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岭水库范文

2024-06-18

佛子岭水库范文(精选4篇)

佛子岭水库 第1篇

佛子岭水库有2条航线:一自佛子岭大坝至磨子潭水库坝下, 航程32公里;二自梅家渡至吴家呼, 航程24公里。

近年来, 采砂、水库养鱼和捕鱼成为库区群众致富的又一重要途径, 由于管理不到位, 佛子岭水库的采砂和水面养殖成无序的发展之势, 群众在航道上非法设置渔具, 进行非法采砂, 2008年前, 佛子岭库区的渔网、网箱纵横交错, 采砂船随意施工, 据海事部门统计, 在这期间, 整个库区50多公里的河道内, 共有采砂船110多艘, 拦河网80多只, 网箱2000多只, 严重威胁了过往船只的航行安全, 严重威胁了省城的用水安全。

针对此种状况, 2007年至2009年, 霍山县地方海事处每年均在佛子岭水库开展“通航环境专项整治活动”, 主要是打击佛子岭水域违法挖砂、船舶乱抛锚、渔船乱下网、网箱碍航等行非法行为。

通过几次专项整治, 共取缔挖沙船110余艘, 纠正违章抛锚船舶2艘, 清除碍航网具200多只, 整治网箱8片;取缔非法堆砂点10处, 使库区50多公里的航道保持了一定的畅通, 使库区的水质得到了进一步的净化, 但对于网箱占居主航道养殖行为的打击, 收效甚微。

2 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次专项整治活动, 佛子岭库区基本取缔了拦河网, 杜绝了非法采砂行为, 净化了库区的水质, 改善了库区通航环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利益的驱使, 仍然有不少人蠢蠢欲动, 主要表现在占居航道进行养殖。2009年8月, 佛子岭海事所对辖区通航环境进行了详细的检查, 发现在佛子岭通向磨子潭方向, 共有8处、500多只网箱又侵占到主航道上, 另外还有不少村民准备增加网箱养殖。这些原先在划定区域内的网箱, 天长日久、慢慢偏移, 又逐渐侵占到主航道;有的村民将拦河网白天沉入河底, 夜晚浮出, 进行诱捕;还有个别乡镇船舶在不经许可的情况下, 采取流动作业的方式进行非法采砂。种种违法行为打而不死、杜而不绝, 严重威胁了库区的通航和饮水安全, 浪费了行政资源, 给海事港航及渔政部门的管理, 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3 存在问题的原因

佛子岭水产资源丰富, 且水质优良无污染, 所产淡水鱼纯天然, 无公害, 深受广大游客和省内外消费者青睐。76年开始, 水产养殖就在水库兴起。改革开发后, 为了照顾库区群众、提高库区移民的生活水平、发展农村经济, 沿库乡镇想方设法推动水产养殖, 到目前为止, 佛子岭水库养殖水面已达4.5万亩, “十一五”期间, 每年新增网箱养鱼3~5亩, 库湾养殖在达200亩。因此, 绝大多数养殖户并未办理许可手续。按照《渔业法》规定:“渔业单位和个人使用国家规划确定用于养殖业的全民所有的水域、滩涂的, 使用者应当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由本级人民政府核发养殖证, 许可其使用该水域、滩涂从事养殖生产”。可是佛子岭库区大部分养殖户均未得到有关部门的许可, 而且都是以个体形式存在的。没经许可, 就会缺少监管, 由于历史原因而形成的无序局面, 给水上交通安全埋下了隐患。

4 对策

发展渔业生产, 搞活地方经济, 这个思路是十分正确的, 但在发展的同时, 不能破坏自然环境, 不能影响安全, 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以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4.1 整合库区养殖资源, 走规模化养殖之路

要想彻底改变水库的混乱局面, 必须由县政府抽调渔业、海事、港航、公安、环保、水务和水库管理处等有关部门的人员, 成立佛子岭水产养殖整治指挥部, 对库区渔业秩序进行整治, 打击非法行为。同时引进资金充足、实力雄厚的企业, 成立股份制养殖有限责任公司, 把库区所有网箱和水产品作价入股, 并入公司, 库区群众经当地政府证明, 个人也可以出资入股, 从而有效地整合库区养殖资源, 打出“佛子岭水产品”品牌, 走规模化、科学化的养殖之路。同时清理拆除所有的网箱、拦河网, 真正做到标本兼治, 一劳永逸。

4.2 严格许可监督制度, 严控养殖规模

海事、港航、渔业、和水库管理部门, 要严格许可和监督制度。海事港航部门要严禁采砂船、采砂设施进行非法采砂、严禁无防污染设备的船只航行、严禁船只跑油、漏油和滴油。渔业部门要严禁个体养殖、严控养殖规模, 限定养殖数量, 严禁炸鱼、电鱼等违法行为;环保和公安部门要严禁向库区投掷饲料和化学诱饵的行为。

4.3 建立长效机制, 确保养殖和航行安全

由公司实现规模养殖后, 拆除了网箱等水面设施, 河面净了, 视觉爽了, 水质更甜了, 航行更安全了。但建立一个长效的管理机制, 确保养殖和航行安全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散养的鱼, 更容易被偷盗, 有的群众可能还要在水面上进行灯光诱捕, 设置拦河网等等, 因此, 必须由渔业、公安、海事港航等部门组建联合办公和执法点, 定期和不定期进行巡航检查, 依法对盗鱼、炸鱼、占居航道捕鱼、采砂等违法行为进行经常性的打击, 有关管理经费从公司的年租金中支出。

笔者认为, 只有加强执法力度, 标本兼治, 才能有效地改变佛子岭库区的通航环境, 从而达到“让航行更安全, 江河更清洁”的目标。

摘要:有着“远东第一坝”美誉的佛子岭水库山清水秀, 生态环境优美, 属于“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是安徽省重要的旅游景区之一。巍巍大坝矗立于万山叠翠之间, 坝体镌刻着毛泽东主席手书体“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八个红色大字。佛子岭水库是新中国治淮工作的第一项浩大工程, 她集防洪减灾、农业灌溉、节能发电、渔业养殖、水路运输等几大功能于一身, 为促进安徽省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近几年由于巢湖水域污染严重, 而佛子岭水库因其清洁无污染的水质, 使其又发挥了一项新的功能, 就是供应合肥市民的吃水。然而, 最近几年, 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利益, 群众在库区随意设置拦河网、放置网箱, 随意占居主航道进行砂石开采, 过于密集的无序养殖和矿石开采, 即污染了库区水质、破坏了自然景观, 又影响了通航安全, 因此加强佛子岭水库通航环境整治、净化库区水质、确保航道畅通的工作势在必行。

佛子岭水库导游词 第2篇

佛子岭水库由治淮委员会组建佛子岭水库工程指挥部负责施工。1951年10月10日指挥部成立,陆续从各方面调集人员。1952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水利第一师参加水库建设。从江苏、上海等地招聘技术工人。民工来自霍山县和阜阳县。最多时参加施工的人数达18900人。1951年10月底,修通了六安到佛子岭的公路。水库大坝从1952年7月1日开始浇筑坝身混凝土,至1954年9月16日坝身浇筑完成,历时仅27个月时间。

水库工程采用原河床导流分两期施工,先东岸导流,西岸筑围坝。第二期在西部河滩山脚部分开挖上下引河。河水经8、9、10号拱下泄,东部筑围坝。1952年1月9日佛子岭大坝清基。3月1日第一期钢板桩土石围坝工程动工,6月底结束。在清基开挖中发现西岸岩层有破碎带,将坝轴线下移12米,清基工作延迟到1953年3月完成。第二期清基工作因围坝渗水及洪水冲击溃决。至1953年10月初才全面开展,是年底全部完成。混凝土浇筑自1952年7月初开始,分两期进行。整个工程采取自营方式,以机械为主,人力为辅。施工中遭遇1953年春寒低温,一度影响混凝土质量和浇筑进度。混凝土拌和、输送、浇筑随着浇筑高度和部位不同,采取分散、移动和固定,机械和人力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对质量的控制和要求均较严格。1952年7月下旬开始,对施工管理和劳动组合进行改革。施工单位建立“区域生产管理制”,推行“平行流水作业法”,效率提高,比原计划提前一个月完成第一期混凝土浇筑任务。第二期混凝土的浇筑,克服了多次涨水、围坝毁而又筑的困难,于1954年6月6日全部浇筑到127.46米高程,顺利地拦蓄了1954年7月的洪水。是年10月底,连拱坝工程全部完工。计清基94.7万立方米,浇筑混凝土19.5万立方米;耗用水泥5.3万吨,钢材6400吨,木材2.05万立方米,砂石34万立方米,应用各种机械设备545部。

1965年大坝进行第一次加固。9月28日开始放空水库,修筑围坝。12月中旬完成裂缝修补,12月16日关闸蓄水,并进行13~16号拱的加强拱浇筑、裂缝灌浆及帷幕和固结灌浆等施工,1966年9月底基本完成。1968年10月对坝身加固、钢管加固和溢洪道处理等组织全面验收,施工符合质量要求。

佛子岭水库 第3篇

在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中心镇是小城镇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 “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中心镇—一般建制镇—村庄”的五级城镇体系网络中,中心镇作为一个节点,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向下辐射一般建制镇和乡村,向上连接城市。

胡善德在其研究中认为 “中心镇建设能够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从而优化农村生产力布局,进而促进农村产业集聚的发展。中心镇的要素集聚功能有利于发展园区经济,从而带动乡镇企业的发展,园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乡镇企业集中发展,集中发展可以克服分散发展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集聚发展还有利于规模经济效益的显现”。[1]

胡新民认为 “特色产业培育是中心镇崛起并发挥带动作用的关键所在。中心镇的发展通过大力培育特色产业来推进农村产业集聚的发展。中心镇在发展壮大自己的特色产业方面,着力引导本地区的一些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变,对于自己镇的特色产业则要加大扶持力度,提高特色产业的竞争力,应将特色产业集聚努力培育成现代产业集群”。[2]

李仁彬提出 “政府应加大对中心镇的投入,在产业机构调整与升级、项目安排等方面应向中心镇倾斜。中心镇应当着力引导周边地区的二、三产业向中心镇集聚以形成集聚发展的优势,可以通过原地纳税等方法加以引导”。[3]

综上所述,国内的学者们普遍认为,发展中心镇,有利于带动城乡经济,促进二、三产业向中心镇聚集,推动中心镇经济社会发展。发展中心镇,能在城乡之间形成一种双向互动、优势互补的经济关系,实现农村与城镇产业相互衔接、经济有效融合的两性互动和一体化发展。

2 我国中心镇建设的探索

2. 1“中心镇” 出台的背景

第一,以农业为主的小城镇产业结构。小城镇发展必须要以二、三产业为基础。但在目前的城镇产业结构布局中,农业比重依然过大、第二产业也是以自然资源为主的初级加工形式、以农业为主的小城镇产业即第三产业比重过小,很难形成强有力的小城镇二、三产业劳动力吸纳能力,从而严重地阻碍了小城镇在农业城市化、农村工业化的进程。第二,趋于农村化的小城镇基础设施。城镇应该是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比较集中的地区,但小城镇结构的布局使得小城镇的基础设施趋向农村化。所谓农村化,是指小城镇没能够充分发挥 “极化效应”,使得小城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不发达,难以充足供给的小城镇基础设施,必然会导致小城镇的基础设施与农村相比较没有多大的优势,甚至有些地区城镇的基础设施还没有农村好。

2. 2 何谓 “中心镇”

中心镇是指具有较好区位优势、较好基础设施、较强经济实力、较大发展潜力和对周边地区具有一定辐射力的区域重点镇称之为中心镇。中心镇是统筹城乡社会发展的重要节点,是增强县域经济实力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推进农村人口集中、资源集约、产业集聚的重要平台。

2. 3 中心镇建设的政策目标

第一,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城镇农业现代化。中心镇是县域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中心镇建设将会加强与大中城市的联系以及对农村的辐射作用。同时还将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发展。第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推动城镇工业化发展。县域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是不断适应市场环境、保障经济持续增长的长期过程。第三,有效扩大内需,促进城镇工商业发展。大量农民进入小城镇必然会增加对住宅建设和基础设施的需求,必然会拉动建筑业、工业、服务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力地拉动市场需求,进一步推动县域工商业的发展。

3 六安市佛子岭中心镇建设的背景、战略及成效

3. 1 六安市佛子岭中心镇建设背景

2OO5 年6 月27 日,六安市 《关于申报增补省中心镇省重点中心镇的请示》经省政府同意,将霍山县佛子岭镇列为中心建制镇。至目前,佛子岭镇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快中心镇建设的重要政策措施,使佛子岭镇的中心镇建设在实践探索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3. 2 六安市佛子岭中心镇建设总体战略

佛子岭中心镇建设发展总的战略方向是:“集聚要素,完善功能,创新转型。”积聚要素,就是土地、人口、产业等生产要素要充分集中、聚集和集约使用,来提高使用效率和扩大规模效应。完善功能,就是要大力改善集镇生产生活环境和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增强集镇服务、集聚功能。创新转型,是要以改革创新为手段,促进发展模式、产业结构和社会管理方式的转型。

3. 3 六安市佛子岭中心镇建设成效

近年来,由于突出抓好招商引资、旅游开发和小城镇建设,坚持稳中求进,推进工业、农业、旅游业均衡发展,到2014 年年底,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 8 亿元、增长20% ,其中农业总产值0. 8 亿元、增长15% ,工业总产值1. 7 亿元、增长25% ; 农民人均纯收入8500 元、增长20% ;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 5 亿元、增长58. 6% 。经济社会持续保持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4]

4 六安市佛子岭中心镇建设SWOT分析

4. 1 六安市佛子岭中心镇建设的外部机遇

国家的大政方针为佛子岭镇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实施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以来更是聚焦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夯实了农村农业发展基础,这些都为佛子岭镇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制保障和政策支持。

4. 2 六安市佛子岭中心镇建设的外部制约因素

城乡二元体制导致的城乡矛盾是全国中心镇建设的大环境、大背景。首先,市、县、乡三级财政收入差距比较大,政府主要集中精力投入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建设中,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相对较小。其次,城乡科教文卫事业投入非常不平衡。最后,中心镇集聚辐射功能的相对薄弱。

4. 3 六安市佛子岭中心镇建设的内部优势

佛子岭不仅有 “亚洲第一坝”的佛子岭水库,更有万亩竹海、千顷人工湖等众多自然景观; 还有着丰富的物产资源,茶叶、毛竹、杜仲种植和白鹅、鸡等养殖皆成规模; 其中茶叶、毛竹已成为佛子岭镇主要的经济作物,代表霍山黄芽的 “乌米尖黄芽贡茶”通过了国家商标局的注册。

4. 4 六安市佛子岭中心镇建设的内部劣势

在充分肯定中心镇建设内部优势的同时,也清楚地看到目前佛子岭镇在中心镇建设和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第一,思想认识不到位。不少领导同志对中心镇建设和发展工作不在状态,喊口号、做表面工作。第二,土地瓶颈没有突破。佛子岭镇城乡建设用地规划工作起步较早,但用地指标短缺、用地难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第三,形象特色不够明显。建设水平低,管理品位低,基础设施不配套。第四,工作推进机制不够健全。中心镇建设上下协调互动、部门合作机制还不是很顺畅。

5 推进六安市佛子岭中心镇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5. 1 加强中心镇的配套设施建设

应围绕发展功能和方向定位,形成别具特色的城镇风貌。我们要按照 “突出重点、适度超前、满足需要、完善系统”的原则,必须加快建设和整合道路交通、供水供电、园林绿化、医疗卫生和教育文化等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设施,努力提高中心镇的综合配套水平,增强公共服务功能。

5. 2 大力发展中心镇经济

为镇域经济在科学发展中的快速增长,应突出抓好招商引资、旅游开发和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工业和民营企业,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把中心镇建设成为农产品加工和营销中心,落户于集镇周边的毛竹、茶叶加工等项目应加速投产开发。充分利用中心镇的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

5. 3 深化中心镇配套体制改革

第一,推进中心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建立市直管重点镇的体制建设,实施扩权强镇改革。第二,推进中心镇公共财政体制改革。通过从新农村建设新增专项资金中划出一部分、市财政预算安排一部分等办法,市财政每年应筹集建立市级中心镇建设发展专项资金。第三,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积极探索建立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居民宅基地有序流转机制等。

5. 4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完善5A级景区建设,佛子岭镇应强调突出生态、文脉、产业、功能 “四要素” 建设,努力打造 “文化酒镇、生态靓镇、宜居美镇、旅游名镇”。

一是大力打造山区 “生态旅游”,以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为目标,将佛子岭旅游区开发总体规划与生态环保规划、集镇总体规划、中心村庄规划相结合,大力开发佛子岭生态游、绿色游、风光游、农家游等项目。二是以汉文化为背景推进集镇建设,把佛子岭镇的自然旅游资源与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相结合,让丰富的 “汉韵徽风”文化元素深深地融入所有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中。以迎驾贡酒、汉武南巡和千年九龙寺为切入口,努力做好酒文化、汉文化和佛文化。对于乌米尖黄芽贡茶、迎驾贡酒酿造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打造特色旅游特色产品的方式,进一步加以传承和保护。

摘要: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以及城乡发展的严重失衡,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重要因素。而中心镇建设则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文章对当前我国中心镇发展背景、实践探索、建设战略目标进行分析,并结合六安市佛子岭中心镇建设的区位优势,力求在中心镇建设的思路、具体对策与措施等方面有所创新。

关键词:中心镇,佛子岭镇,现状和对策,城镇化,中心镇建设

参考文献

[1]胡善德.略论加快中心镇建设的意义[J].理论视野,2005(12):34.

[2]胡新民.创新体制机制加快中心镇建设[J].政策瞭望,2010(4):38.

[3]李仁彬.以区域中心镇为重点着力推进我市城乡一体化[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4(5):47.

[4]以上数据依据六安市霍山县统计年鉴.

[5]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课题组.“十二五”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建筑业出版社,2011.

[6]周鹏,王卫琴.就地城镇化研究综述[J].中国市场,2015(17).

佛子岭渔场美食村项目建议书 第4篇

一、项目名称及项目业主

1、项目名称:佛子岭渔场美食村项目

2、项目业主:霍山县佛子岭镇政府

二、项目背景

佛子岭风景区是安徽省政府批准的省级风景名胜区,距霍县城约15公里,距六安60公里,省城合肥120公里,距商景高速仅15公里,临105国道,318省道,六佛路、迎白路南北贯通,交通便利。这里旅游资源丰富,自然、人文景观并存,景点密布,青山绿水,风景如画,生态环境优美。霍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佛子岭风景区的开发和建设,成立了高规格的风景区开发领导小组,制定了佛子岭风景区中长期旅游开发规划,并加以实施建设。霍发[2008]6号文件《县委2008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全面启动佛子岭风景区创4A工作,加快以农家乐为重点的乡村旅游发展,提升相关集镇旅游服务功能”等具体要求。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兴建了占地15亩的晾甲广场,投资1。5亿元兴建了四星级宾馆迎驾度假山庄。梁家滩水利枢纽工程、迎驾二桥、迎驾旅游商品一条街、九龙居旅游购物中心、迎驾景苑旅游服务中心、佛子岭坝上水上旅游码头等项目正在建设,景区内规

划设计了岳王度假村,射击靶场,滨河别墅群,九龙山庄农家乐等,佛子岭风景区掀起了新一轮建设高潮。

三、项目建设必要性

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各样的假日旅游、家庭旅游、生态旅游、观光旅游、文化旅游、休闲疗养旅游、探险旅游、红色教育旅游等大众旅游项目蓬勃兴起,带动国民经济发展,日益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2、随着五天工作制的施行,双休日、长假带给人们闲暇时间迅猛增加,经济的快速增长,市民可支配的收入越来越多;加之工作节奏快,压力大,许多希望在周末或长假期间去旅游度假以消除工作带来的疲劳,消除城市生活的烦恼,因此,回归自然,追求清闲安静的生活成为新型的休闲娱乐方式。此项目建成后,游客在此地享受生态无污染食品,可自己下水捕鱼、垂钓,可自己动手烹饪。春可游山玩水,赏花斗鸟;夏可避暑消遣,垂钓猎作;秋可观山红叶,野外探险;冬可林海赏雪,狩猎野炊。既满足了人们的旅游欲望,也满足了社会对旅游的需要。

3、该项目建设,增加了景区的服务基础设施,提高了景区的接待能力。让游客做到:吃的开心,住的安静,行的悠闲,游的刺激,购的独特,娱的雅观。游客高兴而来,尽兴而归,流连忘返,延长逗留时间和提高了返游概率。增加了景区的吸引力。

4、该项目建成后,可为企业老板,商界、政界人士提供安静的商务会所及休息地点,既可谈论工作,又可修身养性,同时避免外界人士的打搅。

5、项目的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集镇规划有机结合,彻底改变佛子岭坝上渔场及其周围地带,脏乱差现象,改变整体面貌,美化周边环境,与坝上山水自然景观相辉映,提升景区的硬环境。

四、市场分析与预测

随着人均收入增加,国内旅游显著增强。据专家预测,2008年霍山县游客量27.4万人次,2010年68万人次,2015年138万人次。目前,霍山县风景区游客吃、住、游、购、娱等方面人均日消费240元。旅游综合收入将是一笔可观收入。

五、项目建设条件、建设规模及内容

1、项目建设条件

项目建设已列入霍山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得到了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关怀,得到了当地群众的欢迎,加之,佛子岭旅游区水、电、路、邮、通讯等基础设施已初具规模,为该项目建设经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项目建设位于佛子岭水库存坝上,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东边为佛子岭水库,原是地方国营企业佛子岭渔场、佛子岭水上搬运站、森工站等单位,占地面积60亩,现为下岗职工居住,为集镇存量的国有建设用地。

当地居民淳朴,热情待人,接受新思想,新观念较快,积极要求改变现在人居环境,渴望外来投资者投资兴业,发展旅游经济,带动经济发展,增加收入。

2、建设内容

(1)农家乐小楼50家

(2)高档洒店2家,准三星级,集吃、住、娱、休闲为一体,建筑面积每家3000平米,可同时接待500名游客。

(3)淡水养殖馆一座,建筑面积观赏、购买。实行门票制。

(4)农家土灶30家,以两居室为单位,以租赁方式让游客自主安排各项活动,突出旅游的自主性。

(5)土特产经营点1000平米,以经营山库区土产和有机水产品为主。

六、项目规划方案

1、项目位置范围:位于佛子岭水库坝上,占地面积60亩。

2、旅游类型:半日或一日游,体闲度假,参与式娱乐生活生产。

3、接待能力:一天接待500—1000人次。

4、建设期限:项目码头选定后,在一年内完成首期施

工,投入运行。

5、投资规模:项目总投资2900万元,政府配套资金

900万元,招商引资2000万元。

七、项目环保方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环境保护执法部门规定,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建设单位在环评文件批准后方可动工建设,依据环评批复意见落实,环保“三同时”制度。

项目建成运营后,排水排污系统采用雨污分流制,污水经管道集中到镇污水处理厂,环卫建设,小区实行24小时保洁,生活生产垃圾集中清运处理,设置废物箱、垃圾中转箱,经营单位、产业噪声不得超过国家标准,严禁污染空气。

八、项目组织机构和劳动定员。

为保证项目顺利实施,成立佛子岭滨河外滩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协调领导组,下设规划建设组,宣传拆迁组,治安保卫组,纠纷协调组,具体负责该项目建设。

项目建成运营后,需从业人员60——70人。

九、项目估算及资金筹措

1、农家小楼,每座20万,计1000万

2、酒店每家500万,计1000万。

3、淡水养殖馆500万元。

4、农家土灶每家10万元,计300万元。

5、土产经营点每平米1000元,计100万元。

项目总投资2900万元,政府配套资金900万元,拟招商引资2000万元。

十、项目经济效益评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佛子岭水库】相关文章:

水库淤积水库测量08-18

大型水库网箱养殖对水库水质的影响09-14

水库水文05-12

水库经济05-15

水库土坝05-22

水库库容05-22

水库资源05-23

饮用水库06-13

水库灌溉06-25

水库治理06-29

上一篇:国家关系下一篇:贸易战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