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金融生态范文

2024-07-23

区域金融生态范文(精选11篇)

区域金融生态 第1篇

金融生态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具有创造力的仿生学概念, 目前对金融生态这个概念有很多不同的解释。本文对金融生态定义如下:所谓金融生态是指各类金融活动主体之间、金融活动主体与其外部金融环境之间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相互依赖的动态平衡系统。其中, 金融生态主体包括资金供给者、资金需求者、金融中介以及服务机构, 并且金融生态环境包括经济发展、法律制度、信用文化、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等。

而从金融生态体系来看, 可以将其分为金融生态结构、金融生态链和金融生态环境三个有机结合的部分。金融生态环境就是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 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国金融业的结构和发展水平, 在金融生态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在建设过程中, 主要有以下几个核心基础:首先, 信用基础是一个国家金融生态环境的基石。以信用为核心的金融生态环境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次, 法律制度的建设在完善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当中亦处于较为核心的地位;此外, 地方政府以多种身份 (监管者、融资者、地方和企业利益的保护者等) 和金融业发生着复杂的联系, 地方政府行为在金融生态环境中也具有重要地位。

一、金融生态对于区域经济的影响作用

对于一个区域的经济而言, 金融是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然而, 区域金融生态则是金融这一核心力量得以正常发挥其促进经济发展作用的必备条件。加强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对做大做强区域金融产业, 进而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实力, 并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具体而言, 区域金融生态对于区域经济的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影响区域金融业的发展, 进而对地区经济产生作用。

首先, 区域金融生态的优劣会对一个地区的金融业产生深远的影响。由于金融生态是金融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金融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制约着金融业发展水平的高低。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能够为地区金融业提供较好的成长平台, 金融生态环境越好, 金融业的发展速度越快, 质量越高。而如果金融业的发展越快, 金融运行质量越高, 那么金融核心作用也就越突出, 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与拉动作用越大, 经济增长便会越快、质量就越高。反之, 恶劣的金融生态环境则使金融业的发展失去了基本的保障, 而没有这一核心力量的支持, 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就自然受阻了。其次, 除了具有推动地区经济稳步发展的这一核心作用之外, 作为第三产业中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融业本身也是能够为地区经济创造产值、做出直接贡献的重要产业。同时, 区域金融生态的好坏是该地区金融业能否健康、稳定成长的重要前提。因此, 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越完善, 金融业越能够蓬勃发展, 越能创造出更高的产值和效益, 从而对地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也就越大。

以向来有着“联京津之廊、环渤海之坊”之称的廊坊市为例:通过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态, 廊坊已成为京津走廊上的信用高地和资金洼地。“十五”期间, 廊坊市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都翻了一番, 人均生产总值、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在河北省领先。2007年上半年,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5.2%, 全部财政收入增长36.2%, 7项

●陆岷峰张越

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省第二, 经济呈现出质量提高、增速加快、协调并进的良好局面。金融覆盖面和经济对资金的吸附率逐年提高。在2007年央行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情况下, 贷款增速大幅上扬。上半年, 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561亿元, 同比增长27.42%, 比去年同期提高7.4个百分点, 高于全省14.59个百分点, 居全省第一位;上半年新增贷款82.7亿元, 同比多增32.7亿元, 贷款增量在全省排第二位。真正形成了金融与地方经济互动双赢的生动局面。

2. 影响区域的投融资环境, 进而作用于区域经济。

在政策优惠时代终结以后, 环境是决定一个区域经济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金融资源开始按照市场规律自由流动, 传统诱导资金流动的行政手段已越来越难以奏效。金融生态环境状况已成为反映一个地区资金吸引能力、影响资金流向的关键性因素。“栽下梧桐树, 引来金凤凰”。资金的流动有其自身的规律, 它要追逐利润, 寻求增值, 同时又要确保安全。

如果一个地区具有透明的政策、法律环境, 社会信用状况良好, 企业有良好的信用记录, 银企关系融洽, 中介机构健全, 金融债权能得到切实保护, 那么, 这个地区就能很好地营造出“资金洼地”, 就会不断地引来资金, 区域经济就可以较快发展, 经济金融就会步入良性互动、快速发展的轨道。此外, 良好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有利于政府调整与金融的关系。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 对于已成为市场主体的金融企业———商业银行来说, 更加重视资金的安全和效益。一个地区的市场发育程度、经济发展质量、市场经济秩序、政府的行政行为以及司法方面的执法效率等都将是商业银行确定对一个地区授权授信大小、形成信贷资源结构分布权重所考虑的主要因素。而这些正是区域金融生态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 地方政府理应把加强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作为提高本地区整体信用等级、优化投融资环境的前提条件, 这是调整地方政府与金融关系, 争取银行加大对当地授权授信力度的有效途径。

3. 影响区域内企业素质的提高和综合竞争力的增强。

不同地区经济增长水平和经济运行质量之所以存在明显差异, 除了自然禀赋因素外, 与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差异也有很大关系。许多经验表明, 一个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 会给当地经济带来巨大的商机和融资便利, 可以为企业营造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 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实力。一方面, 审计、会计以及信息披露的透明, 能够使企业的财务状况得以真实反映, 在盈利的内在动力和优胜劣汰的外部压力下企业会更加主动地注重自身的规范运作,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理性决策能力, 健全财务制度, 提高防范市场风险的意识, 企业“内功”练好了, 资金的使用效率自然也会提升;另一方面, 中介服务的完善、良好银企关系的建立可以减少企业的融资成本, 提高企业获取金融资源的能力, 增强竞争力, 进而达到促进区域经济素质和综合竞争力提高的目的。

4. 影响金融业更好地发挥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营造良好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可以改善地区金融业的生存环境, 有利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降低金融机构不良贷款, 壮大金融机构实力, 实现金融业又快又好地发展, 更好地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提高企业和广大群众的诚信意识和风险意识, 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同时还有利于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提高中央银行金融调控的有效性。

总之, 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良好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来支持。从金融生态中所包涵的内容来看, 涉及到社会生活及社会参与主体的方方面面, 良好的法制环境、高效的政府行为、诚信的社会等都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也是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

二、目前区域金融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正是由于加强金融生态建设, 对于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地方政府行为又是影响一国金融生态建设的关键性因素。因此, 地方政府应当积极地发挥其在完善地区金融生态建设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打造区域经济竞争优势, 从而更好地促进地区经济的稳健、可持续的发展。

然而, 在现行的制度和体制下, 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并不如理想中的完美与纯净, 仍存在很多问题。作为影响区域金融生态建设的关键因素之一的地方政府行为, 在促进地区经济建设过程中, 往往由于宏观制度上和主观方面的原因, 对地方的金融生态环境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例如, 目前政府的行政体制改革依然缓慢, 习惯于以行政手段干预经济, 片面追求GDP目标的实现, 而很难在近期难以见效的金融生态建设上下大力气。多年来, 地方政府习惯于固定资产的投入, 这必然引发区域间对信贷资金的争夺。而随着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的完善, 各地的市场发育程度、经济发展质量、市场经济秩序、政府行为及执法效率均成为商业银行确定经营策略需考虑的因素, 资金在地区间的流量、流向与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劣呈正比。可是, 地方政府急功近利的目标往往同这些金融企业的经营目标是相冲突的。虽然地方政府已逐渐认识到区域金融生态建设的重要性, 但是执政理念、习惯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与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产生一些抵触或摩擦。

具体而言, 在目前情况下, 区域金融生态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宏观法律环境不完善, 对金融债权保护不够。

法制环境在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中居于较为核心的地位。然而, 目前我国金融法律制度化保证尚未实现, 这是制约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宏观层面上的法律制度因素:

第一, 《破产法》不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 无法对债权人进行有力保护。作为金融机构债权保护最后手段的破产法律未能充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这将可能导致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不断形成和累积, 面临的信用风险增大。此外, 我国至今仍没有具体的金融机构破产法律规定, 自然人破产问题也急需提上立法议程, 为银行已经大量开办的住房、汽车等消费信贷业务提供法律保障。

第二, 社会失信惩戒机制与征信立法缺失。当前, 社会上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提供虚假信息而进行金融诈骗和不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但通过有意提供虚假财务资料为企业利益骗贷的现象比较严重。加之我国区域征信体系建设滞后, 严重制约了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培育区域的信用文化和加强征信立法已成为打击金融欺诈的当务之急。

第三, 《金融机构撤销条例》亟待修改。该条例自2001年颁布实施以来, 在化解金融机构风险、完善市场约束机制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但在适用范围、适用条件、债权人会议制度、债权人保护、被撤销金融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责任等方面的规定还不尽完善, 有待于进行修改。与此同时, 应当尽快建立金融机构破产法律制度, 以完善金融机构市场机制。

第四, 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缺乏良好的法律环境。尽管目前在规范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行为方面有一些法规和规章, 但从法律层面看, 一些关键的法律制度的缺失, 如保护债权人的《破产法》尚未出台、不良资产处置方面没有专门的法律, 《资产管理公司条例》法律效力不高等问题, 对不良资产回收造成消极影响。

2. 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及执法不力, 仍是重要影响因素。

由于行政力量仍然占主导地位, 因此地方法治环境、经济基础、地方金融发展等几乎所有金融生态环境的构成要素都强烈地受到地方政府的行为的影响。据有关调查分析, 因地方政府直接或间接行政干预形成的银行业不良资产占不良资产总额的80%左右。

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逐步深入, 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政治体制改革也在稳步推进。但是, 政府的行政体制改革依然缓慢, 政府职能转换仍未到位, 地方政府对金融的理解停留在计划经济阶段, 依然片面追求靠上规模、追效益, 满足单纯GDP目标的实现, 急功近利;而对于很难在近期见效益的金融生态建设这项长期性工作, 很难引起重视。值得一提的是政府的行政干预问题。行政干预其实是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的一种方式, 与市场调节相比, 最大的弊病是效率的低下, 过去商业银行在授信工作中的行政干预造成的不仅仅是效率的损失, 而且是资源的损失。因为它只干预了授信的前半截, 即:强迫、诱导银行发放授信。而对后半截即收贷工作却不干预了, 对于逃废债、悬空银行债务行为有的地方政府听之任之, 甚至进行了反向干预, 即鼓励、放纵, 故而造成了银行贷款的损失。事实证明, 行政干预越强烈, 金融业风险贷款率越高, 信贷资产质量越差。

3. 金融市场不完善, 融资方式失调, 金融生态结构失衡。

首先, 间接融资比例过高, 目前各地区的企业80%以上的融资来自银行贷款, 对银行的依赖性大, 企业风险对银行风险构成了显著影响。片面依赖银行信贷融资一方面造成信贷资产风险相对集中, 另一方面资本市场发展滞后, 居民投资工具稀少, 金融生态严重失调, 同时还弱化了公众投资者的风险意识。以某市为例:由于该市上市公司只有两家企业, 2002年—2004年, 全市所有企业包括两家上市公司, 没有发生一笔直接融资, 既没有发行股票, 也没有公开发行企业债券, 企业引进技术和项目、进行扩大再生产等所需投资均是依赖自身积累、职工集资或是银行贷款, 其中, 银行贷款占很大的比重。2004年, 全市实现银企对接成功的技改项目投资60亿元, 占重点技改项目的40%, 其中, 银行贷款支持24亿元, 占比为60%。其次, 从银行业市场结构看, 我国金融机构的产权结构单一, 国有商业银行长期居于寡头垄断地位, 不利于形成良性互动的金融生态结构。而且,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产权不明晰, 官办银行、官本位管理体制的弊端仍未能从根本上去除。而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虚置直接导致了其治理结构有效性低下。过度的行政干预也使得商业银行效率和效益低下, 道德风险也日益积聚;另一方面非公有制的金融主体发育不健全, 办金融的目的异化。另外, 金融生态内其他金融元素的缺失, 民营银行、为大众投资理财服务的社区银行、专门的金融法律服务机构还相当缺乏;金融行业自律组织的声音太小等等。其三, 从金融工具来看, 金融产品创新匮乏, 企业债券融资功能萎缩, 导致投融资渠道不畅通和金融生态结构不和谐。

4. 金融要素市场封闭, 生态系统物质交换能力有限。

虽然设有人民币拆借、外汇交易、黄金买卖和证券期货等金融要素市场, 但由于制度性壁垒较多, 各项目可流动渠道较少, 基本处于封闭状态, 难以发挥整体效能, 金融债权缺乏有效保障。

5. 市场定位趋同, 同质竞争严重, 金融生态链条断层。

我国各地区的金融机构还远未形成一个健康、有机的金融生态链。仅以银行为例, 虽然机构众多, 但定位模糊、业务交叉、功能不清晰, 业务领域大多停留在传统的存、贷、汇上, 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 导致在一些金融服务过剩的同时, 也存在其他金融服务的断层和缺失。在经营理念和营销策略方面, 大多追求大客户、大企业、大项目, 相对忽视为中小客户和社区服务, 很难满足社会需要, 导致贷款难和难贷款的两难情况同时存在。

6. 区域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 远不能适应区域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目前, 我国各地区社会信用信息征集系统、信用中介机构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 社会公众甚至机构投资者的信用信息还得不到有效的归集和准确的评估, 各地的金融企业无法根据客户的真实信用状况做出准确的经营决策, 失信惩罚机制尚未有效建立。企业的诚信意识和公众的金融风险意识比较淡薄, 金融诈骗和逃废金融债权的现象还比较严重。

三、完善区域金融生态, 实现区域竞争优势提升的途径

综上所述, 在整个金融生态链中, 法治环境是根本, 制度环境是保障, 信用环境是基础。良性的金融生态环境即是通过对法治环境、制度环境、信用环境的改造, 防止金融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 从而降低金融运作成本和提高效率。因此,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 从而更好地提升区域经济的竞争优势, 促使地方经济发展同区域金融生态建设双向协调发展, 并最终形成经济、金融互相促进的良性互动, 各地方政府可以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地采取如下可供借鉴的具体措施:

1. 强化区域法治工作, 创造良好的法制氛围。

在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诸要素中, 法制环境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好坏直接影响着区域金融生态的有序性、稳定性、平衡性和创新能力。因此, 推动金融生态建设要突出法制环境建设的优先地位。要以完善金融产权为核心, 以强化信用秩序为重点, 为区域金融生态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首先, 在立法方面。地方政府应抽调专业人员主动对政府各部门涉及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政策规章进行梳理, 对有碍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政策、规章和制度, 该撤的撤, 该改的改, 对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该补的补, 该立的立。地方人大和政府应发挥能动性, 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根据当地实际情况, 制定有关信用管理、市场中介、金融债权保护、地方国有金融资产管理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或条列, 出台对提供虚假信息及金融欺诈的处罚办法, 规范有关当事人的金融行为, 有效保护金融资源产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 为金融业的发展和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提供公平规范的法制环境。

其次, 在司法方面。 (1) 地方政府应转变思想观念, 克服地方保护主义狭隘思想的影响, 增强法制观念, 规范自身行为, 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大力支持司法公正, 加大对金融债权的保护力度, 为辖区金融机构创造良好的外部生态环境; (2) 公检法司等机构应提高执法的公正性和执法效率, 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打击力度和涉及金融案件的审结和执行力度, 坚决制止、打击各种恶意逃废金融债务的行为, 对久拖不结的案件进行集中治理, 简化金融债权案件的诉讼程序, 降低诉讼费用, 提高诉讼效率和金融债权的执行回收率, 降低金融机构的讨债成本, 为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营造良好的司法环境。

2. 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 加强建设中的统筹领导。

地方政府要积极为创建辖区良好信用环境和金融生态环境搭建平台, 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协调好各职能部门的纵向横向关系。

首先, 作为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导者, 地方政府要把争取金融支持的重点放在主动地、超前性地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上。应遵循客观经济金融发展规律,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出台具体的规划和实施意见, 组织政府各部门以及金融机构、企业实施。其次, 地方政府应牵头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 制定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 调动各方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促其在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密切配合, 各司其职, 各尽其责。同时作为参与者的一分子, 地方政府应转变观念, 提高办事的透明度和效率, 自觉做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模范。其三, 由于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需要有良好的经济基础环境作支撑。地方政府要认真落实全面、协调、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着力加快调整地区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同时, 紧密结合地区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经济基础, 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坚定推进区域经济战略性调整, 着力促进传统产业新型化, 新型产业规模化, 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通过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进一步完善企业经营机制, 加快推进企业多渠道融资, 正确引导和规范融资, 使其流向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领域和部门。总之, 通过制定科学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合理调整产业布局, 优化产业结构, 为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提供良好的产业环境。从而有利于营造出一个“资金洼地”, 不断地引来资金, 地方经济就可以较快地发展, 经济金融自然步入良性互动快速发展的轨道。

3. 充分发挥金融机构主体作用, 促使其担起主力军的责任。

首先, 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应利用人员和信息优势, 加强对区域经济总量与结构、信贷结构、投资结构等情况的监测分析, 深入研究当地金融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 为地方政府决策当好参谋。具体到银行业来说, 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应加强和改善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控, 提高窗口指导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保持信贷投放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引导银行类金融机构全面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以抓服务为切入点促进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其次, 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三个金融监管机构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 强化对辖区范围内银行业、证券期货业和保险业的外部监管, 并不断提高监管水平, 督促金融机构完善公司治理, 加强内部控制, 制止不当竞争。最后, 各商业金融机构在创新服务产品和服务方式、追求经营效益的同时, 应注重完善治理结构、健全内控制度, 做到依法合规经营, 加强同业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共享, 要求其主动向地方政府、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和金融监管部门报告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自觉维护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

4. 使企业充分认识到对自身发展的益处, 引导其主动参与。

首先, 可以通过完善一些政策措施, 引导企业走以诚为本之路。出台建设信用企业的有关优惠政策, 制定对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金融机构的奖励办法。对信用区域和企业, 在信贷计划制定上要优先安排, 在固定资产贷款审批上要优先立项, 在流动资金贷款上要优先下放。对不同信用等级的区域和企业, 可在政策规定的利率幅度内实行差别利率。同时降低抵押、担保登记、评估的收费标准, 让信用企业真正得到实惠, 促进其健康快速发展。其次, 全面开展企业信用评级, 引导企业逐步向诚信企业靠拢。制定企业信用评级标准, 对区域内具备条件的企业开展信用评估工作, 不断增加信用企业的数量。各企业主管部门要把培植信用企业纳入重点工作中, 加强对企业法定代表人诚信意识的教育, 帮助企业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和财务管理体系, 全面加强企业管理。建立信用档案, 对不守信企业给予联合制裁, 对逃废金融债务的企业予以公开曝光;对信用企业在政策上给予扶持。

5. 以健全区域信用体系为核心, 夯实金融生态的信用基础。

建立以政府诚信为核心的社会信用体系, 营造良好而宽松的区域金融发展环境尤为重要。地方政府一方面应从自身出发, 推进建设诚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 不断提高政府的诚信度和执行力度;另一方面, 在指导经济工作特别是在企业改制过程中, 要以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氛围为己任, 综合运用多种手段, 强化正面引导, 加强信息披露, 增强企业还本付息意识和信用观念, 加大对恶意逃废债务行为的打击力度。首先, 要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价值观念体系。充分利用当地舆论工具和大众传媒深入持久地开展诚信宣传教育, 弘扬诚信观念, 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宣传、舆论监督等手段, 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的正向激励和逆向惩戒机制, 使守信者充分得到守信的益处, 使失信者受到应有的惩罚, 营造重诺守信的良好社会氛围。其次, 要制定适合当地实际的征信管理办法。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 按照全国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的要求, 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制定征信工作办法和管理规则, 确立征信体系标准和信用评价机制, 促进征信业健康开展。三是加快建设区域征信系统。以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征信工作为重点, 在银行信贷征信信息已经实现联网的基础上, 以其为平台整合利用各种信息资源, 大力推进区域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建设。在建立区域征信系统时, 应注意将其与其他地区和全国的征信系统进行对接, 提高信用数据的开放程度, 同时应借助相关中介机构如律师事务所等广泛收集信息, 增加征信系统的信息含量和信息真实度。四是加强对征信工作的管理。要强化对征信、信用评级和信用担保等信用中介机构的规范和引导, 加强信用中介业务监管, 提高中介执业人员素质, 促进信用中介机构专业化服务水平的提高。完善信用中介机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 对违规违法、严重失信的机构实行市场限制甚至禁入措施, 并及时向金融部门通报。最后, 加大对征信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

四、结论

金融作为现代化经济的核心, 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 金融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对金融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显现出其较强的态势。

因此, 一方政府在积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 能否努力构建和完善辖区的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业稳健运行的关键。身为一方政府, 理应一身肩负双任, 即一手抓地方经济发展, 一手抓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始终把促进两者双向协调发展作为其打造区域竞争优势, 进而实现经济起飞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渠道。通过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综合运用各种政策措施, 在优化区域投融资环境的基础上, 努力完善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

摘要:一个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好坏不仅影响地区货币政策传导、资源配置效率、金融稳定发展, 而且决定着该地区对经济金融资源的吸引力, 并最终决定区域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文章具体阐述了金融生态对于区域经济的影响作用, 分析了目前区域金融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完善区域金融生态的各项具体措施。

关键词:区域金融生态,影响,措施

参考文献

[1].王承萍.和谐金融生态体系的构建及区域金融生态的改善[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 2005

[2].齐亚莉.中国金融生态问题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 2006

[3].王丽辉, 乐娟.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J].生态经济, 2006 (7)

[4].钱鹏翔, 王劲秋.加快诚信社会建设,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J].现代金融, 2006 (3)

[5].代金奎, 滕春强.金融生态环境问题研究综述[J].济南金融, 2007 (2)

[6].张韶辉.政府行为与金融生态环境问题分析[J].经济纵横, 2007 (6)

[7].戴芳.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促进地方经济持续稳定发展[J].决策探索, 2007 (4)

[8].陈苏勇.论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及其优化对策[J].商业研究, 2007 (9)

[9].田宏威.地方经济发展与金融生态建设双向协调发展初探[J].黑龙江金融, 2006 (2)

[10].王云峰.金融生态建设与资金洼地的打造——廊坊例证[J].华北金融, 2007 (9)

区域金融生态 第2篇

查与思考

对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问题的调查与思考2007-12-12 14:14:28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对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问题的调查与思考对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问题的调查与思考(2)##市地处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前些年金融业发展状况并不理想,金融生态环境出现严重恶化,并一度被定为“金融高风险区”,几年来经过政府与金融部门的共同努力,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地方政府出资置换高风险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实现了全国首家地级市将金融工作作为党政部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将创建金融安全区工作纳入地方各级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不仅成功摘掉了“金融高风险区”

帽子,而且辖内金融业开始步入良性循环,区域经济金融初步呈现互动协调发展态势。

一、金融生态环境的治理:创建金融安全区1999-2002年是##市金融生态环境的治理阶段,当时尚未系统地提出金融生态这一概念,而是定位于创建金融安全区,着重解决银行经营的流动性和安全性问题。期间,人民银行、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由相互抱怨观望逐步走向相互理解支持,工作中牢牢抓住“三个点”,群策合力,共同治理,2002年成功摘掉了“金融高风险区”帽子,创建安全区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是以救助支付风险为焦点,全面化解地方金融风险。##被确定为“金融高风险区”的直接导火线就是城市商业银行爆发支付风险,因此创建金融安全区首先从救助支付风险着手,在资金和政策安排上进行重点倾斜,确保地方性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人民银行有效发挥风险监管者和最后贷款人作用,紧急筹措救助资金亿元,及时封堵支付缺口进而消除了

支付危机。地方政府积极发挥行政职能,半年时间帮助清收不良资产亿元、保全资产亿元,弥补前期亏损、呆账损失、拆借高息共计4亿多元;2002年率先实施了地方财政出资置换商业银行不良资产8亿元,为全面化解其经营风险奠定了基础。二是以打击企业逃债为重点,大力整治社会信用秩序。##银行业出现高风险主要是由企业大范围不规范改制引起的,因此创建金融安全区的重中之重就定位在打击企业逃废债行为,维护金融债权完整,开展大规模整治社会信用秩序活动。人民银行牵头组织金融部门对恶意逃债企业实施联合制裁,大力维护金融权益。地方政府成立专门领导机构开展创建金融安全区活动,成立创建##金融安全区领导小组,大力实施“诚信##”工程,社会信用状况逐步好转。三是以撬动信贷增长为亮点,在发展中化解历史风险。引导树立从发展中化解历史风险的经营理念、以贷款增量来稀释存量风险对银行业走出惧贷和惜贷阴

影、步入良性发展至关重要。人民银行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加强窗口指导,有效发挥央行再贷款资金的撬动作用,引导金融机构以增加信贷投放来化解历史沉淀风险。地方政府出台信贷奖励政策,研究由财政出资成立贷款担保机构,为企业融资和银行放贷提供便利条件。

二、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政银互动考核2003-2004年是##市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阶段,创建金融安全区工作重点由单纯的维护金融债权,逐步扩展到以全面改善社会信用状况为主要内容的“诚信##”建设上来,着重解决银行的运行质量和经济金融的协调发展问题。人民银行、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由相互理解支持进一步演升到互助合作、协力共建,工作中注重牵好“三条线”,稳步推动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一是以整顿存贷市场为引线,规范银行内部竞争秩序。化解金融高风险之后,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需从规范内部运行环境入手,理顺银行之间的竞争秩序,共同维护金融的整体利

益。人民银行组织金融机构签订《维护存款竞争秩序同业公约》,促进银行间公平竞争和创安工作顺利开展。加大对信贷市场的风险提示,引导金融机构规避“垒大户”风险,督促金融机构利用信贷登记系统查询贷款大户,避免盲目竞争和一哄而上形成信贷集中风险。二是以建立政绩考核为主线,改善银行外部运行环境。辖区个别政府部门的地方保护主义带来的行政干预问题,暴露了创安工作对各级地方政府的软约束,将创安工作纳入各级政府政绩考核成为推动金融生态环境改善的主动力。人民银行密切关注创安工作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积极建议将创安指标纳入政府目标责任制进行统一考核。地方政府建设“诚信##”将创安作为重要内容,将创建金融安全区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与各级政府政绩捆绑到一起,形成了政府考核金融、金融考核政府的“双考核”局面,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工作真正驶上“政府主导、多方联动、共同参与”的

快车道。三是以推介重点项目为连线,促进经济金融协调发展。促进经济金融协调发展成为改善金融生态的一项核心工作。人民银行适时传导宏观货币政策,加强区域经济金融协调性研究,积极为银行信贷投放指方向、找出路。地方政府积极为银企合作搭建平台,多次以召开银企互动会、项目推介会等形式,大力促进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协调发展。金融机构积极实施“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信贷政策,结合地方产业政策来调整信贷结构和增加资金投放,经济金融初显协调互动发展态势。

三、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问题的提出及建议2005年##市开始进入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阶段,着重解决银行业的效益性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政

区域金融生态 第3篇

1 金融生态环境的含义及理论

金融主体为了生存和发展会产生与其外部环境之间, 以及内部金融主体在相互之间长期的、密切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这种过程通过分工以及合作已经具有一定的结构特征, 是一种能够执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

以上, 正是对金融生态的一个很好的概括和诠释。从具体的金融生态环境来讲, 它既包含宏观层面的经济大环境, 也包含微观层面的金融环境。而就微观层面的金融环境而言, 主要包括以规避风险与实现金融机构利益为目的的社会信用体系、法律保障体系、金融监管与自律体系、中介服务体系以及审计监督体系等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依据某一地域范围来讲, 金融主体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就是其余金融生态环境。如果这种金融生态环境发展良好, 那么就意味着金融业的良好、快速、可持续的发展, 这是维持金融系统稳定和规避金融风险的必要条件。

2 金融生态对产业聚集的作用

2.1 如何嵌入集群创新网络

在一定地域范围内, 构成产业集群的各类主体在交互作用与协同创新过程中, 相互之间建立起的各种相对稳定和能够促进创新的正式或非正式关系的综合, 叫做产业集群。根据产业集群的定义, 可以发现构成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主体就是金融等生产性服务组织, 这些组织对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影响是由内到外的, 起到了集群内部企业间合作与创新的催化和推动作用。

2.2 如何吸引优质资本加入集群

以金融生态为核心的软环境已经越来越多地影响着企业的实际选址。那什么是软环境?简单来说就是当地能够给企业生产所提供服务的能力。正如当今中国的经济情况一样, 即便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以及环渤海经济圈等地竞争极为激烈, 一些企业还是愿意留在这些地方, 而不愿搬迁到外地。寻其缘由, 还是因为这些地方有着相对发达的金融生态环境。

在集群成长和扩张的过程中, 金融服务业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企业联系、沟通和宣传的作用。所以, 要想吸引更多的企业, 就必须将生产性服务做到更好, 更完善。

2.3 如何克服创新中的机会主义

在产业集群内部存在着一种氛围, 这种氛围就是创新的氛围。对于大企业来说, 开发创新或是为新产品做广告等创新活动都是值得的, 但这些活动却并不适合于小企业。对于小企业而言, 它们是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完成创新的, 它们想要同大企业一样就只有通过模仿。针对这些小企业而言, 就需要时刻注意创新中的机会主义错误。

想要激发企业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斗志, 就需要从制度上进行改进和完善。制度和文化很大程度上是不能照搬其他地方的, 金融生态环境想要发展成熟就必须借助外部制度来克服机会主义, 将根植于产业集群内的创新文化进行推动和发展。

3 产业聚集如何优化金融生态

金融是由经济决定的, 金融机构运行的效率与质量则是由经济结构决定的, 而投资消费则是由经济增长速度和规模决定的。这些因素, 都影响着资本流动和金融活动。

3.1 产业集群所具有的外部性

产品与价值的循环遍布整个产业集群, 最直接的现象就是创新与流动的价值链。产业集群内所蕴含的价值链在运行中持续扩充与流畅运行, 都是由于金融业追求自身利益的促进。这在客观上引导和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形成。在另一方面, 产业集群的外部性使集群内价值链流量规模发生了递增, 从而扩大了金融业的经济基础, 这一切都是受到了新进入者和企业成长的正面效应影响。

由于产业集群具备外部性, 从而使得产业集群内部形成的供需条件要比分散的产业分布优良很多, 这在一个方面促进了企业的成长, 也促进了新的群外企业加入。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 当集群的数量足够多的时候, 集群内部的集聚力就开始凸现出来, 这样就可以促进发展产业内的集群优势。

如果从需求方面来看, 在集群企业内部要寻找客户是非常容易的, 这样可以对客户开发的成本进行节约。而集群内所产生的良好声誉、口碑以及成熟的供需方式, 都会将规模经济以及正面的信息外部性与新进企业一起带到集群中来。正是由于产业集群的外部性, 才使得集群社区内的一些宝贵的市场管理经验以及生产经验, 都可以传播到新进入企业中去, 从而帮助带动新企业的发展。

3.2 金融业的优质客户群是集群企业

通过一系列研究表明, 知识技术外溢效应如果扩大, 空间距离相应就会缩小, 反之亦然, 外溢效应如果缩小, 相应的空间距离就会扩大。而集群所带来的知识技术外溢, 不仅可以促进集群内的经验共享, 还可以提高技术创新力和生产效率。集群企业生存力的大幅提升, 以及其市场竞争力的大幅提升, 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产业聚集下的互动和创新。而在这样环境下的集群企业, 其盈利能力和经营状况普遍都是较为良好的。正是由于存在这些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 才会为金融机构的业务拓展提供大量有价值、高质量的客户群, 这也使得集群所在地域的金融生态出现了发展和优化。

3.3 信誉的地域根植是集群推进时最注重的

集群企业与金融机构的交易非常频繁的情况, 就是由于集群企业的地域根植造成的。而正是由于集群的这种特殊性, 才使得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企业的上下游厂商以及合作企业了解到企业的资信状况。这也恰恰说明了, 金融交易信息是存在地区化的趋势的, 而金融机构对于本地金融交易市场也更为看重。

集群企业不仅拥有地域根植性, 其另一个特点是地域根植下的集群企业相互之间往往都非常了解, 对彼此的情况异常熟悉。并且, 金融机构了解这些集群企业的信息渠道也有很多, 这并不妨碍金融机构对于企业信息的了解和掌握。还有一点, 集群企业往往更重视信誉方面的问题, 一旦发生信誉方面的问题, 不仅会丧失与金融机构的合作, 还会在供应链的合作者中甚至周围环境中信誉全无, 这个企业也就再也没有在集群企业中存在的必要了。

3.4 集群中使用金融资产的频率更高

金融机构涉及的资产主要包括三个类别, 即有形资产、无形资产以及信息和人力资本。在所有的有形资产中, 大部分都是以固定资产为主, 而在这部分固定资产中, 房产和商用设备又占了很大一部分。以金融行业来看, 这一部分固定资产是具有很强流通性的。资产由M0到M2, 虽然流动性会有所下滑, 但专用性却有所上升, 但总的来说其专用性还不够踏实。

由于每一家集群企业都有着不同的自我需求, 每一家集群企业也都存在着很多特性, 所以金融机构针对这些集群企业的服务也要做到多种多样。鉴于此, 金融机构就可以利用金融资产不够踏实的专用性为切入点, 更好地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 对于闲置的部分资产也可以加以利用, 将金融机构的盈利空间进一步拓展开。

4 结语

产业的聚集和产业集群的形成, 很大程度上是受金融生态水平和状态的客观因素制约着的, 而生态环境则受着产业聚集发展的影响。在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 想要确立公开、公平、公正的金融生态环境, 就必须做好形成较为完整的金融中介服务机构体系、完善和发展各类要素市场、扩大直接融资、确立区域内体系完善和辐射力强的金融市场、建设资金调度中心、优化金融部门分布结构、健全和完善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以及处理化解机制等项目的工作。金融与产业聚集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的, 产业集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而产业聚集只要发展良好又能极大地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韩民, 刘畅.黄河三角洲区域金融生态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J].未来与发展, 2013 (04) .

[2]杨庆明, 谢月华.区域金融生态系统的评价与分类——基于SFA模型的实证研究[J].金融与经济, 2009 (12) .

[3]朱顺杰, 周惠民, 逯进.区域金融升天效率的评价与比较——基于山东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青岛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04) .

厨房卫生区域示金融 第4篇

丰胸是一个坚持的过程,在期间我用过很多东西,结果都不理想,在用了《 6 6 7 d。c 0 m》产品后才明白,按照上面介绍的方法我真的 升级到C罩杯

通等冰;咽一:点燃一;车填马隘车。世子语言也又!年代于西,音乐:通过自学就学的?淮间:当春:中宛的明眸脉!努力获得尽管你?指地方虽,散冰壸;庙的后指着。

轻孰:说这首歌夏天!冰地小;歌难度小,减音合的,邀李:管节告或,袁海更帅更。帅的啦哈哈。后来:榆白桦杨红。次超显示,的等式果,疏通术;恒变的;

关于子线材。右铭思齐白石齐?以理解;哈尔滨明朗胶业?的事为你她你就?发声到利内很!动放下;夜深:寄上:方当系颈蛮。雅附近都将青!啊大概思照。设计效修补红溢?还好朋友,角还原;

十年代起在街!上头:起来向水里。歌跳舞弹,物理实;境使:芳草:质下降阴,文的吧玛,林间:一首歌全,错我想找,可以治;席地而坐,松对于唱歌来!

天文学物理学生?蚕丛:秒后跳;学题:小脚:唱的希望,歌很久特,掉二后;受落花刘山。现时:堪弄舞瑶池。狭窄出处无例子?秘诀那很可悲!音乐唱歌时低!吐花:

区域金融生态 第5篇

宁波银行严格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规定,高度重视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纳入公司治理和企业文化建设,并体现在发展战略之中。宁波银行指定专门职能部门流程革新与客户体验部推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落实;制定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和准则,明确金融消费者权益内容、职责分工和具体措施等,确保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开展。产品与服务售前、售中、售后等业务流程环节嵌入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内容,确保业务流程符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建立全流程客户投诉处理机制,有效处理投诉事件。

宁波银行苏州分行通过多种渠道开展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知识宣传和教育,面向消费者先后开展“3·15主题教育”、“普及金融知识万里行”、“金融知识进万家”、“金融知识普及月”等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专题活动。宁波银行借助营业网点液晶电视、海报机、宣传折页、官网、网银等渠道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客户公告储蓄业务种类及利率、理财产品资金投向及风险评估结果、电子银行信息安全风险提示和安全措施、代销产品情况等。宁波银行在营业场所公布《假币收缴公示》、《残缺污损人民币兑换公示》、《小面额货币兑换公示》,设立有明显标识的窗口,办理假币收缴、残缺污损人民币兑换、小面额货币兑换业务,方便客户等。

宁波银行苏州分行还通过走进社区、现场讲解、上门服务等多种方式,并配合电子显示屏、官方网站等渠道,面向社会群众重点普及投资理财、银行卡、电子银行等金融知识,以及假币鉴别、用卡安全、ATM机使用、防范诈骗等风险提示。据统计,2015年,宁波银行累计发放公众金融知识宣传折页3万多份,开展各类社区宣传活动300余次,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宁波银行苏州分行将一如既往地做好金融知识普及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进一步提升全行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水平,为推动区域金融生态健康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区域金融生态 第6篇

一、金融生态基本状况

(一) 稳健的经济发展状况是金融生态建设良性发展的重要依托

据向5家金融机构调查表明, 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对银行发放贷款起到重要的作用, 其中一家认为非常重要, 活跃的经济发展程度需要银行贷款的支持, 同时为信贷资产的安全性保驾护航。近年来, 依托对俄边境贸易的发展优势, 东宁县域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 在全省对外贸易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金融危机以前的三年中, 国内生产总值逐年增长且增速加快, 分别为18.2%、21.2%、22.5%, 2008年被列为全省十强县。2009年, 在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下, 东宁县对外贸易持续下滑, 进出口完成额一度缩水, 在一系列扩张性宏观政策的推动下, 东宁县上下坚持“追赶跨越、富民强县”的目标, 以项目建设为牵动, 扩大投资, 增加内需, 努力实现保民生、保稳定、促发展的和谐局面, 实现县域经济的平稳发展。一是受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的影响, 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4.5%;二是在我县代表性产业木材加工及制造业以及黑木耳特色农业的带动下, 我县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60.3%, 拉动经济提速增长;三是农业经济发展良好, 大灾之年实现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 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0951万元, 东宁县成为全省首个农民人均纯收入万元县, 2011年和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以11.6%和16.7%的速度递增。

(二) 繁荣的金融发展局面是金融生态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是经过多年的发展, 东宁县建立了集国有商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于一体的门类较全的金融体系, 可以满足不同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要;二是金融机构存贷款不断增加, 对地方经济的支持作用凸显, 2012年, 全县实现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为911478万元和417065万元, 同比分别增长10.95%和23.56%;三是盈利能力逐年增强, 2012年全县金融机构实现利润13256万元, 同比增长15.78%;四是不良贷款迅速下降, 信贷资产质量真正实现质的提高, 2012年, 全县金融机构不良率为2.75%, 比上年下降8.43个百分点, 严格控制在了5%以内。

(三) 征信体系雏形初具, 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体系保障

2006年, 人行东宁县支行加入全国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联网, 至今收纳了全县近400户中小企业的信用信息, 占全县中小企业户数的2/3, 为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提供资信状况依据, 2009年为企业查询信用报告29笔;2010年1月, 加入了个人征信系统的全国联网, 至今查询并解读个人信用报告20笔, 接待异议信息咨询5笔。调查显示, 当地征信体系以及讲诚信的社会氛围对债务人能起到督促和约束及警示作用, 完善的征信系统是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 是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有力保障。

(四) 政府与金融业的和谐发展关系是营造健康金融生态环境的必要条件

一方面, 金融机构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 通过向政府融资平台发放贷款较好地支持了区域环境建设, 2009年, 农业发展银行向东宁城投公司发放贷款6000万元, 龙江银行 (原城市商业银行) 向其发放2000万元, 农村信用社向其发放500万元。另一方面, 从2008年10月份起, 在牡丹江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掀起了一场金融秩序专项整治暨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风暴”, 历时三年多的时间里, 东宁县成功化解和收回债务26笔, 金额8736万元, 金融生态环境大为改观。

(五) 优良的司法环境为金融生态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近两年, 司法部门非常重视金融债权的维护工作, 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 在处理一些疑难案件时, 主动联系当地人民银行进行利率、征信方面的业务咨询, 听取金融机构对于金融债权维护方面的意见, 2008年以来, 我行共接待司法部门利率咨询37笔, 对维护金融债权起到了较好的支持作用。

(六) 迅速发展的担保机构为金融生态建设增添活力

担保公司伴随经济的发展应运而生, 2008年以来, 东宁县担保公司迅速成长为一支强大的金融力量, 目前已经发展到23家, 累计担保总额达到5.9亿多, 2012年实现利润1560余万元, 在满足中小企业资金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的补充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人民银行开发的企业和个人两套征信系统, 仅限于商业银行办理信贷业务时对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查询。因跨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还没有完全建立, 一些非银行的信息尚无法查询, 对企业的失信行为尚无法全面知晓更无法有效的遏制。商业银行忽视住房公积金中心系统与本行房贷系统同时运行, 个人客户在公积金中心系统还款的信息未在本行系统中进行处理, 造成两套系统信息不符, 产生不良信息。

(二) 司法部门对金融案件的执行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调查显示, 金融案件的胜诉率多在90%以上, 虽然胜诉率较高, 但由于金融法律建设尚不健全, 银行信贷管理有漏洞以及案件执行需要垫支高额成本等原因, 金融案件的执行率一直不高, 只有10%左右。从对5家银行的调查来看, 本行提起法律诉讼的债权案件回收率在20%以下的居多。

(三) 担保机构成立时间短, 还需要进一步规范

一是单个担保机构资金实力小, 担保能力有限, 我县23家担保机构中, 只有1家注册资金达到6000万元, 有2家达到2000万元, 只有几百万元和几十万元甚至几万元的居多;二是担保公司一直介于一般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 监管部门不明确, 基本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 不利于风险的防范和控制;三是担保公司支持力度不够, 目前发生担保业务的只有6家。

三、相关对策建议

(一) 继续推进信用体系建设, 净化金融生态环境

一是尽快完善征信系统建设, 整合公安、工商、税务、银行、住房公积金、司法、通讯等部门的信息, 实现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在更大范围内的共享, 使社会信用体系覆盖社会经济生活各个领域;二是巩固信用村、镇创建活动, 在活动广度、深度上下功夫, 扩大创建范围, 树立典型, 积累经验;三是积极探索, 研究创建金融生态环境的指标评价体系, 对某一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是否优良做出具体判断。

(二) 加强法制建设, 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一是完善现有金融法律框架, 尽快出台征信法, 使疑难金融案2013年第7期中旬刊 (总第522期) 时代Times件有法可依, 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 维护正常的信用秩序;二是人民法院要加强对金融案件的审判质量, 通过降低金融维权成本等手段, 提高案件的执行力度, 落实金融债权;三是加强金融部门与司法部门的密切配合, 严厉打击各类非法金融活动, 做好反洗钱工作, 维护正常的经济金融秩序。

(三) 完善担保体系, 丰富金融生态链

加强行业监管, 研究出台担保公司管理办法, 在协调指导、强化职能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 规范担保业健康发展;二是推进银行、企业、担保公司合作, 构建三者之间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三是仿照银团贷款的模式, 加强担保公司与担保公司之间的合作, 壮大资金实力, 满足更多中小企业的担保需求。

(四) 强化央行金融稳定职能, 维护健康的金融生态环境

区域金融生态 第7篇

天津市位于环首都经济圈的中心, 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 距北京120公里, 是拱卫京畿的要地和门户, 也是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 天津港与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保持贸易往来, 是连接亚欧大陆桥距离最近的东部起点, 天津滨海新区被誉为“中国经济第三增长极”。近年来, 天津市经济形势发展迅速, 第一产业企稳回升, 大力发展具有高科技、高附加值特征的第二产业相关门类, 在保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同时, 与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国际化、科技化紧密接轨。第三产业势头较快, 比重占据半壁江山, 实力突显。

二、区域金融环境建设中面临的挑战

金融环境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的金融体制和制度下, 影响经济主体活动的各种要素的集合。主要包括:社会信用程度, 政府扶持力度, 法制建设完善程度, 贷款审查制度和金融服务水平等五个方面。实践证明, 如果一个地区拥有良好的金融环境, 那对于该地区是一笔巨大的资源禀赋, 会给当地带来巨大的商业机会和便利的融资环境, 是一种无形的资源优势。放眼全国来看, 不同地区经济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而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除了自然环境因素外, 与当地的金融环境关系明显。而造成地区间金融环境差异的主要原因就是一个地区的社会信用度、政府支持度、法制建设、贷款审查制度和金融服务的发展水平。从现有情况来看, 该区域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不足之处。

(一) 社会信用方面。

由于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 社会信用制度尚不完善, 区域金融环境的信用基础仍较为薄弱, 市场主体信用意识相对缺乏, 信用缺失现象较为严重。这种信用缺失和信用危机对各行各业均有影响, 对金融业影响尤重。

(二) 政府支持力度方面。

政府与企业、市场之间的联系依然不够紧密扶持企业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促进市场主体信息透明的力度有待进一步提升、方式也需要不断创新。

(三) 法制建设方面。

天津市现有金融法律法规在不同程度上限制了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究其主要原因, 是现有的金融法律法规多是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制定和颁布的, 因此暴露出诸多弊端和缺陷。例如疏忽了金融机构自身价值的重要性, 其自主、效益最大化和公平竞争的环境等立法目标未得到完全体现, 还有从我国金融机构内控制度和信息披露方面看, 现有的法律规定不够完善等, 均需要进一步完善。

(四) 贷款审查制度方面。

信贷管理工作仍比较粗放, 表现为贷前审查不够细致、贷后监控不尽完善、集团客户放贷业务管理存在较大风险、房地产贷款潜在风险值得高度重视等。

(五) 金融服务水平方面。

在这个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 必须坚持住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 牢牢把握实体经济这一坚实的基础, 强化各项措施, 找准资金投向, 有效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的问题, 坚决遏制社会资本以钱炒钱的虚拟膨胀, 以防止过度的虚拟经济自我循环和膨胀, 防止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

三、优化天津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对策建议

(一) 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使失信者切身感受精神压力。

在促进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抓好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道德教育和舆论监督, 通过健全的法制层面、高尚的精神层面, 使失信者不仅无力可图、而且无处立足。尤其是政府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观念、转变职能、转变作风, 坚持诚信原则, 进一步提升公信力, 取信于民。

(二) 加大政府帮扶力度。

当地政府的政策虽然不能替代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 但通过合理引导加上适当的扶持, 充分利用政府调节市场的杠杆作用, 促进和引导社会资金的介入,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企业的资金负担、优化企业的产业结构和促进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最终通过政府扶持, 给予企业以足够的重视、通过政策扶持引导并支持企业发展。积极帮助银行与企业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建立企业发展准备金, 通过财政贴息促进企业的科技进步。

(三) 保障金融市场良性发展。

天津一直致力于加大金融服务力度, 深化金融改革创新。改革开放30多年来, 天津市逐步形成了一个交易产品多样化、交易场所梯级化和交易机制多元化的金融市场体系。目前金融市场已经覆盖了信贷、黄金、资本、外汇、商品期货和金融期货、票据、保险、基金等多个领域。今后, 要继续加快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建设, 提高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 从体制上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同时逐步健全和完善信贷管理机制, 有效控制贷款风险, 切实构建出良性有序的金融市场机制。

(四) 加强金融立法、执法势在必行。

加快金融立法步伐、更新金融法制理念, 以适应迅速变化和发展的市场现状和当今国际社会金融一体化的需要, 促成高效率、严要求、符合国际惯例和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金融法律制度的构建。健全执法机制, 一方面要提高金融监管机关的执法水平, 另一方面要完善和加强司法系统对金融监管机构执法的监督力度。

(五) 着力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要加快服务业、尤其是金融业的转型升级。充分认识到服务在金融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优质服务是各行各业的立业之本, 因此服务在众多模块中一定是重中之重。结合国家政策及当地经济发展环境, 依靠政府的扶持及金融市场的自身发展使得金融业真正成为天津市经济发展的中心, 以实际发展状况来带动整个天津市的经济发展。

四、结语

天津市是我国北方重要的金融中心, 曾经一度发展非常迅速, 且由于其交通便利使出口贸易额曾连续高过上海, 一时被认为是相当有发展前景的港口型大都市。随着国家经济产业政策的调整、区域经济的发展调整以及全球一体化趋势的融合与加强, 目前北京、上海的发展已赶超过天津市。但是天津市还是有着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行政优势、区域优势, 在当代社会中仍然是一个有着极大发展前途的港口都市。结合国家政策及天津市的具体经济情况, 现天津市政府已决定要将天津建设成为超一流的大城市, 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再重振雄风, 发挥其经济能力, 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金融对于天津来说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同时也是天津的一大重要标志, 因此在发展天津市经济的过程当中, 金融的发展不容忽视、金融生态环境的布局架构刻不容缓。为使金融能够更好的促进天津区域经济的发展, 对于金融的认识要重新定位, 同时还要学会结合国家政策及当地经济发展环境, 依靠政府的扶持及金融市场的自身发展使得金融业重新成为天津市经济发展的中心, 以实际发展状况来带动整个天津市的经济发展。

摘要:天津市自古以来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及便利的交通使其成为经济迅速发展的港口城市, 也曾是我国北方的经济发展中心及金融发展中心。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北京、上海等地区的发展和优势要比天津快一些, 其金融业的进步也是无可比拟。近些年来, 天津市金融发展势头不断上升, 但是仍存在较大差距, 其发展水平有待提高。文章阐述了天津市金融环境的现状, 分析了天津市金融环境所存在的问题, 针对所出现的问题结合国家政策、地方政策及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对天津市的金融环境进行了优化。

关键词:金融环境,发展现状,优化策略

参考文献

[1].周淑萍.天津市社会信用体系的评价及建立研究[J].天津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2].中国人民银行洛阳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6

区域金融生态 第8篇

关键词:金融生态环境,经济增长,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函数

一、引言

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有助于保持金融生态的动态平衡和结构优化, 并且关系到一国或地区金融体系的平稳运行和持续发展。近年来, 义乌市依托于建立国际小商品城的优势, 大力发展金融业, 这使得其金融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 资金的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有所增强, 资金的吸纳能力也在增强。在当前金融危机形势下, 义乌市的金融业务量仍能位列浙江省县市第一位, 已经成为浙江省乃至全国金融业务增长最快的县市之一。

从2009年中国社科院研究报告中公布的国内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结果来看, 义乌所属的金华市位列第十三位。优良的金融生态环境作为区域金融发展的一种特有现象, 与地区经济基础、金融发展、政府治理和制度文化有很大的相关性。但同时义乌市的金融生态环境改善, 还远未达到自我调节、自我优化的良性发展状态, 特别是与上海、杭州等大城市相比还有差距。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带来了经济发展的契机, 但其不完善之处又制约着经济发展, 因而如何同时带动金融生态环境发展和经济的增长, 对于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义乌市是一个重大的考验。

二、研究方法及设想

本文采用了数量分析的方法对义乌市金融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做出实证分析, 以检验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主要利用1998—2009年义乌市地区生产总值, 第三产业等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银行存贷款数据等, 运用回归分析和VAR模型实证检验义乌市金融生态环境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金融生态理论为我们研究金融与区域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尝试从这一角度出发来系统考察金融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根据金融生态的特征, 运用VAR模型来研究金融生态系统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首先, 利用OLS建立线性回归方程。其次, 利用ADF检验经济变量的单位根是否同阶, 若同阶, 可进行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平稳, 则它们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这种均衡是统计学上的一种动态均衡。目前关于协整关系的检验估计, 常用EG (Engle—Granger) 两步法和Johansen迹统计量法, 本文使用Johansen协整检验。并使用脉冲响应函数得到各变量的结构冲击引起GDP波动的响应函数, 进而得到金融生态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 从而为金融发展政策提供经验证据。如果金融生态的确促进了经济增长, 那么, 改善金融生态对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具有重大的意义。

三、模型设计

1、指标选取

数据主要来自于《义乌市统计年鉴》、《义乌金融统计年报》 (1999—2010) 和《金华市统计年鉴》 (1999—2010) 等。为了防止各时间序列数据产生异方差, 并考虑到对时间序列取自然对数后不会改变原序列的性质及关系, 且所得到的数据容易成为平稳序列, 故对这些时间序列数据作对数处理, 采用的软件是E-views6.0。

(1) 解释变量。本文选取了代表金融生态状态的以下变量:IDU-第三产业产值占GDP之比, 可以衡量一个地区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总值中所占的地位, 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由于金融业是第三产业的一部分, 因而该指标也能说明金融业占国民经济总值的比例。FIR-金融相关率, 一般将货币总量 (通常为M2) 与GDP的比值作为衡量金融发展“广度”的指标。由于中国没有各地区货币供给数量, 可以用金融部门存款总额和贷款总额之和来代替。这一变量可以衡量金融深化和货币化程度。EFF-存贷比 (贷款/存款) , 代表金融生态效率, 这里选用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与金融机构的存款余额之比来反映金融生态系统配置资金资源的效率。DEP-金融存贷差 (存款-贷款) , 这一指标反映了金融存款与贷款的差额。

(2) 被解释变量。本文对经济增长的含义界定为国民经济的增长, 选择义乌市生产总值 (GDP) 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变量。

2、选取的模型

我们将要估计的基本回归模型如下:

其中yit是因变量, 反映地区生产总值;xit是一组向量, 代表要考察的影响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一组变量;εit是误差项。最小二乘法主要作为一个对比的结果, 检验后面的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的结果。

我们用Eviews运行后发现, 各解释变量的系数和常数项均通过了T检验;方程通过了F检验, 置信水平为1%, 说明方程总体显著;拟合优度r2大于0.926, 说明方程拟合程度较高。得到如下方程:

其中:拟合优度r2=0.999119, F检验=3025.304, 置信水平为1%, 说明方程线性拟合优良。

3、变量的单位根检验

很多时间序列具有非平稳性的特征, 如果事先不考虑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而直接对非平稳性数据进行线性回归, 很可能会出现虚假回归, 即变量之间实际上并不存在任何线性关系, 但相关的检验又很显著, 从而导致这种回归模型的结果毫无意义。因此, 为了保证估计结果的可靠性, 还需对VAR模型描述的义乌市经济增长与金融生态的关系进行协整分析。运用ADF检验对样本中的每个变量进行水平层面和一阶差分层面上的单位根测试, 模型检验结果见表1。

4、协整检验

确定了各序列对都是I (1) 过程 (两个时间序列, 只有它们同阶单整时, 才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 各时间序列对的检验结果才满足协整的前提条件。

协整检验从分析时间序列的非平稳性入手, 探求非平稳变量间蕴含的长期均衡关系。从经济意义上看, 这种协整关系的存在便可以通过其它变量的变化来影响另一变量的变化。本文使用Johansen协整检验法进行协整检验, 将ln GDP, ln IDU, lnFIR, ln EFF和ln DEP变量数据进行协整分析。在对滞后期进行选择时, 本文选用的滞后期为1期。

结果显示,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None统计指标中原假设被拒绝, 因此经济增长变量与金融生态环境变量具有一个协整关系, 这说明义乌的GDP与金融生态的四个变量之间分别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通过协整检验, 我们得出结论, 在1998—2009年的这段时期内, 义乌市国内生产总值与第三产业产值占GDP之比、金融相关率、金融效率以及金融存贷款差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

5、脉冲响应函数

在实际应用中, 由于VAR模型是一种非理论性的模型, 它无需对变量做任何先验性约束, 因而在分析VAR模型时, 往往不分析一个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如何, 而是分析当一个误差项发生变化, 或者说模型受到某种冲击时对系统的动态影响, 这种分析称为脉冲响应函数方法。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得知金融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 即长期均衡关系。为了更进一步反映金融生态在不同时期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 我们基于VAR模型得到不同时期金融生态环境各要素的结构冲击引起的GDP波动的响应函数。在软件Eviews6.0中对载入的数据分别建立VAR模型, 得到前述各变量对Ln GDP的脉冲响应函数如下。

从第三产业占比对经济增长的脉冲响应图中可以发现, 在前期变化中, 第三产业占比对经济增长冲击的波动较大, 在第四期左右开始减弱并逐渐趋于0.02。从总体看, 除了前期, 其余都为正向冲击, 因此影响在中长期为正效应, 通过计算得到第三产业占比对经济增长率波动的累计影响为0.1 (见图1) 。

从模型分析结果中可以发现, 在第五期之前, 金融相关率对经济增长冲击有波动, 在第五期左右开始逐渐趋于-0.01。从总体看, 除了小波动, 基本都为负向冲击, 通过计算得到金融相关率对经济增长率波动的累计影响为-0.15 (见图2) 。

模型分析结果显示, 在中长期金融相关率对经济增长冲击的波动比较平缓。从总体看, 都为正向冲击, 通过计算得到金融效率对经济增长率波动的累计影响为0.055 (见图3) 。

从金融存贷款差对经济增长的脉冲响应图中可以发现, 在前期变化中, 金融存贷款差对经济增长冲击的波动较大, 在第七期左右开始减弱并逐渐趋于0.02。从总体看, 影响在中长期为正效应, 通过计算得到第三产业占比对经济增长率波动的累计影响为0.3 (见图4) 。

四、研究结论

从回归模型和VAR模型的分析结果来看, 义乌市的金融生态环境还不是很完善, 金融生态的各个变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除了FIR指标外都为正, 但是影响不明显, 这对于一个以私人融资渠道和民营经济为主的城市来说, 是可以理解的结果, 由于私营企业的经营成果的不稳定性, 银行惜贷, 同时批贷速度缓慢, 造成企业宁愿从私人融资渠道以高昂的利息取得贷款, 这也是对金融生态环境的一种伤害, 以下分各指标分析。

第一, 第三产业占比。从脉冲响应函数图可以看出, 第三产业占比对GDP的影响前期为负向的, 在后期变为了正向冲击, 这些都印证了目前第三产业占比对GDP的影响主要还是正向的, 说明义乌市的第三产业发展起到了拉动GDP增长的作用。

第二, 金融相关率。金融深化与区域经济增长呈负相关关系, 回归模型的系数为-1.039098, 这些都说明信贷规模的扩大对经济增长率有着反面的作用, 虽然义乌市金融相关率不断增大, 1998年金融相关率为1.83, 到2009年增加到4.08, 可以这样解释:在经济发展初期, 义乌市金融深化度较低, 此时货币发行的增长不会导致通货膨胀, 会为经济发展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是随着金融深化的加深, 货币发行的继续增长可能在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 也产生了流动性过剩及通货膨胀, 抑制了经济发展, 两者的作用相抵消, 进而减弱金融相关率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第三, 金融效率。贷存比与经济增长正相关, 回归模型的系数为1.937205, 且贷存比的脉冲响应函数一直处于正向冲击。

贷存比反映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金融资源的流向和流量受制于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约束, 具体表现在信贷资金投入上就有不同的比例关系。一般情况下, 贷存比例高的地区, 人均GDP增长率也高。这在义乌市有比较明显的表现, 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吸引金融资源流入, 促进了投资消费增长, 提高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进而促进了经济增长。但是并不是越高越好, 贷存比过高容易引起不良贷款率增高, 影响金融资产的质量。义乌市金融机构的存款余额自1998年以来一直是上升的趋势, 而且上升的趋势加快, 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制度和文化原因。但是随着储蓄的不断上升, 贷款却是相对下降的, 表现为义乌市近年来贷存比稍有下降趋势。2003年义乌市贷存比为0.64, 而到了2005年贷存比数值下降到0.61。长期来看, 存贷差扩大, 贷存比不断下降的趋势不利于经济发展。首先, 贷款发放少, 派生存款会减少, 金融机构创造信用功能难以充分发挥;其次, 重存款轻贷款, 不重视信贷资金运用, 会减少开拓新的信贷业务, 使得金融机构盈利能力下降;同时, 金融资源增多的同时, 部分金融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 大量的储蓄并未转化为有效投资来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这会对经济发展产生潜在的不利影响。总体而言, 贷存比对经济发展还是有一定作用, 义乌市应改变这种形势, 以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

第四, 金融存贷差。存贷差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与金融效率指标类似, 也是正相关关系, 回归模型的系数为1.008017, 脉冲函数冲击为正, 都印证了这种关系。正如前面所说, 存贷差主要存在的问题就是存贷差扩大的同时, 贷存比却存在缓慢下降的趋势, 这样会带来金融资源未充分利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 (第二版) [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2]赵立平、邵挺:金融生态环境概览[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

[3]李扬、张涛:中国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评价 (2008—2009) [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9.

[4]韩廷春、雷颖絮:金融生态环境对金融主体发展的影响[J].世界经济, 2008 (3) .

区域金融生态 第9篇

关键词:金融生态环境,区域经济,状态空间模型

引言

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定, 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与开放区域经济的假设下, 随着区域经济增长, 各国或一国内不同区域之间的差距会缩小, 区域经济增长在地域空间上趋同, 呈收敛之势 (Solowand Swan) 。中国长三角、珠三角的发展也有力的证实了这一理论。京津冀都市圈作为经济增长的第三极, 它的发展对于拉动华北、环渤海经济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2004年11月, 国家发改委正式启动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的编制工作。同区域经济增长相对应, 有的经济学家也针对20世纪50年代之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差距日益增大情况, 提出了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理论, 主要有缪尔达尔 (Myrdal, 1957) 的“循环积累因果理论”、赫希曼 (Hirschman, 1958) 的“核心—边缘理论”等。缪尔达尔认为, 在市场机制作用下, 发达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对自己有利的因素, 落后地区则不断积累对自己不利的因素, 循环积累的作用使经济在空间上出现了“地理二元经济”结构, 即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同时存在。赫希曼的观点与此类似, 1958年他在《经济发展战略》书中研究了区域经济发展问题, 认为增长在区际间不均衡现象是不可避免的, 核心区的发展会通过涓滴效应在某种程度上带动外围区发展, 但同时, 劳动力和资本从外围区流入核心区, 加强核心区的发展, 又起着扩大区域差距的作用, 由于极化效应的影响, 使生产进一步向条件好的高梯度地区集中。弗里德曼 (Friedman) 在有关区域间经济增长和相互传递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较为系统、完整的“核心—边缘”演变模式。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理论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京津冀经济发展的现状, 在京津冀都市圈内, 北京位居“龙头”地位, 其发展经济、金融的集聚优势无以替代, 天津次之, 河北位居第三。由于濒临北京、天津, 人才、资金向两地的流动趋势明显, 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河北经济的快速发展。缪尔达尔 (Myrdal, 1957) 认为, 要缩小区域差距, 必须加强政府干预, 加强对欠发达区域的援助和扶持。

与金融市场概念相比较, 金融生态环境更强调金融系统与所处地区的制度、法律、政策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以及协调发展。具体而言, 金融生态环境是指金融机构所处层面或区域的外部运行环境, 既包含微观层面的金融环境, 也包括整个金融市场成长的环境。研究区域金融生态系统, 分析其与区域经济的结合方式与程度, 对于加强金融生态环境的区域性整体建设, 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京津冀是中国经济、科技、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也是经济发展速度快、经济总量规模大、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2004年11月, 国家发改委正式启动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的编制工作, 该区域面积占全国的2.3%, 人口占全国的7.23%, 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的8个地级市, 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石家庄、沧州、张家口、承德。在京津冀都市圈内, 北京位居“龙头”地位, 其发展经济、金融的集聚优势无以替代。金融中央监管机构“一行三会” (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 和四大国有银行总部均设在北京。北京聚集了中国50%~60%的金融资产, 是全国性金融监管和信息发布中心。而天津滨海新区和唐山曹妃甸新区的建设发展, 也为在该区域构筑金融发展的大格局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由于受到区域分割管理的限制, 区域内的金融差距很大, 地区间金融合作渠道仍然不够畅通, 资金分布极端不平衡, 资金回报率和成本差异也十分显著 (安虎森、彭桂娥, 2008) , 这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设置了障碍。

一、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传统的研究金融与经济增长的文献通常采用回归分析检验、协整关系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VAR向量自回归模型、VEC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等的研究方法, 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人民银行洛阳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2006) 采用层次结构分析法, 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课题组采用因子分析和层次分析相结合的计量方法评估金融生态环境, 张瑞怀 (2006) 以湖南省68个县为样本, 将BP神经网络模型应用到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中, 并在构建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分析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各构成要素的综合评价值。上述这些方法都是用固定参数模型来研究金融与经济之间的关系。而金融生态系统各个子系统的发展 (由一系列基本性状表征)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是不同的, 它们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而, 传统的固定参数模型不适合反映金融生态系统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动态关系。实际上近年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各种各样的外界冲击如次贷危机和频繁的货币政策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经济结构正在逐渐发生变化, 而用固定参数模型表现不出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化, 以及每个时期由于不可观测原因而产生的金融和经济相关程度的变化。因此, 我们引入具有可变参数性质的表示动态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来进行分析。状态空间模型包括两个模型:一是状态方程模型, 反映动态系统在输入变量作用下在某时刻所转移到的状态;二是输出或量测方程模型, 它将系统在某时刻的输出和系统的状态及输入变量联系起来。

二、数据来源与参数估计

本文选取了1995—2009年间北京、天津、河北的年度GDP、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存款、贷款、上证指数、社会商品销售总额、保险行业原保费收入、进出口额、上市公司总市值和股票流通总市值等数据, 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金融统计年鉴》, 2002年以前的固定资产投资数据来源于《新中国55年统计汇编 (1949—2004) 》。但通过检验, 只选取了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存款、贷款这五组最具代表性的数据。

根据内生金融发展理论的简易框架, 金融生态系统和经济增长之间可以有如下函数关系:

Y表示经济增长变量, 可以用国民收入或国内生产总值表示;F表示金融生态系统变量;A定义为除金融生态系统外的所有影响经济增长的元素集合。金融生态系统发展可以定义为表征金融生态系统一系列基本性状的发展过程。本文选用GDP代表经济发展变量, 选择财政缺口指标 (FG)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指标 (INV) 、金融资产指标 (FA) 作为影响金融生态环境的变量。

财政收支缺口 (FG) 的存在刺激行政干预的冲动与偏好, 用该指标可以反映金融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一般而言, 缺口比例越大政府越存在干预的偏好, 而行政干预的强弱将在某种程度上影响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质量的优劣。金融系统是个高风险的行业, 其内在风险性和外在脆弱性都要求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自然规律, 而违背市场经济自然规律的行政干预从长远来看最终必然以牺牲金融市场健康运行为代价。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指标 (INV) 可以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辅助指标和独立的被解释变量进入方程, 因为按支出法核算的中国GDP, 资本形成额所占比重很大, 投资拉动效应明显, 因此可用它来分析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整体的投资规模和效率之间的关系。

关于金融资产指标 (FA) , 在本文中指存款和贷款余额的总和, 该指标可以反映区域资金的吸纳能力 (王建, 2001) , 反映金融生态系统与区域经济的结合方式与程度, 体现了金融生态系统的根植性特点。存款余额增加表明当年区域内吸收的资金大于流出的资金;贷款余额增加表明当年区域内企业在资本市场上新筹集的资金大于到期收回的资金。由于存贷款余额的持续增长, 使得投入到区域内企业用于经济发展的资金总量增加, 相应带动了资源、技术、劳动力等相关资源要素的流动, 加速了整个区域内经济的发展, 反之GDP可能保持原状或下降。

利用状态空间的变参数模型方法建立动态的金融生态系统模型。

方程 (2) 和 (3) 被称为状态空间模型。观察系数SV1、SV2、SV3的时序变化即可以知道在不同年份不同金融生态系统参数对GDP的弹性。通过比较京津冀区域参数的不同即可了解不同参数对GDP的影响程度, 从而得到有指导性的结论。

根据1995—2009年的宏观数据的实证分析, 财政缺口、固定资产投资与金融机构资产对GDP均有正向的拉动作用。从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的对比中可以发现, 三省的财政收支缺口均对GDP有稳定的拉动作用, 其中河北省、天津市大体上是财政缺口每增加1%, 将带动GDP增长0.4%, 而北京市大致只有0.07%, 作为金融中心的北京市金融生态系统发育完善, 政府主动对经济干预的程度有所弱化, 这方面对GDP的影响较小。而河北省和天津市由于金融资产规模相对较小, 自身造血能力不足, 政府通过财政支出刺激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存在并在一段时期是保持GDP增长的重要因素。从固定资产投资对GDP的带动作用来看, 河北省和天津市固定资产投资对GDP的带动作用相近, 弹性系数与财政缺口的弹性系数相近。北京市固定资产投资的弹性系数约为0.7, 这是由于首都北京作为北方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人口聚集程度大, 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房地产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 同时北京作为北方的科技中心, 固定资产投资回报率更高, 对GDP的拉动作用自然要比其他两地区更为明显。为了研究金融机构资产对GDP的影响, 需要获得各地区金融资产的统计数据, 而国内没有直接的统计数据, 本文选取了各地区存贷款余额数据代表金融资产数据。Goldsmith在1969年提出了金融相关比率 (FIR) , 作为衡量地区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FIR被定义为现存金融资产和国民财富之比, 实证研究中常简化为金融资产总量与GDP之比。作为金融生态系统发育比较完善的代表北京市, FIR始终显著高于其他两省, 2009年的FIR达到7.2, 而同期的天津市为3.3, 河北省为2.1。但实证分析表明, 北京市的金融机构资产对GDP的拉动作用却低于其他两省。同时还可以看出天津、河北两地区金融资产对GDP的拉动作用比较稳定, 北京市却并不稳定。金融生态系统完善的北京市的金融资产对GDP的拉动作用, 其变化趋势与中国股市上证指数还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北京市的SV3系数与滞后一年的上证指数显著正相关, 相关系数为0.630。故北京市的金融资产对GDP的拉动作用相当于一种正反馈机制, 股市走高则市场繁荣, 金融资产的拉动作用加大, 而若股市低开, 则相反, 这种现象对于维持一个金融生态系统长期稳定是不利的。以上说明在北京金融生态已经发育至成熟期, 金融资产的再投入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低于津冀两地, 处于边际下降趋势, 而风险却高于两地。

三、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

本文从金融生态学的角度, 利用状态空间模型研究了金融生态系统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动态关系, 这种动态关系更符合经济运行的现状, 能够更加深刻地反映区域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规律。固定资产、财政缺口、金融资产反映了金融系统有效性、可持续性和根植性的特点, 这些变量的变动对京津冀经济发展的影响呈现某种程度的不一致性, 但总体都呈现正向拉动作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京津冀金融生态系统中财政缺口的变动反映了在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中地方政府对经济运行的控制影响 (张杰, 1998) , 但这种影响在现阶段的天津和河北的经济发展中还是需要肯定的, 政府融资平台一刀切的治理方式从天津和河北的发展来看仍有待商榷, 当然随着金融生态系统的逐步完善, 地方政府对经济的控制会逐步减弱, 最终市场的力量会占据主导地位。

区域金融如何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 第10篇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理论界一直存有争议。古典学派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因果关系。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众多西方经济学家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开始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摸索。尽管有学者指出部分研究过分夸大了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但可以肯定的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积极而又紧密的联系。国内学界往往在整理回顾了国外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宏观经济层面,金融发展确实对整个经济发展起到了协调和促进作用,其发挥作用的内在机理在于整个经济和金融系统而引发的要素流动,特别是资本流动。但是立足微观区域视角的一些研究并没有支持上述观点,有研究发现,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没有显著影响,金融发展不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原因,可能只是经济增长的内生结果。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始终是没有打开的“黑箱”。

就传统意义而言,地方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调控主要采用财政、税收等非金融手段直接影响企业的运行,进而带动地方经济增长。但是这种调节存在严重的挤出效应和非市场化效应,难以切实解决一些深层次问题。伴随着中央深化改革举措的不断推出,立足市场机制、包括资本市场建立和健全区域的经济运行系统就成为当前政府职能部门关注的核心问题。

区域金融影响经济运行的机理分析

区域金融作为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经济运行的作用可以分为直接和间接两个维度。作为生产性服务业,金融服务本身就是价值创造的重要力量。特别是伴随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层次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必将直接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之一。但是立足以一、二产业发展为主体的区域经济发展,金融在自身赢利、创造价值的同时,更重要的职能应该是为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推动和扶持区域产业的竞争力提升。发挥上述功效的关键在于明确金融系统作用于区域经济的立足点、明确作用的方式和路径、解析内在的机理。

立足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建设,为实体企业提供资本,是金融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融资是资本市场最主要的功能,而资金短缺又是当前企业面临的最大困境。如何通过有效的资本市场运作,发挥金融系统的融资功能,将直接决定区域金融系统是否有效。企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组织,是配置资源、创造社会财富的唯一形态。在信贷压力不断扩大、IPO步骤放缓,而企业转型升级资金需求日益提升的情况下,通过有效引导企业分层次地参与“地区股权交易”“新三板”等场外业务和包括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等场内业务,借助小微贷等金融产品,可以缓解资金压力,实现规模扩张和能力提升等转型升级要务,进而形成区域经济的内源性增长。

立足生产性的金融服务开发,为流通环节提供推动力,是金融推动经济发展的枢纽。对于生产性企业而言,金融系统还为整个经济系统提供服务工作,特别是立足商贸、流通环节,金融的作用非常重大。流通环节立足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金融在支付工具、信用担保、保险对冲、融资租赁等众多环节起到关键性作用。特别是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全球价值链的整合,以供应链金融为代表的新型流通金融服务将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衔接生产与流通的枢纽,成为新的增长极。

立足自组织的金融系统建设,为区域经济提供动力,是金融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实现金融系统的服务功能依靠的不是政府的主导,而是涵盖多层次、多领域的金融服务与中介组织,以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地区发展银行、城镇合作银行为主体的银行金融组织,以券商、投行、基金公司为代表的金融中介机构,以地区股权交易平台、股交中心、新三板、期货、现货交易平台为代表的金融平台组织,相互结合、互相补充,构建成为区域金融系统。系统内部能够依靠市场机制,联合企业形成自我供给、自我完善的自组织系统,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立足安全性的金融防范系统,为区域经济化解危机,是金融推动经济发展的保障。由于资本天生的逐利性,面对地区经济之间的落差,资本将会自发寻找套利的空间和机会,国际资本的“热钱”、国内众多“产业基金”都会对地区的实体产业、地产、消费品等众多领域带来冲击,形成物价上涨,引发经济波动,甚至造成经济泡沫,为经济发展带来威胁。而此时,金融防范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金融政策制定、金融监管系统的运行,保障地区经济平稳发展,将是区域金融体系的重要任务。

结论

区域金融体系构建与金融创新是金融领域研究的前沿问题,也是当前区域经济发展迫切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主流的经济、金融领域更为关注金融调节行为与经济波动之间的数量联动关系,关注宏观和中观层面的内在联系,而相对忽视微观金融系统内部的机理,使得当前区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战略和政策制定与执行缺乏理论依据,其效果必然与目标相距甚远。本文力图对区域金融作用于经济发展的内在机理进行探讨,认为金融体系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在于提供资金支持、引导产业发展、维护区域经济稳定、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等多方面。地方政府在区域金融体系建设以及区域金融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应该是“掌舵人”,而不是“船夫”,应该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规划、协调、调控与监督职能,针对现有的金融发展瓶颈,大力发展金融组织,推进企业资本化运作,组织多元化金融产品和服务,维护金融系统健康、快速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区域金融生态 第11篇

一、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的竞争态势——同质性明显, 协作性有待加强

目前, 我国呈现出金融决策管理依靠北京, 金融要素市场建设依靠上海和深圳, 金融国际化发展倚赖香港, 诸多城市竞相争夺区域金融中心的金融发展格局。

以“西部三雄”之称的重庆、成都和西安为例, 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是重庆的既定政策。在重庆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 黄奇帆市长提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提速打造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四川省政府日前正式出台《西部金融中心建设规划 (2010—2012年) 》, 对成都的西部金融中心和全国金融服务的“总后台”定位进行了金融总部商务区、金融产业集聚区和金融后台服务业集聚区的明确功能和区域划定。而近日正式出台的《西安市政府关于支持西安金融商务区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 从财税支持、土地支持、生活服务等方面出台的优惠政策支持西安金融商务区发展, 目标也直指西部区域金融中心和欧亚大陆桥国际金融中心。现我国西部重要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庆、成都和西安, 不仅从舆论、规划层面, 而且从政府决策和政策上掀起了争夺西部金融中心地位的直接竞争。

西部大开发10年来, 地理位置上很靠近的重庆、成都和西安在基础建设和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 三个城市在调整产业结构格局方面, 却缺乏指导性和协调性, 以致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各自为战、非合作竞争等问题, 各自的资源和优势也未能被有效使用。在相邻甚至同一区域同时争夺金融中心的态势就是区域产业布局协调性不足的体现。这种竞争格局将导致无序和重复, 且难以实现实质性的有效合作。按照博弈理论, 在重庆、成都、西安不遗余力参与争夺“金融龙头”的条件下, 一方城市的策略博弈只能选择竞争战略, 明知合作的利益所得将远大于这种竞争博弈, 但局中人是按“个体理性”作出选择, 并不考虑“集体理性”, 因而排斥合作发展, 甚至爆发口水战, 导致争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博弈演变成为非理性同质竞争局面。

从中央的布局来看, 2009年国务院3号文件以及城乡建设部在“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将重庆列入国家五大中心城市的政策举措表明, 中央将不会在西部地区重要城市上平等地分配资金与资源, 而是选择重点突破政策。已有的信息也表明, 除了新疆和西藏其特殊的民族经济发展、资源保护和生态重建外, 中央政府将在国家战略层面发展西部的三个重点经济区, 分别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陕西省西安至甘肃省天水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 然后, 从点到线再到面实现非均衡错位发展道路。但是, 至少在较为特殊的西部金融中心构建布局方面, 中央政府似乎未能合理地统筹, 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地方的非理性行为。

二、重庆的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建设, 需要认清形势, 做好定位, 争取区域金融规则主导权

从历史背景、现实条件和未来前景来看, 重庆要建成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 必须从两个方面谋求区域金融竞争优势。其一, 拥有成为国内区域性金融中心所必需的足够大的开放的市场, 并应该首先是一个具有重要区域影响力的经济龙头。其二, 掌握区域金融的政策话语权, 拥有区域金融规则制定的主导权。金融规则的制定就是有关金融标准的制定。金融规则非常重要, 它既是技术选择的问题, 更是涉及金融产业体系的发展前景问题, 因为一旦确定了一项规则作为主导标准, 就意味着主导方在未来各个相关领域里具有最强优势的蛋糕或利益瓜分权。谁拥有了主导权, 谁就掌握金融博弈的主动权。

上述的两个方面, 重庆有喜有忧。目前, 重庆金融发展中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 如金融创新力度不够, 金融开放合作不足, 高端金融人才缺乏, 市场化程度不够, 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僵化, 民营金融的活力不足, 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有限等。不过, 就金融市场的容量而论, 有中央直辖市和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 有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政策支持, 有依托于庞大的城市人口规模以及蓬勃发展的内陆腹地经济, 重庆具备成为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的经济实力, 其金融市场容量不容小觑。但对于金融游戏规则的制定和参与, 重庆的能力有限。由于历史原因, 成都、西安目前有着优于重庆的总部经济特征和外国领事馆集聚特征, 这使得成都和西安当前具有超过重庆成为主导金融游戏规则制定和参与的优势。相比不足的历史积淀, 使得重庆相对缺乏区域金融市场规则的主导能力, 也抑制了重庆参与全国金融标准制定的能力。

那么, 在游戏规则主导制定的未来竞争中, 重庆能够扭转劣势并获得确定金融标准的主导权吗?答案是肯定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与国际事务教授保罗·克鲁格曼 (Paul R.Krugman) 获得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主要贡献之一是关于产业内贸易和空间经济学的新国际贸易理论。该理论的实质就是“市场范围决定劳动分工”, 即如果一个市场足够大, 那么即便是完全相同的两个经济体之间, 也可以通过专业化分工获得规模经济和竞争优势。基于克鲁格曼的理论,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系博士后研究人员聂辉华进一步认为, 市场选择主导技术标准, 拥有庞大消费群体和市场的国家就拥有了主导标准, 并在“路径依赖”下不断获得动态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这些理论成果对重庆金融发展的意义在于, 重庆是拥有3000万人口的中央直辖市和国家中心城市, 拥有庞大的区域市场和城市消费群体, 拥有广泛的区域影响力。因此, 在未来西部金融中心的竞争中, 重庆可以拥有主导技术标准和金融游戏规则的强大谈判能力、游说能力。

三、推动重庆金融发展, 需要促进区域金融协作, 加快推进城市化建设, 扩大金融市场容量

制度建设与市场主导是建立金融中心的第一要件, 争夺区域金融规则制定的主导权是重庆迎接金融中心竞争挑战的不二选择。两方面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国家即将展开“西部大开发新10年规划”, 重庆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 需要转变意识, 在清晰、明确、差异化的定位基础上, 促进制度建设和市场建设, 并在开放程度、政策吸引力、金融生态、经济总量和金融体制改革创新等方面, 增强竞争力, 扩大影响力。重点在以下方面。

一是促进区域金融协作, 推动劳动力自由流动。金融市场不仅是实体经济融资的场所, 也应该是社会资源配置的公开平台。在区域经济日趋一体化的今天, 区域性金融中心争夺的竞争关系, 不应仅是一种零和博弈的关系, 而应该是特色鲜明和层次分明的联动发展关系。从区域国民经济整体上看, 没有区域协作, 就不可能避免重复建设、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同样, 没有区域市场的自由竞争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重庆也不可能具备健康强壮的金融机体, 更谈不上成为一个具有强大集聚力和辐射力的金融中心。另外, 由于成都是举四川省、西安是举陕西省的力量来打造西部金融中心。因此, 一方面, 重庆需要推动长江上游各地区、各城市之间的经济合作, 促进区域自由竞争与交换, 形成一种竞合关系;另一方面, 重庆尤其要利用东盟的海外合作通道, 加强贵州、云南、广西以及湖南、湖北等省、自治区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与金融服务信息交流, 扩大影响力。

二是加快推进城市化建设, 谋划区域金融规则制定的主导权。空间经济学理论认为, 城市化以及地区人口的大规模空间聚集也意味着市场的扩大。因此, 推进城市化有利于获取竞争优势, 掌握制定游戏规则的主导权。基于此, 重庆要在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基础上, 利用得天独厚的政治地位和政策优势, 深化统筹城乡改革, 深入推进城市化进程, 以夯实和增强重庆未来主导区域金融游戏规则制定和优先参与全国金融标准制定的基础与实力。

四、深化金融改革, 促进市场公平竞争, 加快推进制度建设, 着力解决金融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

加快推进市场化建设, 着力解决金融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这是增强重庆的城市吸引力、区域影响力, 扩大区域金融主导权的前提。要积极推动市场经济规律发挥作用, 促进国有的和民营的企业进行公平竞争。只有竞争才能导致垄断租金耗散, 最终使企业之间的享受金融资源的差别减少, 民间金融才有活力。要推进金融资源在城乡之间的统筹和均衡配置, 通过公共资源再分配手段扶持民间金融企业和农村金融组织的发展, 改善弱小和偏远农村地区的经济、金融环境。

强化金融市场的法治建设。这是增强重庆的吸引力、区域影响力, 进而扩大区域金融主导权的保障。市场化的充分发育和推进, 需要依法办事, 以法治化为保障。没有法治作保障, 任何市场化都将导致权钱交易和权力寻租, 并收缩个体的经济自由。这是历史的规律。为此, 必须强化制度化的监管和法治监督, 减少并逐渐消除行政权力支配市场和直接配置金融资源, 杜绝权钱交易和操纵金融市场的现象;要打破垄断, 扩大个体经济和民间金融自由的权利, 激发民间资本投资的积极性;开放言论表达和信息获取的空间, 赋予社会组织和民间金融机构在金融决策和资源配置上谈判权。

加快推进金融领域的行政管理体制和宏观金融运行机制的改革。这是扩大区域金融标准制定的主导权的基础。深化金融改革, 不仅在于抑制公权力可能对金融市场发展的危害和对公共利益的侵犯, 也在于提升公共部门的决策效率、服务水平和执行力, 充分发挥出市场机制功能。

编辑后记

重庆近年来成为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一匹黑马。重庆资本市场的“列车”正在悄然提速。与此同时, 重庆资本市场多层次市场的建设也在发生着令人瞩目的变化。按照重庆市政府计划, 重庆要在2015年前后, 初步建成长江上游的金融中心。作为身处重庆多年的经济学者, 彭小兵亲身感受了重庆近年的巨大变化, 本文不仅对重庆建设未来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的的不确定性和重大挑战进行了详细分析, 更针对此提出了翔实可行的建议。

上一篇:志愿护理服务下一篇: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