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范文

2024-09-10

孩子范文(精选11篇)

孩子 第1篇

关键词:相信,理解,了解,角度,引导,独立,解决,帮助

我既是一名幼儿教师, 又是一个五岁孩子的妈妈。一直在探寻教育孩子的最好方法, 也学习过很多书籍。但我觉得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第一要做的就是———相信孩子理解孩子。我们说相信和理解都是相互的, 只要做到这一点, 我认为孩子也会相信我们理解我们, 和我们成为朋友成为知己。下面通过一个小的案例展示我的做法:

个案: (一)

一次, 孩子将幼儿园的小教具拿回了家, 并且一直在把玩。我发现了以后, 起初我没有影响她, 当她玩完了之后, 我开始和她交流。

“丫头, 你拿的是什么好玩的东西, 玩得这么专心?”

孩子没有说话, 若有所思的笑了一下。

“可不可以让妈妈玩一玩?”

“可以。”孩子没有表情的说, 顺手给了我。

“这玩具虽然小, 但却很精致。”我边玩边说, 我知道孩子特别喜欢小东西。她的口袋里, 经常装一些珍爱的‘小玩具’。

“很好玩!”这时候孩子的表情, 明显有所跳跃。

“这是什么呀?”我趁机问。

“这是我们班工作室的教具。”孩子很自豪地说, 角色像是我的老师。

“噢, 是教具呀!你们现在的教具, 这么好玩, 真好!”

“我们教室还有很多好玩的教具!”孩子很兴奋。

“你是不是非常喜欢这个教具?”我边问边观察孩子。

“是的!”孩子很干脆的回答, 同时拿回‘玩具’。

“那小朋友喜欢吗?”我试探的问。

“他们都很喜欢!”

“那明天小朋友想玩的时候, 还能玩吗?”

“不能...”孩子很犹豫。

“那教具的家应该在哪里?”

孩子低下了头没有回答。不一会, 她征求我意见, 想让我帮她还回去。我答应了她, 但也告诉她应该做的。孩子又沉默了, 我便在没有说什么, 让她去玩了。

第二天早上, 我试图让她自己还, 她没有同意。我神情自若的将教具还给了老师。孩子此时一直在观察我和老师。非常幸运的是, 老师很有经验, 很平常的将教具接过去, 对孩子笑了笑。

孩子的表情一下子, 又紧张变为轻松, 与老师对视着, 害羞的笑了笑。

这时候, 我才真正的放下心来。

(二)

第二次, 孩子放学回家的时候, 手上戴了一个漂亮时尚的手链, 开心的给我看了又看, 问我:“妈妈, 叫你看漂亮不?”

“是圆圆送我的!”孩子补充道。

“是的, 非常漂亮, 我也很喜欢。”因为有了上次的铺垫, 我继续说:“丫头, 你有没有想过, 这个手链也许很贵重, 也许是她的妈妈送给她珍贵的礼物, 就像妈妈送给你的礼物。”

这时候孩子愣住了, 有一点不高兴, 但也没有反抗, 同时好像在思考。

这是我觉得, 我应经引导到位了。孩子需要时间来权衡。我便找借口离开了。

早上, 我试探的问:“妞妞, 咱们把手链还给小朋友吧!好吗?”

“好吧, 这手链这么漂亮, 一定很贵重。”孩子这时候停顿了一下, 继续说:“妈妈, 你帮我还好吗?”

“可以!”我深深的抱了抱了她。

我把整件事情给老师叙述了一遍, 老师仍然对着孩子微笑了一下, 表示肯定。孩子也释然了。

那是即将到圣诞节, 所以在圣诞节的时候, 我以圣诞老人的名义送了孩子一条类似的手链。告诉她:“圣诞老人, 说你是一个不随意要别人东西的孩子, 所以一定要送你这个礼物。同时, 圣诞老人还希望你能自己去解决问题。”

个案分析:

一.理解幼儿。

现在的幼儿, 几乎都是独生子女, 而且现在每个家庭的生活条件都比较好。幼儿几乎都生长在各种东西应有尽有的环境, 只要幼儿需要, 家长就会满足。家庭氛围里, 在幼儿不同意时, 更不会有人同他们分享一个东西。这样幼儿会形成一个习惯, 我需要的东西都是我的, 我可以任意把玩, 任意拿走。所以, 幼儿并不会把从幼儿园拿东西, 当成是不应该的, 更谈不上成人眼里的‘偷’。作为成人, 要学会理解幼儿, 遇到事情的时候, 不妨多观察观察, 多思考思考, 而不是自以为是它就是, 这是成人经常犯的错误。如果在第一个案例中, 家长看到幼儿拿幼儿园的教具便直接不客气的谴责幼儿, 为什么偷幼儿园的东西。结果会怎样, 简直不敢想象, 也许幼儿心里会永远留下一个偷东西的阴影;也许幼儿会永远抬不起头做人, 总觉得低人一等, 把自己当成偷东西的贼。

二.正确的引导幼儿, 适可而止。

引导幼儿时, 要把自己放在幼儿的角度, 看待问题之所在。注意观察幼儿的表情及心里的变化。当幼儿乐于交流的时候, 一定要抓住时机, 让幼儿知道事情没有做正确的原因。同时, 一定要掌握好度的问题。如果很敏感, 就更需要方法, 既不伤害幼儿, 又能让幼儿知道问题之所在。而且至始至终, 要让幼儿很明白你很爱她, 你在帮助他。最后就是要适可而止, 幼儿一旦理解到位, 就不要再担心幼儿记不住而重复。给幼儿独立思考和接受的时间。可以看到, 在案例一和二中, 真正解决问题的时间都放在了第二天。

三.鼓励幼儿独立解决, 适当的帮助。

成人总是犯一个问题, 急于帮助幼儿解决问题。一是担心幼儿不会解决, 不信任幼儿;二是替幼儿包办。这样不仅会让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弱, 而且让幼儿感觉到你的不信任, 导致不自信或依赖心理。案例中为什么家长没有让幼儿独立解决呢?其实我们可以看到, 在案例中的幼儿已经有了很好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是她很信任家长, 也提出了帮助。这时候作为家长一定不要辜负幼儿的信任, 要适当的帮助。首先, 真正的实施是需要时间和过程的, 幼儿需要适应;其次, 要根据幼儿的性格特点, 来给与肯定和帮助。尤其当幼儿不自信和逃避的时候。但一定不要忘记提醒幼儿最佳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就像案例二中的圣诞老人。

参考文献

[1]幼教博览

孩子 第2篇

关键词:幼儿园管理;资金管理;信息化

幼儿园管理指的是幼儿园管理人员和有关教育行政人员遵循一定的教育方针和保教工作的客观规律,采用科学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手段,将人、财、物等因素合理组织起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优质高效地实现国家所规定的培养目标和幼儿园工作任务所进行的实践活动。

管理的要素可分为有形和无形,有形的要素包括人、财、物、事,无形的要素包括信息、时间、空间。以上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可分割。笔者就“财”这一要素来发表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幼儿园一切管理工作的出发点都应该是“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资金管理也不例外。有了中心指导思想,那么在制订措施的时候便要时刻遵循它。

要把资金用在教师的再教育身上。人是最具有活力和创造性的因素,只有人尽其才,才能充分发挥人的内在潜力。

笔者认为,幼儿园的资金管理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节俭与广开财路相结合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幼儿园管理在节俭的道路上,任重而道远。如何做到广开财路,便要将资金管理与其他要素的管理充分结合起来,例如,某幼儿园教师在业务园长的带领下,以教研组为单位,自主探究,积累整理材料,编写出特色鲜明的园本活动教材,并出版发行,為幼儿园创收。

二、注意把资金投入到建设信息系统中

幼儿园管理可以高薪聘请一些信息专业人才,构建幼儿园的信息管理系统,让教师从繁重的信息管理工作中抽身出来,将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精力投入到幼儿教学教育中;让园长从人员管理中抽身,集中精力放在幼儿园的教育理念方针、教学教育方法、幼儿园的长远发展上来,为幼儿园管理的信息化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要想更好地管理幼儿园,必须要将人、财、物、事、信息、空间、时间等各大要素综合起来考虑,以“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为宗旨,认认真真做好保育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杨玉玲:市场经济下幼儿园管理策略.现代营销,2012(12).

孩子节目与孩子心态 第3篇

防止少儿节目成人化

少儿节目要注意的问题有很多, 目前最严重的就是少儿节目成人化。我们经常可以在节目中看到成人对孩子操控的痕迹。不少节目是成年人带孩子立言, 或者让孩子对成人语言、行为进行模仿, 主观地认为少儿喜欢什么样的电视节目, 并故作天真, 让孩子们感到不真实。如有的少儿节目主持人、嘉宾小朋友严肃有余, 活泼不足, 语言神态无不同成人一样成熟老练, 失去了孩子应有的天真和童趣。有些现场采访, 让孩子朗读或背诵成人为其撰写的“台词”, 让人看了啼笑皆非。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儿童应该是快乐的, 成人们应该负起责任来敲碎儿童的地狱, 建立儿童的乐园。”但眼下成人们并没有领悟到要如何为儿童们敲碎地狱, 如何让他们快乐。少儿频道不应该只偏重于教育孩子, 增长见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而更应该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真正了解孩子, 了解他们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 有着与成年人不同的要求和选择。如果忽视这种差异, 节目的吸引力会大打折扣。

满足少儿心理的娱乐需求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 办好少儿节目, 少儿电视工作者就必须以少儿为本体, 注意研究少儿的心理需求。以少儿的视角去认识世界、用少儿的思维方式去思考、用少儿的语言去表达。《天线宝宝》的原作者、英国幼教专家安妮伍德女士认为, 最容易吸引幼儿注意的莫过于以他们的经验和视野领会事物和环境, 而孩子们理解这一讯息的途径就是“玩乐”。

虽然少儿的年龄跨度很大, 又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 但是他们共通的特点就是喜欢“玩乐”。由于少年儿童具有非常明显的求新、求异的特点, 所以少儿节目的形态应该变化非常的快, 而且要不断地更新。一些深受少年儿童喜欢的节目的重要元素, 如卡通动漫、音乐舞蹈、游戏竞赛、科幻探险等等, 都具有“娱乐”性。

清华大学副院长尹鸿教授指出:少儿电视节目的核心应该是娱乐性, 开放性促使了娱乐性成为少儿电视最核心的元素。所有的电视功能离开了娱乐性, 都几乎无法实现。离开娱乐性, 少儿们几乎就不可能看电视。这类节目有以下特点:

一、叛逆性

少儿在生存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压力, 这些压力更多的来自于成人, 他们需要有释放压力的出口。叛逆这个主体会一直伴随着青少年的成长。当孩子三岁之后, 一旦有了自我意识, 这个逻辑就会一直存在着, 到一定的时候它就会爆发。

比如《猫和老鼠》, 小老鼠总是欺负比它有力量的猫, 虽然猫个头比它大, 力气也比它大, 但是老鼠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作弄猫、战胜猫, 最后猫和老鼠还会成为好朋友。这样的故事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因为这样的故事有想象力, 有叛逆性。

二、想象力

想象力不受现实原则制约而随心所欲。孩子有丰富的想象力, 所以更看重未知的东西, 越有想象力的东西越受到他们的欢迎。我们常常困惑, 《天线宝宝》中总在重复同样的话、同样的动作, 孩子们为什么不厌烦呢?这个被许多人认为“幼稚、单调、慢节奏”甚至“弱智”的节目, 却博得了全球111个国家、78个地区、5000万儿童的青睐。这是因为一遍遍的重复背后留给孩子们许多的想象空间。孩子们看到的不是重复的故事, 他们的想象使故事变得很丰富而且有变化, 所以他们一点也不感到厌烦。

三、自主性和参与度

制作少儿节目的电视工作者应该有一颗童心, 理解孩子, 宽容孩子, 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心, 对未来充满幻想。

强烈的参与意识是孩子们的天性, 少年儿童参与是办好少儿节目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少儿节目应该创造更多的机会和途径使少年儿童能够亲身参与活动, 让其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例如一些国外的优秀儿童电视频道都十分注重倾听孩子们的声音, 和孩子们形成良好的沟通交流关系。美国迪斯尼频道在作节目之前, 经常和几百个孩子交流, 对每个环节进行测试, 以保证节目有足够的乐趣和效果。

“童年不仅仅只是幼稚的、不成熟的, 它还联系融合着历史的古老、现状的年轻和未来的无限可能。”西方数十年的少儿发展研究和大脑发展研究的结论已经证明, “玩”对于少儿认知、身体、情感和社会化的适度发展具有关键作用。我国少儿电视要改变“没有少儿观众”的尴尬局面, 就一定要打破“教化为本”的陈旧思维模式, 注重娱乐元素, 让孩子们真正地娱乐起来。

少儿节目要有童趣

少儿电视节目要不落俗套、新颖、符合少儿的口味, 寻找属于少儿的情趣。就是从孩子的感情出发, 让他们感觉有趣。让他们能在节目中看到自己想看的, 说出自己真正的想法。如黑龙江电视台少儿频道的《小天鹅房房车》栏目, 在拍摄的过程中, 主持人多使用“我们”这个词, 而不是“你们”这个词。虽然只是主语上有了小小的变化, 但是却让参与节目的孩子们真正感到主持人的亲切, 已经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 进而放松自己, 全身心地投入到现场的活动当中。参与其中的孩子达到了忘我的地步, 尽情展示, 那么收看节目的观众又怎么能不被深深的吸引呢。

童趣的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也是制作少儿节目的工作人员最应该具备的心态就是好奇心。好奇心是产生少儿思维能力发展的前提。对电视机前的小观众来说, 节目的好坏, 要看他们会不会产生好奇心。只有制作少儿节目的工作人员在整个的制作过程中始终怀有一颗好奇心, 才能引起少儿受众群的共鸣。黑龙江电视台少儿频道的《同一首儿歌》栏目, 让省内很多的孩子都能在荧屏上找到自己的身影。这使他们好奇自己在荧屏上的表现如何。

坏孩子,“好孩子” 第4篇

现在,我爱穿潮流衣服。如今,是非主流。我的qq名是非主流的,头像也是,以为自己和她们不一样。我爱黑色。妈妈说我是坏孩子。对,我就是坏小孩,不合群,孤僻。对,我就是坏小孩。可能我一辈子都做不了好孩子,喜欢潮流怎么了?切,在我自己眼里,我还是一个好孩子。只是迷失了自我。

我是坏孩子,也是“好孩子”。

富孩子,穷孩子 第5篇

——Jacob, 17

Maybe you take the bus to school every day while your neighbor shows up in a shiny new SUV2). Or maybe you're the kid who flew around France for the summer while your friends pulled double shifts at the local fast-food place. It can be uncomfortable when you have a lot less money, or a lot more money, than your friends and peers. So how do you deal with these class concerns?

也许你每天都要坐公交车去上学,而你的同桌却坐在锃亮的新款SUV车里出现。或许暑假的时候,你是那个坐着飞机环游法国的幸运儿,而你的朋友们却只能在本地的快餐店里倒双班。比朋友和同龄人阔许多或穷许多都会让人觉得不自在。那么,你该如何应对这些差别带来的困扰呢?

Dealing with the Difference

If you're pinching3) pennies while your friends are always making plans for expensive activities, it can be a good idea to approach4) them about it. They may not realize that you're having trouble keeping up with their lifestyle, and they may be perfectly happy just to hang out5). "Just spending time chilling out with some good friends is better than anything money can buy," says Jacob, 17.

If your friends are itching6) to get out, you can still go along and keep costs down. Go to a Saturday matinee7) instead of a full-price movie. Order a simple hot chocolate at the local coffee shop instead of a $5 mega-beverage. Go to the mall and buy one small, fun item — save the bigger purchases for another time when you can look for bargains and won't be pressured to overspend.

You can also take the initiative8) and suggest other low-cost activities:

·going to the park or the beach

·playing a board game9)

·doing a group art project

·checking out a museum that has free admission for students

·playing a pickup10) basketball game

·going hiking

·cooking dinner and dessert for yourselves

·checking out a free concert

Hey, Big Spender!

On the flipside11), if you're the one with major cash, think about how your spending habits might affect your friends. If you go out for a three-course meal and your friend only orders a salad, don't split the check evenly — pay for your portion. You could even treat a friend to lunch once in a while. Most importantly, talk to your friends, find out if things are getting too expensive for them and be considerate.

Seeing Green

Even if your friends are considerate of your situation, it can still be hard to be one of the "have-nots." If you find yourself green with envy, try to remember that people — rich or poor — want to be liked for who they are — not just what they have. "Sometimes I wonder if people really want to be with me, or if they just want a ride to school in my car," says Jacob.

"My family doesn't always have everything that we want, but we always have what we need," says Alex, 16. "My parents work hard for that, so if someone wants to diss12) me because I don't have the right stuff, then I probably don't want to hang with them anyway."

Money Isn't Everything

Alex is right on13). You've heard it before, but it's true — money isn't everything. Despite how much money you or your family has, it can't make you happy or smart, and it can't solve all of your problems. Now, you may be thinking, "Sure, money isn't everything, but it can buy you things." But ask yourself: Are your things really that important? Try answering these questions and see where you stand:

If your home was on fire and you could only save one of your belongings, what would it be?

If you could give any gift to any one person in the world, what would your gift be and to whom would you give it?

What's most important to you in the world? What couldn't you live without?

Chances are, your answers to these questions aren't your stereo14), your jewelry, or even your car.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s in life usually aren't our possessions — they're our family and friends, our values and our health. So the next time you find yourself envious of someone else because of what they have, think about what you'd rather bring to a deserted island: your Playstation15) or your best friend?

对待贫富差距

如果你正捉襟见肘,而你的朋友们却总在安排高消费的活动,那么告诉他们你的处境会是个不错的办法。也许他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要和他们的生活方式保持同步对你来说有些困难。而实际上,就算出去闲逛他们可能也会很高兴。“和三五好友一起放松的时光胜过金钱所能买到的一切,”17岁的雅各布说。

如果你的朋友们一心想要出去玩儿,你还是可以和他们出去,并能控制花销。去看周六的日场表演而不是全价电影;在当地咖啡店点杯普通的热巧克力而不是五美元一杯的大饮料;去商场买个好玩的小物品就好——留着钱等下次有大减价,不会被迫超支的时候再多买些。

你也可以采取主动,建议其他一些低消费的活动;

·去公园或海滩玩

·玩一场桌面游戏

·进行一项小组手工活动

·找一家对学生免费的博物馆去参观

·举办一场临时篮球赛

·出去远足

·自制晚餐和糕点

·找一场免费的音乐会去听

嘿!花钱大手大脚的家伙

反过来,假如你是有钱的那个,不妨想想你的消费习惯会对朋友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果你出去点了一份三道菜的大餐,而你的朋友却只点了一盘沙拉,那就不要平分账单——你付你的那份好了。甚至你都可以时不时请朋友撮上一顿。最重要的是要和朋友们沟通,了解花销对他们来说是否太多了,尽量考虑周全。

妒人所有

即便你的朋友们能够体谅你的处境,“穷人”也不那么好当。如果你发现自己心生妒意,就努力记住:人们——无论贫富——都希望别人喜欢自己只是因为喜欢自己本身,而不是因为自己拥有某样东西。“有时,我怀疑大家是真的愿意和我在一起,还是只想搭我的车去学校,”雅各布说。

“在我家,并不是我们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但我们总能得到自己所需要的,”16岁的亚历克斯说:“那都是我的父母努力挣来的。如果有人因为我没有某样东西而瞧不起我,那我可能就不会再和他们一起玩了。”

金钱不是万能的

亚历克斯说得好极了。有句话你一定听说过,但它确实千真万确——金钱不是万能的。无论你或你的家庭多么富有,都不能让你变快乐、变聪明,也无法解决你所有的烦恼。现在,你可能在想:“金钱当然不是万能的,但用它可以买到东西。”那不妨问问自己:你要的东西真的那么重要吗?试着回答下面的问题,看看自己的立场在哪边:

·如果家里着火了,而你只能抢出一样物品,那会是什么?

·如果你可以给世界上任何一个人任何一种礼物,你的礼物会是什么?你会把它送给谁?

·世界上什么对你最重要?你的生活不能没有什么?

在孩子做事过程中赏识孩子 第6篇

第一, 为孩子设定“小目标”。

不要认为赏识一定要怎样夸奖孩子, 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 为孩子设定一个“够得着”的小目标, 这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赏识, 而且这种情况下的赏识不会产生“副作用”。

让孩子养成一个习惯:在晚上睡觉前问自己一个问题:今天, 我为我的目标做了些什么?不要求孩子记日记, 但鼓励孩子在“目标日历”上写点或画点什么。比如画上一张笑脸。

第二, 在孩子犹豫迟疑的时候给予支持和鼓励。

赏识最发挥作用的时候, 应该是孩子想“跳”又有点怕的时候。这时, “赏识”就是一只有力的手, 在孩子后面用力推一把。尽量少用奖励诱惑孩子, 要让孩子前进的动力来自自身, 而不是外在的诱惑。不要过分强调孩子的潜能, 强调孩子“一定能行”, 这种办法对一部分孩子管用, 而对另一些天性比较胆怯的孩子来说, 可能反而增加了心理负担。

解除后顾之忧。跟孩子说一句:“你放手去做, 做好了算你的, 做坏了算我的。”让孩子解除对失败的恐惧, 这也有利于增强孩子的勇气。

第三, 在孩子失败的时候加以赏识。

失败的时候也要赏识吗?有些父母可能不解。其实, 孩子失败的时候可能更需要这件武器。如果这时不“赏识”孩子, 孩子可能得到的不仅是失败, 而且还有失败留给他的沮丧心情, 这可比失败本身可怕多了。

不要讳言孩子的失败。失败就是失败, 怎么样也不能把失败说成成功, 这是没有说服力的。同时, 也不能把失败归因于客观因素, 让孩子正面自己的失败, 这是第一课, 也是很重要的一课。

调节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放松心情, 方式当然多种多样, 听音乐、看电影、打球、散步等等。总之, 让孩子从沮丧中摆脱出来

从“好孩子”到“坏孩子” 第7篇

几个月大, 他就有过抗争:妈妈抱着他, 拉他的手按钢琴的键, 让他听让他感觉。可他不喜欢那黑白道和难听的声音, 就哭闹。妈妈就吼, 再哄, 还得按, 不按不行, 哭也不行!如此反复, 他的一切抗争都无效。妈妈是好强的女人, 但自己又没能耐达到自己想要的高度。于是, 她就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

从3岁开始, 他的抗争转换成顺从以及顺从后的一些奖励, 因为妈妈是不可战胜的, 他只能顺从。学字、学文、学琴、学演讲、学歌舞、学电脑……12岁之前, 他从被动的顺从变成机械的习惯, 他完全不明白这是为了什么, 不知不觉地成了“神童”, 一次又一次登上领奖台, 演奏奖、小主持人奖、十佳少年奖、各类竞赛奖……这时候, 他总是一句话不说, 只看站在身边的妈妈。他看到, 身边的妈妈比他激动多了, 笑啊, 哭啊, 动人极了。对记者对观众对世界, 也都是妈妈在说话, 说她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说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是她的信念, 说每位妈妈都是可以做到的, 说她还会做得更好……他就奇怪, 妈妈所讲的一切他完全不懂, 怎么就成了他成长的道理?明明是被动的顺从, 怎么就成了动人的“母爱”?

也就是从妈妈的得意开始, 他有点儿明白了。因为他的优秀, 妈妈成了家教名人, 成了媒体吹捧的教育专家, 出了教育孩子的书, 到处讲课, 名利双收。于是, 他开始想一个问题:妈妈需要的东西他一点儿也不喜欢, 妈妈为什么要通过他来获取?妈妈生他之前并没有和他商量, 生下他为什么就有了规定他生命轨道的权利?他究竟属于自己还是属于妈妈?妈妈为什么总在告诉他应该做什么, 而从来不问他想做什么?妈妈对他究竟是爱还是利用?

14岁那年, 他有了第一次明确的反抗。

那是星期天, 妈妈交代了他一天应该练习的特长项目后, 就打扮好自己出去做她的名人演讲了。可是, 他什么都不想练了, 他想和别的孩子一样出去玩, 想疯狂游戏, 想滚爬摔打, 想满世界奔跑发出很野的叫声, 想去看看大山和田野……当然, 他只能坐着想想, 尚无行动的胆量。

妈妈回来大吃一惊, 他第一次没听妈妈的话, 而且是全部没听, 什么也没做。

妈妈大怒, 打了他一下又抱住他哭, 重复已经重复了千万遍的道理。

他想吼的是:“可不可以让我为自己活几天?”可妈妈的哭让他再次忍住了。他换了一种说法, 说他真的很累, 一切都要做到最好, 现在他觉得快支撑不住了。

妈妈用她演讲的那种激情抱紧他、亲他, 给他所谓的“信赖”与“激励”, 笑喊:“你就是最棒的!我的儿子肯定是最棒的!”

他好无奈。妈妈完全不知道, 他已经是一种还债的心理了, 还生身之债, 就算上辈子欠妈妈的, 硬着头皮再撑下去。但是, 他的学习还是滑坡了。同时, 他也开始为自己的生命找出路。他知道自己和别的孩子相比欠缺的东西很多, 学习之外一无所知, 常被同学们当傻子一般嘲笑甚至打骂欺负。他欠缺的东西一时补不回来, 但至少要先学会玩。

他首先找到的可以玩的地方就是网吧。很快, 暴力格斗游戏强烈地吸引了他, 从好奇到尝试、从笨拙到疯狂、从嬉笑到尖叫———他终于将幼儿时欠缺的玩性一次性地补回来了!

他是以学校补课的理由去玩的。妈妈第一次发现他在网吧时, 呆了几秒, 险些晕倒, 接着就是哭泣。妈妈没有冲进网吧惊动他, 而是等他回家后与他谈心, 仍是重复了千万遍的道理, 加了一句:“你的学业每况愈下, 会害死妈妈的。妈妈没有稳定的工作、没有经济来源, 你的状态不仅关系你个人, 还关系我的发展, 关系家里未来的经济状况……”

他第一次冷笑, 站起来背朝妈妈吼:“我明白, 你什么都不用再说了, 我当好你的托儿就是了, 你再说那些狗屁道理我就离家出走!”说罢, 他摔门就走。

骑在虎背上的妈妈有了雷电轰顶的恐惧, 她知道儿子还是去了网吧, 但却无招可施了。任意而为也是一种习惯。她一直以为自己在爱孩子, 一直以为为了孩子自己付出了最大的努力, 却被孩子的一句话提醒了, 原来, 孩子认为自己只是她捞取功利的一个托儿!她一时想不出更绝的招来稳住孩子。此后, 母子间就有了一种心照不宣的僵持。

他开始寻找自己的快乐了, 他有太多的快乐被妈妈夺走了。暴力游戏是他找到的第一个快乐, 从网上游戏到真实体验, 从校外到校内, 很快, 他打架有了名气。一直想把他往上捧的老师和妈妈全都傻眼了, 好久只能处在一种不敢相信的惊慌失措的状态中。妈妈从哭问到跪问, 他一律扭头就走, 心里非常痛快。

高一下学期, 他在校外被一群社会青年打伤后, 更加领会到活在这个世上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想真正快乐, 霸气和力量是多么重要!他正式变异———不再做妈妈的托儿, 顺从妈妈的渠道不如自成洪水!

他的智力仍是上等的, 用在闹校园、打地盘上照样好用。让学生服气的最好办法就是制服老师, 他一个接一个收拾, 从顶嘴到吼骂, 并警告所有老师小心点儿, 谁不服他就带人抄谁的家!老师不敢管他了。他又开始收拾学生, 一个接一个打。全校各个年级的学生全打遍并打赢之后, 他成了老大, 并有了一帮打手小弟, 只要他手一挥, 校园就会有人头破血流。

最好的孩子变成最坏的孩子, 所有得意过论说过吹捧过热炒过的人除了目瞪口呆外, 别无良方。妈妈, 这位被官方媒体、各方高人极力吹捧的“教育专家”, 突然间找不到方向了, 开始哭哭啼啼地到处问人求人———帮她管管孩子!

渠中的静水已变成滔天大浪, 所谓的心理救治, 在他洪水泛滥般的心灵上已经无济于事。

面对前来“拯救”他的高人, 衣着痞气、头上带疤, 一副黑道老大模样的他, 嘻嘻哈哈中说出的道理比高人想说的道理现实多了。他说:“要说心理, 我的心理在我的成长渠道中已打造成型, 别人的道理只能一边去;从学前班开始, 我就一直是支撑着学好而特想学坏, 现在只不过是回归我的真实而已;连母亲都可以把儿子当成名利工具的社会, 依我看怎么混都可以;十多年了, 那么多名人、高人、专家、学者、媒体、学校, 不都在说我是最好的而我的妈妈是最正确的吗?最好的我和最正确的家教却让我成了黑老大, 这是不是在说明教育上出了问题?还是省点儿事吧。生来都是人, 各人是各人, 都别跟我讲什么狗屁道理了, 让开道让我成为我自己就好!”

谁敢说孩子说的不对?谁有更高明的道理来说服这个孩子?其实, 都高明过了, 最后只能自食其果。真正的道理在这个孩子的嬉笑之中:“生来都是人, 各人是各人!”如果违背了这个理, 捧尖子成风, 捧星捧贵成风, 远离社会现实, 不尊重孩子的个性权利, 不给孩子留自由发展的空间, 捧得越高, 摔得越惨。最该反省的是孩子的妈妈, 妈妈是妈妈, 孩子是孩子, 各有各的天性, 各有各的心愿, 各有各的完整而独立的一生, 谁也不是谁的, 只可关爱, 不可利用。也许, 他的妈妈并没有从主观上在利用孩子, 并没有像儿子说的那样把他当成了名利的工具, 但现实说明她的确是因为孩子的成绩而成为教育名人的。她把自己未达到的理想有意识无意识地强加在孩子身上, 让孩子来替她完成心愿。这样, 孩子成了妈妈的缩影, 而没有成为他自己。当然, 他痛苦, 他长大后有自主意识时很自然地就要摆脱母亲的桎梏。他只不过是把妈妈禁闭了的幼年所需补了回来。只因禁闭得太多, 一下子补回来, 他自然就成了“洪水猛兽”。这不足为奇!

放飞孩子,让每个孩子的个性飞扬 第8篇

一、给予教学目标的拟定权, 凸显孩子独立自主的个性

“给目标以弹性, 构建个性化的天地”可以说是本次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目标的弹性设计就是体现“以发展为本”, 还给学生自主权, 还给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课程标准只列出全体学生经过相应学段的学习能达到的基本要求, 赋予学生“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的学习权利, 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落实因材施教提供了理论前提, 赋予学生“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的权利, 尊重学生的差异, 承认学生的差异, 并把学生的差异当做一个宝贵的教学资源.

如教学《认识小数》一课, 教师在出示课题后问学生:“看了这个课题, 你想学哪些知识?”学生甲说:“我想知道什么样的数是小数?”学生乙说:“小数有什么特点, 有什么性质?”学生丙说:“小数与整数有什么区别?”学生丁说:“小数如何读、写?”学生提出的这一连串问题, 其实就是针对自身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提出这节课所需要达到的个性目标, 这样不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是生活中的数学, 是学生“自己的数学”, 而且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 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 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了学生自主的个性, 让学生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二、给予教学活动的探究性, 凸显孩子勇于探究创新的个性

“探究”是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 不是作为现成知识的接受者, 而是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自主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教学中, 教师应注重创设问题情境, 引发矛盾冲突, 激发探究欲望, 为学生提供自主的探究时间和空间, 给予学生教学活动的探究权, 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成功的体验, 例如:在“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学时, 我首先出示“132”要求学生回答能否被3整除, 经口算学生迅速做出了肯定的回答, 我又将百位、十位上的数交换, 出示“312”问:“这个数还能被3整除吗?”学生仍做出了肯定的回答, 接着又将“132”个位上的数分别与十位、百位上的数交换, 先后得到“123”和“231”, 经验证两个数都能被3整除.我就提出:“通过刚才的变化情况, 你有什么发现?”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心理, 大家充分互动, 交流合作, 学生作出推测:一个能被3整除的三位数交换其百位、十位上的数后能被3整除, 而交换个位上的数后仍能被3整除, 看来个位上的数并不能决定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这是一条很重要的线索, 是一个带有突破性的猜想, 它并非来自教师的引导, 而是学生依据问题的有关信息和现象, 经过探索而作出的判断, 它将学生的思维引上了解决问题的正确航向.我再接着问:“能被3整除的数究竟有什么秘密?你能再举一个数交换各个数的位置来探究吗?”学生的求知欲更加强烈了, 连差生都参与到了探究过程中, 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这样的探究过程, 帮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去“做数学”, 完成数学的“再创造”, 使学生勇敢于探究, 勇于创新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课堂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了师生共同发展的绿洲.

三、给予教学提问的质疑权, 凸显孩子善问好思的个性

古人云:“学贵有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火花的火种, 对于小学生来说, 能提出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发现一种新的解题思路或方法, 都是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体现.因此, 现代的开放教学, 要求教师开放教学提问的质疑权, 使学生由学“答”转向学“问”,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例如:教学“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比较”一课后, 我便启发学生质疑:“大家有什么问题或想法要和老师、同学交流吗?”想不到一名学生竟问:“老师, 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求最大公约数?”一下子把我也给难住了, 但我很快抓住这个问题进行诱导:“对呀, 有没有其他方法呢?”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思维活跃, 很快就有学生发现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在短除以后, 还可以用最后的商除原来的数.接着又有一名学生说:“老师, 我找出了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原来最小公倍数也可以在短除以后, 把最后的商与原来的数交叉相乘, 取其任一个积即可.

这样的课堂, 学生的学习智慧得到尽情的展现, 整个课堂真正成为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

四、给予学习活动的选择权, 凸显孩子敢于挑战的个性

数学是个性化的课程,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习惯, 尊重学生的选择, 多考虑不同层次学生活动方式, 让落后者得到提高, 让超常者得到发展, 从而将课堂目标落实到各个层次, 细化到每个孩子, 让每个孩子的学习活动都是成功而有效的, 例如:学习“9+6”我组织探究口算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 动手操作, 探究出下面几种口算方法:

A.数数法

B.凑十法

C.因为15分成9和6, 所以9+6=15

D.因为10+6=16, 所以9+6=15

E.9+6=15, 5比6少1, 1和9, 凑成10.

接着, 我让学生从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口算方法来探究, 顿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我相信这样的设计, 差不多每一名学生都至少能找到一种方法来解决问题, 每一名学生都对解决问题有贡献, 学生不再是一个依赖教师的模仿者, 这样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民主、平等的数学活动氛围, 真正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每一个孩子都是好孩子 第9篇

镜头一:在集体活动时,孩子们都按老师的要求操作做纸桥,阳阳却像疯了似地满教室到处跑,还破坏其他孩子的操作成果,使得那些孩子手足无措,纷纷向老师告状。

镜头二:班里一位小朋友带来了一个溜溜球,阳阳非常想玩,但是由于很多孩子都不愿意和他一起玩,他只好一个人坐在旁边。 等了一会儿,他有点等不及了, 就伸出手一把抢过来,结果把溜溜球摔坏了。 带玩具的东东小朋友气愤地骂他:“你干什么呀? 你大坏蛋! ”

镜头三:吃点心的时间到了,小朋友们一个个排好队在做着吃点心之前的准备工作———洗手。 只见阳阳一个人在旁边,到处随意走,还随意插队,老师及时制止批评,他还笑嘻嘻的,一脸的无所谓。

分析:

1.阳阳的爸爸妈妈离异 , 爷爷奶奶总觉得孩子很可怜,平时对他比较娇惯。 爸爸对他也比较放任,等到一旦做坏事之后,就把他暴打一顿。 慢慢地使孩子内心产生紧张和压抑感, 而这种情绪就会在幼儿园有意无意地爆发出来。

2.缺少沟通 。 阳阳的爷爷奶奶只知道在生活上照顾他,交流就谈不上了,这使得孩子内心比较孤独。 家庭是孩子成长最自然的生态环境,是他的第一个学校, 没有良好的家庭环境,孩子自然会有些反常。

3.好奇好动。 这时期的孩子好奇好动,不管对什么东西都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好玩好看的,对他们的吸引力非常强。 他们总想弄个明白,想个究竟,因此他们会玩玩弄弄,甚至把玩具弄坏。 有时阳阳非常想加入小朋友的游戏,但由于缺乏交往能力,所以就与同伴发生了争执。 事实上,孩子所表现出的恶作剧、小破坏有时并非是真的坏行为,但却是一种不利于他人的行为。

对阳阳这样的孩子,老师曾多次教育他、批评他, 但效果不佳。 后来,我观察发现他的动作技能非常好, 抽陀螺时,他的陀螺转的时间最长,在秋千架上他悬吊的时间最长,他掷飞盘也最远。 参加这些活动他认真而专注,也常常吸引好多小朋友的羡慕,于是我和蒋老师带上班上的小朋友一起邀请他做我们的“小教练”。 阳阳这时却显得腼腆了, 在我们大家的热情邀请下他不好意思地答应了。 我对小朋友们讲 “阳阳现在是小教练,也是小老师,我们所有小朋友都要做个好宝宝,听 ‘阳阳 ’老师的要求 ,遵守纪律 ,认真学习 ,大家能不能做到? ”“能! ”全体小朋友异口同声。

我和蒋老师还有周老师、 颜老师都像个孩子一样认真听“小教练”的要求,认真聆听教练的讲解,练习教练教授的动作。 我们像孩子一样举手询问问题,像孩子一样请求如厕, 像孩子一样举手请求帮助……他也不厌其烦地答应我们,帮助我们,耐心教授。 这之后,我们经常这样请他教我们抽陀螺、 掷飞盘……渐渐地我发现他上课比以前认真多了,恶作剧也少多了;渐渐地我发现跟他一起玩的小朋友也多了。 现在,我看到他很欣慰,也非常感动我的老师们,感动他们对孩子的尊重和爱, 感动他们为孩子的付出和努力; 感动可爱的孩子们,感动他们的纯洁和包容。 虽然阳阳现在偶尔还会犯些小错,但老师一抹淡淡的微笑,一缕理解的眼神,一句温馨的提示立即能让他转变。 每每看到我的身影,他都第一个发现,忍不住告诉同伴,那是我们园长!

把孩子当成孩子 第10篇

刚好母亲打来电话,一番寒暄过后就问到女儿的情况。我一五一十将她的“劣行”讲给母亲听,并且将他们这一代的性格特点作了总结,末了,我不停地叹气,大有“一代不如一代”,孺子不可教也的架势。母亲听我说完,丝毫没有生气,反而笑着说:“你像她这么大的时候,还不如她呢,一个2字都不会写,差点把我急哭。送你去学校,得在教室外面陪着,看不见我就开始大喊大叫,冲出教室,跟老师拼了命似的赛跑……”

不是母亲说,我倒真忘了。记忆里,我读书时的学校,要求年满7岁才能读一年级,差两个月的我无奈之下成了幼兒园的留级生,但即使如此,做作业依旧是我的难题,好在母亲为哄我读书,常常将好吃的、好玩的塞满我书包,而我拿着母亲买给我的礼物请同学做“枪手”,或是用自己的作业本收买别人的劳动力,有时候拿回家的作业本,仅仅只留了封面和封底,害得母亲好一阵责骂。那些骗人的小伎俩没能哄住老师,一番苦口婆心后见我死不悔改,气极之下喊我出去“罚晒”。那时候,我经常出去站在太阳下享受太阳的抚摸,晒得汗流浃背。

可能生性愚钝,读一年级时我还跟不上班,父母忙完一天的农活,还要陪我挑灯夜战。在父母的耐心教导下,小学五年级我开始在学业上渐渐崭露头角。我的记忆里,全是后来那众星捧月的日子,哪记得先前曾经也是个不折不扣的“傻孩子”。像女儿这么大的时候,我连b、p、m、f都不会写,更别说10以内的加减法了。

这样一比较,我突然觉得我是冤枉孩子了。我一心想着她要达到我的理想状态,却忽视了在孩子的成长路上,我们需要给孩子一点时间,让我们一起慢慢来。我递了张纸巾给女儿,安慰她说:“错了没关系,改正了还是好孩子,现在我教你,咱们一起慢慢来,从第一题开始。”女儿破涕为笑,端正地坐着耐心地听,看到孩子出奇地安静,我知道我想要的效果,首先得从自我改变做起。

(宁波涛荐自《心理与健康》)

责编:高冗

父母带孩子玩还是孩子带父母玩? 第11篇

到底是父母带着孩子玩, 还是孩子带着父母玩呢? 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很多人认为, 成人作为已经社会化的人, 一个长大的人, 无论在身体发育上还是在阅历上, 都要比孩子更好更多, 无可厚非他们在孩子面前就有着更高的权利, 他们可以随意支配和控制孩子的意志和行为, 他们把自己放得高高在上, 不可侵犯的样子, 使得孩子们拼命的伸着脑袋仰望着他们, 紧紧的追随着他们的步伐。孩子作为未被开化的人, 一定要听从父母的安排、指示和命令, 他们带着这种优越感和功利心, 认为把跟孩子做的事情是没有用, 没有价值和意义的, 而经过他们的教导、引领、指示的事情, 跟着他们做的事情, 才是有用、有价值的, 譬如学知识、学才艺、学技能技巧等。

豆豆 ( 化名) , 3 岁, 是邻居家的一个小女孩, 前两天跟她妈妈在街上买了一个气球, 气球看上去像一朵向日葵, 豆豆喜欢的不得了。她妈妈为了防止气球飞上天, 就把气球末端的绳子绑在豆豆的胳膊上, 小家伙兴高采烈地跑到我家来给我看, 我一瞅, 便开心的拍打了几下, 逗她玩, 她连忙摇摇晃晃的跑开了。正当我们玩耍气球时, 她爷爷大喊: 豆儿, 我们去放气球玩咯, 她爷爷用了一大截绳子接在气球绳子的末端, 使气球绳子变得很长很长了, 然后牵着豆豆的手, 走到离家不远的空地处, 就让豆豆放气球玩, 就像放风筝一样, 手拉的线, 因为孩子一高兴, 就喜欢拉着气球到处疯跑, 她爷爷就说: 豆儿, 不要乱跑, 就在这块空地上玩, 跑出去气球就会飞走。因为豆豆小, 抓气球线的时候, 要么猛拉、要么猛拽、猛放 ( 气球绳子的末端系在豆豆胳膊上了) , 豆豆看到气球一会儿被她拉的矮矮的, 一会儿又忽然放的很高, 开心地大笑着, 乐此不疲的重复着。她爷爷看不下去了, 收起气球, 对豆豆说: 气球不是这么放的, 我们应该抓住绳子, 慢慢的拉上拉下, 让气球飘动起来, 然后在放一截绳子, 让它慢慢飞高些。小家伙学着爷爷的样子, 有板有眼的模仿起来, 看上去很是认真, 但是我却发现少了爽朗的笑声, 兴奋的眼光和激动的神情。成人们总是不理解属于孩子世界中的那种纯粹的精神享受, 因为成人的优越感总是将规范、技巧、意志灌输在孩子身上, 并且认为这是理所应当、自然而然的事情, 孩子需不需要, 根本不用做任何考虑。豆豆放气球, 本来是件非常开心、愉快的事情, 但是在成人带领下, 俨然已经失去了纯真的乐趣, 而是追求怎样放更好。他们限定了孩子放气球的位置, 规范孩子放气球的技巧, 看似为了让孩子放的更高更远, 实际上将孩子局限在一条条框架内, 失去自主行动的自由, 也失去了孩子玩耍的乐趣。

“玩”就是要无拘无束, 按照孩子自己的方式去感受去体验, 不管她玩的地方是否平坦, 玩气球的技巧和方式是否规范到位, 这些对孩子来说, 都不重要。孩子只要看到自己放的气球能够飘在空中, 就获得了极大的精神享受。成人带着孩子玩, 往往放不开自己的身段, 结果使 “玩”蒙上了成人的色彩, 披上了社会规范的枷锁, 使美好的感受变得充满功利性目的。

“玩”就是以孩子为中心, 实现孩子独立自主的权力。我们要学会尊重孩子, 用平等的观念看待孩子的世界, 那些在成人看来无用的 “玩”, 但是对孩子来说却是价值无穷, 意义非凡。孩子有他自己纯真的世界, 有他自己对于世界的理解、感受和领悟。我们想要了解孩子, 探索孩子世界的奥秘, 首先需要的是摒弃优越者的姿态和功利性的目的, 全身心的融入到孩子的世界中去感知全新的世界。那一刻你会发现原来孩子的天空是如此这般鸟语花香、绚丽多彩。

又一日, 豆豆抱着一个鞋盒子跑到我家来玩, 开心地大喊: 姑姑, 我们一起来打画片玩吧。说完, 把鞋盒子的盖打开, 里面装了大小各异的画片, 都是从书本上撕下来的纸折成的正方形画片。听她妈妈说, 这是他哥哥的画片, 因为经常看到哥哥和其他小朋友打画片, 所以她也喜欢学着打, 闹着玩。我一看, 画片还是很小的时候打过, 长大后再也没碰过了, 那天玩兴大起, 对豆豆说: 好呀, 我们一起来打画片。说是一起打画片, 其实豆豆完全没有如何打画片的概念和竞争意识, 她把手高高扬起, 啪的一下拍打下去, 不管下面的画片有没有真正翻面, 她都把它们收起来, 一会又去把鞋盒里的画片全部搬出来, 一会又一张张捡进去, 不断重复着, 乐此不疲, 丝毫没有累的感觉。我自己也在一旁玩着打画片, 尽管我俩看上去各玩各得, 但重要的是我们俩因为画片都玩得很投入、很开心、很愉快, 我在打画片的过程中仿佛找到了童年的回忆和感觉, 那种纯粹的兴奋和激动, 不是因为任何外在的奖励和夸奖, 而仅仅是因为带着一颗童心全身心融入到孩子的世界中找到了童年时曾带给我的兴奋和激动, 让我从成人的世界逃脱出来找到了不一样的感动。

成人的世界是充满准则、秩序、规范、要求和标准的, 而孩子的世界是充满纯真、童趣和自由的, 成人想要了解孩子、探索孩子, 首先最重要的是承认孩子世界的存在, 尊重孩子的世界, 然后以平等的态度看待两个世界各自的特色和不同。在尊重的前提下, 可以偶尔忘记掉自己, 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和角度上, 去感受孩子的世界, 体味孩子纯真世界的美好。只有以一个客观者的姿态, 以一个不带强烈主观色彩的体验者才能捕捉到他人世界的美好存在、真实感受。因为你体会到的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是跟你一直站在自己世界里, 自己的圈圈内, 自己天空下所完全不一样的景色和视野, 这是属于另一个世界里真实的美好, 而你因为带着一颗如白纸一般的心境, 描绘上了属于孩子世界的快乐天堂, 你的人生也收获了不一样的经历和感悟, 这是一份原汁原味的感悟, 是真实自然的心灵体验。当我在豆豆面前, 完全释放已经被各种框架束缚的自己, 在她面前变成了一个孩子, 融入到她的世界和环境中, 去触摸她的那份天真烂漫和感动, 我变得很兴奋、很激动, 不仅因为自己能够体会到孩子世界里最真实、最自然的状态, 感受到了那份纯真、美好, 同时也将隐藏在自己内心最深处的童年回忆翻涌而出, 这是一份被遗忘的美好, 一份被尘封已久的感动, 却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 在一个孩子的带领下, 再次感受到这份珍贵而美好的精神享受。是呀, 在孩子身上, 你总能找到和发现许多不可思议的启迪和感受。

不管是父母带着孩子玩, 还是孩子带着父母玩, 最重要的是双方基于一个平等的关系上, 只有平等的关系、平等的对话, 才会产生真正的心灵沟通、精神交流, 才会了解真实、自然的状态。孩子带着成人玩, 不仅是一种平等价值观的体现, 使成人收获了不一样的感受和体会, 更重要的是使孩子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变得更加独立、自主、自信。当一个人能自己选择和决定自己的想法、观念和行为时, 他更能保持一种愉快的心境和找到自我存在感。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也认为, 对于0—6 岁的孩子, 主要的发展任务就是获得信任感、自主感、主动感, 能够克服不信任感、羞怯和疑虑感和罪疚感, 体验着希望的实现、意志的实现、目的的实现。

成人能够尊重孩子, 能够摘掉身上的有色眼镜, 融入孩子的世界, 发现这个童话王国的丰富多彩、五彩缤纷。他们会发现, 原来孩子并不无知, 他对世界有自己的独特想像和体会, 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孩子并不是什么都不知道, 而只是这些大人太过局限在自己的世界里, 对孩子的世界充满无知罢了。正如 《小王子》中, 作者六岁的时候, 画了一幅蟒蛇正在消化一头大象的情景, 然后去问那些大人, 大人就说是一顶帽子罢了, 还劝他把心思要放在地理、历史、算数、或者语法上, 这些大人的无知, 不了解自己丰富的想像世界, 让他泄了气, 放弃掉了自己画画的梦想。所以, 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无知, 而是大人的无知! 当你能够真正进入到孩子的世界中去, 能真正了解到孩子的世界时, 你才能体会到孩子的纯真和童趣, 才会发现原来跟孩子玩可以如此兴奋、激动和投入, 同时你也收获到了不一样的人生体验和感悟。此外对于学前孩子来说, 并不是学到多少知识和技能, 而是培养他独立性、自主性和主动性, 充分调动主体性的发展, 有自由活动和玩耍的空间, 体验着信任感以及意志和目的的实现, 所以孩子带领父母玩可以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激发内在的潜能, 让他有一个可以锻炼自己的机会, 相信自己的能力。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中学足球队下一篇:女子篮球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