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改范文

2024-07-07

音乐课改范文(精选12篇)

音乐课改 第1篇

然而, 随着音乐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在音乐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 我们的课堂里却很少传出响亮和谐的合唱声音, 学生通过音乐学习, 却唱不出完整的歌谱。我想, 这结果应该不是音乐课改的初衷。让我们冷静思考一下, 作为音乐教师对于标准的理解和在音乐教学实践中, 是否过多地追求了表面新鲜之感, 没有把握住音乐课改的“度”, 把音乐课改引入了误区呢?

误区一:音乐“双基”被淡化

在实施音乐课改的过程中, “双基”不仅不能被淡化, 更应该与时俱进, 由音乐知识、音乐能力产生音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并且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的重视和体现。

在日常的听课和评课活动中, 发现有部分教师过于淡化音乐的基本知识和能力要求, 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在创设意境、活动氛围上, 学生的编创、律动、探究仍浮于课, 最终连音乐教材中的歌曲都没有真正地掌握。作为教师, 有教改的意识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 如果没有“学会”的过程, 怎么能达到“学好”的境界呢?音乐课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这种过于淡化“双基”的现象, 说明我们对于音乐课改中“双基”的地位没有正确的认识和反思。

误区二:音乐学科本体功能体现不够

通常在一些音乐课上, 老师和学生们朗诵诗歌、散文, 借助色彩线条, 诠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有的即兴表演歌曲所表达的故事情节……显然, 教师是想给予学生体验和表现音乐的广阔空间, 进而培养学生广博的人文情怀。无疑, 这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的体现。但是, 在实施教学过程中, 却出现偏差。表现在:活动的展示和延伸占据音乐学习的时间过多;学生在活动中并没有真正注意音乐并使用音乐;学生的描述、表达和表现并不是紧紧围绕着音乐的要素, 语言不是音乐的;课堂活动并未帮助学生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帮助学生学会和表现好作品, 课堂活动没有实效……这样的音乐课堂没有充分体现出音乐的本体功能和特性, 学生们也没有能够准确、熟练地学会一首歌曲的演唱和表现。

误区三:合作教学形式表面化

在音乐课堂上, 以小组的方式进行合作学习, 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环节。但也出现了另一种现象:每节课无论问题大小, 都要讨论, 而且越热闹越好, 有一些教师不考虑合作内容的价值性, 随意开展合作学习。于是课堂上合作学习表面上似乎热热闹闹, 但使用的实际效果却是不言而喻的。例如:表演用合作表演, 欣赏用合作欣赏, 甚至音乐背景、作曲家的生平以及常用的音乐概念也要合作讨论。

由于偏重于合作的形式而缺乏对合作内涵的深刻认识, 在实施和应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形式时, 无法很好地引导学生利用合作的优势来学习内容的深化和伸延, 而造成了合作学习方式的表面化。

误区四:音乐欣赏课音乐性不强

音乐是人类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 它能给人带来美的愉悦感。音乐课应该具有很强的音乐性, 学生从欣赏音乐到理解音乐也应该有一个熟悉的过程。但在一些音乐欣赏课中, 会发现此类问题的存在。

误区五:教师包办过多, 学生自主参与机会少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创设良好的艺术教育氛围, 尽可能地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从而使他们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就是说, 学生的参与应是自然、自主的, 是对音乐的一种发自内心的体验, 一种音乐审美愉悦的体验, 而不是老师强加给他们的。但是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在音乐课上, 老师为了使课堂活跃起来, 使出了浑身解数, 一会儿让学生跟着自己做动作, 一会儿模仿某位同学拍节奏, 整个课堂就像在排练一出戏, 而整堂课学生真正能自主参与、独立思考的机会很少。所以我们往往是看到音乐老师在上面手舞足蹈、极力调动课堂气氛的状况。

误区六:过于追求个性发展的“自由”

课改后的音乐课堂, 学生异常活跃, 一节课你一言我一句, 完全体现课改后的“自由”。在我们的音乐课堂上, 经常会碰到“歌表演”的环节, 为了给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空间, 我们老师经常会鼓励学生:“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初听起来, 似乎是尊重学生的个性, 注重学生的自主性, 但如果不区别对待, 则达不到自主的目的, 比如低年级学生年纪小、知识水平有限, 教师若不能给予一定的引导, 只是一味地听任学生“自由”发展, 那学生就不会有进步。结果呢, 课堂上经常会看到有的孩子不知所措, 不知如何表演;有的孩子虽竭力地表现自己, 却置音乐于不顾。

个性发展, 是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 更好地施展其音乐才能, 使个性得到张扬。

2013音乐课改小结 第2篇

课改以来,我的教学工作也在摸索着前进,通过课改使我的课堂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回答更主动了,敢讲、敢说、敢问、自信又活泼,真正体现新型学习方式——主动、探究、合作。课堂积极踊跃,让我看到了课改的成绩。下面就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传统音乐课堂教学是以教师单纯的教为主体地位,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被动的接受知识。新课程课改中强调教师的角色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因此,作为音乐教师我在教学中努力的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空间,从而积极表现自我。

在口风琴的教学中,我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在规范好基本功和基本的演奏姿势后,让学生课前利用手中的乐器和教材自学,小组内交流,不仅仅是让学生通过口风琴参与音乐,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美和欣赏美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树立终身学习音乐的意识。

在教学中,我改革评价机制,教师已不再是课堂中的唯一评价者,所以班级里的小组长和全体学生都是评价者,他们的参与也起到了激励作用,在评价中我还渐渐发现,我在课堂中使用的评价用语学生都非常熟悉,有一部分学生还会模仿我用的这些语言来评价别人展示,会在课堂上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在评价同学的过程也锻炼了自身的能力,同时提高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浅谈小学音乐课改 第3篇

而教改后的教材不仅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技巧,还强调学生综合智力素质的开发,包括人的想象力、创造力、灵敏反应能力、注意力、记忆力、协调合作能力、审美能力等因素的训练和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音乐达到教人的目的,通过教人来更好地学习音乐,着眼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重视人的素质能力的培养。

虽然课改还处于实验阶段,但教师的教学理念更新了,在教学中,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的束缚,上起课来比较灵活,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个人认为以下几方面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改革。

一、让学生走出课堂

有学者对小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注意稳定性进行研究,发现7~10岁儿童的注意力可维持20分钟,10~12岁约为25分钟,12岁以上儿童可维持30分钟。一般来说,学生到第三节课时,大脑左半球已处于疲劳状态,所以就必须使这个优势兴奋中心转移到大脑右半球形成新的优势兴奋中心,也就是使大脑左半球皮层的区域处于抑制状态。让学生走出教室,换一个新的环境,变换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大脑处于一种兴奋状态,这种兴奋状态使得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发散的状态,有利于进行创造。如在学习音阶时,我设计了《过音阶河》的游戏,我带着学生走出课堂,在室外进行游戏教学,要求学生在过河时要踩在音阶的石头上,不能掉到河里。结果有的学生是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地跳,有的从“ 1” 直接跳到“ 3” 再跳到“5”,有的学生边跳边180度转动身体,有的单脚跳,有的学兔子双脚跳,有的男孩甚至从“ 1”直接跳到“ 5”。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很快就掌握了音阶知识。

二、弘扬民族音乐,同时学习流行音乐

在欣赏课上我会让学生欣赏课本以外的优秀民歌,如:《大地飞歌》《盘歌》《对歌》《赶圩归来啊哩哩》等,当学生听到高潮时就情不自禁地挥动双手、摆动身体哼唱。我还有意识地让学生学唱思想内容健康向上、有情趣的民歌,如《对歌》。通过欣赏和学唱民歌,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同时我认为能让学生感兴趣且具有教育意义的流行音乐在我们音乐课堂上也可以作为辅助教材,如《北京欢迎您》,音乐一放同学们都会哼,在学唱、听赏后我教育大家要做一个文明礼貌的好孩子,这样外国的朋友来了才不会笑话我们,在教育孩子们文明礼貌的同时还使他们有了一种爱国主义精神。还有很多类似的流行歌曲,如《感恩的心》《爱在人间》《中国人》……只要是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在音乐课堂上都可以让孩子们学习,这样能极大地提高孩子们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三、完善评价机制,注重平时表现与考评相结合

根据课改理念、课程目标,我改变了过去那种一张试卷一首歌定音乐成绩的做法。进行综合性音乐期末测评,把平时上课时的表现作为主要依据,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采用了唱歌、打击乐器、律动、歌表演、欣赏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测评,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在测评中允许学生在唱歌、打击乐器、律动、歌表演、欣赏中任选一项。在唱歌的测评中允许学生在课本里任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歌曲或课本以外思想内容健康向上、适合小学生演唱的影视歌曲。还允许学生边敲打击乐器边唱歌,打击乐器的测评中让学生自选一种打击乐器演奏课本中或自己准备的歌曲。如在教学三年级2班时,我了解到这个班有很多的小朋友在外面的培训班学习了乐器、舞蹈等,我在课堂上利用五分钟时间让他们中的一个来展示自己的特长,同学们回去后精心准备,每周都有不同的节目带给大家,这样的方式不但使学有专长的同学得到了鼓励和表现的机会,同时还激发了另外一些同学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在律动、歌表演的测评中,我允许学生以个人表演或自由组合的方式选择课本中或自己准备的旋律或歌曲进行表演。欣赏测评中我先播放一段录像请学生说出录像中出现了哪些乐器,再请学生听一段某种乐器单独演奏的曲子,请学生说出乐器的名称。

四、师生平等,鼓励为主

不能把师生关系看作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关系,而要树立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怀着对学生的爱和对知识的爱的感情向学生传授知识。如果学生是知识的容器,灌满这个容器可以用电脑,而教师要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要靠教师的情和爱触动学生的心灵。学生需要知识,更需要热情。所以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只是教少数天赋好的学生,要为多数中等学生特别是后进学生服务,要让全体学生主动、积极、饶有兴趣地学习。

有一个女孩年龄较小,功课也极差,音乐也不例外。有一次,我请她起来唱首歌,她就是不开口,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她什么也不会,她是我们班最差的!” 像这样的孩子每班都有几个,作为老师应该给这些孩子多关心,多辅导,多帮助,多给以教学上的特殊的爱,当然教师要花成倍的力气,花更多的心血。经过一个学期的帮助,我对她一点一滴在别人看来极容易的事,都给予肯定、赞扬。测试时,让同学主动邀请她参加组合,她十分激动地和同学们一边拍节奏一边演唱了《大鼓和小鼓》,同学们为她的进步而热烈地鼓起掌,我奖励了她一面小红旗,她第一次含着眼泪笑了。

音乐课改教材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音乐课改 第4篇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 要想让学生正确对待流行音乐, 并且把流行音乐与音乐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自己必须对它有相当的了解。当今世界音乐分为两大类, 一类属于严肃音乐, 即人们所说的正统的古典派、学院派的艺术音乐 (如交响乐、室内乐) ;另一类属于轻音乐, 即人们所说的非正统的群众性通俗音乐和现代派音乐, 而流行音乐是属于群众通俗音乐中的一类, 它也包括爵士乐、摇滚乐、迪斯科和流行歌曲等等。它们都属于轻音乐范畴。

什么是流行音乐呢?流行音乐 (Popular Music) 是“一种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歌曲或舞蹈音乐”。流行歌曲 (Popular Music Song) 则是流行音乐的一个分支。由于流行音乐的绝大多数载体以歌曲形式出现, 以至于“流行歌曲”这一提法往往与“流行音乐”一词混用。

二、流行音乐与中学生

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在被调查的200名中学生当中有90%的人喜欢听流行音乐, 其中10%的人痴迷于流行音乐。为什么会这样?除了流行音乐本身具有的特点, 还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 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社会传媒炒作与令人目不暇接、包装精美的音像制品及明星荟萃的流行歌会等形成了对青少年学生的“强大攻势”, 使中学生在自觉和不自觉当中接受了流行音乐。其次, 因为喜爱或崇拜流行歌手而喜欢流行音乐。一些学生本来未必喜欢音乐本身, 但在追捧明星的过程中逐渐喜欢上了流行音乐。

中学生喜爱流行音乐有什么问题吗?笔者认为大可不必杞人忧天。其一, 喜欢音乐符合青少年的正常心理需要, 哪怕他们目前喜欢的与中学音乐课程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并不一致, 只要教师理解和尊重学生, 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 相信学生会在自己的成长、发展中提高鉴别和审美能力。其二, 教师完全可以通过流行音乐的教学, 运用流行音乐教学的多种手段完成课的教学任务, 最终达成中学音乐教育目标。其三, 流行音乐进入课堂, 使教师向学生走得更近, 可以更好地融洽师生关系。另外, 流行音乐教学还可以促进我们教师的再学习。

中学生喜爱流行音乐不但不会有什么问题, 相反, 通过正确的引导, 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提高鉴赏能力, 比如, 新教材中的两首流行歌曲《朋友》和《大中国》都是很经典的音乐作品, 不管其思想性或艺术性, 都有着鲜明的特色。对于这样一些优秀的流行歌曲, 教师在音乐课上与学生进行讨论, 并且引导他们正确去欣赏和对待, 无疑是培养和满足他们音乐兴趣的一种积极、有效的手段。通过分析流行音乐与其他音乐的不同特色, 更可以丰富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让他们懂得如何去正确欣赏音乐。久而久之, 学生就能获得音乐鉴赏的基本能力。更何况, 艺术即自由——每个人对美都有自己的理解, 尊重学生对不同类型音乐作品的爱好与兴趣是教师最起码的态度。

三、流行音乐与课堂教学结合

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 各行各业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都在提倡终身学习的理念。大学里的所学, 勉强只够让我们上路从教, 后面的漫漫长路怎样走得更精彩、更充实, 还得靠我们的自我学习和在个人修养上一辈子的自我完善。从另外一个意义上来讲, 我们音乐教师对于最新音乐的动态、对学生喜欢什么音乐都应该随时关注, 关注的过程就是我们学习的过程, 有许多方面的东西我们甚至要和学生共同学习, 共同探讨。

比如学生们热衷于网络音乐, 像雪村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刀狼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庞龙的《两只蝴蝶》等歌曲, 我听过并分析后, 觉得歌曲很有特点, 亮点多多, 干脆安排在课堂上欣赏并且分析这些歌曲, 之后还要求学生写关于这些歌曲的音乐评论。通过这种方式,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

但是流行音乐不能独占课堂, 虽然流行音乐的层次很广泛, 音乐样式和风格也比较多, 但是只有其中一部分流行音乐 (比如:布鲁斯、迪士科等) 得到时间的考验和艺术的沉淀之后, 能够成为一种新的艺术样式, 确立起它的一定地位。而大部分的流行音乐都是在利用当前的流行元素进行复制后大批量制造出来的, 因此它们中的多数在艺术性上是比较单薄的, 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像快餐一样即时消费, 缺少营养价值。而传统音乐、民族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经过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流传, 其艺术性得到了历史的升华和民间的广泛认同。所以, 由流行歌曲来唱音乐课堂教学的主角是不应该的, 也是不长久的。因为它独占了课堂之后, 不利于学生全方位地获得音乐知识和吸收音乐艺术营养, 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不利于音乐的普及和继续发展。在我们的实际课堂教学中, 要尽力把握好“流行音乐进课堂”的尺度, 既不应该因噎废食而放弃流行音乐的介绍, 使课堂音乐教学陷入枯燥乏味的泥潭;更不能放任自流让流行音乐唱课堂的主角, 使得学生的音乐素养停留在流行音乐界定的低水平的层次上, 偏离音乐教学普及和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缪天瑞, 吉联抗, 郭乃安.中国音乐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4.

音乐课改 第5篇

先前以传授知识为主,贯彻一节课的一人言课堂。在新课改深入到老师观念中,听课老师评价一节课,也只看这堂课是否热闹,以表面现象衡量课的成功与否,有关知识技能则无人问津,好象一提双基(即知识技能和基础知识)就是应试教育,就是旧观念。

误区二:音乐课堂变成大容器

课改不是将40分钟音乐课分成几部分,又唱又跳,又画又剪,只要稍微有一些相连的都成为课的内容。

误区三:课堂秩序“自由”

小学音乐课改的思考与实践 第6篇

关键词 小学音乐 活动化 生活化 情感化

《新课程标准》极力倡导教学活动应当“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课堂应该力求生活化、活动化、情感化。

一、课堂应是“生活化”的课堂

1.教学语言的形象化。针对小学生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差的状况,让音乐旋律与现实生活相融合,无论是教师的语言设计,对艺术作品形象的挖掘,还是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的运用,使之具体形象化,在教学中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在为一年级学生讲音阶时,教学语言设计为:教师:“同学们,我们的教室在楼上,你们是怎样上来的?”学生:“从楼梯上来的。”这时就可以演奏音阶:1 2 3 4 5 6 7 并介绍这些音一个比一个就像同学们上楼一样,使音乐形象化。教师:“如果一个同学背着沉重的东西上来了,你们听是不是这样:1—2—3—4—5—6—7—1 用缓慢速度演奏低音音阶。”教师:“一位同学高高兴兴地从楼下轻快跳跃的上来,你们听 1 2 3 4 5 6 7 1。对不对?”同学们肯定地回答。教师:“有的学生不遵守纪律,你们听她是怎样下楼的?”(用琴刮奏)教师引导说:“这样做是很危险的,我们可不要做这样的同学。”通过这一教学,使学生对音阶的上下行音响表象与上下楼的视觉表象联系起来了,加深了学生对音阶的了解,诱发了音乐形象的初步理解。同时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情趣,并进行了纪律和安全教育。

二、课堂应是“活动化”的课堂

音乐教学中除了生活化的教育教学,内容被实践化、活动化也很多。如:听、唱、奏、欣赏、创作。小学音乐教材以艺术作品为主体,适应小学生的音乐心理,要开启学生对作品的联想、想象,达到视觉和听觉的相互转换,产生审美通感的最佳心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乐器结合教材内容演奏一些描写动物活动及其声音的特性音调,让学生感受,启发学生的审美联想。还可以根据不同的音乐形象讲授不同的故事,让学生在课堂中开展丰富的联想,自编动作去感受音乐形象和情景,学会音乐的思维方法,使学生更喜爱音乐,在音乐学习中获得愉悦的心情。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作音乐,是培养学生音乐素质和艺术修养的最佳途径。

欣赏《狮王进行曲》时,课前让一部分学生准备了一个头饰分别代表威武的狮王,请剩下的同学架起房子代表不同的动物的家,教师弹奏先后出场的旋律,弹到谁,谁就学做自己所代表的狮王的动作走到森林小动物的家、用木鱼的敲击声当作敲门声(不同的狮王敲门声的轻重、强弱都不同)。每一个狮王打的节奏尽量不要重复,等所有的狮王都出来了,大家才能一起像狮王那样吼叫。全体学生在开放、自由的活动中学会欣赏了这首曲子并且听遍了乐曲里面的旋律,又能独立创造出新的节奏,也能控制好强弱,还能玩耍。课堂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三、课堂应是“情感化”的课堂

对于小学初始阶段而言,如果不能使学生对音乐产生初始的学习兴趣,甚至连原有的兴趣都丧失了的话,音乐老师是难辞其咎的。意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在教学之初就把培养兴趣放在首位。让音乐课成为孩子们的最爱是引领孩子进入音乐殿堂的良好开端。

1.爱上音乐课——因为音乐教师很可亲。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老师应该是美的化身。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老师应该是爱的使者。这种美和爱,单纯如学生,却最能体会。音乐老师可以不漂亮,但一定要活泼大方,音乐老师不一定热情奔放,一个赞许的眼神就能让学生久久陶醉。尤其是刚进入小学阶段的学生,老师关爱的眼神、真诚的话语,都能打动学生,拉近师生的距离。

2.爱上音乐课——因为音乐课堂很“自由”。在艺术教育中,学生的身心自由受到影响,一言一行都受牵制,又何来音乐体验时的精神愉悦呢?音乐课上,学生有时会不由自主地站起来手舞足蹈甚至离开座位,这时,不要呵斥他的随意,不妨以赞许的眼神欣赏他的表演;遇上喜欢唱的歌,总有学生激动得控制不住自己的音量,尽管喊唱有损声带而且不好听,但一味强调“轻点再轻点”只会令学生情绪受到抑制,演唱变得无精打采了。通过唱后的评价:先肯定学生的唱歌热情,然后再引导学生比较唱得特别响 (喊唱)与自然的响亮哪种更好听,学生不难发现,唱得太响感觉刺耳,是不可取的。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学生才会把音乐课看作无拘无束、放飞自我的地方,才会由衷地喜欢音乐课。

新课改下高中音乐有效教学初探 第7篇

一、激发兴趣———引学生入境, 唤起学习音乐的欲望

新课标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 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感受音乐、用音乐美化和丰富人生的前提。”因而, 想要提高音乐学习的有效性, 首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这才是入门的第一步。

动听的歌曲要有前奏, 动人的戏剧要有序幕, 对一堂完整而成功的课堂来说, 精彩的导入是必要的而且又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提高学生高中音乐学习有效性的必要入门之步。例如我在上人音版第四单元《国之瑰宝———京剧》的时候, 先让学生们观看了由几位小孩子演唱的《说唱脸谱》。那富有现代气息的节奏、热烈的气氛, 加上小孩子们虽然稚嫩但京腔京韵十足的演唱, 一下子就把学生引入到了京剧西皮二黄的世界里。在讲到第九单元十六节《艺术歌曲的成就———舒伯特的歌》时, 由于我是声乐专业的老师, 就先为同学们演唱了舒伯特的《小夜曲》。“我的歌声穿过黑夜轻轻向你飞去……”优美的旋律加上我动情的演绎, 深深打动了学生。在报以热烈的掌声之后, 学生们在接下来的课堂中表现得十分投入和配合, 在和谐的氛围中完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优秀的导入设计为课堂找准了切入点, 成功创设了利于教学的情境, 让教师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带学生走进多姿多彩的音乐殿堂。

二、积极参与———创设多种氛围, 投身音乐体验之中

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把学生学习和实践的权利交给他们自己。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努力创设各种情景, 通过表演、探究、对比聆听、实践操作、参与创造等一系列体验式活动的设计, 让学生投身于学习音乐的乐趣之中。学校还应充分利用广播站、宣传栏、板报等, 介绍优秀音乐作品, 充分展示富有特色的校园音乐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生活环境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素质, 促进潜能的开发和身心的健康发展。如, 每周一晨会集合时的提示铃声就是用音乐, 而且会选择与当天晨会主题内容相关的音乐;每节课间用音乐铃;雨雪天课间操被临时取消, 广播站就播放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并由音乐教师作相关讲解;课间跑操时也会配合专为跑操制作的音乐;每天放学时广播站会组织学生会成员播报新闻, 中间也会穿插学生喜爱的、健康动听的音乐, 还会留出时间作点歌台。这样营造了很好的音乐氛围, 还能让学生自己投身音乐的体验之中。

三、自主学习———搭建表现平台, 融入自主性学习

高中音乐教学, 要搭建表现平台,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面对丰富多彩的音乐现象及音乐领域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并加以引导, 搭建交流与表现的平台, 从而使学生实现从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的转变。只有引导学生摆脱被动学习的状态, 实现主体的自主学习, 才能使音乐学习真正回归学生的情感和体验, 使音乐课程发生质的改变, 在充满创造和表现的生活情境中达到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目标。

四、课堂多元———教学内容多元, 激发课堂教学热情

1. 善于利用多媒体教学

现代教学丰富的教学手段和资源为教师备课、上课环节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教学过程中, 我尤其感觉到熟练地使用各种和教学有关的软件, 可以更便捷地获取网络资源, 优化视听资料, 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例如在讲到《鼓舞弦动》这一节的时候, 我用视频编辑软件截取了电影《十面埋伏》中章子怡扮演的小妹的一段盘鼓舞, 由于借助了高科技手段拍摄, 使得这段舞蹈可以说是精彩绝伦, 尤其是和鼓点的配合到了水乳交融的地步, 让学生在对美的视听感受中, 对于打击乐器的表现力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2. 让流行音乐进入高中音乐教学课堂

流行音乐进课堂已是一种不可回避的现象。学生对于流行音乐的喜爱已经不是音乐教师可以控制得了的, 一味的禁止只会抑制学生心灵深处对音乐的兴趣, 所以回避不如引导。由音乐教师将流行音乐带入课堂, 音乐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爱流行音乐的这种积极心态, 适当地引导他们学习和体验音乐。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流行音乐感受音乐要素在作品中的表现作用。例如在上第十七节《钢琴音乐的奇葩》时, 我用周杰伦的歌曲《十一月的肖邦》作为引入, 极大地引发了学生们的兴趣。还可以通过不同种类、不同国度的流行音乐引入世界各国及各民族音乐, 开阔学生视野, 拓宽学生知识面, 使学生学会辨别、学习、接受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另外, 流行音乐没必要写进教材, 但可以相对地留出课时, 提供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寻找切实可行的方法选择适当的优秀作品进行教学。

新课改下的音乐教学 第8篇

一、提升教学理念

“平时混场子, 比赛抓尖子”的老传统、老观念, 阻碍着新课改的进程和发展, 必须彻头彻尾地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审美观和职业观, 新一轮课改的基本理念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 对原《音乐教学大纲》的“重双基、重结果”的教学观念进行根本性的变革。现代教育“重实践、重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我们要做到“对孩子的一生负责”, 要看重每个孩子的真善美, 看重每个孩子的实践操作, 看重每个孩子的创造思维, 这就要看重教师自身是否存在创造性的教学思维, 因为你就是学生的榜样、楷模和领头雁。

二、钻研全新的教学方法

1.传统的音乐教学只强调教师的主导性,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教师必须打破这种教学模式,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教学的实践中来。“参与”把教师从单纯教育学生单纯听的位子上解放出来。通过学生的讲、唱、弹、拉、跳多种形式的“参与”活动, 使课堂气氛变得静中有动, 动中有静, 从而达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激发了学生积极性, 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拓宽学习音乐的渠道, 改变封闭的课堂式学习为开阔、开放式的学习, 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向自然、引向社会。比如去剧场听音乐, 去欣赏各种丰富多彩的音乐会, 组织学生听音乐剧等。学生在音乐学习中, 只有真正体会到了为什么要听音乐和怎样听音乐时, 才能形成理解音乐、鉴赏音乐的能力, 才能在生活中真正发挥作用。学校音乐教育应做到:将学生带进广阔的时空, 不只是课堂;探索神奇的音乐世界, 不只是课本;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不只是成绩。

3.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结构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时刻觉得有新鲜感。教师可以时而穿插启发性提问, 时而组织活泼热烈的讨论, 时而进行饶有兴趣的对话, 时而进行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范唱、范奏等, 唤起学生强烈的寻求奥秘的求知欲望。如在学唱《春晓》时, 先让学生分组边做“贴画”的游戏, 边把歌词中唱到的东西贴到教师事先准备的大纸上。学生由于要贴画, 会非常专心地听音乐, 加强了学生的有意注意。最后评出较好的一组, 再请学生边听音乐边指画。这样学生记住了歌词, 同时又能静静地感受音乐的情绪, 培养聆听的好习惯。这种教学方式,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改良教学方案

教学方案的设计, 体现着一个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维, 旧的教学方案设计模式激不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浪花, 已严重阻碍着新课改前进的步伐, 我们必需进行改良。

1.教学环节的设计要有新意。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 他培养的学生也不会有任何特色。”同样, 一个无任何创新思维的教师, 他所培养的学生也不会有很大的创意性。因此, 教师应当在教学的任何环节中都要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包括教学过程的编排、教学方法的使用等。

2.教学的形式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学生个性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学生学习音乐的最好的老师。中学生因其年龄特点, 有意注意最多只能维持20-25分钟, 而他们的注意力集中与否却直接关系到听课效果, 教师若在教学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能有效地维持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教学效率。因而, 在教学形式的创编上要有趣味性。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不会自发产生, 它有赖于教学内容的生动性, 教学方法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若教师在教学中使学生拥有愉快的情绪体验, 随着这种情绪体验的变化, 学生会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 随之便会产生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四、拓宽教学范围

教材是我们的教学材料和参考线索, 但不是教学的源泉和依据, 不能太拘泥于课本, 否则也不利于学生思维和音乐本身的健康发展。因为, 学生是社会的人, 是不断成长并与社会紧密结合的人, 音乐是社会的音乐,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体, 因而拓宽教学范围, 开阔学生的视野, 让学生了解音乐的发展, 也将促进音乐艺术的健康发展。

1.走出课堂, 扩大教学空间。音乐活动是一种跨越时空的想象和创造, 在任何一个角落里都潜在美妙、悦耳的声响。森林里风啸兽吼, 山涧中流水叮咚, 山村里柳垂蝉鸣, 城市内机声隆隆……那富有节奏的声响, 悦耳动听的啼鸣, 风雅舒畅的姿态, 就是那音乐艺术的生命所在, 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因而, 教育教学活动也不能封闭于教室之中, 该让学生走出校门, 把一切可用之物尽于教学之中, 不仅能开阔学生的学习思路, 也有益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也提高了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世界对于儿童来说, 是一个新奇的、富有魅力的天地”。我们在精彩的世界面前解放自己的同时, 也要解放学生的思维, 使他们成为富有创造思维的新一代。

2.引进优秀的影视歌曲。一般地影视歌曲都是讲述或表达了一部影片的主题思想或生活故事且旋律优美, 它不仅代表着音乐创作发展的主流, 而且又是人文、思想教育的好素材, 特别是一些儿童故事片、优秀动画片的主题歌, 既适合当今儿童的审美观、价值观, 又适合儿童的心理发展需求, 一旦引入课堂, 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更厚, 热情更高, 教学效果自然更佳。如在动画《西游记》开播后, 选取了片首、片尾两首优秀歌曲教唱, 学生既学得津津有味, 又教育学生学习上要像“唐僧取经”那样不怕艰难和险阻, 只要有信心和毅力, 就一定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3.古典音乐、戏曲、歌剧等的欣赏和熏陶, 有利于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 提高学生的艺术涵养, 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操, 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如在课前三分钟欣赏古典音乐的片段并加介绍, 课后让学生寻找、搜集一些古典乐曲等, 提高学生对古典音乐的认识。

新课改下音乐教育学科综合 第9篇

(一) 音乐与姐妹艺术的关系

1、音乐与诗歌

古代音乐文化中, 诗、乐、舞三位一体。

《诗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入乐诗歌集, 其内容作为乐歌流传, 以唱歌的形式传播, 诗歌与乐曲共存。中国古代文人仕士文化娱乐活动和宗教礼仪活动, 唱诗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诗乐教学由此成为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

诗与乐都以各自的艺术形式影响着对方, 在诗歌的抑扬顿挫的音韵中音乐的和谐表现无遗, 在音乐的风格、乐段、音调中也可看到语言对音乐的影响。诗歌中的押韵、对称, 甚至文学中的抑扬顿挫的音韵变化完全可以应用到对音乐的乐曲分析和表演中去, 从古到今很多乐曲的结构完全符合中国文学中的起、承、转、合的写作手法, 音乐与诗歌的关系是乐教中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

2、音乐与舞蹈

据《吕氏春秋·古乐》记载, 早在夏代宫廷的礼仪音乐活动中就已经有了歌颂禹功绩的大型乐舞《大夏》, 在《山海经·海外西经》中也记到“大乐之野, 夏后启于此舞九伐。”后世学者据此推测夏代可能已有军事乐舞的教习, 已能根据不同的审美需要创作出不同的乐舞艺术形式。从元代高度发展的杂剧到明清的戏曲, 可以看出乐舞之教也随之不断发展, 产生了多种艺术形式及审美功能。

(二) 音乐与其他非艺术科目的关系

1、音乐与政治

中国古代各朝各代, 音乐的出现必为政治所服务, 正所谓“乐与政通”。西周初周公旦的制礼作乐是最好的例证。

2、音乐与军事

这一点表现在《春秋左传·乐以知军篇》中:“……楚师伐郑, 次于渔陵。右师城上棘, 逐涉颍, 次于然。……涉于鱼齿之下, 甚雨及之, 楚师多冻, 役徒几尽。晋人闻有楚师。师旷曰:‘不害。吾骤歌北风, 又歌南风。南风不竞, 多死声。楚必无功。’……”

3、音乐与其他

音乐与除上述之外的关系, 还有与医学, 如《春秋左传·乐过生疾》;与现如今的宇宙学, 如《乐则天地》等等。

二、音乐教育学科综合的前提

当前, 学科综合的观念已被音乐教师们普遍接受, 但在真正实施时却有一定困难, 其中主要的原因在于教师知识结构单一, 综合素质不高。因此, 实施学科综合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1、深入理解新教育理念的内涵,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长期以来, 我国的音乐教育强调以音乐知识为本位的传统教学观念, 教育实践与研究偏重以音乐技能技巧为核心抛开了音乐本身的美感而使学生被动地接受, 严重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达不到教育的目的。音乐教材改革及新课程标准出台, 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核心教育理念, 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目标展示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新教育理念中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1、注重以音乐审美为核心;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3、面向全体学生;4、注重个性发展;5、重视音乐实践;6、鼓励音乐创造;7、提倡学科综合;8、弘扬民族音乐;9、理解多元化文化;10、完善评价机制。这十大课程标准不但适用于基础音乐教育, 而且也可以作为高师音乐教育的切入点, 对师范生在思想上加以引导从中不仅可以了解基础教育改革的方方面面, 促使人们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变, 更可以为同学们的音乐发展指明方向。

2、不断提高教师本身的文化修养

音乐教师是综合课程的实施者, 他们的专业素养将直接影响综合课程的实施成效。“功夫在诗外”, 新时代的音乐教师不应该只在本专业领域中, 更多地要汲取各方面的营养。教师所掌握的知识应该以本学科为基础、为核心, 向哲学、文学、地理学、教育学、人文学以及自然科学拓展。当然, 教师应经常了解本学科最新进展, 通过教学研究, 不断使自己处在学科研究的前沿, 并及时将研究成果用来丰富教学内容, 启迪学生的思维。由于当前音乐教师所具有的学科知识结构单一, 因此必须拓展现有在职教师的学科知识面, 通过进修、培训使他们跳出自己狭窄的天地, 到其它学科领域中去汲取更丰富的营养, 拓展视野, 掌握多学科知识。同时, 还要将这些知识有效地融合到一起, 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以适应“新课标”对教师学科知识结构的要求。

3、培养综合课程的教学能力

教师的综合课程教学能力应由以下两方面因素构成: (1) 教学设计的能力。在综合课程的教学设计中, 强调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 以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为核心, 从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角度来设计教案。因此, 综合课程的教学设计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学习心理特点确定教学目标, 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育资源, 设计学生活动程序, 综合考虑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育资源等各个方面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各自发挥作用的条件和规律, 使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使学生的各种素质获得最佳的发展。 (2) 教学实施的能力。在综合课程的教学实施中, 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教案, 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发生了变化:教师是指导者, 学生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或演练者。因此, 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如何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 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是综合课程教学实施的基本特征。为此, 教师如何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如何引导学生学习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综合课程的教学实施中显得尤为重要。

总之, 综合是基础教育的一种基本理念, 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 是学科体系向学校领域的伸展, 是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回归。这一理念的实现有赖于开发、设置以音乐学科为基础的综合课程。而它的实现能极大地丰富音乐教育的文化内涵, 进一步提升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 必将对音乐学科的教学实践产生深远的影响。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 新课改确实为广大基层音乐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但是在实践操作中, 却出现了五花八门的方法, 一些教师并没有真正领会到新课改学科综合的真谛。本人在古代音乐教育中的音乐与其他学科的关系、音乐教育学科综合的前提两个方面对如何在音乐课程中学科综合的运用进行浅显的阐述。

关键词:音乐教育学科综合,前提,实施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简论》, 胡郁青编著,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实验稿)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高中音乐教师该如何应对新课改 第10篇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高中音乐课程对于促进学生全面的、有个性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感受、鉴别、判断、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其间,教师要重视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应根据音乐艺术的表现特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音乐的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高中音乐课程改革的实施,既为高中音乐教师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又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音乐教师该如何应对新课改呢?

一、打好专业功底,提高综合素质

高中音乐课程改革的一大特点就是课程内容结构模块化,课程内容由六个模块组成,即音乐鉴赏、歌唱、演奏、音乐与戏剧表演、音乐与舞蹈、创作。仅就音乐鉴赏模块而言,内容涉及声乐鉴赏、器乐鉴赏、戏曲鉴赏,范围涵盖古今中外。这对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此,教师在打好扎实的专业功底之外,还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要在文史哲等知识的学习上多下工夫,以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具备良好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并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反思,从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二、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

1.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要求,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新课改背景下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学生兴趣爱好;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这些理念需要高中音乐教师深入领会、把握,并用其指导教学:把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变“知识传授”为“课堂生成”,以学生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主动为学生创造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 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开放性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高中音乐教学中,大多是教师在课堂上唱主角,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一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学过程就是音乐的艺术实践过程。其间,让学生完整而充分地体验音乐作品,引导学生以音乐为媒介,加强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进行音乐探究与创造活动,这比单纯地让他们掌握一些音乐知识更为重要。为此,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充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积极营造开放性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动起来,使其在体验音乐、感悟音乐的过程中,学会比较音乐作品的题材、形式、风格、表现手法和人文背景,并与学生一起聆听音乐,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性学习。

三、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音乐是听觉艺术,也是人类情感表达的艺术。音乐教学属于美育范畴,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这就决定了普通高中音乐课程的实质是进行审美教育,其基本教育原则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

1.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陶冶学生情操。

音乐作品中包含了极其丰富的美育内容,面对众多的音乐作品,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组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为主的多样化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之中的音响美,领略音乐所表现出的形象美和艺术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其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并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 尊重学生个性,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新课改下小学音乐教学创新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教学创新

0引言

所谓创新,不仅仅指形式上的创新,更多的是指思想、方法等深层次内容的创新,因此要想在小学音乐中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创新理论的层面,而要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创新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际应用能力,使小学生感受到音乐创新的魅力与重要性,从而挖掘小学生的潜力,提升小学音乐教学效果。

1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的现实意义

音乐文化在历史的积淀中不断升华,最终留下的都对人类社会及人的发展有益。小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教师如果进行创新性教育,小学生自身的音乐素养得到提高,同时,也是对心灵及精神的陶冶与洗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入创新元素,有利于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创造性,从而产生更多优秀的文化作品,对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以及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在当今文化软实力愈加重要的今天,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政治、历史、文化、文学、宗教等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首先,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动地表现了我国的历史传统、民风民俗及文化发展脉络。其次,在对外交往中,它通过表演歌唱等形式,扩大了我国文化的传播,增加了国际影响力,有利于人类文明的良性传承,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有利于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2促进小学音乐教学创新发展的举措

2.1激发学生学习音乐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填鸭式灌输知识的方式无疑是在压制学生创造能力且阻碍了其全面发展。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在实际实行过程中暴露出了不完善之处,一些学校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仅仅关注于书本知识的灌输与学生考试成绩的衡量。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接受知识并融会贯通,使学习更有成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设置一些趣味性音乐课程,同时,每位学生的潜力都是无穷的,关键是如何进行有效的挖掘。学校应定期举办形式各样的音乐竞赛活动,丰富竞赛形式,扩大学生参与度,广泛吸引学生参加,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音乐的魅力,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2.2将情感与情境融入教学过程

音乐是情感的载体,观众欣赏音乐目的在于获得情感的体验,高质量的音乐教学大多注重情感的表达[1]。我国是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各具特色,不同的风土人情也造就了各异的创作风格。对于小学生而言,实施情感教学则是导入音乐教学最为有效的方式,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歌曲的创作背景,学生可以反复朗读歌词,体会歌曲原有的味道,将情感融入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感同身受,充分挖掘音乐的内涵,激发个人创新能力,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在音乐中融入个人的情感也有利于学生提升个人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2.3提高教师音乐素质与教学技能

小学音乐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对于音乐教学效果的增强至关重要,也是音乐教学中创新教育的重要方面。因此,学校要切实重视小学音乐教师的选拔问题,积极对小学音乐教师进行定期专业素养的培训,强化音乐创新教学能力。教师在进行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将音乐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多多教授有关音乐方面的知识,加深学生对传统音乐的了解,掌握更多的传统音乐文化知识。促进教学方式多样化,掌握全面的音乐文化知识与技能则是提高教学水平、进行教学创新的关键。

2.4将多媒体设备运用于音乐教学

当代科技的发展,为人们获取知识、学习技能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因此,务必改变以往呆板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将文字资料、音频、原唱资料三者融为一体,必要时配合视频资料,使抽象的艺术表达丰盈而具体,这对于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与演唱技巧大有益处[2]。同时,通过学生对音乐器材的操作,使得学生在实践中提高音乐素养,这也是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3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中的创新教学对于提升学生音乐素养、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以及传承优秀音乐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应该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将情感融入教学过程、提高教师音乐素质与教学技能、将多媒体设备运用于音乐教学等方面进行音乐教学的创新,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柴森.新课标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思考与探索[D].河北大学,2014.

新课改背景下音乐乐感教学探讨 第12篇

音乐乐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认同、感知。因此,在初中这一相对基础的音乐学习阶段,培养学生的音乐乐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科学调查表明,对于初学者来说,音乐乐感的掌控是最难克服的问题。因此,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乐感的培养,初中音乐乐感的教学非常重要。学生的乐感越好,对于感知音的高低和长短就越有益。同时,在理解、感知音乐中所蕴含的情绪上,也会比那些音乐乐感相对较弱的学生更有优势。要想让那些音乐乐感较差的同学有所进步,就应当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后天的训练和培养,增强初中生的音乐乐感,以提高初中生的音乐素养。在新课改背景下,音乐教师要注重研究提升初中音乐乐感教学效果的相关策略。

一、强化视唱练耳教学

提升初中音乐乐感教学效果,加强初中生对于音乐乐感的掌握,其中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就是强化初中生的视唱练耳教学。这一教学训练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学生的听觉和视唱两方面进行综合性训练。通常来讲,音乐乐感的听觉训练,应当在学生幼年时期开始,但有些家长没有这种意识,使得学生在音乐乐感的听觉训练上起步较晚,给学生对音乐的感知造成一定的障碍。为了扫清这一障碍,弥补学生听觉训练的缺失,教师在初中音乐乐感的教学中,应适当加大听觉训练的分量,以提升学生听觉上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而视唱训练与听觉训练之间相互影响,密不可分,并且它们二者之间互为基础。所以,在初中音乐乐感教学中,教师加强学生的视唱训练,既是培养学生乐感的一个重要方法,又对可以增强学生音乐感知能力的听觉训练具有重要意义。

二、熟悉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

音乐所表达的情感,蕴含的情绪,抒发的思想,都是通过乐音的高低、长短、强弱等对比、变化之后有规律地表现出来,形成最终的音乐作品,被人们认识和感知。乐音是声音的一种,人们最早接触音乐的器官就是耳朵。然后,声音再通过其他器官的传输,被感知后形成听者对音乐的共鸣情感。每一种不同的音乐,都会带给人们不同的情感。而不同类型的音乐,对于学生形成不同的音乐品性、不同的情感倾向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为了培养学生全方位的、综合的音乐感悟能力,塑造学生对于音乐的独特见解和认知,教师应当为学生选取积极向上的、使人愉悦的、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当然,在鉴赏这些音乐作品时,还需要学生能够以认真的态度去感悟、理解,积极主动地激发学生内心对于音乐的认知能力。对于还不能明确分辨音乐作品类型的同学,教师还应当根据他们的实际音乐乐感能力,为他们甄选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三、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众所周知,音乐是一门蕴含人类情绪,表达人类情感的听觉艺术。节奏、力度和速度是否恰当,情感是否饱满,以及乐曲的表现形式,对于音乐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因为,其中的任何一个因素都会影响到音乐的表现力。因此,在实际的初中音乐乐感培养中,教师应当熟悉了解教学中所涉及的所有曲目,并根据这些曲目的内容和曲调,赋予它们最为恰当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再是单纯枯燥地讲授理论知识,或者简单地播放歌曲,而是以一个全新的形式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呈现出来。不仅让学生感觉到新鲜,还激发他们对于音乐的兴趣,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为学生轻松进入音乐学习塑造一个和谐的氛围。除此之外,教师还应积极带领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果学生只是掌握理论知识,却没有将这些知识进行实际应用,学生等于没有学习音乐。因此,在初中音乐乐感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有意识地为学生筹划、准备一些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这是对他们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检验,同时,在这些实践活动中,教师也能清晰地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或者劣势,学生在实践中也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这对于他们以后音乐乐感能力的提升,会是一个良好的契机。

上一篇:能源经济环境下一篇:江西蓝天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