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与实践范文

2024-09-02

模式与实践范文(精选12篇)

模式与实践 第1篇

一、《钢琴伴奏艺术与实践》课程存在的教学问题

我国钢琴伴奏课程开展的历史较短, 取得的经验也较少, 这对于培养新时期的钢琴艺术家十分不利。很多学习者因为我国现阶段钢琴伴奏教学的相对落后, 而选择了出国求学, 这也进一步导致了知识分子的流失, 不利于我国钢琴伴奏艺术的全面繁荣和健康发展。首先, 教学侧重点存在弊端。在教授学生过程中, 将难度较大、知名度较高的曲目当做学生弹奏的目标, 忽视了学生的基础性教育, 知识掌握扎实、可以弹奏的学生当中也存在钢琴伴奏能力较低的现象, 这种“非此即彼”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对钢琴技能掌握的全面发展。另外, 很多课程还存在重学生技巧的硬性、外在培养, 忽视情感的内在培养, 导致学生机械性弹奏, 毫无感情的投入, 无法真正演艺出作品的真谛。其次 , 对于钢琴伴奏的实践性教育相对匮乏, 提供给学生上台表演的机会少, 课堂教学效率低, 实践操作性不强,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实践操作的匮乏, 舞台经验的缺乏都不能使学生的钢琴伴奏学习有所成效。这种重理论, 轻实践不仅是《钢琴伴奏艺术与实践》课程开展存在的弊端, 也是我国现今教学现状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因为, 这种应试教育在我国已有相当一段历史, 改变这种现状绝非一朝一夕之事。

二、《钢琴伴奏艺术与实践》课程教学对策的探索

面对我国钢琴伴奏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应该以积极地态度去解决。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增加钢琴伴奏的教学实践, 促进向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模式转变是我们当前发展该课程的必然。

1、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是教学开展的指导思想, 能够提升钢琴伴奏的教学效率, 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热情。首先, 要以正确的音乐教育理念作为教学开展的基础。音乐理念是每个音乐人应该具备的必要要素。通过向学生有选择性的“输入”教学内容, 在保证教学内容不枯燥乏味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增加学生审美体验的机会, 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想象的空间, 让学生多体味、多思考、多创新, 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其次, 要改变钢琴伴奏是其他教学的附属品的认识, 明确钢琴伴奏课程开展的动机, 一旦设置该课程, 就应该将其与其他课程的开展进行科学的分门别类, 体现各自课程的专业功能和指导功能。

2、增加钢琴伴奏的教学实践

理论的灌输固然重要, 但是只有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才是正确的理论。钢琴伴奏课程的开展, 在教授学生伴奏技能的同时, 也应该增加学生在一定的环境下演奏钢琴的机会。通过开展比赛、钢琴伴奏聆听体会课, 鼓励学生多参加班级、学校组织的各种大中小型文艺活动, 或者激励学生参与相应的诸如拜访孤儿院、老人院等志愿活动等形式, 提高钢琴伴奏者与表演者合作的机会, 增强伴奏的体会, 加强与听着的互动, 不仅能够提升表演者的良好心理素质、形成自己的台风, 而且最重要的是学生的钢琴伴奏能力得到提升, 思维更加活跃、艺术素养得到了锻炼。

3、大力推进学生的主体性教学

学生作为一个个体, 具有不同的特点。有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扎实, 但是音乐感较弱, 有的学生钢琴独奏能力较高, 但伴奏常常不尽如人意, 与演奏者的协调、平衡能力欠缺。这些特殊性的存在要求教师在教授过程中, 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对于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培养, 明晰学生的长处与不足, 对于有一定方向天赋的学生要更加重视, 并给与该方向的专业指导和培养, 对于协调性不强的学生, 要加强合作能力的培养, 通过增加其对歌剧、舞蹈等形式的伴奏, 加强学生在伴奏过程中的所感、所想与所得。

三、结语

综上所述, 钢琴伴奏课程作为提升学习者音乐素养、增强学生的钢琴五感, 提高钢琴演奏者的演奏水平的一种课程设置, 对于钢琴伴奏经验比较匮乏、钢琴伴奏发展之路还有很长的我国是十分必要的存在。虽然我国的《钢琴伴奏艺术与实践》课程的开展过程中还有一些弊端, 但是, 我们相信, 通过发现问题, 对问题进行解决, 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 不断探索教学模式的最佳效果, 就一定能为我国的钢琴伴奏艺术的全面繁荣与健康发展开拓新局面。

摘要:钢琴伴奏在当前诸多艺术表现形式中, 人们对其喜爱程度越来越大、其伴奏所取得的成效也愈加明显、艺术价值更加为人们所称颂, 无论对于听众还是演奏者而言, 都具有极大存在意义和发展意义。钢琴伴奏要想演奏的惟妙惟肖、引人感动, 对演奏者的培养与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良好的教学开展, 对于培养学生的钢琴五感, 发挥学生对钢琴伴奏的创新意识和表演艺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对这样课程的开展历史还比较短, 课程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弊端, 因此革除弊端, 完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叙述钢琴伴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进而找出相应的对策, 以此作为《钢琴伴奏艺术与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式, 为钢琴伴奏课程的有效开展提供些许的借鉴。

关键词:钢琴伴奏,课程,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葛慧.钢琴伴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3 (28) :35-36.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第2篇

摘要:结合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背景、创新思路以及实践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可借鉴性的探讨。关键词: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与实践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工学结合为主线、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培养为核心,积极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与企业进行校企深度融合,经过几年的创新与实践,共同探索出了“校企合作育人的‘31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和社会的多赢。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背景

(一)电子商务专业人才供求不平衡、不匹配

近几年来,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正式发布《2010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已达4.5万亿,国内网上零售的用户规模达1.58亿人,个人网店的数量已经达到了1350万家,未来10年将有1万亿资金投入到电子商务,由此将会引发超过200万的电子商务人才缺口。但目前我国电子商务人才市场的基本现状是:一方面,专业大型电子商务公司和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部门,不能按要求招聘到足够的“熟练工”。为应付需要,有超过半数的是从其他专业或行业改行的,素质和能力明显偏弱,并已成为当前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熟练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有严重供不应求的现象,且缺口很大;另一方面,各大专院校尤其是普通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低的不超过50%,高的也不到85%,不少毕业生学非所用,甚至毕业即等于失业,出现了不适应电子商务实际需要的所谓“专业人才”供过于求的问题。我院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生也不能独善其身,就业率低,就业质量不高,招生规模下滑,专业生存形势严峻,改革迫在眉睫。

(二)专业教育教学内容和标准与企业的用人标准出现偏差

结合我院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来看,专业教育教学存在课程之间缺乏横向联系、理论课与实践课相互分离、实训内容与企业实际不符、教师双师素质不高等问题,其根源主要是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不一致、实训标准与岗位标准不一致、实训标准与岗位标准不一致以及教师素质与双师结构不一致。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和标准与企业的用人标准出现了偏差,人才培养的质量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学校与企业无法有效对接和统一。

(三)内涵式发展之路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学校发展现由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转变,从示范申报到示范建设,再到人才培养水平评估都体现了人才培养质量的发展趋势,相应的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有关校企合作和人才培养质量工程的政策文件。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也提出了“要解放思想,推动实际工作为出发点,以学生得实惠,专业教育教学为核心”的工作思路,为项目改革创新提高了政策环境和支持。

二、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目标

依托行业企业、面向社会,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优化原有的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机制,搭建一个校企深度融合的平台,使企业真正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来,成为名副其实的办学主体之一,与学校一道形成办学的双主体,共同完成人才培育工作。而且在人才培育的过程中,既要考虑电子商务行业通用要求,夯实专业基础,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职业通用能力,解决学生以后就业的广泛性和职业的可发展性,同时又要考虑企业的具体要求,培养学生的职业个性能力和岗位拓展综合能力,解决就业的零距离,分阶段对学生能力进行提升,使学生既具备必需的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和发展潜力。

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路及措施

(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路及措施

优化原来的2+1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的平台,变一元办学主体为二元办学主体,双方各承担相应的人才培养任务,共同完成人才培养工作。整个人才培养工作按照职业通用能力、职业个性能力和综合拓展能力对应分阶段来培养,同时调整课程体系。

(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措施

1、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机制体制,构建建立校企合作平台

按照校企合作办学指定思想,建设 “两层机构、五个方面”的校企合作机制体制。两个机构为电子商务校企合作委员会和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委员会;五个方面为校企共同进行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系级校企合作管理制度,逐步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长效运行机制。

2、校企合作形式与运行机制建设

充分发挥电子商务校企合作委员会和电子专业建设委员会的作用,根据专业发展需求,不断拓宽合作领域,积极寻求合适的合作途径与方法,逐渐丰富合作内容。以人才培养、技术服务为纽带,积极寻求校企双方的利益结合点。几年来,我们与企业建立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实践中,按照校企合作教学总体安排,学生先在学校完成三学期的基本素质和职业通用能力培养,第四学期本学期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到校企合作企业接受一学期的订单培养。此次订单培养开设的课程以及教学实施计划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师均由企业的能工巧匠和业务骨干担任,每天上午理论教学,下午实训,进行工学交替。教学过程中他们制作教案、电子课件、授课计划,布置和批改项目化作业,制订考核标准,组织考试考核并给出考核结果,出色的完成了全部教学活动。学生在企业真实的岗位上,以网站建设、网络广告制作、客户沟通、商务谈判、商务礼仪等真实的任务驱动,做真的、真的做,真正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实现教、学、做合一。通过一学期的订单培养,学生完成了企业学习任务,顺利通过了企业的全部考核,领到了校企联合颁发的结业证书,随后将在企业进行带薪顶岗实习,全部实现预就业。

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成果

1、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高,学生适岗时间大大缩短,企业对学生的满意度大大提高。在该模式下,企业成为真正的办学主体,整个教学标准与企业用人标准保持一致,避免了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三个阶段培养的学生能力由职业通用能力到职业个性能力再到岗位拓展综合能力,学生的身份也由学员到学徒再到员工,能力阶梯递进,前后连贯,毕业生质量明显提高。企业对学生非常满意,希望与学校长期合作。

2、学生对人才培养模式评价好。该模式培养出来的能力突出,成长空间大,收入不菲。如2011年初将2009级电子商务专业的55名学生送到了校企合作公司,有的学生上岗的当月就创造了良好的工作业绩,获得9000多元的报酬。经过8个月的实践锻炼,已经有多名学生被提升为基层主管,学生平均月收入在4000元以上。往届的毕业生中有些已经成为公司中层主管。纵观最近的几届毕业生,尽管他们最终有少数没有继续留在校企合作企业就业发展,但他们有些是被其他公司以更高的薪酬和职位挖走了,有些主动应聘到其他公司跟好的职位,而且发展都很好,因为我们选择的校企合作企业是电子商务行业的标杆企业,对整个行业具有带动和引领作用,所以来校企合作企业培养的学生深受同行企业的欢迎。学生一致感谢学校能够给他们提供这样一个教、学、做合一的学习的平台,使他们快速成长,获得这样好的工作和发展机会。

3、整合了社会资源,改善了办学条件。该模式把企业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办学主体,把企业有实战经验的专家和技术骨干整合为我们的师资队伍,把企业的生产性场地整合为我们的实验实训基地,增强了我们的办学实力,改善了办学条件,也为学校节约了资金。

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推广价值

本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运行切实科学,成果的探索出了校企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合作运行的内容、方式方法及运行机制,把双主体办学变成了现实,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对相关专业群乃至校企深度融合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2]刘晓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17).〔2〕程光旭.努力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突破[J].中国高等教育,2009,(1).徐斌华,男。1974年9月出生,湖北孝昌人,硕士研究生,院副教授,高级物流师,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物流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企业改革、高职教学研究。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与实践 第3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能力培养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职学校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本文试运用当前相关的研究成果以及本人的教学实践,研究和探讨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一、 21世纪中职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

中职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变化和发展,即从“计算机文化论”到“计算机工具论”,再到现在提出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正是人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认识的不断提高。换句话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不仅要掌握社会生活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对于我们21世纪的学生来说,基本的“信息素养”应包括:① 信息获取的能力;② 信息分析的能力;③ 信息加工的能力;④ 信息创新的能力;⑤ 信息利用的能力;⑥ 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

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将上述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从而形成影响人的一生的品质。

二、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

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已有课程(或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一种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它承认事物联系的整体性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具有如下的基本要求。

1.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课程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的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甚至多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景(学科任务包含其中),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把相关的各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所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的学习。

2.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在课程整合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

3.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学生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三、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三种基本模式

在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教学的总体能力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但对于不同学科定位,信息技术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为此可以将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分为三种基本课程模式。

1.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Learn about IT)。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开设,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然而,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同样要按照课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这些任务可以是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可以是社会性的问题。教师在任务设计时要灵活创新,对于相同的知识点,在完成所要求的学科目标的前提下,要根据不同的学校环境、教师特长和社会背景等,创设不同的情景任务进行教学,不能拘泥于教材或参考书所提供的材料

2.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Learn from IT)。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

在这种整合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分别进行教学和学习。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研究型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Learn with IT)。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

研究型课程中的整合任务,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内容,而是课后延伸,甚至是社会现实性课题,如环境保护、旅游类问题等。课题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一般小学低年级以生活实践性的活动为主,小学高年级以社会综合课题学习为主,初中以学科性综合实践活动为主,高中以综合性学科的学习为主。

研究型课程超越了传统的单一学科学习的框架,它按照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将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完成课程目标。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

四、结束

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作者单位:吉林工业经济学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职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文件. 教基[2000]35号

妇产科学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第4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临床医学专业2009级两个班 (88人) 作为实验组, 另两个班 (80人) 作为对照组, 两组学生的年龄、性别比例及知识水平无显著性差异。

1.2 方法

1.2.1 理论教学

两组学生均采用乐杰主编的《妇产科学》第7版教材, 任教教师、教学内容及课时均相同。

1.2.2 实践教学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 即示教课以教师示教为主, 实验课以大组 (20人) 进行, 课间见习以跟查房、听教师讲解为主, 病例分析以教师讲解、分析为主。实验组在保证实践教学总课时不变的前提下, 采用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即示教课融入模仿操作环节;实验课改为小组化 (10人左右) 训练, 并强化模型和模拟人身上的操作练习;课间见习增加了学生实战操作和病史采集、书写部分;病例分析由简单到复杂, 并引入PBL教学的综合病例讨论。

1.3 考核方法

在开设的实验项目中抽取两项内容进行操作技能考核, 计算平均分;课间见习成绩由带教教师根据学生见习态度、已学知识运用情况、操作手法是否正确熟练、与孕妇或病人沟通等情况综合进行评分;病例分析在综合病例讨论结束后进行考试。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数据结果均用 (±s) 表示, 应用μ检验比较成绩结果,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理论及实践考试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理论考试成绩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操作技能考核、课间见习及病例分析成绩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体见表1。

2.2 问卷调查

实践教学全部结束后,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发放问卷调查表, 共168份, 收回168份, 有效回收率为100.00%, 问卷调查内容及结果比较见表2。

3 讨论

3.1 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实践教学一直是妇产科学教学的重要环节, 是理论教学效果巩固与深入的“助推器”, 在以往实践教学中, 学生只看不动手。改革后的实践教学循序渐进, 从模仿操作入手, 到强化技能操作训练, 再到见习时的实战训练、病史采集及综合病例讨论, 更加注重学生操作能力、沟通能力、循证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从表2可以看出, 实验组在学习兴趣、知识运用、解决问题、知识拓展、人际沟通5个方面, 认为帮助很大者分别占47.73%、52.27%、38.64%、40.91%、32.95%;而对照组在这5个方面的比例则较低, 分别为25.00%、30.00%、26.25%、22.50%、16.25%。说明实验组学生通过多元化的训练, 到临床见习后, 会尝试主动与病人沟通, 用所学知识解答病人提出的问题。如能解答, 学生就有一种成就感, 会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1];同时在进行相关操作时, 操作手法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病人的信任程度和接受程度。一旦病人产生怀疑, 就会拒绝学生操作, 学生则会反思, 从而更加注重平时的操作技能训练, 以免再被拒绝。

3.2 实验室操作训练有助于弥补临床见习的不足

实践教学中, 课间见习固然能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枯燥的理论知识, 帮助学生掌握临床基本操作技能, 但是仅仅依赖临床见习训练学生的临床基本操作技能是不够的[2]。特别是妇产科涉及女性生殖器官隐私, 病人常常因顾忌自己的隐私被泄露或胎儿的健康而不愿意配合, 或拒绝临床见习。因此, 课间见习前利用实验模型及模拟人进行妇产科基本操作技能训练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可以在模型上反复练习操作手法, 如腹部四步触诊、妇科检查、分娩接生、放环、取环等, 教师及时给予矫正, 直至正确为止;同时在操作训练中让学生学习如何与病人沟通, 并进行爱伤意识教育, 把在临床见习中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放到实验室来完成, 加强学生操作训练, 以避免医患矛盾的产生,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表1可以看出, 实验组的操作技能考核、课间见习平均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 。

3.3 综合病例讨论有助于学生循证医学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病例讨论是医学生必备的临床技能之一, 传统病例讨论往往教师讲授多, 学生思考少, 缺乏对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3]。改革后我们运用循证医学模式, 从随堂的简单病例引导到见习时学生病史的采集、书写, 最终引入PBL教学的综合病例讨论, 以“问题”为切入点, 让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对有疑问和不能解决的问题, 通过相互提问、讨论和查找相关资料寻找答案。在解决问题过程中, 一方面, 可使学生的理论知识更加完善和牢固;另一方面, 由于答案的不确定性, 更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4]。PBL教学的综合病例讨论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能力, 使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和提升, 从表1不难看出, 实验组的理论考试成绩与对照组并无显著性差异, 但病例分析成绩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1) 。

3.4 存在问题及对策

3.4.1 实习带教师资问题

改革后的实践教学大多数以小组形式开展, 对带教教师的需求量大, 而承担带教任务的临床教师大都是医院的骨干力量, 繁重的医疗任务使他们对带教工作积极性不高, 给实践教学的开展带来许多困难;同时, 由于缺乏对带教教师的培训, 带教水平参差不齐。因此, 建议附属医院一方面要提高临床教师的教学意识, 增强临床教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同时要有计划地培训带教教师, 通过集体备课、互相听课, 到上级医院进修和进行教学带教进修等方式, 规范其带教行为;另一方面要完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 将带教工作列为年终考核内容, 并在利益上给予充分体现, 如安排外出学习、优先晋升职称等, 以保证带教任务的顺利完成, 提高带教质量[5]。

3.4.2 课间见习评价标准

在实践教学中, 课间见习成绩是带教教师根据学生见习态度, 已学知识运用情况, 操作手法是否正确、熟练, 与孕妇或病人沟通等情况进行综合评分, 评价标准中量化、客观的依据较少, 主观依据较多, 且由于不同带教教师对评分标准把握的差异, 致使学生成绩存在不合理现象。因此, 探讨制定一种较为客观的课间见习评价标准, 是今后实践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 如运用标准化病人, 以更公正、公平地评价学生[6]。但由于妇产科涉及隐私较多, 标准化病人招募较为困难。

总之, 妇产科学实践教学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基本操作技能, 有助于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循证医学能力, 且能弥补临床见习的不足。但同时也对带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今后深化实践教学改革起到了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徐慧敏, 黄高敏, 方针, 等.规范课间见习, 提高教学质量[J].科技创新导报, 2010 (18) :179.

[2]耿强, 徐家丽, 马建新, 等.临床医学专业课间见习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28) :74-75.

[3]王火, 李庆英, 张晶晶, 等.PBL教学法在内科学课间见习中的初步实践[J].武警医学院学报, 2011, 20 (6) :493-495.

[4]李瑞兰, 宁玉梅, 吕玲.PBL结合模拟病人教学在妇产科临床见习带教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 2010, 9 (1) :102-105.

[5]王英华.临床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内蒙古中医药, 2012, 14 (21) :82-83.

“双元制”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第5篇

在职业学校招生普遍困难的情况下,淄川第二职业中专连续三年招生突破1300人,使在校生达到90个班4000余人,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淄川二职专何以异军突起?日前,记者慕名走访了这所学校。李少鹏校长介绍说:“学校能够有这样良好的发展势头,主要得益于我们努力探索与实践“双元制”办学模式,贴近企业岗位需要,大力培养实用型人才”。

走向校企联合淄川二职专于1987年由普通中学改办为职业学校。办学初期,由于在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上不相适应,办学思路陈旧,专业设置单一,实验实习条件落后,再加上受“普高热”的影响,曾一度限入发展低谷。职业学校如何办学才具有活力,成为摆在学校面前的严峻课题。1992年,该校在对市场做了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决定走与企业联合办学的路子。与些同时,学校的近邻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有了大的发展,从日本、德国、瑞士等国家引进了处于世界前沿的设备,公司产品技术含量大,工艺要求严格,质量标准高,急需高素质的技术

1工人。双方一拍即合,走上了校企联合,共同发展的道路,并逐步形成一整套适应双方更大规模发展的招生、教学、实训模式。

构建“双元制”模式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基本特点就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完成职业培训,既要学好理论课,又要进行实践训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此,学校自2000年以来,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确立了“跳出学校办职教”的工作思路,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无缝链接。

一是培养目标的链接。公司和学校在办学方向、培养目标方面达成了共识,共同制定培养人才的具体标准,形成了企业所需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新型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学生理论知识水平不求很深,但涉及面广,与专业有关的各方面知识都应有所了解,实际操作技能过硬、宽广。为此,学校设立选修课,开展“读你最喜欢的十本书”活动,定期开展技能比武,确保目标的实现。

二是在招生计划、课时安排、课程设置、授课方法上的链接。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招生条件,确定招生数量;经常开会商讨招生、教学、以及学生进厂等事宜;共同调整课程设置与课程结构,编写修改教材,确定授课内容;学校负责文化课、专业理论课的讲授,公司选派技术人员直接管理车间,指导实习,学校也经常派教师到公司顶岗培训,增强其感性认识和提高专业技能。

三是在专业设置上的链接。专业围绕企业需求设置或调整。企业需要什么类型的、什么层次的人才,学校就开设什么专业按要求培养,2001年学校为满足公司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挂靠青岛大学为其培养大专层次人才,开设国际贸易、纺织工程、轻化工程等新专业,逐步形成了与企业相吻合的动态专业体系。

四是在实习设备上的链接。鲁泰公司有了什么样的生产设备,学校就有什么样的实习设备。学校建立了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有纺织、缝纫、服装、学生装生产四个车间,可供300名学生同时进行织机操作、各式服装制作的封闭式实习训练基地,车间内配剑杆织机、日本产高档电动缝纫机、衬衣生产流水线,完全和公司的生产设备相匹配。

五是在校园文化上的链接。把先进的企业文化引入学校,形成浓厚的充满企业气息的校园文化。定期聘请公司领导及优秀毕业生来校举办讲座;学生经常进厂参观学习,感受企业文化的氛围;学校教室内有“鲁泰人论实力不认关系”、“做合格的鲁泰人” 等标语,让学生及早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把自己的言行统一到公司的厂规、厂纪上来。把工厂建立学校,把学校融于企业,以培训为主体,把实习工作放到首位,学生专业技能过硬,学校办学活力大大增强。

实行“定单式”办学

学校与鲁泰公司合作,始终沿着一条“企业需要什么,需要多少人才,学校提供什么,提供多少人才”的路子,你需要我培养,你培养我安置,形成了良性循环。企业定期向学校提供急需用人计划,以计划需求定招生,走“订单式”办学之路,避免了招生工作的盲目性。

学校根据企业需求不断拓宽招生路子,实行开放办学,变一年一次招生为一年春、秋两次招生,建立起招生、培养、录用、待遇等互相衔接的运行机制,做到了招生与招工相结合,毕业与就业同步,形成了“学校+学生=企业+员工”的新的职教产业链条。这种链条的形成,解除了学生就业的后顾之忧,大大提高了学校的吸引力。

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第6篇

李永霞(1984.5—),女,硕士,河北沧州人,衡水学院教务处,讲师,高师学前教育。

摘要:衡水学院艺术类专业构建五维立体的创意型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学生为本,将高校、学生、校内外实践基地、行业协会与地方大众及企事业联合互动,共同致力于“面向地方大众”的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创意型艺术人才,在实践中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的评价机制,有力促进衡水学院艺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据教育部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4年3月,我国本科院校共有1145所,其中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有646所,占本科院校总数的56.42%。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本科教育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彰显,其艺术行业越来越为大众所熟悉、重视与青睐。面临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衡水学院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其艺术类专业群日益彰显,势必需要梳理其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校艺术类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高校传统脱离实践和生活的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无法实现较好的对接,无法满足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文化对艺术人才的需求。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空而大,缺乏实践操作性。传统的艺术类人才培养目标,大多表述为“以培养具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艺术类专业的合格人才”。对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程度,艺术类专业辐射的就业区域与服务对象,艺术类专业人才目标标准等表述较为空洞。

(二)人才培养方案重理论轻实践。传统的艺术类专业往往以纯艺术的美学教育和传统工艺美术、音乐教育、表演等为基础。人才培养方案中长期侧重理论内容,严重缺乏以实际动手实践操作,创意型设计与表现的技术实践教育。

(三)人才培养过程无法满足现有艺术类学生创意学习的需求。高校传统艺术类专业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单一,往往学历、职称很高,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能力与艺术引导能力不足;传统的艺术类专业教学过程往往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的认知理解、练习为辅,缺乏课程教学过程中艺术类专业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创意的实践操作。

(四)人才培养的考核注重过程,忽视结果。传统的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成绩、最终成型的作品等作为人才考核的唯一标准,忽视了艺术类专业学生在参与最终作品制作的努力与创意程度。

二、五维立体的创意型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衡水学院自2004年升本以来,艺术类专业随着国家特别是衡水地区及衡水所在的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增设,各艺术类专业从规范向内涵式演进,逐步形成衡水学院艺术类专业集群,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构建了五维立体的创意型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五维立体创意型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其本质,即校企合作,以学生为本,将高校、学生、校内外实践基地、行业协会与地方大众及企事业联合互动,共同致力于“面向地方大众”的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创意型艺术人才。五个维度分别为高校、学生、校内外实践基地、行业协会与地方大众及企事业,分别对应高校的艺术素养底蕴、学生的个性创意、实践基地的岗位素质训练、行业协会的前沿信息、地方大众与企事业的艺术需求及就业需求等,涉及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学生参与赛事情况及就业情况等,最终实现面向大众的五维立体的创意型艺术类人才培养。

三、五维立体的创意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一)更新艺术类人才培养理念。衡水学院各艺术类专业自专业设置之始,就围绕本专业设置的背景、原因、未来学生培养目标、规格及专业就业前景等开展调研。如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等专业,根据相关地方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规格要求,在岗位能力的基础山,探索和实施独特的人才培养师资发展模式,构建符合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校企紧密合作开发的,具有专业特色的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创新实践基地。

(二)创新艺术类人才培养模式

1、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建立艺术类综合大平台。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坚持以宽基础、强主干、重延伸、综合交叉、强实践为原则,通过学科专业基础平台+特色专业方向(职业)模块+集中性实践教学平台, 构建科学合理的培养框架体系。通过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拓宽学生的视野,将课堂教学、艺术实践教学、学术讲座、课外活动、社会实践、艺术创作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教学、研究、创作三者结合良性互动教学模式。

2、分层教学。分层教学是衡水学院“进步教育”理念的重要实现形式,是艺术类专业为学生针对性培养的重要载体,是根据学生入学情况进行摸底式的专业技能测试,根据测试情况针对性的为学生设计不同层级与难度的培养体系。分层教学为衡水学院艺术类专业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为学生创意能力的培养等创设良好的条件。

3、一对一辅导。为了真正打造适合本地区的创意型的艺术类专业人才,衡水学院艺术类专业除了正常教学外,其专业教师采用一对一模式对学生专业技能、职业技能进行全力辅导。

4、艺术类工作室模式。优秀的创作作品与良好的工作环境是密不可分,为鼓励青年教师的创作热情,并带领学生参与竞赛或实际设计项目,大力推行了艺术类工作室人才培养的开展,通过工作室实际项目的操作,提高艺术类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强化其职业素质和综合素养的培养,使其从毕业到就业实现零距离。

5、任务项目驱动。通过课程教学、工作室、实践教学中以项目为载体的“任务驱动”为前提,以“兴趣驱动”为导向的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紧紧围绕“任务”这一前提,寻找艺术通感,进而实现创意的教学模式,推行艺术类音乐、舞蹈、美术类、播音类实践课堂“任务引领、项目驱动、兴趣导向”的教学模式,构建“学”、“做、“创意”一体的教学途径,实现“教、学、做、创意”一体化。

6、以赛促学。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采用竞赛及参与竞赛的方式,进一步调动学生专业学习的动力。艺术类专业学生参加比赛得奖的情况持增长趋势,获奖总量较大。省级、国家级奖励取得的奖项也占据一定地位。通过各类赛事的参与,一方面鼓励艺术类专业学生强化本专业技能与创意的学习,另一方面,也提升了艺术类专业教师的指导水平。

(三)改革艺术类人才培养评价模式。衡水学院艺术类专业一直积极探索人才培养评价及考核方式的改革,强化期初、期中、期末等形成性成绩比例,将各艺术类赛事获奖等作为学生毕业考核的一部分。此外,以艺术类专业学生赛事参与及获奖情况,艺术类专业学生实习、就业情况,通过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学生家长、学生、教师等进行多元化的回馈与评价,以确保艺术类专业创意人才培养的质量。

衡水学院艺术类专业历经多年构建出五维立体的创意型人才培养模式,虽然培养目标逐步明晰,培养方案逐渐成熟,培养过程与评价机制日趋完善。但未来探索与实践的路更漫长,仍需要紧密围绕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进一步凝练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体系,为适合本地区艺术发展培养更多的创意型艺术人才。(作者单位:衡水学院教务处)

基金项目:河北省2014-2015年度教改项目2015GJJG195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朱铁军,叶贵霞.艺术类专业国际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策略研究[J].蚌埠学院学报,2013,01:112-114.

[2]韩雨庚.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

[3]衡水学院内部资料.衡水学院说专业资料汇编[Z].衡水:衡水学院,2014.

模式与实践 第7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一、课程性质及应用价值

《电机与拖动》课程有着比较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 是电气自动化、电气技术、供用电技术和机电一体化等电类专业的一门主要技术基础课, 内容包括直流电机及电力拖动、变压器、三相感应电动机及其电力拖动、单项感应电动机和三相同步电动机、控制电机及电力拖动系统电动机的选择。使学生掌握电机的基本理论知识、计算方法和一般应用等问题, 同时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能在将来的技术工作中分析和解决在电机方面所遇到的问题打好基础。

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 使用的生产机械都需要原动机 (电机) 拖动才能正常工作, 电力拖动技术发展至今, 它有着其他拖动方式无法比拟的优点, 由于电动机效率高, 运转经济, 其种类繁多, 可以满足不同类型的生产机械要求, 同时电动机又易操作和控制, 并可以实现遥控和自动控制。因此, 电力拖动已成为国民经济电气自动化的基础。

二、优化教学内容, 构建课程体系

《电机与拖动》课程是以职业岗位所需为依据, 以电机原理和电力拖动为载体, 及以电机原理分析为主线整合而成的课程, 重点强调教学内容的应用性与实用性, 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精简了教学内容, 将其内容的抽象性和理论性摒去, 以“适度”、“够用”为课程内容目标, 优化了教学内容, 体现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 以就业岗位所需为依据, 本院在教学改革与实践中, 充分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以往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内容组织教学, 以教师为主体, 学生被动听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高职学生。将原来较为单一的纯理论教学课程体系, 转变为应用性理论、课程实验、实践技能训练整合一起的课程体系, 形成一套符合高职院校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三、《电机与拖动》实践教学模式

《电机与拖动》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是采用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以实践教学为辅, 以实验室和教师为主导地位、以学生为被动地位的教学模式。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合理调整教学内容, 改变教学方法, 增加实践教学时间, 构建出全新的课程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实践教学模式。具体改革研究的内容如下:

1、将课程内容以实训项目进行整合, 使有的单元先通过实训或开展现场教学, 后进行理论知识点的讲解;有的单元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进行实训;有的单元采用老师指导学生上网查资料自学后开始实训。在每个教学项目中体现“教、学、做合一”教学方式, 使学生通过实训等环节系统地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提高从事电机电气工作的综合技能。

2、在教学中结合实训基地实施教学, 结合规划教材与电工考证教学要求, 将课程内容以实训项目分成的四个单元, 采用一个项目就是一个教学单元。对学生的考核分为三部分, 实训教学考核、理论教学考核、学习过程考核。教学体现让学生在“教、学、做”中获得知识, 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从技能方面着重培养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 使学生具有从事电机及应用行业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包括4个方面:一是实践能力。实践能力可通过单项能力、模块能力、综合能力和扩展能力的顺序分阶段逐步提高。二是职业素质。社会信息化、经济全球化对专业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实践教学体系不是单纯培养实践技能, 而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目标, 注重学生职业道德、奉献精神、团队精神、质量意识和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培养。三是创业能力。学生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满足谋生本领的需要, 也就是满足学生创业的需求。通过创业教育可以锻炼学生的择业能力和生存能力, 这是高等院校推动就业的必然选择。四是职业资格证书。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是对学生职业能力的综合检验, 也是学生顺利就业的基本保证。

3、现场教学:依托企业, 聘请企业工程师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进行现场教学, 学生充分掌握书中理论知识的同时吸收丰富的工作经验, 为熟悉岗位提供保证。

通过教学改革与实践, 制定出《电机与拖动》的实践教学课程标准。开发设计出实践教学多媒体课件。对现场设备, 采用大量图片和视频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对学习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 借助一定的动画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形象、直观,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轻松、容易掌握。引用实际生产过程的录像片,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拓展学生的视野, 以提高教学效果。研发出依托电机企业顶岗实训的指导书。建立相对完善的评价体系。建立稳定的电机拖动课程教学实训基地。建设完成《电机与拖动》的实践教学体系, 建立构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学与生产相结合、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三结合”实践教学体系。

四、结语

《电机与拖动》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教改项目实施后我们学校每年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学生都可以从中直接受益。如果效果运用的好, 同时可以向机电系的其他专业推广, 还可以为企业创造效益间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宇平.《电机与电力拖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 (02)

[2]吴凯.基于“教实一体化”的电机拖动课程教学设计[J].考试周刊.2011 (88)

[3]熊风.“电机与拖动基础”教学若干方面的实践与探索[J].科学咨询 (科技.管理) .2013 (01)

模式与实践 第8篇

关键词:高职,药学专业,实践教学

目前, 教育部再次下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加强大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的相关文件, 要求各高校高度重视实践环节,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因此, 高职高专院校必须努力推进专业实践教学改革[1]。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专业技能水平在人才知识结构中具有重要地位, 其中, 实践教学环节不可忽视。本文以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药学专业为例, 以培养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对传统药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与思考。

1 目前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对就业岗位认知不足, 积极性不高

以我校为例, 药学专业学生大都是中考的失利者, 学习自主性不强, 对专业的选择是茫然的, 对今后的就业岗位知之甚少, 因此对专业缺乏兴趣, 积极性较低。

1.2 学校对实践教学重视度不够, 支持度较小

在“普通教育有高考, 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以及将技能大赛“覆盖所有学校、覆盖所有专业、覆盖所有教师、覆盖所有学生”口号的提出下, 学校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特定的技能大赛培训中, 造成了专业实践教学资源的缺乏[2]。学校实验仪器购置不及时, 领导对实践教学支持力度不够, 教师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 生产实践教学安排不尽合理以及实践教学考核制度不完善, 使得学生不注重实践学习。

1.3 开展生产实习难度大

由于实验室与企业实际生产存在较大差距, 在实验室完成企业化整套技术很难实现, 因此, 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药物的工艺实践必须在企业车间进行。以我校药学专业为例, 学校建立了制剂实训工厂和仿GMP车间, 但是与企业相比, 设备落后, 自动化程度不高, 因此, 生产实习难度大。

1.4 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专业型师资匮乏

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大多数刚从大学毕业, 缺乏企业实战经验, 对专业学术背景了解不够。另外, 学校长期轻实践, 使得很多教师不愿意当实验员, 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高, 加之大型设备、精密仪器的管理和维护不到位, 影响了正常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开展。

1.5 实践场所管理制度相对落后, 灵活度不够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活动中, 学生按照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内容和步骤进行操作, 很难在课堂上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以致其在以后的工作中难以做到融汇贯通、举一反三, 缺乏应变能力。同时, 实验室管理制度不灵活, 抑制了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2 药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与实践

2.1 增加学生了解就业岗位的机会

结合药学专业特点, 将实践活动与就业岗位相结合, 给学生提供了解就业岗位的机会。我校在新生入学时开展为期一周的专业认知活动, 组织学生对学校的实训场所 (如质检中心、制剂实训中心等) 以及与就业岗位相关的企事业单位 (如药检所、药房及药厂等) 进行参观并给予详细的解说, 以满足他们对岗位的好奇心, 对以后的就业岗位有初步的认识。这对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2.2 根据企业、社会需要调整教学计划

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满足社会需求作为专业办学的宗旨, 通过对合作企业调研和听取企业意见, 在对专业进行深入分析和广泛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改革与调整。根据连云港市相关药品企业需求情况, 我们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增设相关的实验实训项目, 并对毕业生实习时间做相应调整。

2.3 建立企业冠名实验室, 开设定向培训班, 开启校企联合新篇章

学校与企业共同建立实验室, 设立企业冠名班, 教学内容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 并由企业相关人员开展教学培训, 让学生将学与用密切结合;同时, 学校对企业进行宣传, 扩大了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例如, 我校建立岛津通用实验室、海王星辰药房以及“同仁堂药店”, 开展订单式培养和菜单式教学,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4 实现开放式实践教学, 以科研带动兴趣

开展开放式实践教学, 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使学生的学习空间由教室延伸到实验室, 开辟了学生的第二课堂, 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例如, 药学专业开展实训项目时, 进行“任务驱动式”实践, 让学生独立完成药物的合成—药物剂型的制备—药物的检测等一系列流程, 加大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力度, 帮助学生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另外, 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 实现对学生高层次能力的培养。通过科研能力的训练,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2.5 加大对企业人员的软引进力度, 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

针对我校药学专业实践教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现状, 学院从校企合作单位聘请专业技术人员任兼职教师, 定期向学生授课, 在学生去企业实习时兼做指导教师, 指导实习教学工作, 校企关系更为融洽;邀请企业专家来学校给中青年教师作讲座, 对其实践教学进行指导。同时要求中青年教师利用寒暑假进行相关专业的企业实践, 熟悉实际操作, 以适应新形势下药学学科发展的需求。了解企业的动态变化, 不断丰富工作经验, 提高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 使其在以后的实践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

2.6 强化专业综合实训, 实现资源共享

由于药学专业岗位需求多样化, 为使药学专业学生的综合技能与岗位相匹配, 通过各专业学科的综合实训来强化技能, 让他们做到知识和技能融汇贯通。我校在药学专业学生临毕业前, 对其进行为期两个月的专业实训。以小组为单位, 在多学科教师的指导下, 以药物的合成—药物的制备—药物的分析为主线完成多个实训课题。结果表明, 药学专业学生综合技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对药学专业的岗位需求也有了更多的理解。

2.7 强化职业资格培训

药学专业属于应用性学科, 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对药学专业学生就业有着重要的意义。使他们在校期间达到职业技能的标准, 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 制订教学计划时, 需考虑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例如, 我校药学专业部分学生可通过药物检验工、药品购销员等技能大赛取得药物检验工、药品购销员等职业资格证;大多数学生在毕业实习前通过专业实践培训可考取药物检验工、药物压片工等职业资格证。学生在获得毕业证的同时, 取得岗位职业资格证, 使得近年来药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90%以上, 就业竞争力明显提高。

2.8 对毕业生进行回访, 培养企业所需人才

为了对学生的就业方向进行研究, 为其建立后期工作跟踪档案, 不定期地对毕业生进行回访, 了解学生的工作情况和用人单位的意见, 还可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校作报告。多方收集毕业生就业信息, 合理调整教学内容, 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打造品牌特色专业。

3 展望

在高职高专教学体系中, 实践教学内容已成为衡量该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指标[3]。在充分了解药学专业实践教学不足的基础上, 进行校内实践教学改革, 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 聘请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指导实践,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使其成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闫训友, 吴智艳, 史振霞, 等.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索[J].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6 (11) :374-376.

[2]石小飞.以职业技能大赛为目标狠抓模块式教学[J].中国科技信息, 2011, 11 (1) :35-38.

模式与实践 第9篇

工程教育是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工程技术与企业管理人才的主要渠道。随着全世界人口、资源与环境压力的日益增大, 工程与技术在创造性地解决这些问题方面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一名工科大学生, 具备良好的工程素质, 掌握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 在接受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教育中, 加强工程实践环节训练和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多年来我们课题组与时俱进, 致力于探索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设计能力并行培养的新模式。

以工程设计为主线, 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等的教学中, 注重学生工程素质的训练, 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新思维, 注重多门学科的交错特点, 将并行子模块和实践环节平行推进、创造技法训练和创造能力综合训练与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设计并行式进行。在每门课的学时安排上, 我们对专业课内容尽量做到少而精。优化课程结构, 在重新设计学科体系的基础上, 精心设计必修课、限选课与任选课的合理结构。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 培养他们创新设计能力。

一、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1. 教学中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加强设计教育和工程训练 (包括工程试验与实践训练) 在教学计划中的比例, 实践训练应由局部到全局, 循序渐进, 始终不断线。设计教育则通过项目并与工程实践密切联系, 重在培养学生掌握设计的方法及分工协作的精神。由此才能使学生所学知识活化, 真正理解工程的本质, 把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动手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合作精神、创新品质、自学能力等真正落到实处。大学阶段低年级一般着重理论课的学习, 只做基础课的实验, 我们则有意识地在低年级就开始引导学生, 让他们尽早了解做一名理工科大学生仅仅学好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更要掌握工程实践能力, 教学中不把他们当作消极的被管理的对象和接受知识灌输的容器, 而是把每一个同学都看作具有创造潜能的主体, 为其提供自由的空间, 鼓励探索, 让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地发挥。为此, 我们坚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解除以往应试教育给学生造成的束缚, 实行因材施教, 注重发挥学生特长;开设了一定数量的研究型、讨论式课, 采取研究式、启发式、探索式教学, 提倡学生研究式、批判式、课题式学习。如我们在大一年级教授工程制图这门课时, 我们要求学生不仅具备应用计算机进行二维设计绘图的基本能力, 还应有较强的利用计算机进行三维工程设计分析的能力。我们将三维CAD设计软件与传统的CAI课件有机结合, 逐步引导学生从三维设计的角度来分析问题, 更直接、更真实地增强学生的空间概念, 在此基础上一步步地讲解二维作图的过程,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对三维设计软件有一直观的、真实的体验和了解, 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及以后就业打下基础。在绘制以平面图为主的同时, 引入三维绘图的知识, 如利用Solid Works、PRO/E和Solid3000等软件, 学生先建立三维模型的概念, 将三维立体图先画好, 再生成工程图, 学生通过绘制三维图形, 对空间概念更加清楚, 为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需要进行大量的二维与三维之间的双向思维训练。这就需要做大量的习题, 比如由实体画出三视图、由三视图想像出三维实体的结构形状等。利用三维软件很好地实现了二维工程图的自动生成, 且二三维双向关联, 具备完备的智能化标注能力和二维工程图的编辑、修改能力等。这样, 学生在自学自练过程中, 就得以及时判断出自做习题的正误及问题所在, 并能及时进行纠正。经过一段时间的三维和二维之间的双向思维训练, 学生感性认识不断增强, 空间思维能力不断提高, 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学习的兴趣也越发浓厚, 从而产生了强大的学习动力。机械制图再不是那么让人捉摸不透, 随着学生兴趣的提高, 教学质量也得到保证。

2. 举办和参加各种创新和设计大赛

我们在课下成立兴趣小组, 鼓励学生进行三维软件的学习, 有的学习PRO/E, 有的学习Solid Works软件, 由老师传授三维软件的学习技巧, 许多同学积极参加。为检验他们的学习成绩, 也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每年学院都举办机械创新大赛和三维设计大赛, 大家积极踊跃参加, 并进行公开答辩, 学生在参与大赛的过程中, 得到设计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综合训练。如材控0 6 1班徐井伟等同学设计的自动清洁车, 采用Solid Works软件做出清洁车的模型, 并将清洁车的运动过程用动画进行演示, 效果很好, 具有代表性。从2004年的首届湖南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 我们指导的学生作品获得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在中南地区大赛中获得三等奖1项。机械031班的张小杭同学, 用Solid3000设计出万能贴面贴纸机, 并加工出实物, 2005年获得国家制造业信息化三维作品大赛一等奖 (全国只此一项) , 同时获湖南省机械创新大赛三等奖。2008年参加湖南省主办的“挑战杯”创新设计大赛, 我院获一等奖1项, 二等奖2项。在参加2007年软件原厂和菁华税航举办的三维设计大赛中, 机械062班江君绘制的自行车在全国比赛中, 获得三等奖, 这源于他的实体测绘, 自行车的每一个零件都绘制得精细, 结构合理, 运动谐调。由于我院参加三维软件设计大赛的选手多, 获得的奖项多, 从而获得优秀组织奖称号。荣誉是暂时的, 但学生学到的知识却是一生可以享用的。2008年, 机械工程学院又举办了三维设计大赛, 又涌现出“溜冰鞋”、“QQ宠物”等一批优秀作品, 同学们有的用Solid Works, 有的用PRO/E, 在他们使用三维软件的过程中, 也锻炼了他们的三维设计创新能力, 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主动学习和创新的兴趣, 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3. 拓宽途径加强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

课题组老师既从事专业教学, 又承担了多项科研项目, 为将科研引入并渗透到教学中带来了便利。我们在并行教学过程中, 结合学生在各阶段的知识储备、能力和特点, 对学生提出了参加科学研究 (课题为自选课外科技、参与老师科研等) 和撰写科技论文的要求, 与厂矿结合, 将课题中或是工厂中的技术难题交给学生进行解决, 自制设备也让学生参与, 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遵循的原则是:重在训练, 鼓励创新。

我们实行教育研究与改革实践并行,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 采用并行、集成的方式, 课内外相结合, 在所有的教学、科研、实践训练和社会活动中, 加强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的集体性自主实践、科研等教学环节, 增加项目教学、问题教学、小组教学、自主讨论等教学内容。结合学生以更多的主动性、自由性和灵活性, 从而达到全面素质能力的提高。我们还注重拓宽学生获知识的渠道, 例如阅读期刊、现场教学、录像教学、CAI教学、多媒体教学等, 我们还针对课程和实验教学需要, 指导学生开发了相应的CAI课件。现代制造技术实验中心除开出现代制造技术系列实验外, 还是机电控制系列实验、现代设计方法系列实验和专业综合实验的主要实验室, 也是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创作与第二课堂活动的主要场所。例如, 由学生自己选定某零件, 利用计算机完成该零件的设计, 然后将CAD信息转换成加工信息, 在计算机控制的机床上加工出该零件,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 从而使学生真正具备CAD/CAM/CNC系统的应用和开发能力的实践能力较强的机电一体化人才。

工程教育必须与企业密切结合。经济全球化以来, 面对世界经济竞争的新格局, 我国产业界正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已经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的现代化管理理念, 快速、高效的管理机制, 先进的工艺装备和现代化加工工艺是理想的工程实践条件。现代化企业既能满足工程实践的要求, 还能给学生提供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高校与企业合作进行实践训练, 不仅能提高操作技能, 而且会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市场经济条件下,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内涵;得到管理、技术、技能等综合的工程实践培训, 这是任何校内实践基地不能替代的。工程教育只有与企业密切结合, 才能强化工程实践教学环节, 提高工程人才利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采用实际科研或设计题目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有好处。我们利用毕业设计这一极好时机带领学生参与科学研究, 将老师的科研课题按模块或子系统分给学生, 由学生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讨论确定方案, 并进行认真地设计。

扩大学生知识面, 提高其综合创新能力。一个人的创造力和他的知识结构是密切相关的, 因此我们在专业教学中应尽可能为学生灌输“宽口径专业”的思想, 改课程教学为课题教学不失为一个好的途径。另外, 我们规定了学生读一些与专业看似无关的书籍, 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和读书卡片;千方百计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和座谈, 使学生对前沿科技的东西有所了解;还充分利用我校理工文医综合的优势, 给学生营造多交叉的学术氛围。

大力推进教学与科研的结合, 根据科技进步的要求,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注意产学研结合, 让学生多接触生产与社会实际, 积极创造条件, 引导学生尽早进入教师的科研课题组, 参加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活动;鼓励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广泛吸收学生参加老师的科研教研项目。指导学生撰写科研论文, 帮助学生将大量的感性思维升华为理性思维。我们要求学生4年中每人都至少有1篇小论文, 其中较好的推荐到校学术会议宣读或在省级刊物和校刊发表。广泛吸收学生参加老师的科研教研项目指导学生开展科研, 近年来课题组老师共指导学生科研30多项, 其中多项获校科研处、校团委资助, 并被推荐到湖南省大学生“挑战杯”竞赛。

二、结束语

让学生尽早树立加强工程实践能力的意识, 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手段、多种途径, 使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 通过扎实的训练, 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通过学校近几年对毕业生的调查, 机械学院的就业率在全校名列前茅, 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学生在注重理论课学习的同时, 同样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

摘要:本文通过探讨并行式教学模式, 认为促进专业素质与创新素质并行发展、理论与工程实践能力并行培养, 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能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工学结合”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第10篇

一、实行“工学结合”模式的基本情况和初步成果

1. 基本情况

(1) 强化职业体验, 突出技能培养

学校实施工学结合的基本目标有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学生在企业岗位上一段时期的工作, 强化其从业职业意识的提升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即具备应有的人文精神和道德素质, 进而认识到从业职业的基本操守、工作的基本原则, 达到体验职业的目的;另一方面, 学校为每支工学结合队伍配备了专业指导教师, 通过生产实训, 达到巩固基础知识、强化操作技能的目的。这两者的有机结合, 既符合普通教育人格塑造培养的教育目标, 又兼具了职业教育技能操作人才培养的目标。

(2) 实行“校企互动”, 做到“六个合一”

“校企互动式”是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原料, 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订, 并指派专业人员指导学校的专业教学。学生在实训中做到“六个合一”, 即 (1) 车间、教室合一。强化企业意识, 让学生真刀真枪动起来, 确保技能训练到位; (2) 学生、学徒合一。学生实习时, 既是一个技能学习者, 又通过训练成为一个合格产品的生产者; (3) 教师、师傅合一。专业教师既是理论的传授者, 又是操作实习的师傅, 克服了理论教师灌一套, 实训工厂不对号, 甚至相互矛盾的问题; (4) 理论、实践合一。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块化实训, 在实训中学理论, 在学理论的同时去操作; (5) 作品、产品合一。学生实训时的作品就是为企业加工的产品, 直接接受市场的检验; (6) 育人、创收合一。学生技能训练的过程, 既是提高专业技能的过程, 也是生产产品、创造价值的过程, 既解决了实训材料费紧缺的矛盾, 又练就了学生过硬的本领, 实现在育人中创收、在创收中育人。

(3) 校企全面合作, 实施“订单”培养

学校从2001年开始实行现有学制下的工学交替, 即“2+1”模式, 学生前两年在校学习, 第三年到企业顶岗实习;2005年, 探索实行了弹性学分下的工学交替模式, 即根据企业的需要安排顶岗工作时间, 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2006年, 学校又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进行了“1+1+1”订单培养模式, 即学生在校学习一年, 第二年到企业半工半读, 第三年就业实习。现在, 学校已经搭起了连接省内外350多家大中型企业的校企合作平台。另外, 一些企业还参与教学设计, 制定专业方向、教学计划等。学校先后与吉林昊融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亚泰集团吉林分公司、中航集团五七零四厂、中钢集团吉林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娃哈哈集团公司、东泰锅炉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联通吉林分公司等20多家企业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校企合作涉及学校机电技术应用、机械加工技术、电子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等8个专业, 占我校所开专业的66%, 占在校生总人数的50%以上。

(4) 加强制度建设, 建立长效机制

工学结合必须要有一个完善的执行、管理、考核、考评体系。为此, 学校成立了专门机构, 进一步完善了制度, 制定了《教学管理制度》、《生产训练安全保障制度》、《学生生产实训考核办法》、《生产实训指导教师实用手册》等指导性文件, 为工学结合的有效推进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操作指南。同时, 注重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效率意识和劳动意识, 引导学生以一种“准员工”的身份自觉学习和实践, 大力储备知识和技能, 为将来走向社会、步入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2. 阶段效果

第一, 从教育改革目标层面看, 学校推进工学结合过程和结果反映出学校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思路正确, 实施目标明确, 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与企业合作的矛盾。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了动态定位, 紧跟社会需求, 与社会产业紧密对接。同时, 与企业积极配合, 坚持按“能力为本位”的原则组织教学, 把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既为学生掌握必要的职业技能、为做好就业准备提供条件, 又把工作岗位上接触到的各种信息反映到教学中来, 不断更新课堂教学内容, 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第二, 从教学目标层面看, 学校教学从单纯的理论教学转向加强技能操作教学, 在专业指导教师和企业技术工人的指导下, 学生掌握了当前行业、企业的生产技术和职业技能, 不仅克服了传统教学的弊病, 而且还从锻炼意志等方面使学生在知、情、意、行上逐步完善, 达到了学校人文教学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同时, 工学结合缩短了学生就业上岗的路径。从学生刚刚进厂到工作一段时间后的表现对比就可以发现, 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实行工学结合后, 学生经历了从“学校人”到“社会人”, 从“农村人”到“城市人”的转变, 使他们感受到什么是“吃苦”, 什么是“忍耐”, 什么是“纪律”, 什么是“责任”, 从而提高了学生适应生活、适应工作、适应社会的能力, 懂得了做人、做事的道理。

第三, 从师资培养层面看, 专业教师随学生走进企业, 感受企业文化, 参与企业生产, 有利于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教师可以根据企业需求, 对学校教学的内容进行全面检验, 为调整日后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 改革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组织形式等积累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同时, 教师参与学生管理, 教学与管理有机结合, 有利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

第四, 从学校发展层面看, 由于地区发展的差异, 教育投资不平衡, 工学结合给学校缓解了资金压力。学生进入工厂生产实训, 节省了学校教学实践场馆, 解决了校舍、生活设施和师资不足的矛盾,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办学成本。同时, 通过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成功地解决了一大批农村和城市贫困家庭孩子受教育的问题。

第五, 从企业用工层面看, 实施工学结合可以缓解企业用工紧缺的压力, 学生在校已经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 综合能力要好于企业招收的新工人, 因此, 能够为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从产业、企业长远发展来讲, 今天进入企业接受生产实训的学生, 明天就是行业、企业的技术工人, 是产业发展的未来。

二、实施工学结合面临的问题与建议

1. 存在问题

第一, 缺少具体政策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全社会的一件大事, 工学结合的成功实施, 更少不了政府的参与和支持。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 虽然有国家教育政策和教育部门宏观政策上的支持, 但是却无成功经验可寻, 部分地区职业教育的边缘化和政策相对于实践的滞后性在一定程度上让工学结合无据可循、无章可守, 因此工学结合推进还会遇到诸多问题。

第二, 学校热、企业冷, 校企合作双方不对等。校企合作是今后职业学校的发展方向, 但目前企业对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 他们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不愿投入人力、物力用于人才培养, 而是采用“拿来主义”。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在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方面还没有具体的法规和制度约束,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只是提到企业有责任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 而不是企业必须接收, 也没有具体的、可操作的校企合作实施规则和奖励机制, 不能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其二, 部分企业没有认识到培养高技能人才是学校和企业共同的责任。大多数企业只是选聘人才, 而不参与人才的培养, 不承担培养人才的责任, 把培训教育学生视为额外负担。其三, 中小企业没有长远的人才意识, 不注重积累, 企业在人才培养上更多的关注金字塔顶层的人才, 而忽视了技能操作型人才的培养, 技能人才受到冷落。因此, 在工学结合的实施过程中, 总会遭到企业回避, 学校只能面临“一厢情愿”的尴尬局面。

第三, 社会认同差异较大, 褒贬不一。从众多职业学校工学结合实施以来的一段时间看, 社会评价不一。站在学校角度, 我们着眼于人才培养, 大力提倡工学结合;从企业角度, 认识不统一, 接受与不接受参半;从学生和家长角度, 还没有从传统的学校教育中转变过来, 势必要经历一个从不愿意到愿意的过程。尽管作为一种不能逆转的潮流, 但总体来讲, 人们观念的转变需要一个适应期。目前, 工学结合社会褒贬不一, 尽管媒体大肆渲染“技工荒”和“十万年薪难寻一个技工”, 但人们似乎更关注结果, 却很少关注一个技工的培养过程。

第四, 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需要存在偏差。一些学校为了扩大招生, 在专业设置上存在按照家长与学生的需要设置专业的现象, 而不注重社会需求。这就导致了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社会产业的脱节, 在工学结合问题上表现为专业不对口, 一方面工厂不需要, 另一方面学生生产实训对教学的作用有限。同时, 工作岗位的需求和专业对口也呈现出不对等现象, 如汽车商务、物流管理、计算机网络等专业受企业岗位需求的限制, 学生过于分散, 既不利于实训教学, 又加大了管理成本。

2.几点建议

第一, 政府要参与工学结合的推进。从政策上和制度上加大扶持力度, 建立一种企业与学校合作的顺畅渠道, 保证工学结合的顺利实施。第二, 要加大对工学结合的宣传力度, 转变社会观念。应该通过大力宣传, 营造工学结合实施的社会氛围。第三, 职业学校要转变人才培养观念。要把工学结合作为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意识的一种“课堂”, 面向市场办学, 还要牢牢抓住职业教育也是“人的教育”的根本落脚点, 立足长远, 找准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最佳结合点, 在调整办学方向上下工夫, 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努力使职业教育适应社会需求, 提高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温家宝.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Z].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5年11月7日.

[2]周济.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实现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Z].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4年6月17日.

“四步”教学模式实践与探讨 第11篇

因此,我与学科工作室成员、一线优秀低年级语文教师等,对教材内容进行整理;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进行有效整合;对汉语拼音提出教学建议;对教学进度进行了改进;在此基础上,对拼音“四步”教学模式(第一二课时)进行了实践与探讨。

一、新旧链接,复习导入

常言道:好的开头便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低年级的拼音教学的导入环节应该如何设计呢?

在拼音教学的导入环节中,根据一年级学生好奇多问,对一切新事物都感到兴趣的特点,课前采用讲故事、做游戏、猜谜语等方式,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因此导语要和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联,自然衔接。复习知识也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教师可以创设情境,以“拼音王国”的形式引导学生复习前面学过的知识,一方面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实现了新旧知识的链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为学习新知做好了铺垫。

二、借助插图,学习字母(借助插图,拼读词语)

第一课时——借助插图,学习字母。老师在导入新课后,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观察、表达,由图上具体的事物初步帮助学生认读字母音。接着,老师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让他们发现总结怎样正确读声韵母音,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发现发音规律及声调的读法。在教学中还能运用多媒体课件和情境故事为学生演示字母变整体认读音节的过程等,使学生学得轻松。

第二课时——借助插图,拼读词语。在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后,老师可以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熟悉的事物可能会吸引学生的眼睛,打开他们的话匣子,激起他们说话的兴趣。在这样积极的氛围中,教师提示学生要说完整的话、生动的话,要注意倾听,实实在在地训练学生的观察、表达和倾听的能力。在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图上事物之后,教师相机出示表示事物名称的音节词语,让学生练习拼读。在这个环节,教师可采用多种方式,如:在情境图中拼读,借助卡片拼读,在游戏中拼读,还有单个读、小组读、集体读、师领读等等,让学生和这些词语反复见面,使学生拼起来越来越熟练,越拼越快,逐步达到了准确、熟练、快速。教师采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充分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觉得拼音课就像做游戏一样,玩中学,学中玩,快乐了,也收获了。

为什么不同的拼音课,教师均要充分利用文中的插图呢?

在汉语拼音的五个版块中,有三个版块都涉及到情境图。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意境优美的情境图,把学习内容有效地整合在一起。整合起来的情境图,有利于学习拼音,有利于培养观察能力,有利于发展儿童的语言,有利于增强学习的兴趣。这些画面生动有趣,又多是孩子们熟悉的事物,易说易记,便于学生从旧知或经验的迁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新知识。

运用插图引导学生认识字母,读准字母音。结合情境图,引导学生说话,练习拼读音节,让文中的插图发挥了多重作用,扎扎实实地学拼音、提能力。

三、多种方式,拼读音节(借助拼音,读句识字)

第一课时——多种方式,拼读音节

学好拼音的关键在于多读多练。如何能让学生有兴趣地反复进行读的练习,是教学设计所需要考虑的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拼音教学内容浅显、简单,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就要不断变化读的组织形式,增强读的层次性、娱乐性,提高学生读的兴趣,增强学生读的自信心,使学生多读而不厌倦。课本拼读的音节,大多展现的是拼读过程,课堂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方式让孩子拼读:借助课件自由读、领读、开火车读等,将知识渗透到游戏中,采用多种方式来拼读,这样孩子可以和音节多次见面,加快了拼读的熟练程度。

第二课时——借助拼音,读句识字

教材在拼音教学中都安排了识字,教师给孩子们创设语言环境,使他们走进生活,很自然地拉近文本与孩子们的距离,润物无声地借助拼音读图画下面的一句话,然后层层递进,慢慢加大难度,先加拼音、识单个字、又放入句子中识字。这样设计目的是:孩子们借助拼音、情景图,在语言环境中认识生字,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就感。

另外教师在课堂中还可以用各种方式鼓励学生、肯定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评价中更加积极、自信。只要善于赏识所有学生,那么每个学生都会喜欢拼音、喜欢语文。

四、书写练习,评价指导(复习巩固,体验成功)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孩子们学完新知识后,往往还出现字母分辨不清,拼读不够准确等问题。因此每节课教师都要设计巩固练习这一环节。

第一课时——书写练习,评价指导

课程标准中对拼音教学中书写练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能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教师对这一环节不仅不能忽视,还要作为教学重点来抓。在课中老师指导学生观察字母的形,让学生伸出手在空中书写,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为后面的书写做了铺垫。课的结尾教师还可以安排一次书写的环节,再次巩固所学字母与音节。

第二课时——复习巩固,体验成功

课标中对识字提出明确要求:“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儿歌中,有三组红色字体的音节,是第二课时中出现的新音节,教师以儿歌识字教学法为依托,指导学生正确识记生字,注重学生的“识用结合”,提高学生识字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如果充分借助多媒体课件,将新生字凸显出来,刺激学生的感官。同时以同桌互读字卡的形式,反复认读识字,就能很好地完成目标。

这里要说明的是:课文中安排儿歌只是为了巩固前面学过的汉语拼音;进行初步的语言训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些儿歌只要在老师的领读下熟读即可,不要求背诵。教师可以带着孩子们用多种方式读儿歌,学生不仅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公路行业培训模式研究与实践 第12篇

关键词:公路,培训,研究

随着公路行业改革的逐渐深入, 机械化程度的提高, 科技含量的加大, 新工艺新技术的运用, 公路职工的素质特别是基层一线养护职工的素质已不适应公路行业改革发展的需要。近年来, “科学养护”已被确定为甘肃省公路养护工作的指导方针。如何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 认真贯彻科学养护的理念, 积极探讨公路养护职工岗位培训的针对性, 不断加强对岗位培训的有效形式, 用发展的眼光、战略的思维、创新的观念, 重新审视公路养护事业, 研究新思路、制定新举措、开创新局面, 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现结合公路养护工作实际, 略谈点粗浅认识。

1 公路养护职工岗位培训的现状

公路交通事业发展步伐的加快, 对广大公路养护职工的胜任能力、技术能力和适应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适应性岗位培训作为提高职工素质的基本途径, 已成为将人力资源转化为智力资源和生产力的重要桥梁。为适应这一新的形势发展, 近年来, 甘肃金昌公路管理局坚持“统一规划, 分工负责, 分级管理, 分级实施”的培训组织原则, 深入贯彻“学以致用, 理论联系实际”的培训指导思想, 在不断加大对适应性岗位培训工作力度的同时, 理顺关系, 明确责权, 确保了各项公路养护岗位培训任务的全面完成。通过几年规范和发展, 在全局已基本形成较为规范、高效、运行良好的培训机制, 广大干部职工的业务能力、技术操作水平和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有力地推动了公路养护事业的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

2 面临的矛盾和主要问题

就目前来讲, 适应性岗位培训与本单位的工作需求总体上还有一定的差距, 还不能适应公路养护事业发展要求和公路养护职工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第一, 适应性岗位培训缺乏前瞻性, 往往是先配备公路养护机械或设备, 然后再推荐、选不定期合适人员进行突击培训, 这样, 造成人才资源短缺, 出现设备等人才的局面。

第二, 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滞后, 办学条件相对落后, 缺乏社会吸引力。致使职工整体接受继续教育程度受到影响, 造成整体素质不高。尤其是一些专业技术人员, 没有继续学习深造的条件和机会, 知识老化, 无法及时更新, 导致拔尖、创新型人才较少。

第三, 认识不足, 重视不够。一些单位对职工教育的认识不足, 认为教育是社会的事, 与单位无关, 致使职工适应性岗位培训工作开展的不利。

3 坚持“以人为本、按需施教、学以致用”的方向

开展职工技术等级培训,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按需施教、学以致用”的方向, 对公路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以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和培训, 逐步形成结构合理、技术文化水平较强的专业队伍。因此, 要以工人技术等级标准、岗位规范要求为依据, 大力开展技术工人的等级培训及资格性岗位培训。并结合公路养护行业的特点和实际, 重点抓好机械操作、公路养护设备、电工等技术工种的岗位培训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生动活泼、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的服务竞赛和岗位练兵, 加强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 提高工人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 从而保证公路养护一线的生产和服务质量及效益。

4 采取的措施及对策

1) 大力加强专业技术工人的适应性岗位培训。对重点岗位的技术工人, 以工人技术等级标准、岗位规范要求为依据, 以提高技术工人的操作能力、技术能力和适应性能力为目标, 大力开展技术工人的资格性岗位培训及等级培训, 完善已有的资格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结合公路养护行业的特点和实际, 有针对性地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岗位练兵, 加强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培训, 提高专业技术工人队伍的业务能力和整体素质;

2) 完善继续教育制度, 促进科技人员的技术更新。公路交通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要紧密结合公路养护事业的科研攻关、技术创新、技术改造的实际, 实施以新知识、新理论、新科技等为主要内容的继续教育工程。建立和完善继续教育的各项制度, 按照“优秀人才, 优先培养;重点人才, 重点培养”的原则, 把继续教育和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紧密结合起来, 促进专业技术人员更新知识, 提升创新能力, 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为公路养护暨管理工作培养出一定数量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和一大批出类拔萃的管理人才;

3) 创建学习型组织,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公路养护职工中牢固树立起自觉学习、终生学习、广泛学习、团队学习的现代学习教育理念, 使学习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思维、一种导向、一种管理方式和一种创新的手段, 实现学有所长、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使广大干部既具备履行新时期工作岗位必备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 又掌握一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的相关知识, 具备从事多个岗位工作的能力, 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把本单位建设成为具有浓厚的学习氛围、持续增长的学习能力、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 充满生机活力、团结和谐, 具有较强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的优秀团队, 成为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表率集体;

4) 认真做好青年干部的政治理论培训。围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公路养护管理干部队伍的目标, 按照以适应公路养护运行机制改革的要求以及职位和职业发展的需要, 继续抓好对广大中青年干部的培训工作。进一步规范初任培训, 坚持先培训后任职;抓好更新知识、依法行政和专门业务的培训, 同时更要注重政务信息化、办公自动化等方面的技能培训。要严格遵照中组部、人事部的有关规定的要求, 分期分批选送到党校或行政学院等院校参加培训。通过理论培训, 使中青干部在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 尽快掌握领导岗位所需要现代科学文化和业务、管理知识, 提高决策能力。把他们培养成为思想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适应现代化建设和公路养护事业发展需要的人才。

5 保障措施

5.1 健全体系, 规范管理

坚持“统一规划、分工负责、分级管理、分类指导”的原则, 进一步规范职业培训行为, 形成适应需要、依法培训、管理有序、职责明确的公路养护行业教育管理体系, 加强教育培训工作的归口管理, 逐步规范教育培训工作。加强宏观管理, 做好统筹规划、政策指导、监督检查、组织协调、住处服务等工作。推动公路养护系统各单位建立自主培训的运行机制, 进一步建立健全培训、考核和使用相结合的制度。

5.2 加强建设, 强化手段

加强对教育培训基地的建设力度, 逐步建立布局合理、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教育培训网络。对承担资格性岗位培训任务的教育基地实行培训资格认证制度, 改善其设施和条件。积极采用电化教学技术手段, 推进教育培训基地的信息化建设, 不断加强与同行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选送优秀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到沿海发达地区进行适应性岗位培训。

5.3 加强指导, 深化研究

加强对公路养护适应性岗位培训发展趋势的研究, 制定培训工作的相关规章制度, 加大对培训基地培训质量的评估监督, 坚决杜绝“乱办证、乱收费、乱发证”现象, 使公路养护专业适应性岗位培训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 确保公路养护行业人才的培训质量。

总之, 只有加强和深讨公路养护适应性岗位培训的针对性及有效措施, 才能认真研究新形势下职工教育培训的特点和规律, 努力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职工教育培训机制, 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实践中去, 突出职工适应性岗位培训的针对性、及时性和实用性, 充分体现以“以人为本、按需施教、学以致用”的方向, 不断提高适应性岗位培训的质量, 增强培训效果。

参考文献

[1]崔毅.人力资源管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

[2]衣文.传统文化点亮职工教育[M].中国公路杂志社, 2013.

上一篇:“三三”党建工作法下一篇:教育法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