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课程体系范文

2024-05-11

金融课程体系范文(精选12篇)

金融课程体系 第1篇

在黑龙江省开设金融学科的高校共有哈尔滨商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农业大学、黑龙江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等6家,开设的金融学科专业共有3个,金融学专业、金融工程专业、保险学专业。其中,金融学专业为表内目录专业,具体设置状况见下表:

二、黑龙江省金融学科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

1. 课程体系中的专才教育模式

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多数高校金融学科仅将目标定位于满足金融业甚至某一个岗位的专门人才,而忽视了政府管理部门、企业等各行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课程设置与实际需求差距很大,专业课程设置过细、过专、过窄,而且课程类别也比较单一,使学生的知识面狭窄,知识结构单一,能力不强,缺乏广泛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

2. 课程建设缺乏创新

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日益向社会经济全方位渗透,由此带来了金融学与经济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不同程度的融合,意味着金融学的课程建设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发展。目前,黑龙江省金融学教育仍拘泥于传统的课程体系,近年来虽然有一些改进,设置了一些新课程,但与经济、金融的发展,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无法吸收经济、金融研究的最新成果,及时设置更新课程,淘汰过时的旧课程。由于金融学的研究对象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部分,这决定了金融学必定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如果没有根据客观变化及时更新课程设置,就无法培养出满足社会要求的有用人才。

3. 教学内容综合性不强

根据我国的学科分类,经济学和管理学是一级学科,经济学又设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一般认为,金融学属于应用经济学,但其又具有管理学科的特点,如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管理、财务管理、投资管理、风险管理等,因而不能单纯地把金融学视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在国外,金融系主要设在商学院而不是经济学院,而我国由于长期受制于传统的货币银行学课程体系的影响,对金融学管理学科的性质重视不够,在教学内容上未能充分体现经济学和管理学交叉融合的综合性的特点,这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在金融已经对社会经济进行广泛渗透的形势下,使学生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

4. 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金融学科是培养国民经济各部门实际工作的人才,其教育必须体现与市场接轨,为社会需求服务的宗旨。然而黑龙江省高校金融专业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关门办学”的倾向。在课程设置上,专业理论课的开设越来越多,而传授应用性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实践环节就受到轻视和排挤,有些课程设置了实践环节,也仅仅流于形式。使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适应能力得不到培养。

5. 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陈旧

黑龙江省金融学科目前的教学方式仍以传统的灌输式为主,它以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学生处于被动接收的地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得不到培养,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有人形象地称之为‘“教师念讲义、学生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在教学手段上,很多仍停留在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模式上,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学设施运用不足,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三、黑龙江省高校金融学科课程体系设置建议

课程体系的改革,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作为教育者为教育对象设计的知识结构,它的建构不仅要考虑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还要立足于未来,要有利于受教育者将来随着社会需要的变化而实现知识的自我更新。因此,要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黑龙江省金融学科课程体系,必须在以下方面进行改革。

1. 调整培养目标,合理安排课程体系

构建金融学科新的课程体系,必须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调整。从事现代金融工作需要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识,才能处理和解决各类问题。为了适应现代化的社会对人才多方面能力的要求,金融学科必须把培养基础知识扎实、适应面宽的“一专多能”的金融专业人才作为自己的目标。为此,新的课程体系的设置:首先,应淡化专业、强化基础、注重素质教育,使学生具有比较宽厚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以及相关专业的原理性知识,便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其次,课程的设置应与经济金融的发展形势相适应,对不合时宜的课程应删减。同时,应根据市场需求增设一些新课程,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能与时代合拍。应在强化基础的前提下追踪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二者不能偏颇。此外,在设置的课程中应增设和加强实务性的课程。鉴于高校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现状,可以聘请金融机构中既有丰富经验,又有一定理论水平的专家担任客座教师,做一些专题讲座。

2. 改革教学内容,与国内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发展接轨

教学内容改革的总体原则,就是教学内容必须反映该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反映时代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过去我国金融学教育较侧重于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方面的研究,目前,应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金融学教育的内容安排,多关注微观金融活动,多体现金融学中管理科学的性质,多结合经济金融的实践,应增设财务管理、投资学、风险管理与保险、金融工程等系列管理类课程。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形成,未来企业间的竞争是全球性竞争。由此社会急需大批了解国际经济运行规则,懂得国际经济法律、法规的管理人才。为此,国际商法、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结算等课程,教学内容要与国际接轨,力争达到国际化标准。

3. 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培养复合型人才

鉴于金融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设立社会实践课程。金融学科的教育必须解决专业知识的教学与实际操作脱钩的矛盾,增加实践环节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把学生置于真实的金融经济环境中,去经受环境的熏陶和磨炼,在实践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实际技能。为此,应在市场中广泛寻求合作伙伴,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密切与金融机构和企业的联系,发展商界与学院的良性互动关系,这既有利于教师积极参与公司和商界的运作,从而不断通过实践来充实教学,又可使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更好的实践条件。

4. 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内容只有与好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教与学是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教学的过程应该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应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专题讨论和讲座等教学方式,尤其是案例教学,它是运用具体的案例去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的能力,这是国外金融学科教学普遍采用的一种形式。而我国,由于案例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尚未形成体系,缺少足够的案例组织教学,并且对案例的选择、剖析等方面也都有待改进。目前可先从国外选用适合我国国情的案例,同时也应注意国内有关案例的收集。

教学手段改革的目标是将现代教学技术和成果用于教学,把通讯视频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广泛应用到教学中,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高教学效率。在当前,要创造条件,开发和推广运用计算机模拟、计算机仿真、CAI软件和系列电视教学片等各种教学软件。此外,配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也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和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摘要:目前,黑龙江省高校金融学科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普遍存在着专才教育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课程建设缺乏创新、教学内容综合性不强、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陈旧等问题。应采用调整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等对策,力争教学内容与国际接轨,并达到国际化标准。从而培养出满足社会要求的有用人才。

关键词:金融学科,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J].中国大学教学,2005,(2).

[2]马赞军.金融学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教论坛,2008,(3).

金融课程体系 第2篇

0 引言

所谓金融信息化,可以广泛的理解为:在金融领域内广泛应用智能创新的现代信息技术,改变实务物理性空间的金融活动构架,变革为虚拟信息性空间构架,通过金融电子化技术系统提供便捷快速的金融服务与金融信息服务的创新过程。金融信息化是交叉的学科,使计算机领域和金融领域相结合,培养现代金融领域的实用、复合、技术性的信息化精英人才。学生不仅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技术,还要对金融领域的相关专业知识有相当的储备。因此,设计金融信息化专业的课程将是研究解决的问题。如何通过成果为本的教学改革将是本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的重点内容。

1 基于成果为本的教学改革探讨

技术性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培养理论知识够用和实践能力较强,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综合型一线人才的一种教育类型,这种教育类型具有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更具有较强的应用性、综合性、职业性和适应性,因此,构建技术性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和方法应有别与研究型本科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构建的构建方法和过程。首先,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设立的课程体系、途径和方法与研究型本科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区别比较明显。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综合型一线人才为目的,学生有够用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明显的针对性、职业性。而职业教育和研究型本科高等教育无视学生的理论知识需求和学生的文化基础,无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以成果为本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是紧密与企业岗位需求和学生基础需求相结合,确定岗位技能的预期目标、学生学习的预期成果,确定专业课程体系,将课程体系中的课程确定学习成果形式,最后制定学习成果的学习活动和教学内容。这使得课程既能够紧密与实际相结合,又明确教学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差距,逐渐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是技术性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比较理想的过程和方法。

其次,在成果为本课程体系设计的思路上,一方面需要掌握企业对学生的基本知识、职业能力的需求,另一方面要了解学生职业基础知识、职业基础能力情况,两者相结合,确定学生的能力、态度、知识和理念等方面的需求,以此向教育规律进行转化,设计专业的预期成果,根据预期的学习成果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2 以成果为本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思路

通过对招聘网站中职业岗位描述分析和职业能力描述分析和专业实地调研,了解用人单位对员工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专业技能、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需求,通过学生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状况的调查,掌握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基础理论、职业基础能力目前状况,最后将企业岗位需求和学生基本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确定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态度和理念等方面的学习需求,并以此为依据按照教育规律向培养方案和教学过程进行转化,设计专业和课程教学的预期学习成果,最后形成以专业预期学习成果为本的专业课程体系。

3 以成果为本的课程体系构建遵循的程序和方法

3.1 企业调研

技术性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服务企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的高等教育,构建技术性应用型本科教育专业课程体系需要进行较为深度的专业调研、岗位需求分析、职业技能分析。构建以预期学习成果为本的课程体系除了需要对企业人才专业和技能进行充分调研外,还需要对学生基础状况进行调研,并进行两个方面的分析和对比。因为,以预期学习成果为本的教学体系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的高等教育模式。首先,进行企业人才需求的调研,包括行业背景调研、行业人才需求调研、行业企业调研、行业岗位调研、岗位技能调研等。其次进行学生基础状况进行调研,包括学生基础知识调研、学习能力的调研、学习兴趣调研、专业基本知识要求调研、职业基础技能要求调研、职业经历要求调研。通过两个方面的调研,可以较为确定的分析出以预期学习成果为本的教学体系雏形,进而为课程体系构建服务。

3.2 职业能力需求分析

根据岗位履行的职责分工、从业能力要求不同,对岗位的职责、过程、任务、角色等分析其对应岗位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专业技术能力、专业综合素质能力和专业关键能力的要求,并按照相近岗位群进行整理,列出从业岗位对态度、能力、知识、技术需求的频次表。

根据岗位履行的职责分工、从业能力要求不同,对岗位的职责、过程、任务、角色等分析其对应岗位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专业技术能力、专业综合素质能力和专业关键能力的要求,并按照相近岗位群进行整理,列出从业岗位对态度、能力、知识、技术需求的频次表。

3.3 学生学习需求分析

将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分析的频次表和基本情况调查表进行对比,分析学生在专业知识、相关能力(学习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和态度三方面的学习要求,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

4 创建成果为本金融信息化专业知识技能矩阵

金融信息化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兼备计算机技术知识与现代银行业务知识、现代数理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并掌握金融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现、测试与维护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技能,了解银行核心业务处理过程、银行产品的运作流程,清楚掌握金融信息化维护管理流程,熟悉软件开发周期和软件工程等相关知识,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意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在金融应用软件开发商、金融信息系统提供商以及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的IT部门从事金融信息化系统分析、设计、实现、测试和维护方面的研发和管理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专业人才。根据金融信息化专业特点将成果为本的教育理念应用到课程设计中,进而提高教学效果。课程设置的思路为:根据金融信息化相关岗位需求确定专业技能目标;将技能目标,转换为学习目标;根据学习目标列出可考核的课程体系;再将课程体系中的课程根据职业岗位需求确定学习成果形式;根据学习成果设计教学活动方式和教学内容,并制定考核评价体系,经考核明确教学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差距,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使目标课程与实施教学过程形成了良性的闭环。

5 总结

金融课程体系 第3篇

一、高职金融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及规格

建设科学、合理、实用、有创新的高职金融英语课程体系,首先应明确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为此,应当做到一下几点:第一,使受教育者获得在某一领域从事几种工作需要的广泛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在选择职业时不至于受到本人受教育的限制,甚至在一生中可以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另一个活动领域;第二,为受教育者从事的第一个工作提供充分的专业上的预备,并提供有效的在职培训;第三,使个人具备其职业生涯各阶段都可以继续学习所需要的能力、知识、态度。因此,根据有关文件精神和笔者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高职金融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及规格。

1.人才培养目标

该专业的学生应具有扎实的商务、金融理论基础并掌握一定的财务知识,熟悉掌握金融及财务相关的专业实践环节,了解相关法律,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能熟练操作计算机,社会适应能力和创业能力强,能够运用英语从事商务、金融业务,能胜任国际商务涉外金融或财务部门工作。

2.人才培养规格

第一,掌握较系统的英语听、说、读、写及相应的跨文化知识,能够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参加相应的全国性英语考试,并取得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证书或CET四级或六级证书。

第二,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能使用常见的办公软件处理往来的商务信函、编制外贸单据及网上信息发布、信息采集、网上咨询的能力。

第三,掌握一定的国际金融知识,熟悉国际金融业务基本程序并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能从事国际商务或金融活动,参加并获得金融英语资格证书。

第四,掌握一定的国际贸易规则与实务,熟悉进出口业务的处理流程,掌握必备的单证操作等知识,能胜任外贸单证员工作。

第五,了解并掌握国际结算中的工具,能胜任国际结算业务工作。

第六,了解经济法常识,熟悉财经法规,掌握会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能胜任财务会计、出纳、收银员等工作,参加并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

二、高职金融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原则

1.以就业岗位为导向,按岗位群建设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的核心是“以就业为导向,市场需求为目标”,其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设计要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特点,满足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高职金融英语课程体系的设计,应立足于岗位设置课程,覆盖主要的专业岗位群,以增强学生对岗位的实践与适应能力,避免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就业岗位错位,确保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2.课程体系设置应注重针对性、实用性及实践性

(1)针对性。课程体系建设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依据职业岗位所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设置课程。以职业技术技能课程为主干,理论教学服务于技术培养,加大实践课的比重。课程设置要深入社会,与行业、企业相结合,注重将用人单位的需求转化为培养目标,并在课程设计中体现出来。

(2)实用性。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就业教育,培养的学生,既要能动脑,又要能动手,能够在岗位“留得住,站得稳”。因此,专业课程设置要突出高职特色,理论“够用”,技能“实用”。

(3)实践性。课程设置要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理论“够用”为度,按照职业岗位工作的需求精选适合的专业理论知识。以特色课程带动实训的实践性课程,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课内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针对所开设的课程,开设制单实训、财会模拟等实训课程。

3.突出“双证书”,体现一专多能

课程体系设置要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专业培养方案中应引入恰当、技术含量较高的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将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结合起来,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有效实施“双证书”甚至“多证书”教育。

4.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

课程体系由若干能力训练模块组成,每一个模块均对应了相关岗位的能力要求,突出对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具体的理论课程设置上,除基本的公共课外,课程设置可按照“需要”进行必要的整合,打破学科性,突出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教学体系中,技能训练项目的构成要针对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职业岗位技能,系统地安排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能力,为学生获得多种技能等级证书创造条件。

三、高职金融英语专业课程设置

根据高职金融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原则,笔者所在学校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如表1所示。

1.金融英语课程设置

金融英语课程由四大模块组成:公共基础必修课、职业基础必修课、职业技术必修课、职业拓展选修课。公共基础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身体素质教育的一类课程,是作为一名合格大学生最基本的素质要求。职业基础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培训的一类课程,是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练习的一类基础课程。学生只有在学好专业基础课程后,才能深入地理解岗位技能类的课程,才能促进提高学生对职业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职业技术必修课是按照学生今后将要从事的某一岗位所需要的基本职业技能要求设置的一类课程。这些课程由若干能力练习模块组成,每一个能力模块就是一个岗位的能力要求,学生只有掌握了一个或多个岗位技能,才能适应日后所从事职业的要求。职业拓展选修课设置了职业技能课程模块,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在已开设的相关课程的基础上,选择进一步的学习并获得相关的技能,实现“双证书”的目标。

2.金融英语专业课链式设计

专业课程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也是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的途径。按照专业课程教学服从、服务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的原则,在综合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对应岗位群核心能力的链式金融英语专业课体系,如表1所示。

课程体系研究是设置合理、科学的课程的依据,是培养合格人才的保证。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研究,金融英语专业应按照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设置完善的课程体系,这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规格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此外,在课程结构调整的同时,也需要进行教学手段的改进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整合、实践性教学的有效开展等,才能真正实现高职金融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要求的“零距离”对接,实现“以就以业为导向,市场需求为目标”的高职教育的办学核心与根本任务。

金融课程体系 第4篇

金融数学是一个将现代经济金融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和管理科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交叉结合在一起研究如何解决微观金融投资和财务管理问题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金融数学培养的是高素质复合型金融人才——金融工程师, 其主要工作是应用数学工具去解决金融业界提出的有关风险度量及管理、金融衍生产品定价和投资效益最优化等各种问题。在金融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和我国金融领域日趋市场化的影响之下, 为满足我国加入WTO后金融市场对高层次复合型金融人才的迫切需要, 教育部批准在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下设立金融数学方向, 培养本科层次的金融工程人才。

根据课程设置的不同, 目前国内高校金融数学方向的人才培养基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1]:管理型和数量型, 前者主要依托经济、金融和管理类院系开设, 后者主要依托数学、统计类院系开设。分析国内高校相关课程体系, 笔者发现管理型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的经济、金融基础理论功底, 利用相关理论对现实经济、金融问题进行定性分析的能力较强, 但对现代定量分析方法的掌握较弱, 对定量分析能力的培养上有欠缺, 而数量型培养的学生则表现相反。显然, 这种现状不适应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对相关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对金融人才需求现状的调查和在教学实践方面的经验累积, 笔者认为, 要提高学生对金融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提升学生分析并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能力, 适应金融领域对金融工程人才基本素质方面的要求, 关键应加强学生在数学建模和利用MATLAB等数学工具软件进行数值模拟与计算这两方面能力上的培养。数学建模是一座桥梁, 它将金融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使数学科学与金融实际问题紧密联系起来, 为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金融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2]。与此同时, 随着大型计算机硬件设施和计算机软件的发展, 对实际金融问题的数值模拟和海量金融数据的处理成为金融数学领域的核心内容, 随机分析及其算法在对金融问题的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数值计算能力成为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另一种关键能力。学生是否具备数学建模和数值计算这两方面的能力成为金融机构招聘人才的重要考核标准。显然, 金融数学方向对课程设置的改革和建设应该紧紧围绕这两方面能力的培养来开展。本文将就地方本科院校如何适应金融领域对金融人才的需要, 合理设置金融数学方向的课程体系展开研究。

二、课程体系改革可行性方案的设计

(一) 明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目前国内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都是大学扩招后由专科学校升格而来, 开展本科教育才10多年, 尤其在诸如金融数学等新开设专业上办学经验严重不足, 师资力量薄弱, 学生综合素质不高, 掌握的教育资源有限。这些劣势决定了地方本科院校不可能, 也不应该去复制综合性大学培养金融人才的专业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规格, 而应找准自身的办学定位。

地方本科院校承担着为所在地区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输送高素质应用人才的重任, 从金融人才的供求角度看, 虽然近几年每年从国内各高校毕业的经济金融类专业大学生数以万计, 但其中的绝大多数都流向了经济发达地区, 经济欠发达地区存在的基层经济、金融领域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较低, 缺乏定量分析的决策手段等状况仍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基层金融企业对掌握现代金融知识的专业人才的保有量极少。基层地区金融专业人才极度紧缺的现状, 这就为地方本科院校适应基层需求, 培养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 提供了开设和发展金融数学专业的机会[3]。因此, 地方本科院校应找准自身区位优势, 明确办学定位, 调整课程体系, 优化金融数学专业培养方向, 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

(二) 完善“三模块”课程体系设置

为完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市场对应用型金融人才在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方面的要求, 在课程设置方面, 地方本科院校可借鉴高职院校实施的模块化课程教学体系。笔者认为, 金融数学方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应设置三个模块:讲授金融数学方向基础课程的基础理论模块, 讲授金融领域专业知识的专业必修模块和讲授金融实务操作的专业选修模块。通过模块化的培养方式, 使学生既具有扎实的经济、金融基础理论功底, 又掌握现代金融定量分析方法, 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1. 以“必需、够用”为指导原则, 构建基础理论教学模块

基础理论模块主要开设包括高等数学和数学建模基础知识在内的数学类课程, 以及系统阐述现代经济金融基础理论的经济金融类课程。考虑到应用型层次人才的培养目标, 基础理论模块中课程的设置应作一定取舍, 避免贪大求全, 要依照“必需、够用”原则来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 力求打破传统教育模式, 体现不同课程之间的相互融合。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增减与优化, 尤其在数学类课程的设置上应避免对数学专业基础课程设置方案的简单复制, 毕竟金融数学方向对数学的要求更多体现在应用方面, 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应适当放低要求。

考虑到研究金融数学所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作为定量分析金融问题需掌握的数学建模工具, 基础理论模块开设的数学类方面的课程一般应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常微分方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学建模、运筹与最优化方法等课程。考虑到定性分析金融问题所需的经济金融基础知识, 经济金融类方面的课程一般应包括:西方经济学, 金融学、统计学原理、会计学原理、计量经济学等课程。此外, 为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基础理论模块还应开设一门计算机 (如:C++) 高级编程语言课程, 讲授一门用于数据分析的统计软件-SPSS。

2. 以“应用”为宗旨, 构建与专业内容相结合的专业必修教学模块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 内外部经营环境越来越复杂, 金融机构对市场中微观金融问题愈加关注, 从而对熟悉微观金融理论和实务操作人才的需求急速增加。学生在今后工作中碰到各种微观金融问题时, 能应用该模块中涉及到的微观金融分析方法和金融衍生工具去加以解决。因此, 该模块应开设一批反映微观金融、金融技术和现代金融实务等内容的课程, 如:金融市场学、投资学、应用随机过程、金融时间序列分析、金融工程、资本资产定价理论、衍生金融工具、金融模拟实验等课程。通过该模块的学习, 使学生较全面的了解现代主流微观金融理论, 基本掌握定性和定量分析微观金融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3. 以“职业定位”为导向, 构建专业选修模块

上述两个模块课程侧重于学生学习经济、金融基础理论, 了解现代金融数学知识, 熟悉微观金融分析的基本工具和方法。而大部分本科学生将面临毕业和求职的抉择。在修完必修课程后, 学生可依据不同方向的职业定位进入专业选修课模块的学习阶段。该模块课程可按以下三个职业方向进行设置[4]:

(1) 投资与理财方向。可开设证券投资实务、财务管理、资产评估、组合投资与共同基金、公司投资案例研究、理财投资策划、金融模拟实验等课程。

(2) 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方向。可开设证券市场与投资组合、固定收益证券产品分析、财务报表分析、企业金融风险管理、金融衍生工具投资管理等课程。

(3) 精算与会计方向。开设经济统计学、银行会计、财务管理实务、保险精算、证券投资实务、ERP财务及管理软件操作等课程。

通过该模块的学习, 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外语和数学等现代金融工具的应用能力, 学生的知识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与此同时, 还应安排学生进入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等机构进行毕业实习, 使学生有机会近距离接触金融实务, 使得学生在金融实务操作的专业技能方面得到实战型锻炼, 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可以满足市场需求。

三、结束语

除了对金融数学方向课程体系进行调整, 对三个模块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优化, 地方院校还应重视教育理念的改革, 以案例教学为基点更新教学模式, 加强金融分析软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改进实践教学, 不断完善金融数学方向的本科教育, 使之能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金融人才的需求。

在地方本科院校开展金融数学教育存在着许多不利因素和限制条件, 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将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任务。本文只是围绕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对金融数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进行了浅层次的研究, 许多问题还需全面和深入的探索。我们将结合自身在专业建设中的经验教训, 在教育部提出的创新工程体系指导下, 深入开展相关教学改革, 创办出具备鲜明地方特色的金融数学专业, 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 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徐慧贤, 金桩.对“金融工程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探析[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9 (5) :102-105.

[2]姜礼尚, 徐承龙.金融数学课程体系、教材建设及人才培养的探索[J], 中国大学教学, 2008 (10) :11-13.

[3]朱福国, 新建地方院校金融数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探讨[J], 河西学院学报, 2009 (2) :109-111.

第八章 金融体系及金融基础设施 第5篇

第八章

金融体系及基础设施

幻灯片2

目录

 第一节 金融体系与金融功能  第二节 金融体系的两种格局  第三节 再论证存款货币银行  第四节 中介与市场的发展趋势  第五节 金融基础设施

幻灯片3

第一节 金融体系与金融功能

一、金融体系

二、金融功能

(11)3 幻灯片4

一、金融体系 1.定义

金融体系是一个经济体中资金流动的基本框架,它是资金流动的工具(金融资产)、市场参与者(中介机构)和交易方式(市场)等各金融要素构成的的综合体。

(11)4 幻灯片5

一、金融体系 2.构成

金融体系包括金融调控体系、金融企业体系(组织体系)、金融监管体系、金融市场体系、金融环境体系。

(11)5 幻灯片6

一、金融体系 3.类型

一是以英美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二是以法德日为代表的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

(11)6 幻灯片7

二、金融功能

哈佛金融学教授罗伯特〃默顿认为,金融体系具有以 下六大基本功能:

1、清算和支付功能,即提供了交易的清算支付手段;

2、融通资金和股权细化功能,即汇聚资金并导向大规模的无法分割的投资项目;

3、为在时空上实现经济资源转移提供渠道,即金融体系提供了促使经济资源跨时间、地域和产业转移的方法和机制。

(11)7 幻灯片8

二、金融功能

(4)风险管理功能,即金融体系提供了应付不测和控制风险的手段及途径;

(5)信息提供功能,即金融体系通过提供价格信号,帮助协调不同经济部门的非集中化决策;

(6)解决激励问题,即金融体系解决了在金融交易双方拥有不对称信息及委托代理行为中的激励问题。

(11)8 幻灯片9

第二节 金融体系的两种格局

一、中介与市场的对比

二、对不同格局的论证

三、不同格局如何形成

四、格局的演进趋向

五、优劣比较要求理论论证

(11)9 幻灯片10

一、中介与市场的对比

金融中介一般由银行金融中介及非银行金融中 介构成,具体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以及信息咨 询服务机构等中介机构。

金融市场又称为资金市场,包括货币市场和资 本市场,是资金融通市场。在金融市场上交易的是 各种金融工具,如股票、债券、储蓄存单等。

(11)10 幻灯片11

二、对不同格局的论证

在美国,银行资产对GDP的比重为53%,只有德国的三分之一;相反,美国的股票市值对GDP的比重为82%,大约比德国高三倍。因此,美国英国的金融体制常常被称为“市场主导型”,而德国、法国、日本则被称为是“银行主导型”。

中国的金融体系,静态观察,银行占绝对优势;动态观察,资本市场发展迅速。

(11)11 幻灯片12

三、不同格局如何形成

剖析欧美的金融发展史,可以看出,人为的政策管制,对 一国金融体系格局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

管制政策大多取决于对某次危机的反应;而体制一旦形 成,就会出现路径依赖——体制变革的成本通常大于维持原 有体制的成本。

可以说具有一定的历史偶然性。

(11)12 幻灯片13

四、格局的演进趋向

1.近些年,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极为强劲;而金融中介,主要是银行,却好像步履蹒跚。

2.造成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信息技术的革命极大地提高了金融体系的效率,降低了融资的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原来处于绝对优势的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中介,越来越多地受到直接市场融资的竞争压力。

(11)13 幻灯片14

四、格局的演进趋向

——战后通货膨胀经常发生,利率风险加大;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国际货币制度进入浮动汇率制,汇率风险加剧。于是刺激了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的发展,从而扩大了资本市场的规模。

——银行体系在金融市场的压迫下,积极创新;同时,政府的管制也趋于放松,但在更为迅猛的资本市场扩充面前依然显得柔弱。

(11)14 幻灯片15

四、格局的演进趋向

3.事实上,在传统的银行主导型国家中,如德、法、日,资本市场都显示了较为快速的发展。

4.因而,各国金融体系是否会“趋同”,或者说,是否会向美国模式“收敛”尚未可知。

(11)15 幻灯片16

五、劣势比较要求理论论证

1.现代金融理论常常假设金融市场是最好的金融运作的形式;金融市场发达的体系,要比主要依靠银行的体系处于更高的发展阶段。

但是,不仅历史上的绝大多数国家主要是依靠银行体系推进经济增长,而且直至今日,主要依靠银行体系的国家,他们的经济增长也还在取得不俗的表现。

(11)16 幻灯片17

五、劣势比较要求理论论证

2.如果做出了规范的逻辑论证,论证市场的确优于机构,那么收敛于美国模式的判断至少可以确认是一个理论假说。

的确有这样的推导:当市场处于“完善”状态,即对资源配置充分有效时,金融中介就没有任何存在的价值。

(11)17 幻灯片18

五、劣势比较要求理论论证

但是要使这样的判断成立,必须假定市场上的所有交易者都有能力自己构造投资组合。显然,在实际生活中不可能出现这样的假设条件。

而且,伴随着金融市场交易的扩大,实际生活显现的趋向,并不是个人直接参与市场交易的行为日益增多,而却是日益更多地借助于金融中介参与市场交易。

(11)18 幻灯片19

五、劣势比较要求理论论证

3.对于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机构发展前景,还有许多不同角度的分析比较:

——从风险分担与管理方面的优劣比较;

——从信息处理方面的优劣比较;

——从监管方面的优劣比较;

——从公司治理方面的优劣比较……

但几乎都存有不同见解,头绪纷繁,极难做出定论。

(11)19 幻灯片20

第三节 再论证存款货币银行

一、将金融中介机构作为总体的研究

二、传统银行的衰落

三、银行存在理由的再论证

四、从货币角度看银行的存在

五、优劣比较要求理论论证

(11)20 幻灯片21

一、将金融中介机构作为总体的研究

1.考察银行与市场的关系,实际包括两个层次:

(1)金融中介机构与市场的关系;

(2)存款货币银行与其他金融中介的关系。由于银行必 将势微、衰落,甚至泯灭的议论流行,也激起了对金融中介 机构总体的研究。

(11)21 幻灯片22

一、将金融中介机构作为总体的研究

2.金融中介,过去往往是银行的同义语,今天,在国际组织和金融理论研究中,则多用以涵盖种种金融中介机构。这是因为,在存款货币银行与投资银行、与证券经纪、与交易商、与做市商等等之间,如果从金融功能着眼,存在着有基本意义的共同点:

(11)22 幻灯片23

一、将金融中介机构作为总体的研究

——所有金融中介都为金融产品的交易服务;可以是金融产品的单纯“中介”;也可以是销售者、购买者。

——所有金融中介都是信息的生产者,提供有关金融交易所必要的信息服务。

——所有金融中介都本着统一的保险原则,集合、分散、转移金融风险。

(11)23 幻灯片24

二、传统银行的衰落

银行必将势微、衰落,甚至泯灭的议论主要在美国流 行。这既涉及银行与市场的关系,也涉及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 的关系。

在长期实施分业经营的国家中,银行比例的下降是明显的。

幻灯片25

二、传统银行的衰落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幻灯片26

三、银行存在理由的再论证

1.西方传统的理论认为,银行存在的根据是交易成本和信 息的不对称。对于这两者通常归纳为市场的不完全性或市场 摩擦的存在。

如果结合实际生活解释其思路,大体是:银行具有规模 经济的优势,从而能够节约交易成本;具有规模经济优势的银 行,不仅可以节约信息收集成本,而且可以加工出来高质量的 信息产品并据以加工出可供选择的决策判断。

幻灯片27

三、银行存在理由的再论证

2.假如交易成本和信息的不对称也即市场的不完全性或 市场的摩擦不复存在,银行中介也就没有存在的理由。

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交易成本和信息的不对称的确明 显下降。但理应带来投资者直接参与市场比例的增大不仅没 有出现,反而是个人直接持股比例减少,中介持股比例增加。于是又从风险和 “参与成本”角度的剖析。

幻灯片28

三、银行存在理由的再论证

3.风险是经济行为主体普遍面对的问题。于是银行家有 了需要在风险管理方面为之服务的客户群。而银行具备在这方 面提供明智而有效服务的能力,这就使风险交易和风险管理成 为银行的中心职能。

幻灯片29

三、银行存在理由的再论证

4.在 “完全市场”的假设中,所有投资者能够无摩擦地 参与市场。但在现实生活之中投资者想参与市场,必须付出 参与成本。而且参与成本明显有上升趋势。这就使投资者难 以直接参与市场。金融中介正是通过提供信息,代理投资,创造收益相对稳定的产品、提供固定收入等服务,证明了自 己存在的价值。

幻灯片30

四、从货币角度看银行的存在

(11)24

(11)26

(11)27

(11)28

(11)29 1.存款货币银行的传统特点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典 型间接融资。这里要讨论:在现代经济中,它与货币的必然联 系。

2.货币,有两个不能单独存在的基本功能:

(1)对价值的度量,(2)用以结清各种应收应付。幻灯片31

四、从货币角度看银行的存在

3.现在的技术,任何金融工具,如股票、债券等等,用 以作为结算的手段是没有困难的,但不与排他的货币单位结 合在一起,就不可能被社会普遍地、无争议地、无条件地接 受。

4.脱离了支付功能的抽象“单位”也不存在。货币单位的 值,是由经济过程本身所决定的,现在,最基本的决定因素 是支付手段的需求与供给。

(11)31 幻灯片32

四、从货币角度看银行的存在

5.结合度量价值单位与支付功能的货币,是以债权债务的形态存 在,而这类债权债务必须是面额与市值不发生背离的债权债务。只有在这 种形态下,货币金额就是确定的债权债务金额;反过来,债权债务的金额 就是确定的货币金额。

能够满足这样要求的货币载体,只有间接融资债权债务的凭证。其 他金融工具都不能取得这样的资格。而具有间接融资功能的环节,就是银 行。

(11)32 幻灯片33

四、从货币角度看银行的存在

6.如果肯定货币是以债权债务为载体,那么货币的支付不过是债权债务的转移与对冲。在这种情况下,服务于货币支付系统的任一环节均不能不成为集中支付准备和相应的共计支付准备的融资中介。这就是说,从货币支付系统的角度来看,间接融资的功能,也即银行的功能,有其继续存在的根据。

(11)33 幻灯片34

第四节 中介与市场相互渗透的发展趋势

一、银行业务的证券化

二、银行在资本市场中扩充经营范围

三、中介机构向传统银行业务领域的扩张

四、再释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

五、MM定理 幻灯片35

一、银行业务的证券化发展

1.证券化对经济生活所覆盖的范围日益扩大,既是事 实,也是必然的发展走向。

2.在金融领域,银行业务,特别是资产业务的证券化有 迅速的发展。如抵押贷款中抵押品的证券化,消费信贷的证 券化,应收账款的证券化,不良资产的证券化等。

3.银行的运作与资本市场的运作就交叉在一起。通过资 本市场,银行解决了保持流动性的矛盾;资本市场也相应地 扩充了自己的领域。

(11)35 幻灯片36

二、银行在资本市场中扩充经营范围

西欧大陆全能性银行,一直从事有关资本市场的经营。但在典型的分业经营国度,银行的经营实际也占资本市场业务总量的相当份额。比如在美国,在利率和外汇衍生工具的市场上,银行已成为主要交易商。

银行所以冒从事衍生品的交易风险,是由于传统业务收入明显下降。应该说,在市场经济中的经济行为主体,是不会株守传统的领域而不为自己开拓新的盈利途径的。

(11)36 幻灯片37

三、中介机构向传统银行业务领域的扩张

(11)37 幻灯片38

四、再释直接与间接融资 1.对于这两者的界定,最常见的表述是:两者的区分是以资金从融资人转移到筹资人手中的过程中是否需要通过一个金融中介机构作为界限。

就最初使用这对概念时的背景来说,界定中的“中介机构”指的基本是银行。所以用这对概念来讨论上个世纪中叶开始的资本市场融资方式迅速扩大和传统银行融资方式受到严重挑战的消长变化是很方便的。

幻灯片39

四、再释直接与间接融资

2.然而,当中介的形式越来越繁多并对中介机构越来越作 广义的理解之后,就使得如何界定这对概念出现不少纷乱之 处。于是就有种种对如何界定加以修正的说法,但有时更加 纷扰。

3.面对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金融创新,面对机构与市 场日益相互渗透成长,这对概念已难于严谨明朗地区分。

幻灯片40

五、MM定理

1.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利亚尼和米勒(Modigliani and Miller)在《美国经济回顾》上发表的《资本成本、公 司财务以及投资理论》。在完美市场上,没有税收等情况 下,资本结构对公司价值的影响。

其核心内容是:在具备完美资本市场的经济中,企业价 值与企业的资本结构无关。

幻灯片41

五、MM定理

在一定的条件下,企业无论以负债筹资还是以权益资本 筹资都不影响企业的市场总价值。企业如果偏好债务筹资,债务比例相应上升,企业的风险随之增大,进而反映到股票 的价格上,股票价格就会下降。也就是说,企业从债务筹资 上得到的好处会被股票价格的下跌所抹掉,从而导致企业的 总价值(股票加上债务)保持不变。企业以不同的方式筹资 只是改变了企业的总价值在股权者和债权者之间分割的比 例,而不改变企业价值的总额。

幻灯片42

五、MM定理

2.为了证明MM定理,作了以下假设:

(1)没有所得税。

(2)无破产成本。

(3)资本市场是完善的,没有交易成本,且所有证券都无限可分。

(4)公司的股息政策不会影响企业的价值。

幻灯片43

(11)38

(11)39

(11)40

(11)41

(11)42

五、MM定理

3.虽然MM定理本身属于公司理财的理论范围,但它对于宏观经济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假设MM定理成立,意味着经济中的所有金融工具——不论是股票,是银行贷款,是债券,还是其他,都具有完全的替代性,都可以被视为一类金融资产,只需要一个利率就可以把它们串连起来。

(11)43 幻灯片44

五、MM定理

4.就是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多少接近这样理论抽象的现实条件并不存在。中国不存在发达的金融市场,股权和债权的流动性很低,股票、银行贷款和债券之间的替代性也极低。更缺乏简单应用该模型论证企业资金来源与资金营运效益的相互关系。

(11)44 幻灯片45

第五节 金融基础设施

一、定义

二、央行体制下的支付清算体系

(11)45 幻灯片46

一、定义

狭义的金融基础设施主要是指以中央银行为主体的支付 清算体系。

广义的金融基础设施还包括确保金融市场有效运行的法 律程序、会计与审计体系、信用评级、监管框架以及相应的 金融标准与交易规则等。幻灯片47

二、央行体制下的支付清算体系

1、支付清算系统和中央银行支付清算的职责

支付清算系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交易者之间的债权债务 关系进行清偿的系统。

伴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支付的过程从最简单的当面 支付,到通过中间人的支付,到超出本地市场的支付,到超出 国界的支付;支付的工具从铸币、现钞的支付,到利用票据的 支付,到通过中介的账面金额划转的支付,等等。

各国大多有法令明文规定,中央银行负有组织支付清算的 职责。幻灯片48

二、央行体制下的支付清算体系

2、支付清算体系的作用

由中央银行主持下的支付系统是现代经济运行的“基础设 施”,犹如高速公路。良好的基础设施使资金在债权债务人 之间顺畅流动,保证经济健康运行。

为适应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需要,构建一个现代化的、高效的支付系统,也是中国人民银行的一项重要任务。

幻灯片49

二、央行体制下的支付清算体系

3、常用的支付清算体系

全额实时结算:是指对每一笔支付业务的发生额立即单 独全部进行交割。

净额批量清算:是指累计多笔支付业务的发生额之后,轧出净借记余额或净贷记余额,划拨余额清算。

大额资金转账系统:指单笔交易金额巨大,但交易笔数 较少,对安全性要求高,付款时间要求紧迫的支付方式。

小额定时结算系统:又称零售支付系统,该系统主要处 理大量的每笔金额相对较小的支付指令。幻灯片50

二、央行体制下的支付清算体系

4、票据交换所

票据交换所是最早形成的支付清算组织。有关支付清算 体系的原理在这一组织中均可找出脉络。

世界上第一家票据交换所1773年在伦敦成立。

中国最早的票据交换所于1933年在上海成立。

金融课程体系 第6篇

关键词:成果为本;金融信息化;课程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4-145-2

0 引言

所谓金融信息化,可以广泛的理解为:在金融领域内广泛应用智能创新的现代信息技术,改变实务物理性空间的金融活动构架,变革为虚拟信息性空间构架,通过金融电子化技术系统提供便捷快速的金融服务与金融信息服务的创新过程。金融信息化是交叉的学科,使计算机领域和金融领域相结合,培养现代金融领域的实用、复合、技术性的信息化精英人才。学生不仅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技术,还要对金融领域的相关专业知识有相当的储备。因此,设计金融信息化专业的课程将是研究解决的问题。如何通过成果为本的教学改革将是本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的重点内容。

1 基于成果为本的教学改革探讨

技术性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培养理论知识够用和实践能力较强,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综合型一线人才的一种教育类型,这种教育类型具有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更具有较强的应用性、综合性、职业性和适应性,因此,构建技术性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和方法应有别与研究型本科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构建的构建方法和过程。首先,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设立的课程体系、途径和方法与研究型本科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区别比较明显。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综合型一线人才为目的,学生有够用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明显的针对性、职业性。而职业教育和研究型本科高等教育无视学生的理论知识需求和学生的文化基础,无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以成果为本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是紧密与企业岗位需求和学生基础需求相结合,确定岗位技能的预期目标、学生学习的预期成果,确定专业课程体系,将课程体系中的课程确定学习成果形式,最后制定学习成果的学习活动和教学内容。这使得课程既能够紧密与实际相结合,又明确教学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差距,逐渐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是技术性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比较理想的过程和方法。

其次,在成果为本课程体系设计的思路上,一方面需要掌握企业对学生的基本知识、职业能力的需求,另一方面要了解学生职业基础知识、职业基础能力情况,两者相结合,确定学生的能力、态度、知识和理念等方面的需求,以此向教育规律进行转化,设计专业的预期成果,根据预期的学习成果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2 以成果为本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思路

通过对招聘网站中职业岗位描述分析和职业能力描述分析和专业实地调研,了解用人单位对员工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专业技能、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需求,通过学生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状况的调查,掌握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基础理论、职业基础能力目前状况,最后将企业岗位需求和学生基本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确定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态度和理念等方面的学习需求,并以此为依据按照教育规律向培养方案和教学过程进行转化,设计专业和课程教学的预期学习成果,最后形成以专业预期学习成果为本的专业课程体系。

3 以成果为本的课程体系构建遵循的程序和方法

3.1 企业调研

技术性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服务企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的高等教育,构建技术性应用型本科教育专业课程体系需要进行较为深度的专业调研、岗位需求分析、职业技能分析。构建以预期学习成果为本的课程体系除了需要对企业人才专业和技能进行充分调研外,还需要对学生基础状况进行调研,并进行两个方面的分析和对比。因为,以预期学习成果为本的教学体系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的高等教育模式。首先,进行企业人才需求的调研,包括行业背景调研、行业人才需求调研、行业企业调研、行业岗位调研、岗位技能调研等。其次进行学生基础状况进行调研,包括学生基础知识调研、学习能力的调研、学习兴趣调研、专业基本知识要求调研、职业基础技能要求调研、职业经历要求调研。通过两个方面的调研,可以较为确定的分析出以预期学习成果为本的教学体系雏形,进而为课程体系构建服务。

3.2 职业能力需求分析

根据岗位履行的职责分工、从业能力要求不同,对岗位的职责、过程、任务、角色等分析其对应岗位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专业技术能力、专业综合素质能力和专业关键能力的要求,并按照相近岗位群进行整理,列出从业岗位对态度、能力、知识、技术需求的频次表。

根据岗位履行的职责分工、从业能力要求不同,对岗位的职责、过程、任务、角色等分析其对应岗位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专业技术能力、专业综合素质能力和专业关键能力的要求,并按照相近岗位群进行整理,列出从业岗位对态度、能力、知识、技术需求的频次表。

3.3 学生学习需求分析

将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分析的频次表和基本情况调查表进行对比,分析学生在专业知识、相关能力(学习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和态度三方面的学习要求,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

4 创建成果为本金融信息化专业知识技能矩阵

金融信息化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兼备计算机技术知识与现代银行业务知识、现代数理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并掌握金融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现、测试与维护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技能,了解银行核心业务处理过程、银行产品的运作流程,清楚掌握金融信息化维护管理流程,熟悉软件开发周期和软件工程等相关知识,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意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在金融应用软件开发商、金融信息系统提供商以及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的IT部门从事金融信息化系统分析、设计、实现、测试和维护方面的研发和管理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专业人才。根据金融信息化专业特点将成果为本的教育理念应用到课程设计中,进而提高教学效果。课程设置的思路为:根据金融信息化相关岗位需求确定专业技能目标;将技能目标,转换为学习目标;根据学习目标列出可考核的课程体系;再将课程体系中的课程根据职业岗位需求确定学习成果形式;根据学习成果设计教学活动方式和教学内容,并制定考核评价体系,经考核明确教学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差距,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使目标课程与实施教学过程形成了良性的闭环。

5 总结

以预期成果为本的方法构建课程体系即为根据企业相关岗位职责的需求与课程能力培养有机结合的方法,课程群有针对性的完成不同的预期学习成果,课程与相关企业岗位职责的需求紧密联系,全部课程完成金融信息化专业人才的专业需求,并对应不同岗位群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素质要求,使课程设置企业岗位职位需求有机结合,实现毕业到就业的良好过渡,体现技术性应用型教育的优点;这种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法使学生对各门课程的学习成果一目了然,而且对学生了解学习完全部课程后自己所获得的学习成果也是了然于胸,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基于成果为本的课程体系构建是经过有效的企业调研和学生情况调研而设置的课程设置方法,从而可以有效避免对专业知识重复学习和对专业技能的重复训练,使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方法适用更具针对性。

参 考 文 献

[1] 秦秀媛,葛雷,文雪巍.大数据时代金融信息化人才需求及培养现状研究[J].信息与电脑,2015.11.

[2] 秦秀媛,文雪巍.基于“成果为本”教学方法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12.

金融课程体系 第7篇

1金融数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金融数学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 掌握经济学、金融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具备宏观金融理论功底以及金融数学等微观思维, 具备丰富的金融背景知识和金融建模的感知能力, 掌握金融数学的必要工具, 对现实世界的“金融问题”可以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 对金融活动可以进行合理预测的应用型人才;根据金融数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应设计一套金融与数学相结合, 传统金融理论与现代金融数学、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同济大学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 形成了“数理基础—原理—方法—应用”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课程间衔接合理, 发挥交叉学科融合的交互效应, 为学生搭建好经济学基础课程、金融学专业课程和金融数学课程一体的平台, 具体如下:

1.1经济学课程平台:经济学理论是金融数学的基础, 套利、最优与均衡是金融数学的基本经济思想, 学生在经济理论基础上, 把握金融数学的基本思想, 形成对现实经济、金融问题进行定性分析的能力, 经济学课程平台应开设以下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博弈论、计量经济学、会计学、财政学、保险学等经济学基础课程, 通过此类课程的学习, 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 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1.2金融学课程平台:金融学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货币、利率、投资组合理论三部分, 教学中应结合经典案例讲授金融理论知识, 培养学生的现代金融意识;使学生深刻理解现代金融市场及金融衍生物理论, 例如利息理论、CAPM理论、APT理论、期权互换等金融工具、证券投资组合理论、Black-Scholes-Morton期权定价、期权定价的对冲原理、无套利原理等, 为后续的课程学习做好铺垫;所以, 金融学课程平台可开设以下课程:国际金融学、金融市场学、金融经济学、货币金融学、金融英语、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国际结算等理论课程。

1.3金融数学课程平台:数学建模是一座桥梁, 它将数学与金融实际问题联系到了一起, 金融数学专业学生应熟练掌握spss、matlab、eviews等计量软件, 具备数值模拟与计算的能力;金融数学课程平台可以开设以下课程:数学建模、数学实验、金融工程学、证券投资学、保险精算学、数值计算方法、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多元统计分析、随机过程、偏微分方程、运筹与最优化方法、时间序列分析等课程, 这些课程突出了金融与数学的交叉融合, 体现了金融数学人才培养特色。

2金融数学专业教学方法的探索

2.1案例教学, 突出课程应用特点。19世纪70年代, 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首先提出了案例教学法, 20世纪20年代, 哈佛大学商学院率先使用了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案例教学法是传统教学法的有益补充, 目前, 该方法在很多学科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以《计量经济学》课程为例, 《计量经济学》课程包含大量模型, 其理论基础较难, 课堂上若讲授大量理论推导, 对本科生而言就很不恰当, 所以应本着“重思想, 重方法, 重应用”的原则, 引导学生对理论有一个初步的理解, 关键要深刻体会模型的应用;例如《计量经济学》中的arma模型, arma模型是计量经济学中一个成熟且经典的模型, 学生在初步掌握理论后, 教师可以结合理论讲一些较前沿的应用案例, 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学生很快融入到案例教学中,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勤于思考, 提出问题并分析问题, 深刻体会到该模型在金融领域的应用, 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使教学达到很好的效果。

2.2实验教学,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金融数学专业是一门应用型学科, 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比较紧密, 尤其对实践性有很高的要求, 教学中如果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将会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 理论与实践无法结合, 达不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效果, 因此, 实验教学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尝试, 也是培养学生掌握金融数学专业技能的关键。

以《证券投资学》课程为例, 《证券投资学》是金融数学专业的一个核心课程, 需要一定的技术分析, 因而开设实验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 学生利用证券模拟交易系统, 掌握模拟炒股等的基本操作, 运用基本分析与技术分析等手段来选取投资对象与买卖时机等技能, 对证券投资交易的程序也有了深刻的理解, 从实践的角度对市场交易规则、数据的分析处理等各项技能有了把握, 提高了业务处理能力以及理论转化成实践的能力, 丰富了理论的应用, 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启发, 适应了金融领域的发展;另一方面, 高校应利用与金融机构的平台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学生通过到金融机构的实践, 了解市场形势, 对该专业的社会需求有了充分的认识, 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

2.3双语教学, 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金融数学专业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 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发展迅速, 是一门炙手可热的专业, 为了与国际接轨, 金融数学专业本科生应具备良好的英语水平, 具备应用英语交流的能力, 这样才能适应国际金融数学领域的发展, 推行金融数学双语教学是适应时代要求的举措, 是学习国际上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良好途径;同时, 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国际化的国际背景给我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跨国公司、投资银行等发展迅速, 复合型人才非常稀缺, 作为金融数学专业的学生, 应具备国际化的视野, 双语教学方法的使用和推行, 对开阔学生国际化视野, 运用英语进行现代交际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摘要:根据我国金融数学专业的学科特点以及办学实践, 探讨金融数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 探索适应金融数学学科发展的教学方法, 培养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金融数学,课程体系,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姜礼尚, 徐承龙.金融数学课程体系、教材建及人才培养的探索[J].中国大学数学, 2008 (10) :11-13

[2]徐承龙, 边保军.金融数学课程设置与专业建设的一些体会[J].大学数学, 2014 (2) :49-52.

金融课程体系 第8篇

1 金融背景下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1.1 大学生创业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 缓解就业压力

近几年, 我国高校不断扩招, 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 毕业生人数增长速度远远大于国家经济发展速度, 导致大学生就业愈加困难, 且工资节节降低, 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现象日益普遍, 就业形势相当严峻, 高校增加创业教育, 能够增强大学生的创业信心, 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从而使政府的“鼓励大学生创业政策”得到落实,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 与此同时, 还能促进国家经济的增长, 为他人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 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转变高校教学体系的必然要求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实施, 我国对高校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 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已成为高校教学体系改革的必然要求, 该体系能够促进高校改革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使之更加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 更有利于大学生的未来发展, 且能够为我国高等教育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 是实现高校教学体系改革的必然要求。

1.3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 在这种背景下, 知识人才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 也是社会竞争力的主要体现, 因此, 只有培养具备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素质的人才, 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才能使我国的金融经济更加繁荣, 由此可见, 在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培养创业型人才、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增强社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 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1.4 大学生创业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各方面素质, 促进其全面发展

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大学生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只有具备超强能力、素质的大学生, 才能在社会巨大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也才能担当起加强经济增长的社会责任。而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 则能够增强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管理能力、市场运作能力以及沟通能力等等, 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使之成为创造社会经济的主力军, 对推动国家经济的不断增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 目前影响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主要因素

2.1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

我国教育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较深, 导致教学内容比较单一、教学方法比较滞后, 更加注重学生的应试能力以及理论教学, 而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也是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困难的主要因素。就目前来看, 我国部分高校开始致力于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但由于经验不足, 导致教学体系尚不完善, 还存在较多的问题, 比如, 创业教学更多侧重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内容较少, 且对于大学生创业扶持、创业技巧等涉及较少, 大都是“就业指导”一类的课程, 由于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 导致创业教育成了空壳, 陷入纸上谈兵的尴尬境地。

2.2 大学生缺乏创新精神以及创业心理素质

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以及强大的心理素质是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主要因素, 也是保证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必备条件, 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 我国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都较欠缺, 而且大部分大学生的心理比较脆弱、心理素质较差, 不能树立正确的创业目标, 也给大学生创业教育增加了难度, 且由于部分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差, 缺乏承受能力, 导致其惧怕失败、信心不足, 并不愿意接受创业教育, 也使大学生创业教育受阻。

2.3 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比较小

大学生创业固然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 但在创业前期也是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 而且大型的创业项目还需要场地、设备等, 但是由于大学生无资金、无场地, 使大学生创业成为天方夜谭, 这也是导致大学生放弃创业念头、不愿接受创业教育的原因之一, 而且我国目前虽然极力鼓励大学生创业, 但在实际政策中, 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还比较小, 创业支持体系较匮乏。

3 金融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3.1 综合性原则

创业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 它需要很多学科的综合, 且创业成功与否与大学生的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创业能力等各方面能力具有极大的关联, 因此,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应遵循综合性原则, 保证创业学科的相互嵌入、完整, 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创业精神、管理能力等, 为大学生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3.2 科学性原则

高校学生所学知识、性格特点等不尽相同, 因此, 高校应该建立科学性、针对性的各系创业课程体系, 使之能够与学生所学知识相吻合, 并根据市场调研分析该创业项目的可行性、发展性, 为学生提供科学、全面的创业知识, 更加精准地制定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3.3 超前性原则

众所周知, 当一个项目无人进行时, 它是一个机遇, 而当所有人都知道时, 它便是一个职业, 因此, 在进行创业教育时, 高校应该把握超前性原则, 教育大学生要把握机会, 能够根据社会发展对其作出准确的判断, 也就是要具有前瞻性, 这也是保证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4 金融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措施探索

4.1 建立“导、学、做”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教学模式

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就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因此, 高校应建立“导、学、做”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教学模式, 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试验, 并从中学习创业经验, 更有利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增强以及创业的成功性, 例如, 为某食品专业的大学生提供创业教学, 高校教师应首先通过教材内容、社会现实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当今社会哪种或哪些食品更有发展市场”、“未来人们会更加倾向于某种食品”等问题, 并根据学生的思考、回答给予科学、针对性的点评, 指导学生如何才能创业成功, 传授创业技巧, 这就是创业教育的第一步——“导”;然后, 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思考查阅资料、教材等, 为创业打好基础, 并根据创业技巧选择自身创业模式, 这是创业教育教学模式的第二步——“学”;最后, 让学生根据教材以及自己的理解, 完成创业基本思路, 也就是创业教育的第三步——“做”。并根据学生的创业思路给予更加准确的指导, 指出学生思路中的错误之处, 并引导学生思考更加准确、科学的创业思路, 从而使创业教育教学模式更加灵活, 增强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开放性, 而且“导、学、做”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能够真正拓宽大学生的创业思路, 增强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意识等, 且动态的指导教学摒弃了“填鸭式”传统教学的陋习, 激发了大学生的学习乐趣, 增强了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更有利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成功。

4.2 加强对创业教师的培训, 增强创业教学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师是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教学知识的直接作用对象, 也是保证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能否成功构建的关键因素, 由此可见, 高校创业教师队伍对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作用重大。因此, 高校应该重视创业教师的培训以及引进, 从根本上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思想、教学方法, 使其具备全面、科学的创业教学知识以及思路, 能够真正为学生答疑解惑, 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思维, 例如, 高校可以将教授、副教授、企业家、创业家等合理构建成教学队伍, 使整个创业教学的教师队伍设置更加科学、合理, 并根据各个教师的强项进行授课分导, 即教授为大学生传授创业理论知识, 企业家、创业家等有实际创业经验的教师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技巧、创业思路、创业经验等, 深入剖析创业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 使大学生能够更加全面、清晰地意识到创业中会遇到的问题, 并提前做好心理准备。这种科学、合理的创业教师队伍设置既能够为学生提供创业理论, 又能够从实际出发, 介绍创业经验, 对增强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4.3 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内容

由于目前大学生创业教育内容还比较单一, 导致大学生对创业课程学习不感兴趣, 也不利于大学生创业知识的增长, 因此, 高校应该努力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 使之能够满足大学生的创业学习需要, 例如, 高校应该将心理素质、管理技巧、创业学、市场营销学等均列入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中, 加宽创业专业的口径, 拓展创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 使大学生创业课程的设置更加科学、合理, 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且心理素质教学、管理技巧教学等能够增强大学生的创业心理素质以及管理能力, 对增强大学生实际创业的成功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4.4 改善大学生创业教育教学方法

为了增强大学生创业学习积极性, 提高创业能力, 高校还应对创业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例如, 高校可以采取项目教学方法, 比如对于电子商务类的创业教学,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组, 并让各组进行创业设计, 自主策划创业、运营项目, 在此过程中, 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且各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协作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思路, 有利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增强, 且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对未来的共同创业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4.5 建立校企合作的教学运行模式, 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经验

想要增强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实践教学是不可缺少的, 基于这样的特点, 高校可以建立校企合作的教学运行环境, 通过参观访问、创业经验介绍、模拟创业课等课程设置, 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经验以及创业技巧, 并深入企业内部, 感受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以及运营管理模式, 学习企业成功的运作方法、管理模式等, 增加创业经验, 从而促进自身创业的成功。

5 结语

总而言之, 为了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降低大学生失业率, 高校必须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增强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为社会培养创业实用性人才, 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洋.论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方法和途径[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2010 (04) .

[2]尚恒志.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9 (07) .

[3]李涛.创新与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 2009 (04) .

金融课程体系 第9篇

1.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黑龙江高校学生心理咨询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任晓萍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个社会系统工程, 学校、家庭和社会都要密切配合起来, 共同努力, 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能够在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学校要首先营造和优化一个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环境, 以促进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和团结友爱的人际气氛, 形成一个群体心理健康的大环境。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 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 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

2.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要将科学理论与学校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 构建由学校心理健康指导服务中心、学院心理健康指导服务办公室、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负责人组成的“四级心理危机监控网络系统”。心理健康工作由此辐射到学校各个层面, 学生一旦有什么心理问题, 就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被反映上去, 及时得到干预。改善学习生活环境, 渗透美育功能。个人在“美”的环境熏陶下, 会减轻甚至消除压力。所以可以通过美育功能创造美。如美化教室和居住环境;开展爱心活动, 同学之间团结协作, 帮助学习和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举行各种活动等来培养学生的情操, 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得到全面发展, 从而缓解压力。

3.加强成人高等教育新生的自我保健教育。新生入学后, 就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 预先告知他们将面临的各种变化, 让他们做好心理准备, 并提供有效的心理适应方法。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成功的经历,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通过各种方式渠道普及心理知识, 让学生自己调节心理来缓解心理压力。有了心理问题, 人们自然是想到找心理医生宣泄、倾诉。但是, “心病还得心药医”, 最好的心理医生就是运用心理学技巧帮助人发掘心理潜能, 解决心理冲突、矛盾, 达到心理健康。因此, 心理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积极的自我锤炼的过程, 从这一意义说, 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因此, 要引导学生加强自我保健, 让他们成为自己的心理保健医生。这样他们就能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培养良好的个性, 在生活中保持自信、乐观、坦诚、豁达、坚韧不拔的心理品格。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压力, 学生最重要的是一种心理上的自助。

4.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 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 防止唯心主义、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干扰, 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确方向。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 心理压力较大, 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 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 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 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 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 使思维、记忆能力减退。

5.在心理指导中, 要着重教育大学生首先正确认识自我, 培养自我, 扬长避短, 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对挫折应有正确的认识, 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 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 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要提高挫折承受能力, 大学生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 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 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

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成人高等教育新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 全面提高适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以大学生心理健康需要为起点, 以创造和谐社会为基础的教育活动, 需要高校教职员工的全员参与, 需要全社会的关心, 只要大家共同努力, 就能有效地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促成大学生精神健康和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一、引言

我国加入WTO后, 高校金融类专业如何适应金融全球化、国际化的大趋势, 提高教学质量, 从而切实提高人才竞争力, 使培养的金融人才能够适应日新月异的金融业发展变化, 已成为摆在金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最为紧迫的课题。从我国高校金融教育的现状看, 金融人才培养仍存在较多问题:学科内容无法适应金融业发展的现状;金融教育总体上仍是以定性思维为核心, 定量分析内容相对不足;现行金融教育滞后等。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以及培养金融人才的国际化意识, 国内高校通过开展国际化教学, 可以改革金融专业教育方式, 提高学生外语水平, 培养学生的国际观念和国际意识。当前, 各国都十分重视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国际化, 认为构建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培养基础扎实、适应性强的国际化金融人才的必要途径。我国高校可以借鉴这些国际化教学的方法, 在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选择上主动适应世界, 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

院校等, 其中, 大量工科院校开设了金融类专业。工科院校通常是在理工类学科基础上增设经管类学科和专业, 有若干个硕士点作支撑, 其经管类专业教学形成了自身的一定特色。他们的财经类学科开设时间不是很长、一般投入也有限, 体现金融专业特色的某些专业课程的教学力度、教学深度或多或少会受到一定影响。由于在办学基础、办学条件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因而其培养目标定位也应该有所不同。工科院校国际化教学课程体系应根据自身学科优势与人才培养特色进行重新修订, 对课程体系进行较大程度的整合, 以适应金融专业国际化发展的要求, 并吸取国外金融学高等教育的成熟经验, 努力形成自身的特色。

二、金融类专业开展国际化教学的必要性

现代金融学科不再是经济学的附属, 已经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 金融 (资本) 市场成为金融学研究的主体。而我国金融体系仍然是以国有银行为主, 金融活动受到的政府管制, 使我国金融课程设置仍然偏重于宏观, 金融学科的主流仍然是货币经济学。我国的金融教育和教学内容大而空, 务虚成份多而务实成分少, 金融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较差。因此, 国际化教学是金融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构建其课程体系时, 须考虑以下三点:

1. 国际化的要求。

经济全球化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金融市场全球化成为其中最鲜明的标志, 中国加入WTO后, 正逐步开放银行业和其他金融行业, 这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在激烈的金融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 即金融人才的国际化。体现在教学和课程改革中的国际化, 一方面是语言的国际化, 一方面是思维方式的国际化。

2. 市场对金融人才的需求。

计划体制下, 落后的金融服务行业和严格的金融监管使得对金融人才需求有限, 而经济的市场化转型使得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投融资决策和参与金融市场的需求急剧增加, 因此市场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但其中对微观类金融人才 (如投资银行、金融工程人才) 的需求增长明显快于其他。这说明以通才教育为基础, 打造宽厚的基础, 强化综合素质的培养, 注重全方位能力的锻炼才能形成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3. 结合学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趋势, 特别是金融学科的最新发展的动向。

中国原有的金融学科体系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以货币银行为主体的宏观分析。传统的金融学教育所提供的知识结构已经明显落后于实践的发展, 国际上现代金融学科的发展趋势是微观化和数量化, 因此我们也需要对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进行相应的调整。

三、工科院校金融类专业国际化教学的特点

我国工科院校开设的金融类专业大多数是新办专业, 其师资除近来引进的金融学科科班教师外, 大部分来源于其原有的相关专业或课程教学队伍, 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教学团队, 和会计学、财务管理学专业教师。这也基本反映了我国金融学科发展的历史特色与滞后, 其金融类专业划入经济学学科, 课程体系与国际金融学发展趋势越来越背道而驰。而由于学科积淀与专业特色的限制, 工科院校经济学学科力量本身并不雄厚, 这就造成其可设的金融类专业成为工科院校的大“文科”这一尴尬处境。因此顺应金融学学科国际化发展与市场人才需求, 跳出学科观念限制, 发挥工科院校理工科优势是工科院校金融类专业国际化课程体系的构建重点。

与其他类型院校相比, 工科院校有其自身的优势与特点:第一, 数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等学科是他们的传统优势, 长年以来在数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集聚了良好的教学资源, 可率先实现从培养文科性质的财经人才的教育方式向培养工科性质的金融人才的教育方式转变;第二, 在中国经济、世界经济的进程中, 金融产业的发展创新、金融学科的发展趋势, 为理工科背景的高校展现出无限的发展空间, 为那些打有“理工科烙印”的高级金融专业人才展示着灿烂的前景;第三, 工科院校的金融类专业一般为新设专业, 其学科观念、课程体系没有历史包袱, 师资队伍一般年轻、富有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不存在因人设课等弊端, 可以直接引进国外先进的金融学教学理念与课程体系, 与其他类型院校相比, 在这一方面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

四、工科院校金融类专业国际化教学课程体系模块设计

根据高层次、国际化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 现有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应该作较大的调整。金融业呈现出混合经营的趋势, 而且, 随着中国加入WTO后金融国际化进程的推进, 我国金融业现有的运行机制与规则将会发生进一步变化。在这种背景下, 原来划分过细的金融专业课程设置必须进行调整, 不但金融专业内部的课程要不断融合, 金融专业课程还必须进行跨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在金融本科教育层次, 调整的重点要放在优化课程内在结构上, 从单纯知识的传授向强化能力的培养方面转化。考虑到教学计划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在基础课程保持不变的前提下, 在专业课程方面进行模块化设计, 将现有金融类专业课程简化为宏观、微观和应用工具三大模块, 强化其中微观和应用工具模块的课程, 以适应金融学科发展最新动向和能力培养的目标。既然金融能力的培养高于知识的积累, 因此将课程体系调整到偏重微观金融方面的理论上来, 这在本科层面上显得特别重要。总体思路是在形成以微观金融理论为核心, 宏观金融理论为基础, 分析工具为辅助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和教学重点, 前两年强调的是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 后两年是加强专业、能力和技能的培养。下面就从三个模块来分析金融专业课程的重新设计问题。

1. 宏观金融课程模块。

宏观金融课程模块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金融学等课程。将原国际金融课程分划到国际经济学与货币经济学课程中, 将原财政金融与货币银行学课程提升为货币金融学。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陈旧一直是困绕我国金融人才培养的老问题, 影响了学生基本知识、文化视野和适应能力的提升。在教材选用上要采用国外原版教材, 加强金融专业课的双语教学, 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金融专业学习中使用外语。

2. 微观金融课程模块。

微观金融课程模块包括:投资学、金融市场学、公司金融学、商业银行学和金融经济学等课程。将原证券投资课程扩展为投资学, 将原财务管理课程扩展为公司金融学, 并将会计学原理并入其中作为前期内容;开设金融市场学与金融经济学, 将商业银行学充实为金融机构与管理, 内容涵盖各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由于我国金融业开放步伐的加快, 对世界金融市场与商业银行的了解成为大部分高校金融学科必须加强的瓶颈。要将世界通行的CFA系列教材与教辅材料引进到课程中来, 通过积极的学习、消化、吸收, 使之真正成为我国高校金融专业的特色, 使教学内容既有先进性、国际性, 又有本土特色。

3. 应用工具课程模块。

工具课程模块包括:金融数学、财务报表分析、金融计量学、金融软件应用和设计、金融模拟实训等课程。将利息理论、随机过程并入金融数学, 适当考虑保险精算等教学内容;金融统计并入金融计量学, 紧密结合金融模拟实训来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将会计信息系统并入财务报表分析, 并成为其前期内容;金融软件应用和设计可按其难易程度分级设计教学内容与进度安排。在这一模块中, 要建立团队教学模式, 即一门课程由若干名教师组成授课小组, 在课程讲授、实践教学中进行有效分工, 如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团队由会计、金融与实验基地3个教学单位选派优秀教师组成, 就课程设计、课程讲授、实践教学、教学辅助等各个环节进行合作;还要充分利用工科院校的理工科优势, 充分挖掘各学校全校范围内的师资潜力, 特别是将数学、计算机专业教师充实进金融学教师队伍, 形成强有力的数理金融与电子金融教学团队, 这会有效推进金融工程、保险精算、金融风险管理等课程的教学水平与科研实力, 满足高端金融人才培养的要求。这项工作首先要得到校级领导的有效组织支持, 并要凝聚跨教学部门教师的共同意愿, 合理组织安排各位教师的工作分工, 并科学确定教学工作量等激励机制。总之, 应用工具模块课程是最复杂, 也是最有意义的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 它不但会使学生的分析、量化能力得到质的飞跃, 也可以为其金融专业打下坚实的学科基础, 为其金融学科的国际化发展与提升创造有力条件。

学科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最终要落实在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调整上。根据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和中国加入WTO的金融市场运行形势, 工科高校应进一步调整金融类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在课程内容上, 应紧跟金融国际发展趋势, 保证国际化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同时, 金融国际化教学还应有一定的超前性, 金融类专业国际化教学课程改革中, 要尽量体现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成果, 将课程体系从宏观转向微观, 从以银行为核心转向以资本市场为核心, 从单纯注重基础理论转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角度, 金融类专业课程体系既要提供金融理论和业务的基础知识, 又要注意金融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本论文为黑龙江科技学院教学研究项目No.08-25、No.08-28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张亦春, 蒋峰.加入WTO:对我国金融人才培养的挑战[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1 (4)

[2].邵宇.论中国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J].金融教学与研究, 2005 (6)

[3].张亦春, 蒋峰.中外金融学高等教育的比较及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 2000 (5)

[4].张英, 徐彬, 崔兵.工科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思考[J].高教高职研究, 2007 (3)

[5].曾康霖.试论当代金融学科发展及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J].金融研究, 2005 (10)

[6].杨志坚.加强高层次国际化金融人才的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 2002 (12)

[7].张艳秋.财务管理专业的国际化发展[J].会计之友, 2006 (4)

[8].黄达.金融、金融学及其学科建设 (金融覆盖范围、金融学科体系设计、金融专业办学方向) [J].当代经济科学, 2001 (4)

[9].高等学校经济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金融与保险学科组.我国金融学专业教育的问题与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 2007 (1)

金融课程体系 第10篇

一、国内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办学现状

1992年全国高校专业目录中首次设置了“理财学专业”, 一些高校曾举办或试办过理财学专业。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对财

(三) 规范工程项目的财务审核

首先, 园林工程项目的总收入应该以园林施工企业签订的工程价款结算单为标准, 没有得到园林企业的有效签证, 是不可以将其收入入账的。园林施工企业必须要认真核对与建设方的往来记录, 对于一些应该收取, 或者预收的工程款, 必须要和园林企业保持一致性, 防止工程款预收与应收中出现隐藏问题。其次, 园林施工企业施工过程中使用到的原材料要保证做到工程竣工、材料清理好。第三, 对于各种往来的款项也要清理好。当前, 市场机制还存在着不规范性, 资金链紧张, 在工程款阶段、购买材料, 以及购置设备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工程款拖欠现象, 对于企业内部的借款行为要及时清理。如果是外部的账目要及时收回, 防止出现坏账的现象, 更要避免开支不能及时入账的情况。此外, 对于正在建设之中的园林工程, 更要清理好预提, 以及待摊费用的科目, 要认真审核会计制度是否与核算工作相一致, 防止出现成本调整的现象。

(四) 加强企业财务核算方法的准确性和创新性

园林施工企业要想保证财务结算工作的科学性, 必须要采取准确的结算方法。在承揽的项目中, 通常会跨年度施工, 企业应按权责发生制的原则来处理。如有收到甲方预付的款项, 则需做预收账款处理, 不应确认收入。且工程部需与财务部及时沟通, 一旦工程完工完成决算需马上告之财务部, 财务部将挂在预收账款中的余款进行结转, 并确认收入。企业月末应当根据工程部报来的产值确认收入, 而完工后, 则需按决算数据来确认收入的。切不可按工程成本的账面资金进行工程收入的结算。此外,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发展, 可以在园林务分析和财务决策人才的需要, 1998年教育部进行全国高等学校专业目录调整, 将“理财学专业”更名为“财务管理专业”并列为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一个独立本科专业。中国人民大学财务管理专业于当年正式开始招生, 这也是我国第一所正式设立财务管理专业的高校。

随着近年来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的增加, 国内许多非财经类高校也开设财务管理专业, 为社会经济发展输送了一大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由此带来的财务管理专业的办学问题逐渐凸显,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高速扩张的财务管理专业数量和人才培养规模所带来的就业压力。依目前的就业情况来看, 财务管理专业的就业率相对稳定。2.日益复杂的理财环境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提出更高、更复杂的要求, 这就要求财务管理专业培养一批知识结构合理、专业特色鲜明、综合能力突出的复合型专业人才。3.国内高校专业设置及学生培养规格的高度“趋同化”、学生培养人数的增加, 必然会造成同类专业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

台州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本科性院校, 具有多年的会计专业办学经验。在会计专业的基础上开设财务管理专业, 专业设置基础比较扎实。但是, 目前在全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高速扩展

施工企业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中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方法, 改变传统的人工统计和记录模式, 减少财务核算人员的工作量, 也改善财务工作的现状, 通过内部网络更好地完成园林工程的财务监督。与此同时, 园林施工企业要增强对财务核算人员从业之后的后期教育, 工作业绩突出的财务人员应该有相对的绩效奖励, 以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使财务人员主动学习, 更好地完成施工企业的财务核算工作。因此,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加强园林施工企业财务核算方法的创新, 加强信息化管理方法的应用, 对园林施工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总结

在园林工程建设项目数量与日俱增的同时, 要想保证园林施工企业的健康发展, 加强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而作为企业管理核心的财务管理更是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园林施工企业不仅要科学分析当前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尤其是财务核算方面, 而且要针对财务核算方面的问题, 提出行之有效的管理策略, 并将其付诸实践, 进而促进园林施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雪梅.绿化施工企业财务核算的几点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

国市场, 2007 (40) .

的形势下, 台州学院必须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重新定位财务管理专业的目标、价值和市场, 积极探索适应社会需求、具有自身办学专业特色和亮点, 不断进行创新并形成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专业发展方向。

二、财务管理专业开设金融类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一) 金融业的发展

进入21世纪,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居民收入不断提高, 公众的理财意识也日益增强, 金融业获得长足发展。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全面完成并成功上市, 建立了以中小企业为主要客户的中小型金融机构, 比如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中小企业投融资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作为浙江金融规模增长最快、金融资产质量最好的市之一, 台州金融业发展势头极其迅猛, 实现了与经济良性互动发展。台州目前不仅有台州银行、泰隆商业银行、民泰商业银行以及各地区 (县级市、县) 农村合作银行 (或农村信用社) 等中小商业银行, 以利欧、方远等为代表的21家小额贷款公司, 以银合、和信等为代表的担保机构等本土金融机构, 还有以国有商业银行、中信证券、浙商证券等为代表的全国和区域性金融机构, 并已初步形成了全国性、区域性、地方性机构协调发展的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

(二) 企业理财环境的变化

金融市场的飞速发展导致了直接融资地位不断强化, 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快速发展, 金融国际化不断加强及技术进步等, 企业的理财环境更加融入金融市场。同时, 企业财务管理实践工作也从以资金运营、结算管理为主转向资金筹集、运营、投资、风险及其他等综合管理模式, 都要求本科高校在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时要体现新环境下学生应具有的金融理念、金融知识与理财技能的变化。

(三) 培养金融人才的需要

我国金融业已经开始进入黄金发展期的新阶段, 出现了持续聚集各类金融人才的现象。2011年, 金融人才需求在各行业人才需求排行榜上走势凌厉。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应适应新形式下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 及时调整课程体系, 整合、更新、补充教学内容, 为社会培养出专业化、复合型及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台州五所高校中只有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开设“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 台州学院作为地方本科院校, 在师资力量不足, 暂不存在开设“金融学”本科专业的情况下, 从财务管理专业增设“金融理财”方向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能够为台州输送所需的金融人才。

(四) 财务管理学科创新的需要

财务管理学科与金融学学科不仅在理论渊源上密切相关, 而且在实践运用上更是密不可分, 金融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对于实现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趋同化”, 缺乏特色的专业方向定位。毕业生就业时, 用人单位更偏向于财经类院校的毕业生。因此, 对于地方本科高校, 需要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发展方向进行科学有效的调整和合理规划, 通过开设专业特色课来体现高校的办学特色, 提高专业竞争力。

三、财务管理专业金融类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

在国内金融市场发展和台州金融人才高需求的背景下, 台州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高校, 应该摒弃“大众化”的发展模式, 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状况, 制定地方特色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并对专业内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内容等进行改革, 才能突出重围, 办出特色, 保证财务管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 金融类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在对台州经济发展中金融人才需求调查的基础上, 按照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财务管理专业培养计划总体方案的指导, 科学制定一套符合社会发展需求、专业发展方向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构建一套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联系专业发展方向的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等在内的理论课程体系;探索一套着实能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 不断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水平, 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努力形成一套确保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教育教学辅助体系;培养一批复合型、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 为台州金融业发展注入大量金融人才。

(二) 金融类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法

1. 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对台州区域经济和金融发展状况的分析, 调查分析台州金融人才数量需求和能力要求。综合考虑台州学院的办学水平、生源情况、专业设置、师资力量等因素, 构建“财务管理+专业方向”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增加“金融理财”方向, 设置金融类课程体系, 培养应用型的金融理财人才。

2. 优化课程体系和开展专业课程建设。

按照财务管理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的建设规划, 设置公共基础课、财务管理专业基础课、金融理财方向模块课、金融理财方向任选课和跨学科课程的模块结构, 逐步建立起与台州经济与金融发展的实际需要相适应的整体优化的课程结构和理论体系。

3. 改革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 应该根据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做好课程内容的整合、更新、补充与完善, 也要做好课程之间的整合与衔接, 改进和提高财务管理专业金融类课程教学效果。

4. 加强实践课程教学力度。

合理设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 包括课程内实验和集中实践性教学;建设模拟实际环境操作演练的实验室, 构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独立设置的实践课程体系;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技术技能竞赛, 如金融知识竞赛、金融实务模拟大赛等, 以赛带练、以练促学、学练结合, 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

5. 建立毕业生工作反馈系统。

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 对部分学生进行就业后工作状况的跟踪调查, 并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校报告, 通过毕业生的具体实践工作效果进一步修改和完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摘要:金融经济时代的财务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金融专业知识、金融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这就要求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本文分析了国内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办学情况, 提出财务管理专业金融类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并对金融类课程教学内容改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金融课程体系,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刘淑莲.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构建与实施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 2005 (12) .

金融课程体系 第11篇

关键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金融创新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动农村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可以看出,党和国家把农村的發展作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转折。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为标志的新一轮农村改革将全面展开。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尤其是农村金融的发展状况决定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很不协调,农户企业的金融需求与金融的有效供给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矛盾突出。

1 目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现状

1.1 金融服务严重不足

目前,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主要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工商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银行业金融机构和保险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金融机构中,只有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在县城以下的村镇设置了分支机构,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市场的主要供给单位,农为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虽然在对当前农村金融有所供给,但由于其先天不足,大部分资金上划到省市分行,成为农村资金的“抽水机”。而农村信用社由于种种原因,历史包袱沉重,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形成支农资金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巨大差距。

1.2 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普遍较低

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仍处在较低层次、低效率阶段。金融机构受贷款条件的限制,主要以发放小额贷款为主,支农贷款品种相对较少,额度较小,仅能满足部分农户简单的种养业资金需求,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多元化需求。

1.3 针对贫困人口的公益小额贷款机构基本空白

农村地区农民收入低,贫困人口相对较多,而商业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逐利性和出于对风险的考虑,对这部分人的信贷需求并未设定在信贷支持范围之内。当前又无专门针对贫困人口的公益性小额贷款扶贫基金,对其提供金融支持,致使贫困人口越来越穷,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

1.4 担保机构缺位

当前,普遍存在农民和中小企业贷款难,而这一问题的症结在于农民和中小企业不能提供银行所需的抵押品。从全国范围内来看,解决这一难题的出路是成立贷款担保公司。目前,成立的担保公司主要是企业经营,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农民并没有担保公司认可的反担保财产,致使一家一户为主的农户很难得到担保公司的担保。另外,担保公司的经营方式加重了农户或中小企业的负担,农民的贷款难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1.5 农业保险缺失

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受自然条件影响非常大,遇到自然灾害或重大疫情,农民会血本无归,从而使农村金融机构形成大量不良贷款。做为农业生产重要保障的农业保险,由于其高风险,低利润,商业保险机构根本不愿涉足。这给农民投资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和农村金融机构放贷的积极性带来很大负面影响。

1.6 金融机构创新不足

目前,做县域经济支农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主要业务品种仍囿于存、贷、结算等传统的业务。但由于软硬件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结算渠道不畅,已是其发展的最大瓶颈,网上银行、银证通、票据业务等新业务发展十分缓慢。

1.7 金融生态环境恶化

良好的政府信贷支持系统和高效的司法制度能有效降低银行和农户、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县级政府职能部门和司法部门在维护金融债权方面支持力度较小,甚至借企业改制、破产等手段逃避金融机构债务。金融机构作为服务型金融企业,不是国家强制机构,对借款人逃避银行业金融机构债务行为无强制能力,从而使债务人违约成本过低,进而使银行形成大量不良贷款,历史包袱沉重,积重难返。

2 针对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现状,应该采取的措施

2.1 引进、设立新型金融机构,形成充分有序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

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在全国设立之势方兴未艾,地方政府应当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或个人依法设立新型金融机构,为三农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更多资金支持。农村信用社应当继续深化改革,可借鉴其他地区的经验,引进战略投资者,对农村信用社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从而提升其形象,提高其效率,真正使农村金融市场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竞争格局。

2.2 引入国家扶贫基金解决贫困人口的贷款难问题

国家扶贫基金会是专门针对贫困人口发放小额贷款的公益性组织,该机构有多年的贫困人口小额贷款经营经验,且不以盈利为目的,是当前较为正规的扶贫组织之一。国家扶贫基金会对于解决贫困人口贷款难,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有力保障。

2.3 政府主导统筹农业保险发展,消除农民投资和银行放贷的后顾之忧

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由政府主导统筹农业保险和政府救济,加大财政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引导和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拓农村市场,创新保险品种,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的有效方式,扩大农业保险参保基数,使农民向农业投资和银行发放农业贷款能够实现风险可控,保本经营。

2.4 完善农村金融信用担保体系

抓紧建立健全县域信用担保机构,一是大力发展地方政府参与出资的信用型担保机构;二是积极培育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和商业化运作程序组建的商业型投保机构;三是扶持中小企业、农户自发组建,自我出资,自我服务,自担风险、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互助型担保机构。同时要积极协调金融机构落实配套措施和办法,做好农业担保贷款的发放,切实解决农民和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

2.5 加快建立征信体系、依法打击逃废债行为改革农村金融生态

一是由政府主导建立信用信息库,完善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建设,以及农村金融机构间共享和协调的平台,降低银行的征信成本。二是加强对农民法律和诚信教育,增强其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三是司法部门依据国家赋予的强制力对逃废金融机构债务的赖债户实行强制执行措施,加大案件执行力度,对赖债户进行打击,起到法律的震慑作用。从而形成农户、企业讲诚信,不讲诚信就会受到经济、法律制裁的良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2.6 改进服务水平,创新农村金融产品体系,切实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效率和水平

农村金融创新首先是金融产品的创新。一是农村机构应适时推出适应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信贷产品,应收账款抵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应收票据质押贷款等业务品种,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二是扩大农村消费信贷,设计出与农民消费特点相适应的医疗消费贷款,个人委托消费贷款,住房装修贷款,耐用消费品贷款等业务。三是加大对公事业单位贷款的支持力度,积极向环境建设,文化建设等领域提供信贷支持。四是以推进农村信用社资金清算系统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农村现代支付系统建设,为农户提供多层次,高效率的支付清算服务。五是创新农村信用社的“信通卡”支付功能,真正实现一卡在手走遍神州。

2.7 构筑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的支撑体系

金融课程体系 第12篇

上述基于不同标准、功能定位阐述的关于金融法体系构成的各种观点, 都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笔者对上述观点也基本持赞同的意见。由于研究者视角的不同, 事实上应该也不会有一个准确统一的划分标准, 但总觉得这些观点之间缺少金融体系这么一个概念支撑, 要么过于笼统, 要么又显重合。既然是论述金融法体系的构成, 那我们不妨就从金融、金融体系和法治金融入手试谈金融法体系的构成。或许对我们重新认识我国金融法体系有所帮助和启发。

一、从金融概念上分析金融法体系的构成

通常认为, 金融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活动的总称。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 所有涉及价值或者收入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之间进行配置的交易都是金融交易。各种经济成份参与金融活动的动机十分复杂, 其中最原始、最基本的动机是调剂资金的余缺, 一方融出资金以实现保值增值, 一方融入资金以解决收入上的不平衡矛盾。除此之外, 规避风险、降低成本、促销商品、方便结算、投机牟利、宏观调控等等, 也常常是社会经济参与金融交易的直接目的。因而, 金融也表现为存款、贷款、同业拆借、票据贴现、银行结算、证券买卖、金融信托、融资租赁、外汇买卖、保险等多种活动形式。简言之, 规范和调节上述金融活动的相关法律法规就是金融法体系的组成部分, 如果简单从这些金融活动的总体上理解, 就可以把金融法分为金融交易法和金融组织法。可这样的划分是不全面的。虽然, 金融交易法、金融组织法在金融法中居重要地位, 但它毕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如果将它的组成等同于金融法体系的构成, 则势必会忽视其他金融法律, 如金融监管法律规范等的存在和它所发生的积极作用。事实上现行的主要金融法律无不包括金融监管法律规范、金融交易或服务法律规范和金融组织法规范。比如一部处于金融基本法地位的《中国人民银行法》, 它不仅是金融主体法, 也是金融监管法; 而一部《商业银行法》, 可以说它既是金融主体法, 又是金融行为法, 还是金融监管法。所以, 要分析金融法体系的构成, 应当研究金融概念、金融活动的特性, 任何试图简单地从金融总体上理解、把握整个金融法体系的构成, 是很难取得科学、准确的结论的。前文引述的一些学者的划分标准就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二、金融法体系是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

那应该如何来认识金融法体系的构成呢? 笔者认为, 我们除了从金融概念、特性入手之外, 还应当把它放在金融体系中来理解、把握金融法体系的构成。因为任何金融活动都是在特定的金融体系中进行的。无论是金融法体系, 还是金融体系, 都涉及到“体系”一词。什么是“体系”呢?“体系”一词指由若干事物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它和静态意义上的“系统”概念类似。比如法律体系, 它即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 按照一定标准和原则, 划分为各个法律部门而形成的内部和谐一致的统一体。法律体系作为一个“体系”, 它的内部要素是法律部门, 并且法律部门也不是七零八落地堆积在一起, 而是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组合, 呈现为一个体系化、系统化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毋庸置疑, 金融法体系是法律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 但它同时也是金融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所谓金融体系, 是指国民经济体系内围绕资金融通, 也是有相关要素有机构成的, 属于国民经济体系内的子系统。通常认为, 金融工具、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法律 ( 制度) 是组成整个金融体系的基本要素。

我们先来分析金融工具、金融机构、金融市场这三要素的特性。金融工具是完成资金融通所使用的工具, 包括货币和信用工具, 如黄金、白银和钞票, 以及支票、本票、汇票、商业票据、公司债券、股票、外汇、信用卡等等。金融机构是专门从事各种金融很多的组织, 在金融活动中充当信用中介, 为金融活动提供支付机制等服务。金融市场是金融工具得以交易、运作的场所和机制, 根据交易的对象及其运作的不同, 金融市场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如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又可分为长期存贷市场和证券市场, 证券市场又可细分为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此外, 按照金融交易的交割期限, 还可以把金融市场划分为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上述三要素是金融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如果我们就此说, 这三个要素构成了金融体系, 显然是不完整的。由于“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 任何法律都以特定的社会关系为调整对象, 这种社会关系的内容决定着法律规范的性质”。所以, 我们认为, 所有涉及金融工具、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的内容都是金融法律调整的内容。金融法律 ( 制度) 的有机组成就构成了金融法体系。这些相关法律 ( 制度) 通过规范调节金融体系其他要素的行为, 为金融体系平稳健康运行提供了服务和保障。这里, 我们可以非常自然的得出这么一个结论: 金融法体系不仅是金融体系的一项基本要素, 也是金融体系构成的一个子系统。概括地讲, 金融法体系就是国家调整金融关系的法律法规的有机联系统一的整体。有什么样的金融体系, 就有什么样的金融法体系。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金融体系, 培育了同样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法体系。

三、金融法体系的构成应体现法治金融的要求

我们知道, 金融活动范围十分广泛, 这就决定了金融法律内容的广泛性。从现在金融活动的范围来看, 金融法的主要内容包括银行法、关于货币的法律规定、关于金融业务活动的法律规定和关于金融管理的法律规定。我们尽可以按不同的标准把它分为金融主体法、金融调控法、间接金融法、直接金融法、期权、期货与外汇法以及金融中介业务法等等。或者其他什么分法。但不管怎么个划分, 金融法体系的构成都应当体现法治金融的要求。法治已是现代金融的核心前提, 这早成了一个共识。也可以说, 现代金融就是法治金融。那么, 根据法治金融的要求, 金融体系的运行则必须受到法律法规的约束和规范。众所周知, 金融法律的完善程度直接关系到一国的金融运行质量与金融发展水平。从金融法律体系的完善程度来看, 目前, 虽然我国基本金融法律体系已经建成, 但仍有大量的法律、法规亟待制定和完善, 其中包括加快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等金融基本法; 尽快制定《破产法》、《信托业法》、《金融控股公司法》及其相关配套法律、法规, 如《金融机构破产条例》、《信托公司财产信托管理办法》、《信托财产登记办法》、《资产证券化管理办法》等。

笔者认为, 金融法体系的构成应当体现法治金融的要求, 只有如此定位, 我们不仅可以找到金融法体系的框架, 发现目前金融法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包括金融立法亟需完善的地方。同时, 我们还可以发现我们在研究金融法体系时长期以来一直忽视的, 然而却是对法治金融建设起着重要作用, 也应当成为金融法体系构成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那就是金融司法。金融法治环境的营造, 金融市场的发展, 金融活动主体合法权益的保护等等, 都离不开司法的引领和规制。纵观全球, 金融业发达的国家, 无一不建立了强有力且完善的金融司法保障机制。就我国而言, 这些金融司法保障机制不少是以司法解释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 司法解释也理所当然应成为金融法体系的补充。

四、结语

通过上述论述, 我们可以对我国金融法体系的构成作小结了。那就是: 金融法体系是指在金融法的基本原则的指导下, 在整个金融体系构架内, 调整金融关系不同侧面的金融法律、法规、规章等金融法律规范, 分类组合为不同的金融法律制度共同实现金融法的任务, 而形成的相互连接、和谐统一、层次分明的统一整体。根据我国的金融体系和金融立法、司法实践, 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银行三法, 以及证券、保险、信托基本法律为核心, 其他金融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为主体, 金融方面的司法解释为补充的金融法体系。

摘要:由于划分标准等的不同, 以致学者们对于金融法体系的构成观点不一。我们应当把金融法体系的构成放在金融体系中加以再认识, 金融体系决定、影响着金融法体系的构成, 有什么样的金融体系, 就有什么样的金融法体系。它的构成还应当体现法治金融的要求。如此定位, 我们不仅可以找到金融法体系的框架, 还可以发现目前金融法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金融体系, 培育了同样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法体系。

关键词:金融法体系,金融体系,法治金融

参考文献

[1]沈志先主编.金融商事审判精要[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2.

[2]张宇润.金融法的定位及内在冲突的衡平[J].当代法学, 2004, 1, 18 (1) (总第103期) .

[3]管斌, 汪敏, 覃明娜, 吴文芳.第十届全国经济法理论研讨会综述[J].法商研究, 2003 (1) .

[4]王保树.金融法二元规范结构的协调与发展趋势—完善金融法体系的一个视点[J].广东社会科学, 2009 (1) .

[5]张文显主编.法理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2:221

上一篇:乒乓下一篇:《资本论》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