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高效施肥技术

2024-07-04

小麦高效施肥技术(精选7篇)

小麦高效施肥技术 第1篇

1 小麦的营养特性和养分吸收规律

据研究, 小麦产量3 270~8 250 kg/hm2, 需从土壤中吸收氮66.0~235.5 kg、磷22.5~93.0 kg、钾85.5~216.0 kg, 平均每生产100 kg小麦籽粒, 需从土壤中吸收氮 (N) 2.6 kg、磷 (P2O5) 0.96 kg、钾 (K2O) 2.9 kg, 氮、磷、钾三要素的吸收比例为2.7∶1∶3.1。不同产量水平下, 小麦对氮磷钾的吸收量存在差异, 产量越高, 吸收的养分数量越多, 但每生产100 kg小麦籽粒, 对氮、磷、钾三要素的吸收比例大体接近。

小麦不同生育期, 吸收氮、磷、钾养分的数量不同。小麦一生对养分的吸收有2个高峰:一是越冬前, 二是拔节至孕穗期。越冬前小麦吸收的氮、磷、钾养分数量分别占总吸收量的19.5%、19.0%和13.9%, 对氮的吸收比例稍大。拔节至孕穗期, 氮、磷、钾吸收量分别占总量的32.0%、38.5%和48.1%, 养分吸收达到高峰, 同时对磷钾的需要量超过氮素。除氮、磷、钾外, 小麦正常生长发育还需要吸收硫、锌等多种中微量元素。据报道, 每生产100 kg小麦籽粒约吸收锌9 g, 虽然绝对数量很少, 但它对小麦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 缺乏会造成严重的缺素症状, 导致小麦减产。小麦对锌的吸收越冬前较多, 抽穗成熟期达到高峰, 占整个生育期吸收量的43.2%。小麦对其他中微量元素的吸收与锌相似[3]。

2 平衡施肥的增产增收效应

临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与安徽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共同承担了中国—加拿大小麦平衡施肥国际合作项目, 在临泉县杨桥和白庙等乡镇小麦主产区, 连续多年开展小麦高效平衡施肥技术研究, 取得了显著的增产增收和节肥节本效果。与不施钾肥的对照或农民习惯施肥法相比, 氮磷钾配合的平衡施肥小麦植株叶色浓绿, 生长旺盛健壮, 抗病虫害能力明显提高。最佳施肥OPT (N180P90K90) 处理小麦产量较不施氮肥的对照 (OPT—N) 提高15.9%~44.7%, 较不施磷肥的对照 (OPT—P) 增产5.6%~11.8%, 较不施钾肥的对照 (OPT—K) 增加10.5%~13.2%, 3年平均增产率分别为23.4%、8.1%和11.7%, 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每千克N增产小麦4.55~8.68 kg, 每千克P2O5增产小麦3.00~6.71 kg, 每千克K2O增产小麦5.83~7.43 kg, 平均增产效率为6.06 kg/kg N、4.77 kg/kg P2O5和6.63 kg/kg K2O。在施N 180 kg/hm2、P2O590 kg/hm2、K2O 90 kg/hm2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氮、磷、钾肥施用量, 小麦产量增加不明显。多年大面积示范表明, 氮、磷、钾配合施用的平衡施肥技术具有显著的增产增收和节本增效的作用[4]。

3 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的平衡施肥技术

根据多年平衡施肥试验和示范结果, 结合小麦的需肥规律和当地土壤养分状况及气候条件, 拟定安徽省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地区冬小麦高产高效平衡施肥技术方案如下:

3.1 施肥量

在施用优质有机肥30 t/hm2的基础上, 中等肥力地块, 适宜施肥量为:施用氮肥 (N) 180~200 kg/hm2、磷肥 (P2O5) 80~100 kg/hm2、钾肥 (K2O) 90~120 kg/hm2, 折合尿素约390~430kg/hm2、有效磷含量46%的磷酸二铵180~220 kg/hm2 (或有效磷含量12%的普通过磷酸钙670~830 kg/hm2) 、氯化钾 (有效钾含量60%) 150~200 kg/hm2。土壤肥力较低, 缺乏有机肥时, 可考虑采用较高的施肥量;反之, 土壤肥力高, 地力基础好时, 可适当减少施肥量。高产小麦品种或高产栽培时, 要适当加大施肥量。施用磷酸二铵时, 尿素用量可减少10%左右。缺锌的土壤可施用硫酸锌15 kg/hm2。

3.2 施肥方法

小麦播种前, 70%的氮肥和全部磷、钾肥混匀作基肥全层撒施, 深翻入土。余下的30%氮肥作追肥, 于3月上中旬前后, 小麦返青后拔节前, 开沟追施或雨后撒施。小麦抽穗期, 若出现缺氮现象, 可采用叶面施肥的方法, 喷施1%~2%尿素溶液, 同时喷施0.3%~0.5%磷酸二氢钾溶液, 可促进小麦光合作用, 提高千粒重和籽粒蛋白质含量。

摘要:阐述冬小麦的营养特性、需肥规律与平衡施肥的增产增收效应, 并提出淮北平原小麦高产高效栽培的平衡施肥技术。

关键词:小麦,营养特性,平衡施肥,淮北砂姜黑土地区

参考文献

[1]陆凯.淮北旱地小麦平衡施肥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6) :165.

[2]李录久, 代敬, 郭熙盛, 等.淮北平原冬小麦平衡施肥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29) :14081-14082, 14084.

[3]庞桂英, 杨全贵.小麦平衡施肥技术初探[J].小麦研究, 2001 (1) :23-24.

小麦需肥特性与高效施肥技术 第2篇

1 小麦需肥特性

小麦生长发育所需16种必需营养元素, 其中吸收量最多、对小麦产量影响最大的3种元素是氮、磷、钾, 据有关资料分析, 小麦每生产100 kg籽粒和相应的秸秆约需氮3 kg、磷0.9~1.3 kg、钾3~4 kg, 比例约为3∶1∶3。随着小麦品种及产量水平的差异, 不同生育时期吸收的氮、磷、钾的量也有一定的差别, 但各期对养分的吸收动态趋势几乎一致。小麦在三叶期前生长所需营养都来自自身的胚乳, 从四叶期开始必须依靠小麦根系从土壤里吸收。小麦一生中对氮、磷、钾吸收有2个高峰期。第1个高峰期出现在分蘖到越冬始期, 氮约占吸收总量的25%、磷占10%、至拔节期占氮30%、钾占50%, 返青后氮的吸收量有所增加。拔节、孕穗开花期出现第2个吸收高峰期, 氮占30%~40%、磷占40%、钾占50%。开花后对氮尚有少量吸收, 对磷的吸收仍然占20%、钾的吸收已经停止 (表1) 。

目前, 灌南县施肥上普遍存在氮肥过量, 磷肥偏多, 钾肥不足现象, 因此要想小麦高产、稳产, 必须根据小麦需肥特性, 适时适量多样化综合施用[1,2,3]。

2 小麦施肥量的确定

对小麦的产量进行确定后, 可结合种植地的土壤情况、施肥类型、种植当季的气候等因素, 确定具体的施肥量。施肥量一般参照以下公式计算。

据多年资料显示:产量1 500 kg/hm2小麦需施纯N 75.0~82.5 kg/hm2;产量3 000 kg/hm2需施纯N 150~180 kg/hm2;产量4 500 kg/hm2需纯N 225 kg/hm2;产量6 000 kg/hm2需纯N270~300 kg/hm2。

3 小麦施肥原则

在对小麦施肥时, 冬前分蘖期要供应一定量的速效氮、磷、钾肥;越冬期小麦对肥料的需求较少, 施肥量要适当减少, 因此在够苗的情况下, 尽量不施或少施蜡肥和返青肥, 以减少无效分蘖和无效生长;拔节、孕穗开花期小麦对肥料的需求较高, 需要增加施肥量;抽穗开花后, 要维持适量的氮素和磷素营养, 保证籽粒灌浆, 增加粒重;施肥还必须掌握肥料对小麦器官的促进效应期, 以及对产量的影响[4,5]。

4 小麦高效施肥技术

4.1 施足基肥

以有机肥为主, 配合施用氮、磷、钾化肥。有机肥以腐熟人畜粪便15 t/hm2或含腐殖酸的有机质肥料3 750 kg/hm2为宜, 再施45%复合肥375~450 kg/hm2、尿素150~225 kg/hm2。如施磷肥则一次性集中施入土中, 施入600~750 kg/hm2, 配尿素225~300 kg/hm2。一般基肥占总施肥量的60%左右。

4.2 早施苗肥

对地力差, 播种晚, 基肥不足或采用少免耕的田块应及早施用速效氮肥作为提苗肥, 苗肥一般在1叶1心或第2叶露尖时施用, 可显著促进4、5叶的生长及其同蘖第1及第2个分蘖和第1、2叶节根的发生。如基肥施足的麦田, 一般不施苗肥, 到四叶期追施壮蘖肥, 一般施氮肥75.0~112.5 kg/hm2, 占总施肥量的10%~15%。

4.3 施好蜡肥

大面积生产上, 由于基肥不足, 施用蜡肥, 有利于争取越冬分蘖和早春分蘖, 如用氮素化肥作蜡肥, 一般在5~6叶施用。但对高产田易造成无效分蘖增加, 基部第1、2节间过长, 有倒伏的威胁, 因此高产田块上蜡肥不施用速效性化肥。

4.4 巧施返青肥

对于土壤肥力水平差、冬前施肥量不够、小麦苗分蘖不足、麦苗返青缓慢的麦田, 要提早施用返青肥, 确保适量, 施尿素75.0~112.5 kg/hm2, 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对于产量水平高的田块, 为了有效地避免中期小麦苗的旺长, 返青肥的施用量要控制好。

4.5 施好拔节孕穗肥

孕穗肥应在群体叶色褪淡, 分蘖已经下降, 第1节间接近定长时施用 (3月20日左右) 。拔节期叶色不出现正常褪淡, 叶片披垂, 拔节肥就不施或推迟施用。在拔节前, 叶色过早落黄, 不利于小花分化数的增加和壮秆形成, 分蘖成穗数也会显著下降, 必须提早施用拔节肥。一般施复合肥150~250 kg/hm2、尿素75.0~112.5 kg/hm2。

4.6 根外施肥

小麦花期, 根系吸肥能力减弱, 一般采用叶面喷施, 这种方法不仅植株吸收利用快, 而且利用效率高。用磷酸二氢钾 (0.2%~0.3%) 、尿素 (1%~2%) 单喷或混喷, 用量750 kg/hm2。根外喷施肥料可有效保护最上3张功能叶的寿命, 进而有效防止干热风的危害, 最终可提高小麦千粒重1~3 g及10%~30%的产量[6,7]。

摘要:阐述了小麦的需肥特性及需肥量的确定, 并提出施肥原则和高效施肥技术, 以促进小麦生产上实现科学施肥。

关键词:小麦,需肥特性,施肥原则,高效施肥技术

参考文献

[1]丁艳锋.作物栽培学[M].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1997.

[2]张娟, 高九思, 张建林.豫西地区丘陵旱地小麦需肥特点及施肥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3) :93-94.

[3]秦德荣, 王龙, 李筠, 等.小麦后期肥药混喷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06 (10) :98-100.

[4]周国富.冬小麦需肥规律与施肥技术[J].种业导刊, 2010 (9) :33-34.

[5]朱高星, 祝彩霞, 张春山, 等.小麦平衡施肥技术[J].种业导刊, 2007 (12) :19-20.

[6]黄寅玲, 冯晓鸽, 陈海录.小麦平衡施肥技术[J].种业导刊, 2010 (2) :20-21.

小麦配方施肥技术 第3篇

(一) 什么是配方施肥

配方施肥是指在综合运用现代化农业科技成果, 根据土壤养分状况, 作物计划产量和需肥规律以及田间肥料试验结果, 在增施有机肥的前提下, 于播前提出本作物氮、磷、钾和微肥的适宜用量、比例和时间, 以及相应的施肥技术。

配方施肥包括“配方”和施肥两个程序, “配方”其核心是根据土壤、作物状况和产量要求, 产前确定的肥料品种, “施肥”则是配方的执行, 合理安排基肥和追肥比例, 规定施肥时间和方法, 以发挥肥料的最大增产作用, 这项技术就是常说的配方施肥技术。

(二) 小麦生长养分需求量

由于气候、土壤、栽培措施、品种特性等条件的变化, 小麦植株在一生中所吸收的氮、磷、钾数量, 及其在植株不同部位的分配也有变化。综合起来看, 小麦营养特性一般中等肥力水平每生产100千克小麦籽粒和相应的茎秆, 约需吸收氮3千克左右, 磷1~1.5千克、钾2.5~3千克, 氮、磷、钾三者的比例约为3∶1∶3。不同生育期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率不同。氮的吸收有两个高峰, 一个是从分蘖到越冬, 这一时期的吸氮量占总吸收量的13.5%, 是群体发展较快时期;另一个是从拔节到孕穗, 这一时期吸氮量占总吸收量的37.3%, 是吸氮量最多的时期。对磷、钾的吸收, 一般随小麦生长的失衡而逐渐增多, 拔节后吸收率急剧增长, 40%以上的磷、钾养分是在孕穗以后吸收的。其中氮、磷主要集中于籽实, 分别占全株总含量的76%和82.4%, 钾则主要集中于茎叶, 占全株总含量的77.6%。

小麦虽然吸收锌、硼、锰、铜、钼等微量元素的绝对数量少, 但对小麦的生长发育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小麦苗期和籽粒成熟期, 应增强锌营养;锰对小麦的叶片、茎的生长影响较大;硼主要分布在叶片和茎顶端, 缺硼的植株生育期推迟, 雌雄蕊发育不良, 不能正常授粉, 最后枯萎不结实。

(三) 小麦配方施肥数量及方法

小麦与其他作物相比, 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小麦对土壤肥力的依赖性很大;二是小麦氮肥用量不宜过大, 过大时易造成前期生长过旺, 后期倒伏减产;三是小麦对磷特别敏感, 三叶期缺磷, 次生根少, 分蘖延迟或不分蘖, 此后缺磷, 延迟抽穗、开花和成熟, 穗粒数减少, 千粒重下降。

1. 施肥数量。

(1) 低产田:亩施有机肥3000千克, 标准磷肥60~70千克, 尿素25千克。 (2) 中产田:亩施有机肥3000~4000千克, 饼肥50千克, 标准磷肥70~80千克, 尿素25~30千克。 (3) 高产田:亩施有机肥4000~5000千克, 饼肥50千克, 标准磷肥80~90千克, 尿素35千克, 钾肥10~15千克, 锌肥1.5~2千克。 (4) 晚茬麦:亩施有机肥4000千克左右, 标准磷肥75千克, 尿素25千克。

2. 施肥方法。

(1) 氮素化肥:旱薄型低产田, 常年浇不上水的, 可70%作底肥, 30%作追肥, 或全部作底肥;砂薄型低产田, 要采取少量多次的施肥方法, 底肥和追肥各半;中高产田可用总氮量的50%~70%作底肥, 50%~30%作追肥。 (2) 磷肥:可全部作底肥, 并分层施用, 70%于耕翻前撒施, 30%在耕播后撒耙头。 (3) 有机肥、饼肥、钾肥和微肥全部一次作底肥。 (4种肥:亩用硫铵4~5千克, 或尿素和二铵2千克, 用量不宜过多, 以免烧苗。

(四) 不同土壤类型小麦的配方施肥

1. 高水肥区麦田肥料施用配方及用法。

土壤有机质含量17克/千克以上, 碱解氮大于80毫克/千克, 速效磷15毫克千克, 速效钾120毫克/千克以上, 这样地块水利条件较好、土壤肥力较高、土层深厚, 历年小麦产量在400千克以上。这类麦田的目标产量是500千克, 其配方是优质有机肥5~6方/亩, 全生育期限施纯氮17千克, 五氧化二磷8千克, 氯化钾5千克, 稀土1千克, 硫酸锌拌种, 施肥方法为有机肥、磷肥、钾肥、锌肥、稀土微肥全部底施, 氮肥底追比例为2∶3。

2. 中肥麦田肥料施用配比及用法。

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在15克/千克, 碱解氮60~80毫克/千克, 速效磷12毫克/千克左右, 速效钾80~120毫克/千克。这类地块水利条件尚可, 历年小麦产量在350千克/亩, 其目标产量为400~500千克, 配方施肥为亩施优质有机肥5~6方, 全生育期施氮素15千克, 五氧化二磷12千克, 氧化钾7千克, 施肥方法为有机肥、磷肥、钾肥、锌肥全部底施, 氮肥底、追比例为1:1。

3. 低肥麦田肥料施用配比及用法。

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4克/千克以下, 碱解氮小于60毫克/千克以下, 速效磷小于12毫克, 这类地块属水利条件较差的高岗次地, 人工堆垫及旱地, 常年小麦产量在200千克/亩, 这类地块的目标产量为300千克/亩, 其配方是亩施有机肥3~4方, 全生育期施氮肥10千克, 五氧化二磷10千克、施用方法为全部底施, 有一定水利条件的可部分追施或趁雨追施。

(五) 小麦的施肥技术

1. 基肥的施用。

“麦喜胎里富, 底肥是基础”。对于土壤质地偏黏保肥性能强, 又无灌水条件的麦田, 可将全部肥料一次施作基肥, 俗称“一炮轰”。具体方法是, 把全量的有机肥、2/3氮、磷、钾化肥撒施地表后立即深耕, 耕后将余下的肥料撒到垡头上, 再随即耙入土中。对于保肥性能差的沙土或水浇地, 可采用重施基肥, 巧施追肥的分次施肥方法。

2. 微肥可作基肥, 也可拌种。

作基肥时, 由于用量少, 很难撒施均匀, 可将其与细土掺和后撒施地表, 随耕入土。

3. 追肥的施用。

巧施追肥是获得小麦高产的重要措施。追肥的时间宜早, 多在冬前追施, 常有“年外不如年里”的说法。追施肥料大都习惯追施氮肥, 但当基肥未施磷肥和钾肥, 且土壤供应磷、钾又处于不足的状况时, 应适当追施磷肥和钾肥。

4. 根外喷肥。

小麦生育后期, 进行叶面喷施液肥, 可以延长冠层叶片功能期, 增加光合产物积累, 促进光合产物籽粒转运, 可以增加结实粒数, 提高粒重和品质, 一般可以提高千粒重1~2克, 增产5%~10%。可用于进行叶片喷施的肥料有多种, 常用的有叶面宝等, 于孕穗和抽穗扬花后各喷一次, 每次每亩用叶面宝7~10毫升, 加尿素1千克, 对水100千克;也可每亩用尿素1千克, 加磷酸二氢钾100克, 对水100千克喷施, 喷施液肥可与喷药防治病虫害结合进行。喷肥时要注意天气预报, 选择晴天无大风, 且1~2天内无雨的天气进行。

(六) 小麦施肥“四看四定”

1. 看麦田肥力基础, 定施肥品种。

凡麦田土壤肥力水平较高, 播种前施用较足量的有机肥, 或进行测土配方施肥且施足肥料的, 春季要少施或不施氮肥, 只施用磷、钾肥料。凡土壤肥力较差, 播前又因阴雨影响施肥, 致使施量不足的麦田应多施一些氮肥, 并配合施用磷、钾肥料。

2. 看麦苗发育阶段, 定施肥时间。

此阶段小麦植株主茎的第一节间长度已经稳定, 第二节间正在伸长, 施肥后不会造成基部节间伸展过长而削弱小麦的抗倒伏能力, 只能促进小麦健壮生长, 有利于拔节抽穗, 提高亩穗数。

3. 看麦苗长势长相, 定施肥量。

根据春季小麦苗相长势, 确定合理的施肥量。促进麦苗快发稳长, 提高分蘖成穗率。

4. 看气候及土壤墒情, 定施肥方法。

一是在追肥时选择天气晴好的中午进行;二是有灌溉条件的麦田可将肥料撒施后立即灌水, 也可随水施入;三是无灌溉条件的田块一定要深施, 施肥深度要达到5~8厘米以上, 施后立即耱麦, 防止肥效挥发, 提高肥料利用率;四是阴雨多时可在降雨前将肥料直接撒入麦田;五是追施沼液肥料, 有灌水条件的可随水施入, 旱地可直接浇淋麦兜, 然后覆土稍盖;六是根外追肥, 在拔节期喷施0.2%~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 每亩喷液量为40~50千克。

二、小麦配方施肥的原则

(一) 应用配方施肥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配方施肥包含着“配方”和“施肥”两层意思。“配方”的核心是施肥要做到准确计量, 使各种养分形成科学配方。“施肥”是指对在播种前确定的肥料种类用什么方式进行施用, 例如, 是作基肥还是作追肥, 是沟施还是穴施等。应用配方施肥技术应注意以下问题:

1. 配方施肥的基础是对土壤供肥能力的科学判定, 而判定的基础是对土壤进行化验分析和在该土壤上进行的作物试验。我国土壤类型繁多, 土壤肥力水平差异较大, 不同土壤有不同的养分供应能力, 生产实际中应根据土壤的性质、土壤的养分含量, 确定土壤的养分供应能力。

2. 不同作物种类甚至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种, 其需肥规律各不相同, 生产中应根据作物的营养特性及其养分需求规律, 科学确定肥料的用量和施肥方式。

3. 目前, 我国推广应用的主要是养分平衡法配方施肥, 该方法容易掌握, 但应用时必须具备五个有效数据, 即作物计划产量、单位经济产量作物的吸肥量、土壤供肥量、肥料利用率及肥料有效养分含量。其中最关键的数据是土壤供肥量, 它需要进行土壤化验分析才能准确确定。

(二) 小麦配方施肥原则

1. 平衡施肥原则。

以提高品质、产量、效益为目的, 根据不同土壤类型耕作制度, 供肥状况和优质小麦需氮量大的特点, 再增加有机肥的基础上, 严格控制氮肥施用量, 实施氮肥后移, 补钾、增微、测土施磷肥, 实现平衡施肥。

2. 肥料使用原则。

(1) 符合NY/T394规定。 (2) 禁止使用未经国家或省级农业部门登记的化学和生物肥料。 (3) 禁止使用重金属含量超标的肥料 (有积肥和矿质肥料) 。 (4) 推广生物肥, 实行有机、无机、生物肥配合使用。

3. 全生育期肥料比例。

有机氮、无机氮约为1∶1 (例1000千克优质农家肥可配施10千克尿素) , 有机无机氮、磷、钾约为1∶0.5∶1。

三、小麦不同配方施肥试验

(一) 材料与方法

材料。供试小麦品种来自鞍山市台安县西佛镇。供试肥料均为今年新进的肥料。

方法。共分四组、一组、二组、三组采用大田条播, 以播种机一个往复为一个处理 (处理6因硫酸钾数量较少以一组播种机播单趟为一个处理) ;四组为小区试验, 随机区组, 3次重复。试验共设六个处理, 如下: (1) 硫酸钾复合肥8斤+二铵16斤+尿素6斤CK1。 (2) 复合肥8斤+二铵16斤+尿素6斤。 (3) 有机肥40斤。 (4) 生物肥8斤+尿素6斤+二铵10斤。 (5) 二铵18斤+尿素6斤+33%硫酸钾6斤CK2。 (6) 硫酸钾复合肥6斤+二铵14斤+尿素4斤。

(二) 结果与分析

试验结果如下表:

由上表可看出:处理5 (二铵18斤+尿素6斤+33%硫酸钾6斤) 的亩成穗、有效小穗、穗粒数及千粒重较高, 与其它处理相比亩成穗增加0.5万~1.3万穗, 千粒重增加2.0~4.2克。农艺性状好于其它处理。

由上表可以看出:处理5产量排在第一位, 处理6排在第三位, 由于处理6亩投入较低, 所以亩纯效益排在第一位, 为240.09元, 比CK1增11.27元;处理5排在第二位, 亩纯效益为239.40元, 比CK1增10.58元。

(三) 小结

通过试验可以说明, 二铵18斤+尿素6斤+33%硫酸钾6斤这一处理有效地提高了小麦的亩成穗、有效小穗及千粒重, 从而提高了产量, 参试的四个点中, 有两个点排在第一位, 但由于硫酸钾复合肥6斤+二铵14斤+尿素4斤这一处理投入较低, 而使亩纯效益排在第一位, 仅比CK2增加0.69元, 如果33%硫酸钾价格能够降低, 建议大田采用二铵18斤+尿素6斤+33%硫酸钾6斤这一配方。

通过研究、测定, 在具体的农业推广使用过程中, 要把研究、选定的肥料配比和施肥量, 加工成配方肥, 由乡镇农业推广部门推广、传授给广大农户, 达到丰产目的。

总之, 通过田间试验掌握了适合小麦施肥的配方。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上有效地克服施肥的盲目性, 消除施肥上的不合理现象, 提高肥料利用率, 促进农作物增产, 改善农产品质量, 提高土壤肥力, 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彭永欣, 郭文善, 严六零《小麦栽培与生理》1992.1-21, 东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4月.

[2]张国平《小麦氧、磷、钾吸收分配的研究》222-225, 浙江农业科学1984年1月.

[3]范业宽, 叶坤合《土壤肥料学》共299页,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

[4]刘振兴, 张树林, 母树宏《小麦土壤养分限制因子和施肥指标研究》15-18, 河北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1999年8月.

[5]王树安.《作物栽培学各论》11-5,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6年3月.

试析小麦施肥技术 第4篇

1.1 肥料营养分配不均衡

近些年, 我国小麦施肥的营养配比十分不合理, 这一状况直接导致小麦种植田的土壤养分结构不平衡, 部分营养元素含量较低, 使得肥效的作用无法完全发挥出来。从对近年来的土壤检测养分含量的分析来看, 其有机质含量为0.65%~1.93%, 其每千克土壤中, 碱解氮的含量为31.61~79.58mg、其速效磷的含量为6.27~55.34mg、其速效钾的含量为30.52~187.65mg, (其有效磷的含量为0.26~0.89mg) 各地块之间土壤中养分含量的差异性较大。总体来说, 就是有机质 (量) 含量偏低, 氮元素含量不足, 部分地块还存在缺少锌、铜等微量元素的现象。

1.2 施肥方式错误

目前, 我国小麦的主要种植者是农民, 这类人群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没有施肥技术和有效的施肥方法, 在对小麦进行追肥时, 大多数的农民为了节省时间和力气, 往往都是采取撒肥的施肥方法。以此类方法施肥, 其田地各处施肥量不均, 部分肥料会被风、阳光等自然因素浪费, 并且, 随着雨季的来临, 表层肥料会随雨水冲刷而流入低洼地区, 使得土壤中的养分结构被进一步破坏, 大部分肥料都被浪费, 没有达到最佳施肥效果。

1.3 田地耕层不深

近些年, 我国农户在小麦秋种时, 大部分都采用螺旋式耕地方法, 此种耕地方法整地速度十分快, 且质量较高, 但是, 由该方式耕完的田地, 其耕层不深, 只有12~15cm, 年复一年的使用此种耕作方式, 导致犁底层不断加厚, 使得原有土壤的土层结构被严重破坏, 土壤的存水力降低, 对于肥力的保护作用也随之降低, 造成小麦作物扎根困难。虽然近几年我国施行了秸秆还田的政策, 但是由于秸秆腐烂速度慢, 大量的秸秆仍旧处于土壤的表面, 不仅无法为小麦的生长提供充足的肥力, 还使得小麦的全苗率降低。

2 小麦施肥技术的注意事项

小麦的施肥技术主要需要注意4个方面, 即:施肥量的多少、施肥时期的选择、肥料品种的选择和施肥的方法。小麦的施肥量主要由小麦在生长时期对于各种养分以及微量元素的需求量所决定, 其施肥量等于其所需养分的总量, 可以通过试验研究来决定, 不同地区由于土质不同, 其施肥量也存在较大差别。在种植前期, 要将磷肥和钾肥作为基肥施用, 其施肥量要根据田地的产量决定, 另外, 高产地区应该在拔节时追肥, 中低产区应该在返青时追肥。小麦的肥料要尽量选择大规模、正规企业生产的复方肥、高浓度配方肥、氯化钾、尿素等, 这类由大型企业生产的肥料其安全质量相对来说有保障, 农户可以安全放心的使用, 而一些小企业, 其规模小、生产工艺简略、产品合格率不高, 安全质量没有保障。小麦的施肥方法应该以不同肥料的特点, 土壤的土质情况以及养分含量, 还有肥料入土后的养分变化来决定, 要以提高肥料的利用为施肥原则, 所以, 氮类肥料在施肥时要深施, 保证全面覆盖土壤, 磷类肥料在施肥时要分层集中。

3 解决小麦施肥问题的措施

3.1 有机和无机肥料相结合

单一的使用有机肥或者无机肥容易降低小麦产量, 或者造成小麦只是单纯的增产, 而不增加收益。当前, 我国小麦种植户主要使用的是有机肥料, 虽然有机肥的体积较大, 在运输和施用上的费用也比较高, 但是因为其培肥地力的作用已经被广大农户所认可, 所以被广泛应用。但是, 如果与无机肥相配合, 不仅能够延长有机肥料的肥效、还能够增加小麦产量的效益, 这种效益是完全超越其投资成本的。

3.2 采用配方施肥法

小麦是一种对土壤肥力依赖性较大的农作物, 土壤中任何养分的增加或者减少, 都会使得其种植成本增多, 对小麦的生长产生直接的影响。一般情况下, 小麦的施肥量为:氮、磷、钾肥料的投入比例是1:0.7:0.4, 中等产量的小麦地施纯氮180~210kg/667m2左右、五氧化二磷135~150kg/667m2、氧化钾90~135kg/667m2;产量高的麦田施纯氮180~195kg/667m2, 五氧化二磷105~135kg/667m2、氧化钾150kg/667m2。小麦田地氮肥施用底肥与追施肥的比例为:产量高的小麦地是40%的底肥和60%的追施肥;中等产量的小麦地其底肥与追施肥都为50%。另外, 小麦地追施肥的时间应为小麦拔节期或者后期, 防止小麦出现早衰状况, 提高其产量的品质。

4 结论

冬小麦高产施肥技术 第5篇

1. 施肥量。

一般每667平方米产量为500千克的冬小麦对氮 (N) 、磷 (P2O5) 、钾 (K2O) 的需求量分别为12~16千克、6~8千克和5千克, 其中氮肥的基施、追施比例以3∶2为宜;每667平方米产量为600千克的冬小麦对氮 (N) 、磷 (P2O5) 和钾 (K2O) 的需求量分别为14~18千克、8~10千克和10千克, 氮肥的基施、追施比例为1∶1。在中等肥力土地上, 可采用施肥量上限, 在高肥力土壤条件下可采用下限。

2. 施肥时期。

(1) 基肥。

冬小麦基肥最好是有机肥、无机肥配合施用。冬小麦每667平方米产量在500千克以下的, 一定要施足基肥, 氮肥基施量应占小麦全生育期氮素总量的60%~70%;每667平方米产量在500千克以上时, 应提高氮肥的追施比例。磷钾肥一般主要用作基肥。

(2) 追肥。

追肥一般在春季进行, 可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冬小麦产量水平追肥1~2次。前期分蘖少、地力基础差时, 在返青期追肥有良好的增蘖效果;对高产麦田应重视拔节肥的施用, 以提高成穗率, 延长旗叶功能期, 增加穗粒数;对超高产麦田提倡施用孕穗肥, 能有效提高结实率和增加穗粒数, 有利于籽粒灌浆, 增加粒重。

另外, 冬小麦对锰和锌比较敏感, 适当的叶面配施锰、锌等微肥, 增产效果明显。冬小麦生长后期 (高产田) 一般不再进行土壤施肥, 但适时适量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可延长上部叶片功能期, 促进籽粒灌浆、增加千粒重, 有较好的增产效果, 还可有效减轻干热风的危害。

生产中还可根据苗情及土壤、气候等条件巧施分蘖肥, 酌施越冬肥。出苗后1个月左右, 对缺素或其他原因造成分蘖率低的弱苗可施用分蘖肥, 以促进和巩固冬前分蘖。分蘖肥一般用氮肥, 用量占氮肥总量的20%, 或针对缺乏的元素对症施肥。冬前施用越冬肥可增强麦苗的抗寒力, 春季还可促进麦苗早返青, 增加春季分蘖, 提高成穗率。

3. 施肥方法。

冬小麦科学施肥技术 第6篇

一、N、P、K、微量元素等和有机肥的作用

N主要促进叶片生长、增加种子蛋白质含量;P对花芽分化和开花结实起重要作用;K能促进代谢、运转及提高抗逆性, 微量元素多参与作物体内多种酶的合成。有机肥除了供给作物多种养分外, 更重要的是更新和积累土壤有机质, 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 有利于形成土壤团粒结构, 协调土壤中水、肥、气、等诸因素, 增强土壤保肥供肥能力, 为作物高产优质创造条件。

二、小麦缺素症状

缺N时, 叶片稀少且短、窄, 茎部叶片先发黄。植株瘦小、直立、分蘖少, 严重时无分蘖, 穗小粒少。缺P时植株瘦小, 分蘖少, 叶片紫绿色, 叶鞘上紫色较明显, 症状从叶尖向茎部扩展, 从老叶向幼叶发展, 植株抗寒力差, 抽穗成熟延迟。缺K时, 植株呈蓝绿色, 叶软弱下披, 上、中、下部叶片的叶尖及边缘枯黄, 老叶焦枯, 茎秆细弱, 早衰, 易倒伏。

缺Ca时, 生长点及茎尖端死亡, 植株矮小或簇生状, 幼叶往往不能展开, 长出的叶片常出现缺绿现象。根系短, 分枝多, 根系分泌透明黏液, 似球形黏附在根尖上。

三、冬小麦的施肥特点

形成100千克小麦籽粒, 一般需要吸收3.0千克氮, 1.2千克五氧化二磷, 2.5千克氧化钾。小麦一生对氮吸收有两个高峰期, 一个是分蘖到越冬, 占一生总需要量的13.5%, 另一个是拔节到孕穗, 植株生长迅速, 需要量急剧增加, 占一生总需要量的37.3%。小麦一生中对磷、钾的吸收基本一致, 随着小麦生长的推移逐渐增多, 从拔节期开始需要量迅速增加, 其中孕穗到成熟期为最多, 约占一生总需要量的40%。

每年每亩当季作物消耗土壤有机质相当于猪粪1000千克, 必须给作物施入最低限度的有机肥量。

夏县的耕地多属于石灰性黄土母质, 含钾量比较高, 全县土壤耕层速效钾平均含量为213毫克/千克, 属于二级水平;耕层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6.14克/千克, 属于三级水平;耕层全氮平均含量为0.88克/千克, 属于四级水平;耕层有效磷平均含量为17.81毫克/千克, 属于三级水平。因此, 为保证小麦的生长需要, 施肥应以有机肥为基础, 氮、磷肥为主, 同时适当配合一定量的钾肥及锌、锰、微量元素肥料, 才能促进小麦健壮成长, 夺得高产。

四、施肥原则

针对小麦生产中存在的有机肥投入不足, 施用方法不科学, 复混肥参差不齐等问题, 提出以下施肥原则: (1) 、增施有机肥, 每亩施2000千克, 大力提倡秸秆还田; (2) 合理调整化肥施用比例, 高产田及强筋麦田要适量增氮、控磷、补钾、增微量元素, 中低产田及中筋麦田要稳氮、稳磷、针对性补施钾肥和微肥; (3) 推广化肥深施技术, 根据苗情和旱情针对性调整追肥时间和数量。

五、施肥建议

施肥量:产量水平500千克/亩以上, 亩施纯氮14-18千克, 折尿素35千克, 五氧化二磷8.5~11千克, 折普钙70千克, 氧化钾8~10千克;产量水平400~500千克/亩以上, 亩施纯氮12~14千克, 五氧化二磷7~8.5千克, 氧化钾6~8千克;产量水平300~400千克/亩以上, 亩施纯氮10~12千克, 五氧化二磷6~7千克, 氧化钾4~6千克;产量水平200~300千克/亩以上, 亩施纯氮8~10千克, 五氧化二磷5~6千克, 氧化钾0~4千克, 此外, 强筋小麦田在上述施肥量基础上适当增加氮肥10%~20%。夏玉米秸秆还田田块在翻压时每亩应增施3千克左右纯氮, 促进秸秆腐解。

六、施肥方法

1. 深施肥

基、追肥施用深度分别达到20~25厘米和5~10厘米。

2. 巧追肥

有机肥、磷、钾、锌、或锰肥等一般均做底肥, 氮肥50%~70%底施、30%~50%追施。对返青前亩总茎数小于45万的三类麦田, 春季追肥分两次进行, 第一次在返青期随浇水追施总氮量的1/3, 第二次在拔节期随浇水追施总追氮量的2/3;对返青前亩总茎数45万~60万的二类麦田, 结合起身期浇水全部追施;对返青前亩总茎数60万~80万的一类麦田应氮肥后移, 在拔节期随浇水一次追施;对返青前亩总茎数大于80万的旺长苗, 减施氮肥控制群体, 在拔节期适量追肥。 (3) 勤喷肥:在拔节期到穗期喷施1~2次0.2%的硫酸锌或硫酸锰, 抽穗到乳熟期连续喷施2~3次0.2%~0.3%的磷酸二氢钾, 有脱肥早衰现象的可加入2%尿素混合喷施。

参考文献

[1]杨文宪, 测土配方施肥新技术[J]山西人民出版社.

小麦生长中后期施肥技术 第7篇

1 管理要点

1.1 适时追施拔节孕穗肥

拔节孕穗肥的作用:拔节孕穗期是决定小麦成穗率和结实率, 夺取壮秆大穗的关键时期, 也是小麦一生中的第2个需肥高峰期。这一时期, 需肥量一般占总需肥量的50%左右。科学追施拔节肥, 可以保证小麦生长需要, 形成大穗, 增加粒数, 一般每穗可增加3~4粒, 增产750 kg/hm2左右。追施时间:对于群体适宜、长势正常的麦田, 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 叶色转淡、小分蘖死亡时追施拔节孕穗肥。对于播种晚、受干旱影响、冬前生长不足、个体不壮的晚弱苗麦田能有效增加粒数, 对争取春季分蘖成穗、保证单位面积有足够的穗数也有一定作用。早春追施过返青肥的田块, 应根据苗情推迟拔节肥的追施时间, 一般可在4月上旬追肥。追肥数量与方法:拔节孕穗肥施用要适量, 一般追施尿素120~150 kg/hm2。前期磷钾肥施用较少的田块应追施高浓度的三元复合 (混) 肥150~225 kg/hm2+尿素75~120 kg/hm2为宜。趁雨或结合灌溉撒施肥料。施过返青肥推迟追肥的用尿素45~75 kg/hm2。

1.2 注重喷施美洲星叶面肥

2011年安徽省小麦遇到了历史罕见的干旱和低温天气, 小麦前期生长量小, 成熟期推迟, 从而可能会导致灌浆期缩短, 影响小麦正常灌浆, 造成千粒重降低。在这种情况下, 正确喷施叶面肥料, 将有助于满足小麦灌浆对养分的需求, 加速养分运转, 促进灌浆成熟, 提高千粒重。为提高喷肥效果, 需注意以下方面:一是喷施时间。据试验, 小麦拔节孕穗至齐穗期喷肥, 能明显延长叶片功能期, 增加籽粒产量, 是喷肥的最佳时期。此外, 由于晴天中午气温高, 蒸发量大, 肥料利用率低, 因此喷肥最好在半阴天或晴天10:00前和16:00后进行, 喷后24 h遇雨, 应重喷。二是喷施用量和方法。结合防治病虫害喷施美洲星900 m L/hm2+尿素4.5 kg/hm2, 对水450 kg均匀喷施, 可有效地促进小穗小花分化, 促进穗大粒多, 增加粒重, 提高单产。液肥必须喷在叶片、绿色茎秆或麦穗上。同时, 小麦叶片的正面、背面都应喷上液肥。要喷洒均匀, 雾滴越细越好。对脱肥重、墒情差的麦田, 或喷肥期出现干热风时, 要酌情增加喷肥次数。

2 安徽农垦小麦高产案例

2.1 安徽农垦焦岗湖农场案例

安徽农垦焦岗湖农场在2003年秋遭遇了特大洪涝灾害, 小麦播种过迟, 直到12月底才播种结束, 绝大部分麦田在2004年1月才出苗, 虽基本苗比较充足, 但叶片窄小苗情瘦弱, 全场职工心情十分着急。在此情况下, 农场请了有关专家给农场职工开展1次针对当时小麦苗情的小麦高产栽培管理技术讲座。在专家的现场指导下, 要求职工在适当增施氮肥的基础上, 在小麦四叶期后利用10℃以上晴好天气, 苗期2次喷施美洲星叶面肥 (根据天气情况间隔10 d左右) , 每次用美洲星1 500 m L/hm2+尿素3.75 kg/hm2左右, 对水450 kg, 用喷雾器分30次喷施。由于职工积极主动地加强了管理, 在喷施美洲星后, 苗情发生了质的变化, 叶色浓绿, 叶片宽厚, 有效地增强了光合作用, 提高了光能利用率。此后, 在抽穗扬花期结合防治病虫害又喷施了1次。原先职工根据当时的苗情, 认为只能收3 750 kg/hm2左右的产量, 后因推广应用了美洲星技术以及加强了管理, 结果全场666.67 hm2小麦平均产量达6 000 kg/hm2以上。

2.2 安徽农垦东风湖农场案例

安徽农垦东风湖农场在2006年小麦高产攻关活动中, 在小麦适播期统一播种量 (播量165 kg/hm2) , 统一播种期。由于当时天气干旱小麦播后不能及时出苗, 由农场统一提供水源抗旱;该场二分场一名职工当时未能按分场安排的统一时间及时抗旱, 待周边麦苗出齐后他才抗旱, 明显推迟了苗期。当年12月初进行苗情调查时, 该户周边的麦苗的苗情都达到6叶1心以上, 2~3个分蘖, 而他的麦苗只有4叶1心, 平均少了2张叶片, 基本苗比周边田块也减少75万根/hm2以上。由于较差的苗情与周边麦田比较, 形成了明显的差距。该户心情非常着急, 到场里反映情况, 要求农场领导到现场去看。农场高级农艺师到现场察看后, 鼓励该户要加强管理促苗情转化:一是抓住晴好天气喷施美洲星叶面肥, 喷施30桶水/hm2 (30喷雾器) , 每桶水配50 m L美洲星和250 g尿素均匀喷雾;二是抓住降雨天气适当追施尿素75.0~112.5 kg/hm2。该户认真听取了专家意见, 于当天 (气温在10℃以上) 中午就进行喷施, 1周后又喷施了1次。15 d后去田间察看, 苗情开始发生变化, 叶色明显变深, 为葱绿色。到春节后再次察看 (由于当年冬季为暖冬天气, 越冬期麦苗继续生长) , 苗情发生了显著变化;叶片宽厚, 叶色浓绿, 有效分蘖明显增加, 田间一片壮苗景色, 远处看去与周边田块苗色形成鲜明的界线, 显著增强了光合作用, 提高了光能利用率, 增加了干物质积累, 为提高单产构建了理想的苗情。加之中后期管理到位 (抽穗扬花期结合防治病虫害再次喷施美洲星900 m L/hm2) , 在收获前田间调查, 虽有效穗数比周边田块略少, 但穗型大, 穗粒数明显增加, 而且穗层均匀整齐。理论测产达9 000 kg/hm2以上, 略高于周边田。收获后调查, 籽粒饱满光亮, 腹沟浅, 千粒重比周边麦粒高2 g。

3 结论

上一篇:青年档案工作者下一篇:汽车电路图的识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