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防制

2024-07-14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防制(精选9篇)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防制 第1篇

患鸡主要发病症状是腹泻、颤抖、极度虚弱。病理变化是法氏囊肿大、出血, 肾肿大, 有尿酸盐沉积, 腿肌和胸肌出血。腺胃和肌胃交界处的条状出血为特征性病变。

雏鸡感染后发生免疫抑制, 造成多种疫苗的免疫失败。

1 病原

本病毒为双股双节RNA病毒科及其病毒属,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 (IBDV) 。该病毒极为稳定, 在鸡舍中可存活122 d。病毒耐热, 70℃30 min方可灭活。

本病毒有两个血清型, 血清Ⅰ型为鸡源型, 血清Ⅱ为火鸡源型。其中血清Ⅰ型又可分为6个亚型, 其抗原相关性为10%~70%, 这种相关性的差异是造成免疫失败的原因之一。

2 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发生于2~15周龄的各品种鸡, 以3~6周龄易感。

病鸡是主要传染源, 本病可通过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传播, 各种污染物都能成为传播媒介, 小粉甲虫蚴也可传播此病。

本病往往突然发生, 鸡感染3 d后开始死亡, 5~7 d达到发病高峰, 随后病势很快减弱并停息, 呈现尖峰式死亡曲线和一过性。死亡率从3%~5%至60%以上不等, 一般为15%~20%。

3 症状

本病潜伏期2~3 d。患鸡早期有啄泄殖腔的现象, 其畏寒打堆, 之后下痢, 排浅白色水样稀便。病鸡颈部和躯干震颤, 步态不稳, 严重者头垂地, 闭眼, 呈昏睡状态, 后死于脱水和严重衰弱。

近年出现的亚临床症状者, 症状较轻, 死亡率较低, 但由于免疫抑制严重, 可造成它种病的发生, 故其危害性更大。

4 病理变化

患鸡法氏囊肿大、水肿、出血, 比正常状态大2倍, 后期萎缩。切开后黏膜皱褶多, 混浊不清, 黏膜表面有点状出血或弥漫性出血, 严重者有干酪样渗出物。

肾肿大、苍白, 有尿酸盐沉积, 胸肌和腿部肌肉出血, 有出血点、斑。腺胃和肌胃交界处有时可见条状出血。病鸡脱水。

盲肠扁桃体出血, 腺胃出血 (不是腺胃乳头出血) 。

5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特点和病变特征可作出诊断。

对IBDV变异株造成的亚临床症状, 只有通过病理组织学观察和病毒分离才能作出诊断。确诊需进行病毒分离鉴定、血清学试验和易感鸡接种。

6 防制

由于病毒变异株的出现, 对本病应采取综合防制措施:

6.1 严格卫生措施, 严格消毒, 坚持全进全出, 消灭舍内的昆虫、鼠害等。

6.2 免疫:首免, 10~14日龄;二免, 24~28日龄。

开产前可用油苗 (种鸡) 。最佳方式是通过测定抗体来确定免疫日龄。注苗时间应与其他疫苗的注射时间隔7 d。

6.3 如有发病, 可于发病早期

当前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控策略 第2篇

当前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控策略

1 全球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毒力 表1为全球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毒力情况. 2 感染日龄与免疫抑制 2周龄内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会导致永久的免疫抑制,2周龄后感染多导致暂时的`免疫抑制(持续10~14 d).

作 者:张明烽 作者单位:中国牧工商(集团)总公司,北京,100029刊 名:中国家禽 PKU英文刊名:CHINA POULTRY年,卷(期):32(8)分类号:关键词: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断与防治 第3篇

【关键词】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流行特点;症状;诊断;防治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又称鸡传染性腔上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传染性疾病,是目前危害养禽业的三大主要疫病之一。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属于双RNA病毒科,包括两个血清型。主要特征为法氏囊发炎、坏死、萎缩和法氏囊内淋巴细胞严重受损,从而引起鸡的免疫机能障碍,干扰各种疫苗的免疫效果。发病率十分高,将近100%,但是死亡率较低,只有5%~15%。

1 流行特点

在自然条件下,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只感染鸡,而且所有品种的鸡均可感染,不过在这些不同品种的鸡中,白来航鸡相对于其他品种的鸡更易感,肉鸡相对于蛋鸡更敏感。主要发生于2~15周龄的鸡,3~6周龄的鸡最易感。病毒传播途径是发病鸡的粪便污染饮水、饲料以及环境,导致同群鸡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眼结膜等感染;另外饲养用的工具、饲养员以及昆虫也会携带病毒传播;再有就是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可通过蛋传播。

本病特点为突然发生,并且传播非常迅速,可能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导致鸡舍内所有鸡被感染,通常在感染后的3d开始死亡,5~7d达到高峰,以后很快停息,表现为高峰死亡和迅速康复的曲线。死亡率差异很大,一般死亡率为15%~20%,但是有些仅为3%~5%,严重的发病鸡群死亡率60%以上。本病常与大肠杆菌病、新城疫、鸡支原体病混合感染,死亡率也可提高。

2 症状

目前法氏囊病的发生病程长,但死亡率低。而以往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发生,病程多在3~5d,一般不超过7d,呈尖峰式死亡曲线,死亡多集中在发病后的2~3d。本病潜伏期很短,2~3d后即可出现临床症状,在鸡群中首先出现数只死亡,其后更多的鸡出现减食、萎顿、打堆、昏睡、羽毛蓬松。特征性的表现有:排出白色水样稀粪;脱水表现为眼窝凹陷,脚爪与皮肤干枯;发病初期少数鸡调头啄自己的肛门,可能是法氏囊痛痒的缘故;发病前期体温升高达43℃以上,临死前下降。以上症状有一过性的特点,发病一周后,病亡鸡数逐渐减少,迅速康复。

过去该病常突然发病,传播速度极快,但现在在发病初期,除一部分鸡群发病速度较快以外,另一部分鸡群症状极其轻微,在鸡群处于安静状态下,仅见个别鸡只精神异常,似打盹状,但在添加饲料或饮水时病鸡又趋于正常,此种情况如果出现在第12~15d,养殖户在观察不仔细的情况下,常常误以为鸡群健康状况正常而给鸡免疫接种法氏囊疫苗,从而造成鸡群大面积发病。

根据经验,鸡群在发病前常出现一些反常的表现,如采食量突然比平时增加20%以上或在气温正常时饮欲异常增加等,在这种情况下,一般第2天即会表现出症状。鸡群发病后,精神不振,常蹲伏于墙角处,卧地不起。羽毛蓬乱或逆立,特别是头部和颈部羽毛更为明显,两翅下垂,颤抖,昏睡。一些鸡走路摇晃,步态不稳。病鸡排出白色石灰水样或奶油状稀便,肛门周围的羽毛常被粪便污染。发病后食欲迅速减退,但饮欲增加。

3 病理变化

发病初期死亡的病例,常不表现明显的病变,仅肾脏微肿且有轻度花斑。病情继续发展,则病死鸡皮下组织和肌肉明显脱水,肌肉发干、色暗,嗉囔空虚,有的积气或积水。腿部和胸部肌肉常出现条纹状、斑块状和放射状出血,在腺胃和肌胃交界处见有条状出血点。法氏囊的病变在发病中后期具有典型性,发病初期,法氏囊由于充血水肿而肿大,2~3d后可肿大至正常的2倍,外观变圆,浆膜覆盖有淡黄色胶冻样渗出物,表面纵行条纹明显,法氏囊变为奶油黄色,严重时出血,外观呈紫黑色,似紫葡萄状,切开囊腔后,常见黏膜皱褶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囊腔中有脓性分泌物,时间稍长则有黄白色干酪样物。肾脏肿大,有花斑,呈灰白色,两侧输尿管中常见有尿酸盐沉积。脾脏肿大,表面常有均匀散布的小坏死点。盲肠扁桃体和胸腺多肿大、充血、出血。

4 治疗

鸡群发生本病后,应结合鸡群的日龄、病情轻重以及并发或继发病等因素采取综合的治疗措施。

(1)30日龄以内的商品肉鸡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病时,应尽量在发病初期逐只注射质量合格的卵黄抗体,根据日龄和体重,注射用量为1~2ml。为同时预防或治疗大肠杆菌等并发或继发病,可在抗体内加入头孢曲松钠,用量为每250ml抗体加入2g,为避免过度刺激肾脏,不要在抗体内加入链霉素等对肾脏刺激性较大的药物。

(2)30日龄以上的肉鸡发病,如病情较重,也应及时注射高免卵黄抗体;如零星发病且病情较轻,为防止鸡群遭受应激反应,可以采取个别发病鸡注射抗体与中西药物相结合的控制方法。养殖户也可以用双花、连翘、地丁、茵陈、黄连、黄柏、黄芩、党参、黄芪、茯苓、甘草等中药自己组方,对本病早期治疗也有较好效果。

(3)本病整个发病过程在5~7d,因此不建议养殖户在发病初期大剂量饮水免疫法氏囊疫苗。相反,在12~14日龄或25~28日齡给鸡群接种疫苗时,应仔细观察鸡群在安静时的精神状态,如发现个别鸡只异常,应在诊治好所发病之后再进行疫苗免疫,以免将疫苗接种于该病的潜伏期或发病初期,给治疗带来一定的难度。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防制措施 第4篇

1.1 典型病例居高不下

临床上发病急死亡率在30%~60%左右。

1.2 非典型病例增多

临床上发病的鸡群逐批升高, 没有明显的大批死亡现象, 鸡群内常散发, 死亡率不高, 一般死亡率在2%~5%左右, 病程延续较长的, 同批鸡群有反复发病的增多。

1.3 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

该病发病一般在雨季, 湿度大, 温度较高, 北方在5~10月份球虫病多发, 易出现免疫抑制现象。

2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2.1 临床症状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潜伏期一般为1~2d, 根据临床症状表现可分为典型和非典型感染。

2.2 典型性感染

典型性感染多见于新疫区或高易感染纯品种鸡群, 常呈急性爆发, 有典型症状和固定病程。

常见个别鸡突然发病, 病初鸡精神不振, 病鸡精神沉郁, 行动缓慢, 食欲减少或不食, 羽毛蓬松, 翅膀下垂, 闭眼打盹, 但部分病鸡自啄泄殖腔。腹泻、脱水、机体极度虚弱, 排黄绿白色蛋清呈石灰样稀便, 肛门周围羽毛污染严重。病鸡挤堆, 体温升高。不及时治疗1~2d内死亡。发病高峰在3~5d, 一般死亡率在30%左右, 严重可达60%以上。部分耐过病鸡2~3周后发育不良, 消瘦, 贫血, 生长缓慢, 同时继发感染其他杂菌而发病。

2.3 非典型性感染

非典型性感染多见老疫区, 该型感染率高, 发病率低, 表现为下痢的病鸡精神不振, 食欲减退, 有轻微腹泻, 死亡率一般在30%以下。流行时间较长, 反复发生, 影响整群鸡的采食量和生长发育。如首免后, 二免前仍有发病, 而且有增加上升的趋势。最早有3日龄, 最长可延长到150日龄的开产蛋鸡。高日龄产蛋鸡发病正在临床症状上随着性成熟萎缩而消失。有肿大出血, 排黄、白、绿色稀便, 鸡群产蛋稍有下降或停滞现象, 但死亡率较低, 一般在5%左右。

2.4 病理变化

胸腹、皮肤、胸肌、腿部外侧肌肉有大量刷状条样出血, 重者出现瘀血呈斑点块状。肝脏色泽变淡呈黄条状, 肿胀, 质地变脆, 易碎, 边缘呈钝圆。急性病鸡死后, 法氏囊组织肿大, 腔内充满浑浊黏液, 囊腔内黏膜壁褶水肿出血, 严重时可见法氏囊囊包肿大, 表面有黄或紫红色呈胶冻样水肿, 有的出现紫葡萄样, 囊包肿大2~3倍。肾脏苍白、肿大, 有尿酸盐沉积。腺胃粘膜与肌胃粘膜交界处有斑条状出血带。小肠段泄殖腔内有灰白黄绿色蛋清水样稀便。发病较轻的机体病变不典型, 胸肌或腿部外侧肌肉出血不明显。

3 发病原因分析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毒力变异增强。由于鸡场管理不合理、环境卫生条件差、育雏期间温度、湿度不适宜、疫苗的选择和使用不当等因素均能引起该病的发生和流行。

3.1 疫苗效价降低

疫苗从出厂到使用中间要经过很多环节, 如果中间某一环节未能按要求贮存、运输, 就会降低效价。

3.2 疫苗使用不当

(1) 一般用生理盐水、蒸馏水或自带稀释液稀释疫苗, 如用开水、井水稀释疫苗, 细菌超标干扰和破坏疫苗, 造成疫苗效价降低。 (2) 疫苗加倍不能超量, 不能超过1倍量, 有些养殖场错误认为, 发病较重时疫苗加倍量越大越好疫苗使用超过正常剂量2~3倍, 产生免疫麻痹, 造成法氏囊组织破坏或损伤, 出现免疫力受抑制。 (3) 疫苗使用方法要得当, 饮水确保稀释用水量要在0.5h内饮完, 接种疫苗前24h, 后48h内停止使用抗生素药物, 否则会影响免疫效果。

3.3 雏鸡质量问题

雏鸡卵黄吸收不好, 一旦病毒侵入就会造成鸡群过早感染发病, 相互混合感染造成发病和死亡。

4 综合防治措施

4.1 预防免疫措施

首免在13~15日龄, 二免在24~28日龄, 高发地区应在40~42日龄再加强免疫一次, 种鸡的免疫, 应在开产前16~18周龄左右接种灭活苗, 保证雏鸡的成活率。

4.2 疫苗的选择

鸡传染性法氏囊弱毒活疫苗D78 (低毒力)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双价活疫苗B87、E3 (弱毒中等毒力) ;弱毒株疫苗;母源抗体水平较高, 使用双价B87、E3弱毒偏中等毒力毒株活疫苗。若雏鸡母源抗体较低, 使用双价中等毒株活疫苗。

4.3 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防制 第5篇

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流行态势

近几年来, 由于IBDV的变异以及免疫方法的不合理性等因素影响, 易感禽种、发病日龄明显拓宽,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在2000年以前, 多以典型法氏囊病爆发为主;2000年至今, 发病主要表现为亚临床症状, 且流行特点和以前也有较大的区别, 见表1。

2 近期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流行新特点

2.1 易感日龄范围扩大, 病程增加

笔者在近些年临床实践中发现, IBD发病日龄最早可发生于1日龄幼雏, 最大发病日龄在350 d的产蛋鸡群;4周龄前的幼雏, 发病病程达15 d以上, 成年蛋鸡的发病呈散发, 易感时间有提前和推后的趋势。与习惯认为的IBD为1周病 (病程1周左右, 于感染后第3天出现死亡, 4~6 d达到高峰, 8~9 d发病减少) 的病程也不同。

2.2 易感禽种有了变化, 病毒毒力增强

以前IBD主要发生在鸡群, 水禽、火鸡均无发病报道, 近年来IBD在鹅、火鸡上均有发病报道, 这与IBDV毒力不断增强有较大关系。据报道, 国内外已分离到若干个毒株, 血清型既不属于Ⅰ型, 也不属于Ⅱ型, 现暂定为Ⅰ型的亚型或变异株。商品疫苗对我国新分离的IBDV变异株和超强毒株保护率只有10%~70%, 而超强毒株的毒力是标准株的2倍以上。

2.3 有的鸡群出现不免疫不发病, 免疫反而发病的现象

当鸡体IBD抗体处于IBDV保护线时, 不免疫鸡只保持原有的抗体水平, 免疫鸡由于疫苗的中和及接种的应激反应, 造成抗体水平下降, 环境中的IBDV就可乘机而入, 爆发此病。

2.4 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出现新变化

近年来, 鸡IBD的临床症状及病变不典型。幼雏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 怕冷、扎堆, 排白色稀便;剖检时肌肉出血较明显, 法氏囊变化不大, 仅轻度出血、水肿, 幼雏发病率低, 但死亡率高。4~7周龄雏鸡发病约有50%的鸡群症状不典型, 有的仅表现食欲减退, 精神沉郁, 粪便较正常质软、色白;剖检时, 无肌肉出血变化, 多数病鸡的法氏囊无特征性病变, 肾脏变化不明显, 发病率高, 但死亡率低。育成鸡和产蛋鸡多以散发、腹泻为主要症状, 发病率低, 死亡率高;病鸡脱水明显, 肌肉出血, 法氏囊肿胀明显, 其体积比正常大3~5倍。

3 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制措施

3.1 加强免疫接种, 提高鸡群的抗体水平

针对当前IBD发病的实际, 应根据流行情况, 选择与流行毒株抗原相关性大的活疫苗免疫。各地应收集死于法氏囊病典型病变的法氏囊制备囊源油乳剂灭活苗, 同源囊源苗对IBD野毒的侵袭能提高较好的保护性, 制备和推广囊源苗给种鸡注射是当前控制IBD流行的重要措施。为提高免疫效果, 应加强免疫监测, 对种鸡和不同日龄鸡定期抽样, 采血监测, 以了解鸡群抗体动态, 结合实际情况,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对无母抗雏鸡可在5~8、15~18、25~30日龄进行弱、中、中强活苗免疫;有母抗雏鸡可在12~14、20~25 d进行中、中强2次活苗免疫;种鸡应在18~20周龄及40~42周龄进行2次灭活油乳剂灭活苗免疫, 使子代在出壳后保持高而整齐的母源抗体, 在3~4周内得到保护。另一方面, 应适时的转换免疫程序, 同一鸡场长期使用一个免疫程序对生产没有积极意义, 必须适时进行免疫程序的转换。

3.2 加强环境消毒, 尽量减少环境中野毒的感染压力

选择优良消毒剂, 做好彻底消毒工作。通常多使用2%火碱、0.2%过氧乙酸、1%农福或消毒灵及5%福尔马林等消毒药物喷洒处理, 最后用福尔马林熏蒸 (40 ml/m3) , 在有鸡条件下可用过氧乙酸、农福作带鸡消毒。为提高消毒效果, 消毒前应打扫、冲洗, 尤其注意墙角、死角的消毒。同时, 鸡群的饲养管理要有严格的卫生隔离措施, 防止IBD强毒的传入。

3.3 加强对发病鸡群的治疗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防制 第6篇

1 流行特点

1.1 发病日龄呈两极分化

法氏囊病感染一般为3~6周龄的鸡, 但近年来有向两极分化的表现, 最早的有3日龄病鸡报道, 最长的可延长到200日龄的产蛋鸡, 高日龄的产蛋病鸡临床症状和病变与传统的毒株基本相同, 但法氏囊与正常同龄鸡群随着性成熟而萎缩消失不同, 表现为肿大、出血, 此时鸡群的死亡率也较低, 一般低于15%。[1]

1.2 发病季节不明显

一年四季都有发生, 特别是在肉仔鸡中一年四季都有发生, 但以4-10月份发生较多, 特别是夏、秋季节, 由于温度较高, 湿度大, 环境卫生差, 大肠杆菌、球虫病多发是鸡群往往在未进行IBD免疫之前就已发生, 造成严重的免疫抑制, 从而影响了IBD活疫苗的免疫效果。

1.3 临床症状及剖检病变不典型

典型的法氏囊病表现为病鸡精神沉郁, 羽毛松乱, 缩头闭眼, 怕冷, 喜欢扎堆, 拉痢;剖检胸肌、腿肌出血明显, 法氏囊肿大出血, 呈紫葡萄样, 发病率低, 死淘率高。但近年来在临床症状上出现亚临床IBD, 且有增多的趋势, 表现为在3~5周龄雏鸡腿肌仅为针点状出血点, 发病后, 往往有10%~15%发病症状不明显, 仅表现为精神沉郁, 食欲减退, 肾脏变化不明显, 法氏囊缺乏显著特征, 仅有少量黄色或白色胶冻液体, 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低, 但对后期生长发育产生了不良影响。[2]1.4在鸡群中反复发生, 免疫效果不理想

在同一批鸡中, 有时刚康复不到几天, 又爆发1次, 反反复复, 连续2~3次, 同时在该场一年中多批次鸡发生, 往往出现免疫效果不理想, 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IBD流行暴发地区。这主要与出现超强IBD毒株或变异毒株有关, 往往给养殖户造成一种疫苗质量问题的错觉。有时鸡群不免疫时很好, 一免疫就发病, 这实际上鸡群已处于急性感染阶段, 鸡群的抗体已处于临界状态, 疫苗病毒中和一部分抗体, 导致抗体水平下降, 病毒繁殖加快, 鸡群发

1.5 继发或混合感染增多间接损失增大

在IBD发病的同时, 继发新城疫、马立克病、大肠杆菌病、球虫病、曲霉病等导致死亡加快, 死亡率升高, 有的高达80%以上。由于法氏囊是鸡体内中枢免疫器官, IBD发生后, 鸡体的免疫系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免疫功能继发感染发生, 造成新城疫, 支原体病, 肓肠肝炎等病同时感染发生, 继发感染死亡率远远高于IBD病本身的死亡率, 而且治疗困难, 给养殖户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2]。

1.6 宿主的范围扩大

该病毒不仅能使国内外良种鸡、土鸡、乌骨鸡致病, 同时鸭、鹅、山鸡等近年来也陆续出现不少病例, 最近有研究表明, 在IBD爆发地区鸡舍附近的麻雀、小粉甲虫中也分离到了法氏囊病毒, 说明其可能充当生物学和机械的传播媒介[1]。

2 临床症状

2.1 典型性

该病一般发生于新疫区和3~6周龄鸡群, 发病传播速度快, 1 d时间即可波及全群, 病鸡主要表现为, 精神沉郁, 羽毛松乱或逆立, 特别是头部和颈部的羽毛最为明显, 羽毛无光泽, 皮肤干燥, 头和两翅下垂, 躯体震颤, 走路不稳定, 采食量减少, 饮水增加, 病鸡往往伴随着腹泻等其他症状, 初时病鸡有时会自啄肛门或羽毛, 腹泻后肛门羽毛常沾白色排泄物, 病鸡怕冷常扎堆, 对外界刺激迟钝或消失。病鸡一般在出现症状后1~2 d开始死亡, 3~6 d出现死亡高峰, 一般死亡率为30%~50%, 如出现多病继发感染有的死亡率可达80%以上, 7 d后死亡迅速停止, 但有的病鸡可拖延到14~21 d。

2.2 非典型性

该病多见于老疫区或具有一定免疫力的鸡群, 该型感染率高发病率低, 症状不明显, 往往只有少数鸡精神不振, 食欲减退, 粪便较正常质软色白, 剖检时多数病鸡缺乏法氏囊病变特征容易被忽略, 饲养者在缺乏经验情况下难发现, 鸡群往往发病时间长, 死亡率有所上升。

3 剖检病理变化

病死鸡在没有继发感染的情况下, 鸡体外观可见明显的脱水, 剖检特征为法氏囊肿大, 比正常的大2~3倍, 表面水肿或有黄色胶冻样浸润, 粘膜充血或出血, 呈“紫葡萄状”外观, 剖开后内有黄色胶冻状渗出物或干酪样物, 胸部和腿部肌肉成斑状出血;有的鸡肾脏肿大, 有白色尿酸盐沉积, 严重者呈花斑肾状;肝脏肿大出血, 后期法氏囊开始萎缩, 仅为正常的1/3左右, 切开可见粘膜皱褶多混浊不清, 粘膜表面有点状线弥漫性出血, 并有干酪样物。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见淋巴样器官受到损害, 法氏囊受损最为严重, 其次为脾、胸腺、肠扁桃体和哈德氏腺, 法氏囊滤泡和脾的血管周围鞘肉B淋巴细胞破裂、崩解, 法氏囊内有大量异嗜性细胞浸润和增殖。

4 实验室诊断

4.1 病毒分离

取发病典型鸡的法氏囊和脾, 经磨碎后加入肉汤或灭菌生理盐水制成1∶5或1∶10悬液, 以3 000转/min离心10min, 取上清液加青链霉各1000μL/mL, 作用6 h, 取上清液经绒毛尿囊膜接种15~20日龄仔鸡, 受感染的仔鸡在3~4 d死亡, 剖检可见法氏囊病变特征, 另外, 还可用已知的阳性血清在仔鸡的肝脾纤维细胞培养物上作中和试验。

4.2 血清学琼脂扩散试验

取典型的病鸡法氏囊剪碎, 研磨后加灭菌生理进水制成1∶10悬液离心后取上清液作抗原与法氏囊标准阳性血清 (抗体) 作琼脂扩散试验, 48 h内可在抗原与扩体之间出现一条清晰的沉淀线, 结果为阳性, 阳性率为10%。

4.3 动物人工接种试验

将病鸡的法氏囊, 肝脾组织加生理盐水制成1∶5或1∶10悬液, 按常规加双抗处理, 做动物接种试验, 接种于健康无病的15~20日龄易感染的仔鸡, 滴鼻或口服, 并每只肌注0.2 mL, 接种仔鸡在48~72 h即出现症状, 症状剖检特征为传染性法氏囊特征。

5 病因分析

5.1 环境因素

法氏囊病毒是一种存活能力很强的病毒, 据称该病毒在56°C5 h仍有活力, 0.5%酚溶液1 h内不能灭活, 在一般的禽舍中能存活122 h, 并有毒力。鸡场一旦被感染, 很难净化;孵化场和鸡场的卫生管理制度不严, 隔离消毒环节薄弱, 很容易造成环境被污染, 同时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媒介等传播使该病大流行。

5.2 母源抗体的影响

由于有些孵化场的种蛋来自不同地区, 且种鸡的免疫效果不一致, 造成母源抗体水平参差不齐, 给适时接种疫苗带来了困难, 无法准确确定首免日龄, 过早过晚使用疫苗, 都有可能发生意外, 母源抗体的中和作用也会造成免疫空档, 造成鸡群发病[3]。

5.3 疫苗和抗原性的原因

在疫苗生产过程中过多的继代降低了毒力, 使得疫苗中含有的剂量不足, 抗原性变弱。这样雏鸡接种后, 抗性的产生不足以抵抗环境中的法氏囊病毒, 从而导致鸡群发病[3]。

5.4 超强毒株或变异毒株的存在

目前, 我国生产的标准株I型疫苗, 当遇到超强毒株或变异毒株时将很难起到保护作用, 据报道变异毒株I型 (又称非典型IBDV) 有9个亚型, 其特性是亚临床感染和免疫抑制, 临床症状和剖解变化也不典型, 该毒株的存在是目前法氏囊病大流行和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

5.5 其他因素影响

在生产过程中, 疫苗的选择, 免疫程序, 使用方法以及环境的变化管理水平等诸多因素都有可能产生免疫抑制导致免疫失败。

6 防治对策

6.1 实行严格的卫生消毒和加强饲养管理[4]

6.1.1 加强环境卫生消毒:

IBD疫苗产生的抗体是有限的, 而环境中野毒的污染是无限的, 鸡舍中有大量IBDV比疫苗更能突破母源抗体, 法氏囊受到侵害, 而对此情况, 更有效的疫苗也不能起到应有的效力, 并且IBDV对理化因素抵抗能力强, 一般的消毒措施不易使IBDV失活, 因此如何清除饲养环境中的野毒成为控制本病的关键措施。我们只有在做好常规消毒工作的同时长期坚持喷雾消毒和饮水消毒, 使鸡舍内外环境中病源微生物降低到最低, 严格控制和切断该病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制定科学严格的卫生和管理措施, 才能保证疫苗有效地抵抗野毒的侵袭, 从而有效地预防法氏囊病的发生, 在预防法氏囊病方面起到良好的效果。一要全进全出, 彻底消毒;二要在疫苗接种前一直到产生抗体的一段时间里, 必须认真、彻底消毒, 以防早期感染;三科学处理死鸡和鸡粪等排泄物。另外要注意的是在带鸡消毒所用消毒剂除考虑消毒外, 还要考虑消毒剂对鸡是否产品生应激、是否无毒、无味、无刺激性、无腐蚀性, 建议使用“欧福-SP2000”、“氯制剂”等消毒剂进行, 可获得满意的效果。

6.1.2 加强饲养管理:

采用优质全价饲料, 创造良好的通风、温度、湿度、密度、光照等饲养条件, 减少小鸡群应激, 增强机体体质, 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6.1.3 做好种鸡场蛋传性疾病的净化工作:

持之以恒地做好种鸡的净化工作, 根除免疫抑制性疾病及其他蛋传性疾病, 提高商品鸡群的免疫应答反应性。

6.2 科学免疫

6.2.1 疫苗的选择:

疫苗的选择应根据传染性法氏囊的流行特点, 鸡场法氏囊病毒的污染程度和鸡场的卫生状况, 雏鸡母源抗性的水平及其均匀度, 鸡的品种等来确定使用疫苗的种类。无母源抗性的雏鸡可使用低毒力株弱毒活疫苗进行早期免疫, 可点眼、滴鼻、肌肉注射或饮水进行免疫, 这类疫苗有DBC98, LKT, LSD228, D78等;有母源抗性的鸡群可选用中等毒力的活度疫苗, 如以色列鸡胚苗, Culm苗, BJ863, 法国CT苗等;对于法氏囊病毒污染程度较重的地区和鸡场宜采用毒性较高的疫苗如法必妥 (KS96) 这类疫苗可有效地抵抗法氏囊病毒感染, 但对法氏囊有不可逆的损伤, 会造成严重的免疫抑制, 从而影响其他疫苗免疫效果。

6.2.2 免疫程序的制订:

在制定免疫程序时应考虑雏鸡母源抗体对首免的影响, 较高的母源抗体可以保护雏鸡早期免遭IBDV的侵袭, 但另一方面, 母源抗体也可以中和活疫苗抗原而阻断活疫苗诱导的主动免疫应答。一个鸡场如果母源抗性水平均匀度好, 一次接种就可获得成功的免疫, 但在生产实践中, 大多数鸡群的IBD母源抗性水平参差不齐, 一次接种活疫苗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的免疫效果。为了实现鸡群完全免疫, 需要多次进行IBD疫苗的接种, 以后的再次或多次免疫接种是对首次或前几次免疫未成功的鸡只有效。在生产过程中制订首免的日期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免疫时间太早, 母源抗性太高将对主动免疫造成干扰, 太晚母源抗体消失, 对早期的雏鸡起不到保护。因此, 选择合适的接种时机进行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是鸡群获得IBD免疫成功的关键: (1) 种鸡免疫目的在于提高雏鸡的母源抗体水平, 以保证雏鸡在易感日龄 (3周前) 获得较高的母源抗体, 免受野毒攻击而发病; (2) 雏鸡免疫首免可通过琼脂扩散试验 (AGP) 检测雏鸡母源抗体阳性率, 以确定首免, 当AGP阳性率达30%~40%时进行首免, 5 d后产生免疫力, 抗体水平在1∶16以上时认为免疫成功, 二免在首免后7~10 d进行, 在常发病地区应进行三次免疫, 一般在二免后25d进行。当母源抗体较低或没有时一般在1~5日龄进行首免。

6.3 发生法氏囊病后治疗措施

当鸡群中发生法氏囊病后应对鸡群进行隔离, 并严格进行消毒, 同时可用抗IBD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黄抗体进行治疗, 每只鸡皮下或肌肉注射1 mL, 疗效较好, 如在发病早期及时应用2~4倍量IBD弱毒疫苗肌注或饮水, 可大大减少死亡, 但绝不能与注射高免血清或卵黄抗体同时应用。

当发生继发感染时, 在治疗过程中应考虑肾负担问题, 要慎用磺胺类药物, 治疗应以抗病毒+治疗继发感染+消除肾肿原则进行, 否则将增加肾负担, 增加死亡。

摘要: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IBD) 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 (IBDV) 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的发生不仅能直接引起病鸡的死亡, 更为严重的是能引起病鸡产生免疫抑制, 从而使病鸡发生多种疾病继发感染, 死亡率高, 有的高达80%以上。给IBD防治工作带来困难, 使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现就该病的流行特点、病因及防治对策等几方面加以分析, 希望能对该病的防治起到一定作用。

关键词: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免疫抑制,流行特点,防治对策

参考文献

[1]减福学, 赵德之, 原丽丽, 等.当前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治.山东家禽, 2004 (4) :29

[2]魏爱枝.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流行特点与防治体会.河南畜牧兽医, 2005 (12) :28

[3]房兴堂.鸡法氏囊病大流行的特点原因及对策.养鸡机械与技术, 1995 (1) :2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诊治 第7篇

1 发病情况

2010年4月1日从某鸡场购入刚出壳的狄高肉鸡2500只, 均按程序进行了马立克、新城疫及新支二联苗的免疫注射, 雏鸡长势一直很好, 但养到35日龄时, 鸡群突然出现精神沉郁、拉白色水样粪便, 并出现死亡, 死亡率逐天增多, 发病的第3天出现死亡高峰, 死亡率达40%。现场观察到鸡舍较拥挤, 氨味较浓, 未免疫法氏囊疫苗。

2 临床症状

全群突然发病, 精神高度沉郁, 拉白色水样粪便, 肛门周围被许多粪便沾污, 严重脱水, 缩头眼闭, 头下垂, 全身发抖, 怕冷, 羽毛蓬乱, 蹲卧挤堆, 不愿走动, 强驱赶时步态不稳, 最后虚脱而死, 死鸡成堆。

3 病理剖检变化

患鸡出现皮下脂肪干燥;腿肌和胸肌呈片状出血斑;法氏囊肿大较正常3倍, 严重呈紫葡萄状, 切开呈奶油样;肌胃和腺胃交界处呈出血带;肾脏肿胀, 尿酸盐沉积而呈红白相间的“花斑”肾;肝脏和脾脏肿大;肠粘膜出血。

4 实验室诊断

采集7份鸡血清, 采用琼脂扩散试验, 结果5份为阳性。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剖检变化及实验检验等结果, 确诊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5 防治措施

5.1 紧急接种

对全群鸡接种IBD高免卵黄液, 肌肉注射1毫升/只。

5.2 药物治疗

在饮水里添加葡萄糖、维生素C、氯化钠及小苏打溶液;加强营养, 喂全价饲料。

5.3 加强饲养管理, 严格消毒

将鸡舍内的粪便、垫料清除销毁无害化处理, 并严格对鸡舍、周围环境、饲料、饮水、用具等进行彻底消毒;同时选用聚维酮碘按1:800倍带鸡消毒, 每天1次, 连用3~5天, 保持鸡舍清洁、干燥、通风、控制密度, 定期消毒, 避免应激。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诊疗 第8篇

1 症状

(1) 患鸡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缩颈, 颈部毛竖起、下痢、虚脱而死。 (2) 发生后第1~2天有鸡死亡, 第4~7天死亡率达最高峰, 之后鸡慢慢恢复正常。 (3) 发生率可达100%, 死亡率约20%~30%, 但也有达50%~60%。本病潜伏期为2~3d, 易感鸡群感染后发病突然, 病程一般为1周左右, 典型发病鸡群的死亡曲线呈尖峰式。发病鸡群的早期症状之一是有些病鸡有啄自己肛门的现象, 随即病鸡出现腹泻, 排出白色粘稠或水样稀便。随着病程的发展, 食欲逐渐消失, 颈和全身震颤, 病鸡步态不稳, 羽毛蓬松, 精神萎顿, 卧地不动, 体温常升高, 泄殖腔周围的羽毛被粪便污染。此时病鸡脱水严重, 趾爪干燥, 眼窝凹陷, 最后衰竭死亡。急性病鸡可在出现症状1~2d后死亡, 鸡群3~5d达死亡高峰, 以后逐渐减少。在初次发病的鸡场多呈显性感染, 症状典型, 死亡率高。潜伏期1~3d, 发病突然, 病鸡萎顿、嗜眠, 发病期排白色水样粪便, 恢复期排绿色粪便。

2 治疗

2.1 实行科学的饲养管理和严格的卫生措施

采用全进全出饲养体制, 全价饲料。鸡舍换气良好, 温度、湿度适宜, 消除各种应激条件, 提高鸡体免疫应答能力。对60日龄内的雏鸡最好实行隔离封闭饲养, 杜绝传染来源。严格卫生管理, 加强消毒净化措施。进鸡前鸡舍 (包括周围环境) 用消毒液喷洒→清扫→高压水冲洗→消毒液喷洒。 (几种消毒剂交替使用2~3遍) →干燥→甲醛熏蒸→封闭1~2周后换气再进鸡。饲养鸡期间, 定期进行带鸡气雾消毒, 可采用0.3%次氯酸钠或过氧乙酸等, 按30~50mL/m3。

2.2 搞好免疫接种

目前使用的疫苗主要有灭活苗和活苗两类。灭活苗主要有组织灭活苗和油佐剂灭活苗, 使用灭活苗对已接种活苗的鸡效果好, 并使母源抗体保护雏鸡长达4~5周。疫苗接种途径有注射、滴鼻、点眼、饮水等多种免疫方法, 可根据疫苗的种类、性质、鸡龄、饲养管理等情况进行具体选择。免疫程序的制定应根据琼脂扩散试验或ELISA方法对鸡群的母源抗体、免疫后抗体水平进行监测, 以便选择合适的免疫时间。如用标准抗原作AGP测定母源抗体水平, 若1日龄阳性率<80%, 可在10~17日龄首免, 若阳性率≥80%, 应在7~10日龄再检测后确定首免日龄;若阳性率<50%时, 就在14~21日龄首免, 若≥50%, 应在17~24日龄首免。如用间接ELISA测定抗体水平, 雏鸡抵抗感染的母源抗体水平应为ET≥350。如果未做抗体水平检测, 一般种鸡采用2周龄较大剂量中毒型弱毒疫苗首免, 4~5周龄加强免疫一次, 产蛋前 (18~20周龄) 和38周龄时各注射油佐剂灭活苗一次, 一般可保持较高的母源抗体水平。肉用雏鸡和蛋鸡视抗体水平多在2周龄和4~5周龄时进行2次弱毒苗免疫。

目前普遍应用传染性法氏囊炎二价弱毒苗B87、J87, 可采取饮水、滴鼻、点眼等方法, 一般采用饮水免疫。其免疫程序为: (1) 无母源抗体 (产蛋鸡未免疫接种或未发生此病) , 雏鸡在5~7日龄首次接种, 5周龄后作第2次接种; (2) 有母源抗体 (产蛋鸡进行过免疫接种或患过此病) 的雏鸡在14~21日龄首次接种, 5周龄后作第2次接种。

2.3 血清治疗

3~6周龄鸡发病时可用抗传染性法氏囊炎血清进行治疗, 鸡肌肉注射0.5mL/只, 注射一次即可, 疗效迅速可靠。目前普遍采用免疫卵黄抗体来治疗。

3 扑灭措施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治 第9篇

1 流行情况

从某县兽医站及ll处乡镇兽医站接诊的30起病例来看, 发病日龄在4-55日龄之间, 其中发病最早的一例是4日龄的商品肉鸡, 发病最晚的一例是55日龄的罗曼蛋鸡。肉鸡发病占发病鸡群的90%以上, 有些鸡群多次发病, 这种情况多发生于蛋雏鸡。如2008年9-10月份接诊的3批发病蛋雏鸡中有2批2次发病、1批3次发病, 这种现象在过去很少。所有的发病鸡群除了2起病例因免疫时间不到而没有接种法氏囊疫苗外, 其余鸡群分别饮水或滴鼻接种了国产或进口疫苗, 有些发病蛋雏鸡曾免疫2次。

2 发病原因

有些养殖户认为防护工作做得很到位, 可是鸡群还是不可避免地发病,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持续发生呢?

2.1 免疫失败

(1) 疫苗失效

疫苗从出厂到使用中间要经过许多环节, 如果中间某一环节未能按要求贮藏、运输, 或由于停电以及存放次数过多使疫苗反复冻融, 就会使疫苗失效。

(2) 疫苗选择不当或使用时粗心

如果当地传染性法氏囊发病较多, 再选择一般的传单性法氏囊中等毒力疫苗, 产生的抗体则不能抵御法氏囊超强毒株的攻击而导致发病。还有一些粗心的养殖户甚至发生用错疫苗现象。笔者曾碰到一个喜欢使用进口疫苗的养殖户, 由于是和其他进口疫苗在一起保存, 结果在接种时因对疫苗名称标注不熟悉而将新城疫疫苗当成了法氏囊疫苗, 直到鸡群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病时才知道用错了疫苗。

(3) 疫苗使用不当

有些进口法氏囊疫苗需要用专用稀释剂进行稀释, 而有的养殖户则使用生理盐水或蒸馏水稀释, 因此造成疫苗的效价降低。由于工业污水、农药、畜禽粪水、生活污水等渗入井水中, 使井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含菌量严重超标, 用这种井水稀释疫苗时, 疫苗就会被干扰、破坏, 造成疫苗失活。在饮水接种时, 由于计算错误而造成水量过多或过少, 致使疫苗在30分钟内饮完或在2小时后还有剩余都会影响免疫效果。大多数养殖户都知道在用疫苗前后48小时内停止使用抗病毒药物和避免进行带鸡消毒, 但其实很多抗菌药物也会对法氏囊疫苗造成直接或间接干扰, 如氯霉素类药物等。在一些发病较重的地方, 养殖户在接种法氏囊疫苗时错误认为接种量越大越好, 有时会超过正常剂量的3倍, 由于接种量太大, 会产生免疫麻痹而使免疫力受到抑制, 造成负效应。为了提高免疫的整齐度, 有些养殖户用滴鼻的方式进行接种, 由于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入侵途径以消化道为主, 该病毒是嗜消化道的, 所以在滴鼻免疫的情况下会降低免疫效果。

(4) 早期感染

鸡群已轻微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 而养殖户没有发现或不在意, 以及鸡群内潜伏有法氏囊病毒时, 接种疫苗会造成鸡群突然发病的现象。

(5) 应激因素的存在

鸡群寒冷、过热、拥挤或通风不良等因素存在时, 能抑制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从而导致疫苗保护力下降。

2.2 生物安全措施差

法氏囊病毒不但可通过发病鸡排出的粪便直接感染健康鸡群, 而且还可通过被污染的饲料、饮水、垫料、人员、衣物、工具、车辆和一些昆虫、飞鸟等间接感染而造成鸡群发病。鸡棚间隔近、消毒不彻底、病死鸡处理不当、垫料粪便处理不当、空舍时间太短等导致生物安全措施差, 都可引起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发生。

2.3 饲养管理的问题

饲养人员夜间粗心常造成育雏室内温度下降, 而鸡苗入棚后在夜间温度过低会使雏鸡吸收卵黄的能力大大降低而影响母源抗体的保护程度, 一旦病毒侵入会造成鸡群过早发病。同时应注意避免外来人员的进入, 不要和其他养殖户互相串鸡棚, 以免造成疾病传播。

2.4 鸡苗的质量问题

种鸡免疫做不好或孵化场在孵化过程中温度、湿度不合适都会造成雏鸡体内的母源抗体参差不齐, 这样就给免疫接种带来了困难。在购入鸡苗时, 如果是不同鸡群的雏鸡混合在一起, 则同样会因为抗体的参差不齐而造成发病的几率大大增加。近期鸡苗的售价较高, 某些孵化场在挑选鸡苗时, 平时原本淘汰掉的残次品现在却正常出售, 无疑也会降低鸡苗的质量而造成发病。

3 临床症状

通过对大多数发病鸡群的症状发展进行细致的观察, 总体来说发病初期的症状都很轻微, 特别是商品肉鸡, 在没有其他疾病混合感染的情况下, 即使出现死亡, 整个鸡群的精神状态也不会发生明显的异常, 在安静状态下仅见个别鸡只在墙角呆立, 除饮水会偶尔增加外, 采食量也比较正常。在发生混合感染后, 鸡群状态会严重恶化。

蛋雏鸡的发病相对比较明显, 即使没有混合感染, 在发病后也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出现精神不振、羽毛逆立的现象。随病程发展, 病鸡排黄白色水样稀便而污染肛门周围的羽毛, 食欲减退, 饮水增加。就接诊的病例来看, 因大多数在发病初期即对症治疗, 因此死亡率最小的为0.8%, 死亡率最大的1例因并发大肠杆菌病和支原体感染, 死亡率达到15%, 还有一批肉鸡在发病后期又继发新城疫病, 所以鸡群提前出栏, 其他发病鸡群死亡率大多在1%-4%之间。就病程来说, 最快的为4天, 最慢的为2天。

4 病理变化及诊断

在没有混合感染的情况下而发病死亡的鸡体况一般良好, 皮下组织和肌肉脱水、发干。早期发病死亡的病例有一部分胸部和腿部肌肉会出现条状、片状出血, 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病例不会出现此变化, 但发病病例的肾脏都会出现轻微的肿胀。病情继续发展, 法氏囊开始出现轻微的肿胀, 浆膜表现黄白色胶冻样浸润, 囊壁增厚、质硬, 外形变圆, 呈淡黄色。剪开法氏囊黏膜皱褶, 有出血点和出血斑, 有时会有黄白色干酪样物, 发病后期死亡的病例法氏囊外观呈紫红色的葡萄状。脾脏一般肿大有坏死点, 盲肠扁桃体在发病中后期有出血。

鸡群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病以后要尽早作出诊断, 如果鸡群在原本正常的情况下突然出现死亡, 而且在剖检后发现腿肌有不同程度的出血, 机体脱水或者肾脏轻微肿胀 (不同于肾型传支造成的花斑肾) , 然后再检查法氏囊是否发生肿胀, 最后结合鸡群的临床症状即可作出判断, 一旦作出诊断, 就要迅速采取对应的防制措施。如果要进一步确诊, 需根据病原学进行病毒分离和血清学试验。

5 对症治疗

根据发病鸡群的病情轻重和继发、并发病等情况, 可以采取多种对症治疗措施。

5.1 单纯传染性法氏囊病感染

对发病轻微死亡较少的鸡群, 可在作出诊断后中西结合抗病毒药物进行饮水治疗, 同时在饲料中拌入优质维生素 (维生素对免疫抑制的恢复也有一定的作用) 。在治疗过程中, 要密切注意病鸡的死亡情况, 如果死亡比较平稳, 鸡群的精神状态又变化不大, 可以不改变治疗方法。但如果死亡增加, 病情继续发展, 即使鸡群精神状态良好也要考虑紧急注射卵黄抗体。笔者在2008年11月初接诊了1例2800只31日龄发病的肉鸡群, 发病当天上午死亡4只鸡, 其中有3只出现不同程度的传染性法氏囊病变。因鸡群状态较好, 就用囊必妥中药口服液和瘟毒速效等西药混合饮水治疗, 但当天下午和晚上又陆续死亡15只。在这种情况下应该连夜注射抗体, 但由于养殖户怕麻烦, 鸡群的采食饮水又一直正常, 所以一直坚持药物治疗, 结果6天的发病过程共死亡130只, 最后虽然也恢复了正常, 但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注射抗体时要逐只进行, 为避免因应激加重病情, 注射时可先从鸡棚的一边用铁丝网或其他工具拦出一定的空隙, 然后向另一边慢慢移动。抓放鸡时动作要轻, 注射中途要勤换针头。

对于接近出栏日龄原来生长发育又一直正常的发病肉鸡群, 考虑到注射抗体造成的应激较大, 一般不主张注射抗体, 而是采取药物的维持治疗, 必要时可配合使用干扰素。

5.2 并发和继发感染

鸡群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病以后, 由于免疫功能被破坏而造成机体抵抗力下降, 所以很容易发生大肠杆菌病、盲肠球虫病和新城疫病等并发和继发病。

发生大肠杆菌病时, 可以及时取病料作药敏试验, 然后根据试验结果配合投药。同时在注射抗体时, 可在抗体中加入适量的头孢类抗菌药物来防止或治疗大肠杆菌病。

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鸡群一旦又感染盲肠球虫, 在选择治疗药物时要避免应用磺胺类等对肾脏刺激比较大的药物, 可以选择妥曲珠利等抗球虫药物或一些抗球虫的中药制剂, 再配合饮用青霉素和止血药物。

如果发病鸡群并发或继发新城疫病, 则治疗难度会相应加大, 不但死亡率会增加, 治疗效果也不理想。笔者遇到一例4000只30日龄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肉鸡群, 接诊时每天死亡40-50只, 已持续3天, 但发病时间已超过5天, 在注射抗体后2天, 死亡反而达到每天70只以上。结果剖检后发现虽然法氏囊病的病理变化消失, 但新城疫病的症状又明显出现, 在治疗比较困难的情况下, 养殖户将鸡群提前淘汰。如果肉鸡鸡群发生新城疫病时日龄较小或发病鸡群为蛋鸡时, 可在法氏囊病基本康复而新城疫症状刚出现时紧急用新城疫疫苗配合核酸制剂或干扰素饮水。

另外, 鸡群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病以后, 会发生免疫抑制的现象。据资料介绍, 鸡群发生传染性法氏囊后免疫抑制的时间在4-6周之间, 但到底免疫抑制造成的影响有多大, 现在还没有一个具体的评估。应根据病情轻重的原则, 在饲养实践中不能过多考虑该病对以后的免疫产生的免疫抑制问题, 而是要根据其他疾病的发病情况, 该免疫的疫苗必须免疫, 特别是在发病鸡群康复以后, 必须及时补免新城疫疫苗。

6 预防

6.1 免疫

虽然发病病例多为免疫鸡群, 但不能因此放松对正常鸡群进行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的接种, 相反免疫接种是除了生物安全措施外预防该病的最重要的一种方法。

养殖户在给鸡群接种时除了要到正规兽医部门购买适合当地的疫苗外, 还要在兽医技术人员的帮助下确定合适的免疫日龄。有检测条件的, 可在雏鸡1日龄时采血进行母源抗体的检测, 根据母源抗体的高低, 计算出合适的免疫时间。在发病比较严重的地方, 要考虑选用中等偏强毒力的疫苗, 这样可以突破较高的母源抗体的屏障, 促使机体较早产生免疫力。鸡群一般在首免7天后可进行第2次免疫。

接种时一定要保证每只鸡都能饮到足够量的疫苗, 饮水量的大小要根据采食量和不同季节等实际情况来确定, 稀释后的疫苗要在1.5-2小时内饮完。鸡群免疫时饲养人员最好在鸡舍内不时走动以兴奋鸡群。

6.2 保证鸡苗质量

在鸡苗质量稳定的前提下, 养殖户最好不要频频更换不同孵化场提供的鸡苗, 这是因为不同的种鸡群免疫接种的情况可能也不尽一致, 如果鸡苗更换过于频繁, 就很难正确评价某一养殖场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的接种效果和免疫时间, 也就很难得出可靠的数据进行比较和参考。

6.3 加强饲养管理

上一篇:应用及相关问题下一篇:双J管滞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