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作物范文

2024-07-04

玉米作物范文(精选6篇)

玉米作物 第1篇

近年来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秸秆产量不断增长。其中, 玉米秸秆产量最大, 达2.91×108t, 占中国作物秸秆总量的38.2%[1]。秸秆长期施入农田, 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增加土壤有机质和N、P、K等养分含量, 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和提高产量。因此, 秸秆还田成为一种越来越常见的农业技术措施。

有研究表明, 秸秆还田的主要积极作用在于增加土壤肥力、抗旱保墒、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优化环境、防治污染和水土流失[2]。但同时, 在生产实际中, 必须注意还田的方式方法, 否则也会给作物生长及产量造成负面效应。这是因为秸秆在腐败过程中会释放化学物质到环境中而产生对其他植物直接或间接的化感作用, 而关于植物化感作用的研究成果表明, 这种释放的化学物质对植物有一定的影响[3]。

因此, 需要评价玉米秸秆化感作用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本研究同时针对单子叶和双子叶作物, 采用室内发芽方法, 通过测定玉米秸秆腐解液对玉米、冬小麦和大豆发芽情况的影响, 明确玉米秸秆对不同作物的影响程度, 为玉米秸秆还田在常见作物上的应用寻找理论和实践依据, 从而指导农业生产。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玉米秸秆腐解液的制备

将新鲜的玉米秸秆剪成1~2cm小段, 称取100g置于大烧杯中, 加入1L蒸馏水, 25℃下浸泡48h。过滤后蒸发 (50℃) 浓缩至100mL得到1g/mL腐解液, 分别用蒸馏水稀释成0.5、0.2、0.1、0.05、0.02g/mL的溶液备用。

2.1.2 活性种子的选取

采用红墨水染色法, 用红墨水和蒸馏水按1∶60的比例配制成溶液, 将玉米、冬小麦、大豆种子浸泡15min后取出观察。种胚染成红色的为无生活力种子, 不染色或染色较浅的为有生活力种子。挑选具有活性的三种子各540粒, 并用1%的高锰酸钾进行消毒。

2.2 实验方法

实验以单子叶作物种子 (玉米、冬小麦) 和双子叶作物 (大豆) 共3种供试种子为对象, 每种种子萌发实验各设5组, 编号为A、B、C、D、E, 另设对照组, 记为CK, 每组3次重复。选取具有活性的供试种子30粒置于铺有两层滤纸的培养皿中, 分别向A、B、C、D、E各组加入15mL 0.02~0.5g/mL对应浓度的腐解液, CK中加入蒸馏水, 25℃培养。种子萌发过程当中, 适当补充对应浓度的腐解液或蒸馏水, 保持滤纸湿润, 以芽长超过种子长度的1/2为发芽标准。测定萌发过程中第2、4、6、8、10、12d的发芽种子数 (GT) 、芽长 (L) , 并根据发芽数计算发芽率 (GR) 、化感效应指数 (RI) 和供体敏感指数 (SI) :

式中:N为每组种子数, T为测试指标的处理值;C为测试指标的对照值;为该处理各指标数据RI的总个数当SI>0为促进, SI<0为抑制, 绝对值的大小与化感作用强度一致。

2.3 数据分析

试验数据采用Excel作图表, SPSS软件做统计分析, LSD显著性在0.05水平上检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玉米秸秆腐解液对种子发芽率和生长速率的影响

种子发芽率是以发芽试验各阶段芽长超过种子长度的1/2为发芽标准, 计算符合该标准的种子占供试种子总数的百分率。种子发芽率高, 则表示有生活力的种子多, 播种后出苗数多。由图1看出, 随着浓度的变化, 玉米腐解液对大豆发芽率的影响十分显著。蒸馏水处理下, 大豆种子的发芽率为98.9%;在腐解液浓度较低 (0.02g/mL和0.05g/mL) 时, 大豆的发芽率可以达到88.4%和84.4%;随着腐解液浓度的升高, 大豆的发芽率明显下降, 腐解液浓度为0.1g/mL时, 大豆的发芽率最高仅为24.4%;当腐解液浓度达到最大的时候对大豆种子发芽率最为显著, 此时大豆种子的发芽率为2.2%。

同时应当注意到, 腐解液浓度对大豆种子的生长速率也有影响。蒸馏水处理下, 大豆在生长周期第4~6d发芽率明显提高, 第6d后发芽率不再明显变化;同样, 在腐解液浓度为0.02g/mL时, 大豆在第4~6d达到最大发芽率;随着腐解液浓度的升高, 大豆的生长速率显著下降, 0.05g/mL和0.1g/mL腐解液处理下, 大豆种子分别在生长周期第8d和第12d达到最大发芽率;0.2g/mL和0.5g/mL腐解液处理下, 大豆种子的生长速率一直保持在很低的水平, 即高浓度腐解液化感作用对大豆种子呈现明显的抑制效果。

由图2可知, 不同浓度腐解液处理下冬小麦发芽率的差异十分明显。蒸馏水和低浓度 (0.02g/mL) 腐解液处理下冬小麦的发芽率较高且二者比较接近, 分别为100%和98.9%;随着腐解液浓度的升高, 冬小麦的发芽率明显下降, 当腐解液浓度为0.05g/mL和0.1g/mL时, 冬小麦的发芽率降低到77.8%和66.2%;当腐解液浓度为0.2g/mL和0.5g/mL时, 冬小麦的发芽率最高仅为28.9%和16.7%。

就生长速率而言, 低浓度 (0~0.1g/mL) 腐解液处理下冬小麦的生长周期保持较为一致的趋势, 在4~8d时生长速率均有所上升, 第8d以后分别达到最大发芽率;而在0.2g/mL和0.5g/mL腐解液处理下, 冬小麦种子的生长速率一直保持在很低的水平, 高浓度腐解液化感作用对小麦种子呈现明显的抑制效果。

由图3可知, 随着腐解液浓度的上升, 玉米种子的发芽率逐渐下降。蒸馏水和不同浓度腐解液处理下, 玉米种子的最大发芽率分别为94.4%、90%、70%、56.7%、44.7%和28.9%。与小麦种子相比, 高浓度 (0.2g/mL和0.5g/mL) 的玉米秸秆腐解液对玉米种子的化感作用相对较低。

就生长速率而言, 不同浓度腐解液处理对玉米的影响的差异十分明显。蒸馏水处理下, 玉米在生长周期第4~6d发芽率明显提高, 第6d后达到最大发芽率水平;腐解液浓度为0.02g/mL时, 玉米在第4~8d时发芽率均呈上升趋势, 第8d后发芽率不再明显变化;腐解液浓度为0.5g/mL时, 玉米在第4~6d时发芽率上升明显;随着腐解液浓度的增大, 玉米生长速率降低, 0.2g/mL和0.5g/mL腐解液处理下, 在玉米种子生长周期的第2~12d, 发芽率保持缓慢上升的趋势。

3.2 玉米秸秆腐解液对种子芽长的影响

除了评价玉米秸秆腐解液对种子发芽率和生长速率的影响, 还需要考虑玉米秸秆腐解液对种子生长量的影响, 即考察玉米秸秆腐解液对萌发种子芽长的影响, 本次实验测定了所有萌发种子的平均芽长。如图4所示, 在玉米秸秆腐解液的作用下, 大豆种子的芽长呈下降趋势。蒸馏水处理下, 萌发的大豆种子平均芽长为31.3mm;腐解液浓度较低 (0.02g/mL) 时, 芽长受到的影响并不明显, 平均长度为28.33mm;随着腐解液的浓度升高, 大豆的芽长明显下降, 当腐解液浓度为0.05g/mL、0.1g/mL和0.2g/mL时, 大豆的平均芽长分别为15.7mm、10.6mm、2.1mm;当腐解液浓度达到最大 (0.5g/mL) 时, 大豆的平均芽长仅为0.3mm。

如图5所示, 蒸馏水处理下, 萌发的冬小麦种子平均芽长为13.9mm;各腐解液浓度处理下的冬小麦平均芽长均显著低于对照处理, 并且随腐解液浓度的升高芽长变短。值得注意的是, 低浓度 (0.02g/mL) 腐解液对冬小麦芽长也表现出较强的抑制作用, 此浓度下冬小麦的平均芽长为8.1mm;腐解液浓度最高 (0.5g/mL) 时, 冬小麦的平均芽长为0.4mm。

如图6所示, 在玉米秸秆腐解液的作用下, 玉米种子的生物量呈下降趋势。蒸馏水处理下, 萌发的玉米种子平均芽长为25.9mm;腐解液浓度较低 (0.02g/mL) 时, 芽长受到的影响较小, 平均长度为25.7mm;随着腐解液的浓度升高, 玉米的芽长明显下降, 当腐解液浓度为0.05g/mL、0.1g/mL和0.2g/mL时, 大豆的平均芽长分别为14.5mm、11.8mm、3.1mm;当腐解液浓度达到最大 (0.5g/mL) 时, 大豆的平均芽长仅为0.9mm。

3.3 不同浓度玉米秸秆腐解液对作物化感作用敏感指数

如表1所示, 玉米秸秆腐解液对大豆、冬小麦、玉米的化感效应均呈现抑制作用, 并且随着腐解液浓度升高呈现增强趋势。玉米秸秆腐解液对大豆、冬小麦和玉米的综合敏感指数为-44.42%、-40.02%和-34.54%, 受到化感抑制作用由强到弱依次为大豆、冬小麦、玉米。

4 讨论

玉米秸秆腐解液化感作用可以降低种子发芽率、发芽速率和胚芽长度, 腐解液浓度越高其效果越明显。种子萌发对作物生长至关重要, 种子发芽率降低可能会降低作物的产量。种子发芽速率降低, 发芽时间延长, 出苗延后, 将严重影响作物对地上和地下资源的竞争能力[4]。化感物质对胚芽生长的抑制导致植株根系变小, 吸水、吸肥能力降低, 进而影响胚轴的生长导致植株矮小、瘦弱, 影响其对光的竞争, 这些均会直接影响未来作物的生长发育及其产量。

本次实验, 各种作物对化感作用敏感指数不同, 其中大豆对化感作用的综合敏感指数最高。作物对化感作用敏感程度不同, 其确切原因还不清楚, 可能与各物种不同的进化历史有关[4], 但在已有的关于化感作用的研究显示, 豌豆是对化感物质敏感的一类植物[5]。

之所以玉米秸秆腐解液对大豆、冬小麦、玉米的化感效应均呈现抑制作用, 这于玉米秸秆腐解液中所含的酚酸物质有关。梁春启等人[6]对玉米秸秆腐解液的检测中发现, 玉米秸秆腐解液中正含有对羟基苯甲酸、苯甲酸、丁香酸、邻苯二甲酸香草酸、阿魏酸等酚酸物质。另有研究指出, 植物在长期适应外界环境的过程中, 会由根系的不同部位分泌化感物质, 从而影响周围的植物和微生物。水稻根系的分泌作用以及桔秆腐解可释放大量酚类物质, 其中包括对羟苯甲酸、香豆酸、丁香酸、香草酸、杏仁酸和阿魏酸等, 从而使下季水稻减产[7]。豌豆根系分泌物中的苯甲酸、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肉桂酸、香豆酸、3, 4-二羟基苯甲酸、3, 5-二羟基香豆酸能抑制连作豌豆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大豆根系分泌物中的一些酚酸类化合物也对其连作产生影响[8]。综上所述, 玉米秸秆腐解液对大豆、冬小麦和玉米呈现抑制作用。

5 结语

玉米秸秆腐解液化感作用对大豆、冬小麦和玉米种子生长发育呈现抑制效应, 可以降低种子发芽率、发芽速率和胚芽长度。各种作物种子对化感作用敏感指数不同, 受到化感抑制作用由强到弱依次为大豆、冬小麦、玉米。考虑到玉米秸秆腐解液对作物的抑制作用, 应当改进、改良秸秆还田的方式、方法, 降低玉米秸秆腐解液对作物的危害。

摘要:采用室内发芽方法, 通过测定玉米秸秆腐解液对玉米、冬小麦和大豆发芽情况的影响, 明确了玉米秸秆对不同作物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玉米秸秆腐解液化感作用对大豆、冬小麦和玉米种子生长发育呈现抑制效应, 可以降低种子发芽率、发芽速率和胚芽长度。各种作物种子对化感作用敏感指数不同, 受到化感抑制作用由强到弱依次为大豆、冬小麦、玉米。

关键词:秸秆还田,腐解液,化感作用

参考文献

[1]蒋向, 任洪志, 贺德先.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状与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研究进展[J].麦类作物学报, 2011, 31 (3) :569~574.

[2]谭克均, 林昌虎, 何腾兵.贵州省玉米秸秆还田的现状研究[J].贵州科学, 2008, 26 (1) :67~71.

[3]张承胤, 代丽, 甄文超.玉米秸秆还田对小麦根部病害化感作用的模拟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 2007, 23 (5) :298~301.

[4]郑丽, 冯玉龙.紫茎泽兰叶片化感作用对10种草本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J].生态学报, 2005, 25 (10) :2782~2787.

[5]魏云霞, 鲁剑巍, 李小坤, 等.不同秸秆及绿肥浸提液对玉米化感作用的研究[J].玉米科学, 2013, 21 (004) :64~67.

[6]梁春启, 甄文超, 张承胤, 等.玉米秸秆腐解液中酚酸的检测及对小麦土传病原菌的化感作用[J].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 (2) :210~213.

[7]林文雄, 何海斌, 熊君, 等.水稻化感作用及其分子生态学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 2006, 26 (8) :2687~2694.

宁洱县玉米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探索 第2篇

[关键词] 玉米;3414肥效试验;最佳施用量;推荐施肥量

通过3414田间玉米作物优化施肥数量试验,摸清土壤养分教正系数、土壤供肥力、作物养分吸收量和肥料利用率等基本参数,为改进施肥方法,构建宁洱县玉米施肥模型和施肥分区肥料配方提供依据。

一、供试材料

1.供试肥料

氮肥-金沙江尿素(46%),磷肥-普通过磷酸钙(16%);钾肥-硫酸钾(50%)。

2.供试品种

大丰3号。

二、试验地点慨况

试验于2008年5-10月在勐先乡和平村寨头组完成。试验海拔1449m,年平均温18.1℃,无霜期334d,年降水量1406㎝,耕层深度20㎝。土壤养分含量为有机质17g/kg,水解氮137mg/kg,有效磷20.3mg/kg,速效钾27mg/kg,pH值5.7。试验地形:平坝;土壤类型:为赤红壤土类黄色砖红壤性红壤亚类黄色砂页岩土属黄末香土土种;低肥力水平;代表面积550hm2。

三、试验设计及方法

1.试验设计

该试验选用“3414”完全实施方案。“3414”是指氮、磷、钾3个因素,4个水平,14个处理。0水平指不施肥,2水平指当地推荐的施肥量,1水平(指施肥量不足)=2水平×0.5,3水平(指施肥过量)=2水平×1.5。试验设三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中心试验点均匀分布在区组中,小区面积4.3m×7m=30㎡(约0.045亩),长方形;单行条播,条播行向与小区长平行,行距60cm,株距30cm,每小区11行,每行12塘,在试验区四周设置2m以上的保护行。

2.试验施肥方法

基肥:普钙、硫酸钾肥各施50%,尿素施30%;

第一次追肥(在5~6叶苗期施用):普钙、硫酸钾肥各施20%,尿素施30%;

第二次追肥(在大喇叭口期施用):普钙、硫酸钾肥各施30%,尿素施40%;

四、田间实施及观察记载

1.田间实施情况

试验安排在宁洱县勐先乡和平村寨头组农户李天红承包的地上,土壤属黄末香土,地块平坦,低肥力水平,肥力均匀,在试验地试验前采集混合农化土样,作物收获后按小区采集土样。为一年两熟制,前茬作物为小麦,品种为绵羊19;每亩施尿素(46%)26kg、普钙(16%)31kg,平均单产200kg/hm2。

2.田间观察记载

试验遵循“最适”和“一致”的原则,小区播种、施肥、中耕除草、收获都在同一天完成。本试验于2009年4月7日整地,2009年4月8日播种,4月20日出苗,5月3日拔节期,5月12日喇叭口期,6月18日抽雄,8月20日成熟收获,全生育期118天。4月8日施基肥,4月24日施第一次追肥,5月16日施第二次追肥。5月14日、6月8日各中耕一次数。每个小区设3个定位点,每个定位点取5株进行观察记载。

五、试验结果分析

1.不同处理对产量结构的影响

根据表1,处理2(不施氮肥)、3、6、11亩有效穗、千粒重、穗实粒数,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处理3比处理2增252穗/hm2、增10g、增34粒/穗;处理6比处理2增365穗/hm2、增30g、增98粒/穗;处理11比处理2增352穗/hm2、增10g、增98粒/穗,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合理的范围内每亩有效穗、千粒重和穗实粒数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过量施用氮肥反而减少、降低或者没有影响,说明氮肥在合理的施用量对玉米产量增加有积极作用,过量施用量反而造成减产。

根据表1,处理4(不施磷肥)、5、6、7亩有效穗、千粒重、穗实粒数,随着磷肥施用量的增加处理5比处理4增112穗/hm2、增10g、减少20粒/穗;处理6比处理4增253穗/hm2、增10g、增80粒/穗;处理7比处理4增253穗/hm2、增20g、减少6粒/穗,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合理的范围内每亩有效穗、千粒重、穗实粒数随着磷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而过量施用磷肥反而造成穗实粒数减少,对每亩有效穗没有影响,对千粒重虽然有一定增加作用,但是成本增大。说明合理的磷肥施用量对玉米产量增加有积极作用,但过量施用对玉米产量增加没有明显作用,反而增加农民负担,造成农业污染。

根据表1,处理8(不施钾肥)、9、6、10亩有效穗、千粒重、穗实粒数,随着钾肥施用量的增加处理9比处理8增224穗/hm2、增20g、减少10粒/穗;处理6比处理8增421穗/hm2、增60g、增96粒/穗;处理10比处理8增477穗/hm2、增50g、增64粒/穗,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每亩有效穗、千粒重、穗实粒数随着钾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是过量施用钾肥增加效果不显著,说明施用钾肥对玉米产量增加有积极作用,在此类田地上种植玉米要重视钾肥的施用。

2.不同处理对玉米经济效益的影响:见表2

3.肥料效应回归方程的建立与检验

对表2中试验数据应用云南省测土配方施肥数据汇总软件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出N、P、K肥施用量与玉米产量的回归模型:

Y=137.4177-8.3305*X1-0.3033*X1^2+38.7559*X2-0.5283*X2^2+91*X3-6.5*X3^2+1.3391*X1*X2+2.4*X1*X3-9.1689*X2*X3

经检验,F值>F0.01达极显著水平,说明玉米产量与N、P、K肥施用量之间拟合程度很好,因而可用之进行预测、应用。

六、结束语

试验结果表明,宁洱县勐先乡低肥力地块上玉米作物氮磷钾肥的每亩最大施肥量氮肥(N)33kg、磷肥(P2O5)7kg、钾肥(K2O)8kg,最大施肥量产量506kg/hm2;每亩最佳施肥量氮肥(N)19kg、磷肥(P2O5)6kg、钾肥(K2O)6kg,最佳施肥配比3:1:1,最佳经济产量为486kg/hm2,合理的肥料配比能够增加玉米有效穗、千粒重和穗实粒数,过量施用反而会使他们减少、降低或者没有影响,说明合理的氮磷钾肥施用量能够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加产量,反之则会造成减产,同时增加农民负担,造成农业污染。综合分析,结合当地实际,建议推荐低肥力地块施肥量为尿素(N46%)总量 41kg/hm2,过磷酸钙(P2O5 16%)38kg/亩,硫酸钾(K2O 50%)12 kg/hm2。

玉米作物 第3篇

九、神珠7号

1.选育单位四川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四川一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2.品种来源神株7号是四川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在2003年用自选系成自273与自选系成自276组配育成的玉米新品种。2004~2006年参加本所鉴定试验, 2007~2008年参加四川省区域试验, 2008年参加四川省生产试验。

3.特征特性中熟, 春播全生育期121天 (播种至成熟) 。株高268cm, 穗位高107cm, 成株叶片数20片左右, 株型半紧凑。雄穗分枝数15~17个, 花药浅紫色, 花丝浅红色。果穗长筒型, 穗长18.2cm, 穗行数18行, 行粒数36.4粒, 千粒重298g, 出籽率80%。粒色黄色、半马齿型, 穗轴红色。籽粒容重727g/L, 粗蛋白质10.3%, 粗脂肪4.5%, 粗淀粉77.1%, 赖氨酸0.3%。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抗病虫鉴定结果:中抗大斑病, 感小斑病、纹枯病、茎腐病、玉米螟, 高感丝黑穗病。

4.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四川省玉米山区组区试, 平均亩产496.3kg, 比对照川单15增产8.7%, 9个试点8点增产, 增产点率89%;2008年区试平均亩产525.4kg, 比对照增产11.0%, 10个试点9点增产, 增产点率90%。两年区试平均亩产511.6kg, 比对照种川单15增产9.9%。2008年参加四川省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71.9kg, 比对照种川单15增产11.9%, 5个点均增产。

5.栽培要点春播或早夏播, 亩植3 200~3 500株。施足底肥且以有机肥为主, 适施苗肥和拔节肥, 10片全展叶时重施攻穗肥。结合中耕和施肥培土上厢。及时防治土蚕、玉米螟和蚜虫。

6.适宜种植地区适宜四川山区种植。

十、绵研玉13

1.选育单位四川省大竹县益民玉米所、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四川绵研种业有限公司。

2.品种来源绵研玉13是四川省大竹县益民玉米所2003年在海南用自选系QW67与自交系698-3 (引自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 组配而成的玉米新组合。

3.特征特性绵研玉13属中熟玉米杂交种, 春播全生育期113天 (播种至成熟) 。株高262.2cm, 穗位高100.3cm, 倒伏率1.05%, 幼苗绿色、长势强;成株整齐, 株型半紧凑。单株总叶20片左右, 雄穗分枝13~19个, 粉量大, 散粉时间长。雌穗吐丝多而齐, 花丝浅紫色, 活力强, 雌雄协调, 结实满尖。果穗长筒形, 穗长19.4cm, 穗行数16~20行 (平均17.1) , 行粒数38粒, 千粒重310g。籽粒黄色、马齿型。该品种根系深、茎秆较硬, 耐旱抗倒力强, 综合性状较好。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抗病鉴定结果:中抗大斑病, 感小斑病、玉米螟, 抗茎腐病, 感丝黑穗病, 中抗纹枯病。叶片持绿期长, 活秆成熟。容重698g/L, 粗蛋白含量9.2% (干基) , 粗脂肪含量4.7% (干基) , 粗淀粉含量76.8% (干基) , 赖氮酸含量0.30% (干基) 。

4.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四川省玉米平丘组区试, 平均亩产492.2kg, 比对照川单13增产11.76%, 增产点率100%;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557.5kg, 比对照增产15.3%, 增产点率100%。两年区试平均亩产524.85kg, 比对照种川单13增产13.62%, 增产点率100%。2008年参加四川省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58kg, 比对照种川单13增产17.9%, 5个点均增产。

5.栽培要点宜春播。四川一般在3月中旬至4月上、中旬播种为好。密度以2 800~3 200株/亩为宜。该组合属于大穗型品种, 幼芽顶土力强, 出苗较好, 对肥水条件要求比较高, 苗期特别注意苗全、苗齐、培育苗壮;施肥技术主要是重施底肥, 轻施拔节肥, 重施攻苞肥, 氮、磷、钾肥配合使用。及时中耕除草, 及时防治病虫。一般总施肥量每亩纯N 20kg、P2O510kg、K2O 12kg左右。加强田间管理, 抓好全苗, 确保密度, 及时防治病虫害, 适期收获。

6.适宜种植地区适宜四川平坝、丘陵区种植。

十一、种都100

1.选育单位四川省广元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四川省大竹县益民玉米研究所。

2.品种来源种都100是广元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和大竹益民玉米所于2004年在海南用YM88与0151-99组配而成。

3.特征特性四川春播, 播种至成熟113天左右, 与对照川单13相当。株高258.4cm, 穗位高96.2cm。幼苗长势强, 成株整齐, 株型半紧凑。单株总叶21片, 雄穗分枝17~23个, 粉量大, 散粉时间长。雌穗吐丝多, 花丝浅紫色, 雌雄协调。果穗长筒形, 穗长19.3cm, 穗行数平均15.7行, 行粒数36粒, 千粒重385g。籽粒黄色、马齿型。经接种鉴定, 感大斑病、小斑病、玉米螟, 抗茎腐病, 感丝黑穗病, 中抗纹枯病。容重716g/L, 粗蛋白含量10.2%, 粗脂肪含量4.9%, 粗淀粉含量73.3%, 赖氮酸含量0.30%。

4.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四川省玉米区试, 平均亩产457.5kg, 比对照川单13增产8.30%, 10个试点9点增产, 增产点率90%。2008年续试, 平均亩产535.6kg, 比对照川单13增产9.5%, 10个试点8点增产, 增产点率80%。2008年参加四川省玉米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42.9kg, 比对照川单13亩产466.5kg, 增产16.4%, 5个试点全部增产, 倒伏率0.46%。

5.栽培要点宜春播, 一般在3月中旬至4月上、中旬播种为好。密度以2 800~3 200株/亩为宜。施肥技术主要是重施底肥, 轻施拔节肥, 重施攻苞肥, 氮、磷、钾肥配合使用。一般总施肥量每亩纯N20kg、P2O510kg、K2O12kg左右。

6.适宜种植地区适宜四川平坝、丘陵区种植。

十二、丰源1128

1.选育单位四川丰源种业有限公司。

2.品种来源丰源1128是四川丰源种业有限公司2003年用武胜县农科所自选系武自0431与成都天府作物所自选系J克059组配而成的玉米新组合。2006年参加四川省预试, 2007~2008年参加四川省区域试验, 2008年参加四川省生产试验。

3.特征特性四川春播, 播种至成熟112天, 与川单13相近。株高为255.0cm, 穗位高94.0cm, 单株总叶数20片。雄穗发达, 护颖紫色, 花药黄色, 花丝红色。果穗长筒型, 穗长21.1cm, 穗行数16.0, 行粒数38.0, 千粒重341.0g, 出籽率85.1%。粒色黄色、马齿型, 红轴。籽粒容重719g/L, 粗蛋白质9.6%, 粗脂肪4.9%, 粗淀粉76.4%, 赖氨酸0.31%。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抗病鉴定结果:中抗小斑病、茎腐病、玉米螟和丝黑穗病, 感大斑病和纹枯病。

4.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四川省玉米平丘组区试, 平均亩产459.6kg, 比对照川单13增产10.56%, 9个试点8点增产, 增产点率89%;2008年区试平均亩产536.8kg, 比对照增产10.6%, 10个试点8点增产, 增产点率80%。2008年参加四川省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25.8kg, 比对照种川单13增产12.7%, 5个点均增产, 倒伏率0.16%。

5.栽培要点春播, 一般亩植2 800~3 000株。重施底肥且以有机肥为主, 提苗肥宜早, 稳施拔节肥, 猛攻穗肥, 增施有机肥和磷肥。及时防治病虫害。

6.适宜种植地区适宜四川平坝、丘陵区种植。

十三、长玉19

1.选育单位山西省农科院谷子研究所。

2.品种来源长玉19亲本为99-751×Bm19-2。母本99-751来源于1572×沈137再与1572回交后连续自交6代选育而成, 父本Bm19-2来源于H921×P6C再与H921回交后连续自交6代选育而成。

3.特征特性四川春播全生育期128天, 株高248cm, 穗高89cm, 全株叶片数19片左右。幼苗长势强, 根系发达, 茎秆坚韧, 成株叶色浓绿, 活秆成熟。穗上部叶片半上冲, 株型半紧凑。雄穗分枝16~19个, 花药黄色, 散粉性好。花丝粉红色, 吐丝整齐。果穗长筒型, 白轴, 穗长19~25cm, 穗行数16~18行, 行粒数35粒。籽粒黄色、马齿型, 千粒重332g, 出籽率85%左右。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抗病鉴定结果:中抗大斑病、茎腐病, 抗小斑病、纹枯病, 感玉米螟、丝黑穗病。籽粒容重701g/L, 粗蛋白质9.4%, 粗脂肪4.4%, 粗淀粉75.0%, 赖氨酸0.33%。

4.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四川省玉米山区组区试, 平均亩产513.1kg, 比对照川单15号增产9.99%, 居区试第一位, 在参试的9个试点中8点增产;2008年续试参加山区2组试验, 平均亩产545.5kg, 比对照川单15号增产15.3%, 居该组第一位, 在参试的10个试点中点点增产。2008年参加四川省玉米山区组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72.9kg, 对照川单15 (510.4kg) 增产12.3%。

5.栽培要点春播和夏播均可, 每亩密度2 800~3 000株, 间套作可适当降低密度。重施底肥, 增施有机肥, 氮、磷、钾配合。轻施苗肥与拔节肥。加强田间管理, 保证苗齐、苗全、苗壮。猛攻穗肥。

6.适宜种植地区适宜四川山区种植。

十四、陵玉513

1.选育单位四川省仁寿县陵州作物研究所。

2.品种来源用本所选育的自交系lsc539×lsc107组配而成。

3.特征特性春播全生育期129天, 株高246.8cm, 穗位高100.6cm, 全株叶片19~21片, 穗上部叶片7片, 株型半紧凑, 茎秆紫褐色。幼苗长势强, 成株叶片较宽大, 穗上叶较疏, 叶色浓绿, 持绿期长, 活秆成熟。根系发达, 茎秆坚韧, 雄穗分枝7~18个, 颖壳绿色, 花约浅紫色, 粉量大。花丝浅紫色, 吐丝整齐。果穗长筒型, 穗轴红色, 穗长20.3cm左右, 穗行16~20行, 行粒36.1粒, 籽粒黄色、马齿型, 千粒重311.9g, 出粒率85%。品质性状:粗蛋白质10%, 赖氨酸0.31%, 粗脂肪4.1%, 粗淀粉74.8%, 容重712g/L。人工接种鉴定, 中抗大斑病、小斑病、纹枯病、丝黑穗病、茎腐病。

4.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四川省山区组区试, 平均亩产498.8kg, 比对照川单15增6.9%, 9个试点8个增产, 增产点率89%;2008年四川山区组续试, 平均亩产524.8kg, 比对照川单15增9.6%, 10个试点9个增产, 增产点率90%。2008年参加山区组生产试验, 5点均增产, 平均亩产562.9kg, 比对照川单15增产10.2%。

5.栽培要点春播, 一般亩植3 000株。重施底肥且以有机肥为主, 早施提苗肥, 稳施拔节肥, 猛攻穗肥。

6.适宜种植地区适宜四川山区种植。

十五、金玉608

1.选育单位成都绿宝种业有限公司。

2.品种来源金玉608是成都绿宝种业有限公司2003年用外引系Y99与外引系L1120组配而成的玉米新组合。自交系Y99为贵州省种子站选育, 自交系L1120为四川华龙种业有限责任公司选育。

3.特征特性中熟中秆玉米杂交种, 春播全生育期111天。株高268.3cm, 穗位高107.9cm, 成株叶片数20叶左右, 属半紧凑株型。雄穗分枝数10~12个, 颖壳淡红色, 花药黄色, 花丝粉红色。果穗柱型, 穗长17.3cm, 秃尖1.8cm, 穗行数15.4, 行粒数34.3, 千粒重317g, 出籽率85.3%。粒色黄色、半马齿型。籽粒容重741g/L, 粗蛋白质11.8%, 粗脂肪4.6%, 粗淀粉71.6%, 赖氨酸0.34%。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抗病鉴定结果:中抗小斑病、纹枯病、玉米螟、茎腐病, 感丝黑穗病。

4.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在四川省玉米区域试验平丘5组结果, 平均亩产519.0kg, 较对照川单13增产9.4%, 增产点次达90%。2007年参加续试, 平均亩产446.9kg, 较对照川单13增产7.51%, 增产点率77.8%。2007年参加四川省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469.3kg, 对照川单13增产20.27%, 增产点率80%。

5.栽培要点春播, 一般亩植3 200株。重施底肥且以有机肥为主, 提苗肥宜早, 稳施拔节肥, 猛攻穗肥。苗期及时中耕除草, 结合施拔节肥和穗肥及时培土上厢。

6.适宜种植地区适宜四川省平坝、丘陵区种植。

十六、华龙玉998

1.选育单位成都国康农作物研究所。

2.品种来源华龙玉998是成都国康农作物研究所2003年用四川华龙种业有限责任公司自选系3046与2032组配而成的玉米新组合。

3.特征特性中熟中秆玉米杂交种, 春播全生育期130天 (播种至成熟) 。株高262.4cm, 穗位高100.2cm, 成株叶片数19叶左右, 株型平展。雄穗分枝数10~12个, 颖壳紫色, 花药黄色, 花丝红色。果穗长筒型, 穗长20.2cm, 穗行数16, 行粒数37, 千粒重325g, 出籽率73.4%。粒色黄色、硬粒型, 红轴。籽粒容重781g/L, 粗蛋白质10.5%, 粗脂肪4.9%, 粗淀粉77.4%, 赖氨酸0.30%。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抗病鉴定结果:中抗小斑病、纹枯病、茎腐病、玉米螟, 抗大斑病, 感丝黑穗病。

4.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四川省玉米山区组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507.0kg, 比对照川单15增产11.02%, 各试点均增产;2008年参加续试, 平均亩产为543.6kg, 比对照川单15增产13.6%, 各试点均增产。2008年参加四川省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69.3kg, 对照川单15 (平均亩产510.3kg) 增产11.6%。

5.栽培要点春播, 一般亩植3 000株。重施底肥且以有机肥为主, 提苗肥宜早, 稳施拔节肥, 猛攻穗肥。苗期及时中耕除草, 结合施拔节肥和穗肥及时培土上厢。

6.适宜种植地区适宜四川山区种植。

十七、玉禾998

1.选育单位 (者) 赵世伟。

2.品种来源用自选系Z9651作母本与自选系Z6870组配于2006年育成。

3.特征特性中熟, 全生育期122.4天, 比对照川单15短1天。两年平均株高281.6cm, 穗高115.5cm;雄穗大, 分枝多, 花粉量大, 散粉时间长, 颖壳浅紫色;雌穗吐丝畅, 花丝绿色, 雌雄协调, 结实满尖。穗长19.9cm, 穗行数16.0行, 行粒数33.0粒, 出籽率80.97%, 千粒重330g, 籽粒黄色、马齿型。籽粒容重727g/L, 粗蛋白10.3%, 粗脂肪5.7%, 粗淀粉78.0%, 赖氨酸0.32%。经接种鉴定, 中抗大斑病、小斑病, 抗纹枯病、茎腐病, 高感丝黑穗病。抗倒力较强。

4.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四川省山区玉米区试2组, 9个试点平均亩产500.2kg, 比对照川单15增产9.5%, 9个试点中8点增产;2008年参加四川省区试山区2组试验, 10个试点平均亩产538.9kg, 比对照川单15增产13.9%, 10个点均增产。两年区试共19点次, 平均亩产520.6kg, 较对照川单15 (两年对应19个区试点平均亩产465.4kg) 增产11.9%。19点次中18点次增产。2008年参加四川省山区组生产试验, 5个试点平均亩产576.1kg, 比对照传川单15增产12.8%。

5.栽培要点适宜春播, 密度3 100~3 300株/亩为宜。氮、磷、钾配合施用, 重施底肥, 酌情施苗肥及拔节肥, 猛攻穗肥。注意加强田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

6.适宜种植地区适宜四川山区种植。

十八、茂源618

1.选育单位成都天府农作物研究所。

2.品种来源成都天府农作物研究所用自选系JG02-1作母本、J克059作父本组配而成。

3.特征特性株高251.7cm, 穗位高101.5cm, 幼苗长势旺, 株型半紧凑, 叶片深绿色, 单株总叶数19~20片。雄穗发达, 护颖紫色, 花药黄色, 花丝红色;果穗长筒形, 穗长21.8cm, 穗行数16.0行, 行粒数36.0粒, 百粒重31.8g, 籽粒黄色、马齿型, 商品性好。籽粒容重736g/L, 粗蛋白质含量9.9%, 粗脂肪4.9%, 粗淀粉76.9%, 赖氨酸含量0.36%。人工接种鉴定:抗小斑病, 中抗丝黑穗病, 感纹枯病、玉米螟。四川春播生育期129天。

4.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四川省区试山区第1组, 平均亩产496.6kg, 较川单15增产6.4%;2008年参加四川省区试山区1组, 平均亩产530.0kg, 较对照川单15增产10.7%。两年平均亩产513.3kg, 较对照川单15增产8.57%, 两年试验共19点次18增1减, 其中11点次增产极显著, 1点增产显著。2008年参加四川杂交玉米新组合山区1组生产试验, 全省5点平均亩产569.4kg, 较对照川单15增产11.7%。

5.栽培要点四川春播3月上旬至4月初为适期, 亩植密度2 800~3 000株, 施肥管理应施足底肥, 早施苗肥, 重施穗肥, 增施有机肥和磷肥, 及时防治病虫害。

6.适宜种植地区适宜四川山区种植。

十九、中玉335

1.选育单位四川省嘉陵农作物品种研究中心、四川中升科技有限公司。

2.品种来源系四川省嘉陵农作物品种研究中心2003年用自选自交系2YH1-3与SH1070配组杂交而成。于2004年在四川进行品比试验, 2005年进行多点试验;2007年进入四川省山区组区域试验;2008年进行续试和生产试验。

3.特征特性全生育期平均130天。幼苗长势旺, 叶鞘紫色。平均株高262.4cm, 穗位高108.4cm, 株型半紧凑, 叶片深绿色, 雄穗分枝12~20个, 花药紫红色, 花丝紫红色;平均穗长20.4cm, 穗行数17.8行, 行粒数35.2粒, 千粒重310.5g, 单穗粒重171.95g, 籽粒黄色、半马齿型。2009年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容重757g/L, 籽粒粗蛋白含量10.5%, 粗脂肪含量4.2%, 粗淀粉含量77.0%, 赖氨酸含量0.31%。2007年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抗病虫害人工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 抗小斑病, 中抗纹枯病、玉米螟, 高抗茎腐病, 感丝黑穗病;2008年人工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小斑病, 感纹枯病、茎腐病、丝黑穗病、玉米螟。

4.产量表现2007年四川省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2.5kg, 比对照川单15增产9.8%, 在汇总的9个试点中9点增产;2008年续试, 平均亩产528.1kg, 比对照川单15增产10.3%, 在汇总的10个点次中9点增产。两年平均亩产520.3kg, 比对照川单15增产10.1%。2008年四川省山区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4.5kg, 比对照川单15增产11.9%。

5.栽培要点根据当地情况适时播种, 宜春播, 夏播也可。亩植3 000~3 500株。施肥要求重底早追, 以有机肥为主, 早施提苗肥, 稳施拔节肥, 早施、重施攻苞肥。加强田间管理, 适时查苗补缺, 及时防治病虫害, 适期收获。

6.适宜种植地区适宜四川山区种植。

二十、华选6号

1.选育单位四川华龙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2.品种来源四川华龙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以自选系G931-122为母本, 用从贵州省遵义市种子管理站引进的78599-141为父本组配而成。

3.特征特性全生育期132天。平均株高263.2cm, 穗位高101.2cm, 叶色浓绿, 株型半紧凑, 茎基气生根发达, 后期活秆成熟。单株总叶片18~20片, 穗上6叶片, 茎秆为绿色直秆。雄穗大小适中, 雄花发达, 花粉量大, 散粉时间长, 分枝10~12个, 护颖绿色, 花药黄色。雌穗丝状, 花丝粉红色, 花柱白色, 吐丝整齐, 活力强, 结实性较好。果穗柱形, 平均长16.7cm, 穗行数16.8行, 行粒数32.4粒, 千粒重294g, 籽粒黄色、半硬粒型。经接种鉴定, 中抗大、小斑病, 感纹枯病。经品质检测:容重743g/L、粗蛋白质 (干基) 8.9%、粗脂肪 (干基) 4.0%、粗淀粉 (干基) 76.3%, 赖氨酸 (干基) 0.28%。

4.产量表现2007年平均亩产639.2kg, 较对照川单15增产10.5%, 增产点率为100%;2008年平均亩产655.4kg, 较对照川单15增产23.1%, 增产点率为100%;两年区试平均亩产647.3kg, 较对照川单15号平均增产16.5%。2008年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626.7kg, 较对照增产16.6%, 与区试结果一致。

5.栽培要点 (1) 选择中上等土壤肥力, 宜春播, 也可夏播; (2) 种植密度。亩植4 000株左右; (3) 施肥。底肥亩施三元素复合肥40~50kg, 农家肥两次 (底肥、追肥) 各2 500kg, 尿素两次 (第二次追拔节肥少量, 穗肥猛攻多量) 共约35kg; (4) 虫害防治。苗期注意防治地老虎, 大喇叭口期防玉米螟。

6.适宜种植地区适宜四川省凉山州玉米种植区域。

二十一、正兴3号

1.选 (引) 育单位成都天府农作物研究所、四川田园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2.品种来源由成都天府农作物研究所用自育自交系JG01~18作母本, J克059作父本组配而成。2006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黔审玉2006024号) 。

3.特征特性四川春播生育期113天, 比川单13迟熟2天。单株总叶数20片, 株高246.0cm, 穗位高94.0cm, 幼苗长势旺, 成株叶片深色, 株型半紧凑。雄穗发达, 护颖紫色, 花药黄色, 花丝红色;果穗长筒形, 穗长20.8cm, 穗行数16.0行, 行粒数42.0粒, 千粒重367g, 出籽率85.0%, 籽粒黄色、马齿型。品质测定:籽粒容重724g/L, 粗蛋白质含量9.8%, 粗脂肪4.2%, 粗淀粉74.6%, 赖氨酸含量0.29%。人工接种鉴定:中抗小斑病, 抗茎腐病和玉米螟, 感丝黑穗病、纹枯病、大斑病。

4.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四川省区试平丘组试验, 平均亩产455.6kg, 比对照川单13增产10.8%, 9个试点点点增产;2008年继续参加四川省区试平丘试验, 平均亩产533.9kg, 比对照川单13增产9.2%, 10个试点, 增产点9个, 增产点率90%, 倒伏率2.14%。两年平均亩产494.8kg, 比对照川单13增产9.93%。2008年参加四川省杂交玉米新组合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33.1kg, 比对照川单13增产15.1%, 5个试点点点增产。

5.栽培要点四川3月中旬至4月初为适播期, 亩植密度3 200株。施肥管理应施足底肥, 早施苗肥, 重施穗肥, 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 及时防治病虫害。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省平丘区。

二十二、爱农一号

1.选育单位重庆市黔江绿源农科所。

2.品种来源重庆市黔江绿源农科所用外引自交系7M作父本、48-2作母本组配而成。2006年通过重庆市审定 (渝审玉2006007号) , 2007~2008年四川正兴种业有限公司引入四川参加省引种试验。

3.特征特性全生育期约113天, 比对照川单13短2天。单株总叶数19~20片, 株高250cm, 穗位高90cm, 株型半紧凑。叶片深绿色, 幼苗长势旺。雄穗发达, 护颖紫色, 花药黄色, 花丝红色;果穗长筒形, 穗长19.2cm, 穗行数16行, 行粒数35粒, 千粒重377g, 籽粒黄色、马齿型。品质测定:籽粒容重704g/L, 粗蛋白质含量9.0%, 粗脂肪含量4.5%, 粗淀粉含量75.4%, 赖氨酸含量0.29%。人工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纹枯病、茎腐病、抗丝黑穗病、感小斑病和玉米螟。

4.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四川省区试平丘组试验, 平均亩产479.1kg, 较对照川单13增产10.1%, 10个试点9点增产, 增产点率90%;2008年继续参加四川省区平丘组试验, 平均亩产531.7kg, 较对照川单13增产8.7%, 10个试点9点增产, 增产点率90%。两年平均亩产505.4kg, 较对照川单13平均增产9.39%, 倒伏率4.0%。2008年参加四川杂交玉米新组合平丘组生产试验, 5个试点均增产, 平均亩产534.0kg, 较对照川单13增产10.7%。

5.栽培要点春播, 以3月上、中旬至4月初播种为宜, 亩植密度2 800~3 000株。施足底肥, 早施苗肥, 重施穗肥, 增施有机肥和磷肥, 及时防治病虫害, 适时收获。

玉米作物 第4篇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概况

试验田设在海伦市前进乡园区内, 地势平坦, p H值6.8, 有机质含量3%, 土壤疏松。

供试机械:3WX-280G型自走式高杆作物喷杆喷雾机 (北京丰茂机械有限公司) 。

供试药剂: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 (有效含量≥16 000IU/mg, 武汉天惠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0.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 (唐山市瑞华生物农药有限公司) ;2%阿维·高氯氟 (唐山市瑞华生物农药有限公司) 。

1.2试验设计

试验设4个处理, 分别为0.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750 m L/hm2 (A) ;2%阿维·高氯氟750 m L/hm2 (B) ;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 (C) ;以喷清水作空白对照 (CK) 。采用大区对比法, 不设重复, 顺序排列[3,4], 每个处理为1 340 m2, 总共是5 360 m2。

1.3试验实施

5月4日播种, 采用常规栽培, 底肥施玉米专用肥 (16-15-12) 450 kg/hm2, 追肥施玉米专用肥 (16-15-12) 200 kg/hm2。各处理按设计药量对水450 kg/hm2采用3WX-280G自走式高杆作物喷杆喷雾机进行茎叶均匀喷雾。

1.4调查内容与方法

1.4.1防效。在玉米收获前, 剖秆调查玉米植株被害情况, 按照棋盘式样点取样法每处理取5点, 每点调查20株, 计算被害株率、百秆虫量[5,6,7]。

1.4.2产量损失。按照防治效果调查方法, 调查被害株率。将玉米受害分为雌穗上部折秆、雌穗下部折秆、穗柄受害和秆受害4个部位, 分别求出各部位重量损失率, 以其为常数, 再与各部位株率各自相乘, 将4个乘积相加, 即得产量损失率。

1.4.3产量结构。玉米成熟后, 采用对角线法取样, 每处理取5点, 每点取1 m2, 调查有效穗数、穗实粒数、百粒重, 计算单位面积的产量。

2结果与分析

2.1防效

由表1可知, 处理B平均防效最高, 为72.9%, 其次是处理C, 为61.6%, 再次是处理A, 为50.2%。

2.2玉米产量损失测定

各部位重量损失率分别为雌穗上部折秆11.4%、雌穗下部折秆32.1%、穗柄受害13.0%、秆受害5.84%。由表2可知, 挽回产量损失率最多的是处理B为76.70%, 其次是处理C为64.54%, 再次是处理A为53.08%。

2.3玉米产量结构

由表3可知, 处理B产量最高, 为10 042.6 kg/hm2, 较CK增产11.9%;其次为处理C, 产量为9 862.5 kg/hm2, 较CK增产9.9%;再次为处理A, 产量为9 562.7 kg/hm2, 较CK增产6.5%。

3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 2%阿维·高氯氟750 m L/hm2防治玉米螟效果最好, 其次为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 再次为0.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750 m L/hm2。在防治玉米螟上建议大面积推广应用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和2%阿维·高氯氟[8]。

摘要:为筛选出适合绥化市防治玉米螟的最佳药剂, 通过采用新型喷药机械进行了几种不同药剂防治玉米螟的防效试验, 结果表明, 2%阿维·高氯氟防治玉米螟效果最好, 其次为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建议大面积推广2%阿维·高氯氟和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防治玉米螟。

关键词:药剂,自走式高杆作物喷杆喷雾机,玉米螟,防效

参考文献

[1]胡印富.不同药剂防治玉米螟田间试验简报[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2, 28 (1) :122-124.

[2]潘春丹, 赵杰, 徐晓梅.不同药剂防治玉米螟田间试验简报[J].上海农业科技, 2012 (1) :122.

[3]韩成卫, 刘丽, 孔晓民.生物农药对鲜食玉米田玉米螟的防效试验[J].山东农业科学, 2012, 44 (8) :100-102.

[4]王天放, 沈莉, 郑大军.榆树市不同处理方法防治玉米螟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3) :129-130.

[5]王娜, 祖农·卡德尔, 高秀香.不同药剂防治玉米螟防效试验报告[J].新疆农业科技, 2013 (6) :48-49.

[6]刘翠娜, 邢小萍, 李洪连, 等.化学农药对玉米中后期几种病虫害的田间防治效果[J].河南科学, 2014, 32 (4) :527-530.

[7]王波, 张茂娟.不同类型杀虫剂对玉米螟防效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 2004, 10 (6) :62-63.

玉米作物 第5篇

1.1 京科389

1.1.1审定编号:国审玉2009001。

1.1.2选育单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

1.1.3品种来源:MC03×京2416。

1.1.4特征特性:在京津唐地区出苗至成熟98天, 比京玉7号晚熟1天, 需有效积温2 500℃左右。幼苗叶鞘紫色, 叶片浓绿色, 叶缘淡紫色, 花药紫色, 颖壳淡紫色。株型半紧凑, 株高225 cm, 穗位高89 cm, 成株叶片数20片。花丝紫色, 果穗筒形, 穗长17~18 cm, 穗行数14或16行, 穗轴白色。籽粒黄色, 马齿型, 百粒重40 g。经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 抗小斑病, 中抗大斑病和茎腐病, 感矮花叶病和弯孢菌叶斑病, 高感玉米螟。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哈尔滨) 测定, 籽粒容重704 g/L, 粗蛋白含量10.04%, 粗脂肪含量4.68%, 粗淀粉含量73.2%, 赖氨酸含量0.34%。

1.1.5产量表现:2007年、2008年参加京津唐夏播早熟玉米品种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亩产653.9 kg, 比对照京玉7号增产7.2%。2008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616.2 kg, 比京玉7号增产6.5%。

1.1.6栽培技术要点: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 每亩适宜密度4 500株左右, 注意防治玉米螟。

1.1.7审定意见:适宜在北京、天津和河北保定北部、沧州中北部及廊坊、唐山玉米区夏播种植。

1.2 元华116

1.2.1审定编号:国审玉2009002。

1.2.2选育单位 (个人) :曹丕元徐英华。

1.2.3品种来源:WFC0142×WFC0296。

1.2.4特征特性:在北方极早熟玉米区出苗至成熟104天, 比冀承单3号晚熟3天, 需有效积温2 100℃左右。幼苗叶鞘紫色, 叶片绿色, 叶缘绿色。花药黄色, 颖壳绿色有紫色条痕。株型半紧凑, 株高227 cm, 穗位高80 cm。成株叶片数16~17片。花丝浅紫色, 果穗长锥形, 穗长17 cm, 穗行数14行, 穗轴红色。籽粒桔黄色, 偏硬粒型, 百粒重30.5 g。平均倒伏 (折) 率6.2%。经吉林省、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 抗玉米螟, 中抗大斑病、茎腐病和弯孢菌叶斑病, 感丝黑穗病。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哈尔滨) 测定, 籽粒容重760 g/L, 粗蛋白含量10.94%, 粗脂肪含量5.32%, 粗淀粉含量70.01%, 赖氨酸含量0.30%。

1.2.5产量表现:2007年、2008年参加极早熟玉米品种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亩产513.4 kg, 比对照冀承单3号增产29.0%。2008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19.3 kg, 比冀承单3号增产19.8%。

1.2.6栽培技术要点: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 每亩适宜密度4 500~5 000株。注意防治丝黑穗病和防止倒伏 (折) 。

1.2.7审定意见:适宜在河北承德北部接坝冷凉区、黑龙江第四积温带东部、内蒙古赤峰、陕西延安、新疆喀什和宁夏固原的极早熟春玉米区种植。

1.3 雷奥150

1.3.1审定编号:国审玉2009003。

1.3.2选育单位:沈阳市雷奥玉米研究所。

1.3.3品种来源:9714×z3-87。

1.3.4特征特性:在东北早熟春玉米区出苗至成熟129天, 比吉单261早熟1天, 需有效积温2 600℃左右。幼苗叶鞘紫色, 叶片绿色, 叶缘紫色, 花药绿色, 颖壳绿色。株型平展, 株高290 cm, 穗位高125 cm, 成株叶片数19片。花丝紫色, 果穗长锥形, 穗长20.8 cm, 穗行数12或14行, 穗轴红色。籽粒黄色, 马齿型, 百粒重43.5 g。经吉林省、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 抗大斑病和丝黑穗病, 中抗茎腐病和玉米螟, 感弯孢菌叶斑病。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哈尔滨) 测定, 籽粒容重739 g/L, 粗蛋白含量8.40%, 粗脂肪含量4.71%, 粗淀粉含量74.05%, 赖氨酸含量0.25%。

1.3.5产量表现:2007年、2008年参加东北早熟春玉米品种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亩产726.9 kg, 比对照吉单261增产6.7%。2008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691.7 kg, 比吉单261增产4.6%。

1.3.6栽培技术要点: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 每亩适宜密度3 500株左右。

1.3.7审定意见:适宜在辽宁东部山区、吉林中熟区、黑龙江第一积温带上限、内蒙古赤峰春播种植。

1.4 宏育203

1.4.1审定编号:国审玉2009004。1.4.2选育单位:吉林市宏业种子有限公司。

1.4.3品种来源:L201×Y08。

1.4.4特征特性:在东北早熟区出苗至成熟128天, 比吉单261早熟2天, 需有效积温2 600℃左右。幼苗叶鞘浅紫色, 叶片浅绿色, 叶缘紫色, 花药绿色, 颖壳绿色。株型半紧凑, 株高277 cm, 穗位高111 cm, 成株叶片数19片。花丝浅紫色, 果穗长筒形, 穗长20 cm, 穗行数16或18行, 穗轴红色。籽粒橙红色, 马齿型, 百粒重35.5 g。经吉林省、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 中抗大斑病、茎腐病和玉米螟, 感弯孢菌叶斑病和丝黑穗病。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哈尔滨) 测定, 籽粒容重722 g/L, 粗蛋白含量8.94%, 粗脂肪含量4.16%, 粗淀粉含量72.86%, 赖氨酸含量0.26%。

1.4.5产量表现:2007年、2008年参加东北早熟春玉米品种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亩产731.0 kg, 比对照吉单261增产7.3%。2008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726.1 kg, 比吉单261增产9.8%。

1.4.6栽培技术要点: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 每亩适宜密度3 500株左右。注意防治弯孢菌叶斑病和丝黑穗病。

1.4.7审定意见:适宜在吉林中熟区、辽宁东部山区、黑龙江第一积温带上限 (肇东除外) 、内蒙古呼和浩特和赤峰春播种植。

1.5 宽诚60号

1.5.1审定编号:国审玉2009005。

1.5.2选育单位:河北省宽城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1.5.3品种来源:海34×k404。

1.5.4省级审定情况:2007年河北省审定。

1.5.5特征特性:在东华北地区出苗至成熟129天, 比郑单958晚熟1天, 需有效积温2 750℃以上。幼苗叶鞘紫色, 叶片绿色, 叶缘绿色, 花药绿色, 颖壳绿色。株型紧凑, 株高289 cm, 穗位高124 cm, 成株叶片数21片。花丝浅紫色, 果穗筒形, 穗长19 cm, 穗行数16或18行, 穗轴红色, 籽粒黄色、马齿型, 百粒重37.1 g。经丹东农业科学院、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 高抗玉米螟, 抗大斑病、灰斑病和丝黑穗病, 中抗茎腐病和弯孢菌叶斑病。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哈尔滨) 测定, 籽粒容重733 g/L, 粗蛋白含量10.48%, 粗脂肪含量4.55%, 粗淀粉含量71.27%, 赖氨酸含量0.29%。

1.5.6产量表现:2007年、2008年参加东华北春玉米品种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亩产752.6 kg, 比对照增产8.3%。2008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738.3 kg, 比对照增产5.8%。

1.5.7栽培技术要点: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 每亩适宜密度3 500株左右。

1.5.8审定意见:适宜在河北北部 (唐山除外) 、北京、天津、山西中晚熟区、辽宁 (铁岭和丹东除外) 、内蒙古赤峰春播种植。

1.6 承玉358

1.6.1审定编号:国审玉2009006。

1.6.2选育单位:承德裕丰种业有限公司。

1.6.3品种来源:承系72×承系52。

1.6.4特征特性:在东华北地区出苗至成熟128天, 与郑单958相当, 需有效积温2 750℃以上。幼苗叶鞘浅紫色, 叶片浅绿色, 叶缘白色, 花药浅紫色, 颖壳绿色。株型半紧凑, 株高286 cm, 穗位高123 cm, 成株叶片数22片。花丝红色, 果穗锥形, 穗长18 cm, 穗行数16或18行, 穗轴白色。籽粒黄色, 马齿型, 百粒重38 g。平均倒伏 (折) 率8.5%。经丹东农业科学院两年接种鉴定, 高抗丝黑穗病和玉米螟, 抗大斑病和灰斑病, 中抗茎腐病和弯孢菌叶斑病。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哈尔滨) 测定, 籽粒容重720 g/L, 粗蛋白含量10.10%, 粗脂肪含量4.79%, 粗淀粉含量71.87%, 赖氨酸含量0.33%。

1.6.5产量表现:2007年、2008年参加东华北玉米品种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亩产750.5 kg, 比对照增产7.7%。2008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754.9 kg, 比对照增产8.4%。

1.6.6栽培技术要点: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 每亩适宜密度3 500株左右。注意防止倒伏 (折) 。

1.6.7审定意见:适宜在河北北部春播区 (唐山除外) 、吉林东部中晚熟区、北京、山西中晚熟区 (太原、长治除外) 、辽宁 (丹东、鞍山除外) 、内蒙古赤峰和陕西延安春播种植。

1.7 铁研124

1.7.1审定编号:国审玉2009007。

1.7.2选育单位:铁岭市农业科学院。

1.7.3品种来源:铁98131×铁0203-1。

1.7.4特征特性:在东华北地区出苗至成熟129天, 比郑单958晚熟1天, 需有效积温2 800℃左右。幼苗叶鞘紫色, 叶片深绿色, 叶缘紫色, 花药绿色, 颖壳绿色。株型紧凑, 株高303 cm, 穗位高124 cm, 成株叶片数21~22片。花丝绿色, 果穗筒型, 穗长19 cm, 穗行数16或18行, 穗轴红色。籽粒黄色, 半马齿型, 百粒重38.4 g。经丹东农业科学院、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 中抗大斑病、弯孢菌叶斑病和灰斑病, 抗茎腐病和玉米螟, 感丝黑穗病。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哈尔滨) 测定, 籽粒容重718 g/L, 粗蛋白含量11.18%, 粗脂肪含量3.92%, 粗淀粉含量72.43%, 赖氨酸含量0.31%。

1.7.5产量表现:2007年、2008年参加东华北春玉米品种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亩产750.4 kg, 比对照增产8.0%。2008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740.5 kg, 比对照增产6.2%。

1.7.6栽培技术要点: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 每亩适宜密度3 500株左右。注意防治丝黑穗病。

1.7.7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 通过审定。适宜在辽宁 (丹东除外) 、吉林晚熟区、北京、天津、河北 (唐山除外) 、山西中晚熟区、内蒙古通辽和赤峰、陕西延安春播种植。

1.8 中农大4号

1.8.1审定编号:国审玉2009008。

1.8.2选育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1.8.3品种来源:D340×HZ127B。

1.8.4省级审定情况:2007年北京市审定, 2008年山西省、辽宁省审定。

1.8.5特征特性:在东华北地区出苗至成熟130天, 比郑单958晚熟2天, 需有效积温2 800℃以上。幼苗叶鞘紫色, 叶片绿色, 叶缘紫色, 花药浅紫色, 颖壳紫色。株型半紧凑, 株高302 cm, 穗位高132 cm, 成株叶片数20片。花丝浅紫色, 果穗筒形, 穗长19 cm, 穗行数16行, 穗轴红色。籽粒黄色, 半马齿型, 百粒重36.6 g。经丹东农业科学院、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 高抗大斑病, 抗灰斑病和玉米螟, 中抗丝黑穗病、茎腐病和弯孢菌叶斑病。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哈尔滨) 测定, 籽粒容重748 g/L, 粗蛋白含量10.37%, 粗脂肪含量4.58%, 粗淀粉含量71.03%, 赖氨酸含量0.32%。

1.8.6产量表现:2007年、2008年参加东华北春玉米品种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亩产754.7 kg, 比对照增产8.2%。2008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716.1 kg, 比对照增产2.3%。

1.8.7栽培技术要点: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 每亩适宜密度3 300~3 500株。

1.8.8审定意见:适宜在天津、山西中晚熟区、辽宁 (丹东除外) 、吉林长春中晚熟区、河北张家口和秦皇岛春播种植。

1.9 中地77号

1.9.1审定编号:国审玉2009009。

1.9.2选育单位:中地种业 (集团) 有限公司。

1.9.3品种来源:HF352×HF295。

1.9.4特征特性:在东华北春玉米区生育期128天, 与郑单958相当;在西北春玉米区生育期133天, 与沈单16号相当, 需有效积温2 800℃左右。幼苗叶鞘紫红色, 叶片深绿色, 花药绿色, 颖壳黄色。株型紧凑, 株高289 cm, 穗位高129 cm, 成株叶片数21~22片。花丝浅紫色, 果穗长筒形, 穗长20 cm, 穗粗6.3 cm, 穗行数16或18行, 穗轴粉色。籽粒橘黄色, 半硬粒型, 单株粒重235.7 g, 百粒重36.3 g。经丹东农业科学院、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 抗大斑病、灰斑病和玉米螟, 中抗茎腐病和弯孢菌叶斑病, 感丝黑穗病;经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 中抗小斑病和茎腐病, 感大斑病、丝黑穗病和矮花叶病, 高感玉米螟。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北京) 测定, 籽粒容重773 g/L, 粗蛋白含量8.50%, 粗脂肪含量3.48%, 粗淀粉含量74.29%, 赖氨酸含量0.28%;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哈尔滨) 测定, 籽粒容重763 g/L, 粗蛋白含量9.88%, 粗脂肪含量3.75%, 粗淀粉含量73.34%, 赖氨酸含量0.30%。

1.9.5产量表现:2007年、2008年参加东华北春玉米和西北春玉米品种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亩产分别为746.5 kg和984.3 kg, 比对照和对照沈单16号分别增产7.5%和8.0%。2008年参加东华北和西北春玉米品种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分别为752.4 kg和974.8 kg, 比对照和沈单16号分别增产7.8%和9.4%。

1.9.6栽培技术要点: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 每亩适宜密度4 000株左右。注意防治丝黑穗病和矮花叶病。

1.9.7审定意见:适宜在北京、吉林中晚熟区、辽宁 (丹东除外) 、河北北部 (承德除外) 、山西中晚熟区、甘肃、宁夏、新疆、陕西延安和榆林、内蒙古的赤峰、鄂尔多斯和巴彦淖尔春播种植。

1.10 登海662

1.10.1审定编号:国审玉2009010。

1.10.2选育单位: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1.10.3品种来源:DH371×DH382。

1.10.4特征特性:在黄淮海夏玉米区出苗至成熟101天, 比郑单958晚熟2天, 需有效积温2 600℃以上。幼苗叶鞘浅紫色, 叶片深绿色, 叶缘绿带紫色, 花药绿色, 颖壳浅紫色。株型紧凑, 株高272 cm, 穗位高96 cm, 成株叶片数19~20片。花丝浅紫色, 果穗长筒形, 穗长18.8 cm, 穗行数14或16行, 穗轴红色。籽粒黄色, 马齿型, 百粒重30.8 g。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 感大斑病、小斑病、茎腐病、矮花叶病、弯孢菌叶斑病和瘤黑粉病, 高感玉米螟。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北京) 测定, 籽粒容重741 g/L, 粗蛋白含量9.33%, 粗脂肪含量3.94%, 粗淀粉含量71.22%, 赖氨酸含量0.30%。

1.10.5产量表现:2007年、2008年参加黄淮海夏玉米品种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亩产666.7 kg, 比对照郑单958增产5.8%。2008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626.2 kg, 比郑单958增产3.4%。

1.10.6栽培技术要点: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 每亩适宜密度4 000~4 500株。注意防治茎腐病和玉米螟。

1.10.7审定意见:适宜在山东、河北中南部、山西运城、河南 (周口除外) 、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夏播种植。

1.11 嘉农18号

1.11.1审定编号:国审玉2009011。

1.11.2选育单位:葫芦岛市农业新品种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1.11.3品种来源:2511A×P02。

1.11.4特征特性:在武陵山区出苗至成熟123天, 比渝单8号早熟3天。幼苗叶鞘紫色, 叶片绿色, 叶缘紫色, 花药青色, 颖壳褐色。株型半紧凑, 株高265 cm, 穗位高104 cm, 成株叶片数20片。花丝红色, 果穗筒形, 穗长21 cm, 穗行数14行, 穗轴红色。籽粒黄色, 马齿型, 百粒重39.3 g。经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 中抗大斑病、小斑病、纹枯病和茎腐病, 感丝黑穗病和玉米螟。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北京) 测定, 籽粒容重707 g/L, 粗蛋白含量9.98%, 粗脂肪含量3.76%, 粗淀粉含量71.47%, 赖氨酸含量0.31%。

1.11.5产量表现:2007年、2008年参加武陵山区玉米品种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亩产615.5 kg, 比对照渝单8号增产11.2%。2008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633.3 kg, 比渝单8号增产11.4%。

1.11.6栽培技术要点: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 每亩适宜密度3 000株左右。注意防治丝黑穗病和玉米螟。

1.11.7审定意见:适宜在湖南、湖北、贵州和重庆的武陵山区春播种植。

1.12 登海3769

1.12.1审定编号:国审玉2009012。

1.12.2选育单位: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1.12.3品种来源:DH19×武62。

1.12.4特征特性:在东南地区出苗至成熟102天, 比农大108晚熟1天。幼苗叶鞘紫色, 叶片深绿色, 叶缘绿色, 花药紫色, 颖壳浅紫色。株型紧凑, 株高256 cm, 穗位高99 cm, 成株叶片数19~20片。花丝浅紫色, 果穗筒形, 穗长17 cm, 穗行数18行, 穗轴红色。籽粒黄色, 马齿型, 百粒重29.3 g。平均倒伏 (折) 率5.9%。经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 中抗大斑病和茎腐病, 感小斑病和纹枯病, 高感矮花叶病和玉米螟。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北京) 测定, 籽粒容重716 g/L, 粗蛋白含量8.01%, 粗脂肪含量4.51%, 粗淀粉含量72.92%, 赖氨酸含量0.26%。

1.12.5产量表现:2007年、2008年参加东南玉米品种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亩产467.1 kg, 比对照农大108增产12.1%。2008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409.3 kg, 比对照农大108增产5.5%。

1.12.6栽培技术要点: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 每亩适宜密度3 500株左右。注意防治玉米螟, 矮花叶病高发区慎用。

1.12.7审定意见:适宜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以及江苏、安徽两省的淮河以南地区春播种植。

1.13 莱农糯10号

1.13.1审定编号:国审玉2009013。

1.13.2选育单位:青岛农业大学。

1.13.3品种来源:LN478-6×LN21-10。

1.13.4省级审定情况:2006年山东省审定。

1.13.5特征特性:在黄淮海夏玉米区出苗至鲜穗采收期75天, 比苏玉 (糯) 1号早2天, 需有效积温1 800℃左右。幼苗叶鞘绿色, 叶片深绿色, 叶缘绿色, 花药绿色, 颖壳绿色。株型紧凑, 株高236 cm, 穗位高89 cm, 成株叶片数20片。花丝绿色, 果穗筒形, 穗长18 cm, 穗行数14行, 穗轴白色。籽粒浅紫色, 百粒重 (鲜籽粒) 31 g。平均倒伏 (折) 率4.8%。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 中抗小斑病, 感大斑病、弯孢菌叶斑病、矮花叶病、茎腐病和瘤黑粉病, 高感玉米螟。经黄淮海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组织的专家品尝鉴定, 达到部颁鲜食糯玉米二级标准。经郑州国家玉米改良分中心两年测定, 支链淀粉占总淀粉含量的99.27%, 达到部颁糯玉米标准 (NY/T524-2002) 。

1.13.6产量表现:2007年、2008年参加黄淮海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亩产 (鲜穗) 766.2 kg, 比对照苏玉 (糯) 1号增产12.8%。

1.13.7栽培技术要点: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 每亩适宜密度4 000株左右。注意防治玉米螟。隔离种植, 适时采收。

1.13.8审定意见:适宜在山东 (烟台除外) 、北京、天津、河北、河南作鲜食糯玉米品种夏播种植。

1.14 雅玉青贮79491

1.14.1审定编号:国审玉2009014。

1.14.2品种来源:YA7947×LX9801。

1.14.3选育单位:四川雅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1.14.4特征特性:在西北地区出苗至青贮收获期平均122天, 需有效积温2 500℃左右。幼苗叶鞘紫色, 叶片绿色, 叶缘绿色, 花药浅紫色, 颖壳浅紫色。株型紧凑, 株高355 cm, 成株叶片数20片左右。经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 中抗丝黑穗病和纹枯病, 感大斑病和小斑病, 高感矮花叶病。经北京农学院植物科学技术系两年品质测定, 中性洗涤纤维含量41.79%~46.08%, 酸性洗涤纤维含量17.65%~24.35%, 粗蛋白含量7.46%~9.35%。

1.14.5产量表现:2007年、2008年参加青贮玉米品种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亩生物产量 (干重) 2 046.9 kg, 比对照雅玉26号增产12.8%。

1.14.6栽培技术要点: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 每亩适宜密度4 500株左右。注意防治矮花叶病, 大斑病、小斑病和矮花叶病高发区慎用。

1.14.7审定意见:适宜在宁夏中部、新疆北部 (昌吉除外) 作专用青贮玉米品种春播种植。

玉米作物 第6篇

1.21津青贮0603

1.21.1审定编号:国审玉2008021。

1.21.2选育单位:天津市农作物研究所。

1.21.3品种来源:母本340G, 来源于丹340杂株;父本NDX, 来源于78599×78573。

1.21.4特征特性:西北地区出苗至青贮收获期114天。幼苗叶鞘紫色, 叶片深绿色, 叶缘绿色。花药黄色, 颖壳浅紫色。株型半紧凑, 株高298 cm, 成株叶片数22~23片。经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 高抗矮花叶病, 抗丝黑穗病和小斑病, 中抗大斑病和纹枯病。经北京农学院植物科学技术系两年品质测定, 中性洗涤纤维含量49.56%~52.61%, 酸性洗涤纤维含量21.79%~22.42%, 粗蛋白含量9.95%~10.07%。

1.21.5产量表现:2006年、2007年参加青贮玉米品种区域试验, 在西北区两年平均亩生物产量 (干重) 1880.7 kg, 比对照增产15.6%。

1.21.6栽培技术要点: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 每亩适宜种植4 000~4 500株。

1.21.7审定意见:适宜在宁夏中部、新疆北部、内蒙古呼和浩特春播区作专用青贮玉米品种种植。

1.22豫青贮23号

1.22.1审定编号:国审玉2008022。

1.22.2品种来源:母本9383, 来源于丹340×U8112;父本115, 来源于78599。

1.22.3选育单位:河南省大京九种业有限公司。

1.22.4省级审定情况:2007年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认定。

1.22.5特征特性:东北华北地区出苗至青贮收获期117天。幼苗叶鞘紫色, 叶片浓绿色, 叶缘紫色。花药黄色, 颖壳紫色。株型半紧凑, 株高330 cm, 成株叶片数18~19片。经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 高抗矮花叶病, 中抗大斑病和纹枯病, 感丝黑穗病, 高感小斑病。经北京农学院植物科学技术系两年品质测定, 中性洗涤纤维含量46.72%~48.08%, 酸性洗涤纤维含量19.63%~22.37%, 粗蛋白含量9.30%。

1.22.6产量表现:2006年、2007年参加青贮玉米品种区域试验, 在东华北区两年平均亩生物产量 (干重) 1401 kg, 比对照平均增产9.4%。

1.22.7栽培技术要点: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 每亩适宜种植4 500株左右。注意防治丝黑穗病和小斑病。1.22.8审定意见:适宜在北京、天津武清、河北北部 (张家口除外) 、辽宁东部、吉林中南部和黑龙江第一积温带春播区作专用青贮玉米品种种植。

1.23万甜1826

1.23.1审定编号:国审玉2008023。

1.23.2选育单位:河北省万全县华穗特用玉米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1.23.3品种来源:母本SW44, 来源于D2331;父本SW45, 来源于 (418×SW29) ×SW29。

1.23.4特征特性:东北华北春玉米区出苗至成熟84天。幼苗叶鞘青色, 叶片绿色, 叶缘浅绿色。花药黄色, 颖壳绿色。株型披散, 株高218 cm, 穗位高71 cm, 成株叶片数18~19片。花丝青色, 果穗长锥形, 穗长21cm, 穗行数14或16行, 穗轴白色。籽粒白色, 百粒重 (鲜籽粒) 35.5 g。经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 中抗玉米螟, 感大斑病、丝黑穗病和茎腐病。经东华北鲜食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组织专家品尝鉴定, 达到部颁甜玉米二级标准。经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两年品质测定, 还原糖含量7.47%~8.91%, 可溶性糖含量12.26%~19.95%, 皮渣率5.28%~5.74%, 达到部颁甜玉米标准 (NY/T523-2002) 。1.23.5产量表现:2006年、2007年参加东华北鲜食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亩产 (鲜穗) 925.0 kg, 比对照甜单21号增产20.6%。

1.23.6栽培技术要点: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 每亩适宜种植3 500株左右。注意防治丝黑穗病。隔离种植, 适时采收。

1.23.7审定意见:适宜在河北北部、北京、山西东南部、辽宁中部、吉林中部、黑龙江第一积温带、内蒙古呼和浩特和赤峰、新疆中部春播区作鲜食甜玉米品种种植。

1.24吉农糯7号

1.24.1审定编号:国审玉2008024。

1.24.2选育单位: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

1.24.3品种来源:母本JNX6, 来源于鲁糯6号;父本JNX22, 来源于糯1变异株。

1.24.4特征特性:东北华北春玉米区出苗至鲜穗采收期92天。幼苗叶鞘紫色, 叶片绿色, 叶缘绿色。花药黄色, 颖壳绿色。株型平展, 株高260 cm, 穗位高105 cm, 成株叶片数21片。花丝绿色, 果穗长锥形, 穗长21cm, 穗行数14行, 穗轴白色。籽粒黄色, 百粒重 (鲜籽粒) 41.0 g。经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 抗茎腐病, 中抗大斑病和玉米螟, 感丝黑穗病。经东华北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组织专家品尝鉴定, 达到部颁鲜食糯玉米二级标准。经吉林农业大学两年品质测定, 支链淀粉占总淀粉含量100%, 皮渣率4.60%~5.32%, 达到部颁糯玉米标准 (NY/T524-2002) 。

1.24.5产量表现:2006年、2007年参加东华北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亩产 (鲜穗) 1002.9 kg, 比对照垦黏1号增产7.4%。

1.24.6栽培技术要点: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 每亩适宜种植3 000~3 500株。注意防治丝黑穗病。隔离种植, 适时采收。

1.24.7审定意见:适宜在吉林中部、北京、辽宁中部、黑龙江第一积温带、内蒙古呼和浩特、河北北部、山西东南部和新疆中部春播区作鲜食糯玉米品种种植。

1.25宿糯1号

1.25.1审定编号:国审玉2008025。

1.25.2选育单位: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1.25.3品种来源:母本SN21, 来源于[糯78×齐319 (白) ]×齐319 (白) ;父本SN22, 来源于 (蘅白522×LX9801) ×LX9801。

1.25.4省级审定情况:2006年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1.25.5特征特性:安徽宿州地区夏播出苗至鲜果穗采收期77天。幼苗叶鞘紫红色, 叶片绿色, 叶缘淡紫色。花药黄色, 颖壳淡红色。株型半紧凑, 株高232 cm, 穗位高102 cm, 成株叶片数20片。花丝红色, 果穗筒形, 穗长19 cm, 穗行数16行, 穗轴白色。籽粒白色, 百粒重 (鲜籽粒) 32 g。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 高抗瘤黑粉病和矮花叶病, 抗弯孢菌叶斑病, 中抗大斑病和茎腐病, 感小斑病, 高感玉米螟。经黄淮海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组织专家品尝鉴定, 达到部颁鲜食糯玉米二级标准。经郑州国家玉米改良分中心两年品质测定, 支链淀粉占总淀粉含量98.44%~99.38%, 皮渣率7.79%, 达到部颁糯玉米标准 (NY/T524-2002) 。

1.25.6产量表现:2006年、2007年参加黄淮海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亩产 (鲜穗) 849.1 kg, 比对照苏玉糯1号增产31.7%。

1.25.7栽培技术要点: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 每亩适宜种植3 500~4 000株。注意防治玉米螟。隔离种植, 适时采收。

1.25.8审定意见:适宜在安徽北部、北京、天津、河北中南部、山东中部和东部、河南、陕西关中夏播区作鲜食糯玉米品种种植。

1.26苏玉糯638

1.26.1审定编号:国审玉2008026。

1.26.2选育单位: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1.26.3品种来源:母本T361, 来源为通系5×WA4;父本T2, 来源于国外引进糯玉米群体。

1.26.4特征特性:东南玉米区春播出苗至鲜穗采收期79天。幼苗叶鞘紫色, 叶片绿色, 叶缘紫色。花药紫红色, 颖壳绿色。株型紧凑, 株高209 cm, 穗位高82 cm, 成株叶片数18片。花丝红色, 果穗锥形, 穗长16 cm, 穗行数14行, 穗轴白色。籽粒白色, 百粒重 (鲜籽粒) 35.0 g。经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 中抗小斑病、茎腐病和纹枯病, 感大斑病, 高感矮花叶病和玉米螟。经东南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组织专家品尝鉴定, 达到部颁鲜食糯玉米二级标准。经扬州大学农学院两年品质测定, 支链淀粉占总淀粉含量98.84%~99.15%, 皮渣率8.99%~11.71%, 达到部颁糯玉米标准 (NY/T524-2002) 。

1.26.5产量表现:2006年、2007年参加东南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亩产 (鲜穗) 760.8 kg, 比对照苏玉糯1号增产12.8%。

1.26.6栽培技术要点: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 每亩适宜种植3 500~4 000株。注意防治矮花叶病和玉米螟。隔离种植, 适时采收。

1.26.7审定意见:适宜在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作鲜食糯玉米品种种植。

1.27苏玉糯14号

1.27.1审定编号:国审玉2008027。

1.27.2选育单位: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1.27.3品种来源:母本W5, 来源于如皋糯玉米地方品种的综合种;父本W68, 来源于云南、贵州和国外引进糯玉米组成的小群体。

1.27.4特征特性:东南玉米区春播出苗至鲜穗采收期79天。幼苗叶鞘紫色, 叶片绿色, 叶缘紫色。成株叶片数18片。株型半紧凑, 株高208 cm, 穗位高86 cm。花药紫红色, 颖壳青色, 花丝红色。果穗长锥形, 穗长20.7 cm, 穗行数12或14行, 穗轴白色。籽粒白色, 百粒重 (鲜籽粒) 37.6 g。经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 中抗小斑病和茎腐病, 感大斑病, 高感纹枯病、矮花叶病和玉米螟。经东南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组织专家品尝鉴定, 达到部颁鲜食糯玉米二级标准。经扬州大学农学院两年品质测定, 支链淀粉占总淀粉含量98.28%~98.54%, 皮渣率7.84%, 达到部颁糯玉米标准 (NY/T524-2002) 。

1.27.5产量表现:2005年、2006年参加东南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亩产 (鲜穗) 837.5 kg, 比对照苏玉糯1号增产29.9%。

1.27.6栽培技术要点: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 每亩适宜种植3 500株左右。纹枯病、矮花叶病高发区慎用, 注意防治玉米螟。隔离种植, 适时采收。

1.27.7审定意见:适宜在江苏南部、安徽南部、上海、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作鲜食糯玉米品种种植。

1.28苏科花糯2008

1.28.1审定编号:国审玉2008028。

1.28.2选育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1.28.3品种来源:母本JS0581, 来源于通玉糯1号;父本JS0582, 来源于 (淮安农家紫玉米×黄早四) ×淮安农家紫玉米。

1.28.4特征特性:东南玉米区春播出苗至鲜穗采收期80天。幼苗叶鞘紫色, 叶片绿色, 叶缘红色。花药红色, 颖壳红色。株型半紧凑, 株高190 cm, 穗位高82 cm, 成株叶片数20片。花丝红色, 果穗锥形, 穗长18 cm, 穗行数14或16行, 穗轴白色。籽粒白、紫相间, 百粒重 (鲜籽粒) 30.0 g。经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 中抗大斑病和纹枯病, 感小斑病, 高感茎腐病、矮花叶病和玉米螟。经东南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组织专家品尝鉴定, 达到部颁糯玉米二级标准。经扬州大学农学院两年品质测定, 支链淀粉占总淀粉含量96.49%~97.28%, 皮渣率13.57%~13.98%, 达到部颁糯玉米标准 (NY/T524-2002) 。

1.28.5产量表现:2006年、2007年参加东南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亩产 (鲜穗) 792.2 kg, 比对照苏玉糯1号增产17.4%。

1.28.6栽培技术要点: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 每亩适宜种植4 000~4 500株。注意防治茎腐病、矮花叶病和玉米螟。隔离种植, 适时采收。

1.28.7审定意见:适宜在江苏南部、安徽南部、上海、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作鲜食糯玉米品种种植。

1.29鲜玉糯2号

1.29.1审定编号:国审玉2008029。

1.29.2选育单位: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1.29.3品种来源:母本CD75-4, 来源于农家黑糯玉米×普通白玉米9409;父本Y51, 来源于甜10×中糯1号。

1.29.4特征特性:东南玉米区春播出苗至鲜穗采收期82天左右。幼苗叶鞘紫色, 叶片绿色, 叶缘白色。花药浅粉色, 颖壳绿色。株型紧凑, 株高198 cm, 穗位高78 cm, 成株叶片数18片。花丝黄色, 果穗锥形, 穗长20 cm, 穗行数14或16行, 穗轴白色。籽粒白黄红紫相间, 有糯、甜两种籽粒, 百粒重 (鲜籽粒) 28 g。经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 中抗矮花叶病、大斑病、小斑病和纹枯病, 感茎腐病, 高感玉米螟。经东南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组织专家品尝鉴定, 达到部颁鲜食糯玉米二级标准。经扬州大学农学院两年品质测定, 支链淀粉占总淀粉含量96.65%~96.49%, 皮渣率12.20%~12.99%, 达到部颁糯玉米标准 (NY/T524-2002) 。

1.29.5产量表现:2006年、2007年参加东南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亩产 (鲜穗) 820.3 kg, 比对照苏玉糯1号增产21.4%。

1.29.6栽培技术要点:中等以上肥力地块栽培, 每亩适宜种植3 000株左右。注意防治玉米螟。隔离种植, 适时采收。

1.29.7审定意见:适宜在海南、江苏南部、安徽南部、上海、浙江、江西、广东、广西、福建作鲜食糯玉米品种种植。

2棉花品种

2.1山农圣棉1号

2.1.1审定编号:国审棉2008001。

2.1.2选育单位:山东农业大学、山东圣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2.1.3品种来源:L6×ZMS221-6后代系统选育。

2.1.4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常规品种, 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3天。株型较松散, 株高100.3 cm, 茎秆粗壮。果枝较长, 第一果枝节位6.5节, 单株结铃16.4个。铃卵圆形, 吐絮畅。单铃重6.2 g, 衣分39.4%, 子指11.3 g, 霜前花率93.0%。抗枯萎病, 耐黄萎病, 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8 mm, 断裂比强度29.6 cN/tex, 马克隆值4.8, 断裂伸长率6.4%, 反射率74.4%, 黄色深度8.1, 整齐度指数85.2%, 纺纱均匀性指数145。

2.1.5产量表现:2006年、2007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熟常规组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48.9 kg、98.0 kg和91.1 kg, 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1号增产11.6%、6.8%和5.2%。2007年生产试验, 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34.6 kg、94.3 kg和89.1 kg, 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1号增产13.4%、8.9%和9.7%。

2.1.6栽培技术要点: (1) 黄河流域棉区营养钵育苗移栽4月初播种, 地膜覆盖4月上中旬播种, 露地直播4月22日后播种。 (2) 每亩种植密度高肥水地块1 800~2 200株, 中等肥水地块2 800株, 旱地3 000株以上。 (3) 重施有机肥作底肥, 亩施有机肥2 200~2 500kg、磷肥 (P2O5) 10 kg、钾肥 (K2O) 7.5 kg;前期控制氮肥用量, 重施以氮肥为主的花铃肥, 施好盖顶肥, 科学补微肥。 (4) 七叶期、盛蕾期、初花期、盛花期及打顶后10天用缩节胺化控, 掌握前轻后重原则。 (5) 及时防治盲蝽蟓、棉蚜、棉叶螨、红蜘蛛等非鳞翅目害虫。 (6) 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2.1.7审定意见:适宜在河北中南部、山东北部、河南北部、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河以北、山西南部、陕西关中春播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

2.2石抗126

2.2.1审定编号:国审棉2008002。

2.2.2选育单位: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2.2.3品种来源:GK12×石抗389后代系统选育。

2.2.4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常规品种, 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4天。株型紧凑, 株高103 cm, 茎秆茸毛多。第一果枝节位7.5节, 单株结铃16.4个。铃卵圆形, 吐絮肥畅。单铃重5.8 g, 衣分38.8%, 子指10.9g, 霜前花率91.5%。抗枯萎病、黄萎病, 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1.0 mm, 断裂比强度31.0 cN/tex, 马克隆值4.3, 断裂伸长率6.7%, 反射率74.7%, 黄色深度8.1, 整齐度指数84.5%, 纺纱均匀性指数151。

2.2.5产量表现:2004年、2005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常规春棉组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30.4 kg、89.3 kg和81.7 kg, 分别比对照中棉所41号增产10.1%、6.9%和5.3%。2005年生产试验, 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21.6 kg、86.8 kg和84.9 kg, 分别比对照中棉所41号增产5.7%、3.3%和3.9%。

2.2.6栽培技术要点: (1) 黄河流域棉区营养钵育苗移栽4月初播种, 地膜棉4月15-20日播种, 露地直播棉4月25-30日播种, 播前晒种以提高发芽率。 (2) 每亩种植密度, 高肥水地2 500~2 800株, 中等肥水地2 800~3 200株, 旱地3 200~4 000株。 (3) 底肥以有机肥和磷肥、钾肥为主, 追肥以氮肥为主, 高产棉田注意增施盖顶肥。 (4) 现蕾开始喷施缩节胺, 掌握少量多次的原则, 每亩总用量不超过10 g。 (5) 及时防治棉蚜、红蜘蛛和盲蝽蟓等棉田害虫, 特别要重视对盲蝽蟓的防治。

2.2.7审定意见:适宜在河北中南部、山东西北部、河南北部、安徽淮河以北春播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

2.3冀228

2.3.1审定编号:国审棉2008003。

2.3.2选育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2.3.3品种来源:w112×抗单258-1后代系统选育。2.3.4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常规品种, 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4天。株型松散, 株高105.4 cm, 茎秆粗壮。第一果枝节位7.2节, 单株结铃17.1个。铃卵圆形, 吐絮畅, 单铃重6.1 g, 衣分38.7%, 子指10.8 g, 霜前花率92.1%。抗枯萎病, 耐黄萎病, 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1.8 mm, 断裂比强度32.0 cN/tex, 马克隆值4.6, 断裂伸长率6.3%, 反射率75.3%, 黄色深度7.3, 整齐度指数85.0%, 纺纱均匀性指数158。

2.3.5产量表现:2006年、2007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熟常规组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48.2 kg、96.1 kg和88.5 kg, 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1号增产11.2%、4.7%和2.2%。2007年生产试验, 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26.1 kg、89.3 kg和83.6 kg, 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1号增产9.3%、3.1%和3.0%。

2.3.6栽培技术要点: (1) 黄河流域棉区营养钵育苗移栽4月初播种, 地膜覆盖4月上中旬播种, 露地直播4月20-25日播种。 (2) 每亩种植密度, 高肥水地块2 500~3 000株, 中等肥水地块3 300株, 旱地3 600株以上。 (3) 施足底肥, 亩施有机肥2 000~2 500 kg、二铵20 kg、钾肥15 kg, 早施花铃肥, 适当补施盖顶肥。 (4) 根据棉花长势及天气情况, 酌情使用生长调节剂。 (5) 及时防治棉蚜、红蜘蛛、盲蝽蟓等非鳞翅目害虫。 (6) 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2.3.7审定意见:适宜在河北中南部、山东西北部、河南北部、山西南部春播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

2.4中植棉8号

2.4.1审定编号:国审棉2008004。

2.4.2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2.4.3品种来源:GK44F57×F2后代定向选育。

2.4.4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常规品种, 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3天。出苗较慢, 易早衰。株型较松散, 株高103.8 cm。第一果枝节位7.0节, 单株结铃17.1个。铃偏圆形, 吐絮畅而集中。单铃重6.0 g, 衣分40.6%, 子指10.6 g, 霜前花率93.2%。抗枯萎病, 耐黄萎病, 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0mm, 断裂比强度29.5 c N/tex, 马克隆值4.7, 断裂伸长率6.2%, 反射率74.4%, 黄色深度8.2, 整齐度指数85.0%, 纺纱均匀性指数144。

2.4.5产量表现:2006年、2007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熟常规组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籽棉、皮棉及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39.8 kg、97.4 kg和90.8 kg, 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1号增产7.5%、6.2%和4.9%。2007年生产试验, 籽棉、皮棉、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11.3 kg、88.0kg和83.7 kg, 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1号增产2.1%、1.6%和3.1%。

2.4.6栽培技术要点: (1) 黄河流域棉区营养钵育苗4月上旬播种, 地膜覆盖4月上中旬播种, 露地直播4月20-25日播种。 (2) 早间苗, 适时定苗。每亩种植密度, 高肥水地块1 500~1 800株, 中等肥水地2 500~3 000株, 旱地4 000~4 500株。 (3) 底肥应以有机肥为主, 化肥为辅, 氮、磷、钾肥配合, 亩施有机肥1 500~2 500 kg或饼肥70~80 kg、尿素8 kg、磷酸二铵15~20 kg、钾肥10~15 kg;轻施苗肥, 培育早发壮苗;蕾期以促为主, 促控结合, 一般每亩追施尿素10 kg;早施、重施花铃肥, 每亩追施尿素20 kg、氯化钾12.5 kg;后期及时补施盖顶肥, 8月上旬每亩追尿素10 kg, 后期喷施1%的尿素水溶液加0.2%磷酸二氢钾溶液3次以上, 预防早衰。 (4) 遇降雨或棉株长势偏旺时及时化控, 掌握少量多次的原则;7月20日左右打顶, 8月份可进行粗整枝。 (5) 及时防治病虫, 注重盲蝽蟓的防治。 (6) 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2.4.7审定意见:适宜在河北中部、山东北部、河南北部和中部、安徽淮河以北、天津春播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

2.5邯棉559

2.5.1审定编号:国审棉2008005。

2.5.2选育单位:邯郸市农业科学院。

2.5.3品种来源:邯4104×邯郸109后代系统选育。2.5.4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常规品种, 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1天。株型松散, 株高101.0 cm。果枝较长, 第一果枝节位7.1节, 单株结铃16.7个。铃卵圆形, 吐絮畅而集中。单铃重6.4 g, 衣分37.7%, 子指12 g, 霜前花率94.6%。耐枯萎病, 耐黄萎病, 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0 mm, 断裂比强度30.0 cN/tex, 马克隆值4.8, 断裂伸长率6.9%, 反射率73.6%, 黄色深度8.4, 整齐度指数85.1%, 纺纱均匀性指数146。

2.5.5产量表现:2005年、2006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熟常规组区域试验, 2005年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53.6 kg、97.4 kg和92.5 kg, 分别比对照中棉所41号增产13.8%、11.1%和11.9%;2006年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62.4 kg、97.3 kg和91.7 kg, 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1号增产13.4%、4.5%和3.5%。2007年生产试验, 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26.8 kg、93.0 kg和86.1 kg, 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1号增产9.6%、7.4%和6.0%。

2.5.6栽培技术要点: (1) 宽行密植, 中等肥力棉田每亩种植密度约4 000株。 (2) 地膜覆盖栽培, 早播早发。 (3) 重施花铃肥。 (4) 合理化控, 早打顶。 (5) 注意防治病虫害。 (6) 枯萎病、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2.5.7审定意见:适宜在河北中部, 山东西北部, 河南北部、东部、中部, 安徽淮河以北, 陕西关中春播种植, 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

2.6鲁棉研34号

2.6.1审定编号:国审棉2008006。

2.6.2选育单位:山东棉花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2.6.3品种来源:鲁S157×P12系。

2.6.4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一代品种, 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1天。株高97.0 cm, 株型松散。第一果枝节位7.2节, 单株结铃17.5个。铃卵圆形, 吐絮畅, 单铃重6.0 g, 衣分39.3%, 子指11.1 g, 霜前花率93.5%。耐枯、黄萎病, 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31.0 mm, 断裂比强度30.9 cN/tex, 马克隆值4.8, 断裂伸长率6.7%, 反射率75.4%, 黄色深度7.7, 整齐度指数85.4%, 纺纱均匀性指数154。

2.6.5产量表现:2005年、2006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熟杂交组区域试验, 2005年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48.8 kg、96.9 kg和90.3 kg, 分别比对照中棉所41号增产14.8%、13.6%和12.7%;2006年籽棉、皮棉及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53.6 kg、100.6 kg和94.5 kg, 分别比对照鲁棉研15号增产11.6%、9.2%和8.4%。2007年生产试验, 籽棉、皮棉及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20.1 kg、89.5 kg、84.8 kg, 分别比鲁棉研15号增产5.3%、2.4%和2.8%。

2.6.6栽培技术要点: (1) 4月20日前后播种。 (2) 每亩种植密度, 高肥水地块2 000株、中等肥水地块2 500株、旱地3 000株以上。 (3) 施足底肥, 重施花铃肥;遇伏旱应及时浇水防早衰。 (4) 灵活化控, 一般情况下蕾期、初花期和盛花期各化控一次。 (5) 及时防治棉蚜、棉叶螨、烟粉虱和盲蝽蟓等害虫。 (6) 枯萎病、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2.6.7审定意见:适宜在河北中南部、山东西北部、西南部]河南北部和中部、安徽淮河以北、陕西关中春播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

2.7中植棉6号

2.7.1审定编号:国审棉2008007。

2.7.2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2.7.3品种来源:GK44选系×新59。

2.7.4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一代品种, 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1天, 出苗较快, 长势和整齐度较好。株型松散, 株高98.4 cm, 茎秆粗壮。第一果枝节位7.1节, 单株结铃17.5个, 铃卵圆形, 吐絮畅, 单铃重6.5 g, 衣分41.1%, 子指11.0 g, 霜前花率94.5%。耐枯萎病, 耐黄萎病, 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0 mm, 断裂比强度29.4 c N/tex, 马克隆值4.7, 断裂伸长率6.3%, 反射率76.8%, 黄色深度7.3, 整齐度指数85.8%, 纺纱均匀性指数151。

2.7.5产量表现:2006年、2007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熟杂交组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47.4 kg、101.8 kg和96.2 kg, 分别比对照鲁棉研15号增产7.6%、8.4%和8.3%。2007年生产试验, 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21.3 kg、93.8 kg和88.7 kg, 分别比对照鲁研棉15号增产5.8%、7.3%和7.5%。

2.7.6栽培技术要点: (1) 黄河流域棉区营养钵育苗4月上旬播种, 地膜覆盖4月上中旬播种, 露地直播4月20-25日播种。 (2) 每亩种植密度, 高肥水地块1 500~1 800株, 中等肥水地块2 000~2 500株, 旱地3 000~3 500株。 (3) 施足底肥, 亩施有机肥1 500~2 500 kg或饼肥70~80 kg、尿素8 kg、磷酸二铵15~20 kg、钾肥10~15 kg。 (4) 苗期以早发壮苗为目的, 早间苗;蕾期追肥以促为主, 促控结合, 一般亩施尿素10 kg;重施花铃肥, 每亩追施尿素20 kg、氯化钾12.5kg;后期及时补施盖顶肥, 并进行叶面喷肥。 (5) 棉株长势偏旺时及时化控, 掌握少量多次的原则;7月20日左右打顶, 8月份可进行粗整枝。 (6) 及时防治棉花病虫, 特别注重盲蝽蟓的防治。 (7) 枯萎病、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2.7.7审定意见:适宜在河北中部、河南北部和东部、安徽淮河以北、山西南部春播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

2.8银棉8号

2.8.1审定编号:国审棉2008008。

2.8.2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北京银土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2.8.3品种来源:不育系9708A×恢复系R18, 9708B为母本保持系。

2.8.4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三系杂交一代品种, 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2天。株型松散, 株高104.0 cm, 茎秆粗壮。果枝较长、平展, 第一果枝节位6.7节, 单株结铃17.6个。铃卵圆形, 铃尖较明显, 铃壳薄, 吐絮畅。单铃重6.1 g, 衣分40.3%, 子指10.3 g, 霜前花率92.5%。耐枯、黄萎病, 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5 mm, 断裂比强度29.7 cN/tex, 马克隆值4.5, 断裂伸长率6.8%, 反射率74.6%, 黄色深度7.8, 整齐度指数84.6%, 纺纱均匀性指数145。

2.8.5产量表现:2005年、2006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熟杂交组区域试验, 2005年籽棉、皮棉及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33.1 kg、93.4 kg和86.4 kg, 分别比对照中棉所41号增产9.9%、11.6%和10.1%;2006年籽棉、皮棉及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33.1 kg、93.4 kg和87.4 kg, 分别比对照鲁棉研15号增产2.6%、2.4%和0.2%。2007年生产试验, 籽棉、皮棉、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24.4 kg、94.2 kg和88.2 kg, 分别比对照鲁棉研15号增产7.3%、7.8%和6.9%。

2.8.6栽培技术要点: (1) 黄河流域棉区营养钵育苗移栽4月初播种, 地膜覆盖4月上中旬播种, 露地直播4月20-25日播种。 (2) 每亩种植密度, 高肥水地块1 800~2 200株, 中等肥水地块2 500株, 旱地3 000株以上。 (3) 施足底肥, 亩施有机肥2 000~2 500 kg、二铵20 kg、钾肥15 kg;早施花铃肥, 补施盖顶肥;遇干旱时及时灌水。 (4) 根据棉花长势及天气情况酌情使用生长调节剂;适时打顶, 搞好整枝抹芽。 (5) 及时防治棉蚜、红蜘蛛、盲蝽蟓等非鳞翅目害虫。 (6) 枯萎病、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2.8.7审定意见:适宜在河北中南部、山东西北部、河南东部、安徽淮河以北、山西南部、陕西关中春播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

2.9郑育棉2号

2.9.1审定编号:国审棉2008009。

2.9.2选育单位:郑州市友邦农作物新品种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2.9.3品种来源:中221选系×鲁193选系。

2.9.4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一代品种, 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3天。株型较松散, 株高99.0cm, 茎秆粗壮。第一果枝节位7.4节, 单株结铃16.6个。铃卵圆形, 吐絮畅、不集中。单铃重5.9 g, 衣分39.1%, 子指10.1 g, 霜前花率91.4%。耐枯萎病、耐黄萎病, 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1.3mm, 断裂比强度33.5 cN/tex, 马克隆值4.2, 断裂伸长率6.7%, 反射率74.7%, 黄色深度7.8, 整齐度指数85.2%, 纺纱均匀性指数165。

2.9.5产量表现:2005年、2006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熟杂交组区域试验, 2005年籽棉、皮棉及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30.0 kg、89.4 kg和81.9 kg, 分别比对照中棉所41号增产6.1%、4.8%和2.2%;2006年籽棉、皮棉及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42.2 kg、95.0 kg和86.7kg, 分别比对照鲁棉研15号增产6.6%、3.1%和-0.6%。2007年生产试验, 籽棉、皮棉、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10.8 kg、82.6 kg和77.3 kg, 分别比对照鲁棉研15号增产0.8%、-5.5%和-6.3%。

2.9.6栽培技术要点: (1) 黄河流域棉区营养钵育苗移栽4月15日前后播种, 露地直播4月25日左右播种。 (2) 每亩种植密度, 中等肥水地1 900株, 高肥水地1 600株。 (3) 底肥以有机肥或磷钾肥为主, 早施蕾肥, 重施花铃肥, 早喷叶面肥, 适当补施微量元素;7-8月份应保持田间持水量。 (4) 若蕾期、花铃期、打顶后长势过旺, 可用缩节胺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化控。 (5) 当蚜虫、棉盲蝽蟓、红蜘蛛等害虫量达到防治标准时, 使用高效低残留化学药剂防治。 (6) 枯萎病、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2.9.7审定意见:适宜在河北中部、山东西南部、河南中部、陕西关中春播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

2.10新植杂2号

2.10.1审定编号:国审棉2008010。

2.10.2选育单位:新乡县七里营新植原种场、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2.10.3品种来源:GK44×新59-4。

2.10.4省级审定情况:2007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2.10.5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一代品种, 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0天。株型松散, 株高98.0cm, 茎秆粗壮, 茸毛较密。第一果枝节位6.9节, 单株结铃18.0个。铃卵圆形, 吐絮畅。单铃重6.3 g, 衣分41.3%, 子指10.4 g, 霜前花率94.2%。抗枯萎病, 耐黄萎病, 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0mm, 断裂比强度29.4 c N/tex, 马克隆值5.0, 断裂伸长率6.3%, 反射率76.4%, 黄色深度7.4, 整齐度指数85.3%, 纺纱均匀性指数145。

2.10.6产量表现:2006年、2007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熟杂交组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籽棉、皮棉及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53.6 kg、104.7 kg和98.6 kg, 分别比对照鲁棉研15号增产10.3%、11.5%和11.0%。2007年生产试验, 籽棉、皮棉、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32.4 kg、97.6 kg和92.2 kg, 分别比对照鲁研棉15号增产11.1%、11.7%和11.8%。

2.10.7栽培技术要点: (1) 黄河流域棉区营养钵育苗4月上旬播种, 地膜覆盖4月上中旬播种, 露地直播4月20-25日播种。 (2) 每亩种植密度, 高肥水地块1 500~1 800株, 中等肥水地块2 000~2 500株, 旱地3 000~3 500株。 (3) 施足底肥, 亩施有机肥1 500~2 500 kg或饼肥70~80 kg, 尿素8 kg, 磷酸二铵15~20 kg, 钾肥10~15 kg;蕾期追肥以促为主, 促控结合, 一般亩施尿素10 kg;早施、重施花铃肥, 亩施尿素20 kg、氯化钾12.5 kg;后期及时补施盖顶肥, 并进行叶面喷肥。 (4) 棉株长势偏旺时要及时化控, 掌握少量多次的原则;7月20日左右打顶, 8月份可进行粗整枝。 (5) 及时防治棉花病虫, 特别注重盲蝽蟓的防治。 (6) 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2.10.8审定意见:适宜在河北中南部、山东西北部、河南北部、安徽淮河以北春播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

2.11中棉所70号

2.11.1审定编号:国审棉2008011。

2.11.2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2.11.3品种来源:sGK中156×901-001。

2.11.4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一代品种, 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1天。株型松散, 株高105.0cm, 茎秆粗壮。第一果枝节位7.5节, 单株结铃16.0个。铃卵圆形, 吐絮畅。单铃重6.0 g, 衣分36.9%, 子指10.6 g, 霜前花率93.1%。耐枯萎病、黄萎病, 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2.5 mm, 断裂比强度33.5 cN/tex, 马克隆值4.3, 断裂伸长率6.6%, 反射率74.5%, 黄色深度7.7, 整齐度指数85.1%, 纺纱均匀性指数166。

2.11.5产量表现:2005年、2006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熟杂交组区域试验, 2005年籽棉、皮棉及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40.5 kg、87.9 kg和82.2 kg, 分别比对照品种中棉所41号增产11.0%、3.0%和2.6%;2006年籽棉、皮棉及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47.1 kg、92.0 kg和85.4 kg, 分别比对照品种鲁棉研15号增产8.8%和-0.1%、-2.1%。2007年生产试验, 籽棉、皮棉及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14.4 kg、82.2 kg、77.8 kg, 分别比鲁棉研15号增产2.5%、-5.9%和-5.7%。

2.11.6栽培技术要点: (1) 黄河流域棉区4月20日前后播种。 (2) 每亩种植密度3 000~3 500株。 (3) 氮、磷、钾平衡施肥, 在施足底肥基础上, 重施花铃肥。 (4) 中期生长势强, 应注意化控, 掌握少量多次的原则。 (5) 注意病虫害综合防治, 特别要加强对非鳞翅目害虫的防治。 (6) 枯萎病、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2.11.7审定意见:适宜在河北中部、山东西北部、河南北部和东部、陕西关中春播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玉米作物】相关文章:

浅谈玉米作物良种良法配套技术示范的科学推广09-12

作物资源05-05

作物结构06-16

作物品种06-23

作物产量06-25

作物药害06-30

作物种植面积05-06

作物营养水平05-20

热带作物学院05-30

作物病害识别06-21

上一篇:阿弗他溃疡下一篇:大学概率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