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企业库存管理

2024-09-19

建筑企业库存管理(精选12篇)

建筑企业库存管理 第1篇

现代建筑企业物资管理的核心是存货的控制,所以建筑企业物资管理本质其实是库存的管理。建筑工程的施工活动包含有物资的采购、安装、调试、试运行、竣工验收等各个阶段,而库存管理是贯穿于整个安装工程,因此库存管理是整个建筑施工过程中一个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目前,在建筑企业中建筑材料占了整个工程造价的60%~70%,工程项目的盈亏和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会直接受到建筑物资库存的影响。同时,从理论上可以看出,节约1%的材料管理费用将会增加10%左右的利润[1]。因此在建筑企业和工程项目中是否可以合理的控制材料的库存成本是企业成本控制的一个重要因素。

1 建筑企业库存管理方法研究现状

目前,在建筑行业中对库存管理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ABC库存管理方法供应商库存管理方法,供应链库存管理方法,动力学库存管理方法。

1.1 建筑企业ABC库存管理方法

ABC库存管理是由ABC分类法转化而来,ABC分类法源出于ABC曲线分析,ABC曲线又叫帕累托曲线。ABC库存分类法用于通过确定库存管理的重点,以便集中力量主要的库存物资,它一种简单有效的节约资金和费用的科学管理方法。

在建筑行业中,最普遍研究的库存管理的方法是ABC库存管理方法,对于ABC库存管理方法有相对较多的文献。陈涛在基于建筑企业物资的库存管理研究中提出了ABC管理方法在建筑材料管理过程中的应用思路。何平的基于现代物流理念的建筑施工企业中介绍了ABC库存重点管理方法,他根据建筑施工企业所需物资的特点对其进行了改进,从而为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和库存成本提供了有利的决策工具。

1.2 建筑企业供应商库存管理方法

供应商库存管理方法简称VMI,主要是通过信息共享,建筑物资供应链中上游企业根据下游企业的用量信息和库存的多少,通过一定方式对下游企业的库存进行统一管理和控制的管理模式。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文献是研究建筑企业VMI方法。吕广朋,陈强的[2]的供应商管理库存在建筑施工企业的适用性研究中认为建筑企业与供应商可以建立供应商管理库存契约关系,建筑企业和供应商之间成立物流供应加工中心,同时实行建筑原材料的集中加工与配送,实现施工项目部的及时制生产方式。供应商管理库存方式不仅通过集中采购、集中加工配送以降低建筑企业的成本,供应商还可以利用建筑企业的加工场地降低存储、运输成本,实现双方战略合作的共赢。Hyounseng Jang,Jeffry S.Russell和June Seong Yi的研究将最终用户的满意程度引入到建筑业管理中,认为供应商与承包商均应当考虑市场的长期发展,实现以向最终客户提供最佳的服务及建筑产品获得最低成本的为原则。

1.3 供应链库存管理方法

供应链库存管理方法是指将某个企业的库存管理放到整个供应链之中,以降低库存成本和提高企业市场反应能力为目的,综合考虑从点到链、从链到面的库存管理方法。

现阶段很多国内外的学者都热衷于将供应链库存管理方法应用到建筑业的库存管理的研究中。叶吉庆[3]在提出了对建筑物资库存管理供应链管理中的联合库存管理的方法,同时他还提出了建筑业供应链联合库存管理的实施的具体策略,首先是建立建筑业供应链信任协调机制,然后建立利益的分配和激励奖惩机制,第三需要现代化信息平台的建立,最后要选择适合的JMI模式的选择。企业可以根据JMI信息平台提供的信息预测施工材料需求,保持合理的库存,既满足施工进度需求,从而规避了各节点企业各自为政的库存模式,提高库存的利用率。Jarnbring[4]在论文Material Flow Cost on Building中的首次提到了建筑企业和供应商能够充分重视双方的联合机会,其成本节约将会大幅增加。Rajesh Pipl建立了基于库存的评估供应方协同的模型,通过对传统供应链和协同供应链的分别建模,利用仿真对分销商实施协同前后的绩效进行评估、针算结果显示供应方协同可以提升整个供应链的绩效。Timo Ala-Risku和Mikko Karkkainin[5]在《Material delivery problems in construction projects:A possible solution》中根据工程项目建设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建筑材料供应模型。该模型对材料供应有两方面的要求:建筑材料具有一定的获得性和供应链响应时间必须很短。

1.4 动态存储模型库存管理方法

动态存储模型库存管理方法是应用了动力学的原理的一种库存管理的方法,动态存储模型是以动态规划为理论基础进行的。美国的R·Bellman[6]提出求解动态规划的最优化原理如下:作为整个过程的最优策略具有这样的性质,即无论过去的状态和决策如何,对先前决策形成的状态而言,余下的诸决策必构成最优策略。

很多学者致力于将动态存储模型库存管理方法应用于建筑业中。赵雪锋等对建筑企业库存管理提出了推行实时库存控制的建议,即使用动态存储的思想管理其库存物资。Moonseo Park利用了系统动力学模型对建筑物资构建了一个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动态模拟,模拟了不同的建筑材料安全库存量对企业成本所产生的影响。温志桃等在介绍传统的库存管理方法的基础上,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了延迟购买条件下的经济批量模型,对库存管理进行优化。柯华虎、李惠强、尹秀琴等人研究的建筑施工企业库存管理研究中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传统模式下的库存管理进行建模分析,解决了企业库存水平过高,存储成本过大的现状。

2 建筑企业库存管理发展趋势

从近10年来的建筑企业库存管理文献来看,同时由于遗传算法在库存管理优化问题中都有成功的应用,成为了各国学者在建筑业库存管理一直探索的主要课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辅助管理以及仿真技术已渗透于建筑企业库存管理领域,计算机辅助也成为国内外建筑业库存管理主要的发展趋势。

2.1 基于遗传算法的建筑企业库存管理

目前,遗传算法在各领域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在建筑企业中同样有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谢昭莉研究了在节约成本的基础上实现最大限度的保证建筑行业的市场需求,建立基于建筑物资的随机性(s,S)库存系统的仿真模型,应用了求解多目标优化问题的遗传混合方法,设计了一种改进的自适应遗传算法,并用其实现建筑企业库存控制优化。吕雪峰基于遗传算法的建筑材料联合库存优化研究中,应用物流和供应链理论,建立了针对建筑材料二级供应链的联合库存成本的优化模型,并使用了遗传算法以求得模型的最优解。

2.2 计算机辅助在建筑安装企业库存管理的发展

在建筑企业库存管理的计算机辅助中,将遗传算法作为计算机辅助的主要的运算方法成为了建筑企业库存管理的主要一大趋势。

李慧将IT治理的管理思想和IT治理的运作机制运用在建筑物质供应链管理中的,为提升建筑物质供应链管理的效率。王舟洲设计出了建筑金属材料的分布式库存管理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其主要内容是系统的框架体系结构和功能体系结构的设计,同时给出了系统的运行模式;同时,建立了库存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的总体技术框架。他还研究了基于统一建模语言(UML)的系统可视化建模技术、基于J2EE和SOA架构的开发框架技术和分布式库存优化调度方法。吴达伟研究了面向对象的建筑业库存管理系统,针对建筑业计算机辅助程度相对较低的情况,设计并实现了库存管理的计算机辅助。张煜研究了分布式库存系统建模和仿真,对多厂商多仓库的分布式库存系统进行研究,建立了系统的数学优化模型。同时利用仿真软件e M-plant对基于战略联盟的分布式库存系统的不同策略仿真,仿真中结合GA算法确定模型的订货点和预期补货水平。

3 结语

通过使用行之有效的库存管理方法,可以减少建筑企业不必要的成本开支,增加了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在同行业竞争力,建筑企业库存管理的研究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通过建筑企业库存管理文献的研究,明晰了建筑企业库存管理的目前的主要控制方式,而且指出了计算机辅助下建筑企业库存管理的计算机辅助与遗传算法的联合应用将成为未来研究与发展方向。

摘要:建筑企业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原材料,而这些原材料都涉及到库存管理。因此建筑物资的库存管理是建筑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建筑企业库存管理的文献分析,总结了建筑企业库存管理在目前的主要方式,揭示其库存管理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建筑企业,库存管理,遗传算法,计算机辅助

参考文献

[1]陈方建.中国建材物流管窥[J].物流技术.2006,(6):105-107.

[2]吕广朋,陈强的.供应商管理库存在建筑施工企业的适用性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6):46-48.

[3]叶吉庆,李锦飞.浅析建筑供应链管理中的联合库存管理(JMI)[J].商场现代化,2007,(16).

[4]Jarnbring.Material Flow Cost on Building Site.European Journal of Purchasing&Supply Management.2000,6(3):169-178.

[5]Timo Ala-Risku,Mikko,Material Delivery Problems in Problems inConstruction Projects:A Possible Solu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Economics.November 2006,104(3):19-29.

建筑企业库存管理 第2篇

马振华

受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影响,建筑业市场不容乐观,建筑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关键在于是否拥有质量高、工期短、造价低的建筑核心产品。创新作为产业进步的引擎,已经渗入到各行各业。管理作为建筑企业创新的一部分,是建筑行业的活力之源。笔者在阐述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五项经营管理创新措施,以此助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创新经营管理目标

(一)优先项目,打造形象。

工程项目是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的主要对象,是展示建筑企业资本的载体,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的首要目标为“项目优先”。在承接到工程项目后,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和专业特点,要充分调动和合理分配企业的人、材、物和资金资源,选派适合的项目经理、管理团队及施工班组。为保证工程建造质量,应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对相关技术进行改进、更新,创优质工程,打造企业良好形象。鲁班奖、国优杯奖、钱江杯奖等不仅是荣誉的象征,更是建筑企业对外形象名片。此外,在工程项目的准备、实施过程中,建筑企业应有计划的安排人员到工程实际中去锻炼、实践,以造就和培养一批高素质、精管理的企业储备人才。同时,要善于摸索和总结,以形成适合企业实际情况、具有企业特色的管理方法,提升项目管理整体水平。

(二)企业做强,提升竞争。

随着科技的发展,建筑技术在不断提高和改进,工程规模越来越大,对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要做大做强很难。建筑企业除了继承以往所积累的经营管理模式和经验外,还要不断创新,在经营方式、目标和能力上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创造自己的独特品牌。要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好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拓宽业务范围,以某一专项为主营方向,承接更多的有挑战性的工程项目,“做大”和“做强”相结合,认真研究国际、国内建筑市场的发展趋势,找准适合的目标,调整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经营管理能力,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二、创新经营管理措施

作为建筑施工企业,其管理方式较其他行业有较大的灵活性,并不能守着某一个固定的模式不变。从一个工程的准备、实施到最后的竣工验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进行建筑市场的开发,获得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实施现代企业管理的变革,管理的变革始终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项活动中。目前,就国内建筑市场来说,挑战多于机遇,要实现自身创新目标的实现,必须采取有效的经营管理创新措施。

(一)创新管理理念

建筑企业为了确保其业务工作有效地进行,必须提高经营管理能力。高效的经营管理活动是实现企业目标的重要手段,对于建筑企业来讲,科学技术越先进,对管理的要求就越高。面对目前的建筑市场,建筑企业的经营者尤其要意识到这一点,结合企业和工程项目的实际状况转变管理观念,以管理的理论原则和基本方法为基础,进行管理创新。

随着科技的发展,“无为管理”的理念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虚拟的办公室,大家通过互联网络,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无为管理”,使人人都是管理者,信息传递更迅速、直接,管理更具效率。此外,“危机管理”的理念也愈来愈受到建筑业的普遍关注。每个人、每个企业家在市场竞争中都要居安思危,高瞻远瞩,严格要求自己,从而使个人和企业得到可持续性的长足发展。

(二)创新管理体制

为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建筑企业改制后,都建立了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筑企业必须把握好决策层(企业层次)、管理层(项目层次)、操作层(劳务作业层次)三者的定位和关系,确立有限责任制度,建立企业法人财产制度,形成科学的法人管理结构,项目部不再简单地被认为是建筑企业的派出机构,而是将其视为企业的分公司,建立项目管理责任制和项目成本核算制,从经营和财务两个方面双管齐下。且建筑企业作为工程项目部的投资主体,追求其最大利润,又能促使项目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激励项目部各成员齐心协力,加强项目部的建设,为全面完成企业的目标做贡献。

(三)创新管理方式

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工程项目的投资规模越来越大,技术复

杂程度也越来越高。建筑企业应根据自身的规模和管理水平,进一步简化生产关系,减少管理层次,可以采取直接管理、项目承包等管理方式,加强企业对项目部的管理。不同地区、不同项目,必须有不同的管理方式与之相适应。根据每个项目不同的规模、技术特点,不同的社会环境和利益相关者,随机地、适宜地采取新思维、新方法、新制度、新措施去进行工程项目的全过程管理。针对特殊的项目,要灵活机动地采用与之适应的管理方式,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在资源配置、工资待遇、常规管理等方面适当放宽政策。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不断完善目标管理,推进精细管理,加强标准化管理,实现常态管理,确保工程项目目标的实现,最终提高建筑企业的竞争力。

(四)创新工程技术

技术创新是建筑企业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谋求企业长期发展的重要手段。与其他行业相比,建筑行业通常被认为是传统的低技术含量企业,由于思想认识、人员总体知识水平和国家扶持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建筑企业在创新活动方面投入较少。建筑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与新的施工技术、新的施工工艺、新材料、新结构和新机具的研究开发、生产及推广使用密切相关的。建筑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社会科技创新资源,大力开展产学研相结合,借鉴一般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建立技术创新孵化器。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及其先进的器具设备,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进行二次开发;选择有商业价值和有发展潜力的技术开发项目进行自主研究,开发新的服务产品,为承揽新任务进行技术储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

境下,建筑企业通过降低材料和劳动力成本提高建筑产品竞争力的发展空间已经越来越小,建筑企业只有真正解决技术创新主体缺位的问题,本身成为有创新战略、有筹资能力、有自主开发能力、有强大技术创新能力的市场主体,才能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只有掌握了相关的核心技术,才能占领相应市场,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五)创新企业文化。

一个企业,不只是一个赚钱的机器,还是一个文化的载体。每个企业在成长和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形成鲜明而有特色的文化氛围、企业精神、信誉和环境。企业文化是企业巨大的无形资产。优秀的建筑企业文化展现了企业良好的管理风格、经营状况和员工优良的品德风貌等,是建筑企业社会形象的基本体现。企业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企业管理者和全体员工共同创造、创新和管理的。因此,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优秀人才提供和谐、稳定且能展现其才能的良好发展环境,并对员工进行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这些对于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实践建筑企业“以人为本”“团结、诚信”的企业文化理念有着重要的影响。企业文化的创新首先要研究现有的企业文化特点,对于优秀的元素部分加以保护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继承和发扬光大;同时要重视企业文化交流,学习和借鉴同行优秀的企业文化思想,在吸收同化的基础上找到符合自身企业经营发展的创新点,并善于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和机会对外宣传、展示、推广,以期能推动和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发展。

创新作为时代进步的动力,已经渗入到各行各业。管理作为建筑

建筑企业施工现场管理探讨 第3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现场管理;质量;制度

1 提升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技术措施

作为一个工程项目,从建筑、结构、装饰装修、水电采暖通风安装等,施工工艺复杂,材料品种规格繁多,施工班组多、杂,而且各工人的水平基本素质高低不一致。这样要求我们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必须做好技术准备,首先熟悉施工图纸,对每一施工工艺,施工工序,及每一分项、分部工程,都要仔细考虑各工艺、工序、人力、物力、财力的资源,同时还要考虑不可预见偶然因素(如天气气候突变等),综合上述各项影响工程质量、进度、投资及安全等因素原因,合理的做好施工组织计划安排,以施工组织设计中编制的横道图或网络进度计划图表,做好质量、进度的技术交底,深入浅出,以面及点,确保每一分项、分部工程全部纳入受控状态之中。

另外,根据工程特点,除了按施工组织设计外,还要合理的、具体的安排施工工序、施工工艺,作好技术准备,特别是高科技中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人、材、物的准备。特别是技术管理人员、技术工长、技术工人,首先要对他们进行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技术培训,使他们掌握施工的难点、重点、工艺标准、质量及规范要求。只有拥有高素质的技术管理人员,熟悉掌握具体施工工艺,才能确保每一道施工工序步骤尽在掌握之中,了然于心,作好处理各项突发事件的准备方案,得以保证按时按量的完成。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对工人进行培训,技术交底,使技术工长、技术工人熟悉掌握新的施工工艺、新材料的特性及新检验评标准,共同提高技术操作水平,施工技术水平,保证施工质量。当然,从技术角度出发,建筑施工质量问题能否满足设计要求和现行施工验收规范要求,仅仅依靠施工过程中每一工序严格要求是不够的,而且还得有必须的质量检验检测制度及标准,应用科学的技术、科学的质量检测制度和方法反复论证。所以,技术力量的储备是对每一施工工序,每一施工工艺做出优等质量的可靠保证。

2 提升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质量验收与控制措施

在施工质量控制的同时,不能忽视对材料质量的把关。优质的建筑产品来源于优质的原材料和半成品。从砖、灰、砂、石到水泥、钢材、木材及装饰材料、卫生洁具等,要提供合格证及现场取样检验报告,坚持合格和符合设计的原则,切实抓好材料的进货、验收、保管和使用。不但要了解所购材料自身的质量,还应了解产品生产单位的生产能力、技术力量、测试手段和管理水平等,符合要求的方可购买或与之签订供货合同。在原材料、半成品或成品进场验收时,不仅要进行外观检查,而且还要检查它的质量保证书和复检数据,符合质量要求的方可验收入库或进场使用。同时要求对隐蔽工程、人工挖孔桩等,不经检测、验收合格,不准进入下一道工序施工;混凝土工程实行全天候监理I搅拌混凝土或砂浆,要有专人负责,严格按配合比准确计量;规定全部砌体、抹灰、油漆等分项工程必须先做样板间,经验收合格后,才准予全面铺开。

工程竣工验收是工程质量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全面考察投资效益,检验设计和施工质量的重要步骤。工程项目竣工时,监理单位首先要会同承建单位对工程进行预验收,然后由建设单位组织设计单位、勘察单位、检测单位、施工单位及政府有关建设管理部门进行正式验收,对照设计图纸,按验收规范对工程进行全面的严格验收,检查核对工程技术资料、材料、构件和设备质量合格证明和分部分项验收记录等。对存在的质量缺陷,提出整改措施及期限,直到合格为止,然后报质检部门备案。同时,根据工程保修的有关规定,要求施工单位在交工一定时间内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保修。另外,所有竣工资料要做到齐全、规范、准确、全面、真实,确保每项工作都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3 提升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制度保障

(1)要对现场人员进行规章制度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和全体职工的法规意识,熟悉掌握现场管理的要求和方法。由于建筑行业使用了较多的民工,他们从农村到工地,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其中最突出的是法律法规意识不强,遵守规章制度意识差。如果不对他们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施工中就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出现重大事故,危及职工的生命安全,会给企业造成损失,家庭造成不幸,更重要的是造成国家资源浪费,带来社会问题。

(2)要结合项目实际完善现场管理细则,让员工在工作中严格按各种管理细则施工。在实际工作中,单位和项目负责人必须要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以行业法规为依据,完善符合实际的实施细则,规范现场职工行为,强化职工自觉性。反之,如果忽视细则的制定,就会使职工遇到问题无所遵循,只能是事事请示样样汇报,什么都等领导拍板,结果造成工作效率低下,而且难以避免对现场的粗放管理。

建筑企业库存管理 第4篇

工程项目是建筑施工企业的效益源头。常规建筑施工过程一般是有顺序的,它反映了设计者、施工者及材料商的投入。整个建筑施工过程,是通过技术要求及合同精确地定义过程中下一个公司将做的工作,这种施工过程可以使建设者承担的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而业主的利益来自选择新的设计队伍、新的承包商及新的材料商。一般,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专业多、技术复杂、难度大,它涉及土建、金结、机电等数百个子专业,且要求多个专业并行交叉作业,技术协调十分复杂。这也导致项目管理系统庞大,包括组织指挥系统、技术信息系统、经营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等多个系统,进而组织指挥协调难度大。但是为了加强建筑工程质量,也要求项目管理系统既精干、高效,又灵活、畅达。

1 建筑施工管理及项目管理现状分析

1.1 建筑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建筑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其一,建筑市场管理制度不完善,建筑工程中有很多会存在重质量、轻安全、最低价、中标、包死价等问题。很多施工企业在中标后,可能会出现无法拿出多余的经费购置安全管理必要设备、器材、工具及宣传资料等,从而导致施工现场的混乱,增加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其二,工人自身缺乏自我防护意识。基层的建筑工人多为农民工,自我保护意识差,法律意识薄弱,违章作业严重。其三,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到位。虽然建筑施工企业普遍建立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了企业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但常不能落实到每一个施工现场或生产一线;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得不到企业主要负责人的大力支持而使管理薄弱化。其四,对重大危险源认识不足。重大危险源是指容易发生重大安全事故且事故损失巨大的关键部位或薄弱环节。

1.2 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弊端

其一,部分企业不是从技工、材料、机设资源上运筹组合,而是靠行政命令或领导好感等关系进行运作,使得项目部工程开工,专业队、技工缺乏储备。另外,施工人数方面只关注人多,而忽略工人素质,致使常发生安全事故。其二,常会有注重租赁,而本单位机械设备却闲置的现象,这就造成资源固化,得不偿失。其三,在管理上不能严格按照标准和规范进行的情况,而出现重速度轻质量、急功近利等现象。

2 建筑施工及项目管理改革和创新

2.1 管理弊端的解决建议

其一,对于建筑市场管理制度不完善问题,施工企业必须严格按规定设置安全保障经费,未建立安全保障经费的施工企业;不予发包工程,做到专款专用,确保安全管理投入;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授权的安监机构要严格审查及监督对安全管理经费的拨付和管理,对安全管理投入不足的企业给予行政处罚或暂扣施工许可证,直至达到要求后才能进行生产作业。其二,针对工人自身缺乏自我防护意识问题,应该对于新录用的工人进行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准上岗,一般教育内容包括:劳动保护意识和任务的教育;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标准、规范、规程和安全知识的教育、工程基本情况、现场环境、施工特点、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等。其三,关于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到位问题,主管部门应该依法加强监督,对不达标的企业采取停工、罚款、暂扣安全生产许可证等行政处罚措施加以解决,并依法进行责任追究。其四,对重大危险源认识不足的问题的解决应该对多发性事故开展专项治理,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监管,减少事故发生。

2.2 管理新技术创新———4D模型技术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出现,4D模型技术的提出和研究为实现建筑施工动态模拟和跟踪管理提供了可能。4D模型是在3D模型基础上,附加时间因素,将模型的形成过程以动态的3D方式表现出来。4D模型技术应用于建筑施工领域,是以建筑物的3D模型为基础,以施工进度计划为时间因素,将工程的进展形象地展现出来,形成动态的建造过程模拟。4D模型不仅仅是一种可视的媒介,使用户可以看到建筑物施工过程的图形模拟,而且能对整个计划过程进行自动优化和控制。4D模型建立建筑物建造过程中各结构构件之间、施工工序与结构构件之间、结构与材料之间、施工工序与场地布置之间等诸多复杂的依存或继承关系,研究其动态变化规律以及对施工效率或结构安全的影响,动态模拟相应的变化过程,最终实现优化控制和相应的资源管理。

3 建筑施工及项目管理中的协调管理

无论是民用住宅、工业厂房,还是公共建筑,一栋高质量、高标准的建筑工程,从工程技术、施工管理的角度,各专业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是至关重要和不容忽视的,即使是一个普通的工程,施工中各专业协调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质量与品质。很多建筑物,就其各专业本身,如建筑的外形、使用功能、结构型式、安全合理性等,不论在设计,还是在施工方面的质量,都能得到很好地控制和保证。但各专业工程施工中的交叉配合与协调工作,经常处理得不尽人意。到了工程施工的后期,由于这些问题,往往出现返工,造成工程投资的极大消费,影响工期,有的还会影响到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严重的甚至还会带来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

4 结束语

建筑施工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员动手,综合治理,常抓不懈;设置生产管理机构,配备生产专职管理人员,完善各项生产管理制度,建立生产长效管理机制,增加施工安全系数,工程开工前要想到管理,工程施工中要注意管理,工程竣工后要检查管理。这样才能将整个建筑企业及建筑项目管理提到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平台上。

摘要:建筑工程是指各种房屋、建筑物的建造工程,必须通过施工活动才能完成。一般建筑工程多涉及房屋及其附属设施等等,所以,建筑工程的质量好坏就严重影响到建筑项目的使用安全。本文就从建筑企业管理及项目工程管理等方面进行简单论述。

关键词:建筑企业,建筑项目,工程管理

参考文献

[1]楼建成.对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分析[J].今日科苑.2009.(13).

[2]刘德强,黄金,张晓波.浅议工程项目质量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

建筑企业管理论文 第5篇

中国建筑企业正面临快速发展的机遇与市场环境的挑战,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尤为重要。全面风险管理从全局角度出发,采用整合的全面风险管理系统,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建筑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本文通过分析建筑企业的风险管理现状,结合最新的全面风险管理(ERM)理论与实践,提出建筑企业ERM体系建设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关键字:建筑企业、企业风险管理、COSO

我国的建筑企业,尤其是大型对外工程承包企业正处在飞速发展的时期,2009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777亿美元,同比增长37.3%;新签合同额1262亿美元,同比增长20.7%。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行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建筑市场供大于求现象非常突出,这导致了建筑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愈演愈烈,同时建筑企业也面临着一些非传统的风险。如何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取得市场竞争优势地位和可持续性的健康发展,已成为建筑企业必须正视和着力解决的全新课题。

一、全面风险管理(ERM)的实施背景及意义

自2001年北美非寿险精算师协会(CAS)提出全面风险管理(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或Enterprise-wide

Risk

Manage-ment,国内也译作“企业风险管理”,以下简称ERM)以来,这一理论在西方国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ERM的核心思想是:企业的风险来自很多方面,最终对企业产生影响的不是某一种风险,而是所有风险联合作用的结果,所以只有从企业整体角度进行的风险管理才是最有效的。全美反舞弊性财务报告委员会发起组织f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简称COSO委员会(于2004年发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以下简称《COSO-ERM框架》)强调ERM是一个过程,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的影响,其包括内部控制及其战略和整个公司的应用,旨在为实现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法规的遵循提供合理保证。我国国资委于2006年颁布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也明确提出全面风险管理,即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

ERM能正确识别与评估企业面临的所有风险,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基本依据;帮助企业避免财务危机,保障企业健康稳定地发展;降低重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并减轻风险事件造成的损害,大大减少企业风险支出;提高风险管理效率,降低风险管理成本;提高企业信誉,降低融资成本等。通过以上途径,ERM能够显著增加企业价值,帮助企业成长,并增强企业竞争力。但是,不同行业之间、不同企业之间实施ERM的程度差异很大,具体到我国建筑行业,企业的ERM建设还相对比较落后,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更多的实践。

二、建筑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问题

以建设项目为推动力的建筑企业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大型建筑企业业务范围很广,包括融资、设计、建设和运营等;二是建筑产品价值运转具有投资大、周期长、单件性的特点,并且项目最终盈亏不确定性程度高;三是经营业务的参与各方关系复杂;四是大型建筑企业国际化程度高;五是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很大。结合上述特点,建筑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可分为:经营风险、战略风险、资本风险、法律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政治风险、企业领导人风险、人力资源风险等。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期货交易出现巨亏后,国资委开始重视央企的风险管理并于2006年

颁布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金融危机爆发后,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又于2008年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许多大型建筑企业为了遵循合规,在ERM建设中做出了较大的努力,但由于缺乏对ERM的深入认识,仍然难以脱离项目风险管理为主的风险管理理念,尚未形成完整的、涵盖企业各部门、各层级的全面风险管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建筑企业的风险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项目级的风险管理上。

从COSO和《指引》的定义来看,ERM的内容已超出了项目风险管理的范围,并且突出了风险管理以增加企业价值为最终目标,而项目风险管理只关注某个项目本身的目标。局限于建设项目风险管理,忽视企业级的全面风险管理第一会导致不同项目的管理者不同的决策依据使得项目风险管理难以完全符合企业战略目标;第二是分散而没有组织的风险管理模式阻碍了企业高层对项目风险的总体了解,并且不利于企业资源的分配;第三是不利于风险管理信息的积累。

(二)对ERM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认识不足。

企业普遍认为风险管理会增加企业运营成本,没有从积极的角度来将全面风险管理作为一个改善企业绩效的契机。企业高层领导者对ERM的不重视或者只是将风险管理看作是内部控制的一部分,这导致ERM不能得到应有的战略地位,难以在我国建筑企业内得到认可和推广。

(三)ERM不能与企业经营系统结合,管理制度有漏洞。

一些企业和部门只注重ERM制度设计,而忽视制度的执行。ERM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偏差,有的甚至成为一纸空文。这使得ERM流程与企业经营相脱离,与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信息系统等相脱离,过于依赖个人的管理能力,风险管理流程仍旧不完整,多数情况下只对风险事件进行事后处理,缺乏风险管理整体策略。

(四)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建设不完全。

《指引》规定,企业应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具备条件的企业,董事会可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COSO-ERM框架》则提倡企业设立首席风险官这一职位。但是目前建筑企业鲜有单独设置的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管理人员处于分散状态,缺乏统一的管理并给予指导,也没有相应的奖励与考核措施。

(五)尚未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

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是实施ERM的基础和推动力。建筑企业高层领导和普通员工对风险管理的理解还比较片面,全面风险管理意识不强,没有意识到企业的风险管理需要全员参与、全员负责,而不仅仅是领导、审计或财务人员的工作。许多企业没有统一的风险管理语言,忽视对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没有建立良好的风险文化氛围。

三、案例分析

一个良好的适合本企业的ERM框架应达成以下目标:将风险偏好与企业战略相联系;确保风险管理战略同组织的发展战略和股东的价值相一致;提供鉴别和评估风险的工具,以利于鉴别和评估组织所面临的风险;提供对风险进行科学归类的工具,利用风险最优化的概念,以组合观为基础来探讨风险议题;将企业风险管理与基本的经营活动相整合,避免额外的成本支出。

本文结合国内某大型工程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的案例,具体分析建筑企业在建设ERM体系(见图1)时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控制环境发展目标

按照企业制定的战略发展目标,以及与之配套的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性目标,制定ERM体系建设的总目标和目标。A公司制定的建设ERM的总目标为:立足公司整体协调发展,以源头治理和过程控制为核心,以防范风险和提高效率为重点,建立以风险管理为主要内容,涵盖经营管理各领域,较为完善和有效运行的内控体系,促进公司实现稳健发展。管理理念与企业文化

风险文化的缺失已经成为企业建立ERM体系最大的阻碍之一,培育建筑企业的风险文化刻不容缓。确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体现企业认知经营管理风险所共有的信念和态度。将风险管理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全过程,树立和传播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增强守法意识和诚信意识,将风险管理意识转化为员工的共同认识和自觉行动,提高全员风险意识。A公司提出在继承发扬风险管理文化中,高级管理人员应发挥表率作用,中层管理人员应发挥骨干作用。风险管理策略

企业应围绕发展战略,首先确定风险偏好、风险承受度,体现全面风险管理的总体策略,并据此制定风险应对方案。这其中,风险偏好体现企业在战略制定与实施过程中愿意承受的风险范围和风险水平;风险承受度体现企业在实现特定目标过程中对风险的可接受程度。确定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度,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风险与收益的平衡,防止忽视风险,片面追求收益或者单纯为规避风险而放弃发展机遇。风险承受度与风险偏好要保持一致。4 ERM组织结构

不同的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或相应的岗位负责风险管理日常工作,形成决策机构、管理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四位一体的ERM组织体系。企业风险管理工作应与其他管理工作、业务工作紧密结合,把ERM融入企业管理和业务流程中,同时应注意做到权责分明。

例如,A公司成立的由总经理担任主任的内控体系建设委员会是ERM建设工作的决策机构。内控办公室是ERM建设的日常管理部门和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对风险业务实施归口管理。公司总部各部门、各单位作为执行机构,按照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的统一要求,具体组织落实。审计、监察部门则行使监督职能,负责对ERM体系运行状况实施测试监督。5 人力资源政策与措施

建立完善的公司各级领导人员和各级各类人才选拔任用、管理考核和激励监督等方面的政策。通过对企业员工的培养,可以塑造一批既精通建筑企业业务流程,又懂得风险管理方法的全面人才,帮助企业提高竞争力。

(二)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识别及分析影响经营目标实现的风险的过程,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在风险评估中,既要识别和分析对实现目标具有阻碍作用的风险,也要发现对实现目标具有积极影响的机遇。A公司通过风险识别并编制风险对照表(包括企业层面的风险和业务活动层面的风险)、风险评价、选择风险应对方案,完成对企业面临的所有风险的评估工作。

(三)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确保管理层关于风险应对方案得以贯彻执行的政策和程序。企业应根据风险管理策略,针对各类风险或每一项重大风险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控制政策和控制措施。《COSO-ERM框架》指出,每个企业都应建立适合自身的ERM制度。ERM制度、流程和方法应在建筑企业高层领导确定风险管理目标、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的前提下,由风险管理机构负责设计,由企业全体员工共同执行。ERM制度应当是一份细化的、易于理解和便于执行的风险管理策略体系,并制作风险管理手册,这其中应该包括项目风险管理、企业级财务风险管理、市场风险管理、法律风险管理等内容。需要强调的是,制度本身没有控制风险的能力,只有将其贯彻实施,才能发挥制度的作用。

A公司在描述业务流程并绘制流程图、对业务流程进行风险控制分析并编制风险控制文档(RCD)的基础上,落实关键风险控制点,使得全面风险管理流程有章可循、有迹可循。

(四)信息与沟通

企业建立和完善ERM的信息与沟通机制,明确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形成相应的议事制度和报告机制;应建立横向和纵向相互通畅、贯穿企业整个信息沟通渠道,确保目标、风险策略、风险现状、控制措施、员工职责、经营状况、市场变化等各种信息在企业内部得到有效的传达。积累一定的全面风险管理实施经验以后,应依托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建立风险管理数据库,通过实施信息系统自动控制,固化流程操作程序,提高控制活动的效率和效果。

参考A公司已经成功建立的HSE管理信息系统,可在风险管理数据库内建立统计查询模块(用于各级领导查询本单位及下级单位有关风险管理的业务数据)和业务管理模块(用于各单位输入和处理有关风险管理的业务数据)。

(五)监督

ERM是一个动态的、持续改进的管理过程,监督即是对ERM体系有效性进行评估的持续过程。包括持续监督、独立评估和缺陷报告等。企业应以重大风险、重大事件和重大决策、重要管理及业务流程为重点,对ERM体系的有效性实施监督。

四、结语

建筑企业会计管理方法探究 第6篇

关键词:建筑企业;会计管理方法;探究

企业经营管理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会计管理,在经济的发展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加大会计的管理工作力度,将企业会计功能的优势充分的发展出来,为建筑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会计信息资源。

一、建筑企业会计管理工所存在的问题

1.建筑企业会计管理人员的素质需要提高

建筑企业的会计管理人员素质需要提高。企业得到优质的会计信息的前提就是拥有一个合理的科学组织机构,建筑企业的会计管理人员应该是少而精,从而确保企业信息信息的的质量以及速度。

2.建筑企业领导对于会计的管理工作没有重视起来

企业的领导者对会计管理的认识不够,致使财务的账目严重的混乱。而会计工作人员在财务上弄虚作假,甚至出现偷税漏税的违规行为。有的人会认为会计的管理宁不一定会直接带来经济上的收益,使之在利益基础上充当保护伞,使之严重的影响了企业经济的效益。

3.传统经济影响对建筑企业会计管理的创新产生影响

长时间的传统经济的模式在我国的影响早已根深蒂固。很多建筑企业的会计管理还是以生产型的会计管理为主,管理会计的概念在现在经济体制下比较的模糊,传统会计的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合现如今的发展。我国目前的企业管理还是过于依赖计划经济的体制,并不能真的去实施建筑企业的管理。

4.会计的信息资源质量不高

会计的信息资源对于企业管理而言是重要的资源,和企业经营的状况紧密相连。会计的信息质量对于很多的利益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对企业决策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如果会计的信息资源出现失真的问题,就导致会计的统计数据以及相关的资料没有任何的意义。由此得出,会计的信息资源失真不只对企业的经营状况产生负面影响,还会对社会经济的运行产生威胁。

5.建筑企业的会计管理缺乏先进的设施

有的建筑企业是配备了先进的设施,但由于企业的会计人员素质不死很高,导致新型的会计管理方式很难替代传统的管理方式,只会运用计算机最基本的功能。还有一部分的建筑企业依然在使用传统的会计管理方式,很难去适应新型的管理方式。建筑企业会的会计管理机构的不健全影响到会计工作的进展,使得会计管理人员的职责不明确严重的影响到工作的效率。

二、建筑仓业财务会计管理对策

1.提高会计管理人员的素质。好的建筑企业会计管理方法。需要一支强有力的会计管理队伍。只有建筑企业会计管理人员各个方面达到企业的要求时,才可以将建设企业会计管理的作用发挥出来,以确保会计管理的工作有效的实施。所以必须要针对建筑企业的管理层以及政府相关的企业,进行工作上的相关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总体水平。与此同时,会计管理人员应该定期到施工现场收集资料。这样做可以确保会计信息资源的真实性,使得建筑企业会计管理有效的进行。

2.加强对建筑企业会计管理进行大力的宣传。加大建筑企业会计管理的宣传力度,是提升对企业财务的认识基础。政府的有关部门可以组织对于建筑企业管理的宣传活动,对于相关企业的转变进行鼓励的。促进建筑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渗透到企业各个部门。提高建筑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建筑企业就是会计管理直接的受益者,结合发展的特点以及市场经济的现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财会计理方式加强对企业内部的控制,从而使得建筑企业的会计管理进一步的规范化。

3.加强建筑企业会计管理,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度关系到建筑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为了得到可靠的会计信息,需要政府进行大力的支持以及建筑企业的会计管理机制。政府必须加大力度宣传会计的准则及会计法,提高会计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度的提供。建筑企业必须加强对会计管理的建设。在建筑企业的内部建立起会计的制度。

三、结束语

建设企业的会计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企业制度,同时也是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会计管理不但包含了企业内部控制所有的方面,还可以使企业司规避财务风险维持正常的运作。由此可见,会计管理是提高企业效益及管理水平重要的基础。建筑企业想在激烈的经济竞争中有一席之地,必须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将建筑企业的会计管理体系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永梅:有关建筑企业会计管理的思考[J].中国经贸,2011,(12):225.

[2]马利明:浅谈建筑企业会计管理的创新性[J].新财经(理论版),2012,(1):167-168.

[3]万 箫:建筑企业会计管理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22):68-69.

建筑企业资金管理探讨 第7篇

对于企业来说,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 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资金管理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中心, 是企业坚持不懈主抓的工作。我们衡量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的时候, 也需要考虑企业资金管理的水平, 因为资金管理的水平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有关, 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金融危机对各行各业的影响都不同, 对于建筑企业在资金方面的影响主要有: (1) 经营性现金流减少。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企业的资金普遍比较紧张, 对于建筑企业来说, 工程拖欠款的事情也是很频繁的, 而与此相反的是材料价格上涨、工人工资增加, 其中, 工人工资和分包合作单位的款项我们必须如期支付, 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的经营性资金普遍较紧张。 (2) 可以合理利用的筹资来源减少。对于建筑企业来说, 大量的资金都是通过借款的形式得到,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银行信贷总额度方面受到影响, 在放款额度和速度上都受到影响, 这对于建筑企业来说, 是非常不好;而要想通过资本市场上筹资资金, 需要建筑企业满足许多条件, 一些建筑企业由于自身问题, 很难在资本市场上筹资到自己所需要的资金。 (3) 投资性现金流紧张。对于大型的建筑企业来说, 为了承接项目, 不得不在资金比较紧张的情况下, 增加投资, 这进一步加剧了建筑企业资金的紧张状况。因此, 加强建筑企业资金管理, 加强对建筑企业资金的监控, 是提高建筑企业竞争力的强有力的措施。

2 建筑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当前对于建筑企业的资金管理的内涵界定比较模糊, 各个单位对资金资金管理采取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但是对于建筑企业来说, 其在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还是比较相同的, 我们对其进行归纳, 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对于资金的管理比较分散, 资金缺乏流动性, 资金管理乏力。对于建筑企业来说, 由于建筑企业的项目比较分散, 财务网点也相应的增加, 对于资金的管理也比较分散。对于这些资金来说, 存在着多头开户的想象, 没有做到对资金的有效集中使用。由于投标市场竞争激烈, 为了争夺标, 对于一些项目我们可能会采取低价以争取中标, 这就使得工程项目在起始阶段就缺少资金, 在加上建筑企业一些收回的资金没有及时的汇总到总部, 使得资金不能有效利用, 这些都是资金管理乏力的表现。

(2) 制度不完善。对于建筑企业来说, 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建立健全制度, 有的企业虽然建立了制度, 但是也没有很好的执行。就拿预算来说吧, 有些建筑企业虽然建立了预算管理体制, 但是在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 却没有很好的执行, 对于一些指标的设定也不科学, 没有严密的计量标准和考核依据, 使得成本费用就缺乏约束机制。一些企业制度不完善, 运作无程序、漏洞百出。一些建筑企业处于经营的需要, 对于资金管理不严, 白条漫天飞, 形成许多人为的管理漏洞;对于资金的运作监控力度不够, 对于资金的使用、审批、回笼不能很好的监督, 使得资金运作风险加大, 资金的使用效益降低;对于资金的管理制度的更新不能和市场同步, 许多新的情况与资金管理程序中没有相应的规定要求, 只是运作的随意性很大。

(3) 工程垫资和工程拖欠款比较多, 使企业陷入资金短缺状态。对于建筑企业来说, 一些建设单位利用企业急于施工的心理, 把自己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进行转嫁, 使得建筑企业承担大量的垫资。拖欠工程款项, 对于建筑企业来说是很普遍的现象。随着建筑市场的发展, 建筑企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一些建设单位在工程发包的时候, 提出了不利于建筑企业的要求, 垫资就是其中的手段之一, 成为签订工程承包合同和考察施工队伍实力的一种重要条件, 有些施工工程项目的垫资资金甚至超过50%。建筑企业为了在建筑市场生存下去, 往往接受建设单位的垫资条件。对于建筑企业来说, 一旦选择垫资, 为了能够收回资金, 往往会持续的投资下去, 而这些工程有可能到项目结束时候, 也收不回企业的资金, 垫付的资金变成了企业的拖欠款, 在这一过程中, 企业也丧失了资金带来的机会成本。虽然, 近年来, 建筑企业清理三角债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拖欠款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旧的债务解决了, 新的债务又形成了, 前清后欠, 建筑企业的垫支施工, 导致建筑企业资金短缺。

3 加强建筑企业资金管理的措施

(1) 完善制度。对于建筑企业来说, 要建立和完善预算编制、审批、监督、考核的全面预算控制体系。对于预算的范围, 我们也不能仅仅局限于经营性资金收支的预算, 应该扩大到建筑企业生产经营、基本建设、投资等方方面面。只要是独立核算的单位, 都需要制定预算。

对于预算的编制, 采取逐级编报、逐级审批、滚动管理的办法, 在原则上, 只要预算经过批准, 即成为企业内部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依据, 要严格的执行。需要对这些预算进行调整的, 必须报上级部门批准。

(2) 实行统一的资金使用和监督体系。由于建筑企业资金分散使用, 造成了建筑企业资金使用效率比较低, 为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我们需要统一使用企业的资金, 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如建筑企业应设立结算中心, 它是公司行使资金管理职能, 办理对内、对外结算业务的专门机构。结算中心应统一在专业银行开户。各分支单位不得在银行自行开设帐户, 所有的工程款项必须进结算中心帐户, 由结算中心统一办理对外经济业务, 使企业内部资金集中管理, 实行谁收款谁支配, 分灶吃饭, 自行运转, 有偿使用。这样可以发挥企业资金的整体优势, 加强内部资金的宏观调控, 适应内部独立核算和项目责任核算的需要。同时, 应定期对于企业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分析, 看资金是否按照企业的预算进行, 确保资金使用的合法合规, 对于资金使用中的问题, 我们要进行分析, 不断改进资金的管理。

(3) 强化资金的筹集和分配。对于建筑企业来说, 我们知道在建工程按施工合同在竣工前, 一般按工程进度只支付的工程款的85%左右, 这有限的资金很难保证材料款、民工工资的按时支付, 资金缺口很大, 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应该加大筹资的力度, 使资金的来源多层次、多渠道化。我们要积极的研究国家的政策方针, 除了利用传统的银行借款、股票筹资外, 我们也可以通过发行票据、公司债等形式筹资资金。

(4) 加强工程款的回收管理。在工程款管理方面, 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下几点:一是坚持资金统帅生产的原则, 树立钱收回来才算赚钱的理念, 克服盲目追求生产的思想, 切实把资金回收做为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二是严把合同关, 规避资金风险。合同是按时足额回收工程款的依据和保证, 合同中的有关付款条款, 必须由有关部门会审把关。同时, 要有风险意识, 在承揽任务上克服“饥不择食”的思想, 从工程招标到签订合同都要有严格筛选、评审制度, 避免出现“合同陷阱”、“阴阳合同”, 避免盲目垫资, 从源头上遏制新的拖欠;三是认真履行合同, 遏制新的拖欠。要严格按合同规定的付款办法及时足额回收在建工程款, 防止新的拖欠。业主不能按合同及时支付的, 双方应签订延期付款协议, 对业主确属资金无望的, 坚决依法停工, 并索要停工损失;四是及时办理施工过程中的变更签证, 并随进度款一并催收, 避免隐形垫资;五是把好交工关, 在工程竣工前, 业主没有足额按合同付款的, 不予交工;最后加强决算管理, 缩短尾款的拖欠时间, 防止形成呆帐、死帐。

4 综述

对于建筑企业来说, 资金管理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 建筑企业要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实力, 完善资金管理。一方面, 在经营理念上, 建筑企业可以细分市场, 找准自己的定位市场, 发挥建筑企业的优势, 提高承揽工程的质量, 从资金来源的源头加强对资金的管理, 防范资金管理的风险;另一方面, 对于建筑企业资金短缺、主要依靠银行维系的局面, 我们要大力减少资金的外流, 高效的使用资金, 在保证建筑企业对资金需要的基础上, 保证企业健康持续发展。优胜劣汰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规律, 企业为了要生存下去, 就必须不断加强对自身的管理。

参考文献

[1]连敏, 吴文往.加强我国大型建筑企业资金管理的几点对策[J].财务与会计, 2010, (2) .

建筑企业危机管理探讨 第8篇

一、建筑企业开展危机管理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我国建筑企业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 才开始注意危机管理这一新的理念, 对企业危机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质量、安全事故的表面, 缺乏对企业危机内涵的认识, 缺少危机事先预测及应对策略, 还未能很好地建立起一种企业多方利益主体之间的各方共同承担风险的有效机制, 使得我国的建筑企业在发展中面临更大的危机和挑战, 稍有不慎, 轻则企业将承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重则企业失去公信力, 甚至导致企业破产倒闭。

另外, 由于建筑业具有建设周期长, 涉及部门多, 重复性少, 以及知识技术交叉密集等特点, 再加上受国家政治制度、宏观经济调控和地区发展规划等大环境的影响, 使得我国建筑企业必将承受更多方面的潜在的危机。据资料统计, 建筑危机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在英国可达项目成本的6% , 在美国和我国香港地区分别达到7.9%和8.5%。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建筑业市场, 这一比例已经超过建筑业的平均利润率, 可见危机问题已经成为建筑企业发展的巨大障碍。因此, 如何加强企业的危机管理, 提高企业的危机预防意识和危机应对能力, 已经成为建筑企业发展的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变得极其紧迫和必要。

二、建筑企业危机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实质

1.战略危机。

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普遍缺乏企业战略, 只有短期行为, 没有长远打算, 在整体战略的制定上盲目跟风。在整体战略的实施上未能考虑自身条件而盲目贪大, 过于追求规模, 从而导致企业发展过快, 资金链、人才链、销售链断层, 使企业竞争能力下降。

2.信誉危机。

是指企业不重视合同期限、变更设计、不如期履约甚至毁约、工程质量低劣、社会责任感差等现象。企业信誉的丧失有时可能仅仅是一个事件, 但将严重地影响企业形象, 给企业带来十分严重的后果。

3.质量危机。

是指很多企业过分注重经济效益, 在建设过程中存在设计失误、偷工减料、以旧代新、以次充好、粗制滥造的现象, 工程无计划、无报建、无招投标、无开工许可、无工程监理、无质量验收等, 产品质量问题频出。

4.人才危机。

企业对人才技术性要求较高, 且建筑企业一旦发生技术问题, 将会直接威胁到住户和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虽然目前建筑企业从业人员数量不少, 但真正高素质人才确仍不能满足企业需要。如果没有足够的人才储备, 则极可能造成产品质量不高和竞争力不足等人才危机引发的问题。

5.施工工艺危机。

由于建筑施工设施体积巨大、生产环节多、施工工艺复杂, 特别是业主对环保、节能、安全等方面的不断重视, 要求企业努力提高安全措施, 及时更新设备, 牢固掌握先进的施工工艺。否则, 企业将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 无法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6.财务危机。

由于建筑企业具有资金需求量大、投资周期长等特点, 使得不少企业在开发过程中面临成本失控、资金短缺、利润下降、贷不到款、资金回笼难、资产收益率低等资金上难题, 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持续发展, 严重时则会导致企业倒闭的危机。

7.外部环境危机。

外部环境对建筑企业的影响尤为突出。主要包括自然灾害危机、政治法律危机等, 如: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方向决定了建筑产品生产方向, 建筑企业如果不及时根据基本建设发展调整企业发展战略, 必将导致企业被淘汰。外部环境危机的可控性差, 一旦发生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危害, 因此必须重视。

8.合同危机。

建筑企业合同涉及的相关方面和内容很多, 包括房地产商、材料供应商、政府部门, 工程价款的支付条件和方式、风险分配等, 如果企业不了解合同的签订技巧、不熟悉合同的责任和义务, 在合同的制定和管理上存在漏洞, 也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危害。

9.安全危机。

是指建筑企业面临的各种危及其安全的各种因素, 如不可预见损失 (地震、火灾等灾害) 、有形损失 (设备损坏、结构变化等) 、人为因素 (罢工、欺诈等) 、政治经济因素 (宏观调控、金融危机等) 、员工健康和人身安全因素、环境污染等因素。

三、建筑企业危机管理的策略

1.危机防范与准备。

危机管理的核心和重点就在于预防和准备。出色的危机预防和准备工作不仅能够预测可能发生的危机情境, 而且可以为危机的可能出现做好防范准备, 从而应付和化解危机, 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首先要建立起完善的危机管理组织机构, 制定危机的处理程序。建立危机管理及监控制度, 明确主管领导、各部门及各级管理层次的责任和职责范围, 并编制相应的应对风险程序, 形成衔接紧密、纵横交错的危机预防管理网络体系。其次要树立危机意识, 建立危机的风险评估机制。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应时刻保持忧患意识, 努力进行改革和创新, 从而使企业经营处于良性循环和保持可持续快速发展。另外, 企业还应根据行业的特点, 建立经营投标风险、资本运营风险、质量安全风险等风险评估机制, 对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影响力进行系统评估, 并针对实际制订应对各种风险的最适当的危机处理预案。再次要建立危机预警系统, 编制危机的应急预案。要做好日常的信息鉴别、分类和分析, 使其更条理、更突出地反映出危机的变化, 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类型及其危害程度做出估计, 事先制定出防范和处理危机的计划, 并在必要时发出危机警报。企业也要善于捕捉危机发生前的信息, 在出现危机征兆时及时做好危机预控, 制定出防范和处理的计划, 及时、有效地阻止不良事态的进一步扩散和影响, 达到掌握主动、减少或避免损失的目的。例如, 北京地铁隧道开挖发生塌方事故时, 施工单位就要立刻认识到事故可能给企业带来的严重后果, 及时启动危机预警机制。

2.危机控制与解决。

危机预防和准备只能降低和减小危机爆发次数和程度, 而无法阻止所有危机的到来, 那么建筑企业面临危机时如何应对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迅速启动危机管理控制程序, 进行危机的初评和定级。由于危机的产生具有突变性和紧迫性, 企业必须在第一时间内启动危机管理控制程序, 通过各种渠道, 尽快调查危机发生的原因和程度, 以此对危机的危害、影响范围和扩展的潜在可能性进行评估和定级。并将初评和定级结果及时上报, 为危机的化解和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二是快速采取危机处理策略, 实施危机的消除和化解。危机爆发后, 企业应制定科学的危机应急预案, 及时启动各类救护行动。有重点、有主次地及时化解危机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避免出现手忙脚乱、顾此失彼的现象。采取一切有效的措施, 针对出现的问题, 随时修正和充实危机化解对策, 避免危机的扩大和蔓延。三是充分发挥公证或权威性机构的作用, 及时恢复企业的生产和运转。在化解危机时, 要充分利用权威机构在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通过权威机构的正面引导, 努力赢得社会对企业的同情、支持和信任。在危机处理完毕后, 应及时将有关情况进行通报, 并着手致力于恢复企业的正常运转。同时, 要善于通过媒体向公众传达企业的信息, 勇于承担危机责任, 以实际行动表明企业重振雄风的决心和期待今后公众支持、帮助的愿望, 借此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危机总结与反思。

危机总结与反思是危机管理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 它对制定新一轮的危机预防措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所以, 在危机管理结束后, 应进行认真和系统的总结。一是调查分析。对引发危机的成因、预防和处理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详细分析;二是评价整改。对本次危机管理工作进行全面评价, 详尽地列出危机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并对危机涉及的各种问题综合归类, 分别提出整改措施, 并责成有关部门逐项落实, 完善危机管理内容, 以此教育员工, 警示同行。三是要理性分析危机、科学看待危机。企业发生危机并不等同于企业经营管理失败, 危机之中往往孕育着转机, 应将危机产生的沉重压力转化为强大的动力, 促使自己不断谋求经营管理、组织架构、知识技术等方面的系列创新, 最终实现企业的和谐、健康、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守骥, 马维珍.建筑工程项目危机管理的研究与探讨[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23 (4) :28-29.

[2]贺宝全, 唐英杰.建筑企业危机管理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 2007 (6) :43-44.

谈建筑企业成本管理 第9篇

1 优化全体员工管理

成本管理不单单是一个人的管理,也不仅仅是一个部门的管理,相反,成本管理是所有人的管理,是全体员工都必须参与的事情,是全体部门的管理。同时成本控制不是只依靠预算人员、材料人员、项目经理就能做好,也不仅仅是预算部门、材料部门和项目部的工作,而是项目全体参与者的共同权利和责任。

成本要做到全体员工共同管理,就要首先树立全员成本意识,建筑企业需要帮助员工提高自身的成本责任感;其次成本管理要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让员工管理好自己所在岗位对于成本管理对成本的影响;最后,需要员工将自己的实践与员工自己所想的成本管理方法方式相结合,并从中总结经验,为以后提出更好的策略提高成本管理提供信息。

2 优化项目周期管理

项目成本管理是对项目全过程的管理,我认为从以下四点来做好对项目周期成本管理,从而更有效的为项目成本的控制提供条件。

1)加强投标阶段的成本管理。投标是一个项目周期的正式开始,虽然投标阶段不同于项目实施阶段,但是投标是项目实施的前提,因此,投标阶段也是项目周期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投标阶段的成本管理,主要是进行成本测算,以确定投标报价。成本测算是一项具体而系统的工作,是需要项目、公司各个部门的人员共同参与分析总结的过程,也要根据对施工现场踏勘,结合本项目工程的特点,在确定施工工艺流程、选用合适的施工技术措施及方案、制定合理的施工组织措施及方案、进行机具的配置、工种结构和人员的选配的基础上,确定各类税金、计算投标费用、预计保修服务费,从而测算出工程的直接支出,并以此作为投标的最低底价。

2)做好工程实施前的控制:“先算后干,心中有数。”在项目中标后正式施工前,应及时组织项目人员对项目成本进行细化测算,以确定目标成本,作为施工过程控制的依据。测算每道工序(单元)应消耗的时间、投入的劳力、材料、机械等生产要素,进行成本倒逼,尤其是对材料的测算和人工的测算至关重要,而材料及人工是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主要成本所在。

在对项目投标前,也可进行风险预测评估,对工程项目是否可行进行风险衡量,从而知道项目风险的主要存在处和产生风险的主要原因,然后对风险原因作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提早加以实施,从而把风险带来的成本或损失降到最低或彻底地将风险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零。

对工程进行功能分析,通过建立分包商、材料商相关资料来选择合适的分包方及供应方,也可对分包方及供应方采用招投标形式,选择有经济实力、现场管理经验、有熟练工人的分包方。运用统筹法,做好各生产要素配置。对三钢和机械设备材料是购买还是租赁进行比较核算,作出正确决策。

3)要做好项目过程中的控制,即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控制因素,做好编制施工过程中计划成本的控制。按照项目本身特点、项目所处的周边环境因素、材料提供的是否便利等,编制出适合本项目的组织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均衡安排各个分项工程的进度,按照平面及立体交叉的施工原则,合理确定工程施工作业,保证工作面不闲置、工序作业可连续进行、土建和安装各班组协调有序的施工。

无论在工程进展到哪个部位,管理及施工人员均应根据原计划目标成本,做好原计划的成本预测和事后的成本核算,也就可以归纳为项目成本管理是在工程的进展中一直存在的,项目的成本在项目是否停止、暂停等影响下都不会停止发生,并且若在项目停止、暂停时所产生的项目成本是毫无意义的,此时产生的成本不会为施工企业、企业项目带来利益,其只是一种随时间流逝的经济、人员等方面的浪费。包括材料、人工、分包等方面,进行逐月分析各分部分项的成本计划和成本预测的执行结果,以及将执行结果对项目当月成本和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影响进行分析,调查成本节约和浪费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降低成本寻找方法,并编写出成本分析盈亏的原因,方便于公司领导和项目经理及项目部每个人随时掌握项目的成本情况,提前采取有力措施,避免工程竣工时成本超支。

另外,由于近年来在我省建设单位对工期的要求,许多工程的工期被不合理地进行大幅度压缩,工程施工过程无法按正常的工期施工,一样进行流水施工和对成本进行及时的管理和控制。在这种情况下,施工单位要及时地与建设单位沟通,并要求公司相关部门及现场管理部门做到应提前预见、做好双管齐下成本控制的准备,而双管齐下的控制成本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第一,对于此类工程应在工期确定后加快成本预测和准备有效成本控制的条件,及时向建设单位提出由于工期的不合理性造成的成本费用增加;第二,由项目部及时针对现场情况合理布置提出节约成本措施,尽可能有效地安排施工流水,避免造成窝工、材料损耗过大、提高机械利用率等方面的施工,不能为赶工期而不顾效益,尽量做到项目各方面的合理安排节约成本,并从多方面做到更好地节约成本。

而在现场成本管理中,材料的控制是重要也几乎是最大的一项,就需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项目材料管理和控制提高要求,以“高要求、严执行”的方法对材料进行现场实际管理。由材料费所产生的成本一般占到成本的70%,因此对材料费用的控制好坏对项目成本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材料费用的控制主要通过对材料的价格和材料的使用量三个方面来控制:第一,对材料的价格进行比较,通过“货比三家”方法来降低材料的价格,从而找出合理的材料价格。在采购大量的同种材料时,可以以招标的方式和从材料生产厂家直接进货的方式来控制,减少中间环节给材料带来的价格波动;而零星的材料应通过现用现购的方式,减少零星材料的现场堆积和过多的存积;材料的使用要按领料和配发的方式进行,并通过班组限额领料的方法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第二,从材料的基础工作开始把关,使得材料的基础工作做到完善。在项目施工前,工长、项目经理必须对工程进度有着认真和详细的了解,对施工图纸要有熟悉的分析和总结,根据施工进度的要求对材料进行提前计划,并通过工程预算对材料的实际使用量有着较为准确的底数。机关材料科和项目材料部门要共同建立材料询价小组,对当前市场的材料价格进行调查,并与以往的材料价格进行比较,同时和材料厂家及材料供应商紧密地联系,来增强监督力度及透明度,使材料能做到购料时质好而价格低。第三,材料的使用要在施工过程中加大控制力度。施工现场对价格较高的材料能控制好材料的进场和使用。在物资使用方面,尤其是钢材、水泥、木材、混凝土、砂石等主材要严格按照施工计划进行采购,并要严格执行限额领料的方法。且要重视加强对材料的领取、入库、出库、用料、投料、退料及废料回收等环节,并且要严格控制各个分项工程中的材料使用,及各分项工程中的材料损耗,通过实行限额的方法,在签订合同时要根据施工的实际情况同施工的各个劳务队确定所有材料的损耗率,具体可参考定额来确定材料的损耗率,让劳务队实行包干使用,并制订节约奖励及超额惩罚的相关制度,使材料的使用与劳务队的经济利益挂钩,尽可能减少损失。让劳务队及项目管理人员从思想上重视材料的使用量。对于收料要实行收料记录制度,在收料人员清点完数量并确认无误后,施工员和材料人员要进行签字,材料部门要做好影像资料且及时上台账,防止现场所有量与台账数目不符合而无从查起。在领料时施工队要对所领的材料进行清点且签字及时确认,严格按照领料手续,杜绝材料的丢失现象和材料浪费的产生。在材料的使用过程中,要合理利用进料,减少材料过量堆积造成在现场过多的浪费,有利于材料资金的合理使用与分配。对于钢管、扣件、顶丝、方木等要合理计算,统筹安排,做到数量合理。对于三钢要计划好使用时间,不用时及时退场,以减小租赁费用,方木、模板堆放要合理,尽量避免施工过程中产生过多的二次倒运造成的损失和浪费。对于机械设备要合理安排调度,塔吊等要严格合理计算按照施工总平面图的堆放位置安装,避免在施工过程中由于臂长安排不合理使施工过程中产生二次倒运造成的损失。同时也要避免劳动力的费用增大,在施工过程中经常维修如刷漆、钢丝绳的更换等以免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安全事故。不用时及时退场。要把工程成本的降低控制到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中,并做到环环相扣。

3 优化成本、提高质量与工期管理

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质量、工期是决定工程成本好与坏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在整个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不但要处理好三者各自的行为,也要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把正确处理好质量、工期与成本三个的关系作为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使得工程资金的使用率提高,并从中更好的提高项目的成本管理,也为建筑企业的节约成本提供了有利条件。

质量在项目管理中占重要地位,质量控制是要以预防为主,尽量避免胀模、跑模等现象,浇筑完混凝土要做淋水试验,以减少顶板裂缝,可以提高工程质量。绑扎钢筋时要做好保护层工作,避免露筋现象发生,使得质量成本费用降低,将工程的质量达到优良,也可杜绝质量事故的发生。这样不会因质量事故造成损失,避免了许多方面的返工工作。

要正确处理工期与成本利润的关系,把工期合理应运安排控制好,建设单位往往在工程开工时,就单方面要求缩短工期,加快进度。在此情况下应采取多种形式区别对待:要合理设置、安排项目工期,应该做好多方面沟通,保证合理工期及效益;应在做好赶工期的同时做好成本预算及过程控制,要同时兼顾成本效益。

工程完工后及时做好竣工决算,通过后应按合同规定,及时收回工程款,不能让业主无故拖欠工程尾款。

4 优化管理使责任、权利、利益相互制约

建立健全有效的成本控制制度一定要明确清晰,激励和惩罚制度应共同作用,并做到奖惩制度要一致。同时,要把成本中的相关责任相应落实到每个岗位,落实到人,应采取相应的制度,做到“责任、权利、利益”相互并存,并三项落实明确,使降低成本存在于每一个人意识范畴之内,并时刻提醒每个人成本在建筑企业中的重要地位,让每个人在成本管理中自觉行动。

信息化是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也是现在社会的一个主要提高方面。而信息化就意味着要随时了解和掌握第一手资料和信息,要突出掌握信息的高速度和高效率。所以,利用网络等现代化管理是我省建筑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和重要手段。既然要实现信息化,就需要提高建筑企业员工对“责任、权利、利益”关系了解的透明度,让员工有高度的知情权和充足的知情权满足感。但是,我省建筑企业对信息数据的采取要有根据、有依据,不能因盲目的采集而导致成本控制带来的失误,甚至是错误,并要做到对数据的实时监控和跟踪,在项目的实行过程中,要对项目进度、工程量完成、材料消耗、人力安排等进行直接控制,并且及时修正在项目实行过程中发生的问题,从而减少成本管理流程过长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成本的损失。

在工程过程中应合理考虑有重大贡献的项目部以及个人经济奖励,同样对浪费等造成的成本管理失误的人员应该给予一定的处罚。

总之,建筑企业的搞好搞活,企业的成本管理是重中之重。而在我国现在的经济环境下,我省的建筑企业必须适应好市场经济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然而,我省的建筑企业在成本管理这个方面就突显出了很多的问题,其中主要的问题包括了:成本管理人士上的片面性、成本预测上的滞后性、成本控制上的非科学性、成本考核上的非完善性等,而面对问题,我们需要从中找出解决的方法和手段,并不是敷衍工作和勉强办事。这样我省建筑企业的成本管理就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摘要:以建筑企业发展迅速、建筑市场竞争激烈为背景,从四个环节详细论述了企业全方位、全过程、系统的项目管理,并指出只有建立完善科学的组织结构,实现各机构间相互协调、配合,才能共同完成好施工项目管理。

关键词:项目管理,企业,成本

参考文献

[1]田金信.建筑企业管理学[M].第3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秦旋.建筑市场行为主体最优策略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建筑企业合同管理浅议 第10篇

关键词:建筑企业,合同管理,对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从某种程度上说, 其不仅是法制经济, 更是契约经济、合同经济。一个建筑企业的经营成败与合同、合同管理有密切关系。所以我们必须十分重视合同及合同管理。合同管理必须是全过程的、系统性的、动态性的。围绕建筑企业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深入分析, 并提出治理对策, 最终可以有针对性地加强建筑施工企业的合同管理, 维护建筑企业的合法权益。

一、建筑企业合同管理常见问题

接下来, 笔者将从建筑企业合同的签订、实施两个方面出发, 全面、系统地分析建筑企业合同管理中常见的问题。

(一) 合同签订阶段存在的问题:

1、合同主体不当。合同当事人主体合格, 是合同得以有效成立的前提条件之一。而合格的主体, 首要条件应当是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合同当事人。这里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虽然具有上述两种能力, 但不是合同当事人, 即当事人错位, 也是合同主体不当;二是虽然是合同当事人, 但却不具有上述两种能力, 同样是合同主体不当。

2、合同文字不严谨。不严谨就是不准确, 容易发生歧义和误解, 导致合同难以履行或引起争议。依法订立的有效的合同, 应当体现双方的真实意思。而这种体现只有靠准确明晰的合同文字。

3、合同条款挂一漏万。就是说不全面、不完整, 有缺陷、有漏洞。常见漏掉的往往是违约责任。有些合同只讲好话, 不讲丑话;只讲正面的, 不讲反面的, 不懂得签合同应当“先小人后君子”的诀窍, 一旦发生违约, 在合同中看不到违约如何处理的条款。

4、只有从合同, 而没主合同。主合同是指能够独立存在的合同, 如建筑工程总承包合同等。从合同是指以主合同的存在为前提才能成立的合同, 如建筑工程分承包合同及保证合同、抵押合同等。

5、违反法律法规签订无效合同。《合同法》第52条规定,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签订的合同属于元效合同, 而无效合同是不受法律保护的。

(二) 合同履约阶段的问题:

1、应变更合同的没有变更。在履约过程中合同变更是正常的事情, 问题在于不少负责履约的管理人员缺乏这种及时变更的意识, 结果导致了损失。合同变更包括合同内容变更和合同主体的变更两种情形。合同变更的目的是通过对原合同的修改, 保障合同更好履行和一定目的的实现。作为承包方的建筑施工企业, 更重要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关键在于变更要及时。

2、应当发出的书函 (会议纪要) 没有发。在履约过程中及时地发出必要的书函, 是合同动态管理的需要, 是履约的一种手段, 也是建筑企业自我保护的一种招数, 可惜这一点往往遭到忽视, 结果受到惩罚。《建设工程施工合同 (示范文本) 》, 把双方有关工程的洽商、变更等书面协议或文件视为合同的组成部分。因此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3、应签证确认的没有办理签证确认。履约过程中的签证是一种正常行为。但有些建筑公司的现场管理人员对此并不重视, 当发生纠纷时, 也因无法举证而败诉。

4、应当追究的动过了诉讼时效。建筑行业被拖工程款的情况相当严重, 有些拖欠没有诉诸法律, 但当起诉时才发现已超过了两年的诉讼时效, 无法挽回损失。超过了诉讼时效等于放弃债权主张, 等于权利人放弃了胜诉权。

5、应当行使的权力没有行使。《合同法》赋予了合同当事人的抗辩权, 但大多数建筑公司不会行使。发包方不按合同约定支付工程进度款, 建筑公司可以行使抗辩权停工, 但却没有行使, 怕单方面停工要承担违约责任, 结果客观上造成了垫资施工, 发包方的欠款数额愈来愈大, 问题更难解决。

二、导致合同常见问题的原因透析

针对上述建筑企业合同管理常见问题, 笔者接下来深入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 为后续给出对策提供支持。究其原因, 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1、对市场与合同的关系缺乏认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这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方面, 市场的运作需要合同。《合同法》规定合同有三种形式:口头、书面和其他形式。这三种形式概括了市场全部交易行为方式。也就是说, 市场是靠合同动作的, 市场主体各方都是靠合同去履行其权利义务的。另一方面, 合同的成立必须以市场为前提。没有市场谈不上什么合同。合同是市场的产物, 是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有些业内人士不了解市场与合同的必然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只顾到市场承揽任务, 却不去签订合同或者草率签订, 结果遇上纠纷就没有协商与调解的依据, 或者依据不足。

2、是对合同与合同管理的关系缺乏认识这也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合同管理是合同洽谈、草拟、签订、履行、变更、中止、终止或解除全过程的管理。合同产生在合同管理的前期阶段, 在这一阶段往往受到高度重视。一旦合同签订了, 施工任务到手了, 合同就束之高阁了, 甚至忘记了, 忘记了合同履行过程是实现权利义务的过程, 而仅仅把它看成是生产过程, 回复到计划经济的旧观念上去。因此, 合同管理的问题大多数产生在中期和后期履行阶段。但这并不是说前期阶段就没有问题。前期阶段所出现的问题, 多数是由于急于签成合同而过于草率或者对发包人的迁就。

3、合同管理制度未能体现规范化、法制化和科学化的要求现在的问题不是无章可循, 而是有章不依, 对规章制度的执行表面化。在实际工作中, 我深深体会到:制订制度固然重要, 执行制度更为重要。无章可循不行, 有章不循也不行。而且, 随着市场的规范运作和市场形势的发展变化, 合同管理上也会不断产生新的问题, 提出新的要求, 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完善原有的合同管理制度。

三、建筑企业规避合同管理问题的对策

1、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素质。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素质是企业合同管的首要任务, 合同管理人员包括专职人员, 也包括企业主要部门的领导, 如项目经理、总工程师、总经济师、经营部门负责人等, 可从下述四方面着手:

(1) 选好人员。企业领导可依照合同管理人员应具有的素质条件, 选择本企业优秀人才担任合同管理人员, 也可以通过公开考评和竞争招聘方式选拔人员。在使用过程中坚持优胜劣汰的原则, 把优秀人才放在这个岗位上。

(2) 组织好在职学习和继续教育。可根据企业与市场的实际, 组织合同管理人员在职学习。方式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布置学习任务, 定期检查;进行短期培训;结合实际进行正反两方面的事例分析总结;听电视讲座, 参加法律专业或经济管理专业的考试。同时必须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以上努力, 使其在岗位成才。

(3) 选送有关院校深造。每个企业都应培养较出类拔萃的合同管理人员, 所以应选择工作出色、有发展前途的骨干进有关院校深造。企业要舍得花钱进行智力投资。

(4) 建立岗位责任制。对合同管理人员必须实行岗位责任制, 明确他们的责、权、利, 建立竞争机制, 对有贡献的企业领域和合同管理人员给予奖励。

通过以上途径, 全面提升企业合同管理人员的素质, 包括他们的思想水平、法制水平、语文水平和业务能力。

2、建立和健全企业的合同管理体系, 保证合同管理体系的执行力度企业要由上而下地建立和健全合同的管理机构 (包括专职机构和兼职机构) , 使企业合同管理覆盖企业的每个层次, 延伸到各个角落。一般地说, 大中型的建筑施工企业, 总部应当设合同管理专职部门, 分公司设合同管理专职或兼职部门, 项目经理部应设合同管理岗。如果设有法律工作部门的, 那么这个部门应当配合合同管理部门, 起到法律咨询、合同评审、履约监督和组织仲裁、诉讼的作用。

建立和健全具体的可操作的制度, 使合同管理有章可循。这些环节包括:合同的洽谈、草拟、评审、签订、下达、交底、学习、责任分解、履约跟踪、变更、中止、解除、终止等企业各层次都应有自己的合同管理制度。总部要建立和健全总的合同管理制度, 分公司则根据自身的需要补充自己的合同管理制度, 项目经理部也可以做一些必要的补充。建立和健全建筑施工企业的合同管理制度, 必须根据我国的《合同法》和相关的法规, 以及企业的实际情况。利用好《合同法》中对有利于我们建筑施工企业的规定, 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同时, 对合同管理体系也应进行动态控制, 及时调整, 不断完善。

3、大力推行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因为履约率与合同的质量有很大关系。好的合同文本有利于履约。建设部和国家工商行政局及广州市建委都颁布了一些合同示范文本。使用好示范文本, 将有利于堵塞由于合同管理人员法律水平和语文水平不一而产生的漏洞, 有利于明确合同主体的责任, 有利于合同争议的解决。

由于这份文本不是强制推行, 而是只供参考和推荐, 因而有些发包方不予使用, 自行草拟。对于这些自行草拟的文本, 我们应当在审查时注意对照示范文本, 防止错漏或产生歧义。最好能够动员发包方使用示范文本, 以提高合同文本的质量。

除上述内容之外, 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 设立专门的法律咨询部门, 或聘请专业法律顾问, 通过专业人员的审核把关, 填补合同文本的法律空白, 堵塞法律漏洞, 为在易产生纠纷的合同条款方面做好法律层面的预防工作。

总之, 提高企业合同管理的法律意识、制度意识、规范意识, 是保障施工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做大做强, 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启明:《土木工程合同管理》,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2年。

[2]胡季英、关柯、李忠富:《建设工程合同管理的国际比较分析》, 《建筑管理现代化》, 2004年。

浅析建筑企业会计风险管理 第11篇

[关键词]建筑企业;会计风险管理;特点;问题;措施

一、建筑企业会计风险管理的特点

(一)会计风险构成复杂

相较于其他产业来讲,建筑企业会计风险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包括融资风险、资金回笼风险、投资风险及收益分配方面的风险,由于风险具有多样化,从而给风险识别和分析带来较大的难度,同时对风险进行控制的成本也较高。

(二)会计风险贯穿整个建筑企业的工程项目

建筑企业会计风险不同于其他项目,其从项目立项开始会计风险就存在,而整个项目的始终会计风险都贯穿其中。这就需要会计风险管理中需要对资金的统筹、运用和分配进行有效控制。同时资金的安全、合理利用及效益最大化都需要在建筑企业会计风险管理费中涉及到,因此需要加快构建完善的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对会计风险的全方位防范和控制。

(三)会计风险具有不确定性

建筑企业会计风险投具有实时变动性,不确定性较强,这对于会计风险管理是十分不利的,一旦会计风险发生,则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还会给企业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需要对建筑企业会计风险进行有效防范,一旦风险发生,需要将损失降至最小化,降低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二、建筑企業会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评估体系不完善,缺乏专业的评估人才

当前在很多建筑企业中,部分企业决策者由于对会计风险管理缺乏全面的认识,不仅会计岗位人员配置缺乏科学性,而且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缺乏科学合理的人才选拔机制。建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对风险管理部门缺乏足够的重视,部分企业内风险管理部门形同虚设。在当前建筑企业中,缺乏能够运用信息化技术和手段来对会计风险进行管理的专业人才,这就导致在当前建筑企业会计风险管理工作中,不能准备对企业存在的会计风险进行预测,再加之缺乏健全的会计风险评价机制,从而导致当前建筑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风险。

(二)物资采购不合理,导致资金积压

建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用到大量的物资,这就需要进行物资采购活动。但在当前很大一部分建筑企业物资采购过程中都存在许多不合理的现象,在物资采购上存在盲目性,对物资采购的可行性缺乏深入的分析,这就导致建筑企业大量的物资积压,资金大量被占用,从而使企业资金链断裂,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生存危机。

(三)经营不善,导致会计制度混乱

在建筑企业发展过程中,管理者自身管理能力的高低对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当前我国部分建筑企业由于管理者自身水平有限,存在着经营管理混乱的情况,在资金筹措、使用、分配和收益等方面存在着权责不明的问题,企业资金利用率不高,资金存在着大量流失的现象。在当前很大一部分建筑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从银行中筹集来的贷款及企业原有资金都存在不合理占用的问题,这就无形了加剧了企业会计风险的增加,甚至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恶性循环,给企业正常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的风险。

三、加强建筑企业会计风险管理的措施

(一)培养专门的风险评估人才

建筑企业要想建立全方位的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必须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只有不断引进和培养对风险管理敏感度极其高的专业人才,才能尽早发现风险,进而大幅度降低会计风险。对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主要包括:职业道德培养、风险管理培养、风险管理水平培养、职业技能培养以及信息化培养等。

(二)完善风险预警体系

建立风险预警体系要根据每个企业的实际情况,总的来说,要根据行业特点、公司的规模、整体的经济环境以及公司自身的经营状况,进行设立相应的风险预警体系,体系内容一般以偿还负债的能力、公司运营能力、资金流向的质量、盈利的能力以及资产结构的指标为评估依据,对于评估不理性的指标要分析原因,找出问题所在,进而解决。

(三)强化内部审计

除了上述讲的要培养专门的人才和完善风险预警以外,还要对内部审计进行强化,加强资金和控制点的管理,对投资的分配、资金的流向、筹资、利润的分配等都阐述清楚,只有建立全方位的会计风险管理体系,才能防患于未然,才能尽可能的规避风险,才能将可能发生的损失降到最低。

(四)加强内部监督,完善会计内部控制

首先,要以国家法律、法规和内部制度为基础,提高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效率,并且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的一系列内部控制,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制度和方法。

其次,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方式,加强实物控制和预算控制,加强内部报告的控制和电子信息技术的控制,推进不相容职务的分离,并且授权批准控制,进而完善风险控制。

第三,在建筑企业内部会计监督过程中,不仅要对不合法的收支予以制止、纠正和检举,强化其管理职能,而且还要加强和提升企业经济管理、内部监督、经济效益服务的职能。

(五)建立完善的会计控制体系

首先,要加快建立和完善会计控制体系,尤其是在现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显得尤为必要。其次,建筑企业要坚持会计统计,提高资料的真实,确保会计资料的完整性,并在此基础上,对信息控制的及时性、有效性进行管理,提高管理的有效率,推进企业健康运行目标的实现,完美提升会计的职业道德。第三,加强对建筑企业的主要经济业务的分析,做好资金筹集业务、生产准备业务、产品生产业务的核算,同时,完善产品销售业务、财务成果的核算,通过对建筑企业所有经济业务的核算,全面掌握企业所有业务的会计处理。

四、结束语

当前我国建筑企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对会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缺乏有效的认识,这就导致当前建筑企业会计管理现状并不乐观,因此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建筑企业会计风险防范能力,构建完善的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内容,采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方法来强化会计风险管理,努力提高管理者的水平,实现对风险的规避,为推动建筑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梅芳.内部审计在建筑企业会计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4,22:233-234

[2]薛梅.财务集约化管理模式下防范建筑企业会计风险的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2,09;223

谈优化建筑企业现场管理 第12篇

关键词:建筑企业,现场管理,施工质量

建筑企业在进行工程项目的建设时, 在满足利益追求的基础上, 还需要保证质量、安全以及进度的需求, 想要实现这一目标, 必须要加强施工企业的现场管理。现场管理质量如何, 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经营, 是建筑企业生产经营的综合表现, 更是代表了企业的管理水平。

一、建筑企业现场管理中存在问题分析

1. 施工人员专业能力偏低

建筑现场施工一般都操作性比较强, 并且具有突出的密集性特点, 因此需要大量的施工人员。施工人员的管理, 是现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建筑施工人员以农民工为主, 无论是专业能力还是安全意识都相对偏低, 为管理工作造成了一定干扰。随着高层建筑的逐渐增多, 对施工人员的要求也日益严格, 尤其是对于某些特殊工种, 施工人员没有相应施工技能证书等直接参与施工, 对施工质量以及施工安全管理都造成了一定困扰。

2. 建筑市场混乱

建筑行业的快速发使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部分企业为获取更大的竞争优势, 无视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进行非法转包、越级发包。就我国现在建筑企业现状来看, 众多挂牌企业层层转包、肢解分包等现象较为严重, 不能建立起合理的工程总承包管理体系[1]。转、分包企业生产技术水平逐渐降低, 管理能力不断削弱, 违章操作以及无证上岗现象严重。建筑市场的混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建筑企业现场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进行, 例如部分建设企业与非法中介利用非法手段, 罔顾企业资质, 使得企业承接的建筑与本身资质不符, 给现场管理带来巨大的威胁。

3. 施工材料设备管理效率低

施工材料与设备是保证建筑工程顺利施工的前提与基础, 更是建筑企业现场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中, 因为施工工序比较多, 投入物料面积广数量多, 并且影响设备正常施工的因素很多, 较难实现有效的现场管理。另外, 在施工过程中对施工材料质量的要求比较高, 很多操作性工序所用地方材料, 如砂、砖、石等质量离散性相对较大[2]。并且, 在施工过程中材料一般都是随时进场, 这样对材料进行实时、全面有效的控制就具有很大的难度。

二、建筑企业现场管理实施原则

1. 质量与成本原则

建筑企业现场管理, 主要是在控制好施工成本的基础上, 完成施工质量要求。两方面是建筑企业进行现场管理的重点, 需要在两者之间寻找到契合点, 不能罔顾质量一味降低成本, 也不能不顾成本去刻意追求施工质量。

2. 合理施工原则

建筑工程建设要求在规定工期内保证质量完成施工, 因此在现场管理过程中, 必须要加强对施工技术以及工艺的管理, 严格遵循合理施工原则, 确保施工工艺符合建筑要求。

3. 章程执行原则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要求比较多, 同时受到的影响因素也比较多, 在进行过程中, 不可以管理人员的主管意识来要求施工人员。必须要严格执行章程原则, 制定一系列相应规章制度, 使整个施工队有组织有纪律, 将要求规范落实到实处。这样可以对施工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 提高施工安全性与有效性。另外, 还需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要求, 避免其以经验来作为现场管理的准则, 必须要结合工程实际情况确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 提高管理科学性, 进一步调动员工积极性。

三、建筑企业现场管理改进措施分析

1. 加强施工方案管理

施工方案是指导工程建设的基础, 是用以施工前以及全过程技术经济条件, 其内容中工程的规模、性质、结构以及施工技术等, 因为施工要求、施工地点以及施工环境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施工方案设计质量如何, 在根本上影响着施工现场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分配, 进而会影响到施工质量与施工工期, 同时也会关系到工程整体的造价。因此, 在进行现场管理时, 需要结合实际工程需要做好施工方案的管理工作。如以在规定工期内保质完成施工为基础, 对施工技术、材料、设备以及劳动力等进行研究分析和分配, 针对不同影响因素造成的结果来对方案内组成因素进行调整, 不断提高施工方案的合理性, 并在在此基础上保证方案的执行度。

2. 加强施工材料管理

材料是工程施工的基础, 也是现场管理的重要内容。在整个工程造价中, 材料成本可以占到其中的60%~70%, 加强对施工材料的管理也是降低施工成本的主要途径之一[3]。因此,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 建筑企业应提前做好材料预算工作, 认真深入的进行市场调研, 选择最为合适的施工材料以及设备。在确定材料与设备时, 企业需要对多家资源进行比对, 选择成本低廉并且质量最好的厂家进行供料。首先, 设计方需要确定所需材质、规格、数量等后, 在通知厂方进行供货。其次, 对于明确规格、数量等的供料单提供给厂方后, 要求其必须要按照合同及时一次性供料, 避免因为供料问题而影响工程的施工进度。最后, 材料在进场前必须要做好检测验收。进场前要严格检查材料规格、数量以及性能等, 抽取样品送检, 对于检验不合格的产品, 严谨进场进行施工。

3. 加强施工现场管理

上一篇:评估完善机制下一篇:古籍研究出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