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环节教学法范文

2024-05-29

五环节教学法范文(精选12篇)

五环节教学法 第1篇

一、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为学生制订的、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达到的目标。给学生确定学习目标, 让学生带着目标去学习, 加强了学习的目的性, 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学习目标按性质的不同又可分为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知识目标, 即学生通过学习, 在知识方面应达到的目标。又可分为识记、理解、分析、运用等不同层次的分目标。

2.能力目标, 即学生通过学习, 在能力方面应达到的目标。又可分为基本能力目标和较高能力目标等不同层次的分目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即学生通过学习,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所要达到的目标。又可分为体会、认同、支持、坚定、树立等不同层次的分目标。

通过建立层次不同且相互联结的目标体系, 为学生的学习提出了三维立体式全方位的要求, 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和各项素质。同时, 学习目标按不同要求分为不同的层次, 这样就为不同程度的学生提供了不同层次的目标, 从而有利于因材施教。

二、自主探究

给学生确立了学习目标后, 就要让学生带着目标去自学教材, 于是就进入了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究。这一环节又包括构建知识结构、解答教材探究、理解重点难点、明确疑点四项具体任务。

1.构建知识结构。要求学生参照学习目标、参考相关资料, 在自学教材的基础上, 理解各知识点及其内在联系, 并加以整合, 用图表的形式展现出来。

2.解答教材探究。要求学生在自学教材的基础上,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 独立解答教材。

3.理解重点难点。要求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 理解本课的重点知识, 并对难点知识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 根据自己的理解, 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4.明确疑点。要求学生明确自己有疑问的知识点, 并可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对教材上的观点质疑, 提出与教材观点不一致的观点, 或者对教材上的观点加以补充。

通过自学教材, 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教材知识,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比较归纳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阅读理解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质疑的思维品质和独立探究的精神。

三、合作研讨

经过第二环节的自主学习和探究, 学生已掌握了课本上的基础知识, 明确了自己的难点和疑点。这些难点和疑点都是学生自己无法独立完全解决的, 要解决这些难点和疑点, 就要调动学生的集体智慧共同解决, 于是就进入了第三个环节———合作研讨。这一环节是对第二环节的深化, 在学生独立完成第二环节的基础上, 让学生带着自己的学习成果与存在的问题同其他学生分享与合作。这个环节又分为三个步骤: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提出问题, 即让学生提出自己有疑问的知识点、不能解答的教材探究、对教材观点有疑问或对社会相关问题有疑惑的问题。

2.分析问题, 即让学生分析其他同学提出的难点或疑点问题。可依据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 由学生独立解决、分组讨论或共同解决。

3.解决问题, 即让学生依据分析, 解答难点问题或疑点问题。如果某个学生或某个组的学生回答不正确或不全面, 就让其他学生或其他组的学生加以纠正或补充。如果全体学生都没有最终解决, 就由教师通过启发、引导或补充来解决。

通过让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意识、竞争意识、探究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四、巩固拓展

经过第三个环节的合作研讨, 解决了难点和疑点问题后, 就要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并加以应用、拓展, 于是就进入了第四个环节———巩固拓展。这一环节可分为两个步骤:巩固反馈和应用拓展。

1.巩固反馈, 即通过让学生做一些基础性的题目 (主要是选择题) , 巩固所学知识, 检测学习效果, 明确哪些知识已掌握, 哪些知识没掌握, 以便有针对性地复习、讲解。

2.应用拓展, 即通过让学生做一些与学生生活、社会热点或理论动态相关的题目 (主要是材料论述题) , 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心社会,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反馈和应用拓展, 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运用, 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关心社会、热爱生活的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五、目标总结

经过第四个环节的巩固拓展, 有必要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收获加以总结, 于是就进入了第五个环节———目标总结。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参照学习目标, 总结自己在各个方面的收获, 明确自己哪些目标已经达到, 哪些目标还没有达到, 以便课下及时复习巩固, 这样就增强了复习的目的性,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 教师只起引导、点拨、参谋、顾问的作用, 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了条件, 有利于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和各项素质, 有利于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各种条件, 能够做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 德育与智育的和谐统一。

摘要:五环节教学法是由学习目标、自主探究、合作研讨、巩固拓展、目标总结五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衔接的环节组成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了条件, 做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

五环节教学法(定稿) 第2篇

即教学模式所包含的五个环节“观、思、读、讲、练”,这五个环节可作为整节课的教学环节,也可作为一节课中各个知识点的阶段性环节;是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为出发点,优化教师的教学过程。其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1观:

对教师而言,是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录像、挂图、实物、模型、实验等手段,展示丰富、直观、生动的观察材料,并针对材料提出有目的性、切合学生实际的问题或问题组,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发生兴趣、产生问题、引起学习动机。

对学生而言,观是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之一。伟大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有句名言:“观察、观察、再观察”,正是他独特的洞察力,才发现了许多生物学领域的奥秘,创立了新学说。学生应在教师设问的引导下,运用包括视觉方法、听觉方法等多种感官,对各种观察材料进行感知,获得对生物概念的初步认识,这也要求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2思: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包括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在内的多方面能力,而思维能力又是各种能力的核心。培养思维能力,关键是要教给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如比较法和归类法、分析法和综合法、抽象法和概括法、系统法和具体法、归纳法和演绎法等等。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地渗透多种思维方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科学地思维,从而掌握多种思维方法并自觉运用这些思维方法。另外,“思”这一环节也可以说是贯穿整个模式的核心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学生的思维作为前提,这也是学习过程中S-O-R理论中最关键的O过程的核心内容。3读:

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认为:教科书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的确,教材是前人知识和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学生对生物教材的阅读,不是识字和鉴赏,而是对其文字所蕴涵的生物概念、规律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在教学中,不应抛弃教材,而应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善于阅读,学会阅读;同时教师也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材料或者激发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自己去选择阅读材料,真正学会学习。4讲:

教师要深入研究和全面了解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知识体系,熟悉学科内的逻辑结构和知识间的前后衔接及学科间的有机联系,教学中贯彻系统有序原则,做到少讲、精讲,使知识更加系统化、条理化。另外,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允许他们畅所欲言,民主地思考、分析、质疑。通过讨论和发言,促使学生潜在的各种能力的开发。5练:

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特点,精心选择、设计形成性或研究课题,通过示范、讨论、作业、报告等形式,解决生物问题,进而巩固所学知识,促使学生认知结构的变化。同时要特别注意收集反馈信息,及时发现教与学存在的缺陷,共同采取矫正性补救措施,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学生应通过讨论、练习、作业等形式,努力运用生物概念和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并不断总结解释生活中生物现象的方法和手段。

“五环节教学法”课改实验报告 第3篇

传统教学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面对传统教育下学生厌学情绪较高的现状,高效课堂应运而生。

二、理论依据

中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黄金阶段,根据个体之间的差异,因材施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其个性的健康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三、实验目标

通过“五环节教学法”的实验研究能够明显地改变学生学习语文的不动手、不动口、不动脑的滞后的学习意识,大量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兴趣。

四、实验内容

“五环节教学法”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置五个不同的学生学习训练环节。

1.预习自学,探究问题

预习自学,探究问题是课堂训练的基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前奏。从时间角度考虑,预习训练分为课前准备预习训练和课堂预习检测训练。

2.完成学案,训练应用

在预习之后,有学生自主完成学案,中等以上学生通过自学后都能完成,但一些综合思考性题目需要讨论解决,并注意标记。

3.分组合作,讨论解疑

这是学生相互学习共同促进的关键环节。在这个环节中不仅仅是优秀学生帮助学困生,更是让全部学生把思路打开,由小组长负责组织,围绕同题进行交流、讨论。

4.展示点评,总结升华

小组通过讨论交流,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或提炼典型的解题思路。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学生不能一一展示,每一个组选一名代表,在展示的过程中其他小组的成员可以用其他颜色的笔对展示内容进行补充和修改,然后老师再进行点拨。

5.清理过关,当堂检测

清理过关,使知识更加完善,掌握更加扎实,最后进行达标颈侧:可以是口头检查,也可以是同学之间一对一检查,可以用小纸条,还可以设计题目进行书面检测。

五、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的问题

1.学生对“五环节教学法”研究的参与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

2.“分组合作,讨论解疑”的实际操作仍有浮于表面之嫌,这样

就会造成学生“吃不透”的现象,影响教学的开展。此项研究还需深入开展。

回首课改实验历程,我愈加感受到,教科研是完善教育、完善人的重要载体与途径,还是显示现代教育魅力之所在。我将不负众望,积极改革创新,努力谱写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特色建设的新

“五环节”教学模式解析 第4篇

一、“五环节”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

课前自主探究: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预习提纲自主地进行课前学习。与传统“预习”不同的是,这一环节让学生预习的不仅是课本知识,还有相关知识。为保证“课前自主探究”取得成效,教师在课前适时适量地抽查,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能动性,强化学生的自主钻研能力。

课堂小组讨论:教师根据每堂课教学目标对学生合理分组。对“自主探究”中的问题,各成员展示自己的答案,教师应鼓励学生针对同一问题进行争论,以便学生深入理解新课内容。在“小组讨论”这一环节中,小组长负起责任,明确各成员的分工,同时也要强化其交流能力。著名作家萧伯纳说:“你我是朋友,各拿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交换后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倘若你有一个思想,我也有一个思想,而朋友间交换思想,那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了。“小组讨论”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样能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有益于中学生的性格塑造。

课堂教师指导:“课堂小组讨论”中学生是主体,但并不意味着“放羊”,教师要把握好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在学生讨论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切实发挥自己的主导性,引导学生从多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根据心理学家实验,中学生对一个事物的兴趣持续时间较短。教师要时刻观察小组讨论进展,及时拨正讨论的方向,并了解学生新的疑难问题。针对小组合作学习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整体解疑,帮助学生通过建构达到正确的三维目标。

课堂练习检测:教学的初级目标为学生能够掌握知识。教学模式是否成功,第一个检测指标是学生学会了没有。在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运用多种题型的习题从不同层次来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这些习题一方面要切合学生实际情况,另一方面要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激情,因此教师必须精挑细选课堂练习题。

课后知识延伸:检测教学模式成功的最主要指标是学生能力的提高。教师在一堂课结束设置一两道值得探究的问题,或者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来引领学生向更深层次探索,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课后知识延伸”也是扩大学生知识广度和深度的有效环节。

二、“五环节”教学模式的鲜明特色

创新课堂秩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新课堂在摈弃所谓的“条条框框”的同时,也要有纪律。从心理学分析,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的转移会引起注意的转移。中学生心智还不完善,注意的稳定性保持时间较为短暂。教师要制定规则,让学生在“他律”下加强自我控制。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因势利导,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表达出他们所想、所思,使课堂生动活泼起来。“静、齐”的课堂秩序不适合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散、活”的课堂秩序虽然很热闹,但是不利于学生集中思维,也极易培养出浮躁的学生。“五环节”教学模式不刻意追逐形式的新颖,力求营造“平等、合作、交流”的氛围。

创新课堂教育内容:“五环节”教学模式对课堂教育内容的认识为:以传输准确知识为基础,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为目标。教师在课堂上严把教学质量关,基础知识务必准确。教师的六字方针——“激发、唤醒、鼓励”,恰当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唤醒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设想,肯定学生的各种新奇思维,支持学生的新颖观点。

创新小组分工与合作:小组讨论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性,又能锻炼学生的团队意识。因此新课改主张课堂上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在小组讨论中,每堂课都预先指定好小组长。小组长要常换,做到兵无常帅、帅无常兵,这样能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另外在座次排列上,小组长坐在中间,可以随时监督组员。小组讨论时鼓励学生发表各自看法,阐述各自观点,并善于学习和听取其他同学的观点和意见,最后由记录员汇总整理小组意见。

和谐教学五环节 第5篇

王敏勤教授根据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思想和多年的和谐教学实验,逐步形成了最新的和谐教学模式:1.单元导入,明确目标;2.自学指导,合作探究;3.大组汇报,教师点拨;4.变式练习,拓展提高;5.课堂小结,单元回归。下边简要说明各个环节如何操作。

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新旧教材的主要不同是:旧教材是线形结构,新教材是模块结构。一个单元就是一个模块,一个整体,所以在教学时也要把一个单元作为一个整体。每个单元老师不要一上来就讲“第几课”,而是呈现单元的知识树,引导学生阅读“单元导读”(文科理科教材都有编者的一段话,一般是在标题下单独成页),这一段话很重要,体现了课标的要求和编者的意图。教师要清楚:随便从报纸和杂志上选一篇文章和讲课本中的一篇文章是不一样的,课本中的文章融进了课标的要求和编者的意图。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整个单元的编写意图和知识结构后然后导入新课,说明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二、自学指导 合作探究

每堂课老师都不要急于先讲,本着“先学后教”的原则,先让学生自学,而这种自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老师的自学指导要做到四明确:明确时间、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明确要求。只有做到了四明确,学生才能集中精力高效自学。

如果本节课所学内容多,可分为自学指导

一、自学指导二„„,每个自学指导都是一个小循环,包括学生的自学,同学之间的互查互助,教师的检查点拨。为了提高自学与合作的效率,我们在课堂的座位排列由传统的“排排坐”变为“团团坐”或“对桌坐”,每个小组2人,每个大组4-6人。学生自学以后首先是二人小组的相互检查和互助,如果有问题大组讨论,没有问题大组不再讨论。我们经过多年的实验证明:二人小组的合作密度最大、效果最好。如果一开始就是6-8个人的讨论,会出现少部分学生占据话语权、大部分学生当观众的现象,这是极不公平的。而两个人的小组首先是相互检查,然后是相互帮助。二人小组能够解决的问题大组就不要讨论了,小组不能解决的大组再讨论。大组讨论的是问题而不是已经会了的东西。不主张在课堂上让学生表演。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首先要解决主要问题,解决学生不会的问题,学生已经会了的东西就不要表演。有些表演可以放在课后。那种少部分学生表演大部分学生当观众的做法会浪费大家的时间,大大减少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大组汇报 教师点拨

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大组长要检查,老师也要巡查。老师巡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学情而不是辅导。学生自学后各组大组长要向全班汇报,一方面要让全班同学知道相互的学习进度和效果,另一方面对于在自学和讨论中出现的共性问题集体解决。各组组长在汇报时要说明本组还有谁不会,问题是什么,现在解决没有。对于基本的核心知识和基本技能一定要做到步步清、人人清,这是促进课堂教学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

对于学生在学习或汇报中的疑难问题,老师要启发全班学生讨论解决。学生不会的老师再点拨。老师在点拨时一方面要回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总结知识的内在规律和学习这一类知识最好的方法。这就是我们提出的和谐教学两个建构的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比传授具体的知识更重要。在这一环节我们主要通过知识树的形式对教材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概括。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每堂课学习新知识后都要通过变式练习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这是课堂常规。在这一环节难的是能否做到堂堂清、人人清。这不仅是课堂效率问题,也是教育公平的问题。教育公平主要体现为教育起点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教育结果的公平。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根据就近入学的原则都能到一个学校来上学,这是教育起点的公平。但学生来到一个班不一定都能得到公平的对待,如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只关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关注学习差的学生,这就是教育过程的不公平。而教育过程的不公平会直接导致教育结果的不公平。每堂课所学的基本概念、核心知识,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掌握,这是课程标准的底线。对于那些没有掌握的学生,老师一定要采取具体措施进行补救。每堂课下课时老师敢不敢拍拍胸膛说:这节课所学的基本知识每个学生都掌握了,这才是达成了教学目标。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拓展提高,做到保底不封顶。对于拓展的内容不作统一要求,要做到分层教学。

五、课堂小结,单元回归

每堂课在结束前进行单元回归。所谓单元回归就是要把下位概念回归到上位概念。要把本课的知识树回归到单元知识树上,从一开始的单元导入到最后的单元回归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头脑中总是有一个整体的知识结构。如果是一个单元的结束,还要把这个单元的知识树回归到整册书的知识树上来。

对于这一课堂教学模式,不同的学段和学科可以灵活变通,但基本的理念是一致的。附件2:实施“和谐教学五环节教学模式”时注意事项

在实施“和谐教学五环节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小组合作学习,要让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以往单一的、机械的“听讲—练习”的被动状态,转变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主动展示”的积极主动学习状态。更加注重学生如何学习。因此,教师应该在课上或课下有意识地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合作、展示、倾听与评价。

——教会学生展示。能自然自觉、仪态大方地在组内或班内围绕一个话题或重点发表自己的看法、阐明道理、抒发感情,并能跟同学、老师交换意见。

——教会学生倾听。一方面,既要会倾听教师的课堂讲解,又要会倾听同学的课堂发言;另一方面,既要听得进、听清楚、听完整,又要听得懂、听出实质、听出问题。

——教会学生评价。在合作小组或班级内,能公正、真诚地评价同学的观点,能质疑、批判、改正、补充、完善别人的意见。

——教会学生合作。在合作小组内,能以宽容的心态主动借鉴他人的智慧为我所用,也能够积极主动地贡献和分享自己的智慧,不互相排斥、互相嫉妒、互相拆台、互相封锁信息。

高效化学课堂之“五环节”教学 第6篇

关键词:科学管理 人格魅力 方法多样 激发兴趣

“杨文文,别说话”

“李莹莹,看黑板”

在我们的课堂上,如果经常出现以上现象,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课堂效果。在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教师一定要追求高效的课堂质量,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让学生保持学习的激情、兴趣盎然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使学生学习英语时省时省力,达到高效的课堂呢?

一 教师要以专业的态度管理学生

新课改要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对于问题学生,我们不能怒吼,不能责骂。我们广大英语老师要努力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科学管理,营造绿色育人环境。时代呼唤新型教师,呼唤具有新的教育和管理理念,可以塑造学生灵魂的教育工作者,而这一切都需要以爱和责任为本。爱学生就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要尊重学生。我们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磨练自己,做到语言美,仪表美,人格美,心灵美。

教师要做到宽严适度,太宽学生纪律涣散,教师没有威严,课堂闹哄哄,乱糟糟,教师难以驾驭课堂。学生不听教师指挥,不听教师的课,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太严,学生紧张害怕,不敢发言,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利于激出智慧的火花,这样的课堂也绝对称不上是高效的课堂。这种课堂只会让学生被动接受,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在开学之初,我们要向学生提出教学常规要求,比如:课前准备好书、本、学习用具等;上课不举手不准回答问题,小组活动时不准说闲话,听从教师口令等。如果学生没有做到,要通过训练让他们做到。

以上做到了,教师便在学生面前有了威严,学生将会信任,尊重我们,这是建立有序高效课堂的先决条件。

二 优化教学方法,采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是课堂高效的关键

(1)导入新颖,先声夺人。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开端可以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教师一定要巧设开头,先声夺人,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可以设计的导入方式有多种:歌曲导入,图片,幻灯片导入,情境导入,对话导入,比较导入法,剖析导入法,实力导入法,直观演示导入法,衔接导入法。例如,在学七年级下册Unit 6 Topic 1 SectionA时,我采用的是设疑导入法和直观演示导入法。我设计了一个简单的魔术表演,我用魔幻力量把手中的硬币变到盒子中(提前找一个学生悄悄把硬币放在盒子中),再加以有种神秘色彩的语言以及肢体动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用语中不断渗透there be句型,使学生能够把语言和所见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记忆,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主题:Is there a computer in your study?这样的设计迎合了七年级学龄阶段的学生对于神秘力量的好奇,以及对时下魔术流行风的追捧,并且轻松地导入there be句型,为下一步教学作一个很好的铺垫。

(2)呈现方式多样化。

呈现是英语教学步骤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于一节英语课的成败起着重要作用。呈现的方法可采用动作演示法、直观媒介法、语言描述法、温故引导法、简表法、以旧引新法、游戏竞赛法、悬念启思法、简笔呈现法等。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呈现环节中与学生认知过程协调的结果,例如在学习北京仁爱教育研究所编写的英语教材八年级第三单元主要围绕谈论个人兴趣和爱好,了解音乐知识和周末活动展开的。我先用简笔画介绍生词并引入谈论兴趣、爱好的句型后,再以自由问答的形式鼓励全班同学谈论爱好,然后设计采访活动,分别采访小组成员的爱好,最后以独家访谈的形式在组与组之间展开汇报竞赛,争夺“最佳新闻奖”。形式多样的活动利用调动学生英语思维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大胆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突出了语言的交际功能,创设真实交际环境,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话愿说。

(3)设计充满创造性和娱乐性的训练活动。

如果把每一节英语课都比喻成一场精彩的戏剧的话,那么训练才是我们的学生尽情发挥自己才华的一幕。课堂训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课堂训练设计得好,则能产生画龙点睛、启迪智慧的效果,有利于学生逐渐建立起完整的语言知识体系并大幅度提高语言技能。有效的训练,能使学生轻松愉悦地掌握运用好英语。在讲被动语态时,针对中学生活泼好动,兴趣易激发但又消失得快的特点,为保持学习兴趣的持续性,我采用了示范性训练和直观性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学生操练形式采取了学生跟读的机械性操练和以竞赛形式为依托的运用性操练,前后相继,相辅相成,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相结合的多媒体方式,将语法内容描绘出来,学生轻松地接受了知识,从而提高了效率,优化了课堂。

(4)利用歌曲 、歌谣 、小诗和游戏巩固知识

巩固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高层次的环节,它是否高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这一环节的成败取决于多种因素,即在于它的练习形式和内容的选择,它的有效组织和练习的趣味性,以及与教学目标的相关程度等。我们可以利用欣赏歌曲、诵英语歌谣、读英语小诗,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促使学生在享受英语学习乐趣的同时,巩固知识,掌握新知。例如在教完过去时态后,我用多媒体播放歌曲Yesterday once more, 学生边欣赏歌曲,边看歌词,放第二遍时,让学生注意里面的过去式并开始跟唱。网络,教材中有不少歌曲、歌谣和小诗,都可以为我们所用。我们也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感悟所学语言知识。在学习完有关乐器的知识之后,可以上网下载一些有关乐器的声音,然后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播放,并以做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们猜一猜是哪种乐器发出的声音。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五环节 第7篇

一、快乐读书──给学生一个宁静的环境, 让他们享受读书的快乐

写好作文的基础是阅读, 只有经过大量的阅读, 才能积累更多美好的语言素材, 才能使学生对事物的表达更生动、形象和有趣。没有大量的丰富的输入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输出, 简言之, 没有阅读就写不出好的作文,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乐于读书呢?

1.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较重, 兴趣广泛的时期。正确引导学生爱上阅读, 能够使学生能够始终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 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所以, 教师要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让学生能够真正地走到书中, 在阅读中感受景色之美、感情之丰富, 通过阅读与书中的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2.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利于阅读的良好氛围。良好的阅读环境是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情绪的, 所以, 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在班级内建立一个图书角, 鼓励学生把自己认为不错的课外读物贡献出来, 和大家一起分享阅读, 使学生能够涉猎更为广泛的知识。同时, 教师可以在不影响日常教学工作的前提下, 每个星期准备两节专门的阅读课, 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静下心来读书的环境, 并对学生的阅读做出一定的规划:比如要阅读中华古诗词、古今中外的名著或者时事新闻等方面, 使班级内初步形成想读书、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二、畅所欲言──给学生一个自由的平台, 让他们可以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表达欲望是学生开启学生思维的一把钥匙, 要想让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师就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民主的展示平台, 降低学生表达自己的紧张感, 为学生的写作创造一个思想可以自由驰骋的地方, 使他们内心激情澎湃的思想能够真正地表达出来, 说出自己真正想说的话。

1.教师可以利用现在非常强大的网络资源, 整理班内学生的QQ号码, 建立班级聊天群, 这个聊天群就是教师和学生平等交流的最好平台。教师要放低自己的姿态, 时刻谨记自己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 而是可以和学生畅所欲言的朋友。教师和学生之间必须做到互相尊重、信任、理解和包容。大家在放松信任的前提下就会把心里想说的话尽情倾吐, 师生之间没有了距离感, 比以前亲密了许多, 这样的交流和沟通能够大大激发学生表达自己的积极性, 也为他们的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在平时的作文课上,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一些没有定论的话题进行激烈辩论, 比如压岁钱应该归父母还是归自己, 花钱请家教有没有必要, 吃零食到底好不好等很多五花八门的话题,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自行分为两队进行辩论, 观点没有对错, 关键看学生能说出什么理论依据来压倒对方、小学生正是好胜心比较强的阶段, 这样的辩论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表达欲望, 你一言我一语, 思维能力提高了, 表达能力提高了, 写作水平自然也随之进步了。

三、感受体验——赋予学生一双发现的眼睛, 让学生感受真实的生活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如果学生认为自己的生活没有什么乐趣, 就不可能写出丰富有趣的作文来。所以,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提升了学生的思想, 积累了语言。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用心去感受身边的生活和故事, 注重对真实生活的体验, 使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耳朵去听、眼睛去看、鼻子去嗅、心灵去感受身边这个真实生动的世界。

比如我们曾经写过一篇作文《春天来了》, 在写作之前, 我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 让他们真正置身于春天的景色当中, 引导他们边走边观察, 认真思考身边的事物在春天有什么样的特点, 和其他的季节相比有什么不同。这样通过比较, 让学生准确抓住春天的特点, 这样, 再坐到教室里, 学生就有话可说, 文思如泉涌。所以, 只有让学生认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才可以写出有真情实感的好作文。

四、真情表达——给学生一个尽情表达的空间, 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

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地信任学生, 不要给学生过多的条条框框的限制, 让学生消除对写作的恐惧心理, 使他们能够在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积极思考, 畅所欲言, 把自己眼中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心里想到的用自己的语言真实地呈现出来。即使有时候这些作文不够精彩, 教师也要及时地鼓励学生, 让学生敢于去表达自己, 继而才能使写作水平有所提高。对于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出现的好词佳句, 教师要及时挖掘及时表扬, 为学生树立写作的自信心, 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评议反思——给学生创设自由交流的氛围, 让学生主动进行反思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外, 还应该指导学生进行作文批改, 让学生在批改别人作文的过程中受到启发, 并针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反思和修改, 在互评互改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我通常采取的评改方式是这样的:我会在作文课上请一些学生在班内朗读自己的作为, 让其他学生在认真倾听的过程中进行思考, 并做出自己的评价。学生通过互评和自评, 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我们必须坚持探索和研究作文教学的新方法、新路子,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使学生能够喜欢阅读、乐于写作、敢于表达自己, 从而逐步打开写作的通道, 走向成功!

摘要:作文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工作的重难点所在, 教师往往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学生也很费神费力, 但收效却不够理想。事实上, 学生作文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他们基本的语文素养如何。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写作兴趣。本文结合笔者在平时作文教学工作中的一些教学实践, 浅谈以下作文教学中要做到的五个环节的工作:快乐读书、畅所欲言、感受体验、真情表达、评议反思。

五环节教学法 第8篇

一、“五环节教学法”的内涵

“五环节教学法”指:“导学——自学——展示——探究——总结”五个环节。

导学, 就是课堂伊始, 老师结合学科内容特点, 将学生的思维导入其中, 为学生自学做好准备。导学形式可多种多样:语言表述式、点明要点式、设疑问难式、启发点拨式、创设情境式、引读领读式等。借助多媒体导入, 用小黑板等自制教具导入也是教师们常用的方式。概括说, 就是根据不同学科和内容特点, 采取恰当的形式将学生的思维、情趣自然而然地引入课堂之中。导入环节要达到明确课题、新旧衔接、启发学生、激发兴趣、创造氛围、营造情境之目的。

自学, 简要说就是给学生独立学习的机会。学生们自行练习, 看书读书, 就发现的问题向老师、同学求教, 就某个问题与同学进行讨论等等, 不拘一格。自学环节中, 教师不停巡视, 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类问题, 根据课堂出现的情况及时引导。自学环节围绕目标, 明确方向, 引导自学,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展示, 就是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通过展示, 巩固学科内容, 达到消除疑惑、提高效率的目的。

探究, 即在老师的引导下, 师生对前几个环节, 特别是展示环节的内容和问题进行共同探讨研究, 达到规范、强化结论或结果的目的。探究环节中老师们着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总结, 用1到3分钟时间, 对当节课的主要内容或亮点及时进行概括和归纳。总结包括两个方面, 一个是每个环节之后的小结, 另一个则是对整节课的总结。小结要求对知识进行梳理, 突出重点, 画龙点睛;总结则是对学生解答不正确的问题进行补充纠正, 深化、升华, 同时布置作业, 检测效果。

五个环节相辅相成、环环相扣, 在具体的课堂结构中, 又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可根据课堂情况的不同, 进行适当的调整。五个环节是辩证统一的, 可根据学情的不同灵活运用。

二、如何有效实施“五环节教学法”

要使用一种新的方式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会面临很多困难。在实施“五环节教学法”的过程中, 会经历一些艰难的适应和探索。第一周, 老师们先自己摸索实验;第二周, 由各教研组组长带领各组教师先集体备课, 让优秀教师试讲, 大家一起听课、评课, 相互学习, 共同进步。实验两周后, 学校要专门召开教研会, 听取每个教师新教法运用的情况:哪个环节把握到位?哪个环节容易忽略?学生接受情况怎么样?

通过各教研组长汇总的意见, 大家会发现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导学没有激发出学生学习新课的欲望。二是学生不会自学。三是有的不是在小组讨论, 而是在小组说闲话。四是学生能找出问题, 但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五是老师把握不好各环节的时间, 学生不能当堂完成作业。六是有的老师认为学生自学就是浪费时间, 不舍得把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自学。针对出现的问题, 学校及时召开班子会、教研组长会, 最后达成共识:

1. 导学环节教师不但要注意学生已有的

生活常识, 还要注意本节课所学内容。用简洁明了、富有激情的语言引领学生进入新课, 通过不同的形式指导学生自学。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其想学新课的欲望。

2. 那些顺从老师管教已成为习惯的学生

突然有了自主权, 可以支配自己的思想时, 他们一时还难以自我管理、自我约束, 要给学生适应的过程。

3. 长期以来学生都是被动学习, 习惯了

听老师讲, 缺乏主动思维, 这需要老师长期的引导、提醒和激励, 要相信学生有能力解决问题。

4. 注意座位安排。各班按“一帮一”的原

则, 优中差学生交叉排座位, 确保从前到后, 从左到右都有能胜任小组长的优等生, 每个小组都能合作学习、共同探究。

5. 新的课堂模式主要以学生为主, 学生

学习的过程肯定比老师独自讲要花费时间, 要有耐心等待学生适应, 有信心等待学生进步。

6. 要求老师们充分利用学校为各班安装的多媒体教学设施,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更好地提高课堂效果。

三、师生共享高效课堂

为了确保“五环节教学法”的顺利深入开展, 进一步激发老师们投身于课堂改革的热情, 学校可制定《课改先进个人评选办法》等各项评价激励制度。从教案、作业、课堂教学、教学效果、听课记录等方面对每个教师进行评价。被评为课改先进个人的老师在晋级中加三分, 并且累计加分。

很多年轻老师认为, 通过听、评课收获很大, 对五环节的理解越来越到位, 各个环节的目的越来越明确, 绝大部分任课教师都能把握新的课堂模式, 做到了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不再独霸讲台, 舍得把时间、讲台还给学生, 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每节课都以“五环节教学法”为导向, 通过各种活动,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爱观察、勤思考、会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通过“五环节”教学法课堂问卷调查发现, 学生特别喜欢“五环节教学法”运用灵活的老师, 这些老师的教学成绩也非常突出。由于上级检测活动用的考卷、考题非常灵活, 重在测试学生的综合能力, 也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总之, “五环节”教学法不但符合新课程理念, 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而且步骤清晰, 容易操作, 能够有效地实现师生角色、教学方式、教学情境的三大转变。认真实施“五环节”教学法, 会展现这样的课堂效果:

1. 自学阶段学生能根据老师提供的有效

信息, 去搜集信息、应用信息、处理信息;学生们学会了口动、手动、心动、神动, 思维能力不断提高, 高效学习得以实现。

2. 在课堂展示环节中, 学生们一个个笑

容满面, 跃跃欲试, 没有了羞涩和胆怯, 都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不管对错都能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相应的认可和鼓励。学生不断获得自信, 课堂发言争先恐后。

3. 在小组探究合作学习中, 每个小组是

一个团队, 由不同层次的学生构成。同学之间互帮互学, 同伴的讲解更易接受, 理解更到位。原来老师、家长、学生都认为无可救药的学生, 现在大部分已找到了学习的信心, 找到了学习的乐趣。

4.“五环节”教学法不仅提高了学生自主

初中文言文五环节教学法探究 第9篇

一、“读”———指导学生反复诵读

“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 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文言文中字、词、句的意义、组合与现代汉语存在很大差别, 学生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增强语感, 获得初步的感性知识。“读”可以分为几个阶段:1.学生自读 (初步感知课文) ;2.教师范读 (读音、句读的指导) ;3.学生齐读 (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诵读的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学生的文言文诵读若能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程度, 对下一步的教学会有很大帮助。

二、“译”———疏通文意

“译”是学习文言文最关键的一个环节, 这一教学环节可分为两步:第一步, 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自主理解, 将有疑问的地方勾画出来;第二步, 教师针对学生自主理解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需注意的是, 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 先让学生之间互相答疑解难, 学生们都不能理解的地方, 教师再进行点拨, 力求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三、“点”———教师适当的点拨

在学生熟读并初步理解了文意之后, 教师就要对文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 特别是古今差异较大的词或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如《愚公移山》中的“虽有之死, 有子存焉”, 其中“虽”不是现代汉语中“虽然”的意思, 而是“即使”, 表示假设关系;“智叟亡以应”中的“亡”是通假字, 通“无”, 是“没有”的意思。另外, 同一个字在不同的文章中, 甚至在同一篇文章中, 它的意义和用法也不尽相同。如《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的“拂”在“行拂乱其所为”中是“颠倒, 错乱”的意思, 在“入则无法家拂士”一句中则是通假字, 通“弼”, 是“辅佐”的意思。

四、“议”———师生共同讨论

议一议文章所叙之事、所绘之景、所抒之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 笔者就从标题入手, 告诉学生“记”表明本文是记叙文, “承天寺”表明地点, “夜”表明时间, “游”就是“游玩”。解读了文章的题目, 学生就产生了很多疑问:作者为什么夜晚去承天寺游玩, 他看到了什么景物, 他的心情怎样……此时, 教师只要结合背景稍加点拨, 学生就能理解课文的主旨:“本文写于苏轼被贬官谪居湖北黄州期间, 被贬官意味着政治生活上遭受了很大挫折, 但作者并不悲观, 看到窗外美丽的月色, 便起身去寻张怀民一同赏月。文中有被贬谪的悲凉落寞, 也有自我排遣的达观, 还有悠闲赏月的淡然, 表现了作者对美的追求, 对生活的热爱和达观处世的态度。”当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点拨时要把握住文章的记叙线索和全文的主旨, 不能扯得太远, 既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讨, 又要有原则、有重点地指导, 目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五、“引”———注重课外延伸

五环节教学法 第10篇

一、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原因

(一) 存在的不足

1.教学手段单一, 没有很好地利用实验、挂图等教学辅助手段, 特别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更是很少使用。

2.只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缺乏对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视。

3.课堂教学的行为不规范, 影响教学效果, 表现在: (1) 教学语言不规范, 缺少精心设计; (2) 板书、板画不规范; (3) 课堂教学组织不力、监控不严, 对学生规范化的要求过低; (4) 课堂教学环节不完整。

(二) 产生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

1.课前投入不足。

(1) 集体备课研究力度不够, 有的流于形式, 甚至应付公事, 难以提高学科教师的整体素质。

(2) 个人备课不充分、教学环节设计不精、缺少问题情景的创设以及学生活动的精心设计等, 教学方式单一, 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2.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强, 自主学习的方法欠缺。

大多数学生没有把学习变成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 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 迫切需要教师的指导和管理, 使学生增强自主学习意识,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三阶段, 五环节”打造课堂创新教学

基于以上的研究, 以及对课堂创新教育的理解和思考,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 推进我校课程改革,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尝试在教学中采用三个阶段、五环节的教学模式, 算是一种探索和小小革新吧。

所谓的三阶段是指:课前, 课中, 课后;五个环节是指:目标定向—自主学习—交流展示—点拨提高—训练反馈 (当堂完成) 。

(一) 课前

对老师的要求主要是做到有效备课, 并且在此基础上优化个人备课, 对学生学习方法做到有效指导。对学生而言, 则主要是做好强化预习。

(二) 课后

对教师而言, 要做好教与学的反思, 不断提高水平, 还要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分层次批改, 达到提高的目的。对于学生则是进一步强化和预习下一节内容的过程。

三、课前准备

(一) 加强备课,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在确定教法时, 充分考虑到学生已具备哪些知识, 对哪些知识还较模糊, 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最有效, 从自学范围、自学内容、自学方式, 到自学时间及自学要求, 也都列入集体备课所要讨论的内容。另外, 重点研讨如下问题:自学时可能会遇到哪些疑难问题, 设计怎样的当堂检测题才会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可能存在的问题, 如何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等。可以说, 这些备课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根据学生的“学”来设计的。

(二) 指导学生, 预习为先

一般可以分为周预习和单预习。周预习就是指导学生利用双休日预习下周要学内容, 重点是找出疑难之处, 尝试解决后作好记录。单预习指每次上课前的针对性预习 (可在第一、第二个环节里完成) , 它类同于我们平时进行的预习。这些预习将有力地促进学生自学。

四、课堂实施

(一) 每节正课必须给学生展示学案内容

学案包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相关资料、学习过程及方法。

(二) 作业考试化, 考试高考化

在不给学生增加额外负担的前提下, 教师要在提高学生自习的效率上做文章。

(三) 优化时间安排, 创建学习型课堂

时间就是效率。抓紧时间, 用好时间才能保证课堂的高效率。我们要改变观念, 变教室为学室, 变教时为学时;要树立责任感, 摒弃我的课堂可以随意支配的观念。

总之, 实现课堂创新, 不是空穴来风, 也不是洪水猛兽。如果我们教学一线的老师, 真正能常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 放开眼界, 就会发现外面的教学改革并不都是我们想象的那么难, 那么不切合我校实际。我们需要做的, 是放下我们固有的观念和做法, 尝试着往前走即使一小步, 真正实现一些转变, 我想, 我们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参考文献

五环节教学法 第11篇

关键词:五环节教学模式,高效化学课堂

一、五环节教学模式提出背景

美国前教育部长Richard Riley曾说:“2010年最迫切需要的10种工作在2004年是不存在的,我们必须教导学生在毕业后投入目前不存在的工作。”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知识更新周期缩短,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显然不能满足他们今后发展的需要,而能力的获得使他们终身受益。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要让学生在感知知识的发生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进而获取今后生存所必需的能力、意志、品质等等。新的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人的发展为本”,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些教育思想的提出是对当前教育现状的一次根本性革命。它首先是对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变革性要求。这种变革性要求的最显著的特征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点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校的生源较差,许多教师普遍感到学生越来越难教。例如:有些题目讲过多遍,仍有学生不会做或做错;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善于积极思维;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不高。五环节教学模式的提出一是解决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的不和谐,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法,锻炼其自学能力,为学生的一生发展负责。

二、五环节教学模式与高效化学教学的契合

从学生角度来讲,高效课堂应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学生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要高。二是在实现这种目标达成度的过程中,学生应主动参与并积极思考。从这个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课堂。

从教师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教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的三维教学目标。二是教学的过程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三是教学中适时跟进、检测、反馈、消解,以多种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使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更高。

1、“导”,是学生高效学习的前提:

“导”是指学案导学。这就需要教师在学案中通过情境的创设,调动他们探索发现新知的积极性,针对学生的情况,设计学案时遵循问题启发式原则:

①要有难度,但必须在学生的“最近发现区”内,使学生可以“跳一跳,摘桃子”,不能将学案变成课本知识的填空题。

②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应面向全体学生,切忌专为少数人设置,设计问题呈现梯度性。

③要少而精,做到教师提问少而精,学生质疑多且深。使他们能以积极的思维状态投入到学习新知的探索活动中。

除此之外,在学案中还应重视对化学学科思想的渗透,例如:对于探究实验,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实验论证--得出结论,对于物质的学习,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方法,降低接受新知的难度。

2、“展”,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关键:

“展”,即学生课堂展示。有效的化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但是,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否有效,同教师的组织与引导是分不开的。课堂中,教师要起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我们在刚开始的教学中,常为活动而活动,让学生板演完之后再给大家讲解,问题一提出就开始小组讨论也不管问题有没有讨论价值,表面上看似热闹,整节课好象学生都在积极地参与活动,但课后学生对知识的收获却甚少,对知识的掌握也不牢固, 更不要提形成知识的系统性了。所以,一定要让学生带着具体的学习任务去开展活动,而教师对学生的开展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让学生能够通过活动有所收获, 这样的活动才起到了活动的作用, 才是有效的活动。

那么在展示这一环节又可以再细分成小组交流--组间质疑--师生评价的小环节,先是组内成员交流本节内容的疑难点,相互答疑解惑,接下来老师分派任务进行成果展示,然后在学生的讲解中安排组间质疑或者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进行知识总结归纳,最后互评各组展示成果,让学生检验学习达标程度,激励其在下次更深入的预习好学案内容。若涉及实验探究课,也可以组内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引导其动手验证,然后进行组间交流,探讨实验过程的得失,得出结论。培养其动手、协作和细心观察能力。

3、“练”,是有效学习的保障:

“练”,即针对相应的知识点设置练习题进行巩固或拓展提升。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若无恰当的习题进行训练,就如纸上谈兵,没有效果。在习题的选取上遵循基础题和能力提高题相结合,紧跟相关的知识点,使学生能够学有所思、学有所用、学有所得。

4、“测”,是有效学习的检验:

“测”,即当堂课临近结束时安排5至10分钟的限时检测,检测题在设置上应该着重于基础题,目的是夯实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培养了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集中精力思考的习惯,同时也让老师检验了学生本节内容掌握的情况,有的放矢的解决学生对知识理解的盲点。

5、“馈”,是有效学习的提升:

“馈”,即对学生限时检测内容的反馈。这是一个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老师可以当堂批阅学生的检测题,学生的情况就直接反馈给了老师,老师就有重点的对学生存在的认知错误进行纠正,把一节课的内容再重新梳理一遍,学生对知识的形成和拓展就有了宏观认识,就会有一种高屋建瓴的成就感。

以上五个环节中“展”这一环节是课堂学生活动的重要阶段,也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费心劳神的一环,既不能把学生卡得太死,也不能放的得太开。作为组织者和领导者,老师应努力点拨学生以问题为指路灯,在灯光的指引下阔步前行,把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思维能力彻底激发出来,并通过小组内的交流和讨论,培养其合作意识,并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新知借众人之力更快地建构在头脑中。当然知识的及时落实是最关键的,“展”,“练”两环节并不是界限分明,两者可以相互结合,将理论与实践同行,不愁学生掌握不好。“测”和“馈”也应是并行的,两者相辅相成才能使老师和学生都能对自己有个正确评价,才能做到“亡羊补牢,尤未晚”。

三、正确对待教学模式,在实践中推进高效教学

五环节教学模式为化学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辅助手段,以上环节不是静态的,是可以交叉使用的。也就是说一堂课究竟用一种还是几种,是由学生、教学内容等因素决定的,例如化学实验探究课重在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练和测的环节可以相对薄弱些或者省去。教无定式、促使课堂高效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因此要用辨证的眼光来对待模式。模式是死的,人是活的,如何将模式在教学中运用的恰到好处,游刃有余,是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和反思的,但目标是确定的,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中既锻炼各种自学探究能力又能将知识高效落实。

应用文五环节教学模式解说 第12篇

第一环节:展示实物样本 (耳目一新, 一见钟情)

第二环节:初练文中知识 (初恋相互感情)

第三环节:熟练格式结构 (热恋加深感情)

第四环节:注重例文分析 (形式、内容缔结良缘)

第五环节:重在写作实践

整个教学过程, 实质上经历了一个从整体印象到部分分析再到整体运用的“总-分-总”的逻辑过程。 (这一过程一般需两课时完成, 这样, 每上一次课正好完成一种应用文体的教学) 。

第一环节:展示实物样本。应用文在长期的实用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程式性”的特点。几乎所有应用文体都有自己约定俗成的规格样式。首先把其实体展示于同学面前, 使之先入为主, 耳目一新, “一见钟情”, 让学生首获一个整体印象。

而且, 应用文的“广泛性”又决定了各种应用文体的实物在实际生活、工作中唾手可得, 电报、书信、规章制度、布告通告、经济合同、广告说明书、通知通报、会议纪要等等, 不废吹灰之力就可找到, 不适合直接展示的可根据需要或放大, 或着色, 课前做成挂图。上课后结合板书文种名称, 实物亮相。注意精心设计制作, 真正让学生“一见钟情”, 抓好学生的第一印象。 (要知道那怕用简单的教具导入课题都比用语言导入效果好得多)

第二环节:初练文种知识, 承前一环, 结合课本上的“文种知识”, 分别对该文种的概念、性质、特点、种类、作用、结构内容、注意事项等一系列知识引导学生掌握, 请注意, 是引导而不是灌输, 可指名让学生结合课本回答或列表让学生上黑板填写。当然, 教师的点拨性、激发性语言是要穿插其中的, 如“看谁找得又快又准确。”“谁有勇气来填这张表”……。又如我教“经济合同”一节当学生看过“建筑合同”“购销合同”等几个样本之后, 我就引导学生结合经济合同在市场经济基础中的实际用途和课本上的概念, 并根据自己的理解, 结合下定义、找特点、列举种类、概括作用, 进而分析手中的合同样本, 看里边包括几部分内容, 及各部分内容在文面上的位置, 及时点出应注意的地方。最后, 要求学生把这一知识系列, 列表写出, 系统掌握。

本环节是引导学生掌握面上知识, 以便对该文种有一个全面了解。 (“初恋相互了解嘛!) 。时间分配上最多不超过十五分钟。

第三环节:熟练格式结构:在分析讲解面上知识的过程中, 各种应用文体均应以写作格式、结构内容作为学习的重点, 熟练掌握, 烂熟于心。我讲“公文的格式”一节, 教程是这样设计的:

(一) 结合手中文件和课本, 启发学生答出公文的十二个组成部分的名称;

(二) 出示“公文格式图”, 把十二个公文组成部分按顺序编成12个号码; (这样, 各部分在文面上的位置就一目了然了。 (三) 结合学生回答, 分析各部分内容的组成; (四) 指名学生上黑板填图, 使12个组成部分对号入座; (五) 给学生内容让他们依据格式写一“请示” (信息随时反馈) 。这样, 学生脑、口、手并用, 在教师指 (导下:发现、掌握、运用、“参与”增强了, “感情”加深了,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这一环节掌握在15分钟左右。

第四环节:注重例文分析。这一教学环节:一方面要注意应用文的“程式性”特点, 使写作格式得到印证、巩固;另一方面, 更应注意加强字、词、句、章、语、修、逻、文等写作基础知识的训练。这是因为, 没有过硬的写作基本功, 写作格式即使记得再熟, 你写出的应用文也只能是有形式无内容的“瘪三”“骷髅”“木乃伊”。况且有些应用文体 (如广告、对联、讲演稿等) 它们构思之巧、修辞之妙、选材之严、布局之当等方面是不亚于文艺文体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例文分析”这一有力环节, 加强语言、语汇、语法、修辞、中心选材、布局谋篇等方面的训练, 努力使形式和内容达到和谐统一、“缔结良缘”, 以期达到“写出形式、内容俱佳的应用文”之目的。

第五环节:重在写作实践。掌握文种知识熟练格式结构乃至例文分析, 这些都只是教学手, 而能写出形式内容都好的应用文来, 才是真正的教学目的, 单纯的“格式教学”是不可取的。但是进行应用文写作练习却比写三大文体 (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 的文章更受写作素材的限制。这是因为应用文的材料必须是客观事实, 必须来自生产, 科研和专业工作实际, 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无法直接得到这些写作素材, 这就在客观上限制了应用文的写作实践。

鉴于此, 我的做法是:采取教师提供印发材料与学生调查采集材料相结合的方法, 来获取写作素材。与文种知识, 例文分析结合起来, 采取提供材料进行写作的方式。

写作训练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一) 单项训练:如 (1) 提炼主题的练习:给学生一段话, 要求学生提炼出观点、抽象出主题。 (2) 选村组材的练习:这种练习, 或者把良莠杂陈的村料交给学生按指定的中心选取有用的, 剔除废弃的;或者给材料定中心, 然后编写出详细的写作提纲;或者给一组材料, 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编排归类;或者给一篇条理不清的应用文让学生重新组织改写…… (3) 语汇语法修辞逻辑的练习;将文字华而不实的、繁冗累赘的材料让学生改写;将用词不准确的判断或推理不当的语段让学生订正等等。

(二) 综合训练:

就是给定一篇应用文可能用到的所有村料, 要求学生据此构思立意, 布局谋篇, 表述成文且定要符合该种应用文体的写作格式。

这样, 单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 正面训练与改错相结合, 根据文种的需要灵活运用于各种应用文体的教程之中, 一方面以检验学生对文种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另一方面逐步提高学生的基础写作水平。这样把应用写作同基础写作统一起来, 双管齐下, 相互促进, 以达到最终目的。 (这是因为应用文本身就是一个形式和内容和谐统一的综合体, 它们本来就是“一家人”嘛)

上一篇:色彩设计课程教学下一篇:抗日时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