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职能体系范文

2024-08-19

经济职能体系范文(精选8篇)

经济职能体系 第1篇

一、加尔布雷斯“二元体系论”的核心要旨:政府职能与市场关系的合理建构

(一) “二元体系论”的核心要旨

“二元体系论”是加尔布雷斯剖析现代资本主义的主要理论。他认为, 二元体系是导致现代资本主义这样的“丰裕社会”仍然存在贫困、资源配置失调等各种矛盾和社会冲突的根源, 因为构成“二元体系”的计划体系和市场体系其权利是不平等的。

1. 计划与市场体系的交换是不平等的

市场系统出售其产品和劳务时, 其中的一个很大部分, 其价格不是由它自己控制的, 实际上不得不屈服于计划系统的市场力量之下。在权力的这样分配下, 显而易见的是, 在一切方面, 计划系统会比市场系统进行得更加顺利。

2. 计划与市场体系的得利是不均等的

政府可能只关心大公司的利益, 采取的一系列政策都有利于计划系统, 这就给市场系统带来了严重危害。并且, “计划系统中衰退和通货膨胀的后果, 会带着破坏性的作用, 流向市场系统。”所以, 相比之下, 市场系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

为此, 加尔布雷斯指出, 应该减弱计划体系的权利, 而扩大市场体系的权利;应该实行所谓的权利均等化, 就是限制大公司的权利, 提高小企业的地位, 而权利均等化又被认为是收入均等化的前提。

(二) “二元体系论”对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现实启示

“二元体系论”论述的是“大公司”与“小企业”权利的分配关系。“大公司”往往借助国家的力量获得垄断地位, 进而可以干扰市场, 甚至可以操控“小企业”。就其现实意义来讲, 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说, 建设问题也有直接的启发意义。“大公司”操控“小企业”正如计划体制对市场体制的干扰, 两者的权利都是极不平等的。从建国初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计划与市场就一直在激烈碰撞。进一步来说, 就是政府职能与市场关系的问题。政府对市场活动的参与度直接决定了市场的开放程度, 也决定了整个经济体是否有活力。“一放就乱, 一抓就死”的问题仍然长期存在。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简政放权, 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步伐。

1. 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建构

加尔布雷斯指出, 社会经济畸形发展及比例失调都是由于经济系统中两大系统的权利不平衡所造成的。苏联实行一元化体制, 即政府对市场管得太多, 最终导致解体。而实行完全自由开放的市场经济, 即政府对市场缺乏监管, 结果导致了令人震惊的金融海啸。纵观我国的发展历程, 我们一直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激烈碰撞中一步一步摸着石头过河, 逐渐建构着政府与市场的合理关系。早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期, 我们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政府接管了经济, 市场经济则长期被排除于社会主义的大门之外, 使社会主义经济不能正常地在市场经济轨道上运行, 社会生产力得不到应有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市场经济日益繁荣, 政府对于市场的各方面管制逐渐松动。邓小平在总结社会主义国家只搞计划排斥市场的教训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明确指出:“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就更能解放生产力, 加速经济发展。”邓小平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论述为我国政府职能方式的转变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八大报告也进一步提出:“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所以, 让政府更好地服务于市场, 才能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2. 对国企改革的反思

大公司和那些拥有大量市场权力的企业, 可以把增加的成本转嫁给消费者, 而且在信用不足的情况下, 它们可以求助于其他的资金供应来源, 而竞争的公司和小公司就没有类似的逃避方法。其实, 加尔布雷斯所说的大公司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我们的国有企业。长期以来, 凭借国家力量的直接干预, 国企取得了垄断地位, 无论在资源配置, 还是市场竞争中都长期处于有利位置。这就造成了不公平竞争和对中小企业的打压与遏制。就像最近问题频发的中石油, 凭借国家的支持获得了垄断地位, 对石油具有定价权, 几乎在每年秋季都会控制汽油涨价, 无形中破坏了市场自由竞争的规则。洛克菲勒说:“美国红蔷薇之所以能够给观赏者展示夺目的色泽和宜人的芬芳, 只是因为牺牲了早期生长在它周围的许多花蕾。”同样, 国有企业的发展壮大不应该以牺牲小企业的利益为代价。在深化国企改革的同时, 我们必须着力克服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在产权保护、市场准入、融资渠道等方面面临的制度性障碍, 为其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

二、我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瓶颈:基于“二元体系论”的视角分析

(一) 定位不清, 政府职能意识淡薄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不是自发形成的, 而是靠政府外在力量推动形成的。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政府在建设和完善市场经济的同时, 过多地参与和干涉到市场经济中, 在制约了“无形的手”作用的同时, 也没有充分发挥“有形的手”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长期以来, 在观念上, “管”的意识仍远远大于服务意识。政府的作用是补充市场, 而不是代替市场。特别是日益强调简政放权的今天, 政府对自身职能的定位尚显意识薄弱。所以, 从根本上就要牢固树立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意识, 真正做到政企分开、政治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 充分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 为全面建设一个效能政府、责任政府、服务型政府而努力。

(二) 行政审批复杂繁多, 政府职能转变壁垒重重

我国现在行政审批项目仍很多, 而且程序繁杂, 工作效率低。行业与产业的准入门槛偏高, 加大了企业以及全社会的成本。同时, 长期形成的“管理就是审批”、“重权力轻责任”的集权审批的意识严重制约了企业活力与创造性的发挥。此外, 人浮于事, 遇到问题就互相推诿、扯皮的工作作风更是严重降低了工作效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我们对企业审批和产业准入等方面的过高要求无疑将捆住自己的手脚, 延误发展良机。

(三) 机构精简, 循环往复, 政府职能未能完全转变

职能是机构设置和机构改革的重要依据。只有厘清职能和明确职能, 才有可能据此对原有机构进行科学的调整和改革。过去, 常把机构改革看成机构的撤销、合并、调整等, 似乎数量减少了, 机构改革的目标就达到了。因而, 往往追求“精简机构”、“缩减编制”的表层目标, 忽视了以转变职能为基础的原则。由于只裁并机构不转变职能, 过不了多久, 行使原来职能的机构又以老名目或新名义恢复, 这是导致机构周而复始、故态复萌, 甚至出现机构恶性膨胀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 为了避免重走过去“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老路, 这次机构改革必须抓住职能转变这个关键。

(四) “三位”问题长期存在, 政府职能亟待转变

“三位”问题即在政府的日常经济和管理工作中, 越位、错位和缺位的现象并存。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大潮中, 由于立法基础薄弱, 缺少明确、清晰的法律体系, 在某些领域出现了“真空”状态, 即政府管不到、约束不到。同时, 还存在政府部门越俎代庖, 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 弱化市场调节功能的现象, 即政府管得太多、太过的问题。此外, 由于各部门之间定位不明、权责不轻导致部门矛盾多、职能链条长, 最终致使职能交叉重叠, 行政效率低下。总的来说, 在制约了市场“无形的手”的自发调节作用的同时, 未能有效发挥“有形的手”的管理作用, 难以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要。

三、加快我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路径选择

(一) 职能转变的突破口———减少行政审批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转变政府职能的突破口, 是释放改革红利,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一招。减少行政审批, 必须坚持市场优先和社会自治原则;必须做到“两个凡是”, 即凡是市场机制可以有效调节的, 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可以自主决定的, 行业组织能够自律管理的, 政府就不要设立行政审批。凡是可以采用事后监督和间接管理方式的, 就不要再搞前置审批。同时, 必须大幅减少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 真正给市场放权, 发挥社会作用。减少对微观事务干预, 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从根本上遏制行政审批边减边增的问题。严格事中事后监管, 管住管好政府该管的事。同时,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把更多精力集中到事关长远和经济全局的重大事项上来, 提高政府管理科学化水平。

(二) 职能转变的核心———“简政放权”

“简政放权”是权利外放, 是自我革命的开拓者。“说白了, 就是市场能办的, 多放给市场。社会可以做好的, 就交给社会。政府管住、管好它应该管的事。”必须始终牢记, 市场主体才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政府的作用是补充市场, 而不是代替市场。“简政放权”既是增强政府治理、建设现代政府的内在要求, 也是提升政府公信力、执行力和权威性, 更好服务人民群众的有效保障。当前, 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期, 理顺权力运行关系, 减少甚至剔除影响经济发展的各种原生阻力是唯一途径。我们必须坚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基础性作用原则, 必须坚持有限的政府干预与调节原则, 必须坚持政府行为法定化原则, 全面释放改革红利, 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

(三) 职能转变的基本方法———宏观与微观双管齐下

1. 强化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职能

首先, 要从战略上加以引导。“政府要围绕国民经济总量平衡和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 制定和实施以中长期战略为主的指导性计划体系, 引导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政府要通过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 引导和调控产业发展方向, 推动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其次, 要加强平衡协调作用。一方面, 要通过行之有效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积极应对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另一方面, 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合理分配收入, 切实缩小收入差距, 防止两极分化。再次, 要维护好国家经济安全。我国是出口外向型的经济体, 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 必须维护好国家经济安全, 及时规避经济危机风险。

2. 弱化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干预职能

首先, 要弱化政府对资源的直接控制职能。要从根本上改变由政府统一计划、配置人物财产等各种资源的模式, 让政府配置资源遵循市场化原则, 充分发挥市场的能动性。其次, 要弱化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直接干预职能。即通常所说的国有企业改革。要真正做到政企分开, 就应当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 打破企业行政上的等级差别, 做到企业平等, 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自由流动。

(四) 职能转变的根本保障———法律约束

一方面, 在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 形成了有别于其他经济体制的运作特点, 如市场经济的公平性、竞争性、有序性、开放性、多元化和契约化等特点都提出了建设法治国家的要求。另一方面, 市场经济发展为法治国家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法治国家这一上层建筑就是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之上的:市场经济的起源、发展与壮大, 决定了法治的起源、形成和确立;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市场经济越发展, 越要求法治的规范和保护。经济学家米勒说过, “中国需要的不是更多的经济学, 而是更多的法律。”最根本的, 就是逐渐把人治、策治变为法治。当前, 我们首先要建立健全规范的财产法律制度, 要让市场活动有法可依, 因为无秩序便无市场;其次, 政府要修订和完善法律以防止垄断和不正当竞争, 要真正以法律手段打破部门和行业垄断, 遏制地方保护主义, 促进国内市场的统一、开放和公平竞争。

加尔布雷斯的“二元体系论”为我们探索政府职能转变的合理路径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我想, 只有政府从根本上真正服务于市场, 管好管住该管的, 不该管的坚决不管, 经济才会长期健康发展下去, 创造财富的源泉才会充分涌流, 才会真正国富民强。

参考文献

[1]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2.

[2]吴易风.当前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背景下西方经济思潮的新动向[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0.

[3]傅殷才, 颜鹏飞.自由经营还是市场干预[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5.

[4]李文良.中国政府职能转变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社, 2003.

[5]蒋自强, 史晋川.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

[6]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8.

[7]加尔布雷斯.美好社会——人类议程[M].南京:凤凰传媒出版社, 2009.

[8]加尔布雷斯.富裕社会[M].南京:凤凰传媒出版社, 2009.

[9]加尔布雷斯.加尔布雷斯文集[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1.

[10]何洪华.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途径[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 2005, (1) .

[11]赵复庆.略论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方向和途径[J].浙江学刊, 2003, (5) .

经济职能体系 第2篇

审计监督在反腐倡廉工作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反腐败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审计机关自身具备的业务特长、职能优势和独立性等特点,使得审计在反腐败工作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积极的作用。

一是审计监督能够有效预防腐败现象。审计的重要职能是使政府部门权力得到制约,促进行政行为的公开透明,从而逐步铲除滋生腐败的温床。近年来,为配合国家反腐败工作的深入开展,审计部门由过去单一的事后审计逐步向事前、事中和事后相结合转变,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探索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像对腐败高发领域的工程建设,更是全程跟踪监督,并及时向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及时有效地预防腐败。

二是审计监督能够提前发现腐败线索。审计监督直接对准具体事项和个体,直接监督权力和经济行为,具有信息量大、发现问题早的优势。新的审计法实施条例还明确规定,群众发现问题可直接向审计机关举报,这也扩大了审计部门发现问题的渠道。特别像经济领域的腐败行为一般会通过资金往来和账目反映出来,在常规的财务收支、财政预决算审计中,审计机关通过采取适当的技术手段,便可查出贪污、行贿、偷漏税、造假账、私设“小金库”,以及损失浪费等经济犯罪行为。

三是审计监督能够及时披露腐败问题。审计机关推行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将审计结果通过媒体公布于众,将一些违法违规和腐败问题——披露。几年前掀起的“审计风暴”,每年都集中向社会披露多个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2009年,全国审计机关分别向社会发布审计结果公告4131篇,揭露了多个领域、多个单位的违规违法行为,极大地增强了审计防腐威慑力;全省共查出各类违规问题金额142.69亿元。

四是审计监督能够有效促进腐败整改。《审计法》规定,审计的首要职责是监督,监督就必须查错纠弊。目前,各级审计机关均出台完善了审计整改制度,加强问题的跟踪整改和问责制度。2009年,全国各级审计机关共向被审计单位提出审计建议227775条,被采纳154654条。被审计单位根据审计建议制定整改措施14211项,建立健全财务管理、权力规范运行等规章制度5635项。通过审计建议和意见,被审计单位的财经法纪意识进一步增强,被审计单位领导干部的决策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

五是审计监督能够严厉惩处腐败案件。反腐败是审计机关的一项法定职责,也是一项重要使命。对审计发现的腐败案件查处,属审计处理权限的,以下达审计决定的方式,直接作出通报批评、罚款或没收非法所得等处理;对处理权限以外的,依法移送纪检监察或司法机关处理。2009年,全国共有103名被审计领导干部和308名其他人员的问题被移送司法、纪检监察机关处理;全省审计机关共向司法、纪检监察机关移送案件线索和事项80件,其中被处理的经济责任人4名。

充分发挥审计在重点领域的反腐倡廉功能

《中央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将审计监督纳入反腐倡廉监督机制,要求“突出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这是反腐败工作对审计监督的具体要求,也是发挥审计反腐倡廉功能需要开展的重点工作。

一要加强对工程建设领域腐败的监督与查处力度。工程建设领域一直是反腐败工作的重点之一。中央从2009年开始决定用两年的时间,组织审计、监察、司法等部门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目的就是要依法监督与查处工程建设领域腐败问题。审计部门要按照统一安排,加强对重点工程的审计监督,全程介入对工程立项、设计、合同、预算、招投标、开工、施工过程、竣工决算以及资金使用、管理的审计监督,并注重发现案件线索,深挖工程质量问题和安全事故背后的腐败问题,充分发挥审计监督效应。

二要加强对重点专项资金腐败的监督和查处力度。专项资金是指具有专门用途的资金,涉及民生工程资金、环境保护资金、专项扶持资金等,涉及面广,影响面大。各级审计机关要按监督权限将本级专项资金纳入审计范围,定期检查补助资金使用及补助项目的实施情况,对弄虚作假骗取、挪用或挤占财政补助资金,或改变资金用途移作他用的,要独立地或配合其他部门予以严厉处罚。

三要加强对财政财务收支腐败的监督和查处力度。财政财务收支行为是传统的财务工作,也是审计部门传统的监督内容。随着全社会财经法纪意识的逐步提高,这一领域的腐败现象越来越少,也越来越隐蔽。这就要求审计部门更要“火眼金星”,紧抓不放,深挖根源,在开展常规审计过程中注重运用审计技巧,搜集审计疑点,发现或查处腐败问题。对违反财政财务收支的行为,审计部门要采取责令限期缴纳应当上缴的款项、责令限期退还被侵占的国有资产、责令限期退还违法所得、责令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进行整改等处理措施。

四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腐败的监督和查处力度。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从源头治腐、制度反腐的重要举措。随着我省“三责联审”、“绩效审计”工作的逐步推广,经济责任审计已覆盖到用人、有权、用财及其效益评估的全方面。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就是要强化对领导干部的权力监督,防止权力腐败。特别是要积极提高任中审计比例,及时发现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让腐败问题及早暴露,让有问题的干部及时醒悟。另外,离任时也要积极审计监督,从中找到履行经济责任、遵守廉洁规定方面的薄弱环节乃至重大失误,并切实搞好整改。

积极有效地整合审计反腐倡廉的监督机制

目前,腐败行为正朝着智能化、集团化方向发展,开展反腐败工作必须系统地整合各种社会力量,形成科学的反腐败监督机制。对于发挥审计监督的反腐倡廉工作来讲,重点应完善以下几方面的机制。

一要加强审检合作。加强检审协作配合,是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增强反腐败工作合力的需要;也是全面履行审计职能,拓展审计领域,实现审计成果最大化的需要。实施审计前,要主动与检察机关联系,了解有无对被审计单位或人员的举报材料,及时发现和掌握案件线索。审计过程中,发现涉嫌贪污贿赂、渎职等职务犯罪需追究刑事责任的,可请检察机关提前介入,熟悉案情,帮助分析案件性质。发现被审计单位及有关人员涉嫌职务犯罪的,应及时移送检察机关处理。对一时无法确定是否涉嫌犯罪的,应向检察机关咨询。案件移送后,要及时跟踪了解办理情况,需要审计机关补充资料的,要及时补充。

二要加强经审合作。由组织、纪检、人事、审计、监察、国资等部门组成的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对加强干部监督、查处腐败案件、规范权力运行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一项运行成熟、合作规范的机制。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充分发挥审计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总结完善,努力构建协作配合的长效机制。审计部门要及时牵头组织或督促有关部门召开联席会议,建立健全与各部门的情况通报、线索移送、案件协查、信息交流机制,真正将经审合作运用到干部监督、反腐败工作的各个方面。

三要加强审计问责。审计的特殊法律地位,使得审计整改远远落后于审计事业发展的步伐。启动审计问责,严肃处理查出的问题,有利于严惩腐败、增加政府公信力。从审计自身来讲,应完善审计整改跟踪的制度,加大整改问题公告力度;从政府层面,可以将审计整改纳入政府问责范畴,对屡查屡犯、屡查不改的重大问题,政府可以启动行政问责。另外,还可以积极探索建立人大和审计机关的“互动”网络,形成对违法违纪单位负责人的责任追究合力,增强对责任官员问责的压力和威慑氛围。

(作者系连云港市审计局党组书记、局长)

经济职能体系 第3篇

胜利油田采油厂下设采油矿, 采油矿下设采油队, 采油队是胜利油田成本发生的基层单位, 各采油队队长是降低现场成本的主要负责人。财务人员对成本管理所起的作用是通过采油队队长传递下去的, 财务人员虽然不直接参与减低现场成本, 但财务人员是降低现场成本的组织者。

财务人员要组建成本管理体系, 制定成本管理推进的进度、计划, 负责培训采油队队长成本知识和树立成本意识, 审核基层队成本程序文件, 做出月度成本预算, 揭示采油队的标准成本差异, 进行采油队的成本分析, 考核采油队的成本业绩。

1 建立高效的成本管理体系

财务人员负责组织建立成本管理体系, 高效快捷的反映成本信息。各采油矿领导具体负责, 各采油队长、班组长、材料员等为体系主要成员, 及时反馈成本信息, 定期进行成本分析, 有效控制成本。

2 组织好成本管理的过程控制

2.1 财务人员要对成本进行事前预测和控制

2.1.1 成本指标分解。

对于成本预算中的各类费用要由专人控制, 杜绝“无人管的费用”发生。如:材料费、燃料费、电费、作业费等由单位领导主管, 各采油队控制, 具体指标年初下发至各单位, 同时确定控制者及主管领导, 把成本指标真正层层落实到班组及个人。

2.1.2 月度成本预算。

实行年度预算指导下的月度成本预算管理。在目前的预算管理体系下, 要严格按照每月的生产计划和工作量制定出月度预算以及各项消耗定额, 进行成本的月度预算控制, 使预算置于强有力的过程控制之下, 避免月度预算的随意性。

2.2 财务人员要对成本进行事中控制

2.2.1 由采油队队长负责控制现场成本。

年初预算分解下达到采油队后, 采油队再把预算指标分解到班组、工作岗位, 使人人头上有指标、个个身上有压力。依据各采油队的生产特点不同, 以队长为责任人提出本采油队的2~3项重点控制项目, 进行事中控制, 每月进行检查, 对控制好的单位, 拿出奖金进行奖励。

2.2.2 由采油队队长制定本队的考核管理办法, 以班组长为主控制班组成本。

各班组分解成本指标、落实责任人, 采油队按月对责任人进行考核并与奖金挂钩。

2.2.3 由采油队材料员控制物资的领用。

以月度预算为基础, 领料员上报计划, 采油队队长签字认可, 领料员做好物资的验收工作, 及时登记台帐, 并对当月材料消耗情况进行分析。

2.3 财务人员要组织好成本的事后分析工作。

现在的成本分析例会一般集中在采油厂厂级的层面上, 为了更深入的切准降本增效点, 财务人员要建立采油队层面的成本分析例会体系。

首先由采油队队长牵头召开采油队内部班组长成本分析会, 总结本月工作, 下月工作打算。

然后由财务人员牵头, 在采油矿每月组织召开一次成本分析会, 由采油矿领导与财务、采油队队长面对面地进行差异分析, 直接核对一些数据, 及时更正差错, 并研讨解决成本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此外, 每年年中、年末召开二次成本研讨会, 使采油队队长除了关心本采油队成本外, 还注意横向协调配合、比较, 避免造成成本“此消彼长”的情况, 便于从全局出发合理制定成本指标。

3 要熟悉现场、了解生产工序, 指导编制成本管理程序文件, 为制定现场消耗指标打下基础

财务人员组织采油队队长编制成本管理程序文件, 内容包括各工序的成本管理体系、分解到各岗位的成本指标、资产材料管理规定、工具管理规定以及为了控制成本而规定的作业标准等。文件由采油队队长编制, 各三级领导审核、财务科审定。

文件中对各工序的消耗指标要规定具体的责任人, 要在原来的作业标准上增加一些减低成本所需的作业标准, 这些文件发至每个班组。岗位操作人员应熟知标准和责任, 并经常进行对照。采油队队长和财务人员要不定期进行监督检查。要使程序性文件不是一种摆设, 而是行为准则。

程序性文件一经制定后, 财务人员还要根据实际, 每年年初组织采油队队长, 根据制定的年度预算和生产特点变化情况对文件做定期修订, 平时若生产工艺或作业标准有较大变化时, 也要及时对文件进行调整。

4 量化故障成本, 对现场起警示作用

设备故障、操作失误等会造成很大损失, 引起成本上升, 财务人员对发生的故障, 要进行故障损失统计测算, 把算出的结果在成本分析会上通报, 计入该采油队的考核成本, 并按照损失程度对相关责任人作出惩罚, 促使工作人员更加谨慎地操作, 减少故障发生。

5 要定期对采油队队长进行成本知识培训, 使他们对降低现场成本有的放矢

如果采油队队长没有足够的成本知识, 降低成本就没有方向, 也分析不清成本升降的原因, 更不用谈提出改进措施了, 因此财务人员要加强对采油队队长成本知识的培训工作。

6 财务人员对现场要有考核权

财务人员对采油队、班组成本管理体系的实绩要有考核权、奖金权, 责任要与权利挂钩, 如果只有责任而没有相应的权力, 有些事情就难以向下推行, 因而财务人员应能直接考核到现场, 成本超支, 就毫不犹豫的扣奖, 成本节约, 则可以进行奖励, 以充分调动现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7 要对财务人员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

财务人员如能有效地组织好降低现场成本的活动, 单位领导应加以奖金等方面的激励, 以充分调动财务人员参与管理、组织降低成本措施的积极性。

发挥财政职能 促进经济发展 第4篇

一、郧县经济发展的特点

1、工业经济总量不断壮大

2010年, 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69.4亿元, 同比增长42.2%;工业增加值19亿元, 同比增长41.7%;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0.17亿元, 同比增长51.7%;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14亿元, 同比增长5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位居十堰市第一。工业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3%;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47.6%;工业化率达到42%。全县经济呈现快速强势增长态势。

2、重点项目推进迅速, 拉动效益明显增强

部分新投产项目产能得到充分发挥, 新增产值较大, 带动作用明显。金龙二期、佳恒二期、神河联达轻型载重车、天神乳化炸药、康迪药业扩能等项目的投产, 新增产值6.6亿元, 带动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增长37.8个百分点。

3、重点企业增势强劲, 效益明显提升

2010年,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04家, 其中产值过千万元的企业24家, 过3000万元的企业20家, 过5000万元的企业14家, 过亿元的企业11家, 完成产值36.9亿元, 占全县规模以上企业的73.5%, 同比增长54.4%, 增幅比规模以上企业工业产值高出8.4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达到82%。2010年, 工业经济实现利润1.1亿元, 上缴税金1.8亿元, 分别比“十一五”初增长69%、84%。

4、财力进一步扩张

在工业经济的强力支撑下, 2010年完成地方财政总收入8.61亿元, 同比增长136%, 剔除南水北调耕地占用税43700万元之后, 县域内实现地方财政总收入4.24亿元, 比“十一五”末增长127.5%, 年均增长率为21.3%;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24亿元, 同比增长241%, 剔除南水北调耕地占用税43700万元之后, 县域内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87亿元, 比“十一五”末增长162.4%;年均增长率为21.3%;财政总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税收收入增幅全市排名第一。

5、发展后劲得到进一步增强

2010年, 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3.9亿元 (现价) , 比2005年增长117.4%, 年均增长16.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7亿元, 比2005年增长110.9%, 年均增长20.9%;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0亿元, 是2005年的6.7倍, 年均增长46.1%。五年累计投资达到90.9亿元, 是“十五”时期的4.5倍。为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动力。

二、财政服务工业经济的具体做法

1、围绕关键点, 积极服务“工业强县”发展战略, 优化县域经济发展大环境

工业兴, 则县域经济实力强。抓住了工业, 就抓住了县域经济发展的牛鼻子。要想一个县大办工业、办大工业, 单靠我们的力量是有限的, 必须依靠县委、县政府对工业经济的重视和全社会对发展工业经济的支持。一是县委、县政府先后提出了“一主四化” (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工业化为龙头, 以市场化为取向, 以农业产业化为支撑, 以城镇化为载体) 方针、“一主两翼” (以生态经济为主导, 以工业制造业和绿色产业为两翼) 和四大支柱产业 (汽车及配套产业、矿产品深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文化旅游业) 布局及工业“1235” (产值过百亿企业1家, 规模以上企业200家, 产值过亿元企业30家, 打造商用车、铸锻、液压、石材加工、农产品加工5大产业集群) 工程发展战略, 明确了全县工业经济发展思路, 统一了全县上下的思想认识。二是建立了县领导包点联系重点企业和重点工业项目建设的制度, 为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组织领导保障。三是举全县之力, 扶持工业经济发展, 先后出台了《关于支持“123”工程政策补充规定》、《郧县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补充规定》等支持工业经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24个, 有力地推动了工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四是结合郧县实际, 在全县开展了“企业服务年”和“企业发展年”活动, 增强了全社会服务企业发展的意识, 解决了企业发展的实际问题, 优化了工业经济发展环境。

2、找准切入点, 加大工作力度, 全方位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积极开展“企业服务年”、“企业发展年”活动, 多角度、全方位服务企业发展。一是加大技术服务, 指导重点民营企业财务人员熟练掌握使用新的企业财务会计业务, 并使其按要求准确、完整报送财务信息, 及时把握了全县工业经济发展动态。二是加大制度服务, 开展了对企业财会人员的继续教育, 及时将省厅企业处汇编的企业财务制度分送到重点企业, 使企业能够合法经营, 依法维权, 受到了企业的普遍欢迎。三是加大资金服务, 县财政预算内安排的技改贴息资金、新产品创新资金、科技三项费用等专项资金向跟踪企业倾斜, 全年共拨付各类财政扶持资金240多万元。四是加大融资服务, 积极向上争取间隙资金, 对那些经济效益好、信誉程度高、产品有市场、担保手续齐全的企业重点投放, 解决其流动资金紧张的压力, 促其效益的稳步增长。五是加大协调服务, 会同企改办、医保、劳动、民政等部门及时化解部分改制企业的遗留问题, 为这些企业稳定、持续、快速发展创造条件。

3、把握着力点, 明确工作主攻方向, 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一是积极执行政策, 刺激企业发展。按照县政府《关于财政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的要求, 严格落实县级财政支持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资金。仅2010年就落实各类财政扶持、奖励资金99.7万元, 同时对企业申报的技改贴息项目和科技创新项目, 经会同县经济、科技等相关部门认真筛选审核后, 及时划拨各类扶持资金200余万元, 达到“雪中送炭”效果。坚持对重点企业纳税和各银行金融机构实施考核奖励机制, 参照上年标准拟对40个企业法人代表纳税按同比增长的地方留用部分的4%给予了一定的奖励, 提高了金融机构贷款融资的积极性, 2010年度全县金融机构为企业融资达到近8亿元。二是减负减压, 促进企业发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积极争取省市财政间隙资金1030万元, 对湖北神河汽车改装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线沼气车生产线工程建设给予了400万元的资金支持;帮助佳恒公司拓宽融资渠道, 对其二期工业园建设筹措资金600万元, 确保了按期投产;为义兴公司、神河集团、天神公司等企业融资近4000万元, 确保了这些企业的重点项目相继投入运行, 为我县财政收入的增长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确保了骨干纳税大户的满负荷生产。三是争取项目资金, 引导企业发展。根据国家产业政策, 明确发展方向, 建立健全工业经济发展项目库, 积极引导企业走低耗能、高科技、高产值的内涵式发展之路。2010年度共争取国家及省级项目资金960万元, 帮助佳恒液压、金龙水泥、兴升科技等多家企业完成了各项技术改造和节能减排项目。完善全县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与科技创新项目库, 增强了企业发展活力。

4、排除难点, 想尽办法, 切实解决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充分发挥财政间歇的资金效益, 积极解决企业结算承兑贴现难的问题, 2010年度共为8家企业2500余万元承兑汇票办理了低利率贴现业务, 有效地降低了企业的财务费用。二是充分发挥财政专项资金效益, 积极解决企业新产品开发和技改扩能资金投入不足问题。每年县财政预算安排各项扶持资金共计310万元, 其中科技创新资金100万元、技改贴息资金200万元、招商引资奖励资金70万元、法人代表奖励40万元。有效调动了企业运用新技术的积极性, 促进了县域骨干企业整体实力的进一步增强。三是充分发挥财政信用担保效应, 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县财政连续3年累计投入1000万元资金成立了目前全省规模最大的县级投资担保公司, 注册资金达到1.2亿元, 担保能力达到12亿元, 仅2010年度就为郧县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融资2.2亿元, 极大地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难题。四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调控作用, 切实解决企业拓展空间问题, 对新上的重点工业项目土地出让金先征后返, 进驻工业园区的“三通一平”的硬环境财政投入年均500万元以上, 有效地拓展了企业的发展空间。

5、培育亮点,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提高工业经济发展质量

一是大力支持企业科技创新。2010年, 及时、足额、合规地划拨了33个单位省市县各类科技专项资金749万元, 带动全县企业科研投入达1.3亿元, 占全县GDP比重0.26%, 有力地促进了县科技管理及技术创新, 全年研究高新技术产品37个、新产品310个。湖北天神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国家支持科技创新资金80万元后, 公司当年科技投入500多万元, 实现销售收入2.7亿元, 利税达到了3668万元, 创历史最高, 先后获得“湖北省科技成长型企业”、“湖北省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郧县工业经济十强企业”称号, 迅速成长为一个集高科技产品和现代化管理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2010年全县高薪技术企业达到6家, 实现高新技术产值10.33亿元, 增加值3.10亿元, 同比增长22.9%, 39.4%。二是大力扶持产业集群发展。按照“结构优化、效益提高”的方针, 积极服务支持产业集群发展。2010年度整合划拨产业集群项目发展资金近300多万元, 极大地促进了具有郧县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 现已基本形成以神河牌改装车、半挂车和联达牌农用车为主体的鄂西北特种车及专用车基地, 以金龙牌水泥为品牌的建材产业, 以天神公司“开天牌”乳化炸药为标志的药化产业, 以佳恒公司、义兴公司、郧齿公司、凯琦公司、兴升公司为骨干的机械加工产业, 以谭山米黄玉为代表的矿产开采加工, 以渝川公司“武当红”品牌为核心的农业产业等产业集群;2010年产业集群完成工业增加值14亿元, 上缴税金1.5亿元。产业集群优势得到充分体现, 工业发展后劲显著增强。三是大力发展园区工业。突出汽车及汽车配件、化工产业、旅游休闲、绿色农业产业等特色主导行业, 引导企业大力推进清洁生产,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搭建产业发展的平台, 提升了园区开发水平。2010年郧县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30.35亿元, 同比上升14.1%, 成为郧县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6、控制风险点, 强化管理和监督, 确保财政资金使用安全

一是把日常财务信息报送和县级财政专项资金的申报使用相结合。根据县财政预算内安排的科技创新基金拟定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改变了以前项目多、支持额度小、效益发挥低的状况, 明确了资金支持的重点、方式、申报程序、评审标准、项目管理及检查监督等, 把日常报表报送数据和申报数据进行核对, 提高了项目申报数据的科学性、真实性、完整性, 使报表报送, 项目审核和资金监管有机结合, 达到了“诚实申报、公平受理、重点支持、效果明显”的目的, 也促使纳入编报范围的企业及时、准确地送报表。二是把日常财务信息报送和省市财政专项资金的申报使用相结合。加强了对省、市财政拨付郧县企业项目资金的监管, 使其核算规范, 专款专用, 效益得到最大发挥。特别是2010年2月对十堰佳恒液压机械有限公司600万元和神河集团400万元县域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的拨付使用、风险控制及绩效情况进行重点跟踪管理。完善风险控制机制, 严格按省厅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操作, 要求企业必须提供优良的资产作抵押, 对企业的资信程度进行全面的考核分析, 最大程度地预防融资风险, 确保财政资金安全;及时深入企业了解情况, 帮助解决运营中的涉及财政政策兑现的问题, 逐月对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绩效评价;同时督促企业加强管理, 按时还款, 截至11月30日, 已全部收清本息入库。三是把企业财务监管和财政资金有偿使用风险相结合, 加大财政周转金的回收力度, 依据企业改制方案或法院对破产企业的破产裁定书裁决的财政周转金受偿比例, 重新对新企业办理转借手续, 理顺财政与企业法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 采取政策、法律、经济及发放债权催收通知等手段, 加大清收力度, 全年共发放催收通知书13份, 回收周转金20万元。四是把日常财务信息和“十二五”郧县重点企业及重点项目发展目标预测相结合。全县到“十二五”末需完成财政收入10亿元, 为了科学预测县域工业经济“十二五”规划、实现工业经济对财政贡献达到60%的目标, 我们结合快报和年报数据, 确定纳入规划预测范围的销售收入30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19户、3000万元以下规模以上企业85户、大型工业园区项目8个科学编制了县域工业经济“十二五”规划, 预计到“十二五”末, 全县工业产值将达到198亿元, 工业经济对全县GDP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 工业企业销售收入达到170亿元, 实现利润10.7亿元, 工业企业上交税金达到6.3亿元, 占全县财政收入的63%以上。

虽然郧县政府在服务和支持地方工业经济发展中作出了一些有益探索, 取得一点成绩, 但我们毕竟属于山区贫困县, 服务和支持工业经济发展仍然任重道远。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 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 创新工作方法, 加大工作力度, 促进郧县工业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摘要】乡镇财政的运转直接决定了整个国家基层公共职能的实现。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 探讨乡镇财政解困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乡镇政府财政困境为研究对象, 从财政体制的视角分析原因, 并提出取缔乡镇独立的财政职能, 由县级政府实施统收统支管理体制, 以解决乡镇财政困境问题。

【关键词】乡镇财政困境成因分析分税制统收统支

一、引言

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 对缓解我国当时中央政府的财政困境、理顺中央与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增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中的比重贡献卓著 (周飞舟, 2006) 。但是, 在为中央政府带来巨额财政收入的同时, 分税制的实施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 日益严峻的乡镇财政困境即是其中之一。乡镇政府是中国五级政府中最基层的一级, 服务的对象是中国最广大的农民。乡镇财政的运转直接决定了整个国家基层公共职能的实现。然而, 目前我国大部分乡镇财政运行效果不佳, 很多乡镇财政甚至陷入困境。

时至今日, 论述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国内文献甚多, 讨论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探讨改善分税制体制下转移支付制度的效果;二是探讨解决基层地方政府主要是县级政府财力困境的方法;三是探讨规范和管理预算外收入及非预算收入问题。遗憾的是, 国内文献对于中国最基层且最接近广大民众的乡镇政府的财政困境问题关注较少, 而探讨解决乡镇政府财政困境的研究更是鲜有涉猎。

县级政府财权和财力固然有所欠缺, 但是通过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的纵向转移支付可以部分弥补这一缺口, 而且通过现行的三级财政扁平化财政管理模式, 通过省直管县, 可以更大程度上解决县级政府面临的支出问题 (贾康, 2002) 。但是对于我国最基层的乡镇政府, 其与县级政府的财权、财力相比, 县强乡弱则更为明显。

经济职能体系 第5篇

一、以管理报表体系固化基础数据整理工作

财务工作的基础数据, 包括财务报表中的收入、成本、费用、资产、负债、权益、现金流, 资产负债率、毛利率、净资产收益率、边际贡献等主要财务指标, 也包括高炉燃料比、炼钢钢铁料消耗、轧钢成材率等各工序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还涉及物资采购质量与成本、产品销售结构与价格、税负率、营运资金等综合性指标。广义的财务数据, 可以涵盖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 只要能用于评价企业现实运营情况、预测未来经营变化、决策企业未来事项的基础数据, 都可视为企业的财务数据。

搭建管理报表体系之前, 财务数据零散、无序地存放于ERP财务系统、生产信息系统、公司运输平台等信息系统中, 财务人员经常为完成一个分析材料到处找资料, 再加工分析, 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2012年, 涟钢财务部提出搭建管理报表体系的构想, 组织相关人员多次讨论, 按照主要指标、资金管理、产品销售、成本管理、进口采购、国内采购、存货管理、费用管理、税金管理、资产管理、往来管理等11个模块设计了78张管理报表。经一步步的完善, 目前已经形成了113张管理报表, 每月6日前整理完毕。

通过管理报表地编制, 有效揭示生产经营存在的差距, 同时提高数据的采集效率和决策效果。通过管理报表中采购成本的精细化管理, 2012年将炼焦煤和矿石分供应商进行成本体现, 结合市场调整各供应商的采购量, 有效引导了配煤配矿成本的降低;2013年以来, 随着管理报表数据精细化程度的加强和时效性的提高, 基础管理工作大幅提升, 为公司降低进口矿途耗、合理调整产品外发运输方式、完善大宗原材料按质论价标准、存货的精细化管理起到了良好的支撑作用。

二、以营运资金管控体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营运资金管控就是对企业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管控, 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变动会导致企业收益与风险的变化, 良好的营运资金管控要求企业从收益性与风险性两个方面对企业的营运资金进行有效地管理。基本内容为确定最佳的流动资产投资水平, 以最低的投资成本创造最大效益, 制定兼顾成本风险的短期融资方案, 降低营运资金占用加速资金周转,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营运资金管控体系的主要目的是将资金管理的工作重心由外转内, 释放企业自身体系内的资金作为解决资金缺口的主要来源, 从而减少企业有息负债, 降低对银行融资的依赖。通过管控营运资金、增加自我资金的释放, 不但能降低利息支出, 在进一步紧缩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储备定额的过程中, 有效应对市场变化可能带来的跌价损失, 更重要的是让生产各工序刚性连接, 很好地提升了精益生产管理水平。

根据营运资金管控体系的要求, 以储备定额、有偿使用为基本原则编制年度大宗原燃料、中间产品、产成品各类物资的储备定额预算, 实行模拟市场运作, 制定资金占用有偿使用原则, 对超储备定额或节约部分按银行同期贷款利率计算资金占用费予以考核或奖励。

2012年, 涟钢流动资金周转天数为95天, 较2011年下降12天, 2012年年底营运资金占用为14.4亿元较2011年末降低37.4亿元, 大幅提高了公司营运资金使用效率, 全年减少有息负债31.3亿元, 降低利息支出1亿元。2013年流动资金周转天数进一步降低到76天, 随着行业资金面的紧缩, 在有息负债增加5亿元的情况下通过结构调整, 利息支出较2012年降低2000万元。

三、以股权投资单位监控体系提升投资收益

涟钢目前有股权投资企业44家, 其中子公司17家、改制企业4家、联营企业23家。为加强对股权投资企业的财务监控和管理, 规避投资风险, 确保股权投资资本的保值增值, 2012年搭建了股权投资单位监控体系。明确了涟钢派出的财务总监或财务负责人负责股权投资企业日常财务监控和管理;财务部集团会计管理室为股权投资企业财务监控和管理的主管科室, 负责牵头组织对股权投资企业的财务监控和管理;财务部其他专业科室负责对股权投资企业的资金、费用开支、工程技改投资、固定资产、税务等事项进行监管。财务部集团会计管理室每月10日前形成股权投资企业财务监控报告。股权投资单位监控体系的主要职责分工如下 (见表1) :

通过股权投资单位监控体系的运行, 涟钢对相关单位的把控能力进一步加强。从投资的可行性研究、企业的经营风险防范、筹资风险防范、投资风险防范、法律风险防范一层层深入分析, 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同时协助企业做好内控建设, 堵塞漏洞。2012-2013年, 相关单位的投资收益分别为3300万元、5050万元, 呈稳步增长态势。

四、以税务预控体系降低公司税负

涟钢自2013年3月形成3座大高炉生产格局, 年产铁750万吨, 年销售收入300亿元, 年上缴各类税收6亿元, 作为资源大进大出的钢铁联合企业, 增值税的管理难度很大。2013年, 涟钢财务部开始筹划搭建税务预控体系, 用详细的税金预算平衡各法人主体的税金支出, 提升业务人员及时取得增值税票的意识, 按税法规定时间缴纳税金。

税务预控体系要求每月月中对当月进行税金预算, 平衡各法人主体的税负, 并进一步向产品销售部门、原材料采购部门、物流运输部门、生产单位明确增值税票取得 (开具) 时间、金额。当月结束时, 将实际数据与预算数据进行对比, 发现存在的问题并采取优化措施。税务预控体系中的重点是对增值税的管理, 财务部职能科室的分工如下表, 其他税种的预算根据科室业务分工确定。

税务预控体系中对增值税的管控除实际与预算的比较外, 还有会计核算系统与税控系统的核对, 以确保相应发票能在会计期间全部准确入账并按税法规定进行抵扣。

通过税控体系的运行, 一是提高了财务人员对发票及时取得、认证和入账的意识, 也强化了相关人员对物资采购、运输费等及时结算的意识;二是业务部门有了涉税指标, 与财务的思路更加统一;三是能够按税法规定及时抵扣, 避免无谓地提前支付税金。2013年公司税负率2.25%, 预计2014年可控制在1.9%左右。

经济职能体系 第6篇

关键词:北京,中心系统,职能类别,空间结构

1 北京市城市中心体系概述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提出,在北京市域范围内,构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两轴”指沿长安街的东西轴和传统中轴线的南北轴;“两带”指包括通州、顺义、亦庄、怀柔、密云、平谷的东部发展带和包括大兴、房山、昌平、延庆、门头沟的“西部发展带”。“多中心”指在市域范围内建设多个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城市职能中心,提高城市的核心功能和综合竞争力,包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奥林匹克中心区、中央商务区(CBD)、海淀山后地区科技创新中心、顺义现代制造业基地、通州综合服务中心、亦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心和石景山综合服务中心等。

2 北京中心体系各中心区职能及空间结构分析

2.1 中央商务区(CBD)。

北京中央商务区(CBD)位于朝阳区,西起东大桥路、东至西大望路,南起通惠河、北至朝阳路,占地约3.99平方公里。在CBD的外侧多安排居住建筑,为适应区域整体发展的动态需要,在居住区和核心商务区之间设置多种功能包括写字楼和住宅酒店等设施的混合区,中间穿插以四个主题公园、一个主题广场及沿主要街道的绿化带环境景观系统。

该商务区的主要的商务设施沿东三环路、建国门外大街两侧布置,确定位于“金十字”东北角面积约30公顷的地区为CBD的核心区。超高层建筑集中于东三环路两侧布置,主体建筑的高度均在100米以上,部分商务建筑高度在150~300米之间,主要的标志性建筑沿宽敞的东三环路两侧成序列展开,产生一种强烈的震撼力,使东三环路成为展示CBD形象的一个窗口。国贸桥东北角是CBD的核心区——超高层建筑集中的区域,它将形成CBD的标志性建筑群。

2.2 金融街。

金融街南起复兴门内大街,北至阜成门内大街,西抵西二环路,东临太平桥大街,规划用地近103公顷。其中建设用地约44公顷,道路用地约32公顷,总体规划建筑面积为402万平米,包括约74%的写字楼,3%的公寓、4%的酒店以及19%的绿地等其他配套设施,是北京市第一个大规模整体定向开发的金融产业功能区。

金融街分为A、B、C、D、E、F、G七个区,其中D区为已建成区,B、F两区居中,以最具标志性的、主体高为80米的两座塔式大厦为起点,由西向东延伸形成金融街的中轴线,这条中轴线与临二环路的A、B、C三区共同构成“T”字型格局的金融办公区,在E、G两区建设配套的商业服务和市政设。金融街核心B、F两区集写字楼、公寓、五星级酒店、国际会议中心为一体,配有专为金融界高级人士打造的银行家俱乐部、国际金融会议中心、以及相配套的各种商业、餐饮、娱乐休闲、学校、医院等设施。利用地下、地上一二层及连廊,合理安排商业配套设施,形成一个功能完善、服务齐全、充满活力的24小时不夜城。

2.3 历史文化核心区。

北京历史文化核心区是指皇城区域的紫禁城、太庙、社稷坛、北海、中南海等,南起长安街、北至地安门大街、西邻府右街、东抵池子大街,面积约6.8平方公里。其主导职能是纪念、旅游。

2.4 中关村高新科技园区。

中关村高新科技园区南起西外大街,北至五环路,西起京密引水渠,东至八达岭高速路,总占地面积约75平方公里,是中国科教智力资源的密集区。整个中心区包括一个核心区和两条主要轴线。辐射区包括一环两线,一环是指环市区的工业因区,包括上地信息产业基地、西三旗高新建材工业开发区、昌平科技园区及望京高新技术开发区、酒仙桥电子城、亦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园及丰台科技图区等;两线即沿八达岭高速公路向沙河、昌平、南口方向辐射和沿京密公路向顺义、怀柔、密云方向辐射。

2.5 长安街政治文化核心区。

长安街政治文化核心区由金融街金融中心区、王府井和西单为主的商业中心区、以及政务中心区三大职能中心区组成。其中金融街南起复兴门内大街,北至阜成门内大街,西至西二环,东至太平桥大街,分为南区、北区和中心区3个区域,规划用地面积约103公顷。

2.6 西单商业中心区。

西单商业区南起宣武门,北至灵境胡同,覆盖西单十字路口,南北长1600米,东西宽500米,占地约80公顷。随着经济的发展,西单商业区的主要职能由过去传统的商业、餐饮业逐渐转变为以商业为主,餐饮、娱乐、健身、文化、旅游、金融、饭店、电信、房地产等多业并举的泛商业业态结构。西单商业区西单大街为轴线,空间上呈非直线型布置,西单商场、华威大厦、华南大厦、广州大厦、高登大厦、民族大世界、西单国际大厦、中银大厦、太运大厦、国际电力大厦、北京图书大厦、首都时代广场、西单文化广场等一批新建、改扩建建筑与原有的民航大厦、北京电报大楼、民族文化宫等大型建筑构成了商业区现代化的建筑群,总建筑面积已逾100万平方米,中轴线已北的西单文化广场是整个商业区里的核心区集,它及休闲、聚客、展示、宣传、购物、娱乐等功能于一体,也是商业区里最重要的标志性建筑。

2.7 奥林匹克中心区。

奥林匹克中心区地处城市中轴线北端,是以“奥林匹克公园”为主的奥运会的“主中心区”,面积1135公顷,包括680公顷的森林公园,405公顷奥运中心区。主中心区有13座场馆,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比赛项目最集中的地区,现在是一个集体育竞赛、会议展览文化娱乐和休闲购物于一体,空间开放、绿地环绕、环境优美,能够提供多功能服务的市民公共活动中心。

该中心区由龙型水系作为轴线,整体保持北京城平缓开敞的空间格局,形成外高内低外密内疏的建筑布局。沿北辰东路的西侧和北辰西路的东侧设置用于为周边地区及公园中心区本身提供配套服务的商业设施。商业内侧设大型公共及文化设施,形成中心区里的核心区,是体育、文化、商业三者完美的结合。

参考文献

[1]朱育帆,姚玉君“.都市伊甸”——北京商务中心区(CBD)现代艺术中心公园规划与设计[J].城市环境设计,2008.

[2]田晶,赵晨.从标志性角度看北京商务中心区摩天楼[J].时代建筑,2005.

经济转型背景下国家审计职能浅析 第7篇

一、国家审计的职能

根据宪法规定,审计机关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国家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国家审计的目的是通过审计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最终达到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目的。对于国家审计的职能有不同的代表性观点,单一职能论(管锦康,1989;李继庚,1990)和多职能论。其中单一职能论认为审计只有一项职能即经济监督,而多职能论认为除了经济监督,审计还具有评价、鉴证等多种衍生功能。基本职能体现事物的本质,单一职能论和多职能论都统一认为经济监督是其基本职能,所以,这两种观点并不冲突。从内涵上讲,经济监督包含了对经济活动的评价、鉴定和监察的功能,体现了国家对经济事项的全方位、多角度的监督管理。所以,国家审计的本质是一致的,并且其职能是动态的,发展的,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展。

根据“免疫系统论”,国家审计是国家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作为免疫系统,国家审计在国家政治体系和经济体系中应该充分发挥防御、稳定清洁和监控的作用。根据“免疫系统论”,国家审计应该以国家宏观经济目标为审计出发点,充分监督国家经济活动的运行,服务于社会,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安全。审计必须符合中国基本国情,不断深化、发展审计监督职能,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

国家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经济监督。国家审计机关依法检查被审计单位是否按授权或既定目标履行经济责任,在经济活动中有无弄虚作假、违法违规、各项重大项目是否严格遵循政府预算,是否坚持廉洁节俭,是否存在损失浪费行为,并督促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促使其依法实施、依法管理、依法运行、依法行政。在履行基本职能的同时,审计机关还可以对某些管理职能履行情况作出评价和鉴证,如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的优劣、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等,并提出改进经营管理的建议。国家审计还是对权力的监督,不仅包括具体的活动,还包括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政府管理到哪里,财政资金应用到哪里,审计就追随到哪里。

二、国家审计在经济转型中的职能定位

国家审计机关是隶属于国务院的行政机关,负责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以及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组织的财务收支情况。审计机关成立之初,简单的目的就是查错防弊,监察和督促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在规定的范围内,在正常的轨道运行。此次经济转型过程,离不开国家审计职能的发挥。审计机关在经济转型中发挥着调整生产关系、合理分配生产资源、引领科技进步的作用。国家审计职能的发挥,决定了经济转型能否顺利进行,经济转型进展的快慢,决定了经济能否顺利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国家审计应该充分发挥其控制、评价和监督作用,保证经济转型的顺利完成,保证国家经济健康平稳较快增长。据此,笔者认为,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国家审计应该被赋予新的职能定位。具体如下:

(一)控制控制的管理学定义是:根据组织的计划和事先规定的标准,监督检查各项活动及其结果,并根据偏差或调整行动或调整计划,使计划和实际相吻合,保证目标实现。

众所周知,我国经济转型的根本任务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对生产技术改造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兼并重组,由“世界工厂”转向“世界服务提供商”。我国一直以来就是制造业大国,但是在新产品研发、销售渠道等关键环节力量薄弱,导致我国没有定价上的话语权,利润过低。我国制造业经营环境恶化,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产能过剩。钢铁业产能过剩首当其冲。“去产能化”的关键是控制。会计上认为,存货是了解制造业企业的钥匙。既然产能过剩,那么必须认真审查每个行业,盘点每种产品,估计每种产品的需求。通过具体项目的审计,前瞻性的对社会经济趋势及可能存在的重大问题提前做出预警,围绕经济发展中的难点重点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调查每种存货的供给与实际需求,指导企业按需生产,严格控制产量,提升质量。通过审查工厂的环境状况,了解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将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控制在可承受的水平。可以说,审计的目的就是为了控制。控制可能发生的风险,控制大额损失,控制违法违纪。国家审计在经济转型中审时度势,审查行业生产的弊端,发现生产的隐患,协助有关部门搞好生产,做好预防。将审计关口前移,对于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早发现,早预防,力争将损失控制在最低水平。

(二)评价评价是一个判断处理的过程,它是一个运用标准对事物的准确性、实效性、经济性以及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评估的过程。当前审计环境的变化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往的习惯做法和思维定式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审计在经济监督的实务中,要客观评价,带着批判性的态度去检查监督制约。建立统一的标准作为参考,由有关部门和审计人员作出相应的评价,最后根据评价结果的好坏去引导,同时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

经济飞速发展的代价就是严重污染的环境,对于我国这样一个高度依赖能源的大国来说尤其如此。东北三省能源丰富,又是重工业基地,算是其代表。在我国这样一个特殊的政治体制下,政府和地方官员曾经一味追求的是GDP。GDP越高,经济发展越快,地方政府的业绩越好,就能够得到赞同。殊不知,这样单一而且片面的评价标准带来的就是发展的失衡。2004年我国借鉴国外经验,引进了绿色GDP这一综合性的指标,把经济发展与生态的恶化、资源的浪费及环境的污染等紧密联系起来。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应该发挥国家审计的作用,明确审计的目标与目的,客观评价政府和企业的功绩,综合评价功与过,全面多方位的评价当地经济的发展情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经济的均衡与可持续发展。

(三)监督经济监督是国家审计的本质属性。它指的是一定主体依据法律法规对一定的经济行为进行监控和评价。经济监督所包含的种类和范围呈现多样性,如价格监督,税收监督等,但从监督的层面,监督的效果和对国家经济宏观调控的影响力而言,国家审计监督作为经济监督的一种表现形式高于其他种类的经济监督。审计监督的关键点在于通过对一定范围的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进行审核审查,从而保证经济行为的合法性,合理性,经济性等,以实现促进整个国家经济运行处于良好的循环状态。审计不是政治监督,但是国家审计通过对经济活动的监督实现着对经济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从而带动国家政治权力监督效应。应该正确处理国家审计与其他各种形式监督的关系,各有侧重,发挥所长,相互促进,共同构筑国家和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防火墙。

快速兴起的房地产业,由于资本的借贷流动和过度投机,存在着严重的泡沫。有经济学家指出,房地产业已经成为了经济转型的最大障碍。国家审计的监督职能不应该仅仅监督财政资金的去留,监督政府的预算,监督国民经济的好坏,还应该监督经济发展中的不合理现象。房地产的高泡沫已经违背了价格反映价值的规律,换句话说,房价已经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房子的价值,国家审计不能袖手旁观。

从审计署到房地产商,从政府到地方,审计人员应该认真审查房地产业的每一步,监督每一个关键环节,监督每一个不合理现象,可以从价格入手,也可以从成本着手。时刻观察和监督房价,探求价格背后的内幕,揭开其神秘的面纱。通过国家审计的监督作用,对房地产行业进行审核,保证行业发展的合法合理性。通过审计促进国家宏观调控,带动政府和企业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国家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审计可以对各业务范围内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与再监督,形成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经济监督网络,加之在审计监督的过程中,国家审计监督具有独立性强、强制性大、权威性高的特点,使国家审计监督具有一定综合协调作用。审计的综合性、独立性使其对经济转型的监督作用不可替代。因此,为了保障经济转型成功,需要国家审计发挥强有力的监督作用。

发挥财政职能发展县域经济研究 第8篇

1 县域经济的内涵及特征

1.1 县域经济的内涵

县域经济是一个县级行政区域范围内各类经济的总和。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相对应, 一般以城镇为中心, 以农村经济和农业为主体, 是由一、二、三产业各种经济成分构成的复合系统。县域经济一般具有四个基本特征:一是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特征, 以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 具有相对明确的行政界限;二是具有鲜明的综合性特征, 县域经济囊括了生产要素流通、消费、分配的多个环节, 涵盖了城镇经济、农村经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等多种经济形式, 并具有相对完备的产业结构和门类;三是具有鲜明的开放性, 县域之间、城乡之间彼此关联, 相互补充;四是具有鲜明的中界性,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系统中宏观、微观的过度界态, 并具有联系城乡的突出优势。

1.2 县域经济的特征

县域经济的基本特征, 可以概括为“四性”, 即区域性、综合性、层次性和开放性。

一是区域性。

包括经济网络的区域性, 即县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大网络中的小网络;经济运行的区域性, 即征税、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经济活动有些是在县区域范围内进行的;经济优势的区域性, 即由于历史、地理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不同, 县域经济一般都形成了自己的经济优势, 包括产业部门优势和产品优势等。

二是综合性。

县域经济具有类似国民经济大系统的综合性特点。既包括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产业部门, 又包括计划、财政、税收、物价及教育、文化、卫生等职能部门, 是综合各产业各部门乃至社会单位于一体的国民经济小系统、小网络。

三是层次性。

县域经济还可以分为乡村经济层次的基础层、乡镇经济层次的中间层和城镇经济层次的中心层, 县域经济实质上是一个多层次的区域性经济网络。

四是开放性。

县域经济具有开放性, 是开放型经济。这是由县域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属性所决定的。由于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条件的不同, 县域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与梯度。县域经济的发展, 必然以人力流、资金流、物质流、信息流与外界进行广泛的交往为前提条件。县域经济不是地方保护主义的地方“割据经济”, 而是没有行政区划边界的区域经济。

2 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意义

2.1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均是“三农问题”, 县域是“三农问题”集中体现的区域。县域经济的发展直接针对农民增收、农业效益提高和广大农村经济社会面貌的改变, 找到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正确思路, 也就找到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捷径。

2.2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有利于促进城乡的统筹发展

目前, 我国城乡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由此引发的经济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整合城乡资源、统筹城乡产业、市场和社会的发展都要有一个抓手, 县作为城乡经济社会联系的过渡地带, 具有统筹城乡发展的突出优势。

2.3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是应对WTO和经济全球化的迫切要求

加入WTO后, 国际市场国内化、国内市场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各地区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就要把县这一级区域经济的根基作牢。目前, 我国农村的投资、消费环境还比较差, 接受国际市场梯度转移的能力也还比较弱。因此, 结合县域内的资源优势, 发挥县级政府的机制优势, 加快县域内传统工业化、外商工业化、新型工业化的混流发展, 对提高我国的综合国际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3 充分发挥财政职能, 推进县域经济中地发展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 作为财政部门, 必须审时度势, 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灵活运用财政支出政策手段, 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财政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要综合运用投资、参股、贴息、补贴、奖励等手段, 集中财力用于重点产业和项目, 主要是基础性产业、支柱产业、垄断性行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风险性大的产业。同时, 财政要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平等竞争、一视同仁的政策环境, 促进公平竞争, 实现共同发展。要突出抓好四项重点:

3.1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

扩大公共财政在农村的覆盖面, 增加对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增加农村教育投入, 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的投入。加快建立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职工基本社会保险的全覆盖, 尽快实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与城镇居民保障制度的对接。建立城乡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扩大县域社会保障的覆盖面。

3.2 拓宽融资渠道, 解决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筹措问题

目前, 各级财政能拿出来培植财源、发展项目的钱是杯水车薪。因此, 要积极开辟资本市场, 一方面通过拍卖、转让、出售、并购、重组等形式, 盘活现有存量资产, 实现资产变现, 既为经济建设筹集资金, 又减轻财政负担和资产损失。另一方面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采取贴息、担保等形式, 在政策上扶持投融资担保公司的发展。同时积极争取上级财政的支持, 变一方投入为多方投入。

3.3 落实激励性财政体制,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市级财政调整转移支付结构, 整合各类专项资金, 激励县级财政加大财源建设力度。对县 (市、区) 所报项目要区别不同情况, 除给予贷款贴息和招商引资费用补助支持外, 对经济欠发达或边远县所报项目, 经考察论证经济效益较好、贷款确有困难的, 可适当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同时, 鼓励县 (市、区)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对招商引资成功并达到一定额度的, 给予必要的费用补助。各县 (市、区) 要在认真分析本地情况的基础上, 制定实行因乡制宜的县乡财政体制, 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 促进生产力合理布局。

3.4 树立经营城市理念, 加强小城镇建设

上一篇:农田生态下一篇:等待花儿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