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化石范文

2024-05-07

生活的化石范文(精选6篇)

生活的化石 第1篇

藏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 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的不同, 它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 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西藏藏戏是藏戏艺术的母体, 它通过来西藏宗寺深造的僧侣和朝圣的群众远播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四省的藏语地区, 形成青海的黄南藏戏、甘肃的甘南藏戏、四川的色达藏戏等分支。印度、不丹等国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戏流传。

藏戏的历史悠久, 其起源可追溯到我国唐朝时期。历史上曾有一条非常著名的交通大道, 是唐代以来中原内地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尔、印度等国的必经之路, 联通了我国西南的友好邻邦, 故亦有丝绸南路之称。吐蕃王松赞干布特派大臣土弥·桑布扎通过这条“唐蕃古道”前去印度学习梵文与佛法, 待大臣返藏后即参照梵文字体创制了藏文及《八种声明论》, 为传播印度佛教及梵语古典戏剧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后来又有萨迎派大师雄·多吉坚参将印度文人檀丁的诗歌戏剧论著《诗镜》介绍至西藏佛学界, 并与班登西饶合作将印度国王戒日王的梵剧名著《龙喜记》改编为藏戏《云乘王子》。随着印度文化的流传, 印度古典戏剧也影响了藏族戏剧, 使藏戏故事多数来源于印度。赤松德赞于公元755至799年期间, 为振兴佛教文化, 特派巴·塞囊等人到唐长安去取佛并迎请汉僧, 后来又去印度邀请著名僧人寂护前来吐蕃传教。但因当地苯教势力过大, 四个月之后印僧返回。继而吐蕃王又邀请白马桑坝哇即“莲花生”入藏, 莲花生当时是印度佛教密宗大师。莲花生在与苯教斗争中接受了先驱者的经验采取新策略, 使佛教吐蕃化, 把一些苯教中的自然神宣布为佛教的神灵, 把苯教的许多巫术吸收到密宗中来, 从而为以后佛教在西藏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后来他又与寂护在此地建成了第一座正规的佛教寺庙, 即桑耶寺, 为吐蕃人受戒, 并相邀一批印度高僧建立了译经场, 使大量佛经由梵文译为藏文。同时在中印音乐舞蹈与戏剧艺术兼容上也采取了同样明智的态度。采用藏族原始宗教‘苯波’巫师仪式, 并与当地土风舞结合, 形成哑剧性的跳神仪式, 以宣扬佛教哲理, 其崭新的表演艺术形式实为藏传佛教戏剧雏形文化之分支。因此藏戏与佛教仪式表演和跳神乐舞有着很大的联系。到十五世纪, 僧人唐东杰布亲身感受到西藏地域辽阔、山高水险, 交通极不发达, 给藏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的不便。于是, 他立志在雪域各条江河建造桥梁, 为众生谋利。通过艰难的历程, 不辞辛劳, 跋山涉水, 广泛地向民众讲明搭桥意图, 赢得了许许多多人的信赖和政府官员的支持, 终于于1430年在雅鲁藏布江上首次建成曲水铁索桥。以后, 唐东杰布为了募集更多的资金修桥造船补路, 邀请了山南琼结县白纳家的7名貌似天仙、能歌善舞的姊妹, 共同组成了歌舞演唱队, 以佛教故事为内容, 自编自导成具有简单故事情节的歌舞剧, 到各地演出, 以化导人众、募集经费, 演戏化缘得来的钱, 作为专用资金, 调集了设计师和冶炼工匠以及大量民工, 因地制宜, 连年施工。在他一生中, 共建筑了58座铁索桥, 人们亲切地赞誉他为“铁桥活佛”。唐东杰布在募集资金、解除众百姓交通不便之苦的过程中, 又完成了佛教跳神舞蹈向藏剧的过渡。他将佛教经典中的传记同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内容融在一起, 创作出一种具有人物性格和舞蹈、唱腔相结合的表演艺术, 使过去那种单一的跳神舞逐渐地戏剧化, 表现手段也不断加强, 并从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 形成了藏剧艺术的雏形。因此, 人们把唐东杰布尊为藏戏的开山鼻祖。又因藏戏最初由美貌出众的、仙女般的七姊妹演出, 人们又把藏戏叫做“阿吉拉姆”。“阿吉”, 藏语意为大姐或女性;“拉姆”, 意为仙女。阿吉拉姆意为仙女姐妹。

化石家族中的新秀——化学化石 第2篇

人类发现植物化石已有二百多年历史了。最早的记载是1760年,自然科学家埃德沃德•庐赫怀德发现了印痕化石。它是大化石中的第一个成员,以后又相继发现了模型化石、压型化石和“过矿化”化石等。由于大化石不仅保存了植物的形态,而且有的还具有有机残骸,保存了植物的结构,因此,它在人类认识历史上是位赫赫有名的功臣。有了它,才建立了古植物学,才能再现植物进化的各种图象和各时代生机勃勃的植物景观。但是它们也有辛酸之处,由于这种化石不易完整地保存,变化又慢,因此在生物地层学上,始终是个配角。

为了弥补大化石的缺陷,本世纪初又出现了微体化石。这是植物化石家族中的第二代。微体化石个体小,分布广,因此对生物地层的研究特别有用,也为人类寻找石油等矿产解决了一系列问题,因此微体化石成了人类的宠儿。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能源研究的深入和生物化学技术的日益成熟,第三代化石——化学化石又应运而生了。最早研究化学化石的是德国化学家特赖布斯。他在1935年從石油、煤和油母页岩中,获得一些卟啉类的有机化合物。这种化合物在自然界仅仅在生物体内才能合成,因此它们实际上是人类发现的第一批化学化石,不过当时还没认识到这一点。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于发展生产的需要和人们认识的深入,才把保存在地层里的一些植物形态和生理活动有关的各种化学物质当做化石,这就是化学化石。

化学化石是化石家族中的小字辈,不像它的前辈都是有形态,有解剖结构,用物理方法就可以观察到的个体,而是由一群高分子的有机化合物,或特殊的无机物组成的化石,因而只能通过化学的方法把它们分离出来,并认识它们。化学化石的外形,也不像大化石或微体化石那样有个尺度范围,它大时可以成为一个巨大的矿体,如:煤、石油等;小时则只有极灵敏的化学仪器才能检验出来。因此,它不需要像大化石和微体化石那样,保持一定的外形和尺寸,而只需要很少的样品就能进行鉴别。大化石和微体化石通常用生物学的名称来命名,如准银杏、似苏铁、裸蕨等等,而化学化石则主要是用生物化学的名称来称呼,如:木质素、色素、角质、栓质、蛋白质、脂类等。

化学化石作为一种新型化石,不仅单独存在,有时也存在于大化石和微体化石之中,因此化学化石的分布非常广。据估计,大自然中约有9千4百亿吨有机碳,而其中的三分之二存在于地壳之中,所以由它们和某些无机物组成的化学化石在数量上是十分可观的,比大化石和微体化石要多千百万倍。

化学化石虽然问世不久,但由于它具备许多鲜明的优点,所以它在化石家族中已表现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碳的同位素是化学化石中最简单,最常见的一种。人们不仅用它来确定地层的年龄,而且根据碳12与碳13的比来确定沉积环境是海相还是陆相。最近美国科学家就根据这一点,科学地解释了陆相煤核成因的原理。

存在于大化石或微体化石之中的化学化石,又是帮助人们确定许多古植物之间亲缘关系的重要手段,通过生物化学分析所得的结果,有时比通过形态和解剖所得的结果更为可靠。

大自然把千千万万的生物体变成了化学化石,其中有的已成为人类必不可少的能源,而更多的包括存留在地球表面的三分之一的有机碳,人类还无法把它们变成高效的能源或用于别的途径。所以化学化石的形成过程,也是值得人们探讨的。现在有些科学家正在探索直接用植物制造石油,可能就是从这里得到启示的吧。

由于化学化石的用途如此重要而广泛,所以科学家为了研究它们而专门开创了两门的新学科,即古生物化学和古化学分类学。(原载《聪明泉》)

(来源:中国公众科技网)

浅析化石的修复(海百合) 第3篇

接受标本的第一件工作就是把标本从汽车上移动到地面,修理前要从车上移动到修复的地方,我们根据不同的重量和大小,选用自制的四轮车,装车卸车有专人手扶手推车,车轮打眼儿,防止化石搬上搬下时,车轮因重量而自行移动,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在包装和搬运中几经磨难,有环境、温度的影响,再加上搬运过程中的震动,已经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回到博物馆就应该把在损失控制到最小,这是博物馆人不可推卸的责任。移动化石的现场只由一个人指挥,现场不扯皮,不商量,不讨论,移动前找隐患,查包装,避免断裂,脱手,损坏。参加搬运人员明确搬抬办法,所经路线,路面情况和到达地点,高度重视每一块化石,让所有化石安全运输到指定位置,为下一步工作打好基础。

开箱工作看似简单,也须慎重,急切想知道箱内是什么化石,任务重、想加快速度都会带来急躁的心理,往往会造成化石的二次损坏,这是最大的隐患。打开框架箱,需要找好支点,合理使用撬棍、撬板、起钉,要做到有板有眼,一丝不苟。开箱后,展现在我面前的大型海百合化石有缺边短角的、裂嘴张口的、碎成几段的、大洞小眼的,也有起层的。一看就知道海百合化石产地在贵州省关岭,时代是三叠纪,化石产在中厚层泥质灰岩和薄层钙质粉沙岩中,有的岩层松散,遇水和光照会一层层翘起,产生大小不一的缝隙,有碎屑和粉面脱落,给加固修理带来不同程度的困难。在清理包装材料时,切记把所有碎片,包括化石的内层碎片保存好,一块也不能少。粘补化石,复原化石不怕碎,就怕缺,只要细心把每块化石上的碎片随化石运到修理场地,保管好,就能还原化石本来面目。

这块海百合化石保存条件好,形象逼真,立体感强,花冠、茎与根逼真清晰,千姿百态,宛如出水芙蓉。海百合化石大小不一,我们都把它放在一个大车间里,开箱后,残破化石尽量减少移动,也就减少了损失,根据化石的高低,用钢管和管卡子搭成护栏,一排排高低不平的横杆,让每块海百合化石有了依靠,拦腰挡住,找每块化石边缘的相对平面,把每块海百合化石立在地上。

用196树脂和气相法的碳黑搅拌匀后,加促进剂,灌进海百合化石缝隙,让它自由流淌,渗进(灌前再加固化剂),下部到上部的大缝隙用石膏堵住,防止渗出外露浪费材料,灌注时注意看不到的小缝有无渗出树脂液体,及时用橡皮泥临时补缝,灌浇速度要慢,直到灌满为止。一块接一块灌,等固化的时间,可先粘合小块内层碎片,再用石材胶靠向下的力粘合大的碎块,小块人力举起,双面涂胶,大块用吊装葫芦吊起,抹胶对缝,让缝隙吻合,靠自重粘接(粘合剂是一种石材胶,分两组,粘附力强,按比例两种胶调匀,40分钟内,可溶于水,固化后,用凿子实验,很难从粘合处断裂,坚硬的像石头一样)。能短时间稀释的石材胶,在处理表面时,解决了用其它胶的缺陷,软的时候,粘粘糊糊,硬的时候费力,在40分钟内用水处理好化石粘接的接口,一次完成,等待干燥即可,粘补内层碎片,寻找接口,对缝外层大型碎块才能找到位置,不易错位。整块海百合化石粘接成型后,再做细部的修理工作。海百合由冠(茎和腕)、根组成,脉络密布,茎挺拔刚劲,叶舒展自如,象不同方向错落有致地伸开,茎上有一圈圈环形构造,这些构造的细部填充了泥沙,给修理带来了困难,每块化石缝隙的泥沙需清理干净,既非功夫,又难清理,我们用去锈环形刷安装在角向磨光机上,电动清除,省时省力,相比之下化石坚硬,泥沙松软,既不伤化石表层构造,又能使化石修理的面貌一新。细小的表面缝隙用石膏粉加502胶填充粘补,不用完全干燥,即可清理表面,减少重复劳动,同时剔除堵漏的石膏和橡皮泥等杂质,擦拭干净后,用汽油稀释大理石腊,成浓度较小的液体,用喷枪罩上一层保护层。稀释液体需用纱布过滤,祛除杂志,喷枪喷洒时,正反两面及周边都要喷匀,不可遗漏。正面有因依附树木形成的煤屑,泥质灰岩和钙质粉岩都有粉尘脱落,表面液体腊多喷几遍,颜色不变,纹路更加清晰,色泽更加鲜旺,防水性能增强,如同罩上了保护层,效果极佳。使海百合化石雄浑优美,栩栩如生。

正值盛夏之际,阳光雨水会使海百合化石变形损坏,穿上腊衣的海百合化石既遮光又挡雨,临展布置在即艰苦的条件下进行,我们用最短的时间,用最经济的方法,选用材料,也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作为博物馆的古生物技术人员,我们不应满足于修修化石,装架古生物化石,还应主动参与展示,把我们修复的精美化石用最好的方法展示给观众,这样我们才能生存。不要看不起自己的工作,我们是博物馆的中间力量,是自然博物馆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支队伍。

化石中的秘密 第4篇

其实化石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石头,但真正的化石往往会和特殊的生物有关系,因为只有在特殊的条件下才能形成所谓的化石。有些化石与大家所想的不一样,比如很多人会把河谷冲下来的鹅卵石当化石,但它并不是,只是由于原来在高处的石头经过水体的不断搬运,磨圆,变形,变得像化石。

要想找到化石,首先人们需要认识沉积岩,沉积岩是唯一能够保存化石的岩石。所谓的沉积岩是指生物死亡以后,尸体被水体搬运埋藏下来,混合着一些细微的颗粒和水里面的沉积物质,这样的物质经过长时间压实,最后变成一种石头,就是沉积岩。顾名思义,沉积岩是一层一层的,就像我们吃的千层饼。像广西的喀斯特地貌,它是一种石灰岩,石灰岩本身也是一种沉积岩,它是在海里面形成的。

我国东北地区的火山活动非常频繁,火山灰沉降以后到了湖泊里,形成了一层厚厚的火山灰堆积,由于水体的作用,火山灰沉积形成了沉积岩,所以火山灰里也包含了一些矿物。

有时我们会听科学家做出这样的推断,比如一亿六千万年前的恐龙,科学家们之所以能报出年龄来,除了古生物化石本身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能够根据火山岩和火山灰来确定它的年龄。

在辽西热河生物群,我们会看到有一些石头稍微发点紫红色,实际上这就完全是火山灰快速堆积下来形成的,因为火山喷发的时候往往会碰到一些水体,这就激发火山形成类似于泥石流的性质,能够快速地把来不及逃走的一些生物原状保存下来。但能够飞的动物基本上保存不了,像鸟、翼龙这些动物,那时都已经飞走了,飞不走的像哺乳动物,蜥蜴 、青蛙和一些不会飞的恐龙等就往往被保存下来,我们经常会看到有成批大量的恐龙,比如一个大的恐龙带着三十多个小恐龙,或者七八个恐龙都在往一个方向逃跑的这样一种场景,实际上这都是瞬间的灾难事件所埋藏下来的。

古生物是一种基础性的科学研究,就像地质学中找煤矿和石油一样,他们会做基本的勘探,最后发现目标。我们做的是更基础的工作,我们是告诉大家这个地区有什么时代的石头,哪些地方的石头是一样的。我们的工作和生物进化论、达尔文演化论有关系,和老百姓的生活与GDP的增长关系并不大,但我们做基础研究往往一个最高的境界就是不要有功利心,因为这些研究都是基础,是做学问所需要的,就像达尔文研究进化论纯粹是出于一种爱好,我们也都是对基础研究有着浓厚兴趣的人。

周忠和

中外非化石能源的统计分析 第5篇

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中提到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 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 可以将非化石能源理解为指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以外的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为了应对气候变化, 减排二氧化碳, 就需要降低碳强度和化石能源的使用率, 最好的办法是发展非化石能源, 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提高非化石能源的比重。

相对来讲, 非化石能源的说法要比清洁能源、绿色能源明确得多。像电力、氢解等, 如果是由化石能源转换而成的, 就不能计入非化石能源。只有用非化石能源, 如风能、太阳能、垃圾能等新能源、可再生能源转化的电力、氢解才能计入非化石能源。非化石能源在计算生物质能时, 与清洁能源、绿色能源具有同样的问题。此外, 非化石能源中生物质能的传统利用是否计算,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中计算现代能源和商品能源, 都可能出现不同的口径, 还有电力进出口是计入化石能源还是非化石能源等, 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世界各国非化石能源的比重

从世界主要国家的能源结构来看, 要实现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 这既是一个较高的目标, 又是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2007年, 世界能源消费总量排名前四名的国家是美国、中国、俄罗斯、印度, 在这些国家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 非化石能源比重均低于15% (不含生物质能的传统利用) , 分别为14.4%、7.3%、10.7%和3.6%。根据国际能源署 (IEA) 的统计, 从“世界主要国家一次能源供应的构成状况”来看, 2008年 (少数国家为2007年数字) 20个国家中非化石能源使用率未达到15%的国家有南非、波兰、俄罗斯、意大利、美国、墨西哥和澳大利亚等7个国家, 如果不计传统生物质能的利用, 还有印度没有达到。也就是说, 在20个国家中, 共有8个国家的非化石能源比重未达到15%。

与之相对应的有12个国家达到了15%以上, 其中比重达到40%以上的国家有4个。非化石能源比重最高的国家是瑞典, 达到了66.2%, 其中, 核能33.4%、生物质能20.3%、水能11.9%。非化石能源比重居第二位的是法国, 比重为49%, 非化石能源以核能为主, 占比42.9%, 水能和生物质解比重都不大。排在第三位的是巴西, 比重为45.9%。巴西是以生物质能和水能为主, 比重为45.9%。生物质能主要是生产乙醇燃料, 占全国一次能源供应的30.7%, 水能占13.7%。非化石能源比重居第四位的是芬兰。芬兰的非化石能源以生物质能 (20.9%) 和核能 (17.2%) 为主, 其他是水能 (4.2%) 和电能净进口 (3.2%) , 即使不将电力净进口计算在内, 芬兰的非化石能源比重也达到了42.4%, 还是稳居第四位。排在第五位的是挪威, 它的水能资源极为丰富, 是世界上水能资源开发最为出色的国家, 水能占该国一次能源消费的38.7%, 如果不扣减电力净进口, 挪威的非化石能源比重可达43.5%。从上述5个国家的情况来看, 虽然发展的重点不同, 但基本上都是依靠核能、水电和生物质能。世界上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发展得最好的几个国家, 如美国、德国、丹麦和西班牙等, 虽然在20个国家中风电和太阳能所占的比重是最大的, 但是在本国的非化石能源中所占的比重都不是最大的。可见, 要提高非化石能源的比重, 还是要依靠核电、水电和生物质能。

从这20个国家一次能源的供应构成来看, 一个显著的特点是, 工业发达国家基本上都完成了第一次和第二次能源大转换, 已经不存在生物质能的传统利用, 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已大大下降, 石油和天然气的比重有了很大提高。同时, 它们都根据本国的条件, 积极发展核电、水电和生物质能, 因为这些能源的经济性能比风能和太阳能要好。核电、水电、生物质能成为发达国家非化石能源的主体。

但是, 发达国家还要面对另一个问题——水电的开发已经达到极限, 核电和生物质能的资源也接近枯竭, 因此, 他们今后发展非化石能源的方向是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即使经济效益不好, 也不得不发展。另一个显著特点是, 像印度、南非、巴西等发展中国家, 第一次和第二次能源大转换还没有完成, 农村还有大量人口用传统的方法使用生物质能烧饭和取暖;在一次能源构成中, 石油、天燃气的比重还较低, 核电、水电和生物质能的开发水平很低, 还有很大的低价能源潜力不可发掘。由此看来,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能源发展战略是不同的, 但大家的目的都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 前者要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 而后者应当发展核电、水电和生物质能。

从世界主要国家发展非化石能源的经验来看, 在本国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首先应当发展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核电和水电。发展中国家的核电刚刚起步, 水能资源还有许多没有开发完。发展中国家在进行第一次、第二次能源大转换时, 可以把农村居民取暖、做饭的秸秆、薪柴腾出来, 用于现代化的生物质能利用, 相应增加非化石能源的开发量。

从世界主要国家发展非化石能源的经验来看, 都是在第二次能源大转换的过程中, 在电力工业发展的过程中, 经过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漫长过程, 才发展起庞大的核能、水能和生物质能的利用水平, 不可能一蹴而就。为了应对气候变化, 党中央提出要逐步提高非化石能源的比重, 完全适合我国目前能源工业的现状, 是中国能源发展的创新之举。

中国非化石能源的比重

目前国际上对于非化石能源的统计, 还没有统一、严格、科学的口径。在上面列举的世界主要国家非化石能源的统计中, 发达国家生物质能利用量占一次能源总消费量的比重都很小, 但是在许多发展中国家, 这个比重就很大, 如印度达到27.2%, 芬兰达到20.9%, 巴西达到30.8%。除巴西有大量的乙醇生产外, 印度和芬兰并没有如此巨大的生物质能现代化利用, 显然是把生物质能的传统利用计入了生物质能的利用量。另外, 生物质能、太阳能和地热能的利用, 有商品能源和非商品能源两类。如生物质能利用中, 生物质发电、生物质乙醇、生物柴油可以是商品能源, 而户用沼气池和大中型沼气就是非商品能源;又如太阳能利用中, 大型太阳能发电 (包括光伏发电和太阳能热发电) 并网运行是商品能源, 而太阳能热水器、被动太阳房、太阳灶都是非商品能源;还有地热, 大型地热发电是商品能源, 而大量的地热直接利用是非商品能源。商品能源有明确的计量, 而非商品能源并没有明确的计量。生物质能、太阳能和风能、地热能的利用, 电力部门在统计时将其并入了大电网的发电量。因此, 要计算我国的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消费比重, 还存在许多困难。

根据我国目前能够找到的能源统计数字, 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总消费量的比重可以有4种计算口径。

1.国家统计口径。目前, 在国家统计局对于能源消费总量和构成的统计中, 只统计了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水电、核电、风电。按这个口径统计, 2008年, 在我国能源消费中, 化石能源占92.5%, 非化石能源占7.5%。

2.商品能源统计口径。这个统计口径增加了生物质能中的生物质能发电、生物质乙醇和生物柴油, 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地热发电等, 相当于国际能源署 (IEA) 的统计口径。照此标准统计, 2008年, 我国能源消费化石能源为92.3%, 非化石能源为7.7%, 非化石能源比重较第一种口径略有增加。

3.现代能源统计口径。与上一种统计相比, 这种统计方法又增加了生物质能利用中的沼气, 太阳能利用中的热水器、被动太阳房和太阳灶, 还有地热直接利用。这个口径相当于国家发改委2007年发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的“202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5%”的统计口径。该“可生能源消费量”包括太阳能热水器、农村户用沼气、农村户用生物质固体燃料等大量非商品能源的利用量。按这个口径统计, 2008年我国的能源消费中, 化石能源占91.4%, 非化石能源占8.6%。

4.按现代加传统口径。即在非化石能源的现代利用基础上, 再加上生物质能的传统利用。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中生物质能传统利用量最多的国家, 所使用的农作物秸秆相当于7亿吨标准煤, 除了部分作为牲畜饲料, 部分作为肥料之外, 还有部分用于生产沼气和成型燃料。大致来说, 有一半用于农村居民烧饭和取暖, 被称为生物质能的传统利用。在我国, 结构就有很大的变化。按这个口径统计, 2008年我国的能源消费中, 化石能源占83.2%, 非化石能源占16.8%。

如何提高我国非化石能源的比重

在分析了世界主要国家和我国非化石能源的开发情况和结构之后, 有几个问题值得重视。

1.要把我国居后的能源工业尽快改造为现代能源产业。我国能源工业的发展方向, 既包括要尽快完成第一次和第二次能源大转换, 也包括要提高非化石能源的比重。

2.要大力完成第一次能源大转换。把农村的生物质能传统利用, 改造成为利用现代能源, 让农村享受现代能源服务, 把生物质能的利用提高到现代化的水平上来, 一方面改善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 另一方面也拓展了非化石能源的利用水平。

3.要大力完成第二次能源大转换。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还比较落后。在化石能源的利用方面, 煤炭比重太大, 石油、天然气的比重太低, 尤其是天然气的比重极度低下。提高这两种能源, 特别是天然气的比重可以显著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中国要大力加快天然气的开发。中国能源利用的落后, 更突出的表现是核电、水电和生物质能利用的落后, 其中, 核电和生物质能的利用是极度落后的。我国在核电、水电、生物质能利用方面要迎头赶上。

4.要改进我国的能源统计, 首先要明确非化石能源的统计口径。现在各种能源数据分散在国家统计局、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水利部、农业部和国土资源部, 国家统计局只对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水电、核电、风电进行统计, 是不符合当前需要的。要按照对非化石能源统计口径的要求, 对非化石能源进行全面统计。国家统计局应当提供一次能源消费总量, 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的消费量, 以及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

5.大力增加电力进口。电力净进口作为非化石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合理的, 进口电力应当像进口煤炭、石油、天然气一样得到鼓励, 而且应当比进口化石能源得到更多的鼓励。我国首先应当争取把中俄边界的黑龙江水电尽快开发出来, 还应当争取与俄罗斯和东南亚各国合作开发邻近我国的水电站, 向我国输电, 大力增加电力净进口。

弥足珍贵的化石标本 第6篇

被包裹在金黄色琥珀中的通常都是一些远古时代的动植物标本:最古老的蚂蚁、蛾子、无螫蜂、毛虫、白蚁、蘑菇,甚至还有花粉颗粒,它们大都有数千万年的时间,可以让后来的人类有机会从中一睹远古时代动植物的样子。琥珀与普通化石的区别在于,一般化石是在石头上留下远古时代生命的粗略形态,而琥珀化石通常保存完好,动植物的一些细节清晰可辨,甚至还保留了它们被永久封闭在琥珀中的那一瞬间的栩栩如生、纤毫毕现的神态。

通常,被困在琥珀里的是昆虫等小动物,因为大一点的动物有足够的力量挣脱黏稠的树脂,而蚂蚁、蜜蜂、甲虫及螨虫之类却很难逃脱。正因为如此,琥珀中发现的动物以节肢动物居多。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古生物学家戴维·彭尼在一块长4厘米、宽2厘米的蜘蛛琥珀化石中提取了一滴血,经研究他得出结论,这是一只生活在2000万年前的蜘蛛。

有科学家还在美国新泽西的琥珀中发现了白垩纪时期的蚂蚁,由此确定该动物的社会性可以回溯到1亿年前。

美国昆虫学者戴维·格里马尔迪发现了“科学史上最重要的琥珀化石”。在这块琥珀里面包含着三朵小花,可能是从橡树上凋零飘落下来的,它们的年代可以追溯到9000万年前。那时还是恐龙生活的年代。这是在琥珀中发现的年代最久远并完好无损的花。是研究如今遍布地球的开花植物起源的一个重要线索。

虽然那些在树上钻孔破坏树木的昆虫是树脂意欲“捕获”的主要“猎物”,但是树脂也在无意之中“捕获”了许多其他误入“陷阱”的动物,包括一些小的蜥蜴类爬行动物和青蛙等。对于这些不小心被困的小生物来说,这是它们一生中最大的不幸。但对于研究地球生命进化历史的生物学家来说,这些琥珀却记录了远古生命活动的许多线索。

琥珀生动地记录下了史前动植物的活动瞬间。比如,一些螨虫会依附在一种蜜蜂身上搭乘“顺风车”周游世界;叶甲虫在它们的“自卫反击战”中吐出有毒的泡沫对付敌人;一只螳螂曾受到蚂蚁大军的围攻;而另一只蜘蛛已经快将一只千足虫吃完。

今天所发现的琥珀大多都是在第三纪早期(大约在3000万年至5000万年之前)形成的,那时恐龙已经在地球上灭绝了。不过在少数几个地方,如黎巴嫩、美国的新泽西、西班牙的阿拉瓦省,也曾发现数量极少的恐龙时代的琥珀(大约在6500万年至2.2亿年前)。

虽然琥珀中的大多数生命在今天已经绝迹,但是一些与它们有着亲缘关系的动植物现在还生活在地球上,它们的行为和生态有助于我们对照了解琥珀里“远古生命的故事”。科学家将琥珀中的古代动植物与今天类似的物种加以比较,研究动植物的进化发展过程,他们甚至能够通过研究琥珀中的气泡分析出远古时期的大气成分。

上一篇:景观语言下一篇:生态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