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观察能力培养

2024-09-15

数学观察能力培养(精选12篇)

数学观察能力培养 第1篇

一、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它能激起学生求知的内在力, 提高教学的效益和效率, 而引发学生兴趣的关键是创设问题的情境.

案例1《图形的平移》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 我给大家说个故事.南京有座六层楼的江南大酒店, 位于两条马路的交汇处, 建筑面积为5424平方米, 总质量8000吨.2001年因马路拓宽, 这幢楼需要拆除.拆除这样一个星级酒店太可惜啦!如果能移动一下就好啦, 人民还真的做到啦!工人们用建筑的整体平移技术将大楼与地基切断, 托换到一个托架上, 形成一个可移动体, 然后再用牵引设施将它平移到南面26米远的新地基上, 整个工程耗资400万元, 用不到造价的四分之一的钱保留了酒店, 而且节省了两年的工程时间, 十分划算. (展示图片)

师:你能举出生活中类似于此的例子吗?

生:可以, 电梯上的人, 坐在行驶车里的人.

师:如完成课本第18页:把△ABC向右平行移动8格, 画出所得到的△A′B′C′

学生动手操作在书上画出来

师:△ABC与△A′B′C′的边角有什么关系?从而你发现平移有什么特点?

学生进行讨论分析, 相互补充.

在这里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应用于生活, 引起学生的兴趣, 深感平移的重要性, 使学生更加迫切地想知道平移的来龙去脉, 在记忆深处打下深深的烙印, 在后续的表格画图中表现的更加积极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何去平移?平移有什么诀窍?尤其在一名学生发现只要定下一个点的位置, 其余点的位置相对也就确定下来.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

二、指导学生掌握观察问题的方法

只有兴趣是不能很好地观察问题的.因此, 还要掌握观察的方法, 在数学学习中, 观察对象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用符号表示的 (数字, 字母, 运算符号, 关系式等) 或文字所表示的数字关系式, 命题或问题;另一类是几何图形、图像和图表.观察是一项有序的思维活动, 不能眉毛胡子一起抓.为了提高学生观察效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

1. 观察问题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几个问题之间可能存在相同之处, 它们或者具有相同的形式, 或者属于同一类知识, 通过观察发现几个事物之间的异同, 比较分析, 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避免了盲目套用相同的方法, 从而出现失误.在不同处找到问题切入点.

案例2在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时.让学生观察四边形, 五边形的内角和是如何求得的, 来求多边形的内角和.很多学生是可以很快连出对角线求出内角和的, 这反映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

师:七边形的呢?

学生还是可以画出的.

师:八边形、九边形、十边形呢?

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复杂性, 开始观察图形进行思考.这时引起思维的积极性, 是培养的一个机会.

师:观察三个图形的相同处和不同处.找一找有没有变化规律.你有什么想法?

师:其他同学呢?

生:我觉得对角线可能还有规律?

师:看看谁聪明, 到底有什么规律呢?

生:四边形时是一条对角线, 两个三角形.五边形时, 两条对角线, 三个三角形;六边形时, 三条对角线, 四个三角形, 正好有一个共同特点, 边数减2正好是三角形的个数, 所以, 再多我们也能很快算出来了.

师:太棒啦!给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思路.

生:我们以前搭小鱼, 搭正方形, 还有一些找规律的题, 都是从简单的图形入手, 找数量关系.因此, 我试着去找.

上述案例引导学生去观察事物之间的异同, 实际上是, 通过观察利用归纳思想, 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因此, 在解决此类问题时, 我们不妨以问代答, 让学生不断从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去发现问题, 从简单到复杂, 归纳出一般解决问题的办法.

2. 从整体到部分, 从部分到整体

在数学观察中, 有的学生常常只注意到一个方面, 或只顾整体, 忽视部分, 或只顾部分, 忽视整体, 任何一个事物的特点都存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从小范围看和从大范围看有时可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因此, 进行数学观察时, 从整体中去部分, 从部分中把握整体, 只有这样, 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 看出被观察事物的本质特点.第九章“从面积到乘法公式”可谓处处体现这一思想.因此, 在教学时, 公式的由来, 我引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 一个一个去探讨.

案例3在“平方差公式”探讨时, 展示:边长为b的小正方形纸片放置在边长为a的大正方形纸片上, 你能计算未盖住部分的面积吗?你能发现什么?

让学生事前准备好正方形纸和剪刀.

这是利用图形的面积来说明代数公式的合理性, 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

从整体去看:大正方形的面积减去小正方形的面积故为a2-b2, 学生可以很快作出来.

从部分去看时难住了学生, 如何去计算?

先参考书上的, 说说你发现什么?

生:它是分成两个梯形, 面积为[ (a+b) × (a-b) ÷2]×2= (a+b) (a-b) .

从而得:a2-b2= (a+b) (a-b) .

生:还有一种方法 (如乙图) , 面积得 (a-b) 2+b (a-b) +b (a-b) =a2-b2, 两种方法的面积一样.

师:很好, 这名同学分割的是长方形和正方形.

生:那我怎么没有得到书上的公式?错了吧?

(由于是开放教学, 我喜欢让学生畅所欲言, 但这名同学的回答显然偏离了既定目标, 让学生去讨论, 因式分解还没有学.)

师:没错, 很好, 这是问题的一种表达形式.

学生极不高兴地坐下, 我也有点郁闷, 幸好又有学生提出如图丙, 生:我的这个可以, 分割成后, 重组成长方形得面积 (a+b) (a-b) .

本节课从代数式的几何意义出发, 激发学生的图形观感, 通过对图形面积的不同表示方法, 对图形不同的分割和组合, 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看法, 但对于图乙的分法, 正确但得不到公式, 如何引导让我被学生将了一军, 当然我也很高兴学生思维不拘泥于书本, 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事物, 分析事物.

数学观察能力培养 第2篇

摘要:观察能力作为小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延伸,对学生学好数学、全面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本文总结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激发兴趣、积极评价,突出目的、防止干扰,启发善导、教贵得法,讲究策略、培养习惯,逆向思维、发现规律等教学策略,对培养小学生观察能力,促进小学数学的教与学可以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观察能力;策略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数学学习是充满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数学活动的过程。观察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活动之一。数学观察能力就是指学生有目的、有计划、主动并由思维参与的较持久的数学感知能力,它和数学的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运算能力、化简运算能力、猜想能力、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共同组成认识、解决及拓展创造数学问题的能力结构,并在这些能力中起着基础开发和前沿作用。观察能力作为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延伸,对学生学好数学、全面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突出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

培养小学生数学观察能力,可以运用以下的策略。

一、激发兴趣,积极评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特别有效的手段就是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推动学生的观察内驱力。小学生拥有极强的好奇心,教师只要引导到位,学生就会认真的去观察、思考、学习了。激发学生观察兴趣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开展一定的观察活动,比如观察竞赛,教师陈列一定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比较,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即时做出积极的评价,给学生恰当的一定的鼓励,这样,学生的观察积极性就会得到激发。对于观察的事物或者需要观察的内容,教师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最好拿出教学实物,或者板画出教学内容,让学生拥有直观、动态、形象的观察效果,那学生的观察兴趣自然就会高涨。

二、突出目的,防止干扰

对于小学生来说,注意力很难集中,他们一遇到感兴趣的事物就容易忽视观察的任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强调观察活动的目的性,以硬性的规定提高学生的抗干扰能力,促使学生提高注意力和捕捉信息的能力,从而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习《位置与方向》这节教学内容时,老师可以要求学生耐心细致地观察数学课本中的情境图。课本上的情境图用整个版面呈现了公园的风景,这就极易造成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被公园的风景所牵制,或者被公园其它的事物所干扰,而忽视右下角小小的公园定向运动图。如果不排除这样的干扰,观察是起不到任何效果的。为了提高学生的抗干扰观察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有意地缩小观察的范围,然后强化提示,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到与数学相关的信息。明确观察的目的会指引学生认真观察,仔细观察,观察的能力自然就会提高。

三、启发善导,教贵得法

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相对匮乏,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弱,对数学知识的解读有时候很难现学现用。教师必须了解学情,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分析观察法是一种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以分析事理为目的的观察方法。这种观察方法要求在观察对象的过程中,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可以运用分析观察法启发引导学生学习。如平行线为什么不会相交?三角形为什么只能有一个角是钝角?这类数学常识很直观,学生易于了解,但是却很难上升到理论的层面上,更悟不出其中蕴含的道理,就达不到预期的观察目标。

四、讲究策略,培养习惯

观察能力不会是先天性的遗传,而是在学生经历大量的观察活动,积累一定观察经验的基础上锻炼出来的。要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应该结合教授的课程内容及学情,设计相关的观察内容,让学生在大量的观察活动中得到经验,获取知识。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需要学生调动自身全部的感官参与其中,并且根据已有的教学知识,巧用知识迁移,嫁接到图片、标本、模型等实物上。教师还应该进行积极引导,教给学生一些正确的观察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这是帮助学生提高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如在学习复杂的四则运算时,教师要让学生养成一定的观察习惯,提醒学生仔细观察运算符号和算式中的数据特点,巧用运算定律,进行化繁为简来解决问题,不能一拿到题目埋头就做,一定要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这样就会大大地提高解题效率了。

五、逆向思维,发现规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题目相对简单,程序相对简洁,不少问题在教学中只要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总结就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对于数学试题来说,特别是一些综合数题,看上去难度系数较大,但只是学生善于观察,认真思考,就会从中找出规律,这与传统的解题方法相比,会省去很多不必要的计算过程。对于数学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学会逆向思维,寻找解决问题的简便方法。

例如:请比较下面三个分数,然后判断其大小,1/

2、3/

4、6/7。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很多的小学生一般都是采取传统的思维方法,先通分,然后再比较他们的大小,这样的话操作起来计算比较多,并且容易出现错误。如果学生善于观察,具备一定的逆向思维的话,就可以打破常规,取这三个数与1相比,做差,然后比较差的大小,差小的分数就大,差大的分数较小。这样做差的话计算比较简单,计算的量也很小,解法自然也就简单了。

观察能力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的基础能力,小学数学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着自身的优势。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以上策略,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观察、善于观察、学会观察,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何宏涛.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3(4)

一年级数学观察能力的培养 第3篇

关键词:观察;内容;顺序;方法

观察是人的感知发展的一种最高形式,是形成智力的一种重要因素。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积极思维,比较持久的感知活动,是人们获取知识、积累经验的一种重要途径。新课标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充满了观察、猜想、实验、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观察是获取数学知识的前提,不会观察就不会发现问题,更谈不上解决问题。”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个有观察能力的学生,绝不会是学业落后或者文理不通的学生。”而一年级正是儿童认识事物的开端,因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尤为重要。

一、观察内容的指导

在教学中,发现一年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差,容易人云亦云,假如一个同学说,我看见房子左边有2朵花,立马就有同学说,我看见房子右边有5朵花,有人说女孩在搬玉米,就有人说小男孩在掰向日葵。这就是说他们没有一双使用数学的眼睛,更不会从数学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这就需要老师不露声色地引导、点拨。点拨不好,课堂就会乱成一盘散沙,教学活动则无法进行。这时,老师问学生:“同学们,请你们仔细看门前的花,告诉老师,你看见了什么,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快看学生手里的玉米,告诉老师,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有了这些提示,学生自然知道要看什么,哪些是我们需要的有用信息,哪些信息说的是一回事,而不会没有目的地去找一些与问题不相干的信息。

观察是学习的起点,是理论的先导。在教学“认识图形(一)”时,观察是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年级学生观察事物笼统又不细致,不注意事物本身的特点,不善于区别事物之间的差别。因此在教学中,教具和学具的使用也很重要。首先,教师展示长方体几何模型,让学生建立直观表象,吸引学生注意力。然后,通过对长方体教具进行观察,老师一步步引导学生从整体进行观察,即观察长方体的六个面,通过比一比得出长方体两对面完全相同。再根据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让学生拿出正方体学具,让学生观察正方体的特征,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相邻面和相对面,发现正方体6个面都相同。最后把正方体和长方体放在一起比较,让学生学会从理论上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观察顺序的引导

小学生观察事物很表面化,没有一定的顺序,往往一个问题的出现,他随便看一下,就轻易草率地下结论,没有条理性。在数学教学中要多训练学生观察的条理性。人教版一年级上册11页第3题。老师出示情境图,问:“你从图中看到了谁在谁的上面?”他们立刻七嘴八舌地说:“小鸟在上面,小猴在下面” ……学生看见什么就说什么,没有一定的顺序,于是老师又问:“谁能按一定的顺序说一说”,立马就有学生说:“小鸟在小猴的上面,小猴在小松鼠的上面”按从上往下说的,也有从左往右说的,对于他们观察的顺序,教师都予以肯定,然后指出,观察可以有几种顺序,第一,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第二,从左往右或从右往左;第三,从外往内或从内往外;第四,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既培养了学生观察的顺序,又培养了他们有序思考的能力。

三、观察方法的训练

艺术大师罗丹指出:“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能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出美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解决问题,大家都知道一年级教材的练习题中很多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这就需要老师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勤思考。如,一年级教材上册第9页第1题,求一共有多少人?大多数学生根据文字信息列出算式为8+6(男生8人,女生6人),老师即在黑板上板书问:“你们还能怎样解答?”同学们大眼瞪小眼,你望望我,我看看你。这时有个小女生怯生生地说:“老师,我列的算式是5+9”。老师:“说说你为什么列5+9呢?”小女孩:“有5个人在大树的左边,有9个人在大树的右边。”老师当时特别高兴,借机说:“你观察的真细致,棒极了,奖你一颗智慧星。”然后对其他同学说,其实这幅图还能列出很多不同的算式,谁还能做一个爱动脑筋的好学生?经过这一启发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从手里拿的东西到头上戴的道具,甚至衣服、鞋子的颜色……甚至有同学列出几步计算的式子。从此以后,在每每拿出一道题,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总之,观察是人的一种认识能力,教会学生善于观察,就能打开学生智慧的天窗。正如著名生理学家巴普洛夫所说:“观察,观察,再观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坚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周围的世界,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使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这可使学生终身受益。

初中数学课堂观察能力的培养 第4篇

数学观察能力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较持久的数学感知能力, 是人们在学习生活中积极主动地获取数学信息, 联系数学知识, 构造数学模型, 进而认识数学问题并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能力。培养观察能力的第一步要养成一个良好的观察习惯。在解决数学问题时, 学生养成从观察理解题意和联系知识开始, 通过有目的的审题设和结论, 观察已知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内在和外在联系, 充分挖掘隐含条件和题型结构, 从而全面了解数学信息, 联系记忆, 简化类化思维过程, 并参与运算。

对初中学生来说, 没有观察就没有学习。而人的观察力并非与生俱来、一成不变的, 是可以在学习中得到发展的, 如果有意识地培养观察力, 那么就能使它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

第一,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观察兴趣。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因为兴趣可以引导和推动一个人去钻研、去探索, 将注意力放在人所感兴趣的问题上, 这些问题的创设, 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具体情况制定:初级阶段可以直观现象设疑为主;中级阶段可以现象本质设疑为主;发展阶段可以探索性设疑为主;高级阶段则可以学生自我设计实验问题为主。这样, 可借助几何模型或具有规律性的代数式子, 以它们的真实、形象、生动, 具有规律性的特点, 激发学生的兴趣。并通过调动学生观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保持和发展这种兴趣, 并使之内化为对观察起作用的有效动力, 鼓励学生多观察身边的数与图形, 并尝试用数学知识解释他们、感受他们。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学习中优化和提升所学的数学知识, 还可以使学生从观察中得到真实的验证, 获得成就感, 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第二, 教学生几种常用的观察方法。要增强观察能力, 使学生在观察中做到有条理、全面、细致, 教给学生一些观察方法是很重要的。常用的观察方法一般有: (1) 比较观察法:有比较才有鉴别, 有鉴别才有认识。通过比较观察, 可以促使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一些相同点或者细微的变化或差异, 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2) 外形结构观察:许多数学问题的设置实质上是由一些公式、定理或特殊恒等式变化得到的, 因而细致观察命题构成的外形是很重要的。 (3) 重点观察法: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 按照观察目的对重点部分进行仔细观察, 抓住本质和关键的现象进行重点详细的观察。在观察过程中可让学生自己多举例子再次验证。

第三, 观察与讨论相结合。由学生总结观察中的现象, 引起疑惑或兴趣, 当不知正确与否或出于成功喜悦需要倾诉时, 给他以讨论的氛围, 可引发学生多角度的观察, 多角度的思维, 拓宽思路, 达到进一步激活学生思维, 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思维的过程, 从而达到既能更好地理解观察到的现象, 又能掌握应用的知识, 促进思维发展和观察能力的提高的目的。学生在观察讨论中, 可以把自学探索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使学生的归纳、逻辑思维能力得以提高, 更有助于观察能力的培养。

其中提高学生的观察品质是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关键。观察能力主要体现在良好的观察习惯上。观察习惯是观察主体基于对观察重要性的认识, 求知欲望的驱使和观察乐趣的体验, 进而形成的一种主动自觉的行为。观察能力是观察主体在观察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在观察活动中表现出来并直接影响观察效果。

三观察在具体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第一, 在具体的教学中, 教师注意必须明确观察的目的, 让学生明确行为的意义, 就会避免盲从和被动, 增强观察行为的效果。

第二,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时, 还要注意激发观察的兴趣, 提高学生在观察能力训练过程中的积极性、能动性和持久性。

第三, 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技术处理方法, 使被观察的事物和现象鲜明、清晰、突出、强化, 是增强观察兴趣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教师要针对教学目标不断改进实验的设计和操作方法。

第四, 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提高观察兴趣的过程中, 要重视对学生的鼓励, 对观察能力的提高要肯定;在观察不成功时, 要鼓励学生增强信心, 进行引导, 不可挫伤培养观察能力的信心和积极性。

第五, 观察是手段, 旨在发现和探索。将观察到的信息, 通过分析、归纳、综合、概括等思维活动, 达到认识事物及其变化规律的目的。在观察时, 学生往往容易被事物的性状和变化的现象所吸引, 而停留在单纯的感官被动反应上。这就要求教师设问质疑, 引发学生相应的思维活动。

观察能力培养教学随笔 第5篇

看到这种情况,我停止了讲解,走到了樯樯身边,故作惊讶地问道:“樯樯,你会玩游戏啁?这是什么游戏啊?教我们玩玩可以吗?”听我这么一说,本以为会受责备的樯樯自豪地仰起了笑脸说:“我爸爸教我的,我早就会了。”在老师鼓励的眼神中樯樯得意地走向了讲台,边玩边给大家当起了解说员。老师的表扬声,小朋友的掌声,使樯樯原本那不太自信的脸上露出开心的微笑。从此以后,老师的身前影后总能看到樯樯的笑脸。

无意中的一次活动,看似是孩子的一个不遵守规则的现象,却收获了孩子的一个奇迹。在老师眼中显得有些笨的樯樯,用他出奇不意的电脑秀,给了老师一个惊喜。而老师的赞赏也给了孩子充分的自信感与成功感。尊重是什么?尊重就是赏识孩子的发展、,孩子是以不同速度发展着的个体,就好比高速公路卜介跑的汽车,有的开得快,付的外得慢,但他们都会到达终点。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都应该学会赏识孩子,抛弃心中“恨铁不成钢”的激情.多给他们表现自己的机会,用一颗赞赏的心看孩子。这样的赏识才是一种尊重,一种对孩子发展的尊重,成长的尊重。

重视小学生数学观察能力的培养 第6篇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

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郊游、参观、访问等多种形式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如在郊游、参观、访问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再讲解其中的知识,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产生兴趣,并促使他们更深入地观察这些现象。

2.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观察的广度和深度

观察依赖于人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越是人们感兴趣、有些了解但又不太熟悉的事物,越能引起人们的观察兴趣。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地涉猎各个领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眼界,使他们积累丰富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广度和深度。

3.提供观察机会,培养学生随时观察的习惯

观察能力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经验,为他们提供各种观察的机会,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观察事物,要求学生在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种植花草、义务劳动等活动中,处处留心观察,随时做好记录,从而使他们养成勤于观察、乐于观察的好习惯。

二、观察内容的指导

1.观察物体数量

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观察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深入开发这些观察内容,从让学生观察单一物体的数量开始,逐步发展到观察不同类物体的数量,最后再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把物体分类。如一年级第一学期教材第35页有道题目,要求学生用不同方法把图中的10个方块分成两部分。笔者先和学生一起观察图片,然后让学生把10个正方体分成两堆,这时师生共同观察、共同讨论、共同实践,不仅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而且还融洽了师生关系。又如一年级第二学期教材第18页有道题目,要求比较四个数的大小。笔者先把这四个数竖着排列,数位对齐后,让学生观察,学生很容易就发现两位数小于三位数,如果两位数要比较大小,要先比较十位上的数,十位上数大的则这个数就大;如果十位上的数相同,就看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在比较完之后,笔者再和学生一起总结比较数大小的规律,使他们能够举一反三地比较其他的数。

2.观察数量间的相互关系

数量间的相互关系包括两数与总数、大小数与相差数、每份数与总数,也包括一倍数、倍数与几倍数、等数量间的四则运算关系。刚开始学习数量关系时,学生只会从一个角度去观察数量间的一种运算关系,然后再逐步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同幅图中的数量,从而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一年级第一学期第38页 “试一试”的第一题图,就渗透了加减法的运算关系以及总数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即因为“7+2=9”,所以“9-2=7”“9-7=2”;又如二年级第一学期第48页例1的小鸡直观图,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出每份数、份数与总数之间的关系,即“2×4=8”“8÷2=4”“8÷4=2”。

三、观察顺序的引导

1.横着看

从左往右看或者从右往左看是横着看的两种方式,如一年级第二学期第32页的看图统计和用实物图来表示一个数,学生就可以采用从左往右看的方式。

2.竖着看

从上往下看或者从下往上看是竖着看的两种形式,如二年级第一学期第19页的“2的乘法口诀”,学生就可以采取从上往下看的方式,很容易就能掌握2的乘法口诀的规律,从而使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

3.从中心向周围扩展

如一年级第一学期第43页的加减法混合运算,课本运用汽车停车场车辆进出的情境来说明,原来有4辆汽车,先开出1辆,又开进来2辆,要求学生计算现在停车场里有几辆车。通过观察,学生很容易就列出了算式是4-1+2。

四、观察方法的训练

1.应用旧知,指导观察

例如教师让学生观察一幅画着大小不同的7个五角星的图画,再要求学生根据图画的内容,编出一道求一共有几个五角星的加法应用题。学生通过观察图画内容,再结合以前所学的知识,编出了以下三道题目:①图内有4个大五角星,3个小五角星,一共有几个五角星?②图内大五角星比小五角星多几个?③图内小五角星比大五角星少几个?

2.对比观察,找出异同点

如教师给出9的乘法口诀后,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观察,找出其中的规律,以帮助记忆:①观察和比较它们的积,发现下一句口诀的积都比上一句多9;②观察和比较它们积的个位数与十位数,发现积的个位数与十位数的和都是9;③观察比较它们积的十位数与因数,发现积的十位数都比因数少1。这样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了逐一观察、逐一对比的方法,有次序地找出前后观察对象之间的异同点,进而发现其中的规律。

3.培养对比、提问、寻根究底的习惯

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观察能力的同时,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逐步养成寻根究底的习惯。例如二年级第二学期第39页有余数的除法和没余数的除法,笔者引导学生作对比:①小英有20颗珠子,每5颗一串,可以穿多少串?解答为20÷5=4(串);②小英有20颗珠子,每6颗一串,可以穿多少串,还剩多少颗?解答为20÷6=3(串)……2(颗)。然后,笔者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两道题的条件、问题、得数、答案各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当学生发现它们的区别在于20÷5没余数,而20÷6有余数时,就会对被除数、除数和余数的关系产生学习兴趣。

观察是智慧的源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使学生终生受益。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与观察能力 第7篇

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 我认为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观察能力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注重激起学生探求知识、学习观察的兴趣和欲望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浓厚的观察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 而且能使学生在充满兴趣的学习活动中伴着积极愉快的情绪,从而把注意力长时间集中于学习活动,倾注全部热情和力量克服学习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所以,教师在课前、课上、课后就要多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观察的机会,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学生对学习充满浓厚的兴趣,寻求新的知识, 从而使学生的观察由无意观察逐步向有意观察过渡,培养观察的持久性。

二、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观察模式、方法

在教学中, 要针对学生在心理缺乏观察事物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掌握知识经验的水平上缺乏观察的能力和数学教学的特点,可以考虑利用多媒体教学或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学会用眼睛观察、欣赏同类型题的变化,保证观察的正确性。

1.引导学生用“联系”的哲学观点观察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

数学不仅仅是数理间的关系, 还与其他学科具有紧密的联系。我们在进行数学观察时,要注重利用政治教学中有关哲学思辨的思想和方法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和发散学生的思维。

2.引导学生学会发散性观察思维 ,寻求多样解题途径 。

发散性观察思维, 就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多样性的数量、数理关系中发现数量、数理演变的规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比如,有些数学题,教师可以对例题进行有目的、多角度的演变,调换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指导学生经过一题多变的观察和思考,在解题过程中开阔思路,寻求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办法总比问题多”。这就是我们数学教育在学生全面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可以在人生观、世界观方面同样具有教育的意义和优势。

3.引导学生寓观察分析中学会探索数理和事物发展的规律。

客观事物是复杂的,人们难以对客观事物全部、清晰地认知,只是有选择性地以少数事物作为感知对象,在知识发现的过程中,需要对事物进行表面的和深入的,整体的和部分的顺向的和逆向的多方面的观察,寻求规律。

三、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观察品质和能力

数学思维观察是哲学思维方法的运用,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善于站在哲学的高度,用矛盾的观点、运动的观点启发学生做每一道数学题, 分析每一件事物, 重视对学生观察的指导,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观察品质,有目的地、全面地、精确地、深刻地、有序地观察数理、空间、结构等,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在此基础上,使学生逐步概括,发现知识规律,从而学会科学思维,开发学生智力。

1.注重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观察的目标定向能力 。

培养目标定向能力, 就是引导学生把数学观察当成是掌握知识,获得数学思维能力的方式。由于学生对观察材料缺乏全部感知的能力,总是有选择地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在教学过程中,对观察对象叙述的语言要准确,提出观察任务时目标要明确,分析时要紧紧围绕确定的观察目的。在概念教学中,要展示实物,尽可能地让学生观察,抽取其本质属性。这样的概念使学生感知活动按预定的方向和目标进行, 使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及进行观察转变为主动地、自觉地、有意识地观察,培养了观察的目的性。

2.注重在运算法则教学中培养数学观察的数理概括能力。

培养数理概括能力, 就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数理间逻辑规律,运用数学的方法推理理论,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缜密的概括能力。

3.注重在解决问题中培养数学观察的辩证联系能力 。

培养辩证联系能力, 就是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哲学思维中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运动的观点观察问题、解决问题,要求通过观察反映事物的全貌及事物的组成部分和相互联系在较复杂结构的图形中全面反映事物的某种属性, 指出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感知对象所能发生的各种可能性。

总之,数学教学具有数学本身的特点,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处理数据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学信息的表达和交流能力为目的,通过学习运用数学思维中具有丰富哲学思想的思维,对学生进行长期的有目的的训练,提高对观察作用的认识和兴趣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观察的基本方法,具有良好的观察品质,逐步养成主动观察、善于观察的习惯,使数学教学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摘要:学生数学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关键是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事物的数和形的特点感知活动,通过对符号、字母、数字或文字所表示的数学关系式、命题、几何图形的结构特点进行察看,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学会从数学思维的角度观察周围的世界,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使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使学生终生受益,充分发挥数学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达到学以致用、学用相长的素质教育目的,真正实现数学教学的目标。

技校数学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 第8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观察能力,技校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通过教师的引导、组织来获取一定的知识技能, 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取离不开细心的观察, 因此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对数学的学习成绩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一种心理品质, 不是先天固有的, 而是在后天的学习中形成的, 因此观察能力可以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培养,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观察能力呢?下面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从九方面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一观察数字, 寻找突破

仔细观察题目中的特殊数字, 如整数、质数、奇数、偶数、勾股数组、倒数数组、相反数数组等, 发现数字间的联系, 找到解题突破口。

解:如果我们抓住x+y=10, xy=1这两个特点, 将原式变换一下, 解题便十分简捷。

原式3x2-5xy+3y2=3 (x+y) 2-11xy=3×102-11×1=289。

这个例子说明解数学题, 不能满足于会做, 还要力求简捷, 从不会到会是一个飞跃, 从会到巧这又是一个飞跃。同时还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使其思维敏捷、灵活。

二观察外形, 联想知识

观察一个命题的条件或结论, 其外形与哪些知识相似, 于是联想到有关知识, 运用这些知识去解答问题。

例2, 在三角形ABC中, 求证: (a2-b2-c2) tan A+ (a2-b2+c2) tan B=0。

解:由a2-b2-c2和a2-b2+c2联想到与它们接近的余弦定理:

把 (3) (4) 代入原式得:

原式左边=-2bc cos Atan A+2ac cos Btan B=-2bc sin A+2ac sin B=-2bca·2R+2acb·2R=0

所以原式成立。

由上述例子可知, 在解题中如果我们能仔细观察已知条件或结论的外形特点与相关的基本公式或方程相似, 往往能找到巧妙的解题途径。

三观察结构, 确定解法

仔细观察题目中式子的结构特点, 联想有关数学知识和方法确定解题思路。

由上述例子可知, 只要我们能观察到已知条件或结论的结构特点, 并把相关知识联系起来, 就一定会找到简捷、灵巧的解题方法, 同时也会体验到解题的趣味。

四观察整体, 全面审视

综观问题的整体, 全方位进行审视, 再注意局部处理, 便容易发现问题的实质。

例4, 若a2+b2=1, x2+y2=1, 求证:ax+by≤1。

证:由整体a2+b2=1, x2+y2=1联想到:

由结论ax+by≤1中的左边ax+by联想到把 (1) + (2) 得2 (ax+by) ≤2。

所以:ax+by≤1。

五观察局部, 各个击破

对一个数学问题的局部进行观察, 有利于发现解题信息。或把一个问题分成若干个部分, 认真观察局部情况, 由局部突破使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例5, 已知方程 (sin B-sin C) x2+ (sin C-sin A) x+ (sin A-sin B) =0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A、B、C为△ABC的三个内角, 求证:三角形的三边成等差数列。

把 (1) (2) (3) 代入原方程得 (b-c) x2+ (c-a) x+ (a-b) =0。

又方程系数之和为零 (b-c) + (c-a) + (a-b) =0。

则x1=x2=1。

所以:2b=a+c。

a、b、c成等差数列。

六观察结论, 联系条件

注意观察结论有什么特征, 需要求哪些量, 再从已知条件观察、发现与结论所需条件之间的联系, 寻找解题思路。

七观察全题, 挖掘隐含

观察每一个细节, 并由各个细节层层分析、挖掘隐含的条件, 从而为解题提供有用的信息。

实践表明:挖掘条件往往就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隐含条件所提供的信息可帮助我们正确巧妙地找到解题的途径。

八观察图形, 巧妙解答

在解题过程中, 把数与形结合起来研究, 可以把图形的性质问题转化为数量关系问题或将数量关系问题转化为图形问题, 做到“脑中有图”“见数 (式) 联形”, 从而使复杂问题简单化, 抽象问题具体化, 化难为易。

实践表明:在计算有关数式问题无从着手之际, 尝试对图形的直观性质进行分析, 往往能找到巧妙的解题方法。

九观察规律, 寻找思路

通过观察数与数之间的表面现象, 透过表面现象, 发现数与数之间的内部规律或特征, 从而找到解题钥匙。

在数学教学中,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提高数学的解题效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时良好的观察力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本条件, 也是激发学生数学探索精神、引发数学发现的源泉。

参考文献

[1]王义智编著.实用教学艺术[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2]蔡亲鹏、关文信.基础教育教学基本功[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数学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第9篇

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其理由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实现数学教学目标的需要。《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指导纲要》指出:初中数学教学, 必须“使学生掌握数量关系、几何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具有一定的运算能力、处理数据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心理学告诉我们, 感知和知觉是人类认识事物过程的最初级形式, 而观察则是知觉的高级状态, 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的、持久的知觉活动。离开了观察能力的培养, 学生就不可能具备完整的数学能力与数学素养, 数学教学的目标也就不可能真正实现。

其次,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需要。素质教育呼唤着学科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为宗旨, 而创新能力必须以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基础和前提。

那么,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本人以为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浓厚的观察兴趣

学习是由内在的心理因素引起的, 内在的动机比外驱力更活跃、更持久, 更具有主动性, 而兴趣则是内在学习动机的集中体现。激发学生对观察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师可采用如下方法:

(1) 以美引趣。学生对美具有一种近乎天然的向往。数学具有自身的魅力, 数学美集中在数学的简单、统一、对称、奇异等方面。数学图形所展现的外在形式美、数学的抽象概括性所体现的简单统一的内在美、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所呈现的对称美、数学思想所表现的奇异美的原则, 充分利用数学自身的特征和特有的美,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并发掘数学中的美, 就能激发学生对观察的浓厚兴趣, 激励学生求知的强烈愿望。

(2) 以用促趣。引导学生观察并解决实际中的数学问题, 使学生真正认识观察在解答数学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更能培养学生持久的观察兴趣。

(3) 以成导趣。成功的体验, 能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内心激动, 使其增强学习的信心。在数学教学中, 学生观察的对象是图形、数量关系、逻辑过程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鼓励学生主动观察, 为学生创设获得成功的机会和条件。结合教材内容, 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数学通过观察发现数学定理、解决数学难题的事例, 并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练习,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 总结概括出数学概念, 发现公式、定理的证明, 掌握那些特殊题型的解题技巧, 品尝成功的喜悦, 调动学生主动观察的积极性。

二、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

初中学生在心理上缺乏观察事物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在掌握知识经验的水平上缺乏观察的能力和数学教学的特点, 因此, 只有注重对学生观察方法的指导和培养, 才能保证观察的正确性。

首先, 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时把握合理的顺序, 养成学生从整体到局部, 又由局部到整体的观察习惯。发现不合理的观察方法, 应通过示范分析及时指出, 加以指正。

再次, 要引导学生了解常用的观察方法 (如分类观察、从一般到特殊的观察、从特殊到一般的观察、对比观察等) , 掌握观察的一般步骤: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制订周密的观察计划, 作好有关知识的充分准备;在观察过程中作好观察记录;观察后对得到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和总结。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 让学生能够较为熟练地自主观察。

三、养成良好的观察品质

观察不是消极的注视, 不是被动的感知, 而是一种“思维的知觉”, 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因此, 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时, 必须十分重视观察的目的性、全面性、精确性、深刻性等良好观察品质的培养。

(1) 培养观察的目的性。初中学生对观察材料缺乏全部感知的能力, 总是有选择地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对观察对象叙述的语言要准确, 提出观察任务时目标要明确, 分析时要紧紧围绕确定的观察目的。

(2) 培养观察的全面性。观察的全面性, 要求通过观察反映事物的全貌以及事物的组成部分和相互联系;在较为复杂结构的图形中全面反映事物的某种属性;指出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感知对象所能发生的各种可能性。在观察中, 由于学生缺乏对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全面理解, 导致感知的对象不能反映各种可能的现象经常发生。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帮助学生把握事物的基本属性, 在初步观察的基础上, 分析观察对象内在的规律性, 鼓励学生依照一定的程序, 深入观察。同时, 教师要及时对观察的结果提出自己的观点, 与学生相互讨论, 对学生观察中出现的遗漏, 要分析原因, 加以补救。

(3) 培养观察的精确性。观察不能仅仅满足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还要精确把握事物的特征, 对不同事物既能发现它们的相似点, 又能辨别它们的细微差别。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 如列表比较、对比观察等,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通过形象直观、富有动感的图片、画面, 启迪学生发现观察对象的特征, 揭示观察对象的本质。

(4) 培养观察的深刻性。观察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因此, 观察必须始终与思维训练紧密结合, 尤其要重视对观察对象隐含条件的发掘, 通过观察能力的培养, 逐步使学生的数学思考意识抽象概括化、思考对象形式化、思考过程逻辑化、思考结果应用化。

总之, 数学教学必须十分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要运用多种手段, 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通过训练, 使学生掌握观察的基本方法, 具有良好的观察品质, 逐步养成主动观察、善于观察的习惯, 使数学教学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摘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率的需要, 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应落实观察的手段。

关键词:数学教学,观察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王子兴.中学数学教育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1]王子兴.中学数学教育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数学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第10篇

一、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目的的要求

初中数学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数量关系、几何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具有一定的运算能力、处理数据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而观察又是一种主动的、对思维起积极作用的感知活动。它不单纯是事物在人的意识中的直接反映过程, 还包括积极的思维活动。事实上, 在观察过程中, 观察者必须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或特征随时分析、比较、抽象、概括, 否则就无法通过观察来研究和确定事物或现象的性质和关系。可见, 观察是认知的基础, 是思想的触觉。离开了观察能力的培养, 学生就不可能具备完整的数学能力与数学素养, 数学教学的目标也就不可能真正实现。

二、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也是各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要根据数学课程的特点, 数学教学着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处理数据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学信息的表达和交流能力等。而观察能力对于数学学习的各种能力培养都具有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作用。无论是图形的识别、数据直接关系的把握, 还是基本规律的发现, 以及综合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认真、仔细的观察, 需要眼、脑并用, 而且观察的对象也并非都具有直观的形象。因此, 观察能力无疑是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效果的需要

不可否认, 现在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着学生的质量不高、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弊端。究其原因, 当然各种各样, 主要原因是学生的观察能力滞后, 缺乏观察的习惯。毫无观察能力的学生, 怎么能够发现图形之间、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正因如此, 学生数学学习的低质量、数学教学的低效率也就不足为怪了。

数学观察能力培养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火眼精金 观察能力 逆向思维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实用性的学科,它突出了学生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逻辑观察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推进,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和方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基础知识延伸的观察能力,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必须在授课的过程中突出对此能力的培养。

一、启发教学,教贵得法

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相对匮乏,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弱,对数学知识的解读有时候很难现学现用。作为教师,必须了解学情,学会引导学生,利用启发教学的作用。分析观察法是一种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以分析事理为目的的观察方法。这种观察方法要求在观察对象的过程中,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如平行线为什么不会相交?三角形为什么只能有一个角是钝角?这类数学常识很直观,学生很了解,但是却很难上升到理论的层面上,更悟不出其中蕴含的道理,达不到预期的观察目标。如在讲授三角形面积的结算公式时,教师可以有效的利用知识迁移的作用,先让学生回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然后让学生每人用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拼成长方形,接着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任意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最后引导学生,给学生启迪,让他们明白计算三角形的面积用底乘以高后为什么要除以2的缘故,这样通过启发式教学,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会得到激发,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观察能力。

二、讲究策略,培养习惯

观察能力不是先天性的遗传,而是在学生经历大量的观察活动,积累一定观察经验的基础上锻炼出来的。为此,要想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应该结合教授的内容及学情,设计相关的观察内容,让学生在大量的观察活动中得到经验,猎取知识。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需要学生调动自身全部的感官参与其中,并且根据已有的教学知识,巧用知识迁移,嫁接到图片、标本、模型等实物上。教师还应该进行积极引导,教给学生一些正确的观察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这是帮助学生提高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如在学习复杂的四则运算时,教师要让学生养成一定的观察习惯,提醒学生仔细观察运算符号和算式中的数据特点,巧用运算定律,进行化繁为简来解决问题,不可难道题目蒙头就做,一定要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这样就会大大的提高解题效率了。

三、突出目的,防止干扰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注意力很难集中,一遇到感兴趣的事物就容易忽视观察的任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强调观察活动的目的性,以硬性的规定提高学生的抗干扰能力,使其提高注意力和捕捉信息的能力,从而发现规律,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位置与方向》这节教学内容的时,老师可以要求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数学课本中的情境图,课本上的情境图用整个版面呈现了公园的风景,这就造成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极易被公园的风景所牵制,或者被公园其它的事物所干扰,而忽视右下角小小的公园定向运动图,不排除这样的干扰,观察是起不到任何效果的。为了提高学生的抗干扰观察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有意的缩小观察的范围,然后强化提示,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到与数学相关的信息。观察的目的会指引学生认真观察,仔细观察,观察的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四、逆向思维,发现规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题目相对简单,程序相对简洁,很多的问题在教学中只要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总结就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对于数学试题来说,特别是奥数题,看上去难度系数较大,但是只是学生善于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找出规律,这与传統的解题方法相比,会省去很多不必要的计算过程。对于数学问题,老师要引导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学会逆向思维,寻找解决问题的简便方法。例如:请比较下面三个分数,然后判断其大小, 1/2、 3/4 、 6/7 。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很多的小学生一般都是采取传统的思维,先通分,然后再比较他们的大小,这样的话操作起来计算比较多,并且容易出现错误。如果学生善于观察,具备一定的逆向思维的话,就可以打破常规,取这三个数与1相比,做差,然后比较差的大小,差小的分数就大,差大的分数较小。这样做差的话计算比较简单,计算的量也很小,解法自然也就简单了。

五、激发学生观察兴趣

要想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特别有效的手段就是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观察内驱力。小学生拥有极强的好奇心,只要教师引导到位,学生就会去认真的去听、去观察了。学生观察兴趣的激发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采取一定的观察活动,比如观察竞赛,教师罗列一定的问题,然后让学生积极观察,教师也作出积极的评价,给学生一定的鼓励,这样学生的观察积极性就会得到激发。对于观察的事物或者需要观察的内容,教师一定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最好拿出教学实物,板画出教学内容,让学生拥有直观、动态、形象的观察效果,学生的观察兴趣自然就会高涨了。

又如在学习“减法的速算法”时,学生观察三道等式后,经过讨论,最后用自己的话总结出“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几个数,可以先把所有的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减去它们的和”这个结论。强调指出“减去它们的和”,比书上的结论还要明确,能避免学生丢掉小括号。课堂上,我注意发扬教学民主,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允许他们插话。不管老师还是学生只要说话中或板书中有错误,都会有人给予纠正。

观察作能力作为一种数学学习的能力,对于学生学习数学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小学数学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着自身的优势,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师必须要想方设法的去引导学生积极观察、善于观察、学会观察,进而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以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何宏涛.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3(4)

数学观察能力培养 第12篇

关键词:观察能力,数学观察,兴趣,方向,品质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主动并由思维参与的知觉过程, 它是一种比随意注意更为自觉的积极感知的过程。观察能力是人学习、掌握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技能。数学观察是数学学习的基础, 数学观察能力也就是认识的基础能力, 是学生从数学背景材料中获取信息, 是数学思维的出发点。其实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 发现多数学生欠缺观察的主动性以及观察的方法, 习惯在教师的引导提示下进行观察, 大部分同学常常也能够通过观察比较, 发现规律, 做出判断, 这也为学生的推理与判断能力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所以,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要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时间, 有时候不能一味的以教师的“讲”取代学生的“看”这一关键过程。

一、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不同的人在观察同一现象时, 会根据自己的兴趣而注意到不同的事物。兴趣可以提高人们观察力的敏锐性、持久性。所以我们在教学时, 首先应该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观察兴趣。

比如在学生刚刚进入中专的数学学习第一课时, 复习初中所学, 数的运算。我就会让一组学生一个一个依次说出任一个数, 我写在黑板上, 让其他同学观察这些数是否属于同类。学生一般都会受前面同学的影响, 报出的数字基本都属于同类, 因为我说大多同学掉进了前面同学的陷阱, 习惯性思维, 走入了“怪圈”。同学们听到“怪圈”笑了, 所以, 他们在继续观察时会更加的活跃, 都在想怎么走出老师所说的怪圈。

然后再继续叫另一组同学说出一组数, 当有学生观察发现前面有一些数属于哪一类时, 当有学生说出的数与前面的不同类时, 我都会及时的赞扬肯定学生, 即使有学生没有观察出来, 我也会鼓励他, 给他以信心, 调动他的积极性。

就这样, 一组一组的同学踊跃发言, 一组一组的数字得以补充, 学生在观察中不断地超越别人, 超越了自己。

二、引导学生观察的方向

当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 乐于观察数学时, 我们可以指引学生的观察方向, 给学生设置一个个小的阶梯, 一步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直至解决问题。

如在讲授绝对值不等式时, 我是这样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的。设数轴上关于原点对称的两点A, B及另一点C (不同于A, B两点) , 问题1:A, B两点间的距离是多少?写出计算式子;问题2:A, C两点间的距离是多少?写出计算的式子;问题3:xA-0表示哪两点间的距离呢?问题4:x-0 =3的点有?问题5:x =3的解是什么?问题6:x-0 <3的表示的是哪些点?那么x <3的解是什么呢?以上我都一步步板书, 方便学生观察。

所以, 观察的兴趣不仅可以由语言激发, 还可以通过板书的对比、比较, 实验演示, 还有布置一些能够引起学生观察兴趣的课堂小练习, 让学生在感觉蹊跷、奇怪中产生观察兴趣。

三、培养学生观察的品质

观察的品质有目的性、条理性、理解性、敏锐性、复杂性。在教师平时逐步指导下, 学生熟悉了观察的方向, 慢慢的培养了观察能力, 有时候已不再需要教师提示观察的对象特征, 观察的方向以及观察的注意事项等, 多数学生通常能够建立自己的观察模式, 有了自己第一反应的观察点, 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品质。

在讲授判断用“且”“或”“非”逻辑连接词连接两个简单命题而成的复合命题的真假时, 首先研究的是判断“p且q”命题的真假, 当我们经过讨论共同完成真值表后, 我让学生进行观察,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这个真值表。学生1 (一名女生, 上课认真积极) :如果两个简单命题都是真命题, 那么复合命题即为真;如果两个简单命题都是假命题, 那么复合命题即为假;如果两个简单命题一个是真命题一个是假命题, 那么复合命题即为假。我表扬了她语言的组织能力及严密性, 说完, 同学们都笑了, 这时学生2 (一名男生, 上课经常讲话) 笑着站起来:老师, 她太罗嗦了, 就是真真得真, 假假得假, 真假得假。我也及时赞扬了他今天的课听得很认真, 回答很好, 精炼了许多。有学生也笑了, 在下面小声说“像是在背口诀”。学生3 (一名男生, 认真灵活) :老师, 就把前面两个乘起来, 1×1=1, 1×0=0, 0×0=0。听了他的回答有些学生若有所思“哦, 好像是”。他的这种观察总结还真是新颖。

观察是根本, 学生观察的同时其实也是一个思维的过程, 观察能力的提高, 也有利于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例如推理能力, 概括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 分析问题的能力等等。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应特别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同时, 我们还需要不断探索并掌握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使得学生的观察能力不断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吴建明.《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培养》.数学通讯.1998, (11) :11-12

[2]黄玫.《数学教学中观察能力培养初探》.理科园地2005, (3) :41

[3]刘文新.《高中生数学观察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上一篇:Excel开发下一篇:动手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