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方案范文

2024-05-11

康复方案范文(精选11篇)

康复方案 第1篇

脑卒中在中医上又称脑中风,在没有任何征兆下突然发病,人体的大脑血液循环发生病变。脑卒中与一般的疾病相比之下,经常具有较高的死亡率,成为我国多发性疾病之一,并且患者常常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给患者及其家人造成极大的痛苦。在脑卒中后的肢体功能障碍以上肢为代表,经过实践证明,对于患侧上肢与下肢给予相同的康复治疗方法,相同的时间,下肢的恢复速度比上肢的恢复速度明显。对于脑卒中后的肢体障碍给予相应的治疗,也就显得十分必要,使患者的生活及工作不至于受到严重影响。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主要临床症状为无力,对于临床工作者来说,如何较快的恢复上肢功能,俨然成了一个极大的挑战。

2研究背景

由于脑卒中后会引起患者的肢体障碍,这种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很难全部恢复到健康前的水平,所以这也将会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患者的生活,并且上肢的功能恢复需要得到很好的治疗才能恢复明显,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明显才会给患者带来信心,以更加积极乐观的态度投入到锻炼当中。近些年,众多学者也在研究提高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新技术,这些康复新技术在开发探索中不断前进[1]。

痉挛在脑卒中后是经常伴随的,国内有文献报道约80%~90% 的脑卒中偏瘫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痉挛[2],国外报道约65%[3]。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主要受痉挛的影响,肢体的痉挛不利于肢体的康复,在痉挛期给与一定的康复刺激会有利于肢体的恢复。经过临床证实,脑卒中后患侧下肢功能在不治疗的前提下,经过一定时间后也会有自然改善的趋势,然而由于上肢影响的皮层投射区范围广, 由于这种生理作用,也就决定上肢功能的恢复是非常困难的,患侧上肢的高痉挛状态成为最大阻碍。因此,解决了患侧上肢痉挛级别过高这一难题,患侧的功能恢复也将得到好转,达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的目的。该研究是在查阅了国内外康复研究的相关文献后, 对脑卒中后上肢偏瘫患者的康复手段进展进行综述。

3研究方法

3.1物理疗法

3.1.1运动疗法

被动运动,即不靠患者自身的力量,由外力作用引发的运动, 期间肢体完全不处于紧张状态,肌肉不完成自主收缩。外力可以来自于器械或手力,如:下肢关节手术后早期利用持续性被动活动治疗仪(CPM),瘫痪患者的瘫痪肢体在健侧[4]。

(1)上肢抗痉挛法:患者体位,仰卧位,患侧上肢外展90°,治疗师位于患者患侧上肢上方,治疗师一手握住患者大拇指,另一手握住患者其余四指,治疗师双手向患者手背伸方向活动,反复8~10次。

(2)向对侧触肩法:患者体位,仰卧位,患侧上肢外展90°,屈肘, 治疗师一手作用于患者患肢手腕,另一手作用于患侧上肢肘部,向对侧肩膀运动,使患肘靠近健侧肩膀,反复8~10次。

(3)小臂向上伸展法:患者仰卧位,患侧上肢前屈上举90°,小臂自然向下,治疗师一手与患者手掌心相对并且握住患者大拇指同时向上伸直,另一手作用于患肢肘部,保持大臂伸直,反复8~10次。

(4)上肢屈曲法:患者体位,仰卧位,治疗师一手作用于患者手腕部,另一手作用于患侧肘关节,始终保持上肢伸直状态,使患肢前屈,反复15~20次。

(5)前臂旋前旋后法:患者仰卧位,患肢自然放在身体一侧,治疗师一手握住患手,另一手放在患肢小臂,使小臂旋前旋后,反复15~20次。

3.1.2理疗仪器使用

利用自然界中的物理因子,给予身体的患部进行治疗,使患部的生理功能恢复健康时的状态[5]。

(1)脑反射治疗:功耗为<100W,环境温度为5~40℃,环境湿度为≤80%,最大能量输出为<100 m J,输出调节范围为0~360V,接地电阻为<0.1 Ω,每次治疗时间为30 min,每2日一次,1个月为一个疗程。

(2)超声扫描脑血管治疗仪:应用SUT-DJ610治疗机,声处方5, 电处方2,光处方4,超声强度1.8,每次治疗时间为30 min,每2日一次,每治疗10次间隔一天,1个月为一个疗程。

(3)热疗(蜡疗):在治疗时把患部浸入液体的蜡液中,或将蜂蜡加热,但未融化的可任意形变的蜡敷在患部的理疗方法。由于蜂蜡散热慢,热量可以长时间有效作用于患部,作用时间长达1 h以上。

3.2作业疗法

3.2.1上肢控制能力训练

采用患侧上肢向前向上抬臂的方法,按照姿势的正确性、速度适中、患者的适应性以及患者的耐力为操作顺序,治疗前期做大关节(肩、肘、手)的组合运动,一段时间后逐渐把重点转移到单关节运动,动作持续时间由短到长。

3.2.2关节活动训练

运用康复器械,使患侧上肢的手指固定在拇指外展位、指伸展的指压分叉板上,持续一段时间,反复多次可改善患者手的关节活动度,使原本不能随意运动的关节得到缓解。患侧上肢在健侧上肢的带动下做大关节的被动运动,在健侧肢体的带动下,患侧可以很好完成所要训练的动作。采用滚筒,双侧上肢Bobath握手,放于滚筒上方,用健侧带动患侧前后滚动,且注意双侧上肢要伸直。

3.2.3精细动作训练

采用插圆木的方法,将放在塑料盆内的圆木插在对应的木板上,要求眼手的统一协调,开始时可辅助患者并且给予一定的鼓励。

3.3其他治疗方法

3.3.1运动想象训练

是一种应用在临床上的治疗方法,为了患者尽早的康复而进行的一种精神上的刺激,患者被暗示运动功能已恢复,找到患病前健康的感觉,但实际上没有做出任何运动,这种心理暗示达到辅助康复的功效,心理暗示是运动想象训练的重心。

(1)训练前将运动想象训练的方法教给患者,告知患者在训练的过程中要保持全身放松。

(2)运动想象训练的方法越简单,患者越能想象以前健康时动作,也就越能轻易完成训练方法。如让患者在4 s内想象自己的患侧肢体拿起桌子上的杯子喝水,以拿起喝水的动作为训练任务,反复、快速地想象此过程,达到训练的目的。

(3)通过眼睛的视觉刺激来辅助患者想象的训练,如播放正常人运动的视频或让患者关注自己健侧手完成的动作。如上所述进行反复多次的视觉刺激使患者熟悉,以便更好的掌握运动想象技术。

(4)在训练的过程中,告知患者多运用动觉想象,动觉想象比视觉想象效果好,在动觉想象结束后,让患者进行自我评价,使患者对动觉想象很好的运用。

3.3.2双侧运动训练

患者两侧肢体在相同的时间、相同的空间以相同的速度进行相同的运动动作模式被称为双侧运动训练[6]。在日常生活中双侧运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康复训练中应用到双侧运动训练技术具有必要性。据相关研究报道,双侧上肢运动训练的效果比单侧运动训练的效果更加明显,也就可以肯定双侧运动训练的优点,并且对患侧上肢的恢复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是患者上肢康复训练不错的选择。1996年,Mudie等提出双侧对称训练(BIT)[7]。

3.3.3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

根据自然界的规律,“习得性废用”以及“用尽废退”而创造的康复训练运动疗法。在脑卒中中,尤其是脑卒中后上肢康复中为了尽快得到恢复,应用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患者上肢的康复有不错的效果。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是指每天的康复训练均要坚持,且规定一定的训练时间,最好在治疗师的监督下进行,每天最少也要做2 h的作业疗法训练,必须保证这两小时的锻炼,并且全天均可加入日常生活活动的训练,使患侧上肢尽可能的使用,达到很好的锻炼。

4研究结果

患者康复需要长时间坚持有效的康复训练,从而达到重返社会生活的目标。该文所述康复方法,具有临床适用意义。治疗前患者患侧上肢肌肉痉挛且无力,治疗后患者可抑制上肢痉挛,并且可控制上肢在一定范围内活动。治疗前患侧上肢活动范围较小,治疗后患侧上肢活动范围趋于正常。

多种康复治疗方法的综合治疗,经临床实践表明都好于单一的康复治疗方法[8],多种治疗方法的配合更快而有效的使患者恢复健康水平。

5分析与讨论

5.1分析

注意事项

(1)接受治疗者应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配合治疗师完成各项动作;

(2)治疗过程中治疗师要采取保护措施,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治疗;

(3)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动作幅度不宜过大,由所能达到的最大幅度慢慢向正常幅度过渡;

(4)根据治疗师的指导正确完成治疗动作,去除异常动作的诱发;

(5)治疗过程中患者要主动运动,使肌肉力量恢复正常;

(6)治疗不能时间过长,时间过长可能会影响治疗效果,还有可能有相反的作用,一般情况下为30 min。

5.2讨论

作者的治疗方案结合国内外的治疗方法、技术与医院临床的治疗方案。首先,作者的方案中着重强调了运动疗法,减少了使用理疗,因为理疗见效缓慢且不明显,不能坚定患者及其家属的信心,但是辅助使用理疗仪器也是必不可少的;其次,作者没有加入高压氧治疗,因为这种辅助治疗因为某些原因,如没有条件或技术不成熟,所以没有列入;最后,作者增加了运动想象疗法、双侧运动训练、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近几年这3种疗法应用于临床,得到很好的反馈,所以作者加入其中,但是,还有待更深一步的研究。

6结语

康复科建设方案 第2篇

通过这次去省医院康复科参观学习,对康复科有了比较直观的印象,也看到了我院目前存在的差距和未来努力的方向。综合我院目前的条件。我院康复科主要开展骨科康复为主。以颈腰椎病、四肢关节疾病、骨折后期康复、软组织损伤康复为主。组建康复科的主要任务是无障碍设施的建设、设备的购置与安装、引进康复专业人才、技术人员的培训、科室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的制定。对康复科建设提出以下工作方案:

1、引进康复技术专业人才:现本院康复科康复技师三名,其余均为专业按摩师,先保持原有传统理疗方法上,因欠缺专业的康复师指导,无法开展新的康复理疗项目。

2、技术人员的培训:对现有理疗科人员进行康复专业系统培训,现有理疗科人员均是专业的按摩师,较少接触康复科,缺乏对康复专业知识的了解,需要对现有的人员进行一定的培训因此,在保留我院的特色治疗下(特别是颈椎牵引下的治疗),开展新的康复项目。

3、增加相应的康复设备。如无障碍设施、药物导入仪、中药熏蒸床、紫外线、中药离子导入器。有利于急性期疾病特别是年纪偏大的患者的康复和提供多样化的选择。配备常用主要物品:如平衡功能训练架、功率自行车、双杆、扶梯等,各种关节角度测量器、皮尺、钢卷尺、体重计、握力计、背力计、秒表、叩诊锤、用于评价日常生活能力的生活用具等。

4、科室设置: 康复评定室、运动治疗室、牵引室、针灸室、推拿室、理疗室等。方便每个患者根据自己的疾病治疗方法选择相应的病室治疗。使康复项目更趋规划化、合理化,以提高服务水平。

5、完善相关材料:制定康复科的各项规章制度及处置预案、各项康复项目的工作流程等。

6、做好医院内科室协调工作:康复治疗既是对临床治疗的一个

补充,又是对临床治疗的一种升华,也是对社会效益的一种扩充,医院的经济效益也能提升。具体办法是:①依托院领导,由院里进行协调与各临床科室的关系。②康复人员主动到临床一线而不是在科室内等病人,宣传康复的意义。③建立一套完整的效益分享方案。

7、加强与上级医院康复科的联系和合作:我院实施计开展康复科起步较晚,经验不足,人力物力欠缺,在康复科建设中还存在很多盲区,应加强与兄弟医院康复科(省医院康复科)的沟通,取得兄弟医院的支持,在前期工作中给予指导,工作中加强联系与合作。

骨性关节炎康复方案的选择 第3篇

膝关节的结构

膝关节由大腿骨的下端和小腿骨 (有两根)的上端加上相连的组织所构成,包括前方的膝盖骨和相互连接的韧带。整个关节由一层滑液膜包裹成囊,其内有滑液。韧带和滑液使大、小腿骨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并维持正确的相对位置。大、小腿骨的头部都有一层软骨包被,软骨表面十分光滑。发生骨关节炎时,软骨变薄,表面可能有磨损,滑液也减少。从X光影像上可以看出大、小腿骨间的距离变窄,可能发生直接摩擦,软骨下的硬骨也可能有病变。但膝关节痛的程度未必和影像可看出的结构变化成正比,在衡量膝关节炎的严重程度时,还是以痛的程度、能活动的范围,加上影像可看到的骨间距离共同来决定。

软骨、韧带和滑液都由很长的分子构成,这些分子是糖分子的聚合物或是这些聚合物再和不同蛋白质结合成的更复杂的分子,它们具有拉力又有伸缩性,赋予关节正常功能所需要的物理性质。软骨和韧带中含有“硫酸软骨素”,是“葡萄糖醛酸”和“硫酸基乙酰氨基半乳糖”交替结合而成,与软骨、韧带和滑液的形成和分解有关,因此被发展成药剂或补充剂。

吃葡萄糖胺和

硫酸软骨素有效吗

在2000~2001年间,含硫酸葡萄糖胺(又称硫酸氨基萄萄糖)及硫酸软骨素的药剂开始受大众注意,认为是治疗膝关节炎的“灵丹”。在2001年,著名的英国医学刊物刊登了一篇评论,标题是“用葡萄糖胺治骨关节炎是魔法,还是夸张或混淆”,结论说关于葡萄糖胺的有效性、使用的原理既不清楚,最佳用量和用法也不知道,无法从发表的试验报告中给予肯定的结论,建议进一步做大规模的临床试验,但要避免厂家的干扰。此后的十多年不少科学家做了许多临床试验,却仍然没有一致的结论。

在这些研究里,经常被强调的一点是要用高品质的葡萄糖胺和硫酸软骨素来提高疗效,但是没有说明如何区分品质高低。最近几年里,对骨性关节炎给予治疗指引的几个重要的医学组织 (美国的 ACR、英国的 NICE、欧洲的 EULAR和国际性的 OARSI)对萄萄糖胺和硫酸软骨素适用性的态度变得更不确定,主要的原因就是药剂的成分和受测病人的病情等级划分有太多不确定性,使许多临床试验的结果不足采信。英国的 NICE 在2014年的治疗指引中更明确的说“调理骨关节炎病患不要用葡萄糖胺和软骨素制剂”。

目前市面上宣称有助于改善膝关节痛的补充剂的种类很多,长期服用的花费也很大。但这些制剂是否有效,却没有人能说得清楚。

葡萄糖氨的品牌差异

作药剂或补充剂用的葡萄糖胺以几丁质为原料。虾蟹的甲壳和真菌的细胞壁含几丁质,几丁质是乙酰氨基葡萄糖的聚合物。乙酰氨基葡萄糖并无药效,经完全分解及除去乙酰基后,便成为葡萄糖胺。葡萄糖胺需要加工以增加其稳定性。在治疗膝关节炎的临床试验中有一些效用的只有硫酸葡萄糖胺。

硫酸葡萄糖胺以意大利Rotta药厂生产的最有名,在欧洲国家 (除英国) 是治膝关节炎的处方药之一,有多种商品名 (维骨力是其中之一)。如决定服用硫酸葡萄糖胺(通常和硫酸软骨素一同服用),在3~6个月后如果症状没有减轻,就不用继续,否则只是浪费钱。

对虾或蟹过敏的人也许会担心对葡萄糖胺过敏,这是不会的,因为引起过敏的是虾或蟹的肉,用甲壳制造的葡萄糖胺并不含肉的成分。

胶原蛋白和其他补充剂

胶原蛋白也是软骨、硬骨以及皮肤和筋的重要成分。依照中国传统“吃啥补啥”的道理,常吃猪蹄、牛筋应该对关节有益,但其实不然。蛋白质要分解为氨基酸以后才能被小肠吸收,身体把吸收的氨基酸统一分配作各种用途,不会依特定来源配作特定用途。胶原蛋白中含量最高的三种氨基酸是甘氨酸、脯氨酸、和羟脯氨酸,都是我们身体自己能合成的。倒是在合成羟脯氨酸时需要充足的维生素C,所以多吃水果蔬菜才能制造功能正常的胶原蛋白,对皮肤和筋骨都有益。

因为硫酸葡萄糖胺和硫酸软骨素合并使用时对膝关节炎的疗效仍然有限,现在又有加入MSM (甲基磺酰基甲烷)这个成分的。使用 MSM治疗膝关节炎的临床试验还很少,仍是实验性使用。又因为关节炎也是一种发炎和氧化伤害的病变,现在也有试验加入抗氧化剂或欧米加-3不饱和脂肪酸作为补充剂的,效果还不知道。

非药物康复

减肥 肥胖向来被认为和膝关节炎有关,最简单的解释就是体重给膝关节额外的压力,也使关节内的腿骨偏离正位,两者都会增加软骨的磨损。但是额外的压力并不是病因的全貌,详细的生理研究发现一些与肥胖有关的新陈代谢调控因子影响到软骨的合成与分解,所以肥胖者软骨的流失早于因体重而引起的磨损。在已知的骨关节炎危险因子中,肥胖是可改变的。所以减肥虽不易,还应努力去做。

适度运动 调理膝关节的一项核心工作就是适度的运动,目标在强化腿部的肌肉,帮助膝关节承受重量,也帮助关节内的骨头不偏离正位。适当的运动也保持和增进膝关节的活动度。平时和做运动时都要避免冲击和扭曲膝关节,因此要少蹲、少跪、少盘腿、少上下楼梯、避免坐下时两腿交又。

走路和游泳是很好的运动。还有两个简便的运动可以强化大腿和小腿肌肉。一是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将一腿向前平伸,脚底板与腿成直角,维持几秒钟后将腿放下,重复15~20次,然后换另一条腿来做。这一动作也可仰卧着做,就是一腿弓起休息,另一条腿伸直,慢慢抬起3~4英寸高,保持几秒钟后放下,重复15~20次,然后换另一条腿来做。

另一个动作是像背儿女骑马那样用双手双脚趴在地上,然后将一腿向后伸直,保持离地3~4英寸,几秒钟后回归原位,重复15次,然后换另一条腿来做,这一动作也可俯卧着做。

运动前可以热敷膝盖。如果膝盖肿胀,运动后可以冷敷。

结语

目前,对膝关节炎最有效的调理方法还是适度运动、强化腿部肌肉、维持健康体重、避免对膝关节造成过分冲击的动作和姿势,饮食平衡。中年以后,行动慢一些不要紧,只要站得稳、走得稳,还是能走长远的路。

慢性心力衰竭的康复护理方案 第4篇

心衰具有病情反复加重的特点, 当患者心衰急性加重时, 需要住院治疗, 但经过短期的住院治疗病情缓解后, 更多的时间是留在社区及家中的康复期治疗, 患者出院后常常得不到规范有效的连续的个体化治疗及康复指导, 使心衰再住院率及病死率增高, 所以住院护士担负着重要的康复教育责任, 我们采取的护理方案从患者教育入手, 帮助患者形成自我概念, 提高自我护理能力, 并做好睡眠的护理, 重朔正确和理性的睡眠认知观念, 改善睡眠;同时进行药物指导及运动指导和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护士的各项护理措施按患者的个人需要来进行,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患者在整个护理活动中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提高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

1 患者教育

患者教育的重要性在于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和提高对心衰的认知。心衰是一个慢性反复性疾病, 避免诱发因素和预防复发对患者来说非常重要, 护士通过患者教育的方法, 增强了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 有助于控制症状和预防复发, 从而提高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患者教育包括治疗教育、健康教育和临床健康促进。通过患者教育, 患者的自我护理依从性提高, 使入院率、病死率和治疗费用明显降低。

1.1 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 提高自我护理能力

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受到其自我概念的正向影响。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我存在的感知和评价, 这些感知和评价是通过对个体内在特征的体验, 以及别人对他的反应的体验形成, 同时它可以引导个体的行为。护理人员对患者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护士的言行举止对患者的自我概念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对心衰患者实施教育能帮助他们较容易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 形成正向的自我概念, 积极参与到自我护理活动中, 改善自我护理行为和提高自我护理能力, 从而患者能更容易可控制自己的日常生活, 调整其社会和心理功能。

1.2 患者教育内容

护士应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关疾病的健康教育, 使患者及家属了解心衰相关知识、避免心衰的诱发因素、对配膳的要求、对心脏功能的自身监测、生活中对心脏的保护、自我管理的内容及注意事项等, 如心衰的危险因素、自我病情观察、用药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家庭护理等。指导患者学会监测体重、控制体重、发现体液潴留, 及早发现心功能的改变, 早期调整药物改善心衰。指导患者有良好的生活方式, 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 根据不同的心功能水平、肾功能等指导每日钠、水摄入量。教育患者尽量避免心衰加重的诱因, 如防止上呼吸道感染, 流感季节可注射流行性感冒疫苗、肺炎球菌疫苗以预防感染以及避免过劳等。由于心衰易合并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 并且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可直接影响心血管疾病的预后, 所以应教育患者了解心理障碍的表现, 及早发现情绪障碍并给予心理干预以改善预后。患者健康教育对提高心衰患者自理行为能力和生活质量、降低再入院率具有重要意义。

1.2.1 指导患者出院后正确使用药物, 特别是ACEI及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等

护士讲解药物剂量对病情变化影响及药物不良反应等, 向患者及家属讲明坚持服药的重要性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表现等;讲解如何配合医师医嘱进行药物调整剂量的方法, 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增量、β受体阻滞剂的增减量、利尿剂的增减量等;讲解服药期间的注意事项, 如告知为避免药物常见不良反应进行血液生化检查的时间、停或减药的症状和体征、服药选择的时间等;对于随诊的重要性加以强调, 强调药物剂量要根据病情变化不断调整;教会患者进行病情观察记录, 由患者或家属完成, 内容包括:每日晨测体重、24h尿量记录、早晚静息状态下的血压和脉搏、水肿、胸闷、呼吸困难情况及其他不适, 及时通过随诊得到医师指导。

1.2.2 护士指导患者通过运动疗法进行心脏康复。

心脏康复是指使心脏患者恢复适当的体力、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并使患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可能在社会上重新恢复尽可能正常的位置, 并能自主生活。以运动训练为主的康复疗法可减少许多心衰患者长期卧床导致的并发症, 改善运动耐量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坚持长期运动康复可使患者的心功能、运动储量和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减少在入院率和病死率。护士应根据患者心功能分级决定活动量, 特别是心功能为Ⅱ~Ⅲ级的心衰患者, 应在医护人员的监督和指导下循序渐进的进行适度的运动, 达到即完成运动训练又保证安全的目的[3]。对于无运动禁忌证的患者, 护士首先应进行危险分层, 然后为患者制订个体化运动锻炼计划。运动处方并无统一标准, 可根据个体的兴趣、需要和健康状态来制定, 根据患者的安静心率、最高心率、血压和心电图、心功能等级以及症状等不断地修订运动锻炼计划。

运动时间:一般每次运动30~90min;每周3~7次;每个疗程4~26周。

运动的项目要丰富多彩, 安全简便和便于实施。如选择步行、走楼梯、自行车、体操、打太极拳等改善心肺功能及下肢运动耐力的有氧健身运动, 这些运动通过增强心肌收缩力, 提高心输出量和运动肌肉的氧供水平, 提升心衰患者的运动耐力, 减少患者因日常活动和社会交往受限引起的角色功能限制, 降低焦虑、抑郁水平, 增强患者的健康生活质量。

运动训练应强调个体化和循序渐进的原则, 运动训练往往分为三个阶段。 (1) 开始阶段:训练强度应保持低水平, 运动时间由5min逐渐增加至15min, 运动时间和训练的频率根据症状和临床状况增加。 (2) 改善阶段:训练强度逐渐增加, 训练时间延长。 (3) 维持阶段:通常开始于训练6个月后, 以很少进一步的改善, 但继续运动训练非常重要, 因有研究显示3周的住所训练计划的效果在仅3周的活动限制后即消失, 提示在慢性心衰的治疗中需要实施长期的运动训练。

2 睡眠护理

由于心衰引起的呼吸紊乱、抑郁症等, 患者存在睡眠时间缩短, 日间睡眠、早醒、睡眠周期改变等问题。睡眠障碍导致疲劳、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 易怒, 针对这些问题, 采取以下护理措施:首先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 卧室的亮度及温湿度适宜, 及早的心理护理和社会支持, 可减少镇静催眠药物的使用, 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家庭成员主动参与到改善患者睡眠的工作中, 帮助患者妥善处理不良心理刺激的事件, 鼓励其积极参与到制定改善睡眠的护理措施中[4]。

心衰患者中有部分是由于睡眠认知偏差导致的失眠, 对于这些患者, 应向其宣教睡眠的相关知识, 帮助寻找睡眠的错误认知, 重朔正确和理性的认知观念, 这样做改善睡眠的疗效会更持久。护士帮助患者寻找不良睡眠卫生习惯, 建立有规律的活动和休息时间, 午睡不超过30min, 睡前1h排尽小便, 睡前温水泡脚及饮热牛奶。

对于长期使用镇静催眠药物来维持正常睡眠的心衰患者, 护士应向其详细介绍药物的作用, 服药的最佳时间及方法、常见的不良反应等, 告知患者遵医嘱服药的重要性, 避免私自停药或改变药量, 可以提高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及依从性[5]。

3 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一种能够促进扶持、帮助或支撑事物的行为或过程, 它不仅需要外界的提供, 还需要个体积极创造条件去主动获取。心衰多伴发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 与患者及家属多交流沟通, 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采取相应的心理疏导, 解除患者的紧张情绪,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充分利用家庭支持以及朋友、同事、社会团体等其他社会支持作用, 最大限度地为患者提供精神、物质方面的支持, 尤其对于有自杀倾向的患者要及早发现, 及早专科就诊。当心衰患者患病的时候, 能有来自家庭、朋友及其他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帮助与支持时, 可以降低入院率和提高生活质量。护理人员在为患者提供支持性的行为之前, 应先进行家庭评估, 判断患者是否需要社会支持及需要哪一类的社会支持, 采取有针对性的支持行为, 只有这样患者才会在心理上产生对社会支持的满足感。护士应积极帮助支持系统的成员充分认识到其对患者康复的重要作用, 充分发挥家庭在提供社会支持中的潜力, 最大限度的为患者提供精神、物质方面的支持。

4 家庭随访

家庭随访是社区医疗护理的基本手段, 社区医疗护理人员通过家庭随访, 加强心衰患者的疾病预防保健、健康促进、护理照顾和康复, 使患者在家里能得到直接的医疗护理服务。家庭随访的主要内容包括: (1) 检查用药情况及健康干预措施的执行情况, 提高治疗依从性。 (2) 心衰多伴发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 与患者及家属多交流沟通, 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采取相应的心理疏导, 解除患者的紧张情绪,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充分利用家庭支持以及朋友、同事、社会团体等其他社会支持作用, 最大限度地为患者提供精神、物质方面的支持, 尤其对于有自杀倾向的患者要及早发现, 及早专科就诊。 (3) 增强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 指导患者自我护理, 包括患者能正确进行自我评估, 避免诱发因素, 进行饮食和体质量的管理, 每天监测体质量, 坚持服药, 严密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 发现异常情况及时电话联系或立即就诊。 (4) 健康方式指导。 (5) 指导患者根据心功能状态循序渐进的进行适度的运动训练, 并且要长期坚持, 多参加集体锻炼, 训练项目要丰富多样、安全简便和便于实施。通过此方案的制定, 护士有效的对心衰患者进行康复护理, 患者能得到连续的、规范的、个体化的治疗和康复指导。

参考文献

[1]马虹, 李怡.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社区管理和病例分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2009.

[2]顾东风, 黄广勇, 何江, 等.中国心力衰竭流行病学及其患病率[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3, 31 (1) :3-6.

[3]胡经文, 肖湘华, 李小妹.心力衰竭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J].中华护理杂志, 2007, 42 (4) :358-359.

[4]杨亚娟, 蒋珍珍, 赵金娣, 等.老年人睡眠障碍的原因及护理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07, 42 (1) :75-77.

康复中心建设方案 第5篇

一、工作目标

(一)中心建设目的

为社区内有精神康复需要的对象提供社区康复训练、心理疏导、事前预防、危机介入,实时支援、个案跟进服务,建立社区精神康复服务网络,填补社区精神康复服务的空白,对接现有精神疾病防控体系,增加社区精神康复服务资源。

(二)中心建设的时间要求

20XX-20XX年分两年在全市建立13个精神康复综合服务中心(白云区2个,其余各区县各1个)。20XX年,建成3个中心并投入服务。20XX年建成10个中心并投入服务,20XX 年后根据各地精神康复服务实际情况,按需报市政府批准建设。

(三)中心的服务内容

中心采用社会工作的方法开展业务,面向具有广州市户籍的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或纳入卫生部门《广州市精神疾病社区防治与康复信息管理系统》、公安部门《全国重性精神病人信息管理系统》管理的精神残疾人和精神病康复者提供社会能力适应训练服务;为上述精神病患者或康复者家庭提供心理疏导、危机介入支援性服务;为社区内有明显精神病症状的对象提供咨询、转介、危机介入支援性服务。

二、中心建设的要求

(一)中心通过“政府出资购买、社会组织承办、全程跟踪评估”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运营。由有服务经验的民办社会服务机构承接运营,以精神病人和精神病康复者群体的服务为核心,提供含咨询、转介、辅导、个案、危机介入“一站式”综合精神康复服务。

(二)中心具备为所在区(县级市)不少于200个精神残疾人或精神病康复者提供支援服务的能力。承接服务运营的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须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应不少于8人,总数的2/3以上为社会服务领域相关专业人员、1 /2以上为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应持有国家认可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工作人员的职业类别包括社会工作师、心理咨询师和精神科护士。

(三)市残联委托第三方机构对中心进行业务督导和服务质量监察。

(四)承接中心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纳入政府采购管理范畴,由市残联通过公开招标确定承接运营的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

三、工作措施

(一)确定中心选址

各区(县级市)残联结合当地实际,充分考虑危机介入的紧迫性,在精神病人或精神病康复者相对集中居住的街镇选址建立中心。确定选址之后,区(县级市)残联以每个中心作为一个独立项目的形式报市残联审定。市残联按照成熟一个建设一个的原则,推进建设工作。

(二)落实中心场地

中心场地由各区(县级市)残联落实。中心的场地应独立设置,首选所在社区闲置独立的公建配套用房,有条件的区(县级市)可以自行协调落实场地。中心场地面积应能满足中心的日常服务需要。

(三)确定服务机构

市残联在审定中心运营方案后,通过公开招标确定承接社区精神康复综合的定点服务机构。区(县级市)残联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在定点服务机构中选定承接本地社区精神康复综合的服务机构。

(四)合约签订

1.由市残联与区(县级市)残联及其选定的承接服务机构签订三方合约,市残联为合约组织实施的业务督导和服务质量监察方,区(县级市)残联为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服务购买方和管理方,服务机构为服务提供方。

2.中心的合约以三年为一个周期,周期内每年一签,每年均进行末期评估,年终评估合格后续签,评估不合格的不予续签,按照政府采购工作程序重新确定运营机构;三年期满之后按照政府采购工作程序重新确定运营机构。

(五)建立工作和服务质量监察机制

市残联制定《广州市社区精神综合服务中心服务质量标准(试行)》,区(县级市)残联据此对区域内的中心进行管理;制定《广州市社区精神综合服务中心资助及服务协议(试行)》,明确实行购买服务和项目管理的具体规定及要求。服务质量监察工作由市残联具体负责,委托符合资质的第三方社会服务专业机构进行。服务质量监察工作每年进行两次,分别在年度中期和年度末期进行。

四、经费保障

(一)购买服务经费

购买服务经费分为基本运营服务经费和绩效运营服务经费两部分。20XX-20XX年,每接收一个服务对象按400元/月的标准安排精神残疾人精神康复服务经费,每个中心服务容量低限标准为100人,上限为200人,每年为接收的服务对象提供12个月的服务。20XX年后视财政承受能力逐步提高标准。

基本运营服务经费的标准:按照中心为100个服务对象提供12个月服务所需服务经费的总额拨付基本运营服务经费,以保障每个中心基本运作。

绩效运营服务经费的标准:每个中心超过服务容量低限标准接收服务对象的,按照超过低限标准的人数和服务时间,按照400元/人/月的标准,据实安排安排精神康复服务经费,保证中心常态化、专业化运作。

上述两项经费由市与区 (县级市)两级财政共同承担:市本级财政与越秀、海珠、荔湾、白云区按5:5比例负担;与天河、黄埔、番禺、花都区按4:6比例负担;与从化市按 8:2比例负担;与增城市按6:4比例负担;南沙、萝岗区由区全额负担,纳入市和区(县级市)年度财政预算安排。

购买服务经费市本级财政负担部分通过转移支付到各区(县级市),各区(县级市)财政按比例配套资金,并按照合同规定直接支付到中标服务机构。购买服务资金当年拨付,当年结算,每年1月30日前对上一年的购买服务资金清算,基本运营服务经费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绩效运营服务经费按实际进行清算。

购买服务经费的支出用途为:

1.人员开支(工资、奖金、五险一金和以上支出引致的税费等);

2.专业支持(包括聘请督导费用、社工入职培训和其他专业培训费用等);

3.开展专业服务和活动费用(包括服务和活动产生的物料、交通、误餐、组织义工等费用);

4.日常办公费用(包括办公耗材、保洁、安保、水电、场地维护等);

5.其他杂费(包括中标费用、机构年度相关税费等)

(二)设施经费

按照每个中心一次性25万元的标准安排设施经费。设施经费可用于中心购置服务设备、服务设施和必要的装修项目。不足部分由区(县级市)统筹解决。

(三)场地经费

精神康复综合服务中心场地购买、租赁等费用由区(县级市)统筹解决。

(四)业务督导和服务质量监察经费

第三方机构服务质量监察经费按当年市区两级购买服务总资金量的2%安排。业务督导经费纳入广州市精神病防治康复经费统筹安排。

上述经费中除(二)中广州市本级安排资金来源为依程序申报广州市福利彩票公益金的残疾人事业资金立项解决外,其余资金来源均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五、组织领导保障

(一)市残联、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在各自的职能范围内做好中心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工作,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的各类问题。

(二)市残联统筹协调中心建设工作,制定工作规范,确定服务机构并针对服务机构开展业务督导和服务质量监察工作。区(县级市)残联做好中心服务对象的审核和服务机构的日常监督工作,协调同级民政部门共同做好中心场地的落实工作并做好福利彩票公益金资助项目的申报和后续相关工作。

(三)市、区(县级市)民政部门做好福利彩票公益金项目的资助工作。

(四) 市、区( 县级市) 财政部门根据中心建设工作的情况安排资金,保证资金足额、按时拨付。

六、其他

康复之路:卒中单元 康复之路 第6篇

中风又叫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我国是中风高发国家,全国每年因其死亡的人数超过100万,存活的患者中有75%以上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

在传统治疗中,医生和患者及其家属侧重于疾患本身的治疗,缺乏对机体整体和心理的调养。结果是,老病治好了,新病出来了,命救活了,人却“废”了。更有部分人对“康复治疗”存在着认识误区,认为揉揉胳膊,摩摩腿就是康复治疗了。他们不知道,不恰当的按摩不仅无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甚至可能加重残疾。

提倡卒中单元,规范康复治疗

为让患者尽快全面康复,走出传统观念和治疗的误区,应提倡卒中单元这个全新的观念。

卒中单元以患者为中心,由神经科专家、康复专家、专业护士、语言训练师、心理医生、针灸师、推拿按摩师等专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工作小组。卒中单元工作小组为患者制定最优化的个体治疗方案,同时进行多种治疗手段,为患者提供第一时间的抢救、规范化的药物治疗、个体化的中西医理疗、康复训练及患者和家庭所需要的脑卒中防治健康教育等,使患者在医院、康复中心、家庭、社区接受系统、连续的康复治疗。它不仅可减少中风患者的死亡率,还可以缩短患者的病程,促进脑神经功能的恢复,减轻后遗症,降低医疗费用,提高生活质量。国际医学界已经证实,卒中单元的治疗是治疗与帮助中风患者康复的最佳方法。

卒中单元的治疗与传统治疗卒中的方法相比有以下优势:

它不单是药物治疗,而是把药物治疗与肢体康复、心理康复、语言训练、健康教育和生活护理指导结合起来,建立起整体的综合治疗模式,使脑卒中的治疗更具有整体性和连续性。

强调“急”与“早”。中风后什么时间进行康复最好?中风发生后,康复治疗应在急性期生命特征稳定后就立即开始。这是因为中风患者在发病头3个月中,功能改善最大。卒中单元的成立使患者在第一时间内就能够得到规范化的药物治疗及早期的个体化的康复治疗方案。

提倡科学、可靠、正规的康复训练

在卒中康复病房,患者的出院率比普通病房显著增高,中风后合并症发生率显著降低。集中的中风康复医疗程序可促进中风患者的功能恢复。经过正规、科学的康复治疗,60%的患者有机会过上正常人的生活;没有进行过正规、科学康复治疗的中风瘫痪患者,80%会永远躺在床上。

常见康复治疗方法:

1.运动治疗 它是最重要的康复方法。主要解决患者肌肉乏力,不能坐、站立、步行等问题。

2.物理治疗 采用电疗、超声波、激光等手段,促进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缓解疼痛、肿胀等并发症。

3.作业治疗 主要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训练,训练患者自己吃饭、穿衣、大小便、修饰等。

4.言语和吞咽治疗 如果患者有失语或构音障碍、吞咽障碍,就需要言语和吞咽治疗。

5.心理治疗 中风患者抑郁或焦虑的发生率非常高,心理治疗很重要。

6.康复工程 给有肌肉痉挛、关节畸形、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进行矫形器训练、生活辅助器具的制作和使用训练。比如给患者使用特殊的碗筷、汤勺吃饭,使用穿鞋器、纽扣钩帮助穿衣穿鞋。

7.针灸推拿治疗 可有助于神经组织的再生,改善偏瘫肢体血液循环,降低肌张力等。

在中风急性期,患者的肢体不断地由康复治疗师摆放成相关姿势,防止异常体位形成,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许多患者经过治疗2~3天后,就可以离床下地,这时就可以进行针对性的运动、语言、心理方面的早期康复训练。不过,康复训练应长时间坚持,以防功能减退。

专家简介

康复方案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中心康复科2010年8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急性期由综合性大医院治疗稳定后, 仍遗留有不同程度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早期患者125例, 应用循证医学中推荐的方法进行住院康复及由本中心康复团队指导规范的社区、家庭康复, 并将其分为2组, A组68例, B组57例。A组男37例, 女31例;年龄41岁~70岁, 平均年龄 (54.8±13.1) 岁;其中脑梗死42例, 脑出血26例;伴原发性高血压37例, 伴糖尿病20例。B组男32例, 女25例;年龄42岁~69岁, 平均年龄 (56.0±17.5) 岁;其中脑梗死38例, 脑出血19例;伴原发性高血压28例, 伴糖尿病10例。另选取急性期由综合性大医院治疗稳定后, 仍遗留有不同程度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早期患者49例为C组, 其中男29例, 女20例;年龄43岁~70岁, 平均年龄 (54.8±13.1) 岁;脑梗死30例, 脑出血19例;伴原发性高血压28例, 伴糖尿病11例。3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变性质、偏瘫侧别、合并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入选标准: (1) 符合1996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 并经头部CT或MRI检查证实出血性或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 (2) 年龄40岁~70岁; (3) 初次发病, 有肢体功能障碍, 神经症状不再发展; (4) 意识清楚, 能配合完成治疗; (5) 患者生命体征稳定, 无严重心、肝、肾等脏器病变, 不排除运动性失语; (6) 患者或家属对治疗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混合型脑卒中;不能配合治疗及不能完成治疗疗程者;有严重意识障碍、失语、精神症状等;既往有颅脑创伤, 其他颅内疾病或者脑炎等。

1.2 方法

A组在本中心住院强化康复1疗程 (约15 d) , 出院后回到社区及家庭, 再由本中心康复团队上门指导规范的社区、家庭康复, 15 d~20 d后再次住院行下一疗程康复, 相互交替进行康复约6个月。B组在中心住院强化康复约1个月~2个月, 出院后回到社区及家庭, 再由本中心康复团队上门指导规范的社区、家庭康复。C组患者急性期在综合性大医院治疗稳定后仍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出院后, 未到任何康复机构住院康复, 只由本中心康复团队上门指导规范的社区、家庭康复。3组患者的基本治疗均为对症药物治疗, 包括危险因素 (如血压、血糖) , 均由本中心康复团队对患者进行康复评定, 并根据评定结果制定、调整康复计划。同时对患者家属或陪护进行脑卒中康复基础技能的培训和指导, 使其可以对患者的康复训练进行比较专业的监督。康复内容分为: (1) 一对一的规范功能训练 (包括运动疗法和物理治疗) [2,3]。 (2)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训练。 (3) 心理辅导。 (4) 指导患者家属进行生活护理。以Bobath疗法和运动再学习方法为主。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应采用不同的康复措施[4], 主要包括: (1) 在床上的抗痉挛模式即良肢位摆放、被动及辅助关节活动度训练; (2) 翻身训练、床边坐起、坐位平衡、从坐到站、站立平衡训练、站立重心转移、行走训练、平衡杠行走、助行器行走训练、上下阶梯训练; (3) 日常生活能力 (ADL) 训练; (4) 作业治疗: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作业训练, 如滚筒、磨板、木钉板等手的精细功能训练; (5) 口面部肌肉功能训练, 吞咽功能训练、言语治疗; (6) 心理指导、健康教育、康复护理。而A组及B组住院康复期间均加用了传统中医适宜技术如:针炙、按摩推拿、中药薰蒸、拔罐疗法等;及现代物理疗法技术如:低频脉冲治疗、中频脉冲治疗、磁热疗法、气压疗法、超短波及超声波等治疗。

1.3 评价指标

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末及6个月末分别评分比较, 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运动功能评定量表 (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 FMA) 评估患者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thel指数评定量表 (MBI) 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ADL) 。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和方差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患者治疗前评分情况比较

3组患者治疗前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MA评分及ADL评分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治疗前基线特征基本一致, 具有可比性。见表1。

注:q、P为A组与B组比较检验值, q1、P1为A组与C组比较检验值, q2、P2为B组与C组比较检验值。

2.2

3组患者组内治疗前后评分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MA评分及ADL评分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 以治疗6个月后改善最明显,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2.2.1 A组患者治疗前后评分比较 见表2。

注:t、P为入组时与治疗3个月后比较检验值, t1、P1为入组时与治疗6个月后比较检验值, t2、P2为治疗3个月后与6个月后比较检验值。

2.2.2 B组患者治疗前后评分比较 见表3。

注:t、P为入组时与治疗3个月后比较检验值, t1、P1为入组时与治疗6个月后比较检验值, t2、P2为治疗3个月后与6个月后比较检验值。

2.2.3 C组患者治疗前后评分比较 见表4。

注:t、P为入组时与治疗3个月后比较检验值, t1、P1为入组时与治疗6个月后比较检验值, t2、P2为治疗3个月后与6个月后比较检验值。

2.3 3组患者治疗前后评分差值比较

3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MA评分及ADL评分差值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以A组最为显著 (P<0.01) 。

2.3.1 临床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比较 见表5。

注:q、P为A组与B组比较检验值, q1、P1为A组与C组比较检验值, q2、P2为B组与C组比较检验值。

2.3.2 FMA评分提高情况比较 见表6。

注:q、P为A组与B组比较检验值, q1、P1为A组与C组比较检验值, q2、P2为B组与C组比较检验值。

2.3.3 ADL评分提高情况比较 见表7。

注:q、P为A组与B组比较检验值, q1、P1为A组与C组比较检验值, q2、P2为B组与C组比较检验值。

3组患者治疗前临床神经功能缺损、FMA、ADL评分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3个月末、治疗后6月末3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FMA、ADL评分均较入组时明显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而A组较B组及C组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而B组也较C组有明显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脑卒中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 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及高病死率的特点, 存活者中致残率高达75%, 是严重影响人类生命及生活质量的疾病[5]。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 并且呈现低龄化趋势, 极大地加重了社会及家庭经济负担。虽然大多数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在综合性医院治疗稳定后仍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但由于综合性医院医疗费用较高, 同时我国大部分综合性医院的康复病房严重不足及部分地区尚未建立二级康复中心, 患者放弃了早期康复治疗机会, 直接选择出院回家而且未有后续的康复治疗, 耽误了脑卒中的早期最佳康复时机, 导致终身残疾, 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脑卒中康复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有些患者甚至要终身坚持[6]。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切实有效[7], 脑卒中神经功能康复主要是基于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和功能重组原理, 而社区康复可以促进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8,9,10],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虽然目前医疗水平不断提高, 但由于医疗资源分布不均, 脑卒中三级康复网络在大部分地区尚未开展, 因此我中心根据本地区具体医疗情况, 因地制宜, 运用循证医学, 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机构康复为二级康复, 由中心康复团队指导的社区、家庭康复为三级康复, 两者结合开展脑卒中患者早期的社区康复治疗[11], 建立了现代康复技术和传统康复技术 (中医适宜技术) 相结合, 机构康复和社区、家庭康复相结合, 以社区、家庭康复为主的脑卒中早期康复工作模式。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综合性大医院急性期治疗稳定后, 仍遗留有不同程度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早期患者, 通过本中心康复团队指导其进行早期社区康复, 各方面功能具有显著改善, 其中A组中住院强化康复1疗程约15 d出院后回到社区及家庭, 再由本中心康复团队上门指导规范的社区、家庭康复, 15 d~20 d后再次住院行下一疗程康复, 相互交替进行康复约6个月疗效最为显著。这表明了患者在机构康复中运用一对一的规范功能训练 (包括运动疗法、物理治疗及中医适宜技术) , 在早期康复起到关键的作用, 但由于患者在心理上不能接受一直住院康复, 总是想早日回归家庭, 同时在强化康复训练中也会出现身体疲倦, 不利于康复的进程;因此患者需要回家后, 在本中心康复团队的指导下, 继续以简单、轻松、防止退化的社区、家庭康复模式训练一段时间, 患者心理上也会感到家庭的温暧, 增强其回归家庭的信心, 更有利于再次返回康复机构强化行下一疗程康复训练的治疗效果。可见, 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机构康复为二级康复, 结合由中心康复团队指导的社区、家庭康复的三级康复, 开展脑卒中患者早期的社区康复, 并按照一定规律、一定疗程合理开展, 能使脑卒中患者更好地改善运动功能, 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提高生存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早期采用机构康复与社区、家庭康复相结合模式的效果。方法 选取脑卒中早期患者125例, 并将其分为2组, A组68例, B组57例;2组采用不同的疗程进行住院康复及社区、家庭康复。另选取脑卒中早期患者49例为C组, 只对其进行社区、家庭康复。分别于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末评定3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比较3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运动功能评定量表 (FMA) 和改良Bathel指数评定量表 (MBI) 评分的改善程度, A组明显优于B、C 2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脑卒中早期康复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机构康复为二级康复, 结合由中心康复团队指导的社区、家庭康复三级康复, 并且按一定的康复疗程, 能较好地改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

关键词:脑卒中,早期,社区康复,运动功能,ADL

参考文献

[1]缪鸿石, 朱镛连.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6:141-148.

[2]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M].第2版.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3:788-791.

[3]刘钦刚.循序渐进———偏瘫患者的全面康复治疗[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7:1-424.

[4]于洋, 张琳瑛, 张玥.卒中单元早期康复治疗对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9, 24 (1) :30-32.

[5]南登昆, 郭正成.康复医学临床指南[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345.

[6]罗峰, 曹卫星, 马丹.3种社区康复服务模式对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1, 17 (5) :473-475.

[7]沈光宇, 成彬.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社区康复[J].交通医学, 2008, 22 (4) :371-374.

[8]崔晓, 胡永善, 吴毅, 等.社区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8, 23 (6) :735-736.

[9]陈瑾, 倪朝民, 陈进, 等.社区康复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8, 23 (4) :322-324.

[10]平晋林.脑卒中早期康复训练护理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 2009, 12 (15) :109-110.

臂丛神经损伤后康复治疗方案的探究 第8篇

关键词:臂丛神经损伤,规范化康复治疗,推拿,运动疗法

臂丛神经损伤是目前较常见的周围神经损伤,它的致残率较高,多发在青壮年,目前臂丛神经损伤仍然是医学界很难攻克的难题之一。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臂丛神经损伤患者通过手术,可以使患者臂丛神经功能得一定程度地恢复,然而术后的康复治疗也很重要[1,2]。本研究通过对患者采取规范化的康复治疗,从而观察规范化的康复治疗对患者的康复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由于各种原因所致臂丛神经损伤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21~50岁,平均(36.7±6.0)岁,其中全臂丛损伤10例,上干损伤7例,束支部损伤8例;致伤原因:车祸18例,其他7例;文化程度:高中与以上10例,高中以下15例。观察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20~49岁,平均(36.9±5.9)岁,其中全臂丛损伤10例,上干损伤7例,束支部损伤8例;致伤原因:车祸19例,其他6例;文化程度:高中与以上9例,高中以下16例。两组患者年龄、病伤性质、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另外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一般康复治疗,即患者自己在家自行康复治疗或当地治疗。治疗组在医院康复部进行规定疗程的规范化康复治疗,具体方案包括以下6个程序步骤:

1.2.1 一般治疗

就是给患者一定的心理辅导和让患者在家中自己进行神经肌肉电刺激,但是具体的治疗方法及步骤则严格按照医师制订的相关治疗方案进行。患者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一些功能恢复的训练,电疗时间为每次30 min,功能训练随恢复情况来调整。

1.2.2 低频的脉冲电疗法

对患者使用低频的脉冲电刺激仪,类型为处方脊髓型。脉冲电刺激仪的正极与负极分别放置于C5-T1和上肢5大神经及其相关支配肌肉部位,根据患者损伤的情况和手术的具体位置将低频脉冲治疗仪的强度调节到合适数值,还要结合患者所能承受的程度,1日进行2次治疗,每次约持续0.5 h,并记录患者的恢复情况[3]。

1.2.3 对患者进行中频电疗

使用中频电治疗仪KYP-4型或TAFC型(北京)。选好患者所需要进行治疗的部位,将部位与垫片,电极板连接好,根据患者损伤情况和恢复情况,调节合适的强度,对患者进行治疗,治疗师也应该考虑患者的耐受情况,一般2次/d,每次20 min,并记录患者的恢复情况。

1.2.4 运动疗法治疗

针对患者不同的损伤部位和不同术式制订适合患者本人的训练方案。(1)针对膈神经移位至肌皮神经患者采取深吸气治疗方案。医务人员指导患者将肩部自然下垂,让患者自己用健侧手将患侧的前臂抬起到屈肘位,这个过程中嘱咐患者深吸气。1天训练2次,1次30个,还可以随情况而增加。这个方法可以加强患者的膈神经对肌皮神经的支配,逐渐使患者过渡到自主屈肘,从而促进患者臂丛神经损伤恢复[4]。(2)对副神经移位至肩胛上神经的患者采取耸肩治疗方案。医务人员指导患者保持站立姿势,使双肩放松,自然下垂,两眼目视前方,然后让患者进行耸肩运动,且保持两肩膀同时运动,然后进行肩部外展的锻炼,2~3次/d,30个/次。这个训练可以兴奋运动神经元,从而有助于神经的恢复和再生,使患者副神经移位后所支配的神经得到恢复,可以顺利地完成肩外展运动,促进患者臂丛神经损伤恢复[5]。(3)对健侧颈7神经移位的患者来说,应该让患者健侧肢体做各种各样的活动,同时让患侧肢体配合健侧肢体模仿做相同的动作。医务人员应指导患者健侧位做夹持、抬臂、抬碗等的训练,可以使用一些运动器材来帮助患者,每天训练3~4次,每次200~300次。这样通过这个方法可以兴奋下运动神经元,从而促进患者的神经恢复促进患侧神经所支配的肌肉的恢复。(4)还应该对除肩关节外的各个关节做定时被动活动和向心性按摩,这样可以使患者关节和肌肉得到很好地保护,保证不萎缩和僵硬,促进患者臂丛神经损伤的恢复。

1.2.5 中医推拿疗法

中医推拿治疗方法中主要以按揉法为主,另外关节僵硬处则主要以被动手法及揉捏震动法等为主,同时摩擦法和牵引法也是其中较为重要的治疗手法。每周进行3次治疗,每次时间约半小时,并记录患者的恢复情况。

本研究中患者的康复治疗均以连续治疗30 d为1个疗程,所有患者均连续治疗4个疗程评估疗效。另外所有患者在每个疗程治疗结束时均将低频脉冲电刺激和中频电疗停止,间隔1周后再进行,而其他方面的治疗则按常规进行。

1.2.6 心理疗法

患者在受伤后,由于自己对自己病情不了解,很难忍受漫长的康复训练,容易出现情绪低沉、抵抗治疗的一系列表现,这就要求医务人员主动认真的与患者沟通,耐心和患者分析他的病情,说明康复治疗对他的有利之处,以及让患者明白康复训练可以很好地促进他身体的康复,让患者了解更多的医学知识,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从而更好地配合医生来进行康复训练。医务人员也应该多与患者家属沟通,从而让患者家属也更好地帮助患者恢复[6,7]。

1.3 评价标准

本研究中的臂丛神经损伤情况根据2000年3月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召开的上肢功能评定标准专题研讨会提出的方案进行评估[1],评估项目为臂丛功能分值及神经电位恢复情况,臂丛功能分值与状态成正比,即评估所得分值越高表示功能状态恢复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8.0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独立样本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臂丛功能分值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全臂丛损伤、上干损伤及束支部损伤患者臂丛功能评估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全臂丛损伤、上干损伤及束支部损伤患者臂丛功能评估分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全臂丛损伤、上干损伤及束支部损伤患者臂丛功能评估分值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治疗前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电位恢复情况比较

研究显示,治疗组治疗后有19例再生神经动作电位,恢复率达到76%(19/25),而对照组中再生神经动作电位11例,恢复率为44%,两组神经电位恢复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臂丛神经损伤多由牵拉、绞伤、砸伤和对撞损伤所致,常常合并锁骨骨折、上肢多发骨折、肋骨骨折、肩部损伤等,也可以是产妇分娩时意外造成牵拉伤所致。臂丛神经损伤是外科常见的疾病,由于生理解剖的特点,关于臂丛神经损伤的治疗仍是临床中难度较大的治疗疾病,国内外近些年来出现较多关于本病治疗的研究,技术也在不断提升,而这均对改善臂丛神经损伤后的神经修复效果提供了必要前提,但患者过度依赖手术而忽视术后的康复治疗,无法达到手术预期效果。本研究对臂丛神经损伤患者采用全面干预及多形式的治疗方案进行干预,并取得了较佳的治疗效果。

低频脉冲电疗法是近些年来临床较为认可的一类治疗方法,其主要为通过采用1000 Hz以下的脉冲电流来刺激患者从而达到预期治疗效果的目的。本研究使用的是TENS21(日本),此种治疗仪具有较为明显的破坏膜极化状态的优势,因此对于神经肌肉组织的兴奋作用极为突出,且其1000 Hz以下的低频脉冲对于人体的作用效果较为明显,另外,此类治疗方式还具有改善患者微循环及镇痛的作用,故对于神经损伤的效果较为明显[8]。

中频电疗法是临床中较为常用的另一类治疗方法,其治疗的脉冲电流频率在1000~100 000 Hz,且其主要为正弦交流电,另外,本种电流频率往往需要连续多个刺激治疗方可达到预期的刺激作用,且其对变性的神经肌肉的兴奋效果明显好于低频脉冲,同时其作用深度也更大,故作用单位相对更广。鉴于此种优势,故联合中频与低频脉冲电疗可达到互补的效果,因此对于神经受损的效果也更为突出。

运动疗法治疗。对每一位臂丛神经损伤后的患者设计一套行之有效的运动治疗计划,根据患者损伤后遗留的功能障碍的不同和手术方式选择的不同,针对性地对患者制订个异化的治疗方案,上肢功能训练会针对上肢神经所支配的各个部分的肌肉。关节活动度练习主要为依次采用主动、被动和助力等方式进行治疗干预,并且在干预的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关节活动度受限,并以此来制订关节活动的方向与范围,并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干预治疗。

中医推拿疗法则是采用中医手法治疗方式对患者的人体进行刺激治疗方式,其对于引发机体的组织纤维发生生理反应具有较佳的效果,并且其对于体液的调节也有较为明显的作用,故对于机体受损部位的治疗作用较好,另外其对于神经系统也有较高的兴奋作用,并且其改善微循环及肌肉挛缩的功效也有助于改善受损神经的功能,故对于臂丛神经损伤的治疗效果相对较佳[9]。心理方面的辅导也是必要的,因为只有患者充分理解治疗的优点和好处,明白自己的病情和状况,才会积极的配合治疗,达到最好的效果[10]。

康复方案 第9篇

关键词:综合康复护理,脑卒中,预后,影响

脑卒中在临床中属于常见疾病, 主要是患者出现脑血液循环障碍类疾病。研究显示, 在急性期的有效治疗时间内, 对患者采取规范、系统的康复综合护理, 可以提高患者预后的恢复情况, 降低致残率[1]。本研究对实验组采取综合康复护理, 治疗后发现预后效果良好, 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到我单位治疗脑卒中患者100例, 所有患者经CT和MRI均确诊为脑卒中, 诊断标准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2], 所有患者均是第一次患病, 且均排除严重心肾功能异常、呼吸功能异常等。其中男61例, 女39例, 患者年龄范围分布在45~79岁, 平均年龄为57.2±2.3岁, 研究前获得患者家属同意,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 实验组采取综合康复护理。本研究中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及疾病程度等数据资料, 经均衡性检验,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表现

送院治疗的患者中, 54例出现脑出血, 46例出现脑梗塞。其中12例出现口眼歪斜, 43例出现半身不遂、5例同时出现口眼歪斜和舌强言蹇, 38例出现智力障碍, 2例出现偏瘫。

1.3 治疗方法

对所有患者均采取临床基础用药治疗, 在用药治疗的基础上,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 实验组采取综合康复护理。在进行综合康复护理时, 首先对患者的现状进行评估, 具体包括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意识情况、心理情况、运动情况、语言情况等, 根据患者的评估结果, 医护人员协商确定综合康复护理方案, 如果患者病情在护理治疗过程中出现变化, 则方案内容需要进行调整。综合康复护理具体内容如下: (1) 心理护理。脑卒中患者发病后, 恐惧和焦虑使其不能很好地接受治疗, 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在护理的全程中, 积极关心患者, 获得患者信任, 建立患者康复的信心, 使其健康积极地进行治疗。 (2) 认知教育。对于脑卒中患者, 由于是第一次发病, 所以对疾病及如何有效恢复的认识尚不全面, 护理人员则需要对患者开展健康教育, 帮助患者形成对疾病全面正确的认识, 建立正确的认知, 克服患者内心的恐惧, 以便帮助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3) 康复锻炼。对于脑卒中患者, 由于发病后极易留下后遗症, 所以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其中包括体位训练, 肢体功能训练、吞咽功能训练、防压疮护理、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语言训练等。

1.4 疗效评价

本研究中, 治疗结束后对患者三个月后情况进行随访, 同时对患者治疗前和三个月后以下功能进行评分比较: (1) 日常生活能力情况比较, 对其评价采用改良Batthel指数 (MBI) 进行评分; (2) 患者运动情况比较, 对其评价采取Fugl-Meyer指数评分法 (FMA) 进行评价; (3) 患者神经功能情况比较, 对其评价采取改良神经功能缺损 (NFI) 进行评价。

1.5 统计学处理

实验中所得数据利用SPSS17.0进行处理和分析, 统计方法为对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进行分析, 对计数资料样本率则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 当判断指标P<0.05时, 表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 本研究中, 实验组患者治疗前日常生活能力平均得分为 (55.7±16.1) , 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平均得分为 (85.7±19.5) , 对照组患者治疗前日常生活能力平均得分为 (59.8±19.7) , 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平均得分为 (74.8±17.3) , 两组患者治疗前差异 (t=1.14, P>0.05) 不显著, 治疗后差异 (t=2.56, P<0.05) 显著, 表明综合康复护理方案可以提高脑卒中患者预后日常生活能力。

(2) 本研究中, 治疗前实验组患者运动情况评分为 (23.1±6.5) , 对照组患者运动情况评分为 (23.6±6.9) , 两组患者差异比较 (t=0.84, P>0.05) , 差异不显著;治疗结束后, 实验组患者运动情况评分为 (67.3±15.4) , 对照组患者运动情况评分为 (43.6±19.8) , 两组患者差异比较 (t=7.02, P<0.05) , 达到显著性水平。表明综合康复护理方案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能力。

(3) 本研究中, 治疗前实验组患者神经情况评分为 (16.3±6.2) , 对照组患者神经情况评分为 (17.1±8.2) , 两组患者差异比较 (t=0.96, P>0.05) , 差异不显著;治疗结束后, 实验组患者神经情况评分为 (4.9±2.4) , 对照组患者神经情况评分为 (8.1±3.6) , 两组患者差异比较 (t=4.21, P<0.05) , 达到显著性水平。表明综合康复护理方案可以有效恢复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

3 讨论

在以往的临床研究中, 我们认为, 脑卒中患者一旦发病则需要卧床休息, 防止病情恶化, 但是这并不能减少患者的致残率。有研究显示, 对脑卒中患者, 在其发病后如果患者意识清醒、生命体征稳定, 当其神经学症状停止后的72h内进行综合康复护理则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 减少并发症, 降低致残率,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中所采取的综合康复护理方案, 主要是以患者的整体护理为基础, 重点关注患者的心理护理, 同时遵循循证护理的原则, 采取程序护理来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 适合在各级医院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新枝.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 2008, 12 (15) :322.

康复方案 第10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7月期间我院胃肠外科收治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选患者术前均未接受过化疗,并且未合并出现严重的疾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女18例,男12例,年龄为45~60岁,平均(55.8±5.2)岁,包括胃癌患者15例,结肠癌患者8例,直肠癌患者7例;对照组女17例,男13例,年龄为45~60岁,平均(56.0±5.0)岁,包括胃癌患者13例,结肠癌患者9例,直肠癌患者8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快速康复优化方案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包括病情观察、用药护理和生活照顾等。观察组进行人性化护理,人性化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1)术前护理。转变护士的传统护理观念,对护理技巧和知识进行培训;人性化病房护理;心理支持和饮食指导;术前健康知识讲解。(2)术中人性化护理和配合。(3)术后护理。并发症防治;术后配合患者家属向患者提供情感支持;向患者提供出院健康指导。

1.3 观察和评定指标

观察分析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满意率。护理满意率采用问卷调查形式,评分大于等于85分为非常满意,分值为60~85分是一般满意,评分小于60分为不满意,护理总满意率=(非常满意例数+一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3%(1例),该例患者术后出现轻度恶心呕吐症状;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6.7%(8例),包括恶心呕吐4例,切口感染3例,发热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护理满意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为100.0%(非常满意21例,一般满意9例,不满意0例),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为66.7%(非常满意9例,一般满意11例,不满意10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常规护理工作中缺乏对患者的尊重、理解和关爱,护理理念偏重“以疾病为中心”,导致患者的满意度不理想[3]。人性化护理是以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人格、个人隐私为核心的具有创造性、整体性、有效性的护理模式[4]。人性化护理的宗旨在于为患者提供舒适的住院环境,使患者在住院期间感到方便、舒适,通过不断优化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技能、态度和效率,力求提高患者的护理效果和认可度。

人性化护理的关键在于:(1)优化护理理念,要求护士深入体会人性化护理的本质,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护士综合素质,通过护士言行表率有意识的影响患者的认知,改善患者的不良心态,增进护患关系;(2)为患者营造舒适、整洁、温馨的住院环境,在患者入院之初,向患者讲解院方的相关规定,并提供详细的入院介绍,包括主管医师、责任护士、病区设施、饮食、探视的安排和规定等,了解患者的习惯、爱好,协助患者进行各项检查,尽快消除患者的陌生、焦虑心理,向患者介绍胃肠外科快速康复优化方案的先进行和治疗成功的案例,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同时依据患者的病情合理指导患者均衡饮食,确保患者具有良好的营养状态;(3)努力消除患者的恐惧感和焦虑感,帮助让患者建立战胜病魔的信心,治疗前准备时,护理操作注意动作轻柔,并向患者进行相应操作的解释,多安慰、鼓励患者,对需要进行暴露操作时,需要尊重患者的人格,做好隔离和遮蔽工作,定时对患者受到压迫的部位进行按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4)患者治疗后返回病房,需要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临床症状,针对需要留置引流管者严密监测引流管液量和颜色,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向医师进行报告,配合医师进行合理处理;(5)告知患者家属多关心、体贴患者,使患者得到良好的心理支持,增加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同时向患者提供健康知识教育,主动向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的医学知识、自我护理的方法,增加患者自我护理的能力;(6)告知患者出院后需要养成合理的生活习惯,适量运动,增强抵抗力,并叮嘱患者遵照医嘱来院进行复查。

本研究结果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满意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刘芳报道的结论相符[5]。结果证实了应用人性化护理的有效性和必要性。

综上所述,胃肠外科快速康复治疗优化方案治疗的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能够显著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认可度,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胃肠外科快速康复治疗优化方案人性化护理的实施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7月期间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应用快速康复优化方案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人性化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3%,对照组为26.7%,观察组护理满意率为100.0%,对照组为66.7%,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肠外科快速康复治疗优化方案治疗的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能够显著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认可度,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关键词:胃肠外科,快速康复治疗优化方案,人性化护理,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海云.人性化护理在肛肠外科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大家健康,2016,10(5):239-240.

[2]王玉兰.人性化护理模式在外科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5,14(5):1985-1986.

[3]颜冰,韩伟,张志哲.胃肠手术快速康复外科治疗优化设计方案的临床研究[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2,29(5):694-697.

[4]陈青.人性化护理方法在乳腺癌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11(4):271-272.

康复方案 第11篇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科2013 年1 月~2015 年1 月脑卒中后接受康复治疗的患者100 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初次发病, 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 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3];②发病时间14~28 d, 偏瘫侧肢体Brunnstrom分期≤Ⅴ期;③生命体征稳定, 意识清楚。排除标准:①反复脑卒中发作或既往发作者;②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肿瘤、头颅外伤患者;③合并精神障碍、痴呆、认知障碍、失语等患者;④合并心肌梗死、肝肾功能不全、肿瘤等重大疾病者;⑤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100 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50 例。观察组男32 例, 女18 例;年龄41~75 岁, 平均年龄 (52.45±8.72) 岁;脑梗死28 例, 脑出血22 例;左侧偏瘫27 例, 右侧偏瘫23 例;病程16~27 d, 平均病程 (21.25±2.34) d。对照组男34 例, 女16例;年龄43~76岁, 平均年龄 (51.76±8.89) 岁;脑梗死29例, 脑出血21 例;左侧偏瘫25 例, 右侧偏瘫25 例;病程18~26 d, 平均病程 (20.98±2.46) d。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病程、病种及偏瘫肢体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予以针对Brunnstrom分期的康复治疗, Ⅰ、Ⅱ期, 患者在床上保持肢体功能位置, 定时更换体位, 按摩肢体, 对四肢各关节进行被动运动, 在护理人员指导下进行上肢握手、肘屈伸、肩上举等床上运动训练;上肢做肘支撑、下肢做屈膝、屈踝训练等起坐训练。Ⅲ、Ⅳ期, 患者以正常的运动方式进行主动运动, 护理人员协助下, 患者手持橡皮握力圈进行握紧与放松等基本动作训练;采用起立床, 让患者适应卧床与站立的变化;患者在床边进行踏脚练习, 下肢负重支撑与健侧下肢重心转移训练。Ⅴ、Ⅵ期, 护理人员协助患者进行起立、立位平衡与步行训练等日常生活能力练习, 鼓励患者持勺进餐、刷牙、梳头等精细手指动作练习。对照组患者不分期, 予以常规康复护理与训练。

1. 3 观察指标

1. 3. 1 功能评价治疗前和治疗10 周后, 分别采取如下评分标准对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生活功能和综合神经功能进行评价。

1. 3. 1. 1 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 (FMA) 评价上肢、下肢反射、屈肌伸肌协同活动、反射、分离运动、协调性、速度、联合的共同运动等能力, 每条0~2 分, 得分越高, 肢体活动功能越好[4]。

1. 3. 1. 2 MBI评分包括进食、洗澡、穿衣、修饰、控制大小便、上下楼梯、行走、桌椅转移、上厕所等方面, 满分100 分, 分数越高, 日常生活功能越强[5]。

1. 3. 1. 3 NIHSS评分[6]包括意识水平、凝视、视野、上下肢运动、面瘫、语言、感觉、共济失调、构音障碍等方面, 满分36 分, 得分越低, 神经功能越好。

1. 3. 2 Brunnstrom分期治疗前和治疗10 周后, 对于两组患者的Brunnstrom分期进行评定[7]:Ⅰ期, 四肢迟缓, 无任何运动;Ⅱ期, 出现痉挛和联合反应, 随意肌收缩, 但不引起关节运动;Ⅲ期, 痉挛加剧, 可随意引起共同运动或其成分, 髋、膝在坐位或立位时可以屈曲;Ⅳ期, 痉挛减弱, 开始出现分离运动, 脱离共同运动, 坐位时, 踝可背屈, 足跟可触地;Ⅴ期, 痉挛减弱, 分离运动增强, 共同运动进一步减弱, 立位时可在伸髋下屈膝, 踝可背屈;Ⅵ期, 协调运动基本正常, 坐位时踝可内外翻, 髋可交替内外旋。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肢体评分对比治疗10周后,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Fugl-Meyer上肢、下肢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 (P<0.05) ;治疗10 周后, 观察组的Fugl-Meyer上肢、下肢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2.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BI和NIHSS评分对比治疗10周后,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MBI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 (P<0.05) , NIHS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 (P<0.05) ;治疗10 周后, 观察组的M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见表2。

2. 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runnstrom分期对比治疗10 周后,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Brunnstrom分期较治疗前显著改善 (P<0.05) ;治疗10 周后, 观察组Brunnstrom分期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 (P<0.05) 。见表3。

注:与治疗前相比, aP<0.05 ;与对照组治疗10 周后相比, bP<0.05

注:与治疗前相比, aP<0.05 ;与对照组治疗10 周后相比, bP<0.05

注:治疗前后组内相比, P<0.05 ;治疗后组间相比, P<0.05

3 讨论

脑卒中也被称为中风、脑血管意外, 是神经系统常见疾病, 常发于50~60 岁以上人群, 其发病机制为局部脑组织血液循环障碍, 缺血、缺氧而突发软化坏死, 导致神经功能损害。脑卒中患者在病灶中心区的周围存在可存活的神经细胞, 损伤的中枢神经系统结构仍具有重新组织的能力与可塑性, 在条件适宜情况下可促使部分神经元再生。相关文献指出[8], 脑卒中患者早期进行康复训练, 可增加脑血流量, 改善存活脑细胞。临床应用常规康复治疗措施, 虽然能够缓解患者的临床病症, 但对运动功能改善的远期疗效不显著[9], 故此, 本研究选择针对性康复方案进行治疗, 以提高其临床疗效。

Brunnstrom理论是由运动疗法大师Signe Brunnstrom对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详细观察, 提出的治疗偏瘫恢复的六阶段理论, 同时也是评定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基本依据[7]。Brunnstrom的基本点为脑卒中患者脑损伤后恢复过程中任何时期, 利用运动模式诱发运动反应, 刺激瘫痪肢体进行运动, 在康复的同时加强患者主动参与治疗的欲望, 在整个恢复过程中逐渐向正常、复杂的运动模式发展, 实现中枢神经系统重新组合。本研究中, 治疗10 周后,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Fugl-Meyer上肢、下肢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 观察组患者改善更显著。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M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 这提示Brunnstrom分期康复方案可以有效调节患者神经中枢兴奋性, 调动处于休眠状态的神经组织发挥其代偿性, 发挥大脑可塑性, 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改善运动功能。本研究还发现, 观察组患者接受10 周治疗后的Brunnstrom分期较对照组患者明显改善。这表明脑卒中患者根据Brunnstrom分期采用针对性康复方案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性优越于常规康复治疗, 能够减轻神经功能障碍, 促进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与运动功能的恢复,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这一结果与相关文献的报道相一致[10]。

综上所述, 与常规康复治疗相比, 根据Brunnstrom分期对脑卒中患者采用针对性康复方案康复效果更佳, 利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促进机体康复,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应用与发展。

参考文献

[1]Wang Y, Yu L, Fu J, et al.Remote intelligent Brunnstrom assessment system for upper limb rehabilitation for post-stroke based on extreme learning machine.Sheng Wu Yi Xue Gong Cheng Xue Za Zhi, 2014, 31 (2) :251-256.

[2]Pandian S, Arya KN, Davidson EW.Comparison of Brunnstrom movement therapy and Motor Relearning Program in rehabilitation of post-stroke hemiparetic hand:a randomized trial.J Bodyw Mov Ther, 2012, 16 (3) :330-337.

[3]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12 (6) :381.

[4]吴培香.推拿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山东大学, 2012.

[5]陆吕平.中西医结合阶梯化方案对脑卒中运动功能的治疗作用观察及机理探讨.苏州大学, 2010.

[6]刘波.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活动能力的影响.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

[7]龚泽辉, 王义亮, 袁柯, 等.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偏瘫患者下肢Brunnstrom分期的影响.中国康复, 2013, 28 (2) :132-134.

[8]高春华, 黄杰, 王盛强, 等.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功能重建的影响.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4, 9 (5) :408-410.

[9]陈兰英.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响.安徽医学, 2012, 33 (8) :1082-1084.

上一篇:汽车排量下一篇:草鱼人工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