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患者范文

2024-06-22

肝脏患者范文(精选10篇)

肝脏患者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我院2007年6月~2011年6月收治肝脏疾病患者中抽取120例为观察组, 男89例, 女31例, 平均年龄48.2岁。急性肝炎53例, 慢性肝炎32例, 肝硬化23例, 肝癌17例, 肝炎与肝硬化患者的诊断符合2000年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诊断标准[1]。在健康体检者中抽取120例为对照组, 男80例, 女40例, 平均年龄46.8岁。

1.2生化检测项目

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两组患者的血清ALT、AST、GGT、TBA、CHE、AFP、AFU、BMG进行测定。

1.3 仪器与试剂

采用OLYMPUS AU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ALT、GGT、AST的检测试剂由上海科华东陵有限公司生产;CHE、TBA的检测试剂由德国豪迈公司生产;AFU、BMG、AFP的检测试剂由贝克曼公司生产。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所得数据以表示, 检查结果采用t检验, 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不同类型的肝脏疾病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的生化指标比较。见附表。

3 讨论

肝炎急性发作时ALT、AST显著升高, 较其他血清酶具有较好的灵敏度。本次试验中急性肝炎ALT升高明显, 肝硬化与肝癌相对于急性肝炎ALT、AST的升高并不明显, 故不能仅以转氨酶活力的高低作为病情、预后的判断标准。

肝脏发生疾病时, BMG由于淋巴细胞激活, 分泌物增加常呈升高状态。GGT常用于肝胆疾病的鉴别诊断, 胆管疾病时GGT升高较其他指标明显, 而肝脏疾病GGT呈中度升高。本次试验中, 急性肝炎患者GGT增高不明显, 慢性肝炎患者增高较明显, 肝硬化、肝癌患者增高幅度较大, 敏感性较高, 特异性略低, 应联合其他指标提高肝癌的诊断率。AFP是检测肝癌的敏感性、特异性的标记物, 有假阴性和假阳性[2]。本次试验肝癌患者阳性率达65%, 其他各组阳性率较低。原发性肝癌AFU的阳性率大于AFP, AFU、AFP联合检测肝癌的阳性率可达84%[3], 有效提高肝癌的诊断率。

CHE是一种催化酰基胆碱水解的酶[4], 随着肝实质的损伤活力下降。急性肝炎患者的CHE无显著下降。慢性肝炎患者的CHE明显降低, 如未采取及时治疗可转化为肝硬化。肝硬化患者肝实质长期反复遭到破坏, 肝功能严重障碍, 肝癌患者的CHE下降幅度较大, 其幅度随病情的加剧而增大, 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可作为肝病轻重程度的判断指标。

TBA可反映肝脏的分泌状态、合成与代谢、肝细胞损害[5]。肝胆出现疾病时, TBA首先增高, 当肝细胞轻微坏死时, TBA较其他检查项目更具敏感性。急性肝炎患者转氨酶与TBA的升高呈正相关。TBA恢复正常呈渐进状态, 较其他检查项目更适合监测病毒性肝炎的病程进展。少数轻度慢性肝炎患者的TBA有轻度升高, 多数中、重度患者的TBA出现升高, 故TBA可用于判断慢性肝炎的活动性。肝硬化患者早期TBA升高明显, 转氨酶无明显变化, 重度肝硬化或肝癌患者, TBA保持升高状态, 而其余酶指标可恢复正常, 故TBA可用于活动期肝硬化的监测。

摘要:随机抽取肝脏疾病患者120例为观察组, 与120例健康体检者组成的对照组进行血清ALT、AST、AFP、GGT、TBA、AFU、CHE、BMG的生化指标的比较。急性肝炎ALT、AST、TBA、GGT、BMG生化指标明显升高, 与慢性肝炎、肝癌、肝硬化有显著差异, 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显著 (P<0.05) 。生化检验对于肝脏疾病的诊断、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肝脏疾病,肝功能,血生化指标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0, 8 (6) :324-326.

[2]侯魏, 于秀艳, 吴雪峰, 等.血清AFP、AFU联合检测在诊断PHC中的价值[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5, 9 (1) :9.

[3]王爱莉, 李晓斐.常用生化指标检测在各种肝病诊断中的应用[J].实用肝病杂志, 2007, 21 (1) :43-44.

[4]吴一波.多种生化指标联合检测在肝脏疾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7, 6 (6) :540-544.

肝脏患者 第2篇

关键词消化内科肝脏超声表现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192

超声检查是消化系统疾病诊治的常见检查方法,在临床消化内科应用广泛[1]。大部分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的超声检查结果均显示一定程度的肝脏异常。2011年7月~2012年3月收治消化系统疾病患者120例,对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肝脏超声表现特点。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1年7月~2012年3月收治消化系统疾病患者120例,男57例,女63例,年龄15~69岁,平均453岁。

方法:对120例消化系统患者给予B超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记录并分析,总结消化系统患者肝脏超声表现的特点。

结果

分析并总结120例消化内科患者的超声资料,结果显示,120例消化系统患者中,肝脏超声检查结果表现为正常50例(4167%),表现为弥漫性肝病51例(4250%),其中脂肪肝45例(3750%),肝硬化2例(167%),弥漫性实质回声改变3例(250%),瘀血性肝肿大1例(083%);表现为局灶性病变16例(1333%),其中单纯性肝囊肿8例(667%),血管瘤4例(333%),肝内钙化灶2例(167%),多囊肝1例(083%),性质不明局灶性病变1例(083%);表现为肝内胆管病变3例(250%),其中肝内胆管结石2例(167%),肝内胆管扩张1例(083%)。见表1。

讨论

对120例患者的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50%的消化内科患者肝脏超声具有异常表现,而大多数可进行即时定性诊断。部分消化系统患者的临床症状与超声检查结果明确相关性,但超声表现是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2]。选择的120例消化内科患者中,超声检查显示患者肝脏弥漫性病变较局灶性病多见。而在肝脏弥漫性病变中,脂肪肝比例最高,占所有患者的3750%。结合患者的生活习惯发现,此类患者大多有饮酒习惯,且饮酒量较多。本组患者中,3例出现弥漫性实质回声改变,仅为描述性诊断。对患者进行肝硬化诊断必须结合患者临床表现与其他相关辅助性诊断方能进行[3]。本组患者中,2例为肝硬化,1例为瘀血性肝肿大。

超声检查技术的进步使囊肿检出率日益提高,在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中,单纯性肝囊肿患者较常见,其次为血管瘤,分别占667%与333%。然而,研究显示,超声对部分局灶性病变的定性仍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必须结合组织活检才能明确诊断。本文患者中肝内胆管病变的患者数量较少,其中肝内胆管结石较多见,而部分肝内胆管扩张也因胆管结石导致。

由此可见,消化内科患者中常见肝脏超声异常表现,通过超声检查结合患者临床症状配合相关辅助性检查可对疾病进行明确诊断。

参考文献

1黄泽萍,曾婕,郑荣琴,等.正常成人肝脏不同部位实施剪切波弹性成像效果的对比研究[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1,13(12):813—815.

2刘林.超声造影在肝脏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医疗前沿,2011,6(23):59—60.

148例肝脏活检术患者的护理体会 第3篇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148例,男94例,女54例,年龄11~75岁,平均(32.62±8.31)岁;其中干部55例,工人38例,农民32例,自由职业21例,学生2例;本组病例中,穿刺活检全部成功,穿刺成功率为100%,确诊143例,确诊率为96.62%(143/148);术中术后共14例患者出现轻微不适,肝区轻微胀痛腹9例,腰酸5例,上述症状于4 h后症状缓解。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术前检查:术前常规检查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同时需进行胸片、心电图检查。

2.1.2 术前访视:

责任护士术前收集资料,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各项生化检查结果等,向患者进行自我介绍,了解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等。同时向患者说明手术过程中,护士在旁护理,以取得患者的信任与合作,并向患者讲解手术的注意事项以及怎样配合等,使患者了解手术程序,减少紧张感。介绍操作室的环境以及人员构成情况,让患者详细了解穿刺过程。

2.1.3 术前指导:

术前1 d培训患者在平静呼吸状态下屏气,并告之患者练习屏气的重要性,以达到肝脏相对固定,患者可以在较长时间内调整呼吸频率与深度,减少穿刺时对肝脏的损伤,便于配合手术顺利进行的目的。练习时,每次屏气30 s,告之患者穿刺时间仅有1~2 s,消除患者的焦虑与过度紧张,术后需严格卧床24 h,并指导患者练习床上大小便。

2.1.4 心理护理:

调查表明,肝穿患者普遍存在疑虑、紧张、担忧甚至恐惧心理[1],因此操作前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穿刺的目的、意义、方法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介绍患者术前、术中、术后需配合的事项,并介绍操作过程,消除患者紧张不安的心理,改善患者情绪状态。

2.1.5 患者准备:

指导患者放松身体;训练床上排便;术前餐可进清淡易消化饮食,勿过饱;手术当日穿刺前测血压、呼吸、脉搏;咳嗽患者可适当给予镇咳剂,过于紧张患者可多对其给予解释,根据需要给予少量镇静药。

2.2 术中护理:

①掌握操作技能,熟练配合医师操作。②嘱患者放松,指导患者配合操作,并紧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③随时解释,减轻患者痛苦。手术过程中,若出现胸闷、心慌等症状时,需协助医师停止操作,查明原因后给予处理。④协助医师收集标本。⑤安慰患者,避免患者紧张。

2.3 术后护理

2.3.1 休息:

术后严格卧床休息24 h,防止活动性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术后2~3 h内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2]。向患者交代卧床休息的重要性,避免高声谈笑及咳嗽,四肢放松,可在床上伸曲活动,避免双下肢绷紧,引起腰背部不适。

2.3.2 术后观察:

①如有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出冷汗等内出血征象或因迷走神经反射引起低血压甚至休克现象,应立即通知医师紧急处理。②观察穿刺处有无渗血渗液肿胀,本组患者均未出现渗血渗液现象发生。

2.3.3 疼痛护理:

注意穿刺处疼痛情况,本组患者9例诉肝区轻微胀痛,5例腰部酸痛,安慰患者,给予吸氧,指导体位放松,患者4 h内疼痛均缓解。同时,注意有无出血、血气胸、休克等并发症的发生,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协同医师进行处理。

2.3.4 生活护理:

加强巡视,加强沟通,评估患者需求,协助患者床上大小便,提供生活护理。术后禁食3 h,6 h后可进流食,24 h后可进普食,禁酸辣刺激不易消化等食物。指导患者术后1周内避免剧烈运动。患者出院前,告之患者及其家属注意事项,做好宣教工作。

3 体会

近年来,肝脏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经超声引导下行肝脏活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更加普遍。肝穿活检术是一种创伤性检查,除要求手术医师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外,还需要术前术中护士的良好配合。主要包括术前护士对患者的训练,对手术器械及用药的核对与检查,术后对患者生命体征的严密观察,对各环节的严格无菌操作等等,都直接影响着手术效果及患者的并发症与安全性。本组资料中,148例患者均得到满意护理,穿刺成功率为100%,确诊率为96.62%。因此,为了保证肝脏穿刺术的成功,充分的术前护理、默契的术中配合及细致的术后护理,可以有效减少并发症,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满意度与安全性。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快速活检枪穿刺肝脏活检术的护理体会。方法 总结本科室2013年2014年应用快速活检枪进行肝活检的148例患者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干预。结果 148例患者中,均得到满意护理,为手术成功奠定基础。穿刺成功率为100%,确诊率为96.62%。结论 肝穿活检术是一种创伤性检查,为保证肝脏穿刺术的成功,充分的术前护理及细致的术后护理,可有效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安全性。

关键词:肝脏,肝脏活检术,护理,体会

参考文献

[1]王雪晴,俞蓉.肝脏穿刺活检术前患者的心理状态调查与护理[J].南方护理学报,2000,7(1):45-46.

人工肝脏可以替代肝脏吗? 第4篇

每个人都有肝脏,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实质性脏器,成年人的肝脏重量大约占体重的2%。肝脏每时每刻都在发挥着营养代谢和生物转化的作用,扮演着人体最大的营养中心与最大的垃圾处理厂的角色。

大家都知道汽车运转烧的是燃油,家用电器靠的电力驱动,那人体活动需要的能量来自哪里?人体活动的能量来自葡萄糖在细胞里的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产生的热量,而肝脏在葡萄糖的代谢中则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体经过肠道消化吸收所摄取的葡萄糖经过血液循环运输到肝脏,以糖原的形式储存起来。肝脏发挥了储存仓库的作用,当人体血糖降低时,肝脏可以将所储存的糖原分解成葡萄糖重新释放到血液中,供给能量。除了葡萄糖外,蛋白质和脂肪的合成分解代谢也和肝脏密不可分,人体所需要的很多蛋白质、凝血因子都是由肝脏合成的。

除了营养代谢之外,肝脏还发挥着将来自体内外的许多非营养性物质,如各种药物、毒物以及体内某些代谢产物如胆红素等进行转化的作用。以酒精为例,人饮酒后酒精经过消化道吸收入体内,在肝脏经过乙醇脱氢酶的作用转化为乙醛,而后生成乙酸,最后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与之类似,很多药物吸收入人体内不会直接发挥作用,需要在肝脏内经过酶的转化作用变成有药物活性的形态才可以发挥作用,很多毒物也需要肝脏转化解毒后再通过肾脏等脏器排出体外。

人如果没有了肝脏,将会以一种非常痛苦的方式在短时间内挂掉。

什么是人工肝?

人工肝全称为人工肝支持系统,并不是放在人肚子里的。人工肝的外形和人体红润的肝脏一点也不像,而是一台具有各种管路的冷冰冰的机器。从作用机理上来分,人工肝可分为三类:非生物型人工肝、生物型人工肝和混合型人工肝。

非生物型人工肝更像是一台净水机,通过物理、机械或化学等方法对患者进行解毒,使用最多的方法是血浆置换,将正常的血浆和患者的血浆进行置换,清理患者体内的毒素,补充必需物质。另外,也有通过固态吸附材料、半透膜滤过等方法,将患者血浆内的毒素进行滤过后,将血浆回输患者体内。

生物型人工肝则类似《终结者》里施瓦辛格扮演的T800型机器人,既有金属的骨架,又有人体细胞的皮肤。生物型人工肝的核心技术是通过人工培育的人或动物的肝细胞,这类肝细胞被储存在体外生物反应器中,生物反应器模拟人体的体温等微环境,以便肝细胞最大程度地发挥功能。在使用过程中,先将患者的血浆输入反应器内,与肝细胞进行接触,发挥肝细胞的生理功能,进行相应的营养代谢、解毒作用后,再将血浆回输回患者体内。

混合型人工肝则是上面两种人工肝的结合体,既可以通过物理、机械或者化学的方法,也可以通过肝细胞的生物作用,双管齐下,更好地发挥肝脏替代的作用。而李兰娟院士的团队已经在国内率先研制成功了混合型人工肝,造福了广大肝功能衰竭患者。

什么是肝功能衰竭?

肝脏有很强的储备能力,正常的肝脏如同一个精力充沛的运动员,日常的活动量不会让它出现任何的疲惫,大部分时间,大部分肝脏细胞并没有在全速运转。在肝脏外科手术中,正常的肝脏切除掉70%,剩余30%的肝脏仍然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增生到原有的体积,同时肝脏的功能不会受到太大影响。正常肝脏虽然代偿能力很强,但“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肝脏在发挥功能的时候,也很容易遭到各种攻击——病毒、药物、酒精、毒物甚至过期食物都可能造成肝脏炎症。这些肝炎在严重情况下,都可能导致大量肝细胞变性、坏死,残存的肝细胞不足以维持人体生命必需时,则出现很多临床表现。例如,肝脏胆红素代谢功能受损害,可能导致血里的胆红素升高,继而出现皮肤和巩膜的变黄,医学上称之为黄疸;肝脏合成凝血因子不足,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容易出现鼻出血、皮肤粘膜出血等;肝脏合成白蛋白能力下降,可以引起腹水、胸水等;肝脏对血液中氨离子代谢能力下降,则会导致各种意识障碍甚至昏迷,称之为肝性脑病等。包括上述这些临床症状在内的一组症候群,在医学上称为肝功能衰竭,也可称为肝功能不全。

肝功能的衰竭会进一步导致机体内严重的代谢紊乱及有害物质的堆积,这种状况又可反过来遏制肝细胞再生,形成恶性循环,目前临床上的药物大多不能完全纠正上述问题,最终导致肝衰竭诱发多种并发症或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肝衰竭死亡是一种非常不痛快的死亡方式)。

什么样的病人需要人工肝支持?

人工肝主要针对前面所说的急慢性肝功能衰竭的患者,通过模拟肝脏的解毒功能,代替衰竭的肝脏清除机体内蓄积的有毒物质,补充人体所需物质,为肝功能恢复创造条件,或为等待肝脏移植的病人争取时间。

我国是肝病大国,近十分之一的人均为慢性乙肝患者或乙肝携带者,其他的酒精性肝病、免疫性肝炎患者也很多,每年有约800万人新发肝病。由于治疗不及时等原因,很多慢性肝病患者都会进展为肝衰竭、肝硬化甚至肝癌,肝病已经成为一种威胁我国国民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有近50万人死于肝功能衰竭,人工肝在这部分患者治疗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虽然人工肝可以替代肝脏的部分功能,但是人作为造物主最精巧的设计,人体自身肝脏的功能尚不能完全被替代。非生物型人工肝以解毒作用为主,不具备合成凝血因子和代谢胆红素的能力,目前科学家们研究的方向主要转向了生物型人工肝。不过生物型人工肝虽然最接近人体肝细胞的功能,但在体外进行活性较高的大规模细胞培养,并使培养的肝细胞常久保持功能,目前仍是处于不断的研究和完善阶段。

结语

肝脏患者 第5篇

关键词:磁共振图像,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护理

随着快速梯度回波成像序列和高压注射器的应用, MRI可进行类似CT扫描的多时相增强成像, 并广泛用于肝脏病变的检查, 可动态观察肝脏对比剂充盈多期 (动脉期、门脉期、静脉期) 的表现, 尤其对于肝内小病灶的检测和定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 极大提高了扫描的准确性, 提高了诊断质量。所以, 在动态增强扫描过程中, 必须要对患者进行相关的心理指导和护理干预, 使患者能配合医技人员安全、顺利地完成检查, 这是获得清晰图像、提高诊断的前提和保证。现将本院磁共振室从2011年5月-2012年5月对120例肝脏动态增强扫描患者的各项指导和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磁共振室2011年5月-2012年5月进行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的资料完整的患者120例, 男68例, 女52例。年龄40~70岁, 平均55岁, 均经磁共振平扫或CT平扫或B超提示肝脏有局限性病灶, 性质待定。

1.2 检查方法

本院磁共振室采用的是荷兰PHILIPS公司生产的型号为Achieva1.5T MR扫描仪, 高压注射设备是美国生产的MEDRAD SPECTRIS MR专用高压注射器, 针头选用19 G一次性静脉穿刺针。造影剂为顺磁性的釓喷酸葡胺注射液 (Gd-DTPA) 。先给患者进行充分心理干预和护理指导, 再按无菌操作原则进行静脉穿刺。穿刺成功后, 先妥善固定, 再静脉快速推注生理盐水5 ml, 确认没有渗漏。与技术人员配合, 将穿刺针与连接高压注射器的连接管连接, 后将患者安全送入磁场, 以2.5~3.5 ml/s的速率快速推注GdDTPA 15 ml, 在屏气状态下分别于注射后20 s、50 s、2 min用THRIVE序列进行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的扫描, 获得清晰的动态增强图像。检查结束后, 询问患者有无不适, 拔针后按压5 min, 留观半小时无不适方可离开科室。

1.3 干预与护理

1.3.1 动态增强检查前的干预与护理

1.3.1. 1 患者常规护理

进行肝脏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之前, 要通知患者至少空腹6 h以上, 检查前要充分休息, 使身体机能处于平稳状态, 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协助患者去除身上的金属异物, 如手机、磁卡、硬币、打火机、钥匙、发卡、皮带、项链、耳坠、活动性假牙等, 询问患者体内是否有金属异物, 女性患者做盆腔检查时, 先要取环, 对于幽闭恐惧症患者检查前先向其细致介绍MRI扫描过程和可能出现噪声等情况, 有助于减轻症状。严重者可适当使用镇静药物, 或者由家属陪同检查, 妊娠3个月以内的孕妇不宜接受检查[2]。协助患者更换衣物, 穿一次性鞋套。

1.3.1. 2 患者心理干预

做好检查前的心理护理和指导, 这样才能让患者积极主动配合检查。护士应热情主动接待患者, 对患者要耐心细致的解释,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这是取得患者信任和合作的第一步。由于磁共振室的噪音较大, 加之机器庞大, 大多患者会有恐惧感, 这时护理人员应细致入微地关心患者, 从患者角度出发, 稳定患者情绪, 并向其解释检查的必要性, 介绍一般流程, 提示注意事项, 使患者愉快接受检查。

1.3.1. 3 用药前护理

(1) 磁共振对比剂为非常安全的对比剂, 安全系数高, 副作用发生率很低。文献报道为1.5%~2.5%, 多为头晕、一过性头痛、恶心、呕吐、皮疹等, 严重不良反应极低, 为1%~2%, 可表现为呼吸困难、血压下降、肺水肿、休克甚至死亡[2]。用药前, 要仔细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说明, 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2) 准备好抢救的药品及物品, 如盐酸肾上腺素、抗组胺类药物 (如盐酸异丙嗪) 、糖皮质激素 (如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 等, 检查一次性氧气袋氧气是否充足。 (3) 选择合适的静脉, 动态增强扫描是在高压注射器推药同时进行扫描, 压力高、速率快, 应尽量选择手部及上臂的粗直并表浅的静脉, 避开关节。

1.3.1. 4 呼吸训练

肝脏动态增强扫描时, 呼吸训练非常重要。呼吸运动会导致正常图像模糊, 尤其对早期小肝癌患者, 呼吸运动的伪影可以干扰其检出率。患者躺在扫描床后, 先对其进行呼吸训练, 让患者听懂口令, 如深呼吸大口喘气-深吸气-吐气-深吸气-屏气20 s左右-均匀呼吸。告诉患者每次尽量以相同的频率进行吸气和吐气, 以保证扫描图像的一致性。对老年患者, 护理人员要不厌其烦对其解释, 帮助他们训练呼吸, 告诉患者只有很好屏气才能获得清晰的图像。本组中有4例患者第一次扫描未能成功, 经再次指导训练后顺利完成检查。

1.3.2 增强检出中的干预与护理

1.3.2. 1 过敏反应观察

注药时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护理人员通过对讲系统主动与患者交谈, 询问有无恶心、胸闷等不适反应, 轻者不用处理, 重者应立即停药, 配合医生积极处理, 并启动抢救预案。

1.3.2. 2 空气栓塞预防

动态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推药, 推药前要仔细排尽针管及连接管内空气, 并将高压注射针筒尾部向上, 使难以排尽的小气泡悬浮于针筒尾部, 注药过程中要仔细观察患者有无胸闷、呼吸困难等异常反应。

1.3.2.3局部药液外渗的观察与护理

局部药液外渗是高压注射过程中最易发生的问题。患者进入磁场之前, 要妥善固定穿刺部位, 常用3根胶布固定, 将连接管的前端夹在患者指缝中, 并向其交代夹紧, 以免在机器运动过程中拉出针头, 致使药液注到皮下。妥善摆放注射肢体, 自然摆放于身体两侧, 勿碰及磁体和被子, 以免扫描床进出磁体时, 注射部位被挤压, 导致针头拉出药液注入皮下。注药时询问患者局部有无疼、胀感, 观察其面部表情, 以利于早期发现。本组有2例患者发生外渗, 均为老年肿瘤患者。一例因压力高、速率快, 而血管条件差、脆性大, 经重新穿刺并下调压力为2.0 ml/s后获得满意的增强图像。另一例患者因肢体摆放不妥, 进入磁体后被挤压, 胶布部分脱落, 使得针头拉出药液注入皮下, 经重新穿刺后获得满意效果。一旦发生药液外渗, 应积极干预处理, 24 h内给50%硫酸镁湿冷敷, 之后湿热敷, 一般7 d左右消退。

1.3.3 检查后处理

检查结束后, 护理人员应搀扶患者离开扫描室, 拔掉针头并嘱其按压针眼至少10~15 min, 观察患者有无异常反应, 皮肤黏膜处有无红疹, 询问其内心感受, 并对患者的配合表示赞赏, 安排患者在观察室休息30 min, 无异常后方可离去。嘱患者回去后多喝水, 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若有不适随时就诊。

2 结果

通过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耐心细致地解释宣教和心理干预以及技术上的有效指导, 本组患者有114例安全顺利完成检查, 并获得清晰图像, 符合诊断要求。仅有6例患者需再次进行指导和干预, 有效训练后, 配合良好, 获得满意的效果。

3 讨论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技术要求护理人员、患者密切配合才能获得清晰图像, 护理人员不但要有熟练的操作技术和丰富的理论知识, 而且还要有良好的心理沟通能力, 努力做好检查前、中、后的指导和护理干预, 是取得肝脏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成功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周康荣, 陈祖望.体部磁共振成像[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0:783.

肝脏患者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 年8 月-2014 年10 月于四川省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112 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75 例,女性37 例;年龄38~70 岁,平均(48.7±9.3)岁。纳入标准:①入组患者均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 年)[6]中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诊断标准;②患者均于本院进行肝脏活组织病理检查,且病理检查结果符合肝硬化诊断标准;③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排除甲型、丙型肝炎病毒等其他病毒引起的肝硬化患者;②排除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及遗传代谢性肝病等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硬化患者;③排除其他系统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疾病引起的肝硬化;④排除合并凝血功能障碍及其他肝脏组织穿刺活检禁忌证的患者。

1.2 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

112 例患者均由同一位肝脏组织穿刺活检经验丰富的主治医生在B超定位下进行,肝组织标本长度为12~20 mm,平均(15.7±3.8)mm。采用4%甲醛溶液对肝脏组织进行固定,石蜡包埋后连续切片。行苏木精- 伊红(HE)染色、网状纤维和Masson染色。由2 位病理医师进行阅片,参照《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7]中肝脏炎症活动度分级将肝硬化患者肝脏炎症病变程度分为G0(无炎症)、G1(变性及少数点、灶状坏死)、G2(点、灶状坏死或嗜酸性小体)、G3(融合性坏死或见桥接坏死)、G4(桥接坏死严重,累积多个小叶)。将肝脏炎症活动度分期G>2 定义为肝脏组织有显著病理学变化。

1.3 相关生化指标及病毒学指标检查

患者于肝脏活组织检查前1 d空腹抽取静脉血5 ml,2 500 r/min,离心5 min,分离血清,待检。采用美国雅培公司的C16000 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及配套试剂检测血清生化指标,主要包括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γ- 谷氨酰转移酶(gamma-glutamyl transpeptidase,γ-G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并计算AST-PLT比值指数(AST to platelet ratio index,APRI)。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前白蛋白(PA),分别采用DGKG(速率法)及循环酶速率法检测胆碱酯酶(cholinesterase,Ch E) 及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试剂盒均购自北京康思润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水平(上海复兴生物高科技有限公司),将HBV-DNA拷贝数≤1×103copy/ml定义为HBV-DNA阴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分类变量用率表示。计量资料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 χ2检验;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判断各种因素与肝脏炎症活动度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肝脏炎症活动度的影响因素;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肝脏炎症活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临床相关指标比较

根据肝脏组织病理检查结果,将112 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分为G0-G1组、G2组及G3-G4组3 组,3 组患者的临床相关指标比较见表3,其中3 组患者间年龄、PLT、PT、ALT、AST、γ-GT、APRI、PA、Ch E、TBA等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2.2肝脏炎症活动性与临床相关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 组间有差异的临床指标,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其余肝脏炎症活动的关系,结果显示,肝脏炎症活动度与年龄、PT、AST、γ-GT、APRI、TBA呈正相关;与PLT、PA及Ch E呈负相关。见表2。

2.3 肝硬化患者显著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的危险因素分析

以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组织发生显著病理学改变作为因变量,与肝脏炎症活动度相关的因素纳入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T、AST、γ-GT、PA及Ch E是影响肝硬化患者肝脏组织发生明显炎症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见表3。

(±s)

3 讨论

肝硬化是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情进展的一个阶段,30%以上的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15 年内发展为肝硬化,其中约1/4 的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在5 年内可进展为失代偿期肝硬化,肝脏病变一旦发展至此阶段,患者的5 年生存率仅为14%,还有一部分患者进展为肝细胞癌,其预后亦较差[8]。研究报道乙型肝炎病毒的持续复制和肝脏炎症反应坏死是导致乙型肝炎肝硬化病情进展的主要决定因素[8]。因此,积极合理的抗病毒治疗,特别是在肝硬化早期阶段和出现失代偿倾向时合理的抗病毒治疗可阻止肝脏的进一步损伤[9]。肝组织病理学活检结果是反映肝脏病变的客观指标,其中炎症活动度是判断肝硬化肝脏病变的重要指标,在《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7]中根据肝组织的炎症活动度将肝硬化分为活动性肝硬化和静止性肝硬化。本研究根据肝脏组织炎症活动度将112 例肝硬化患者分组,通过对不同程度肝脏组织炎症活动患者临床资料的分析,探讨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脏病变相关的因素,为指导合理的抗病毒治疗提供依据。

本研究结果显示112 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87 例仅有轻度活动性炎症(G0-G1、G2),占77.68%。可能与目前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理念的不断推广有关,随着对抗病毒药物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开始接受抗病毒治疗。G0-G1组、G2组及G3-G4组患者间年龄、PLT、PT、ALT、AST、γ-GT、APRI、PA、Ch E、TBA等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肝脏炎症活动度与年龄、PT、AST、γ-GT、APRI、TBA呈正相关;与PLT、PA及Ch E呈负相关。有研究表明,年龄≥35 岁是ALT正常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显著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的独立危险因素[10]。ALT、ASL是检测肝功能的常用指标,本研究虽然发现不同炎症活动组患者ALT、AS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仅AST与其有正相关性,4 例ALT正常的患者肝脏出现显著炎性坏死,可见ALT对反映肝脏病变有一定的局限性。γ-GT主要由肝细胞的线粒体产生,局限于细胞质及肝内胆管上皮中,血清 γ-GT的活性较低,肝细胞本身和其周围组织的炎症刺激,使肝细胞受到破坏和膜的通透性增加,从而导致血清中 γ-GT活性增高,本研究亦证明随着肝脏炎症活动度的增加γ-GT水平不断升高。血清PA及Ch E主要在肝脏合成,且两者的半衰期均较短,故能敏感而特异地反映肝脏的合成代谢功能。肝细胞损伤时,两者的合成均减少,肝脏炎症活动度越高,正常肝细胞数量减少,血清PA及Ch E水平越低,对预测肝组织炎症病变有较高的价值。

研究报道,高水平的HBV-DNA载量可能诱导和加重细胞免疫功能紊乱[11]及凝血功能障碍[12],是引起乙型肝炎肝脏病变的主要原因,但本研究中不同程度肝脏炎症患者HBV-DN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与肝脏炎症活动度亦无明显的相关性。考虑一部分原因是本研究中的一部分研究对象在本次住院治疗前曾经给予过抗病毒治疗,另外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小,在未来的研究中可进一步增大样本量,探讨HBV-DNA与肝脏炎症活动度的相关性。

本研究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T、AST、γ-GT、PA及Ch E是影响肝硬化患者肝脏组织发生明显炎症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对符合上述条件的肝硬化患者应及时行肝脏活组织检查,以明确肝脏的炎症活动度分级,指导抗病毒治疗方案。如无条件进行肝脏组织活检,或可早期进行抗病毒治疗,从而改善肝功能,减轻患者肝脏组织活动性炎症,减少肝硬化失代偿并发症的发生[13]。

摘要: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脏组织炎症活动度(G)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1年8月-2014年10月于四川省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11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进行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血生物化学检测及HBV-DNA定量检测。根据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G0-G1组、G2组和G3-G4组,比较不同肝脏炎症活动度患者间各临床指标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Logstic多元回归分析与肝脏组织炎症活动度相关的因素。结果 11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87例仅有轻度活动性炎症(G0-G1、G2),占77.68%。G0-G1组、G2组及G3-G4组3组患者间年龄、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γ-GT)、AST-PLT比值(APRI)、前白蛋白(PA)、胆碱酯酶(ChE)、胆汁酸(TBA)等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肝脏炎症活动度与年龄、PT、AST、γ-GT、APRI、TBA呈正相关(P<0.05);与PLT、PA及Ch E呈负相关(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T、AST、γ-GT、PA及Ch E是影响肝硬化患者肝脏组织发生明显炎症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年龄大、血清PT、AST及γ-GT水平升高、PA及Ch E水平降低是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脏组织发生显著炎症改变的危险因素。

肝脏患者 第7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1年4月经临床诊断为各种肝病的患者177例, 男性119例, 女性58例, 年龄15~71岁, 平均年龄36岁。其中急性病毒性肝炎91例, 慢性肝炎活动期58例, 肝硬化22例, 肝癌6例。正常对照组88例, 男性56例, 女性32例, 年龄20~66岁, 平均年龄34岁, 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均为阴性, 肝胆B超、肝功能均正常。

1.2 仪器及试剂

仪器:日立71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试剂:TBA试剂由上海科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 ALT、AST试剂由四川迈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1.3 方法

受检者于早上空腹抽取静脉血, 用生化专用真空管采集。TBA采用循环酶法, 主波长405nm, 副波长600nm, 参考值0~10μmol/L。 ALT、AST采用速率法, 主波长340nm, 副波长405nm, 参考值ALT 5~40U/L, AST 8~40U/L。严格按照试剂使用说明书及仪器操作规程进行。

2结果

88例正常对照组血清TBA值均为阴性 (小于10μmol/L) 。急性期和慢性活动期的所有肝炎患者的TBA、ALT、AST均明显升高 (大于参考值) 。22例肝硬化患者中TBA升高者20例, 占90.9%;ALT升高者9例, 占40.9%;AST升高者10例, 占45.5%。6例肝癌患者TBA升高者5例, 占83.3%;ALT升高者3例, 占50.0%;AST升高者3例, 占50.0%。详见表1。

注:TBA>10μmol/L, ALT>40U/L, AST>40U/L为异常结果。

3讨论

胆汁酸是胆汁中存在的一类24碳胆烷酸的羟基衍生物, 属内源性有机阴离子。包括胆酸 (cholic acid, CA) 、鹅脱氧胆酸 (chenodeoxycholic acid, CD-CA) 、脱氧胆酸 (dexycholic acid, DCA) 和少量石胆酸 (lithocholic acid, LCA) 等。是胆汁中的主要成分, 是人体消化吸收所必需的物质, 由胆固醇在肝脏合成, 随胆汁排入肠道, 经肠道细菌分解后由小肠重吸收, 经门静脉回肝, 再由肝细胞摄取, 少量进入血液循环, 90%~95%再分泌入胆汁, 形成胆汁酸的肠肝循环。它主要以结合型形式从肝分泌入胆汁, 是肝清除体内胆固醇的主要形式[1]。因此, 胆汁酸的测定能反映肝细胞的合成、摄取和排泌功能。当肝细胞轻微损伤时血中胆汁酸即可增高。有文献报道, 在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时TBA的增高与ALT、AST呈高度正相关[2]。在肝硬化和肝癌时, TBA的增高比ALT、AST的增高更明显[3]。本组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本组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血清总胆汁酸阳性与ALT、AST阳性率一致, 为100%, 说明胆汁酸测定对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活动期的诊断价值与ALT、AST测定相同。本组病例肝硬化和肝癌TBA阳性率较ALT、AST高, 说明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对肝硬化、肝癌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与文献报道较一致。也就是说在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活动期时TBA与ALT、AST的升高一致, 呈正相关, 而在肝硬化和肝癌患者中TBA与ALT、AST的变化程度却没有相关性。比较血清TBA与其他肝功能指标在各类肝脏疾病中的阳性率, 发现TBA的阳性率最高, 并且都达到了80%以上。而且血清TBA检测方便, 其灵敏度、特异性等均优于其他肝功能指标, 这对于诊断肝胆疾病是较理想的选择[4]。因此可作为较敏感的检测指标而广泛用于肝功能检查[5]。

肝癌时, 当转氨酶等其他指标转为正常的情况下, 血清中TBA水平仍很高, 具有其他项目不可替代的作用[6]。值得注意的是在肝硬化病例中, TBA阳性率较ALT、AST高, 说明血清TBA升高比其他检查更为灵敏[7]。随着肝硬化Child-Pugh分级分值越高, 肝硬化患者TBA水平也越高。特别在肝功能衰竭后期, TBA常明显升高达正常值的数十倍, 较敏感地反映了患者肝脏的实质性损害, 可以作为判断肝纤维化、肝硬化的定量指标, 还可作为肝硬化患者Child-Pugh分级的一个补充指标。而肝功能在恢复正常后, 血TBA常仍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因此, 活动性肝硬化患者即使出现肝功能好转, 各项肝功能指标如转氨酶等恢复到正常水平, 但TBA还有可能保持在较高的状态, 这与TBA的高度灵敏性密切相关[8]。有研究认为, TBA不仅能反映肝细胞的损害程度, 还可了解其肝纤维化进程, 甚至不做肝活检也能评估肝病的严重程度。肝硬化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 病情逐渐好转时, 血清TBA的改变也渐趋下降甚至正常。如治疗无效, 病情加重, 血清TBA的上升则更加明显。特别在Child-pugh C级时, TBA的变化最为明显 [9]。所以TBA对肝硬化的诊断分级、判断肝硬化预后及病情严重程度、提示病情复发有重要帮助[10]。有报道当空腹血清TBA浓度大于100μmol/L且持续较长时间, 常常是肝腹水和肝性脑病即将发生的信号。当TBA浓度大于50μmol/L时病死率上升。而TBA浓度小于20μmol/L则预后较好[11]。

还有研究认为对围生期妇女进行TBA的常规检测是非常有必要的, 尤其是妊娠中、晚期妇女, 能够及时发现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存在, 积极给予适当的医学干预手段, 减少围生儿的早产、胎儿宫内缺氧、死胎的发生率, 保护母婴健康[12]。

肝脏患者 第8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行肝脏储备功能检测的肝胆胰外科手术患者920例,其中男性508例,女性412例,年龄14-82岁。其中肝癌410例,肝移植术后10例,肝包虫57例,梗阻性黄疸221例,肝血管瘤20例,肝胆管结石202例。920例患者均在该项检测后行相应手术并取得成功。

1.2 方法

(1)正确连接DDG-3300k肝脏储备功能分析仪。正确连接分析仪、电脑、打印机,启动数据管理软件,按要求输入患者资料,包括患者当日身高、体质量和近1周的血红蛋白(Hb)数值。(2)准确计算ICG用量。方法为:按每千克体质量0.5mg用药来计算:标准体质量(kg)=身高-100,计算公式见表1,正确配置吲哚啨绿注射液。(3)嘱患者取平卧位,安静休息,备好各种急救药品、器材,正确连接好血氧饱和度探头。(4)观察患者心率及血氧饱和度正常后开始配置药液,用5mL注射器准确抽吸5mL注射用水溶解ICG25mg将其稀释成5mg/mL,用10mL注射器按体质量0.5mg/kg抽吸,用20mL注射器抽吸生理盐水20mL备用。(5)选择肘前粗血管建立静脉通道,以确保ICG药液团注通畅,避免药液渗入皮下,仪器显示自检正常后,在第一声“叮”的提示音中尽快在10s内团注ICG及10m L生理盐水,观察患者反应(如有过敏反应立即停用),待检测完毕后输入患者信息打印结果。

2 结果

920例行肝脏储备功能检测的患者,一次性成功894例,二次成功18例,失败8例,检测失败具体原因详见表2。检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15例,临床表现及处理措施详见表3。

3 护理要点

3.1 检测前护理

(1)一般护理:行该检测前查血常规测血红蛋白值,做碘过敏试验(ICG内含有碘成分,对碘过敏者不能进行检测)。患者禁食6-8h,禁水4h,检查前排空大小便,检测当天量身高、体质量。肝胆管结石患者需翻阅彩超检查结果,本组8例完全性肝胆管阻塞患者在推药2min后分析仪自动停止,检测失败。当彩超提示患者肝胆管完全阻塞时,药液无法代谢导致检测失败;部分肝胆管阻塞时,推药后药液代谢缓慢,结果显示呈水波线属于正常现象,与操作无关。(2)心理护理:首次检测的患者往往对此项检测不了解而紧张焦虑,不利于检测顺利完成。检测前向患者解释肝脏储备功能检测的重要性,介绍大致的检测过程及注意事项等,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取得患者最大程度地配合,确保检测成功。

3.2 检测中护理

(1)一般准备:保持检查室安静,嘱患者平卧,告诫患者检测中不得翻身、活动,不可晃头、屏气、说话、咳嗽等。正确安装鼻氧探头并固定在前额。慎重选择血管(一般选择肘部大血管,避免选用弯曲、脆性大的血管),留置16GY型安全留置针。本组有5例因有人敲门下意识抬头导致探头滑落检测失败。4例鼻翼水肿导致探头接收不良检测失败,2例因检测中咳嗽导致检测失败。因此在检测前清理好呼吸道,包括鼻腔及鼻翼,避开鼻腔及鼻翼水肿破溃处,检查时门上挂“检查中禁敲门”的警示牌,避免人为或外界干扰。(2)操作注意事项:仪器显示感应良好(感应信号在两格以上),心率稳定后方可推注配置好的ICG注射液。密切监测患者心率很重要,尤其对于窦性心动过缓且心率波动较大的患者,检测时会因为心脏灌流不足而影响结果。本组患者7例因窦性心动过缓且心率波动大,在推药后1min后仪器自动停止分析,检测失败。嘱患者稍做散步,给予5mg硫酸阿托品注射液静脉注射后二次检测顺利完成。(3)备齐急救物品及器材:注射ICG注射液及检测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有无不适,本组患者5例发生一过性头晕、恶心、心慌、口唇轻度麻木,可能与推注药液过快有关。推注药液时既要在规定时间推完,又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

3.3 检测后护理

(1)全身反应观察:检测结束后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心慌胸闷等症状。本组4例在检测完毕后口唇发麻,眼睑水肿,全身多处出现皮疹,立即给予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10mL静脉注射后缓解。后详细询问患者碘过敏试验后有何不适,患者诉试验后有口渴,口唇发麻,头晕等现象,考虑患者可能属迟发性过敏反应,因此操作前观察碘过敏试验结果应该更加仔细。(2)注射部位观察:注药结束后观察注射部位有无疼痛或色素沉着。本组患者3例推药后,针尖以上血管稍有疼痛并出现树枝状放射性色素沉着,分析主要由于患者血管弯曲不直且脆性较大,为避免此情况发生,选择好血管后注药时,不可一味求快,避免压力过大导致血管破裂,药液外渗。一方面影响检测结果,另一方面可能会给患者局部造成疼痛和色素沉着。如确有外渗征兆推完药液后立即拔针,局部加压按压15-30min,24h内禁止热敷。

4 结论

肝脏储备功能检测主要适用于无完全性胆道梗阻的肝硬化、肝癌患者及怀疑有肝硬化倾向的慢性肝病患者。吲哚啨绿试验目前是国内外公认的能够较为准确的评价肝脏储备功能的试验方法,只要做好检查前中后相应的护理措施,就能确保该检查的顺利进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为医生正确评估患者的肝脏储备功能,判定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和预后情况,选择不同规模和范围的术式提供安全依据,具有一定临床指导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保证肝脏储备功能检测准确性的护理要点。方法 在肝胆胰外科应用肝脏储备功能分析仪对920例患者行肝脏储备功能检测护理,对出现的异常情况给予积极干预取得良好效果。结果 920例患者中有15例发生轻微不良反应,18例二次检测成功,8例失败。结论 在肝胆胰外科患者中通过肝脏储备功能检测,正确评估肝脏储备功能,判定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和预后情况,为选择不同规模和范围的术式提供安全依据,具有一定临床指导意义。

关键词:DDG-3300k肝脏储备功能分析仪,吲哚啨绿,肝脏储备功能检测,护理

参考文献

[1]潘飞,陈大志,盛勤松,等.吲哚氰绿(rag)排泄试验和MELD评分[J].肝胆外科杂志,2008,16(6):440-441.

[2]劳向明,张亚奇,关远洋,等.肝癌术ICG R15测定对肝脏储备功能的评估[J].癌症,2004,23(10):1213-1217.

肝脏拒绝“发福” 第9篇

据有关资料,脂肪肝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上海市一份机关职员健康普查报告显示,老年人中脂肪肝的患病率高达55.4%,青年人为9.9%。台湾一组中老年健康检查中发现,31%的人有脂肪肝。可见,脂肪肝现已成为常见病和多发病,已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疾病之一。

一、脂肪肝的病因有哪些

引起脂肪肝的原因有10余种,其中最常见的有:肥胖、嗜酒、高脂血症、糖尿病和肝炎后营养和休息过多等。

1肥胖无所顾忌的大吃大喝,使热量过剩,导致肥胖。据报道,我国肥胖者已达7000万人。当进食热量多于人体消耗置而以脂肪形式储存于体内时,体重超过标准体重10%者为超重。超过标准体重20%者为肥胖症[标准体重(千克)=身高(厘米)-105]。肥胖不仅影响形体美观,还会因为代谢紊乱而引起多种疾病,如糖尿病、胆石症、痛风、高脂血症、高血压及冠心病等。肥胖症者约50%患有脂肪肝,且肥胖程度与脂肪肝、脂肪性肝炎的发生率及程度有明显相关,即越肥胖,脂肪肝越重。

2嗜酒中国酒文化历史悠久,人们往往把饮酒称为美事。李白曾在诗中写道:“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但酒对肝脏来说是一种“毒品”。饮酒后酒在肠道内很快被吸收,约90%以上的乙醇(酒精)成分在肝内代谢。由酒精所造成的肝损害称为“酒耩性肝病”,其分类有三:即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硬化。饮酒精量。女性每天大于40克,男性每天大于80克,连续5年以上者,约57.7%发生脂肪肝。10年以上者酒精性肝硬化发生率显著增加。40克酒精相当于50度白酒100毫升,健康成人短期内大量饮酒,每天100~200毫升,连续10~12天,亦可发生脂肪肝。据青海地区B超诊断报道,在老年人脂肪肝资料中,有23.8%为酒精所致。国内外资料显示,酒精肝病发病年龄以25~45岁者为多。这个年龄段的人,正值成家立业之时,若因为饮酒而丧失了劳动力和生活能力,势必对个人、家庭及社会造成影响。

3糖尿病近年来糖尿病的患病率逐年升高,全世界患病人数已达1.2亿以上,且以每年0.1%的惊人速度在增长,预计到2000年患病人数将翻1倍。我国的情况是,40岁以上患病率高达5%。约40%的Ⅱ型糖尿病人合并脂肪肝,且大多数脂肪肝的严重程度已达中度或中度以上。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脂肪性肝炎的发生率也会增加。I型糖尿病患者约4.5%合并脂肪肝。肥胖症与酒精性肝病均易引起糖尿病,而肥胖糖尿病患者脂肪肝出现更早。美国1500万Ⅱ型糖尿病患者中,80%是肥胖者,其脂肪性肝炎的发生率较未合并糖尿病者高出2-3倍。

4高脂血症现代都市人生活水平提高,日常生活中的高脂饮食、吸烟、饮酒和活动明显减少,是导致高脂血症的主要因素。按血脂质增高的主要成分将高脂血症分为四类:①高胆固醇血症,血清胆固醇升高。②高甘油三酯血症,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升高。③混合型高脂血症,血清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均高。④高异常脂蛋白血症,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减低。各型高脂血症均可引起脂肪肝,其中最密切的为高甘油三酯血症。

5肝炎后脂肪肝多见于急性病毒性肝炎恢复期或慢性肝炎患者,因进食热量过多和过分限制体力活动导致体重增加和肝内脂肪沉积。除病毒性肝炎外,药物性肝炎占成人肝炎的10%,50岁以上肝炎患者中,药物性肝炎甚至可达40%以上,其中脂肪肝是常见类型。

另有数10种药物亦可能与脂肪肝有关,常见的有四环素、丙戊酯、乙酰水杨酸、糖皮质类固醇、合成雌激素、胺碘酮、硝苯啶、氨甲喋呤、某些抗肿瘤药及降血脂药。

二、如何治疗脂肪肝

脂肪肝的治疗包括去除病因、调整饮食和使用去脂药物。其中除在医师指导下,有针对性地服用药物治疗外,最重要的是要强化患者的自我保建意识和采取以调整饮食为主的具体措施。

1调整饮食 1988年国家卫生部公布了《中国膳食指南》,指出合理饮食应包括——食物多样,以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常吃奶类、豆类及其制品;适量吃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食基要与体力活动相平衡,保持适宜体重;饮食清淡少盐,饮酒限量等。按照这个原则可以有效地预防因饮食因素导致的脂肪肝。

脂舫肝患者除应掌握上述原则外。须进一步做些具体调整和搭配。①选用优质的蛋白质食品:正常健康人每千克体重每日需蛋白质1.0—1.2克,约占总热量的10%。脂肪肝患者应增加蛋白质的摄入特别是富含蛋氨酸的优质蛋白质食品,如淡菜、鱿鱼、瘦肉、蛋、奶、鱼、豆制品等。脂肪肝患者每日摄入的蛋白质不应低于60.0克,素食者植物蛋白不应低于80.0克。但糖尿病兼有肾病者,蛋白质摄入不宜过高。②正确选用脂肪食品:健康人脂肪摄入量约占总热量的30%。脂肪肝患者则应以低脂饮食为宜,每天脂肪摄入量宜占总热量的20%~25%以下。其中应以植物脂肪为主。如橄揽油、菜籽油、玉米油、菜油、豆油、花生油、芝麻油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品。动物脂肪应尽量少吃或不吃,特别是肥肉、动物油脂、奶油糕点、棕榈油等富含饱和脂肪酸的食品。不饱和脂肪酸有利于降低血中胆固醇。可以尽量多摄取些,但也不是越多越好,因为它同样是高热量的物质。每天脂肪总量不宜超过60.0克。③限制胆固醇的摄入量:胆固醇的日摄入量盥限制在300毫克以内,高胆固醇血症者则应限制在150毫克以内。富含胆固醇的食品有动物内脏,特别是动物脑髓、鱼子、蛋黄、蟹等。要多吃一些有降低胆固醇作用的食品,如蘑菇、木耳、洋葱、大蒜、海带等。④低糖食品:健康人每日需糖类4~6克/千克体重,占总热量的60%~70%。高碳水化合物饮食,特别是高蔗糖饮食易造成脂肪肝。脂肪肝患者应低糖饮食。禁食蔗糖、果糖及高糖糕点,以促肝内脂肪消退。同时应尽量多吃含复杂碳水化合物食品,如机米、小米、标准粉、玉米粉等。⑤选食富含维生素的食品: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E参予肝脂肪代谢,并对肝细胞有保护作用。肝病时会影响维生素的吸收和利用。饮食中缺乏维生素可引起旰内脂肪浸润。甚至肝坏死、肝纤维化。因此,脂肪肝患者应多食富含各种维生素的食物。富含维生素B6的食物有小米、大豆、绿叶蔬菜、肉、蛋、奶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有青椒、油菜、山楂、柑橘等新鲜水果及蔬菜。富含维生素A的食品有胡萝卜、玉米、韭菜、菠菜、空心菜和动物的肝脏等,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有卷心菜、花菜、花生油等。⑥选食富含食用纤维素的食品:食用纤维素已被称为“第七营养素”。它分两大类:一是不溶性食用纤维,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二是可溶性食用纤维。包括能溶于水的果胶、树胶、豆胶以及海藻多糖等。日常生活中,食用纤维素主要存在于蔬菜、水果及谷物中,蔬菜以茎叶为主,粮食以未经细加工的谷物为多。

食用纤维素有利于体内代谢废物的排出,有利于防治糖尿病,肥胖症等。因此,食物不宜过于精细,应粗细搭配,经常食用富含食物纤维素的食品,如玉米面、粗麦粉、糙米、硬果、豆类、蕈类、木耳、竹笋、萝卜、红薯、土豆、山药、芹菜、苋菜和鸭梨等。脂肪肝患者的食用纤维素可从正常人的20~25克/日增加到40-60克/日。

2节制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过量摄食,可使体内脂肪合成增多,加速脂肪肝的发展。因此,合理控制食量是治疗脂肪肝的另一重要方法。饮食有节,定时定量。养成少吃、合理吃的习惯很重要。特别要控制晚餐的摄入墨,七八分饱,清淡,无油腻,使其热量以占日总摄入量的30%为宜。传统医学强调“晚吃少”,对脂肪肝尤具科学含意。必须彻底纠正贪食、多食、暴饮暴食、零食、甜食、夜食及过分追求高品味、高热量、调味浓郁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3减肥运动各种原因的肥胖症患者,几乎都有脂肪肝。因此,减轻体重就成为脂肪肝患者的最简单的客观指标。“生命在于运动”是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的一句名言。它揭示了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一旦生命的存在形式——运动——停止了,生命也就终止了。

科学的体育活动是治疗脂肪肝的积极手段。运动能增强血管收缩和舒张功能,加强血管壁细胞的氧供应,促进代谢酶的活力,从而改善血液脂质代谢,降低血脂,减少脂质在肝脏的沉着,增加旰内脂肪的分解、消耗,使肝内脂肪含量下降,有利于脂肪肝的逆转。运动方式应因人而异,可自行选择。如步行、健身跑、游泳、自行车等。其中最适合肥胖者的减肥运动是健身跑(慢跑)或快步走。健身跑已风靡世界,锻炼时无需场地、器材,简便易行。运动量的大小,应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一般应根据运动后脉搏变化和恢复时间来控制运动量。中老年人运动看即刻脉率以不超过110次/分钟为宜。运动后5~10分钟内。脉率能恢复到安静时的水平较合适。

4戒酒 戒酒和纠正营养不良是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的最基本、最关键的措施。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必须克服“酒精癖”的习惯,从少饮并尽快地过渡到完全戒断。戒酒后可使大部分脂肪肝在1—6周内好转。但也有需4个月或更长的时间才能好转或消退者。饮食中应给高热量、高蛋白,并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如果总热量足够而蛋白质摄入不足。则可使脂肪肝继续发展。饮食中应限制脂肪,以不超过总热量的15%-20%为宜。不能戒酒的脂肪肝患者。鱼油、玉米油等多价不饱和脂肪酸制剂,可加剧酒精性肝损害,应禁忌之。对戒酒困难者,必要时可服用双硫醒,又称戒酒硫,以帮助戒酒。

肝脏患者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8月-2013年8月在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一科住院出现肝功能异常的AIDS患者56例, 其中男48例, 女8例, 年龄25~74岁, 病程2~10年。其中38例有明确的静脉吸毒史, 13例有不洁性乱史, 其余5例感染途径不详。56例患者ALT值53~278 U/L, 48例抗-HCV阳性, 8例HBs Ag、HBe Ag及抗-HBC阳性。全部病例均经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确诊实验室确诊, 均接受国家免费AIDS抗病毒药物治疗。

1.2 仪器与方法

1.2.1 仪器

百盛MYLab 6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凸阵探头, 探头频率2~8 MHz。

1.2.2 方法

清晨空腹, 采取常规多切面超声检查, 观察肝脏的大小、形态、包膜光滑程度及肝内回声强弱及纹理的均匀性, 测量脾脏的厚度、长径及门静脉、脾静脉内径。于右侧腋中线第8~9肋间选择一血管较少的穿刺点用自动活检枪穿刺活检, 取出肝组织送病理检查, 病理结果按照2000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的慢性肝炎纤维化标准病理诊断标准, 将炎症活动度分为0~4级 (G) , 纤维化程度分为0~4期 (S) , S0期:无纤维化;S1期:汇管区纤维化扩大, 局部窦周及小叶内纤维化;S2期:汇管区周围纤维化, 纤维隔形成, 小叶结构保留;S3期:纤维间隔伴小叶结构紊乱, 无肝硬化;S4期:早期肝硬化[1]。

2 结果

2.1 超声特征

56例AIDS患者中, 8例 (14.3%) 肝实质回声未见明显异常改变, 肝、脾不大;14例 (25.0%) 肝回声细密增强, 肝脏轻度肿大;24例 (42.9%) 超声表现肝脏回声增粗欠均, 脾脏轻度肿大;10例 (17.9%) 超声表现肝回声明显增粗不均, 门静脉增宽, 脾脏肿大。

2.2 病理结果

送检的56例标本中, 病理均提示肝小叶内有轻度的炎症坏死病变, 其中G1S0 9例, G1S1 3例, G2S1 8例, G2S2 12例, G2S3 6例, G3S3 15例, G3S4 3例。

2.3 超声与病理结果对照

超声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比较, 结果见表1、图1和图2。

3 讨论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感染人体后, 造成CD4 T淋巴细胞计数进行性减少, 损害细胞免疫功能, 最后导致各种机会感染和肿瘤, 它可累及人体各系统损害, 肝组织为最常见受累器官之一[2]。联合抗病毒疗法是目前治疗艾滋病的最有效措施, 但抗病毒药物的广泛应用及治疗的不规范有可能损伤患者的肝功能, 尤其是合并HBV、HCV的慢性感染可以使抗病毒治疗患者相关的肝毒性增加3倍[3], 张彤等[4]研究认为, 这是由于AIDS患者治疗后的免疫功能重建使原本受抑制的肝脏炎症反应突然增强, 加重肝细胞损伤。而张永宏等[5]报道HBV、HCV重叠感染者, 肝纤维化进展加速, 肝病相关病死率增加。因此, 对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期间肝脏的超声检查及必要的穿刺病理检查是非常重要的。

超声作为无创性的检查, 可以实时检测, 是早期发现肝脏病变最常用的检查手段之一。本文通过对56例艾滋病患者的超声与病理对照分析, 可以看到, 艾滋病患者的肝脏超声表现各异, 早期常无明显异常改变, 但中晚期常表现为肝、脾肿大, 肝实质回声增粗不均, 此时常提示肝脏有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的趋势。肝纤维化是肝细胞发生坏死及炎症刺激时纤维结蹄组织异常增生的病理过程, 是肝硬化前期的组织学表现, 是各种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必然阶段。而这一环节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此时通过有效治疗, 能够使相当多的艾滋病患者的肝损害得到控制, 也就能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及生存率, 因此, 早期诊断肝纤维化, 动态监测其发展, 阻断其向肝硬化演变, 是临床的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本组送检的56例标本中, 病理均提示肝小叶内有轻度的炎症坏死病变, 这与解育新等[6]分析的艾滋病患者的肝脏病变主要以肝实质炎症损伤为主是一致的。本组病例中, 在肝脏损伤的早期, 8例超声检查均未发现异常, 但病理提示已有3例达S1期纤维化;14例超声表现肝回声细密增强, 病理结果10例达轻度的肝纤维化, 24例肝回声增粗, 病理结果纤维化程度达S2~3期, 10例肝回声明显增粗伴脾脏肿大, 门静脉增宽, 病理结果纤维化程度达S3~4期, 可见肝回声增粗与纤维化程度有一定的关系。由本组病例分析可以看出艾滋病患者的肝脏损害, 在患病初期超声检查与病理结果符合率较低, 中晚期超声提示肝脏实质回声增粗, 病理结果纤维化程度也增高, 因此依据肝回声的改变, 超声可以为临床提供一些提示性的诊断, 帮助临床选择是否需对患者进行肝脏穿刺活检, 这样有助于明确与之相混淆病变, 如脂肪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 (AIH) , 尤其是可以对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的肝脏的炎症程度及纤维化程度进行定级, 有利于临床调整治疗方案。

通过本组病例的分析, 笔者认为超声检查虽不能对AIDS患者的肝脏损害的炎症及纤维化程度进行准确定性诊断, 但依据肝回声的改变可以为AIDS患者的肝脏损害提供一些提示性的诊断信息, 帮助临床医师更全面的评估抗病毒治疗的毒副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AIDS患者肝脏损害的超声表现与病理结果的相关性。方法:对56例肝功能异常的AIDS患者的超声表现与肝活检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56例AIDS患者中, 8例 (14.3%) 超声表现肝脏回声未见异常, 病理结果为G1S0 5例, G1S1 3例;14例 (25.0%) 超声表现肝回声细密增强, 病理结果为G1S0 4例G2S1 8例, G2S2 2例;24例 (42.9%) 超声表现肝脏回声增粗欠均, 病理结果G2S2 10例, G2S3 6例, G3S3 8例;10例 (17.9%) 超声表现肝回声明显增粗不均, 门静脉增宽, 脾脏肿大, 病理结果 G3S3 7例, G3S4 3例。结论:AIDS患者肝损害早期超声表现与病理的相关性较低, 中晚期随肝回声增粗, 病理提示肝纤维化程度逐渐增高, 超声可根据肝脏实质回声变化, 为AIDS患者肝脏损害的程度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依据。

关键词:AIDS,肝脏损害,超声,病理

参考文献

[1]从淑珍, 裴书芳, 周立峰, 等.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超声弹性成像与病理对照研究[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11, 20 (2) :134-137.

[2]李雪姣, 朱艳梅, 汪习成, 等.艾滋病患者肝脏病变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1, 27 (3) :239-242.

[3]Sulkowski M S.Therapeutic isseus in HIV/HCV-coinfected patoents[J].Jvird Hepatitis, 2007, 14 (6) :371-378.

[4]张彤, 代丽丽, 李侗曾, 等.HBV和/或HCV协同感染与接受HAART治疗HIV/AIDS患者肝损害之间的关系研究[J].中国病原微生物杂志, 2008, 3 (6) :408-410.

[5]张永宏, 陈新月, 吴昊, 等.人免疫缺陷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共同感染患者肝硬化发病情况[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5, 13 (4) :264-26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肝脏患者】相关文章:

肝脏代谢06-01

肝脏肿瘤06-29

肝脏肿瘤06-20

肝脏脂肪含量06-08

肝脏结节疾病07-06

肝脏纤维化07-12

中医肝脏排毒的方法06-27

24小时肝脏排毒攻略12-10

肝脏免疫学认识论文05-07

73例肝脏损伤临床效果探讨09-13

上一篇:问责监督下一篇:定向钻进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