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数学课改课

2024-05-16

如何上好数学课改课(精选12篇)

如何上好数学课改课 第1篇

一、课前精心谋划是决定习题课成功的前提

1. 备学生。

有效教学的基础是备学生,备学生包括分析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兴趣点、意志品质、最近发展区、思维方式、思维的广度及深度等。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情况,尤其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和困惑点,针对学情精心选择习题,设计习题的提问方式等内容,让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备学生可以提高教学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备课时我们不妨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学生是否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没有掌握哪些知识?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哪些内容学生自己能理解?哪些内容需要教师的点拨与引导?明确目标是上好习题课的前提,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做到有的放矢。

2. 精选题。

(1)反复研读课标和教材,对内容的深广度做到心中有数。尤其要将必修和选修教材认真通读几遍,许多问题便会迎刃而解。(2)充分用好课本习题,将各个版本中的好题为我所用。(3)以我为主,对教辅材料进行大胆删改。(4)积极进行原创题的研究和编制。

3. 思策略。

新课程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欣赏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认知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这说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根本任务是“导”,即通过因势利导,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师的教学中得到提高与升华,同时得到知识的积累。因此,习题课一定要杜绝“填鸭式”、“满堂灌”,通俗地讲就是教法为学法“让路”。教师的任务不但要指导学生学习,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而且要营造一种学生学习知识的氛围,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使学生掌握“由已知到求知、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它将会使学生受用一生。习题课教学知识密度大、题型多,学生容易疲劳,如果教学组织形式再单一化,更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丧失学习的积极性。为了克服这一现象,在习题课教学中一定要体现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双向活动,将讲、练、思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疑点启发、重点讲授、难点讨论”的方式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口、多动手、多动脑,促使学生全方位“参与”问题的解决,有效地减轻学生的“疲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二、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是习题课成功的关键

新课改强调课堂教学必须是有效的,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以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的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能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意教法和学法,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1. 习题课教学模式的选择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

(1)“观察—引导”模式。习题训练,目的是巩固知识,启迪思维,在习题训练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观察与联想,不仅会按原来的习惯性的顺序思考,而且会倒着推理,逆向思维,就会加强思维训练的深度,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这种方法按以下程序展开:教师呈现习题—学生观察讨论—教师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发现解题规律—学生解决题目并反思—教师总结解题规律。

(2)“探究—解决”模式。“探究式”教学已成为许多教学模式的核心或共同点。“探究式”习题教学是教师提出问题或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然后开拓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主动地去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思维由问题开始到问题深化、解决,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状态。这种方法按以下程序展开:教师提出问题—形成解题思路—分析解题困境—探求优化方法—教师启发引导—找到解决方案。

2. 学法指导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有效的习题课教学中,师生、生生彼此间的思维碰撞必不可少。要达到课堂上师生思维同步、行为同步的理想状态,教师对学生加强学法指导尤为重要,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回顾知识,发现盲点。教师在讲评习题时,一般都会涉及相关的知识点,学生应不失时机地主动回顾,然后根据回顾情况,对知识盲点及时做好记录,以便课后查漏补缺,对已经掌握的知识,通过回顾起到强化的作用。

(2)超前思考,事半功倍。教师在出示习题后,一般会留给学生理解题意、探究思路的时间,这时学生应集中注意力,认真思考,看自己的解法与老师讲解的方法是否一致。如果殊途同归,学生应再思考,是否还能另辟蹊径,或是还可以联想到其他的知识点;如果思路与老师有所不同,看是否行得通,是否显得更简捷,应及时展示或与老师交流。

(3)理清思路,触类旁通。教师在讲解例题时,首先是进行思路探索,然后运用批判性的思维进行选择,用比较合理而简捷的思路完成解题过程,这时学生需要简要记录教师分析的各个思路,包括学生自己构想的思路。课后,学生对这些思路进行推敲或再思考,了解某些思路困难之所在,还要看一看某些思路是否可以改进。另外,教师为了克服难点,常采用化整为零的策略,把某些重要问题的有关例题分散在多次课中完成,这就需要学生用心,做好“回头望”工作,把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系统,整体把握,再遇到此类问题就能得心应手。

(4)查漏补缺,锦上添花。在平时做作业时,学生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有的通过思考可以解决,有的则百思不得其解。因此,在老师讲到相关方面的习题时,学生应注意老师是怎样分析的,找到自己产生困惑的症结所在,一旦找到原因,如知识缺陷、理解错误、书写不当、计算失误等,就能有的放矢,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5)反思总结,融会贯通。习题课一般不是为了讲解而讲解,而是通过讲题,一方面理清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在讲题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进行适当的知识迁移和联想,学会纠正典型错误,优化知识结构或思维品质。教师在讲评习题时,有时循循善诱、润物无声,有时热情洋溢、绘声绘色;学生在听讲时一定要做个有心人,特别要注意老师的解题小结或点评,从中去强化相关解题知识,把握规律,体验数学思想方法,还要学会反思———思因果:思考在解题过程中用了那些知识点,前后知识如何贯通;思规律:思考所运用的方法,总结规律,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思多解:思考多种解法并优选,优化思维方式;思变通:对典型习题要适当变化、引申、拓展,以拓宽思路,扩大做习题的收获;思归类:回顾与典型例题同类的习题,进行对比,找到解此类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思错误:反思易错易混的地方,找出错因和解决的方法,提高辨析错误的能力。

三、课后认真反思是提高习题课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拥有先进教育观念,善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成为发展型、创新型教师。

1. 反思教学理念。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课堂上学生的自主探索,是教学活力的展示和标志,在引入、启迪、讨论、评判等环节中,教师应实现角色转换,激发学生思维活力,展示师生平等、民主、互动的教学过程。教师应立足于引导,以先进的理念反思教学设计和现场表现,及时警觉、摒弃和调整不和谐之处。

2. 反思组织学生活动。

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中师生单一互动转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维互动;教师由权威和仲裁演变为组织者、合作者;教学模式由接受学习、机械训练转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3. 反思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学生质疑的动力场。根据课题的具体情况、情境等反思教学是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学生是否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过渡,问题情境的氛围是否浓淡适当,有无不到火候或过火的渲染,是否结合实际等。

4. 反思问题的深度、强度。

即在设置问题的深度上,是否兼顾学生间的差异,分层设计引起学生思考;在问题的强度上,是否对学生的心灵产生震撼,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使其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

5. 反思教学谋略。

教学需要谋略,像抛砖引玉、欲擒故纵、反客为主等都在教学过程中常用,问题在于策略的选择和实施是否适当。这包括在“设疑”、“解疑”的环节,即教师设置的“陷阱”是否自然隐蔽,足以使多数学生欣然“中计”,展开救援时,是否越俎代庖,不自觉地扮演救世主的角色。

6. 反思教师的主观意愿。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探究性活动,所得成果渴望得到大家的尊重和认可,因此教师在裁判或评价学生成果时,既要充分注意客观公正,又要赞扬其积极探索的精神,肯定正确成分,点评错误部分,力求使学生认识到成果中的精华与谬误,体会到尊重与爱护。

7. 反思评价的把握。

以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总会发现闪光点,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采取多表扬、少批评,并且提高批评档次的做法,但是要有“度”,防止失当的批评和廉价的表扬带来的负面效应。

8. 反思解题过程。

如何上好数学练习课 第2篇

数学练习课一直以来都是我最头疼的课,课上学生没精打采的场景总是让我越上越无味,越上越没劲,其实想想原因就在于我们教师自己,怎么设计一节练习课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呢?下面我就三年级上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这一课谈谈我的做法。

这节课的设计我由易到难,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学生的自信有了,自然而然兴趣就高了。课始我先让学生进行口算比赛,相机让学生说说算理,接下来提高难度让学生按要求写算式再算得数,从一开始的只要求算对不要求速度,接下来再提出速度的要求,让学生慢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练习题的设计我体现分层要求,既有基本题材又有拓展题材,让后进生“吃得饱”,又让优生“吃得好”。

另外在课中要穿插游戏,让学生在比赛中练习,学生积极性高了,效率自然也上来了。一节课下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总之,上好一节练习课的首要条件是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相信会取得更多的收获。

怎样上好数学课改课 第3篇

关键词:思维训练;“课改”; 理论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137-01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艺术追求的目标,也是艺术之花长盛不衰,常开常新的奥秘。数学知识博大精深,奥妙无穷。但数学知识当中也包含许多晦涩难懂、枯燥乏味等难啃的“硬骨头”。

比如:七年级学生难于理解的有理数,在引进负数后使人感到眼花瞭乱;纷繁复杂的“平行四边形”;捉摸不定的“不等式及不等式组”;永远说不清道不明的“说理题”;时间跨度非常长的“统计知识”等“硬骨头”。

正是由于这些啃不动的“硬骨头”作怪,使得许多刚刚入学、稚气未脱的学生无所适从,对本来魅力无穷、作用巨大的数学这个“最亲密的朋友”敬而远之,最终导致由好学到厌学的恶性循环。

我们怎样才能上好数学“课改”课呢?下面我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种观点:

一、要上好数学“课改”课,需把游戏引入课堂

教学要成功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在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把他们爱玩的游戏引入课堂,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

如那边草地上有六个人正在玩游戏,他们年龄的平均数是15岁,请想像一下是怎样年龄的六个人在玩游戏?通常人们会想像是一群中学生在玩游戏,但是,如果是一个65岁的大娘领着五个5岁的孩子在玩游戏也是有可能的吧!

再如:由两个人玩的“抢30”游戏规则如下:

第一个人先说“1”或“1、2”,第二个人要接着往下说一个或两个数,然后又轮到第一个人,再接着往下说一个或两个数,这样两人反复轮流,每次每人说一个或两个数都可以,但是不可以连说三个数,谁先抢到30,谁就得胜,

试想像这样生动、有趣的游戏,能不引人入胜吗?像这样参与性很强的教学过程,同学们一定会感到学习数学是既轻松又愉快,并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望。

二、要上好数学“课改”课,需把问题故事情境化

教育家杜威曾说:“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唤起学生理智的兴趣,激发对探究的热情。”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问题情境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索。为什么呢?因为初中生的认识兴趣来自于学习活动本身和学习内容的趣味因素。

所以我在讲授“同底数的幂的乘法”这一节内容时,就充分地把问题情境化,巧妙地用古代俄罗斯民间流传的算术题故事:“路上走着7个老头,每个老头拿着7根手杖,每根手杖上有7个树杈,每个树杈上挂着7个竹篮,每个竹篮里有7个竹笼,每个竹笼里有7只麻雀,总共有多少只麻雀?”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同底数的幂的乘法”法则。

试想这样的故事情境,怎能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怎能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呢?这样的教学过程,能使学生在听得津津有味的同时,让数学知识不知不觉地渗入他们的脑海,在数学王国里积极地思考、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省时高效的目的。

三、要上好数学“课改”课,需把问题生活化

“学以致用”是我们教学的基本要求,新教材在呈现教学内容时,很多内容都是以艺术化的形式,再现了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

如我们在给学生讲什么是同类项时?可先设想下面的问题情境:将一群鸡和一群鸭混合关在一个笼子内,请问会发生什么现象?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们可能会七嘴八舌地说出不同的答案,但俗话说:“你是你,我是我,鸭子不跟鸡打伙”,这就意味着鸡、鸭会各在一边,分出不同的种类,即特征相同的事物是同一类。试想,以此来引导学生来找出3x2y和5x2y 的共同特征,从而轻松说明什么是同类项的相关知识。

再比如我在讲授“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节时,可试问同学们校园内四四方方的草坪为什么总是被踩去四支角?这个理由其时很简单,因为同学们走路总爱赶捷径,即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知识点。

像这样设计的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判断,在充满愉快的学习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此时,思维训练是那样的轻松自然、那样的和谐,使数学走进了生活,为生活服务,生活与数学有机地融为一体。问题情境生活化的威力由此可见一斑。由此可见,新教材在处理教学内容时,能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要,艺术化地创设具体、生动、活泼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寓教于乐,使他们乐于智力探索,始终以积极的态度去参与学习,在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下获得新知。

新课改下如何上好化学课 第4篇

一、认真研究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基础和依据。它取代了以前的教学大纲, 它注重三维目标的统一, 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作为教师, 不仅要传授知识与技能, 而且要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并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如在学到“二氧化碳”时, 我让学生上网查找相关信息, 结果学生都了解到二氧化碳是形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因素之一, 认识到“温室效应”的危害, 并思考其解决途径。通过自主学习, 学生开始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都在不断地形成和提高。

二、合理利用教材

教材只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工具, 而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对教材的认识和使用十分重要, 在实施新课程背景下, 对教材的认识应当发生转变, 即将传统的使用教材教的观念转变为合理地使用教材的观念。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研究”时, 教材上直接介绍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学生对此不太理解。我先做了对比实验:取三支试管, 分别标号为1、2、3, 向1号试管中加入石灰石和稀盐酸, 向2号试管加入碳酸钠和稀盐酸, 向3号试管中加入石灰石和稀硫酸, 让学生观察现象。通过对比, 学生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实验室选择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 教学效果非常好。

三、注意新课的导入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学生都有很强的求知欲, 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因此, 应当在激起学生求知欲方面做文章。新课的导入无疑是一个值得思考和设计的重要教学环节。常用的新课导入法有:直接导入法、以故带新法、以新激趣法、情境导入法和操作导入法等。比如:在导入新课时, 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小常识, 或者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 先讲一些与学生头脑中已有知识差别比较大的事例, 从而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例如, 在学习“金刚石、石墨和C60”时, 拿“1991年在海湾战争中, 美国海军用发射舰载战斧式巡航导弹的方式, 在沙漠风暴行动中向伊拉克投掷石墨炸弹, 曾使伊拉克全国85%的供电系统陷入瘫痪。”这个故事作为新课的导入, 结果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和极强的探知欲望。

四、注意课堂的节奏

满堂灌的教学要不得。人的注意力在通常情况下能够高度集中的时间大约只有二十分钟。教师讲课时一定要掌握课堂的节奏, 在大约二十分钟之内就应该变化节奏。讲课变换节奏就是经常在严肃的内容和轻松的活动之间进行巧妙地变换, 使得课堂充满节奏感, 让学生听课不会感到太累。例如, 讲课开始时, 教师可以先用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或情境作为引子, 让学生参与讨论, 提出问题, 进行假设与猜想及方案的设计, 然后进入理论分析, 得出活动方案。当学生表现出有点疲倦时, 组织学生进行活动探究, 然后让学生再讨论, 进行归纳总结, 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如果能够巧妙地掌握课堂节奏, 并且自如地变换节奏, 一堂课下来, 不但学生不会感到疲倦, 而且教师也会感到非常轻松。

五、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 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 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心理学认为, 动机是一个人发动和维持活动的心理倾向。如果说, 人的各种需要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和实质, 那么, 人的各种动机就是这种源泉和实质的具体表现。

化学课堂教学如果设置一些学生渴望获得的知识的悬念, 让教学贴近学生身边的事, 引导好学生的好奇心等, 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刺激学生集中注意力,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心理学的角度讲, 引起学生注意的一个重要因素, 是客观对象的新颖性和多样性。因而, 课堂教学方法是否新颖、有趣和多样化, 一节课之中是否有一些合理的悬念, 是吸引学生注意力和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关键, 让合理的悬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化学学习的积极性, 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六、注意课堂的语言艺术和多项交流合作

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例如在课堂上可以多用“请”字, 学生回答完问题后, 不妨说“谢谢”“请坐下”等, 这样就大大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学生觉得老师是可亲可爱的, 会觉得听这位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同时, 在课堂上, 学生也会因此抛开顾虑, 大胆在课堂上互相交流, 包括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合作交流。有些问题, 一个学生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完美的, 就可以通过与其他同学或老师交流的方式共同解决。例如在学习“洗涤剂的乳化现象”时, 学生们对洗涤剂的乳化现象的认识不统一, 但通过交流讨论, 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由于整个过程都由学生相互交流完成, 教学效果非常理想。

七、重视小结

上完一堂课后, 一定要注意小结。小结的方式通常有:板书提纲小结、表格小结、课后练习小结等。但小结不是简单地把新授知识再重复一遍, 而是要提出并解决新的有价值的问题。小结时尽量让学生自己总结或小组讨论后总结, 可以问一问这堂课学生有什么收获, 有什么疑惑, 等等, 学生进行总结后老师再进一步补充, 这样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八、注意练习 (考试) 题的恰当性

学习要有成就感, 有了成就感学习才会有更大的动力。因此, 教学中如何减少学生的挫折感, 对教师来说颇有挑战性。课堂小测验的题目不能设置得太难, 最好是针对当天讲课的内容。学生一旦能够回答这些问题, 就会有成就感, 觉得学到了当天所学的知识。考试要有一定数量的容易题, 这些题涉及的内容可以是上课时已经讨论过的, 这算是对那些上课认真听讲的学生的奖励。

九、强调反思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 对自己在职业中所作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实施新课程中更要强调反思。“没有十全十美的一堂课”, 为使每一堂课上得更好, 每一节课课后, 教师都要静心沉思。反思自己一堂课的成功之举和失败之处;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机智以及独到的见解, 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 可以拓宽教学思路, 提高教学水平。反思的同时, 教师应该及时记录得失, 重新设计教案, 这样才能不断改进和完善课堂教学, 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才能把教育手段与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说:“如果一位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 那么, 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 也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 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 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 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证实, 课堂反思之后的及时提升和行为矫正, 才能真正发挥教学反思的功效。

如何上好初中数学习题课 第5篇

姜堰市桥头初级中学于仕兵 摘要:试题讲评课是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堂好的习题课能够达到查漏补缺、开阔思路和提升学生能力的效果,上好习题课,对于提高教学质量,高效率培养人材具有决定性意义.其实,试卷讲评课也要象新课一样,把握好课前准备、上课、作业反馈三个环节。

关键词:讲评;构建;思维;反馈;

试题讲评课是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堂好的习题课能够达到查漏补缺、开阔思路和提升学生能力的效果,上好习题课,对于提高教学质量,高效率培养人材具有决定性意义,而一堂随心所欲的习题课只会令学生昏昏欲睡。如何才能使试卷讲评课达到最佳效果?其实,习题讲评课也要象新课一样,把握好课前准备、上课、作业反馈三个环节。

一、课前准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习题讲评课也是一样,课前的准备是必需的,特别是对讲评课教学目标的定位非常重要。课前要做好哪些工作呢?我认为应从“阅”“查”“析”“选”等四方面入手。

1、重视“阅“——了解”症结“所在“阅“就是”摸底“,摸清学生掌握知识之底,学习习惯之底,学习方法之底。这是教师掌握第一手可靠资料的最佳途径。”阅“的要求就是要对学生的作业全批全改,做好统计和归类。具体做法是:选择题不但要统计出全班学生集中的错题,还要将每一道错题中学生集中错误的选项记录下来;解答题要”阅“答题步骤和答题习惯。“阅“的质量要高,对错分明,评判规范,不要出现错批、误批现象,这样才能给学生营造出严谨、严肃、认真的氛围。“阅“的过程关键是了解和收集。

2、仔细“查“——设计”治疗“方案

“查“易错点、马虎点、知识遗忘点、易混点和思考盲点,针对这些”点“来设计出针对学生实际的”治疗“方案。马虎”点“要重锤敲击,知识遗忘”点“应变换角度进行重新记忆,思考盲”点“要设立”支架“让其步入其内,易混”点“要对比强化,明晰其内涵和外延。

3、缜密“析“——构建讲评目标

“析“是分析学生的错误选项,分析学生失误根源,分析学生做题习惯和态度。根据分析结果要有针对性地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也应同新授课一样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特别是情感价值观方面,要对一些学生进行信心教育。对有进步的学生要适时表扬,给予鼓励,培养学科情感,使其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知识目标的确立更为重要,这就需要我们缜密分析学生的错题,对学生的错误进行仔细把脉,确立教学的重点及难点。

4、精心“选“——”滋补调养“

“选“就是挑选题目,任务是精心选好补偿题、反馈题、巩固题。其目的是对学生知识结构进行”滋补“,对学生思维习惯进行”调养“,对学生错误偏差进行”矫治“。通过这些题目让学生收获或吸收更多的营养,同时给学生提供一个消化的时间。题目选择要有针对性(要针对学生错题,要针对学生需要加强的知识点,要针对学生习惯的养成,要针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题的量不可过多,要少而精,要有”面“的覆盖,也要有”点“的深化。

二、上课

1、习题课应该应该由易到难,逐层递进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都想尽可能得让学生做更多的习题、讲更多的习题,但是显然学生并不象老师想象的那样能接受那么多,特别象中差的学生,有时老师讲中等难度的题目时他们就有可能听不懂,这样老师讲再多也是无用功。因此在讲解例题和习题时应该从知识的基本应用题开始,许多老师以为这类题不重要,可以忽略,直接讲解难度更高的例题,这样对学生掌握解题技巧事倍功半,基本应用题是通往更高阶梯的台阶,一定要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才能更进一步,因此习题教学一定要由易到难,逐层递进。

2、帮助学生不断搜集整理典型题目和解题方法总结

这个方法对一些学校的学生来说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有些学生能力不强,大多不能独自总结典型题目和总结方法,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对学生掌握一些解题技巧是很有帮助的。首先根据学生情况特点,选例题时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加强基础,即通过这些题目,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掌握;二是加强针对性训练,克服缺点。即选用足以暴露其缺点的各种题目,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门训练;三是拓宽视野,增强适应性。即选题不仅内容上力求齐全,而且尽可能涉及不同形式、提问角度乃至叙述方法的各类题目,使学生课后遇到各类题目时,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就可降低题目的难度,增强解题的自信心。主要从以

下三个方面搜集和整理题目:一是对教材中原有的习题改变提问角度和条件;二是对学生含混不清的问题编一些思考题;三是有的题目尽量和生活中的数学相联系。对于解题方法的总结,我认为虽然一道题有多种解题方法,但对于程度较差的学生来说,选一种他们易理解并解题过程简洁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更重要。

3、巧用课堂提问,激活学生思维。

根据心理学原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不可能持续较长或很长时间,据观察,学生一节课只能集中25----35分钟左右,所以应该把一节课中最需要提问的精心设计成二三个问题并设置一定的情境,加以提问,让学生有兴趣地参与思考、讨论。提问时要有所讲究,问得太白,学生不用思考就答了,会养成思维的惰性;问得太深奥,学生一头雾水,捣腾半天还不知道问的是啥,不仅不利于课堂教学的继续推进,还会使学生产生畏难的心理。教师要善于把题目分解为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按思维的进程面向全体学生依次提出,分别由不同的学生作答,由问题寻找突破口,依次展开过程分析、规律选用、方程列出、结果讨论等。这时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已的见解,既讲正确,也讲误区,既讲常规方法,也讲技巧捷径。

4、对例题的学习要注意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师重要的是及时地点拨,学生重要的是始终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学习方式.教师要精讲,但对学习易犯的错误要及时纠正,对学生困难的解题思路要及时点拨,对方法技巧要引导学生总结。在习题课上除了分析解题思路外,还要留给学生独自思考的时间,时间允许的话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一些他的解题思路,再由老师点评,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经过不断地锻炼和积累,学生才能养成较好的思考习惯且掌握一些解题思路。

5、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进行习题教学

在习题课上,由于课堂特点,既要快速复习数学知识点,又要精选多个习题。所以需要将大量的文字、图形及证明过程板书在黑板上,运用多媒体可以先作好课件,快速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但是教师必须板书的仍要板书,教师同样应该在大黑板上与同学们一起分析,而不能用多媒体一展示就过了,因为学生理解的过程需要时间,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作好笔记。

6、把题目进行延伸,一题多变,一题多解,来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提炼解题技巧,把思维引向深入。

在解题思路上,无论是顺推还是逆推,它们的每一步推导都不外乎根据数学概念、性质、公式、定理等。对初中生来说,逆推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最基本的解题方法,应该在习题课时,必须将逆推过程的思路用板书清晰、形象地表示出来。当然,还应该注意适当地使用一些“非常规题”去培养学生非常规的思维方式,像:有多余已知条件的题型;有多个答案的题型;答案是不确定模糊解的题型;设计实验方案的题材型;根据平时生活积累进行估算的题型;解决日常生活实际问题的应用题;跨学科结合型的题目等。

7、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思路点拨、技能培养的方式。

在习题课的教学中,点拨学生思路要及时、恰当、击中要害,让学生矛塞顿开、恍然大悟。培养学生技能的方式常有: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训练、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推理训练,类比、联想、猜想、证明的思维训练,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训练,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训练,分析综合思维与创新应用思维训练等。这些方法要在实践中摸索和体会,并适时合理运用。总之,我们乘“教改”春风,在“新理念”指导下,要勇于探索,勤于学习,善于总结和创新,一定能上好习题课,一定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三、作业反馈

习题讲评课后,可抽检学生的答案订正情况,并要求学生将习题保存好。典型的问题,可以要求学生收集在“错题集”中。然后,教师可以再设计几个针对性的练习题,作为矫正补偿练习,让易错易混淆的问题多次在练习中出现,达到矫正、巩固的目的。作业量要恰当,题目要有启发性,避免使学生陷入题海,穷于应付,这样效果只会适得其反。

教师要精心挑选极具典型与知识技能紧扣的习题,还要注意层次性,例如我们可以把作业设计为“必做”和“选做”两个层次,“必做”题要求全体学生都要完成,以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对于“选做”习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尽力去完成,并跟学生说明“选做”题是难度较大的题目,对于完成“选做”题的同学进行鼓励和表扬,让他们获得更大的自信心。常规型的作业应尽量布置得少而精。新课程改革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除了布置一些常规型作业之外,还可以布置一些探究型的作业;

新课改下如何上好语文常态课 第6篇

一、当前语文常态课存在的问题

(一)“随意”课、“常设”课太多

常态教学不是随意教学,但有些教师在潜意识里往往把“常态”和“随意”画等号,他们把常态课上得很随意:课前不设计吸引学生兴趣的导语,不准备与课程内容的相关文字、图片资料,认为船到桥头自然直;课前听写、检查背诵,然后讲课文,讲完后要求学生阅读、背诵,如此单调循环。这样的教学,教师既不设置问题,也不给学生提问的机会,课后练习也会一应给出标准答案。如此的常规课既使得教师惰性滋生、创意缺失,也使得学生审美疲劳、灵性尽失。

(二)“病态”课、“异态”课太多

新课改下,教师的教学观念在转变,教师方法在改进,在取得一定教学成绩的同时,常态课也出现了一些病态,比如:要么大量运用多媒体技术,动不动学生小组讨论,不分课程主次,一律要求学生分角色阅读或设置情境进行角色扮演,这样的课表面看上去很精彩,却有哗众取宠之嫌;要么平铺直叙,阅读—划分段落—逐段讲解—总结中心思想、重要内容,教学手段单一,课上得枯燥乏味。过犹不及,过和不及都不是正常的状态。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积累感悟的过程,语文教师既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不思进取,而是要科学地选择适合自己、适合学生、适合课本内容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好每节常态课,在教学中保持语文课堂的本真,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如何上好语文常态课

(一)做好文本解读的基础工作

文本是指课本和辅助读本,课堂教学的依托,也是学生学习语言、陶冶情操、进行人文感染的载体。教师要想上好语文常态课,首先要做好文本解读工作。那么,应该如何解读文本呢?笔者认为要做到“三读”。

1.初读。顾名思义,就是在教学开始前,学生初步阅读文本。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教师的指导和讲解,学生只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阅读,在阅读中去感知、领悟、体验文本内容、作者的所思所想。初读时,学生在第一时间对文本的解读奠定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学生据此规划课堂听讲的落点,并在教师讲解时不断生成理解与自我理解。

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前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并尊重学生的亲身体验,不轻易否定他们的对文本的原始理解,使学生带着这种原初理解,去感悟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呈现的新的意义。

2.细读。即细细地解读文本,语言文字、篇章结构,人物形象、特点个性,甚至每个细节描写都要详细解读,最重要的是在解读中感悟。学习语文课程,不仅要学习语文知识,还要熏陶情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在细读的过程中,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会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进而感悟文本,对初读时形成的原始理解进行修正,并从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感悟是很微妙的东西,有深有浅,尤其对初中学生来说,生活经验不足,形象思维处于主导地位,在文本阅读中,得到的往往是肤浅的感悟。所以教师在对文本进行解读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去领会、感悟,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几分钟,也可能需要几个小时、几天,甚至更长时间,但要相信,只要方法得当,功夫用得深,学生的感悟一定会得到进一步升华,进而获得新的生命体验。

3.创读。即创造性地解读文本,也就是多元解读文本。“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对文本有不同的解读。倪文锦教授主编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提出:“文本有确定的一面,也有不确定的一面,教学过程中往往注意了确定的一面,而忽略了不确定的一面。”教师受成人思维和惯性思维的影响,看问题有时反而不会那么全面。初中学生的特点是思维活跃,虽然他们的思想通常不是很成熟,但不能否定的一点是,学生往往会看到教师忽视的方面。因此,教师在解读文本的时候,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抓住他们思想的闪光点,进行深层次引导,使他们多角度解读文本,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在文本阅读中创新、发展。

(二)做好语文课堂教学工作

一堂好课不在于形式多复杂,也不在于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多庞杂,而是应力求做到扎实、简单、高效。

1.课堂教学要力求简单。简单不是空无一物,也不是一带而过,而是教学内容要简约,该略讲的略讲,该精讲的精讲,重点突出,条理分明;教学语言要简洁,做到精练、准确、生动。每篇文章都有它的中心点,由点及线,由线及面,只要抓住了这些关键点,就能很好地感悟和把握文本,对文本进行解读,上好一堂课。这些关键点是:文章的题目,起统领全文的作用;首尾段,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揭示中心思想;过渡段,承上启下,对上文进行总结,对下文进行概括;中心句、关键词语,揭示内涵,表明作者意图,流露作者情感。

2.课堂教学要力求扎实、高效。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是,教授学生基本知识。语文的基本知识包括字、词、句、段、篇等,初中语文侧重教授学生词语和句子。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不同的语词、不同的句式、不同的语序往往表达出不同的意味。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词语、句子的教学要力求扎实、高效,对于文中的佳词妙句要进行详细解读、细致品评,使学生领会语言的精妙,以及潜藏的意蕴和情味,从而对语言和语境有所感悟。

3.课堂教学不要为多媒体所累。新课改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节省教师板书的时间,使教师有更多的时候进行文本解读。然而,多媒体教学不是灵丹妙药,不是所有语文课程内容都适合使用多媒体。初中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很多,如散文、诗歌等,对文学作品的教学只有回归到传统的课堂中,才能使学生品读出其中的韵味。学生学习文学作品,主要是通过阅读,在阅读中品味语言,通过文字描述展开想象和联想,体味文字间的意境和情味,体验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还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文本内容,多元地解读问题,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新课改下如何上好语文常态课 第7篇

一、当前语文常态课存在的问题

(一) “随意”课、“常设”课太多

常态教学不是随意教学, 但有些教师在潜意识里往往把“常态”和“随意”画等号, 他们把常态课上得很随意:课前不设计吸引学生兴趣的导语, 不准备与课程内容的相关文字、图片资料, 认为船到桥头自然直;课前听写、检查背诵, 然后讲课文, 讲完后要求学生阅读、背诵, 如此单调循环。这样的教学, 教师既不设置问题, 也不给学生提问的机会, 课后练习也会一应给出标准答案。如此的常规课既使得教师惰性滋生、创意缺失, 也使得学生审美疲劳、灵性尽失。

(二) “病态”课、“异态”课太多

新课改下, 教师的教学观念在转变, 教师方法在改进, 在取得一定教学成绩的同时, 常态课也出现了一些病态, 比如:要么大量运用多媒体技术, 动不动学生小组讨论, 不分课程主次, 一律要求学生分角色阅读或设置情境进行角色扮演, 这样的课表面看上去很精彩, 却有哗众取宠之嫌;要么平铺直叙, 阅读—划分段落—逐段讲解—总结中心思想、重要内容, 教学手段单一, 课上得枯燥乏味。过犹不及, 过和不及都不是正常的状态。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积累感悟的过程, 语文教师既不能急功近利, 也不能不思进取, 而是要科学地选择适合自己、适合学生、适合课本内容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好每节常态课, 在教学中保持语文课堂的本真, 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如何上好语文常态课

(一) 做好文本解读的基础工作

文本是指课本和辅助读本, 课堂教学的依托, 也是学生学习语言、陶冶情操、进行人文感染的载体。教师要想上好语文常态课, 首先要做好文本解读工作。那么, 应该如何解读文本呢?笔者认为要做到“三读”。

1. 初读。

顾名思义, 就是在教学开始前, 学生初步阅读文本。在这个过程中, 没有教师的指导和讲解, 学生只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阅读, 在阅读中去感知、领悟、体验文本内容、作者的所思所想。初读时, 学生在第一时间对文本的解读奠定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程度, 学生据此规划课堂听讲的落点, 并在教师讲解时不断生成理解与自我理解。

因此, 语文教师在课前要留出足够的时间, 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并尊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不轻易否定他们的对文本的原始理解, 使学生带着这种原初理解, 去感悟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呈现的新的意义。

2. 细读。

即细细地解读文本, 语言文字、篇章结构, 人物形象、特点个性, 甚至每个细节描写都要详细解读, 最重要的是在解读中感悟。学习语文课程, 不仅要学习语文知识, 还要熏陶情感, 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在细读的过程中, 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 会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 进而感悟文本, 对初读时形成的原始理解进行修正, 并从中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感悟是很微妙的东西, 有深有浅, 尤其对初中学生来说, 生活经验不足, 形象思维处于主导地位, 在文本阅读中, 得到的往往是肤浅的感悟。所以教师在对文本进行解读时, 要注意引导学生去领会、感悟, 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几分钟, 也可能需要几个小时、几天, 甚至更长时间, 但要相信, 只要方法得当, 功夫用得深, 学生的感悟一定会得到进一步升华, 进而获得新的生命体验。

3. 创读。

即创造性地解读文本, 也就是多元解读文本。“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不同的学生对文本有不同的解读。倪文锦教授主编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提出:“文本有确定的一面, 也有不确定的一面, 教学过程中往往注意了确定的一面, 而忽略了不确定的一面。”教师受成人思维和惯性思维的影响, 看问题有时反而不会那么全面。初中学生的特点是思维活跃, 虽然他们的思想通常不是很成熟, 但不能否定的一点是, 学生往往会看到教师忽视的方面。因此, 教师在解读文本的时候, 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抓住他们思想的闪光点, 进行深层次引导, 使他们多角度解读文本, 创造性地解读文本, 在文本阅读中创新、发展。

(二) 做好语文课堂教学工作

一堂好课不在于形式多复杂, 也不在于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多庞杂, 而是应力求做到扎实、简单、高效。

1. 课堂教学要力求简单。

简单不是空无一物, 也不是一带而过, 而是教学内容要简约, 该略讲的略讲, 该精讲的精讲, 重点突出, 条理分明;教学语言要简洁, 做到精练、准确、生动。每篇文章都有它的中心点, 由点及线, 由线及面, 只要抓住了这些关键点, 就能很好地感悟和把握文本, 对文本进行解读, 上好一堂课。这些关键点是:文章的题目, 起统领全文的作用;首尾段,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揭示中心思想;过渡段, 承上启下, 对上文进行总结, 对下文进行概括;中心句、关键词语, 揭示内涵, 表明作者意图, 流露作者情感。

2. 课堂教学要力求扎实、高效。

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是, 教授学生基本知识。语文的基本知识包括字、词、句、段、篇等, 初中语文侧重教授学生词语和句子。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 不同的语词、不同的句式、不同的语序往往表达出不同的意味。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对词语、句子的教学要力求扎实、高效, 对于文中的佳词妙句要进行详细解读、细致品评, 使学生领会语言的精妙, 以及潜藏的意蕴和情味, 从而对语言和语境有所感悟。

3. 课堂教学不要为多媒体所累。

如何上好数学复习课 第8篇

一、自主回忆是复习课的基本学习方式

复习课与新授课有很大区别。第一个区别是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同。新授课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新授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原有认知结构里没有的。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活动,把要学习的新知识纳入到自己的原有认知结构,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而复习课应该以学生自主回忆作为基本的学习方式,复习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已经学过的,只不过学生对有的内容已经淡忘,有的概念含混模糊,有的知识理解不透彻,需要通过复习恢复记忆、明辨概念。复习课适宜通过教师的精心组织、有效引导,让学生进行回忆联想,使学过的知识在脑海里得以重现,并且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交流,然后教师再对学生遗忘了的极少数知识进行补充讲解。这样就实现了学生自主复习,转变了教师讲解罗列知识点、汇总概念的局面。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的复习课,上课伊始,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自主回忆:在“三角形”这个单元里,你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回忆后,会一一汇报交流:我知道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我学习了三角形按照角的特点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我懂得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我还知道任意两个相同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四边形……教师在学生回忆交流的基础上,再对他们遗漏的知识作补充讲解,对他们自主回忆起来的知识作总结强调。这样,学生对“三角形”这一单元的相关知识,通过自己的回忆联想和教师的补充讲解,进行了复习巩固、加深理解、强化记忆,同时又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训练。

二、归类整理、沟通联系是复习课的关键

复习课与新授课的另一个区别是,复习课的知识点比新授课多得多。小学数学新授课一般教学3~4个知识点,而数学复习课往往涉及几节课或者整个单元的知识点,甚至会涉及到同一领域不同年段学习的多个知识点。在学生自主回忆、联想起诸多知识点的基础上,教师应该进一步引导、追问为什么?它们分别属于这一领域的哪一类别?通过这类引导、追问,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沟通了知识之间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加深了学生对概念、性质、公式、定律等数学知识的理解,最重要的是进一步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如“三角形”的复习课,教师在组织、引导学生自主回忆“三角形”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还应进一步引导:同学们能不能把这些知识分一分类呢?通过这一引导,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和3个顶点、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都是三角形的特性。根据角的特点还可以把三角形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三角形还可以按边分为不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任意两个相同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四边形……这样,进一步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三、当堂练习、及时强化是巩固复习内容的保障

当堂练习、及时强化是高效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数学复习课也不例外。复习课上,当学生自主回忆起相关的知识,又在教师的引导下,把那些零散的知识归类整理、沟通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教师还应该及时安排相应的具有代表性、针对性、典型性、灵活性的练习,组织学生及时训练。学生练习后,又会进一步对所复习的相关知识加深理解、加强记忆。同时,还会使他们的数学技能更加熟练,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

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升华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对这一思想理念最简明的理解就是让每一位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可用的数学、生活必需的数学。因此,数学复习课上,当学生自主回忆、归类整理、及时练习后,教师还应该联系生活实际,安排一些现实问题,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如复习了“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后,可以布置学生解决“李阿姨的椅子太摇晃了,请你想一想用什么办法可以帮李阿姨把椅子进行加固?”又如,复习了“数与代数”这一领域中“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涉及到的公因数和公倍数后,可以布置学生解决“王叔叔上午从果园采摘了70多千克桃子,准备装箱后运到集市去卖。用小号纸箱装,每箱装6千克,恰好装完。如果改用中号纸箱装,每箱装8千克,也恰好装完。王叔叔采摘的桃子实际有多少千克?”再如,复习了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的“立体图形”后,可以布置学生解决问题:“学校要修一道长20m、厚24cm、高3m的围墙。如果每立方米用砖525块,这道围墙一共用砖多少块?”。学生解决了这类现实问题后,进一步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天然联系,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与乐趣,进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最终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得以升华。

如何上好数学复习课 第9篇

一、激发兴趣, 强化复习内容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 没有学习兴趣, 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 积极的思维活动应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上,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在新课教学中, 教师非常重视教学的趣味性, 而在复习课的时候, 往往却板起了面孔。实际上, 复习课教学容易流于枯燥, 更需要教师调节课堂气氛, 以形成轻松活泼、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复习是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习过的学习材料进行再学习的过程,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 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和总结, 弥补学习过程中的缺漏, 要重视知识的系统化, 避免盲目做题, 搞题海战术。比如在复习“有余数的除法”时, 可以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队列报数的生活情景, 让一列学生先按1、2、3、4、1、2、3、4……报数, 然后让学生按自己的学号来算一算应该报的是几。通过这样的情景, 既复习了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又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明确目标, 突出复习重点

教学目标起着导教导学的作用, 我们在确定一节复习课的复习目标时, 要考虑的目标必须全面、准确、有度, 小学数学知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前后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 所以教师在进行复习课教学设计之前, 要清楚本节课我所要复习的内容是什么, 要让学生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重点让学生掌握哪方面的知识, 学生在哪些地方容易出错 (或较难理解) 等等。尤其要注意针对班级中学生的薄弱环节选择复习重点, 切不可不分轻重, 平均使用力量。教师自己要做到心中有数, 紧紧围绕目标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在复习课上带着目标学习, 才能成功地上好复习课, 才能灵活应对课堂中的生成事件, 学生的学习有了方向性, 才不会迷失方向。比如在“认识钟表”的复习中, 引导学生会看接近整时的钟面。在此复习中, 一方面巩固所学的知识:认识了钟面, 知道整时和半时 (如117页第6题) , 另一方面通过练习看接近整时的钟面, 使学生能更熟练地说出大约是几时 (如120页第9题) 。又比如在“认识图形”这个单元复习中,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形怎样分类?学生整理知识的标准和方法不尽相同, 有的学生可能按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分类整理, 有的同学可能按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联系 (比方说正方体的面, 长方体的面, 圆柱体的两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 进行分类整理。这样抓准了知识的连接点, 剖析了知识的分化点, 求同存异, 将知识条理化, 系统化。

三、拓展思路, 解决复习难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 不同的学生有了不同的生活经验, 对同一事物的观察也会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反映在数学上, 同一道题目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 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在复习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时, 可练习这样一道题:“某食堂运进一批大米, 原计划每天吃60千克, 可吃30天, 结果4天吃了160千克, 照这样计算, 这批大米可以吃多少天?”这题可以用正比例知识解, 也可以用反比例知识解, 还可以用算术方法解。通过此题的练习, 沟通了正反比例意义的内在联系, 又弄清了用比例知识解答与用算术方法解答的区别, 提高了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

四、精选习题, 提高复习效率

复习课并不是让学生单纯地做练习, 但还是以练为主, 复习课的练习题选择很重要, 在选择时要注意习题的质量, 要精选习题, 练习的内容要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 不能老是让学生做无意义的重复性的题目, 要精心设计练习, 重视练习的层次性, 分层次的练习题的设计应把握知识的连接点, 做到一道练习题能击中多个知识点, 起到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同时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不同层次的习题, 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对号入座”, 各取所需, 选择基本的一类进行练习,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以此来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另外在巩固的基础上再适当增加一些发展性的练习, 让不同的学生思维都能得到提高。

如何上好数学复习课 第10篇

一、构建完整体系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 数学知识相互之间有密切联系, 总复习时不能孤立地死记硬背, 要注意知识的系统性, 因为小学阶段的知识往往是分册、分散出现的。因此, 复习课必须针对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学生的弱点, 引导学生对知识“穿线结网”, 促进知识系统化, 使之“竖成线、横成片, ”按一定的标准对相关知识进行整理、分类、综合, 这样才能搞清楚来龙去脉, 结成知识链, 形成知识网。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整理知识, 互助评价, 开展争辩, 这样有利于主体性的发挥, 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综合能力。所以, 复习课要引导学生把各知识点分类整理, 形成完整的网络, 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牢固掌握知识。

二、激发复习兴趣

根据复习目标, 遵循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教师要主动驾驭教材, 大胆改革教材中的不合理因素, 合理调整教材, 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来取代教材中的复习题, 使之切合学生的实际, 适应教学的需要, 激发学生复习的兴趣, 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与交流合作中, 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就在自己的生活中, 进而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

在整个复习过程中, 不能让学生只做“听众”、“观众”, 应把复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通过多种策略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 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回忆、讨论、整理、沟通、归纳、应用的过程,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 还可采用小组复习方式, 形成竞争态势;也可以通过开展数学故事会、学习擂台赛等活动, 吸引学生参加到复习中来。同时, 复习中还要采用各种手段对学生进行激励, 激励性赏识可以使学生获得心理满足, 并激起更为强烈的参与欲望。如在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时, 抛弃由教师带领学生一个一个图形进行回顾的做法, 而是大胆的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 对所学的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概念进行整理, 要求每个小组制作出一个复习平面图形的图表, 画出图形, 标出各部分名称, 并写出周长、面积公式, 再由教师做适当的点评、总结。

三、突破难点重点

小学阶段所学习的知识点很多, 复习不可能面面俱到。对各部份知识, 复习时既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基本概念、法则、性质, 熟记数量关系、公式、计量单位的进率等, 又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小学所学数学知识中, 计算和应用题是复习重点, 要突破这两个重点, 就要坚持每日进行计算的练习, 提高速度和准确率。其中简算又是计算中的一个难点, 必须通过多接触多练, 才能提高技能。应用题要归类复习, 数量关系是难点, 要结合线段图、分析法等帮助解答, 并进行专项训练。如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分数除法的应用题, 如学生只用了算术法、方程法, 教师就要再引导学生用按比例分配、用比例解等等, 让学生发现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共同特点, 这样就加强了分数乘除法的联系, 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找出了解题规律。几何知识也是复习的难点, 几何知识要注重公式的熟练运用, 只有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才能够很好的提高复习的效率。

四、开放拓展知识

复习课不能“老调重弹、机械练习”, 而应该通过复习课延伸、拓宽知识。复习课练习的特点与新授课的练习不同, 应换个角度, 体现综合性、灵活性、发展性, 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复习课应“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如在平面图形面积总复习时, 我出了这样一道题:阿凡提赶着羊群回到财主家, 财主叫他把羊赶进一个长方形的用竹篱笆围成的羊圈, 可是羊圈有些小需要改造, 财主说:“我不管, 如果要改造, 你自己花钱买材料, 否则我不让你吃饭。”阿凡提脑瓜一转, 一分钱没花, 就把羊圈改造好了。同学们, 你知道他采用了什么方法吗?学生想出了很多办法, 有的设计成正方形, 有的设计成梯形、圆形等。通过计算学生知道了: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 围成的图形圆的面积最大。这种复习方法把新问题转化为已有的知识来解决, 使知识得到延伸拓宽, 既让学生得到提高, 又让他们感到趣味无限, 效果很好。

五、注重问题策略

很多学生平时基础知识学得也不错, 可是综合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差。为此在总复习的时候, 我们不能够为了复习而复习, 为了讲解而讲解, 每讲解一个例题后, 应该组织学生讨论题型的结构特点和应该采用什么解题策略, 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 有意识的去选择策略、方法,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熟练掌握转化法、假设法、画图法、倒推法、对比法、排除法等, 提高复习效率。

六、练习设计多样

现实生活中, 人们遇到的数学问题和信息往往是复杂的, 条件和问题往往是隐含在杂乱无章的信息中, 是客观随意的, 所呈现的答案也是丰富多彩的。因此, 复习要力求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要求复习题内容、题型不局限于传统, 要有变化、有创新, 问题的呈现形式要开放, 可以是情境图、表格式、统计图等。复习题的选择力求层次性, 从易到难、从简到繁, 阶梯递进,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 定出不同的标准。同时, 设计一些条件多余的或答案不唯一的, 或可以有不同解决策略的开放题, 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展开发散思维, 有利于学生标新立异、大胆创新,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如出示复习题:老师带5000元钱到家电市场买电器, 一套家电组合很合适, 其中彩电2000元, 录像机的价钱是彩电的80%, 音响比彩电贵20%。请同学们帮老师算一算带的钱够不够?学生经过计算发现需要6000元。哪怎么办?打折呀!如果你是那个老板, 该怎么卖?学生七嘴八舌, 有的说打八折, 有的说打九折。我说:“既然是卖给老师, 应该再便宜些, 打六折, 六六大顺嘛!”同学们哄堂大笑。这样, 大大激发了学习兴趣, 学生不是为了解题而解题, 而是尝试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了解生活。这样的复习, 学生兴趣盎然, 毫无倦意, 不时闪出智慧的火花, 使他们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复习数学的兴趣浓了, 也尝到了创造思维带来的乐趣。

在新课改下如何上好初中数学课 第11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初中数学;教学方法

自从新课程实施以来,它就像一阵新鲜的海风,不断冲击着我们的数学教学,努力让数学课堂“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这已经成为新课改背景下数学教师的共识。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上好初中数学课呢?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把握导入契机

心理学研究表明:精彩的课堂开头,往往给学生带来新奇感,不仅能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中,初中数学课引入方法很多,可通过实验开路,故事引入,悬念导入等。如教“分母有理化”一节时,教师上课后,板书一道题:“计算 1∕1.4141414 (精确到0.01)”。指定两位同学用两种不同方法板演。一个先把分子、分母同乘 ,很快算出结果。另一个直接用1被1.414141的近似值1.414除,列草式,算得很繁。两生做完后,教师问学生:哪种方法更简便?学生一致肯定了前一种解法,从而自然地引入了分母有理化这一课题。再如:讲“坐标的互化”,先举例比喻各国度量衡制不统一,我们不仅要掌握市制,而且要学会公制,并且能够将它们互化。接着转入主题:直角坐标系,极坐标系,在建立函数和图象的对应关系时,各有优点,但有时需要将一种坐标系下的方程转化为另一种坐标系下的方程。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直角坐标与极坐标互化”的原因。这样引入课题并不费力,目的明确,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迫切学习新知识,其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激发起主动参与研究的强烈欲望。

二、在数学教学中提倡合作学习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内容的革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弗赖登塔尔曾经说:“教学的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的,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己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组成一个研讨,交流,创作的集体,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一起讨论,形成科学的概念或解决问题的途径,彼此的启发或思考的碰撞,就会激活学生思维。 例如:在教学勾股定理时,先通過一些数学例子举证,让学生大胆猜想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然后让学生通过剪、拼、验得其结论。学生用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图实验,反拼出如课本的两个图形,而这些图形又提示了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因此学生通过数学实验,手脑并用获得了直接的感性认识,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有利于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活学生思维。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思维的碰撞中又有了新发现

三、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学是有知识经验的人与获得这些知识经验的人之间的交往。以交往互动为特征的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有更多的沟通。在这样的教学中,课堂已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也不再是一个个学生张开口袋等待灌注的知识回收站,而是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生命活动的广阔天地,是浮想联翩、精神焕发和创意生成的智慧的沃土——在这种课堂学习中,别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经验被别人的看法所唤起,不同的意识在碰撞中相互同化,于是,每个人的经验都进行了改组和改造,每个人都获得新意义的生成与创造。数学课堂教学应始终在数学交流中完成,创设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以平等、宽容的态度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

(1)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完整的人。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只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实际上学生也是一个完整的人,除了认知外,还有自己的情感,意志,态度等。他们与老师一样有着自己的心理需要,而我们往往只能满足孩子的求知的需要而忽略其他心理的需要,尤其是自尊的需要。作为数学老师,你不能因为学生一道题未做出而说其愚蠢;学生的解题思路未跟上而说其木纳;学生的提问超乎常规而说其荒唐。而要表现出对学生的尊重,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在参与中学习知识,把学生看成完整的人给学生以自尊。

(2)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以自信。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常会出错,作为数学教师不能冷眼视之,也不能置之不理,应引导他发现并及时纠正过来,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在关注他,当他把错误改正过来之后,意识到自己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当学生在课堂上有了自信的时候,课堂对学生才有一种亲和力。

(3)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识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才会在此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数学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与理解,要尊重学生的不同理解和认识,让课堂成为学生发挥个性的天地,成为自我赏识的乐园。例如,我在讲授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同一个题目学生给出了几种不同的解法。作为数学老师我很高兴他们能有如此多的创意,同时也对他们的智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学生情绪很饱满,课堂气氛很活跃,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也很好。

四、数学课的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放飞思维与想像

问题是创新的源头,创新始于新问题。新思维,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是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产生的。问题是放飞思维与想像的钥匙,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给学生一泓创新的源泉。例如在讲如何归纳梯形辅助线的作法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归纳,在动手的同时充分发挥他们的想像力,让学生独力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识,巩固知识。

五、数学课堂应加大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幻灯片、多媒体制作使数学知识得以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而天空教室是一个很好的应用平台,互联网则为数学教育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学习资源和舞台,也提供了一种更为简洁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工具。信息技术的使用,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对老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手段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如何上好数学讲评课 第12篇

一、及时批改讲评

学生在做完作业或考试结束后, 教师应及时批改并做讲评。在学生做题体验还是新鲜时, 引导学生回顾做题情景, 回想解题思路, 探究解题的关键和技能, 这时的讲评将会是事半功倍。如果时间拖得太长, 等学生把题目都抛到九霄云外时再讲, 其效果可想而知。

二、讲评前, 做好分析总结

作业或试卷批改后, 在讲评之前, 教师应对各种类型的错误进行分类统计, 并找出比较典型, 通过了解学生等各种途径找出致错原因。对于一题多解, 或解法独特, 具有创新性的也应予以记录, 讲评时提供给学生, 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思维。对于大家出现的共性错误, 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来加深记忆。可以说, 做好讲评前的分析总结是上好讲评课的基础。

三、讲评时切忌面面俱到, 要有重点、有针对性

通过讲评课, 学生应该掌握试卷的全部内容, 老师希望解决全部问题。愿望是好的, 但愿望与现实之间往往总是相隔一段距离。第一, 学生一堂课接受能力有一定的限度, 讲得太多, 学生不可能全部消化。第二, 有些问题不带有普遍性, 引不起多数学生的兴趣, 教师一路路讲下去, 学生容易产生疲倦。第三, 学生解错题的原因有多种, 老师并非都能考虑到, 也不是靠讲解都能奏效的。讲评课就要做到有针对性:共性问题加大力度, 师生共同解决;对那些个例错误, 学生自己找原因, 写在纠错本上, 作为复习时的依据。

四、讲评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题目的错因不同, 教师分析讲述时并不能一一查明, 讲清。因此, 在讲评时, 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不应满足于把正确答案“抛”给学生, 或把自己认为好的、对的硬塞给学生, 而应引导学生参于到讲评的过程中, 让其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发现问题的症结, 并得出正确的答案。

五、讲评时要有激励和鼓励

学生在练习或考试中出现失误, 教师应多从自身教学找原因, 切勿归咎于学生。一些数学成绩较低的学生之所以烦数学, 并不是他们从没有学好的愿望, 而是没有注意自己已经学会的东西, 只过分看重不会的或一时错误的, 或只看一个分数。只有失败的痛苦, 没有成功的欢乐。因此, 讲评时应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和点滴进步, 强调其已经掌握的内容, 让其从成功中看到自己的力量, 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走路。

六、讲评后, 要进行适当的专项训练

为了避免“旧病复发”, 在讲评后, 针对学生产生的错因, 教师应精选练习题补充练习, 限定时间进行一些专项训练, 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评和针对性的训练, 真正达到纠正错误弥补不足, 起到学习的巩固提高目的。

摘要:讲评课是数学课型中很重要的一种, 但在日常教学中存在着误区, 那就是以简单的对答案代替了真正讲评, 弱化了课堂效果。讲评课一定要及时, 在学生对自己的做题思路还明晰的时候及时讲评;讲评课要认真备课, 做充分的分析、总结, 力争做到针对性强、重点突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讲评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来巩固效果。

上一篇:立体化交通下一篇:畜产品监督抽样