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片中的媒介暴力

2024-07-14

动画片中的媒介暴力(精选3篇)

动画片中的媒介暴力 第1篇

一、动画片中暴力内容的呈现

《喜羊羊与灰太狼》是一部深受儿童喜爱的动画片, 总共播出530集。2005年推出后, 在全国近50家电视台热播, 最高收视率达17.3%, 大大超过了同时段播出的境外动画片。这部动画片不但在儿童和青少年中产生了影响, 同时也受到了成年受众的追捧, 网络上一度流传着“嫁人要嫁灰太狼”的流行语。但是自从连云港9岁男童模仿动画片中“灰太狼烤全羊”的情节导致两名小伙伴烧伤以来, 这部电影中大量的暴力内容也引起了很多争议。笔者通过“create research systems”——一个检测网站的报告得出, 在530集的样本中, 抽样223集, 数据分析的可信度为95%。因此本文从530集的动画中以每5集为单位共抽取223集来做数据统计。首先, 笔者以“羊群”、“灰太狼”、“红太狼”以及“其他动物”为主体, 分别从肢体暴力、语言暴力、外物暴力 (例如火药、热开水、平底锅) 做了一个统计, 发现在这抽样调查的20集动画片中共出现暴力次数1606次, 其中以“羊群”为施暴主体的次数是498次, 占总施暴次数的31%;“灰太狼”的施暴次数241次, 占总次数的15%;“红太郎”的总施暴次数是434次, 占总施暴次数27%;其他动物施暴数418次, 占总数的26% (见图一所示) 。

笔者将动画片中的施暴手段:肢体暴力、语言暴力、外物暴力、恐怖音乐也做了统计, 这些暴力因素共出现1806次, 其中肢体暴力795次, 占总数27%;借助外力施暴数740次, 占总数41%;言语暴力379次, 占总施暴数的21%;还出现恐怖音乐180次, 占10%的比率 (见图二所示) 。这只是部分的抽样调查, 就已经出现了如此多的暴力画面。《喜羊羊与灰太狼》是一部以3—6岁低龄儿童为目标受众的动画片, 而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具有高模仿性的特点, 孩子们在观看动画片的过程中会不自觉的模仿片中他们认为会受到褒奖的一方。即使这个角色充满了攻击性。我们可以从这223集的暴力调查中看到以“羊群”为主的正义施暴方施暴比率达到总数的31%, 是施暴最多的一方对于儿童来说他们会自然的地将聪明的羊群当做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去效仿从而也变得具有攻击性。“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 青少年的暴力行为是观察学习的结果, 一个人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结果而习得某些新的反应, 或使他已经具有的某种行为反应特征得到矫正。青少年不仅从榜样那里学习具体的行为, 而且也学会了更一般、更复杂的行为脚本 (用于处理、解释和应对一类情境的观念或规则) 。”[2]我们儿童时代的回忆就可以印证班杜拉的研究结果, 小时候我们总会扮演美少女战士代表月亮去消灭黑暗的力量, 而男孩子则更热衷于扮演他们心目中的大英雄超人或者蜘蛛侠。大家都会争先恐后的选择在人们认知中是英雄的角色, 而这些角色恰恰又会更加刺激儿童的进攻行为, 在潜移默化中又会演变成为态度。

二、动画片中存在媒介暴力的原因

动画片作为儿童观看的主要电视节目之一, 对儿童的认知、行为和态度产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但是根据上文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目前媒介市场上流通的部分动画片充斥着大量的暴力内容和成人化的情节, 并不符合孩子们的身心发展状况。那么, 究竟为什么在动画片中会出现媒介暴力呢?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 政府的把关监管力度不够

这主要体现在没有成熟健全的分级制度。在我国, 我们并没有明确的定位, 给成人看的电视节目和儿童的电视节目混在一起播出。对于电视节目的编排, 也只能依靠经验来判断。日本的电影分级制度跨越了4~60岁年龄段, 从出租、售卖影碟的摆放开始, 就要求按年龄限制进行, 影像带上会详细标明是否需要家长的陪同以及对家长的要求等。电视台也会在不同时段选择适合不同年龄阶段人的节目来播放。《奥特曼》在日本就是限制级动画片, 电视黄金时间是不能播出, 并且要求孩子必须有家长陪同才能收看, 而在我国国内播放却没有受到任何的限制。《猫和老鼠》因为片中有猫尾巴被砍断、把炸药放到猫头鹰嘴里的镜头在美国也属于限制级的动画片, 是严禁6岁以下儿童观看的, 而我们引进后这部片子却可以在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的黄金强档播出。而《喜羊羊与灰太狼》以如此高的暴力镜头数量却可以在全国近50家电视台热播, 并创下高达17.3%的收视率, 这确实值得我们反思。

2013年4月7日, 中国江苏网就报道过这样一个事件:

4月6日18时左右, 冉冉 (8岁) 、浩浩 (5岁) 和同伴顺顺 (9岁) 一起玩耍时, 模仿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剧情, 玩起了“绑架烤羊”的游戏。冉冉和浩浩被绑在树上后, 顺顺点燃了树下的树叶, 由于当天风大, 火一烧着便失去控制, 顺顺无力救助, 结果导致冉冉和浩浩被严重烧伤。经诊断冉冉全身烧伤面积达到40%, 而浩浩更是严重到全身被烧伤面积达80%。

由此案例可见, 儿童对动画片中暴力行为的认知会直接影响儿童的行为。儿童观看动画片的过程是一次对动画中人物语言和行为一个解码的过程。但是由于认知结构有限, 对于一些诙谐的暴力镜头儿童会出现误读或者是错解, 很容易给儿童带来困惑和不解, 使他们的认知结构出现偏差, 从而使动画片里所营造的“虚拟暴力”诱发成为了“现实暴力”。目前电视剧、影片里存在过多的暴力伤害性镜头, 国家相关部门应当制定相应的管制措施, 比如可借鉴美国的做法, 针对不同年龄阶段进行分级设置。

(二) 媒体人自身责任感缺失使节目缺乏儿童视角

随着视觉传播时代的到来, 大众文化传媒产业日渐繁荣, 媒介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 在利益的驱使下, 为了争取更多的受众, 大众传播媒介常常不惜以牺牲社会责任和公信力为代价, 靠色情、暴力、恐怖镜头来赚取收视率。以至于动画片常常会出现成人化的情节, 例如大量的打斗镜头、亲吻画面, 甚至是三角恋的混乱关系。用成人化的视角拍摄动画片会使节目缺乏儿童视角并对儿童的认知、行为和态度产生不良的影响。从长远来看, 如果儿童节目中的成人情节不断的被扩大, 中国动画市场可能出现一个尴尬的现象, 那就是成人越来越爱看动画片, 而原本的目标受众——儿童却会慢慢的流失。这里还有一则类似但情节更为严重的案例:河南省平舆特大恶性杀人案凶手黄勇自2001年9月以来, 模仿电影《自由人》中的场景先后杀死青少年17人, 杀伤1人, 将死者尸体掩埋在自己室内。而这部暴力影片成为了他犯罪的启蒙老师。窥视这些相似的案列, 我们不难看出一些端倪, 大众媒介中的暴力内容在这些触目惊心的青少年犯罪现象和恐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0世纪初,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中的第一个大规模的实证研究——佩恩斯金研究发现, 大部分电影内容涉及犯罪、性和爱情, 儿童对电视内容记忆深刻, 态度也会受到电影的影响, 甚至还对儿童的行为方式起到示范作用。[3]以《喜羊羊与灰太狼》为例, 在223集的抽样调查中, 借助外力施暴的次数高达740次, 灰太狼被羊群用炸药炸只是绑绷带下一秒就全部恢复?灰太狼被红太狼拳打脚踢后依然安然无恙?喜羊羊被灰太狼用滚烫的热水煮过后还可胡蹦乱跳?媒介通过营造视而不见的麻木, 使孩子们暴力和屠杀与愉快联系在一起。[4]当然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因素不能只单纯的归咎于大众媒介中的暴力内容, 还有贫穷、家庭因素等其他诸多因素。但近些年来社会上发生的重大青少年犯罪事件无不再提醒我们大众媒介中的媒介暴力是不容忽视的。笔者认为无论是动画片还是电影、电视剧都应该建构一种明确、清晰的生命观, 融入更多自然伦理的教育, 减少伤害生命的镜头画面, 无论是人还是动物, 我们应该教育孩子保持对生命的敬畏, 而不是随意地伤害生命。

(三) 家长的媒介素养不高

媒介素养是指在人们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5]动画片对儿童产生的正能量或者是负能量, 除了和动画片本身所传达出的信息外还和家长的媒介素养息息相关。目前, 没有严格的分级制度的电视环境下, 学校和家长只凭借经验来决定孩子该看什么、不该看什么, 而且很少有家长陪着孩子一起观看动画片。所以不幸的是, 本想让孩子看动画片放松一下的家长们可能会发现, 其实动画片吓坏了孩子或者让孩子看到了本不该看到的画面。在我国, 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在电视对儿童的影响方面都太缺乏主人翁意识, 可能很多家长发现了《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暴力镜头使他们的孩子充满了攻击行为, 但很少有家长人运用法律的手段去投诉或者控告, 也没有任何的机构或者组织监管节目中的暴力内容, 这又使动画片的制作商们有机可乘。动画制作商不自律、家长不主动、政府不监管, 如此循环, 想要为儿童、青少年建立一个纯净、无公害的媒介环境可能是难上加难。

三、对媒介暴力的反思

根据以上对儿童节目中存在的媒介暴力的原因分析, 笔者将从政府监管、媒体的社会功能、还有检查制度这几个方面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 政府应该建立明确的分级制度

关于电视电影的分级制度已经被提上日程好多年, 但并没有实施。分级制度不但保护儿童、青少年免受电视暴力的负面影响而且可以给中国的动画开辟一个更大的市场, 使动画片可以满足不同年龄段的受众。我国的动画片分级制度就可以效仿日本的动漫分级制度。按照读者群的年龄和性别来分:儿童动画片、少年动画片、少女动画片、青年动画片、女性动画片和成人动画片。儿童动画片以6-11岁的儿童为主要读者对象, 内容简单易懂, 如《多啦A梦》、《樱桃小丸子》等;少年动画片以10-18岁的少男为主要读者对象, 而少女动画片则以10-18岁的少女为主要读者对象;青年动画片是以18-25岁的青年男子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漫画, 青年动画片中可以有更多成人元素;女性动画片则是以超过20岁的女性, 尤其是家庭妇女和上班族女性为主要读者对象的动画片。成人动画片主要指面向成人的动画, 可以有暴力镜头, 也可以有性爱的画面, 但是封面必须标有特定标志, 不得出售给未成年人。电视台全日时段播出应该是全年龄保护级的动画片还有节目, 深夜时段播出的成人动画, 而暴力片、情爱片、恐怖片可以放在特定的付费电视台播放, 这样既可以满足特定受众的需求, 也可以保护儿童的身心健康。《喜羊羊与灰太狼》就应该设置成为少年动画片, 以10岁以上的孩子为受众, 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已经有了辨别是非的能力, 相信如果再加以改革, 使之更符合大自然的生存法则, 孩子们可以在动画片中获得真正的乐趣。

(二) 建立严格的检查制度

关于电视节目的监督和检查, 家长也该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监察环节中。一旦发现有危害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暴力、色情镜头, 从家长到有关部门, 从下到上应迅速反应, 有效处理。这点我们大可借鉴台湾对电视的检查制度:2011年8月10日和15日, 台湾中视电视台“普遍级”时段播出的《水浒传》在表现武松杀潘金莲的情节时, 出现剖腹流血画面, 剧集播出后, 中视遭到家长投诉称“画面太过血腥、对儿童有不良影响”。与此同时另一电视台华视在同一时间段播出大陆剧《还珠格格》出现了“紫薇被容嬷嬷等人用刑求逼供情节”, 同样遭到观众投诉。8月15日在台湾“立法院”举行的记者会上, 立法委员黄伟哲对此表态:八点档有杀人、凌虐、砍头等镜头, 恐怕会影响儿童身心, 并督促台湾地区通讯委员会 (NCC) 应按照节目分级制度予以审查。很快一个月之后, NCC分别对中视和华视处以30万和21万新台币的罚金并禁播。从被检举到处罚禁播, 仅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根据前文对《喜羊羊与灰太狼》做的数据统计来看223集的动画片中共出现1806次的暴力镜头, 但是在我国并没有任何的组织或者是机构出来制止或者是进行干预, 直到各省出现不同程度儿童模仿动画片中的情节而受伤的报道出来后, 也只是引起一时的热议和讨论, 黄金时段还是可以看到《喜羊羊羊与灰太狼》仍在播出, 并且还有一大群的粉丝。这点我们大可借鉴和学习台湾对媒介暴力的控制和掌控, 早日完善我们的监察制度。

(三) 强化媒介的社会功能

按照拉斯韦尔的媒介三功能说大众媒介除了进行环境监测, 调整自己与外部环境, 还有一项重要的责任就是社会文化传承功能。媒介在大众传播中应该谨记自身肩负的责任, 在节目的制作中融入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 积极提倡正义、正直、勇敢、善良、诚信、智慧、知识等价值, 使之在此功能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使更多的人受益。《海尔兄弟》就是这样一部典范, 故事蕴含着丰富的自然、历史、地理、人文等社会科学知识, 讲述了一对由智慧老人创造的海尔兄弟和他们的朋友为了解开无尽的自然之谜而环游世界, 最终回到他们的诞生地太平洋的神奇历险故事。可见, 好的动画片和收视率并不是冲突的, 好片子既可以有收视率也可以有知识性, 有教育意义, 可以让孩子们在轻松、娱乐中得到丰富的科学知识、提高智慧。很遗憾的是, 现在很难再发现像《海尔兄弟》类似的好看又有智慧的动画片了, 我们可以审视一下《喜羊羊与灰太狼》这部动画片, 灰太狼抓羊、羊群报复灰太狼, 全是靠暴力来推动故事发展, 而且羊群作为孩子们心中的英雄的一方是主要的施暴者, 很容易诱导孩子们有暴力倾向, 其中还涉及小朋友早恋的话题。大众媒体在市场经济的大趋势下, 追逐利益并没有过错, 但是有良知的媒体更应该意识到肩上的责任, 不能因为收视率而牺牲公信力和社会责任。多开创一些积极的、健康的、有意义的动画片, 帮助孩子们形成健康而正确的价值观。

此外, 我们也应该重视电视对儿童影响的实证研究, 使社会各界认识到电视中的媒介暴力对儿童心理、行为的严重影响, 使全社会意识到对于媒介暴力的社会控制问题已经是迫在眉睫。目前, 在没有分级制度的情况下, 家长指引始终是不可或缺的。家长必须承担起教育孩子的义务, 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媒介暴力监管中, 在提高自身媒介素养的同时, 也要培养孩子的媒介素养, 帮助孩子分辨电视节目中的“真实”和“虚拟”, 建立正确的认知结构, 随时给孩子们正确的引导, 对正在播出的动画片中的暴力内容实施干预。比如《喜羊羊与灰太狼》里红太狼拿平底锅打老公, 孩子看得笑了。家长不能就一笑了之的。如果孩子能够理解, 知道打人不对, 只是动漫片里营造的一个“笑果”, 那么现实生活中他也不会真正的去模仿, 但如果孩子不明白, 那就需要家长用心去解释, 防止孩子学习模仿。社会各界都应该发挥自己最大的能量帮助孩子们建立一个纯净、无公害的媒介环境。

摘要:媒介暴力一直是媒介效果研究的热点问题。在信息全球化的过程中, 整个大众传媒都充斥着大量的暴力内容, 甚至连动画片中也存在暴力镜头, 严重影响了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媒介暴力的控制问题迫在眉睫。本文以国产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为例, 运用实证研究法中的内容分析法与个案研究法探讨了媒介暴力对儿童的影响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媒介暴力,儿童,分级制度,监督制度

参考文献

[1]Gerbner.Getal.Th“e mainstreaming”of America:violence profile, 1980.[1]Gerbner.Getal.Th“e mainstreaming”of America:violence profile, 1980.

[2]Anderson, C.A, Huesnann, R.Human aggression A socialcogniti view[M].London:Sage Publications, 2003:296.[2]Anderson, C.A, Huesnann, R.Human aggression A socialcogniti view[M].London:Sage Publications, 2003:296.

[3]Television and its Viewers:Cultivation Theory and Re-search.p.75, 转引自龙耘.中国大众传媒“涵化”功能研究.[3]Television and its Viewers:Cultivation Theory and Re-search.p.75, 转引自龙耘.中国大众传媒“涵化”功能研究.

[4]格兰.斯帕克斯.媒介效果研究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90.[4]格兰.斯帕克斯.媒介效果研究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90.

动画片中的媒介暴力 第2篇

新媒介条件下的影像动画

媒介与艺术视觉表现一直以来都存在着紧密的关联系,媒介是艺术视觉表现的载体形式之一,同时在艺术应用领域中也是非常重要的,随着以信息为主的电子媒介影像时代的到来,数字技术已经取代二维界面成为动画影像新的媒介形式,实现了信息传播的视觉转向。新媒介通过时空的穿越和形式之间的互动,参与改变着视觉影像形式。动画影像艺术不同于传统的绘画艺术,它是一种不同于传统艺术的新载体,在动画影像中,所有的形象、角色和场景都是通过重构、变形、夸张等艺术手法塑造的,是以美术形态为基础并结合电影的叙事结构,摄影的各种技巧的运用,与情节相对应的优美音乐的插入等的综合性的视听艺术。从而让观众通过对动画画面中的图形塑造所构造的影像有了更加直观的感知,对图形的剪辑和处理所创造的意境有了更深的体会与理解。

如今影像动画艺术由原先的电视媒体等逐步拓展运用到了户外媒体、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等新的媒介形式。而交互式设计使得传播方式更加快捷、视觉表现的形式更加丰富、主题内容的表述更具有针对性、受众群体的化分更加广泛化等,同时又能满足观众休闲娱乐、即时互动等需求。所以动画影像艺术中所反映出的直观性,可视性以及互动性,促使它在传播的过程中更具有大众性和受众普遍的可理解性,由此为他们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不管你是用ipad上网,玩手机,还是在参加展览会,都会亲身体验到动画影像带来的视觉享受和交互带来的独特乐趣。

影像动画在新媒介中的视觉表现

1.互动性

影像动画是非常奏效而且覆盖面较广的传播方法之一。它传播各种信息、知识、观念、为受众提供生活的价值参照,冲击人们的文化心理,影响人的价值思维和判断,促进人对现实生活进行价值审视和反思。由于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在信息量成倍增长而阅读信息的时间被压缩的条件下,影像在与传统的文字阅读,无论是在效率上还是形象性上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优势,由于传统媒体下平面传达设计等信息传达的接受方式是单向的,所以作为大众传统传播媒介的报刊、广播、电视等,其信息反馈不方便,交互性不够。而新媒介条件下影像动态化设计的受众接受方式则是互动的,影像动画能使观众自由的发挥对某种商品形象的想象,也能具体而准确地传达吸引顾客的意图。传播的信息容易成为受众的共识并得到强化,环境暗示、接受频率高。并且,这种形式是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容易接受的,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双向的,参与个体在信息交流过程中都拥有控制权,受众还可以参与到传播中去。

2.传播载体的多样化整合

在现代社会,人、自然、环境、社会之间传统的和谐被破坏了,个人越来越严重地被社会的群体压力所制约,同时,经济的迅速发展及科学技术和知识的膨胀使传统意义上的精神文化受到极大的压制。影像动画在这样的环境下滋生并逐渐壮大,给视觉文化带来了新的冲击力。动态设计的传播载体的多样化特征表现在两个主面:内容与媒介。内容方面的整合,我们所身处的信息时代是图形与影像互相辉映,相互依存的时代,动态化传达设计可以整合多种图片、图形、影像、视频、动画等内容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信息传达。没有图形语言的探索与深刻挖掘,影像语言就不会发挥更大的社会功能,无论从审美角度还是应用角度都不会发挥更大的社会效应。

在传播媒介上,动态设计能够整合平面媒体和动态媒体等多种媒体进行传播。如果说摄影的出现还没有使影像传播媒介占据视觉文化传播的主导,那么电影电视以及video\dv等强大的动态影像传播媒介的出现却使我们的世界正在逐步由传统的静态图形与影像传播文化方式转向动态影像传播文化方式,并肩负起文化传播的主要任务。同时在视觉传达设计中,比如广告设计、VI设计、展示设计等,需要动用多种大众媒介为视觉信息的传达服务。因为单一媒体的覆盖范围有限,导致目标对象不能全部接触到视觉信息,而媒介联合就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增加视觉信息的到达率,利用不同媒介的不同特征,发挥各自特长,拓展视觉效果。

3. 公共媒体

新媒介艺术的表现特征很多,但它们的共通点只有一个,那就是参与者与作品直接产生互动,使用者参与并改变作品的影像,内容,甚至意义,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来引发作品的转化:触摸,空间移动,发声等。例如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在操作的过程中,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通过屏幕中的提示进行相对应的操作,当体验者手触摸屏幕信息时,随着手的触摸,显示幕上的画面会根据程序的编排发生变化直至显示出人们所需要的画面。通过手写平板电脑进入互联网获取相关信息或者接收手机中的媒介信息进行互动交流的方式已经逐步成为我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对新媒体影像动画的社会性思考

1. 娱乐功能

艺术使人得到快乐,让人在紧张的氛围中感到放松,享受愉悦,影像动画作为新媒介的主要传播形式,其娱乐功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例如,北京的CBD有个叫世贸天阶的大楼,全是西班牙风格的建筑,很有西洋风情,而最吸引眼球的不是楼本身而要数世贸天阶的"天幕",远远的就能看到天幕映照下的街道,看到那映射出的不断变化的灯光色彩,当你人在天幕广场时,才感觉到为何有"天阶""天幕"之说,长长的银幕,占满了这个中厅街道的天空,配合着两侧西班牙风格的建筑,有种浓浓的异国情调。当站在天幕下,看着遨游太空的影片,听着耳边震撼的声音,仿佛与好友一同在宇宙中并肩飞翔.,人们在这里可以欣赏缤纷悦目的日夜景观,感受现代科技带来的富于梦幻色彩和时尚品位的声光艺术。

2. 经济效益

经济是文化艺术的基础,同时影像动画作为一门实用美术,必然要与社会经济效益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决定影像动画必然要受到社会发展程度、人的生活环境、大众的审美取向等社会各因素的影响。多媒介条件下的影像动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在看电影时有隐藏在片中的植入式广告动画,上网时网页上的浮动广告,就连上街时也有星罗棋布的电子广告牌在一刻不停的播放着形形色色的广告片,在这种状况下关注影像动画的视觉艺术特征就显得十分必要。而动画影像艺术借助于新媒介技术又给人们带来了非比寻常的视觉享受,动,中优秀的角色形象以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给人们带来了极其丰富的艺术和商业价值。

3. 服务社会

设计以人为本,创意服务社会,动画影像艺术中所反映出的直观性,可视性以及互动性,促使它在传播的过程中更具有大众性和受众普遍的可理解性,将影像动画应用在新媒介当中,由此为他们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例如,在上海世博会期间出租车内,触控式交互设备的应用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种设备有两大特点,一是便捷,二是直观,只要轻轻触摸屏幕,世博会的服务信息,上海旅游信息以及商业广告资讯都将以动画影像的形式展现在乘客眼前,动画影像艺术在为社会服务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这种互动性,充分显示了它的优越性和人性化。

结 语

新媒介时代下的影像动画已越来越多的存在我们周边生活,今天的数字技术已发展到一个相当成熟的阶段,我们正面临着一个视觉文化的时代,虚拟现实技术和人工智能的最新成果也在越来越多地应用到软件开发和多媒介艺术创作中。特别是计算机的出现使的图像得以快速的制作发行。电视、录像、数字视频光盘和互联网等媒介的共生,为影像传播提供强大的平台。技术的完善促进影像技术飞跃地发展,影像时代的视觉文化将视新数字技术作为其前进发展的后盾,将艺术与文化、艺术与传媒紧密联系起来,促进人类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互动与沟通。

动画片中的媒介暴力 第3篇

一、暴力元素对儿童的影响

在查阅相关文献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大部分研究者都谈到动画中的暴力元素会导致儿童的盲目模仿,从而影响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建构。比如:欧美研究者通过一些实验心理学测试对“动画片中的暴力场面对儿童造成的心理效果”展开研究得出“动画片中的暴力场面提高了儿童的攻击性”的结论;格伯纳提出的涵化理论(Cultivation Theory)指出,儿童看电视越多,受电视的影响越大。儿童在成长发育阶段, 由于对周围事物充满了好奇,媒介尤其是电视、电影、电子游戏中的暴力镜头和趋近完美的打斗动作吸引了儿童的注意,但他们又无法判断事物的好坏,更遑论对动画中暴力行为的辨别。一个人在儿童阶段(通常指0-14岁)通过个人和社会的交互作用,获得语言、思维、情感等能力和最初行为的方式,逐步了解社会、掌握生存能力的过程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一步,也是儿童社会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儿童社会化的途径有很多,其中电影电视、报刊杂志以及各种信息等都会对儿童社会化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1]。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他们会通过动画来获得对世界的认知,比如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喜羊羊与灰太狼各种斗智斗勇的故事对儿童产生了一些间接性的影响,使儿童不自觉地对剧中行为动作进行模仿,从而导致现实生活中一些伤人事件频生。动画片中的暴力行为不仅容易对儿童儿时生活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对其成年之后的价值观、生活习性等也会造成相应的影响。有关研究表明,“犯罪比率的升高与暴力性动画片播放比例的升高呈正相关性”,“男孩子喜欢模仿动画人物的暴力动作,容易造成游戏间危险因素增加。”[2]

二、对动画片中暴力元素的反思

虽然暴力元素与儿童暴力行为没有直接联系,但是动画片却是儿童娱乐形式中最易接触也是最喜爱的一种形式。 不论是从涵化理论还是儿童认知心理角度出发,儿童暴力的发生都应引起重视。现阶段,我国儿童接受动画片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电脑、电视、ipad、手机等不同媒介都可被儿童接受,然而动画片的输出又缺少相应的监管制度,儿童可以轻易获取相关信息,那么动画片制作者大量运用暴力性元素来吸引观众眼球的手段就会对儿童带来不可估量的危害。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方面,有关监管部门可以效仿美国和日本对动画片实行分级制度。美国推广了一种名为“V-Chip” 的装置,这种装置可以对部分限制级内容进行屏蔽,防止儿童看到不适合他们观看的电视节目。如,调查家庭成员的年龄之后,对他们设置观影密码,成人输入密码后方可观看节目,而儿童无法通过密码验证,只能收看部分节目;另一方面,我国现行的动画剧本审查制度需要更加完善。

动画制作者在动画片创作过程中也需要自律。在题材表现、制作手段上,应削弱暴力行为的表现。在处理暴力元素时,可以利用镜头的变化、运动镜头和固定镜头的配合来营造暴力元素所带来的紧张、严肃的情绪,而不是赤裸裸地展现血腥的画面。比如日本动画《海贼王》中巧妙运用空镜头来呈现暴力元素:镜头中的一片树叶,通过拳击或刀剑的音效来配合画面,观众视觉不会接受到血腥的事物,但一样会知道这个镜头下两人在搏斗。同时,动画制作者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制作技巧,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把握住“暴力”呈现出的“度”来处理作品中的暴力元素。

家庭教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儿童虽然缺乏相应的判断能力,但作为家长应在儿童观看动画时起到相应的监督作用,对动画片的类别和题材进行甄别和监管,了解暴力元素的类型,分析暴力元素的特征,使儿童能够对含有暴力元素的动画片有正确的判断能力,并且也应合理控制儿童观看动画片的时间。

三、结语

总的来说,在当下这种以视觉文化和消费文化为主的时代,“暴力元素”已成为各制片方吸引受众眼球的有力手段。 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我们不单要讨论动画片中“暴力元素” 是否应存在和对儿童影响的问题,也更应该反思暴力元素在动画片中“如何表达”与“表达什么”的问题。

摘要:随着我国动画产业的飞速发展,动画已成为影响儿童社会化进程的重要文化因素。现阶段我国动画片中大量运用暴力元素,深深影响到了儿童的价值取向,使得儿童盲目模仿,在社会上造成伤人事件的新闻屡见不鲜。本文将从相关理论着手,浅谈动画中的暴力元素对儿童的影响。

上一篇:语用技能下一篇:阿斯的中国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