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数据质量范文

2024-07-23

提高数据质量范文(精选11篇)

提高数据质量 第1篇

一、备课组集体分析数据,明确教学跟进方向

学生学习质量监控平台的最大优点就是可以为我们提供翔实的数据,使我们从各个角度了解学生学的情况、教师教的情况、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因此,每次完成学业质量监测之后,语文教研组的每个备课组都及时召开备课组会议,进行数据分析,了解备课组前期教学的缺陷,制订相关的弥补措施以及后期教学计划;了解各个学生的长处、短处,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

在利用学生学习质量监控平台之前,每次参加区级测试,我们只知道校内各班级的平均分,现在我们了解到了学校、班级的内在差异。如在本届高三学生“高二第二学期的期末测试”质量分析表中,我们了解到学生在默写课内文言文上掌握得较好;最薄弱的环节是第5题,即诗歌鉴赏部分,但从难度系数来看,诗歌鉴赏的难度并不大。由此,备课组专门召开会议,商议解决措施,大家根据学生答题情况,特别筹划了两个专题——“如何把握诗歌的情感”和“如何鉴赏诗歌的语言”,并确定两个专题分别由教学经验丰富的顾艳芬、滕妹芳老师负责。

确定教学跟进专题后,教师们继续商讨确定教学跟进的具体内容,包括知识点讲解、答题步骤及技巧、相关训练。如在高一、高二年级选择在现代文阅读方面能力很强的12位学生组成小组,指定教师负责辅导;高三主要给作文有特长的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材料,为文言文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帮助。

二、组内教师交流教学改进经验,互补提高

为进一步激发教师的思维,在备课组分析数据明确改进措施后,各位教师都写有书面的分析报告,并在下一次教研组会议上进行交流,在思维碰撞中互相提高。

如谈老师有意识地把高考中各类常见的概念渗透于教学中,包括分析寓意、段在文中的作用、修辞效果、概括性、原因等题型及其解题技巧,让学生对高考有了大概的框架意识。在现代文《胡同文化》一课并未上的情况下,她带教的两个班的平均得分接近校平均分。

顾老师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特别有方法,她介绍了保持优势的措施第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学习,同时采用多种形式的授课方式,如小组合作学习、知识竞赛、朗诵比赛等,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第二,注重学习效率,紧紧抓住课堂这一主阵地,关注每个学生的听课质量,关注每个学生的作业质量,注重课内知识的夯实。第三,平时多与学生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大胆放手,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出题目,组织语文学习活动。

吴老师两个班级在短期内文言文有明显的进步,她介绍了这方面的做法:一是强化学生自主翻译文言文的能力,重视课内预习,要求每篇古文学习之前翻译全文,并且不能参照参考书;二是健全“惩罚”机制:每篇文言文学习后都有小测验,计入平时分,并对扣分学生进行“补课”,这样在平时就把每篇文言文的基础打扎实,有利于后半阶段的复习;三是加强“导师制”,每周至少一次定期开展导师辅导活动,对优秀学生进行专项指导和训练,并且不定期地开展导师辅导活动,为他们答疑解惑,推荐好书,交流阅读写作心得等;四是进行文言文选择题的知识点分解和整理,并进行一定量的训练。

对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思考 第2篇

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对统计数据的需求不断增加,统计数据质量却难以提高。如何适应时代发展,不断改进统计工作,提高数据质量,是摆在每一位统计工作者面前的历史性课题。

一、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问题分析

1、管理体制滞后,影响了统计数据的真实性。

现行的统计管理体制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管理层级过多,行政干扰过大,独立统计的地位难以实现,不能从根本上遏制“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腐败现象,对数据的真实性影响较大。

2、统计法制不健全,影响了统计数据的权威性。

现行统计法于1983年颁布,1996年修改,最后一次修改也距今有十来年的历史,在此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统计环境和统计对象都有了较大的改变,统计法在调整新时期的统计关系,规范统计行为等方面有明显滞后之处。一是处罚力度太小。统计法对统计违法行为的最高处罚额只有5万元,对有的单位来说,其违法成本小于守法成本,为逃避有关费用,他们宁愿支付罚款也不愿因守法而承担更多的费用支出。二是对违法主体的责任追究有失公平。统计法对企事业单位的违法主体有处罚权,对行政单位却没有处罚权,致使行政单位的统计违法行为因缺乏有力的惩处措施而无法有效遏制。三是对部分统计管理领域的规范不完善,如统计资料的公布、使用等没有规定相应的违法责任,对网络平台上的统计行为也缺乏相应的法律条文等。这些法制上的不健全,使统计监管乏力,难以树立政府统计的权威。

3、基层基础薄弱,影响了源头数据的可靠性。

一是基层统计工作任务重,条件差,在客观因素上影响了源头数据的可靠性。现在,各项调查和普查接连不断,各专业统计报表也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严,都纷纷向基层加压,加上基层单位的工作条件有限,大部分基层统计人员都是超负荷工作,致使敷衍了事、闭门造车等现象层出不穷。二是基层统计队伍不稳定,业务水平低,在主体因素上影响了源头数据的可靠性。正是因为基层统计工作的弱势性,很多同志不愿从事该工作,致使统计人员更换频繁,这既影响了基层数据的连贯性又不利于统计队伍业务水平的提高。三是部分基层领导对统计工作认识不足,在领导力量上影响了源头数据的可靠性。他们认为统计工作既不能产生经济效益,也不会给当地社会的稳定带来隐患,所以无关紧要,随便应付就行。笔者曾对基层基础工作作过调研,有一位乡镇党委书记对此直言不讳,他说,他在乡镇领导岗位上干了多年,也曾在多个地方工作,没有一个地方是把统计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的,都是当作一个“搭头”来对待。事实上,基层领导的作用举足轻重,领导的重视是统计工作开展的动力,否则就会成为统计工作顺利开展的阻力。

4、报表报送渠道不畅,影响了统计数据的及时性。

报表报送渠道不畅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调查对象不配合。当前,个体私营经济迅猛发展,个体私营企业主普遍存在怕露富、怕麻烦、不信任统计部门等思想,对待统计调查的态度十分消极,有的甚至有比较强的抵触情绪,使统计原始资料的取得越来越难。二是基层统计机构不得力。部份基层统计人员工作热情不高,不能及时主动地报送各种报表,往往要反复催收,使收集报表比处理报表更难。据一位从事工业统计的同志反映,迟报工业月报的企业多达80%,有的单位甚至故意推托,直到统计执法人员上门,他们才肯配合,这在一定程度上拖延了统计信息的及时披露。

5、统计制度不完善,影响了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首先是部门统计制度不完善,各部门的统计各自为政,指标口径不统一,数据发布秩序混乱,统计成果和资源不能充分共享,“数出多门,数数不同”的现象严重。其次是统计核算制度不完善,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如规模以下工业产值、农村固定资产投资、GDP核算中第三产业增加值等数据的统计没有建立完备的抽样调查制度,原始数据的来源不充分,这些数据大部分由专业人员凭主观推断,其随意性较大,数据的准确性难以保证。

二、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对策和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从思想认识上抓数据质量。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对统计工作而言,只有提高公众对统计的认知度,才能从根源上解决领导不重视、调查对象不配合等问题。首先,我们要积极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不断宣传统计工作,报道统计工作中的典型事迹和先进人物,让人们了解统计,懂得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其次,是要结合工作实际,在开展各项调查和普查的过程中,抓住与群众接触的机会,积极地宣传统计工作,让人们理解统计,支持统计。第三是要创新宣传模式,以举办统计知识竞赛,开展统计服务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宣传,让人们深入了解统计,认同统计。

2、改革统计体制,从体制机制上抓数据质量。

既然现行的统计管理体制已成了制约数据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那么改革统计管理体制就应该提上工作日程,我们应积极探索统计的垂直管理,将省、市、县三级统计机构实行垂直管理,其人、财、物与地方政府脱钩。乡镇统计员实行委派制或聘任制,由县(区)统计局直接管理。只有这样才能避开不正当的行政干扰,实现独立统计,提高数据的真实性。

3、加强队伍建设,从人员力量上抓数据质量。

事在人为,统计数据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统计队伍整体素质的好坏。我们应当从思想、组织、作风和业务素质等方面全面加强统计队伍建设。首先是要加强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通过政治学习、典型引导等方式,提高统计人员的政治思想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在统计系统内形成一种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第二是要加强统计队伍的组织建设,从知识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配强领导班子,优化领导结构,提高队伍的整体合力。第三是要加强统计队伍的业务能力建设。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抽调基层骨干到上级统计部门跟班学习等形式,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操作能力;通过组织统计人员的继续教育以及从业资格考试、统计师资格考试等,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工作实际,促使统计人员岗位成才,在实践中提高其综合素质。

4、建立数据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从管理上抓数据质量。

在现有体制和条件下,加强监管,建立数据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是提高数据质量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对此,一是要从组织上加强监管,各级统计部门要成立数据质量监控和评估领导小组,做到有领导分管,有专人负责。二是要建立一整套严密的数据质量监控和评估制度,全程监控,严格把关,首先要把好数据“收集关”,任何指标的统计都要做到有据可查,杜绝“闭门造车”,对已收集的源头数据也要反复审核,全面评估,只有经过评估认证的原始数据才能进一步使用。其次,要把好数据“产出关”,对经过统计加工形成的数据要进行严格的审核,层层把关,坚持个人审核与组织联合审核相结合,手工审核与微机审核相结合,逻辑审核与对比审核相结合,堵住虚假、瑕疵数据的产生。最后,要把好数据的“公布关”,统一公布途径,并逐步实现政府统计、部门统计以及民间统计的联网,实现资源共享,减少重复统计。三是要切实做好统计巡查工作,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文件精神,组织好对部门和基层的定期巡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5、规范基层基础工作,从源头上抓数据质量。

首先要制定一套规范基层基础工作的标准,为基层基础建设提供行动指南。其次是要在人员力量上为基层基础建设创造条件,可以通过委派制或聘任制对基层统计实行定编、定人的管理,稳定队伍,同时加大培训和指导的力度,全面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第三是要在物质和技术上为基层基础建设提供帮助,通过多方集资,为基层配备电脑等必要的办公设备,并逐步实现联网,提高基层统计的工作效率。此外,还可以通过培养典型,逐步推广,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方式,全面提高基层基础工作水平。

6、探索新方法,从工作方式上抓数据质量。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统计对象和统计工作环境,我们应当积极推动统计方式和方法的创新。针对统计调查对象急剧增加,全面统计因点多面广难以把握的情况,我们应当在周期性普查的基础上广泛运用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等方法;针对调查对象利益多元化,情况复杂化的特点,我们应积极探索统计代理等新的方式和方法,借助民间统计机构和其他社会力量的优势破解统计调查中的难题。如工业统计,可以将各乡镇企业办定为统计代理机构,将他建成责、权、利明确,管理灵活的统计机构,充分发挥其既熟悉乡镇企业情况,又便于联络的特点,为基层统计服务。此外,还应积极利用现代发达的通讯和网络技术,大力推进基层报表的联网直报制度,改进报表传送方式,提高统计工作效率。

7、加强统计法制建设,从法纪层面上抓数据质量。

一是要积极推动统计法律、法规的修改和完善,使统计法在调整统计关系,规范统计行为等方面更适应新时期统计工作的特点;二是要加大统计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类统计违法行为,对典型案例要及时通报,扩大影响面。三是要坚持全面执法与全员执法相结合,拓宽执法检查的范围,壮大执法检查的队伍。积极组织各专业统计人员参与统计执法检查,在充实执法力量的同时增强专业统计人员依法治统的能力。三是要加大执法监督的力度,规范执法行为,建立执法监督举报信箱和举报电话,让广大群众参与监督,增强执法工作的透明度和廉洁性。

8、突出统计服务,从提升职能上抓数据质量。

浅谈如何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第3篇

【关键词】 统计数据质量提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统计信息作为社会经济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准确可靠的统计数据是社会经济活动的指南和检测经济活动好坏的一项重要指标。统计工作是获取经济运行的客观数据、分析和认识经济发展的客观态势、发现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的重要手段,是进行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因此,提高统计数据和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保障统计数据质量是一项重要且必要的工作。

一、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因素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随着各方面对基础数据和统计分析的需求不断扩大,统计工作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获得高质量且能满足各方需求的统计数据是统计工作的最终目标,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真实性和有效性决定着统计质量的高低。

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数据统计不全,即数据遗漏、资料不全等问题,如果数据统计不全,那么就不能完整地反映研究对象的整体状况和总体特征,也就无法发现研究对象真实的变化规律;二是数据统计失真,其主要体现在三方面——指标涵义和统计方法存在差异导致的统计失真,受利益驱动虚报和隐瞒统计资料导致的统计失真,由于调查对象不负责,漏填、乱报等所导致的统计失真;三是统计分析和统计手段落后,特别是在基础统计工作上,部分统计工作仍处于手工和半手工的状态,计算配置了计算机也没有在真正意义上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先进的统计分析和统计手段的作用未能真正发挥;四是统计制度不完善,包括统计执法力度不强,缺乏严格的过程监督和制约机制,统计部门人员配置不合理,统计人员任务繁重,数据误差频次扩大,同时由于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的不一致,在多家共同统计的情况下往往会导致数据不尽相同,影响统计数据公信力。总之,统计数据质量的影响因素相对较多,缺乏准确性和有效性的统计数据将会对决策的制定和管理的实施产生负面的影响,甚至可能给国家和社会发展造成很大的损失和浪费,因此对于目前一些造成统计数据质量失真的现象,必须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

二、统计工作现存主要问题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推广,各行各业对统计数据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面对统计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统计数据的误差越来越大,统计数据质量也随之下降。当前统计工作现存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方面。

1、统计法制意识淡薄

《统计法》作为我国的基本法律,已实施多年,统计法律、法规得到大力宣传,但从整个社会的具体情况来看,统计法制意识淡薄现象比较突出,《统计法》落实不力,执行不严。上到领导下到群众,不管是调查者或是被调查者仍未充分认识到统计数据造假的严重性,法律观念淡薄,要数难、不配合情况时有发生,导致统计数据上报不及时、不准确,甚至一些单位或个人为了个人或局部利益虚报、隐瞒、伪造、篡改统计数据,严重影响了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由于统计执法乏力,打击力度不足等因素,使得统计法律法规失去应有的震懾作用,本已淡薄的统计法制观念变动更加淡薄,助长统计数据造假行为,使得统计数据质量的提高任务更加艰巨。

2、统计基础工作薄弱

统计基础工作薄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基础工作混乱,统计源头数据无法保证,包括基础统计工作人员对数据的记录不全面、不及时或是原始数据记录混乱,拼凑数据、数据逻辑性错误、统计台账不健全等,加大了后期整理和分析的难度,也降低了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统计数据不能满足各方需求,不能反映客观事实的真实情况;二是由于统计方法、统计内容和统计指标造成的统计数据质量问题,包括在统计工作中选择的统计方法、统计范围、指标涵义和指标口径的不统一,指标数值背离指标愿意,统计制度不够完善是造成以上现象的内在原因。对统计数据质量管理缺乏明确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缺乏相对统一的统计数据质量管理标准和规范,导致了统计数据质量的混乱。

3、缺乏有效的评估和监督机制,易受行政干预

我国统计机构是受地方政府和国家统计局的双头领导,导致统计工作决策多层次,利益多元化,一些地方部门为了局部利益会对统计工作进行行政干预,甚至出现“统计数据要经过党政领导批准”的现象,支出、纵容统计资料弄虚作假,“以权谋私、以数谋私”的行为时有发生,使统计数据准确性受到较大影响,误导决策和管理,不仅败坏了党风政风,且误国害民。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体制结构和人员问题,另一方面则是统计工作本身自我约束和监督能力较差,从统计数据的管理上看,部分来自其他部门的统计数据并没有进行制约和评估,缺乏严密而科学的评估和相互监督机制,难以保证统计数据与实际情况之间没有差距,且各级虽然设立了监督检查和考核约束机制,但却形同虚设,不能真正发挥检查验收作用,难以起到遏制统计数据失真的有效作用。缺少科学的统计数据质量评估和监控造成统计数据不同层次脱离实际的偏差,给决策带来极大的不便。

4、统计工作人员素质问题

统计数据质量的提高除了受统计方法和相关机制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受到统计工作人员素质的制约。在当今信息社会,统计人员承担着向各级各部门提供统计信息的任务,统计工作人员作为统计的先锋,其在提高统计信息质量,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和及时性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后,目前统计人员在执行统计工作时依旧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职业道德素质欠佳,基层统计人员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工作敷衍了事,有的统计人员身兼数职,任务重,对日常的统计工作基本上是疲于应付,对统计数据来源不能严把关,使统计数据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二是业务能力问题,部分统计人员长期缺乏业务培训,导致工作思路、工作方法、理论知识等过于滞后,不懂得现代化统计工具的操作,对统计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不够,从而影响统计信息的质量,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统计工作的要求;三是统计人员变动随意性大,长期稳定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不足,造成统计队伍不稳定,统计工作交换频繁,统计基础数据得不到完整的延续等,这都是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因素。

三、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对策

1、加大统计法制宣传力度,完善统计基础管理制度

保证统计数据质量必须从源头抓起,统计部门应加大《统计法》的宣传力度,广泛宣传新的统计法,提高各级领导和统计调查对象的法制观念意识,使其认识到按时、如实报送统计信息的重要性,明白虚报、瞒报、伪造或是篡改统计信息等均属违法行为,同时要求建立统计数据质量检查制度,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方式,保证统计数据质量。另一方面,需进一步完善统计基础管理制度,规范和完善统计管理制度是保证统计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其中包括原始记录、统计台账和各项统计管理制度,同时可以建立健全严格的分级负责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责任制度,将统计数据质量责任下放到个体。

2、强化统计基础工作

科学的管理和决策离不开准确、全面、及时的统计资料,而强化统计基础工作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前提。首先,改革统计调查方法,推广抽样调查方法的应用,这种方法能较大程度地减少各方面对统计数据在调查过程中的干扰,有利于避免调查工作中间环节的弄虚作假,能够较大的提供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其次,通过对被调查对象统计数据反映的实际情况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整理,并对比过去统计数据的主要质量问题,确定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主要方向,进行科学合理的统计设计,正确规定统计数据质量标准;再次,充分考虑统计调查指标的基础性、必要性,确定统一规范的统计基本属性,各个指标之间要相互联系、彼此配套,尽可能避免统计工作中杂乱重复的问题,只有这样的话才能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

3、完善统计部门监督自律制度,建立科学有效的统计数据质量评估体系

一方面,在嚴格执行《统计法》的前提下,需要保障统计人员统计工作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因此可以建立统计部门的监督自律制度,实行部门内部交叉监督管理,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领导,加大监督力度和检查力度,保证统计信息的严肃性和真实性,严惩在统计数据上弄虚作假的行为。另一方面,建立科学有效的数据质量评估体系,对统计数据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审核评估,例如可在统计部门内建立权威的数据质量监控和评估中心,完善统计数据质量管理体系,对统计数据实行全面质量管理,使统计数据真实反映客观事实的运行情况。

4、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综合素质

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综合素质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从思想上和作风上加强统计队伍建设,加强对统计人员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教育,要求每一个统计工作者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认真对待每一个统计数据,如实地反映情况,严格按照《统计法》中的权利和义务执行,做好统计工作;二是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统计工作是专业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工作,为保障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对统计人员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使统计人员能够及时吸收统计方面的新知识,以正确地进行各项统计工作,特别是现代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技能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等方面业务知识的培训。

总之,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准确可靠的统计数据是国家、企业进行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当前的统计工作中有诸多的因素和问题影响着统计数据的质量,制约统计工作水平的提升,因此努力提升统计数据质量是当前统计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共同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实现统计工作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张彩霞:浅析统计数据质量控制[J].统计与管理,2011(3).

[2] 刘英:浅谈如何提高基础统计数据质量的因素[J].财务与审计,2010(25).

提高基层经济普查数据质量的探索 第4篇

1 基层经济普查数据质量存在的问题

虽然为了真正保证经济普查数据的质量, 基层政府在单位清查、审核录入、填报、评估数据等多个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但是因为当前实行的统计填报制度与指标体系, 还是采用的计划经济时代采用的MPS逐渐向SNA体系对接后建立起来的, 传统的旧体制的影响还是长期存在。针对这一存在的情况, 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 也采取了一些好的措施, 但是因为旧体制的传统的长期影响, 普查所起到的作用未能全面的发挥, 未创建普查统计在调查体系中所起到的基础性作用, 这与非普查的年度数据、经常性质的抽样调查制度并未实现有效衔接。因此, 基层政府基层经济统计数据质量方面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 很难保证数据源头质量, 本身抗干扰能力弱。基层经济普查数据是全面考核政绩的重要参照, 为了升职全面提升数据, 基层政府存在人为性干预数据的情况。

( 2) 基层政府统计缺少一体化的管理。政府所进行的综合统计, 很难有效整合其他部门业务资源, 实现资源彼此共享。

( 3) 基层经济普查所涉及的面相对来讲比较广, 并且任务比较重, 时间要求紧, 导致对被调查对象存在瞒报、虚报数据的情况, 也很难发现与纠正。

( 4) 因为基层统计调研人员的素质还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 很难保证数据调查的质量。

2 提高基层经济普查数据质量的措施

2. 1 加快法制建设, 实现普查部门的有机配合

2. 1. 1 加快法制建设

一是加快法制建设步伐。自从2000年之后, 我国对有关经济普查、统计工作等进行了全面的规定。在200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 ( 修订草案) 》, 从修订方案来说, 此统计更好修订并完善预防与惩处存在的作假制度。为了全面提升统计数据质量, 需要法律的强有力保障。二是基层经济普查的规模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大的, 为了能真正保证数据的质量, 还需要依据法律来做好数据的统计工作, 也就是说, 从法律的视角来强化对数据质量的重点控制, 确保数据准确、可靠。

2. 1. 2 实现普查部门的有机配合

为了确保基层经济普查数据的质量, 还需要做好经济普查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工作。经济普查的调研单位与范围相对来讲更为复杂, 这就需要基层政府的普查机构与证券、武警、保险、银行等各个部门展开全方位的合作, 实现彼此之间的密切配合。此外, 为了做到普查工作能落实到位, 还需要成立专门的地方普查领导小组, 对统计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 通览调查全局, 并且对部门统计、综合统计与社会统计实现密切的协调与衔接, 实现综合性管理。只有各个部门实现彼此的密切配合, 才能确保经济普查, 特别是单位清查可以顺利进行。

2. 2 强化事前、事中与事后各环节的数据质量控制

2. 2. 1 事前: 做好经济普查内部协调工作, 确定经济普查 的方法

( 1) 做好经济普查内部协调工作。为了全面做好基层经济普查工作, 需要统计局强化内部各个部门间的协调工作。基层政府经济普查的质量直接和普查方案制定的全面性有关。科学的普查方案既要全面思考普查的具体内容, 又要对普查到的数据搜集、处理与调研方法等进行全面的考查, 要想真正做好这些工作, 需要成立专门的调查委员会, 并且从行政、体制两个方面提升内部协调的水平。

( 2) 确定经济普查的方法。在全国第三次经济普查中, 采用PDA现场GPS定位、对“三证”进行拍照然后存档, 将获得的数据直接予以现场录入。对所辖内的人员住户采取逐一证照图像采集工作, 采用PDA开展登记, 做到GPS定位, 并真正摸清对象, 掌握实际情况, 在对三证拍照之后, 进行存档, 而所获得的数据, 则通过加密后的无线网络传输到统计部门的数据统计中心, 操作简单、快捷, 避免填写繁杂的表格, 采取PDA现场录入、GPS定位的方式大大提升了工作效能。

2. 2. 2 事中: 认真填报, 保证数据质量

①吸纳更多的专业性人才加入到调研中。事中来讲, 基层政府为了全面提升经济普查的质量, 需要吸收更多的专业性人才, 加入到政府倡导的经济普查工作中来。在全面做好经济普查人员培训基础上, 加强对从事经济普查人员的培训工作, 减少一些人为性的误差。对从事经济普查的人员开展主机培训工作, 将重点放在经济普查组织的开展, 普查中的各项统计标准与内涵等, 在普查的过程中, 做到全面、系统普查, 要求普查员逐一进行清查, 建立清查名录库, 保证不出现遗漏的情况, 进而做好对经济数据的处理工作, 提升经济普查工作效能。

②准确填报, 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在进行经济数据普查时, 应该准确填报, 并且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具体来说, 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一是明确经济普查的数据的来源。对特别容易出现问题的经济普查对象, 在填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错误等进行全面的归类, 对存在的问题有一个准确地把握, 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来解决问题。二是创建业务咨询组。建立业务咨询组, 便于经济数据普查员开展业务方面的咨询。将不同专业的业务骨干成立的普查咨询组, 业务咨询的成员分工和联系方式发放到每一位普查员。在经济普查员的登记阶段业务问题应与业务咨询员直接进行联系, 这样能有效减少一些不必要的中间环节, 并大大提升工作效能, 尽量减少人为性的理解误差。三是每一名普查员负责指导人员来做好填报工作。假如普查对象对经济普查不了解情况, 可以和专门负责的经济数据普查员展开沟通。针对内部组织相对复杂的产业单位, 可以派专人予以指导。四是经济普查工作人员负责普查数据的审核工作。对出现数据较大差别的, 需要寻找原因, 并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2. 2. 3 事后: 做好数据最后的质量审核工作

首先, 在正式上报录入数据前, 需要做好经济普查数据的审核工作, 做到经济普查数据不重不漏。其次, 在对数据进行处理的过程中, 需要进行全面的审核。采取邀请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和计算机结合的审核方式, 提升数据审核效能。再次, 强化对汇总数据的审查与数据存储工作。对经济普查汇总数据的审核需要使用多数法则, 审核综述的客观性与逻辑性, 对汇总结果数据方面的问题, 及时查清楚存在的原因, 进行考核校正, 并做好记录, 创建经济普查数据库。

总之, 提高基层经济普查数据质量是经济普查的一项重要工作, 为此, 在正确面对基层经济普查数据质量存在的问题基础上, 采取加快法制建设, 实现普查部门的有机配合, 强化事前、事中与事后各环节的数据质量控制等措施, 必将有效提升基层经济普查数据质量, 提升基层经济普查工作水平。

摘要:做好基层经济普查工作, 对制订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规划, 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提高基层经济普查数据质量, 成为做好基层经济普查数据的关键, 因此, 很有必要对提升基层经济普查数据质量展开全面的分析。

关键词:基层经济普查,数据质量,措施

参考文献

[1]赵军.经济普查实施“全程”数据质量控制的探讨[J].统计与咨询, 2010 (3) .

[2]沈仁和.经济普查数据质量控制的对策及建议[J].统计与咨询, 2009 (1) .

[3]林洪, 徐亚辉.对提高经济普查数据质量的思考[J].中国统计, 2009 (5) .

提高数据质量 第5篇

[关键词] 教育质量 数据质量运动 纵向数据质量系统 学生成就

教育质量问题是教育活动中的永恒主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教育改革的中心便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或者说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至今这种势头方兴未艾。虽然美国公立基础教育已取得很大进展,但是相当数量学生的学业成就依然令人担忧。譬如,布什政府公布的教育蓝图所指出的,“即使在今天,近70%的城区四年级学生不能达到全国阅读测验的基础水平。我们高中三年级的学生在国际数学测验中落后于塞浦路斯和南非的学生。近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发现他们在修习正常大学课程前,必须修学补习课程……然而,我们花费数千亿美元于教育之后,仍未能实现教育优异的目标”。①(注: http://www.ed.gov/nclb/landing.jhtml)为此,继《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出台以后,美国各种教育组织纷纷出台了多种提高教育质量的措施。2005年11月,美国州首席教育官员理事会(The Council of Chief State School Officers)和美国联邦教育部数据峰会(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s Data Summit)联合发起了数据质量运动(Data Quality Campaign),即以州为基础,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纵向的教育数据信息系统,其宗旨便在于提升学生学业成就。这项运动得到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Bill & Militia Gates Foundation)的大力资助,由国家教育责任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Accountability)负责管理。这项全国性的运动由许多教育组织共同协作,以鼓励和支持州政策制定者提高教育数据的质量、可获得性和实用性;利用州的纵向数据系统提升学生学业成就。

联邦教育部部长玛格丽特(Margaret Spellings)说:“数据是我们衡量州乃至全国教育政策有效性的最好工具。多亏了众多教育组织的合作,数据质量运动提供了可靠的信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发现学生在哪些方面表现良好,哪些方面需要改进。我们将继续致力于这项运动,期待取得积极的成果,提升学生成就。”②(注:http://www.dataqualitycampaign.org )

一、数据质量运动的目标

虽然各州花费了上千亿美元提高学生学业成就,但是如果没有完整有效的教育数据,这些努力就会显得盲目。政策制定者需要制定相关政策,调集一定的资源以确保本州有一个纵向的数据系统,并有能力将这些数据信息运用到具体的教育实践中,以提高学生成就。

政策制定者和教育者需要纵向数据系统提供及时、有效的相关信息。这些数据为教师提供了改进教学、提高学生成就的信息,也为管理者提供了有效管理的资源和信息,同时便于政策制定者评估哪些政策最有利于提高学生成就。

数据质量运动鼓励和支持各州的政策制定者共同合作,提高高质量教育数据的完整性、有效性和实用性;完善各州纵向的数据体系以提高学生成就。这项运动为各州建立纵向教育信息数据提供了一种工具和资源,同时也是一个全国性的教育交流平台,有助于减少重复性的劳动。美国国内各种教育组织也参加了这项运动,共同致力于建立完善有效的数据系统。该项运动的发展目标如下:(1)到2009年,各州建立完善的高质量的纵向数据系统;(2)增强对纵向数据的理解,推动对这些数据有价值的运用,以提高学生成就;(3)推动、发展和采用共同的数据标准,有效地进行数据传递和交流。①(注: http://www.dataqualitycampaign.org/about_us)

二、数据质量系统的内容

纵向数据汇总每个学生历年的行为表现,能够跟踪每个学生的学业成长轨迹,显示出绩效优异的教育计划,确认表现突出的学校及其教育体制,这些都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纵向数据系统包含以下10项要素。

1. 各州的学生有一份唯一的档案,这份档案保存学生每年的行为表现记录

在州内,每个学生有一份唯一的档案,学生档案永远跟随学生,从幼儿园到12年级,用于记录每个学生在各个年级的行为表现。学生档案有助于政策制定者及教育者了解每所学校或者每个教育项目的教育增值表现;记录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学业成长轨迹。

2. 学生的注册、统计及参加教育项目的记录

学生注册、统计及教育计划参与情况的准确信息对评估学校及其教育计划非常重要,这也是考察学生转校和注册对其学习成就影响的必要信息。对于政策制定者和教育者而言,其优点在于:了解是什么政策引起中学注册人数下降,而注册人数的下降又如何影响到学校财政的短缺;了解参加天才学生计划的少数族裔与白人学生的人数比;英语语言学习者第一次进入某州中学的比例及其在高中毕业时的考试成绩。

3. 学生每年的考试成绩报告记录,以考查其学业是否进步

学生在州内的考试成绩数据库应与有关学生的其他数据库连接起来,从而为教师提供有价值的诊断性信息。尽管大多数州都有每个学生每年的考试成绩记录,但是只有少数几个州建立了学生考试成绩数据库与其他数据库(比如注册情况、课程安排情况、毕业情况的数据库)的链接。这样有助于政策制定者及教育者了解,哪些学生上一年没有达到州规定的考试标准,而今年达标了;成绩优秀的学生是否每年都有进步。

4. 未参加考试的学生信息及其不参加考试的原因

各州除了要记录那些没有参加考试的学生情况,找出他们未参加考试的原因,还要将这些记录与学生上过的学校及其参加过的教育计划连接起来。这样才有可能掌握学生未参加考试的真正原因以及这些学生的特征,以确保学生能够达到教育目标。这样有助于政策制定者及教育者了解哪些学生没有参加考试,具体原因是什么;还便于知晓是否有些特殊的学校和学区有大量的学生未参加考试。

5. 能够将教师和学生联系起来的教师档案系统

许多州都收集教师教育及教师资格认证的相关数据,但是将教师和学生通过课堂和科目结合起来,才是了解教师培训和认证与学生成就增长之间关系的关键。收集这种数据能够了解不同程度和类型的培训计划和资格认证下的教师教了哪些学生、哪些课程;哪种教师培训和资格认证对学生学业成长大有帮助。这个数据系统有助于政策制定者及教育者掌握:哪种教师培养计划下的毕业生日后所教的学生的成绩最好;教师在学区内高度贫困的学校和富裕的学校的工作体验对比,这种体验与学生学业成绩提高的关系如何;学区内低收入家庭的学生的成绩表现及其与任教教师教学水平之间关系。

6. 学生的书面信息记录,包括完成的课程和获得的学分

许多州鼓励学生,尤其是那些低收入家庭和少数族裔的学生在中学选择严格的课程,从而为中学后教育及就业做好准备。然而,各州没有统计学生选择的课程,这些政策也就没有起到实际的效果。各州应该建立相关方面的数据系统,这样有助于政策制定者及教育者了解:注册和完成严格的课程的学生人数和比例;在升入高中方面表现最好的初级中学;在高中表现优秀的学生进入大学或进入工作岗位后表现是否依然优秀。

7. 学生大学入学预备考试分数记录

为确保学生由高中向中学后教育的成功过渡,各州收集并报告大学录取、安排和考试准备非常重要。学生在学术水平测验考试(SAT)、大学入学科目考试(SAT Ⅱ)、大学入学考试(ACT)、大学预修课程考试(AP)和国际文凭考试(IB)的成绩是学生大学申请时的重要参考因素;各州应该收集并报道每年的数据信息。这有助于政策制定者和教育者了解:(1)历年来低收入家庭及少数族裔的子女参加SAT,ACT,AP和IB考试的人数比例及成绩的变化情况。(2)在八年级测试中达到州规定的优秀标准的学生同时在中学也参加AP和IB 课程的人数比例,通过AP和IB 考试的人数比例。(3)在州内的高中测验中达到优秀标准的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比例,这些学生参加SAT和ACT考试的比例,以及考试分数达到大学预备水平的学生的比例。

8. 学生毕业率和辍学率

目前,大部分州每年都收集每个学生的毕业和辍学信息,但是计算毕业率要参考全国州长协会(National Governors Association)制定的新标准,各州需要长期跟踪每个学生的发展情况。要准确地统计毕业率也需要准确地考察那些离开公立学校的学生发生了什么事。例如,州必须能够正确地区分那些离开学校的学生是不上学了还是转学了。

这个数据库便于政策制定者和教育者了解:(1)学生什么时候及为什么离开公立教育体系;(2)在减少学生辍学方面做得最好的学校及其制度;(3)高中辍学学生的特征以及中小学是否能够发现学生有意辍学的迹象。

9. 学生从幼儿园到中学后教育的记录卡

各州及学校希望将高中教育与中学后教育连接起来,当学生离开中学进入大学后,他们需要学生成就方面更准确的信息。大多数州没有能够在高中和大学间相互交换的数据系统。建立数据库的优点在于方便政策制定者和教育者了解:(1)各校区高中毕业生在毕业后15个月内升入大学的人数比例;(2)往年的高中毕业生需要大学补习的人数比例以及这一比例如何随着学生家庭收入和种族的不同而不同;(3)达到州规定的高中考试优秀标准的学生仍需要在大学补习同一门科目的人数比例;(4)学生在大学的学习能力与其在高中所选课程、获得的学分及测验分数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10. 评估数据的质量、有效性及可靠性的核查系统

州内各学校或学区登记的无效或不可靠的数据信息是一个很大的隐患,而且缺乏对这些数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的核查。各州如果没有设计精良的数据系统,公众也无法信任州的公立教育系统的相关信息。建立数据库有助于政策制定者和教育者了解:(1)哪些学区在收集准确而有效的辍学信息方面做得最好;(2)学区是否记录了未参加考试的学生人数及其原因;(3)各学区有多少有问题的教育数据,这些问题数据是如何处理的。①(注:http://www.dataqualitycampaign.org/survey_results/elements.cfm)

国家教育责任中心2007年9月做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全国各州都不同程度地建立了教育质量数据库。不过,只有4个州的数据库全面包含了上述10个要素,它们分别是犹他州、阿肯色州、佛罗里达州和特拉华州。大部分州(21个)的数据库包含6~7项要素,只有3个州的数据库包含3项要素。

需要注意的是,这10项要素是必要的,但还不够充分。政策制定者还需要制定一系列计划来完善数据系统:(1)将学校的业绩表现与其投资成本联系起来。一个纵向的数据系统应能够显示哪些学校及其制度的绩效良好。为了更好地理解提高学生成绩而付出的成本,州也需要收集州、学区、学校以及教育项目的财政支出,并将此与学生历年的成就数据连接起来。(2)将学校的表现与就业系统及其他系统连接起来。教育者和政策制定者需要知晓学校是否使学生能够在就业市场上获得长期的成功,而不仅仅是将他们送入大学而已。要获得这方面的信息,需要将学校的活动(包括从幼儿园到12年级以及中学后教育)与个体学生的就业情形联系起来。如有需要,各州也应该考虑将那些与存有学生的健康和安全信息的社会服务机构的数据系统与教育数据系统联系起来。(3)使数据记录能够在各个系统和各州之间流动。在一个流动性日益增强的社会里,人们在各州之间不断迁移,因而很难统计学生的退学信息或者迁到另一个州的信息,这些学生的信息应该能在各州之间通用。关键要使不同的数据库建立者使用相同的数据标准及相同的数据概念。①(注: http://www.dataqualitycampaign.org)

三、结论与启示

数据质量运动是近年来美国启动的一项全国性的提高教育质量的项目,该项目内容涉及教育活动的各个层面,是一项全方位的教育改革措施。美国一贯注重准确而可靠的教育数据信息的收集,这是进行理论研究、改进实践的基础。该系统体现出以下特征。

第一,纵向的数据系统侧重对个体的教育信息进行常年的跟踪记录,这样有助于了解个体学生的成长变化过程,同时也方便政策制定者和教育者了解各种教育计划对学生所起的作用。

第二,数据质量系统的另一鲜明特色是将各种相关的数据库链接起来,如将学生信息数据库和教师信息数据库链接起来;将学生在中学行为表现与中学后的教育信息链接起来,这样便于政策制定者和教育者发现教育问题的症结所在,使教育研究更加便捷。

第三,该系统继续对美国社会长期存在的教育问题予以关注,如对弱势群体(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少数族裔的学生)的课程、考试成绩及辍学问题的统计和分析。

总之,该系统注重教育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数据信息的收集;秉承《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的精神,为每个孩子建立一份档案,关注学生个体的成长变化;并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试图制订全国性的数据收集标准。所有这些努力都指向提升学生学业成就,提高教育质量。

我们知道,准确的统计数据是进行教育管理和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1996年,我国《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提高教育统计数据质量的意见》指出:“近年来,我国各级教育部门和广大统计人员在加强统计工作和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全国教育统计数据基本上是真实可靠的。但是,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着统计数据失实的问题。其中,任意修改统计数字,虚报夸大办学条件;不做调查,以上年数据代替当年报表数据;统计年报中错报、漏报统计数据等现象也时有发生。如不及早采取有力措施,使其进一步蔓延,将导致更严重的统计数据失实,从而给教育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带来不必要的干扰。”②(注:http://www.chinaacc.com/new/63/64/80/2006/3/gu168025295312360022075-0.htm)

教育数据系统的重要性自不待言,目前我国的教育数据系统亟待改进,结合美国在此方面的改革措施,我国教育数据系统的完善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建立完善准确的教育数据统计系统,确保数据真实而有效,这是建立教育信息数据库的必要基础。

第二,将相关的数据系统链接起来,便于考察相关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为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信息和资源。

第三,充分而合理地利用这些数据资源,探究教育问题产生的根源及解决途径。

此外,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流动性的日益增强,因而十分有必要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个能在不同地区通用的数据记录,加强不同地区数据收集标准的沟通。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对策探讨 第6篇

一、统计数据质量中存在的问题

1. 统计数据虚假。

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是决定其质量的关键因素,是统计工作中最根本的要求。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统计数据虚假的现象较为严重。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常采取捏造数据和伪造报表等不当手段,粉饰企业财务状况,从而使统计数据出现虚假问题。

2. 统计调查制度落后。

由于统计报表种类繁多,其对应指标也各不相同,使得很多的指标设置不符合实际情况,如企业报表与财务核算无法按时衔接,致使企业统计和会计核算相互脱节,统计的数据和实际的数据存在差异。

3. 统计人员素质低下。

统计工作需要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但是基层的统计人员大多文化水平有限,实际能力无法满足工作的要求,对于统计指标的理解常常出现偏差,这对统计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极为不利,更影响了对统计数据质量的评估分析。

4. 数据统计的手段单一。

全国大多数统计部门在处理统计数据的时候,仍然采用手工或者半手工的操作,不仅工作效率低下,造成大量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而且统计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其所反映经济情况的真实性也有待商榷。

二、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有效对策

1. 加大统计执法的力度,保障统计数据准确性

对于企业的经营情况和财务会计工作,相关管理部门要加大统计执法的力度,进行认真仔细的调研和审查,如果发现企业在统计数据和财务报表方面存有造假行为,不但要从经济上予以惩处,而且还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从而提高企业和统计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让其认识到统计数据造假后果的严重性,以更好的保障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同时,纪检司法各部门彼此间要相互协作、密切配合,在统计工作中建立诚信体系,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做到信息资源的互通有无和工作上的彼此支持,以提高统计执法工作的效率,确保数据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2. 建立健全统计数据的质量评估体制

完善健全的统计数据质量评估体系,不但可以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和透明度,而且可以保证统计数据能客观地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真实情况,既有利于企业制定正确的经营策略,也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但是统计数据质量评估体系的建立健全需要经历复杂漫长的过程,需要相关部门和统计人员付出辛勤的劳动和汗水,对企业的统计数据坚持长期的监控和评估,为统计数据质量评估和管理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3. 提高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快统计队伍的建设步伐

统计工作的专业性与综合性很强,涉及到会计、法律和经济等不同专业和领域,这就对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统计人员不仅要精深的专业知识,掌握统计科学和现代信息技术等多项技能,而且要有良好的职业操守与思想品质,在工作中做到坚持原则、遵守纪律和忠诚统计,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科学性和真实性,以及统计分析结果的全面性和有效性,从而为企业领导的决策提供有力依据。同时,企业领导要认识到统计工作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为统计人员创造舒适的工作环境,及时更新落后的统计设备,为统计人员在工作和生活中提供更多的帮助,以激发统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加快统计队伍的建设步伐,提高统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4. 丰富数据统计的手段与方法,做到依法统计

经济发展的形势瞬息万变,经济主体与结构也更为多元化,传统的数据统计与处理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统计工作的需要。因此,统计部门要丰富数据统计的方法和手段,增强统计调查的全面性和灵活性,以适应数据统计中的不同层次需求。同时,统计部门要加快数据统计工作的信息化和科技化进程,减少统计工作中手工和半手工操作的比例,以确保统计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在降低统计数据出现错误几率的同时,为企业节约人力物力资源。此外,国家统计部门还要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确保统计机构在行政上的独立地位,统计数据时不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统计人员在工作中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查,尽可能的保障统计数据客观真实。

三、结束语

总之,统计数据的质量是统计工作的关键所在,不仅关系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工作的平稳运行,其统计结果的准确性、及时性和科学性是国家和企业采取正确的发展策略和科学管理的主要依据。虽然我国当前的统计数据工作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其质量仍然有待提高,但是只要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丰富数据统计的方法和手段,建立健全统计管理制度,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就指日可待。

摘要:本文分析了统计数据质量中存在的诸如数据虚假、统计调查制度落后和统计人员素质低下等诸多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

关键词:统计数据质量,存在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张力恒.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时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2.

[2]王聪.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对策研究[J].经济视角(下),2013(03).

如何提高钢铁企业统计数据质量 第7篇

一、当前我国钢铁企业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统计工作缺乏制度保障

第一, 现行的统计管理体制是上级统计部门只负责统计工作的布置和业务指导, 不利于避免统计数据质量人为因素的影响。第二, 统计工作的统计指标体系、核算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统计数据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 统计数据容易弄虚作假。第三, 统计人员法制意识淡薄, 对《统计法》不了解或者了解甚少, 统计报表填写随意, 迟报或者瞒报的现象时有发生。

2.统计部门功能弱化

第一, 当前钢铁企业对日常统计工作重视不够, 主要任务是为应付政府统计部门的检查和资料上报, 对本企业的经营管理却很少问津, 导致钢铁企业领导误认为统计工作只是数据的核算与整理。 第二, 企业出于成本核算的考虑, 对统计工作投入不足, 统计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无法保证统计数据质量。第三, 很多企业在管理方面不够规范, 部门之间沟通不足, 也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保障统计工作顺利实施, 为数据管理工作带来难度。

3.统计数据规范性不足

第一, 当前多数钢铁企业的统计台账不健全, 原始记录资料保存不完整或记录混乱, 加之核算手续不严, 导致填报统计报表时缺乏原始凭证, 随意填报, 造成统计数据源头上的失真。第二, 一些企业受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一方面不愿提供真实的统计数据, 另一方面为迎合当地政府的目标责任制考核, 采取建立内外账的形式进行日常账目管理, 向税务机关申报的数据与真实的财务数据不符, 无法反映企业实际的统计数据情况, 对国家宏观钢铁产业政策的制定也造成一定的影响。第三, 很多企业都存在会计报表报送时间与统计报表衔接不紧密的问题, 导致会计部门报送的统计数据往往是当期的预估数, 缺乏科学依据, 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提高和企业发展决策的正确性与科学性。

4.统计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钢铁企业统计人员队伍中高素质人才严重短缺, 存在专业技能水平和道德修养低下的现象, 难以适应企业发展需要。主要原因是企业对统计人员进行系统的岗前培训、岗后继续教育不足, 人才引进力度不够。一些只懂会计不懂统计或其他专业的人员充数到统计人员队伍, 对统计指标的理解出现偏差, 不会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 遗漏相关数据的统计, 导致统计数据失真, 无法科学分析出企业总产值的对数正态分布规律, 严重制约了钢铁企业统计事业的发展。

二、提高我国钢铁企业统计数据质量的应对策略

1.树立新的统计数据质量观理念

第一, 新时期应树立采购、生产、营销统计数据质量并重的观念, 将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时效性、科学性融为一体, 既要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又要做好解读统计数据、开发统计分析研究成果的工作。第二, 钢铁企业要重视日常统计工作, 加强宣传和组织学习与统计工作有关的内容, 使企业各部门加强沟通和合作, 积极配合统计部门的工作, 让统计人员知晓统计数据质量内涵, 强化统计数据如实上报的自觉性。第三, 统计人员不仅需要完成日常的统计报表任务, 还要积极参与市场调研, 加工分析原始数据信息, 为领导决策、管理提供支持。

2.夯实统计工作的制度保障

第一, 强化统计人员的法制意识, 不断完善《统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形成依法治统、依法办统、依法兴统的法治环境, 将统计工作走向法制化轨道。第二, 加大对统计工作的执法检查力度, 依法查处弄虚作假的统计人员, 对虚报、瞒报、拒报、迟报, 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的行为要严肃处理, 促进统计工作顺利开展, 保证统计数据真正反映经济发展成果。第三, 不断完善统计工作的管理体制和机制, 进一步完善统计管理体制、核算体系、统计指标体系、统计数据质量控制体系、考核评价体系, 从制度上确保统计数据的质量。

3.进一步规范统计数据

第一, 建立完善的基层原始记录和统计报表, 保证基层统计报表的质量。统计部门设计出符合统计规范的统计原始记录表和统计报表, 要求统计报表尽量不要修改, 以保证统计数据的可比性和延续性。第二, 钢铁企业要加强统计报表与会计报表报送时间的衔接, 做到会计报表核算出来后再上报统计数据;同时, 要给予统计部门足够的时间进行数据收集、分类、核算等工作, 切实提高企业统计数据质量。第三, 对于统计数据的预估方面, 也应有配套的统计核算方法, 制定以会计数据为取值口径的统一计算公式, 控制和减少统计数据随意性过大导致的统计数据不准确现象。第四, 统计人员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通过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特点、 市场需要的内部报表系统和数据库, 实现统计数据信息互通、共享、动态更新, 并与国家统计部门统计信息网直连, 实行联网直报, 实现统计工作办公自动化。

4.加强统计人才队伍建设

企业要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法律意识强、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高的复合型人才队伍。第一, 统计人员要考取统计从业资格证书, 持证上岗, 同时企业还应进一步鼓励和要求统计人员积极参加各种业务水平、技术职称的考试。第二, 加强在职统计人员岗前、 岗后教育培训, 提高统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通过继续教育课程、交流工作经验等形式重点加强统计人员在数据填报过程中的辅导, 增强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 进一步强化统计人员的职业操守。第三, 积极引进高素质的统计人才, 以工资待遇和福利保障吸引人才, 对贡献较大、进步较快的统计人员要予以表彰和奖励, 对平庸、工作违规的统计人员要予以严肃处理, 为统计人才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

三、小结

统计工作是企业科技管理、综合评价和测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全面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是企业运营科学决策的前题和根据。为确保钢铁企业统计数据真实可靠, 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统计工作必须与时俱进, 采取有力措施解决统计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新矛盾, 将企业风险降到最低, 避免对企业造成重大损失, 进而推动我国钢铁企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摘要:由于我国钢铁企业统计工作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 统计数据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制约了钢铁企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我国钢铁企业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探索性地提出了提高我国钢铁企业统计数据质量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钢铁企业,统计数据,质量

参考文献

[1]刘芳莲.试论企业统计数据质量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 2012, (12) :174.

试述如何提高工业统计数据质量 第8篇

一、影响工业统计数据质量的因素

1.企业领导对统计工作重视度不够。在工业领域中, 企业的领导层绝大多数的学历都比较低, 或者就是准备晋升的工人, 以上工作人员对于企业的统计工作并不是十分了解。企业在管理的过程中, 领导层首先比较重视的是工业的运行机制以及管理模式, 往往不能将统计工作很好的重视起来, 将统计工作视为一种简单的数字汇报, 统计工作在领导的眼里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地位。因此, 对于统计岗位的设置比较少, 并且对于统计工作的质量要求也不高, 统计工作人员流动性一般较大, 工作较为频繁, 新上岗的统计工作人员往往对于统计工作没有完善的准备, 并且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 导致统计工作的质量大大下降, 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统计工作的强度一般较高, 少数的工作人员很少全面的兼顾到每一项统计细节, 对统计的质量造成了极为不良的影响。

2.基层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及工作能力低下。统计工作不能得到领导层的高度重视, 导致统计工作岗位的人员在选拔时, 要求往往比较低, 甚至部分企业的统计工作人员是从其他岗位抽调过来的, 进行的一种兼职工作。通过这种方式选拔的统计工作人员, 基本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 对于统计方法不能很好的掌握, 不能深刻、全面的理解统计指标、统计方法以及统计概念等, 在工作的时候, 往往是抱着一种敷衍了事的态度。在统计工作时对于税务的计算含糊不清, 不能准确的区分工作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其次, 统计工作人员缺乏一定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 大大降低了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企业从管理层一直到工作层的工作人员普遍不重视统计工作, 在统计数据时不严格, 统计数据的工作做得不细致。甚至于有一部分企业为了追求企业的经济利益, 大肆宣传产品的质量, 并虚报统计数据。

3.原始数据资料不够完整、准确。企业在发展初期的管理方法往往不够完善, 不重视统计数据工作, 导致原始数据资料缺乏真实性和完整性。数据资料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对于企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准确、完整的统计资料不仅可以为统计工作提供动力, 还有助于提升统计数据的质量。统计数据资料的不完整往往会导致后续的统计工作缺乏对比样本, 进而降低了统计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4.统计方法、制度不够完善。管理层不能严格的要求统计工作, 导致基层人员不能准确的把握统计制度, 不能准确、详细的说明和规定统计报表、计算方法、统计单位以及统计指标, 导致企业的核算指标与统计报表不能一一对应, 出现了错报、遗漏等现象。其次, 统计人员不能熟练的掌握办公软件, 统计工作往往消耗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 工作人员的不熟练往往会降低统计数据的质量。统计数据机制不完善也会降低统计数据的质量。

二、提高工业统计数据质量的方法

1.提高对企业统计管理统计工作的认识。企业要想切实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 就必须将统计工作高度重视起来, 准确、完整的数据才能有效的反映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纰漏以及漏洞, 及时的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其次, 统计数据还能对企业的销售以及生产状况作出准确的反应, 有助于企业及时的调整销售策略, 实现利益的最大化。领导层以科学化、规范化的标准去要求基层人员的工作, 加强对统计数据的分析与指导, 切实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

2.加强基层统计岗位管理, 提高统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基层人员是获得数据的直接力量, 也是数据质量的决定者。统计工作既细致, 又繁杂, 这就需要企业增加统计工作人员。细化工作岗位, 责任到人, 才有助于统计工作人员专心、认真的进行统计工作, 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3.完善统计制度, 加强评估。企业要不断的完善统计数据的统计制度, 建立完整的统计报表, 加强统计数据的适用性和科学性。企业要加强对统计数据的衔接性和匹配性的评估。采取有效的措施对统计数据进行准确的审查, 对于在审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要进行再次审核与评估。在评估统计数据时, 还要进行样本的对比, 寻找统计数据之间的差异避免统计数据出现偏差与纰漏。

4.加强相关部门干预指导。企业要加大对统计数据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重要性的宣传工作, 增强员工对统计工作的认识。其次, 要将统计数据的工作透明化, 让更多的社会公众了解统计数据, 并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督。对于工作过程中存在纰漏或者工作方法不完善的企业, 要及时的进行教育, 给予一定的指导和支持, 增强企业统计数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结束语

统计工作可以让企业更好的进行数据信息的统计, 做出更好的管理决策。在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下, 企业经营决策, 面临着很高的风险性, 所以, 为企业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信息对于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长远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企业应当加强对数据信息统计工作的重视, 切实提高统计数据信息的质量。

参考文献

对提高金融统计数据质量的思考 第9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直接带来金融产业的兴盛, 而与之相对应的统计产业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发展。另一方面, 当前在金融统计活动中出现了诸多弄虚作假的统计问题, 直接对金融产业造成一定的发展阻碍作用, 并给金融企业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针对当前在统计活动中出现的统计数据失真问题, 只有着力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 才能确保统计工作稳定持续地进行。

二、当前金融产业中统计数据失真的原因

(一) 统计人员法律意识淡薄, 执法力度较小

当前造成金融产业中统计数据失真的最主要原因在于统计人员的相关法律意识的淡薄与执法人员执法力度的不足。在金融产业飞速发展的今天, 不仅仅是金融产业, 整个社会上都普遍存在的法律意识淡薄、法制观念缺乏的现象。其所造成直接结果集中体现为大量弄虚作假的现象出现, 为了维护个人利益或者部门利益, 数字造假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而另一方面, 针对这一现象现象, 执法部门在进行执行行为时出现了不执法、乱执法的现象, 执法行为缺乏必要的力度, 这就使得相应的法律法规失去其原有的威严和威慑力, 同时也促使金融工作者的法律意识更加淡薄, 造成恶性循环[1]。

(二) 统计方法落后, 统计人员素质不高

统计数据失真情况的产生与统计方法和统计人员的素质与存在着密切关系。具体来说, 当前在大多数金融企业中, 金融统计数据工作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手工统计方法, 这就耗费了大量的劳力和物力, 增加了企业的成本支出。尽管当前以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为革新的新兴技术已经逐渐走入了人们的生活, 但是在金融统计活动中, 计算机的作用仅仅停留在稍微减少一些工作量, 进行简单的数据统计工作, 而未能真正发挥出其自身的数据信息整体、综合分析的作用。此外, 相当一部分得到统计人员其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综合素质也较为低下, 这就直接造成统计结果很容易发生偏差的情况, 甚至出现计算错误、笔误等低级错误。

三、确保金融产业统计数据质量的具体措施

(一) 坚持实事求是的统计原则

在统计工作中, 最重要的统计原则就是实事求是。这说明, 统计工作者的主要工作任务在于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准确, 坚持实事求是, 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统一。要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统计工作者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 要加强对统计数据的质量控制。这种质量控制主要是指针对当前层出不穷的弄虚作假行为, 统计工作者要给予必要的拒绝和反对, 要将统计水分从统计过程中排除出去, 确保最为真实的统计效果;第二, 要加强设计调研能力。针对一些不切实际的统计数据, 只有通过必要的实际调研调查工作, 才能得出真正的结果, 才能提高统计工作人员在宏观和全局上的统计把握力度, 真正地贯彻落实实事求是的统计原则

(二) 加大执法部门的执法力度

针对当前执法部门对统计失真问题上执法力度较小的问题, 执法部门应当坚持强化自身的执法力度, 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这就要求执法部门从统计数据弄虚作假的风气和怪圈中及时地跳出来, 加大数据统计执法排查的力度和范围, 对于具有弄虚作假行为的单位予以严厉处理, 大幅度增加罚款金额, 强化对统计违法者的威慑力, 进而帮助整个金融产业及时建立起统一完善的统计诚信体系[2]。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只有不畏强权, 不向恶势力低头, 才能真正捍卫统计相关法律法规的权威, 才能确保整个金融市场稳定、健康地发展。

(三) 提高计算机技术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效率

针对当前在统计方法较为落后的问题, 统计工作者应当着力提高计算机技术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效率, 这就要求统计工作者在开展统计工作时, 既要使用计算机来满足基本的统计工作需求, 同时又要将最大限度地利用计算机的功能, 开发更多的统计方法和统计模式。例如, 计算机与手工相比, 前者具有无与伦比的数据信息整理、归类、总结、分析的能力, 在开展统计工作时, 统计工作者可以利用EXCEL表格或其他应用程序, 将基本统计数据信息录入计算机之后, 不断发掘计算机对统计数据的整体与分析能力, 不断懂横向比对、纵向分析、时间变化等不同的方面得到不同的数据统计结果, 从而及时迅速地掌握第一手数据统计结果, 为及时把握和预测资源市场的走向与发展前景提供必要依据[3]。

(四) 提高统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针对当前统计人员个人素质不高这一问题, 统计工作者应着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由于在实际的数据统计过程中, 由于多种主客观因素, 统计数据都可能受到较为严重的感染。例如在某些部门中, 为了政绩考核的需求, 上级部门会直接对统计部门提出修改统计结果的要求, 这种利益驱动下的上级命令直接对统计人员的也是素质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在实际统计活动中, 决定统计数据真实与否的关键性因素在于统计人员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职业道德。这就要求统计工作者要坚持实事求是基本的统计原则, 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对于一些不可理的请求, 要勇敢的说不。如果遇到一些所谓的“不可抗力”的干扰或威胁, 统计工作者不应妥协, 应当及时向相关的执法部门检举揭发, 为扭转这种不正之风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与此同时, 统计人员还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 不仅仅要提高自身的手工数据统计的能力, 同时还要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通过充分利用计算机的数据处理分析能力, 达到数据统计工作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绪祚.政府统计数据质量问题及对策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1.1 (02) :111-112.

[2]王迎军.关于统计数据质量问题的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1.1 (02) :92-93.

提高数据质量 第10篇

【关键词】E R P系统;优化;操作;规范

【中图分类号】X9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2-0092-02

一.ERP系统简介

ERP,即企业资源计划,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ERP系统集中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于一身,成为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反应时代对企业合理调配资源,最大化地创造社会财富的要求,成为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发展的基石。

企业资源计划ERP(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是从物料需求计划MRP(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发展到制造资源计划MRPII(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再进一步发展到企业资源计划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 20世纪60年代,美国IBM公司的约瑟夫.奥列基博士运用计算机技术提出来把企业产品中的各种所需物料分为独立需求和相关需求两种类型的概念,并按时间确定不同时期的物料需求,产生了解决库存物料订货的新方法,即物料需求计划(MRP)法。

2、 20世纪70年代,物料需求计划MRP经过发展和扩充逐步形成了制造资源计划MRPⅡ(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的生产管理方式。MRPⅡ主要涉及:企业经营计划、物料需求计划、生产计划、销售计划、物料管理(库存管理与采购管理)、财务管理、成本管理等。MRP Ⅱ系统实现了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在企业管理方面的集成,它是一个完整的闭环企业计划和控制系统。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制造资源计划MRPⅡ经过进一步发展完善,形成了企业资源计划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系统,它管理的企业资源更多,管理覆盖面更宽。 MRP是ERP的核心,而MRPⅡ是ERP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资源计划ERP(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是目前最先进的管理模式之一,它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实现最合理的配置资源、来满足市场的需求,它是企业规模化、市场化、竞争化、网络化的必然产物。

ERP系统在企业的应用,实现了信息的“一次采集,高度共享,多层应用”,大大提高了数据采集速度,为经营决策赢得了时间。

二.系统性能及数据质量下降原因分析

但随着系统长期运行, ERP系统性能及系统数据质量往往会呈下降态势。系统反应慢或者存在无用数据将导致停机和挫折感,如果情况更进一步恶化,在最糟糕的情况下,将不再拥有运行业务流程所必须的吞吐量。结果是业务运行超时、延时、错误判断以及经济损失。

产生这一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究其根本重点在于以下两点:

1.系统原因,其中包括硬件瓶颈、数据库调优、系统调整、客户端配置以及网络状况等,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将对系统性能造成影响。

2.人为操作不规范,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使用习惯。例如操作失误产生大量的无用信息、流水式作业同时产生多条订单和执行收货事务后不关闭界面造成对物料主数据的锁定等,这样不但给系统效率带来影响,同时一个人的操作还可能影响到其他人的正常操作。

三.解决方案

就以上两点主要原因,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 消除硬件瓶颈,优化系统参数配置,提高系统性能

1.1 消除硬件瓶颈,规避运行风险

ERP系统长时间地运行,设备的CPU、内存、硬盘等硬件设备不间断地工作,硬件老化情况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同时随着数据量的增加以及业务种类的不断增加,硬件资源不足导致瓶颈出现,造成系统性能降低。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时刻关注硬件设备运行状况,了解系统负载的极限值,并针对需求添加硬件配件,例如增加硬盘、内存等,并及时对超期服役的设备进行更换,这样不但可以有效降低硬件瓶颈,同时还可以规避设备老化带来的故障隐患。

1.2 加强数据库监控,定期进行优化

随着系统的运行,数据库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往往常用表里的数据量都已经突破了百万条,如果不能有效地对数据库进行优化,严重的将导致业务运行超时从而给公司的正常经营带来影响。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对数据库进行如下调整:首先是对数据库缓存区和其他数据库参数进行优化设置;其次是对数据库硬盘的规划设计进行优化,使得在硬盘上尽可能的平均分配工作负载,以避免当从硬盘中写入和读取的时候产生等待的情况;最后是对耗时的SQL语句,也就是长时间运行的SQL语句的优化,并创建有效率的索引。另外还应该加强对数据库的监控,特别是锁和队列的情况,及时扩充表空间大小,并在月结前调整好数据库,例如参数优化、重建低质量索引等。

1.3 根据需求调整系统配置,优化ABAP程序

系统调整即ERP系统本身BASIS部分及程序部分的调整。首先,根据业务运行要求分配进程数量。例如在白天由于线上操作较多,可将对话进程数量加大;而在晚间后台作业增多,可以减少对话进程数量增加后台作业数量。此举可以满足不同时间段系统的要求。其次,实例参数的调整。例如,系统缓存区(buffer)。对于应用服务器,程序、表和字段定义以及关于客户化表的数据在缓存区中被保持。如果进行优化配置,这些缓存区将确保从数据库服务器中只需直接读取最少量的数据,从SAP缓存区读取数据的速度大约比从数据库服务器中读取数据速度快10-100倍。第三,通过系统工具分析ABAP程序,对消耗资源庞大的程序进行优化,同时优化接口程序,减少不必要的系统开支。

1.4 关注网络运行状况,减少数据传输量

客户端/服务器架构中不同层之间的网络传输速度和数据吞吐量非常重要,他们会影响整个系统的性能表现。如果网络存在瓶颈,将导致客户操作缓慢。另外由于SAP架构要求绝大多数的数据交换都在应用层和数据库层进行。通过优化明显耗时占资源的SQL语句可以减少这种交换;但是在实际中,应用层和数据库层将通过局域网连接。另一方面,由于网络连接可以通过局域网或者广域网实现,这就要求在表示层和应用层之前的数据传输要尽可能的少。

2 完善制度,加强培训、采取有效措施规范操作习惯并加大监控力度降低错误发生概率

2.1 制定全面的管理制度,有效防范系统风险

众所周知,无论一套系统功能如何强大,设置如何完善,但是总会存在人为操作带来的风险。这就给企业的正常业务开展带来了极大地隐患 。所以,一方面,我们要继续完善系统,把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另一方面 ,为规范公司ERP上线后的应用与运行管理,加强对ERP运行的组织和领导,健全ERP运行管理和支持体系,加强对ERP运行绩效的检查和考核,确保系统长期安全、稳定、优质、高效运行,全面支撑企业日常生产、经营和管理,持续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就是要制定一套完善的系统管理规范制度。

企业在准备应用ERP系统之前,需要理智地进行立项分析:企业是不是要投资ERP系统?为什么投?何时投?ERP系统是否能够解决目前企业存在的问题?在财力上企业能不能支持ERP的实施?基础管理工作有没有理顺或准备在上ERP之前让咨询公司帮助理顺?必须将分析的结果写成需求分析和投资效益分析正式书面报告,从而做出是否上ERP项目的正确决策。避免盲目性投资。

企业必须大胆改革原有的管理体制,“一把手”要具有企业家精神。企业“一把手”的大胆改革和创新、实施的决心与积极参与度是项目成功实施的根本保证。而大胆改革和创新就要转变观念,真正意义上解放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以大局为重,以企业的发展为目标,少些私心杂念,只有把企业当作自己家的企业,企业发展才是根本。

企业一旦决定上ERP项目,领导首先要高度给予重视,落实资金是首要任务;其次,企业实施ERP项目要根据企业所在行业的特征以及目前的状况,制定一个完整详细的实施计划和实施范围;第三、培训是成功实施ERP系统的重要因素,包括思想上的培训和知识技能上的培训。另外,加强沟通与合作,出现问题要及时沟通。

在实施的过程中,首先构建与ERP相适应的企业文化,“取其精华,剔其糟泊”,弘扬和培育与之相适应的先进的文化,并将国内外优秀的文化有机地融合。我们在引入ERP美国式的企业文化时还要注意吸取中华民族自身的优秀文化,把ERP的管理思想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在兼收并蓄的基础上进行融合,最终形成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

2.2 加强对系统最终用户培训,同时深化ERP思想

ERP系统管理精细,面面涉及,但往往给人操作繁琐的感觉。对于常用事务或许操作得心应手,但部分不常用事务可能会出现操作失误的情况。同时每年新入职的新员工因为从未接触过ERP系统,对操作更是一窍不通,如果盲目上手,带来的后果也是不堪设想。另外,ERP作为一种管理思想,作为最终用户也应该去深入理解,如果只把它看成是一个操作软件或者一个累赘,那就失去了使用它的意义。这就要求各相关部门定期对最终用户操作合格性进行检查,并制定奖惩制度,同时不定期的及时向ERP支持中心提交培训需求和培训人员名单,加强对最终用户的培训力度。通过培训要使每个最终用户在系统中的操作规范,同时还要让他们明晰业务流程,了解ERP的内涵,提高最终用户的内功,为系统的数据质量和安全提供的有力保障。

2.3 加强对最终用户操作的监控力度,最大限度降低误操作带来的影响

加强对最终用户的培训可以规范其操作,但误操作的情况还是可能会出现。这些误操作造成的垃圾数据往往只有在对账的时候,由于已经过去一段时间,误操作的原因和人员已经无法追查。但在企业SAP运作中,SAP生产系统是整个企业的根本,任何数据的更改、后台设置的更改、系统参数的更改,都会对整个企业的数据流、业务流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对于生产系统在上线以后数据出口一定要有严格的策略进行管控。

在现有系统情况下启用审计功能就显得很必要了。SAP审计功能主要包括:

1)用户登陆及进程监控

2)文件类型已经文件变更纪录

3)开发纪录

4)系统日志文件审计

这样以来,在每日进行数据检查的同时检查近三天人员操作情况,可以有效的锁定误操作的人员,这样对查明原因、纠正其错误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同时还要强化管理,分工协作,建立了完善的运行维护管理体系。笔者经过对信息应用系统进行分析,按信息人员的业务侧重点进行分工,对SAP系统要至少确定1 名信息人员进行维护,确定了第一责任人,加大对系统的监控力度。同时制定了严格的考核制度,将日常运行维护工作进行量化考核,并作为对信息人员绩效考核的主要内容。针对信息人员少,工作量大的特点,制定了首问负责制度,杜绝了在排除系统、设备故障时的推诿扯皮现象。

2.4 采取有效措施规范操作,建立良好的操作习惯

在每日的系统检查过程中,发现很多最终用户往往会打开多个界面操作执行同一个程序,例如一个用户同时打开5个界面并一起执行。也许一两个人操作对系统效率影响不大,但在月结时对系统的压力就显现出来了,服务器整体效率下降明显。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更改系统参数,限制账户登录窗口打开个数为2个:一个执行业务操作,另外用于查询数据使用;同时限制一个账户只可以同时一人进行登录,另外配合审计日志也可以查到账户登录终端名,最大限度杜绝多人使用同一账户情况出现。这样可以给最终用户建立一种良好的操作规范和操作习惯,有利于系统的正常运行和风险规避。另外,针对在业务繁忙时做大量查询的情况,可以在月结前后摘除部分人员的部分报表查询权限,从而降低服务器的负荷量。同时有效运用系统组登录功能,均衡系统负载,使系统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3.结束语:

ERP项目成功的关键在于企业要创建崭新的、比较适应的、中西方相结合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较为完善并与之相适应是关键,要把中西方文化与自己企业特有的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企业还必须制定较为明确的实施目标以及远景规划,从管理的角度来组织,而不是简单的软件采购行为。企业领导要具备企业家精神,要有现代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企业运行的管理机制要健全,项目实施需要的资金要有保证,基础设施完备,人员培训较为充分,人员的素质要适合实施的需要,企业在实施ERP项目时困难要相对小一些,时间会短一些,成功的把握也会更大些。

参考文献

[1] 希格里德·哈格曼,蓝·威尔 著,黄兆森 译 《SAP R/3系统管理》

[2] 黄佳编 著 《SAP业务数据传输指南——图灵SAP技术丛书》

[3] 黄骁俭等 著 《中小企业信息化与SAP系统实现/SAP管理实践丛书》

探讨如何提高环境统计数据的质量 第11篇

1 影响环境数据统计的因素

1.1 人为因素

我国的经济体制自改革开放以来进行不断的改变, 这种体制的出现也导致了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不协调性。由于上报的环境统计数据可能会影响到企业与某位职工的利益, 因此导致了上报数据的不真实性, 这是影响环境数据统计其中一个人为的因素。

1.2 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对工作内容不够熟悉

在环境检测及治理的部门, 由于对基层的工作人员相互调动的过于频繁, 导致了工作人员对于每一项工作任务都不能够清楚的了解。虽然环境数据会使用统一的报表进行统计, 但是工作人员对于记录的流程不够完善或者是数据的测量不够精准, 也可以影响环境数据统计的准确性。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 基层的环境统计人员每年的调动率高达20%-50%, 这些数据再次强调了统计人员对于工作熟练程度的重要性。

1.3 基础工作不完善

由于我国对于环境检测治理的工作起步较晚, 关于执行这项工作的相关部门成立也比较晚[1], 所以现在有些部门对于基层工作的落实力度较小, 执行工作的力度很薄弱。原始记录和一些台帐的统计方面基本上没有健全的体制, 有些单位甚至根本不存在检测手段, 导致几年之内都采用从前的检测数据的情况, 这种做法只能视为做无用功, 严重的影响了对于环境数据统计信息的真实性。

1.4 统计的相关体制与统计人员的思想不匹配

国家队与环境数据的统计制度不断的进行完善, 现在也已经逐渐投入到了使用, 但是由于某些单位的培训或是讲解的力度不够, 导致环境统计人员依然根据自己的思想和认识进行调查工作, 这种新的统计技术与工作人员旧的观念不相匹配, 因此统计工作的统计会受到旧思想的阻碍, 数据的准确性也有所降低。

1.5 治理的背景过于狭隘

在检测和治理环境的问题上, 应该站在宏观的角度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 只有对问题进行不断的深化和研究, 才会有针对性的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2 提高环境数据质量的对策

2.1 完善统计的相关法律制度

近年来, 我国颁布了关于环境检测的相关法律《统计法》, 环境的统计也是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部分。在对环境统计的过程中必须严格的遵循法律法规, 将环境统计的工作以正规的方式进行下去, 在法律的支持下环境统计才能真正的落实下去, 统计的数据才具有准确性, 一般法律观念比较薄弱的单位对环境进行检测和治理的能力比较差。

2.2 加强环境统计管理

加强对环境统计的管理能够促进更好的完成对环境进行检测和治理, 首先应该制定完善的内部统计管理制度, 将环境治理的制度合理化、规范化, 并且在实施环境统计的过程中进行落实, 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2.3 加强环境统计基础建设

国家应根据不同环境治理单位的不同特点, 协助有关部门建设完善的环境统计基础, 包括原始数据和各种档案的统计[2]。另外还需加强单位对环境检测的能力, 相关单位应具备完善的检测手段, 包括统计数据方法的合理性, 在污染比较严重的地区应该给予重点的检测和统计, 以免造成治理的不合理性。

2.4 找出统计不准确的问题所在

基层单位关于环境统计的相关报表对于数据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以前的管理制度主要是抓报表的上报速度和汇总程度[3], 而忽视了对数据真实性的调查和了解, 这种制度的不合理性是导致环境统计质量降低的重要因素。现在国家提倡对于环境统计实施现场式的方法, 统计人员通过亲自对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 加强了数据的准确度。

2.5 建立健全的统计网络

随着现在科技的不断发展, 通过网络对环境数据统计的方法有助于对质量的实时监控工作, 同时避免了人为性的数据计算误差, 加强了环境数据统计的质量标准。

3 结语

本文首先叙述了我国环境污染的情况, 说明了对于环境进行检测和治理的重要性。根据研究得出影响环境统计数据质量的多方面因素, 并且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 为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污染的环境进行治理是我国现在规划的重要项目之一, 完善我国相关的环境治理的制度, 并且不断提高检测部门的检测管理力度, 加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环保意识, 在人们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统计环境数据和治理污染环境的工作, 创造共同生活的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刘玉机, 朱敬之.使用环境统计[J].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9 (6) :12-13.

[2]张璐.国家环保总局规划与财务司, 环境统计概论[J].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 2009 (2) :56-58.

上一篇:设计初期下一篇:退变性腰椎疾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