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特质类型范文

2024-06-09

人格特质类型范文(精选11篇)

人格特质类型 第1篇

人格 (personality) , 过去通常也译为个性, 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并具有倾向性的、独立性的、稳定性的心理特质的综合[1]。管理者的人格特质对其个人成长、工作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不同组织、不同层级、不同性质职位的领导者的人格特质的结构是不一样的。

现在的人格理论主要有弗洛伊德的动力理论、荣格的内外向理论, 奥尔波特、艾森克、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和近几十年的人格“大五因素”理论等[2]。

职业兴趣和倾向与人格特质有着重要的关系。1959年, 美国心理学家霍兰德系统的提出了职业兴趣类型理论, 他认为, “职业兴趣就是人格的体现。”有人认为, 霍兰德的职业兴趣和倾向理论基本上是一种职业人格理论[3]。

二、研究方法

(一) 研究工具

1. 116PF。

16PF是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人格及能力研究所的卡特尔教授在1949年编制的。卡特尔认为, 人格特质可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是一个人可以观察到的经常表现出来的外在行为表现, 而根源特质是通过因素分析方法发现的不易被观察到的内在特质, 它是制约表面特质的内在基础。经过分析, 卡特尔发现了16个根源特质:A (乐群性) 、B (聪慧性) 、C (稳定性) 、E (恃强性) 、F (兴奋性) 、G (有恒性) 、H (敢为性) 、I (敏感性) 、L (怀疑性) 、M (幻想性) 、N (世故性) 、Q (忧虑性) 、Q1 (实验性) 、Q2 (独立性) 、Q3 (自律性) 、Q4 (紧张性) 。

另外, 还有4项次极人格, 心理健康、专业而有成就人格、创造力人格、新环境成长人格[4]。

2. 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试。

该测试为美国霍普金斯大学霍兰德1959年编制而成。他将职业倾向分为6类:R (现实型) 、A (艺术型) 、I (研究型) 、S (社会型) 、E (企业型) 、C (常规型) 。

(二) 被试

以大连市内4区初中、小学校级和中层干部为基本研究对象。

校级干部主要以正校级校长为主, 中层主要以教导主任、德育主任、年级组长等为主。校级干部调查70人, 中层干部调查119人。

(三) 统计工具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三、结果分析

(一) 各层级干部的人口学变量特征

1. 校级干部人口学变量资料统计图

2. 中层干部人口学变量资料统计图

(二) 优秀初中、小学、中高级干部人格特质的理想投点与管理能力类型结构

1. 校级干部16PF人格特质投点

通过对校级干部投点的16PF测查, 发现绩效优秀者与绩效一般者存在显著差异。绩效优秀者按着各种刚性评价为前10%者, 故70名校级干部以综合评价。360°反馈前7名为优秀者。其中16PF人格特点见表1。

次级人格心理健康一般在27分以上, 从事专业有成就人格在70分左右, 创造力人格在80分左右, 在新环境中成长能力人格因素为27分左右。

2. 优秀校级干部霍兰德职业倾向类型

由图3可以看出, 优秀校级干部的职业类型E+S+I组合。

(三) 优秀中层干部的16PF人格特质投点与管理能力类型结构

1. 优秀中层干部的16PF人格特点

中层干部考核了89人, 按照前述标准筛选排序前9人为优秀组, 结果如下:

次级人格中, 心理健康一般在22分左右, 从事专业有成就人格在70分左右, 创造力人格在80分左右, 在新环境中成长能力人格因素为22分左右。

2. 优秀中层干部的管理能力类型结构

由图4可以看出, 优秀中层干部的能力结构为E+S+C+R组合。

四、结论

1.优秀校级干部的16PF下测试结果为:A、B、C、E、G、H、N、Q2、Q3为高分, Q、Q4为低分, 其他为中分;管理能力类型为E+S+I组合。

2.优秀中层干部的16PF测评结果为:A、C、G、N、Q3为高分, Q、Q4为低分, 其他为中分;管理能力类型为E+S+C+R组合。

参考文献

[1]郭念峰.心理咨询师[M].北京:北京民族出版社, 2011.

[2]郑日昌, 石勘, 等.人才测评师培训教程[Z].中国人才交流协会编, 2006.

职场DISC人格特质分析 第2篇

二、职场DISC人格特质分析

D型人——掌控型(赚钱保证)

对于未来的企图心与野心很大,速度感很快,做事没耐心,讲话只想听重点,不想听废话,是成果向导的人。重视效率,什么都要快,不要品质,公事公办,犒赏员工的方式就是给钱,没别的招

讨好秘决:1 反应能力要快;2 配合能力要好

D型主管不怕工作能力强的,也不怕你功高震主,因为如果你太嚣张,他会直接炒掉你;这型的主管也不需要你体贴他,因为他不会体贴人,你体贴他也没有用,他的观点是,帮他赚钱就会发你钱。

为别的表现也同样重要)

I型人——影响型(快乐保证)

俗称“人来疯”“万人迷”,长袖善舞爱朋友,热情分享,属于“人来疯”类型,进办公室绝不先办工,先调戏女员工,哈拉打屁,换个说法,进来不会先进办公室,一定是先巡视,关怀大家,会先聊天。讨好秘诀:3 观察入微,贴心但低调

对I型主管来说,反应快不快不是重点,重点是要搞到他开心,他重视感觉,乐于分享,喜欢站在舞台表现,所以“第四条工作能力够强,功高但不震主”千万不能犯,否则他会很失落,他最喜欢的人生是:我负责应酬上司,剩下的事情由你负责,但是功劳归我。做到这样,I型主管会很爱你。

S型人——稳定型(安全感保证)

温吞,个性好,按表操课,需要得到直白清楚的指示,没办法“看着办”。主管交待的事一定誓死完成任务,但一定是最后一秒完成的。职场人称“焚火炉”,吞人所不能吞,忍人所不能忍,凡事不轻易动怒,可以做枯燥乏味的工作20年不离职。稳定,脾气好,贴心,不爱改变。

讨好秘决:3 观察入微,贴心但低调5 不定时帮忙收集有效资讯,不求回报

C型人——谨慎型(品质保证)

从你的口味看人格特质 第3篇

1.早上起床之后,通常吃什么当早点?

蛋和吐司——3

麦片——1

汽水——6

什么都不吃——2

2.如果你可以选任何一样你想吃的东西当早点你会选择什么?

蛋和吐司——2

其他别种东西——1

汽水——3

蛋糕——4

3.午餐时你会……

不吃东西,因为太忙或担心体重——2

吃你想了一个早上想吃的东西——1

吃自己带来的食物——3

问朋友要吃什么,再一起去吃——4

4.一位朋友请你吃一些她/他带来的食物,你会……

吃一小口,因为实在太饿了——3

为了保持礼貌,只吃一小口——1

拒绝他的好意,因为你正在减肥——2

吃两口——6

5.你未来的男/女朋友请你吃一样东西,你想那会是什么?

一块蛋糕——1

一个苹果——2

一片批萨——5

一个胡萝卜——3

6.你的狗对你奋力摇尾巴,企图引起你的注意,你会给它……

一块狗饼干——3

一些蛋糕——1

什么都不给,拍拍它就好——4

什么都不给,还把它赶开,因为你认为不能让你的狗养成要什么有什么的坏习惯——2

7.梦中你正在一家全世界最棒的餐厅里,你想你会点……

菜单上列的每道菜,反正是做梦嘛——2

一个大大的拼盘——1

牛排——3

美味,但是会让你发胖的点心——4

8.在一个热带岛上,你觉得什么食物是你一定要吃到的?

水果和蔬菜——4

肉和马铃薯——3

冰淇淋、巧克力和蛋糕——2

中国菜——5

9.你现在是一个婴儿,你妈妈正在喂你吃……

婴儿麦片或婴儿食物——6

肉和马铃薯——4

绿色花椰菜——8

什么都没有,你妈正在做别的事——2

l0.你现在是六岁的小孩你爸爸正在喂你吃……

饼——7

面条——5

泡泡糖——1

胡萝卜——3

【解答分析】

得分12~20:你是个害羞的人喔!

当处在人多的场合时,你便会感到不自在。你常会觉得你的身心生得不是很一致或觉得你生错了时代。你实际上比你看起来要聪明多了,但是你不想让别人知道这点,属于那种深藏不露的人。你有一颗可以容纳很多想法的“心”,可是也因为你有太多想法,所以你的思绪常常塞车。你拥有艺术方面的天份,你喜欢的音乐类型是:描写爱情为爱伤心失恋的歌,你喜欢的电影类似于《铁达尼号》。总有些时候你宁可待在家里享受一个人的自在,也不愿去面对一些讨厌的人们。你曾经在爱情上受过伤害,对于父母来说,你曾经是个叛逆的小孩。

得分21~30:尽管生活是有崎岖挫折,但你总有办法克服,顺利渡过!

你遭遇的挫折比一般人多,曾经接触过一些不讲道理,难相处的人。你对爱情的态度就像太阳表面的温度一样。当你被很多烦人的事困扰的时候,你要不就是非常镇定的静观其变,要不就是以领导者的姿态出现叫大家都闭嘴。你觉得一个人去看电影没什么大不了的,反而想不通为什么有些人非要有人陪才肯去看电影,无论是一个人独处或在人群中你都会感到自在。你对你的父母不很满意但又无法改变他们。如果你找到你爱的人,你会是个很好的情人,否则你和恋人的关系总是不能持久或痛苦地结束。你总是想尽办法让生活过得更加如你所愿,你要不就是个运动迷,要不你就曾经尝试过去触犯禁忌。

得分31~42:大致而言,你算是一个冷静的人。

会让你兴奋的情况有:第一,当你爱的乐团或歌手要来举行演唱会,第二,和情人约会,第三,和朋友相聚在一起。你爱好艺术和喜欢诗词,你喜欢办派对或帮朋友一齐筹划派对。通常你身旁不缺追求的人,但你总是三不五时碰到一些呆板不解风情的人。你喜欢户外活动,即使下雨天也影响不了你爱好户外活动的精神。你有时候会嫉妒那些比你聪明或比你好看的人,但你是个就事论事的人,不会因为私人情绪影响你正确公正的判断能力。你和你的父母关系良好,虽然有时你会觉得快被他们搞疯了,你曾不小心看过你父母间的亲密行为。认识你的人都觉得你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你还特别喜欢动物。

得分43~53:你有太多想法和计划,以致于你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

关汉卿的创新人格特质 第4篇

关汉卿立意创新, “初为杂剧之始”[1]。但由于当时统治者对杂剧的偏见, 关于关汉卿的本人材料凤毛麟角, 但是有幸的是我们仍能从当时的点滴材料来接近关汉卿, 探索他的人格。元人熊自得这样描绘关汉卿:“生而倜傥, 博学能文, 滑稽多智, 蕴藉风流, 为一时之冠”[2]。贾仲明在为《录鬼簿》补写的挽词中称关汉卿是“驱梨园领袖, 总编修师首, 捻杂剧班头”[3]。近人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也对关汉卿给予了高度评价。

元人许衡这样来评价元代剧作家:“寻思此世人心别, 又爱功名又爱山” (《学题武郎中桃源归隐图》) 。关汉卿则不然, 他不是一味地沉湎于出世、放荡之中, 他在红尘中浪迹, 却渴望对现实的超越。他虽然是时代的弃儿, 但却是艺术的骄子, 杂剧艺术欣喜地迎来了这位经天纬地的戏曲天才。中山大学吴国钦教授引用明代胡侍《真珠船》卷四《元曲》条云:“每沉郁下僚, 志不得伸。如关汉卿……, 于是以其有用之才, 而一寓乎声歌之末, 以舒其怫郁感慨之怀, 所谓不得其平而鸣焉者也”。低下的社会地位及由此产生的对传统守法社会的“离异”意识使关汉卿超越了知识分子固有的传统心态, 具有了创新人格。

关汉卿在自己的作品中毫不忌讳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追求。套数[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就是他的人格宣言。“不伏老”即不服老, 关汉卿以此为题, 集中表现了自己“虽老不衰, 永不休止”的创新人格。关汉卿不仅积极入世, 超然独立;同时胸襟博大, 挚爱人生, 以下层世人的欢乐为己乐, 以艺术发展的需要为己需。

第一支曲表白了自己“对什么”不服老。有人从贬意出发, 认为关汉卿热衷于“折柳攀花”, 这是妓院老狎客老门槛的自白。但如果深入考察就会发现这种评介是毫无根据的, 我认为, 这里的“花”、“柳”决不是花街柳巷, 而是关汉卿在开拓戏曲艺术过程中, 与下层艺妓共同生存, 并由此发现人生的自由、乐趣与价值后, 决意沿着这条知识分子与民间艺人交流结合的创新道路走下去的一种永不后悔、永不罢休的俏皮话, 是对杂剧艺术的隐喻, 是关汉卿创新人格的具体体现。他不是一味的沉湎于放荡之中, 追求个人的精神解脱。当现实的仕进之途被堵塞时, 他在红尘里浪迹, 渴望对现实的超越和心灵的解脱。当成为真正的浪子后, 他又不无遗恨地记挂着他的满腹经纶, 记挂着自己的生活渴望, 渴望在生活的疆场上驰骋腾跃。

第二、三、四曲则从不同角度表白自己“为什么”不服老。关汉卿对人民对生活充满热爱, 他的“普天下郎君领袖, 盖世界浪子班头”的特殊使命和地位, 使关汉卿对这种人生道路无比挚爱。虽然他已进入老的年头, 但依旧笃志此道。有人说:“人格总根于爱, 没有爱就没有人格, 爱不仅是情人之爱, 夫妇之爱, 朋友之谊, 而且也是对人类对生活对事业对国家的爱”。关汉卿的创新人格也包含着多种爱心, 尤其是对最平凡的生活和最不平凡的事业的执着追求。关汉卿昂扬奋进, 这个“初生的兔羔儿”, 不知经受了多少笼罩和索网, 经历了“老野鸡”和“马儿熟”的转变, 最后才从禁锢中冲脱而出, 找到杂剧创作这条艺术道路。他以不虚度春秋和不落人后的进取姿态, 不断地开拓自己的事业。

从套数[南吕·一枝花]《不伏老》来看, “驱梨园领袖”关汉卿的创新人格体现为以下行为模式:

一、乐群聪慧、本色入世。

关汉卿是“普天下郎君领袖, 盖世界浪子班头”, 作为“玉京书会燕赵才人”的领军人物, 关汉卿时刻用自己的人格来影响一批剧作家和艺术家。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和艺术家, 并具有超常的自信心理, 于是从传统的文人观念中叛逆出来, 向着自已的创新人生大胆迈进。他不但创作了不少优秀作品, 而且亲自组织领导剧团, 自任导演, 参加戏剧演出。明代朱权指出:关汉卿曰:“非是他当行, 本是我家生活, 他不过为奴隶之役, 共笑献勤, 以奉我辈耳, 子弟所扮, 是我一家风月”[4]。关汉卿认为作家创作的剧本由一般演员来演出, 由于他们不是当行, 不理解“我家生活”, 故演来勉强。如果由作家自己来演, 则更能收到演出效果。关汉卿是这样说的, 同时也是这样实践的。他把写戏、演戏认为是“我家生活”, 这种艺术概括, 与杜甫把写诗看作“诗是吾家事, 得失寸心知”的思想情感, 十分相似。明代臧晋叔这样评论关汉卿:“而关汉卿辈争挟长技自见, 至躬践排场, 面傅粉墨, 以为我家生活, 偶倡优而不辞者”[5]。这清楚地说明关氏亲自粉墨登场演出的情况。贾仲明在挽词中说关氏:“驱梨园领袖, 总编修师首, 捻杂剧班头”。这不是清楚地介绍关氏组织领导剧团, 自任编剧、导演和演员吗?

关汉卿不仅自做班头, 为了团结更多的人, 他组织了玉京书会。根据《录鬼簿》和贾仲明所写的挽词等资料来看, 关氏曾与杨显之、赵公辅、岳伯川、费君祥、白朴、王实甫等共同参加玉京书会。为切磋戏曲艺术, 关汉卿还与时人不齿的倡优们来往密切, 关氏为戏曲演员珠帘秀写有《南吕·一枝花》套曲可为例证。

二、胸襟博大、挚爱人生。

关汉卿热爱生活, 享受真性, 渴求真情。关汉卿热衷于“折柳攀花”、“眠花卧柳”的放荡生活。他的生活“伴的是银筝女银台前理银筝笑倚银屏。伴的是玉天仙携玉手并玉肩同登玉楼。伴的是金钗客歌金镂捧金樽满泛金瓯”。他的特殊地位和使命使关汉卿即使进入了“老”的年龄仍笃志此道, 他高唱:“你道我老也。暂休”。他决定与银筝女、玉天仙、金钗客同登玉楼一起生活, 过自己的“更玲珑又剔透”的激情人生。

鲁迅先生曾说:“创作总根于爱”[6]。只有作家自身以平等的心态去体己人生, 才能通他人之悲欢, 真正体察人类的生存境况, 写出深刻动人的作品。关汉卿正是满怀对生活对社会对国家的热爱, 挥动如椽巨笔, 在杂剧作品中表现了社会现实, 体现了丰富的人格理想。试想, 在元以前的中国文学发展史中, 有多少作家能像关汉卿那样“躬践排场, 面傅粉墨, 以为我家生活, 偶倡优而不辞”, 决意为中国女性而“一世里眠花卧柳”呢?

三、超凡脱俗、锐意创新。

关氏超越了前人情感表达的一般路径, 对自己“偶倡优而不辞”的情感, 他纵意放言:“你便是落了我牙, 歪了我嘴, 瘸了我腿, 折了我手, 天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 尚兀自不肯休!”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两首古代诗词的影子, 其一是汉乐府民歌《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衰绝。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其二是唐五代曲子词《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 要休且待青山烂, 水平上秤锤浮, 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见, 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 且待三更见日头。”三者异曲同工, 达到了同样的艺术高度, 尤以关氏的情感表达更见新意。

初调音律和初为杂剧之始的开拓创新之功, 也是关汉卿倍受推崇的重要原因。关汉卿的时代, 虽然杰出的剧作家先后问世, 成功的作品不计其数;但从戏剧体裁的多样性、作品反映生活内容的广泛性和深刻性来考察, 没有哪位作家能与关汉卿比肩。在元明人评元代著名曲家的史料中关汉卿始终名列前茅, 可证明他的突出地位与贡献。钟嗣成在《录鬼簿》中将关汉卿列为“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中的第一名;周德清在《阳春白雪序》中指出:“关、郑、白、马, 一制新作”;明人朱权虽对关汉卿的曲词有不同看法, 但他也不得不承认关汉卿“初为杂剧之始, 故卓以前列”;朱有燉的《元宫词》指出:“初调音律是关卿”。近人王国维则评介:“关汉卿一空倚傍, 自铸伟词, 而其言曲尽人情, 字字本色, 故当为元人第一”[7]。

关汉卿的描写对象和创作态度集中而专一。在关汉卿的剧作中, 作者总是倾向于赞美被压迫者, 尤其是倍受压迫的妇女;他反对黑暗势力, 尤其是那些代表世俗势力的权豪势要。关汉卿完全站在被压迫者一边, 为中国平民伸张正义、打抱不平。在他心目中完全没有男尊女卑, 在“诸妄撰词曲, 诬人以犯上恶言者处死” (见《元史·刑法志三》) 的元代, 关汉卿的这种超脱情怀就非常难得。关汉卿一反常人, 作品的着眼点不在于表现主人公的命运, 而是着力表现她们在悲剧的境况中反抗黑暗势力的大无畏精神, 以及她们如何冲脱奴性枷锁、追求人性自由的聪明才干。

套数[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实则是一幅关汉卿创新人格自画像。

参考文献

[1].钟嗣成 (元) 《录鬼簿》,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78年4月出版。

[2].李汉秋、袁有芬《关汉卿研究资料》,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0月出版。

[3].王国维《宋元戏曲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

[4].朱权 (明) 《太和正音谱》,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年。

[5].王星琦《元曲与人生》,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

[6].戴木才《健康人格导论》,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2月出版。

人格特质类型 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人格特质;网络依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48-02

当前,大学生因沉溺网络而导致成绩下滑、上课缺勤等现象日趋严重,很多专家、学者也针对大学生沉溺网络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虽然目前很多研究表明,过度使用网络者往往具有某些特殊的人格特质,沉溺于网络有可能对其人格特质产生影响。但这些研究中关注网络成瘾的多,关注网络依赖的少,并且是基于大学生已经形成网络成瘾或网络依赖后进行的,而对于使用者之前的人格特质没有进行研究,因而不能充分说明网络依赖或成瘾与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大学生在形成网络依赖前后的人格特质进行分析研究,试图探讨大学生人格特质与网络依赖之间的关系,以期为高校大学生网络依赖的预防干预理论提供实证支持。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在杭州某高校生活区中随机筛选出入校前基本没有接触网络的学生共291人,其中男生144人,女生147人。共发放问卷291份,回收问卷291份,有效问卷291份。本研究中文网络依赖量表得分为46~53分有138人,得分在46分以下的有153人,分别为依赖组和正常组。

2.研究工具。①基本人口学变量:性别、年级和专业等。②网络依赖:采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白羽和樊富珉修订编制的中文网络依赖量表。量表共19个题项,采用4点评分,从1为“极不符合”到4为“非常符合”。得分在46~53分的认定为网络依赖群体,小于46分认定为正常群体,大于53分认定为网络成瘾群体。③人格特质:采用美国卡特尔教授编制的卡特尔人16PF格量表。该量表总共187个题项,分16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对应一种人格特质,即乐群性、聪慧性和稳定性等16种人格特质。

3.数据处理。采用SPSS18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正常组和依赖组的人格特质差异分析。将正常组和依赖组在网络依赖形成前的人格特质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间各人格特质因子的P值均大于0.05,差异不显著。将正常组和依赖组在网络依赖形成后的人格特质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之间的部分人格特质因子分差异显著,主要体现在稳定性(p=.006)、敏感性(p=.026)、怀疑性(p=.010)、忧虑性(p=.018)、独立性(p=.012)和紧张性(p=.019)等六个人格特质因子差异显著,适应与焦虑型(p=.000)、怯懦与果断型(p=.027)、心理健康(p=.001)和创造能力个性因子(p=.015)等四个人格特质次级因子差异显著。

2.人格特质在性别、年级、组别和专业上的多元方差分析。网络依赖后,正常组和依赖组的人格特质差异分析数据表明,两组的部分人格特质因子发生了变化。为了进一步研究网络依赖、年级、性别和专业上的主效应和交互作用对人格特质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显著性,本研究随后进行了以16PF人格特质因子为应变量,以组别、年级、性别和专业为固定因子进行3年级(大二、大三、大四)×2组别(正常组、依赖组)×2性别(男、女)×2专业(文科、工科)的多元方差分析。结果分析表明,网络依赖后正常组和依赖组之间人格特质部分因子的变异来源于性别(F=6.09,p=.000)和年级(F=2.36,p=.000)主效应、年级×组别(F=1.58,p=.010)二阶项效应和性别×年级×组别(F=1.58,p=.010)三阶项效应,而组别和专业上的主效应不显著,专业×性别、专业×年级、专业×组别、性别×年级和性别×组别上的二阶项效应不显著,专业×年级×组别、专业×性别×年级和专业×性别×组别的三阶项效应不显著,专业×性别×年级×组别的四阶项效应也不显著。

3.网络依赖与人格特质的回归分析。为了进一步探讨网络依赖与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以是否依赖为应变量,以人格特质因子为自变量建模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人格特质对网络依赖的预测模型中,预测的正确率仅为62.9%,同时方程的拟合优度R2也仅为0.115,模型不理想,不能很好地说明,根据网络使用者的人格特质因子能预测其网络依赖的发生。

三、讨论

对正常组和依赖组在网络依赖形成前和形成后的人格特质进行的两次t检验结果分析可知,虽然网络依赖形成前正常组和依赖组的人格特质差异不显著,网络依赖形成后两组人格特质中的部分因子存在差异显著。但通过进一步的多元方差分析后发现,年级和性别的主效应显著,说明这些因子的差异主要由于两组的年级和性别引起的,两组的人格特质在整体上没有差异。所以本研究没有发现具有特定或相似的人格特质容易导致形成网络依赖,也不支持网络依赖会导致特定或相似人格特质的形成。

对于网络依赖的形成机制,历来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人格特质显著影响网络依赖的形成,另一种是网络依赖是后天习得性社会行为模式,与网络使用者的人格特质无关。本研究中的网络依赖是网络成瘾之前的状态,网络依赖者可能只是精神上对网络依赖,而不具备典型的成瘾症状。有研究表明,网络依赖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网络成瘾者,他们可以正常生活,网络对于他们并不是便捷的工具,而是一种逃避生活烦恼和寻找刺激的工具,而且网络依赖者在一定条件的刺激下有可能向网络成瘾者发展,网络依赖和网络成瘾存在本质的区别。另外根据Young的ACE模型、Pratarelli的四因素模型、Davis的认知—行为模型、Grohol的三阶段模型以及我国学者刘树娟和张智君提出的社会—心理—生理模型和段兴利的大学生网络依赖的IUE模型等对网络依赖形成机制的解释,导致网络依赖的发生,可能是一个多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不仅和生理、心理因素有关,社会环境因素也可能对其有所影响,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YoungK.S,RodgersR.Internet Addiction:Personality Traits Associated with Its Development[J].Presented in 69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Easter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1998,(4):101-110.

[2]白羽,樊富珉.大学生网络依赖测量工具的修订与应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21(4):99.

[3]刘树娟,张智君.网络成瘾的社会—心理—生理型及研究展望[J].应用心理学,2004,(10-2):48-54.

[4]潘聪绒,郑莉君.大学生病理性网络使用与人格特征、心理健康相关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0(2):51-55.

[5]李秀敏.网络成瘾大学生的个性特征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72-76.

农村大学新生感觉寻求人格特质研究 第6篇

一、对象和方法

(一) 对象

本研究在吉林某农业大学采取随机抽样进行取样, 以大学新生作为研究对象。于2013年9月份, 大学新生入学一个月内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50份, 回收416份, 获得有效问卷394份, 问卷的有效率为87.6%。生源地为农村的大学新生232人, 占58.88%, 生源地城市的大学新生162人, 占41.12%;男生192人, 占48.73%, 女生202人, 占51.27%。

(二) 研究工具

采用赵闪等修订的中国版大学生感觉寻求问卷, 共36个项目。该问卷由兴奋与冒险寻求分量表和去抑制分量表两个分量表组成。其中, 对冒险性活动及探险性运动的向往即兴奋与冒险寻求分量表;为了满足自己对多变复杂的刺激的需求而不惜去违反社会常规等即去抑制分量表。经检验, 信效度较高 (0.82—0.89) 。

(三) 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

二、结果与分析

统计不同来源和性别的大学新生感觉寻求各因子得分, 结果见表1。

在感觉寻求总分和去抑制因子上, 来自农村的大学新生与来自城市的大学新生差异显著, F=4.02, P<0.01, 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新生, F=2.96, P<0.05。不同性别的大学新生在去抑制维度上主效应显著F=21.83, P<0.01, 男生显著高于女生。

三、讨论与建议

(一) 农村生源大学新生感觉寻求的特点

调查结果显示, 来自农村的大学新生在去抑制量表上的得分显著低于来自城镇的大学新生。说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追求自我以及新奇的事物时往往更谨慎, 而来自城镇的大学新生在追求新奇刺激时更大胆, 更多的去违反常规。这符合来自农村的大学新生的普遍特点, 他们需要较长的时间来适应新环境, 当他们面对物质条件、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文化资源等各方面的城乡差别时, 农村的大学新生必须不断调整和改变自己。这个适应和调整的过程要面对很多考验, 在一些新奇的事物面前谨小慎微, 相比而言, 他们去抑制得分低些。

(二) 感觉寻求对农村生源大学新生的影响

对于来自农村的大学新生来说, 他们从小就习惯农村的社会文化环境, 城市这个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对他们的心灵产生了巨大的撞击。这种文化背景上的差异, 使得很多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很长时间内较难适应大学的生活。实质上, 他们在人际交往的过程缺乏足够的自信, 过分关注他人的感受和态度, 较难融入周围环境, 这导致了他们在交往过程中内心常常处于紧张状态。而那些来自城镇的大学生, 由于他们获得信息的渠道比较多, 视野比较开阔, 他们所掌握的信息非常丰富, 所以来自城镇的大学新生对感觉寻求水平和人际信任程度也相对高一些。

(三) 结论和建议

通过对农村大学新生感觉寻求的相关研究发现: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去抑制水平低于来自城镇的大学生, 即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追求新奇刺激时、违反常规时更谨慎;要特别关注来自农村的大学新生, 切实做好农村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和新生适应训练, 通过团体训练、专业学习等活动引导好农村大学新生的人际交往期望, 通过增加社会活动提高农村大学新生的感觉寻求水平自我灵活性。

参考文献

[1]Zuckerman MT, Kuhlman D M.Personality and Risk-Taking:Common Biosocial Factor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2000, 68 (6) :999-1029

[2]于薇, 刘幸娟, 张明.大学生感觉寻求对职业倾向的影响及其教育对策研究[J].教育科学, 2011, 27 (5) :60-63.

人格特质与职业成功的关系研究 第7篇

人格在心理学中是指一个人内在和外在的品质全貌,它是稳定的和持续的心理特点以及为人处事的行为方式的总和。气质和性格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格渗透到个体的所有行为活动中,影响着个体的思维方式、行为风格和绩效。[1]Tupes&Christal(1961)对人格进行了研究,最早提出了五项人格特质,之后又有许多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并用其他形容词来描述。目前广为接受的大五人格模型(“Big-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分类是神经质(Neuroticism)、外向性(Extraversion)、经验开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宜人性(Agreeableness)和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2,3]

神经质代表个体承受压力的能力,其反面也被称为情绪稳定性。具有神经质人格特质的个体倾向于紧张、焦虑、缺乏自信和安全感、疑心重、对他人有敌意以及具有消极情感倾向。外向性描述的是个体对与他人关系感到舒适的程度,与内向性相对。具有外向性人格特质的个体喜欢社交、主动活跃、富有自信和雄心以及具有积极情感倾向。经验开放性是指个体在新奇方面的兴趣和热衷程度,它是大五人格中唯一一个与智力有关的因素,有时也被称为聪慧性。具有经验开放性人格特质的个体兴趣广泛、喜欢冒险、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易于接受新观念。宜人性描述的是个体服从他人的倾向性,也被称为亲和性。具有宜人性人格特质的个体是利他主义者,友好、随和、谦逊、对他人需求敏感。尽责性是对信誉的测量。具有尽责性人格特质的个体勤勉、自律、富有责任感、值得信赖、做事情能够持之以恒。

二、职业成功及其评价标准

Arthur&Rousseau从1980到1994年间发表的有关职业生涯的文章中发现,超过75%的文献都是从客观的角度来研究的,即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之前,大部分文献都只是从可证实的客观方面对职业成功进行评价。1994年,Arthur在《组织行为学报》上发表的《无边界职业生涯:组织研究的新视角》一文中首次提出“无边界职业生涯”概念。[4]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动荡的市场环境使员工薪酬水平的不确定性增加,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使组织层级减少,员工晋升受到阻碍。传统的客观评价标准如薪酬和晋升的重要性逐渐降低。(评价标准的变迁如表1所示)

三、人格特质与职业成功的关系

大五人格模型具有稳定性、跨文化和跨测量工具的一致性,因此本文选取该模型作为人格特质的分类模型。本文所研究的职业成功是指最终职业成功,它不同于针对特定组织的职业成功(Nikos Bozionelos,2004),最终职业成功是指个体从开始进入职业到对职业成功进行评估的那个特定时点为止所获得的成就,而不论在这段时间个体进入了什么组织或行业,经历了什么样的工作或非工作事件。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组织的扁平化,以及“无边界职业生涯”的提出,个体的职业生涯往往是在许多职业、许多组织甚至许多行业中完成的,因此,本文采用最终职业成功这一概念来进行研究,本文所提到的职业成功是指最终职业成功。

职业成功一般分为客观职业成功和主观职业成功。客观职业成功的评价标准在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由薪水、晋升和地位等变成了市场竞争力。由于市场竞争力这一概念目前还不能被很好的界定和测量,在我国劳动力市场环境下,以前的客观评价标准更能反映出客观职业成功情况,并且易于界定和测量,因此,本文对客观职业成功的评价仍以薪水、晋升和地位作为衡量标准。对于主观职业成功,本文选取职业满意度和生活满意度作为评价标准。

1. 神经质与职业成功。

Judge et al.(1999)提到,神经质与客观职业成功负相关。神经质得分高的个体对自己缺乏信心,有研究表明自信对个体的地位和薪水有影响。[5]Salgado(1997)的研究表明神经质与工作绩效负相关。而工作绩效对客观职业成功的评价标准(薪水、晋升等)有影响。Nikos Bozionelos(2004)也证实了神经质与客观职业成功的负相关性,并提出神经质与主观职业成功负相关。神经质得分高者具有消极的情感倾向,他们对工作和生活的满意度比较低。[6]刘芳、吴欢伟(2010)的研究显示,社会资本积极作用于职业满意度。[7]神经质得分高者疑心重,对他人有敌意,那么其人际关系不会太好,即社会资本比较少,职业满意度就比较低。因此,神经质在工作绩效的中介作用下与客观职业成功负相关;神经质在社会资本的中介作用下与主观职业成功负相关。

2. 外向性与职业成功。

Judge et al.(1999)提出外向性与客观职业成功正相关。[5]而Nikos Bozionelos(2004)的研究却发现,外向性与客观职业成功负相关。[6]从外向性人格特质的特点来看,外向性得分高的个体社交能力强,具有强烈的自信心和雄心壮志,那么这种类型的个体具有较丰富的社会资本,人际网络关系比较好,这些会对地位、晋升等产生积极影响。但是正如Nikos Bozionelos的研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外向性与客观职业成功之间的关系不同,某种文化所崇尚的特征可能会对二者间的关系产生抵消作用。因此,这二者之间的关系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境来确定。

3. 经验开放性与职业成功。

关于经验开放性这种人格特质与职业成功的关系的研究较少。Eby et al.(2003)提到经验开放性能正向预测主客观职业成功。[8]经验开放性得分高的个体想象力丰富,创造性强,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在组织中能够灵活应变,这种类型的个体会得到更多的职业机会、加薪和晋升机会等,职业和生活满意度也会比较高。因此,经验开放性与客观职业成功正相关,与主观职业成功正相关。

4. 宜人性与职业成功。

Judge et al.(1999)提出宜人性与客观职业成功负相关。[56]Nikos Bozionelos(2004)也证实如此,并提出宜人性与主观职业成功正相关。[6]宜人性得分高的个体对他人的需求敏感,且是利他主义者,当同事与自己追求同样的职位或报酬时,宜人性得分高的个体会主动放弃。这种类型的个体因为对别人的关心而忽视自己的职业发展,对客观职业成功产生负面影响。但宜人性得分高的个体具有成功的人际关系网络,重视友情,易于满足,因而与主观职业成功正相关。因此,宜人性与客观职业成功负相关,与主观职业成功正相关。

5. 尽责性与职业成功。

Judge et al.(1999)提出尽责性与客观职业成功正相关,并且认为尽责性是大五人格模型中唯一一个能够预测主观职业成功的特质。[5]但是Nikos Bozionelos(2004)经过实证研究得出尽责性与客观职业成功负相关,并且与主观职业成功无关。[6]有些学者研究发现,尽责性与工作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正相关。组织公民行为越来越受到管理者的重视,并倾向于把它作为评价工作绩效的一个指标。由此可见,尽责性得分高的个体不仅能够做出高的工作绩效,而且在评价工作绩效方面也具有优势,那么尽责性应该与客观职业成功正相关。并且高的工作绩效和客观职业生涯的成功使尽责性得分高的个体对职业产生满意感,从而对主观职业成功产生积极评价。但是尽责性人格特质的消极一面也不应该被忽视,过强的责任心会导致个体独自完成任务而抑制他人不同的思考和创造,同时由于过于重视工作绩效而忽视人际网络的构建,这些都会对职业成功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尽责性对职业成功的影响要视尽责性的程度而定。过高的尽责性与客观职业成功负相关;适度的尽责性与客观职业成功正相关,并且间接与主观职业成功正相关。

四、研究意义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职业成功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关注个人资本、社会资本和组织支持等方面,对人格特质与职业成功的关系研究比较少。而且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价值观等的不同,人格特质与职业成功间的关系也会受到影响。本文通过对以前的文献的回顾,结合中国情境,对人格特质与职业成功之间的关系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关关系模型。对丰富这方面的研究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了解人格特质与职业成功的关系也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虽然人格特质是个体所具有的稳定和持续的心理特点,是不会轻易改变的,但是人们可以通过认识每种特质与职业成功的关系,根据自己的人格特质来发挥其优点、规避其缺点。比如说,具有神经质人格特质的个体可以适当抑制自己的消极情感,积极乐观的面对工作和生活等,这样可以对其职业成功产生积极影响。本文只是对人格特质与职业成功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与总结,并没有进行实证研究,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该对此进行验证来判断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摘要:论文首先对大五人格模型和职业成功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简单的概述。之后对以前关于人格特质与职业成功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回顾,并根据我国文化情境,对人格特质与主、客观职业成功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提出了人格特质与职业成功之间的关系模型。最后简单介绍了研究这个问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人格特质,大五人格模型,职业成功

参考文献

[1]陈宜安.人格测评在人事决策中的应用[J].管理世界,2006,(8):156-157.

[2]孙健敏,李原.组织行为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Lewis R.Goldberg.An Alternative“Description of Person-ality”:The Big-Five Factor Structure[J].Journal of Personalityand Social Psychology,1990,59,(6):1216-1229.

[4]吕杰,徐延庆.无边界职业生涯研究演进探析与未来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0,(9):37-44.

[5]Timothy A.Judge,Chad A.Higgins,Carl J.Thoresen,Murray R.Barrick.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GeneralMental Ability,and Career Success Across the Life Span[J].Personnel Psychology,1999,52:621-652.

[6]Nikos Bozionelo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position andCareer Success:A British Study[J].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2004,77:403-420.

[7]刘芳,吴欢伟.个人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职业成功的作用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10):128-133.

大学生心理危机与人格特质关系 第8篇

心理危机是指人的心理的一种失衡状态, 是个体运用通常应对应激的方法或机制仍不能处理当前所遇的外部或内部应激时所出现的一种反应, 即当一个人面对困难情境时, 他先前处理问题的方式及其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处境时, 这个人就会产生暂时性的心理困扰, 这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调状态就是心理危机。

面对危机事件, 任何人都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心理失衡。但是对于同质同源的危机, 不同的个体之间差异很大, 其核心在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不同, 即个体的抗危机能力不同, 因而危机对个体的危害也不同。人格作为一种稳定的心理资源, 是危机事件与危机所造成的危害之间重要的中介变量, 人格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对危机事件的反应程度, 即具有不同人格的人的应激反应是不同的。有研究发现, 消极的人格特质一旦形成, 则成为引发心理危机的内在因素, 是产生心理危机的土壤。

因此, 对心理危机与人格特质关系进行研究, 对于危机的预防和干预具有重大意义。

二、人格的危机易感特质

目前, 具有影响的人格理论就是大五人格, 包括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 特征为烦恼—平静, 不安全感—安全感, 自怜—自我满意。外倾性, 包括好交际—不好交际, 爱娱乐—严肃, 感情丰富—含蓄。开放性, 富于想象—务实, 寻求变化—遵守惯例, 自主—顺从。随和性, 包括热心—无情, 信赖—怀疑, 乐于助人—不合作。尽责性, 包括有序—无序, 谨慎细心—粗心大意, 自律—意志薄弱。这是目前得到普遍认可的一种人格特质理论。危机人格理论认为, 心理危机受个体的人格特征的影响, 容易陷入危机状态的个体, 在人格上常具有这几个特异性:注意力明显缺乏, 看问题只看表面而看不到本质, 社会倾向性过分内倾, 这种人格特征使个体遇到危机时往往瞻前顾后, 总联想不良后果;在情绪情感上具有不稳定性, 自信心下降, 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差;解决问题时缺乏尝试性, 行为冲动欠理性, 经常会有毫无效果的反应行为。

1. 自卑与心理危机。

自卑是大学生中较为常见的心理行为表现, 在经济贫困或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中普遍存在。表现为, 自信心不足、缩手缩脚、胆小怕事、性情孤僻、对前途茫然而失望。因为对自己的不满, 所以总是把自己觉得很自卑的一部分“藏起来”, 怕被其他人发现, 这是自卑者经常有的心理。虽然自卑者的表现各异, 不过, 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 他们总是把自己自卑的地方当作最大的秘密封闭起来, 惧怕被别人发现, 他们会认为别人也很在意这个缺陷, 所以一定不能把这个缺陷暴露给别人。久而久之, 自卑心理发展为他们人格的一部分, 压的他们抬不起头来。自卑与心理危机的关联在于:第一, 自卑者害怕与人交往, 他们与人交往都是有所保留的, 不能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苦与乐, 因此, 他们经常处于压抑与烦躁之中;第二, 自卑者很在意别人的评价, 往往别人的一个不经意的眼神, 也会经常使他们徒增很多烦恼;第三, 一般的人都不愿意和自卑的人来往, 因此当自卑者遇到任何不如意的事情时往往都压抑在内心, 难以释放出来, 这样, 危机事件对他们的影响就变大了。

2. 归因风格与心理危机。

归因是人们对行为或事件结果原因的解释。每个人都有习惯的归因方式, 这就形成了每个人不同的归因风格。归因方式有三种:内部归因—外部归因、稳定归因—不稳定归因、一般归因—特殊归因。一个人的归因方式会激发他的动机, 影响他的行为、期望和情感反应。内部归因-外部归因维度与心理危机的关系最为密切。内部归因者相信自己可以驾驭生活, 将事件的后果归因于个人的努力, 如果没有成功, 他们会把原因归为个人努力不够, 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进而努力去克服, 他们能够从危机中看到希望, 自我调控能力也较强。危机对他们的影响往往被弱化。而外部归因者正好相反, 他们认为事件的结果主要取决于命运、机会或其他外界不可控力量, 个人的努力无济于事, 不会对结果造成什么影响, 在面对困难或危机事件时, 一般采取逃避、放弃奋斗的权利等消极的应对方式。所以, 内归因者把问题归因于内部, 往往在面临危机时能以积极的方式化解困难, 而归结于外部, 则是所谓的“宿命论”, 放弃了自己努力的权利, 任由事态发展。

3. 褊狭与心理危机。

褊狭是一种不恰当的认知方式。这种人心胸狭窄、眼光短小、认死理、爱钻牛角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认知结构较为简单, 判断失误非此即彼。在面临较为复杂的危机情景时, 不能理性分析, 思维常常陷入极端。例如, 一学生期末考试有一门没有及格, 便认为自己从此完了, 没脸面对父母, 认为周围人都在嘲笑他, 找工作时用人单位也会因此不录用他, 这次的不及格将是他一生的耻辱。我们听起来似乎觉得很可笑, 但具有褊狭心理的人在没有外界干预的情况下极易陷入管状思维而无法自拔, 从而采用自杀等极端行为, 是心理危机的高发人群。

4. 依赖与心理危机。

有严重依赖, 缺乏独立性在大学生中比较多见, 依赖主要表现为缺乏信心, 放弃了对自己大脑的支配权, 没有主见, 缺乏自信, 总觉得自己能力不足, 难以独立, 甘愿置身于从属地位。依赖心理严重的人处事优柔寡断, 遇事希望父母或师长为自己做决定, 依赖别人, 意味着放弃对自我的主宰与控制, 这样往往不能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依赖型人格对亲近与归属有过分的渴求, 这种渴求是强迫的、盲目的、非理性的, 缺少自我, 缺少主见, 独立能力差, 决策能力弱。具有依赖性格的人, 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 发展下去有可能形成依赖性人格障碍。时时处处被动、依赖、消极、等待, 难于以一个独立的人立足于社会。而当需要独立时, 他们对正常的生活、工作都感到很吃力, 内心缺乏安全感, 时常感到恐惧、焦虑、担心, 时间一长或稍遇挫折, 容易出现焦虑症、恐惧症等情绪障碍或身心疾患。

5. 焦虑与心理危机。

焦虑是对当前或预计到的有潜在威胁的情境的担忧, 常伴随有忧虑、焦虑、紧张、恐惧等情绪状态。人们在面临威胁或预料到某种不良后果时, 都有可能产生这种体验。在这个紧张刺激不断增加、竞争不断增强的社会里, 每个人都可能处于一定的焦虑状态。适度的焦虑对于保持生命活力是必要的, 但过度焦虑往往会带来不良影响。而具有焦虑性人格的大学生经常会处于一种焦虑状态, 处处担心、时时担忧, 表现为烦躁不安、紧张惶恐、心神不定、思维受阻、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 他们草木皆兵、杯弓蛇影, 惶惶不可终日, 当真正的危机情境出现时, 焦虑更为严重。据调查, 焦虑已经成为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据香港大学对香港10所大专院校约8000名一年级新生的调查发现, 超过40%的新生出现了中度至极度严重的焦虑状态, 而世界平均水平为7%~25%。所以焦虑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一个危机易感因子。

综上所述, 人格本身及其所决定的认知和应对方式影响了个体对于外界刺激的反应。具有易感人格特质的人或无端把一般生活事件转化为应激源, 使自己经常暴露在应激情境之中;或不能采取合理的认知和应对方式, 使自己无法逃避或摆脱应激源的侵扰, 提高了心理危机爆发的概率。

参考文献

[1]段鑫星, 程婧.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M].科技出版社, 2006.

[2]韩继莹.论高校校园危机事件心理干预系统的建立[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8, 52, (4) .

[3]曾庆娣.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 2006, (23) .

[4]蔺桂瑞.全方位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07, (6) .

[5]刘建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5.

[6]陈道明.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与人格特质的相关性[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3, 29, (5) .

青年文化特质及其对青年人格的影响 第9篇

(一) “青年文化”, 主要指的是在整个青年群体中, 存在的具有青年一代特殊性的一种社会文化与社会现象。

青年群体在与社会的互动中逐渐形成并得到同龄群体广泛认同, 并具有独立的价值观、行为规范的一种社会亚文化。在整体上, 这种文化体现了青年轻体所表现出来的最基本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青年文化更表现出非常突出的对位性特征, 一般与社会的主题文化相对应, 不但具有反抗性与冲突性, 同时具有接受性和继承性因素。青年文化, 是青年群体在自己的生活范围内以及在各类社会活动中, 特殊形式体现出来的一种文化现象, 它不但要受到社会主导文化的交接和控制, 而且会影响到社会主导文化的发展。

(二) 青年人格

青年健全人格具体说有四方面内容:第一, 自我悦纳并接纳他人。积极开放自我, 正确认识自己, 坦率地接受自己的不足并对生活持乐观向上的态度。第二, 和谐的人际关系。心胸开阔, 善解人意, 宽容他人, 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 对不同的人际交往对象既不狂妄自大, 也不妄自菲薄, 具有人际关系的吸引力和亲合力。第三, 自尊并且独立。有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能够用理性分析生活事件, 头脑中非理性观念较少, 人生和生活态度积极热情。四是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具有自我发展、自我塑造与自我完善的能力, 充分开发自身的创造力, 创造性地学习和生活, 发现生命的意义并选择有意义的生活。健全人格对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有时, 人格甚至决定命运, 在文化多元化和社会变革的今天, 青年只有选择了适应时代需要的健全人格模式, 才能走向成功, 才能有美好的现在和光明的未来, 进而促进社会的文明和发展。

二、青年文化的特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 其青年文化的特质举不胜举。在此, 仅介绍几种当前在社会中突显的几个特质:

首先, 青年文化具有一定的过激性或者说是反叛性。

相对于各个时期占统治地位的主导文化来说, 青年文化应该是一种具有过激性的文化, 并且具有前瞻性。这种过激性的青年文化在一定条件下, 起着很大的导向作用, 同样对整个社会的主导文化也会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另外一中条件下也会表现出出一定的负面影响, 对主导文化也会起着阻碍作用。从社会的角度来讲, 会把青年文化当做这一种过激文化, 就青年角度而言, 却将会视社会主导文化作为一种保守文化。

青年文化的过激性, 往往表现成为对传统文化的全部否定。1919年的五四运动, 举起了反帝反封建的大旗, 但是与此同时也对长期处于统治地位的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也进行全盘的否定, 提倡打倒孔家店。随着西方文化与理念的涌入, 青年人在生活与消费方面, 开始积极追求超前消费, 时尚生活, 以及跟随流行等现象, 对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量入为出”与“合理消费”等理念全盘否定。青年文化的过激性, 又表现为他们会用非常手段去表达内心最正常的追求, 身孩子使用非法的手段去表达自己的追求与理想。例如, 某些青年男女会以私奔或是双双殉情来表达彼此的情感;金华弑母焚尸惨案更充分体现出当代青年的一些阴暗心理, 表现出青年文化的这种过激特征。

其次, 青年文化是一种比较极端的信仰文化, 或者说是具有极端性的文化。

信仰, 是青年文化的特征之一, 青年群体追逐自己的偶像, 拥有个人崇拜的对象, 这是青年文化之所以存在的一个支撑。在当前的社会中, 无论是政治领袖, 杰出任务, 科学家, 书法家, 艺术家, 还是体育明星或是靓丽的模特, 他们都能够成为被青年群体所崇拜的偶像, 并且迅速的形成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新中国成立之初, 中国青年一代对毛泽东的崇拜基本达到了一种痴迷甚至是迷信的程度;随着社会的发展, 青年群体右转向对影视娱乐明星的盲目的甚至是疯狂的崇拜, 例如一女性多年如一日的痴迷于男明星, 追并称要一定与其结婚的疯狂举动。五花八门的“粉丝”团体, 就是青年群体极端崇拜与盲目信仰的一个真实写照。所以, 我们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 青年文化具有一种信徒文化的特征。

除此之外, 随着时代的发展, 青年文化也在被不断地丰富着, 也就体现出一些其他的特质。如强烈的爱国主义、多元化、创新性、与其他文化的融合与交流性、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大众性、理想性等, 这些特质共同构成了青年文化的主要内容。

三、青年文化特质对青年人格的影响 (优良的特质会导致人格健全, 反之亦然)

文化对人的影响作用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的, 青年文化也是如此。在青年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中, 青年的人格也会不自觉地在其影响下获得发展。当代青年文化发展对青年人格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青年文化对青年人格的塑造方面, 它对青年人格的塑造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

(一) 积极影响

首先, 青年文化独具的创新性特质为青年群体带来自信, 赢得自尊。

健全的青年人格, 它的形成前提就是对青年朋友岁自己的肯定性认识, 也就是自我的自信心的建立过程, 在自由自觉的不同的活动与情境中逐步发展自己的主体性征, 从而在兼顾共性的前提下形成个性。青年文化从各种不同的文化视角为一些涉世未的青少年提供着“什么是生活”, “应该怎样去生活”的一些正面信息和良好的参照系, 让青年群体的生活时刻被一种新鲜又去的感觉所笼罩, 从积极的方面去启发和引导青年朋友投身在社会生活中。同时更加有利的是, 青年文化在社会的正面引导与青年群体的充分努力下会不断地创新, 着易于在青年群体内部迅速形成一种稳定的认同价值评价体系以及评价尺度, 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表现突出的青年群体认识自我, 并坚信自我, 寻求自我存在价值的一种积极理念, 不断创造并强化了青年的自信心, 从而塑造其健全的人格。

其次, 青年文化的多元化为青年人格的形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人的性格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 所以影响青年人格塑造的青年文化也不是一元的。在多元化的青年文化中, 广大青年可以找到适合任何一个人感兴趣的文化, 在其影响之下, 便会有不同的人格产生, 拥有不同人格的人才能构成完整的社会。

最后, 青年文化的交流与竞争的并存会促进青年群体健全人格的形成。青年朋友在青年文氛围的熏陶中, 他们之间从分的交流与互动, 并对共享的文化成果进行辨析, 从而激发青年群体独有的极其活跃的思维与灵感, 并且积极的以创新去争取自我的竞争优势。在培养与升华青年群体文化创造力的同时, 青年朋友们也会在对文化品位的优劣或是是非以及善恶美丑的辨析形成中, 自由自觉地反思, 这对提升青年个体对青年群体文化的认识有着积极的意义。推动青年的个人思想迈向成熟。

(二) 消极影响

首先, 青年文化的过激性和反叛性导致青年形成只知消费, 只知服从和模仿, 玩心跳, 过把瘾, 跟着感觉走, 失去了主体性, 失去了自由的, 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格。如在近几年“超女”“快男”等选秀节目的流行, 一大批青年不能认清自我, 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金钱去盲目崇拜和模仿, 一味的沉迷于感觉之中, 为其痴, 为其醉, 严重地影响了青年的正常生活;还有青年们最喜欢的网络文化也是把青年带到了疲惫的边缘, 试想, 没有健康的身体和精神, 如何才有健全的人格?

其次, 青年文化的极端性导致青年人格的极端性。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 青年是我国建设的中坚一代, 但在在青年人格形成的伦理结构方面, 青年文化所具有极端性将青对青年人格产生严重的影响。如改革开放以来, 市场经济使一大部分人唯利是图, 青年也不例外, 一时期“上学无用”呼声四起, 大家都在为钱袋子而奔波;又如今年, 众所周知, 今年我国经历了很不平凡的一年, 各种灾难和挫折都在时刻考验着中国人的勇气与毅力, 面对一系列事件, 青年们所作出的强烈的反应不就是青年人格的正式写照吗?

最后, 青年文化所带有的性色彩导致青年人格的在审美方面有所偏差。青年要造就美的人格, 使个体在审美领域中, 不断得到合乎规律且契合目的的自由与愉悦。青年文化所带有的个性色彩, 能将审美观异化为仅仅满足人们的感性娱乐、肢体娱乐, 以抢眼球为美, 流行为美, 奇怪为美, 时尚为美的人格。从七八十年代流行的爱情影视剧到现在每逢某某颁奖典礼上众女星以裸以露为美, 我们不得不思考道德什么才是真正的“美”, 而这些也恰恰是影响青年人格美的塑造的重要因素之一。

综上所述, 我们不难看出, 当代青年文化特质与青年人格的塑造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青年文化特质的发展促进了青年人格的塑造, 而青年人格的塑造也反过来促进了青年文化特质的发展, 二者是在互动中共同发展与进步的。所以, 在新时期, 我们要努力发展良好的青年文化, 同时也要致力于对当前青年文化的有效引导, 以完成对青年人格的完美塑造。

参考文献

[1]、杨昕.当代青年文化发展及其与青年发展的互动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7年第2期

[2]、杨昕.当代青年文化热点现象述评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J].2007年3月

[3]、付启敏.关于全球化趋势下先进青年文化建设的思考[J].前沿2006年第3期

教师的人格特质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第10篇

【关键词】教师 人格特质 作用

【中图分类号】G443;G6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9-0238-02

人格特质作为个体最内在的特质,影响甚至决定着人的行为和态度。当前,在强调全面加强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对教师相应素质的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中教师良好的人格特质是促进大学生的能力、技能、个性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人格特质的内涵

人格特质是每个人必有的“标签”,是在先天的遗传以及后天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不同的人在面对同样的事情和情况的时候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面对同样的情况时又会表现出不同的反应,这些反应都是由人格特质造成的,关于什么是人格特质,主要以下几种说法:

AllPort 在《人格的模式和成长》里,提出了人格的定义:“人格是个体内部的心身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个体行为和思想的独特性[1]。”

Cattell 将特质定义为相当持久的反应倾向,是人格的基本结构单位,并且根据特质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将特质区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1]。

Costa 认为“人格特质是反映个体在思想、感情、以及行为方面稳定的倾向”[2]。

Eysenck 人格是个人的性格、气质、智力和体格等相对稳定而持久的特征,决定着个适应环境的独特性。

Burger 将人格定义为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发生在个体身上的人际过程。

杨国枢人格是个体与其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身心组织,而这一变动缓慢的身心组织导致个体适应环境时,在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念、气质、性向外形及生理等诸方面,各有其不同之处[3]。

国内有关人格特质的研究也很多,其中,王登峰、崔红等学者根据西方成熟的人格研究途径(词汇学研究),采用完全本土的方法探讨中国人的人格结构,得出了的中国人“大七人格维度”,这七个维度分别是:处世态度、人际关系、情绪性、才干、行事风格、善良、外向性[4]。

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大学生是成人,其身心已经相对成熟,相对于中小学生而言更加具有理性,思考的问题更理性、更现实,开始规划自己的生涯,既要面对自己的兴趣、喜好,又要面对就业的压力。下面主要从思维方面、情绪方面和需求方面进行分析:

1.思维特点

关于大学生的思维,一方面在大学阶段逐步得到完善的发展。在从形式逻辑思维看,对概念、推理和逻辑法则的运用能力熟练掌握;从辩证思维发展来看,理论性的抽象逻辑思维迅速得到发展。另一方面,大学生的思维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大学生能够提出大胆的设想和独特新颖的见解。

2.情绪特点

关于大学生的情绪特点,首先是情绪的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大学生在情绪上有着强烈的独立反应,渴望独立,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对家庭、学校和社会又有明显的情绪依赖性。其次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引起的情绪矛盾。此外,还包括理想与自我认识及行为之间的不同步引起的情绪矛盾[5]。

3.需求特点

大学生的需要内容很丰富,层次较高,而且更加现实化,与教学密切相关的主要是认知需要、求知需要和理解需要。在大学阶段,大学生已经逐渐把自我需要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调整自我需要向着更适应社会的方向发展。

三、大五人格模型

首先提出大五人格模型的是应该是1961 年Tupes 和Christal 提出的外向、随和、可靠、情绪稳定、文雅等五个人格的稳定因素,也就是有五个因素构成了不同类型的人格。

到了上世纪80 年代,McCrae 和Costa 经过深入研究,提出了尽责性、宜人性、开放性、外向性、情绪稳定性这五个因素。这五个因素也得到了其他学者的认可,逐渐的被称作人格“大五模型”[2]。资料显示,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研究人格的一般都会选择这五个维度来作为变量进行测量和研究,不同的是后来的学者又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研究背景开发了其他形式的量表[2]。

大五人格特质理论是人格特质的经典理论之一,本研究也采用大五模型中关于人格特质的维度:宜人性、尽责性、外向性、开放性、情绪稳定性。宜人性主要指个体善良、乐于助人、容易相处的特征,尤其在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中表现突出;尽责性主要是个体责任心强,追求成就的内在动机强,会主动采取措施提高工作绩效;外向性的个体善于社交,活跃而开朗,在人际交往中比较主动;开放性主要是指个体接受外来的或新的事物时表现出强烈的向往或“跃跃欲试”;情绪稳定性主要指个体在情绪稳定以及心理素质方面的表现。

四、教师的人格特质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教育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而教师的宜人性、尽责性、外向性、开放性、情绪稳定性等人格特质不仅影响着教师的教的过程,还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个性发展等,因此,研究教师的人格特质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显得极为重要。

1.宜人性

教师的宜人性主要指教师具备善良、乐于助人、容易相处的特征,尤其在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中表现突出的特质。有研究表明,宜人性维度得分高的个体对于其他人的态度是以信赖、直率和谦恭为主的,对于组织中的一些有可能会引起不满的情况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调节来适应和接受并且会主动回避压力,所以具有宜人性特质的人在组织中会表现出较多的主动帮助同事和其他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在组织蒙受负面影响的时候为组织的利益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6]。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教师热情并多方鼓励时,学生较富创造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每个动作,包括手势、表情、眼神对学生都是无声的教育和示范。教师有了这种宜人性特质,有了用亲近和信任建立起的与学生之间的感情联系,学生就自然乐于接受教师的教导。

2.尽责性

尽责性主要是指教师责任心强,追求成就的内在动机强,并且主动采取措施提高工作绩效。有研究表明,得分高的个体具有较强的目标导向行为上的坚持和动机,这些足可以促使个体对自己的工作尽职尽责,并对组织报以认同和忠诚的态度,希望能在组织中能有较好的表现,可以提升自己的成就感,所以尽职尽责和认同组织是尽责性人格特质的员工比较容易表现出来的组织公民行为[7]。

教师的尽责性体现了教师各种道德实践中的价值目标,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就能高度负责、爱岗敬业没,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相反,缺乏这种意识,自然就缺少责任心,意识不到自身工作的意义,甚至不能完成教书的任务,无法实现育人的任务。因此,教师要增强责任意识,从而以完美的人格魅力来教育和影响学生。

3.外向性

有研究表明,具有外向性特质的人会表现出诸如主动帮助别人、关心组织的利益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周围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等这样一些组织公民行为,外向性维度描述个体人际互动的数量和密度,此维度得分高的个体乐观开朗,比较愿意主动帮助其他人,对于组织也抱有一定的忠诚,愿意做出维护组织利益的举动,人格特质是外向性的员工在组织中主动帮助同事,愿意维护组织利益并且容易和周围的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6]。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交能力是素质教育首要的任务和目标。从这个目标出发,教师首先要善于社交、要善于组织课堂教学,更要善于组织实验,参观等,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社交的机会,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探索、培养学生钻研的兴趣。

4.开放性

有研究表明,开放性与人际和谐和维护组织正相关,但是可以看出开放性与维护组织的正相关比较弱,这是因为中国文化背景下开放性的个体也不可避免要维护人际和谐,但是开放性的个体具有独特的价值观,喜欢新事物、新经验,对于例行的事情和一些看起来是为了某种利益而去做的行为抱有一些抵触的情绪,所以开放性会表现出较少的组织公民行为[6]。

教师的开放性特质有助于知识、教学的热忱的充分发挥,实现教学目标,直接受教师的组织教学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良好的科研能力等的影响。当前强调要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首先要敢于创新,要善于吸收、加工、储存、应用信息,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没,研究新课题,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5.情绪稳定性

有研究表明,情绪稳定性与尽职尽责、人际和谐显著相关,情绪稳定性在本文中描述教师不敏感,不易怒,时常保持着平静的心情,遇到事情也能不急不躁,对自己的工作也是尽职尽责尽本分的,并且因为自己的情绪不易受到影响,更不会影响到其他人,因而也容易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所以教师的情绪稳定性对工作尽职尽责,人际关系也是和谐的[6]。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绪稳定性不仅影响着学生知识的学习,而且影响着学生情绪的发展。要实现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注重其情绪的稳定性。爱的情感是教师情感中的基本内涵,也是师德的灵魂。教师只有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才能心甘情愿、尽心竭力地去工作,进而获得教学的成功。

五、小结

本文首先介绍了人格特质的内涵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以及大五人格特质理论的主要内容,结合教师的人格特质与当代大学生的特点,运用大五人格模型中的五个维度教师的宜人性、尽责性、外向性、开放性、情绪稳定性等人格特质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进行分析,揭示了学生的学习、成长与教师的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情绪稳定性、开放性的关系。

参考文献:

[1]Jerry M., Burge.人格心理学[M].陈会吕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2]Costa P T, McCrae R.R. Trait theories of Personality [J]. Clinical Psychology, 1998(12): 103-121.

[3]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4]王登峰,崔红.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的编制过程与初步结果[J].心理学报,2003,35(1):127-136.

[5]沈士梅. 当代大学生的情绪特点与调节[J]. 山东大学学报. 2002(3): 68-70.

[6](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1.

[7]范晓阳,姚波等.人格特质与组织公民行为关系研究综述[J]. 经济视角. 2012(06):46-47.

作者简介:

人格特质对中职生网络使用的影响 第11篇

研究对象: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一、二年级在校中职生为研究对象,共收集有效问卷共701份。

研究工具:

(1)中职生网络使用情况调查表。主要包括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网龄、上网次数、上网时间等网络行为的调查。

(2)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北京大学心理学系钱铭怡教授修订的中国版EPQ-RSC有48个项目。让被试根据自己的情况回答是否,按P,E,N,L四个量表记分。P维度测验精神质或倔强性,E维度测人的内外倾向,N维度测情绪性,L维度测试被试的掩饰或自身隐瞒的程度。

(3)青少年网络成瘾测量问卷。采用雷雳、杨洋2006年编制的“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APIUS)。问卷共38项,采用5点计分,包含六个维度。计算六个维度的总量表得,分数越高表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水平越高。将项目平均得分大于等于3.15分者界定为“APIUS群体”(“网络成瘾群体”),大于等于3分小于3.15分者界定为“APIUS边缘群体”,小于3分者界定为“APIUS正常群体”。

研究过程:对701份有效问卷全部数据进行编码,采用SPSS17.0版本进行数据录入、整理与分析,主要说明中职生人格特质在网龄、上网次数、上网时间、不同网络使用群体方面存在的差异。

1 人格特质在不同网龄中职生之间的差异

为考察不同网龄中职生人格特征的差异,对不同中职生的人格特质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1。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1)表明,四个不同网龄组在精神质、内外倾和掩饰性的人格特质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在神经质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不同网龄在人格特质中的精神质维度上做方差分析发现存在显著差异。事后检验发现:网龄在1年以内与网龄在3年以上之间在精神质上差异显著;网龄在1~2年与网龄在3年以上之间在精神质上边缘显著;网龄在3年以上与网龄在2~3年之间在精神质上差异显著。网龄在3年以上的中职生更倾向于精神质特质。这表明网龄越长的中职生越倾向于精神质特质。

*p<0.05;**p<0.01***p<0.001

不同网龄在人格特质中的内外倾维度上做方差分析发现存在显著差异。事后检验发现:网龄在1年以内者与网龄在2-3年者之间在内外倾上差异显著;网龄在1年以内者与网龄在3年以上者之间在内外倾上差异显著;网龄在1-2年者与网龄在3年以上者之间在内外倾上差异显著;网龄在2-3年之间者与网龄在3年以上者之间在内外倾上差异边缘显著。这表明网龄对人格特质中的内外倾影响更大。网龄在3年以上的中职生在外倾性上的得分最低。总体而言,网龄越长的中职生越倾向于内倾,网龄较短的中职生更倾向于外倾性特质。

不同网龄在人格特质中的掩饰性维度上做方差分析发现存在显著差异。事后检验发现:网龄在一年以内与网龄在1~2年者之间差异显著;网龄在一年以内与网龄在2~3年者之间差异显著;网龄在一年以内与网龄在3年以上者之间差异显著;网龄在1~2年与网龄在3年以上者之间差异边缘显著。这表明网龄越长的中职生越倾向于掩饰性。

不同网龄在人格特质中的神经质维度上做方差分析发现没有显著差异。这表明不同网龄在神经质特质上差异不显著。

以上结果表明,不同网龄除了在神经质特质上差异不显著外,在精神质、内外倾和掩饰性三个维度上都有显著差异,网龄越长的中职生越倾向于精神质、内倾性和掩饰性。

2 人格特质在不同上网次数中职生之间的差异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2)表明,四个不同上网次数组在精神质和掩饰性人格特质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内外倾和神经质的人格特质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不同上网次数在人格特质中的精神质维度上做方差分析发现存在显著差异。事后检验发现:每周上网一次者与每周上网2、3次者之间在精神质上差异显著;每周上网一次者与每周上网四、五次者之间差异显著;每周上网一次者与几乎每天都上网者之间在精神质上差异显著。几乎每天都上网者在精神质上的得分最高,即上网次数越多者,其精神质特质越显著。

不同上网次数在人格特质中的内外倾和神经质维度上做方差分析发现,内外倾没有显著差异,神经质上也没有显著差异。这表明不同上网次数对内外倾和神经质没有明显影响。

不同上网次数在人格特质中的掩饰性维度上做方差分析发现存在显著差异。事后检验发现:每周上网一次与每周上网2、3次者之间差异显著;每周上网一次与每周上网四、五次者之间差异显著;每周上网一次与几乎每天都上网者之间差异显著。这表明上网次数越多对掩饰性影响更大。即上网次数越多,掩饰性越强。

以上结果表明,不同上网次数在人格特质的内外倾和神经质上差异不显著,在精神质和掩饰性上差异显著,上网次数越多的中职生越倾向于精神质和掩饰性特质。

3 人格特质在不同上网时间中职生之间的差异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3)表明,三个不同上网时间组在精神质、神经质和掩饰性人格特质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在内外倾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不同上网时间在人格特质中的精神质维度上做方差分析发现存在显著差异。事后检验发现:每次上网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者与每次上网两小时左右者之间在精神质上差异显著;每次上网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者与每次上网三个小时以上者之间在精神质上差异显著;每次上网两小时左右者与每次上网三个小时以上者之间在精神质上差异显著。每次上网三个小时以上者在精神质上的得分最高,即每次上网三个小时以上者精神质特质最显著。这表明上网时间越长对精神质影响更大,即上网时间越长的中职生越倾向于精神质特质。

不同上网时间在人格特质中的神经质维度上做方差分析发现存在显著差异。每次上网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者与每次上网两小时左右者之间在神经质上差异边缘显著;每次上网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者与每次上网三个小时以上者之间在神经质上差异显著。每次上网三个小时以上者在神经质上的得分最高,即每次上网三个小时以上者神经质特质最显著。这表明上网时间越长对神经质的影响更大。

不同上网时间在人格特质中内外倾维度上做方差分析发现没有显著差异。这表明上网时间对内外倾影响不明显。

不同上网时间在人格特质中的掩饰性维度上做方差分析发现存在显著差异。事后检验发现:每次上网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者与每次上网两小时左右者之间差异边缘显著;每次上网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者与每次上网三个小时以上者之间差异显著。这表明上网时间越长对掩饰性影响更大。

以上结果表明,不同上网时间在人格特质的内外倾特质上的差异不显著,在精神质、神经质和掩饰性特质上的差异显著,上网时间越长的中职生越倾向于精神质、神经质和掩饰性特质。

4 人格特质在不同网络使用群体中职生之间的差异

4.1 中职生不同网络使用群体的分类

为了解中职生网络使用状况,对不同网络使用程度群体进行了分类(见表4)。

从计算结果(表4)看,通过计算,在本研究所调查的中职生中,“APIUS正常群体”占总数的78.9%,说明绝大多数被访的中职生网络使用状况表现为正常;“APIUS群体”(网络成瘾群体)占15.5%;“APIUS边缘群体”占5.6%。

4.2 人格特质对不同网络使用群体中职生的影响

为考察不同网络使用群体中职生人格特征的差异,对网络使用正常群体、边缘群体和网络成瘾群体中职生的人格特质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经方差齐性检验,人格特质各维度的方差不存在显著差异,表明方差齐性,能够进行方差分析。

方差分析结果(表5)表明,三个不同网络使用群体(正常群体、边缘群体、网络成瘾群体)在精神质和神经质的人格特质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在内外倾和掩饰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事后检验发现:网络使用正常群体和网络成瘾群体之间在精神质和神经质上存在显著差异。表明网络成瘾群体更倾向于精神质和神经质特质。

以上结果说明,网络成瘾群体中职生在人格特质上更倾向于精神质和神经质特质。

5 结论

通过本次调查及数据分析可得:不同网龄组在精神质、内外倾和掩饰性人格特质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不同上网次数组在精神质和说谎人格特质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上网时间组在精神质、神经质和掩饰性人格特质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网络正常使用群体、网络边缘群体、网络成瘾群体在精神质和神经质的人格特质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

进一步分析发现:网龄主要影响中职生人格特质中的精神质、掩饰性和内外倾;上网次数对中职生人格特质中的精神质和掩饰性影响更大;上网时间主要影响中职生人格特质中的精神质、神经质和掩饰性特质,上网时间越长对精神质、神经质、掩饰性影响更大;网络成瘾群体中职生在人格特质上更倾向于精神质和神经质特质。

摘要:网络已经成为了当今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人们生活各方面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作为即将走向社会成为一线劳动者的中职生而言,他们的网络使用状况如何,尤其是人格特质对中职生网络使用的影响如何,是本文所要关注的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及相关数据分析发现:不同网龄组在精神质、内外倾和掩饰性人格特质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不同上网次数组在精神质和说谎人格特质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上网时间组在精神质、神经质和掩饰性人格特质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网络正常使用群体、网络边缘群体、网络成瘾群体在精神质和神经质的人格特质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网络成瘾群体中职生在人格特质上更倾向于精神质和神经质特质。

关键词:中职生,人格特质,网络使用

参考文献

[1]雷雳,杨洋.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的编制与验证.心理学报,2007.39(4):688-696.

上一篇:上海明珠厂下一篇:使用效益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