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的四种观念

2024-09-22

作文教学的四种观念(精选7篇)

作文教学的四种观念 第1篇

一、作文与做人的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就作文教学而言, 就是要学生明白“写什么, 怎么写;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就作文教学而言, 就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而写, 怎样去写”。作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问题, 实际上就是作文与做人的关系问题, 两者的关系应该是“为做人而作文, 以做人促作文”。

在教学过程中, 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 作文教学中“人”与“文”分离的现象较普遍存在, 学生作文中空话, 、套话、假话连篇。加之, 由于课标中对文章的中心思想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 有的老师认为学生习作有无中心, 中心正确与否较多的忽略, 于是, 在作文教学中便出现了“重文轻人”的现象。其实课标中淡化中心, 并不是说文章不要中心, 更不是说学生在文章中表达错误观点。“表达真情实感”既是对学生写作的要求, 也是对学生做人的要求。

那么怎样把“作文”与“做人”统一起来呢?一是要树立“为做人而作文”的教学理念, 引导学生通过作文追求做人的真谛, 把作文教学的过程与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有机地结合起来, 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认识偏差要积极的去引导;二是老师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在活动中陶冶学生的情操, 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总之, 要让学生先做健全的人, 再写健康的的作文。通过作文净化自身的灵魂, 从而使“作文”与“做人”得到和谐的统一。

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内容决定形式, 行式要为内容服务。因此, 作文教学首先要从内容入手, 让学生感到有东西写。那么, 作文的内容又从何而来呢?

1.感悟大自然。老师要经常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走出校门, 去拥抱大自然, 感悟大自然, 让学生与鸟儿共鸣, 与柳枝共舞……让自然万物与学生的心灵融为一体。

2.参与校园生活。校园生活丰富多彩, 也是学生最熟悉的。校园里有孩子们的嘻戏玩闹, 读唱跑跳、有各种游戏、竞赛、劳动、庆典等活动。同时, 有老师在课堂上的靓丽风彩……老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 加以体验, 积极参与, 挖掘那些看似平常的素材。

3.感悟家庭生活。家庭是孩子幸福的港湾, 家人是孩子最亲近的人, 家人的工作生活情况、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以及彼此之间的关心爱护, 孩子一定会有真切的感受, 一旦表达出来, 能动人心弦, 感人至深。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捕捉家庭生活中的感人细节。

4.感悟社会生活。社会是五彩缤纷的, 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走向社会, 开展各种实践活动, 去超市, 去医院, 去工厂, 去商场, 去文化广场, 去车站……去观察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 去经历社会上多种多样的事, 使孩子从小认识社会, 丰富生活体验, 只有让学生融入生活, 用眼睛看, 用耳朵听, 用心灵去感悟, 他们的笔下就会流出汨汨清泉, 内容有了, 形式怎么办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减少对学生的写作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写作时, 学生运用什么样的语言, 安排什么样的结构, 采用什么样的文体, 老师不必限定, 只要适合表达的内容即可。

三、主动与主体的关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习活动组织者和引导者”。很显然 , 作文教学中过的主导是教师, 主体是学生,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 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 , 调动他们作文的积极性, 让学生的个性在作文中得到张扬。那么, 老师怎样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呢?

1 . 学生自主拟题。传统教学的最大弊端在于“奉命作文”、“应试作文” , .既定的题目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老师若把你拟题的权利还给学生, 让他们根据已有的素材自主拟题, 老师通过启发、引导、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学会拟题。

2.学生自由作文。即引导学生自由选择表达的内容, 说真话, 抒真情;让学生自由选择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不限, 文体不限, 语言风格不限;让学生自由表达思想, 给他们创设宽松和谐的作文氛围, 使他们做到“用我口抒情, 用我手写心”。

3.学生自我修改作文。让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老师在批阅学生作文时不越俎代庖, 不精批细改, 应留给学生自主修改作文的空间。同时, 老师要教给自主修改作文的方法, 要帮助他们树立严谨.、认真的修改态度, 养成自我修改作文的习惯。学生自我修改或相互修改作文的过程就是他们自我提高的过程。

四、基础与创新的关系

怎样使基础得以巩固和发展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 不断扩大阅读面, 不断提升阅读档次, 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感悟语言, 让书滋润学生的心田, 丰富学生的情感, 净化学生的灵魂, 其次, 引导学生积极.投入生活, 让学生在生活中不断的积累素材, 在生活中获取真实感悟, 发现人生价值。基础牢固了, 自然会写出新颖独特富有个性的作文。

语文教学的四种技巧 第2篇

一.技巧性导入

课堂导入犹如一场精彩的电影展播在即, 先播放一段精彩的预告片让你振奋一下精神后, 再快速切入正题。教师需细心备课后, 将学生很自然的送入预先设好的情境当中, 学生的注意力会很快被吸引过来, 然后技巧愉悦的启智、激趣、触发美好情感, 进而让学生带着饱满热情的学习情绪进入新课的学习。如在学《花钟》一课时, 教师就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滚动播出一段繁花似锦、争奇斗艳、蜂蝶翻飞的动画幻灯片, 背景音乐为孩子们耳熟能详的《哇哈哈》, 鲜艳悦目的颜色、美轮美奂的图片、优美动听的音乐让学生的注意力瞬间被吸引过来, 然后教师在课文标题的幻灯片处定格, 再提问导入, 学生的学习热情已被点燃, 积极性非常高, 会非常默契地跟教师的引导步步走入新课。

二.技巧性提问

在《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中, 教师就可以利用提问的技巧引导学生去创造性的发现, 比如, 开篇时教师就可以问:“在生活中, 母亲如太阳, 温暖无私, 父亲如海洋, 深沉含蓄, 你现在能记起父母都给过你哪些爱吗?”引出正文后, 就可以这样提问:“父亲为什么不放弃?”“是什么创造了他们父子间的奇迹?”在课文收尾的时候, 教师就可以这样提问:“为什么说父亲与儿子很了不起?”“文中反复出现三次的是哪句话?为什么重复出现?”一步步的提问, 让学生在步步递进的引导下完成了通篇的理解, 且衔接紧密, 思维逻辑分析能力有所增强。教师应在提问的时候, 顾及到学生的层次性, 对于优、中、地等生要分布针对性强的不同的问题, 并及时鼓励,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收获成功的喜悦, 保持对语文学科的热情。同时教师的提问要具有创造性, 尽力培养学生善于用脑的好习惯。

三.技巧性点拨

经验丰富的语文教师很重视课堂点拨环节, 它可以展现出一个教师的真正功底, 点拨的同时要顾忌到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做到既能点石成金, 又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又要保护好孩子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真正做到以孩子的思想为重中之重, 做到时机性点拨。比如在《凡卡》的教学中, 教师让学生先自己试着分段, 有个别孩子会不知道怎么分就胡分一气, 也有的孩子就是分析错了, 这时教师不用急于告诉其答案, 而是进一步引导点拨:“你能说一说你的分段依据吗?你为什么这么分段呢?”一句点拨, 给分错的孩子一次独立思考、自我修正的机会, 他们在深思熟虑之后又有了一次答案, 这次正确率已经很高了, 教师这时就可以让学生再泛读一遍课文之后, 最后检查一遍, 然后让个别学生阐述自己分段的理由 (写信前、写信中、写信后) , 这次是同龄人之间的交流, 学生们更容易接受其分析, 最终教师引导着边分析课文便阐述答案, 孩子们会在这一点的点拨下醍醐关灯灌顶。

四.技巧性沟通

师生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影响着课堂效果, 学生对教师的感觉越好, 学习这门功课的动力越足, 同时课堂氛围就会越浓厚, 师生配合也就会越默契, 课堂效率就会成倍提升。因此, 师生之间沟通是需要技巧的。沟通的时机要把握好, 比如学生对语文有抵触情绪, 对于教师的提醒不但不领情还气呼呼地表示不服, 甚至还时不时顶句嘴, 这时教师可以进行冷处理, 先让他冷静一段时间, 等平静的时候在把他叫到一个没人的地方, 进行沟通, 因为在人情绪激动的时候是听不进任何语言的, 这就需要教师在保证沟通效果的前提下耐心等待;还有的学生学习懈怠, 缺乏学习动机, 这就需要教师及时跟其沟通, 给他加油打气, 让其在温暖的关切中爱上语文学习, 并收获成功。

总之, 语文教学技巧的使用是很有必要的, 但要在慢慢摸索实践中搜寻适合自己的那些, 不可盲目乱用, 但所有技巧使用的前提, 是对学生的爱!

参考文献

[1]周如锦.语文教学技巧谈[J].《教师》2013 (04) :74-74.

创设语文教学情境的四种方法 第3篇

一、导入探究性情境

语文课必然是基于言语的思辨性课堂, 其教学过程也必然会贯穿一系列的问题情境。基于问题意识预设的问题情境, 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促进课堂生成, 使课堂教学达到预定的目标。不管是对文本的个性解读、语文知识的理解积累, 还是章法逻辑的架构梳理、情感意境的审美赏析, 这些语文素养都需要在导疑释惑中习得。

要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 创设有效的探究性问题情境。提问是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的常用方法, 课堂提问要富有艺术性, 要关注学生的细微心理, 根据教学内容需要, 在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中,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巧妙设问激趣, 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和问题的展现, 让学生主动感受、思考、探索, 才能在探究活动中发现问题的本质, 才能解决问题, 从而推动课堂教学走向成功。

二、设置激励性情境

成功的课堂需要平等与尊重, 需要师生的民主对话。只有在对话互动中, 才能进行实践与体验, 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与理解, 完成激励与促进学生的目的。平等的师生对话有利于课堂的生成, 教师要善于创设民主型对话, 设置激励性的话题, 引导学生进入课堂体验的实践过程, 这样, 学生才能在成功的快乐中找到自信, 在积极的自信中形成动力, 在兴趣的深度发现中不断超越。语文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兼具的母语学科, 更要也更容易生成课堂教学资源, 并以此来调动学习个体的情感体验与学习的积极性。

语文课要创设开放、和谐、愉快的激励性情境。通过文本解读的多向性与层级性, 形象审美的立体化与个性化, 涵咏体味的模糊性与微妙性, 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积淀与素养的提升。要面向全体学生设计梯度性问题, 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 鼓励学生的成功体验, 激发学生言语表达的积极与主动、语文思维的快乐与自信、形象创造的愉悦与感动, 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三、体验感染性情境

语文的特质是形象性, 是对言语的体味与文学形象的陶冶和熔铸。语文课是自由多彩的, 是空灵善感的, 需要气氛的感染与情绪的张扬。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对阅读的个体体验需要在灵与肉的思考中实现。因此, 创设一个和谐的师生、生生感染性对话情境, 即在对语文文本的阅读鉴赏中, 搭建起读者、作者、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平台, 有利于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逻辑的养成与语文能力的提升。

语文课堂应该是情感体验型的, 要引导学生在对语文现象进行观察、认识、体味、交流、审美、反思等活动中, 逐步体会语文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获得积极的语文情感体验, 感受语文的力量, 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体验型情境的创设, 需要语文老师善于设计富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感染性的教学活动, 这样才能增进课堂的互动实效。

四、巧设生活性情境

语文课程应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对语文思维的认知共鸣。因此, 语文学习离不开现实生活, 语文教学也不能成为脱离生活的教育。单纯教授语文教科书, 其知识的单调、概念的生枯、推理的繁复, 难免会使学生乏味, 会使其产生阅读惰性与审美疲劳, 也势必造成学生知识狭窄和学习厌倦。而出彩的语文课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高效的语文课也往往以其趣味性吸引学生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语文探索。

只有把语文课堂生活化, 才能达到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 使学生走进教材, 生成自己的体验;可以联系历史情境, 促进语文教学的文化继承、价值认同与情感共鸣, 从而促进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维目标的达成;可以通过故事、朗读、观评、读写、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激趣活动, 及以语文为本的多学科渗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发挥其主体特长,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阅读教学:有效课堂的四种实践取向 第4篇

一、“言”“意”兼求取向

“言”与“意”, 最早是我国玄学中的一对概念, 继而在古代文论、近现代文艺理论中相继运用, 其含义在不断演变、发展中。本轮课程改革以来, 语文教学也大量借鉴“言”“意”关系学说, 来诠释语文学习现象, 完善语文教学实践。大致来说, “言”就是人的言说活动及其产生的言语作品, 内隐其言语组织技巧、言语表达方式等形式元素;“意”就是言说者在其言语中反映的人情事理、情感意向、价值观念等内容元素。所谓“言”“意”兼求, 是说阅读教学应该既注重启迪学生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又注重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语言形式, 不仅感受文本意涵的深远隽永, 而且发现文字运用的匠心独运, 进而懂得深刻的思想须依托完美的语言才能尽情闪耀其光焰, 而绚丽的语言文字须包容深邃的意义才能充分彰显其价值。如《鞋匠的儿子》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一文中, 林肯所讲的三段话无疑是理解的难点, 也是教学的重点, 在教学时要着力引导学生研读品味这三段话, 体会林肯坦荡而真诚、谦逊而自信的高尚品格, 以及通过盛赞父亲所表现出来的无比热爱普通劳动人民的伟大情感。然而, 教学如果到此便以训练感情朗读来强化和升华对林肯人格的体验, 那就是“失掉一半”的教学。因为, 这样教学仅仅完成了“意”的开掘, 还须启发学生进行“言”的品味。这三段话是林肯就职演讲的主体, 他那深深感召听众的人格魅力以及深深震慑敌手的精神力量, 正是依凭他过人的言语智慧和出色的演讲艺术来彰显的。所以, 紧接着应着力引导学生思考林肯三段话内容有怎样的变化?其中始终不变的意思是什么?话中哪些措辞特别有力量、最感人?让学生顺着这样的思路去深究林肯整个演讲结构布局的严密逻辑, 去咀嚼演讲之中语言运用的高超艺术, 进而完成由“意”向“言”回归, 落实语文教学以“言语学习”为重心的目标指向。

二、“情”“思”互成取向

“情”是情绪状态、情感倾向, 是兴趣、动机、理想、信念, 是心理过程中的非智力因素, 俗称情感智力;“思”是思维、联想、想象, 是概括、综合、归纳、演绎, 它们是心理过程中的智力因素, 俗称认知智力。心理学表明:人的心理过程是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的有机融合, 是情感智力与认知智力的协同运作, 只有在积极愉悦的情感状态中, 才能展开最佳状态的认知活动, 也只有在活跃顺畅的认知活动中, 才能获得最佳状态的情绪体验, 这在心理学中又被称为“情知互动”现象。推及阅读, 语言文字的理解体悟, 无疑既须是认知智力贯穿始终, 也须情感智力伴随始终;且与其他课程显著之别是:言语作品本身不仅思维严谨充满言语智慧, 而且意象生动饱含情感力量。鉴此, 阅读教学应凸显这一特征, 创造“思”动而“情”随、“情”润而“思”畅的美好教学境界。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一课, 出于“思”“情”相映的考虑, 教学可以这样设计:以充满激情与自豪的描述及盛赞唤起情感导入课题, 直接引出开篇文字;紧接着指点学生聚焦课题中“圆明园”与“毁灭”两个语素, 挈领起下文对应于此的两大部分;然后带领学生仔细研读这两大部分的具体内容:通过先采用速读画句的方法理清和把握段内结构形态、句间逻辑关系, 再采用默读揣摩、吟诵体味、朗读表现等方法理解和领悟重点语言文字, 借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处, 走进作者描述的情境, 在“移情入境”的心理经历中, 首先深切感受圆明园设计之绝妙、建筑之恢宏、藏品之珍奇、价值之无比, 继而深切感受帝国主义列强贪欲之极顶、行径之无耻、掠夺之疯狂、毁灭恶果之惨重;然后启发学生在“圆明园”曾经之盛大空前与列强对其掳掠“毁灭”之绝后的强烈反差中, 趁热打铁回应、理解和感情朗读开篇的两个“不可估量”句子, 学生将会愤激之情喷涌而出, 爱国之心油然而生, 达到“情”“思”相映的阅读佳境。

三、“内”“外”同进取向

学界认为, 言语活动是由“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和由“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转化的“言意互转”的心理过程。“内部言语”是高度简约、高度浓缩、高度综合且高度直接地呈现意识和意义之原貌的“零语法”、“非逻辑”内在“心理语言”形态;“外部言语”是以符号的形态、线性的方式有规则、成体系地呈现或传递出意识和意义的外在“文本语言”形态。以这一原理观照语文教学, 其发展语言的目标应该集中体现在提升“言意互转”能力上, 即同步发展学生的内部言语与外部言语能力。鉴此, 阅读教学不能仅仅满足和停留于让学生领悟到课文蕴含的丰富内涵, 还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机会让他们将内心领悟到的东西得以通过言说途径明明白白地传达出来, 实现“内”“外”同进。如《黄山奇石》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一文, 在重点介绍“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这几块石头之后, 最后以“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 像‘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 正等你去给他们起名字呢”这样一段话结尾。教学本文时, 抓住作者详写的几块奇石来品评、想象、体味, 并引导学生通过对话交流、朗读表现等方式, 将其所能想象到的和所能理解到的外现出来;接着, 通过“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略写内容和省略号所示的留白内容, 激发学生大胆进行创造性想象、个性化表达, 趁热打铁地启发:看着这些石头的名称, 你脑海里会出现怎样一种奇模怪样呢?你会跟作者一样把它们的样子描述出来吗?还有, 作者省略不写的奇石又是那些呢?这样, 学生的言语活动就不至于“流产”在朦胧约略的“内隐”层面而得不到外化和发展。

四、“学”“导”相生取向

小学田径快乐教学的四种主导方法 第5篇

一、游戏教学法

游戏教学法指的是教师将教学内容编排设计成游戏或以因素组成的方式融入到游戏中,引导学生在完成游戏的过程中掌握学习内容。以低年级段的蹲跳、蹲跑为例,假如单纯地让学生反复练习蹲跳、蹲跑等动作,则显得非常枯燥乏味。教师可以参考“红萝卜蹲、红萝卜蹲、红萝卜蹲完白萝卜蹲”来设计一个蹲跳、蹲跑的游戏。又比如跳跃学习,教师可以某一个高度为基准,用一根长杆为辅助工具,在长杆上绑上距离地面高度各不相同的气球,让学生在跳跃时戳破,看谁戳破的气球个数最多,哪一个气球距离地面更高等,以此种方式来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地练习跳跃动作。游戏教学法由于本身就是以游戏为载体,以玩乐为方式,因此,在实践教学中不难发现,许多学生非常喜欢这一教学方式。但教师在运用时需要把握两个原则。一是安全性原则。避免学生在游戏玩耍的过程中发生身体受损等,这需要教师将游戏危险指数与难度系数降至最低。二是目的性原则。游戏教学法的最终目的是为教学服务,教师应当注意避免让学生在过度玩乐的过程中忽视了对田径项目的练习。

二、情景创设法

情景创设法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模拟课堂之外,生活之中的某一个场景,借助该场景的环境特点、人物活动等来开展教学活动,它有助于降低课堂教学的枯燥性。以接力跑为例,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一组学生以一根接力棒为传递工具,通过彼此间对接力棒的交接来完成接力跑运动。为了保证这一基本形式不改变,教师可以创设一个“荒岛寻宝”情景,即在目的地有一处宝藏等待着学生去开启,而这就需要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内(每一名学生在接力跑中所需要的运动时间)将开启宝藏箱的钥匙(等同于接力棒)一个接一个地传递给每一个驿站(每一个接力节点)的同学,最终由最后一个驿站的同学来用钥匙开启宝藏箱(为了提高情景的逼真度,教师可以在终点处准备一个装着糖果、小零食、小玩具等的小箱子)。这一情景充分利用了小学生的群体特点(爱玩耍、爱冒险、好奇心强烈),可以让学生带着玩乐的情绪去完成整个接力跑项目,避免了单纯接力跑的单调性与乏味性。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田径教学大部分是在室外进行,因此,教师在创设情景时,可以充分利用场地资源,包括宽大的操场、操场内供学生练习的单杠、双杠、沙坑、障碍物等,以设计出更加丰富有趣的情景。

三、角色模拟法

角色模拟法参考的是“换位思考”的思想,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尝试摆脱学生的身份,换以另外一种身份去参与活动的教学形式。以日常训练中的跑、跳等基础动作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模拟“教师”这一角色,鼓励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去帮助其他同学项目练习。一方面,由于教师这一角色本身要承担起对学生负责,教导学生的责任,因此,教师本人必须要熟练掌握正确的动作要领。基于此,模拟教师可以督促学生在给其他同学“上课”更准确、更熟练地掌握跑、跳动作的相关内容。另一方面,从教师的角色出发,有助于让学生认识课堂纪律的重要性,让学生感受到遵守纪律、服从指挥对教学效果的影响程度,从而在侧面提高学生的课堂纪律性与自控性。与此类似,在其他技能型田径项目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模拟运动员、裁判员等角色,让学生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去感知到田径学习的快乐。

四、创意表演法

小学生是一群天真烂漫、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烈、观察与思考角度与众不同的群体,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尊重并充分发挥这一群体特征的潜在能量,在教学活动中借助创意表演法这一教学方式来鼓励学生在学习练习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想象力,于表演玩乐中去掌握相应的田径技能。比如在高年级阶段中,跑包括了高抬腿跑、后蹬腿跑、途中跑、终点跑、弯道400米跑、1000~1200米自然地形跑走交替等,对于此类细分小项目比较多的类目,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分队组合的方式,由组内成员分工,共同完成教师指定的系列动作。比如小品表演、动作模拟、舞蹈表演等,只要将规定动作全部完成到位即可。采用创意表演法,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由于是学生自行将动作设计编排的,必定会在准备的过程中反复练习,这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对动作的练习频率,进而有效地巩固了学生的技能。需要注意的是,创意表演法多运用在期中、期末等知识汇总与小结阶段,这也是为了丰富表演元素,保证动作完成完整性的需要。

高考作文的四种作法 第6篇

(一) 大题小做

高考作文之命题, 面对的是全国或全省的众多考生, 要让所有的考生均有话可说, 有事可叙, 有感可发, 有情可抒, 有理可讲, 这不是易事。因此, 命题者往往要使题目比较宽泛, 特别是话题作文之类, 这话题就必须比较“大”。那么, 考生在构思时, 如果直接呆板机械地以大写大, 就难免泛泛而谈, 大而空, 不着边际, 不切实际。命题作文也是如此, 一般所给核心概念都具有多个方面、多个层次、多个角度、诸多的切入点。这时, 最好的办法就是化大为小, “大题小做”。短小的800——1000字的文章, 从一个具体的小巧的角度切入, 文章就容易写实、写深、写透。

例如某高考作文题:阅读下面文字, 按要求作文。

世界似画笔下缤纷的色彩, 世界如琴弦上跳动的音符;世界因创新而进步, 世界缘和谐而温馨;世界可以存在于神奇虚拟的网络, 世界更演绎着平凡真实的人生;世界说起来很大, 世界其实又很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 每个人都生活在世界之中。请你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 以“我生活的世界”为话题, 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自选角度, 自拟题目。⑵除诗歌外, 文体不限。⑶不少于800字。⑷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⑸不得套作, 不得抄袭。

“我生活的世界”这个话题内容太宽泛了, 如果直接就题写题, 往往是事倍功半, 吃力不讨好的。试题已经明确提示我们:“请你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自选角度, 自拟题目”。在此, 我们先分析文题, 文题中关键词之一是“我”, “我”字表明用第一人称行文是最佳选择。关键词之二为“世界”。“世界”是个多义词, 主要意思有: (1)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如“世界之大, 无奇不有”) ; (2) 佛教用语, 指宇宙 (如“大千世界”) ; (3) 地球上所有的地方 (如“世界各地”“周游世界”) ; (4) 指社会的形势、风气 (如“现在是什么世界, 还允许你不讲理?”) ; (5) 领域, 人的某种活动范围 (如儿童世界、科学世界、内心世界、主观世界) 。如此看来, 所谓“我生活的世界”即“我生活的‘空间’”, 这“空间”可大可小, 可实可虚, 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 从便于自己发挥的角度立意、选材。而后, 我们再来结合话题提示语打开思路:“世界似画笔下缤纷的色彩, 世界如琴弦上跳动的音符”, 由此可读出, “世界”是美好的;“世界因创新而进步, 世界缘和谐而温馨”, 由此我们分析得出, 可从“创新”“和谐”角度展示“世界”的进步与温馨;“世界可以存在于神奇虚拟的网络, 世界更演绎着平凡真实的人生”, 由此可见, 若缩小范围的话, 你可以只写“网络世界”, 当然命题者更提倡你写“平凡真实”的现实生活、日常场景;“世界说起来很大, 世界其实又很小”, 这自然是在引导考生联想到“地球村”这一概念, 进而想到通过沟通与交流缩短心与心之间的距离等。也就是说, 举凡波澜壮阔的时代风景, 身边平常的凡人小事;物质世界的丰富, 精神文明的进步;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发展、家乡的变迁;亲人的关爱、校园的苦乐, 乃至个人的兴趣爱好, 甚至更细微的“切口”均在可写之列。如果由小处落笔, 便更能写得细腻、真实、感人。

(二) 小题大做

有一类高考作文题目, 我们可以称之为“小题”, 这类作文题往往以新材料作文的形式出现, 所提供的材料又通常是一些具体的生活小故事, 让考生“从一件小事说起”。如果我们就小事论事, 那么肤浅、平庸是难免的。这时, 比较成功的做法就是以小见大, “小题大做”, 要从现象到本质, 作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挖掘, 从小事情中“做”大道理来。

例如:某高考作文题提供了一幅主题为“都什么年代了, 有鱼吃还捉老鼠!”的漫画。画面上有张餐桌, 桌前坐着三只猫, 另一只则离开桌子, 扑向了一只仓皇逃窜的老鼠;桌面上鱼与猫相对应, 摆着四盘鱼, 其中左起第一只猫已把面前的鱼吃了个精光 (只剩下鱼头、骨架) ;第三只猫满脸惊愕, 正对着第二只猫发表评论。“都什么年代了, 有鱼吃还捉老鼠!”, 第二只应是在点头表示同意。综合看来, 这幅漫画涉及的基本问题是:时代发展了, 在有鱼吃的情况下, 作为猫还需不需要捕捉老鼠?如果就此行文, 化形象的画面为抽象的文字符号, 最多算是看图写话式的小学低年级作文。我们要透过画面看画背, 挖掘其深层含意:时代发展了, 生活富足了, 每个人还应尽本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吗?回答自然是肯定的。由此拓展一下, 不光是个恪尽职守的问题, 还包括在新时代、新时期, 还需不需要秉持和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这一拷问等。这样来解读这幅漫画, 算是较准确地理解了漫画作者也是作文命题者的真实用意。一言以蔽之, 也就是要我们从“都什么年代了, 有鱼吃还捉老鼠”的小故事中引申出“向着精神的高空飞翔”的大主题。

(三) 虚题实写

有时高考作文命题又是比较虚的, 它通常会以一个概念、一个判断、一组关系或一则材料的形式出现, 其表述又是比较理性的, 抽象的。考生要在这样的命题范围内展开具体的阐述、议论, 以感性的材料来丰富命题, 也就是说, 要把命题的内容逐一加以具体化。即化虚为实, “虚题实写”。

例如:某高考作文题目为“找回童年”。考生在构思时, 就可以把题目的有关内容加以分解, 问自己几个问题, 然后一一加以回答落实。这里, 我们就可以这样去构思发问: (1) 谁想找回童年? (2) 为什么要找回童年? (3) 在什么情境下找的? (4) 找回的过程如何? (5) 找回的结果、意义怎样?把这些问题一一落到实处, 文章也就写成了。如此处理, 就把原本比较抽象的问题阐发得具体生动, 文章也自然兼具议论文的理性及散文的情趣, 可读性亦随之增强了。当然, 其中这些问题主与次、详与略的拿捏自然也是十分关键的!

(四) 实题虚写

高考作文命题, 特别是记叙类文章的命题, 很多时候又是较务实的, 如“习惯”、“尝试”、“同桌”等等。大多数考生写记叙文选材又比较实, 都是实实在在叙述和描写。这固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 更具主题潜能的材料, 往往是那些具有象征意蕴的事物。如《荔枝蜜》《白杨礼赞》《荷塘月色》等等, 都是运用事物的象征意义来升华主题的, 就是所谓之“微尘中见大千, 刹那间见终古”, 寓虚于实, 实中见虚。这种写法便是“实题虚写”。

例如:某高考作文题为“绿色生活”。“绿色生活”的内涵丰富: (1) 热爱自然; (2) 保护自然; (3) 顺乎自然。从实的层面来说, “绿色生活”主要指节俭、环保、健康、自然的生活方式;从虚的角度去讲, 便是精神层面的生活, 那就是要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了。那么, 考生在构思时就应紧扣此题之“虚”, 找准契合点, 从人们的情智、态度、灵魂、禀赋等诸多方面暗合“顺乎自然”这一核心意蕴。我们可以写重在享受过程的积极乐观、阳光向上的学习生活, 也可以写敬业奉献、纵情山水、放飞身心的工作状态等等。这样, “绿色生活”的命题不仅落到实处了, 同时更生发了概念的象征意义, 使读者产生了丰富的联想, 文章主题及意韵亦随“虚”更丰厚、深远了。

作文教学的四种观念 第7篇

我们知道, 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既要关注评价结果, 更要关注教与学的过程, 对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伦理修养、信息技能等进行全面评价。然而现阶段, 许多一线教师对如何实现上述理念感到困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学改革的深入, 制约了学科的发展。笔者经过长期的教学实验, 总结出以下几种评价方式。

一、“纸笔式”评价

为能准确反映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础概念的掌握情况, 我们采用“客观题题库测评、学生填涂机读卡、光电阅读机程序统计分析结果”的形式进行“纸笔式”评价。这样, 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全班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情况, 为教师调整教学目标和改进教学方式提供依据, 使教学更有效、更有针对性。

1. 适用环境

由于题型为选择题和判断题, 这种评价方式较适用于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评测。

2. 实施方法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 每位教师根据高中课程标准设计两套计算机基础知识试卷。通过教研会, 教师们对这几套试卷进行研讨, 使其难易程度趋于一致。接下来, 用一节课对学生进行测试。学生将答案填涂到机读卡上。测试结果通过光电阅读机程序进行统计分析, 统计出各小题、各知识点的正确率, 计算出各题中选择每个选项的人数及百分比, 确定学生的应知等级。任课教师通过详细的统计分析结果, 可以掌握全体学生的应知情况, 从而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 提高教学质量。

二、作品式评价

作品评价法, 就是教师根据学生创作的作品对学生作出评价。它用于评估学生利用所学技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1. 适用环境

学生作品主要指学生在单元学习结束时完成的作业, 如电脑板报、网页、图片、演示文稿。因而, 它适用于单元检测, 也适用于信息技术综合检测, 如各级各类电脑制作活动等。

2. 实施方法

课前, 教师根据不同的作品主题, 从思想性、科学性、创造性、技术性四方面制定评价量表和量规。针对不同的作品表现形式 (如电脑板报、演示文稿和网页) , 在技术性方面设计不同的评价细则。如电脑板报的要求为:有刊名、刊号、制作日期、责任编辑等 (1 0分) ;图文并茂, 且文字清晰易读 (1 0分) ;文字排版有分栏 (5分) ;有艺术字标题 (1 0分) ;有图片 (5分) ;绕排合理 (含图片、艺术字、文本框) (1 0分) ;能恰当使用图案、花边等修饰版面 (5分) 。课上, 教师布置作品要求, 并让学生在教师的文件夹下建立以自己姓名命名的文件夹, 用以存放在作品制作过程中的相关信息, 如所收集的素材、小结、制作的电子作品等。在学生制作完成后, 教师将所有作品发布到网上供学生相互交流。学生经取长补短, 将完善后的作品存放在个人文件夹中。

三、过程式评价

过程式评价是指, 让所有学生操作同一系列的任务, 通过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1. 适用环境

只有少数对操作熟练性、精确性有一定要求的教学内容适合采用这种评价方式, 如W o r d、E x c e l的操作等。

2. 实施方法

由于过程式评价比较复杂, 学生的操作过程随意性很大, 因此, 我们没有过多地在高度结构化的任务情境中评价学生操作的精确程度, 主要通过学生间的互评, 改进和提高学生的上机操作能力。如针对学生W o r d操作练习的评价, 制定了基于上机操作过程的学生互评量规表 (见下表) , 利用学生互评的方式进行评价。

每当操作完一小题, 相邻两位学生进行互评, 并如实填写上表。教师监督学生的互评过程。评价结束后, 学生上交该表。教师在课后认真分析、汇总每小题“绩效标准”的数量, 从而分析出学生的熟练程度和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以利于改进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 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电子档案袋式评价

电子档案袋式评价, 即让学生将学习期间制作的所有电子作品存放在服务器的个人文件夹中, 记录学生某一阶段的成长发展状态和所取得的进步。教师在教研会上对学生的电子作品进行集体评价, 尽量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尽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并以等级方式呈现评价结果。

1. 适用环境

从学生高中入学开始, 就可以采用该方法记录其学习过程和评价结果。

2. 实施方法

教师在教师机上建立班级文件, 共享该文件夹。学生在学生机上通过网上邻居访问教师机, 在对应班级的共享文件夹中建立以自己姓名命名的文件夹。教师检查该班学生文件夹的建立情况。待学生全部提交了作品后, 教师将每个学生文件夹的权限设定为只读。学生如果需要修改, 必须向教师提出申请。单元结束或学期结束后, 教师把学生作品放到网上让学生交流, 并表扬优秀者。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综合采用上述四种评价方式, 较好地解决了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中的部分问题。当然,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技能性很强的学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的工作。在如何解决作品评价耗时费力、对学生表现的判断主观性较强、过程式评价中学生的随意性较大等问题上, 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刘洁, 程义立, 单汝军等.中小学信息技术无纸上机考试及教学评价的实践与思考[J].网络科技时代, 2001 (15) .

[2]郝小梅.网上教学的原理及其评价与应用[J].网络科技时代, 2001 (12) .

上一篇: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下一篇:新型健身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