务本体和协作上下文本体的查询与使用。

2) 服务组合:提供服务的动态组合功能, 支持不同粒度的服务调用, 并将一组相关的服务映射为一个单独的逻辑服务, 实现服务的组合, 屏蔽服务发现、选择、异常处理等复杂性。

3) 推理服务:为了计算过程之间能够充分进行交互, 使用推理服务是必要的。有了机器可理解的简单易用的Web服务语义标记, 就可以开发智能主体, 充分利用语义标记来支持自动推理, 完成Web服务组成和互操作。

2 关键技术

数字图书馆涉及诸多的关键技术, 如馆藏技术、检索技术、安全技术、海量信息存储技术等。在此仅讨论与采用语义网格的有关关键技术。

2.1 元数据访问

语义网格中最基本的操作是数据访问, 而用户通常不是直接访问数据而是通过提供数据的需求描述信息进行间接的数据访问, 这些描述性信息包括创建时间、文件类型、数据大小等。元数据是描述和标示数字信息资源的一套标准, 各数字图书馆常用是元数据标准主要有Dublin core 1.1、USMARC、CNMARC、XML/RDF等多种, 语义网格可使用元数据来表示上述的描述性信息。所有元数据构成一个元数据目录, 目录中每一项或记录都对应着语义网格中的一个文件, 记录着该文件的各种关键描述信息。元数据访问通过元数据访问服务器实施和管理, 其原理是根据用户提供的需求描述信息找到相应的数据并提供给用户。首先, 该服务把用户对数据的描述性信息汇集并生成一条元数据, 然后在元数据目录中查询与之相符的记录, 最后把该记录对应的文件返回用户。通过元数据访问服务, 用户能够根据自身需求定制数据信息, 从而能够灵活快捷地进行数据访问。

2.2 目录服务

元数据管理描述了具体知识的信息, 但是要实现高性能计算和共享异构网格资源, 必须提供统一的资源管理机制:统一资源管理模型, 负责用户与网格计算环境的交互, 提供与网格计算系统的统一出入口。要组织网格计算的资源, 通常使用单一映像文件系统来实现:单一映像文件系统将地理上分散的异构资源 (知识等) 映像成一个单一入口的虚拟机器。目前, 构造单一映像文件系统一般使用虚拟目录服务技术, 将各种分散的地理资源映射到逻辑的文件系统上:目录服务实质就是一个存储了用于访问、管理或配置网络资源信息的特殊数据库, 它把网络环境中的各种资源信息都作为目录信息, 在目录树结构中分层存储。这些信息可以存储、访问、管理并使用可以采用基于有向无环图的两层 (包含维护层和工作层两层) 网格监测系统等技术, 它具有可缩放性、灵活性、可管理性、高性能、可用性、健壮性等特点。

2.3 复制管理服务

语义网格使用逻辑文件名与物理文件名的两层文件映射机制。逻辑文件名就是一个文件在语义网格中的唯一标志, 物理文件名代表文件在语义网格中一个拷贝的物理位置, 一个逻辑文件名映射一个或多个物理文件名。复制管理服务就是对这些映射关系进行管理。复制管理是两层结构, 底层是复制目录, 记录着逻辑文件名与物理文件名的所有映射关系;上层是相应的API函数, 能够对复制目录进行新建、删除、修改以及查询等操作。复制管理服务可以实时地维护和更新逻辑文件与物理文件的映射, 从而确保和确定物理文件的位置, 在语义网格中是最基本的服务, 是不可缺少的。

2.4 动态数据复制技术

复制数据可以降低远程访问该数据的网络延迟及带宽消耗, 还可以提高网络的负载平衡, 并且提高数据的安全性、可靠性, 因此数据复制在语义网格中十分重要。动态数据复制就是复制的创建、删除和管理都可动态且自动地进行。也就是说随着用户行为的改变而相应改变其复制策略, 并且能够根据存取模式的改变自动地创建和删除文件副本。相比静态数据复制, 动态复制显然更能满足语义网格的需要。

3 结语

基于语义网格的数字图书馆为实现分布异构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动态配置和共享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架构, 增强分布式数字资源和用户的松散耦合、提高共享资源的管理控制能力、平衡系统负载, 实现用户基于语义的资源利用, 进一步提高知识信息服务水平。

中分类号:G250.76文献标识码:A

参考文献

[1]毕强, 牟冬梅.语义网格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理论、方法及其过程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7.

[2]韩毅, 毕强.语义网格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的语义互联策略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 2007.

[3]郑志蕴, 宋瀚涛, 牛振东.数字图书馆元数据互操作机制的研究[J].计算机应用, 2005.

[4]李明生.基于语义网格的虚拟数字图书馆[J].情报资料工作, 2005.

[5]毕强, 沈涌.数字图书馆网格信息资源组织模式研究.LIBRARY AND INFORMATl0N SERVICE2007.

[6]H, zhuge Semantic Grid:Scientific Issues, Infrastructure, and Methodology[J].comunicationsof the ACM, 2005.

[7]王行荣, 康世瀛.网格资源的竞争调度策略[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试论学习型图书馆组织及创建模式 第9篇

学习型组织理论是美国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学院彼得·圣吉博士与其同事及组织界人士提出的一种先进的现代管理科学理论。PeterM.Senge在其著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理论与实务》中对学习型组织这样描述:“在其中,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以及不断学习如何共同学习。”他认为,个人和组织都应该通过五项基本修炼来构建一个学习型组织。

2 学习型图书馆组织的特点

(1)组织中有明确的学习计划,个人学习推动团队学习,团队学习领导个人学习,学习气氛浓厚。先制订定整个组织的学习发展计划,个人再根据组织的学习发展计划制订出个人的相关学习计划,个人是团队的组成因子,个人的行为影响整个团队,团队的学习计划指导个人的学习方向,这是一个互动的机制。

(2)组织中读者能获得更多、更好的服务,工作人员能够自由地讨论不同的主张和意见。在学习型图书馆组织中,每个读者都能够享受到多角度、全方位细致周到的服务,能够全面、准确、迅速地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读者可以自主支配时间、支配学习,图书馆为读者阅读、思考、研究、交流及个性的培养提供了自主空间。读者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所要获取的知识,吸取多方面营养,完善知识结构,还可以在某一领域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而图书馆工作人员也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意见及建议,馆领导也将认真听取各种意见,认真分析研究、明辨是非,并积极反馈。组织中没有等级观念、地位悬殊,有的只是分工不同,消除了沟通体制之间的障碍。

(3)学习型图书馆组织中同事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是一种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在学习型图书馆中,没有同事之间的相互猜忌、相互诋毁,有的只是同事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学习,争先恐后的学习氛围,同事之间的意见和建议也都是善意的,都是能促进个人发展的,而不存在相互诽谤的情况。

(4)学习型图书馆组织中馆领导起模范带头作用,促进每个人的发展。

馆领导是团队学习的引领人。领导是众多图书馆工作人员学习的榜样,图书馆工作人员需要在馆领导的带领下共同努力,培养主动学习的习惯,将图书馆打造成一个学习团队。可成立不同的学习兴趣小组,工作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小组参加学习与讨论,彼此交换心得体会,逐渐形成一支学习团队。馆领导作为团队学习的带头人,必须定时定量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在规章制度和管理考勤中起带头作用,而不只是制度的执行者者。保障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各种权益,一心为大家谋福利;敞开胸襟接受来自各个方面的意见及建议,拉拢和普通工作人员之间的距离,使领导成为学习型图书馆的核心人物,真正起到带头作用。

3 高校图书馆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必要性

近年来“员工沉默”成为了管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员工沉默”是指员工有能力改进当前组织的特点时保留了对组织环境等方面的行为的、认知的或感情的评价。在图书馆中这种现象尤为明显,图书馆工作人员本来对图书馆的建设、管理有自己的想法、意见或建议,却因为担心得到同事或领导的负面评价或者说认为自己的观点无法改变现状而保留自己的观点,这种现象也就是“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沉默”。这种现象在各类图书馆非常普遍,长此以往,工作人员也就形成了沉默的习惯,消极情绪严重,认为自己说的、做的工作无足轻重,干好干坏一个样,反正领导也注意不到,自己也没有能力改变这一现状。

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提出能有力打破这一现象,使馆员在不断的学习中得到满足,超越自我、改善心智、将个人事业、理想、奋斗目标与整个图书馆的发展联系起来,增强工作人员的集体荣誉感,加强图书馆的凝聚力,逐步形成一种积极、乐观的组织文化,调动全体图书馆工作员的积极性,为图书馆的全面发展出谋划策。

4 学习型高校图书馆的构建

4.1 确立图书馆总体发展目标

这是创建学习型图书馆的第一步,图书馆发展的目标确定了,馆员才可以根据馆里的总体规划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作出个人学习、培训的详细计划及自我的发展规划,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应的文化知识及业务技能。图书馆要为馆员的学习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利用各种机会送馆员外出培训,组织馆员到各地图书馆进修实习或参观考察,请专家学者来馆举办讲座传授技能,举办专题研讨会等。

4.2 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科学考核机制

采取积极有效的激励措施,建立长期有效的学习责任制,制定一套鼓励工作人员发表自己新的意见、建议、新的学习体会的措施,对正确有效的建议和新颖、有价值的体会给予精神和物质双面奖励,对于未采纳的意见和建议给出合理的解释,并鼓励馆员继续学习,关注组织的发展,继续提更多更好的意见。消除馆员的心里障碍,激发馆员的学习兴趣,参与意识,培养馆员的集体荣誉感,将馆员个人的发展与图书馆的发展有效联系起来,使馆员更加热爱图书馆事业,更加关心图书馆的发展。改变工作态度,积极了解国内外图书馆发展的新动向,为图书馆的发展献言献策,激发馆员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奖惩分明,定期对工作人员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查,长期坚持学习、工作勤奋、业绩突出的给予一定的奖励,相反,对于那些长期不学习、工作消极、业务能力低下的,给予一定的惩处,以此提高全体图书馆员工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习型图书馆的创建。

4.3 领导带头,同事互助,鼓励终身学习

领导应在组织内传递知识,并带领大家创造出新知识,增强组织自身的凝聚力。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导致知识总量急剧增加,知识更新周期的大大缩短,图书馆工作人员不及时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无法提供现代化服务, 不能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活到老,学到老”只有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个人长期坚持学习需要毅力,需要有人带头,有人监督,有人帮助。领导在这其中个可以起很好的带头作用,可以为员工指出学习的方向,指出正确的学习方法;同事之间也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图书馆工作人员还可以和读者之间相互学习,这样就形成一种全馆学习,全员学习的浓厚的学习氛围,带动整个图书馆学习,带动全校读者学习。领导还应该为工作人员的学习创造各种条件,比如:规定每周中哪一天中的几个小时为全馆学习时间,促进工作人员的学习;开展学习成果评比活动。如,撰写心得体会、组织交流个人了解到的最新的社会动向,可以是经济的、军事的、文化的、人文的等等,并不一定单单局限于图书馆的业务内容范围内,其中表现优秀的,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并鼓励未得奖的继续努力,得奖的继续保持。这样既丰富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文化生活,也提高了员工的文化素质,扩大了员工的知识面,使图书馆工作人员成为知识渊博的代言人,“有为就有位”,从而提高图书馆员工的自我价值评估,提高读者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认可度,提高图书馆在高校中的地位,彻底摘掉图书馆“剩闲”云集的帽子。

5 结束语

学习型图书馆的创建过程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漫长过程,而学习是过程中第一要素。学习没有固定的模式,固定的地点,固定的方法。他人的经验只能作为一种参考,无法复制。馆员应该在不断的学习中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不断完善。积极参与组织的学习活动,学会用平常心态对待出现的问题,用开放的思维分析问题,用创造性的手法解决问题,做到以上三点就一定能够创建学习型图书馆。

参考文献

[1]陈厚莹.图书馆的”馆员沉默”现象及其破解对策[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0.1.

[2]李向玲.学习型图书馆及其构建[J].医学信息学, 2006.11.

[3]王凤阁.构建学习型图书馆的几点思考[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6.3.

[4]李小玲.试论创建学习型高校图书馆[J].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6.2.

图书馆组织文化 第10篇

关键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阅读推广 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 G25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1)05-0036-04

Reading Promotion of UNESCO and Effects of Library

Liu Liang (Library of Beij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reading promotion activities initiated by UNESCO such as: “International Book Year”, “Towards a Reading Society”, “Reading for All” and “World Book and Copyright Day”. The effects of library upon the reading promotion activities a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 also.

Key words: UNESCO reading promotion library

CLC number: G252.1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003-6938(2011)05-0036-04

1946年11月正式成立的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简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总部设在法国巴黎。“教科文组织的使命是通过教育、科学、文化、传播与信息,促进建设和平、消除贫困、可持续发展和文化间对话。”[1 ]教育、科学、文化、传播与信息是教科文组织的主要活动领域,其总体目标包括:实现高质量的全民教育和终身学习;动员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科学知识和政策;应对新出现的社会和伦理挑战;促进文化多样性、文化间对话与和平文化;通过信息与传播,建立包容性的知识社会。[2 ]

阅读是教育、学习、信息传播、文化传承的最重要的方式和途径,对阅读的重视和推广可以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责中的应有之义,事实上,自成立之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倡导和组织了关于和包含阅读推广的很多活动,这些活动在各国政府和有关组织的响应、推动下得到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也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促进了世界各国家和地区阅读习惯的培养和阅读文化的建设、发展。在这些阅读推广活动中,一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重视的各类图书馆被赋予了重要使命,作为重要的教育和文化机构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下面分别介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阅读推广活动和图书馆在这些阅读推广活动中的作用。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阅读推广活动

上文提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倡导和组织了关于和包含阅读推广的很多活动”,其中“包含阅读推广”的活动主要是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发起、组织和推广的诸如扫除文盲、全民教育(Education for All)、终生学习(Lifelong Learning)等众多活动项目。这些项目以促进教育为主旨,因为阅读与教育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此类项目所包含的识字教育、培训阅读技能、激发阅读兴趣、提供阅读材料等实质上就是阅读推广。这类活动开始时间早(几乎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开展工作同时)、持续时间长、涉及面极广、内容丰富,非本文篇幅所能容纳,故在此简单带过,不作详细介绍(这并非表明这类活动对阅读推广而言不重要,相反地,笔者认为我国教育界有必要了解、学习这些项目,重视学前教育、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等各类教育中的阅读教育)。下面重点介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的以阅读推广为主题的各项活动,即“关于”阅读推广的活动。

1.1 国际图书十年(1970-1980: International Book Decade)和国际图书年 (International Book Year,197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各项以促进教育为主旨的活动已包含推广阅读的努力,但真正纯粹地以阅读推广为主题的活动“自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国际图书十年’为名义所进行的一系列研究开始”。[3 ]这里所谓的“一系列研究”是指,在这个时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上各国家和地区的阅读、出版状况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查和研究,重点是对非洲、东南亚、南美各国以及阿拉伯语、拉丁语地区的阅读、出版现状和问题的调查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英文网站中发布的上个世纪80年代初形成的数篇报告成为这些研究的最终成果。但现在看来,这些研究似乎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意地为后续的阅读推广活动所作的准备。

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众多阅读推广活动中,尤以1972年的“国际图书年”最为显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0年第16届大会上决定把1972年定为“国际图书年”,口号为“Books for All”(可译为:“全民读书”或“书为人人”)。联合国半数以上的成员国为“国际图书年”成立了国家图书委员会,超过400个非政府组织参与该项活动。[4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1972年世界各国家和地区响应“国际图书年”活动所开展的活动概括起来有:发展出版和印刷能力;向儿童和成人捐赠图书;鼓励翻译;保护本地文学;举办书展;评选文学奖;发展图书馆;组织阅读协会和俱乐部;举办有关阅读的讲座和读书会;通过多种媒体宣传读书理念等等。[5 ]因为“国际图书年”对阅读的倡导,许多国家和地区以及有关组织也开始实施自己的有关推广阅读的计划。

1.2 走向阅读社会——八十年代的目标(Towards a Reading Society:Targets for the 1980s)

在1982年7月召开的世界图书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走向阅读社会——八十年代的目标”(Towards a Reading Society:Targets for the 1980s)项目。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该项目的报告[6 ]的序言中说:“它总结了过去十年各国和国际社会(阅读推广)行动的效果,讨论了未来应对图书发展障碍的措施,并且制定了一个以实现‘阅读社会’为新目标的新项目”。并且说:“这个新项目可视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阅读推广活动的第二阶段”。该项目为各国设定了目标:规划国家图书战略;正确认识图书(出版)产业的重要性;在出版产业链中整合运用新技术;在所有类型和水平的社会中创造阅读环境;激励国际合作以增强图书产出能力;增加图书进出口的双向流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中要发挥的作用包括:针对图书和阅读的相关问题持续研究;帮助各国规划出版战略和政策;鼓励和保护作者及翻译;帮助改进出版业结构以提升图书生产和发行能力;帮助发展出版行业职业教育和培训;鼓励培养阅读习惯等。可以看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思路是:由于出版和识字教育是阅读推广的基础,所以优先侧重于推动出版和识字教育的发展。

1.3 全民阅读(Reading for All)

1997年3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和埃及文化部长签署了关于发起国际“全民阅读”(Reading for All)项目的备忘录,同年7月24至25日第一届国际“全民阅读”专门委员会会议在埃及城市阿斯旺举行,“发出了国际社会进一步开展阅读推广努力的讯号”。[7 ]此次会议回顾了埃及自1991年启动的全民阅读项目的成就,分享其经验,也听取了世界范围内其他由国际社会、各国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实施的阅读推广行动的情况;会议建议各国和非政府组织评估过去和现在实施的阅读推广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调各国家和地区的阅读推广计划,建议发起国际“全民阅读”项目,但该项目由各国运用自有资金自主实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民阅读专门委员会为所有阅读推广活动提供持续支持。

这次会议发出的号召得到广泛响应,次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全民阅读”项目中欧和东欧国家会议在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召开,1999年8月泛非“全民阅读”会议在南非首都比勒陀利亚举行。“全民阅读”项目在尼日利亚、乌干达、中非、南非等众多非洲国家以及欧洲多个国家、澳大利亚开展。“全民阅读”的理念更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和认同。

各国在实施各自的“全民阅读”计划中采取了多种措施和活动来推广阅读。埃及作为“全民阅读”活动的先行者,其活动和举措有:建设公共图书馆,特别是在偏僻贫穷的城镇和农村;加强和完善学校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体系;创造图书馆新服务类型,包括移动的、轻便式和非常规的图书馆;创建户外阅读站;培训图书馆员;组织全国性的竞赛以发现年轻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创立苏珊·穆巴拉克儿童文学奖;实施“家庭图书馆项目”以促进低价图书出版;建立研究和档案中心;建立儿童博物馆;加强国际合作,如与非政府组织合作的“国际青年图书委员会”。

1.4 世界图书与版权日(World Book and Copyright Day)

“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在我国更多地被称为“世界读书日”,是我们最熟悉的,也是在我国影响最大最广的阅读推广活动。最初的创意来自于国际出版商协会(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Association,IPA)。1995年,国际出版商协会在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召开的第二十五届全球大会上提出“世界图书日”的设想,该设想由西班牙政府将方案提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由于俄罗斯代表团认为“世界图书日”还应当增加版权的观念,当年10月25日——11月16日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八次大会通过28C/3.18号决议,正式确定每年的4月23日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给2006年“世界图书与版权日”的致辞,[8 ]已有超过 100个国家和地区参与此项活动。这些国家和地区在每年的4月23日或前后一星期、一个月的时间,有关政府部门、图书馆、学校、媒体、书店、出版社以及非政府组织会举办多种阅读推广活动,如书展、讲座、作家见面会、优惠购书、征文活动、学术研讨会、发行纪念邮票、在广播和电视中播放读书节目等等。近几年新闻媒体就各国在“世界图书与版权日”的活动的报道也非常多。

2001年,依据“世界图书与版权日”的成功经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31 C/Resolution 29号决议,发起“世界图书之都”(World Book Capital)计划,每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出版商联合会(IPA)、国际书商联合会(IBF)和国际图书馆协会和机构联合会(IFLA)共同评选出一个城市,以“世界图书之都”的名义庆祝和传扬人类的图书事业和阅读活动,任期始于当年的4月23日,终于翌年的4月23日。当选“图书之都”的城市必须已有效果显著的众多阅读推广活动,并在担任“图书之都”那一年实施为该年特别制定的阅读推广计划。[9 ]历年“世界图书之都”分别是:西班牙的马德里(2001年)、埃及的亚历山大(2002年),印度的新德里(2003年),比利时的安特卫普(2004年),加拿大的蒙特利尔(2005年),意大利的杜林(2006年),哥伦比亚的波哥大(2007年),荷兰的阿姆斯特丹(2008年),黎巴嫩的贝鲁特(2009年),斯洛文尼亚的卢布尔雅那(2010年)、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2011年)、亚美尼亚的埃里温(2012年)。

事实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阅读推广活动主要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理念、计划,向成员国发起号召,然后各国家和地区自主地由有关政府部门、图书馆、学校、非政府组织、企业和媒体等机构具体组织和实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支持和帮助,这一特征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愈加明显。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阅读推广活动与图书馆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所有阅读推广活动中,建设和发展图书馆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举措,这缘于图书馆基于其性质和职能在阅读推广中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各国家和地区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图书馆界阅读推广理念的不断增强,图书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阅读推广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1 图书馆为阅读提供阅读材料和阅读场所

图书馆是读者获取出版物的重要途径,在贫困地区和学校尤为如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总结分析1972年(国际图书年)的报告就称“图书馆是公众得到图书最可靠的‘媒介’,不管他们离国家的经济和文化中心有多远,也不用顾及单个阅读者的购买能力,这一点已经得到广泛认同。”[10 ]当然,这在1949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公共图书馆宣言》中已经有所体现:“公共图书馆,作为人们寻求知识的重要渠道,为个人和社会群体进行终身教育、自主决策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本宣言宣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坚信公共图书馆是传播教育、文化和信息的一支有生力量,是促使人们寻找和平和精神幸福的基本资源……各年龄群体的图书馆用户必须能够找到与其需求相关的资料。公共图书馆必须藏有并提供包括各种合适的载体和现代技术以及传统的书刊资料。”正是基于这种认识,1972年(国际图书年)的阅读推广措施中就重点包括扩大图书馆现有设施,建设新图书馆和图书馆系统(在原来没有的地方),为图书馆资源建设提供资金以及直接捐赠图书(上述分析报告中还举例:某欧洲图书俱乐部向第三世界国家图书馆捐赠5000册图书,某出版商向其家乡学校的图书馆捐赠2500种图书)。这些措施在其后的所有阅读推广活动中也得到继续实施。因此,图书馆的数量和图书馆馆藏资源的种类、数量不断增加,图书馆已经能为更多的读者提供更多的阅读材料。这是阅读推广活动顺利开展并取得实际效果的前提和基础。

同时,图书馆也为阅读提供良好的阅读场所。图书馆相对于家庭、宿舍、教室、书店及其他公共场所,能为阅读者创造安静、不受打扰的阅读环境,而其中浓厚的文化和学习氛围更是其他场所所不能比拟,在图书馆更容易激发阅读兴趣和培养阅读习惯。很多读者因此更愿意在图书馆阅读和学习,我们也经常看见许多公共图书馆和学校图书馆的“人满为患”甚至“占座”现象。各国的阅读推广活动也同样注意改善图书馆的基础建设,各图书馆也力图合理利用空间,尽量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座位,近年图书馆界也更加重视“提供场所”这一职能,有关“学习空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也正在国内外图书馆开展。

2.2 图书馆是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的重要主体

图书馆既是各阅读推广计划和项目支持和帮助的对象,也是阅读推广活动的重要主体。例如,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图书中心是全美阅读推广的策划者,负责制定全国性的活动主题并设计部分活动内容,在美国的阅读推广活动中发挥了领导作用。2005年,英国有近93%的公共图书馆加入“世界图书与版权日”阅读推广活动行列。[11 ]埃及是世界性“全民阅读”项目的肇始者,其“全民阅读”项目的统计显示,至1999年,埃及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的图书馆已达到9671所。[12 ]香港各公共图书馆每月都会有定期的阅读推广活动,内容包括:定期举办各种教育性及休闲性阅读推广活动、课外阅读计划、书籍展览、科技与人生系列讲座、亲子故事工作坊、阅读营、兴趣小组等。各公共图书馆每年都会组织一万多项阅读推广活动,同时还与其他机构举办一些大型的阅读推广活动,如与香港电台合办的《十本好书》阅读推广计划已进行了10年;与香港教育专业人员协会合办“阅读嘉年华”和“中学生好书龙虎榜”活动。[13 ]台湾地区的公共图书馆每年都会利用图书馆周的机会举办各类宣传推广活动,让读者了解和亲近图书馆。如2007年高雄市立图书馆承办的“公共图书馆博览会”,活动包括特色图书馆联展、行动图书馆大会师、故事爸爸故事妈妈大会串等;台北县推出图书馆彩绘、主题书展、“e起来耍库——公共图书馆资料库检索”等活动。[14 ]

3 结语

阅读推广在我国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我国各级各类图书馆也正积极参与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阅读推广活动以及各国家和地区图书馆具体开展的阅读推广活动的良好经验,如不断提高提供阅读材料、阅读场所的能力,注重读者特别是青少年和儿童阅读技能和阅读习惯的培养,与出版企业、媒体合作以扩大活动的规模和影响力,在平时持续开展活动等,都是我国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活动所应该借鉴和学习的。

参考文献:

[1][2]UNESCO[EB/OL].[2011-04-28].http://www.unesco.org/new/zh/unesco/about-us/who-we-are/introducing-unesco/.

[3]Comments by the director-general on the esternal evaluation reports submitted in the 2000-2001 and the 2002-2003 biennia[EB/OL].[2011-05-19].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12/001297/129747E.pdf#page=12.

[4][5]Anatomy of an International Year Book Year 1972[EB/OL].[2011-05-10].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01/000122/012250eo.pdf.

[6]Towards a Reading Society:Targets for the 1980s[EB/OL].[2011-05-10]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0

4/000483/048351eb.pdf.

[7]INFORMATION & INFORMATICS ACTIVITIES[EB/OL].[2011-05-22].http://www.unesco.org/webworld/pub

lications/25_2/News252.htm.

[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给2006年“世界读书日”的致词[EB/OL].[2011-05-22].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06-04/21/content_4457291.htm.

[9]World Book Capital City[EB/OL].[2011-05-22].http://portal.unesco.org/culture/en/ev.php-URL_ID=24019&UR

L_DO=DO_TOPIC&URL_SECTION=201.html.

[10]Anatomy of an International Year Book Year 1972[EB/OL].[2011-05-16].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

001/000122/012250eo.pdf.

[11]冯媛.我国公共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研究[J].江西图书馆学刊, 2010,(4):60-62.

[12]Distinguished Egyptian Achievements[EB/OL].2011-05

-16.http://www.unesco.org/education/wef/countryreports/egypt/rapport_3.htm.

[13]师丽娟.港澳地区阅读推广活动介绍及启示[J].图书馆杂志,2007,(5):61-63.

[14]曹桂平.关于台湾地区阅读推广活动的思考[J].图书馆建设,2010,(3):78-82.

图书馆组织文化 第11篇

一、数字图书馆现状

数字图书馆(Digital Library)最早于1990年被提出,其核心为计算机技术。现代数字图书馆致力于建立大规模、可扩展、操作性好的海量数字化信息库群,将庞大的网络信息资源相统筹,建立有序的信息资源平台,将图书馆资源数字化,依托于网络技术,能够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为用户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实现网络信息资源与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享,能够满足现代社会对信息组织以及信息服务的需求。

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正处于初级阶段,辽宁省图书馆是我国最早的数字图书馆,其与IBM公司合作,利用IBM数字图书馆建设组织技术,对古典文献进行数字化处理、网络信息发布、多媒体阅览室以及视频播放等功能作为重点建设项目。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以及中国社科院纷纷开展了数字图书馆建设规划,利用网络技术将图书资源数字化,从而为教学或科研活动提供便利。

二、数字图书馆的信息组织

数字图书馆信息组织的实质就是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从而为用户的筛选提供合理化结构,从而使信息资源成为一个有序的整体,以便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合理利用。数字图书馆信息组织与数据储存量以及服务质量有密切的相关性,对数字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具有严重影响。

笔者主要针对数字图书馆信息组织的三个方面进行阐述:(1)信息发现与选择:数字图书馆中的信息资源庞大、纷杂,因此,信息资源的发现与选择是其重要功能。(2)信息描述与揭示:信息组织能够对不同的资源类型采取不同的描述方法,对于本地资源以及图书馆资源采用传统资源组织模式;网络资源更新速度快、内容不确定,使用搜索引擎或MARL都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使用互联网进行数据搜索能够适用于不同的信息服务中。(3)信息整合与集成:数字图书馆中存在多种信息资源,且由于每个类型资源使用的描述方法都不同,导致同一主题但类型不同的信息资源会被区分到不同的数据库中,对用户的信息查询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通过加强信息整合与集成能够提高信息组织的效率和质量。

在传统图书馆管理中,通常是通过书架、目录以及文献资源本身构成了信息资源组织,书架号是寻在图书的代码,用于寻在图书所在为主;目录则能够将文献的名称提取出来,从而建立有效的信息索引,引导用户通过寻找书架号来寻找文献。数字图书馆信息组织也是由三部分组成:指针、元数据和数据[4]。指针取代传统图书馆中的书架号,用于标识数据;元数据与传统图书馆的目录相同,具有描述数据的作用;数据就是数字化文献,也是信息服务的基础,其分布在图书馆的各资源站中。用户在查询时,系统通过用户输入的关键词对元数据中符合一定标准的对象进行整合,从而提供给用户使用。从中可以看出,元数据对于信息组织具有重要影响,缺失元数据的信息组织就无法运作,无法进行搜索。现代数字图书馆大多采用都柏林核心元素集(DC),其能够有效描述信息资源的主要特征,对重要搜索点、辅助搜索点以及关联搜索点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实现信息搜索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三、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技术

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信息化水平越来越高,用户在网络中利用搜索引擎就能够获得大量相关信息,但只有对信息资源进行筛选后才能获得有效信息。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用户的信息需求量越来越大,对信息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现代数字图书馆要重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建设。

个性化服务模式是指针对用户需求的特点而特别定制的一项服务,这种服务主要是为了适应不同用户的各方面需求。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能够保障所查询资源与用户需求的相关性,能够从分类搜寻的角度对互联网中庞大的信息资源进行搜寻,从而满足用户的需求。用户在利用学科资源导航系统时,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相关信息资源,且系统能够利用软件系统实现对信息资源的加工与处理,从而获得相关资源的整合,从而对信息建立索引。该系统能够为用户提供便捷的搜索平台,从而实现用户的知识搜寻需求。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多样化,对于知识信息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在图书馆信息的获取能力方面有所差异,为了适应用户的需求,需要全面考虑用户的文化水平、信息需求等各方面特点,对信息资源进行筛选,建立个性化信息索引,从而获得用户所需的信息资源。

结束语

我国数字图书馆研究与实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其研究仍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现代数字图书馆建设需要立足于社会对信息服务的需求,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帮助用户快速寻找到其想要的信息资源,从而保证社会的平稳发展。文章首先介绍了数字图书馆现状,然后分析了数字图书馆的信息组织与信息服务技术,旨在提高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建设。

摘要:数字图书馆能够有效解决网络信息资源过载问题,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构建高效、便捷、灵活的信息组织及信息服务是现代数字图书馆发展的重要目标。文章主要针对数字图书馆的信息组织与信息服务技术展开研究。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信息组织,信息服务技术

参考文献

[1]胡永生,黄如花.从数字图书馆到电子知识空间的信息组织模式转变[J].图书与情报,2015,21(6):62-66.

[2]龙朝阳,秦素娥.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组织模式构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6,29(3):355-357.

[3]罗红汉.数字图书馆的信息组织与信息服务技术[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3,21(7):199-201.

[4]董文静,岳晓峰.数字环境下面向海洋专业研究所的信息服务模式探索[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30(10):59-62.

上一篇:钢结构稳定性问题下一篇:三维直角坐标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